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创造对社会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25 10:45:35

导语:在创造对社会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造对社会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问题;优化

小学是个人发展的起步阶段,小学教育是个人成长中的奠基工程。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典型的育人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任务。而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旧的积习,一方面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理念发展,探讨可实行的对策,从而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德育作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其特殊的教学意义,因而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知识灌输中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而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课本上的知识是道德准则和生活经验,泛泛而谈只能显得枯燥无味。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不应当是宣讲者,更应该是引导者;学习的内容也应当从书本上既成的准则和事例,变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才是教学实践对品德与社会真正教学目的的回归。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依然面临着重重阻力。在升学、择校等种种压力之下,文化课的重要性被过分放大,而品德与社会这类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家L与社会忽视。而道德的培养是孩子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社会趋势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重申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给予品德与社会教学充分的肯定,才能给它更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

其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也是一重阻碍。孩子在家庭与学校中的身份地位都是不同的,两种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家庭生活也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两者在施行的时候却会发生一些冲突。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使得孩子们在一些处事方式上会混淆和矛盾,产生一些任性的误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延伸,因而,对于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好的帮助。

二、生活化教学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特殊性,其生活实践意义的要求产生了生活化教学的需要。生活化教学扭转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创新了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为主,宣讲为主,变成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实践为中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生活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知识并非只是课堂上老师讲的大道理,而是自己的生活中切实面对的问题。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种种活动中,他们会自觉地成为知识的体验者,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参与其中并收获知识,考验的是老师的课堂设计和引导能力。老师从主导者到引导者的转变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表达习惯,在幕后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他们创造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学生与老师双方的转变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生活化教学是课堂学习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志于教育而寓教于乐,让传统课堂教学从较为枯燥乏味转化为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意义。

三、信息技术运用与课堂延伸

利用现代媒体拓展课堂教学可能性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得知识更加立体和多样化,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教学开拓的教学新内容可以由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创造在视听和沟通上的新途径。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知识能够更加有趣和形象,迎合小学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兴趣,吸引孩子们自觉投入与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育更为高效和充实。

信息技术与现代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不应当局限于学校的教室,而可以延伸到校园的方方面面。校园生活的舞台应当成为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大课堂。校园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相对简单的一个小社会环境,教学和模拟有着较强的可实施性。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的建设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们成为彼此的老师,校园生活也成为孩子们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延伸和校园德育建设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得学生在校园中自然地学习和成长。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使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成为学校面貌的重要方面。如此,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之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美好的道德深入学生的内心。

四、结语

小学是每个人的学校教育起步阶段,而其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德育意义需要得到社会与家长更大的认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也应当投入更大的热情与努力,参与到它的建设和创新中去。让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成为知识的主人,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间的真善美,用心灵去辨别善恶是非。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创新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让它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盈亮.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导学.2016年33期:25,64.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文化

基层群众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与我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紧密相连[1]。基层文化的发展程度是衡量我国发展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发展基层文化能够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丰富基层群众的生活,提升基层群众的素质,有利于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因此,我国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1 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文化活动过于形式化和单一化 如今,一些农村文化活动过于形式化,缺乏引导性和亲民性,一些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文化产品的供给,同时一些活动程序比较复杂,导致基层人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大幅降低[2]。基层管理人员应该组织多样化且符合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提高基层人民对活动的参与度。

1.2 基层文化建设队伍薄弱 当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队伍由基层群众组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效率低下。

1.3 地方政府对基层文化群众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协调,同时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文化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政府对不同地方的资金投入力度也应有所不同,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文化资金投入。

2 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基层文化建设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基层文化能对群众起到宣传、组织、示范和引导的作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镇文化的消亡是社会的损失。然而如今,由于一些农村原有文化资源不足,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贫乏,因此有很多传统文化得不到保护,最后走向消亡。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有效调动基层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2.2 基层文化建设能丰富基层群众的生活,提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 基层文化的建设是为民服务,基层群众能够在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能够在通过参与基层文化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在活动参与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教育,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政府通过基层文化建设,在农村建立文化馆和图书馆,能提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通过提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能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构建一个与当代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

2.3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通过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能够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基层群众的道德素质,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使我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3.1 发展和谐的基层文化 发展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促进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创造出满足基层群众需求的文化。要想促进基层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加大政府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调动和号召社会力量解决基层文化建设中所产生的经费欠缺的问题。政府要设定专项经费措施,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承担一部分基层文化发展的经费。对于农村一些基础文化设施水平落后的情况,需要政府对基础设施和传统的文化活动设施加以改进和提高,使当地的娱乐休闲和知识教育能与现代化水平相适应。

3.2 开展和谐的基层文化活动 要想开展和谐的基层文化活动,地方政府需要关注农村生活、看到农村的巨大改变,发挥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把思想道德建设、科技卫生知识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举办各种能够丰富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例如:举办农民艺术节、特色旅游节、文化科技大集、绘画、剪纸、文化娱乐、思想教育与普及科技卫生知识等,使基层文化由原来的单调、枯燥和乏味转变为积极、健康和向上。同时可以引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内容,加大基层群众的参与度。地方政府要积极开展基层群众所喜爱的综艺晚会等文体活动,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和谐的基层文化活动,能够提高文化工作者的领导组织能力,促进农村的文化消费,壮大民间的文化队伍。

3.3 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加强对基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世界已经连成了一个整体,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流入我国,对我国基层文化产生强大的冲击。我们必须认识到基层文化的重要性,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外国文化,在保持我国基层文化的独立性与基层性的基础上对我基层文化不断创新。地方政府要为基层群众建设指明方向,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让人民群众自发地发展和创新基层文化,让基层人民激发农村的活力,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引进、培养优秀的人才,建立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管理,丰富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要想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需要地方政府鼓励群众参与文化培训,支援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参与志愿者活动,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 结束语

基层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基层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能够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提高我国的凝聚力[3]。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吕晓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现状研究[J].戏剧之家,2015,65(12):228.

第3篇

摘要:近些年来,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在社会上开始空前地繁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社会对于群众音乐教育随之开始重视起来,并且大力鼓励群众积极组织和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当中。加强群众音乐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的文化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净化社会的风气,引导社会风尚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群众音乐;和谐社会;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已经不再过分地重视,转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强了认识,近些年来,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在社会上开始空前地繁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社会对于群众音乐教育也逐渐开始重视起来,鼓励群众积极组织和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当中,尤其是群众性的音乐活动的开展,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为社会的群众活动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促进群众音乐教育发展的措施

1、提高群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在以往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较高,很多地区的群众对于生活的要求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生活越来越重视,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过专业的音乐教育,缺乏基本的音乐欣赏水平,在组织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也只是仅仅凭借自己的感觉或者是爱好,缺乏音乐教育的深度,因此,群众音乐教育必须以提高群众音乐欣赏的水平为基础,为群众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群众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群众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缺乏的现象,组织音乐教育的人员大多数是一些业余的音乐爱好者,他们并没有经过专门的音乐学习和训练,缺乏音乐理论知识的规范,在群众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缺陷,对于音乐这样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来说,缺乏音乐理论的正确指导是不可能促进群众音乐教育的顺利进步的,虽然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群众音乐教育来说哦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是必须要进行改革的。

3、提高群众音乐教育的组织水平。大多数的群众音乐教育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根据调查得知,在群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风格各异、品类繁多、作品过于繁杂,缺乏统一的管理等等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群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群众音乐教育的组织水平,对工作的开展做好细致、周密的安排,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群众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促进群众音乐教育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群众音乐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积极向上的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健康的群众音乐教育能够引导人的思想向着正面的方向发展,这种音乐教育方式以人的情感为基本的轴心,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积极组织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在群众中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为群众建立强大的精神支撑,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基础,促进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

2、加强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立的主体是人,最需要关注的对象还是人,人类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健康的文化因素的陶冶,加强群众音乐的教育,是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在群众中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以其特殊的功能,有利于净化社会的风气,引导社会风尚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3、加强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塑造人的精神。和谐文化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加强对群众音乐教育的建设,有利于在我国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优秀文化的接受者和创造者,积极开展群众音乐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阔群众的视野,促使群众的音乐素质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加强群众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加强群众音乐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的文化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效构建,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的大力建设,能够正确发挥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群众音乐教育的开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政府也要加大对群众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群众音乐教育更好更快地进步。

结语:群众音乐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重视群众音乐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密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相统一,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总结音乐教育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改变原有的落后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新荣.浅谈群众音乐的多层次多功能[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 [C], 2009.

[2]华元.关于社会音乐活动的统筹问题[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 [C], 2007.

[3]陈蜜.社会音乐工作者必须挑起普及与提高两副担子[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 [C], 2008.

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 会计制度 改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保障。要想使得市场经济合理的发展就需要做好会计的工作,完善会计法,以及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这样才能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为人们以及社会更好的服务,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情况。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会计法的辅助,会计法可以有效的为企事业单位的活动提供保障,同时规范了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行为。会计法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建立起来了,直至今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以往的会计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虽然在过去的那些年也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已经十分必要的。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所服务,所以加强对其的内部财政管理,有利于提高财政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的会计法实施中,对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重要。因为事业单位的活动资金是国家内部提供了,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活动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的改革和财政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会计制度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内部的制度的完善,代表了一个企业结构的完整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了市场经济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冲击性,如果做不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行政事业单位也迟早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完全丧失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和职能,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社会的服务部门,就必须要做好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提高企业内部的资金利用率和透明度,同时也要注意对资金的合理非配,才能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2013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方法

第一,我国相关部门子啊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中,需要事业单位的密切配合,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政考核制度,以及会计审核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监督,以及岗位培训工作,不断提供啊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同时也要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不能只依靠国家的财政补给,行政事业单位本身也要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更好的生错,才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发展,才能为国家节省更多的开支,确保我国国库的充裕,为社会主义建设节省下更多的资金,从而也可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

第二,我国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对会计部门核算工作的处理。会计核算是会计部门工作的重要部分,只有进行会计核算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挥那,财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经济目标,通过核算我们知道行政事业单位今年的总体资金消耗,为未来的发展也准备了科学的数据,同时也可以为我国会计法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和我国总体财政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部分,要做好我国的财政管理的工作,必须要做好型号增事业单位的制度改革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实现会计制度的改革,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财政数据的核算。

第三,要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就必须要做好我国的国库管理的工作,因为事业的单位的日常经营和工作都要靠资金的还自称,这些资金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有我国的国库提供了,所以要对行政事业的会计制度改革就必须要重视对我国国家资金的整体管理,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提供资金的支持的时候,要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整体的预算,同时行政单位也要及时的提供所需资金的各种用途的预算,在经过有关部门的考察和协调之后,制定一个综合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资金提供方案,该方案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能够避免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资金的浪费。要做好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不仅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的支持,只有做好资金的管理工作,才能使得刑侦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制度改革,才能保证我国国库的充足,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重要性的研究,提出了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要做好2013年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需要国家和企业内部的共同努力,保证核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实际出发,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永.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浅析[N].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第5篇

关键词:综合材料运用;艺术创作;重要性;有效运用

1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应用分析

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一定的材料,正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艺术创作本身属于意识领域,因此需要建立在现实物质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当代艺术创作结合时代的环境以及背景,选取一些综合材料,以保证艺术创作的发展根基更加稳固。比如当代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后现代,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东西,也能够对当下的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入,进而保证了创新性和前卫性。在20世纪初,艺术家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材料引入了艺术创作之中,不仅推动了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当代艺术更加具有内涵和生命价值。所以,通过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融入综合材料,广泛应用一些生活中的素材,能够使得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和内涵。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当中安塞姆基佛是一名重要的艺术家,他强调的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必须广泛地应用一些综合材料,才能够展现出文化艺术创作的巨大魅力。所以,借助综合材料能够使得当代艺术创作更有世界气息,而且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当代社会的发展现实。

2综合材料运用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艺术创作当中运用综合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充分显示当代艺术的精神服务功能。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对综合材料进行有效运用,然后才能够表达出艺术创作品蕴含的精神状态。艺术创作首先应该了解我国的民族精神以及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从而将艺术创作与社会变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借助综合材料捕捉语言上的表达意图,加强对各种材料的有效运用,体现文化艺术创作的形式美,并且保证艺术创作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创造一种良好的艺术氛围,推动艺术创作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第二,综合材料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切入点。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起源,因此可以把综合材料作为文化的切入点,对文化进行有效的创作并且保持一种风格,促进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有效融合,进而增强文化艺术创作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艺术本身就能够陶冶情操、释放灵魂。所以,通过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一些综合材料,不仅能够保证艺术创作具有一个文化切入点,也能够展现出艺术的情感表达含义,进一步开阔艺术家的思维和视野,增强艺术创作的生命力。第三,能够借助综合材料体现出艺术创作的精神世界和符号空间。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借助综合材料能够进一步拓展材料中所含的语言以及功能,进而充分显示出中国美学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境界。通过感知外界的一些综合材料能够对艺术进行有效的表达,并且进行情感升华,进而将艺术家自身的理想意志、精神状态有效融入物质当中,确保一些中心思想能够得到有效的表达,进而实现“器”和“道”的有效融合,既能够提高艺术创造的活力,也能够将艺术语言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第四,综合材料是艺术创作的形式以及表达载体。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需要借助综合材料进行思想的表达以及艺术的展示,因此只有借助综合材料才能够打破传统艺术的审美束缚,推进文化艺术创作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进一步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精神文明,有效地实现我国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发展并且能够与当今时代接轨,充分地体现出社会的现实以及精神所在。另外,也能够全面推进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的发展,有效地对当代文化进行人文精神的指向,从而保证更多的受众受到艺术创作的感染,增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并且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创作保证艺术发展更有内涵和影响力。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价值追求 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12-02

价值观是人类认识形式中,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认知的另一种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准则。它是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才会自觉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才会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大学时代是个体自我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期,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自我价值目标的设定及努力方向关系着能否成才。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研究等形式,其中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山东省某高校400名在校学生,调查对象中以共青团员为主,部分为学生党员,其中男生236人,女生164人,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正式调查问卷一共发放400份,剔出填写未完成、漏答关键问题、出现错误信息等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调查问卷由笔者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人生目标的确立、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择业方向与理想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学生明确树立目标的重要性,但对未来道路并不明晰

当个体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期待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的学习、准备和起步阶段,更应该明确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在被调查者中,74%的大学生能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94%的大学生基本清楚自己的兴趣志向所在,79%的大学生对现阶段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似乎都还是一些想法,真正付诸行动的较少。以就业为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68%的大学生对前景感到迷茫。我们针对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情况的评价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见表1。

(二)明确实现自我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个体自身条件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要素,个体的自身条件总会和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某一个机体的价值目标,对不同个体实现目标的恰当性和难易度不同。因此,应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人生价值目标。青年时期是自身条件变化较大的阶段,再加上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往往容易把主观的想象当做自身条件的认知,夸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实际地抬高或贬低自己,从而给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来一些障碍。所以,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目标的重要前提。

调查结果显示,就确定自我价值的方式,有6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从自身特点和能力出发。在被问及“确定自我价值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时,36%的大学生认为自身不明是阻碍确定自我价值的最大障碍。显然,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确从自身出发去确立自我价值,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主观条件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三)自我价值实现标准偏颇,未能很好地坚持发展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

调查显示,26%的大学生认为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权力地位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赞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完成既定目标、实现自我突破是判断自我价值实现标准的重要尺度”观点的比例分别占21%和28%,仅有13%的大学生把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

任何个体的人生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其价值只有在社会当中才能得以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个体的自我价值。大学生应坚持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贡献社会,回报祖国,服务人民,在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失衡

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也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实现了自我价值,而能力小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小,就没有实现自我价值。考察个体的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他的能力以及与能力相对应的职责联系起来,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就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就“什么样的人对社会贡献最大”这一观点的调查中(见图1),45%的大学生表示对社会贡献最大是科学巨人,有20%的大学生认为默默无闻的社会小人物对社会的贡献最大,这表明大学生对于“贡献”一词的理解不够透彻,对自我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有所失衡。

(五)在择业方面,价值定位有失偏颇

1.社会价值观念较为淡薄。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主动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的过程。择业的标准是什么,择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人们在择业时首先要明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反映。社会价值观念的淡化,会导致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方向,难以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一些大学生过于重视经济利益、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而轻视职业。

在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关心的因素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经济收入、工作环境、家庭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30.7%、22%、20.7%,55%的大学生认为择业过程中个人家庭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大学生赞同“为国家作贡献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这些信息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未能很好地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2.功利主义倾向较为突出。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在职业选择上过分倾向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选择未来工作地区的调查上,58%的大学生选择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14%的大学生选择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仅有28%的大学生表示有意愿去中西部、贫困地区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收入因素在大学生总体职业理想中占绝对优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首位。

3.奉献意识淡化。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表现在人生价值观与人生价值取向上是不完善的,它缺乏一个整体的自我意识。他们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与个性的张扬和个人的发展。现在的毕业生择业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元化的社会贡献型,而是走向自我实现型。大学生思想活跃、观念前卫,个人意识、经济意识较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奉献意识淡化,注重实际,讲求效益。

在未来工作领域的选择上,43%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商界,12%的大学生希望进入政界,希望进入学术界、教育界、体育界的大学生比例分别占到13%、8%、2%。当被问及努力奋斗的动机时,34%的大学生表示是为了寻求理想的职位和社会地位,34%的大学生表示是为了回报家庭和社会,仅有7%的大学生认为“努力奋斗是为了给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由此可看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追求物质待遇,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真正愿意从事研究、从事教育的人较少。

三、大学生自我价值追求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理解自我价值实现

社会价值观念淡化、功利意识加强、奉献意识淡化,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素质不过硬,不能很好地体会自我价值实现条件的表现。对此,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让大学生明确人生价值标准,从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矫正,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祖国,并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地体现。

(二)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高个人素质

鼓励大学生以勇于创新、敢于开拓、善于创造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引导大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实践,正确认识国情,提高思想觉悟,提升个人素养,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完善个性品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追求的不断升华。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是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生长基地,校园文化肩负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应大力加强校风、学风和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个具有时代精神、优良传统、良好学风和崇尚理想的文化氛围,全方位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提升自我价值追求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开辟信息渠道,明确价值定位

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有可能对身居校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制定未来的理想规划造成一些障碍。对此,应为大学生积极开辟信息渠道,加大就业形势分析,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使其能够因势而立,清楚自己的价值追求,确定自我价值定位,更好地将自我价值与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以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昆雄.社会风气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M].马元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刁鲲.论当代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郭秀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与引导策略[J].思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2)

第7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的开设必然是大势所趋。通用技术立足于社会实践,来源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技术课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技术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科学技术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由此可见,加强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技术教育应该贯彻落实于各个国家。当今社会,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将在未来愈发重要,掌握通用技术将会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要素。其他国家在较早的时间就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例如:1989年4月澳大利亚就提出了澳大利亚教育目标中及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的问题;英国开设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然而在我国,许多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一些地方并没有普及通用技术的教育,因此我国要加强宣传技术教育,使通用技术教育普及全国,让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这门学科。

二、通用技术的概念和理念

1.何为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比较广泛的、能够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且能够和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并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技术。通用技术的必修模块包括“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以及一些选修模块,旨在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通用技术的重要性,掌握基础的通用技术。

2.通用技术的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属于基础阶段,主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逐渐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通用课程技术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它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兴趣,生活、文化差异以及地域背景的不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通用技术有一定的技术性,学生通过学习通用技术,慢慢就会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提高技术修养。

(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主要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意识。高中生正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都需要得到重视,需要通过引导来激发体内的潜能,通用技术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途径,营造了一种积极、民主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学生需要通过通用技术来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应该从中了解到通用技术对其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不仅从中学到了技能,而且加强了人文教育,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科学技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通用技术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机会接触到科学最新成果和技术信息,增强对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理解。

(5)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去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老师应该积极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通过通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通用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用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从通用技术的教材设计上就可以看出――“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是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学生积极地参与设计活动,亲自体验,学以致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创新的热情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几乎消失殆尽,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激情应当被唤醒,因此,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为前提。通用技术课程要求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教师也应当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通用技术的过程中感受到这门学科的趣味所在,根据当地不同的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课程服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3.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在通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亲自体验,每个学生都应该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认真反思,从中认识到创新的意义。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对通用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创造精神。

本文探讨了国际形势和我国现状、通用技术的概念和理念以及如何通过通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希望对今后的学者专家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希望我国的通用技术教育能够更进一步,培育一代拥有通用技术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近九亿农民。其次,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迈进小康水平的根本因素。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农村个人素质的提高、农村风尚的好转、农村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农民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其不良影响甚为担忧,而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与家庭道德教育质量息息相关的。因此,本文是在笔者着手调查研究目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并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相关对策,以加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改善其不良现状。

一、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总结

结合调查问卷以及走访情况我认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是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农村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观的历史嬗变时期,承受着新旧道德冲突,一方面被新生活所诱惑,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忌,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而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亿万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农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变化,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副产品、粮食价格不高;生产资料价格偏高;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与时代脱节。

二、改变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对策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本来就处于我国教育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而农村的道德教育领域中,家庭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中,以下几方面问题急需认识并有待解决。

1.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解决当前农村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加深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调查结果中我发现,目前农村家庭中对于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都缺乏相应的认识,这是导致许多农村家长忽视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父母的抚养和家庭成员的影响之中度过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要做好宣传工作,学校、社区、村委会要利用创办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等形式来贯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靠学校教育,还有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改变当前不利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念。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个人主义、个人奋斗、权利、金钱、腐败、开放、竞争、平等、博爱……五光十色的新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古老的长河上泛起粼粼波光,映进了中国新一代纯净的心灵,西方实用主义价值观、金钱万能价值观已大举注入东方文明的肌体。中国的家长自身也面临最大的困惑与混乱,加上农村家长一般不具备对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现实作出冷静的判断,例如,诚实正直与投机取巧,先人后己与先己后人,人不犯我和我不犯人等等,他们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正直、乐于助人,但又害怕孩子长大后上当受骗。这一点是社会的问题,这要求全体人民积极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大环境。作为教师或一个有良知的人,我们所能做到就是向家长宣传如今的道德趋向。告诉他们既然已为人父、为人母,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给孩子创造一条健康的成长之路。纵然家长生意上赚到了很多钱,如果家长毁掉了孩子,家庭也就失去了未来,国家、民族也就失去了希望。

第9篇

论文摘要: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民主发展的标准与尺度。公民参与的扩大需要具备适当的软环境。当前培育公民政治参与的软环境需要从构建公民文化、培育公民社会、发扬民本思想三个方面着手。

理性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现代民主政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追求,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存在和扩大所必需的软环境。理性参与型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类型之一,有其明显的特征,它以公民文化为主体,以市民社会为依托,以民本思想为指导。这三个方面是理性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有效支撑。

一、公民文化的构建

从所属上看,政治文化是公民文化的归属体系,是政治系统运作、政治活动开展所依赖的根基。公民文化是特指在观念形态上体现为参与意识、多元意识、理性意识,区别于封建专制社会的封闭意识、愚民意识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强调人的主体间的平等,人的主体性的回归、理性的加强、自信的建立。在公民文化之下,人追求主体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将主体完全消融于社会和国家。构建公民文化是培育公民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念,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公民政治责任感的重要保证。在一个社会中,健全的制度保障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致的,这是公民参与的硬环境。然而,仅有硬环境是不够的,还要有先进的公民文化这一软环境。从传统的臣民文化转变为公民文化,需要普及民主意识,建立公民职责规范,提高公民素质。综合来看,公民文化的特征可概括如下:

首先,公民文化反映了自主自律、自由自觉的主体价值取向。人们通过对平等权、自由权、民、财产权、社会权等普遍而真实地享有和行使,实现主体价值的创造和占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逐渐实现人对自身及对象世界的把握。

其次,公民文化要求建立平等、开放、横向的权利。利益关系作为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人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取代了血缘伦理和权利义务本位,平等互助的横向联系取代了等级身份的纵向排列。

再次,在行为方式上,公民文化表现为个性、参与、创造、开拓的基本图式,公民进行积极、广泛的社会交往和创造活动。在共同体生活中,公民文化提倡高度的角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的变化呈现出混杂的状况,公民文化的构建必定存在难度,公民的政治主体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政治监督意识和政治宽容意识是其关键。

二、公民社会的培育

从一定意义上说,公民文化是适应公民社会的政治文化,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公民文化的摇篮,培育公民文化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公民社会是介于国家与公民个体之间的,与国家形态相对应的,与个人和独立经济以及民主相联系的文明的世俗的社会存在。西方近代公民理论的逻辑结构是自然状态—社会契约—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其归宿。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公民社会是世界民主化趋势的唯一动力。应该说,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公民社会对于民主化的作用都得到了认可和推崇,它被认为是民主化的希望。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该结论的正确性,仅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便可见公民社会的强大效能。

公民社会以社会群体组织为主体构成,包括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公民社会的产生源于市场经济的驱动,它有着贯穿自身存在的理论与原则,从而维系公民社会的正常运作并保证公民的权利与自由。首先,公民社会以平等自由精神和人权意识为基本价值信条。公民社会是一个公民的社会,它依存于公民也“为公民”,是公民权利的维护者。其次,公民社会体现了权利与责任的平衡,在公民社会中公民拥有的权利和为维护这些权利所承担的责任之间达到了平衡,否定权大于责或责大于权的不平等状态。再次,公民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不允许权高于法或特权的存在。又次,公民社会是一个由私人利益关系构成的社会,它所代表的领域与政府所代表的领域径渭分明,形成相对独立于政府的一种制约力量,使政府职能趋向于合理化。公民社会通过自身的成长,改变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其向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在这个动态平衡中,公民通过积极参与节制政府,发挥其作为利益主体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私域与公域,社会与国家、公民与政府并非完全对立的、的博弈关系,公民的行为取向并非个人主义的,而是倾向于集体主义,并且较多地顾及其他人利益和公益,注重整体效应。

三、民本思想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