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3-12-27 10:43:41

导语:在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第1篇

【关键词】审计;目标;投资;绩效

一、引言

投资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部门以其客观、公正、超脱于经济活动之外的立场,对政府投资的立项决策、资金利用率、使用效果、区域环境形成和影响,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以及经济责任等进行监督、评价,其目的是向纳税人提供政府投资运用效果的有关信息,使政府及时修正投资运行过程中的偏差,调整决策方向,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最大限度地节约政府资金,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政策效应。近几年来,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蓬勃兴起,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观要求各级审计部门应把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纳入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成为我国投资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有效监督投资过程中的合法性,评价政府投资决策行为的正确性与投资结果的效益性,是摆在各级审计部门面前一项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尝试就调整投资绩效审计工作思路、完善投资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建立审计技术操作平台等问题作些探讨,以求推进投资绩效审计向纵深方向发展。

通过建设项目投资绩效审计,可以揭示在投资领域存在的带有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改善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

目前,在实际审计中,往往把造价审核作为投资审计的重点,认为工程造价核减了多少万元,为财政节约了多少资金,就认为达到了投资绩效审计的要求。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绩效审计,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审计监督过程,应该从项目立项、设计、采购、招标、施工、监理等到工程决算,再到工程完工项目绩效调查全过程监督。因此,我们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的同时,还应把审计的关口前移,加大对项目的跟踪审计,将审计参与到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认为,在工程造价审计的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跟踪审计。

二、决策阶段对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科学、正确性的审计。

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和投资效果的好坏。可行性研究作为一种投资决策方法,从市场、技术、工程建设、经济及社会等多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论证,依其结论进行投资决策可大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投资效益。所以投资效益审计也应把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分析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审计主要内容: 1、审查对所提出的项目建设背景是否真实,建设条件能否落实,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齐全,深度能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并满足设计需要; 2、审查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是否具备一定的资格,可行性研究的审核批准是否符合基本建设程序; 3、审查可行性研究中的技术论证、经济论证、财务投资方案是否切实可行。从而对可行性研究作出的结论进行评价,为投资决策提供审计信息,以便做到在决策阶段体现其项目建设的明智性、效益性。

三、设计阶段对项目设计概算、预算是否科学合理的审计。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龙头。编制设计概算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工程各组成部分的投资比例,对提高投资决策和设计质量,减少投资损失,促进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具在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进行投资效益审计时对概预算文件审计是非常必要的。概预算审计的主要内容:1、审查概预算文件编制的合规性、合法性。包括概预算文件的组成内容是否完整,所依据资料是否齐全,是否做到了符合实际。概预算定额与概算指标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专业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标准,材料与设备供应方式、市场价格与预算价格是否正确,工程量的计算、概预算定额和指标的套用是否合规。2、审查概预算的执行情况。包括审查建设项目是否按照批准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完成,查明是否存在着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有无搞计划外工程、概预算外购置、超标准建设等情况,并分析主客观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

四、招投标阶段对项目招投标是否公正、合理的审计。

对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卫生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招投标过程不太规范,存在串标、陪标现象,建设单位为了获取项目压低造价或为了个人利益抬高造价等现象。因此对招投标工作的审计主要审查:1、审查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是否存在串标、内定中标人现象,施工单位在投标过程中是否存在陪标现象;2、审查评标专家的各项评审是否公平、公正,评审程序是否到位;3、审查标底是否控制在总概算及投资包干的限额之内,编制的依据是否合规,是否由有资质的机构及造价管理资格的人员编制,是否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是否体现招标文件的规定和要求,是否与市场实际价格相吻合,是否根据施工图编制,有无存在不从实际出发片面降低造价、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

五、施工阶段对工程管理和监理的审计。

在审计中发现有些项目在施工阶段不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而是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或提高建设标准等,从而造成投资额的增加。另外,由于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有些人员业务素质低,工作管理不到位,对签证及隐蔽资料不能严格把关,从而造成投资损失浪费。因此,对工程管理和监理的审计,要审查项目建设管理监理的体制是否规范合理,加强现场管理、监理,实施跟踪监管,发现增加建设规模或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基建投资的、发现工作失误或弄虚作假给政府造成投资额增大或者基建投资造成损失的,要会同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处罚。

六、运营阶段对投资效果的审计。

通过对项目建成后的投入运营状况分析,客观评价项目建设的工作成效,分析影响项目效益的诸多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进行:1、通过对建设工期与达到设计能力年限的对比分析,评价建设速度的快慢和建设工期对投资效益的影响;2、通过对投资预算(概算)与投资完成情况、工程成本及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的对比分析,评价工程造价和建设费用的高低3、通过对预算项目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的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投产后的获利能力; 4、分析现金流量,评价项目贷款偿还能力。

第2篇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内容的控制与安排

(一)依法设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目标。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目标可以简明地确定为:分析分支机构人力、资金、物资和信息资源使用的经济性;通过对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工作运行秩序、工作运行效率的审计评价,评价和提高分支机构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的效率和效果;对被审计分支机构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报告,为决策层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防范分支机构及工作人员履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

(二)科学设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内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核心的内容,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所界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人民银行的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履行职责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因而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绩效审计评价应该既要强调共性原则,关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整个履职过程各个环节的合规性,又要强调个性特征,突出重点,着重考核工作绩效。

1.合规性。包括内设机构工作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岗位职责是否严谨、完善,与履职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岗位操作程序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履职过程中各个程序、环节是否都符合法律和制度规定。

2.有效性。其结果即表现为工作绩效,所谓有效性包括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有效率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效率高、成本低;有效果是指履职取得预期结果;有效益是指履职过程及结果产生了正的外部效应,履行工作岗位职能对维护金融稳定、贯彻货币政策或是改善金融服务等产生综合社会效应。工作绩效是审计评价的重点所在,在具体评价中应适当增加其权重比例。

3.必要性。为综合性审计评价内容,即在对工作人员履职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岗位设置存在的必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核心是该内设机构及内设岗位是否有存在必要,内设机构负责人在本职岗位上必备的任职条件和任职能力,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胜任该岗位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岗位知识,进而作出是否设置和内设机构及相关岗位,内设机构的工作人员是否有资质留任该岗位。

(三)科学把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重点。一是工作业绩评价。工作业绩是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工作业绩好坏可以参照上级下达的任期工作综合考评指标或办法、同类先进单位达到的管理水平、单位本身历史上最高业绩水平,上级行通报的工作考评以及组织人事部门年度考核等;二是职责履行评价。重点对行级领导、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被审计对象是否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好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财务成果评价。评价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并对财务管理措施、办法和成效进行评价;四是资金安全风险评价。主要对存贷款资金、联行资金、清算资金、国库资金、发行基金的安全性和风险性状况进行评价;五是内部控制评价。评价各业务部门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内控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情况;评价内控目标的明确性、内控制度的适应性;内部控制的整体性、健全性及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的风险水平。

(四)科学设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一是要遵循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和人民银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要结合被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和业务运作的实际情况;三是既要首先考虑到并体现出管理层的意图、要求和目标,又要充分征求和尊重被评价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要根据中央银行业务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修改、补充和完善;五是评价标准要客观、合理、清晰、详细,在可能的情况下,力求制定的评价标准定量化、指标化,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体系,便于评价双方参照、操作、执行和规范。

(五)合理设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应实行“量化考核,综合评价”的方法,为此应设置一套考核评价指标,通过量化计分,作出定性评价。人民银行绩效评价指标级次可以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或更多层次。一般可以设立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反映分支机构绩效的综合指标,可围绕政务管理、履行职责和资源管理来进行设计。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分,是反映机构绩效的中介指标。三级指标是具体的评价指标。由共同类指标和个性类指标构成。共同类指标是指不分层级、不分部门,对人民银行所有分支机构都必须加以考核的指标。个性类指标是指根据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业务设计的。人民银行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具体分为:

1.政务管理指标。政务管理指标应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效率和政务信息等方面。其中:行政决策应包括决策程序、执行决策程序、决策失误率;行政效率应包括人均业务量、人均占有资源量、工作事项的响应时间等;政务信息应包括信息畅通度、信息错误率等。

2.履行职责指标。履行职责指标应包括完成职责、行为影响、行为潜能等方面。其中:完成职责应包括完成任务比率、完成的程度如何、完成的质量,行为违规率,社会公众满意率;行为影响应包括对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贡献率;发挥潜能应包括行为改进程度、建议采用率等。

3.资源管理指标。资源管理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应包括领导班子的团队精神、人员适应工作的程度等;财务预算管理应包括内部控制有效性、预算执行情况、资金违规率等。

二、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风险的控制与安排

1.合法性原则。即对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及依据必须合法。这包含两个方面:一工作人员不得越权审计;二审计过程中不得违规。

2.客观性原则。即对绩效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防止产生先入为主的倾向,而是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把被审计对象工作绩效情况查深查透;要防止“因果倒置”。即既要检查被审计对象审计期限内履职的起始过程,又要看其履职的最终结果,既注重过程又尊重结果,不能只看过程,不计结果,更不能只看结果,不计履职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3.谨慎性原则。在审计评价时,注意做到“五个不能”: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能作为审计评价的内容;被审计工作人员不能提供相关的资料,致使审计组不能进行审计的事项和内容,审计不能评价;受客观条件的局限,审计组无法对审计事项进行全面的审计查证,不能评价或者作出保留性评价意见;由于缺乏评价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明显不符合客观实际,无法评价的(不应据此评价的)不能评价;不管是同级监督还是下查一级,审计人员均要克服“情面”心理,不能蜻蜓点水、避重就轻一带而过,也不能模棱两可、闪烁其辞。

三、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控制与安排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量评价为基础,以列举客观事实和数据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图表法进行评价;二是评价以现场评价为主,结合开展辅的非现场评价;三是评价与审计检查、综合分析等内审手段相结合。具体的评价方法有:

1.目标评价法。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绩效与标准的对比,来确定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的要求或目标。

2.因素分析法。这是在目标评价法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以分析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3.比较评价法。这要求首先确定与评价分支机构活动相关的单位作为参照系,把参照单位好的做法作为进行评价的标准,并将被评价分支机构的活动或目标实现情况与之相比较,看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个参照标准。比较分析法包括因素比较和结果比较,反映的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4.工作标准评价法。这是以工作为中心,以被评价分支机构的工作活动为评估点,分析评价被评估单位活动与工作标准之间的差异。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工作分析和职位分类基础上的。

在绩效审计中,对绩效结果的评价可以采取评分的方式,评价分值由定量指标评价得分+定性指标评价得分构成。定量指标评价得分可以通过直接计算获得。定性指标评价得分可以将定性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不同档如A、B、C、D、E五档评语,同时规定每档评语的具体要求、基本边界和分值、权重。

四、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要求的控制与安排

1.提高认识,增强内审人员对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解决好“认识关”。内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审计评价事关内审工作的全局,不能等闲视之。审计评价工作做得好,可以树立内审部门依法行政的形象和威信,反之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第3篇

本文仅就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审计对象概述

审计对象是审计行为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目的物。

理论界对审计对象内涵的认识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指被审计单位;二是指被审计的具体事物;三是指被审计单位的有关具体事物。其中第二种观点,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事物,又可细分为三种不同解释:①审计对象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传统财务审计的实践要求,随着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局限性十分明显;②审计对象是通过一定载体反映的,涉及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和资源财产的经济活动,这种观点将审计范围大大扩展,但内容不够具体、明确,与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的距离;③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所体现出的经济信息。这种观点将审计处理对象―经济信息与审计监督及控制对象―经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审计领域扩大对审计对象表述的要求,同时又符合审计人员的感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审计对象一般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审计对象是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内容、范围所作的理论概括,审计对象的外延表现为审计实体(即被审计单位是谁),审计对象的内涵表现为审计内容或审计内容在范围上的限定(即审计什么)。

根据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和第一百零九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国家审计对象的实体(即被审计单位)是指所有作为会计单位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行政机关、国家的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基本建设单位等;国家审计对象的主要内容包括上述部门的财政预算、信贷、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和决算,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二、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

绩效审计对象是绩效审计行为的客体。上述有关我国国家审计对象的法律条文是按照财务审计的思路确定的,从审计对象概念的外延(审计实体)角度看,该法律规定,既适用于财务审计,也适用于绩效审计,但相对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从审计对象概念的内涵(审计内容、范围)角度看,绩效审计较之则要丰富的多,包括各项方针政策、各项活动、各个项目,不局限于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等资金方面。

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是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客体,即农村公共投资项目所体现的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是对农村公共投资项目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内容、范围所作的理论概括。

(一)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被审计单位

由于绩效审计不仅要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的绩效,还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外部性问题,加之农村公共投资项目通常会涉及资金分配、再分配、管理、使用、监督和项目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等单位,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对象通常会超过一个单位,即从审计对象概念的外延而言,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常常涉及多个。

(二)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

1.从农村公共投资概念的外延角度认识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

农村公共投资是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了公共利益对农村经济活动中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资源和要素进行的投资。由于农村公共物品所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乃至农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分类标准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根据农村公共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性质不同,农村公共投资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投资及准公共物品投资;根据公共物品的最终用途(功能)不同,农村公共投资可以分为生产服务性投资及生活服务性投资。上述分类都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际意义,本文采纳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实践出发考察农村公共投资分类,在具体调查研究中,不对完整意义上的全部农村公共投资进行一个详细列表或具体分类,而是选择一些农民感受相对较深、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公共财政支出较多的农村公共投资进行研究。以此为依据,本文将农村公共投资界定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教育投资、农村公用事业投资和其他公共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是指具有满足农民公共需要特征的、服务于农村社会生产流通和农民生活的各种硬件建设和服务的总称;农村教育投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农村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农村公用事业投资是指一定时期为满足农村公用事业发展需要所进行的各类投资;其他公共投资,是指除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教育投资、农村公用事业投资之外的一切农村公共投资。

综合上述观点,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包含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审计、农村教育投资审计、农村公用事业投资审计及农村其他公共投资审计等,这是从农村公共投资概念的外延来认识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的内容、范围)。

2.从农村公共投资项目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环节角度认识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

农村公共投资项目实施、运行涉及多个单位、多个环节,根据绩效审计的特点及要求,农村公共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包括投资项目前期决策绩效审计、项目过程管理绩效审计及项目投资综合效益审计。项目前期决策绩效审计包括投资项目立项决策程序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审计、设计概算审计、项目资金来源及落实情况审计等;项目过程管理绩效审计主要包括项目法人制审查、项目招投标审计、征地拆迁补偿审计、施工过程审计、工程监理审计等;项目投资综合效益审计包括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及投资项目环境效益评价等。

第4篇

关键词:地勘单位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和谐地质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部份地勘单位随着市场变化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原来的单一找矿扩大到集地质找矿、矿产开发、地质科研、勘查施工于一体的混业经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部份地勘单位存在着管理不精细,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是现阶段地勘单位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风险,实现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地勘单位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目前对绩效审计的理解主要是围绕三要素进行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了“环境性”和“公平性”。我认为作为地勘单位而言,绩效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可只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三方面入手开展效益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地勘单位监督体系的主体,已成为地勘单位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和可靠保证。地勘单位内部审计应把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作为基础,把绩效审计作为重点,在常规审计的同时更应关注资产绩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有效性的审查,揭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促进单位完善机制、规范决策程序,提高企业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二、实施绩效审计的程序

首先,审计项目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应该以商业性地质为重点,如工程建设,工程勘察和测绘等,这些单位都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承担相当大的市场风险,而绩效审计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单位内的各项管理的评价,也可以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绩效审计,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提高效益。

第二审计目标的确定,笔者认为地勘单位绩效审计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总体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

第一层次是总体审计目标,可以确定为“评价企业财务、经营和管理绩效,分析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审计建议,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促进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层次是一般审计目标,可以概括如下:

1、经济性

地勘单位投入的人、财、物等经济资源是否在经营活动中发挥了最大效用,是否存在效益低下的现象。

2、效率性

地勘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高效率的执行。

3、效果性

地勘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预期要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目标和其他预期目标。

第三层次是项目审计目标,项目审计目标是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确定。

三、地勘单位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

(一)对公益性地勘项目审计

公益性地勘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从事服务于社会,为国家和企业提供地质资料的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基础工作。项目的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因此审计内容和重点是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合理、是否具有效率性和效果性,项目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情况,项目支出综合效果情况。

(二)对经营性项目审计

经营性项目主要是指地勘单位利用自有资金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多种经营生产,包括地勘勘查业、工程建设业、矿产开发业等。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评价地勘单位的经营效益、风险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如资产质量的有效性,投资的效果,资产的或有损失和潜亏,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和利润情况;企业的管理绩效,主要有内控制度及其实施效果,内部组织结构;员工管理的效益性,经营管理的创新,市场拓展情况、品牌建设,风险管理等多方面。

四、地勘单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是绩效审计能否实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的要求,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由二十二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八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包括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八个方面的指标,地勘单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可参照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勘单位行业特征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包括定性与定量结合。

五、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审计人员要从实际出发,优选适当的审计方法,可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如分析性复核、观察、计算、核对法、函证法、盘点法等,也可以采用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控制技术、规划技术、协调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绩效审计中常用的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是:查阅法、实地调察法和走访。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地勘单位绩效审计可以通过审查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评价其经济性、效果性与效率性,提出改善建议,促进企业充分发挥经营管理效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提出适应市场竞争所需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以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企业管理,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确保地勘单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民.效益审计的理论分析与目标确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第5期

第5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民银行国库绩效进行有效的审计与评价,能够使人民银行国库的管理工作具有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依据,促进人民银行国库职责的履行,使其经济性和效率性都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国库业务能够更加合理的开展,进而更好地为我国金融行业服务,充分发挥其在财政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人民银行国库绩效审计的方法

(一)国库绩效的审计内容

传统的审计工作将国库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为审核的主要内容,而在针对国库绩效进行审计时,需要对国库工作的合法性和风险控制进行必要的审计,确保国库工作合理运行。与此同时,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国库部门是否履行了其基本职责;是否有效地进行国库资金风险的控制;是否有效地提高国库管理水平;是否充分利用国库各项公务资源;岗位职责划分是否明确、工作效果是否理想等,这些都应当增加到国库绩效审计内容中,使绩效审计更加全面。

(二)国库绩效的审计目标

人民银行国库绩效工作的审计目标在于实现国库绩效管理的最优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在确定国库预算支出是否出库的同时确保其出库的合法性;在对国债是否兑付的同时确保国债的兑付服务达到便捷有效;对确定是否能确保国库资金汇划通畅的同时提高其利用率;在确保人员岗位配备充足的同时使其符合国库岗位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同时确保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教育和培训不断的提升;确保各项规章制度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并且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国库绩效审计拓展方式

国库绩效的审计拓展方式主要有审前调查和取证。审前调查主要是为了进行资料的收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国库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对于当地的金融和经济发展情况有更加科学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合理的审计方案,使审计重点突出。取证则主要是通过调查走访、问卷等方式,向相关的部门了解公众对国库工作的满意程度,以此促进国库绩效的不断提高。

(四)国库绩效的审计评价标准

对于审计对象是否符合审计要求,首先就需要将其合规性作为一个基本的评价标准,对于国库部门内部机构的设置、岗位的设置以及履行相关政策法规等环节是否合规进行评价。其次,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对于国库工作绩效的完成效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使金融服务等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以及是否得到了正面的社会效应等进行评价。另外,需要对其必要性进行评价,才能够对被审计对象的绩效得到综合的有效评价。

二、国库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一)行政管理职能指标

1.人力资源指标:对国库会计岗位的设置是否合理、人员配备是否齐全以及岗位职责是否明确等进行评价。同时,对于岗位人员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进行判断,相关的岗位要实现持证上岗,并且不间断的进行学习和培训。另外,对于部门工作的激励机制是否合理进行判断,以此来实现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发。

2.环境资源指标:对国库的外在环境和信息化程度等是否能够满足国库业务的需要进行判断和评价,外部环境是国库业务发展的一个基础和保证。同时,对国库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是否达到了最大化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存在浪费或者不合理利用的情况。

(二)内部控制类指标

第一,是对国库内部控制环境的评价。对于国库负责人是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地执行等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针对国库业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进行评价。是否根据要求对国库内外的账务进行有效的核对、是否坚持换人对账制度等,这些都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一个保证。

第三,对国库业务操作环节是否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行评价。主要是对于预留印鉴进行对照,对支出、退库等操作的真实性进行对比,对于预算收入的入库是否及时、退库业务的手续是否合理和使用的账户是否合规等进行判断。

第四,及时了解和调查国库控制是不是有成效,管理人员是否定期对国库进行检查和控制,检查的方法是不是符合要求,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否及时处理和解决了。

第五,调查和了解国库对发生紧急情况之后需要应对的措施是否科学有效,应对的措施是否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结语

有效的绩效评价能够促进人民银行国库绩效的不断提升,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影响国库绩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当前我国在国库绩效审计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的加强,逐渐实现科学、完善的国库绩效审计评价制度,有效开展审计活动,促进人民银行国库业务的持续发展,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抚州市支行.人民银行国库绩效审计方法及审计指标初探[J].审计与理财,2011(09).

第6篇

迄今为止,国际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审计制度。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制度可分为四种模式,按照审计机关独立性的程度排序,从弱到强,依次为:行政模式、立法模式、司法模式和独立模式。

1、 行政模式

国家最高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根据政府所赋予的职责权限实施审计,并对政府负责。这是一种半独立或独立的政府审计模式,审计机关主要是围绕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开展服务,政府部门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审计机关的工作范围和审计处理,审计机关行使监督职能的同时,往往还带有其他监督职能(如行政监督和计划监督),甚至审计职能变异为单一财政监督。一般而言,这类审计制度下的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都比较差。属于这一类型的国家主要有瑞典、泰国、沙特阿拉伯、前苏联东欧国家等,以亚洲和非洲国家为多,其中很多是被联合国宣布为最不发达的国家。

2、 立法模式

最高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机关,即议会或国会。审计部门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力独立行使审计权,一般直接对议会负责,向议会报告工作。审计部门只有调查权,没有处理权。这种模式的国家审计机关的宏观服务职能较强。它虽然不直接下达审计决定,但通过公开审计建议结论对资金使用人产生约束,并对议会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英国是这一类型审计制度的先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也采用这一模式,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这一模式,可以说这是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国家审计制度模式。

3、 司法模式

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以审计法院的形式存在,并拥有司法权,有些国家审计官员享有司法地位,从而强化了国家审计的功能。审计机关更加注意被审计当事人的财务责任,根据官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来对官员实施奖励或惩罚,审计机关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个案式的微观服务。此种审计制度赋予审计机关独特的司法权,从而造就了这类审计制度下的国家审计机关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这一类型的审计制度起源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欧大陆、南美和非洲一些国家的审计制度均属于这一模式。

4、 独立模式

国家审计机关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之外,按照法律所赋予的职责独立地开展工作,只对法律负责,但向议会提交报告。其组织形式是会计检查院或审计院,此类审计制度下的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最强。这一类型的典型国家是德国和日本,荷兰也采用此模式。

二、 政府审计的内容

最初,政府审计仅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进行合规、合法性审计监督。合规、合法性审计主要是审查政府的财务收支有无舞弊和欺骗行为,手续是否完备,财务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这是人类自有政府审计以来的审计内容,属于各国政府审计的常规内容。今天,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部门还要审计政府各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绩效方面的审计监督。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不是合规、合法性审计,而是绩效审计了。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率先把审计范围从财务审计扩展到绩效审计。绩效审计被称为“3E”审计,是指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项目效果性(Effectiveness)审计。

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的例子可以包括:判断机构是否遵循了正确的签约惯例;是否在需要时以最低成本采购了适当种类、质量和数量的资源;是否适当地保护和保存了它的资源;是否避免了雇员的重复劳动和作用有限甚至无用的工作;是否避免了人员闲置和人员过多;是否动用了有效率的作业程序;是否使用最少量的资源及时地制造或提供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否遵循可能对资源的取得、保护和作用有重大影响的法律和规章;是否建立衡量、报告和监督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率性适当的管理控制投入制度;是否报告有效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措施。

项目效果性审计的例子可以包括评价或判断:新的或正在进行的项目的目标是否充分、适当和相关;项目是否达到要求的预期结果的程度;项目或项目的独立组成部分的成果如何;造成成绩不够理想的因素是什么;管理部门是否考虑了项目的替代推行方案,从而产生更为有效的结果或降低成本;项目是否与其他项目相互补充、重复、交迭或抵触;项目运行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是否遵循和项目有关的法律和规章;衡量、报告和监督项目效果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如何;管理部门是否报告有效的、可靠的项目效果措施。

7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的“3E”审计走向准则化。1972年,美国会计总暑根据立法所赋予的权限,制定了《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审计准则》,它包括三部分:一是财务和合规性审计;二是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三是计划项目效果审计。从此,“3E”审计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整个70年代,政府审计人员的85%的工作量是从事“3E”审计,也就是说,“3E”审计已变成美国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1981年和1988年,美国先后两次对《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审计准则》进行修订。1994年,又对其进行进一步修订,并改称“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它对世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英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历史比较长,但以法律形式确认其为国家审计署的工作内容则是1983年以后的事。国家审计署十分重视绩效审计,每年投向绩效审计的审计力量约占35%该比例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仅1994-1995年度,国家审计署就公布了50份绩效审计报告,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国防、教育、农业、环境和交通、卫生与社会保障、法律和内政服务、海外和中央事务研究、私有化、税收等。

三、 审计结果

1、 行政模式下的审计结果

瑞典注重发挥立法部门的监督和新闻媒介的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议会把国家审计局提交的审计报告有选择地在报刊或政府公报上公布。并根据议员和公众的反映,对被审单位的负责人或当事人进行处理。在发挥立法部门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同时,还积极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向被审单位的主管部门报送审计报告,以加强其对被审单位的监督。另外,在绩效审计中,国家审计局利用了后续检查程序来保证审计建议的落实。虽然不及法国审计法院的审计报告那样具有司法效力,瑞典的审计报告仍然具有相当的强制性。

2、 立法模式下的审计结果

美国会计总署不像司法模式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审计机关那样具有判决权或制裁权,因此其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审计机关不能对被审计单位直接作出处理,只是把审计报告提交给国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审计报告的作用不大,只不过其作用是通过国会间接实现的。国会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发挥审计报告的作用:一是对不接受审计建议的拨款单位停止拨款,这一做法使得审计报告具有极强的约束力;二是召开听证会,对于存在严重浪费现象或管理不善的单位,国会参、众两院在必要时可以召开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公开审计报告。虽然听证会不作任何处理,也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将会给被审计单位带来巨大的压力。有时,听证会召开不久,就出现该单位负责人被免职或辞职的情况。听证会对推动审计建议的落实和强化美国政府审计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美国会计总署每年向国会提交一份特殊报告,说明所有仍未执行的审计建议。这对审计建议的落实起到了积极作用。英国的做法与美国的相似。

加拿大审计长公署追查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建议的情况,并继续向国会报告以前报告过但未得到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后续检查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直到审计长公署有理由认为所有改正措施均已落实为止。与英、美相比,加拿大的做法更有利于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落实。此外,加拿大特别注意新闻媒介在落实审计建议方面的作用。澳大利亚采取了与加拿大相似的做法。

3、 司法模式下的审计结果

法国审计法院无论进行司法性审计,还是实施非司法性审计,都须出具审计报告,作为其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在进行司法性审计时,除了要出具审计报告外,还要就公共会计人员的责任作出最终判决,该判决具有终审判决的效力,是一个具有强制性的决定。在一般情况下,司法性审计和非司法性审计之后的审计结论或判决并不逐项公布于众,而是通过法院院长的信、检察长的函、庭长的信以及对公共企业审计的特别报告等形式,直接送给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但法国审计法院每年要公开发表两份报告:上报给共和国总统的年度审计公共报告和每年出版发行的对上一年度预算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这样可以通过新闻宣传媒介来制止违法活动,完善管理体制。

西班牙审计法院负责执行其判决,但在必要时,审计法院各机构可在其他各级政府的协助下执行判决。

4、 独立模式下的审计结果

德国联邦审计院的审计报告是通过议会和新闻媒介来发挥作用的。联邦审计院除了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政府部门存在的重大问题要向议会和政府提交专项报告外,每年还要向议会和政府提交综合的审计报告。递交报告的同时,立即召开新闻会,由审计院长将审计报告的重点内容向社会公布,并在公开刊物上登载,从而把议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对促进审计结果充分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日本会计检察院的年度报告经内阁转呈国会,同时,审计报告还要向国民公开发表,可见日本也重视公众舆论和宣传媒介在强化审计报告的约束力方面的作用。德、日两国审计报告虽不及法国的那样具有法律效力,但还是具有相当的强制性。

四、 国外审计公示制的通行做法

所谓审计公示制,就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程序、内容、结果、举报方式等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即公开审计活动和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举报;公开审计处理处罚意见。我国《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我国也要积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所以,国外审计公示制的通行做法值得特别关注一下。

美国审计有权公布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非刑事问题进行处理时,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有严重损失浪费现象或管理不善等问题,审计总署就会作出包括审计结论和建议的审计报告,并在必要时由国会参、众两院召开听证会,在会上公开审计报告,还可以在报纸上发表,在电台上播放,同时赋予公众查阅审计报告的权利。迄今为止,审计总署已经出席听证会200多次,专题报告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这种听证会也完全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电视公开录像,新闻记者可以报道。不仅如此,国会根据审计结果还可能作出削减该单位下年度拨款的决定,直到他们改正为止。

第7篇

1.1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概念的提出

外汇局作为政府外汇管理职能部门,承担着维护外汇市场秩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职责,其成效更多体现在“社会效应”上。因此,外汇管理绩效审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经费预算支出的经济性和合规性,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外汇管理依法履职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笔者认为,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可以定义为:内审部门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外汇管理部门依法履职活动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的审计行为。

1.2开展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规范外汇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外汇管理工作成效。

开展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能够了解和掌握外汇管理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分析制度缺陷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同时,还能够客观评价外汇局的工作效率与效果,促进外汇管理部门不断创新,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成效。

(2)有利于促进管理观念和方式更新,实现外汇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

按照“五个转变”的工作要求,外汇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任务更加明确和迫切。通过绩效审计,可以校验转变成果,促进外汇管理人员更新观念,提升外汇管理和服务水平。

(3)有利于提高外汇管理工作透明度,树立外汇管理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通过绩效审计,可以有效控制和防范履职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和声誉风险,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对外汇管理工作的监督,有助于外汇管理部门树立依法、公正、高效、廉洁的社会形象。

(4)是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加强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当前,外汇管理部门防风险和推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便利放开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冲击。通过绩效审计,综合评估外汇管理改革的效率、效果和相应的风险水平,提示外汇管理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在防风险和促便利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有利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地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监管的有效性。

2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实践选择

2.1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职能定位

根据外汇管理履职目标和工作特点,笔者认为,当前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职能定位应围绕外汇局贯彻执行外汇管理政策、维护外汇市场秩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提供优质外汇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管理、资本项目管理、外汇检查等业务活动开展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揭示和反映履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外汇管理部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履行服务与监管职能。

2.2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实践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其评价标准、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还没有可借鉴的模式,但参照国际通用的绩效审计3E标准,参考平衡记分卡指标评价方法,笔者认为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应该围绕综合管理的科学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源利用的经济性、业务履职的效果性四个方面来进行,重点在业务履职的效果性方面。

(1)综合管理的科学性。

主要包括是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和贯彻落实措施;是否建立了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重大事项是否集体研究决策;对重大事项做出的决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等。

(2)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了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操作规程;岗位设置、职责分工、权限管理是否明确和符合内控管理要求;各项业务是否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合规办理;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是否按规定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是否对重要业务系统运行保障有力等。

(3)资源利用的经济性。

主要包括资金财产使用是否合规节约;公用经费、专项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违规及浪费现象;各项预算编制计划是否科学,预算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人员配置是否合理,能否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等。

(4)业务履职的效果性。

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管理、资本项目管理、外汇检查等各项业务工作履职的质量、效率和效果。主要包括是否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当地政府、外汇指定银行、涉汇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对外汇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是否落实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措施,支持当地涉外经济发展的效果;是否加强外汇监管和外汇政策宣传,当地外汇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是否良好有序等。

2.3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指标设计原则

在审计实践中,要根据外汇管理各项业务履职要求对上述四个方面内容细化分解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合理的指标权重,指标的设定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指标体系必须突出外汇管理相关业务的重点,贴近外汇管理工作实际,指标权重设计科学合理。二是全面性,指标体系要涵盖外汇管理各项业务的方方面面,对被审计对象实施全面完整的评价。三是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结构脉络清晰,各项评价内容具体明了,评价证据易于取得,便于量化操作。四是开放性,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管理重点适时调整。

2.4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方法运用

2.4.1审计证据搜集方法

根据审计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可以采取查阅、随机抽样、函证、询问、访谈、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与绩效审计相关的事项进行调查,取得审计证据。

2.4.2绩效评价方法

(1)目标评价法。

通过工作绩效与工作目标、先进标准对比,确定被审部门是否实现预期的要求或目标,以及实现预期要求或目标的程度。

(2)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参照单位或本单位历史先进水平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被审单位的目标完成情况及工作效果和效率。

(3)因素分析法。

通过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不足并加以改进。

3外汇管理绩效审计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建议

3.1主要困难

(1)审计评价内容不规范。

实践中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的建立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不同的审计部门对审计内容的理解和侧重不同,开展绩效审计的依据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依据的是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制度及对口业务年终考评项目。由于没有一套规范的审计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绩效审计往往类同于合规性审计、业务考评。

(2)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缺少一套科学权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审计人员的量化打分和主观判断,实际审计过程中重程序、轻效果,重评分、轻管理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绩效审计的科学性下降。

(3)评价结果运用存在局限。

外汇管理成果更多体现在社会效应上,难以进行量化,绩效审计更侧重于回答“好不好”或“能不能更好”的问题,其评估效益难以权衡,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受到束缚。同时,没有建立相应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成为外汇管理绩效审计难以深入的原因。

(4)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目前,基层外汇局审计工作人员受传统“查错纠弊”审计思维和方法的束缚,视野相对较窄,在知识结构、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绩效审计的要求存在差距,影响绩效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3.2对策建议

(1)规范评价内容,优化指标体系。

按照“防控风险、优化管理、提升绩效、促进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外汇管理有效履职着手,从综合管理的科学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源利用的经济性、业务履职的效果性等方面分解构成和影响因素,建立并完善统一、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选择量化评价指标时,引入历史数据、同业数据、行业标准等作为评价参考指标,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2)推动成果利用,创新激励机制。

一是突出绩效审计成果的转化,分析描述风险隐患产生的原因及风险的危害程度,提示管理者和操作人员防范和改进措施。二是创新激励考核机制,制定违规问责办法等,加强对违规操作责任人的追究,达到通过绩效审计促使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提升制度执行力,增强业务创新与风险防控能力的最终目标。

(3)加强审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走出去、引进来”,根据需要调整和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吸收具有现代审计理论知识的人才充实外汇局内审队伍,以新带老,提高绩效审计成效;二是加快审计队伍尤其是基层审计人员的培训,加快人才培养和工作转型,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4外汇管理绩效审计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应建立在传统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

虽然绩效审计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传统审计工作差别较大,但外汇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目前的绩效审计必须以合规性审计为前提,没有了依法合规,绩效无从谈起。如,在审计实践中,发现个别基层外汇局在未召开案审会前就拟好了行政处罚告知书,该行为看似节省了制作文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实则违反了检查办案程序,增加了行政诉讼风险,反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基石应该是合规性审计,前提是风险可控。

(2)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关键在评价指标的设计。

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公正,关键取决于评价指标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而在实践中,外汇管理绩效指标设计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如,立案数、罚没款收缴金额是外汇检查业务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但将其纳入绩效审计内容则存在两面性,评价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矛盾结论:立案数、罚没款收缴的越多,一方面反映该地区外汇检查工作打击震慑外汇违法违规行为成效显著;同时,另一方面也显示该地区外汇违法违规行为较多,外汇市场环境和秩序不够良好。

(3)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应立足实际、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第8篇

关键词:绩效审计;人民银行;可行性

一、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

1972年美国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在世界政府审计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12界国际大会上给绩效审计下了定义,并对目标、范围、对象等方面做出了说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绩效审计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审计的主流。

与国际上政府审计发展相比,我国的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83-1993年的收入审计阶段,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所以审计工作重点是审计财政、税收和物价;二是1994-2003年的财政审计阶段,这个阶段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完善,审计重点由企业审计转向财政审计;三是2003年后,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审计署《2003-2007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两个转变”,提高了绩效审计的比重,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财务审计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甚至对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财务审计是一种事后审计,因而它难以揭示预防损失和增加价值。而且,仅仅开展财务审计,并没有充分体现审计的监督功能。而绩效审计则克服了以上“缺陷”,因为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即3E审计,所谓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绩效审计的监督除了包括监督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还包括了有效性,甚至更多地涉及到效益性,不仅能适应绩效考核,而且还是对离任审计的有效补充。因此,开展绩效审计是完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体系、提高内审工作效能的必要方式。

三、人民银行推行绩效审计的困难与对策

近几年来,人民银行内部开展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审计“重心”已开始从以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到效益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转变。但从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现状来看,开展绩效审计确实存在不少困难。

(一)存在的困难

1.绩效审计衡量标准不明确。一直以来,由于人民银行评价体系及标准模糊不清,导致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缺乏系统的业绩评价体系、标准和较完整的评价规范性文件,这种情况容易造成绩效评价无据可依,对内审监督反映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通过内审评价内控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潜在的风险,这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沦的可信度。

2.绩效审计工作环境还有待完善。绩效审计作为西方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广泛使用于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而如何将其引入我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目前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有相当大的局限。同时,被查单位提供的资料、信息中不够真实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也给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3.内审部门人员素质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并在评价绩效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目前人民银行各基层行内审部门能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员为数不多,因此审计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的矛盾是开展绩效审计的一大制约因素。

4.人民银行全面实施绩效审计的条件尚未成熟。目前,人民银行各基层行开展的内部绩效审计试点重点还是财务收支、招标采购等资产管理,主要关注的仍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整个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还不够。而对其他主要职能部门的管理绩效审计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绩效标准,因此很难开展。

5.审计技术综合水平影响绩效审计的实施。绩效审计涉及人民银行宏观管理水平及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建立多种指标体系,运用现有资料的评价和使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等审计技术,但是目前内审的信息化技术手段难以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而影响了绩效审计的实施。

(二)解决困难采取的对策

作为一项具体工作,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应将审计重点放在审计目标和标准的科学性、审计方法的合理性、措施落实的有效性、投入成本的经济性、效果反馈的正确性上。

1.确定审计目标。审计目标主要解决的是为什麽要进行审计以及为谁审计的事情,绩效审计标准实际上是对审计对象、目标的注解、转化和展开,使之变成可以进行取证与计量的各项质量数量指标体系。该体系必须与审计对象目标联系较为紧密,能够很好地说明目标的实现情况。

2.制订审计标准。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由于审计范围在管理程序、项目、功能和行为等方面的扩展,以及审计目标的变化,无法为所有绩效审计项目预先制定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个审计任务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有针对性地来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因此,要以人民银行内部操作制度和内审评价操作指南为基础,制定符合人民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及现状的绩效审计规则,明确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标准和原则。

3.提高领导层和各部门对绩效审计的认识,提升内审人员素质。首先,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绩效审计的重要和必要性,引起领导层的重视;其次,通过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和经验。

4.完善审计内容。笔者认为,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应主要完善以下内容:

一是完善绩效审计在财务资产管理中的运用。人民银行的财务管理是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财务指标分配、执行情况、财务预决算报表及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执行上级行物品采购制度情况的审计检查,重点关注资金使用、管理是否合规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主管部门对资金的分配和审批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存在“暗箱操作”和挤占资金等违规问题,评价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看其是否充分履行管理职责,是否讲求经济效率、效果,是否存在浪费资源、经费现象。

二是完善绩效审计在领导干部履职情

况的运用。履职审计是通过对领导干部贯彻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等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重大事项的决策情况以及单位内控体系的建设情况、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财务资产的管理情况的绩效审计,评价其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效果、资金使用效率、资源使用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对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促进领导干部增强绩效管理意识,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三是完善绩效审计在业务部门管理中的运用。通过绩效审计以规范和约束履职行为,逐步增强央行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央行的依法行政水平。其主要内容是考核人民银行各管理部门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对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四是妥善选择试点项目,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由于目前人民银行内部的绩效审计仍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因此,在内容上应该侧重选择那些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又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项目,可选择物品采购、财务管理等。试点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既要考虑到试点项目在加强人民银行内部管理方面形成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要考虑到它是否是领导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审计难度和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王素斌.人民银行如何开展绩效审计[J].广西金融研究,2007.2.

[4]周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7.3.

第9篇

(一)审计方法更多样在审计方法上,传统的财务审计通常采取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的方法,如审查、查看、计算、分析,以及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核对法、盘点法等;而绩效审计不仅要采用上述方法,而且还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辅助审计,采用业务测试、分析法、系统法、论证评价甚至模糊预测与评估等方法。

(二)审计作用更显著在审计作用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和合法,保护组织资产的安全完整,其功能是保护性的,作用有限;而绩效审计不仅要监督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要从全局的角度,评估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程度和有效程度,探寻影响组织绩效高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指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路径与方法,其建设性和控制性作用尤为突出,由于这种审计活动已拓展到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因而作用是无限的。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顺应审计发展趋势的需要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要“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可见《规划》已为全面推行绩效审计明确了时间表,其发展趋势将难以阻挡。

(二)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水平的需要绩效审计通过评估人民银行对公共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效率与效果,揭示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人民银行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级人民银行能正确、高效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完善人民银行内控管理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一大优势是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能有效改变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以事后监督为主的局面,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使人民银行内审实现从查错纠弊向预防和控制转变,从而促进人民银行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有利于各级人民银行依法、合规、科学、高效地行使人民银行职能,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目标。

(四)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需要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源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为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人民银行总行提出了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要求,各级人民银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并且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已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模式,中央财政削减人民银行系统的经费预算,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的经费预算大幅度缩减。因此,适时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实现支出节约、支出合理、支出得当的绩效管理目标,既是各级人民银行领导和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客观需求。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模式探索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和立项原则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业务管理的效率性和职责履行的效果性进行审核评价,确定其资源使用是否得当,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是否实现了人民银行的职责目标。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立项原则。在绩效审计立项时,应坚持重要性、时效性和周期性的立项原则。重要性是指选择的项目是否举足轻重,是否与人民银行职责履行息息相关,并且是上级行关注和员工关心的。时效性是指项目的选择时机是否恰当,过早则可能问题尚未显露出来,不利于作出客观评价;过晚则可能时过境迁积重难返,不利于问题的纠正和绩效改进。周期性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内,对所有应审计的单位进行持续关注,周期性的有计划随机选择绩效审计项目,从而保证审计的覆盖面。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和范围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主要是对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财力、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从而促进人民银行持续改进提高履职绩效。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范围。包括对各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或开展某一专项业务时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的检查和评价。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质量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履职结果,即资源投入是否得当。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也是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只不过财务审计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在绩效审计中,由于需要大量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绩效信息,以及相关的行业资料等,因而调查研究法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方法之一。调查研究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绩效面谈、电话调查、函证调查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上述调查方式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单独只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此外,由于调查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所以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足够的样本量。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主要和常用方法,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时,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线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用以找出因果关系、目标差距及影响原因。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较高,结论相对科学可靠,但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3.经济分析法。除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以外,绩效审计中还要运用经济分析技术方法进行绩效测评,通过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建立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并进行对比分析和总体评价。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并且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审计评价评价的公正性。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程序1.准备阶段。一是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时要明确绩效审计项目;二是在开展绩效审计项目前进行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人员、要素指标等进行初步调查,为针对性地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打好基础;三是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时,要对审计项目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进行审查,确定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审计目标。2.实施阶段。一是制定绩效审计实施方案;二是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三是收集信息和数据;四是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绩效审计结论。在这一阶段中,审计人员必须依据绩效审计目标,充分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归并、汇总、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相应的绩效审计结论。3.报告阶段。一是撰写绩效审计的内审初步意见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审计结论和加强与改进管理的意见建议,撰写绩效审计报告并向派出行或上级行报告;三是根据相关制度和保密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审计公告;四是跟踪绩效审计报告,及时根据领导的批示意见搞好信息反馈,督促绩效审计报告意见与建议的有效落实。

(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应包括引言、主体、附录三个部分。1.引言。应写明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期限、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方法等事项。2.主体。由5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状况、职责履行情况、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等。二是主要问题。问题反映应从绩效角度进行定性,详细陈述问题事实、数据及相关分析等,问题排序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列。三是反馈意见。陈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初步意见的反馈意见。四是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五是审计建议。围绕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解决问题、提升绩效提出审计意见建议,所提意见建议要有针对性、控制性和可操作性。3.附录。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数据、文件和具体分析过程与评价结果,如绩效评价分析图表、计算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