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地理的有效学习法

时间:2023-12-26 15:24:19

导语:在高中地理的有效学习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地理的有效学习法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复习;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52-02

一、高中地理复习时遇到的问题

1.地理知识体系很难建立。在进行地理总复习时,教师通常都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的,这就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随时能够将各种知识点集结起来进行融合贯通,通过专题复习,使学生的地理体系建立起来。然而,这对那些在第一轮复习中基础知识没有夯牢的学生来说就是个灾难。地理体系没有及时建立,对于整个地理的复习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对复习也无法产生足够的兴趣,也就没有起到应有的复习效果。

2.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由于复习时间有限,任务比较大,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只能将重难点专题进行着重讲解,没有那么多精力把所有的知识点包含到复习中,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很完整,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课后自己将剩余的知识点补齐,完善知识体系。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学生毕竟对知识点的认识没有教师那么熟悉,所以构建的体系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缺陷。这样许多教师为了保险起见,只好把所有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这将进一步加大教师的工作压力,学生也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耗时耗力,对复习没有兴趣,复习效率自然不高。

3.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影响教师复习进度。由于复习时是使用专题复习法,这是一个将各种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的过程,学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比较全面,那么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比较容易,专题复习将会非常顺畅,教师和学生都会比较轻松。而到了总复习阶段,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严重,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在进行专题复习时,由于知识漏洞较大,很难建立起知识体系。这样恶性循环,学生之间的两级分化将更加严重。这也影响了教师的复习进度,如果复习的难度太大,基础差的同学就不知所以;难度太小的话,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没有什么兴趣,对他们的能力提高也没有什么帮助。

4.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复习效率较低。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的脑子都高速运转,各个学科的压力都非常大,在地理复习方面尤为如此。复习时内容多,知识点杂,可以说是遍布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复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以往学过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学生对于知识的新鲜感已过,如果教师在复习时不注重对复习方法的创新,将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的学生都处于长期复习的疲惫状态,学习积极性本就不高,复习的效率就比较低下。

5.高中地理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地理是一门包罗万千的学科,可以说是文科,也可以说是理科。比如,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经纬线等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算技巧。文科生来学习的话,普遍压力较大;而人文地理方面,对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工业园区的地理位置的选择、社会环境的分析等则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这两大部分时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文科生普遍数学能力较差,对自然地理更是有所抗拒。

二、利用合作学习的复习方法,提升地理复习质量

1.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法的积极作用。由于学生之间两级分化严重,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多多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这样的好处就是,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可以将富裕的时间用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提升了彼此的友谊,同时在好学生的带动下,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能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听懂教师讲解的内容,将进一步提升复习质量,且成绩好的学生在进行帮助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及时进行封补。

2.合作学习法能够有效提高复习效率。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想掌握所有的知识点难度比较大,耗时耗力,而且无论如何都会存在一定的盲点。合作学习法将擅长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组合到一起,使他们在复习时能够形成有效的互补,将各自擅长的知识教给对方,补足各自欠缺的知识领域。同时学生们在一起复习的时候,不仅学习的兴趣相较于独自一人要浓厚很多,相互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鼓励,通过补足自己的短板,努力将地理知识的体系搭建起来,复习的效率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合作学习法能够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学生之间学习的两极分化造成的后果就是地理教师在进行复习时陷入了两难的局面,复习难度大了,成绩差的学生就接受不了,难度小了,对成绩好的学生就没有提高。教师在教学时要照顾到大部分的学生只能使用折中的方案,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又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时也很难做到全部照顾到。而使用合作学习法,通过科学有效的分组,使小组内的组员之间能够相互帮助,代替老师进行知识点补齐的工作,这样教师就不需要在课堂上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只需将精力放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上进行讲解。通过合作学习法,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较差的学生都能够各取所需,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课堂复习的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三、结语

高中地理复习是学生在高考前对自己三年所学知识的一次重新梳理,如果学生之间在这个阶段能够巧妙地通过合作学习法进行复习,将形成互补,及时封补知识漏洞,有效提高复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活动时,要对学生了解充分,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使合作学习的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互帮互助,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地理复习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观察学习 高中地理 应用 

观察学习主要是指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比较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从中探求出内在规律和本质,再有效地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地理知识,突破学习重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一、明确观察目标,推动观察学习的有效开展 

目标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明确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在开展观察学习时,观察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将直接影响到观察学习的实际成效。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为了确保观察学习的有效进行,提高观察学习效果,教师要立足于实际,根据教学目的,明确观察对象和目标,合理安排观察时机和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时,笔者要求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式图,并提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有哪些?”“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他们应如何排列?”等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能力。 

二、优选观察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观察热情 

地理是一门观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观察内容丰富,观察形式多样,既有地图、景观图、插图、挂图等图片观察法,有现实世界中自然现象、人文环境等课外观察法,又有石膏、磁铁矿、金刚石等实物观察法,还有借助多媒体软件进行动画演示的观察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灵活地选择观察学习法,借助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点燃学生的观察热情和探究动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地球公转规律等一些抽象的自然现象规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制作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分析、总结规律,主动获取知识。 

三、科学指引学生,强化观察学习的实效性 

观察学习并非单纯地从表面观察对象后得出表面特征,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思考、分析和探讨观察对象,挖掘观察现象背后蕴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受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许多高中生在观察事物时容易停留在观察对象的表面现象和明显特征上,忽略了观察对象的内在本质,所以在开展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透过现象把握内在本质。 

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带》时,笔者一边让学生观察热力环流示意图,一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单圈环流是我们在: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这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倘若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设条件,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如果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注重课外观察,提升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对策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23

高中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强、学习最有效率的时期,加强高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人文情怀和科学的地理观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理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学科,它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兼容的特点,学好高中地理对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三维目标难以掌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三维目标的把握不是很容易。一些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有的知识体系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许多新教师对于新课标还没有理解透彻。

2.教学模式不新颖。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不新颖等问题,很多教师依然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主张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甚至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3.教学内容枯燥。高中地理教材受到篇幅和表现方式的制约,部分教师就教材讲教材,教学内容枯燥、不够生动,所蕴含的知识信息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课堂教学的信息生动性与丰富性都不足,很难形成学生热爱学习的氛围,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4.课堂评价机制缺乏。现阶段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然沿袭传统的评价方式,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指标,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也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这样的评价机制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降低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对策

1.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统一起来,不失时机地促成“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推导过程,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教会学生如何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并着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便学生掌握正_的地理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以及试题的编制过程中渗透一部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应的试题,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成为一种可测量的目标。

2.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理论武装丰富自己,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体系,认真备课,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分层教学法、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3.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媒体较传统教学手段具有人机交互,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大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单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而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学生可以直观观察想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昼夜交替现象等内容学生能轻松理解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制定出一整套合理的评价机制。例如,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测试结果、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强度、课外实践能力等相应指标,为每一位学生制作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综合测评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展的步伐,难以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更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地理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 要 对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进行简单介绍,举出相应的实例说明交互式双板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以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好地发挥交互式双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50-02

1 前言

作为一种崭新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交互式白板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受到诸多教师和教育学者的一致认可。本文将对交互式双板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教学案例来探究其系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以及针对性地突破一些在现阶段交互式双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将交互式双板更好地与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2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是一种在双电子白板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新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其硬件系统包括三大系统,即信息展示系统、处理系统、终端交互系统;软件系统则是包含备课和教学两个平台的双板课堂教学平台[1]。

交互式双板教学资源丰富 交互式双板的教学系统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这种系统与互联网进行连接,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云平台进行资源的查找和使用。教师能够下载云平台的资源,也可以将自己制作好的一些资源上传至云平台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这个平台的用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还有学生,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找到适合的资源或者感兴趣的资源进行下载学习。这些资源丰富,包括课件、教学设计、素材资源以及习题解析等,资源形式包括文本、图形、动画等。

交互式双板教学实现双轨展示 双轨展示是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一大优势,这种功能能够同时在白板上呈现文字材料与相关的图片、视频,可以为学生学习相应知识形成形象、生动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交互式双板教学促进教学交互 在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中,教师在题目信息通过教学系统传送给学生终端,学生使用个人电脑通过终端交互系统来进行答题,并且将答案反馈回教师终端。教师利用反馈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完成教学的互动。

3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探究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作为整个教学系统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发挥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2]。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流程 交互式双板教学流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准备;第二阶段,课件制作(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通过PGP资源来搜集与整合资源,并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第三阶段,课堂的教学阶段。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教学的多种方法 高中地理内容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部分,其中自然地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感知与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向学生灌输地理有关知识。所以即使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在脑海中也无法形成图像,难以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新课改之后,以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教师可以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发现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

小组合作学习法则是根据学生的基础、个人能力等将其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布置一个讨论主题后,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学生是主体;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握整个教学的流程,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有序进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在小组完成后,教师要对小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给出个人以及小组的学习评价,指出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的小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应用在高中自然地理中的教学案例 本文以通过交互式双板教学讲解“褶皱山的形成”为例。

第一步:创设情境。教师首先展示山地图片,再展示褶皱地层的图片,然后学生观看图片。在此过程中,学生观看视频――褶皱山的形成以及地形倒置的三维动画,通过动画显示,让学生认识其形成的完整过程。然后教师借助于以下问题进行知识点拨。

问题1:岩层变形后不能恢复水平。点拨背斜和向斜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褶曲中,区分两者时根据的是地下岩层而非地表。

问题2:在分析地形倒置的形成原因时,可以从背斜顶部、向斜槽部的岩性状况来考虑,并且分析外力的作用。

问题3:褶皱山的发育并不是单一由于外力或者内力的结果,而是两者同时的影响。

第二步:激发学生思考。教师根据图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产生一些疑惑,引导其主动发现问题:这些地层是怎么形成的?这样的地形是什么地形?

第三步:明确探究问题。教师通过PPT展示需要探究的问题。

问题1:描述图片中岩层的形态特点,绘制岩层最初的分布状况,对岩层新旧关系进行简单说明,绘制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形成过程。

问题2:出示图片,说明背斜山、向斜谷如何形成?

问题3:尝试完整描述褶皱山的形成过程。

将学生分组,明确需要探究的问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合作工作。

第四步:评价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

评,学生课堂活跃积极的表扬,并根据各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初步的总结,给出结论。各小组给出探究的结果,并且与其他小组一起检验、教师总结,从而完善探究的结果。

第五步:知识总结。教师总结褶皱山形成的知识框架,学生根据知识框架图形成逻辑思维,并且正确判断背斜与向斜。

第六步:布置课堂习题。展示经典例题,学生答题,教师进行讲解,学生根据例题在答题器中给出自己的答案。

第七步:知识延伸。通过互联网收集褶皱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展示的知识了解褶皱的生活应用,并在课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2]。

4 结语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应用,通过左右板的有效使用,能够将高中地理中抽象的自然知识或者丰富的人文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点拨,从而深刻理解掌握高中地理知识。通过交互式双板系统中的答题器,有助于教师、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及时点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合理使用,创新地理教学课堂,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四图教学法 高中地理 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44-01

所谓地理课堂中的“四图”教学法,指的是:“读图,填图,析图,练图”。地图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教师教学的向导。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地图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和知识获得的过程统一起来,要尽量从书本出发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地图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使用地图进行探讨分析,要创造一个有助于学生通过地图思考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理解各个层次的地理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 “四图”教学法及其操作步骤

(1)地图是地理课程的向导,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在高中地理中,无论是地方时还是区域地理以及世界气候等知识的学习都和地图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我们地理教师应该掌握好“四图”教学法。所谓“四图”教学法指的是,读图,填图,析图,练图这四个步骤。学生们通过读图能够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填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析图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练图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而提高能力。

(2)“四图”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1、读图

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向学生阐明读图要求和目标;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地图和多种手段进行读图,要充分发挥地图的有效性。第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分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读图任务。

2、填图

进行填图工作,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地理基础较好的同学带领基础较差的同学一起完成填图,既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教师要注意应充分发挥填充板图、图册以及习题课件的功效。

3、析图

在析图步骤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又要倡导同学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分析、探讨地理问题。

4、练图

通过练图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开拓大脑思维以及激发求知欲。教师采取“练图”方式是要注意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充满新意,练图应该有梯度,学生能够广泛参与进来。

2 “四图”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四图”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主要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这样的特点,非常适合地理教学。

(1)“四图”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

“四图”教学法的第一步即是“读图”。学生们在“读图”过程中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知识,相较于传统的地理教学来说,这种“读图”的教学方式不仅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成为了生动具体的图像以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四图”教学环境中,学生由传统课堂的接受者变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们更容易主动学习和接收新的知识。

(2)“四图”教学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们不能全面掌握知识点,经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在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四图”教学法中的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都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教师从原来的主导者转化成了辅助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更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眼、口、手、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四图”学习法加强了课堂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四图”教学法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地理图册自主地学习知识,教师在读图、填图、析图、练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组织安排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学习,让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们共同探究地理问题,老师在合适的时机可以给予学生们一定的提示和指导,但是切记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在对学生不停的启发和带领下,由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3 结束语

总之,读图、填图、析图、练图的“四图”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促进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应该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

第6篇

1.1 自主学习。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要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应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1.1 学生要主动参与制定对自己有意义、与课程紧密衔接的学习目标,并拟定出合适的学习进度,参与教师的设计评价指标。

1.1.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并不断调整改良学习策略。

1.1.3 学生要学会为自己创造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丰富情感体验。

1.1.4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自觉的进行自我监控和反省,并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海洋地理》这一章的学习中,首先,在正式进入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应该先明确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概要:比如了解海洋资源的组成和一般特点,建立起立志开发我国海洋资源的目标等。

1.2 合作。新教材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常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1.2.1 让学生在合作竞争活动中学习。例如:设计一个小组合作竞争的活动,主题可以是绘制学校平面图,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每个小组在观察测量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准备好各种绘图工具,确定了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指向标和图幅的大小。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显神通,既分工又合作,将校园平面图绘得相当准确,各具特色,并评比展出了部分优秀作品。

1.2.2 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竞争活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1.3 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设立学生自主探究的课题。在教学中,我曾组织学生开展了“家乡环境调查”这一活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家乡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初步了解到造成水污染的一些人为原因。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工业废水;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和土壤中;生活污水;水产养殖户肆意排放污水等等。并针对这些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整治建议。学生在参与调查的活动中,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身边,从而更加自觉地树立环保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在制定了学习目标和明确重难点分析之后,就可以开始进入关键学习了,学习的方法可以通过查询有关海洋书籍资料或者报刊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知识或拓展,通过这两种方式的使用,可以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内容,使这一节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更为扎实和立体。然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课本,知识结构体系的展开和巩固都必须建立在书本之上。

2 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学以致用

2.1 地理学这一门课程具有文、理“大综合”的特点,学习的时侯首先就应该注意站在综合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对涉及地形、气候、水文、人口、民族、资源、交通等自然、人文要素这一类蕴含文理综合知识的问题要善于进行综合式的探讨;其次,要意识到地理这一学科的学科涉及范围很广,在学习时就要注意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这些学科进行糅合,灵活地用来解决地理问题,这样一来学习的综合能力既得到了有效提高,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2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实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有尽可能的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已经交流合作、实践创新能力。

3 认识教材结构,灵活对待处理

教科书是学习最主要、最基本的参照物。高中地理不再把知识的呈现视为惟一的任务,而是以提高学生素质的观点来把握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主动选择的能力和品质。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而且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高中地理教材重点阐明了以下基本的地理思想: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地理学科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地理学的不同领域之中。

4 讲求方法策略,善抓主要问题

4.1 抓好基础。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无论是在学习高中新课时,还是高考迎考总复习时,初中地理基础复习中的重点。因此,对于初中地理基础较为薄弱的高中学生,应该尽早的多挤出时间来进行有计划、按步骤地复习,把知识完整的梳理几遍。作为能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基本目标与理念、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生动有趣,易学好记,这些都会使学习、理解、接受能力都有所增强的高中生的再学,得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地理课程;PBL;教学模式;教学应用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中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整节课程的完成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导。这种方式看似学生可以学到许多知识,但现实中结果并非如此。由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为传统的教学课堂增加了更多的趣味,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发现法、设疑法、课堂互动学习法等综合教法被广泛引用。但各种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依旧不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以前的那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对于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

一、PBL教学模式概述

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HowardBarrows提出并应用于医学教育中。“问题解决”教学表述了一种教育与学习的新观念,它遵循建构主义的思想,使学习者更加致力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一来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精神。在那时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独立思考,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它的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等各种渠道找到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此外,该教学模式不仅在医学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并且在其他的教学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二、PBL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问题设计要新颖

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都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的,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新颖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问题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其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气候那一章节时,教师的问题设置就应联系当前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问题。让学生从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象入手去搜集资料,学习这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近年来冬季气温越来越高?北方洁白的大雪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海平面会越来越高?”等问题的提出让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资料搜集让学生讨论得出本组答案。这样巧妙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转变角色

PBL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因此,教师应学会及时正确的调整自己的地位,转变其角色。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不紧要担当问题的提出者、引导着、组织者、解决者,同时还要加入其中做一个参与者,教师的参与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知识面,同时还可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此外,教师积极加入到学生讨论队伍之中,也可以更好的驾驭问题的广度、深度,从而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沿着更加明确的方向寻找正确答案。与此同时,教师角色的转变更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所教的都是准备好的已有知识,而PBL模式下的课堂学生为主导,虽然问题的设定由教师提出,可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他们不懂不理解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广的知识面去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中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教师角色的正确转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PBL模式的顺利实施。

3.学生要积极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已备好的教学教案完好无损的向学生灌输,很少有启发学生的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就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他们不知道没有教师的讲授应该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其他知识。而PBL模式则打破了这个怪圈,它是基于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在PBL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更要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搜集资料,经过小组讨论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高一自然地理,大多数的知识比较具有空间想像力,教师一味地讲解并不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理解。而采用PBL教学则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那些自己很难理解的知识他们会积极主动的讨论思考,小组讨论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一步步去探索新知识,在讨论的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团队意识。

三、PBL教学模式的评价反思

PBL策略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知识获取技能为中心,对于现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还会使学生从信息的接受者成为分析者、评估者、组织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PBL教学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于那些理论性、规律性、能明确开展的综合性地理知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于那些比较直白简单的地理内容也许并不会有太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运用PBL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总结

PBL教学模式虽然比较适合于我国素质教育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和善于思考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任何的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地理教育过程中针对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然而,PBL教学模式的很多优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l]韩玮娜,常亮,阎芳等.PBL教学中教师的转变及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

[2]张彦晓,梁彦.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03

[3]李表明,李家清.“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第8篇

本节课内容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又是本册书的重点,因此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就很重要。故而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探究合作学习法来读图、分析图,发挥群体智慧,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中在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所设计的小组探究活动就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2)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三、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准备好太平洋海区、大西洋海区、印度洋的简图,用于课堂练习。

教师用计算机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及本节课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置第一个教学〗案例:哥伦布航海、海湾战争的石油污染。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一些,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涟漪,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地理知识。

预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能给学生最深刻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映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

1.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这一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础,但是由于比较抽象,故而可以把它形容成海里的河流,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掌握其概念。同时让学生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感受洋流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设疑:为什么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洋流是用两种色彩表示的?引领学生进入洋流分类的学习,对这部分的理解可以用图表导学法降低教学和学习难度,从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列举出若干条南北向洋流为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

2.洋流的形成及一般分布规律

在这一环节我对教材做了调整,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洋流的成因,先进行书中的活动——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的前两个问题分析,掌握洋流的成因,再通过第三问的学习分析出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后面“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的成因和特点的探究。同时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课标在此部分做了一些调整——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对于洋流的成因只是从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三个因素进行理解,其中风海流是主要动力。

先让学生比较分析书中的活动题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中的两个图。小组合作学习洋流的形成,当学生对比结束后,我将与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分析洋流的成因。这样设计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了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很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做第三小问,通过读图以及对几个关键词的应用,描述世界洋流构成一般分布的规律。为接下来的世界各海域“洋流的分布规律”的学习做好铺垫。

3.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但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将采用小组探究法、图表导学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结合活动及多媒体动画,从动态角度完整地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先结合课本第 页活动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探究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再由教师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探究:

五、板书设计

洋流

1.性质概念及分类

暖流——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中低纬大洋西部

寒流——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中低纬大洋东部

2.成因分类

风海流——信风带和西风带——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等

3.理想海洋分布模式图

4.世界海洋模式图

太平洋海区

大西洋海区

北印度洋海区

5.洋流对人类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六、作业设计

收集资料说明洋流对人类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并以小组为单位以论文形式上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地理;美食文化;教学应用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岁月里,美食不但体现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还把中国传统而朴素的人地和谐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央电视台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的镜头,记录下中国各地富有传奇色彩的美食文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在地理学习中也强调要关注地理内容与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联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使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而有趣的。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该纪录片,把“美食文化”作为教学中的素材亮点,将“有趣、有用、生活化”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地域文化”的渗透

在纪录片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开篇中说道:“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本集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突出了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由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突出了地域文化的差

异性。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必修Ⅱ的“人口与城市”中的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而地域文化又表现出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那么,在地域文化差异上,以《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为案例分析,对比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以强有力的视觉、听觉、味觉震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观看影片以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1.小组合作探究,感悟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性

观看影片中南北方的主食的不同,提出如下探讨问题:中国的南北饮食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造成二者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自然环境、历史因素方面进行分析)

2.讲故事

以“家乡的味道”为题,从影片中找出自己家乡的特色主食介绍给大家,分析家乡美食的特点、形成原因等等。不仅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差异了解地域的差异性,更让学生学会有效信息的表达与传递。(建议在移民城市或者民族较为丰富的学校开展)

3.角色扮演

以“我是小小厨师”为主题,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制作一道特色家乡菜。从“角色扮演”中,食材的选择、加工,再到菜系不同,理解饮食文化的精髓,进而体会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中“有趣、有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二、从《舌尖上的中国》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在纪录片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的规定,其中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活动建议为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舌尖上的中国――自然的馈赠》这一集,很好地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该片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在观看影片中,师生可以充分领略中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把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转换为形象生动的感性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开展有效性的教学实践。

1.自主合作探究

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理解中国的地域差异性,提出探讨问题:不同的食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请举出不同食物相对应的生长环境?这些生长环境的差异性是如何体现的?

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野外实地考察,结合纪录片中食物原料的生长差异性,观察当地从平原到山地(或从河谷到山脊、从城镇到乡村)的自然环境分异和土地利用变化。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展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并让学生自主探讨:气候变暖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乡的林地和山地的变化);家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自然要素有什么影响(气候、水文、植被)?

三、从《舌尖上的中国》领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该纪录片除了展现中国天南地北的美食文化,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这无疑是一部很好的人地关系的宣传片。片中不断强调这样的观点:人们从未离开过自然,社会在自然之中得以存在和延续,外在感官的浮华之下是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

纪录片中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该片独创性地描绘人们在获取食物之前所进行的仪式活动,以期得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和谐观的传递。例如,在《自然的馈赠》这一集中,讲述为获取鱼类食物在海洋中求索的海南渔民。这些捕鱼人非常明确地知道:“自然的馈赠时常不遂人愿,机会还要靠自己去把握”。因此捕鱼人与鱼以及承载着他们的大海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他们几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Ⅱ关于“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该节知识点强调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在纪录片中完美呈现。

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在开展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纪录片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和谐思想,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自主学习探究

以纪录片中的“食物的祭祀仪式”为主题,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后,对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中国作为农耕民族,“食物的祭祀仪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什么关系;分析出人类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举出片中的实例;分析人地关系的历史阶段是如何演变的。

2.发现学习法

如果学生发现身边有不文明行为,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拍摄记录下发生在校园中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并提出相关的“校园可持续发展”报告,为创建美好的校园环境,建言献策。

总之,优秀的纪录片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能够将生活中的资料很好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让地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