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0:39:39
导语:在人口老龄化治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居家养老 服务 综述
国际通用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那么表明这个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人中总数的13.3%,已经超越老龄化国际标准,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相关统计预测,到2050年,全国老龄人口将会达到4.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0%,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近9000万人,占老龄人口的22%。老年人口的增加,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机构养老由于运行成本高、总体数量少、服务形式单一等原因也难以满足养老的多样化需求,急需探索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解决我国现实养老问题的重要选择。
“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与模式更新。”“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是指非营利组织依法通过相应途径,并以多种方式,参与居家养老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从而增加社会和公众养老服务的行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可以弥补政府失灵,提供多元服务;二是弥补契约失灵,完善养老体系;三是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四是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福利水平。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不同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和服务团体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正在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并逐渐发展壮大。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在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实践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奉行自由主义,对社会和经济有限的干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成为社会保障的有效补充,非营利组织参与的实践得到快速的发展,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的提出,国家干预经济成为治愈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这一段时间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活动趋于平淡。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福利危机,“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使得政府不堪重负,无法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服务需求,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的不足和缺陷。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
政府/市场失灵理论。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首先提出了政府/市场失灵理论,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物品提供奠定了的理论基础。韦斯布罗德利用需求—供给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解释非营利部门的存在。在他看来,政府、市场、非营利部门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这三者在满足个人需求方面具有相互的替代性。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非营利部门的需求。
契约失灵理论。美国法律经济学家亨利·汉斯曼1980年提出的理论。契约失灵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仅仅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契约失灵无法靠市场自行解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会选择依靠市场之外的一些组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如非营利组织,它们不以营利为目的,受非分配性原则约束,不能将所得利益在组织成员中进行分配,只能用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非分配性约束原则使得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故意提高价格或降低质量的可能性不高,抑制了一些市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志愿失灵理论。美国著名公共管理专家萨拉蒙教授提出来的。萨拉蒙指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营利组织一样有其局限性,也会产生失灵,即“志愿失灵”,这也是非营利组织自身所固有的缺陷。非营利组织的弱点恰好是政府组织的优势,政府因其掌握着全社会的资源,能够通过立法、运用民主政治程序等方式较好地克服非营利部门的缺陷;而非营利部门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或者较小范围内的服务等优势。所以,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在各自组织特征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应建立起合作关系。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福利多元主义主张政府不是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社会福利应由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家庭和社区共同负担。政府角色转变为政策规范的制定者、服务的购买者、管理的仲裁者,政府应加强与其他服务主体的合作,提高社会福利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公民多样化的福利服务需求。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参与和分权。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经验
国外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经验,养老服务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是统一主义福利模式,以英国等福利国家为主要代表,注重通过机构为全体国民提供养老服务;二是新自由主义福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注重在养老服务中强调自立和互助,注重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减少政府的责任;三是政府主导的合作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强调政府与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配合,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和微观渗透的功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模式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多元化模式是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趋势,非营利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居家养老的发展带来很多启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确保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家庭照顾者的服务、扩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等。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性探索。1998年,北京、上海、大连等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城市进行了居家养老的尝试。2000年,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倡议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福利设施,开展社会福利服务,满足民众对社会福利的需求。2001年,全国社区实施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旨在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多样的福利服务,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福利网络。2006年,我国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08年,民政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广居家养老模式。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在上海市静安去、杭州市上城区、南京市鼓楼区、宁波市海曙区、青岛市市南区和大连市沙河口区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国的推广提供了经验借鉴。他们的成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载体,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全方位覆盖。二是服务对象相同,均为60岁以上的老人,特困、独居、失能老人、有特殊贡献和百岁高龄老人为服务重点。三是服务供给的方式主要是由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服务,政府直接将资金拨付给非营利组织,或采用居家养老服务券和代币券等两种方式。四是提供服务的内容相似,主要集中在日间照料、爱心助老、上门服务等。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研究的成果
国内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从理论和现实需要论证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二是从参与环境条件和参与的优势等方面论证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可行性;三是从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服务、非营利组织直接提供等方式论证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途径;四是从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的错位和越位、非营利组织自身管理的缺陷等方面论证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障碍和困境。
国内学者对养老服务的研究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供给主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对服务方式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能应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的局限,更能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在服务供给主体研究上,邓国胜、穆光宗等学者指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主流应该是政府、营利机构、家庭、非营利机构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和社会助老相结合,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国内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唐咏、徐永德等学者指出非营利组织在养老服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⑥贾西津主要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角度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部分学者选取典型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如周珺仪以北京市F社区为例、付裕以郑州市金水区金夕阳托老站为例、李敏以江西省为例、徐峰以南京玄武区为例、吴春以济南市洪家楼街道为例、唐东霞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对非营利组织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困境和出路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旨在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应对思路
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是我国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人口现象。河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对外公布,河北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河北省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000多万,城乡居民养老问题任重道远。人口老龄化并非一定是危机,面对来势迅猛的白潮,我们要未雨绸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传统,努力研究、寻求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对付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1.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人口老龄化是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动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快速、持续的下降,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在一个开放的人口中,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程度和进程。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从“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转变是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具体变化。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与此同时生育率实现了由高向低的转变。
2.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经对外公布。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93041人,占16.83%;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74.93%,目前尚处红利期;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19726人,占8.24%。综合分析我省人口增长的情况,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每年我省人口自然增长数大概为40~50万之间;二是机械增长,即流动人口。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一般而言,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是衡量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统计我省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8.24%,这表明我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伴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强,我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3.河北省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河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也相应而生,具体表现在对未来社会保障、社会扶养负担、消费结构、储蓄率等各个方面。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对整个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6月底,河北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21.03万人,比年初增加32.59万人;其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2001年到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及离退休人员各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省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2009年,北京、上海的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依次为9.2%,3.5%,而河北省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6.6%。河北省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提高对于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有益处。
作为容易患病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医疗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2009年,河北省共有18个县、市启动实施了国家“新农保”试点,从制度上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参保率达80%。据此河北省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实现更进了一步。具体数据显示,2011年6月底,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31.13万人,比年初增加13.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616.77万人,比年初增加24.33万人。河北省医疗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服务型政府,增强百姓的幸福指数。
二、河北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思路
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且深远。因此,我们要坚持“积极应对、全面统筹、科学治理”的思想,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战略,汇聚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我们才可能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目标。
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为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随之出台了老年政策法规。对此,我们要全面落实“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效加大安老养老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老年人实际的社会养老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注重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人口和老年人口信息化建设。加快“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建设,建立省级老龄人口数据库,逐步形成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实现全省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和人口预测。加快人口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民政、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整合涉及人口的基础数据,提供更多的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信息。开发和运行全省养老机构统计信息系统、农村部分家庭养老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社区养老管理服务等综合应用系统。
3.培育老年友好的组织,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河北省在实际经济社会建设规划中,要结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现状,合理规划老年服务蓝图,创造为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提供多种条件。针对城乡不同区域分布特点,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多种类的具备特色的和谐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深远。社区可以为辖区老人提供帮扶、关怀等服务。同时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老年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针对特殊困难老人,可以提供专门服务,真正保证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注重宣传爱老、尊老精神,提高青年志愿者积极性,设立“一对一”专项服务等相应措施,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关键词: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差;人口分布
引言
南阳市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第二的农业大市,长期以来,人口问题一直是党委和政府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认真研究分析人口结构现状和趋势,剖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该市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南阳市经济建设发展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人口环境,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新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 南阳市人口结构特征
1.1 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
近年来,南阳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据2008年河南省人口城镇化抽样调查数据评估推算,2008年南阳市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36%,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91.2万人;老年人比重较2000年提高了1.37%,平均每年提高0.17%。受家庭小型化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空巢老人”逐年增多,2008年“空巢老人”户占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户比重为15.3%,其中农村比率达到26.1%;老年人口中高龄化现象明显,2000~2008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7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为0.76万人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因丧偶、离婚、未婚的单身老人数量增加,比重达到15.4%;相对于城镇,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2008年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了8.5%。
1.2 人口性别比失值较大
南阳市作为河南省人口大市,一直存在着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南阳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以女性为100,下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27,2008年新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下降,为113.9,到了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尽管出现回落局面,且低于全国118的水平,但仍处于高位,其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影响不容忽视。
1.3 人口城乡分布不均衡
南阳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地形间分布不均,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有超过70%的人口居住在50%的平原地区,而占总面积50%的山区和丘陵居住人口仅30%左右;二是城乡分布不均,2007年全市有33%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而另外67%的人口仍居住在农村,随着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集聚效应增强,2008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例达到35%,但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南阳市虽然有着较为便利的城镇化建设人口优势,但城镇建设步伐和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不发达,城市承载力相对较弱,这种差距和不足使得南阳市城镇建设如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等面临较大压力。
2 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南阳市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由此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降低经济活动人口比例,加大加重社会抚养负担,增大劳动成本,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能否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
2.2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必导致婚姻挤压问题出现,影响家庭稳定和性别失调人群生活质量,甚至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繁荣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保持社会自身良性运行因而不得不付出昂贵的经济成本。首先男性群体增多致使男性劳动力就业拥挤而部分岗位短缺女性劳动力,使社会劳工分工变得不合理,由此不能充分发挥职业劳动领域内男女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扬长避短优势,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劳动力配置不合理现象又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降低社会物质、精神财富;其次,男多女少的性别失衡带来的婚姻挤压等问题导致婚姻物质成本抬高,加重一些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可能重蹈买卖婚姻、早婚早育等社会陋习,增加拐卖人口等犯罪行为发生,农村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干扰并延迟解决“三农”问题;而且男女比例失调必将加剧性犯罪行为增多以及性病等传染病传播,加重政府治理社会恶劣治安环境经费投入的负担,也会极大的加重传染病患者治疗费用负担及社会用于防治此类疾病的物力和精力。
2.3 人口分布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乡人口分布不均是南阳市面临的特殊问题,大量农村人口的存在增大了人口密集区人口问题的压力,农村剩余劳动力随时可至,为全市外出务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在增收的同时,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而另一方面又加重了大量农村人力资源的外流,导致出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许多行政村除了老人、部分妇女和留守儿童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很少,势必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南阳市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一旦受到制约,就会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而人口质量低反过来又促使人口数量增长更快,最终导致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不良循环。因此,要改变这种人口结构模式,必须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老龄化、分布不均等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3.1 充分认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无不与人口紧密联系在一起。“两种生产”理论指出:人口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相适应。可见,人口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时,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人口发展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时,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南阳市自上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后,减少了人口对土地、粮食、交通、住房等资源的需求,极大缓解了人口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并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为当地经济实力的增强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
3.2 从制上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结构矛盾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
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各项法律、规章、制度,采取各类行之有效的、必须的工作手段和措施,继续坚持、创新、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尽可能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流动人口问题等一系列人口安全问题。随着一定时期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将工作重点由解决人口问题转移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上。
3.3 合理分布人口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南阳市经济发展要求,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有计划、有步骤的促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合理分布人口,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支持南阳市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扶持重点小城镇建设,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使在城镇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自愿办理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享有同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待遇;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流转、退出补偿等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长效机制;加强迁入农民技术知识培训,提高进城农民就业再就业能力,不断完善进城农民就业扶持体系。合理分布人口布局,使劳者有其业、人能尽其力,促进生产较快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朱云成,陈浩光.试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人口与经济,1983(1)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公司;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中国于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压力也越来越大。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承担起老龄事业发展的重任,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帮助政府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 756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 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的有关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17%;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传统型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绝大多数是由家庭解决的。但是,与老龄化社会发生同步变化的是,现代家庭的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在家庭中老年人占多数,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形成了“4—2—1”结构。因此,家庭养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老年人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的减少、工作与身体状况的变化,导致中国现阶段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在城市,老年人除了退休金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在农村,老年人不但没有养老金,甚至还要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基本没有“退休”的可能。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社会问题,不少老年人还要程度不同地负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三)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 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养老金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须建立起系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
(四)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经历了“企业 社会”、“企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三个阶段,在保险方式上从“社会统筹”到“统账结合”,保险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完善,在稳定社会和保障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却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短缺,导致支出远大于收入的矛盾日益加剧。
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存在着历史欠账,新制度实施前已经退休的“老人”需要相当数量的养老金支出;二是在就业压力下,一部分劳动者提早退休;三是人均寿命普遍延长;四是企业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五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狭窄等等。因此,具有条件享受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金不断增加,而政府和社会在社会保险支出方面无法实现同比例扩大,二者之间形成矛盾体。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达7400亿元,且每年以1 000多亿元的规模在扩大。直接的后果是离退休老人不能按时领取养老金,最终将制约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纵深推进与健康发展。
二、商业保险公司具有解决养老问题的优势条件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关心老年人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解决养老问题,关键是要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积极的姿态和得力的措施去应对,要让老年人在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感受到幸福,使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有能力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和倡导商业保险公司在解决养老问题中发挥作用
2006年6月16日,国务院下发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作为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挥着“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该文件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障需求不断增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养老、健康等保险,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意义上,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和倡导商业保险公司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发挥作用,要求保险业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这是保险业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商业保险公司应尽的一种社会责任。商业保险公司必须立足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着力解决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体现出独特的作用。
(二)国家积极支持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一个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高低,从客观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在2006年由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对于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我国养老服务业彻底向社会资本开放的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加快向养老服务业渗透的步伐,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
(三)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应该包含养老服务内容
一直以来,中国保险业在“经济补偿”与“资金融通”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但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的功能需要不断完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面对的是保险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这一主要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要求保险业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发展社会和人民急需的农业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责任保险。这些要求,找准了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既明确了保险业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也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是保险业延伸服务,实现服务功能完善的必然要求。
鉴于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家庭开始把商业保险作为解决养老和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社会对于保险的需求,是保险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决定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必将不断拓宽。保险业应该也必须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高度谋划工作,针对养老方面的保险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目前,在解决养老问题上,保险业拥有自己的产品,但是解决的也仅仅是养老金的问题,对于养老的服务问题还没有真正触及。在现今和未来社会,依靠子女提供养老服务的可能性日益减少,而原有的养老机制也在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成立商业养老保险服务公司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又一可行选择。
三、抢抓机遇,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中实现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一)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中国统一
目前,党和国家对于保险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期望越来越高。国务院相继召开会议进行专项研究并下发《若干意见》,系统阐述了保险业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政策扶持、政府推动的保险业发展模式将逐渐形成,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应该讲,保险业已经进入到又一个充满希望的“黄金时期”。
在保险业加快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前,商业保险公司要主动抓抢机遇,巩固好业已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地位,在服务的广度、深度和质量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发展的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问题,恰好符合这一发展思路。
在我国人口结构向老年型转轨时,老年人口增长引发的对其衣、食、住、行、医疗、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使老年消费在社会总体消费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将影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化,促使老龄产业的兴起,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了解,目前我国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预计 2020年将达到2.4亿人,占当时总人口的16%左右,养老服务业已成为公认的“朝阳产业”。
按照人生成长特点来讲,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是一生财富积累最丰厚的时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应该有能力支付养老金。商业保险公司向养老服务领域拓展,可以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又快又好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目标的实现。对于庞大的老年人口来说,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周到、完善的保险服务。对于投资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盈利机会和盈利空间。对于公司员工来说,既拓宽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实现商业保险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突破常规思维,以超常规的措施来保证和促成。在全社会都在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而积极努力的情况下,抢抓机遇,加快向养老服务领域拓宽,是商业保险公司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商业保险公司具备向养老服务领域渗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增强,改革释放的活力正在成为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商业保险公司在市场地位、服务网络、财务实力、人才队伍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具备诸多优势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公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积极满足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内含价值高的业务,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不断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转型。要确保商业保险已形成的竞争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并在公司内部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公司向客户提供差异化和完善服务的能力。通过保险资金运用和资本运作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在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商业保险公司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转贴于
(三)建议商业保险筹建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设想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未来五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商业保险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应该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议采取参股、收购、策略联盟等多种形式,筹建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在保险产业链条中增加老年服务产业,这也符合商业保险公司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定位上,要突出养老和敬老的主题,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以满足、改善和丰富老年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出发点,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在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为老服务”的宗旨。
养老保险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可以有四个方面。一是争取国家相关的专项老年人社会保险基金;二是公司运用自有资金;三是有养老服务需求并有能力支付服务费用群众的消费资金;四是吸纳社会上有爱心人土的捐款资金。同时,还可以针对农村与城市老年人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资金筹集方式。如,对于农村老年人,可以将其个人使用与经营的责任田转让给土地经营组织,形成责任田养老资金,发挥“责任田”的养老保障作用。对于城市贫困老人,可以将其拥有的房产作价入股到养老服务机构,以此作为养老资金的来源(此观点来自于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田雪原)。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兴办产业的选择上,可以采取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可以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与有关企业合作,开发、生产老年人特殊用品,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
在养老保险服务公司具体运作模式上,积极争取政府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集中辟建高标准的老年社区为着眼点,投资参与社会养老公益建设。老年社区建成后,可以采取会员制租住、产权发售及公寓式整体出租等多种方式。对于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有较高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可以有偿提供公寓式养老服务;对于具有较高消费水准的老年人,尤其是以“侯鸟式”异地养老的特殊人群,可以为其提供购买产权、短期租住、长期预租等多种选择,建立乡村度假屋,满足其阶段性自由灵活入住的需求。只要这些新型养老项目配套设施完善、经营理念先进、服务功能健全,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老人的养老需求,市场供求将相当大,必将给商业保险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2.
[2]李宝库.老龄社会和孝文化[J/OL].人民网,2006—03—07.
[3]田素雷,李惠子.中国感受到人口老龄化压力[J/OL].新华网,2006-02—23.
[4]李鸥.社会养老保险:理论导向与制度安排[J].社会保障制度,2005,(11)。
[5]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建设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税务总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S].2006.
关键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公共服务;理论研究
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一)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由政府购买和公共服务两个部分组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义,即政府以财政资金转移为形式,通过平等地订立合同契约等方式,向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购买公共服务的活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二)关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依托社会力量,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模块: 1、生活照料,是指为老人提供购物、配餐等家政服务和一般照料或是特殊照料。 2、康复保健,是指为老人提供疾病预防、护理康复、卫生健康教育等。 3、法律维权,包括为维护老年人的赡养、财产等合法权利提供法律的咨询及援助。 4、文化教育,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 6.精神慰藉服务。指邻里结对、相互关爱等志愿服务。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及价值意义
(一)老龄化问题的促进作用
在之前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人口结构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比例失衡的人口结构带来的问题和缺陷性尤为明显: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王德文、蔡P、张学辉认为劳动力供给数量缩减将削弱劳动分工效应,总产出和人均收入水平随之下降;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较小, 则会降低储蓄率,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会保障问题。姜向群运用2000-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变化的预测值来测算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驱使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将难以为继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越严重,现行制度中的退休人口养老金没有基金积累,导致在职人员实际的养老负担加重。
(二)传统文化、家庭结构、社会问题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诉求
对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因机制,可以从老人心理状态、家庭功能结构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来探究其社会根源。
1.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大部分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家中养老,熊必俊认为,居家养老并没有将老人的社会交往阻断,在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老人仍然可以得到家人和邻居的关心,使老人在社会生活的被关照的心理状态得到满足;
2.家庭结构的变迁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一个动因,目前大多数家庭规模越趋小型化,子女就业地点离家远、女性越趋职业化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了冲击,增大了老年人养老的成本以及风险;
3.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推进职能转变的现实需要,万军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变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这也有益于公共财政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公民社会形成。
4.在购买和监督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能达到政府与市场的良好合作关系,程伟认为,政府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对困难老人给予了关怀,这样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来关注老年人养老、参与养老服务,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间接地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使社会就业形势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政府购买”作为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打破政府既作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又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的传统治理理念,开创政府、市场、社会攻击公共服务的合作创新机制、新模式。
以上海长宁区为例,长宁区社会组织以创新实践园为平台,发挥公益品牌的辐射效应;以枢纽式组织建设为抓手,扩大社区治理与参与;以规范发展为目标,提升政府购买服务实效;以诚信建设为契机,完善综合监管和信用体系制度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明确以下三点:界定出 “向谁购买”,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要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以及接受服务的老人的经济状况来实施不同的公共服务流程;确定 “购买内容”,坚持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原则,适当在原有的公共服漳谌萆侠笱瘢谎细窆芾 “怎么买”,应当对购买服务的每一个程序系统了解,比如服务对象、内容、经费等进行详细评估与分析,实现有效监督。
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风险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基础薄弱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政府在此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关键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里,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依赖和受制于政府的管辖,所以在和政府共同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合作过程中,难以从独立的地位与政府平等谈判。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基础较为薄弱。一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了解不全面,不能完全信任社会组织去提供养老服务;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足,不利于养老服务的推进。
(二)购买效果合作绩效不足
在购买养老服务领域,由于养老服务供给的评估标准较难界定,在购买过程中,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项目的成本、人工费用、以及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难以确定,购买过程中价格难以确定。购买价格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可能会导致政府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增加购买成本,加重政府的负担。
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存在风险。政府和社会组织签订合同时,由于合同的不健全可能导致赔付,如果违约责任、双方涉及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服务的水平及数量等在合同条款中界定模糊,产生合同歧义和灰色地带,容易引发合同执行争议和冲突,为后期评价、监管留下隐患。
(三)政府权力会导致服务随意性
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一些政府在进行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随意对社会组织和市场进行分配任务,导致服务的随意性。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地方政府承担着委托和主导的作用,实际提供者是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政府权力过大会不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和真实性的表达,这样也会导致社会组织和市场不能清楚的明白政府任务的导向和实际目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对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运行的各项过程并没有做明确的指示和规定,相关决策者和执行者拥有较大的主观意愿,不利于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五、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改进建议
(一)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让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行满意度与需求层次的调查,了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种类数量和品质等方面的需求。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需要的、符合老年人本身特点的服务。其次,政府作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加强福利资金的投入,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确保购买的养老服务的质量、老年人的满意度和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逐步参与到提供政府改革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进程中,一方面缓解了政府的行政压力,另一方面对于扩展政府的政治影响力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要实行科学、全方位的监管机制,政府对社会组织提供的资金支持要进行明确的规定及使用l例,对于社会组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法和模式的监管也是保证政府决策得到合理实施配置的保障。应加强政府部门的整合,完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过程的监控和服务满意度及结果的评估管理。
(三)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购买公平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保证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性的保障。在服务的购买方式上,应该采用分类购买以及形式多样的购买方式共同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购买服务力度,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为提供服务的重要并有效的方式。
政府应该大力培育和鼓励有能力承担政府委托服务的社会组织,利用市场和社会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形成政府购买、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合同签订条例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购买程序和惩戒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凡,方大春,《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2015.
[2]冯俏彬,郭佩霞.《政府购买服务 该怎么买》,中国政府采购报,2010年9月.
[3]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决策,2009,(12):1-23.
[4]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2010.
[5]朱冬梅.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8-51
[6]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J]科学决策,2009(12):1-23.
[7]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2010.
[8]朱冬梅.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3(4):48-51.
[9]张晓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J].社会福利,2007(8).
阻碍中国债务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其一是政府依靠银行来完成自己的政策目标,其二是货币政策的实施依赖于直接的数量和价格控制,而不是利率信号等市场化工具。过去的18个月中,中国通过引入新的破产法、建立债券卖空机制以及扩大外资参与程度,加快了债务资本市场改革的步伐。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强劲的经济增长以及金融自由化都表明,中国国内债务资本市场的规模将大幅扩大。
十年后中国债务资本市场占GDP比重超过60%
七国集团(G7)上世纪70年代早期的债券市场规模与中国目前类似,从那时起至上世纪90年代,七国集团的债务资本市场快速成长,研究切七国集团可以为我们确定中国债务资本市场的前景提供借鉴。首先,从上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七国集团大范围地解除金融管制,包括取消利率和汇率管制,以及放宽佣金和费用等。目前中国也在采取类似的措施,虽然只是开始,但势必推动债务证券融资的不断扩大。其次,自上世纪7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显著恶化,除美国以外,大多数国家已经不存在对经济发展有利的“人口结构机会窗口”。目前,随着预期寿命的增长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的“人口结构机会窗口”大约只会持续20年的时间,到那时,14%的人口将超过65岁,比目前的数量增加8%。人口老龄化将会推动养老金和人寿保险市场的发展,增加对债券的需求。而税收收入增长放缓,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开支增加,财政状况趋于恶化,也必然导致固定收益产品增加。再次,七国集团债券市场的成长与其经济发展同步。从供给的角度看,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有股权在企业和银行系统的逐渐减少,以及企业治理水平的改善,这些都增加了对债务证券融资的依赖;从需求的角度看,随着七国集团人均GDP的增长,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显著提高。以上这些变化都很有可能在目前的中国重现。
通过研究七国集团的债务市场资本化、经济发展、金融自由化以及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1970.1995年间,欧洲和日本债券市场的平均增长值相当于GDP的70%,而2/3以上的增长值源自人均GDP的增长。如果假定中国年均GDP增幅维持在6%左右,进一步开放金融管制和资本账户,并且65岁以上老人占工作人口的比率不断提高(采用联合国人口结构预测),到2016年,中国债务资本市场在GDP中所占比重将从目前的27%提高至60%以上,债务资本市场增长值的一半(占GDP的16%)与经济发展相关,三分之一(占GDP的12%)得益于金融行业改革,其余的部分则源自人口结构的恶化(图2)。
中国债务资本市场是实现“金砖四国梦想”的关键一步
根据我们对“金砖四国”的预测,十年后中国债务资本市场的规模接近GDP的60%,按当前价格计算,总值约4.5万亿美元,相当于目前美国国债市场的规模。以美元衡量,未来10年的年实际增速只有20%,尚低于过去10年34%的年增速。当然,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增长重心从政府债券转向公司债券,增幅减小是正常的。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社区护理干预;优越性;效益成本
当前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而如何为老年人慢性病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减轻老年人的病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了医疗事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采用社区护理干预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护理是综合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笔者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我国老龄化现状以及老年人慢性病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寿命增长,当60岁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数的10%以上,即可将该国定义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我国早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老年人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0.09%,随着科技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已大大加深。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在老年人中,能够保证自身仍处于健康状态,重要脏器无严重疾病的老年人仅占总体老年人的1/5~1/4左右,老年人普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类型的疾病,疾病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对自身及儿女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2 当前我国对于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干预
2.1建立患者相关资料档案 对老年人患者进行护理,首先要掌握患者的具体信息,如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并对患者的患病时间、患病严重程度等天蝎入患者病历档案,使得社区护理医院对患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方便情况,决定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访问或要求患者定期来我院进行病情检查。
2.1提供基本的护理 由于社区医院医疗水平并不是很高,因此,主要对老年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注射治疗以及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等治疗,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出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就该疾病对患者自身的具体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危害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式
2.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应对患者进行老年人慢性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使得老年人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够更科学的避免疾病恶化,保证自身的恢复质量。
相对于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后再进行治疗,更应对老年人进行慢性病的相关健康教育,使老年人能够对该疾病进行预防,这是从根本上控制老年人慢性病出现的方法。主要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口头宣教、定期在社区内举办老年人慢性病相关的讲座,向老年人讲述慢性病的危害、如何会患有慢性病以及如何加强自身体质,提高自身的疾病预防能力等内容,帮助老年人制定出相对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预防疾病。
2.3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家庭回访 近年来我国医学领域响应国家号召,采用人性化的医疗与护理模式,针对老年人患者可能行动不方便等现状,我院制定了护理人员定期回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方针,这能够提高老年人患者于我院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老年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并及时作出下一步的医疗判断,减少了老年人出现健康危险行为的几率。经过不断的实践,我院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定期回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医院口碑提高,老年人患者治疗效果较以往显著提高。
3 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所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1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 一般对于专业人才来说,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之间大型医院有更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大部分专业医疗护理人才在就业时均选择大型医院,导致了社区医院在人才上出现不足,因此,社区医院应注重对于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对于专业人才的待遇,以此吸引人才就业。
3.2吸收借鉴新兴的护理理念与模式 我国社区护理尚不属于成熟阶段,因此,应广泛吸收外国以及大型医院的护理方式与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的护理质量,吸引广大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来我院就医,注重新型护理方式与护理理念的创新,提高社区医院的知名度。
4 讨论
当前在我国广大的老年人群体中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不在少数,而慢性病并不需要长期在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大型医院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对许多家庭会造成较为沉重的负担;相较于大型医院来说,社区医院消费较低且十分方便,适合老年人就近治疗。
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海丽,张桂珍,崔玉凤.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家庭与社区护理干预分析[B].社区医学杂志,1672-4208(2008)23-0053-02.
[2] 刘霞,张新娟,王海燕.社区护理干顶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1004一7484(2013)一O1一0234一02.
[3] 陈绪新,罗红.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09, 23(7): 1869 -1871.
[4] 苏艳美,陈秀霞.社区护理在老年性痴呆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88-89.
[5] 张莹莹,张新宇.老年患者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119-121.
[6] 刘小芬,陈轶君,卢兴优.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社区护理干预及效果研究[J].现代医院,2007,4(5):12.
摘 要 我国从跨入新世纪开始,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逐年增长。农村的老龄人口更是以比城市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在变化的家庭结构、社会环境中受到冲击,农村的养老面临资金缺乏、老年人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的养老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一种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并结合农村的具体环境对其进行优势分析。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 农村养老 俱乐部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
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该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7%及以上。根据这个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百分点。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口比例达到8.1%,高于镇6%和城市6.7%的水平,农村老龄化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67.4%。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高,增长速度也更快。
根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剖析,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二是未富先老。这两个特征,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以上的人口数据是第一个特征的写照,第二个特征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下也表露无疑。以最简单的恩格尔系数来看,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农村居民家庭为41.0%,城乡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村的养老状况不容乐观。
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因为这五类需求存在着重叠,故而从三个方面论述调查中的农村养老现状。
首先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看农村养老的资金现况。传统的家庭养老,养老资金就是子女收入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养老也逐步兴起。根据调查区域江阴市的实际状况(其他地区只是在时间上有差异),以2010年为界,将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为制度发展思路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辅之以乡村集体补助,这一制度没有体现国家财政的支持,实际上是农民个人储蓄,是居民自养。现阶段,调查区域江苏省江阴市,根据国家《社会保险法》规定及江苏省、无锡市相关要求,在2009出台了“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并在2010年全面实施。江阴地区通过制度安排,将过去农村养老保险纳入了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一致性,是惠农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一制度安排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不足:首先,是缴费标准的6个档次,从100元到1100元的差距,仍旧走不出保富不保贫的困境,当下农民因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一选择依旧是最低档次的缴费标准;其次,养老金统归市级财政专户管理,在CPI高涨不下的情况下,其抗风险能力和保值增值的能力也让人担忧;再者,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居民个人账户的缴纳负担较为沉重,特别是没有工作单位的居民月缴费159.04元,以8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来看,占到了月收入的19.875%,但是这部分人实际上是没有收入来源的。
其次,从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方面来看,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横向对比更为缺乏,纵向对比更是今非昔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农村也“崭露头角”。由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导致的生活习惯、生活作息、生活节奏的不同,给代际之间的交流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农村的生活节奏的骤变,给老年人带来的不只是生活规律的改变,更多的是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安全和无归属感。另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一方面面临着生活自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孤独的环境中常常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这些调查中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老人们常年得不到亲人的关爱所致,农村中经常出现的老年人自杀事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如此。
再者,从需求的高层次尊重与自我实现来讲,农村的老年人也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我们常说的社会分层也存在于农村社会中,以生活条件为基础的观察显示,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民,或是很积极的参加村里的各项活动或是对村里的集体活动很漠然,这与他们自身所受的教育和子女所受教育有关;生活条件较为一般的农民,更愿意参加不是村委举办的活动,而是由身边人提出的各项建议活动中。这种分层现象,是长期的劳作活动所造成的,共同的劳作内容,相似的生活习惯让同一阶层的人更加彼此熟悉,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另外农村人的“要面子”,使得老年人更加注意不和不同层次的人有过密往来,一方面是怕被别人说三道四,另一方面也是交流有困难,大家关注的东西不一样。这样的现状与以前农村的互助和谐的气氛不一样,想要在如今孤立的局面中获得大家的认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或者说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无论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心理因素,我认为老年人实现自我满足的有效途径必然是要建立共同的生活圈,并在生活圈中发挥专长,服务他人,因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三、根据调查现状提出农村养老模式
(一)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基本情况
据《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各类老年福利机构数和收养老人数实现同步增长。
社区养老在新兴的各种养老模式中,是最能填补家庭养老空缺的,尤其是在情感方面。从社区的定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来看,社区本身也承载着生活在社区的人们的部分情感。就社区养老中联系密切的社区居家养老来说,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老年人享受社区服务,以家庭供养为核心,社区服务为关键的模式也很适合农村地区。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社区养老还不具备硬件上的设施,活动场所、交通条件、服务人员等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无法真正运用。机构养老因孝道的“道德”因素在农村更是受到排挤,所以农村的养老服务实际上还是家庭养老,但是如上文的现实情况分析,传统的家庭养老也正日益受到挑战,故而探求适合农村的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二)俱乐部式的农村养老及其优势分析
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养老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我认为在农村可建立俱乐部式的体现互助合作、自我治理性质的农村养老模式。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是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
养老俱乐部的规模应控制在20人之内,这样活动场地就可以直接设在农户家中,另外虽同是老年人,但其年龄仍不能集中,而是应该相对分散,这样方便俱乐部会员实现互助,例如从体力上来讲60岁的老人可以照顾75岁的老人。俱乐部会员可享受参加俱乐部带来的归属感、并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认、同获得自我实现,同时俱乐部的互助可采用类似交换券的形式使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实现对等,在义务方面缴纳一定的会费、参加俱乐部重要活动等。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的优势:
(1)功能齐全。俱乐部是具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它具有着社交功能、心理功能、力量功能,总之,俱乐部能让身为志趣相投的团体中的一员拥有归属感、树立信心、自我满足。这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老年人情感空虚、自我实现不能满足的现状。
(2)因地制宜,文化传承。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一味地拆旧建新、营造仿古建筑,甚至照抄中大城市景观式样,农村的传统景观遭到破坏,丧失了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了现阶段的农村丧失了传统农村活泼自然的居住环境与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和睦互助的友好邻里关系也日趋淡漠。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由根据志趣相投的人组成,他们对于地方的风俗人情比较了解,同时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比协会更容易活动,即他们有更多表达自身愿望的自由,只要建立合理的章程,来自俱乐部的社会力量就有足够的空间来维持地方文化的特色性。同时传统上由老年协会编写的类似地方志的地方历史书籍也可借由俱乐部完成,一方面有亲身感受,另一方面也是“老有所为”,再者可以为俱乐部创造利益。
(3)凸显主动性与互。一般的城市社区养老是提倡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但是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一贯的做法是村民主动参与,发挥主人翁地位。俱乐部的自愿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延续了农民一贯的优良作风,另外,俱乐部内部的成员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背景、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够互相帮助而不会因互不交流、语言不通等机构养老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彼此疏远。
(4)可操作性强。由古而来的村落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的聚集地,现阶段农村的大多数居民彼此之间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的,他们原是“本家”,虽然有着利益分歧,但是也有着相互信任的根基,在养老方面更是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在养老保险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节省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用,在有需要时采取俱乐部成员子女轮流看护,有看护能力者照看需要看护着。俱乐部会员的可继承性也让俱乐部会员不用担心自身利益得不到充分补偿而患得患失。另外集聚的会费也可以进行稳健的投资活动,以提高会员的生活水平。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是在考虑农村养老现状、农村硬件设施和居民居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农村开阔的自然环境和亲切的生活气息中能够发挥其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弥补农村养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失。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01000743)。资金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
[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
[4]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5]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江阴市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解读.省略/.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72.
性健康是指具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信念上、行为上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
性健康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①根据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观念享受和控制生殖行为的能力;②消除抑制性反应和损害性关系的诸如恐惧、羞耻、罪恶感以及虚伪的信仰等不良心理因素;③没有器质、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及妨碍与生殖功能的躯体缺陷。
因此,性健康实际上包括了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性生活健康三方面的内容。
2.性健康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①一种没有疾病、损伤、暴力、性无能、不必要的痛苦或死亡危险的性生活;②一种没有害怕、害羞、内疚和对性生活有错误信念的性生活;③有能力享受和控制自己的和生殖活动。
3.性与生殖健康和幸福的状态包括哪些?
①与和生殖有关的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好状态;②没有怀孕、疾病、性滥用、性强迫或性暴力的恐惧,而自由地享受;③性关系中决策能力的平衡;④尊重身体的完整性和支配身体的权利。
4.性与生殖健康所得到服务的类型有哪些?
①与怀孕有关的服务;②艾滋病和性传播感染的预防、治疗等服务;③计划生育服务;④流产后的保健;⑤综合。
5.性与生殖健康服务方法有哪些?
①提供相关方法;②当提供服务时,已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③提供现有新方法;④提供服务时,考虑到所涉及的心理因素和态度的影响。
6.性与生殖保健的内容是什么?
①计划生育信息、咨询和服务;②性传播感染和生殖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③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④产前、产后及分娩保健;⑤婴儿健康保健;⑥流产并发症的处理;⑦不孕的预防和治疗;⑧关于人类、性与生殖健康以及计划生育的信息、教育和咨询;⑨生殖系统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7.人口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是什么?
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和社会范围内人群的总体,即居住在一定地区,并构成某一社会的总体。
人口要素: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人口的年龄、性别关系、血缘关系等。
8.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指的是什么?
出生率是指某地一年内活产数与平均人口数之比,以千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年内活产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是指某年每千人中死亡的人数。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后所得数据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
9.生育率、育龄妇女生育率指的是什么?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
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即育龄妇女生育率。
10.总和生育率指的是什么?
总和生育率是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
11.生育更替水平、低生育水平指的是什么?
生育更替水平是指同一批妇女生育儿女的数量等于她们本身的数量。低于生育更替水平,即称为低生育水平。
12.性别比指的是什么?
性别比(即性比例)是人口学中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计算公式为: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
13.出生人口性别比指的是什么?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正常范围在103~107之间。
14.总抚养比指的是什么?
总抚养比也称总负担系数,指某一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常以百分比表示。通常把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与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和大于等于655岁老年人口数之和相比。
15.人口素质与人口的身体素质指的是什么?
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即人口质量,其中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即德、智、体素质。
人口的身体素质指人口群体的身体器官和生理系统的发育、成长和机能的状况,表现为智能高下、反映快慢、体质强弱、身躯完损、耐力大小等,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
16. 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①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②现在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还存在反弹的隐忧;③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城市化进程加快;④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⑤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17. 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①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②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③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④完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8.如何稳定低生育水平?
稳定低生育水平,关键是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现行生育政策是几经调整并为广大群众接受的政策,也是实现人口控制目标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深入开展国情、国策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姻观念,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19.育龄妇女避孕现用率指的是什么?
育龄妇女避孕现用率是指采用各种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人数与育龄妇女总数的比率。
20.如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①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实行定期评估、通报制度;②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实施计划生育健康促进计划;③促进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④倡导科学婚检。
21.如何完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①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健全出生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②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
22.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①制定和落实老龄化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②农村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③城市要逐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④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探索和实施“爱心护理”等工程。
23.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②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工作机制;③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机制;④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⑤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⑥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考核、评估和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