时间:2023-12-25 10:45:34
导语:在文化资源的属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环境下中学生的写作教与学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作者试从个人、家庭、社会立体地探讨师学生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装备建设个性化的作文资源库,探究作文资源库的运用策略,从而对老师的教作文,学生的学作文提供一个方法指引。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资源 调查分析 资源库建立 运用研究
所谓的“个性化资源库”,说白就是教师给自已的作文教学,学生为自已的写作蓄个“水库”,并且保持着“源头活水来”,我们发现: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在纸质年代,它可能像一座图书馆,在今天的信息技术时代,它就像一个数据库,是他作文教学的宝库,是他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写作经验、教学手段的积累,是他教书与人生积淀,在里面分门别类的放着,用时得心应手;一个作文优秀的学生,一定有属于他自己的写作资源库,是他作文应试的聚宝盆,不光是作文素材的积累、感情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术的积累,更是成长的积累、能量的积蓄,发挥时总是左右逢源。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可有些老师仍慨叹作文难教,学生仍害怕写作时,他们是否给自已“蓄水库”呢? 如何构建师生共享的作文教学资源库与分属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作文资源库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作文资源库的建立
1、纸质媒介的作文资源库
(1)、在全校各个班级整理学生优秀习作,建立优秀习作集,以供同学们学习。
(2)、进一步开放图书室,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借阅制度 。
(3)、在各个班级建立图书角,完善图书角的管理。
(4)、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订阅《初中生之友》,由语文教师组织定期讨论。
(5)、学生个人整理专属于自已的平时优秀习作,日记、读书笔记、摘抄本、作文书报、政治历史等文科材料,收集作文素材。
(6)、教师个人整理专属于个人的作文教案、教学设计、业务笔记、培训笔记、教学反思、作文专著、专业报刊,收集名师教案、经典案例,长期积累,就是个性化了的作文教学资源库。
2、数码媒质的作文资源库
(1)、完善学校宽带建设,在校园网上由老师推荐电子读物,并且每天定时在线解答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困惑。
(2)、加快加大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师生提最新的作文教学电子图书。
(3)、对师生开放学校电子阅览室,为师生提供作文教学的网络环境。
(4)、学校加快电教装备“班班通”建设,让每个教学班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有线或无线宽带覆盖校园。
(4)、利用上级电教部门给我校提供的免费电子期刊,让全体教师和学生通过电子阅览室选择阅读和下载。
(5)、我校建立了学校网站,学校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上传优秀的学生作文与其它优质作文教学资源,让师生共享。
(6)、学生个人收集专属于个人的作文电子教材、辅导光盘,下载作文教学视频,收藏自已喜欢的作文网站,个别学生还可以有自已的QQ空间、写博客、发微博。
(7)、教师个人注意收集作文教学光盘、教学视频、微课,收藏知名的中学语文网站、作文网站、作文论坛、名师工作室,通过QQ、MSM、空间、博客、微博、微信,在网上建立起教学业务上的人脉资源:认识各级教研究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专家,了解作文教学的最新资讯,教研信息。几年下来,就建立了自已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二、家庭作文资源库的建立
1、、建立家庭有声读物库,也是数码媒质的作文资源库。
(1)、即以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电视为载体,如新闻联播、科教频道、纪录频道等。主要由家长进行监督,老师要时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可设立阅读联系卡。要让学生学会对字幕进行阅读,可定期在班级组织对有声阅读的讨论。
(2)、家庭互联网,让教师更有时间有空间,整理自已的作文教学资库。
(3)、收藏高清数字图书,组建教师个人数字图书馆。
2、在家有个小书房,有个纸质媒介的作文资源库。
(1)、我校为城区中学,一般家庭的学生都有自已的小书房,有书柜,把作文类的教材与辅导材料归类放在一起。建议有条件的家长给孩子订一点报刊杂志。如:《读者》、《译林》、《格言》、《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新作文》、《语文报》等,条件好点,应该买些名著,《新课标》推荐的初中生要读点的十二本中外名著。学生个人可以收集与亲人朋友的通信、礼物、纪念性的文字:贺卡、明信片、相册,这是收藏亲情、友情、心情、经历,人缘的地方,人情世故资源就是作文资源。
(2)、语文教师,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书房,像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是自己充电的空间,是自已阅读与思考的空间。个人的长期教学积累与人生的阅历,会在这里有所沉淀。
三 、社会作文资源库的建立
1、、征得社会广泛支持,以捐助学校阅读与写作资源库的建设。
2、征得电影院、图书馆的支持,定期开展校外写作活动。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当地文物古迹的资料进行阅读,参观爱国主义基地。
写作资源库的建立当然重要,但有效运用策略更值得探究,我认为有下面几种方法值得推荐:
1、语文教研组规定,每周语文课要安排一节作文阅读课,学生要用上自已的建立的写作资源库的东西。每学期参加作文或读书征文活动
2、定期在年级范围内,对各班级的优秀学生习作进行展评。
3、建立班级统一借阅学校图书登记,电子阅览周一至周五对全天对教师开放,每天下午第三节对学生开放。
4、定期在班级范围内,对家庭电视有声阅读进行讨论。
5、运用校园广播站建立校园习作交流平台。利用学校有线数安电视周一到周五组织观看新闻联播。
6、在学校和上级电教馆的支持下,我校建立了学校网站,学校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上传优秀的学生作文与其它优质作文教学资源,让师生共享。
关键词:旅游活动;旅游业;发展
学术界一直把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研究作为认识旅游的起点,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产生?本质?属性?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来深化对旅游的理解,作为建构旅游学科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
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产生是随着旅游的产生而形成的?原始人为了生存繁衍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他们斗争的主要方式是迁徙活动?这种迁徙活动形成了最早的“旅游”?当时所谓的旅游只是为寻找适当的定居场所,一旦找到适合的居处便不再进行,而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是寻找一种愉悦的短暂的生活方式?就本质上讲,两种意义上的旅游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笔者认为,旅游产生的根源是一种人类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时空性特点,旅游产生的根源具体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转换生活空间与开拓生活领域的本能?而每个时代的旅游只是人类转换与拓展生活空间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
二、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大概有以下观点:田里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人类在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动,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李天元先生认为旅游活动是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属性应该是一种以文化为主,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的综合社会现象等? 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属性是社会文化性?政治经济性?综合的社会现象等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未能体现其本质属性?旅游活动的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旅游活动的自然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的经济活动?在旅游业系统内?外的经济运行体中,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谓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是指旅游活动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活动?旅游正是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的人文沟通来达到发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产关系的目的
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完善机制;开发策略;建设理念
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载体,完善的茶园发展机制,直接关系到茶叶产业的经营成熟度。特别是茶园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对茶叶产业机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其功能属性认知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随着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如今在应用茶园土地资源时,怎样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茶园的功能属性及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客观的说,充分发挥茶园的价值作用,能够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奠定相应基础和帮助,从而实现茶园功能属性的有效诠释。当然,在整个茶园发展过程中,其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认知茶园的功能属性,探究茶园的土地资源内涵,极具必要性。
1.1茶园的功能属性分析
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专业场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一直以来茶园都是我们了解茶叶产业,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无论是其功能类型,还是功能价值,都极为全面。总的来看,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开发经济基础,其中有着能丰富的经济功能。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通过茶园生产运转,从而能够带来相应经济收益。当然,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通过系统化开发,其能够实现整个茶叶产业的最佳开发效果。其次,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茶园作为重要的场所,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茶园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相关元素。应用和诠释其文化内涵正是当前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要求。此外,在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其能够被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时展环境下,其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
1.2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其发展效果的宝贵资源,而想要应用好这一资源体系,就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特性进行全面认知。茶园土地资源的主要特性表现为:这一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内容而言,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有效恢复。因此在对茶园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过程中,必须实施开发与维护相结合的客观模式,当然,应用这一模式,客观上也是对茶园土地资源价值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如此,对于土地资源来说,其还有着相对有限性,尤其是对于茶园来说,其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必须对茶园内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融入,通过创新发展,从而实现茶园经营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当然,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用途上的专项性,因此想要高效应用,就需要合理规划。
2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产业的经营要求不断提升,加上整个开发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赋予了茶园更多功能元素和价值属性,因此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融入开发要求,完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就成为影响茶园经营建设的重要要素。当然无论如何开展茶园建设,以及赋予其怎样的新功能元素,其根源上都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其能够最大化发挥茶园建设效果,同时也能够将茶园的整体转型发展与茶园自身基础资源的应用系统化融入起来,从而使其能够满足茶园的具体建设要求。也就是说,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不能盲目进行改造,要将功能属性的丰富提升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资源系统化融入。做好茶园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对茶园建设资源进行最大价值应用,当前对于茶园资源开发利用来说,其整体是资源的体系化应用,也就是说在茶园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应该从茶园各项资源应用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多项资源,从而实现茶园的综合开发。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能够将茶园经营开发纳入到整体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是一项从发展视角开展规划建设工作的活动,因此,其能够否实现最佳价值,其与规划活动的开展效果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不仅如此,相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其更多是一种随意性开发模式,整体缺乏合理完善的发展应用,尤其是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未能将科学规划和精细化、集约化管理集中融入。所以,可以说,做好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是从现代化经营思维中,探究茶园土地经营建设的全新理念。因此,对于茶园经营来说,做好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当然,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也极为必要性。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标准不断提升,对茶园的功能属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茶园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更加深化,在茶园经营过程中,其内容与类型更为丰富,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被应用与茶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而另一方面,对于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茶园自身资源的应用,还是茶园整体开发内涵,都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经营发展的具体要求,予以创新。而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以科学视角来探究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内涵,其符合茶园建设环境。
3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分析
通过对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开展这一活动的价值作用,可以说,优化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思路,直接关系到茶园的转型发展。但是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其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是其具体发展举措如何制定,就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对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尤其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做到:首先,要从科学视角切入,基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创新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规划建设更多是一种具有指导价值的活动,通过有效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使得整个茶园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始终以前沿性和开发性视角切入的活动。通过创新这一规划建设工作,从而为茶园经营发展奠定基础。前沿性实际上就是要从科学视角,通过融入和应用科技元素,进而为茶园规划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当然,融入科技内涵,也为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无论是茶园土地建设,还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种各个板块的规划应用,都必须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需要角度出发,要充分确保对核心茶园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同时也要为全新产业经营发展预留相应空间,规划必须在对现实发展需要进行满足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必要机遇,最好的规划效果,是最适合茶园基础情况的规划活动。此外,对于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来说,既需要确保其科学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前沿性,但也不能忽略其基础是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就是说茶园的特点属性决定了整个茶园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内涵。因此,对于整个茶园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茶园土地规划,还是整个茶园的功能布局,都需要立足茶园的经营发展。事实上,做好茶园规划建设工作,还要融入专业指导,尤其是要将现代化、成熟的规划指导理论融入其中,事实上,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旅游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因此,在进行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可以将旅游规划建设的相关经验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借鉴,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理想效果。最后,在开展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应该将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融入到整个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趋势,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的阶段化和步骤化,当然更为重要的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茶园的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其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阶段性开展茶园土地规划,通过充分满足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整个规划工作与土地资源应用的有效融入。
4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上人们自身的消费理念实现了系统化发展,如今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全新文化消费理念,可以说,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整个茶园的经营建设状况看,多数茶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加上其整体开发模式过于陈旧,其与市场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在充分结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就极为必要。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土地资源是其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有效规划,实现其最大应用效用价值,就极为必要。
作者:姬桂珍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伟.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2-155.
[2]何宏伟.为市场经济下的城乡用地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1):131-134.
[3]王以廉.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的困境与规划建设用地流转———以重庆“地票”交易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6):233-236.
竹子本身不管是在植物属性上,还是在文化属性上都有着自己的魅力,而竹资源这一词正是对竹子属性以及文化蕴含的总称。竹资源就是对竹类植物资源的一个称呼,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竹类植物的品种多达1200种,其中它所包含属性也有70多种,主要分布的地区是在亚热带以及热带等地区,尽管全球的森林面积在不断的下降,但是竹材的面积却是一直都持增长的状态,竹资源其实还有着自己的文化体态,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具体的体现。近年来,竹资源凭借其自身的优势,例如它的生长速度、可再生性等等,逐渐成为了环境艺术中应用的主要资源。
二、环境艺术与竹资源的关系
环境艺术涉及到的对象有很多,包括地形、植物以及水体等等,而文章中我们提到的竹资源其实就是环境艺术涉及对象里面的一种。换句话讲就是说竹资源其实是环境艺术的一类载体,竹资源可以在环境艺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管是在建筑物内部的装修上,还是在建筑物外面环境的绿化上,在建筑材料以及装饰材料,还有室内室外的盆景观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竹子的存在。环境艺术作为一门较为新型的艺术种类,不仅包含了对建筑的设计、景观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室外的设计,也包含了公共设施的设计,而竹资源则在这些环境艺术种类当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基于竹资源在环境艺术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很多设计人员都开始重视起竹资源的应用。
三、环境艺术中竹资源的应用
1、在环境艺术中对观赏竹的应用
我国研究学者根据观赏竹的形式,对观赏竹进行了划分,主要划分成了四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形态观赏型,第二种是竹叶观赏型,第三种是竹秆观赏型,第四种则是地被观赏型。因为观赏竹的类型比较多,所以我们就观赏竹在景观里面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竹子在景观里面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种类,因为竹子既可以当作是草类,也可以将其划分成木类。在这些竹子里面,有一些形态上看上去比较独特的竹子,常常会被用来单独种植,比如说像墨竹、湘妃竹以及金竹等等。在景观里面运用这类竹子的时候,它们常常是点状的分布,并不需要种植很多,就可以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态。在公共开放的地方一般会种植上一些竹子,然后将其作为真个空间的视觉中心,进而来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具体的做法就是将竹子与周围的假山结合起来,也可以将其种植在建筑的墙边或者是窗前,甚至还可以种植在一些池畔、赏花植物的旁边,比如说,把竹子和桃树等植物一起混合种植,这样就提升色彩的丰富度,形成一道非常独特的竹景,竹子在桃林之中点缀之后,就会带给人们一种春意盎然的视觉效果。而在建筑物的墙角等地方,将竹子呈点状进行种植,最好是选择一些特殊品种的竹类,这样既可以给人带来清秀、层次的感觉,又能够将建筑物的一些缺陷直接掩盖起来,让环境变得更加幽静、雅致。
2、在环境艺术中对竹材的应用
在环境艺术中对竹材的应用,其实是会因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变化的。当前,我国使用的很多建筑材料都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而竹资源则其本身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所以由它制成的建筑材料,基本上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再加上竹材在市场上的价格也比较便宜,所以,把竹资源应用到环境艺术中是当前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竹材作为建筑材料有着非常多的优势,比如说,竹材本身的材质就非常的坚硬,所以它具有非常强的抗弯性;不仅如此,竹材还是非常轻便的一种植物材料,有着非常好的物理属性,虽然其化学成分与我们常用的木材非常相近,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竹材的耐久性更好;在进行加工操作的时候,竹材也会比木材更好的操作以及控制;除了上述的多项优势之外,竹材还有一项优势那就是它更节能,具体在竹材的生长环境以及它生长的周期上,竹材生长的范围分布比较广泛,而且生长的周期也比较多,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四、结束语
关键词 :中国画 综合表现 文化属性 表现形态
当代艺术的多向性发展,逐渐显现了综合表现观念的特殊魅力。打破传统束缚,突破表现困惑,就需要立足于综合表现的认识观念上,走出画种的狭隘认识,在广义的文化属性认识中,拓宽审美视域,推进其表现形态的现代性发展。
“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画种,秉赋着浓郁的文化特性和独特的精神意蕴。然而,无论是出于国际间、区域间的文化界别需要,还是民族意识的文化自觉,“中国画”概念的指涵,即是包括“文人画”在内的“卷轴画”传统。尽管徐悲鸿的改良主义,使其具有了“面对现实、再现生活”的表现功能,但单向性的表现观念,仍无法使其摆脱传统规则的束缚和形态表现的困惑。
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艺术思潮,使中国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实验水墨”画派的产生与引自日本的“综合材料”表现体系,虽然出于艺术发展的现代自觉,但尚缺乏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入认识和文化属性的秉赋。
综合表现的认识观念,是基于原发性美术形态的实物结构和文化属性认识,来唤起文化意蕴和精神表现的,材料技术的认知,实验方法的运用和综合表现手段,为多向性表现形态的摸索,提供了多重可能性;它所触及和引发的多向性思维方式,个性主体的表现精神,使形态表现的现代意识自觉,获得多向而广阔的自由空间。
单向性认识观念的束缚和表现困惑,来自于传统的画种规则,最鲜明的两个例子就是古典写实主义和传统卷轴画体系。打破观念束缚,就需要走出画种的狭隘认识。美国当代艺术家路易斯·内韦逊说道:“尽管我们淡化规则,但我们也知道,好的艺术是打破规则的。”
工业革命触及和引发的观念认识,彻底改变了艺术的发展方式。现代艺术的自觉性变革,使传统“学院派”的单向性表现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个性的解放和充分自由的表现,在形态表现上产生了横向的放射式发展。现代艺术的平面自觉意识,不仅在形式构成体系的建立上,而且在表现需要上,发现了古代各种美术形态的价值存在,原始的、宗教的,包括民间、儿童和疯人艺术,均纳入现代艺术家们的审美视域。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认识观念不断发生着快速而重大的改变,继现代主义而起的后现代主义,更宽泛地容纳了包括写实主义在内的一切艺术形态,这使国际间、区域间不同文化属性的艺术,在多元发展方式中,获得了自身形态的多向性探索和现代性文化自觉。
现代艺术的平面自觉与“卷轴画”的平面属性,有着更直近的内在关系,然而卷轴画体系因缺乏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基础,致使其表现形态束缚于临、仿传承方式中。笔墨表现与材料工具的传统属性关系,严格束缚于包括写实主义在内的单向性表现观念,这使中国画表现形态的现代性转换充满束缚和困惑。
基础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表现形态。我们有理由认为,形式构成体系基础上的表现观念,是实现中国画现代表现形态的认识基础,打破传统束缚,突出表现困惑,就需要在现代基础的认识上实现观念的转换。
形式构成基础与实验表现方法是现代艺术带来的重大成果。认识观念的重大改变,使现代艺术家们在形式的需要中,找到诸多惊人的发展。那些原始、原发、原创性的众多形态迹存,那本于文化属性的实物结构表现,为综合表现的多重需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中国画”概念的广延,是实现其表现形态现代性转换的重要前提。相对于“卷轴画”传统形态,中国画的现代性发展,就要建立在以文化属性为基点,以卷轴画形态与综合表现形态相并存的发展方式上。广义中国画的现代指涵,就是基于民族文化立场的多向性形态的发展方式。
综合表现形态是以材料认识、实验方法、形式的物质结构和文化属性的认识观念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中国画的综合表现形态,需要立足于自身文化属性及其形态的充分认识上,从形式、形制到符号、造型;从材料技术到表现手法,在实物的发现和实验的表现方式中,触及精神意蕴的表现思路,引发表现形态的多重可能性。
实验手法中唤起的精神和想象,由材料认知引发的复合技术手段,使二维平面的形态表现拓展为立体多维的实物结构形式。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空前的解放,这也使个性主体的表现需要产生了对文化内蕴的认识渴求。综合表现的认识观念,经由物质结构性的形态探索,在更深层面上实现了文化属性多重表现。那么,综合表现中的文化属性认识,就成为中国画现代表现形态中最根本的立场和出发点。
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为我们保留了极丰富而完整的历史实物资源,那蕴藏其中的浓郁文化气息,感知不尽的艺术特性,不胜枚举的实物形态、材料技术和表现手法,均渗透着综合表现所需要的文化精神和意蕴趣味。文化属性的内秉和精神意蕴的表现,就是现代表现形态探索的审美核心。美国艺术家戴维·史密斯说道:“在没有任何传统的艺术中,什么也不会有。”无论是二维平面的还是立体多维的形态,或是材料技术和表现手法,都需要源自文化属性的深入认识和现代性领悟。
国际文化圈中的多元发展方式,越来越显示出不同文化属性内秉的特殊价值和地位。然而,文化属性的现代语言方式,需要通过多向表现形态的引发,才能获得现代性的充分表述。可以说,中国文化特殊的魅力远大于其现有的形态发展,“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呼声,尽管出于自身文化特性的意识自觉,但人们对其现有的表现形态尚缺乏足够的现代性认识。
综合表现的文化属性认识,决定着其形态的内蕴精神;中国画的形态,就需要在坚定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身份意识上,以广义中国画的现代指涵,认识和研究多种多样的传统美术实物资源,以触及综合表现的多重需要。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现代的”,正由于现代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在现代表现形态的探索中实现形态上的横向展开。中国画的综合表现形态,就是在实验方式的探索上,向自由而多向的广阔空间推进,在国际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上,实现同步或超越发展。
参考文献 :
关键词:饭店资源 配置性分类 配置层次 配置方式
饭店拥有各种经营管理资源,饭店正是利用这些资源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可配置性是饭店资源所具有的基本特点,通过特定的配置和管理行为,饭店资源会发生形态的改变,并聚合成满足顾客需要的饭店产品。因此,科学认识饭店资源的配置属性,是正确进行饭店竞争力管理的基础。
饭店资源的配置性分类
对饭店资源进行配置,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不同饭店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使用来提高单体资源的增值能力,并通过资源之间的结合来积聚综合利用优势和过程优势,从而提高饭店的效益水平。
饭店资源都蕴涵有程度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一个较短的时期之内,技术水平如果没有较大的改善,资源的自然性越高,其增值能力的固化度就越高,它通过人为组合和调配所能产生的增值效果也就越低,比如低值易耗品,由于其使用的广泛性和获取的随意性,它的获取成本和使用成本均可以进行理性的控制,在饭店产品的价值链结构中,它的价值扩散能力是较低的,饭店只能从低值易耗品中得到一般的资金投入回报。
社会性高的资源的增值能力通常不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受管理水平或者说资源配置水平的限制。资源的社会性越高,它通过不同的配置组合产生的增值效果的差异性也就越大。比如顾客偏好信息,同样的顾客偏好信息对不同的饭店有不同的增值效果,饭店对顾客偏好信息理解地越准确,所生产的产品与顾客偏好就越吻合,其增值效应和市场效应就越大,越能给饭店带来超出一般资金回报率的利润水平。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将饭店资源分为三类,即弱配置性资源、中度配置性资源和强配置性资源。
如图1所示,弱配置性资源通常是自然属性较高的设施和物品资源,它们虽然也经过人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但比起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等中度配置资源来说,其社会属性显然要低得多。设施和物品资源的质量是比较容易测定的,它们的增值能力也比较容易预测,对它们进行配置组合所能够产生的综合效益和过程效益是比较低的。
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这里通常是指新兴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的增值潜能则难以预测,不同的配置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综合效益和过程效益,其配置性是较高的。相比而言,组织惯例、饭店文化等组织资源是软性程度更高的资源,它们超越了饭店组织实体,并依赖于内在的社会心理和饭店规范而连接在一起,其社会性比弱配置性资源和中度配置性资源要高。相应地,对这些资源进行配置组合能够带来的增值效果更加难以确定,因此其可配置性要高于前两者,我们称其为强配置性资源。
饭店资源的竞争力层次及其动态转化
(一)饭店资源的竞争力层次
资源配置的目的是营造饭店的竞争优势,为饭店的利润获取提供竞争基础。饭店资源本身就是竞争的基础因素之一。或者说,饭店内的各种资源本身就有竞争力的层级区别。从竞争力角度而言,饭店资源包括核心资源层、优势资源层、基础资源层和劣势资源层等四个层级:
饭店核心资源层。饭店核心资源是与饭店核心竞争力紧密度较高的相关因素之一,它是指在饭店的资源体系中,具有较强的价值增值能力、较为稀缺而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资源种类。核心资源层对应于强配置性资源,饭店通过对这种资源的开发和维护能够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保持饭店的竞争地位。饭店文化、组织资源等强配置性资源通常属于饭店的核心资源。
饭店优势资源层。优势资源是指有一定的价值增值能力、具有稀缺性但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的资源种类,它对应于中度配置性资源。饭店优势资源能为饭店提供一定的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容易被竞争对手赶超,因此不具备可持续性。像饭店的菜肴制作技术、客户资源等中度配置性资源与饭店的优势资源存在较大程度的关联性。
饭店基础资源层。基础资源指具有一定的价值增值能力,但不具备稀缺性的饭店资源种类,它对应于弱配置性资源。这种资源能够提供一定的价值,没有它们饭店会处于竞争的劣势,但是其它饭店也很容易取得同样或类似的资源,因此它不能成为形成饭店竞争优势的资源。饭店的水、电、设施设备等弱配置性资源种类都属于基础性资源。
饭店劣势资源层。饭店劣势资源是指没有价值增值能力的资源种类,它没有明确的配置层次指向。这种资源不能为饭店提供竞争优势,它往往是饭店的负担。像不适应岗位发展需要的员工就属于饭店劣势资源,摒弃这种资源可以降低饭店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饭店的相对竞争力。
(二)饭店资源竞争力层次的动态转化
如图2所示,在饭店资源的分层系统中,饭店的核心资源是饭店所独有的,市场上不具备同类资源,饭店正是凭借这种资源营造出自己有别于其它饭店的竞争优势,由于这种资源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此其竞争优势是持续的。
饭店优势资源也是构成饭店竞争优势的资源种类之一,但由于它可以被其它饭店所模仿,因此这种资源所营造的竞争优势有一个逐渐式微的过程,或者说,这种资源会逐步退化为饭店的基础资源。
劣势资源的存在是饭店中一个难以避免的配置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饭店难以完全了解市场中的资源情况,因此资源交易行为蕴涵着和劣势资源发生契约关系的可能性。同时,饭店内部的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自我老化过程,设施设备、员工的技能、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背离资源基本要求的情况,如果这些得不到及时的修复,相应的资源就会转化为劣势资源。
饭店资源还会与外部市场资源进行动态交流,内部转化和外部转化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推动。
饭店资源的分类配置策略
在饭店的资源构成体系中,物品设施等弱配置性资源自然属性高,它在空间上具备较强的可流动性,可替代性也高;技术资源、客户资源等中度配置性资源依赖于人的识别和管理,它的扩散通常受整体环境的限制,因此其可流动性和替代性要低于弱配置性资源;而饭店文化等强配置性资源具备更强的内隐性和社会性,它更多的表现为隐性的规范和价值理念,它是饭店行为长期积淀和延续的结果,它的可流动性和替代性最弱。但这也使这种资源难以被模仿,由此它也具备更强的增值性。因此,弱配置性资源、中度配置性资源和强配置性资源分别对应于强替代性、一般替代性和弱替代性。对资源流动性和替代性的判断有助于更好把握资源配置的时间决策点,采用反应速度不同的配置模式。
如表1所示,基础性的弱配置性资源流动性强,饭店需要对资源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和调整,其配置手法是迅捷反映型的配置模式。
中度配置性资源流动性较强,但其发展脉络较为缓和,具有相当程度的可预见性,因此一般采用常规、例行的配置流程。比如,人力资源需要饭店进行持续的更新、培训和结构调整,它的配置行为有其常规性和延续性。强配置性资源可替代性低,它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其配置行为通常是中远期的战略性规划调整。比如,良好的饭店文化、成熟的组织惯例等强配置性资源的形成是饭店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饭店有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
饭店的资源随着其配置性由弱到强的变化,它的增值性也逐步增强,增值性越强的资源与饭店核心优势的关联度越大,饭店由此所能维持的竞争优势也越长久。
参考文献
1.Barney, J.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旅游意象;旅游者选择行为;武汉;南京;上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78一06
1 引 言
意象是人们信念、想象、印象的总和。意象运用于旅游地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外已有30余年。目前,学术界对旅游地意象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完全的一致。有学者认为旅游地意象是游客对一地区的印象或知觉,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在心理上的描绘,也有学者认为旅游地意象是游客的一种态度与偏好,存在于旅游者主观性的知觉与目的地客观性的特征中。相关研究表明,旅游地意象不仅对旅游地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影响游客旅游选择意愿的决策变量,不但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决策过程,还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行为,而某地被选为旅游目的地的机会愈高,通常给游客的意象也是正向而强烈的。
本文所指城市滨水旅游意象是游客对城市滨水区的印象、知觉、偏好与主观想法的综合,是游客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环境特质、旅游资源等的感觉、认知和体验而在脑海中形成的生动有意义的图像。城市滨水区以其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及其休闲环境成为世界各国都市旅游的热点地区,同时也是市民日常游憩的重要开放空间。近年来,我国众多城市将滨水区开发作为市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的重要一环,实施沿岸环境整治和亲水平台建设,打造绿色游憩空间,使滨水区成为城市旅游的名片和标志性区域。从目前国内城市滨水区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多着眼于滨水区自身的实体空间环境规划与设计、旅游(游憩)功能开发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鲜有从游客的角度对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游客选择意愿影响的探讨。本文结合南京沿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课题(2009~2020年)的相关调研成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武汉、南京和上海滨水区的旅游意象进行分析,以了解3大城市滨水区在游客心目中的意象定位,并探讨滨水旅游意象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以期能对其他城市滨水区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2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采用结构式问卷的形式,共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上海、武汉和南京滨水区旅游属性意象调查,共列举26个滨水区意象属性项目,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测量,1~5分别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第二部分为游客旅游意愿强度调查,意愿选择范围从非常想去到非常不想去,亦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进行测量;第三部分为样本的人口学特征。
以上海滨水区(主要指沿黄浦江外滩岸段的滨水地带)、武汉滨水区(主要指汉口、汉阳和武昌岸段的滨水地带)及南京滨水区(主要指下关至河西新城岸段的滨水地带)的游客为调查对象,于2008年10月、11月期间前往3大城市主要交通出入口、滨水区著名旅游景点发放问卷,调查前先问询是否外地游客,而后实施调查,以区分出本地居民。冈恩(Gunn)认为,即使人们没有去过某地,但仍会有相关信息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形成对该旅游目的地的意象。因此,本研究在调查时并没有对游客是否去过上述3大滨水区加以区别。3大城市滨水区各发放300份,共计900份。剔除漏答及答案有较大偏差者共得有效问卷802份,有效率89.11%。表1是本次调查有效样本的分布情况,样本中3大滨水区男女旅游者比例适中,以19―45岁的中青年人为主,学历层次较高,公务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占有较大比例,收入水平中等偏上,南京和上海滨水区来自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旅游者占有较大比重,武汉滨水区来自湖北省和港、澳、广东省的旅游者占有较大比重。这些特征与3大城市滨水区旅游客源市场的区域吸引指向性、职业特征和消费水平等情况相符,说明样本具有均衡性和代表性。
一般认为,量表的信度系数应在0.7以上,大于0.8则量表的信度较好。问卷信度分析的结果显示,上海、武汉和南京滨水区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227、0.7935、0.7802,意味着3大滨水区的评估项目有较高的相关性,内在信度较好。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城市滨水区旅游意象属性重要性分析
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问卷的方式构建城市滨水区旅游意象属性量表,力求突出城市滨水区的亲水性、生态性、文化性、空间开放性、功能混合性和可达性等属性特征,最终确定的26个问项涵盖了滨水区自然、人文、社会、服务设施、旅游活动等各方面要素。对受访游客就3大滨水区26项意象属性的同意程度进行分析并以平均值体现游客对意象属性的偏好,结果如表2所示。
一般而言,刻度为1―5的李克特量表得分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由表2可知,上海滨水区和武汉滨水区的意象属性总均值均在3.5以上,说明总体上游客对上述两大滨水区意象属性的认同度较高;而南京滨水区的意象属性总均值则低于3.5,说明总体上游客对其意象属性的认同度中等。具体来看,游客对南京市滨水区意象属性元素认知以“地形地貌景观丰富”认同度最高,平均值达4.27,说明游客对南京滨水区山、城、江、岸、矶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印象深刻,其次是“文化资源”(4.25)和“绿化环境好”(4.24),说明南京作为“文化绿都”的城市形象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同,而且这一形象已成功延伸到滨水区。而“令人感到拥挤”平均得分值最低(2.89),这与南京滨水区尚处于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游客量较少的现状相符。武汉滨水区意象属性元素认知以“有发展成国际滨水区的潜力”认同度最高,平均值达4.12,这与游客对武汉作为拥江发展的长江中游枢纽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等这些带有国际性城市发展特征的属性认同度高有关,其次是交通便利(4.01),旅游信息充足(3.97),旅游氛围好(3.89),公共设施完善(3.87)等,说明游客对武汉滨水区的开发现状比较满意,给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上海滨水区意象属性元素认知则以“夜景迷人”认同度最高,平均得分达4.72,说明游客对上海滨水区的繁华夜景印象深刻,现代化程度高(4.70)、具有高知名度(4.65)、令人感到拥挤(4.63)次之,且 其平均值均在4.6以上,说明游客对上海外滩一带作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滨水区的形象高度认同。
3.2 城市滨水区意象知觉图分析
对应分析方法实质就是将行、列变量的交叉表变换成一张散点图,用来解释分类变量之间的类别联系;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图形来表达每个变量之内,各类目之间的关系,表达效果直观,易于操作和解释,应用广泛。相关研究证实,该方法也适合于对旅游行为和旅游市场营销等旅游相关领域的研究。用对应分析方法对3大城市滨水区26个意象属性项目进行分析,结果可分为2个维度,各维度贡献率反映了每一维度对类型差异解释的贡献率以及各意象属性与各城市滨水区的相关关系。其中,第一维度解释了所有意象类型差异的94.7%,反映的是3大滨水区旅游意象的总体特征;第二维度解释了所有意象类型差异的5.3%,反映的是3大滨水区旅游意象的差异性特征,但两者究竟如何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
针对衡量城市滨水区意象的26个意象属性元素得分分值,在其加总平均后,通过对应分析可得到3个城市滨水区的意象知觉图(图1)。意象属性元素在图1中的第一维度分布广,而在第二维度分布窄,也说明绝大部分类别差异是由第一维度反映出来的。
通过对意象知觉图的分析可比较游客对心目中不同城市滨水区的意象定位的差异。
从3个城市滨水区相互间的意象知觉位置关系来看,上海、武汉和南京滨水区大体呈“品”字形分布且互不靠近,说明3大城市滨水区在游客心目中的意象定位是有差异的。
从各意象属性元素在知觉图上的具置来看,也呈现一定程度的离散一集中分布状况。具有高知名度、地形地貌景观丰富和气候舒适宜人等意象属性元素与其他属性元素相距甚远,表明与其他意象属性元素相比,游客对这些意象属性元素认知的差异较大。这与维度分析中反映3大滨水区旅游意象差异性的意象属性元素十分吻合。而沿岸景点多与附近景点易到达的分布则十分接近,表示这些属性元素在游客的认知上是相近的。除此之外,游客对其他意象属性元素的认知则比较容易区分。
从各旅游意象属性元素和各城市滨水区的相对位置关系来看,上海滨水区与沿岸建筑物有特殊风格、沿岸都市现代化程度高、游客多,令人感到拥挤、夜间娱乐活动丰富以及夜景迷人等属性元素靠近,这与上海滨水区以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代化新城风貌、黄浦江、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以及繁华的夜景为其核心旅游资源,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滨江风貌为其特色,知名度高,游客多紧密关联,在游客心目中是一个都市型的滨水游憩区。武汉滨水区与整洁的旅游环境、停车位充足、交通便利、沿岸景点多、有知名的地标景点以及附近景点容易到达等意象属性元素较靠近,这与武汉滨水区近年来汉阳、汉口和武昌滨江风光带的成功开发、相关设施比较完善以及滨江周边分布有黄鹤楼、晴川阁、龙王庙、东湖、江汉路步行街等著名景点,且这些景点又多为外地游客的必游之地有关,是一个观光型的滨水游憩区。南京滨水区在游客心目中的意象则与文化资源丰富、绿化环境好、安全的旅游环境、旅游氛围好、有知名的地标景点等属性要素较靠近,这与南京滨水区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以南京长江大桥、阅江楼、郑和宝船遗址公园、下关大马路历史街区、燕子矶公园等历史遗址遗迹类为主以及南京城“文化绿都”、“博爱之都”的形象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同并影响到游客对滨水区的意象认知有关,整体上看,是一个文化型的城市滨水游憩区。
3.3 滨水旅游意象对旅游者选择行为的影响
首先用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3个城市滨水区的KMO值均在0.7以上,Bartlett检验发现变量间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因此26个意象属性项目在3个城市滨水区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接着,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能代表所有变量的因子结构并命名(限于篇幅,这里对分析的运算过程从略)。其中,上海滨水区7个因子、武汉滨水区6个因子、南京滨水区5个因子(表3),总解释变异量分别为73.649%、70.487%和64.304%。
分别以3大滨水区各自的意象因子为自变量,以旅游者选择行为为因变量进行Logit回归分析,以探讨滨水旅游意象对旅游者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由于因变量旅游选择行为的赋值是从根本不想去到非常想去逐步增加的,所以在方程中系数显著且为正的变量,反映出的是这类游客更倾向于选择该滨水区作为旅游目的地。
由表3可知,总体来看,上海滨水区的旅游环境与氛围、城市建设、地方人文特色、安全卫生、游憩活动等5个意象因子变量的系数显著且均为正值,表明该5个意象因子对游客的旅游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即游客对旅游环境与氛围、城市建设、地方人文特色、安全卫生以及游憩活动的要求越高,选择上海滨水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概率就越大。进一步深入分析则不难发现,城市建设、地方人文特色、安全卫生3个因子在99%的置信度下显著,说明此3项意象因子在游客对滨水区目的地选择决策上是很敏感的;从三者系数来看,分值排名分别列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位,表明这3个意象因子是影响上海滨水区游客做出决策的主要因素,而滨水区城市建设则是第一影响因素。另外,旅游环境与氛围与游憩活动两个意象因子的系数在95%的置信度下显著且均为正值,说明它们也是影响游客选择意愿的重要因素。
武汉滨水区的旅游环境与氛围和安全卫生两个意象因子变量的系数显著且均为正值,是影响游客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旅游环境与氛围是第一影响要素。南京滨水区的人文资源、旅游设施、安全卫生和自然环境等4个意象因子变量的系数显著且均为正值,是影响游客旅游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人文资源是第一影响要素。另外,安全卫生是3个城市滨水区影响游客选择行为的重要共同因子。
4 结论与讨论
(1)总体上看,游客对上海滨水区的意象认知最为强烈,武汉滨水区次之,南京滨水区最弱,说明南京市滨水区的旅游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意象知觉图的分析结果表明,南京、武汉与上海滨水区在游客心目中的意象各不相同:上海为一都市型滨水游憩区,武汉滨水区为一观光型城市滨水游憩区,南京为一文化型城市滨水游憩区。武汉、南京与上海滨水区由于同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同属城市滨水旅游区,旅游资源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有一定程度的雷同,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客源市场竞争。3大城市滨水区应根据游客对各自旅游意象的认知和定位,重新评估自身的潜力及特质,在互相竞争的目标市场上制定适合的旅游营销策略。
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舞蹈 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 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 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 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 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 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 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1]尤其是民族 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 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 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 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 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 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 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 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 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8.98%的少数民族,其民间 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 洋\"是名副其实。[2]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 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 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 化的不断融入,形形的现代舞蹈诸如交谊舞、国标舞、街舞、迪斯科 融入祖国内陆城市,使得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 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舞蹈的民族 属性渐渐淡化主要表现有:在一些以歌星为主动脉的综艺拼盘式的大 型晚会上,不少舞蹈成为大腕歌星的陪衬,成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 标本,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 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 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等等.
[关键词]文化产业 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集群
一、文化产业和产业集群
1.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提高社会效益为目标,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以市场为主体的发展机制,从事文化产品(包括物质文化产品和非物质文化服务)的生产活动,并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部门。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的标记,也是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迹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中国经济经济的增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
2.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是一种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而产生新型经济组织模式,它摒弃了工业革命后标准化的“福特式”的生产方式,代之以一种专业精尖、分工合作的协作式的生产方式。
3.产业集群特征
产业集群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①一定地理区域内众多企业的空间集聚。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②与某个特定产业(产品)相关联。关联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载体,该产业的繁荣程度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③集群中各企业间协作密切。
二、 文化产业集群属性及概念
1.文化产业集群的属性
文化产业是包含了广播电视业、电影音像业、报刊业、网络文化业、体闲娱乐文化业等一系列的行业。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它存在着与传统产业不同的产业属性。这些属性就构成了文化产业的特点,也深深影响着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了文化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产业集群的标志。
对文化产业的属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文化产业以文化为资源。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离开了文化资源的享赋条件,整个文化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别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中文化也是作为一种要素被投入生产中,但是文化要么是生产中的一个微乎其微的从属要素,要么是生产函数的一个外生变量。而在文化产业中其地位和作用却大相径庭,文化是主导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都服务于文化的发展。
②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意。文化对文化产业有基础的支撑资源作用,但这种文化并不是对前人文化的简单拼凑、粗糙加工,而是强调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再生产,是基于原有文化形成新的创意。创意是整个文化产业链的根本,整个文化产业就是对创意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再生产、存储和分销。创意是文化产业链形成、维持、扩展的基础,支撑着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③文化产业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文化产业比传统产业更强调品牌效应,更注重声誉、口碑。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文化产品、服务和大量的过剩信息。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想在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上脱颖而出就必须能够充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付款之前并不能充分了解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因此他们往往根据“人气”、“点击率”等指标,或者利用品牌效应和明星效应来鉴别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本身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对文化的特性很难用一定的物质指标来加以衡量,只有通过美誉度、知名度等无形的指标来加以鉴别,这样也就使得注意力在文化产业中具有了突出的影响力,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
④文化产业属于关联获益型产业。文化产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有着紧密的产业关联机制,一个行业产品的成功运做往往能够带动其他行业从中获益。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品的生产不仅仅是制作一种产品,而且是在创造一种新的商业品牌。
⑤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具有渗透、提升、驱动的功能。文化产业承载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带动着文化本身的发展和繁荣。随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作用会突破文化产业的限制而作用于传统产业,文化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驱动要素和其他要素一起驱动传统产业,也可以作为一种外在要素加入传统产业中,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甚至文化还可以解构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渗透。
2.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
在充分考虑上述产业属性的基础上,结合对产业集群的共性,本文得出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文化产业集群是在分工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大量联系密切的文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为纽带,产业链为支撑在某个空间上集聚,且不断扩大的一种动态产业组织形式。
三、我国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讨论
1.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思路和对策:
①培育和集聚文化需求;
②优化投资环境、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用集群政策代替单一的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集群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③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培育良好的文化市场;
④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
⑤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政策体系.拓宽文化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2.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议
①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工业、建筑、通信、会展、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核心是紧紧抓住转企改制这个中心环节,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从行政附属物转变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依法运营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者。盘活国有文化资产,打造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利益共同体吸引众多单位加盟,采用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各种形式,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②文化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