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0:39:38
导语:在经济类专业就业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职基础英语 经济类 核心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09-02
在高职院校中经济类学生是为国家输送经济类人才的培养对象。基础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中的基础课程,需要重视经济类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要重视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基层英语教学与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帮助经济类学生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在专业工作中充分地利用英语技能。 由此可见,对高职基础英语教学下培养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基础英语教学教学现状
(一)主导思想模糊,重视水平不足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在众多高职院校均处在被忽视或弱化的地位,以经济类专业为例,高职院校普遍在专业培养上已形成一定特色,将大多数精力用于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致使英语课程与其他文化基础课程相同,教学计划存在科学性、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课时方面一再被压缩,难以满足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发展要求。
(二)学生素质对教学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现阶段,高职院校生源起点普遍偏低,一些学生基础知识结构不完整,使得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难以适应以培养个性中心、能力中心为主的高职教学模式。教师也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使得学生英语无法达到良好职业适应能力水平。
二、完善高职基础英语教学,培养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院校传统英语教学而言,英语学科通常被当作专业课或者副课,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课不存在多大差异,未有切实遵循高职英语学习实用性原则,难以满足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发展需求。[1]鉴于此,经济类英语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首先,应当严格遵循英语教学实用性原则,提高英语教学课堂英语互动、职场模拟及社会实践活动占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对课堂所学知识开展应用、巩固,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与Forms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有关的教学情境来培养经济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其次,应当革新传统英语考核方式。传统高职英语考核方式多以试卷考试为主,该种仅注重笔试,疏忽口语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应当从促进培养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层面着手,将以往仅关注笔试的考核方式,转化成贯穿于英语学习全面过程的考核方式。基于该种考核方式,提高教师、学生对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重视,切实推动高职英语朝行业英语的转变。
(二)规划英语课程,强化基础教育与经济类英语的衔接
高职英语教学应当有序朝经济类英语转变,推进英语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基于经济类英语要求对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目标问题予以解决。首先,要立足于对学生实际目标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精练”,将重点放在语言技能的共同学习上;在语言知识方面,引导学生打好各方面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态度方面,强化对学生学习动机、团队精神等情感态度的培养。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实践模拟,各项活动应当秉承英语国家的习俗、交际规则,尽可能营造自然欢快的氛围,建立真实情境,依托专题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对一系列资源进行合理应用,促使学生获取有效的实践。最后,要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对基础英语与经济类英语相关知识点开展有效衔接。在学习基础英语过程中,引导学生适当了解经济类英语文章,接触相关术语;在经济类英语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新知识点与以往知识经验进行链接,进而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2]
(三)增强师资力量,坚持“双师型”培养方向
师资是实现教学目标、推进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保障,没有满足经济类英语教学要求的师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便无法有序开展。鉴于此,要切实依据经济类英语要求增强师资力量,首先,要提高对英语教学培养的重视度,当前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踏上教学岗位后,没有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及时更新,使得英语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应当结合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加强对英语教师口语能力的培养,促进朝经济类英语的发展。其次,要秉承“双师型”培养方向,英语教育同其他专业技能教育相一致,同样要得到“双师型”师资的支持,如此方可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要逐步强化英语教师理论水平,一方面要强化英语教师对经济类专业知识的学习,确保英语“双师”有序开展。
三、培养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效果
(1)注重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将基础英语教学与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有效结合。教师在经济类英语课堂基于就业导向,可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内容开展有效结合,如此对英语各方面理解能力的培养,均可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3](2)基于就业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指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互动,为学生创立了在英语语言环境下与人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对职业英语学习中相关问题形成自身的认识,并获取科学的启发、创新,进而实现对各种问题的自主解决。该种学习环境,一方面可调动起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可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基础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能够提升经济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更加注重语言的应用型,深入企业或其他实际工作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能够满足英语专业教学需求的内容,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加贴近现实工作。基础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跨文化的交际教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升。对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也都更加了解。同时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日后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高职基础英语与经济类英语衔接的改进方向
首先,要对课程教材进行改革,做好课程教材改革是院校加强基础基础与英语与经济类英语的基础以及重要环节。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动态来对教材进行开发,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编辑。其次,院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基础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基层英语的学习对日后
工作的重要性。改革基础英语与经济类英语的评级制度,摒弃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主体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最后,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职业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要想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核心职业能力有别于专业岗位对应需求的相关能力,其应对的是各式各样有别的职业。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高职英语教学教学现状,结合经济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规划英语课程,强化基础教育与经济类英语的衔接”“增强师资力量,坚持‘双师型’培养方向”等,积极促进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詹晶.体验式教学在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经济学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3(1):105-108.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减少了近一半专业,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诞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原有相关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学等的师资优势,办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师范大学校2005年设立该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届学生毕业。
二、就业总量分析
为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委托本班同学对未能联络上的同学补充联系。其中2013届和2012届有效信息获得率分别为100%和56%,而2011届和2010届毕业生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给出的是2013届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的情况。(表1)
总的来看,2013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为企业的占比为6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学生村官部分删掉(按协议他们极有可能将来需要面临二次就业,大约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属于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为23%。虽然相比一些重点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比率仍属较高水平(后者2013届毕业生该项比率仅为6%)。而去往企业的比率高达60%,中国人民大学为86.5%。
在岗位方面,去往企业就业的21人中有15人前往私营企业,其中10人从事经营类工作;3人前往国有企业,其中1人从事经营类工作;2人前往地方银行,均为经营类工作。按此计算,从事经营类相关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预期。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的是经营类岗位,在所有类别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类岗位,但如果除去大学生村官部分,则占比和经营类岗位占比相等),远高于我们对从事经营类岗位的学生数量的预期,偏离了我们最初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应该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企业人事、工资与福利部门工作的判断。这种误判体现在就业比例与和服务于相应就业类别的课程或学分比例之间的对比关系上。2013届毕业生培养计划共开设了25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学类课程7门(不包括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占28%,略低于经营类岗位就业同学的占比,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则两者差距可能会更大,经营类岗位就业比例将显著高于经济类课程的比例。
三、就业结构分析
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就业选择情况并不匹配,即经济类课程安排落后于学生就业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也很明显。
根据就业反映情况,经营类就业全部集中在企业,没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营类工作,但为这些部门就业而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却占全部经济学类课程的43%,主要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它们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他几门经济学类的课程情况稍好,除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外,其他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等都有服务对象,即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学生从银行业务工作,有同学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以及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届毕业生就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升学比例非常低。在41个同学中仅有2个同学选择升学或升学成功,比例为5%,远低于中国人民大学的37.1%,南京农业大学的17%。从升学方向看(2012届类似),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经济学,可以选择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一是社会保障。对升学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同学而言,现有经济学课程安排对他们并不利,主要表现为课程杂、方向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导致学生在向经济学专业升学过程中遇到障碍。如果升学方向是社会保障,其相应课程则开设较为齐全,一共开设了7门核心课程。但在这种“完美”的课程设置下,选择社会保障作为升学方向的同学仅有1人(2012届为2人),和选择经济学作为升学方向的人数相当,令人质疑其价值。
四、学科建设科学定位
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可发现,经营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总的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高达78%,而社会保障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类等其他岗位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不到22%,这种反差显示出当前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理想等问题。首先体现在办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则将其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管理学平台办出了特色,对学生培养和就业有利。省内某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贸学院),定位为培养学生向劳动与人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及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为此开设了共计10门经济类课程,也办出了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则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学院,目前状况难以显示该平台为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帮助。当然,新办学科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面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是培养计划中应该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通过模块引导学生明确对未来的定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在某些岗位类别上的集中趋势,可考虑设置若干模块,比如,经济类模块、行政管理类模块、社会保障类模块等。这里仅关注经济类模块建设。
五、经济类模块建设
对就业信息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苛求严谨,可以把历届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学课程的变化与历届学生中经营类岗位就业和升学情况作个对比。这里仅以信息收集情况稍好的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为例。2013届毕业生从事经营类有关工作占就业学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届毕业生。相应,2013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门数为7门,比2012届毕业生多1门。同时,部分课程的学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外围课程,则相差更多。经济学课程的变化和学生在经营类岗位的就业存在正向相关性,建设好经济类模块有助于学生就业。
经济类模块建设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服务和致力于经营类岗位的同学, 一是服务于在其他岗位的同学。两类同学就业目的不同,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别设立两类经济学模块课程供选择:经济类模块I和经济类模块II。
经济类模块I。主要面向将来准备在就业或升学时向经营类岗位或经济类专业发展的同学。该模块在原来经济学课程中进行整合,主要对原来一些就业贡献小且内容非常相似的课程,比如,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进行精简,同时增加一些核心课程和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该模块具体包括以下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课程数量上看,该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数量与原来的经济学课程数量相比并无变化,但从就业的现实角度看,则显然设置更加优化,且更贴近当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再如,消费者行为学等。
经济类模块II。该模块旨在为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同学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传递经济学思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工具。具体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从课程数量看,该模块包含的课程比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经济学课程减少3门,学分数量减少9分。这些课程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它们或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决策的思维。这个模块课程尽管精简了,但传递经济学基本知识与经济学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六、结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各高校兴办该专业的时间差距不大,关键在如何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办出自身特色。作为文科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在资源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关键词】经济类学科;专业实践;独立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报考财经类专业的人数不断增加。与招生入学时的火爆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财经类专业在人才市场上的反响却很平淡。大多数财经类职位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且操作性较强,而从目前的教育模式上看,很多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达不到用人的单位的要求,形成了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这种状况对于学生基础比较差的三本院校或独立学院来说,表现尤其明显。
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财经类人才,加强其社会实践的能力,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经济类课程理论性很强,在讲授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各类经济模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联系实际来理解所学理论,更难得把所学理论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文以独立学院的特点为背景,就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做一探讨,以期推动独立学院财经类学科的深入发展。
1.独立学院特征分析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所需经费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也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由这一本质,决定了独立学院具有以下特征:
1.1 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高考成绩大多被确定在三批本科线录取,以东财津桥商学院为例,虽然高考成绩中不乏高分者,但总体上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般,对于专业性较强,内容较枯燥的学科很难投入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费高于普通高校,这一特点反应了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多数学生从小受过各种特长培训,他们有愿望也有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艺。并且他们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心理上比较脆弱,有的学生因高考不利,不能很好的面对挫折和压力,出现自卑情绪。而且有的学生又出现自我评价过高的现象,他们不愿意承认和二本学生的差距。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老师在思想上给予更多的关心。
1.2 师资结构
据统计,独立学院在初创时期,专任教师中一部分是由母体高校在职教师兼任的,另外一部分才是独立学院自己招聘的教师。正因为如此,个别母体高校的兼任教师虽然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可能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观;而另一部分后招聘的教师在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上与前者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独立学院需要在教师之间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来加强集体向心力和凝聚力,并努力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1.3 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大多依托母体高校,在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中与母体高校雷同的比例高达90%以上。没有特色、没有追求,因而也就失去了其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动力。如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的现有18个专业中,有15个专业与东财本部雷同,只有广播电视编导、审计、法学专业是独立开设的。因此,在现有专业设置不能做太多调整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自身特点,寻求有利于独立学院发展的其它途径。
2.加强独立学院经济类学科专业实践的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独立学院的经济类学科的特点,作者提出在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几点原则:
2.1 面向应用是导向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能够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我们称之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后者则称为应用型人才。而独立学院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明确了这一培养目标之后,我们就更应以此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2 因材施教是关键
在教学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对比分析了东北财经大学本部与津桥商学院的学生后发现,在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上二者确实存在较大差距。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可能会相差很大。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特点,在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问题上,我们必须与普通高校的做法区别开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2.3 专业特点是核心
经济类学科教学主要侧重对经济基本理论的讲解,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处于十分弱化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觉得经济学理论知识晦涩难懂,不能学以致用。为了能更好地让经济学走下神坛,脱掉神秘的外衣,高等学校尤其是以应用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应立足经济类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设计面向不同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
3.加强独立学院经济类学科专业实践的几点措施
3.1 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
这项措施,要求校方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合作单位,并通过协议的形式,使其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方便学生定期参与实践。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已与多家企业、银行、证券公司合作,并成为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最近,经济系组织国贸专业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大连中集和大窑湾集装箱码头等企业,通过现场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由企业专业人员向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示集装箱的外形、种类,集装箱堆垛,岸边集装箱吊桥,集装箱的装卸等。组织金融专业学生参观中国平安大连分公司西岗支公司,通过保险人员专业的介绍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保险行业及平安集团的现状,主要险种的保险责任以及保险人员展业的过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引入课堂,加强校企联合
如果上一项措施是走出去,那么这项措施的就是引进来。
目前结构性失业的重要表现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形成的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而企业动辄就贴出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结果两败俱伤。对于以应用性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来说,如何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按照企业的要求实现“订单培养”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本人经考察发现在某些院校中已经有了一些较成功的案例。福建一所高校的领导介绍了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做法,值得推广。做法如下:大一至大三利用6个学期时间修完理论课程学分,第6学期期末有就业意愿的学生与几十家商业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该公司与学校之间有合作协议)签订实习意向,第7学期由各公司培训专员到学校为对口的学生进行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并且每个月进行考核,直至达到该银行用人标准。而第8学期,达到标准的学生可直接进入该银行进行顶岗实习,经考核通过即可正式签订就业协议。而另一部分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学校单独为其在第7学期开设各科考研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这样,不仅提高了金融专业的就业率,而且也提高了升学率,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3.3 充实课堂,提高教师素质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这句话对老师的要求过于苛求,但也反应出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巨大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给学生一条道路,指明方向。“授业”就是教给学生在这个方向上行走的方法与技巧。“解惑”就是当学生在行走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大雾迷茫的时候,老师给以点拨、提醒,或帮助,老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实践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要远高于理论教学,学校应该多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相互交流、探讨,让年轻教师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提高整体教师素质。
3.4 搞活课堂,改进教学方法
3.4.1 增加案例教学,使枯燥的经济理论生活化
经济类课程中,有很多可以联系实际的案例,如当今国际国内热点的经济事件,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经济数据的公布等。这需要教师立足本专业,关心实事,扩展知识面,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联系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激活枯燥的经济理论,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3.4.2 以各种技能大赛,充实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这项措施正是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发挥他们的强项,在玩中学、学在玩。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2011年组建了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的经济学会,成立以来,学会组织和参与了多项大型活动,比如:开展读书月、知识竞答、辩论赛等活动,创办了经济学报,参加了东北财经大学案例分析大赛,都取得不错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觉得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综合上述,纯粹理论教学和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各高校尤其是独立学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发各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施晓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9月.
[2]付广环.国外高职高专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启发[J].教育创新,2012年1月.
[3]罗之仁.民国高校尤应加强实践教学[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12月.
论文 关键词:农林 经济 管理 就业需求 课程体系 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 总结 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 发展 高等 教育 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 企业 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 农村 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 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 金融 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 考试 ,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一)专业方向的选择意愿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 经济 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 理学 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 会计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 教育 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企业 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 发展 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 金融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 科学 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 农村 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读者的这些疑问,我们精选了七组专业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填报志愿时有所帮助。
建筑学VS土木工程
提起建筑学和土木工程,有些同学可能会下意识想到:它们不一样吗,都是关于建筑的,为什么还要分成两个专业?其实,这两个专业并不等同。
应该说,建筑不光是研究怎样盖房子,更可以算是一门艺术。做好建筑艺术需要有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能力,即使现在可以应用计算机来绘制图纸,使这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才能做出好图纸。所以,建筑学更多是从宏观角度来设计,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至于需用何种尺寸的梁、柱,配何种型号的钢筋等,那是土木工程师考虑的问题了。
如上所述,土木工程更多是从实际建设方面入手,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力学、材料学等技术科学知识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研究、设计、修建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物指供人们生产、生活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等;构筑物指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生活的建筑物,如水塔、烟囱、堤坝等)。土木工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生活、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建造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同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土木工程建设中的计算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由此可见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就是,建筑学专业的同学设计出建筑物的图纸,而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则负责根据图纸将其建造出来。
从就业角度来讲,两个专业的学生前途都很光明。建筑学的就业去向为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建筑行业设计单位,一般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和有关建筑的研究工作。而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我国的基础建设正在兴起,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国际经济与贸易VS贸易经济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兴盛,经济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文理兼收的经济类专业也日渐走红。在经济类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贸易经济两个专业可以说是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内外兼修,相得益彰。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国外的品牌产品,如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等,而国外则流通越来越多的“Made in China”产品。这便是国际商品的交换现象,也正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研究的对象。总体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由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侧重研究国际间、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贸易经济与前者在学习内容上相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贸易经济侧重面向国内的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培养通晓市场流通理论,掌握贸易理论和实务的经贸人才。
在报考这两个专业时,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这两个专业具有涉外性质,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无论是学习专业理论还是从事相关实务,外语水平都至关重要。其次,由于这两个专业属于经济类学科,不仅涉及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品学的理论知识,还会应用到统计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具备一定的数学水平是学好两者的重要基础。
从未来发展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会面对较为广阔的择业空间,从其专业涵盖范围的广泛性来看,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领域都是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就业的部门,国企、私企、外企、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等都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贸易经济专业则培养的是面向政府和企业部门的适应现代化市场建设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到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工商贸易公司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工作。实际上,这两个专业在就业渠道上有相通之处,比如外企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电子科学技术VS计算机科学技术
如果说招收理科生最多的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肯定名列前茅,信息学院里的两大类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直都是热门。不过,“电子科学”并非“计算机科学”的另一种说法,两者实际上可是千差万别。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数学和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研究电磁波的产生、运动及在不同介质中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随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一言以蔽之,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研究电路的,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搞IT”的。
电子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设计类工作,比较适合头脑灵活、对电子知识感兴趣,尤其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计算机专业则培养学生掌握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在内的理论和知识,具有研发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能力。无论计算机专业还是电子类专业,都需要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和数学水平,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要是从事软件工作的话,就需要编一手好程序,否则就非常吃亏。
这些年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因此社会对电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纵观电气信息类专业情况,可以说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生命力非常强,在制造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特尔之所以霸气,就是因为它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能生产出速度飞快、运行稳定、质量上乘的计算机硬件。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非常广,各类网络公司都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加盟。另外,其他单位如金融部门等,由于也会应用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所以也需要计算机人才对硬件进行维护、管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VS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在专业名单上,自动化早已不是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可真要说出它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可能对高中同学来说还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自动化成为报考热门,因为它属于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好,需要人才多,待遇相对较高,是科技发展趋势所在;再则自动化类专业应用范围广,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同自动控制相挂钩,农业、国防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然而,当自动化的前面加上前缀之后,你就得好好辨识一下再选择报考哪一个了。
比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它属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培养学生获得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训练,在知识结构上充分体现了机械与电子并重的特点。所以不要被“机械”两个字迷惑,以为所谓机械制造就是要和笨重的机床、冰冷的零件打交道。其实现代制造业如今有了很大改观,很多制造系统已实现了计算机化,机械零件的设计、制图、产品规划都可在计算机上实现。
此外还有一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新兴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发展迅速,相对比较成熟,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特点是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个“宽口径”专业。
从就业来讲,前者可以从事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物料运输、自动化装配、自动化检验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国内该领域人才供不应求的趋势较为明显。后者则可以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电子、通讯、机械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厂矿企业、科研单位、设计单位、技术开发公司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和工程实施等工作,一些大型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都有需求。
环境科学VS环境工程
现今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广为人知的流行语。因而,作为环保学科的两大支柱,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曾一度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这对系出同门的师兄弟,环境科学是师兄,而环境工程则是师弟。师兄为师弟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指导其行动;同时,师弟作为应用科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基础知识,反作用于师兄。
既然系出同门,两者所怀技艺自然也是同一家路数。在多数高校,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都要学习普通化学、微生物学、水力学、环境学概论、污染物检测与分析等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现在,有些院校按照“环境大类”统一招生,大二时再根据学生爱好选择餍专业方向。
不过,两者的发展各有侧重。首先,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众多分支之一。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诸多分支学科。其次,相对于环境工程的实践性较强,环境科学偏重于宏观上的规划管理和理论上的研究攻关。一般来讲,环境工程以处理污染物、减少环境灾害为目标,分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及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科学则侧重城市、区域建设的规划,从整体布局谋划上为环境的协调发展做贡献。
未来毕业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到高校、科研机构、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与建设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应用技术方面的工作,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可就职于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资源咨询公司,或在涉及化学、制造、工程、采矿等领域的企业担任专业人员。
不过这里提醒一下,我国的环境保护尚未形成成型的产业,所以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有待观望,所以大家要慎重对待专业的“冷”与“热”,不要一股脑随大流报考志愿。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环保项目纷纷上马,未来这一行业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行政管理VS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的区别历来众说纷纭。事实上,行政管理是管理学和我国现代行政职能相结合的产物,公共事业管理则是一门新兴学科,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这个专业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涉及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的。
尽管如此,两个专业还是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在课程设置上,都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必修课都有政治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此外,两者在教学中都重视案例讨论,比如分析某家公司成功的管理模式,或评议政府部门的某项公共政策等,还要求同学们深入到各级企事业单位中去参观、实习,做社会调查,通过了解具体组织的实际管理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
从就业上讲,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及科研工作。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公共部门从事行政和人事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在咨询公司为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及其他公共部门作管理咨询。需要提醒的是,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有较高素质才能找到好工作,最好有名牌高校的背景。
园林VS园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对城市的整体风貌也越来越关注,因此,要让一座城市绽放出迷人的“微笑”,就需要园林和园艺发挥本领了。这促成了园林和园艺两个专业从无人问津到渐渐热门起来。不过,由于名字相近,同学们很容易将两者混淆,当然,实际上这对听起来都很美的姐妹花专业差别不小。
园林是一个创造美丽景观的专业,职责是发现美、创造美、提炼美,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植物覆盖率,针对景观设计,侧重在城市建设、森林公园经营、房地产建设中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而园艺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园林艺术”,实际上它是“园丁的艺术”,只是花卉种植和园林艺术联系得较为紧密罢了。
关键词:英语专业 小语种 就业
一、语言类专业的地位和境遇
在大学中,每个专业和学科都是独立存在但是互相联系,并且相互依存的。并没有好坏之分和高低之说。但是,就当代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形势,理工农医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和待遇要高于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特别是国家继续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矿、油、医类专业,更是招聘会上的香饽饽。
在文科学科中,称得上有技术能力的,语言类专业算其中一个。其实,语言类的需求从建国开始就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语言类毕业生的需求更是迅速增加。但是,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来,语言类中的英语和少数小语种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某些小语种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
二、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英语专业的扩招和教学中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语特别是英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英语专业日益炙手可热。继而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外语院系频繁开设,使得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激增,而市场已逐渐达到饱和,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供过于求。
在专业知识上,因为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多如牛毛,这这就导致那些本来不适合学英语或者生源质量不好的学校毕业出来的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够过硬,这就导致了英语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有所下降。另外,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不断提高也使得英语专业学生收到很到的竞争。
学校的盲目扩招,偏离了英语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办学方向,英语专业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以外的职业技能的需求。现有的英语教学课程基本上是以围绕培养学生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来设置的,它有两个缺陷: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严重忽视社会需求的变化,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授课方式上,严重忽视学习语言的习得规律,忽视学习者内在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成就感。
(二)英语专业学生自身问题
有些英语专业毕业生只愿他意到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缺乏英语人才的欠发达中小城市就业;有些毕业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或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就业期望值过高;有的毕业生幻想无须付出太大努力而获得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待遇优厚的好岗位却没有能力去胜任;还有的毕业生与其他找到较好工作的同学攀比,眼高手低,宁愿待业也不愿意从较低职务做起。
三、 当前小语种就业情况
作为语言类中吃香的一类,一部分小语种的就业形势可谓是蒸蒸日上。根据去年全国大学本科生专业收入排名看来,法语专业位列第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可喜的事情。随着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对非洲大陆的投资,非洲法语区的人才需求人数也不断增加,这不断推动法语人才的走热。同时,西班牙语专业和葡萄牙语专业也随着巴西、阿根廷和南美国家的经济崛起而日益呈现可喜的态势;并且,阿拉伯语专业的就业也随着全球石油行情的走热一直保持强劲的势头。
小语种的俄语、韩语、日语、和德语等虽有小语种之名,但因为其语言辐射力的影响,其毕业生工作多数较稳定但收入并不很高,而且社会供需也比较平衡,主要集中于外资企业、翻译、外交人士。其毕业生就业好的也都大多出自于北外、上外、广外、天外、川外和西外等老牌、专业外语院校。
还有一类小语种专业由于开设过少,并且社会需求也没有前两类大,所以其毕业生生存状况一直处于鲜为人知的境地。这些有:斯瓦西里语、蒙古语、僧伽罗语、缅甸语等等。开设这一类专业的学校也只有北大、北外、上外、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几个外语类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其毕业生就业去向也比较传统:对外电台、报社、政府翻译部门和研究所等。
四、对于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和小语种专业学生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转变择业观,要主动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择业去向,眼光不要只盯着传统意义上的“白领”、“精英”岗位。英语专业毕业生应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到基层去,到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民营企业、民办学校等急需英语人才的地区和用人单位去就业。西部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有利契机,合理调整就业期望,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
同时,英语专业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也是很好的选择。选择当一名人名教师也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教师不仅社会地位较高,并且在国家的支持下,其收入也是可观的。
(二)加强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虽然普通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不算太好,但英语中的高级人才任然紧缺。随着国际会议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同传”和“交传”人才需求却很大,英语专业学生如果致力于高级翻译事务,可以去参加英语翻译资格证的考试。
(三)选择第二专业或“双学位”
对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和市场,单一的技能远远是不够的。选择在大学期间辅修双学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不仅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适用,对于小语种专业学生同样适用。虽然就目前小语种专业的就业形势看,小语种人才供不应求,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未雨绸缪。毕竟,成为拥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更加保险的措施。
五、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来说,求职成功无疑是重要的一件事。大学生想要就业好,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能力。因为没有哪一个专业是就业的“万金油”。专业的好坏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坚持自己的选择,看清形势的努力提高自己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朱霞.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及应策[J].内江科技,2007年28卷1期.[2]白以香.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关键词:中英;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4-02
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一是经济类专业的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均有部分重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把握不好课程的侧重点,往往忽视了应该因材施教,照本宣科,重复的内容不同课程都讲。二是考核方式和成绩考查办法不合理。目前,高校的经济类课程在经管学院大都是以最为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为基本的。因此都是成绩再加上高校教学工作中学生卷面成绩来评估的,一般卷面成绩比例都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学生们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只有认真背书。有些学生甚至能够一字不差地将经济类课程中的考试内容背下来,有些学生图一时省事采用作弊的办法来应付考试,无论是以上的任何一类学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的具体应用全然不知,他们关心的只是成绩而非应用。结果导致了学科考试的高成绩而实际应用中的无知者。国内高校也鼓励教师们采用论文(或实践)形式考核,然而学生可能拖很久也不上交论文(或实践报告),不能按时完成考核。如果学生逾期不交,给不及格,学生会诬告老师说教师扔掉了他的论文;而且学生可能敷衍了事,随便网上下载粘贴点东西就交了,如果大面积的学生论文质量不合格,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不能按时找到工作,而学生的就业率影响学校未来招生从而形成倒逼机制。所以,教师们几乎是求学生按时交论文、求他们修改完善论文,久而久之,教师们就宁可选择卷面考试了,因为卷面考试容易控制学生作答和完成考核的时间。三是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运用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任教师课们进行了不断探索,将各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但这些方法并非与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完全锲合,其适用性和实效性有待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办法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增添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浓厚兴趣,还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切合实际的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而目前,我们的教学工作很难把握住这一特点,很少有课堂教学能将案例恰到好处地纳入进去,即使应用案例教学的办法,也是浮皮潦草没有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学生们很难理解,结果学习一般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真正地学会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胡弗汉顿大学教学理念与特点
本文选择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该校商学院与我国特别是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之所以选择该校,一方面是因为胡弗汉顿大学(胡校)是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一所教学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胡弗汉顿大学设有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律、社科及传媒学院、体育、表演艺术和休闲学院学院,共开设有28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90多个硕士和博士专业课程,学科门类广泛。学校目前拥有23000多名在读学生,其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数约2500名,中国学生有200多名。另一方面,本文作者先后于2009、2010年先后到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访问,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地实地调研。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胡校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教务管理方面都围绕着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无论是课件内容还是案例选择方面都非常注重实践性。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融合了企业家潜能、技能方面以及创造力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个教学模块中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如何培养自己的企业家技能,并要求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胡校教师广泛查阅了英、美、欧洲的教材,认为没有最理想的教材,因而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个教学模块参阅了众多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来确定,避免了各教学模块在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重视教学模块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胡校商学院一年制的无文凭,两年制专科,三年制本科,研究生一年制,每一学年学六个教学模块,各学年教学模块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如一年级时学了Managing Individuals at work,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性的团队管理实践案例,二年级时学习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The Key Issues,内容主要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一学年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中两个模块是一学期学完,每个模块周学时4学时,另外两个模块是要学一年的,每个模块周学时2个学时,也就是说每学期学生同时只学四个教学模块,每周仅12个学时。胡校大学生没有我们国内学生要学的语言课(如英语)、公共课(如马史哲、体育等),12个学时之外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学的时间。胡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所有课件上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量资料,特别跨学科的拓展知识技能的学习资料;网络教育平台上还有很多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甚至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要求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3.教学手段多样化。一个教学模块由一个教学团队而不是一位教师任教。通常一个教学模块是一位领导教师(Module Leader)领导制作课件,其他教师参与教学。首先,以讲座(Lectures)方式讲述相关理论一个课时,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详细具体的事实。通常班容量较大,达到近45人,教师会跟据班容量的大小和教学内容的难易调整讲授的速度。其次,由三位辅导教师(Tutor)进行一个课时的课堂辅导(Tutorials)。一般通过网络由学生自由选择辅导教师(Tutor)分成10~15人的小班进行,辅导内容可以是统计学(Analytical Skills for Business)的计算练习、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的案例讨论等。第三是实践性教学。有些课程有实践活动,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这个教学模块,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第四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如前所述,网络教育平台提供胡校所有课件和大量学习资料以及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学术博客。
4.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胡校课程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有考勤、听试、案例研究、医科临床实践、卷面考试、小组工作、口试、实习、工作计划、组合、实践、口头报告(演讲)、职业行为、项目、建议、报告、研究、随堂测试、口试(Attendance、Aural、Case Study、Clinical Practice、Coursework、Examination、Groupwork、Oral、Placement、Workplan、Portfolio、Practical、Presentation、Professional Conduct、Project、Proposal、Report、Research、In-class test、Viva Voce)等。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以开放式的考核方式为主,如商学院的课程多以案例研究、报告、研究、口头报告(演讲)、小组工作、实习、实践等这样一些开放性的方式进行。考察知识记忆的封闭式考核(如卷面考试、随堂测试)较少。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如Learning for Business Success这个教学模块就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5.教务管理先进科学。胡校的每个教学模块的考核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考核要求、考核提交方式、提交结束时间、考核评分标准、学术不端的界定和处罚等,都非常清楚、完整、规范,都和课件一起挂到校园网上了。胡校为杜绝学生拖延考核的情形,规定学生的考核论文、作业、实践报告等不能直接提交给教师,都要交到教务管理办公室,由教学秘书开具收据,学生以收据证明自己有按时交,如果学生逾期去交,教学秘书将不接受学生的考核材料。而上文提到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或者要求在线提交论文,如学生未按期提交,逾期想提交时,网络已经关闭,就无法提交了。教师可以给未按时交考核的学生不及格,如果学生论的不合格,那教师就给学生不及格,即使全体学生都不及格教师也没有责任,只要教师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的。如果学生论文涉嫌抄袭,胡校有先进的软件可以复率,而且有严格的处罚机制,绝不姑息。正是有了这样先进科学的教务管理手段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胡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得以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才得以保证,从而又保证了胡校的声誉。
三、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了解了胡校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并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改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胡校,在教务管理、考核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姣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
[2]张翔,焦玮,.中美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理论与培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关键词 工程经济法 理工科学生 复合型人才
Abstract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cannot do without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and science student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s no longer the only type of talents, talents and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understand, mature economy. Based on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rom the economic law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ject content and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setting the project of economic law, study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help.
Keywords engineering economic meth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compound talent
今的世界,是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世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工程技术单一型人才,向懂经济、会工程、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过渡。
一名高素质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本领,更要有工程项目的决策能力,人员与资金分配的管理能力,以及了解企业未来发展的投资眼光。因此,工程经济法作为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顺势而生,开始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逐渐发挥作用。
1 工程经济法的内涵
工程经济法是一种立足于工程实践,将经济学与管理学融合,以技术为基础,管理为纽带,经济为目的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由于理工科学生缺乏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会遇到处理相关问题的情况,工程经济法在理工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工程经济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树立并强化学生的经济意识。所谓经济意识,简单说就是“省钱与盈利”的有机统一,①这是工程经济法的中心目的。工程项目或者企业的盈亏对其下一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要通过对学生建设投资、流动资金、税务管理、管理成本、风险评估、工期管理等内容的讲解,让其有大致的知识框架,明白如何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做到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运用自己的经济头脑去科学合理地管理工程项目。
(2)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常遇到的经济问题。教学方法要讲究传统性与灵活性的统一,②在传统的书本教学基础上,可以采用互联网教学、趣味互动游戏法、案例教学法③等多种方式。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如专利权的申请与维护,企业遇到不正当竞争时如何处理,生产者的质量责任与义务等,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去切身体会这些常遇到的经济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考。
(3)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与模式。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制度与管理制度尚未完全统一确立,很多行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还在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但应当让学生了解经济管理制度演变史,以及变革的主要方面,方便他们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具备系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经济管理意识。
(4)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与长远眼光。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宣传、经营、维护是一系列完整的过程,技术的操控与相关的管理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要充分考虑工程项目中的各个因素,优化工程成本,从而获得最佳效益。④因此,必须让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力争把企业或者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做到最大化。
2 理工科学生的含义与特点
为了研究理工科学生的含义,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理工科具体包括哪些专业。理工科专业分为理、工、农、医,其中理学包括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力学类等;工学包括机械类、材料类、土建类、水利类、武器类、电气信息类、交通运输类、航空航天类、工程力学类、林业工程类、公安技术类等;农学包括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动物医学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等;医学包括基础医学类、预防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护理学类等。
所以,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含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工科学生是“将主要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他们将是科学物化的实际承担者,是从事设计、施工、工艺、生产、规划和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⑤具体来说,理工科学生除了理工科院校中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还包括非理工院校(如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学生。
理工科学生受教学方式及所学专业的影响,思维模式与行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科学培养,但忽略人文教育。工科是思维基础是“工具思维”,理科的思维基础是“科学思维”,文科是思维基础是“人文思维”。长期以来,理工科学生受传统模式影响,虽然养成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以及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却淡化或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给学生的长远发展留下较大的弊病与隐患。人文精神是科学的引导,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去指引我们去探索,那么即使学到再高超的技术,可能也会误入歧途。
(2)专业培养深入,但法律意识淡薄。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以及相关行业的需要,理工科学校的专业课内容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深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技术层面的传播速度却远远快于法律知识的传播速度,这就造成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知识体系的缺失。理工科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技术,更要注意储备法律知识,要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并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对待法律要做到学、懂、守、用,学习法律常识,懂规矩,守纪律。此外,还要运用好法律武器,依法维权,切实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3)崇尚理性务实,但思维容易机械。理工科学生有着自己的思维态度与逻辑方式,他们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对待自然科学,他们倾注了极大的兴趣与精力,理性务实、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他们有着批判式的思维,严格认真,实事求是。但是对于社会科学,他们往往不甚感兴趣,自然也不会较多关注,另一方面由于这方面知识储备的匮乏,思维方式比较单一,他们很容易只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能兼顾全局,经常形成一些偏激的观点,造成思维上的机械呆板。
3 工程经济法在理工科教学中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北斗导航的研制成功,天宫二号的顺利发射,超级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中国的科技力量得到充分证明。然而这些科技进步也对我们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理工类人才培养的弊病也逐渐暴露。结合理工科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工程经济法在理工科教学中的必要性。
(1)当前理工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理工科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过多地重视专业课的教育,却忽略了工程中最基础的造价投资、经济分析以及市场的研究,造成学生的经济意识普遍缺失。大一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大二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三学习专业课,大四实习求职,整个四年的教育中鲜有人文类、管理类、经济类的培养,使得学生只是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专才,而不能成为全才,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学生缺乏经济类、管理类知识。部分理工科学生由于学习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双学位或辅修专业,这方面的知识得以补充。但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由于课程设置的问题或者自身兴趣的问题,经济类、管理类知识十分缺乏。工程单位与企业对懂管理与经济的工程技术人才有着迫切需要,但学校对理工科学生的管理类、经济类教学投入却严重不足,使得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学生对工程中常遇到的经济类、管理类问题缺乏必要了解。与工程实践相脱节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不了解,也就自然不会经常思考这些问题,长此以往,一旦在工程中遇到这些经济类、管理类问题,理工科专业出身的他们很难立刻想到对策。因此,工程经济法中的案例教学,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十分必要。
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是增强学生在特定行业的就业竞争力的必然之举。⑥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培养和就业等多方面,工程经济法都有其必要性。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工程经济法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工程经济法的价值与意义
(1)树立学生的经济意识。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实施,离不开经济上的规划,通过工程经济法的学习,让学生在成本计算、投资、运营等方面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道如何把钱花到对的地方,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去省钱,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能够熟练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工程项目实施各环节中面临的经济问题。⑦
(2)培养学生的管理与决策能力。由于理工科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生产管理经验,使得他们在管理、决策等方面畏首畏尾。通过工程经济法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与学生进行互动,开展启发式教学,逐步锻炼他们的表达、管理与决策能力,同时也可增强他们的口才,树立自信心。
(3)增强学生的全局意识。引入工程经济法,综合考虑初投资、运行费用、使用寿命等,进行经济比较和分析,选择最佳方案,⑧通过这方面的学习,打破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局限,让他们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一方面,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以增加,实现双赢。
5 结语
工程经济法致力于懂工程、会经济、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它与理工科原有课程的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具有应时性与前瞻性。工程经济法给理工科学生带来的帮助,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其思维方式的转变、管理决策等能力的锻炼,其作用与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注释
① 李希胜.如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意识――浅谈工程经济学的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② 张学英.《经济法》课程在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思考[J] .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6
③ 唐G娟,江煜等.浅谈工程经济学的八种教学技巧[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6.
④ 毕梦林.工科大学生能力手册[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
⑤ 陈薇.基于工程项目招标中工程经济学的应用[J].工程经济,2016.1.
⑥ 万勇.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4.
当前,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普遍不高,成为制约其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文章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农业院校外语类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其成因,并依据《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提升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农业院校;外语;职业素质
自上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外语类专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多数本科农业院校都设立了外语类专业。经过十多年的短暂黄金发展期,近些年来农业院校的外语类专业发展普遍面临困境,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分析原因,除了毕业生人数多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当前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与其他高校同质化严重、职业素质不高、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不强所致。当前,国家正在通过制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学科专业的改革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此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主动改革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实现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良好职业发展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职业素质是创业能力的体现,是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品质和知识技能品质等的总和。主要包括四方面:(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集体意识等;(2)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素养、品味格调、现代意识、表达能力等;(3)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身体素质包括拥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体魄。心理素质要求拥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较好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4)专业素质。包括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专业领域内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尤其强调的是学生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造能力。职业素质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职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内涵和强调的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目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运用网络的能力、宽广的知识面等成为良好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强烈的创新意识、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成为成功创业者的特质。
二、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分析
(一)职业素质现状比较校内其他专业,外语类专业学生在语言基本功上优势明显。同时,由于受异域文化和农业院校独特文化的交互影响,形成了特有的人格气质和职业素质,比如作风较为扎实、吃苦耐劳等,受到一些用人单位的青睐。但从整个群体来看,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不高,总体上呈现语言优势越来越不突出,其他能力亦不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结构单一与农、工、理等专业相比,外语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视野较窄,除语言文化外,对于其他相关专业涉猎较少,知识面不够宽,对农产品加工、经济贸易、机械电子、生物技术等专业理论和技术都缺乏必要的了解,不适应当前社会对多元化、通识化、个性化、实用化外语人才的要求。2.语言基本功较差“听、说、读、写、译”是外语类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功。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相比较外语类、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外语类专业的很多毕业生语言基本功较差,表现在:口语交流不流畅,语音语调不准确,外文函电格式不熟练,写作过程中语法和词汇错误较多,笔译和口译能力不足等方面,与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相差甚远。3.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相对于农、工、理等专业,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思想上较为保守,视野较窄,主动出击、敢于突破的意识较差。同时,外语类专业与其他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交流互动不多,各种提升创新素质的平台较少,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差,品格养成不够,动手实操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4.职业目标定位模糊上个世纪,各高校外语类专业主要是为学校培养师资,随着形势的发展,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企业成为就业的主要方向。但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就业教育指导不足的影响,大部分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形势变化缺乏了解,对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反应较为迟钝,职业规划意识不强,职业发展目标定位模糊。
(二)主要影响因素1.人才培养方案滞后外语更多的时候只能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载体,而非一个专业方向,这是外语类专业毕业生无法突破的职业瓶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总体外语素质不断提高,外语类专业的存在空间在不断缩小,因此,绝大多数外语类人才都不得不面临知识结构调整和职业危机问题。然而,大多数高校对社会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没有及时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做出调整,导致不同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千校一面”。在多数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没有很好地与农、工、理、管等学科结合,突出重围,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和优势,实现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2.实践环节薄弱当前,文科专业普遍存在实践环节缺乏的情况,农业院校的外语类专业亦是如此。很多农业院校不重视外语类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基地数量少,条件差,利用率不高。在四年的培养过程,很多高校的外语类专业没有相关的校外课程实习和专业实践,学生仅有的一些实践机会只是校内的模拟实习和一些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活动,重要的毕业实习也往往是流于形式,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3.创业指导不够近年来,多数农业类院校开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开设了创业指导类课程,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创业意识。但就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的创业指导课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安排、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上,都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和高度,效果较差。特别是根据外语类专业的特点,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做得还很不够,这是导致外语类学生职业素质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4.生源质量偏低多年来,由于农业弱质性所形成的社会偏见和误解,与综合类、理工类院校,甚至是师范类、医学类院校相比,农业院校在优质生源争夺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外语类专业更是如此。这表现在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上线第一志愿率偏低,很多农业院校需降低录取分数线、多次征集志愿、调剂录取才能完成招生任务。致使学生的外语基础参差不齐,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的积极不高。
三、提升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
目前,《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制定完成(以下简称《国标》)。教育部强调:《国标》只是专业基本要求,不同高校要以《国标》的出台背景为主要线索,制定凸显本校定位和特色的校标,进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适应经济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需求。基于以上情况,农业院校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一)改革培养方案,彰显农业院校特色改革现行的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以外语为优势和工作工具的复合型人才。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外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计划做出科学合理的修改。一是加重实践性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门类,把外语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领域的相关实践课程涵盖在内,例如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外语类文书的制作,旅游外语类导游实践,外语类教学实习或实践,笔译、口译实习或实践,外语类新闻写作,电子商务等。二是采用“外语+”等模式,加强外语类专业与学校优势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开设涉农、涉工等不同门类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当前,在农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师队伍有两大问题。一是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的,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二是绝大部分只有外语类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单一。因此他们知识和能力缺乏综合性、前沿性与实战性,不能适应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要以《国标》的出台背景为主要线索,对师资队伍进行改造。主要办法有:一是要适当引进具有经济、计算机、法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师资。二是鼓励现有的教师攻读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的学位。三是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交流,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聘请企业家为学生授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加强指导与服务,提高学生创业主动性针对农业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相对较弱的现实,加强以职业规划和创业咨询服务为核心的创业指导。一是要指导学生提高创业意识。使他们明白自主创业是时展的潮流,创业的主体是自己,提高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要进行全面指导。要进行创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更要加强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三是要强化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发展意向提供精准职业生涯指导服务。
(四)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一直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外语类专业要积极借鉴、汲取农业类专业的办学经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加大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切实保障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二是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吸引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三要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高校的联系,互派学生交流,让学生参与到更多同龄人的竞争。诸如此类的实践,能够慢慢地提升大学生外语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付文.师范类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浅析[J].才智,2014(26):20-23.
[2]李小静.高校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285-287.
[3]龚素.浙江省外语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146-150.
[4]邓国军,费英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1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