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医药行业逻辑

时间:2023-12-25 15:33:42

导语:在医药行业逻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药行业逻辑

第1篇

2011年1-8月的全国化学原料药的累计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35%,比上年同期的增速上涨4.12个百分点;8月份当月全国化学原料药的产量比7月份的产量减少了4.09万吨,环比7月增长-16.25%。中成药的累计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2.48%,增幅同比上升了9.59个百分点,发展较好;但是8月份当月,中成药产量较上月减少了1.96万吨,产量环比7月份增长-9.39%。

笔者史立臣认为,总体来看,我国的医药行业仍然按照既定的发展速度在发展,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基础面的构成情况,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1.原料药的竞争优势在世界市场层面正快速减弱

2.我国大部分化学药产能和产品基本是仿制药

3.中成药比重虽然在逐步增加,但是基数相对较小

4.数据的大部分是国字号企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5.数据基本处于中低端的医药产品竞争,高端产品基本被进口产品垄断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竞争格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主导市场,仿制药和低价的中成药成为主流,市场秩序混乱,医药行业内厂商生存艰难、一筹莫展。

低成本竞争常态化、长期化将是我国医药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由于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一般药品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低成本竞争成为医药企业生存的主要手段。药物研发投入偏低、新药畸少,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切身之痛。过去60多年来,中国创制的获得全世界承认的新药只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种。“十一五”期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不到3%,重点药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约为5%。虽然“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动员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金约为400亿元,但这样的投入水平仍远远不够。

目前由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全球性制药企业正更加重视中国区域市场的竞争,很多外资企业正加快在中国的市场布局,购买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或者设置生产工厂,提升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管制,更多的资源开始加快分化流向的速度,大量优质的科研、生产、物流和生产的优质医药资源正被逐渐的国有化或者区域化。

中国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这些企业有优势优质竞争产品或者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极少,更多的企业正处于挣扎和煎熬阶段。

同时,在药品营销价值链中,由于制药厂商在能源涨价、国家强制性药品降原材料持续性上涨和营销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利润被降低,发展空间被缩小,迷蒙的认识正凸显。而且,由于医院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招投标加快对整体医疗用药的控制力度,医药工商企业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也逐步变弱,商业利润空间狭窄。

目前外资企业占据医院高端市场的半壁江山,在OTC市场亦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并购重组将成为未来五年内或者更长时间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营,从分散管理到集中化管理,是医药行业和企业必然的发展逻辑

根据目前医药市场竞争状态、国家医药政策来看,管理特质化、企业或产品品牌化、主销产品规模化、治疗领域专业化、销售市场细分化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发展的方向。这些都导致医药企业竞争能力发生根本性变化,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有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权。

有竞争力才是中国医药企业的王道。

笔者史立臣认为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

1. 内部结构管理能力和外部资源管理能力提升

2. 获得国家和省级研发资源的能力提升

3. 专业治疗领域竞争性的提升

4. 根据特质性对融资能力和融资渠道的提升

5. 针对医药企业自身优势,对可获得资源的并购重组能力提升。

6. 市场和营销团队竞争能力提升

第2篇

本期嘉宾:

东兴证券医药行业 首席分析师 陈恒

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主编 袁元

资深媒体评论员 刘晓午

禽流感来袭,生物疫苗概念股受关注

主持人:医药股近期的行情表现比较突出,请问这与什么因素有关?

陈恒:我认为是三方面的因素导致的。第一是禽流感疫情,我们看到,盘面比较活跃的都是一些禽流感的概念股;第二是国家最新的基本药物目录,目录的扩容导致相关上市公司一些品种的放量,从而带来业绩的提升;第三是两会期间公布的卫生预案,卫生支出的比重逐步增大,增速不断提高,对医药行业而言是利好的。综合来看,医药行业在一季度大势不好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很强的积极防御的态势。

主持人:那么,禽流感疫情的行情是短线的炒作还是长期的投资呢?有没有先例?

刘晓午:医药股最近反弹的涨势较好,与上半年的行情大势转换有一定的关系。第一季度成长股和概念股炒作得比较厉害,此时禽流感的爆发正是风格转换的契机,所以医药股才会出现较好的涨势。今年的禽流感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不同就在于:03年非典爆发时,医疗保障体系和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给人的心理、社会、经济、政策都造成强烈冲击;十年过去,如今的医疗保障、信息公开、社会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资本市场的接受程度都比较成熟了,疫情造成的冲击也就相应减小了。另一方面,尽管疫情造成的冲击不可避免,但是经济和资本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趋势,不会被打乱。

主持人:如今大盘的弱势,是否体现出医药股的防御性?

袁元:中国股市的惯例是,从去年的四季度到今年的一季度,基金一类的机构投资者一般偏重于防御型投资,主要集中在食品(以白酒为主)和医药两大板块。这是因为,医药板块的业绩增长稳定,主力仓位较多,即使没有遇上禽流感,今年一季度也会有较好的炒作。加之中央出台了限制三公消费的规定和塑化剂事件的发酵,导致基金从四季度开始对白酒股的投资比重大幅下降,更多的资金加入到医药板块中去——这就是在大盘较弱的情况下医药股板块相对突出的原因。

主持人:现在,我们来关注医药行业中的一家老牌上市公司,天坛生物。其实,从03年至今,医药股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袁元:虽然H7N9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但从整体上看,市场的恐慌还不是很大。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它不过是借助了机构投资者和基金投资者的空虚心理。

陈恒:现在,针对H7N9的治疗,有明确的一些抑制剂、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但预防性疫苗这块是空白的。据我所知,目前正在牵头研制的是北京科兴,研发成功后会及时分发到各生产单位,天坛生物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当然,疫苗形成销售以后,对公司的业绩能够形成一定的影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天气的变暖,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

主持人:那么,我们怎样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这次疫情呢?

刘晓午:从这次应急预案的开展来看,我也相信,疫情在往后的一两个月内将会得到控制。这样一来,H7N9对资本市场、相关板块以及上市公司的而言,只能是一个短期的刺激性因素,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炒作的力度和热情都会削弱;而从中长期来看,它对那些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上市公司,则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目前宏观经济的增速放缓和禽流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过去十年里,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如今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是企业的升级,都要求它从高速往中低速下降。当禽流感被控制以后,整个市场、工业投资和股市都会按照自身的经济规律运行。

医药行业的整体背景

主持人:简单来看,目前医药的整体背景如何?

陈恒:现在A股市场的医药板块可以大致分为七个子行业模块,其中前三块比较重要:第一块是化学原料药,例如一些大宗维生素、抗生素等,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有东北制药、华北制药、新和成、浙江医药等;第二块是化学成药(或称作化学药),它所占的比重较大,以仿制药为主,与国外竞争不明显,其中恒瑞医药、人福医药、信立泰等化学药公司比较典型;第三块是中药,我们耳熟能详并且市场比较关注的有同仁堂、片仔癀、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等;第四块是医疗器械,比较典型的是鱼跃医疗、新华医疗等;第五块是医药流通行业,包括了九州通、国药股份、国药一致等;最后是医疗服务业,它是自从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上市后才出现的,目前在二级市场上投资的标的比较少,但在一级市场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值得关注。

主持人: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也会对教育、医疗产生重要影响。

陈恒:特别是当新医改涉及到公立医院改革的时候,可能会逐步放开一些非营利的医疗机构,让它们进入股市领域。

未来医药行业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主持人:那么,医药股未来的走势,除了会受到一些短线炒作的影响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吗?

刘晓午:从中长期来看,医药股和医药公司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因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在转型,导致重大工业的投资增速回落,相关产业也必然会受到资源、成本等的制约。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会日益增大。如今,中国的医药上市公司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未来的技术创新的空间和并购整合的力度都非常大,所以我非常看好医疗健康产业这个板块。

主持人:依我看,医药行业也面临着不少问题。老师认为,目前主要有哪些?

袁元:虽然医药每年都有一波行情,但是从上市到现在,中国的医药产业在整体的新药研发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投资力度,而在销售领域,又投入了过多的资金,导致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主持人:在天坛生物去年公布的年报和半年报中,有一些财务数据的变化让人迷惑,例如现金流量表里所出现的两家欠款公司名称的变化、欠款数额的变化等,这怎么解释?

陈恒:从它的公告的解释来看,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投资者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如果能主动地在财富附注里把数据列得再详细一点,效果会更好。

刘晓午: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都不够规范。其实,我国的上市公司应该积极主动地通过官方媒体与投资者打好关系,把该报的、存在出入的一些情况解释清楚,以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

主持人:未来的医药行业是否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陈恒:第一,从横向比较,药品在我国卫生总费用里的占比比其他国家都要高;第二,可能由于流通领域发生的变化,导致药品的出厂价和终端价的价差非常大——国家为此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对医药流通行业的规范进行改革,国家税务总局预计今年也会对药品发票进行严格管理;第三,医保的支付方式也将出现表动。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对医药行业作出大致的判断:药占比在卫生总费用里的比例会有所下降,相应地将转移到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领域;性价比高的、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未来能够占领更大的市场。

主持人:是的,谁掌握了核心科技,谁就掌握了行业里最强大的竞争力。请刘老师从宏观的角度和经济结构方面为我们分析一下医药行业的前景。

刘晓午:从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我国的医药企业在创新、品牌、研发、生产等方面相较于国外发达的医药公司,都是比较弱的。问题在于:第一,行业的集中度较低;第二,研发的比例、投入的费用和时间都严重不足;第三,对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我们看到,中国的医药企业大都以生产原料药为主,然后出口到国外发达的医药公司进行创新、销售——如此低价出口、高价售出,其实是把高污染高能耗留在了国内。我们没有创新精神和研发能力,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只能被国外的企业牵着鼻子走。所以说,我国的医药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规模,二是创新,三是研发。企业只有不断投入不断创新,竞争力才会上升,上市公司的价值才会提升。

相关生物疫苗概念股分析

主持人:下面是同行业不同个股之间的比较。首先是海王生物和天坛生物。

袁元:这两家公司各有优势。我认为,海王生物未来最大的发展点在于它和外资葛兰泰的合作关系,因为海王也在进行甲流疫苗的研发工作,葛兰泰的注资正好摊了部分科研经费。要知道,鉴于成本较大的原因,我国的医药企业一直缺乏独立的研发力量,如果与国际上先进的、具有成熟的疫苗开发经验的公司合资,正好可以针对我国医学界的新问题作出及时反应。所以说,如果海王生物能够借助合资扎扎实实地培养出自己的研发队伍,对自身的成长将十分有利。另外要注意,我国的制药行业之间具有替代性,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垄断地位。

主持人:那么,鲁抗药业和以岭药业呢?

刘晓午:鲁抗药业前几天的公告称,公司还没有介入到禽流感疫苗的研发生产工作中。而就它去年的业绩来看,也是不太好的。鲁抗解释称,有两个因素导致了业绩的下滑:限制抗生素政策的出台和兽类药品需求的波动。实际上,长时间以来,鲁抗药业的业绩增长都不稳定。我认为,这跟企业的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生产研发不无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医药企业一定要把内部的经营管理、投资策略理清楚、做扎实,这样才能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业绩持续增长的印象。

陈恒:以岭药业是质地比较好的一家上市公司,它的董事长、中科院院士吴以岭先生创建了络病理论,对产品的创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岭药业最大的品种是通心络胶囊和参松养心胶囊,新近被收录到国家基本药目录中,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提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值得大家重点关注。

专家给投资者的意见

主持人:请各位用一句话简单评价一下我们的医药行业或医药个股。

陈恒:就天坛生物的公告来看,我认为该企业与其被动澄清,不如主动解释清楚。

刘晓午:医药企业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研发工作,才能不断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袁元:从天坛生物最新的财报可以看出,该企业的存货对它的后市仍然有影响,我期待它在这方面能够推出实质性的解决办法。

主持人:那么,假如各位是投资者,会选择购买天坛生物吗?

袁元:我会跟着资金主力走,估计要到今年四季度再考虑。

第3篇

过去10年,医药制造业因为其稳定的收入增速,呈现出较好的防御性。然而,因净利润增速的波动性较大,又呈现了间歇性的进攻性。基于这样的判断,从资产配置视角看,医药制造业下半年温和转好,而非大幅转好,这意味着整个行业防御功能大于进攻。

更重要的是,刚刚公布完的年报数据显示,医药细分行业业绩分化,这也必然导致估值的分化。具体而言,原料药继续处于行业低谷,化学制剂和生物制药增速平淡,而中成药和医药商业增长良好,医疗服务因其基数小,增长较快,医疗器械虽然上半年表现较差,但诸多政策利好推出,下半年预期会逐渐转好。

配置型行情持续

今年以来,记者接触到的基金公司几乎对医药板块一致看好,甚至形成一致性预期,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医药板块是可数的预期利润正值的行业。”

年初至今医药板块上涨6.90%,跑赢沪深300指数13个百分点,在各板块涨幅中排第2位。利润增速则在所有板块排第6位,这其中的逻辑是什么?

兴业证券近期的《从业绩分化到估值分化》的报告认为,5月份以来医药板块的超额收益更多的来自于“配置性行情”,即在经济减速,周期性行业利润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避险资金对于医药、食品饮料等增长确定的消费板块增加配置,医药板块自身的基本面改善并不明显。

事实上,随着市场不断创出新低,投资者开始担心医药板块强势股补跌的风险。超配医药板块的公募基金等会不会获利了结,引发一波医药股补跌。

对此,兴业证券认为,不排除有强势股补跌的可能性,但回调幅度可能不大,理由有两个:其一,短期之内,周期股的预期尚未好转,机构投资者敢于选择加仓的行业仍然有限,加之医药板块流动性较差,机构投资者仍然会面临“卖了医药买什么?”和“卖了医药是否还能买回来?”的困惑;其二,医药行业一方面下半年利润增速逐渐回升,另一方面与其他大部分行业比较,业绩增速仍然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增长更为确定。

光大证券也持同样的观点,在题为《中报盈利增速回升,期待估值切换行情》报告中指出,“如果看到年底,情况相对乐观:11月份开始的三季报,预计医药股盈利增速继续保持回升,2012年全年18%的增长较为确定。尤其4季度可能发生的药价调整对医药行业2012年业绩影响较小,11月份医药股估值切换行情可期。至于药品降价市场早有预期,预计市场调整幅度不会太大。”

券商看好三板块

从各细分板块来看,上半年,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以及中成药在医药股7个细分行业中,有较好的净利润增长率,多家券商均认为,这三个板块接下来依然有不少亮点。

对于医药商业领域,兴业证券报告指出,可继续关注降息周期下商业企业资金状况的改善以及新流通环节价格管理制度下存在的商业企业话语权增强的预期。而长江证券认为可关注未来医药流通环节相关政策的出台加速行业整合机会,其中国药一致受到国都证券、中投证券、光大证券的推荐。

随着中药材价格下跌,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靓丽,兴业证券认为,受毒胶囊事件影响较大,二季度中成药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速明显放缓,随着该事件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未来中成药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速有望逐渐恢复。中成药中,9月份推荐较多的为康缘药业,光大证券、中投证券、第一创业证券等券商均做了推荐。

按照申万三级分级,医疗服务目前有4家上市公司,包括爱尔眼科、通策医疗、迪安诊断、泰格医药。受台湾眼科医生事件的影响,爱尔眼科的准分子手术增速明显放缓,进而影响板块增速。兴业证券认为,目前,医疗服务行业依然在小基数上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相比较而言,过去一直高增长的医疗器械板块今年却沉寂了,前两个季度,净利润均保持在8%左右。

分析行业整体较差的原因,兴业证券认为,主要原因是龙头企业如乐普医疗、鱼跃医疗等增速逐渐放缓。半年报信息显示,乐普医疗上半年利润下滑10%,鱼跃医疗仅增长13%,而新华医疗、三诺生物等净利润均超过40%。

第4篇

关键词:哈佛框架;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

一、哈佛分析框架的概念及内容

哈佛分析框架是由哈佛大学佩普、希利和伯纳德三位学者提出的全新的财务分析框架。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只关注报表中的财务数据,仅从财务视角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而哈佛框架分析法是从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三个维度出发,不仅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还关注财务指标对企业和企业所属行业的影响。

具体来讲,哈佛框架分析法中的战略分析旨在通过战略分析法对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定性分析,为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奠定基础;财务分析是基于财务数据对公司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获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前景分析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因此,哈佛框架分析法弥补了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不足,更加全面、系统。

本文以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运用哈佛分析框架对其进行财务分析。

二、同仁堂公司背景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669年,至今已有347年的历史。公司主营制造、加工中成药制剂、化妆品;经营中成药、西药制剂、生化药品;普通货运等。同仁堂集团坚持“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的发展战略,以“做长、做强、做大”为方针,以创新引领、科技兴企为己任,其收入、利润、出口创汇及海外终端数量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同仁堂于1997年6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本文将依据2011年-2014年财务报表数据展开分析,了解同仁堂以及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三、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对企业找到自身定位,判断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战略分析也是哈佛分析框架的逻辑起点。通过战略分析可以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以及所处行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战略分析包括行业分析和竞争分析。

1.行业分析

(1)新进入者的威胁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由于医药企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进入壁垒较高。首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监管,并对行业内企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核,这种行政保护为市场上原有的医药企业制造了较强的垄断优势。其次,新进入的企业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的市场份额,因而要么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规模经营,要么只能面临居高不下的成本,这二者都会使企业处于劣势,而且消费者对新品牌的忠诚度难以保证,稍有不慎就会一蹶不起。最后,近年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这也在启动资金方面为新进入企业设置了又一道壁垒。

(2)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现如今,我国医药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同一种药往往有几十家生产厂家,使得医药行业竞争加剧。然而,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却是良莠不齐,部分厂家为了追求市场份额,甚至采取了“返利回扣”等方式鼓励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

(3)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近年来,我国医药生产厂商逐步将企业引向规模化发展方向,使得部分国药集团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医药企业的购买者有: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以及药品零售商。药品批发企业以其在市场交易中的丰富经验而具有议价优势,医疗机构由于可以和消费者零距离接触,掌握着消费的最终环节也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药品零售商则通常起到引导消费者用药的作用,因此其议价能力也较强。

(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医药企业的供应商主要为原料药及辅料生产厂家。我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原料药出口国,原料药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因此,在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方面,医药行业占据着相当优势。但是,当原料药及辅料价格上涨时,医药行业就变得比较被动,这时供应商的优势就显而易见。

(5)替代品带来的威胁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作用重要,专业性极强,安全性要求极高,因而其替代品较为局限,所以对医药行业而言,来自替代品的威胁不足为患。

2.竞争优势分析

(1)用人机制

至今已有3407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能够延续至今,与之与时俱进的用人机制密切相关。“同仁堂”顾名思义有着一种团结协作、互助共进的精神,这也体现在其人员管理上。

同仁堂历史悠久,但在用人方面他们力求推陈出新。他们愿意为真正有才能的人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从而为企业招募贤良之才。同时,他们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策略,以期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不仅如此,同仁堂还优先为企业选中的人才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专业培训,时刻体现着“同仁”二字的精髓。

(2)品牌优势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三百多年来,同仁堂凭借着对消费者的忠诚深入民心,也在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仁堂”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一直传承的品牌经营理念和“中药文化”的品牌概念。如今的同仁堂,早已将其市场拓展至海外,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澳门、香港,同仁堂在这些中华文化渗透力较强的地区都有着不错的口碑。

(3)民族气节

同仁堂的企业文化一直以来都体现着较强的民族气节,从创立伊始至今,同仁堂都以“弘扬中华医药文化”为己任,而且在国家危难之际从不发国难财。这让顾客对其产生了深深地敬意。因此,这种民族气节也是同仁堂的优势之一。

四、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包括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的分析,本文依据同仁堂公司2011年-2014年年报数据进行分析。

1.偿债能力

通过上表发现,同仁堂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近年来呈走高趋势,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在提高,债权人承担的风险在降低。

2.营运能力

从上表可见,同仁堂在2011年-2014年的营运能力指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在逐年下降,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将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同仁堂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如处置

一定数量的资产,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能力。

3.获利能力

2011年到2014年同仁堂的获利能力各项指标整体呈上升趋势,可见企业的获利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不难发现,2013年利润明显下降,成本费用明显提高。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发现2013年同仁堂身陷“假药门”事件。当时,位于北京昌平的一家同仁堂旅游药店,被曝光采用欺骗手段将来源不明的中药标高价卖给外国游客,同仁堂企业因此受到影响,销售业绩一度下滑,直至2014年才有所好转。

五、前景分析

作为中华老字号的同仁堂企业,受国家政策以及多年品牌渗透力的保护一直保持着不错的业绩,但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很大。如今,国外制药巨头凭借在资本实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正逐步扩大在我国药品市场中的影响力,成为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强劲竞争者。并且随着我国进入WTO,关税的减免、非关税壁垒的废除,国外医药企业还会给我国的医药产业带来更大的冲击。

六、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北京同仁堂企业的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得出:同仁堂在医药行业竞争优势仍然相当明显,其品牌化的经营理念、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都是主要的竞争优势。同时,近年来同仁堂偿债能力在提高,但营运能力较差,并且受“假药门”事件波及回转比较吃力,获利能力良好,在行业中仍处于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陈胤江.基于哈佛框架对携程的财务报表分析[J].商业会计,2014,(19):83~85.

[2]殷建玲.浅谈财务分析新思维--哈佛分析框架[J].商,2012(6).

[3]侯晋萍.哈佛分析框架下的财务报表分析:以A公司为例[J].经济师,2012,(1).

[4]马传丽.财务评价体系下Y公司财务分析--以哈佛分析为例[J].现代商业.

第5篇

公司概况

成立于1999年的湖南全洲药业有限公司,是湖南省医药行业发展势头最迅猛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各种中西成药、生物生化药品、中药材、保健食品、药品分装、医疗器材的批发销售和及零售业务。公司规划在未来5年内,将“全洲”打造成一个资产达数亿元、年销售超30亿,集药品批发、零售连锁、产品、生产制造为一体的大型医药公司。

在推行医药经营企业的换证验收、GSP达标认证工作过程中,国家倡导医药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加强对大规模集团化医药企业的发展扶持。国内的医药行业进入了大洗盘时期。面对这种形势,全洲积极谋求变革,走出了漂亮的两步棋――“股份制改造”、“寻找新的业务发展领域――医药物流配送”,力求以现代物流为主导,形成物流带动商流、商流促进物流的发展模式,形成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管理先进的医药集团性企业。

全洲药业结合企业自身的地域优势及企业目前的资源特点,制订了四大业务战略,即:实现统购分销,快速调配的批发战略;实现乘积效应的连锁经营战略;实现新品推广,品牌提升的战略;实现立足中南,服务社会的物流战略。

“三流合一”将成行业趋势

信息化工程是全洲全面改造的一项重要工作,全洲希望通过信息化能够改变过去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业务模式,实现无纸化办公,满足企业集团下多组织的集约化管理,为操作、管理、决策等各个层级的人员提供相对应的信息化服务。全洲明确提出,要把“全洲药业供应链及物流信息化系统”建成为全洲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帮助全洲加快客户响应速度,缩短内部操作时间、降低企业持有库存、减少企业缺货成本等等,还要求通过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对此,全洲药业要求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完成包括物流信息化、商流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改造,使整个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构架上形成一个新的有机体,使企业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相信这样的“三流合一”将成为很多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必然趋势。

博科的柔性平台解决方案

根据全洲集团的规划,集团下设的组织类型分成五种类型,包括集团总部、股份公司、批发子公司、零售子公司和地区子公司。这五类公司的信息化需求大概如下表所示。

根据以上的数据信息显示,各类公司的信息化改造需求存在大量相同部分,另外,全洲集团正处于股份制改造阶段,很多组织和业务正处于调整过程中。所以现阶段的变革和未来业务的拓展都对系统的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考虑,博科在系统设计中采用了如下的方式来组织系统业务功能:

这样的系统设计,既能支持业务功能和组织机构的动态设置,也可按照业务功能的内部逻辑关联关系,实现各相关模块的功能聚集和数据共享。由于系统之间采用了统一的接口和数据交互方式,使得系统的分布式部署和集中管理变得更容易和便捷。

为此,博科对全洲医药供应链物流系统功能模型设计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设计中,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应用基础构架对系统功能模型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它主要由应用技术平台和开发技术平台组成,支持“易于部署、应用集中、数据整合、分层实现”的设计思想,从整合商流和物流系统、物流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连接、应用逻辑的实现、数据仓库的构建、消息级的互通互联、应用的统一接入和展现,以及供应链物流信息化平台与外部实体的有机融合等方面出发,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

柔性物流系统的设计

由于物流配送服务将是全洲药业未来的重点支柱产业,为此,全洲也投入近亿元资金在长沙投资兴建了一个建成日吞吐量达万箱、库存量达40万箱的立体仓库为主体的现代医药物流配送系统。全洲药业也对物流系统的仓储设计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根据对全洲需求的深入分析后,作为系统设计与项目实施方,博科在已有的物流产品基础上,引入物流项目制的运作方式,解决了目前很多物流系统所采用的单点物流中心的管理系统不能满足供应链上多点式的网络布局的困难。而博科提出的“项目制”的物流运作模式,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客户对物流运作的不同要求,也能满足全洲多点网络布局的物流操作模式。

此外,在全洲的物流系统设计方案中,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系统是密切协同和集成的。首先,在订单调度中,实现了仓储作业和运输作业在内容、时间和要求上的统一;其次,运输系统在装载和路线优化后将路线信息提供给仓储系统,以便于仓库的拣货优化。

在自动化立体仓库的管理中,如何实现软件系统与物流设备执行之间的集成是实现仓库管理系统的难点。根据国际上先进模式,全洲采用了三层式的仓储管理系统:其中,WM是作业管理系统,负责发出作业指令(具体到库位),接收作业反馈信息,接收系统意外及处理信息。

第6篇

会展设计包含二个层面的信息,即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表层信息是指可视部分即行业本身的特质,深层信息是指行业内在层面即行业的文化内涵。当下随着会展行业的发展,模式化设计的弊端显露出来,由于模板化设计的通用性,一个是模板化设计本质意义的缺失,一个是人文情感关怀的缺失。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吸取会展设计模式化的基础上,将会展设计带入艺术创作的公式中进行设计展现,实现会展设计功能性的同时,体现其行业特色和企业文化。

【关键词】展位,模板化,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展位设计,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企业对外展示企业文化的平台。在行业会展中,参展企业的展位设计包含了二个层面的信息,即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表层信息是指可视部分即企业产品本身的特质,深层信息是指企业内在层面即企业文化的内涵。

笔者以医药行业会展设计为例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医药行业会展中展位设计模板化所出现的弊端已经很明显。弊端一:对模板化设计的目的不清楚,只是一味的复制与抄袭。弊端二:设计师对行业及企业人文情感关怀缺失。

二、展位设计原则

展位设计什么样的才算好呢?这是所有展示设计师一直都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目前在一般情况下,展位设计的评判标准是通过设计师在进行展位设计时所采用的设计形式与设计内容二者之间的匹配度来做整体评判的。好的展位设计要求设计师通过凸显企业特色的艺术性手法实现展位功能性需求的最大化。

1、设计功能性原则

从设计内容的角度来评判析的话,展位设计要满足功能性需求。会展作为企业营销和展示企业形象的一种渠道,企业的展位的作用在展示产品,展示形象的同时,还要帮助企业参展人员实现营销、宣传、产品推广、客户交流洽谈等多种。工作内容需求。所有这些工作都要被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在展位制定的空间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现,需要设计人员依据企业需求和功能要求将空间的功能位置、配备设备等进行合理地安排。做到空间布局合理,展位空间人流曲线畅通、展示内容重点突出, 便于参展者参观、浏览等等。

2、设计艺术性原则

展位设计艺术性原则承担了设计形式和设计内容的双重职责。艺术性原则分二个层面,即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表层信息是指可视部分即企业产品本身的特质,深层信息是指企业内在层面即企业文化的内涵。

展位设计的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展位设计时展位设计在满足企业功能性需要的前提下,将企业的文化特色鲜明的展示出来。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空间布局形式合理,主题设计符合视觉美的形式规律, 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的。还要研究和分析企业特有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准确生动的将企业的主题通过设计形式展示出来。

三、展位设计模板化的优势

模板化设计但从概念的角度来说,大意是指多个工种之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以一定技术为基础得出的标准化设计方案,模板化设计本身具有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不断改进、重在实效等特点。

本文所提出的展位设计模板化是指设计师将展位的空间布局围合成多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负责传达不同的展示信息,这些功能模块根据主题安排可进行合并和拆分,形成满足企业特定需求的个体空间。

采用模板化设计的具有如下优点:

一、模板是展示设计企业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工具。在设计模板产生后,参展商与设计师思想上的融合沟通的时间大大节省了。参展商能最快提供出参加展会所需要的资料,设计师根据客户资料,只需要将精力投放在不同功能模块的细节设计上,提升设计质量即可,这样设计师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就能把设计稿完成,从而使参展商与设计师之间减少很多沟通和协调的时间,提升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二、更好的团队合作。对设计者而言,模板化设计便于空间功能的分配和重组。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分工,每位设计师专门负责更加明确的单一功能的设计,这就要求各设计师之间对整体风格进行把握的同时,还要对具体的功能模块进行更加细致的设计。

三,对于整个会展活动而言,会展展位设计模板化让参展商不同活动有着统一的关联。对参展客户而言,这种空间布局模板化的展位设计方便参展客户寻找和浏览意向企业。

四、展位设计模板化倾向诱发的弊端

模板化设计因其自身具有的社会经济价值,使其的推广和应用最大化。但是这种设计倾向诱发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因其空间布局结构的相对固定,在设计过程中,为迎合模块化展位的布局要求,会出现一些形而上学,损害企业形象的操作。具体表现如下:

一、模板化设计本质意义的缺失。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知道,设计师采用模板化设计,有二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可以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另一个原因是设计师可以更加专注于细节的设计,提升设计品质。但是据笔者的调研发现这种美好的初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设计师仅仅以追求设计效率的提升为目的。虽然现在展位设计有很多设计风格,但是这些设计仅仅是空间造型上的改变,造型本身多数与企业的行业特色无必然的联系。尤以医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

二、人文情感关怀的缺失。

由于模板化设计本质意义的缺失,多数设计师将企业的个性化设计,简单地理解为对应功能模块相关设计元素的替换,将某些成品设计展示设计对应设计元素直接替换为客户企业的展示元素。这种设计在现有行业会展中,比比皆是。这就导致参展者无论参加哪种类型的展会,都觉得无差别,分别不出各种行业展会之间的不同,体会不到不同行业的各自特色。

这种现象源于设计师,对参展行业企业特色研究与分析的缺失,无法将这个行业存在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归纳整理出来。由于无内在的深层信息的理解与支持,直接导致设计形式与内容之间缺少必然的逻辑联系与关联。

模板化设计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模板化设计因企业的独立个体而有所改变,展示企业特色,凸显设计主题。

五、展位设计模板化倾向诱发弊端的相应对策

一、从艺术创意的角度出发合理使用“设计模板”这个工具

将“设计模板”理解为设计的一种工具,设计师将自己的艺术创意通过“模板”这一最便捷的工具去实现。设计师应提升自身的设计素养,深刻理解模板化设计的初衷与本质目的。应了解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是相辅相成并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模板作为工具归属于展位设计的形式部分,当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发生冲突时,展示内容起主导作用。

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展位设计中的应用

在展位设计中,交叉学科领域涵盖了科学的市场调研与消费分析,精准的行业文化解读与设计定位等,设计者在进行展位设计创新时,应加强对人们行为模式的了解与研究,注重人们的视觉心理研究,注重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及能力、关注人们的兴趣变化等。科学分析、判断、决策、

第7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并购战略企业绩效

一、 引言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需要保持合理的扩张。与企业采取内部积累方式进行扩张的成长路径相比,企业并购成为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优先选择发展战略之一。目前,我国上市企业并购交易无论是活跃度还是交易金额都在逐年提高,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仅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就完成了1 232起并购,同比增长24.3%。具体数据可参见清科研究中心相关并购报告()。在国家政策的推动、行业投资的高回报和行业生产集中度偏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医药上市企业并购交易逐年增多,在2006―2010年,我国医药上市企业共完成92起交易另据本文对Wind咨询数据的统计,2009―2013年间,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活动中超过亿元的并购累计达到104次。。

从理论上讲,医药上市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取得规模经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也即企业实施并购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产生所谓的“1+1>2”效应。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需要深思和亟待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医药类上市企业的并购交易是否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绩效?更进一步,既然运用并购方式推动医药行业整合重组是我国医药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那么医药企业并购战略是否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或者究竟哪种并购战略会显著影响到企业绩效?本文尝试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本文与已有文献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遵循“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分析了价值链延伸型并购、技术寻求型并购和混合型并购三种并购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而可以在更为细致的层面探讨医药上市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而可以为企业并购前的战略规划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其次,本文采用了2003―2012年医药类并购数据,拓展了样本量。在回归之后,我们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分析,从而使研究结果更为可靠。

二、 相关文献述评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并购及其经济效果已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并购动因分析。该领域研究文献较为丰富,已有文献一般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主要关注企业管理层的自利动机在企业并购行为中的重要性,或是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企业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关系;而对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财政分权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有研究将着眼点放在了政府干预在企业并购中的特殊作用。还有部分研究者分析了企业资产专有性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其实,企业的并购决策是复杂的,因此不应将企业的并购动因归结为某个单一维度的变量,比如在我国医药类上市企业的并购交易中,很多医药企业的并购并没有将技术因素作为主要因素加以考虑,医药企业并购更多的也是在于寻求生产或采购的规模经济,或为降低交易成本而向上下游产业价值链延伸,或是为进入新的市场。

第二,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研究者们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绩效度量标准,研究者们并未取得一致性的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并购及并购类型与企业绩效的不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例如冯根福和吴林江采用1995―1998年间的201起并购交易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发生并购后,绩效从整体上呈现为先升后降特征;并购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并购类型的企业其市场业绩存在不一致。Jones等以在美国的188家跨国公司的分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企业市场竞争绩效、产品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企业绩效,结果表明企业的技术并购对绩效有负面的影响。邱岚、卞鹰和王一涛使用医药行业企业数据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另一部分研究者则发现企业并购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例如范从来和袁静基于产业演进的视角,分析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处于生命周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并购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袁莉莉对医药类上市企业的相关并购和多元并购与企业绩效的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总体上相关并购能提升企业绩效,而多元并购对企业绩效反而有负面影响。还有学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了公司的并购效率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存在明显的冲突,有学者据此提出了“成功悖论”。为什么会出现不一致的并购绩效,本文认为,除了国内外学者给出的问题等解释之外,还与我国的市场机制、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和公司治理结构等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有关。基于中外制度背景的差异性,对中国医药上市企业而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企业并购的动因各不相同,那些并购战略规划得当、并购目的明确的企业所实施的并购交易,往往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程度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并购后能更迅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使得并购活动更加成功。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企业并购行为会影响到并购绩效,本文将使用我国医药上市企业2003―2012年数据对这一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三、 研究设计

1. 模型构建

借鉴已有文献并结合本文使用数据,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PERi=α0+α1MA1i+α2MA2i+α3MA3i+βi∑Xi+μt+εi(1)

其中,PERi表示第i个企业的绩效,MA1表示企业价值链延伸型并购;MA2表示技术寻求型并购;MA3表示混合型并购。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就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如果系数显著为正,就表明企业的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X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μ表示年份虚拟变量,ε为随即误差项。

2. 变量选取

首先,关于因变量,为了全面分析企业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且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企业价值的增加和利润率的提升。因此,我们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来企业绩效,对于前者,本文以企业税后利润与净资产之比来度量,对于后者采用并购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ROA与并购前的ROA之差进行度量。

其次,关于解释变量,已有研究对企业并购的分类主要根据并购双方在业务和市场上的关系,界定为纵向并购、横向并购和综合并购,一般而言,企业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时将有可能发生横向并购,如果企业双方处于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时将可能发生纵向并购活动,如果双方从事的是互不相干的业务而进行并购则为混合并购。但本文的目的是分析企业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即本文重点分析的是并购的动因与并购方式,因此借鉴姜付秀等的做法,本文设置以下三个虚拟变量:价值链延伸型并购,根据我们手工搜集的医药上市公司公告,如果企业并购行为中主要涉及进入新领域或拓展其销售渠道等方面内容,就界定为价值链延伸型并购并赋值为1,否为0;如果样本企业的并购活动主要涉及内容为技术或新产品等,与创新方面有关,就界定为技术寻求型并购并赋值为1,否为0;除这两种并购类型之外,企业并购战略被界定为混合型并购并赋值为1,否则为0。如果上述三种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则回归模型中,其回归系数将显著为正。

再次,为了控制其他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以下控制变量:

(1) 企业成长能力(gro),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长率来。一般而言,成长越快的企业,其并购的需求也越大,进而会强化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2) 公司治理变量(cg),有文献表明,作为一种制衡机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存在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及其经济后果,本文采用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作为变量。

(3) 企业规模(size),在文献中用于测度企业规模的指标有三个:销售总额、总资产和员工人数。但对企业而言,销售额易受外生事件的冲击,而且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间员工人数会存在较大差距。研究也表明,用资产指标可以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特点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企业规模。

(4) 企业资产专有性(psa),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资产专有性越强,企业越会发生并购,而且并购绩效与资产专有性正相关,本文采用公司无形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

(5) 企业偿债能力(deb),根据自由现金流理论,企业的负债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企业的并购活动,另外,由于债务利息具有抵税的作用,因此负债比例的高低将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公司的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

(6) 企业所有制变量(pro),企业所有制在企业并购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现实看,国内企业并购行为也有政府因素的推动,因此在模型中应考虑企业性质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在本文中,如果企业为国有企业,就赋值为1,否则为0。

(7) 企业年限(age),本文采用企业实际成立年份的自然对数作为变量。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成立时间越长,则表明企业所属行业发展越充分,而这意味着企业会积累更多的资源,因此企业会拥有相对较强的发展实力。

最后,为了控制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共同时间趋势,本文在回归模型中也加入了时间虚拟变量。

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样本选择过程和数据来源如下:首先,以沪深证券市场中148家医药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对2004―2012 年全部医药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获取用于度量企业并购绩效的总资产、总利润等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后续并购交易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部分医药企业上市较晚,比如2009年以后上市的医药企业,我们就无法查找样本期之外的数据,并且2010年之后上市的企业也不满足对并购后财务数据的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剔除了ST和PT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因此。最终进入分析的是127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数据。借鉴韩立岩和陈庆勇的方法,本文企业的并购绩效采用公司在并购事件发生的前一年、当年和并购后两年共四年的财务数据,也即2003―2012年的财务指标和相关数据。对数据不完整的样本公司,我们手工查询了公司的各年财务报表。

其次,根据上面选择的样本,我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报告栏目上查询了2003―2007年的年报数据,而2008―2012年的数据来自巨潮网年度报告栏目。另外,在上述样本企业,我们还使用Wind 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选择用于实证分析的并购样本,最终在上述所选127家样本企业中,共有202次并购活动,每个企业在样本期间至少发生过一次收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所示。

四、 回归结果与分析

1. 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

我们首先考察并购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面板数据,因此我们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在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时,需要注意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和异方差问题。对本文使用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表明(见表2),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一般都在05以内,据此可以判断多重共线问题并不会影响实证结果。为了减少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使用White所推导出的异方差稳健性标准误差方法,对回归结果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进行修正。具体回归结果呈现在表3中,表中汇报了两种不同的财务绩效为因变量的混合OLS回归结果。

从下表3中各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了企业成长、企业规模、公司治理、企业资产专有性、企业偿债能力、企业所有制及企业年限这些因素后,价值链延伸型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战略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呈正向关系,并且其系数和显著性都表现出相当的稳健性,虽然混合型并购变量的系数为正,但结果并不稳健。

首先,本文界定的三种并购战略变量。从回归结果看,医药行业在选择价值链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文认为可能的解释是,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既有技术密集型企业又有资本密集型企业,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投入较多的研发经费,不断进行新药的研制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存在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低的问题。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一些实力较强的医药企业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通过重组收购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或将企业的生产业务延伸至销售、原材料供应等领域,或者直接将新药研制实力较强的企业纳入本公司中。进而,这些医药企业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益。对于混合型并购战略,在不加入控制变量回归情况下,该变量对企业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但包含控制变量后,混合并购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不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企业的总资产收益收到多方面的影响,企业并购发生后,随着企业生产业务的扩大,并购企业在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后续的整合度不够,因而导致企业的混合并购影响不显著。本文的这一结论暗示着,医药企业并购在并购战略或并购动机及并购后的资源整合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其次,关于企业成长变量。从回归结果看,企业成长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并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医药类上市企业,而且医药上市企业大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事实上处于产业演进上升阶段的企业其并购绩效也表现较好。正如前文所述,医药上市企业是近年来并购活动最为活跃的板块。而且随着我国医药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医药企业发展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这都将强化企业成长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

关于公司治理变量,回归结果显示,该变量系数虽然为正,但都不显著。这与魏成龙和郑军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他们也认为医药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认为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善并没有起作用,以至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被称之为“花瓶”。本文的这一结果意味着,未来应进一步改革公司治理政策,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于企业规模变量,回归结果表明,该变量系数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一结论表明,医药上市公司是存在规模经济的,那么未来继续推动我国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将有助于我国医药行业总体收益的提升。

关于资产专有性变量,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该变量与企业的两个财务绩效指标表现出稳健的显著正相关。本文认为,企业的资产专有性越高,表明企业拥有的独特战略资源越多,那么企业在并购整合时就能与并入的企业进行更好的融合,从而可以通过改善被并购企业的绩效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关于企业年龄变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年龄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对于年轻的企业,成立年限较长的企业会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而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能对并购目标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从而使得企业的整体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并最终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

最后,关于企业所有制变量和企业偿债能力变量,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回归结果并不稳健,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2. 稳健性检验

在进行经验研究中,进一步检验实证结果是否随着模型参数设定的变化保持适当的稳健性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已有文献的方法,本文采用如下的稳健性检验:首先,使用资本-劳动比率(KL)作为因变量,本文采用企业固定资产总额与企业员工数的比值进行度量。因为对中国企业的绩效水平而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绩效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与凝结在生产装备设备中的资本规模因素相关的,那么,在研究企业绩效提升时,就应考虑到企业拥有的资本要素的影响效应。其次,一般而言,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的平方项,然后再分别进行回归。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显示(见表4),我们重点关注的企业并购战略变量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总之,本文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医药类上市企业并购战略与并购后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五、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行为-绩效”为逻辑思路,采用2003―2012年医药类上市公司并购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并购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企业价值链延伸型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与企业绩效存在稳健的显著正相关,混合型并购战略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这意味着医药企业并购一方面要在并购的战略上制定好规划,另一方面在并购后应注重资源的重新整合;② 企业的成长性、企业资产专有性、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对企业并购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处于生命周期成长阶段的中国医药企业增强集中度和规模将有助于企业绩效提升;③ 企业治理结构、所有制和企业偿债能力对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

本文的政策含义也很明显,首先,企业并购活动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来科学地选择并购目标和并购方式,在进行并购前应对并购目标进行评估,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对并购后的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其次,中国医药行业仍处于生命周期和产业演进的上升阶段,因此应继续推动中国医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企业规模,从而提升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最后,企业并购活动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必须做好充分的并购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等。此外,并购行为是企业经营活动,属市场竞争行为之一,政府不宜进行过多行政干预。

参考文献:

[1] 姜付秀,张敏,刘志彪. 并购还是自行投资:中国上市公司扩张方式选择研究[J]. 世界经济, 2008(8):77-84.

[2] Sanjai B, Black B S. Board Independence and Long Term Firm Performance[R]. Working Paper, Columbia Law School, 2000.

[3] Hayward M, Hambrick D. Explaining the Premiums Paid for Large Acquisitions: Evidence of OECD Hubri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42):103-127.

[4] 韩立岩,陈庆勇.并购的频繁程度意味着什么: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07(7):1185-1200.

[5] Brown R, Sarma N. CEO overconfidence, CEO dominance and corporate acquisit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7,59(5): 358-379.

[6] 方军雄. 政府干预、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并购[J]. 管理世界, 2008(9):118-123.

[7] 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 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区国有企业并购[J]. 经济研究, 2008(4):41-52.

[8] 张雯,张胜,李百兴. 政治关联、企业并购特征与并购绩效[J]. 南开管理评论, 2013(2):64-74.

[9] 李青原, 王永海. 资产专用性、资产一体化与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 经济评论, 2007(2):90-95.

[10] 赵立彬,张秋生,杨志海. 融资能力、所有权性质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4(5):9-15.

[11] 冯根福, 吴林江.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1(1):54-61.

[12] Jones G K, Lanctot A, Teegen H J. Determinants and Performance Impacts of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3): 255-283.

[13] 邱岚, 卞鹰, 王一涛. 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药房,2006(19):1448-1451.

[14] 范从来, 袁静. 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8):65-72.

[15] 袁莉莉.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类型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医药行业[D].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6] 李心丹,朱洪亮,张兵,罗浩. 基于DEA 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J]. 经济研究, 2003(10):15-24.

[17] Cording M, Christmann P, Bourgeois Iii L J. A Focus on Resources in M&A Succes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to Resolve two Paradoxes[R]. University of Virginia Working Paper, 2002.

[18] 周绍妮, 文海涛. 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级体系研究[J]. 会计研究, 2013(10):75-82.

[19] Li Mingfang, YimYu Wong. Diversific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Chinese Firm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20): 243-265

[20] Collis D J, Montgomery C A. Corporate Strategy: Resources and the Scope of the Firm[M]. Chicago: Irwin, 1997.

[21] Jensen M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323-329.

[22] 魏成龙、郑军. 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2008年数据的分析[J]. 经济管理, 2009(9):49-54.

[23] 张杰,李勇,刘志彪. 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8(11):50-64.

[24] 刘笑萍,黄晓薇,郭红玉. 产业周期、并购类型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 2009(3):135-153.

第8篇

论文摘要:项目化教学是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基础化学》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真正发挥《基础化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作用。

《基础化学》是药学类高职高专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药物的开发研制到市场销售,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化学知识、原理和技能作基础。因此药学类的各专业都将《基础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我们应该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发挥《基础化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作用。将知识内容模块化,进行项目化教学是许多高职院校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综合、细化成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

1 教学实施过程

1.1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基础化学》的学习,重点掌握好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处理好化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的联系,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发展职业能力,保障学生毕业后面向医药行业必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1)药物合成、中西药制剂、生产反应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2)药品检测所必需的化学滴定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3)药物作用原理所必需的物质结构、性质知识。能力目标:(1)具备够用的化学知识与原理;(2)必需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方法与手段;(3)重要的药用化合物的性质与生物效应。素质目标:(1)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2)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自我发展能力、灵活适应能力。

1.2 教学组织及教学内容

在准确分析医药行业各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进行整合、优化。其内容包括对药物合成、生产反应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对药物作用原理所必需的物质结构、性质知识;对药品检测所必需的化学滴定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技能;对中西药制剂所必需的表面现象和胶体溶液等知识。打破传统的章节排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使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并保障了学生毕业后面向医药行业从一线岗位必需所具备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经过课程的整合、优化,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后,突出重点,充实、精选授课内容,可以解决《基础化学》课时数相对比较少,内容多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内在层次是:够用的化学知识与原理;必需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方法与手段;重要的药用化合物的性质与生物效应。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为:以必需为准,加强针对性;以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性;维护科学性,反应先进性。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场教学法: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现场教学法,即在真实工作任务环境中,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为了创造真实工作任务环境,促进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建立一体化教室,在一体化教室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每个项目任务实施过程如下:(1)教师引出项目工作任务内容,发放项目工作任务信息表;(2)教师讲授相关知识,提出项目任务分析思路;(3)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项目工作任务,制定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案;(4)按照实施项目工作方案,教师演示实施过程,发放工作观察流程表,让学生记录操作过程,组织学生小组操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填写操作流程表;(5)教师观察与提问,学生填写联系与观察、口头与问题清单作为过程考核依据,最后检查学生实施效果做为终结考核依据。

1.4 考核与评价

《基础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按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部分,分别考核,综合评价。课程考核是项目考核的累积。

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应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课程成绩中每一个项目成绩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据提交的成果、回答问题、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计算机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项目考核:以班组为单位对成员进行考核,采用操作与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核。每个班组由组长负责小组考核,集体答卷,一人操作其他成员评价,然后按答卷贡献大小、操作评价和态度对小组成员进行成绩评定(排序)。教师根据各组答卷成绩、操作成绩和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工作评价成绩按A(90分)、B(80分)、C(70分)、D(60分)、E(50分)划分为5个等级。考核注重应用,紧扣大纲,项目里重点介绍或讲解的知识,就是重点考核的知识;不出偏题、怪题。

2 实施效果的预期

项目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已经在国内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中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实行项目化教学之后,尽管平时的作业上缴、单元实验以及技能训练对有些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但是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事务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完成项目任务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学生对社会及企业的认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极大转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到快速提高,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得到充分积累。

3 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问题探讨

实行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改革探索的过程,从目前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的效果来看,项目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种教学模式是可取的、有实际价值的。项目化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用项目教学法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法,或者在项目教学中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等机械化操作现象。有时还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脱离学科课程的具体特点而盲目搬用和套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等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我们在今后的项目化教学中不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使项目化教学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第9篇

今年暑假,山东医药技师学院营销系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调查团队,走访了鲁东地区的济宁广联药业集团、青岛医保、潍坊华润远东医药有限公司、潍坊华潍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对各个医药企业的连锁药店进行了细致的市场调查,发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大逻辑下,对药店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通过我们详实的市场调查,试图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连锁药店的新常态和新形式,为下一步我院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优先的战略举措。

当今医药企业面临的市场状态

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社区医疗和新农合医疗制度直接切割传统顾客。目前,整个医药零售界都普遍面临客流逐年减少、房租逐年上升、利润水平逐年下降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开始推行的新医改制度,从整体上扩大了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可以看病不花钱,或者花费很少。从而基本满足了最底层人们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及药品供应需要,但是,对于药店来说,这些措施的直接后果就是将低收入顾客转移到了基层医疗机构,这正是近年来药店普遍感觉客流量下降,传统低价让利促销政策日渐“失效”,顾客对药店越来越挑剔的根本原因。

适应市场需求改进经营方针,医药企业调整经营思路。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我们观摩青岛医保、潍坊生力源连锁药店的店面铺货中,就有一些新药、特效药、地方特色药品、民族特色药品、不含激素治疗慢性病的药品、食药两用小包装中药饮片、家庭自用小型医疗器械、以及大健康感念下的化妆品、食品、生活用品等。这些品种基本上不在医保目录之列,国家也不会给予购药者相应的补贴,所以这些品类使药店在价格、服务和经营上拥有了绝对的优势。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潍坊华润远东医药有限公司吴金华总经理的座谈中,他说:山东省刚召开了“做非药,赢未来”的企业论坛会,并成立了山东省“非药”协会,7月初汇总山东省各医药企业负责人就“非药”的经营模式到澳大利亚进行参观学习,吴总阐明,未来药店的定位应该在大健康的战略上,传统药店以经营药品为主,顾客的目标性非常明确,主要关注药品的质量、疗效以及药店的专业药学服务水平,而“非药”药店经营的产品则更为广泛,覆盖了所有与顾客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

医药企业与我院校企合作的现况

企业自身的意识观念和规模问题。作为市场主体,企业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和积极性不够 。在调研的校企合作企业中,认为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方投入和收益等变量无法进行确定,同时,企业在这种合作中还有一定的投资风险的企业有二十余家,约占55.7%。校企合作中通过对已录用的毕业生调查中发现,学生上岗后的工作能力比较欠缺,不能适应岗位要求,还需要企业进行长期在岗培训学习的有三十七家,约占64.7%。此外,这次走访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规模有限,吸纳学生人数有限 。如所调研的 44家企业中.低于 800 人的企业数有 23家 ,占 58.7%;低于 1000 人 的有 25家 ,占 55.1%;一次性接受实习学生的规模小于 1O 人有 2 2家。

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缺失。沿海区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还与缺乏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有关。在调研的4家企业中,都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得到相应的纳税减免。而因缺乏政策支持,企业利益无保障而产生校企合作的顾虑。目前关于加强校企合作法律条文零星地分布在不同的法规法规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所以在具体执行落实时较难。调查发现,因顶岗实习安全 、社会保障等难以管理而成为校企合作障碍因素的企业有3 6家 ,占 72.3%。

我院自身办学实力不足。通过调查,企业反映我院办学优势特色不突出,品牌专业没有,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得需要经过一年至二年的专业适应期和技能调整期,不能迅速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如在调研的 4家企业中,担心毕业生不符合企业需求的有2 家。占 51.7%:担心学生技能低,影响企业运营的有 1 家 ,占 33.3%;此外,我院对校企合作的定位不明确,担心校企合作会使学院丧失办学独立性,在校企合作中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企业配合的多。不愿意依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需求特点进行自我调整,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

根据现今企业经营用工的需求,我们应该进行的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新路径

是紧靠行业 、服务医药企业 。联合山东医药协会,在学校设立山东医药企业信息网和培训中心 ,承担山东省医药企业技术骨干培训 、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推介。开展医药企业急需人才的“订单式 ”培养 ,实现校企利益共享 。比如企业每年从我院选取学生,由公司提供师资、教学场地和实训设备,利用企业内部的职工培训部门或学校,先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技能实操,具体的内容和标准由企业自行制定,在掌握了一定企业技能的基础上,后期的理论部分由学院完成。通过先技能动手后理论提高动脑的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受训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高职业教育方式的创新探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