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

时间:2023-12-25 10:45:35

导语:在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小学 体育教学 创新

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较为薄弱的部分,而且因为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的限制,农村小学体育更是缺乏足够的关注。我国目前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工作者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来对农村小学体育进行创新。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困境

(一)农村小学体育缺乏教学资源

与城市小学教育相比,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场地、体育器材、师资力量等资源上,都存在着许多欠缺。在农村,因为学生数量、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占地面积大多比较小,并没有很多的空间预留给体育教学场地。而且农村小学的体育器材并不丰富,甚至一些已有的基础设施也较为陈旧。根据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有很多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学,并没有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兼职教授体育。这些人力、物力上的限制,大大影响力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

(二)老师、学生和家长缺乏创新意识

与文化教育相比,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自建国以来,竞技体育一直备受推崇。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的重点转向了培养具有天赋的运动员,而不是以全民锻炼为目标。纵观现在较为流行的体育活动的历史,可以发现,这些体育活动大都兴起于民间,而后才被大众所接受。由此可见,体育创新都是源于人们对于一项活动的喜爱和享受。然而,竞技体育主导下的体育教学就使得体育活动失去了它原有的乐趣。创新来源于生活,学生没有机会、也不情愿加入到体育教学中,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创新。而且,在农村,大部分老师、家长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创新都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都没有创新的意识,这就给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带来了阻碍。

(三)农村小学体育科研教学投入不够

一切具体措施的开展都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要想成功进行创新,必须要有科研的积累、理论的指导。然而,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明显欠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整个社会对体育教学的关注不足的大环境影响之外,还要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农村小学体育的科研投入不够,既包括资金上的投入不足,导致缺乏科研的环境;还包括师资的投入不足,没有一个稳定的科研团队。

二、提高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策略

(一)依靠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丰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想创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必须把握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大的机遇,丰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首先,要推动农村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学的硬实力。比如说,跑道、单双杠、篮球场、沙坑等基础的设施要齐备,而且要保证这些基A设施的安全性。其次,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软实力。这就可以借由新农村建设这个契机来吸引人才,充实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通过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软、硬实力,来为体育教师提供探索、创新的条件。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创新意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要想实现创新,必须从老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入手。首先,要提高家长的创新意识。大部分家长对体育教学创新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他们更加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文化课的学习来出人头地,在他们眼中体育教学就相当于课间的玩耍。在进行体育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家长这一错误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家长能够支持老师的创新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口头的宣传;二是发放一些相关的手册。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让家长了解到小学体育教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提高老师的创新意识。老师才是体育教学的指导者和直接影响者,所以老师的创新意识对体育教学的创新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老师的创新意识,可以做以下方面工作:1.对老师进行培训,更正他们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对教学创新的认识;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为教学创新提供基础。2.老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难以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创新型教学方式来打破这一限制。比如说,可以分小组进行自主体育活动,这样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进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可以采用体育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巩固学生的学习。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阶段正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不应该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框架,要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加大农村小学体育科研教学投入

新农村建设是缩短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村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要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加大对农村小学体育的科研教学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再加上社会对体育教学的一贯忽视,这就导致了农村体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学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科研投入,确保农村小学体育有足够的资金和师资队伍进行科学研究,为创新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础。

三、结语

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不仅仅是针对文化教育,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要牢牢把握住机会,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创新意识、加大科研投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巴东县农村中小学[J].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2篇

信息技术 创新意识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关键,创新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直以来,我国课堂教学都是以粉笔和黑板、标准化测验和大量知识的灌注为主要的实现方式,而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普及,为实现创新教育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实现方式。创新需要重组资源,创新需要发现未知,利用信息技术的中学课堂,可以培养开放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利于中学生思维的开放,而开放的思维正是创造的动力源泉。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的过程是人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创设知识应用的情景和问题情景,让学生直观化地感受到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探索所学知识在真实世界中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真实世界中还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改变以前被动学习的习惯,积极主动地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探索和研究,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2.强化形象化思维,提高创新兴趣

形象化思维是创新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爱因斯坦就十分善于发挥形象思维的自由创造力,他所构思的种种理想化实验就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将抽象、呆板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学生获得具体客观的影像,形成稳固的形象化知识,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提高不断创新的兴趣。

3.培养直觉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直觉性思维能力。直觉性思维是指对问题迅速做出判断和设想的能力,是“灵感”的源泉。直觉不是瞎猜,而是建立在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实践经验越丰富,直觉性思维越准确,成功地进行判断和设想的经历越多,进行创新的意志越坚定。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直接的经验形式,突破有些教材知识抽象、不易理解的难点,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之一。

4.实现混合学习模式,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实现协作型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这些学习模式提倡交流、讨论、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由探索、自由想象,有利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的能力,这些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工具

通过对创新意识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编制《中学生创新意识调查量表》,从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四个维度调查当前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编制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查量表》,从当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和态度、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以及对学习资源和过程的选择、整合和开发的能力方面,调查分析了当前中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现状,同时设计教师对当前创新意识教育现状的调查,从教师和学生两端了解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为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2.研究对象

中学生创新意识的调查,选取了河南省15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保收集数据的客观性和代表性。共发放量表150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或者不认真作答的量表,共收回有效量表1421份。同时在以上15所学校选取了200名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对收集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形成本课题的研究结论。

四、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调研

(1)调查的总体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对于创新要具有一定的动机、情感、兴趣和意志的认知,比较熟悉创新、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等名词,但是对创新意识比较陌生,更不知道创新意识的内涵包括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志。究其根源,是因为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要进行创新,首先要系统地学习有关创新的知识和方法。创新不是教育的结果,但没有教育是不能有创新的。

从表1中不难发现,中学生创新意识的总体情况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且不同的调查纬度差异较大。总体来说,中学生对于创新兴趣和创新情感水平比较高,创新动机的差异性比较大,创新意志比较薄弱。

(2)中学生创新意识四纬度现状调查结果

①创新动机的调查结果分析

创新动机的调查涵盖了动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稳定性四个特征。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学生都认识到在中学阶段进行创新方面的培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但中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原因存在一定差异,20%为了展示自我才能,23%是从众心理,27%为了获取学分或者奖励;结果还表明仅有8%的中学生认为中学期间参与的创新活动与以后的工作有关,说明中学生认为现在举办的创新活动大多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参与创新活动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前中学生创新动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高,当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投入情况超出自己的预想时,往往会放弃。

②创新兴趣的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创新兴趣比较高涨,兴趣的广度比较大,这与基础教育相关的创新活动类型繁多,学生也认识到参与创新活动能带来一些物质或精神奖励有一定的关联。也正因为类型繁多的创新活动,使中学生的创新兴趣的倾向性不固定,导致中学生不能在某一方面的创新进行深入的发展,对专业学习或者未来的工作没有帮助,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锻炼,固定自己的兴趣方向;另一方面学校要发挥指导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活动“不求多,应求精”,应就某一方向深入发展,这样有利于创新的质量和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③创新情感的调查结果分析

数据表明当前中学生的创新情感是积极的和正向的。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是为了获得一种体验和经历。

④创新意志的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前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创新过程中遇到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时,或者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增加的投入超过预期的时候,创新活动往往被终止。原因之一是中学生无法从未来的创新结果中获得与个人发展的实质性联系,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学期间的创新活动只是一种经验,不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其次因为中学生缺少足够的创新教育,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如何解决,或者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这就导致中学生的创新意志比较薄弱,创新意识水平不高。

2.中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调查

(1)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和态度的现状

量表设计了关于中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和态度的题目,结果显示,15.32%的教师表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非常高,60.53%的教师积极性高;从表2和表3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应用积极性和态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通过分析得出不管是在积极性还是学习态度上,女性低于男性,文科低于理科。

表2 积极性比较(单位:%)

表3 态度差异比较(单位:%)

(2)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的现状

数据表明中学教师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差。如表4所示,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和多媒体制作、选择和评价的相关理论知识很缺乏。

表4 教师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现状(单位:%)

(3)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现状

在对表5和表6的分析中发现中学教师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对技术技能方面的学习最感兴趣,关于MSOffice软件的掌握情况比较好,也是该软件在教师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广泛应用的原因。对于其他的课件制作软件和音视频软件的掌握多数教师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但在当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这些软件的使用范围正逐步扩大,这也反映了现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

表5对常用软件的掌握情况

(4)中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应用能力现状

在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发现当前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高,需要进一步培养。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于资源的开发、策略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的掌握程度最低,分别为38.68%、33.40%和40.23%,这也证明了中学教师进行整合教学设计的能力较弱。

表6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5)中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选择、整合和应用能力现状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中学教师对资源的收集能力、选择能力和整合应用能力都不够理想,28.63%的教师认为自己熟练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仅有8.63%的教师熟练掌握了整合资源进行教学应用的能力;能够熟练利用硬件设备进行教学整合应用的能力的教师比例更低,只有7.23%。这意味着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基本的资源获取技能基本满足需求,但关于整合使用各种资源的培养还比较欠缺。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信息技术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撑。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中学生的创新兴趣

信息技术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与问题情境的交互,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问题情境创设,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利用多媒体能创设出复杂的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的兴趣。

2.利用互联网资源,开扩学生的眼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情感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学习的时代,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创新的要求,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不利于进行有效的创新。互联网上拥有海量的资源,能突破传统教学中教材的局限性,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资源和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习的乐趣,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利用交互媒体,增强中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意志

传统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学信息是单向流动的。交互式多媒体(interactive multimedia)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交互功能,通过交互行为并以多种感官来呈现信息,受众不仅可以看得到、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到、感觉到、闻到而且还可以与之相互作用,它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是一种崭新的媒介形式。利用交互媒体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信息是双向交互式流动的,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掌控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动机;同时,通过自己控制的学习过程,在克服学习障碍中锻炼学习意志,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六、结束语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和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创新意识培养的需求,信息技术为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有充足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还需要教育同仁继续探索,以期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模式,实现国家创新教育的目标,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参考文献

[1] 姜韬.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 赵红梅,薛荔.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07(4).

[3] 王玉芝.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

第3篇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出路 

创新既是人类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教育,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1.思维定势。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

(四)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

科研实验设备不足,尤其是比较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非常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建立保障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需要,调减部分远离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多种观点和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总之,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育的教学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我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美〕a·j·斯塔科著.刘晓陵译.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3-54. 

第4篇

一、机械类硕士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离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比较大的落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硕士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近年来积极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在学或已毕业的机械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一方面,机械学科是传统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许多技术已相对成熟,要在该领域有所创新,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但许多硕士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被动式学习方法,在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方面过于依赖导师,缺乏独立工作能力。[2]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真正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最多一年左右,其余时间则忙于上课,找工作和准备毕业论文,对机械类硕士生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展创造性课题研究。此外,受择业就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既要做課题,还要考公务员或各种证书,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本质上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正确理解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内涵,但目前大多数硕士生培养单位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并不透彻,对创新人才的定位并不科学,因而难以制订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3]许多高校简单地用获得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不仅没有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并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导致了近年来大量垃圾专利、垃圾论文和虚假成果的泛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还造成了严重的学术腐败与学术道德问题。 

(三)培养模式单一 

受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行硕士生教育体系大多采用传统的规范化单一培养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模式基本雷同,基本上都是先完成课程学习,然后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学习以修学分为主,所学课程多为公共基础课,与课题研究内容关联不大,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脱节。二是专业型硕士生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雷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系统考虑两者的差异性,同一导师在指导两种硕士生时往往采用同一模式,没有体现出差异化。[4]三是管理及考核模式单一,在教学管理、师资选配、资源保障以及考核机制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不能有效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资源匮乏 

创新来源于不断的实践,而实践需要相应的环境与资源。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对于本科教学资源的配置比较重视,而在硕士生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只重视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培养硕士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平台。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硕士生任课教师与导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掌握相关领域在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及进展,并将其应用于硕士生培养。[5]受年龄、环境和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导师不能与时俱进,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相关问题的原因剖析 

影响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机械类硕士生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制约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选拔模式僵化 

研究生选拔机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研究生选拔方式注重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缺乏对考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考查,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多年以来,机械类硕士生选拔一直沿用固定的模式,初试阶段考核政治、英语和数学三门基础课和一门专业基础课,考查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对考生的应用及创新潜能进行测试;复试阶段以面试为主,通常也仅限于对考生基本情况的初步了解,缺乏对考生能力的深度考查。这种人才选拔体制对专注课程学习的应试型考生有利,许多具有创新潜能的应用型考生则往往因考试成绩的劣势而惨遭淘汰。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能自主学习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而这些要求在现有的研究生选拔考核中都没有体现,从而导致部分研究生虽然入学考试成绩突出,但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科研方面都表现平庸,少有作为,难以达到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第5篇

根据学院党委精神,系迅速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并将会议精神要点传达给每名党员,积极开展党支部回头看自查整改活动,对照“五个看一看、六个查一查、四点重点任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提出整改措施。现将查找问题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深入剖析,在自查自纠中抓住实质

通过深入开展“回头看”问题自查自纠,我支部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认真梳理并逐条分析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思想理论方面,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党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意识与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深刻领会理论精神实质不够,缺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在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方面发挥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偶有“差不多”现象,少数人员还存在相互协调配合不够,执行力不够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敬业精神与奉献意识不强,工作责任感不够,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够主动从有利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度出发。

3、在服务效能方面,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不深入细致,根本原因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不够彻底,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方式方法守旧,缺乏创新意识。

二、扎实整改,在提能中稳步推进

以查找出来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为切入点,党支部进一步制定相应措施,旨在及时整改,狠抓落实。

1、强化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思想认识,解放思想,对定期召开的党支部党员大会、集中学习、党员活动日及组织生活会等要讲究学习效果,注重反思,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工作水平,提升党员思想与作风建设。

2、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方面,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树立责任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杜绝办事拖拉,提高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根据填报的关于“回头看”问题自查整改报告表,责任到人、明确整改时限,定期检查整改情况,并在党员之间形成互相提醒和监督的机制,加强整改监督力度。

第6篇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创新风险成为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曾一度取得了较高的GDP增长率,这个增长率是靠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消耗资源换来的。近年来,资源瓶颈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等矛盾不断突出,迫使经济增长必须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这个转变就要依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明确自身企业的问题并寻求与相关创新主体寻求融合才能构建出自身防范技术创新风险的体系。

一、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探讨

第一,经费投入相对较低。

对景德镇、淄博、佛山三地的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发现在创新人力资源方面,创新人才数占全部职工总数的比例,三地分别为1.07:1.05:1.35;在创新财力资源方面,企业创新经费支出量三地比例为12781:58657:240310;在技术创新载体方面,三地普通高校比例为3:6:3;在成果形式方面,三地发明专利申请量比例为132:352:926;新产品产值(万元)比例为:130536:828407:3886371。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人力资源方面三地的差距很小,证明景德镇并不缺乏创新人才,同时在高校的配置及服务方面,三地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但在企业创新经费的投入方面,景德镇只是淄博的22%,佛山的5.3%。由此可见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在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当低,而经费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创新技术的提高。

第二,企业主缺乏技术创新理念意识。

相比较起沿海地区而言,景德镇陶瓷中小企业的企业主缺乏技术创新的理念意识。很多企业主是抱着一种得过且过,只要不亏本的心态在发展自己的企业。在景德镇,3000多家中小型陶瓷企业经营的品种重复、质量等级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的企业主意识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也感到创新存在巨大风险。风险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固有属性之一,风险的存在,限制了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使那些有创新意识的企业主望而却步,进而导致景德镇地区在专利、新产品、商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明显弱于淄博和佛山两地。

第三,中小陶瓷企业融资存在很大的问题。

影响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金融利率风险、外汇汇率风险等这些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是中小陶瓷企业融资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景德镇,大部分陶瓷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信用等级低,加上银行的逐利经营,企业是很难获得创新所需贷款的;即使获得,利率水平也高于一般贷款水平。这是决定陶瓷企业融资成本高低,影响创新项目经济效益好坏和风险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融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尤其是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的技术创新更需要强大的资本作为坚实的后盾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中小陶瓷企业的融资能力也是中小陶瓷企业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要立足于陶瓷市场就必须要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而企业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能够如果能够技术创新成功就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技术失败的话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中小陶瓷企业技术创新必须构建相应的防范机制才能减小企业的风险。

第一,中小陶瓷企业形成创新意识。

我国大多数中小陶瓷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创新意识。因为企业没有形成创新意识,企业的文化里面没有创业意识的文化。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灵魂的所在,缺少灵魂的企业自然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更谈不上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企业要形成创新意识就必须形成创新的企业文化。我国中小企业过去的发展过程主要依靠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企业文化建设少,企业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文化指导的重要性。不能与时代接轨。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领导负责人主观臆断,认为企业生存才是关键,注重企业的设备、厂房的建设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近年来,技术创新风险及其管理问题已成为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特殊的风险,是制约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二,多渠道进行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需建立在有资金。中小陶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和国家的关注。为解决中小型陶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规定了多项措施。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中小陶瓷企业的财产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中小陶瓷企业有权独立自主地对其企业财产进行经营与使用,有权进行投资并获得收益,任何的其他主体都不能随意进行干预。《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条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方式直接融资。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的来源和支持也是中小陶瓷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总之,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的融资途径中需奥陶瓷企业都可以进行融资。

第7篇

【关键词】舞蹈编导;创新意识;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66-01

舞蹈具有观赏性、文化性、艺术性,它用较丰富的身体语言将人的内心世界及世界上的美好事物进行生动表达,它对于我们人类发展进程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文艺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舞蹈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也对舞蹈编导的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以及人们的精神需求,舞蹈编导也应该不断改革创新,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本文从提高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舞蹈编导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在当今世界,创造性思维在各个领域都很重要,特别是在艺术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作品不断出新,在提升观众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对舞蹈作品的要求。

二、提高舞蹈编导创新意识的策略

(一)提高舞蹈编导工作者的文化修养。要想创作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首先需要舞蹈编导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舞蹈编导在面对同一事物、处理同一问题时,应该有独特的审美观念、标新立异的思维走向。只有如此,其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流畅的思维,从而去创作更具魅力、更能吸引人的艺术作品。其次,作为一名舞蹈从业者,平时要注意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情世界,是舞蹈编导工作的动力源泉,为优秀作品的诞生奠定基础。

(二)创新舞蹈题材为舞蹈注入活力。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作品的素材是编导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将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以此来达到创作者和观众在作品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人们对舞蹈艺术共同具有的感知能力。所以,舞蹈作品需要舞者通过外在动作反映其内涵,表达舞蹈的“语言”。这种语言如果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就会更具感染力。因此,好的舞蹈题材都会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一些舞蹈作品看起来好像是编导的随兴所至,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取得艺术上的成功。其实不然,作品成功的背后是舞蹈编导的一种生活积累,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由量变引起的质变,从而创作出艺术精品。

(三)与时俱进并弘扬时代精神。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如少数民族的舞蹈,能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符合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民间艺术家能创作出较高艺术水平的舞蹈作品,就是因为他们在作品的主题和选材上,比较注意把握时代的节拍,契合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并不断创新。他们在舞蹈作品中既体现了风俗性,又体现了时代性。其作品既反映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又反映了时代风貌,弘扬了传统文化。

三、舞蹈编导技术

舞蹈编导的理念是舞蹈创作的指导,舞蹈编导技术则是将创意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基础保障。所以舞蹈编导人员应该熟悉掌握舞蹈创作技术。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一)取其精华,积极借鉴。舞蹈编导应该在不断学习有关舞蹈的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对文史哲等相关方面也要有广泛阅读,从这些学科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舞蹈编导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外,也要注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在借鉴过程中,要走出生搬硬套的误区,取长补短,将中外古今优秀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升华创作主题。

(二)以现实为基础,丰富舞蹈想象力。舞蹈源于生活,因此它必然要以现实为基础,表达现实生活中人类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但是舞蹈又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表达形式,因此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吸引观众,才能深入人心。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抽象化思考,将人的肢体语言通过一定的表演转化为形象艺术。缺乏想象力的舞蹈作品很难与观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四、结语

总之,增强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人们对文化的迫切需求。因为观众的审美水平总体是在不断提高的,舞蹈编导不能“吃老本”,要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艺术元素,只有提高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才能涌现出更多的优秀舞蹈作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促进我国舞蹈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国家的兴旺,中华民族的振兴迫切需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们小学数学老师的光荣职责。

二、小学生思维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思维特点

小学生思维具有形象性较强、逻辑性较差、灵活性较差,思维的自觉性均衡,受外界情景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年龄在6~12周岁左右,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的逻辑思维都同时发展,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二者发展极其不平衡,这对学生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较大。在这一阶段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较差,观察能力不强,面对新闻题容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严重限制了发散思维,影响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部分能比较完整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检测和自我调节、自觉寻找错误原因进行纠正,部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小学生的思维受外界情景影响波动较大,积极创设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有兴趣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增强,会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2.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创新意识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比较朦胧,缺乏明确的目标性;易受外界干扰,缺乏稳定、专一性;肤浅,缺乏严密的逻辑;缺乏自觉主动性,易自发流露。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具体直观性,以模仿、再造想象为主;同时,虽然创新想象十分丰富,但还处于一种由直观形象向抽象现实过渡,由易变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幼稚,但发展快,呈波浪式前进。

三、创新教学的开展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教学创新的要求,对如何教好数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进行如下探讨:

1.强化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如同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学首先要从强化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小学数学首先要从最自然质朴的境界开始,在最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发展的地方下大力气,做真功夫,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才能使学生打好可以继续向上生长的数学根基。强调通过练习,激发思维,掌握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他们的各项数学素质才得以激发、生成、跃进,进而解决新的问题。教师在练中讲,就能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确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2.营造师生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极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只要拥有了这片土壤,学生的创新意识才得以萌发。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3.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中,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探求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年龄段常用游戏,故事导人,通过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乐于学;中年龄段教师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针对高年龄段学生,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人: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人: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移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4.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渴望有创造性的成果,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强烈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新颖的解题方法或思路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5.积极参加实践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第9篇

[关键词]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策略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培养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汇聚强大的人才智慧和力量。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硕士生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改革和完善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与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机制。[1]机械行业作为一种基础性产业,已融入各个专业领域,机械类硕士生不仅要服务于机械领域,还要服务于其他专业领域,因此对机械类硕士生的培养方法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日益提高的人才质量要求,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机械类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社会持续提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一、机械类硕士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离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比较大的落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硕士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近年来积极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在学或已毕业的机械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一方面,机械学科是传统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许多技术已相对成熟,要在该领域有所创新,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但许多硕士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被动式学习方法,在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方面过于依赖导师,缺乏独立工作能力。[2]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真正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最多一年左右,其余时间则忙于上课,找工作和准备毕业论文,对机械类硕士生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展创造性课题研究。此外,受择业就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既要做课题,还要考公务员或各种证书,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存在偏差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本质上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正确理解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内涵,但目前大多数硕士生培养单位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并不透彻,对创新人才的定位并不科学,因而难以制订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3]许多高校简单地用获得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标准,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不仅没有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并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导致了近年来大量垃圾专利、垃圾论文和虚假成果的泛滥,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还造成了严重的学术腐败与学术道德问题。

(三)培养模式单一

受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行硕士生教育体系大多采用传统的规范化单一培养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模式基本雷同,基本上都是先完成课程学习,然后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学习以修学分为主,所学课程多为公共基础课,与课题研究内容关联不大,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脱节。二是专业型硕士生与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雷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系统考虑两者的差异性,同一导师在指导两种硕士生时往往采用同一模式,没有体现出差异化。[4]三是管理及考核模式单一,在教学管理、师资选配、资源保障以及考核机制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不能有效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资源匮乏

创新来源于不断的实践,而实践需要相应的环境与资源。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对于本科教学资源的配置比较重视,而在硕士生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只重视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培养硕士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平台。此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硕士生任课教师与导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掌握相关领域在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及进展,并将其应用于硕士生培养。[5]受年龄、环境和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导师不能与时俱进,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相关问题的原因剖析

影响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机械类硕士生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制约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选拔模式僵化

研究生选拔机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研究生选拔方式注重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缺乏对考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考查,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多年以来,机械类硕士生选拔一直沿用固定的模式,初试阶段考核政治、英语和数学三门基础课和一门专业基础课,考查的重点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对考生的应用及创新潜能进行测试;复试阶段以面试为主,通常也仅限于对考生基本情况的初步了解,缺乏对考生能力的深度考查。这种人才选拔体制对专注课程学习的应试型考生有利,许多具有创新潜能的应用型考生则往往因考试成绩的劣势而惨遭淘汰。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能自主学习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而这些要求在现有的研究生选拔考核中都没有体现,从而导致部分研究生虽然入学考试成绩突出,但研究生阶段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科研方面都表现平庸,少有作为,难以达到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育观念滞后,教学定位失当

受传统教育理念与现实条件的限制,现有的硕士生教育大多是教学型、知识型和封闭型的培养,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课题研究,硕士生都囿于书本和理论,科研能力训练不足。这种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挥,难以培养出具有独立性、创新性的人才。硕士生教育体系比较复杂,既有学术型硕士,又有专业型硕士,每一类硕士又分为不同的专业,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硕士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方面各有不同,为了保证培养质量,针对不同硕士生的类型,须有不同的教学定位,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及管理体系,如专业型硕士生侧重于职业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学术型硕士生则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工科硕士生与文科硕士生在培养方法上也应有所区别。但目前的硕士生教育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定位模糊,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专业实践的问题,学术型硕士生与专业型硕士生之间、不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之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配置等方面大同小异,课程学习与后期的课题研究严重脱节,导致硕士生与任课教师、导师以及管理人员之间难以有效沟通,教学体系与培养目标难以有效融合,学生的学习动力、创新潜力难以被有效激发,严重影响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缺乏系统的保障体系

受现实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现有硕士生教育体系难以有效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首先,缺乏系统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许多学校都制订过促进硕士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是对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的修补,没有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体系,难以发挥有效的功能。其次,缺乏产学研高度融合的综合实践平台。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实践平台,实现教与学、产与研、教与研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平台的多样化,结合行业生产、课题研究、实验实训等多种实践平台,培养硕士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受观念、资源和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还缺乏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缺乏完备的硕士生创新活动保障体系。此外,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匮乏也制约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但师资建设没能及时跟上,在任课教师与导师的遴选、培养和考评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导致师资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在教学能力、敬业精神、岗位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避免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严重影响。

三、强化机械类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措施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为了有效提高机械类硕士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硕士生培养模式,采用有效对策解决制约机械类硕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构建系统完备、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改革硕士生招生模式,建立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

改革现有机械类硕士生招生办法,将创新潜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硕士生选拔考核体系。首先,在专业课考核内容中动态调整考试内容,增加考查创新思维的内容,重点考核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克服现有专业课考试题型固化、过于侧重基本知识点的缺陷,解决部分考生通过题海战术或针对性突击的方式获取专业课高分的问题,让真正有思想、会思考的考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其次,改革复试模式与内容,着重考查考生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潜力,降低基础知识考核的比重。摒弃现有基于考生自我介绍与各种证书对考生进行学术能力评价的方法,在复试内容中增加创新能力测试的内容,尤其是学术型硕士,应单独进行创新能力测试。测试形式可以是笔试或口试,内容为与机械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综合评价考生的创新思维与学术潜力。此外,提高复试在硕士生招生中的比重,淘汰学而不用的应试型考生,录用有思想、有潜力、真正适合从事科学研究的考生,为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方法与培养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需要包括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助人员和硕士生在内的各方人员通力协作。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强化教学改革,充分理解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掌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难点问题和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适应的教学及管理体系。制订培养计划时,针对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讨能有效激发硕士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

机械学科属于工程学科,更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配套的创新实践平台支持硕士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多学科融合、多层次实施和多方参与共建的创新实践平台体系是培养机械类创新型硕士生的必要条件。机械类硕士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机械领域的相关企业和研究所,为了实现硕士生学习与工作的有效衔接,应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各自优势,建立硕士生联合培养机制,充分整合和利用各方资源。高校主要承担硕士生课程教学体系,利用相关企业或研究所的资源建立各种创新实践平台,结合企业或研究所的相关技术课题指导硕士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不仅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相关企业与研究所还可借助创新实践平台和多方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与技术的共享与整合,有效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师资与保障系统建设,营造创新环境

任课教师与指导教师的执教能力与业务水平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应强化对硕士生任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规范硕士生导师选拔机制,确保导师的学术能力与个人修养。建立导师与硕士生定期交流机制,通过与硕士生的多层次与多角度交流,扩充导师自身的视野,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此外,加强硕士生导师的培训与交流,通过国内外访学、进修、短期培训和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多个渠道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质量。硕士生培养单位应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制度保障方面,应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强化对硕士生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指导与管理,不断改革与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搭建多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平台,通过科研立项、专利资助和学术竞赛等多种方式拓展硕士生开展创新研究的渠道和途径。在培养模式方面,构建高校、企业和研究所合作、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培养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有效保障硕士生创新活动的实施,促进硕士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士荣.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特点与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5(5):86-91.

[2]段海滨,魏晨,武建文,等.北航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6-109.

[3]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4(1):163-166.

[4]赵万峰,邓戎,郭向明.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5(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