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关于加强全民健身的建议

时间:2023-12-25 14:34:17

导语:在关于加强全民健身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于加强全民健身的建议

第1篇

(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服务与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1131)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体育也随之发生着巨大变化,无论在场地资源、人力资源、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正当高校体育飞速发展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城市扩大、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发挥高校体育功能使其服务社会,本文通过以高校体育优势和社区体育发展制约因素为出发点,对高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服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高校为社区体育服务的准则和建议,意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公民的体育需求,提升高等学校的社会美誉度,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和谐互惠.

关键词 :高校体育;社区体育;服务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31-02

基金项目:本文是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W109ZD)、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院级项目阶段性成果

自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目标的的转变,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随后高等教育的发展速率成倍增长.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国家政府不断的向高校体育投入人力、财力,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完善,高等学校在体育场馆器材、专业人力资源、体育科研等方面有了飞跃性发展.高校体育的发展也要遵守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体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体育需求.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通过现实环境,通过体育资源共享,让高校体育走出去,走进社区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基本准则以及具体服务体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1 高校体育发展的优势

1.1 完备的场地和器材

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场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其中教育系统拥有体育场地66.05万个,占38.98%.高校院校拥有4.97万个场地,仅次于全国中小学拥有量.

1.2 专业的人力资源

查阅多年全国高校招聘体育教师的相关资料,资料显示全国在招聘体育教师时,首要条件为体育专业,其次学历要求最低为全日制本科,但大部分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除此之外还对年龄、专项以及专业水平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全国现有高校体育教师均经过专业院校的正规学习,具备雄厚的专业实力.

1.3 丰富的课程资源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体育选修课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选修的项目既有传统的田径和球类项目,也有社会上非常流行的有氧舞蹈、瑜伽、街舞、啦啦操、跆拳道等,还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舞龙、空竹、太极拳等.

1.4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是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受高校整体文化的熏陶,经过高校师生的长期努力形成了积极健康、和谐有序高校体育锻炼氛围,一个素质高讲文明的环境为广大学生和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锻炼环境.

2 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社区规模不断扩大,加上人们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不断的提高,社区体育的参与主体正不断地增加.社区体育参与人数的增加,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日益突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类别主要是基础理论、应用性和发展性三个方面.在应用性研究中根据研究者对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社区体育参与人数众多与社区体育场地资源不足的矛盾;社区体育参与者不断增长的体育指导需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不专业的矛盾;社区体育发展的经费需求与社区体育活动专项资金不足的矛盾;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与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的矛盾等.

3 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3.1 国家政策的支持,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十条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2 高校体育的发展,为社区体育提供了资源保障

高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体育教学设施、场馆、器材、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能有效地缓解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高校体育教师、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员能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指导方面的需求.高校的教师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体育科研水平、体育文化、体育信息等优化了社区居民在高校体育锻炼的环境,为提高社区体育内涵和发展提供保障.

3.3 社区体育的发展,为高校体育提供了服务平台

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造福于民的同时带来了体育锻炼参与者人数骤增,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正是这些矛盾的出现为高校体育服务社会带来了新的平台,使高校体育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挖掘了高校体育新的潜能,使高校体育工作者在矛盾中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投身到社区体育管理和服务中,将高校体育融合与社区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人力、场地、管理等服务.

4 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基本准则

4.1 以人为本是前提

“以人为本”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以人为中心”也是人本体育的理念.人是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参与主体,离开了人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就无从谈起.只有尊重人的自身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体育的发展规律才能较好的推动高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服务.

4.2 优势互补是基础

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必须优势互补:互补的内容可以包括不同项目场地互补,高校教师与社会指导员资源互补,活动形式互补,管理模式互补等.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优势,解决当前的矛盾,并为长远发展汲取有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加快高校和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

4.3 和谐互惠是目标

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发展目标就是使高校和社区体育能实现互惠.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服务社会,充分发挥社区的反馈职能为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社会反馈的意见.有互惠才能合作,有共享才能发展,只要以高校和社区体育的共同发展为第一位,高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服务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5 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建议

5.1 加大政府参与力度,提高政策和资金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前提下,应依据当前国家对社区体育发展制定的法律、法规文件,宏观上加强社区体育管理,组织研究政策导向,制定符合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特色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高校和社区体育快速发展.

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在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大财政拨款,为高校下拨社区体育服务专项经费,用于社区体育服务理论研究和体育交流活动等使用;也可通过对高校下达社区体育服务任务根据完成情况下拨经费,或者根据社区体育管理部门上报高校对社区体育服务情况下拨经费,充分调动高校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有效促进校社体育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应加大对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增加社区体育活动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支出比重,同时汇集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为社区体育进行捐资,确保社区体育的发展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5.2 加强社区体育理论研究,挖掘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潜能

加强社区体育理论研究,丰富和完善我国体育的理论基础、制度形态及操作方式等.逐步挖掘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途径,建议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社区体育所需要的服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身心需要,让大学这个群体更好的融入到社区中.挖掘高校体育快速发展的途径,挖掘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机制建设、特色体育项目研究、体育交流方式、体育管理办法等潜能,并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寻求高校体育发展和社区体育发展的共同促进点.

5.3 加快发展高校体育,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是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早在20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高校应提高现有场地的利用率,改变管理模式,把社区居民纳入高校体育服务对象.安排学生在锻炼高峰期进行志愿者服务,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又可避免器械不必要的损坏.还应加强校园安全巡逻,为大学生和前来锻炼的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确保高校场馆对外开放长落到实处.

体育活动交流是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和社区体育主管部门应各司其责共同争取体育活动交流.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可采用体育知识讲座、体育表演交流、体育竞赛、健身咨询服务、社区体育协会与学校体育社团联盟等,但无论什么形式的交流都要有安全制度的保障,以便出现安全事故时能快速的协调处理.同时建议完善高校体育工作者评价机制,把体育交流成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社区体育工作.

体育管理和指导是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动力,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贯彻和实施,社区体育管理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矛盾日益突显.高校可为社区提供优秀的体育管理和体育指导人才缓解这一矛盾,可以使管理学、体育学的教师走进社区协助管理社区体育,有效提高社区体育竞赛、体育培训等活动的质量;也可是高校体育爱好者特别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走进社区,担任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社区,同时也为学生营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满足社区居民对健身指导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水.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2):31.

〔2〕李金才.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8):72-78.

〔3〕刘建成,等.湖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联动发展模式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3(10):96-97.

第2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肥胖大学生

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12―02

目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运动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造成肥胖的现象,而肥胖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

2005年《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公告》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此公告显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有“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一项。

2007年4月“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也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的,其中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Ⅲ。

肥胖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导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存在极强的自卑感、性格孤僻、不善人际交往,同时也很少进行体育锻炼,久而久之使他们成为体育弱势体。这样既不利于肥胖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学校应该抓住“阳光体育运动”这个活动契机,加大对肥胖学生的宣传力度,使他们融入其中,不断改善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1 影响肥胖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新余学院、九江学院等六所高校的240名肥胖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表l数据可知,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占28.3%,还有怕人笑话的因素是影响肥胖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次要因素,占调查总数的25.0%。江西高校缺乏专门对肥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进行组织和指引的人才;加之学校缺乏锻炼的场地与器材;肥胖学生对体育锻炼项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并对体育项目了解也不全面,影响了肥胖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笔者通过访问得知,有的较为肥胖的学生因为比较自卑,觉得自己的肥胖是一件不好意思见人的事情,由于心理原因,一部分肥胖学生因为自卑而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等原因导致其经常对课外体育锻炼失去兴趣,长此以往,这些肥胖的学生无形中便成为大学体育的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向往或逃避的事情。

2 “阳光体育运动”要突出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肥胖学生学有所得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把肥胖学生视为重点照顾对象,他们难以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手段,难以体验到体育锻炼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与满足感,大大地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认真指导肥胖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手段,改变他们自卑的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获得乐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体质健康。

3 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肥胖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体育兴趣则是积极探究体育活动的倾向和对其产生浓厚的情感。学校应结合肥胖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健身跑、太极拳、拔河、野外生存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锤炼他们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并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竞赛,鼓励肥胖学生积极参与,传承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从中获得体育锻炼的乐趣,促进其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保证每名肥胖学生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如黑板报、宣传栏、横幅、校园网),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并举办一系列关于锻炼与健康的知识讲座,使肥胖大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肥胖的危害,充分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营造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的氛围,使他们自觉的参与体育活动。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竞技体育影响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高校体育社团成为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他们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重要渠道。高校体育社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何促进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做简单的分析。

2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概念和学生参与的动机

黄亚玲在《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认为“体育社团是公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或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教育部在2005年1月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组成部分,它有社团最基本的属性,又具备自身独有的特色和魅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刘明明指出:“高校体育社团是在校内部建立的体育组织和团体,它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的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其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2]。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大学生依据自身的爱好自发的组成,以某一特定体育活动为内容,接受学校统一管理的学生团体。

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不外乎以下几个动机,首先是根据自己对体育项目的爱好,选择最喜欢的社团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其次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主要是体育方面的技术水平,增强自己在该项目上能力。另外人交往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管理组织能力等等都可以通过社团的一系列活动来提高;第三,通过体育活动来认识更多兴趣相同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因为在学生社团中学生的参与不受专业的影响,仅凭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可以结识到不同的人,通过在活动中的交流给予自己思想观念上的一些促进;当然还有一点最通俗,就是丰富大学生活,消遣时间,释放压力。此外体育需求增长,学校体育观念的转变加快,学生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增强,原来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等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追求体育健身与娱乐的体育需求,因而,大学校园体育社团广受欢迎[3]。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状况,还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发展、全民体育的形势和要求。具体体现为:

1、学校不够重视

大多数高校的团委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这是学生社团的管理机构。一般情况下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是专职教师,其余的管理者多数为学生骨干,而学生社团众多,事务繁杂,在社团建立、活动申报、骨干培养等方面都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更不要说真正将学生体育社团纳入日常管理中;在社团内部,对社团主要干部的培养上缺乏指导,使社团的管理、组织者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社团的领导者,以及社团的成员交流的欠缺导致社团缺少凝聚力,组织不力,甚至对社团少有在意,任其自生自灭[3]。

2、缺乏管理与支持

学生体育社团既是学生社团的分支,又是体育专业社团,从科学管理角度应该在组织上从属于团委及其下属的社团联合会,而业务上应该由体育职能部门管理。但由于学校团委与体育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管理职责不明确,对学生体育社团缺乏系统的扶持体系,使许多学校对体育社团的管理体系不到位或多头管理,或缺乏管理,严重影响社团的发展[4]。

3、社团经费的严重短缺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会费、社会资助和学校拨款。受限于学校用于社团活动的总经费,和体育社团的主要活动范围局限在学校内部,能够获得的学校拨款和社会赞助极少,造成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严重短缺。同时体育器材、活动场地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使原本短缺的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4、缺乏技术指导

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活动的热情不高。当前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进行指导没有工作量计算,而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指导教师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社团指导教师积极性较低。对于体育社团来说,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活动组织少,活动的层次不高,导致参加社团的学生对活动的欲望下降甚至失望,最后甚至离开社团的恶性循环。

4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认识体育社团存在的必要性,尤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注重加强学校对社团的宏观管理加强对社团的指导,着手对社团基层管理人员的培养,注重对社团干部的培养。将体育社团干部纳入到院团委及学生会干部的培训计划之中,提高社团干部的能力、信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5]。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内部管理机制构建的指导,有效调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落实对体育社团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工作,使学生体育社团更好地发挥其潜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第三,拓展宣传渠道,加大社团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大学校园宣传渠道广,宣传方式多的优势,尤其值得倡导的是发挥网络的作用,增强体育社团吸引力,开发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并提供经费、时间、场所和技术基础设施支持。逐步完善学生体育社团会员制度,鼓励社团开展更多的活动,不时推出新鲜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增加对其他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也加深了社团的推广,从而达到吸收更多的人参加。此外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应把握目前有利形势,把握各个学校的特点长处,在以发展本校优势项目团体的基础上,带动其他相对较弱的团体共同发展,研究各地不同层次高校体育社团不同的发展特点,多多加强校际间社团组织的交流,为高校体育社团的成长寻找发展空间和发展良策。

如今,我国仍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化的过程中,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我国体育发展的道路上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高校体育社团的存在与继续发展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通过本文对我国高校社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在未来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探讨,不过对高校体育社团的改进还需要各位体育教育工作者详细的计划,深入的分析,从而正确的引导高校体育社团健康的发展,使其在全民健身,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远了说更是对我国在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迈下坚实的一步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2] 刘明明;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渝西学院学报,2004(3)

[3]欧阳秀雄,史辉;高校体育社团的困境与对策[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 1 ): 110- 116.

第4篇

一、研究背景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究已逐步成为民族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内学者也从多学科角度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吴志平,钟宁,刘雪松等人认为竞技性和民族性是传统民族体育的鲜明特征;(2)陈青认为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趋势;(3)崔凤祥等分析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案,刘媛认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对民族体育的继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赵苏慈衔民族传统是现代体育发展的有机构成。(4)陈振勇认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承和保护。

国外体育项目的发展主要以学校体育为平台。泰国的泰拳、韩国的跆拳道与韩国传统民族舞蹈均列入相应国家高校必修课程,日本的柔道也是日本学校体育的重点项目。俄罗斯的高校教学大纲中,民族舞蹈、摔跤和滑雪占较大比重。日本将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强国、强民、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传统民族体育的研究,有很明显的与教育系统结合的趋势,而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系统这个金字塔的顶端,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以及科学研究的任务,因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传承,可以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为高校体育发展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及对河北省少数民族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均具有战略意义。

二、实证研究

研究教育系统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具有重大意义,而体育文化正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这两大文件的政策文件的颁布,为高校系统更好的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本研究选取河北承德的高校系统为调研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系统中的传承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达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教育平台进行更好传承的目的。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1日6月1日,共收回有效问卷275份。本研究可以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为高校体育发展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对河北省少数民族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样本分析

样本中,男生比重为27.27%,女生比重为72.73%;汉族学生占样本总数的79.09%;一年级学生比重为61.82%,二年级学生比重为21.82%,样本以低年级学生居多;为受调查者中12.73%的学生入学前的居住地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或少数民族自治区/县;56.36%的受访者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频次为1-3次/年;63.64%的受访者每次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间为30 分钟以下;43.64%受访者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段是课外活动,32.73%是体育课,高校体育课有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力度比较小;获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主要途径以书本杂志(56.36%)、传播媒体为主(49.09%)(图1);受访者关于“今后对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打算”一题,50.91%的人打算“增加时间和次数”,40%的人打算保持现状,1.82%的人打算“减少次数与时间或者停止活动”。受访者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最感兴趣的是“主要竞赛规则与竞赛方法”,其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再次是“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民俗风情”;受访者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弘扬民族精神、增进交往、消遣娱乐、丰富生活。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消费内容主要是购买运动服装、观看比赛或表演的门票(图2)。

(二)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多种功能,休闲娱乐性、强身健体、知识传播等,是当代体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学生表示喜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感兴趣(图3),承德的高校中,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少数民族体育课程,但因为各种因素限制,开设的面不够广,层次不够深。下面分析限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开展的影响因素。

问卷中关于影响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共列出了12个选项,发现影响学生参与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无人指导(56.36%)”,其次是缺乏练习伙伴(36.36%)、学习任务重(36.36%)、缺乏民族体育知识(36.36%)(图4)。由此可见,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在体育课上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可以解决无人指导的问题,又可以解决缺乏练习伙伴、缺乏民族体育知识的问题,同时,一定的w育活动也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对策

为了达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教育平台进行更好传承,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担负起应该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成熟的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加入日常教学,如浓郁蒙古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打布鲁,即了起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2.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库,促进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让学生可以真正了解到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由来及意义;同时在学校组织开展相关比赛和表演项目,调动学生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的群团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向更多的群体传播和发扬。

3.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班容量的控制,尽量采取小班实践教学。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一般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教师示范后学生们要多加练习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小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练习频率,也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和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加教学的实践性。

4.建立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团。体育社团是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组织部门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可以使更多的没有选这类体育课程的同学有一个了解和参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机会。体育职能部门可以派有这方面专长的教师到社团去指导和辅导学生,水平高一点的项目还可以组织运动队,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也可以组织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级别的一些大型活动,为校园的特色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