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智慧课堂的构建

时间:2023-12-25 15:33:43

导语:在智慧课堂的构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慧课堂的构建

第1篇

[关键词]支架设计;知识本体;学习主体;导向实体;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23-02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指示要义,教学研究需要开辟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新的界定,做出新的回应,进行新的构建、新的实践。同时,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乃是经验和交际的补充与发展”,并明确强调“教材是始终架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第三者’”。所以,教学活动需要寻求一种支架设计,因为学生只有经历智慧的引领,才能进行数学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学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支架设计,构建智慧的课堂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追溯本源,明确三体

在众多教育学经典著作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条主线,一条是赫尔巴特提出的以“教”为中心的主线,另一条是杜威提出的以“学”为中心的主线,这样就解析出“三体”,即知识本体、学习主体、导向实体。知识本体指向解读教材,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要义(分为规范、成果、经验等方面)。学习主体指向学生认知经验的唤醒,是效果达成。导向实体指向教师介入的时空,是跟进与促成。“三体”搭建有力的支架,能充分保证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效能。

二、开辟模式,演绎过程

1.生态模式,知识本体联动蓄势

引入问题:学生记不住乘法口诀。

在实际教学中,有关乘法口诀的教学是分散进行的,其中7的乘法口诀相比前面的口诀学习要难,表现为沿用加法来推算结果的数据偏大,加上编制的算式增多,即使呈现的规律是陈述性知识,还是需要策略性知识辅助。而且,课堂上学生记忆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的乘法口诀需长时间停顿,还要回忆准备(如下图所示),才能形成编译系统上的完整性。因此,课堂上我采用分享、交流、补充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但学生的认知经验更倾向于加法到乘法的推算,进而明白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得数相差7。

支架设计:帮助提示联动,信息包支撑资源库。知识本体,执行系列化和组织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记忆的方法,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根据乘数与积的字数划分得到基本法――四五字数,根据积的个位数字特征得到对应法――单双相隔,根据积的近似数程度得到分句法――估测范围,根据乘法是特殊的加法关系得到比较法――算式联系。

这里,知识本体突出策略性知识的意义,使学生逐步形成元认知的策略,再通过文化表征出“存在”,形成生态模式。蓄势、拥有智慧是一种力量。

2.生长模式,学习主体推动逼近

引入问题:分数意义表述不清。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对于二分之一的由来,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如半个、一半、一分为二,还有的知道是零点五,这仅仅代表学生对生活常识中数学的认识。为此,不论是观察,还是动手操作,教师都要设计变式进行追问:“为什么用不同图形的纸片折出的都是二分之一?为什么相同的纸片折出的不同图形也是二分之一?”这里的变式练习突出知识本质的对话。如果核心概念、关键词不被学生运用,不就回到解释数学知识本质上来了吗?

支架设计:语言启发推动,问题域支撑题材场。学习主体,执行巧妙化和趣味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看图自由想一想、数一数、分一分,再把学生表达的过程整理出来,然后指出:“这样有规律的表达是非常好的。同学们都是怎么运用规律的?”反馈交流中,学生表示分的结果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其他的数来表示。这个数的本质就是平均分的结果,表示每份同样多。经过规律意义的呈现,教师板书(如下图)后提问:“二分之一怎么得来的?谁能说的和数学近一点?要说准确,说清楚,说明白。”经过这样的语言启发,学生明白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师追问:“平均分除了可以得到二分之一外,还可以得出哪些分数?怎么得出的?”问题提出后,学生思维活跃,得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分数。同时,学生通过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一份的关系,明白涂色的多少对应着分数的大小,这样就顺利地引入分数大小的比较。这里教师用动态的演示,引导学生经历了分数的意义到大小的比较、规律的呈现、数到数列的发展的过程,实现了学生数系的扩充。

这样教学,使学习主体的经验获得积累,更好地实现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化要求――既能横向数学化,又能纵向数学化。这里文化表征出“可能”,形成生长模式。逼近、凭借智慧是一种能量。

3.生化模式,导向实体启动消解

引入问题:乘法意义学习时纠结群的个数和按群计数。

如下图,在学生表示乘法算式时,学生更愿意选择表示几个几,也就是说学生更愿意找到相同的加数是几,然后数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再写出算式。尽管知道乘法可以满换的条件,可以对称着写出算式,但学生还是在理解上倾向于观察相同的加数是几,再数出它们的个数,觉得这样表示更加舒服一点。课堂教学中,问题指引只有始终在学生的认知交接点上,才能使学生得到发展。

支架设计:求真致用启动,版块值支撑坐标模。导向实体,执行结构化和精简化。

数学的三大核心思想是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这使得数学应用于生活中就有一个逐步模型化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背景的丰富性、选择性、变化性。同时,教育家赞科夫曾经指出教学原则的要求――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性,这就使得我们在聚焦文化传承与积淀经验中,清楚地看到发现和创造是智慧灵动的两翼。因此,在乘法意义教学后,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界定就要深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使数理走向事理的回归。

如下图所示,游戏活动中的分组问题、超市购物付款问题都在表达可以用乘法解决问题的事情,并且表达出两个关键的核心,即“每份是多少”“有几份”,这样很好地完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接知如接枝”。

这样教学使导向实体突出文化功能,更好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结构中变量的要素――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命题求证中,文化表征出“无限”,形成生化模式。消解、驾驭智慧是一种矢量。

三、守望麦田,只为远方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路径

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探索的问题。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开始关注构建智慧课堂,那么,如何构建呢,教师应当做些什么,怎么做,作者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建议,供同仁参考。

一、智慧课堂概述

本文⒅腔劭翁枚ㄎ挥谝韵录傅悖

(1)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智慧学习赖以发生的条件基础,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智慧的学习。

(2)智慧课堂需要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智慧型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该环境应当能够支撑学生进行有效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

(3)智慧课堂应当将新的信息技术、新的教学媒体以及新的教育、教学资源纳人教学中。“新”不只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方向,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学习不能在一成不变的内容、环境中进行。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问题

(一)“教”方面的不足

“教”方面的不足表现在:其一,教师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没有理解教材思想,备课不充分,没有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其二,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其三,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学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思考的时间较少,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数学思维得不到充分锻炼。

(二)“学”方面的问题

目前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女,怕吃苦、贪玩,加之初中生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主动性等问题,势必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主要表现在:其一,对课堂知识没有兴趣,开小差,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闻不问,不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记忆;其二,对知识的理解较浅薄,只能单纯记忆公式、定理,却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题,应付式地听课和学习。

三、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路径

(一)在创设情境中体现智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始动力,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动力、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建,可以激起学生把自己融入课堂活动中去,积极地、热情地参与学习,问题情境的创建是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带入所学习的问题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要谨慎,应避免绚丽多彩、牵强附会、热闹浮躁的问题充斥课堂,我们所设计的情景要与教学内容完美融合。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不明白数学的应用性,就会觉得数学很枯燥,离生活很遥远,学习起来很被动,更不会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数学成绩优秀的孩子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而那些数学成绩落后的孩子总觉得生活中根本用不着数学,有时我们甚至在数学试卷上看到学生写的牢骚,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善于创建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的存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分层教学中彰显智慧

1.分层指导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学优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有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所以授课内容要适当加深拓宽;指导他们多做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思考题,课外辅导书中的综合题;中等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往往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这类学生可以按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注意及时指导,及早发现问题,争取有更多的学生向优等生靠拢,同时注意防范学生的退步;学困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这类学生主要是要抓好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几个环节,适当进行重点辅导,对他们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进度略慢,必要时进行反复讲授,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层练习

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有难度的由学优生回答,简单问题由学困生回答,中等问题则可由中等生来回答。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即基础题、综合题和创意题;因人施教,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培养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形成一种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也转型互动式的教学。以学生自身发展为重点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形成数学学习能力,怎样由数学学习带动其它各科的学习,变的越来越重要。数学的思维能力往往能够带动其它学科的学习。比如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所研究的重点行程问题也是物理学习的一部分,若是数学方面接受的好那么物理方面也会觉得简单。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数学的思维能力一旦形成则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会被解决。构建智慧课堂的魅力就在此处,万变不离其中,方法学习会了,能力形成了,最终才会形成综合的学习生活能力。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认识数学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成长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这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创新,认真教学,争取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充满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智慧的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共建充满生机的课堂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获得创新的体验。

人人都有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欲望,而使学生获得欲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即机会和勇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那种机会都给了少数的优秀学生,其他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即使要发言,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未能允许的质疑问难则被斥之为“插嘴”。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该解放思想,辨证的看待学生的“插嘴”,要知道,有的学生插嘴正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表现,应该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敢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随之而提高。

由于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在许多问题上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久而久之,学生就敢表达表现自己,从而获得创新的体验。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驰骋的想象和活跃的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因此,那些有远见的教育家发出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呐喊。教师应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查询资料,自己动手寻找问题的关键,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占有的知识去“拔高思维”,让学生去摧理论证,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一般的课堂,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1/2。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要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做个好的“懒”教师。要设置疑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要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三、学生创设研讨情景,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动口,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具有内在的互补性。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一名为优等生,一名为差生,二名是中等生,各小组总体水平要求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缩影或截面。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境界和“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 的新局,使得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养成规则意识,使学生实现自律,使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这种和谐的气氛,有尊重的理解,增加了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

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没有美妙的旋律,能产生动听的音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

四、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智慧教学;教学设计

一、智慧导入的策略

所谓智慧的导入策略,就是指教师运用可行性的、正确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导入模式来进行物理课堂的引导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大自然所呈现的最基本、最原始的自然规律我们都知道,物理现象在大自然中通常表现得非常的神秘因此,我们的物理课堂就需要教师将这种“神秘化”的内涵转化成现实可感、可知的现象,让学生在“具体”中学习,而不被“抽象”所影响因此,教师的工作就要让学生在学习和对物理知识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快乐,以“趣味”来唤起智慧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入科学故事,播放音频文件等,将这些“插曲”插入到单调的理论课堂中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提高物理的课堂效率

例如,在“万有引力和航天”的章节中,我们就可以引用牛顿在“苹果落地”现象的一系列猜想中所得出的引力作用,然后通过理想模型、圆周运动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再根据开普勒的第三定律以及科学性的猜想,最终所构建的万有引力这一定律的伟大实践过程来丰富导入内容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航天技术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对科学家们得出的伟大理论的智慧性运用,进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

二、智慧讲解的策略

物理学科本身具有枯燥乏味的局限,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用尽我们的智慧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智慧,而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学的讲解过程中,语言就是这一过程的承载体,而语言包括了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方面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知识的溪流便是从那里可以发出”所以说,语言也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因此,物理教师就要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将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我们常见的现象就是,电视节目里的相声、小品、情景短剧都非常的吸引人,不难发现,这些“艺术”均在语言上取胜,尤其是相声演员在语言表达上的抑扬顿挫、肢体动作的丰富性等,同时这些语言也是充满了智慧的启发性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生动的语言便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例如,在知识点“速度”的章节里会涉及到速度的快慢,教师就可以在讲台上演示“匀速”和“变速”的行走这一过程在匀速的时候,保持均衡的步伐前进,在变速的时候,通过时而“健步”时而“慢悠”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再加上幽默的语言,将“速度”的相关知识融合到这一情境中来,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充满欢笑,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这就体现了智慧的启发性

三、智慧激趣的策略

智慧激趣法,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方式而言,它是在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进行知识探究的一个“有力杠杆”,那就是物理实验,实验是一个表现物理现象同时也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的过程,它不是封闭、完全独立的专研,因此,物理学科的智慧激趣就表现在“实验的灵活多样化”上比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试验合作,其精髓表现在一个“活”字上,利用灵活的学习方法来补充更多的物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也可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实验中获取知识、感悟学习的方法,这是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和魅力所在同时,这也是诱导学生智慧的有效方法因此,学生相互合作实验的过程也是一种智慧激趣的可行方法

例如,在讲解“弹力”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搭配合作来演示小车受到拉伸或挤压弹簧作用下进行的运动,让小组最后得出弹簧在其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小车产生力的反作用这一结论如,在讲述超重和失重的问题时,同样要求各组学生利用弹簧来完成这一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挂一块物体并记下读数,当学生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物体“推到”下方,此时就会出现弹簧秤示数增大的现象,从而得出超重的概念;利用同样的原理,将弹簧秤向下加速运动,得出失重的概念通过学生在合作实验的方式下,感悟团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通过对合作实验的这一巧妙运用,来激趣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其合作的能力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16-02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既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更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让课堂充满智慧。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者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建构智慧的课堂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那么,如何建构智慧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感悟。

一、让智慧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萌发

创设符合小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开启思维,积极思考。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在上课一开始,笔者创设了一个“摸球比赛”的游戏:男生摸到蓝球,男生获胜,女生摸到红球,女生获胜;反之对方获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结果,全是女生获胜。这未免使好胜心强的男生产生了几个不解的问题:“为什么老是女生获胜?”“袋子里的红蓝球个数有没有存在什么问题?”“这个游戏公平吗?”……对于男生产生的疑问,笔者笑了笑,打开袋子让学生看。学生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袋子里只有1个蓝球,却有4个红球!学生顿时恍然大悟。笔者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引入课题:在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以这样的游戏方式导入,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二、让智慧在师生互动探索的过程中得以开启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更伟大更具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些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乏智慧。”可见,只有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才能让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并让他们各自折出、、,再分别图上颜色,最后进行观察比较。学生亲历了折纸的探究过程,总结得出==。然后,笔者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什么变化规律。最后,笔者结合学生的交流写板书:

通过数学等式具体化,学生观察、发现了式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感性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很容易就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可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形成过程,就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且印象深刻。

三、让智慧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中建构

课堂教学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和预设;对于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要灵活选择,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参与和感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的教学,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移等动手实践,观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解决下面一道题: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第一个图形,学生经过自己测量,算出来的面积数是一样的,都是2×1.5=3(平方厘米),第二个图形,有一部分学生算出来是2×4=8(平方厘米),有一部分算出来是2×2=4(平方厘米)。答案不一样,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笔者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不同学生的做法,原来有的学生是如图1这样测量的,有的学生是如图2这样测量的。这种情况真的有点出乎笔者课前的预设。笔者抓住这一意料之外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刚才剪开的平行四边形,再次观察移拼摆后的长方体的长和宽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哪条底和哪条高。通过再次观察,学生终于发现,原来第二种测量方法是错误的,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是相对应的底乘以相对应的高,也就是底乘以这条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见,当课堂教学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去发展时,教师应抓住这一生成资源,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应珍视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及时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使预设与生成闪现智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让智慧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内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可见,数学只有走进生活,应用于生活,才能展现出自身的魅力。

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方法应用于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智慧。例如,教完《比例的应用》后,笔者把学生们的视线引到学校的旗杆上:“谁有办法测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

师:在同样的阳光下,物体的高度和影长的比是固定不变的。谁能应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显然学生们正在认真思考这个“难题”。看到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笔者说不出有多欣慰。正当笔者陶醉在这愉悦的情境中时,喜欢动脑筋、被同学称为“小博士”的学生举起了小手)

师:好!你有什么办法介绍给同学听听?

生:在阳光灿烂的早上,拿上我们的米尺,先测出米尺的影长,再量一量旗杆的影长,设旗杆影长为x米,然后列出比例式,再解比例,就可以求出旗杆的准确长度。

这时,教室里爆出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笔者顺势引导:“学数学就是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装修教室要铺多少块地砖、粉刷墙壁要用多少腻子粉、安装铝合金玻璃窗要用多少材料、到小卖部买本子要找回多少钱等,都要用到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样引导,学生就会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生活给智慧的生成予以不竭动力和源泉,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架起数学与生活连接的桥梁,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学生展现出来的智慧,就会让你收获惊喜。

第6篇

高中政治社会热点有效课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应并重情感态度教学、能力教学及知识教学。为了能够在课堂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优化高中学生的政治知识架构与提升政治学习能力,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以便可以在跟随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实现推陈出新。本文探讨了构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时应用社会热点的相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一、丰富社会热点素材,有效导入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导入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利用社会热点为学生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社会热点的引导下对政治知识产生求知欲望,并在课堂中以相对亢奋的状态配合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政治理论。在为高中学生导入新课内容时要重视应用形式多样化的载体,包括视频声像、相声小品、音乐、漫画、图片以及文字等,让社会热点案例与事例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以便能够让社会热点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对“政府的权力”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制度反腐”热点进行课堂导入,在讲解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内容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制度反腐方面的热点新闻,或为学生展示在人民网上搜集的一些反腐漫画,以便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与漫画的过程中对违法违纪行为产生感性认识,随后自然引出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相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再如,对“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进行新课导入,说明民航局、铁路局、安全监管总局及交通运输部等政府部门的职责。

二、针对社会热点展开辩论,有效理解政治知识

高中学生通常会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焦点问题,且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与人生阅历的变化,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也会产生独特看法。对此,可以在构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过程中应用辩论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并在准备辩论、参加辩论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政治理论知识,以便在辩论社会热点的过程中可以受到一定的启迪与教育,由此培养分析政治问题的逻辑性思维。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在运用辩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情况精选辩题,保证选择及设计的社会热点辩题具有贴近学生与贴近生活的特点,同时要针对社会热点设计思辨性较强的辩题,让参加辩论的双方能够产生较大分歧,并可以形成较强的思维冲突。例如,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延迟退休政策”展开辩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官员建议、国民情绪、专家意见及媒体建言等,并辩论是否应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此外,要重视对辩论过程进行巧妙调控,维持好辩论秩序,确保辩论活动可以起到加深知识理解程度的作用。辩论时间应控制在25分钟至30分钟之间,且教师应在辩论前说明辩论礼节、辩论技巧及辩论方法等,在辩论中可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三、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将社会热点引入到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在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与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效果,但如果学生不了解社会热点,则难以构建高效政治课堂,也无法有效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对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主动获取、了解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便可以有效改善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呈现出社会热点后立即产生积极反应。为了让学生主动搜集社会热点新闻、信息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设摘读环节,让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社会热点,在朗读后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简单评论,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所做出的评论进行鼓励、表扬及适当点评等,让学生能够在搜集社会热点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可以让学生在黑板报中设置社会热点专栏,及时更新专栏中的内容,确保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社会热点,保证社会热点的时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社会热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政治教学,进而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在运用社会热点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准确把握好时代的发展特征、党和国家所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便使时政教育与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契合。

参考文献:

[1]杨付兴.复习学案导学法在高中政治复习课的实践研究――以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35.

[2]张文君.网络媒体时代民主政治的“陷阱”――民主技术掩盖下政治逻辑的异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1-41.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策略

0前言

信息技术与多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智慧的学习也成为当前的研究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1]。智慧教育理念在教育界不断推进的同时,新技术环境也迅速地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新技术环境支持下的智慧教育如何开展,新形式的智慧课堂应如何构建[2]。

1智慧课堂的概述

“智慧教育”一词起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的概念。对于智慧课堂的界定,国内外的文献中尚没有统一的论述,智慧课堂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研究主要依托融合于课堂的自主的、泛在的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方式进行[4]。

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智慧课堂的技术特征

智慧课堂可以应用资源共享、学习情境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智能学习分析、移动通信互联、合作交流、即时反馈等技术进行教学,形成开放、高效的信息化学习模式,智慧学习满足了多层次教育的需求。

2.2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

智慧课堂为“教”与“学”的融合和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基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增进师生互动和协作交流,使“教”与“学”相互渗透、融合一体,因而对智慧课堂的实用教学流程结构设计,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来考虑[5]。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阶段(课前、课堂、课后)结合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情采集、实时内容推送、探究学习、智能学习分析、课后作业、信息化辅导、反馈测评等教学步骤构成智慧课堂完整的教学过程。

2.3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

2.3.1课前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放送预习内容、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交流,问题讨论。

2.3.2课堂

课堂上,教师根据学情采集,导入新课,讲解学生课前自学时的疑问,进行探究学习。课上主要为互动式教学,智能学情分析,布置课后作业。

2.3.3课后

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信息化辅导,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试卷问答、在线提问、作业视频等方式反馈测评。

3智慧课堂实践教学的讨论

3.1技术支持

智慧课堂实现的前提是学校构建的信息技术平台。目前,高校都配备微机室,大多数学生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就为实现智慧课堂提供前提。2017年锦州医科大学将实现全校区覆盖无线网络,在技术层面上满足智慧课堂的实施。智慧课堂模式利用多种技术手段,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3.2学习个性化,跟踪智能化

智慧课堂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结合自己时间,自由安排学习,让学习真正个性化。由于移动通信设备的可携带性,使随时学习成为可能,跟踪学习也更智能化,更真实的挖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3.3反馈即时性

智慧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评价,课前预习与反馈、课堂探究学习与反馈、课后作业测评与反馈,反馈信息贯穿着整个学习过程,即时性反馈形成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3.4互动交流立体化

智慧课堂模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全时空的实现互通。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消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畏惧感,创造了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

3.5学习资源推送的智能化、便捷化

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媒体资源,如微视频、教学课件、电子图片、语言教学、学习材料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智能化的学习资源,便捷的推送方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个性学习、快乐学习。

4结语

随着数字终端的兴起和网络应用的日趋成熟,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6],其核心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7]。智慧课堂作为新型学习环境,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够满足“数字土著”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方面的要求,在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具有应用价值[6]。此次,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教学中,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能力培养,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庞敬文,张宇航,王梦雪,等.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65-71.

[2]庞敬文,王梦雪,唐烨伟,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63-70.

[3]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4]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2):64-68.

[5]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6]李丽娟,郑晓丹.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数字教育,2015(4):40-48.

第8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开放教育;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教学有效性

1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侵入高校课堂已成为日常现象,低头族的普遍化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1],但是强硬的制止学生使用手机从现实角度上来看也不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由于开放教育的特殊性,开放教育学员难以进行长时间的整体化学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交互性以移动性等特点实现碎片化、移动化学习,将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时间分配最优化,帮助开放教学学员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成为了开放教育构建智慧课堂所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综合现今国内各在线教育平台、教学管理微信公众号的实践经验,笔者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开放教育智慧课堂构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以期为提高开放教育教学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

2相关理论研究

1)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于远程教育方式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2]。区别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对于学生的学历、年龄、职业、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你想学、愿意学、用心学,在通过入学水平测试后就可以注册获取学籍,通过互联网登录电大远程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相应专业课的学习,在线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解决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开放教育学员还需定期的到学校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或参加小组教学。在修满既定的学分之后,开放教育学员就可以获得国家认证的本专科学历证书,其中,对于达到学位条件的学生还将为其授予学士学位证书。

2)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指在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以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多媒体化的教学课堂,从而有效培养、开发学生智慧能力学习的新型课堂[3]。智慧课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二是协作交流互动,智慧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而良好的协作要以良好的交流沟通为基础,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三是个性化内容推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推送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3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必要性研究

3.1顺应时展趋势,提高教学趣味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也不断入侵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4]。根据网络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2016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0亿,其中,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有率达34.5%,中国智能手机使用率高达74%。现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面:教师在讲台上面声情并茂的讲课,学生在课桌下小心翼翼的玩手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犹如教师个人的“独角戏”一般。而为了制约这种现象,教师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往往效果并不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时代变化以及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与其一味的压制、制止学生玩手机,还不如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开展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资源丰富性、移动性来构建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趣味性。

3.2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是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1)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开放教育参与群体不管是在年龄、学历、学习能力还是职业等方面都更为综合化、复杂化,因此他们对于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层次等需求也不统一。以专业课教学为例,部分学生专业课与其职业是直接对口的,因此本身对于专业课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其他学生由于从事的不是与专业课相关的职业,学习水平较低,若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最大程度上的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碎片化的知识点,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制成微视频、PPT等教学课件上传至移动教学平台上以供学生学习。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相对应的教学课件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完善教师团队建设的需求

传统的开放教育是以远程网络教学和课堂面授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还需要设计网络教学课程,身兼数职。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虽然想要兼顾教学的方方面面,但往往连最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做好,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有助于重构教师角色定位,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微课教学为例,教师之间分工明确,由微信公众号责任教师将教学内容制成微课程上传至微信公众号以供学生进行移动在线学习,由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角色定位清晰,减轻教师所承担的职责,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助于集中各种教师资源使学生能获取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4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设计

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智慧课堂大多以翻转课堂、微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教学模式来创新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在结合相关学者对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相关研究以及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开放教育教学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微课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的构建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组成。在课前预习阶段,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点,同时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如图片、多媒体音频、动画等媒介资源制成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习题等在内的微课程,并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上以供学生的移动学习。对于开放教育学员来说,他们中大部分都是有职业的人,无法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全天、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时间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最大问题。而教学微视频大多控制在5-10分钟,其短小精悍、目标明确的特点十分适合开放教育学员的需求,他们可以在上班途中的地铁上、公交车上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登录到微信公众平台,选取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微视频进行学习,抑或是在休息期间,完成相应的微习题以清晰了解自身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状况,从而实现时间分配的最优化,最大化满足不同开放教育学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部分,由于开放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大多很久才能与教师进行一次课堂面授教学;另外,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放教育智慧课堂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过程发生在课外,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深化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学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互动的一次好机会,课堂伊始,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线移动学习过程中所积压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讲解以消除学生的疑虑。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开展小组协作活动。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学生的见解也不尽相同,小组协作有助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结束并不代表教学活动的完结,课堂教学之后,教学还应为学生分配下一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有序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馈的问题教师还应对相应的微课程进行优化补充,方便学生的课后在线移动学习。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开放教育智慧课堂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更为清晰的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实现了开放教育学院个性化。移动化的学习需求。

5结束语

在人类教育发展历史中,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动教育产生变革的根本性力量[5]。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正不断地创新着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环境,使教学课堂由传统的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开放教育学院的学习自主性,满足了开放教育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能止步于当前的成功,还需不断向前探索,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如何构建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基于学习动态数据分析信息化平台,以进一步完善开放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蒋翀,费洪晓,凌睿轩.基于移动互联的大学智慧课堂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74-76.

[2]张卫平,周丹,薛瑞璇,等.“互联网+教育”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1):1-4+10..

[3]刘士芳,谢俐.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智慧课堂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6(51):227-228.

[4]杨海平,陈剑.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下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9):38-40

第9篇

一、教师要实现由“面具化”向“个性化”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大多没有“个性”,教学内容和文本解读严格按照“教参”移植,环节、结构严格按照“规定动作”执行,教师普遍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规定动作”,不敢有“自选动作”,教师们“没有自我、难以自我、不能自我”。所以,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教,往往“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这就如同不同的老师戴着同一副面具演戏,“你方唱罢我登台,人人唱的一台戏”。这种“面具化”教育人生往往导致课堂的“愚昧”。因此,要寻求课堂智慧,不在使用了哪一种教学模式,关键因素在教师,在课堂的主导者本身。教师要敢于跳出框框条条,调整角色心态,追求个性转换,在“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引导中,启迪智慧,优化课堂。

二、教学要实现由“知识化”向“幸福化”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目标,而是倡导在“幸福化”的基础上追求“知识。国外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教育要实现幸福教育,力求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表现。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由于高考答案“标准化”因素的影响,教学普遍不敢“以人为本”。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个性化”的理解权限,一切以“标准答案”为“唯一真理”。这样的课堂只有记忆、模仿和移植,与学生的激情和兴趣无关。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生在课堂中只有被动接受、痛苦和无奈,几乎无幸福感可言,智慧的生成、能力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智慧化教学期盼教学由“知识化”向“幸福化”转变。教学的过程要成为学生追求“成功感”和“幸福感”的过程。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跳、去唱、去质疑、去辩论、去创造。

三、课堂要实现由“教材化”向“生活化”转变

什么色彩的课堂最受学生欢迎?当然是充满生活味的教学。充满生活味的教学往往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诱导学生产生兴趣,积极理解,加深理解,加快内化,提高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按部就班“教教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往往脱离生活,纸上谈兵,教学与生活、生命的联系纽带被割断,使得知识本身丧失了活力,丧失了智慧,成了‘死’ 的储备、“僵”的教条。教学应该有生活化色彩,应该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把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才会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增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