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

时间:2023-12-26 14:39:37

导语:在工业互联网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业互联网的意义

第1篇

小米在全球手机生产商中产量排第三。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小米能够进入前三名,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他们对于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把握以及在此之下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在管理方面雷军和他的团队也有很多创新的理念和做法。

与最聪明的人合作。比如雷军认为人力资源80%的时间应该用在找人上,要找最聪明的人,跟最聪明的人合作。过去我们一直讲企业不一定要找最聪明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但小米就颠覆了我们人力资源的理念。小米强调一定要找到最聪明的人,为了找到聪明的人不惜一切代价。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同事不够优秀,不但不能有效地帮助这个团队,反而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你要把产品做到极致、要超越客户需求,人才必须要是超一流的,只有超一流人才才能做出超一流产品,那么,要找到超一流的人才,你就不能靠自己培养,而是要不惜代价去市场上挖。小米团队从14人发展到400人,整个团队平均年龄33岁,几乎每个员工都来自最优秀的公司,如谷歌、微软、金山、摩托罗拉。雷军的一半时间都用在招人上了,前100名员工,每位员工雷军都要亲自见面并沟通。所以小米认为管理者和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得找到最聪明的人,人力资源80%的时间要用在找人上。这种理念不一定对,但不管怎么样它满足了一个公司在高速成长时候对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且那些优秀人才把别的公司的经验都带了过来。

组织扁平化和管理简化。他们认为,互联网时代要贴近客户、要走进客户的心里,企业就必须缩短跟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得跟消费者融合到一起。只有融合到一起才能跟消费者互动,才能把消费者变为小米产品的推动者,变成小米的产品设计研发人才。要实现这些就要组织扁平化,组织要尽量简化。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叫简约、速度、极致。

小米的组织完全是扁平化的,7个合伙人各管一摊,形成一个自主经济体。小米的组织架构基本上就是三级,核心创始人—部门领导—员工,一竿子插到底的执行。他不会让团队过大,团队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了就一定要拆分,变成项目制。从这一点来讲,小米内部完全是激活的,一切围绕市场、围绕客户价值,大家进行自动协同,然后承担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在小米,除了7个创始人有职位,其他人没有职位,都是工程师。所以在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下,你不需要去考虑怎么能升职这样的杂事,一心扑在设计上就可以。

因为组织扁平化,在管理上就能做到极简化。雷军说,小米从来没有打卡制度,没有考核制度,就是强调员工自我驱动,强调要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强调责任感。大家是在产品信仰下去做事,而不是靠管理产生效率。管理要简单,要少管,少制造管理行为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快。除了每周一的例会,小米很少开会,公司成立三年多,合伙人只开过三次集体大会。

强调责任感而不是指标。雷军曾介绍说,小米一直是6×12个小时的工作制,坚持了将近3年,靠的是大家的责任感。雷军在一份材料中写道,比如我的代码写完了,一定要别的工程师检查一下,别的工程师再忙也得第一时间亲自检查我的代码,然后再做自己的事情。其它公司都有竞争制度,大家都为了竞争做事情,为创新而创新,而不一定是为了用户而创新。其它公司对工程师强调是把技术做好,但小米的要求是,工程师要对用户价值负责,为伙伴负责,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

此外,小米强调要建立透明的利益分享机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赚多少钱都是透明的,所以企业必须建立透明的利益分享机制,基于每个人的能力跟贡献分享利益。

文化和价值观管理。很多人说小米是去文化管理,其实我认为它恰恰是文化和价值观管理。小米的7个初始合伙人原本都是老板,能力和价值观不同,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追求,就聚在一起,把这个事情做了起来,靠的就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趋同和凝聚。

靠价值观凝聚人、牵引人,一切围绕客户价值,组织扁平化、管理简单化,强调速度,这是我们从小米的实践中看到的互联网时代管理的创新。

海尔:自主经营体和员工创客化

我了解到,张瑞敏近几年来一直在研究海尔作为一个传统工业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张瑞敏讲要用互联网思维来升级传统制造行业,他最近提出一些理念。

第一,平台化企业与分布式管理。他认为企业总部应该是一个平台,进行资源的整合、运筹,形成一个生态圈,进行全球资源运筹与人才整合。

第二,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这个在海尔推行了差不多七八年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所谓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就是他运用会计核算体系去核算每个员工为公司所创的价值,依据你所创的价值来进行企业价值的分享,这叫双赢。这种模式就使几万人的企业在内部形成了无数个小小的自主经营体,员工自我经营、自我驱动。

第三,员工创客化。海尔现有专门的创业基金、有合作的投资公司,员工只要有好主意、好点子,公司就可以给你资金成立项目组,鼓励你组建队伍去创业,而且让你持股。这样的话,企业内部就能变成一个个创业中心。在互联网时代,员工的创造力需要发掘和发挥,你只要给他资源,他可能就能做成功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企业。海尔倡导员工创客化,那将来有可能在内部创业出几百个公司来,那海尔就变成一个创业的集合体,这时候企业的利益就不再简单地来自于做家电了,它围绕它的整个价值链,什么都可以做。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海尔很多新型的公司就都是员工创业的成果。

第四,倒逼理论与去中心化领导。所谓“去中心化”就是让消费者去成为信号弹,让消费者倒逼员工提升素质、开发市场,让员工做CEO做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中心,人人都是CEO,管理者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强调企业不要提“以某某某为核心”,而是每个员工都可能变成核心,人人都成为自主经营体。

第五,利益共同体与超值分享。海尔提出,你只要超越你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我就让你分享这个超越的价值,建立分享的利益公共体。

像海尔这种传统企业,它已经在用互联网思维来做产品和服务,用互联网思维在做管理。张瑞敏提出,海尔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砸碎旧组织。所以2013年海尔就提倡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三化”改革。企业平台化是指总部不再是管控机构,而是一个平台化的资源配置与专业服务组织。同时还要管理无边界、去中心化,后端要实现模块化、专业化,前端(就是员工)强调个性化、创客化。而且张瑞敏最早提出“时代组织”的概念,大家可以看到海尔的从商业模式到组织和管理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华为:缩小经营单位,打“班长的战争”

华为最近组织的变革做得比较多,任正非提出,“简化组织管理,让组织更轻更灵活,是我们未来组织的奋斗目标”。华为最近所做的一个大的改革,就是提出“班长的战争”。华为将从中央集权变成小单位作战,“通过现代化的小单位作战部队,在前方去发现战略机会,再迅速向后方请求强大火力,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精准打击”,这就是所谓班长的战争。

要实现这种改革,就是要建立子公司的董事会。过去华为为什么要中央集权呢?就是要组织集团冲锋,因为我们火力不够,即企业的资源不够,所以得把整个企业的资源集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火力去冲锋。那么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企业的品牌资源、资金资源、客户资源都有了,这时候就需要变阵,要把集中的权力下放,企业的一些重大经营决策就要下放到子公司董事会,而不再是集团的董事会来。

强调“班长的战争”,并不是说班长可以为所欲为,而是需要资本的力量监督,需要董事会来监督班长。所以任正非提出,我们既要及时放权,把指挥权交给一线,又要防止一线的人乱打仗,监控机制要跟上,所以要建立子公司董事会,由子公司董事代表资本实现对经营者的监督。

任正非认为企业管理要学部队,他认为部队的组织机构是最具有战斗力的。像美军早就把作战单元变成旅,以旅为单位,作战能力更厉害。美军内部还在改革,未来的方向是作战单元有可能从军直接管到营,一个班的火力配置要达到一个旅级的配置,以后炮火就是跟着你的班长,提高一线的综合作战能力。

缩小作战单元,让前方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争,提升一线的综合作战能力,总部变成资源配置和支援的平台,这是华为组织变革的一个趋势。

所以华为现在提出要简化组织管理,让组织更轻更灵活,五年以内逐步实现让前方来呼唤炮火;要缩减组织层次,缩小规模,几个组织合并成一个组织,进行功能整合,以便于快速响应前方的呼唤。

当年美国打伊拉克,美军组建了“三人战斗小组”。第一个叫信息情报专家,他带着先进的设备就可以测出这个地方有多少兵力,确立敌人的目标方向后,把情报传递给火力战斗专家;火力战斗专家根据他的情报来配置炸弹,然后报告给战斗专家;战斗专家可能就是一个少将,他计算出必要的作战方式,按照军部授权,直接指挥前线炮兵开火,这就是“三人作战小组”。当然三人小组并不是说只有三个人,每个人可能又带领一个小组,但这三人小组本身来讲又是一个小组,是一个综合作战小部队。

缩小经营单位,我认为这是未来组织变革的一个趋势。往往企业一做大就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搭便车、混日子的人越来越多,占着位子不作为、不创造价值的人越来越多。那在互联网时代,要快速捕捉机会、响应市场,组织就必须得精简、简约,而不是搞人海战术,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价值创造者,使每个人都能有价值地工作。

这就需要改变我们整个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模式,总部是要求提高专业化整合与管理能力,一线则是要提高综合作战能力。大家看到,不管是互联网企业小米,还是传统企业海尔及华为,所进行的变革都是在走向组织精简扁平化,强调速度,强调客户价值导向。

组织结构不再是过去的传统的金字塔结构,企业的权威也不再是行政权威,它包括专业权威,也包括流程权威。

阿里巴巴:人力资本合伙人制度

除了组织的变革外,在互联网时代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利益分享机制的变化,从人力资源走向人力资本。未来可能是知识雇佣资本,一个人少量控股甚至不控股,他就可以实现对这个企业的有效控制,这称之为人力资本合伙人制度。

所以海尔提出超值分享,华为要实行获取分享制,总之企业的利益分享机制正在发生变化。

阿里巴巴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从股权上来讲应该是个日本企业。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大家可以看到,日本软银集团孙正义占34.4%的股份,雅虎占22.5%,马云只占到了8.9%,蔡崇信占3.6%,陆兆禧等高管占1%,其它社会资本(包括员工持股)占30.6%。雅虎的股份也可能属于孙正义的,因此孙正义才是真正阿里巴巴的大股东。所以如果从股权来讲,阿里巴巴应该算是个日本企业,但马云和他的创业合伙人实际掌控着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

阿里巴巴为什么要在美国上市?就是因为美国承认人力资本合伙人制。人力资本合伙人制最大的特点是同股不同权,就是大股东并没有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权,资本方不参与经营企业管理,企业的经营权、管理权还是由职业经理人、由企业创始人来行使。这就是为什么马云只占8.9%的股份,但他可以有效控制这个企业。

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本合伙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马云自己培养的合伙人,还有一方面是空降的技术人才。就财富来讲,马云虽然只有8.9%的股份,但市值130多亿美元。有人说阿里巴巴上市后,杭州一下子多了成百上千位千万级、亿万级富翁。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互联网时代不一定要控股,只要你通过知识、能力,通过人力资源的付出,把企业做大、把企业价值做大,同样可以获得极大的财富和价值。

所以我认为未来将进入人力资本价值管理时代,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人力资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主导要素;

第二,人力资源不仅要获得工资待遇,还要参与企业的利益分享;

第三,人力资本不仅要参与企业利益分享,而且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大趋势:基于客户价值的商业模式创新、大组织做小、知识雇佣资本

从以上几个案例来看,总的来讲,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在战略上、组织变革和人力资源管理上表现出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企业是基于客户价值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走进客户、走进消费者,依此来提升未来的战略发展空间。同时,企业围绕客户进行跨界经营,借助互联网寻求战略性成长。企业不再单一靠研发一个产品出来去渗透市场、扩大市场,而是围绕客户进行资源和价值整合,构建价值网,从而实现突破性成长。

第二,从组织上的角度来讲,大组织做小、划小经营核算单位,管理去中心化,激发活力,从中央集权变成小作战单位。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不管是海尔的自主经营体,还是华为的“班长的战争”,都是在把大企业做小,激发经营活力,提高各个经营体的自主经营能力。相应地,组织管理出现去中心化,从中央集权变成小单位,以激发组织活力。把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力作为组织变革的目标,这就导致组织越来越扁平化、管理层级越来越少,组织变得更简约。同时,该集中的集中,实现总部平台化、集约化,以此提高总部对市场一线的支持服务能力,这是未来组织变革的趋势。

第三,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讲会出现几个特点:

1.员工和客户的界限模糊化,员工是客户,客户是员工。客户会成为你的品牌推广者、产品服务设计者、生产参与者,员工也是你的客户,要用服务客户的思维管理员工。

2.用会计核算体系去核算组织中每个人所创造的价值,进行人力资源价值管理。与组织划小经营单位相对应,价值创造的核算也会落实到每个人,对每个人的价值创造进行价值管理。所以我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管理时代将到来,即真正通过一种机制设计、制度设计去提升每个人的价值创造能力。目标就是让每个人成为价值创造者、让每个人有价值地工作。这是两个核心目标。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价值管理激发活力、激发价值创造能力。

3.建立人力资本合伙人制度和全面认可激励制度。人力资本合伙人制度就是强调人力资本要优先投资、人力资本参与利益分享、人力资本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对普通员工,现在提出要进行全面认可激励,就是员工只要是为企业做出贡献、符合企业价值的所有行为,企业都给予认可、给予评价,给予激励。让评价无时不在,让评价不处不在,使得评价体系变得透明,使价值分配有客观依据。

4.激发所有员工的创新创业精神。海尔的自主经营体和员工创客化就是一种尝试,员工的一个点子、一个创意、一项能力,在企业的扶持下,它就可能会变成一个产品,再从产品变成一个公司,企业内部就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企业也就有了永不枯竭的持续创新动力源泉。

人力资源的价值开始成为企业业务推进主要的动力来源,知识真正在雇佣资本,人力资本在优先发展,这些来讲都是在互联网时代对战略、组织和人力资源所提出的要求。

寄语企业家:做时代的企业,不犯历史性错误,不错过历史性发展机遇

向生而生,做时代的企业,在时代背景下重构企业战略成长,我还有几句话送给所有企业:

居安思危,居危思危,无论何时都要为未来的长远成长谋定而后动。

努力去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发展空间与增长点,无论顺境与逆境,确保把握住外部重大机遇。

第2篇

公益事业非专业化的弊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条件下,一个公益慈善项目和公益组织,完全能够较快地建立起相当大的规模。例如,国际公益界对中国的“99公益日”就予以很高评价。因为,通过互联网吸引到广泛的社会参与,在三天时间内就筹集到爱心网友的捐款3.05亿。到目前为止,在其他国家还没有先例。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国际化程度在全球范围内还属于后进之列。放眼国际公益慈善界,欧美国家的慈善组织遍布全球,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公益慈善组织也能在欧美国家以及中国从事有关项目。这与我国公益事业非专业化程度不无关系。

公益事业非专业化的突出表现在于:缺乏专业的标准,因而,不可能深入地开展培训使行业得到持续规范;缺乏各类管理操作规程,体制化、程序化的建设薄弱;缺乏行业性的专业协会,因项目重复的现象相当普遍,没有有效合作机制;此外,公益慈善事I还不能提供有规模的就业岗位,养老、儿童教育等领域的许多专业化服务项目还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从而使公益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展示。

受非专业化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在公益领域的运用难以有效普及。因而,能覆盖全国的项目相当少,往往只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规模的持续捐赠活动。即便是志愿服务,也仅停留于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而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门别类的、长期性的志愿服务队伍。

在这样不平衡发展的格局中,要使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真正与国际接轨,使国家的《慈善法》得到有效贯彻,必须要处理好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关系,以专业化带动规模化,才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强大促进器。

首先,要推进公益慈善知识与理念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转型。当前,我们的知识体系还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许多人对公益慈善的理解还停留于做好人好事的层面,有时甚至完全否认公益慈善的行业性品格,更不可能将慈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来看待。因此,现在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解决这种结构性缺陷,从而使公益慈善事业主动产生对“互联网+”的需求。

其次,职业标准的建议和完善是“互联网+公益”健康发展的基础。现代公益慈善作为一项重要职业,迫切需要系统化的职业标准。建立这样的标准体系需要对公益慈善的财务管理、募款管理、项目管理、传播事务管理、慈善信托、理事会管理等领域进行专业的职业分类,在此基础上细化各领域职业标准,从而提升公益慈善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同互联网技术的专业化融合。

最后,公益慈善组织间也需要发展“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公益慈善行业的论坛多、会议多,但行业内部、行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通过搭建与公益慈善行业专业化标准体系相结合的“互联网+”平台,可以使国际社会上专业的行业组织和松散的行业联盟突破地域局限,建立有效的学习与沟通机制,推动行业之间的互通互联,让互联网成为行业联系和学习的有效工具。

“互联网+”对于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掌握规模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新的考验。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努力生产更多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公益知识与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再创公益慈善的辉煌。

第3篇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新特征

发展历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5年,互联网在中国的推进和发展的阶段,高新民认为可以以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互联网应用特征和互联网自身的发展步骤三个维度来划分。基于这三个维度的考虑,我国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三个准备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初创期,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到2000年左右。这个时期是从无到有的时期,不光网民、产业、应用是这样,互联网自己也是从无到有的发展。第二个阶段大约有五年左右,是产业形成期。这个阶段我国的互联网开始形成一些自己的企业,如今的知名互联网企业就是在这个时期真正兴起和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2005年到2014年,是快速发展期。在这个时期里,我国网民规模高速增长,其中在2008年就接近3亿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网络大国。另一方面2008年开始,移动互联网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崛起,这是互联网进入另一个新阶段的起点。

新的特征

高新民认为,2015年我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融合创新即是“互联网+”,这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那么,新阶段的“新”有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第一,新在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消费服务业。这其中,包括以共享经济为特征的共享经济服务业,例如打车、转租房屋等,包括P2P、众包、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以及公共服务,都包含在“互联网+”里面。

第二,新在互联网新型生产型服务业。迄今为止,我们的互联网是面向个人体验,注重改善个人体验和消费服务的。而在“互联网+”时代,想要发展,就要面向企业服务,做互联网的生产型服务业,而不是一般的生产型服务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出云服务等相关实践。

第三,新在产业互联网化,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化和制造业互联网化。互联网要与工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融合。

“互联网+”的战略重点

“互联网+”是覆盖全领域的,因此它的战略意义应该是全面推进、突出重点。而其中的重点,则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在竞争合作当中,形成新的产业形态。高新民认为,“互联网+”可以作为产业互联网化的概念来理解。产业互联网不仅是产业形态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也是互联网思维与商业模式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的结果。企业互联网化的重点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互联网+”只有把制造业放进去,才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互联网企业、技术支撑企业和转型的传统企业这三块主体构成了“互联网+”整体上的产业互联网。其中,互联网企业是推动产业互联网化的巨大推动力,是发动机;指数支撑则是互联网本身的升级版。

高新民指出,“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联网本身从消费型转向产业互联网化。这个转化过程,是从以前我国非常强调互联网的媒体所求,逐渐转变为更重视互联网的经济水平和产业水平。从经济水平和产业水平来看,互联网经济水平首先呈现在电子商务方面,特别是我国个人消费品网购的表现尤为突出。同时电子商务还在不断发展演变,从原来B2B、B2C、C2C等流通领域的电商转变为供应链电商。现在的电子商务在做C2B或C2B2C,这当中的B并不仅仅包括批发商和电商平台,还包括制造业。在制造业当中,首先受到影响的是供应链制造业,在产业互联网的加速推进过程中,逐渐推进到其他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这也是未来我们希望发展的方向。

产业互联网的推动力一方面取决于互联网的普及,另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已经不是以前的互联网,它是互联网的升级版;而且“互联网+”本身并不一定通过加产业来升级,可以互联网本身相加,这就是技术驱动。

高新民提出,未来的互联网社会整体主要由三个互联网构成。第一个是人的互联网,或者说消费型互联网,这是以人为本,包括社交、娱乐等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第二个是物联网。第三个是服务的互联网,各种各样的服务,支撑人、物联网的所有应用,能提供网上所有服务。

产业互联化的关键点

高新民认为,产业互联网化的关键点主要包含四点。

第一点是产业互联网化,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化。在这里不能仅突出互联网企业,更重要的主体是互联网与工业融合过程中的传统企业。这些传统企业的参与和态度,对互联网融合的积极性,是否实践成功,决定着产业互联网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如今,有很多传统企业很焦虑,总觉得要被颠覆了。其实,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颠覆性技术是可能出现的。胶片被数码相机替代,数码相机则可能被手机替代,这就是颠覆性的技术。某行业的企业也可能因为没有赶上时间潮流而被别人颠覆,但总体来看,一个行业、一个产业是不会轻易被颠覆的,它只是形态改变了。比如汽车行业将来的形态会变,汽车消费业的形态也会变。但在服务行业里,电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服务形态,而只是O2O融合。比如亚马逊在网下开体验店,阿里也有朝着这个思路前进的意向。这些都是新的业态,并没有注定谁是颠覆者,谁是被颠覆者;谁是革命者,谁是被革命者。

第二点产业互联网本身要升级,要向CPS方向转,而不是满足于现在的人的互联网。如何做到我们的网络层连接可靠、快捷、安全,并且低时延、多并发、高精度、大容量,这在技术上有难点,需要重新考虑工业互联网的架构。如何利用物联网对工作人员及数据和流程进行网上跟踪、控制和标识;如何即保障我们的互联网在国际上互联互通,又做到自主安全可控;如何使应用层服务社会化,确保它的效率、服务的真伪、多元化以及定位问题,这些都是互联网升级版本中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化工行业融合;创新性发展

“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互联网正在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涉及到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产品、医药、食品加工、轻工业制造等,将互联网与化工行业相融合,对深入研究重工业发展,改善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促进化工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自2002年国家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目标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化工行业的发展更是在原来薄弱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的飞跃性发展。但随着社会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化工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化工行业发展带来技术性的挑战。将互联网的发展与化工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生产工程实现自动化,是改善原有传统的化工生产的重要途径[1]。互联网技术与化工行业的融合优势主要体现在“降本、增效、提质”三个方面,当前随着我国化工行业市场制度的逐渐完善,单纯的卖方市场已经成为历史,营销成为化工企业的重要工作,也消耗了大量的流动资金,间接提高了企业运营成本。互联网与化工行业的融合有效的减少了营销环节,构建了企业直达客户的营销网络,节省了大量的营销费用,从而达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同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企业原材料采购领域,也能够减少企业的上游环节,二者相互结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运作效率。互联网专家系统的产生和应用也让尖端知识、技术“下车间”成为可能,不仅能够解决化工生产中遇到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疑难问题,而且极大的提升了化工产品的质量[2]。

2扩大化工行业的市场需求量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化工产业的发展中可以对化工产品自身的生产制作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由于生产流程中出现的问题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增强了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互联网在化工生产中使用,将最新最先进的创新生产方式和生产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展现在化工生产企业面前,为化工企业的产品发展注入到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形成,有助于促进我国整体化工产业的发展。最后,互联网中信息的不断更新也为化工产品的销售提供开阔的市场平台,缩小了生产与市场之间的差距,形成“高效的生产,高效的销量”,提高了企业自身的收入水平,也提升了化工企业的发展速度,为促进我国的化工实业的发展奠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3]。

3提高化工业产业自身的竞争力

化工产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中的重要支柱,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将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模仿能力强。但如果长期依靠现有的这些优势,对我国化工产业进行发展,不但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会阻碍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使原本的竞争优势变成劣势,阻碍“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建立[4]。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化工产业的紧密结合,不仅对化工产业自身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我国原有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弥补工艺水平低带来的不足,改变工业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先进的国外技术引进,为我国工业化向高新工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互联网在化工行业内的应用优势在于其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化工行业而言,技术、资金、生产资料都是企业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因素无法有机组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企业主体可以出资购买先进的化工工艺知识产权;科研人员可以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行融资;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得价格最低、质量最优的生产原料。可以说在当前的网络信息环境下,谁掌握了优势的互联网资源谁就能够在化工行业内部竞争获得优势、掌握主动权[5]。

4结语

工业革命将社会资源进行重新的划分,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成长为工业强国。中国作为工业发展的后生力量,在设备和技术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将时展前沿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发展中去,促进国家整体科学水平的进步。互联网与化工产业的融合是使我国工业发展推向新方向的重要手段,对开发我国的潜在市场,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武健鹏.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路径创新研究:基于政府作用的视角[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严奇春.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三网融合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胡潜.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武汉大学,2009.

[4]许轶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3.

第5篇

随着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和德国西门子公司近期相继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平台,全球工业制造业由此迎来平台竞争时代。这个转变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将从根本上颠覆人类工业制造业发展模式,也将深刻地改变未来国际产业分工与国际贸易竞争格局。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我国工业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由于美国、德国的先发优势,我国发展自主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前景相当严峻。当前要奋起直追,将其置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地位,在国际工业互联网平台竞争中尽快占据有利地位。

工业互联网的深远影响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信息技术的局限性:一方面,物联网极大地拓展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管理范畴,将机械设备、仪器仪表以及产品生产制造流程的各个过程,都接入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远程智能控制;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使得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本更低、效益更高、运行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这些技术进步为工业制造业全面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也就水到渠成。

近年来,一些国家加紧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工程实验甚至是项目建设。这些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以信息物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以“智慧工厂”、“未来工厂”为代表的关键技术环节的试点实验,以参考架构模型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体系化构建。这些研究、实验与项目建设,为全面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奠定了基础。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本内涵

当前人们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尚缺乏一个清晰完整的定义。人们通常从某个方面的属性去界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如GE将其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称为“制造业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所谓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种新兴制造业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众多行业及众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流通与售后服务等产品生产过程,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都被迁移到云数据中心,并通过一个统一的云操作平台实现远程智能制造。

与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不同,工业制造业实现平台化所需技术更加复杂、门槛更高、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直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并大量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之后,工业互联网平台才开始出现。

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早在2012年,随着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以及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在中国的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是,由于当时工业互联网平台尚未出现,人们还无法认识和理解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内涵、属性、作用和影响,实际上也就无法真正地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工业4.0)的深刻内涵。

与现在的工业制造业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统一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仍然是当前工业竞争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则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宏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试图将各行各业的技术和标准裹挟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上。

――改变分工格局。平台化使得传统的产业价值链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得以整合所有工业企业的各个制造环节,并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控平台上各企业的产品生产及其生产要素与市场动态。因此,平台不仅是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实现远程智能制造的操作界面,而且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产品交易、服务保障的虚拟市场。

――平台生态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包括不同产业的众多企业,也包括生产同一产品的众多企业;不仅包括生产制造企业,也包括产业链的其他相关企业;不仅包括企业,也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以及各类服务型机构。网络效应将使得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组织全社会甚至是全球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复杂网络。

与当前的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有着本质的差别。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服务于产品的交易和流通环节;而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环节,电子商务充其量只是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部分。因此,工业互联网平台要远比目前已经出现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重要得多,未来还将跨越国界、跨越行业界限,成为超级平台,从而全面地配置全球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对国际产业分工、国际贸易格局与全球化产生重大影响。

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为争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领导地位,美国和德国正在从两个方面展开竞争:

国家层面为推进“工业4.0”战略,2013年4月,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德国电气电子(ZVEI)和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联合设立“工业4.0平台”;2015年3月,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德国教育和研究部共同接管并启动升级版“工业4.0平台”建设。

美国政府层面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机构,但是,根据“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计划所建立的各大制造业创新机构(IMS)都包含了相应平台建设的任务。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于2014年7月资助建立的“数字化制造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心”(简称DMDII)。DMDII启动了“数字制造公共平台(简称DMC)”,其功能定位是数字化制造的开源软件平台,旨在鼓励全社会的中小创新机构、创业家和技术狂人等开发面向不同制造业领域的软件解决方案。

企业层面其中尤以GE和西门子公司最为典型。

GE在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之后,推出了包括24种工业互联网产品的九大平台,2013年推出更为宏大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Predix。2015年,GE向全球制造业企业开放 Predix平台。

西门子建立的跨业务软件平台为Sinalytics,该平台不仅整合了远程维护、数据分析及网络安全等一系列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还能够对机器感应器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整合、保密传输和分析。

此外,IBM和德国SAP公司也在开发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快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若干建议

充分认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远影响。

这些影响突出地表现为这样两个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将日益成为全球工业制造业的首要基础设施,成为集聚全球工厂、工业产品、市场用户的第一入口;将借助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加速全球制造业的“两化融合”进程,无论是处于工业1.0、工业2.0的企业还是工业3.0的企业,都将被无奈、无情地“裹挟”到代表工业4.0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上。因此,谁控制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谁就具备了实时跟踪、优化配置甚至是全面掌控全球工业制造业发展命脉的实力。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全球领导权竞争的核心内容。

当前我们尤其需要认识到平台化所带来的网络效应对于全球制造业的“两化融合”进程可能带来的影响。平台化一旦促使其双边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阈值),该平台的价值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爆发式的增长。此时,竞争对手将很快面临经营困境,直至死亡或退出市场,该平台也将迅速获得市场垄断地位。最近20年来,我国的传统互联网平台、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无不验证了这个相同的过程和结局。

考虑到我国工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落后,多数企业与行业处于工业1.0、工业2.0的水平,能够达到工业3.0的企业很少,因此人们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补课”的意识和思维。实际上,这也是当前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政策的出发点。但是,面对美国和德国在工业4.0平台方面的竞争,上述网络效应给平台竞争所带来的“裹挟”作用将不会预留给我们这种“补课”的时间和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补课”的同时,从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工业4.0平台的研究、规划和建设,迎头赶上,直面美国和德国的竞争。

国家应该旗帜鲜明地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克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落后局面,要充分发挥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打方向,分层次地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第一,构建针对整个工业制造业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要将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近期成立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核心发展目标,着力研发平台总体技术架构及相关机制,并尽快启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选择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服装、家电以及部分先进制造业等),并基于产业价值链和平台生态化特征整合这些行业的相关企业,组建行业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创新机制,激发各方动力,以发展该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三,鼓励和支持部分有较强技术与市场实力的龙头企业,启动建设本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为此,要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机制。尤其重要的是,一方面,要根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要求,引导、优化各地正在开展的“双创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克服“泛娱乐化”趋势,引导企业真正地参与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中来。

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纳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重要关注问题;建立和完善工业互联网联盟运营机制,协调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与行业平台、龙头企业平台之间的业务分工与协作;设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基金,加强平台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与技术标准体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加入并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6篇

在真正的工业生产部门,互联网+的突破还不是很明显。马云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坦克装上翅膀未必是飞机,坦克就是坦克,只有飞机和坦克完全的结合,才能有未来”,“互联网+”当然也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传统产业”,而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不仅要进行要素重组,而且要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

可见,互联网+并不是随便说一说的宣传噱头,而是需要深思熟虑、因地制宜的。唯此才能切中肯綮,找准命门。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技术革命始于大爆发,上半个阶段是安装阶段,先后经历繁殖期与狂热期;下半个阶段是部署阶段,先后经历协同效应期与成熟期。尤其是当前的发展时期,互联网+的顺利推行,离不开技术、机制和资本等 3 个层面的突破和变革。

在技术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拨开左右的迷雾,观察眼下的世界:德国依靠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推行“工业4.0”战略;美国立足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工业互联网”战略。这与中国推行“互联网+”计划殊途同归。德国和美国的战略,都是强调互联网与实体的连接,形成更具效率、更加智能的生产系统,值得我们借鉴。

在机制方面,既然互联网+是对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必然会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供应链的分工体系发生了“由链到网”的重大变化,这种网状协同的分工体系已经初现雏形,而消费者处在网络中心,居主导地位。商业活动中第一次以消费为中心,由整个C端来拉动生产与销售进程。传统纺织服装供应链的既定利益分配格局,很有可能成为互联网+的障碍。可见,互联网+最需要“加”的,是体制机制的变革。

第7篇

山东省副省长张务锋主持会议。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重点阐述了海尔从制造产品的企业转型为孵化创客平台的颠覆。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轮值总裁梁海山分享了海尔在推进“互联网+”工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省经信委主任钱焕涛,市委常委、副市长牛俊宪等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张瑞敏在发言中表示,德国提出 “工业4.0”,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都说明如果制造业不能互联网化将没有出路。海尔进行的“互联网+制造”探索就是互联工厂,而互联工厂不是一个工厂的转型,主要目的不在于机器换人、自动化的改造,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都要进行颠覆。

他在演讲中提到,德国对工业4.0的衡量标准叫做“两维战略”:横轴代表企业价值,就是具体财务指标能提升多少,而纵轴代表全产业链的价值,整个上游、下游都要增值。而海尔探索互联工厂的“两维战略”却略有差异,横轴同样是企业价值,纵轴却是用户个性化定制的价值。也就是说,互联工厂的最大特点就是必须带来更大的用户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价值。

对于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的颠覆,张瑞敏说海尔现在聚焦三个方面的颠覆:第一,企业的颠覆,就是从原来科层管控型组织颠覆成开放的平台型企业。第二,顾客的颠覆,就是要把顾客颠覆成用户,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第三,员工的颠覆,从原来雇佣者和执行者颠覆为创业者和合伙人。

随后,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轮值总裁梁海山分享了海尔在推进“互联网+工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海尔互联工厂就是要通过与用户的交互、定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用户从交互、设计、制造一直到物流配送的全流程参与,将虚拟设计、虚拟制造和实体制造结合起来,驱动整个制造转型为大规模定制。目前,海尔已经在四大产业建成了沈阳冰箱、郑州空调、滚筒洗衣机、青岛热水器4个互联工厂,还拥有2个模块化互联工厂。用户在海尔平台上可以进行模块化定制、众创定制和专属定制,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产品模块定制产品,也可以自己提出产品创意,最终由整个生态体系优化出成熟的产品方案。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传统工业设计流程;整合改造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113

1 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的研究

1.1 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现状的文献研究

对于传统工业设计问题的研究,杨翰如在《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1]指出:1.被动地寻求和接受项目,2.设计周期过短,接触产品流程过少,3.缺少持续性,使设计人员无法长时间专研某种或某类产品的具体设计特点和方法 ,也限制了产品更高层次的创新。

对于中小型工业设计转型的研究,蔡晓波和曾彬在《中小型设计公司(院)战略转型的思考与探索》[2]中提出:认识行业现状,理解产业调整的影响,把握经济政策转型的导向,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方向,谨慎决策,稳步实施。通过外部环境,政策导向的分析,市场细分趋势结合设计公司的自身条件,确定市场战略、营销模式的创新与技术引进、吸收和进步。

对于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杨翰如在《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指出: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逐渐淡化,工业设计公司如果能针对自身的特点,针对性的加强自身的业务精专,并最终获得自身的品牌,那么工业设计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设计流程的研究,吕佳琳在《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模式研究 ――互联网思维下的科际整合》[3]中指出:由设计师从自身主观选择对产品意象的揣摩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归纳分析,选出主题,由主题展开进行设计创意,选定修改造型设计,投放生产,导入市场,可以总结为:观察――研究――设计。

由以上文献研究可以得出,目前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的主要问提在于参与产品的开发流程少,而且不精;设计流程上通过观察-研究-设计,理解比较肤浅,设计缺乏深度;中心型工业设计公司要转型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制定目标,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加强自身业务专精,并最终获得自身的品牌。

1.2 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现状的现场研究

经过本人一年实践在杭州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的实习经验以及对于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总裁的深入访谈得出以下一些经验。

设计师在调研和评价阶段,没有太多的参与度,导致最终方案与设计师的初衷出入很大。设计师认为自己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收到目前流程的压抑,无法发挥全力。同时工资偏低,奖惩政策少,做项目没什么动力。

由以上访谈研究可以得出: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反应在设计流程上的问题在于工业设计师参与产品开发的流程少,导致对产品的了解不足,同时由于接项目的盈利形式导致了工业设计师的自我激励驱动力不足。在设计中设计师与用户几乎没有接触,导致对用户需求没有一个升入的了解和认知。

由以上对于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的现状研究可以看出:1.目前中小型工业设计的盈利模式无法满足当前设计师的期望,急需改变盈利模式。2.工业设计公司所做的只是产品开发环节的设计关节,设计师在产品开发中的参与度不够。3.工业设计公司被动接收项目导致设计师无法在某个领域专精,导致无法产出高质量的设计。

2 互联网思维的研究

2.1 互联网思维本质的研究

从互联网思维的定义来看:王钰在《文明的冲突和互联网思维的重建(下)》[4]指出: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陈雪频在《定义互联网思维》[5]中提出在互联网对生活和生意影响力不断增大的大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绅士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6]概括互联网思维的九大思维:1.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2.简约思维,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用户的耐心越来越不足,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抓住他!3.极致思维,极致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超越用户预期。4.迭代思维,敏捷开发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的典型方法论,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允许有所不足,不断试错,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5.流量思维,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意味着分量,目光聚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流量即金钱,流量即入口。6.社会化思维,社会化商业的核心是网,公司面对的客户以网的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营销等整个形态。7.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是指对大数据的认识,对企业资产,关键竞争要素的理解。8.平台思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即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9.跨界思维,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企业触角无孔不入,如零售、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领域都有涉及。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互联网思维重视用户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互联网思维所做的都是在提升公司的效能。所以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思维,则要充分考虑工业设计的核心,也是设计流程中的用户“设计师”的体验,提升设计师的参与度和影响力。颠覆现有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来提升工业设计流程的效能。

2.2 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案例的研究

在家装行业,陈炜的小米家装总结多年来的家装行业从业经验[7],通过规划设计家装方案,自己雇佣工人,绝不外包,将家装的性价比做到最大。同时用户可以在手机上观看家装的进度,不用每天去现场监督家装。小米家装通过转变经营思路,家装费用上不赚钱,做到699元/平方米,同时标准化和日夜加班加点来做到20天完成家装,解决了用户在家装行业上的痛点。由此来增加产品的用户友好度和粘性,通过将家装作为一个产品出售,然后通过后续的配套服务来转去利润。

在服装行业,ZARA通过秉承“用户至上”的理念,专注给消费者他们最爱的。致力于消费者消费者爱买什么,爱穿什么,依靠遍布全欧洲的买手来提供创意和设计(现在靠互联网来解决)。除设计外,ZARA全部自营店的管理方针,可以做到从设计,数据采集、到铺货完全贯彻客户导向,百分之百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在生产中,ZARA遍布全球的外包工厂又为其生产节约了相当可观的成本。

目前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研究可知,互联网思维重视用户的体验和感受,将用户放在第一位,同时互联网思维所做的在于提高公司的效能。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通过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设计行业的改造,提高设计的效能,解决用户的痛点,可以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工业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领域进行互联网思维的改造是可以进行尝试的。

3 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流程的改造

3.1 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设计流程概念

在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的设计流程中,所有的设计流程以用户为中心,通过设计师的主导增强用户为中心的概念在整个产品开发流程中的重要性,增强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提高产品的开发效率,提高设计师的积极性和效率,提高设计师的收益。

3.2 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工业设计流程的主要方面

3.2.1 设计调研阶段

在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的设计调研阶段,设计需求来的来源一般为两种。第一种是甲方写好设计需求,设计师根据设计需求去设计相应的产品。有时设计师觉得甲方的需求不合理也没有权利和义务去做调整。第二种为设计师的粗浅调研。由于公司的生存需要,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生存周期短,设计师通过样品或者网上查资料来获取设计产品的最基本资料,根本没法对产品有比较深入和彻底的理解。

3.2.2 设计评价阶段

在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的设计评价阶段,设计师将做好的方案带到甲方处,跟甲方进行设计的阐述。通常就甲方评价一个方案的好坏在于其第一感觉,而不是通过系统的评价体系,同时在设计的评价阶段常常又由于之前的一些沟通不畅导致整个设计方案推倒重来,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3.2.3 设计推广阶段

在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的设计推广阶段,由于产品推广策划是站在销售的角度上看问题,所以,往往在介绍产品时,无法将工业设计师索要阐述的理念清晰正确地传达给消费者,导致用户无法充分地理解工业设计师的设计价值。

4 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设计流程构建

传统的工业设计是串行流程,产品串行开发流程局限于研发工作的部门流程,不是面向市场的全流程,,设计早期不能全面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各种因素 ;产品的结构设计与工业设计联系不紧,设计反复次数较多,每一反复都可能浪费掉大量的材料和时间,设计效率低下,一次设计成功率较低,而且设计周期长。刘国豪在《基于并行工程的工业设计流程构建》[8]中提出对产品及其相关的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化设计的一种新产品开发模式。笔者在分析已有的设计流程构建的基础上,将用户为中心,以及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模式融入到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的设计流程中,并将设计流程构建为调研,设计评价和结构三个阶段。

4.1 调研阶段

调研阶段包括产品大数据分析和设计师专业分析发挥各自长处:

(1)大数据用户和市场分析:互联网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可能,通过线上平台提供的数据,开发团队可以对设计产品的市场情况,风格趋势和销售状况有一个比较详细和大概的了解。从中给开发者可以发掘出很多用户的痛点。

(2)专家用户分析:通过聘请专家用户参加焦点小组等的调研项目,开发团队能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专家用户,发掘出一些网上无法看到的用户的痛点,为后面的设计开发提供宝贵的建议。

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调研分析和设计师专业近距离深度的调研分析,既广泛又深入地快速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为下一步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设计评价阶段

在设计评价阶段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用户和营销人员,设计师及工程师共同参与,在设计的初期通过不断地与结构和市场和用户的沟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产品的成本压到最低同时将结构做到最合理。在初步设计完成后,邀请专家用户对设计做出评价根据反馈来调整设计。同时在设计推出后,通过互联网渠道不断得到反馈,快速地迭代产品。

4.3 结构阶段

结合工程师和设计师相互配合合作,把控设计细节,将成本,设计品质等控制在一个高水平。

5 结语

本文从互联网本质和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的设计流程以入手,论述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传统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工业设计流程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于设计流程中的调研,设计评价和结构三个阶段的改造,创造出一套以用户为核心的以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流程,使设计师的积极性更高,实际流程的效能更高,产品更符合用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翰如.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J].中国科技博览,2012.

[2]蔡晓波,曾彬.中小型设计公司(院)战略转型的思考与探索[J].化工设计,2014(01):39-40.

[3]吕佳琳.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模式研究――互联网思维下的科际整合[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

[4]王钰.文明的冲突和互联网思维的重建(下)[J].中国信息化,2014(09):47-49.

[5]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J].上海国资,2014(02).

[6]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7]胡俊.“小米家装”爱空间与互联网新思维对陶瓷行业营销与研发的借鉴意义[J].佛山陶瓷,2015(08):2-5.

第9篇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体现为互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组织方法将成为各个行业的标准配置。有三项关键技术与应用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变革的基础:一是无所不在的终端,包括手机及其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智能眼镜、腕表等)的普及。二是空前强大的后台云计算能力,包括计算与存储能力,从GB到PB及至EB级的跨越。三是不断升级的宽带网络。这三项技术的成熟让每个行业都具备了收集、传输及处理大数据的能力。

如果说18世纪工业革命的生产资料是以物理的矿产、化学元素为对象的话,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资料就是大数据。新的计算及计算技术与应用正在将过去以“流程”为核心带向以“数据”为核心,大数据及大数据处理的能力会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新大脑”。

但是,产业互联网化的前景依然面临着技术及观念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创始者们从未想到他们在上世纪60年的程序、设定的标准,是为这么大规模的社会应用做准备。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是TCP/IP网络传输协议,这种协议的基本假设是“觅错和纠错”,它对传输时速、质量的要求是人们称之为“Best Effort”的网络(尽最大努力的技术),而不是“Mission Critical”(有时间、质量要求的网络协议)。

在所有的关键产业都以互联技术为基础时,这种网络技术基础必须具有高可靠性、适时性及安全性的要求。回顾电应用的历史,也曾用五六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直流电到交流电,从小规模应用到成为社会核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互联网从消费者到产业化应用,可能也需要这种技术演进和优化变革的过程。

观念挑战可能更大。我们的思想观念大都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产业互联网化是企业传统技术构架、商业模式及组织方式的变革。各个行业的信息化负责人(CIO)会成为产业互联网化的阻碍者,所以现在企业的CIO必须变为首席互联网官。

观念之外的挑战,来源于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及社会、政府各个方面。“安全威胁及不可靠”可能是最多涉及的问题。观念方面更大的挑战可能是对社会法律、规则制定的要求。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物质资产逐渐被“大数据”资产所取代,它的所有权的划定、交易定价等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