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4:39:37
导语:在药学学科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作者:薛培凤 王晓琴 陈朝军 杨喜平 单位: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
我校中药学学科创办于1994年,通过多年建设,该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从1999年中药学专业本科招生到2007年中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立项,从研究生教育经验的积累到2010年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从药物研究所的成立到自治区中蒙药研究所和自治区蒙药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表明中药学专业已逐步具备了高质量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能力和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随着我校更名为大学以及学校的内涵建设的提升,今后5年,中药学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下各项建设内容的完成,是实现中药学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和的重要保证。学科专业结构建设[7](1)根据学科间的关联度以及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建立完善包含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的中药学学科群。(2)为适应自治区中蒙药产业发展战略,展开对中药栽培专业、中药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专业的调研和论证,酝酿筹备新上专业,适当拓展中药学学科的专业覆盖面。(3)凝炼学科研究方向,保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方向的优势,兼顾中药新型给药系统和新制剂研究方向、中药药效毒理研究评价方向的建设,加大对药材种植方向、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向、中药保健食品研发方向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中药学特色专业建设活动,以专业建设活动带动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中药学专业师生的专业认知度,增强传承和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中药学专业成为名符其实的标志性品牌和特色专业,完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学科梯队建设继续采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对校外知名专家“特聘与引进并举”的措施,建设和造就一支学术水平高、数量和结构合理、能适应学科快速发展需要的学科梯队。以优秀中青年人才为主,引进或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学科支撑条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已有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完成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为早日申报国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研究所建设根据现有自治区蒙药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潜力以及产业背景,进一步强化我校的中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学科交叉优势与中药学学科的科研实力。本科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强自治区药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内涵建设,加强现有校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争取建设成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加强面向本科教学的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加大专题生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对有关中药学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调研,就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文献配套与收藏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配合图书馆做好有关中药学学科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与地方企业合作,争创1~2个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或研发中心,鼓励1-2项产业化前景好的研究成果转化。6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再建3~5个实习基地。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我校于2010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12级开始作为一级学科招生。目前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数和在校研究生明显不足,极大地制约着中药学一级学科的发展。因此,在导师遴选和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既应重点支持优势专业,也应兼顾学科平衡发展,逐步扩大我校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队伍和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扩大中药学一级学科的专业覆盖面和研究方向覆盖面,通过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争取中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成功。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我校中药学现有的科技优势,积极参与自治区中蒙药科技开发与生产,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加大应用技术开发研究的力度,努力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服务。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使日常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及时收集掌握各级各类型科研项目申报信息,组织协调相关学科多渠道申报项目。整合中药学科优势,加大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点项目有较明显增长或重大突破。重视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和专利申报,加大力度作好与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及科技服务项目,特别是加强与自治区龙头中蒙药企业的合作。提升科研立项、、科研获奖等方面的数量特别是质量,力争获得标志性科技成果。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中药学学科的优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对我校中药学学科的科研特色和重大成果进行宣传,争取合作项目。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出国进修和继续深造,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强与已有良好关系的区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力争将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联合人才培养合作向深层次推进。综上,应以研究方向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以经费投入为保障、以标志性成果为目的,进一步加快我校中药学学科建设,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专业,不断向国内一流专业迈进。
1.1突出重点,创建特色,做优专科医院坚持以专病专科特色建设为主线的中医药发展战略,始终以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为重点,以中医科专科建设为主导,促进中医药学科全面发展。通过坚持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治疗和保健相结合,不断拓宽诊疗思路;通过加大专科投入,完善设备配置,提高专科现代化辅助诊断水平;通过自主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科治疗、护理体系,提升了专科医疗水平。例如,创新推广了治疗糖尿病坏疽的“三期分法”,攻克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易复发的难题,建立了相关病种、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系统治疗规范,研制了系列专科中药制剂等,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吸引了全国各地患者慕名就医。医院通过建设特色专科,创出了品牌,确立了中医药学科在综合医院中的优势地位。
1.2系统建设,深化功能,全面发展医院在坚持发展专科优势的同时,注重中医药学科的系统建设,鼓励非中医临床科室、康复理疗科和药剂科的中医药研究与应用。目前,非中医临床科室主要通过中医科医师会诊、科室间中西医医师协作、临床科室内及特色中医门诊中医师诊疗的形式,广泛开展中医药临床医疗工作。中医药在肿瘤、肾脏病、感染性疾病、不孕不育、白癜风、骨病及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康复理疗科则通过针灸、推拿、小针刀、熏洗等中医疗法,在疼痛、关节和椎间盘疾病的治疗,以及伤病、瘥后康复上取得很好的疗效。药剂科通过中医药支撑功能建设,不仅设置了有400余种中药饮片和免煎颗粒的中药房、配套的中药煎药室、30万净化级别的中药制剂室,还通过自主研发和科间合作,研制了涉及多专业数十种中药制剂,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在多次感染性疾病预防中为武警部队做出了贡献。系统建设使中医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不断深入,10年中获军地医疗成果奖7项,进一步提升了医院中医药学科综合水平。
2加强医院中医药学科建设体会
2.1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加快医院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前提武警部队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建设已经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原因一是中医药在保障人类健康,特别是在多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防控治疗作用凸显,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重视;二是面对沉重的医疗成本支出、面对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弊端与警示,人们开始反思并已经重新重视中医药的作用;三是党和国家、军队多次强调加强中医药建设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上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效、便、廉、验的优势,在医药创新、深化医改中发挥作用,为全民及部队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做贡献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提高认识,这样给中医药学科建设有力的支持,才能以学科建设的标准要求(甚至更高的标准)去投入,并认真组织,坚决落实,也才能使中医药学科建设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2.2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团队,是中医药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一个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在以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学科,选拔好带头人至关重要。其一,不仅应具备一般学科带头人的素质,还要有很强的科间协作能力,这样才能促进科间协作和中西医结合,在更广泛的专业范围应用和研究中医药;其二,不仅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高超的中医技能,还要有较好的现代医学功底,这样才能带出一支拥有现代医学理论和技能的中医药专业技术队伍,满足现代医疗市场和卫勤保障任务的需求。有了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团队,中医药学科做大做强就有了基础。
2.3正确的发展方向及不懈的开拓创新,是提升竞争实力的关键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工作,应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优势,全面提高人类健康素质,有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与现代难治疾病[2],其重点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疗,研究方向不仅要宽泛,更要有专长,要有特色并形成优势。专科主攻方向的选择,要基于客观分析医院现有中医人才的专业特长,取医疗市场所需、现代医学所短、中医药学所长的专业。有了科学的选择,就有了学科发展的良好开端和正确方向,而在此道路上,坚持不懈的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建成特色,走出优势,创出品牌,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生存和发展。
2.4系统化全面建设,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优势的支撑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三者相辅相成,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理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特别是在血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消化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优生优育等学科,从预防到治疗,从急性期到恢复期,从一般治疗到危重症抢救,作用凸显。然而中医药学科要实现在综合医院的相应功能,只有得到系统化规范建设,并高标准全面发展,才能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综合医院的优势提供有力支撑,才能使中医药学在保障部队战斗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下一步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思考
3.1研究方向应更加适应武警部队的任务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强军梦,对军队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该从提高国家特色医疗优势和武警后勤遂行多样化保障能力着眼,充分发挥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治未病”,以及简、便、廉、验的优势,针对武警部队的任务需要,积极推进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技术在部队预防保健、训练伤防治及常见病诊疗中的广泛应用和科学研究,打造我军有别于外军的医疗保障优势,切实提高我们在各种复杂艰苦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能力。
3.2建设内涵应注重中医药学科的标准化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8]14号),体现了国家和部队对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其对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硬件配备、人才培养、规章制度、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标准,对加强部队中医药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执行,按纲施建,以标准化建设促进武警综合医院中医药专业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 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 现代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01-02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理论课程。经过近六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课程内容系统、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平善、教学资源多元、课堂组织生动的“五位一体”体系,于2005年被认定为我校精品课程。在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与不断创新,本文将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法改革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几个方面介绍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
一 构建合理高效的中药药剂学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具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任务导向和共同目标,通过团队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加速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而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具备明确的教学建设目标、优势互补的团队成员、鲜明的团队精神和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和预期成果。中药药剂学教学团队在组建之初就建立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建设优质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团队负责人由药学院院长担任,药学院院长是我省药剂学领域的著名专家,近年来发表制剂方面文章百余篇,培养研究生数十人,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除药学院院长外,整个教学团队中57%具有高级职称,43%具有博士学历,42%具有硕士学历,平均年龄37.6岁。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六年共有2名博士毕业,5名硕士毕业,引进博士1名。建立逐步形成了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青年教师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教学团队,通过发扬团结协作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团队精神,建立切实可行的团队内部制度,如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一名青年教师指定专任导师,从教学、科研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建立青年教师定期听课制度,规定青年教师每年安排公开课3~4次,并通过组织授课比赛、教案评比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建立青年教师学习交流制度,定期安排他们到省内外培训,规定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一次;在教学、科研课题申报上向中青年教师倾斜。近六年中青年教师承担市级以上教改课题4项,科研课题7项。使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团队日趋成熟,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青年教师”为特点的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不断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创新。
二 构建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
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03064)、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重点课题(编号:MY090102)
三 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
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著、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四 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中药临床使用会对中药药剂学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和新课题,这是促进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丰富和深化本科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如在“固体分散体”的讲授过程中,以我们在研发姜黄素固体分散体时的经验,讲授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和难点,如何针对具体药物选择合适的载体以及优化药物与载体的比例,结合我们制备的溶解度曲线、差热扫描图谱讲解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等,使学生对这一技术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名考上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向我们反馈说,正是由于这种将科研融入教学的授课方式,使她基本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思路,不像其他刚进实验室的同学那么茫然。每年约有1/4的同学在毕业实习结束后撰写并发表了专业论文。科研工作不仅对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近年来,药剂学科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7项,其中有多项取得了省级科研成果奖项。同时,教师得益于教学中的启发,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改课题,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并且将教改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我们的课程建设始终以提高学生药学综合能力为宗旨,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更新,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从高等院校自身来讲,精品课程应服务于教学,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因此,我们还应从内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材教案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等多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课程。
参考文献
[1]陈学红、林文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构建与运作——生态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3):45~49
[2]贺福元、罗杰英、郭建生等.中药药剂学与相关学科内在关系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0(6):18~19
[3]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3):20~22
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主线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当今流行的辅助教学手段[7]。各院校药理课件内容、设计不一致,且有些药理课件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为此,科学、合理地设计药理学教学课件,是提升药理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经反复论证,需制作药理学38个单元教学内容课件近2000张。课件设计、制作以多元化、立体式教学模式为中心,主要体现3个特点:①课件集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以增强课件的趣味性。②课件集案例、图表、习题为一体,使学生多听、多想、多记、多写、多说,增强课件的互动性。③课件的另一亮点在于增加了习题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尽量使学生当堂吸收各知识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课堂教学具有时限性,可以通过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建立QQ群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是将成熟的教学课件于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或所建立的QQ群中,与学生共享,可以为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完全听懂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二是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添加新的信息;三是开辟论坛平台,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方便学生学习、便于答疑、解惑;四是通过学生提问督促教师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开发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
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一本好的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有助于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我们通过学习国家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执业药师考试政策,查阅药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临床用药的新变化,结合药理学教学大纲,编写了《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一书,在我省及周边地区医药卫生院校发行。全书将近20万字,每一单元由三部分组成,即学习目标、基本理论、强化训练等,学习目标部分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基本理论部分重点介绍本单元所涉及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又利用图表横向、纵向整理了相关内容;强化训练部分以试题形式编写,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拓展题和选择题,选择题部分涉及A1、A2、A3、B、X型题,与现在社会各级各类考试题型相一致。药理学教学与学习指导配套教材系统、全面整理了药理学的全部内容,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学习资料。
开发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
多次修订、完善现行药理学实验指导配套教材,建立不同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融入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值得在同类医药院校中推广实施。全书整理实验33项,几乎涵盖了目前同类院校各个专业要求开展的全部实验,对实验知识的介绍更加全面,加入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不仅具有传统实验指导的优点,还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对每一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做了链接,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提示。由于理论知识点与实验设计相链接,为教师、学生真正提出问题,并查阅文献资料作进一步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在现行药理实验基础上,逐步开展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8]。比如,在镇痛药实验中,我们创新了实验方法[9],采取热板仪法进行小鼠镇痛实验。另外,开展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综合性实验,可将血压的升高或降低与尿液生成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针对现行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性实验。主要依据此模式开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学生撰写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最后确定最佳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可提供的探究性实验题目为:①氯丙嗪与冬眠合剂抗缺氧作用的比较;②不同浓度的酒精对家兔血压、呼吸、心率的影响;③未知药物的降压作用;④在人工降温的情况下,氯丙嗪对家兔体温、血压、尿量的影响。总之,探究性实验要在实验设计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展。
对于我们这样肩负着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药监人而言,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科学监管,而科学监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找到发展的关键点,工作的着力点,成果的体现点。笔者通过对一系列的调研认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信息化建设,关键点在于信息化建设,体现点在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能把食品药品安全转入可控的监管轨道,更有利于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什么是信息化建设
(一)什么是信息
人们到处在谈论信息,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信息这个词汇。人们常说: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我们正在迈向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将要迎接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那么什么是信息?广义的说,信息就是消息。一切存在都有信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不过,人们一般说到的信息多指信息的交流。信息本来就是可以交流的,如果不能交流,信息就没有用处了。信息还可以被储存和使用。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想到或者做过的事情,这些都是信息。
(二)什么是信息化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如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有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就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三)什么是信息化生产力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它的意义不仅限于技术革命、产业发展,信息化正逐步上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新标志。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
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
(四)什么是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指品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手段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品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二、为什么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首先,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趋势的需要。
我们身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以计算机组成的互联网为媒介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所谓信息化是管理方式、内容和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和现代化。它是采用世界信息技术前沿的最新成果,将其广泛应用于监管工作领域的一种创新和变革。信息化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趋势是逐渐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必将使我们的工作观念、工作模式、工作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其他部门和行业,正是由于加强了信息化建设,才使效率提高,比如全国公安系统建立了“金盾系统”,无论你身在家乡,还是远在异地,只要正确输入你的姓名或身份证号码,你的详细信息便会准确呈现,再如税务部门建立了“金税系统”,工商部门建立了“红盾系统”,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金保工程”……一套系统,犹如一张无边无际的“天网”,网内的每一个终端用户,通过这张网,能迅速查阅资料,获取所需信息,从而使工作提速,实现质的飞跃。
(二)其次,是药监工作的性质及监管形势的需要。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我们履行着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职能,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使命很重要,但形势很严峻。目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正处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在药品领域,药品市场秩序的混乱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安全风险仍存在于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防控安全风险的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质量保障水平参差不齐,违法广告屡禁不止,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严重,假冒伪劣药品在一些地方还有生存空间。总体上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对和防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拿我们局来说,我们所处的是个山区县,有28个乡镇,2家药品批发企业,1家药品零售连锁公司,325家连锁门店,318家医疗使用单位,散布在全县2400多平方公里,而我们全局仅有12名执法人员,即使全局12名同志全部投入到执法监管中,要想对所有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单位进行彻底检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2009年开年至今,为清查人血白蛋白、双磺莲注射液、降糖胶囊、糖脂灵、剌五加注射液等等近15种之多,我局出动了62车次,184人次。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和物力,却是无获而归,无功而返。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苦闷,在日常检查中,发现可能有问题的药品,由于条件有限,既无检验设备当场检验,也不能立即查对,采取措施,而是抄下品名、批号等,回到办公室再上网查对,再就是层层发文协查,协查常常是久拖不回,甚至是石沉大海,工作效率和效果被大打折扣。再以药品抽检为例,同一药品、同批号在市内县(区)重复抽验经常可见,造成药品抽检资源的浪费几乎是司空见惯。而把这些数字放大到全国看,又有多少家生产企业,多少家经营企业,多少家医疗单位,多少种药品,多少个批号的药呢?这无疑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随着科技的进步,违法行为更加隐蔽,更加具有欺骗性。显然,单凭过去沿用的常规检查方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对某个品种的药,再也不能凭肉眼看,用鼻子闻,用手去摸,靠经验来判断其真伪了,那样,费事费力不说,而且容易出错。
(三)再次,是我们所肩负的任务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的需要。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全党、全社会对食品药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药品是特殊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再到群众,均有着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殊要求。相对我们而言,群众对它的认知一是他人介绍,二是经验,而这两者都不可靠,不能真正提供保护。我们的职能就是监督生产者、经营者诚实守信,引导群众科学用药,人民对我们期望极高,而信息化建设,将使我们监管工作如虎添翼,犹如我们的腿,我们的眼,我们的“外脑”,可以最大延伸监管触角,保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这也是我们监管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
同时,信息化建设也是提高工作透明度,树立监管权威,赢得群众理解支持的需要。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我们默默无闻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齐二”假药的清查,“欣弗”假药的清查,违法药品广告的整治……,但是由于硬件、软件的落后,我们没能及时将工作情况向群众公开,使群众对我们的认识少,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实行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比如层层建立网站,将机构职能、工作动态、办事程序公开,及时药品警示信息,公布违法企业的不法行为,建立信用档案,提高震慑力,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获得群众信任。
三、怎样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首先,加大硬件投入是前提,建立网络是基础。信息化建设是需要强大财力做支撑的,我们要争取政府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参考海关、税务、公安等部门的信息化发展历程,都经历了从各地分散发展到中央集中建设的过程,他们发展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的金字号工程投入都在几十个亿以上,就连劳动社会保障部的“金保工程”先后也投了20多个亿。因此,要重视信息平台的建设。要采购设施设备,如计算机(手提的、台式的)、数码相机、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要花大力气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立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覆盖全国每个省、市、县,不同地区的药监部门可以自由通行,建议以每个省为单位组建系统,各个省间实行并网运行,统一在国家局这个大系统中,而每个市县作为这个系统的子系统,同时,可以同每个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每个医疗单位实行网络对接,深入内部,实现从表象到内在的全程监控,真正实行网上办公。这样,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轻点鼠标,便可以对辖区内的监管情况一目了然,对每一品种的药、每一瓶药、每一片药实行实时动态监管,让假药无处遁形,倘若再对诸如“人血白蛋白”类药品的专项清查,就不再是全体干部几天的辛苦劳累了,而可能仅是一个人只须几分钟就解决问题了,既降低了干部的劳动强度,将干部解放出来,腾出精力做大事,也提高了监管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
(二)其次,引进人才,大举培训,提高素质是重点。信息社会的特点就是速度快、变化快。要想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培训是关键。要注意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对接沟通,做活引智我用的文章。特别是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争取得到信息产业大公司、大集团及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持,通过引进人才,得到的不仅是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可以随时捕捉到信息化最新动向,学到难以学到的知识。我们药监队伍是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人员配置参差不齐,因此要多办培训班,或通过轮训,或进行定向培训,或专门培训,或通过培训骨干带训等方式,使药监系统从领导到普通干部都能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应对新时期监管任务的能力,提高整个药监队伍的形象。
(三)再次,学习先进经验,开发科学软件是关键。
最近几年来,有的地区已经意识到加快信息化建设对提高监管能力,保障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重大作用。如宜宾市南溪县是四川省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就率先启动了食品药品信息化建设,构建了监管平台,构建了集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全程动态监管的质量监测及物流追踪体系、集食品种植——加工生产——流通——餐饮卫生——回收等全程的信息共享的综合监管体系、集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上报——应急预案——应急联动——应急指挥调度——应急过程追溯分析总结的应急管理体系等三大体系和六大系统于一体的“南溪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自2006年11月试运行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认真借鉴外地的先行经验,开发科学信息软件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建立以下信息平台:
1、建立农村药品“两网”系统。运用地图索引技术直观地表现和反映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的网点分布情况,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管员、协管员、信息员的人员档案信息库和工作记录信息库,明确分工和职责,实现农村协管员网上现场检查记录信息的处理,帮助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农村药品供应状况,规范农村药品供应渠道,保障农民用药安全。
2、建立现场移动检查系统。使用“移动药监现场检查系统”,执行现场检查工作人员可现场快捷地查询、获取规范性文件、假劣药品信息等相关信息,加强了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建立药品质量监测及物流追踪分析系统。对各涉药单位药品、医疗器械的来源、去向、库存等进行动态监管,有效防范非法药械的流通和使用,对规范企业药械购销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效期药械监测、假劣药械风险监测、药械不良反应监测等功能,对问题药械进行及时预警和应急处理;实现了生产企业gmp执行过程远程监控,可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原材料购进、领用、库存及产成品的生产检验、入库、销售及退货进行全程监控管理,从而实现了从源头上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4、建立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当出现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时,网络应急联动系统会在第一时间将事件通过短信、邮件、传真等方式通知所有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应急分析与调度,指挥中心立即发出指令,冻结全辖区所有药品库存,跟踪使用者并监测其用药后的反应,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拉网式’排查;同时立刻调度事发地点附近的相关应急资源,做到快速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
5、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食品安全评价、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对协调统一各监管单位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和及时处置奠定了基础,使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更加科学、有效。通过建立共享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和公共数据中心,实现农业、畜牧、粮食、经商、工商、技监、卫生等部门基础信息的集成交换和共享,可对全县食品安全状况作出综合评估,最大限度地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并能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迅速定位,提供处置、救助等资源情况的综合分析和应急处理。
6、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用网。信用网上设置了法律政策咨询及指导、企业间信息交换、网上办公、安全用药咨询等栏目,为食品药品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
关键词:岩石力学;双语教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21-02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而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学主要使用英语教学。台湾也正在加强英语教学的力度。还有很多非英语国家的高校正在使用英语教学或开始设置英语课程了[1]。世界各地都广泛地使用英语授课或者从事各种学术活动,如今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科技语言。因此,采用英语传递信息已成为全球文化与科学的主要形式。双语教学,即在课堂上增加使用第二中语言来进行学科的教授,它已经是实施双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2]。为了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教育部自2001年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近年来我国内陆许多高校增开了一系列双语课,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英语授课部分,又有汉语授课部分。不少人认为,双语教学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3]。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体的力学以及力学相关现象的一门新兴科学,也就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4]。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调查分析国内外高校尤其是石油类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岩石力学建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索。
一、目前岩石力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材陈旧,内容落后。随着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和发展,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建造出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许多高难度、划时代的标志性工程,使得我国在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室内外试验、现场监测和经验积累方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5]。然而,作为培养岩石力学高级人才的大学,普遍存在着所采教材陈旧,内容严重落后于目前岩石力学的实际发展水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2.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模式枯燥。岩石力学的理论比较枯燥,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仅仅以传统的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板书和ppt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6~9]。另外,该课设置的课时量相对于要讲授的内容来说偏少,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容易出现让学生对知识只能宽泛了解而掌握不牢的现象,同时也容易让老师被迫放弃部分教学内容的现象。岩石力学包含的力学知识点较多,存在很多公式的推导过程,仅仅靠板书和ppt的形式,不能让学生高效地接受知识。
二、采用双语进行岩石力学的教学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信息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成功加入wto以后,各个行业积极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实验设备,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与岩石力学相关的行业也不例外,我国高校教育正面临着更加严酷的国际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的人才。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虽然也有单独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等专业外语课,但是仍存在一些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给教学带来了困难[4]。所以在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不应局限于教授专业外语知识,也可以在汉语授课过程中普及相应的专业外语词汇。所以,可以在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岩石力学采取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双语教学办法,教材可以采用外文教材或者添加外文辅助教材以跟进国内外进展,从而保证内容的先进性。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一章增加相应的专业词汇的英文注解及相关解释。另外,还应提供外文资料供学生参考。这样多途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又学习了专业外语。既避免了专业课程专业词汇零散的缺点,也增加了学生们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
2.增强英语的阅读和表达能力。(1)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词汇基础,补充公共外语教学的不足,促进国际学习交流的效果。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除
了查阅国际期刊,学生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出席各类国际会议,直接聆听外国专家的演讲报告,并且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中去;而更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将可能去国外留学或者工作。因此课堂上采取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们提前熟悉掌握该专业的名词术语,达到与国际同行顺利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而一般的公共外语考试并无法涉及这些专业内容,经验表明只接受公共外语教育不能满足专业交流的需要,这就更加体现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实施双语教学可以通过中英文对照,采取优势互补,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辨析。专业词汇或者定义、表述等由于英语语言习惯与汉语的不同,有时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会出现生硬、不准确,甚至有歧义的地方,而直接在英语的环境下学习反而更加有利于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有些专业词汇是由学生并不熟悉的词根组合而成的,这时通过与汉语书本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于英语的构词方式的理解,对类似的生词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实施双语教学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岩石力学的专业词汇,也可以对其他一些基本的科技用语有所了解。比如基本的数学物理符号的读法、缩写的含义,石油生产过程中的常见设备的英文说法等,同样这些也是公共外语所没有包含的内容。
三、采用双语进行岩石力学的教学的可行性
1.高校教师的英文水平可以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目前高校中有许多在国外学习访问并且用英文发表文章和进行讲座经历的老师,他们的外语能力可以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2.岩石力学的教学资源有许多国内外经典的原版教材。这些教材既包括侧重原理、概念讲授的基础教材,也有充分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指定的教材及参考书,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
总之,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该课程的主要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最终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英语水平的提高。实现让学生掌握绝大部分专业词汇,胜任该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学习跟踪近期国内外反应重要学术和生产动态的文献,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及最新成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豫,周爱国,郭学锋.普通高校中双语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0,(12):41+43.
[2]王莹,孙颖,孙雨航,胡忠庆,张思秀,王鑫.工程热力学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华章,2012,(24):186.
[3]滕小瑛,胡易.以双语教学促进教育国际化[j].物理与工程,2009,19(05):57-9.
[4]黄明奎.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82-85.
[5]刘开云,乔春生,刘保国.研究生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03):79-82.
[6]勾攀峰,宋常胜.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9,(15):82-83.
[7]刘开云.探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171.
[8]王渭明.《岩石力学》教学改革与回顾[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221+215.
关键词:课件设计制作,实用性,融合性,创新性
多媒体教学是一项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教学手段。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让多姿多彩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音乐走进了课堂,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那么么如何利用多媒体统一管理和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信息,使教育教学课堂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人机交互的特性,便成为当前教育界人士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要体现自身的实用性
多媒体技术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件、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操作的信息技术。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课件的选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使之适宜、准确,体现课件的实用性。
(一)准确选题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单凭教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有些教学难点、易混点依靠教师的陈述,学生是无法准确理解的。而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图形或动画演示能把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如,在《电磁场》一节的教学中,电场、磁场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有关变化着的电场能产生磁场,变化着的磁场又将产生电场的知识更为抽象,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一抽象的物理现象,用动画模拟逐一演示出来,学生就会很轻松地理解这一物理现象。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里有些教学内容,是学生平时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宏观或微观上的结构或变化,是老师无法用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论文大全。如果将这种题材设计、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往往会活跃课堂氛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能通过动画演示,将宏观的事物变小,微观的事物变大,将许多拗口、难懂的抽象文字表达转化成形象、易懂的图文形式。如有关日食和月食的知识,由于学生脑海中没有建立起这种空间概念,教师讲起来就很困难,学生听起来也很吃力,如果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就能一目了然。
(二)课件的选题要突出辅助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促进我们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要素的工具,不是无所不能的良药,更不能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部寄托在课件的使用上。因此,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其辅助教学的特性,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用课件表达,要留有学生活动想象的空间,课件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能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与启发;不能用“人机交互”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承受能力。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合理,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论文大全。[1]如,在讲授何其芳先生的《秋天》这首诗时,精心准备图画、音乐文件,使用大量秋天的风景照片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播放出一首美丽的音乐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后来分析这首诗的过程中,图片却一直换个不停,音乐也一直在反复的播放,以致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听教师阐释课文。这样不合理的使用课件,是不能创设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二、课件设计和制作要充分体现技术的融合性
多媒体是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体。多媒体技术能支持一系列的音频与视频输入设备,形成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文件,并能统一管理和处理这些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信息。这就决定了多媒体课件要把界面、文字、声音、构图、颜色、图片、图像、链接等设计制作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便达到最清晰、简明、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效果。[2]
(一)界面
屏幕界面的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屏幕设计要生动、漂亮、实用,要有深度而且精巧,要考虑整体的一致性。适当转换背景,重点词语要有突出标志,全片的色彩基调应以明快、庄重、新鲜为主,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二)文字
从教学内容上讲:课件的文字表述要简明、精炼,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课件服务于教学的角度考虑,课件内容文字出现的形式应为:文字密度要适中,既有悦目美感,又能减轻阅读难度;字体要粗大、清晰、美观;文字设计要规范化,标题及内文的文字大小要形成统一的格式,还要注意色彩搭配协调。论文大全。
(三)声音
多媒体课件播放的声音信息必须清晰、悦耳,使学生充分感知教学的内容;背景音乐可渲染气氛,烘托环境。但要注意和主体音的融合,切忌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
(四)构图
多媒体课件的构图要遵循引发视觉愉悦的原则:布局规整平衡,对称分布简明,整体连续简单。文字与背景的组合要考虑文字内容的突出和色彩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多媒体课件构图的美感,形成视觉中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引起人们潜意识注意的目的。
(五)颜色
红、绿、蓝是计算机显示屏和投影仪中最基本的基色,由这三种颜色所组成的纯色,即白、黄、青、绿、紫、红、蓝、黑等八种颜色能够在屏幕中显现出最佳效果。而在实际应用中应尽可能将文字和背景设定成对比强烈,有较大差异的颜色(文字色应选用暖色调或亮度较高的颜色;背景色应选用冷色调或亮度较低的颜色),这样才能保证文字清晰,主题突出,否则,色彩就是多余之物。
(六)图片
图片的选用必须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选用的图片必须醒目、简单,不要太小,要让观众看清细节,且没有孤立感。能够为突出教学主题服务,能够和课件设计的其他内容协调地融合在一起。
(七)图像
运用图像处理系统来实现将许多拗口、难懂的文字表达转化成形象、易懂的图文融合的形式,是课件辅助教学的目的。因为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往往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缩短了知识传授和理解的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
(八)链接
设计链接要根据知识点的认知规律设计跳转链接点,跳转一定要灵活。图像和动画设计一定要真实、生动、鲜明地表现教学内容的主题,还要注意设计出软件交替的美感。
总之,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要想体现出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原则,服务于教学主题,就必须把界面、文字、声音、构图、颜色、图片、图像、链接等设计制作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其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有力的辅助工具。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促进教改创新性
多媒体教学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因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充分发挥辅助作用,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师要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的表现力等。所以在教学中要想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益,就必须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使其达到最佳结合,充分展示高科技信息化的辅助作用。
其次,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形象化的特点促进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它无论是速度还是课堂氛围的营造,都难于与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和形象性可比拟。
再者,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种教学课堂类型,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如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作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特点,力求做到媒体优势与教学效益有机融合。
最后,教师要在研制多媒体课件的创新上下工夫。这个创新就是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多媒体信息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努力取得教学中第一手的教改实验材料,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使多媒体课件精品与教学创新点浑然一体,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愉快自主地学习丰富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3]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决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拼凑,它的设计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制作者必须呕心沥血研究教材,选准多媒体课件的题材,精心设计制作,使各项组合达到高度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能,有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知识转化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文东.用DreamweaverMX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5:5.
2.李洪军.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M].多媒体教学网,2006-06.
一、适当培养草坪装饰
草坪有铺展平面广泛、绿化见效快等特点,在覆盖黄土层、高速路面的护坡固土、净化水源等方面有着树木难以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装饰广场、美化小区。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规定园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应不少于6平方米。绿地是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草坪建植中,选择适当的草坪品种是关键。它可以有效减少由于盲目引种、反复建植及低水平管理所造成的浪费。在选择草坪草种和品种时需注意两点原则。
第一,即所植的草坪需要与气候环境相互适应性原则。每个城市的气候环境是不尽相同的,而不同品种的草坪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这就要求在选择草坪和草种时需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可盲目行事。
第二,即优势互补及景观一致性原则。这要求各地应根据建植草坪的目的,周围的园林景观以及不同草坪草种和品种的色泽、叶片粗细程度与抗性等,从而选择出最适宜的草种。而草坪作为园林绿化的底色,与景观的搭配也十分重要。
草坪在城市园林中有绿得快、绿的多等众多优点,但城市园林建设还必须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我国目前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算高,不可盲目与西方发达国家攀比。近几年兴起的草坪热,各大城市都曾有过,只为“美观”而砍树种草,终因其管理维护成本太高而纷纷流产,不光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也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不久前,北京市政府为其绿化工作定下了“多种树,种大树”的基调,今后的绿化将突出“林荫型”绿化,不再大面积种植草坪,可见在城市园林建设,必须以种树为主。
二、大力推广树木种植
科学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森林覆盖面积在30%以上就可以避免一些旱灾和水灾。可见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还是“天然的消声器”。到了盛夏,大树的树冠不光可以避荫,还可以滤掉紫外线以减少太阳黑子剧烈活动对人身体的损害。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很多树木被砍伐,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已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内涵、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的有效手段。
目前,全国许多城市也都认识到树在城市园林中的重要性,一些城市甚至提出了“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口号,北方某市提出将“全面实施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一年要植树35万棵;滨海某市则把城市建设总目标定位于“森林型生态城市”,而且在近期将投入两亿元“邀请”50万棵大树进城。这种主观愿望也许是好的,但违背自然规律。因为成年大树可塑性降低,如果水土不服,加上移植技术不过关,管理不善或跟不上,极易赞成大树的迅速死亡。而且移植大树的来源是农村、林区,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是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得不偿失。从根本而言,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是恢复和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最有效的措施。但古人亦云“十年树木”,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也是经过几十年才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对待生态城市建设上,不能简单靠移植很多大树,必须遵守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地方政府应该有个科学的长远规划。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最好不要搞“大树进城”,而应建立乡土苗圃基地,只有建设城市本地的苗圃基地,才能避免移植大树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同时又防止了“大树进城”较高的死亡率,有利于城市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三、城市园林的发展前景
Abstract: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university to achie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ortant issue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关键词: 建设;大学科技园;重要问题;研究
Key words: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important issues;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27-02
1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状况
1.1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早期发展 1988年东北大学科技园作为我国第一家大学科技园在沈阳南湖校区正式兴办,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建立了40余个大学科技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1.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成效 “十一五”以来,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1年,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2010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园在孵企业6617家,毕业企业4364家,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同时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41所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科技园现已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动力源[1]。
2 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
总书记曾对一流大学的内涵作了“四个应该”的深刻阐述,其中指出:“一流的大学应该站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紧密结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经验,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即现在的硅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诞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里汇聚了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上千名国家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几万名工程师。2011年,硅谷GDP总值达到0.731万亿,约占美国总GDP的5%,中国总GDP的12.71%。1970年,剑桥大学创办了英国第一个科学园——剑桥科学园。据统计,2003年剑桥地区人均GDP增长6.5%,同期整个英国人均GDP增长为3%,对英国经济的总增加值(GVA)贡献达到76亿英镑,通过税收每年对英国经济的贡献超过55亿英镑。1974年,韩国政府创办大德科学城,在这里,CDMA技术商业化成功诞生,韩国第一颗科学卫星“阿里耶1号”研制成功[2]。此外,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等国也相继进行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时至今日,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度的大学科技园达到1000多个。
通过分析了解,不难看出,无论何种科技园,它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政府为“硅谷”提供了大量价格极其低廉的土地,并投资建设园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1990年日本政府对筑波大学城的投资累计达到了1.6万亿日元;韩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免除园区企业7年注册税和财产税,同时为较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了500万美元左右的资金支持等等[3]。
而除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外,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学校与企业的充分融合、引入高端的优秀人才、风险投资资金的介入、多元化的创新管理体制以及园区创新网络的构建等要素对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建设大学科技园面临的重要问题
3.1 定位 在认清大学科技园功能的前提是要充分认识到为什么要建大学科技园(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去建(战略要求)。在认识清这两个问题后,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功能是一个体系,在最基本的功能上有衍生了新的功能,并与这些新的功能共同形成了金字塔结构(图1)。“基本功能”是对大学科技园共的抽象,对大学科技园来说,基本功能应是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而它与高新技术产业则是一种“苗圃”与“大田”的关系。“一般功能”是指大学科技园通常具有功能,大致有技术创新的整合、科研成果的孵化、学科建设的发展、优秀人才的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等。“特殊功能”主要是指在一定行业背景下大学科家园发挥的实际作用,产生的实际价值。
通过对大学科技园三个不同功能的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科技园的定位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将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
3.2 高校 世界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一个科技园无不以大学为依托,并十分注重大学在园区内的实际存在价值。“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承担了50%以上的“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总经费由2006年的45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0亿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占总数的65%;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40%[4]。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集教学、科研、产业和社会服务四位于一体的高等院校,将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建设应以大学为核心,充分依靠所依托大学的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创新资源、信息资源来加快建设自己,促成高校科研成果能顺利地转移到企业中成为生产力,产生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的企业也通过设立科研项目,聘请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兼职进行研发活动。高校通过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得到经费支持,不断提高科研水平。高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也会不断转移到企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共同发展。
3.3 政府 政府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1 政策支持 “判断一个地方政府是否具有重要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看这个政府能否通过减少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许可证审批、计划和完成验收等过程上的时间,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做贡献”[3]。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除了为大学科技园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审批手续外,还应在土地征用、置换及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
3.3.2 资金支持 除了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外,政府每年应从财政拨出专款用于对园区内高新技术项目及企业给予奖励和支持,调动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确保新产品的持续快速增长。同时还需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对企业孵化器建设,建立相应的创新基金、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等。
在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时,大学科技园又反哺地方政府。①推动促进地方科技的发展;②拉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③促使国内外新素质人才的集聚;④提高当地的就业率;⑤全面提高当地的文化、科技、教育水平。
3.4 资金
3.4.1 引入政府风险资金 引入政府风险资金,通过减少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来吸引风险投资企业,配合民营资本,形成良性的风险投资机制,以风险投资、市场化经营的管理模式来运作。
3.4.2 引进国外风险投资公司 引进国外风险投资公司,并利用国外先进的风险投资体系,建立适合园区发展的风险投资环境,鼓励国内民营投资公司或金融机构参与大学科技园的投资经营。
3.4.3 构建创业风险基金 通过对于经论证、评估后,成功性很大的项目,由园区内的创业种子基金,即大学科技园作为风险投资主题对在孵企业进行投资以带动社会、民间资本的注入。
3.5 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关键是靠人才。因此人才是决定大学科技园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一方面大学科技园应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者,尤其是高水平留学人才回国创业,从工资报酬、住房、福利、职称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以人才的集聚带动技术、信息的集聚,进而实现项目和资金的集聚。另一方面科技园应倡导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设计多元化的激励形式,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和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宏观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新兴产业和高息技术企业在大学科技园中诞生和健康的发展。
3.6 网络 在网络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园就是处于创新网络之中的一个结点(图2),而创新网络也是大学科技园行使各项功能的基础。大学科技园应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理念,构建创新的组织结构网络和信息共享网络,并以此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园内企业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结合大学最新的成果和科研方法,同市场反馈的信息紧密结合起来孕育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课题,再通过与大学以及国际间的互相合作、交流和学习,产生世界一流的高技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园内的企业还会不断裂变,派生出更多的企业。这就是大学科技园的群体效应和集聚效应。通过这种效应、大学科技园又会不断的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回国创业,孵化新的科研技术和高新技术企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 主要结论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大学科技园在确定好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建立相应政府的支持体系、高校的保障体系、高端人才的支撑体系、投融资的多元化体系、创新网络的服务体系等,努力建设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渠道,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国家大学科家园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