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际政治分析

时间:2023-12-25 14:34:14

导语:在国际政治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际政治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政治资源;影响

所谓国际政治资源是指国际政治主体在国际竞争中用来实现自身利益、贯彻战略目标所使用的物质和精神来源。国际政治资源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逐步提出的,它同全球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全球化及其进程,从本质上看是源于对社会财富和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获取最大化的财富和利益是国际关系行为体尤其是国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一国的资源、市场满足不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社会财富和利益的要求时,就会限制其财富和利益的积累,于是自然而然就会超越国界,到全球其他地方去开拓新的市场,去寻找新的财富和寻求新的利益。超越国界去开发新的国际政治资源便成了国际关系行为体谋求社会财富和利益最大化的动力。在这股动力的作用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间的相互合作越来越多,相互依存度也就越来越高。国际关系行为体谋求社会财富和利益的最大化加快了全球资本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化的形成。此外,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壮大是促成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国际组织是国际间多边合作的产物,是为了满足国家间政府的或民间的跨国合作需求而产生的各种制度性安排。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资源中重要的硬性政治资源,它的形成既是全球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依托,也是推动全球化的地区整合、文化融合、政治合作的重要平台。欧盟、东盟模式的运行已充分说明,国际组织对全球化的推动是一个重要的动力。从这种意义上说,开发和利用国际政治资源是促成全球化的重要动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全球化浪潮冲击着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就包括国际政治资源,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无处不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一、全球化改变了硬、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作用对比

从资源的性质看,国际政治资源可以分为硬性和软性的国际政治资源。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相互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像过去那样,以军事等硬性手段为主,通过争夺地理空间来获取重要的国际政治资源。各国已越来越重视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改变了硬、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作用对比。

全球化带来的公共问题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公共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开发硬性政治资源,因为它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效能越来越差。如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由于美国正越来越依赖石油进口来满足它每天的能源需求,而伊拉克拥有继沙特阿拉伯之后世界上最大的未开采的石油蕴藏量,这对美国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所以美国打着“萨达姆、在中东地区建立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旗号发动了对伊战争。战争虽早已结束,但美国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随着驻伊美军伤亡人数的增加,是否从伊拉克撤军已经成为摆在美国面前的一大难题。由于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逐渐认识到许多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开发硬性国际政治资源来解决,因此,国际关系行为体更多的是开发软性的国际政治资源,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知识的竞争方式上,如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已经成为各国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活动的重要的软性国际政治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和整体性的。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信息革命而形成的全球互联网,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国家范围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引发的对世界范围的经济影响,最终影响的是国际组织、国际合作、全球经济,而且这种影响力也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在信息经济时代,谁拥有了信息资源,谁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动力。为了占领信息传播的有利位置,国际关系行为体都在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的开发与革新。美国在信息化时代中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授权成立了“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小组”。9月,该小组宣布了美国建设信息网的宏大计划。在此基础上,美国又进一步提出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构想。这些构想立刻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激起了世界各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球浪潮。哈佛大学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早在1996年为《外交》双月刊撰写的文章就指出:“信息是国际领域的新型货币,美国在通过信息去扩展其‘硬性’的、‘软性’的国力资源方面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另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摩擦与矛盾的解决也已不主要依赖于战争的方式,其他磋商、斡旋、安全合作等方式在协调国际关系行为体间的矛盾中也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政治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软性的国际政治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硬性的政治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社会追求的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国际政治规范都无处不与软性的国际政治资源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全球化加大了国际政治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

全球化使国家分为三类:一类是前现代国家,一类是现代国家,一类是后现代国家。前现代国家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它们没有多少竞争力,被逐渐边缘化,不仅在世界财富与资源的分配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且在战略资源、文化资源、地缘政治资源等方面都成了后现代国家任意支配、控制、垄断的对象。进入21世纪以来,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全方位的渗透。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本、信息、权力和财富的日益集中,尤其是日益集中于跨国公司。文化扩展也是如此。全球化一方面加快了各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文化扩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也日益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显示,日益全球化的新文化令人担忧,“因为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了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美国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在全球化中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借助高科技把它的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可口可乐、微软视窗、NBA等推向世界市场,与此同时也将它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遍了全球。

此外,跨国公司通过企业文化、品牌广告以及产品的市场占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使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无意识之中被跨国公司的文化模式所操纵。黑墨林在《文化自主与全球传播现象》一书中就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跨国公司充当了文化侵略的工具。例一是:在一个墨西哥村庄,足球赛之前先有传统的跳舞仪式,但它的表演特征却是巨大的可口可乐瓶子;例二是:国际万商公司(IBM)的一个大型广告活动,向纳瓦尔(Nava-jo)印第安人保证,只要他们使用IBM以纳瓦尔字母制造而成的打字机,他们的文化认同也就能够有效地得到保证。这两个例子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被侵蚀,逐渐被跨国公司所带来的西方文化所控制。因而我们说,全球化意味着世界资源和财富的不断再分配,也意味着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国际性不平等。

三、全球化加快了获取国际政治资源的速度

进入21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了抢占21世纪世界经济的制高点,并购之风此起彼伏,加快了获取国际政治资源的速度,如航空领域两位大哥大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的合并。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特点,“缔结战略联盟”就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的新形式。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实现某个战略目标,集合各自的资源和能力而建立的一种协作关系。在这个战略联盟里,各家公司可以分担成本、分享技术,共同进入全球市场,每个战略伙伴都贡献出自己的拿手好戏。例如,摩托罗拉起初很难打入日本的移动电话市场,摩托罗拉和东芝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共同生产微处理器;作为回报,东芝公司为摩托罗拉提供了营销方面的帮助,使摩托罗拉和东芝公司不仅实现了双赢,而且加快了获取财富的速度。这使得资本和财富日益集中,资源和信息共享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更是为加快获取国际政治资源注入了一股强劲动力。如果说以前的科技革命使能量和物质转移的话,那么今天的科技革命则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可以及时、全面、精辟地了解情报资料,加快了国际关系行为体的交往速度。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的各个角落,漫长的国境线和海岸线迅速变成了电脑屏上的短兵相接,信息资源的信息化技术正逐步实现共享。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与传统的获取信息资源的速度相比,当今要方便、快捷了许多。

四、全球化使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国际政治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全球化打破了地域的藩篱、缩小了地球的空间距离,造成了世界许多热点地区,而热点地区往往又是战略资源的所在地,这使得国际关系行为体对该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谁占有较多的资源,谁就拥有较快的发展和具有较强的实力,谁就在世界上具有更多的发言权和霸权。早在1921年,斯大林就尖锐地指出了西方对资源的依赖性:“如果把西欧和美洲称为前线的话,那么那些非国家和殖民地则是帝国主义的大后方一资源库。为了赢得战争,我们不仅要在前线取得胜利,而且要在敌人的后方一它的资源库进行革命。”例如,中亚地区不仅是地缘政治上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重要的国际政治战略资源——石油的重要产区。而战后爆发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其战略意图都是为了争夺和控制中东的石油。苏联解体后,美俄等国展开了对中亚地区的“大角逐”(theGreatCame),这也成为后来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发生“”的国际背景。近年来,美俄在里海地区的激烈角逐,也正是围绕地缘政治和里海石油控制权而展开的一场较量。美白宫的《面向新世纪的国际能源战略》以及美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的《21世纪能源地缘政治》报告中也再次确定,世界地缘政治心脏和世界能源的核心地区——中东、中亚仍是美国21世纪的战略重点。石油已经成为各国激烈争夺的重要目标,它们把资源不仅作为攫取高额利润的工具,而且当作争夺世界霸权的手段。

另外,全球化加快了世界上国家、民族间的纷争,大家纷纷抢占市场,抢占资源,尤其是抢占高科技制高点,因为当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依赖于高科技。如宇宙空间市场的开发,人类目前的太空技术投资除了可以获得远程通讯服务、气象服务、遥感探测服务等外,太空还有重大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利益。因此,世界主要航天大国都加大了对太空资源的争夺。2005年底,欧洲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首颗实验卫星“GIOVE-A”顺利升空,标志着欧洲为打破美国在全球定位系统上的垄断局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外,中国“神舟-5号”和“神舟-6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也打破了俄美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垄断局面。近几年来,国外对氦矿床的报道颇多,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等国,这是因为氦有许多可贵的性质和广泛的用途,所以,各国纷纷加大了科研的投人去开发这种新型的资源。总之,全球化使得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国际政治资源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五、全球化使传统的国际政治资源观面临严峻挑战

近几十年,由于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科技的广泛传播,使整个世界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频率越来越高、阻碍越来越小,各国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程度日益加深,共同利益日益增多,需要各国间加强协调与合作。各种形式的国际组织建立了成员之间进行经常性联系与沟通的渠道,有助于协调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和立场。伴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许多副产品,诸如世界范围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人口的急剧膨胀、跨国犯罪和恐怖活动的日益猖獗、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等等,对于这些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国间进行齐心协力地合作,国际组织即是实现这种合作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组织发展迅猛。全球各类政府间组织的数量在20世纪经历了这样的增长:1909年为37个,1954年为118个,1962年为163个,1970年为242个,1981年为1039个,1992年为4878个,1996年为5885个,2000年为6556个。国际非政府组织1909年为176个,1954年为1008个,1962年为1552个,1970年为3379个,1981年为13232个,1992年为27190个,2000年为45647个。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在整个20世纪,增长了250多倍。

第2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经济金融评价指标;评估指标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6-0039-03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综述

国际金融中心一般被定义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聚集、有实质性的金融活动发生的城市。金融中心一般体现为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区,聚集了主要的银行、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大量的基金和保险公司。在这个核心功能的周围又围绕着大量的支持业,如会计、律师、信息出售商和出版商等。金融中心金融活动形式多样,金融产业高度发展。

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度量和评估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预测其发展潜力,以及判别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产生都是非常有用的。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数量有限。80年代,H.C.Reed在《The preemin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rs》中采用层级分析法对金融中心分层次,并分别证明各层次的重要因素。之后,随着计量方法与经济理论的发展,许多外国学者也于此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国内,杨再斌等人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件的量化研究》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条件,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具有城市微观条件、 国家宏观条件、周边外边环境等三大类。张泽慧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所普遍具有的特征,综合了各家的研究成果,从而提出了包括金融机构数量,金融部门产值,金融市场规模等一系列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胡坚等在《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选定了具体的金融中心评估指标,并且建立了相关的回归模型,对于上海作出了实证的分析。

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经济指标、金融指标作出实证检验,验证这些指标与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性,以及这些指标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估价值。

二、对几个条件的实证分析

(一)国家的选择

一般认为,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大致有40个之多。根据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采用主流的标准始点法对这四十多个国际金融中心进行分类如下:

在国家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本文尽量覆盖到国际金融中心的各个类别,最终从以上国家中选用了18个金融中心:东京,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米兰,多伦多,马德里,墨西哥城,马尼拉,墨尔本,汉城,阿姆斯特丹,开罗,雅加达,吉隆坡。为了比较的需要,同时随机选取了6个非金融中心的国家:孟加拉国,印度,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泰国,波兰。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很多,如国内金融机构数量,所在城市金融从业人数,金融部门产值,外汇市场交易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等等。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研究来看,国际金融中心通常具有这样几大特征:

1.大量聚集的金融机构。1994年2月,伦敦就拥有520家外国银行和173家外国证券公司,全世界最大的200家银行就有190多家在伦敦设有分支机构。香港在2003年4月时,就拥有本地银行53家、外国银行126家、保险公司191家、证券机构639家。新加坡在2001年12月时就拥有本国银行8家、外国银行125家、保险公司151家、证券机构81家。具体的评价指标有:所在城市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数量,外资银行占银行总数的比率,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在金融中心总部数量等等。

2.发达的金融市场。除记账式的国际金融中心外,大部分国际金融中心都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与较大的金融市场交易量。2003年初,伦敦的股票市场总市值为17000多亿美元,纽约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了85400多亿美元。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市场交易规模,证券交易股票市值,国内上市公司数量等。

3.强大的经济基础。这点对金融中心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伦敦、纽约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具体的评价指标有GDP值, GDP增长率,投资总额,投资比率= 投资额/GDP等。

4.良好的政治和法制环境。政治环境是否稳定,法律环境是否良好,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维护投资者利益。瑞士和贝鲁特的例子可以说明外部环境的作用。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健全的货币(用本币发行的国际债权数量), 国际竞争力GCR ,国家政治风险ICRG等。

5.人力资本。金融行业知识密度很高,人力资本是金融业的核心要素。例如,伦敦金融城占地面积略大于1平方英里,常住居民5000多人,白天人口却有20多万,其中一半以上直接从事金融业。具体的评价指标有:金融中心从业人员数量,金融从业人员的熟练程度(从业年限), 从业人数占城市人口比重等。

6.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利的地理位置比如说理想的时区,是客观的国际金融中心条件。比如说当伦敦和纽约两个较早并且重要的金融中心确定下来之后,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地正好填补伦敦和纽约之间的时区空白, 使得这三大地区的营业时间能首尾相接,形成全球不间断的交易网络。不过这个特点没有找到很好的量化指标,更多的是一种定性的判断。

7.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行业对电讯设施的依赖程度很高。特别是随着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兴起,电讯服务的费用与质量和可靠性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金融中心除了有巨大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外,通常还有巨大的人流和物流。因此,除了要有良好的电讯设施外,还必须有便利的交通。具体的评价指标有电讯服务业产值等。

8.金融信息高度集中。金融业对于信息的敏感度很高。如果一个地方靠近信息源,可以尽快获得大量有用信息的话,这个地方就比较容易成为金融中心。这也是许多国家的首都成为金融中心的原因之一。评价指标有交易成本等,但是不好量化。

由上述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征分析可见:评估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因素都对此有影响和关系。更为复杂的是,许多指标不好量化,或者数据难以找到。胡坚等研究了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以下22个可量化指标:(1)GDP增长率;(2)投资比率=投资额PGDP;(3)金融部门产值PGDP;(4)金融创新数量;(5)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6)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负债总额;(7)金融业的电子化程度;(8)金融的稳定性:主要相关国的短期利率变动;主要相关国的汇率变动;主要相关国与本地有关的贸易政策变动;主要相关国的股市股价变动;主要相关国对本地投资的变动;(9)金融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10)外资银行占银行总数的比例;(11)银行等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与本币之比;(12)银行等金融机构海外存款与存款之比;(13)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14)外汇自由兑换程度;(15)国际资本流入量;(16)国际资本流出量;(17)金融市场的种类;(18)金融市场绝对容量;(18)金融市场相对容量。

本文暂且只考虑经济因素与金融因素,本着易量化,数据易获得,高度相关的原则,在胡坚等人的研究成果上,选择了以下具体指标:(1)GDP增长率;(2)投资率;(3)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4)股票交易额/GDP。

(三)选定国家指标数据面板值

(四)图形分析

选用几个最发达的金融中心(东京,伦敦,纽约,巴黎,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与非金融中心作比较,得到以下结果:

GDP增长率与投资率表达的是一种经济增长的潜力。从图中可以看出,金融中心的GDP增长率与投资率比较接近,曲线比较平缓,同时其数值不太大;而非金融中心的GDP增长率与投资率各个国家间有较大差异,有些国家有较高的增长率,而一些国家增长率较低。这可以理解为,金融中心一般已有较大的经济存量,因此GDP保持平稳增长,其增长速度并不快;非金融中心的经济存量较小,其经济发展速度因国而异。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与非中心在GDP增长速度与投资率上差别不大。

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与股票交易额/GDP这两个指标反映的是金融产业的发展程度。从图中可以看出,金融中心的指标值明显高于非金融中心。这是否意味着这两个指标对于评价金融中心具有明显的意义呢?如果是的话,这两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又是怎样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运用spss对以上四个指标进行logit 回归。

(五)计量分析

将上文中选定的18个金融中心按功能类别分别回归。Y为因变量,x1为GDP增长率,x2为投资率,x3为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x4为股票交易额/GDP。

1.Y 对x1x2x3x4同时回归。结果如下:

可见,同时考虑四个因素时,可以得到百分百的判别正确率,同时Nagelkerke Rsquare为1。所以这四个指标作为一个整体是有其指示作用的。

2.从上面每个类别中随机选取一些国家。使Y对x1、x2、x3、x4分别回归。结果如下:

Y对x1回归的percentage correct 为54.5%,同时Nagelkerke Rsquare为0.01。这说明GDP增长率对于评估金融中心意义不大。Y对x2回归的percentage correct 为54.5%,同时Nagelkerke Rsquare为0.02。这说明投资率与是否金融中心也没有太大直接关系。Y对x3回归的percentage correct 为87.9%,同时Nagelkerke Rsquare为0.61。这说明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与是否金融中心直接相关,而且相关度较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但是同时金融中心也不能完全凭借金融部门产值贡献率来判断。Y对x4回归percentage correct 为100%,同时Nagelkerke Rsquare为1。这说明股票交易额/GDP的比值与是否金融中心高度相关。这也是与实际情况吻合的,金融产业发达的国家基本都有较发达的股票市场,股票交易额通常较大。

3.以上所有的回归结果中,变量的wald检验都没有通过,说明logY 对x1x2x3x4 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此模型只能用来检验x1x2x3x4对Y的判别作用,这可以用percentage correct是否改进来判别。

三、结论

金融中心的存在不仅在于其经济体的强大程度,以及当地宽松的制度环境。 也许其重点更在于金融中心应该有能力提供金融的专业化服务,并且具有完备的金融市场,使金融机构在金融中心所在地可以获取在其他地方不能获取的利益。因此,一国要想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应当特别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提高金融部门产值的贡献率;另一方面同时发展金融市场,完善股票市场,提高金融市场容量。

参考文献:

[1]胡坚等.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2003,(9).

[2]倪鹏飞,孙承平.中国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J].财贸经济,2005,(2).

第3篇

【关键词】 政府绩效审计;审计质量;质量控制;对策

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审计的保障,而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审计事业的生存与发展。政府绩效审计作为我国政府审计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审计质量问题较为突出。为促进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顺利推行,对其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以寻求对策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概述

简单来说,审计质量控制就是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将其定义为: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与程序。该定义主要强调会计师事务所这个主体。《审计管理》认为,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为使一定的审计过程和审计行为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激励、制约措施以提高审计质量的活动。结合前述观点,并借鉴质量管理理论,本文认为,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是指控制主体如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质量目标,按照规定的审计质量标准进行的作业和控制活动。

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有如下特点:一是多层次控制。政府、行业协会、审计机构分别实行宏观、行业和内部控制。二是全要素控制。一项审计行为的要素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方法和审计环境等方面,这些方面互相联系,影响和制约着审计质量,要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就必须对审计行为的全要素进行控制。三是全过程控制。审计业务活动包括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这三个环节,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就必须分环节进行,每个环节都必须把好质量关,环环相扣,为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奠定基础。四是全员控制。一个审计组织进行审计质量控制,该组织的全体审计人员都要树立质量意识,做好本职工作,参与控制,把好质量关。

二、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介绍

1、美国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

美国国家审计属于立法型,审计机关包括国会所属的会计总署和各州议会、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以及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的检察长办公室和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下设的审计局或州政府部门的检察长办公室。美国联邦会计总署与地方审计机关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各州的审计体制不尽相同。但无论何种审计体制,主计长都是由公众投票选举的,审计机关对国会或州、市议会负责。如纽约市审计局设在主计长办公室,主计长由公众选举产生,与市长、市议会议长平级,直接向议会汇报工作,并对公众负责。美国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质量非常重视,审计质量控制水平较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统一的审计准则。美国会计总署等所有审计机关均执行统一的审计准则,该准则是由会计总署制定的,又称黄皮书,对审计取证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等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增强了审计报告的时效性。

(2)通过内部检查与外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检查控制。美国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检查一般都是通过对审计报告的检查来完成的,检查的形式多样。如会计总署规定,各部门领导每年要对其下属单位的审计报告进行检查。另外,会计总署每年还对其15个特派办的审计报告在审计质量和技术方法上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审计项目有质量问题,检查人员要与项目负责人交换意见,并结合年度培训有针对性地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除了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进行内部抽查外,每三年还要聘请外部审计同行如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等进行检查。所有的检查结果都要对社会各界公布。

(3)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目前,美国国家审计机关普遍采用样本量抽样方法、风险评估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以达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时至今日,ACL软件和样本量抽样审计方法在美国被广泛采用,除此之外,美国国家审计机关还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来进行审计,不仅在项目的确定上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而且在项目的审计过程中也实施风险评估,有效地降低了审计风险。

(4)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美国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要求。如纽约市审计局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背景,如计算机、会计、统计等知识,以提高综合判断能力。洛杉矶市审计局规定审计人员每年要接受80个小时的职业培训。审计人员可以参加审计机关自己组织的职业培训,也可以参加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的职业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审计人员能更新知识,了解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最新成果和动态。

2、波兰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

第4篇

[关键词]木制家具;家具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1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9-0063-03

1 引 言

进入21世纪,家具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球家具产业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化国家的家具业仍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产业正在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化国家家具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但是由于成本较高,不断丢失中低端产品的市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国际家具业的新秀。同时,伴随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增强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中国木制家具进口规模也呈现出较快发展之势。中国木制家具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制约中国木制家具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凸显出来:一是木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二是中国木制家具产业工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1][2]。中国在加入WTO后,家具关税逐步降至为零,家具产业失去重要的关税保护屏障,中国的家具业正面临着强劲的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木制家具产业的对外贸易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提高中国木制家具的国际竞争地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常用指标,具有较大的说服力。本文应用这三个指标分析中国木制家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从而为木制家具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2.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MS)是指某国某产品的总出口额占该产品世界总出口额的比。它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和实现程度,是国际竞争力结果的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MS=Ej/Wj。其中Ej为某国j商品的总出口额量,Wj为世界j商品的总出口额量,MS值越高说明该国j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2.1.2 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TC)是指某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额和该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之间的比。贸易竞争指数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反映该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其他国家同类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TC=(Xi-Mi)/(Xi+Mi)。其中,M 、X分别表示进口额和出口额,i表示某国某产品或某产业。当该国某产业进口额度很大,而出口额却很小,其贸易竞争指数接近于-1,表明其竞争力比较弱;当该国某产业的出口额度与进口额度基本持平,那么其贸易竞争指数就可能接近于0,表明着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并不太强;当该国某产业的出口规模很大,而进口额相对较小,那么贸易竞争指数就会接近于1,表明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1.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是指某国家某种出口商品占该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二者之间的比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描述某国家内各个产业相对于出口的表现,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判定该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表明该国的该产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为:RCA=(Ej/Ei)/(Wj/Wt)。Ej表示该国j商品的出口额,Ei则表示该国商品总出口额,Wj则表示世界j 商品的出口额,Wt则表示世界商品总出口额。

显性比较优势的结果一般分为,当RCA大于2.5,表明该国的出口产品极具竞争力;当RCA小于2.5却大于1.25,表明该国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当RCA小于1.25却大于0.8,表明具有中度竞争力;如果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小于0.8,那么表明该产品的竞争力较弱[3]。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对比参照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马来西亚这六个国家2000―2011年的木制厨房家具(HS940340)、木制坐具(HS9401)、办公室用木制家具(HS940330)、木制卧室家具(HS940350),居室、餐厅及商店家具(HS940360)的进出口贸易数据,从而比较有针对性地分析木制家具的竞争力。

3 中国木制家具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3.1 中国木制家具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分析

意大利、美国、加拿大、德国是家具出口的传统大国,如图1所示,除了德国实现小幅增长,其他传统出口国家的木制家具国际市场占有率均逐渐下降。2000年,意大利木制家具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4.4%,2011年下降到7.6%,美国、加拿大分别从2000年的8.3%,8.2%下降到2011年的4.5%,2.7%,德国从2000年的8.1%小幅提高到2011年的9.4%。传统工业国家的木制家具出口优势不复存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新的崛起力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中国。2000年,中国木制家具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1%,从2002年开始到2006年直线增长到17.1%,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呈现出增长后劲不足的态势,但从2005年开始,中国木制家具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就稳居第一,并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2011年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9.1%,在世界木制家具出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期间的我国木制家具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加入WTO后,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完善,且木制家具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成本低廉。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木制家具出口的后劲不足,主要是因为国内木材原料供给不足,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非法木材和绿色壁垒的限制,并且劳动成本的优势也在逐渐弱化,其他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利用其劳动成本优势加大出口。

图1 木制家具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分析(2000―2001年)

3.2 中国木制家具贸易竞争指数的比较分析

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考察6个国家木制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见图2),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有中国、马来西亚还有意大利,其贸易指数在均在 0.6 以上,说明这3个国家在木制家具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中国在2001年之后都是这三者之中最高的。处于中层的是德国和加拿大,贸易指数在0附近,且在-0.2~0.2。虽然加拿大指数大于0,但其却有不断走低之势,而德国贸易竞争指数走势恰好相反,其趋势总体在上升,但在2009年开始有回落的势态。说明这两个木制家具大国在国际市场上虽然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其竞争优势不大。最后美国是属于最低层,2003年后出现了走势止跌的情形,整体竞争指数在-0.6~-0.8。这表明美国木制家具的国际竞争力衰落,竞争优势不明显。这就为我国的木制家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使得我国木制家具产业可以持续快速的发展,并为跃居于世界首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图2 木制家具贸易竞争指数的比较分析(2000―2011年)

3.3 中国木制家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分析

木制家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分析如图3所示,尽管意大利木制家具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总体下降,但是从2000―2009年意大利的木制家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均大于其他各国,直到2010年之后才被中国超越,表明意大利在木制家具产业中一直保持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RCA指数从2000年开始一直缓慢爬升,到2011年为止其值达到2.80,显示了其木制家具产业具有有较强竞争力,属于同一竞争力层次的还有加拿大和马来西亚,其值多年来都在1.5~2.0,但是加拿大从2006年之后,其木制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开始急剧的下降,直降到1才保持稳定。德国与美国的RCA指数走势从2000年来都很平稳,德国指数波动范围为0.85~1.2,其木制家具产业有中度国际竞争力,而美国则为0.5~0.7,其木制家具产业竞争力较弱。

图3 木制家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分析(2000―2011年)

4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三个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各自从不同侧面考察了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马来西亚六个国家木制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来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但近年来增长后劲不足,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随着世界家具产业的转移,今后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可能不是来自欧洲和北美洲,而是亚洲,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走低成本优势道路行不久,关键还是要靠加强木制家具产业的自身建设,依靠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4.2 政策建议

4.2.1 开拓国内市场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消费支出目前却不足GDP的40%,而其他较大的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大多占GDP的65%左右。经调查在家具产品消费方面,美国人均年家具消费为236美元,而中国仅为5.48美元,相差甚远[4]。所以国内木制家具市场的潜力较大。同时中国经济相对于世界经济来讲,回升速度较快,开发国内需求是可行的。并且中国近几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迅速,家具消费观念增强,势头迅猛。因此开拓国内市场是一个可行性的方案。

4.2.2 培育品牌意识,提高技术含量

由于我国许多中小型家具企业在家具的生产过程中,很多都是模仿,甚至抄袭国内外名牌家具产品的款式设计,产品缺乏原创性新颖性,这也是我国家具出口产品的价格始终处于中低价位的原因。所以我国家具出口企业必须要及时了解国外家具生产设计理念,重视中西双方在设计方面的相通之处,使家具在结构设计、款式造型、材料应用、色彩搭配、功能组合、品牌等方面,都受到中外客户的青睐,特别是可以将我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元素加入家具设计中,创作出有中国风特色的品牌价值,提升我国家具国际出口价格及其附加值。

参考文献:

[1]侯胜田.北京家具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75-78.

[2]胡景初.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家具工业发展趋势[J].林产工业,2005,10(5):13-16.

第5篇

【关键词】配额制度;纺织品贸易;贸易摩擦;竞争秩序

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秩序现状

(一)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进出口量

1994年至2012年,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一直是纺织品服装,也是我国贸易顺差最大的商品,多年来外汇收入的大部分来源是纺织品服装。在产品结构上,由于以往的贸易限制集中于服装等制成品,取消配额后,服装及纺织制成品进口增长快于纺织原料,制成品在全部进口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进口结构以化纤制品、纺织制成品为主。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总值趋势为逐年上涨,2002至2012这十年间走势相对平稳;自2009年开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增速,年均增长率接近20%以上。

由表1可见,主要有三个原因导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快速增长:第一,配额释放效应。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成员方一直有意拖延ATC一体化进程,把一些最敏感的涉嫌配额流到过渡期最后。因此,配额取消后中国对外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了“井喷”。第二,配额投机因素。中国纺织配额的价格一直较高,一些从事纺织品服装贸易的进出口商给予配额利润的诱惑。第三,国际贸易政策不断调整。一开始我国对出口纺织品服装贸易采取征收较低关税的措施,而后又提高关税,最后被迫取消。贸易政策的不断调整,使得进口商和出口商提早出货、抢运出口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15国、美国、日本、香港和俄罗斯市场,2012年对这五大市场出口985.39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60.9%,而集中对美欧市场的大量出口纺织品服装,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加之我国对非法出口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大量非法贸易现象频发,既影响了我国的贸易统计,又会导致进口国的抵制。

(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方式

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方式在90年代时期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隔壁江山。随着中国服装纺织产品工艺方面技术的提升,世界上先进的无梭化纺织机器的普及,有能力生产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面料,且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在贸易方式上也越来越多的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在纺织服装贸易方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以2012年的数据来看,一般贸易所完成的出口金额在所有贸易方式所完成的贸易金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70%,而出口金额在整个总额中占到85.20%。同时,加工贸易所完成的出口金额仅占出口金额不到25%的份额。

(四)产品结构进口以纺织品为主,而出口则以纺织品服装为主

进口结构以化纤制品、纺织制成品为主。与美国总体进口结构相比,进口中国纺织产品具有服装和棉制品比重小、制成品比重大的特点。与进口结构相比,出口结构以服装制品、面料为主。超过60%的出口额由出口服装成衣创下,其中,超过五成的出口额由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完成。

(五)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摩擦不断

我国加入WTO以后,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全球纺织业原有市场和利益格局,因此对于我国服装纺织产品出口的顺差设置了许多出口障碍。

二、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秩序的因素分析

(一)新产品研发能力弱,国际营销能力低

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将向高科技、高文化、功能多样化、安全方向发展,而逐步淘汰那些高污染低俗的产品。即使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技术取得了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产品设计与品牌建设方面,中国企业的差距更大。与此同时,大部分企业一味追求效益,大量贴牌和模仿国外产品,致使服装纺织产业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出口贸易结构失衡。大量低档无特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导致他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逆差,引起贸易摩擦。

(二)成本在出口价格中占比高,利润率低

目前,我国服装纺织行业的盈利能力不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我国恰好有丰富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最有优势。但劳动生产率低的主要表现是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相差不大,也就是产品的附加值低。由于纺织品服装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使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进一步使得贸易条件恶化,更是削减了企业的出口利润。而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也会对服装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的波动产生影响。

(三)容易产生贸易摩擦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被废止,贸易摩擦仍然不断出现,主要是美欧等国家对中国出口纺织品进行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国际贸易中政治起到主要作用。第二、全球贸易的保护主义盛行。第三、我国的服装纺织产品市场过剩,服装纺织企业非合作博弈。

(四)长期与市场脱节

由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以加工贸易为主,并不直接与终端市场接触。长期以来,都是由国外客户做产业链的营销部分,掌握着市场以及产品行销的关键。我国很多服装纺织企业也因此成为了这些国外商家的廉价加工地,处于整个产业链的底端,而并不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判断,更不能在市场变动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三、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一)纺织品贸易协会方面

1. 改善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

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容易产生贸易摩擦,规范出口经营秩序,促使企业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避免因国内外市场的大幅波动而使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从根本上遏制低价出口的恶性竞争行为,减少贸易摩擦。

2. 强化服务职能,推进与国外同行的合作交流

关于国际纺织方面,为企业提供好的公共信息服务,以便于企业加强对国际纺织品动态的了解,积极转变企业出口战略。由于企业自身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商会要针对国际市场业务的要求,积极向企业提供完善的有利信息,建立良好的材料供应循环体系,保持企业长远利润。

(二)纺织品服装贸易企业方面

1. 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综上,对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问题的分析和贸易摩擦现象的频发,我国政府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出台有力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树立创新理念,改善模仿、单调的出口体系。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应为产品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着重改善技术设备,加大培养专业技术高的人才。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带动产品持续发展,提高产品出口水平,拓展产品多样化、特色化的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小批量的市场需求。第二,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着眼可持续发展。我国出口企业要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尽量多出口附加值高、加工程度高的服装纺织品,减少粗加工、附加值小的产品,这样不仅会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也会给企业带来长久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出口企业要着眼于自主创新,出口有特色、多样化的产品,大力推进自主品牌的出口,改变我国纺织品服装档次低的现象,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第三,提高产品的环保效益。随着目前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环保效益,个性化、健康的消费理念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人们购买欲望更加倾向于功能型、环保型的产品。因此,企业应以此为切入点,使用环保和对人们身体无害的材质进行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大力开发环保产品,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 加强企业联合,提高自身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服装纺织业的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出口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使得我国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并且,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区域经济联盟的威胁,使我国服装纺织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

3. 完善政策体系,理性合法经营

我国的一些企业缺乏法律理念,只顾眼前利益,这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贸易摩擦现象的主要原因。出口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只顾眼前利益,想尽办法逃避法律和政策的制裁,缺乏理性合法经营理念,以较低价格在国际市场中取胜,以致出现贸易摩擦的势头仍然大量出口,最后不仅给出口企业带来严重损失,贸易摩擦现象也频频发生。这种行为是不能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出现的,政府加强监管和行业组织的协调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更要靠企业自身的自觉行动,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理性合法经营,深入了解WTO规则,减少贸易摩擦,维护我国合法权益。

(三)政府和社会的应对之策

我国面临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这些问题和挑战,政府应第一时间出善出口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促进产业升级,树立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安全生产、环保生产,并且,加强法律建设,监督企业生产,对出口条件加以限制,防止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第二,加强企业人员职业能力,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

总之,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要统筹规划、多方配合、协调一致,共同遵守和运用WTO规则,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主动预防和应对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 张蕴岭.世界市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激励制度;政府;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01-01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中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内容

(一)激励机制理论依据

1、激励的涵义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使其振作的意思。是通过某种合适的、健康的刺激,促使完成目标的行为,保持高度积极状态的某些心理需求的外在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是在外部某种刺激的前提下,使人产生一股内在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奋斗的心理活动过程。

2、激励的基本原理

管理学中围绕着激励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理论、麦克米兰的激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根据对激励问题范畴及涉及概念的不同理解,形成一家之言,建构了独有见解且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但无论哪种激励理论都必须遵循激励的基本原理,并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各自理论的独到观点。激励的基本理论,即激励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激励的过程中包括四个阶段:满足人的需要的产生;激发在需要的作用下产生的动机;鼓励在动机作用下引发行为;引导目标。这四个阶段前后承接、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激励。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中的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

公务员制度中的激励机制是以满足公务员的需要,调动、激发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出发点,根据客观需要,结合公务员队伍实际情况建立的,是激励理论精髓的制度化体现。是指政府引导国家公务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实现共同的行政目标,按预定的标准和程序将行政资源分配给国家公务员或行政组织的过程。简言之,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是政府引导国家公务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过程。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公务员的录用、奖惩、职务升降、考核等环节。

二、我国政府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政府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变化以及由此造成政府激励偏差,说明我国政府的激励机制出现问题,亟待重构。中国政府激励机制问题主要有:

第一、政府激励机制构成要素的变化,冲击政府激励机制,使政府激励机制运转不灵。政府激励原则由过去的精神激励原则转向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还有目标激励原则、内外激励原则和公正公平激励原则转化;激励客体由原先的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工人阶级,而现在政府激励客体不仅是地位不同民众(成为国家的主人),还有外来的人;激励主体范围扩大,由中央政府单一承担到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甚至民众自己参与的巨大转变;激励手段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到现在的经济激励、管理激励和法律激励转变。这些构成要素的转变,无疑给现有的政府激励机制平添了不少变数。

第二、政府激励客体需要没有被满足。满足激励客体需要是政府激励机制得以运行或者运行良好的标志。人们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需要绝大多数是经济利益需要,而政府过去满足人们主要是精神需要,这显然不能很好地迎合人们的基本需要,从而也就不可能依据激励客体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政府激励机制,导致政府激励人们积极性水平的降低。

第三、政府激励理论急需重构。西方政府激励理论,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全盘吸收。我国政府过去的政府激励理论由于始终没有解决好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或者正确理解二者在激励人们过程中的地位,以此构建的政府激励机制难免会与时代脱节,需要构建新的政府激励理论。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中激励机制的对策思路

(一)转变观念:批判继承传统思想,培养创新时代意识

适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主流,与时俱进地转变观念是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前提。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转变观念是改变行为的前提。

(二)优化环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公务员制度运行的环境是完善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基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公务员激励机制有效运行提供物质基础和环境资源。

(三)克制非正式制度激励机制滑向腐败

计划经济时代的激励机制存在着从内部瓦解其激励效用的因素,因此是一种不得不严重依赖非正式制度激励机制支撑正式制度激励的扭曲化激励体系。就其内部瓦解因素看,成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激励机制难以满足激励对象的各种需要,也难以采取针对不同激励对象的个别的、有效的举措为取径,更难以建立起激励者与被激励者之间相互尊重的平等激励关系。于是,在人们的行为都需要激励,尤其是被激励者本身更需要巧妙的激励才会作出积极向上的举动的情况下,正式制度激励的效用缺乏将使被激励者不得不转向非正式制度激励的效用,以弥补正式制度激励效用的严重短缺。

以法治化的正式制度激励机制建构重建现代治理者激励机制,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涉及政府运作机制转型和社会自主机制再造等重大问题。但是,只要人们期待治理者理性化行动,并由此带动整个社会公众理性化行为,那么,这样的建构过程即使再漫长,也将是人们不得不寻求完成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曹卫红.新组织管理心理学[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大豆产业;MS指数;TC指数;RCA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50-02

一、我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能从出口规模角度较直观地反映一国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其公式为:MSij=Xij/Xwj

其中,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Xij表示i国的j产品出口额,Xwj表示世界的j产品出口额。如果MS越接近1,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强;如果MS越接近0,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弱。从表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大豆的MS指数都比较接近0,出口国际竞争力很弱。尽管其出口额趋于上升,却远赶不上世界大豆出口总额的上升速度。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能从行业结构角度反映一国某产品相对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程度。其公式为:TCij=(Xij-Mij)/(Xij+Mij)

其中,TCij表示i国j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的j产品出口额,Mij表示i国的j产品进口额。如果TC为正值,且越接近1,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强;如果TC为负值,且越接近-1,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越弱;如果TC接近0,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国际水平大致相当。从表2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大豆的TC指数都为负值,且越来越接近-1,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国际竞争力远低于国际水平。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在该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该产品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之比,能在剔除国家总量、世界总量波动影响的基础上,反映一国某产品出口相对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比较优势。其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其中,RCAij表示i国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的j产品出口额,Xit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的j产品出口额,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如果RCA大于1.25,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如果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如果RCA在0.8与1.25之间,则表明该国该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国际水平大致相当。从表3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大豆RCA指数都远低于0.8,且呈逐步下降趋势,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内在因素:大豆产业组织化程度过低,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1.大豆品质参差不齐,出油率低

出油率是豆油加工企业极为看中的原料优势。有研究资料表面,我国国产大豆出油率为16%~17%,进口转基因大豆出油率为19%~22%,即国产大豆出油率较进口转基因大豆低2%~3%;而大豆出油率每差1个百分点,1万吨大豆的豆油加工效益就相差150万元。如此大的效益差迫使我国豆油加工企业纷纷选择出油率高的进口转基因大豆为原料。国产大豆因此失去了庞大的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更难觅买主。

事实上,出油率低并不是因为我国没有好的大豆品种。在东北就有一种优质大豆,其油份含量最高能达到24%,且蛋白质含量还超出转基因大豆2%左右,有着明显的天然健康食品优势。但由于我国大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农户所种植的大豆品种各不相同,种植方法与技术也存在差距,导致大豆品质、规则、色泽等都不尽一致;与此同时,交易市场对大豆品质并没有一个规范的、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上以次充好、混收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豆油加工企业所采购原料的整体质量进而出油率得不到保证,追求利益的豆油加工企业逐步转向了品质一致的转基因大豆。

2.单位生产成本高,缺乏价格优势

由于大豆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多年来,我国大豆生产一直是以分散的独立农户为主要经营单位,种植规模十分有限。普通豆农的平均种植面积每户只有1~2亩,黑龙江专业农户的种植规模也只有150亩左右。一方面,这会导致豆农无规模收益可言;另一方面,豆农独自采用机械化操作成本很高,又少有相关组织集中为其提供仅须支付少量使用费的机械工具,豆农们普遍采取人工操作进行生产,导致劳动力成本在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中占了一半比重。不仅这一成本难以下降,人工操作往往还会因耕种、采收时间等的差异,难以保证产出大豆品质与规格的一致性,产出水平也停滞不前,所以我国大豆的单位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其他大豆主产国多是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高,单位生产成本逐步降低,加之大豆出口大国美国巨额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大豆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形下,我国高单位生产成本的大豆,没有任何价格优势。

3.产业链发展滞后,整体实力弱

我国大豆产业不光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组织化程度也低。大豆的研发、种植、储藏、运输、加工、贸易等环节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没有形成完善的大豆产业发展链条,各环节的经营主体间也没有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关系。一些科研成果仅止步于实验室,大豆种植往往缺乏专业指导,大豆收购又存在独立性和随机性,大豆加工跟风做法明显,难有特色大豆产品出口。可见,这样一种局面既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也难以保证大豆及其制品的品质,更谈不上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我国大豆产业也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整体实力。

(二)外在因素:外资大量介入,扰乱市场常态

我国加入WTO时在大豆领域有这样的承诺:到2006年实现大豆油的贸易自由化,过渡期内实行的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专营制从2006年起取消,只征收9%的关税;对大豆的进口不建立配额制,关税定在3%。随着我们逐步兑现承诺,美国转基因大豆凭借其出油率高和成本低廉的优势,轻而易举地进入并占领了中国市场。2007年,国内豆油加工企业受美国大豆期货误导,以相当高昂的价格进口了大量大豆。但随后而来的豆价猛跌导致国内大量油脂加工厂倒闭,跨国粮商则乘机大举收购,并获得了进口大豆的话语权以稳定其对我国的大豆出口。目前,跨国粮商已经控制了我国90%的大豆进口量和8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国内已有70%的油脂加工厂是外资或合资企业,民族品牌金龙鱼、鲁花等也已成为合资产品。可以说,在我们自身大豆产业链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外资跨国粮商却已经控制了我国大豆收购、加工、销售的整条产业链,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豆油加工副产品豆粕为饲料的养殖业,严重扰乱了我国大豆发展的正常市场环境。

三、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要稳步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解除上述内外在因素的制约,应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政府层面,不仅是加大对大豆种植与加工技术研发的投入,更应注重对研发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投入;不仅要有支持大豆合作组织工作的相关政策,还应牵头落实合作组织的具体职责。二是企业层面,作为大豆产业链的核心主体,豆企间需把握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关系,在通过市场化竞争不断提升各自软硬实力的同时,逐步加强纵横产业链的协作来增强对外整体竞争实力。三是豆农层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配合政府、合作组织、豆企的政策措施,科学种植,提高大豆产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郎咸平.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 江涌.猎杀“中国龙”?――中国经济安全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栾立明,郭庆海.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提升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0,(2).

[4] 王雪尽.我国大豆产业的危机及对策[J].经济问题,2010,(1).

第8篇

【关键词】

正畸学;矫正;牙龈炎

作者单位:710054三二三医院口腔科

在固定正畸治疗中,约有半数以上青少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炎症,主要表现为牙龈的红肿、探诊出血,有些患者表现为牙龈的增生,严重影响了正畸治疗及牙周健康[1]。为了找出导致牙龈炎症的病因并能有效地加以预防,本文对140例固定矫治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导致牙龈炎症的主要病因是患者口腔卫生状况欠佳以及固定矫治器装置的不良刺激。所以,只有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并尽量避免矫治器装置对牙龈组织的刺激,才能有效避免牙龈炎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口腔正畸门诊接受固定正畸治疗中,2009年至2010年在本科行固定矫治患者随机选出140例正畸治疗患者,其中男81例,女59例,年龄9~34岁,平均年龄15.7岁。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无牙龈炎或系统性疾病史。

1.2 治疗方法 患者使用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一 般口腔卫生宣教。每月复诊时进行牙周洁治1次;由专职护士负责,对患者及家属强化口腔卫生宣教,使用正畸牙刷,培养正确刷牙方法;使用复方氯已定含漱剂,每天睡前刷牙后含漱1次,每次10 ml,鼓漱1 min,含漱完毕30 min内不进食。

1.3 观察方法 选择指数牙11、23、26、31、43、46共6颗,选用牙周探针探测每个牙的4个位点,即近中唇(颊)、远中唇(颊)、口唇(颊)面正中及舌面中央。为避免检查的差异,所有检查均由同一人完成。

1.4 观察指标[2] 记录每个患者在治疗前、矫治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GI:根据牙龈病变的程度分为0、1、2、3共4级;PI I:根据菌斑量分为0、1、2、3、4、5共6级;SBI:用钝头牙周探针轻探入龈下1 mm处,根据龈沟出血情况分为0、1、2、3、4、5共6级。

2 结果

牙龈增生、质脆、牙龈出血、点彩消失、牙龈红肿。正畸治疗后1、2、3个月进行随访中我们发现,复诊者中牙龈炎发生率逐月增加,第1个月后牙龈炎发生率为6.04%,2个月后牙龈炎发生率为15.15%,3个月后牙龈炎发生率为22.14%。下切牙牙龈炎症较上切牙牙龈炎症多见。男性正畸患者较女性正畸患者易发生率高,儿童正畸患者较成年正畸患者发生率高。

3 讨论

口腔是一个多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一般情况下口腔内细菌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若发生菌群失调可以引起口腔疾病而不利于口腔健康。菌斑是是引发牙周疾病必不可少的始功因子,牙龈炎症的发生与菌斑堆积有关,引起牙周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龈缘附近的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与牙周疾病的关系密切。牙龈肿胀、牙龈出血是早期牙龈炎症的表现,与菌斑的堆积密切相关[3]。正畸中牙龈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畸前。其原因主要是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尤其是男青少年及部分农村患者。另外固定正畸过程中由于口内的特殊矫治装置,必定会给刷牙带来困难,影响口腔的自洁作用,致使牙齿上的软垢明显增多。堆积在龈缘附近牙面上的菌斑是牙龈炎的始动因子,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牙龈红肿,出血,牙齿的适应性降低,龈沟液增多以及其他临床表现。其次,固定正畸患者口内的矫治装置放置不当,对相应组织的直接刺激亦会导致牙龈炎。如釉质粘合剂过多、结扎丝末端剌入龈、带环边缘过长、链状牵引橡皮圈压迫牙龈等都有可能导致牙龈炎。

因此临床医生做好深入细致的口腔卫生保健宣传,临床操作一定要规范,及时去除多余的粘结剂,选择大小合适的带环,并注意边缘不要刺激牙龈,尽量减少链状圈对牙龈组织的压迫,结扎丝不要刺激龈等。

参 考 文 献

[1] 傅民魁.口腔正畸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4-305.

第9篇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症 月经过多

资料与方法

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标准:在距内膜1个低倍视野外肌壁中见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1]。月经过多的诊断标准为每次行经量>80ml。子宫内膜增殖的诊断标准:腺体增生,大小不等。

材料:收集整理我科2002~2003年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症的病例66例,年龄29~63岁,平均43.1岁。

观察方法:观察子宫肌壁中是否有子宫内膜小岛,再观察距内膜距离,以确诊是否为腺肌症;其次观察子宫内膜,严格按子宫内膜增殖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再其次观察黏膜是血管是否开放。

结 果

用SPSS10.0软件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后退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子宫腺肌症月经过多与子宫肌壁中有子宫内膜小岛(66/66例)、子宫内膜增殖(41/66)、血管开放(15/66)明显有关(P=0.00)。见图1、2、3。

讨 论

正常子宫,子宫内膜及肌层的交界常不规则,在肌层内出现与表面子宫内膜不相连的子宫内膜小岛,这些子宫内膜小岛必须离开子宫内膜与肌层界面至少1个低倍视野以上,称为子宫腺肌症[1]。本组病例中有45例有月经过多。正常情况下,当月经来潮时,体内的前列腺素E2(PGF2)与前列腺素F2α(PGF2α)作用于子宫平滑肌,达到控制月经量的作用。腺肌症患者,子宫肌壁中出现子宫内膜小岛,致使该处子宫肌壁的张力和收缩力下降,该处血管受平滑肌挤压力下降,血流较正常肌壁处血管快,血栓形成明显减慢,最终导致月经量的增加,形成月经过多。本组病例中有15例可见血管开放。

kitawti等[2]以免疫组织化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forth印迹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与雌激素合成代谢相关的P450芳香化酶的表达情况,发现子宫腺肌病原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中可见P450芳香化酶的表达和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YAllla等也发现子宫腺肌病原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芳香族酶表达,据此认为子宫腺肌原位和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能在病灶局部产生雌激索,并通过其受体进一步刺激原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增殖。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剌激,形成子宫内膜增殖,从而导致月经过多。本组病例中41例为子宫内膜增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