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08:44:27
导语:在电力市场基本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 电力市场现状
1.1 电力市场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市场是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既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也是商品交易的全过程。电力市场是采用法律、经济手段,本着公平竞争、自愿互利的原则,对电力系统中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各环节的成员,组织协调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执行系统的总和;是电力供应者与电力客户进行电力交易的全过程。
电力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竞争性、计划性和协调性。与普通商品市场相比,电力市场具有计划性和协调性;与传统垄断电力系统相比,电力市场最大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和竞争性。
1.2 电力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参与电力市场的各个成员或利益主体对改革目标的理解和界定是不同的。例如,政府部门的目标是保障资源优化配置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的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保持市场主体地位;消费者要求得到价格低廉、稳定可靠的电能以及优质的服务;电力监管机构的目标则是通过竞争实现最优选择和市场均衡,通过监管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等等。
因此,电力市场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减低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实现所有市场参与者目标的动态平衡。
1.3 电力市场发展方向及现状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可以概括为4个阶段:1985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集资办电阶段,目的在于根除缺电和拉闸限电现象,解决电力短缺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7年,成立国家电力公司,实行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管理;1998年,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试点;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改组,分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同时成立电力监管机构,标志着我国初级电力市场正式启动和实施。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处于发电竞争模式,即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运营模式,输电和配电仍由电网公司垄断经营。这种模式初步将竞争引入了发电领域,通过市场经济因素,优化资源利用,增加电力供给。它预示着,市场竞争机制必将引入输电、配电领域,电力市场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发电竞争,输、配电网开放,用户获得更大选择权的零售竞争模式,作为目前输、配电网垄断经营的供电企业,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2 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供电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同样是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通过交换,以商品或劳务形式满足市场需求,谋求自身盈利,只不过供电企业提供的电力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已。当前,供电企业依然掌握着输电网、配电网、调度、电力交易及销售,在电力市场中处于类似寡头垄断的主体地位,对电力市场营销未有足够的重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足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
2.1 观念陈旧,不适应当前市场形势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供电企业一直是早涝保收,利用行业垄断优势,逐渐形成了以生产为导向,被动的等待用电市场延伸,“重发轻供不管用”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淡薄,“人情电”、“关系电”、“权利电”现象依然存在,损害了客户利益,也损害了供电企业的形象。
伴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任何垄断行业都将被打破,都将引入竞争机制,特别是电力买方市场的出现,都要求供电企业营销观念的彻底转变,树立竞争意识、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探索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新理念,找准市场定位,通过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求,确保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2.2 应有统一、明确的营销理念
政企分开以后,供电企业失去了政府行政职能的依托和保护,也逐渐失去了行政命令的权力和人事工资福利的依托,需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供电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价值谋求盈利,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需。但供电企业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必须寻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点,而不能单纯的追求盈利。
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供电企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定位于: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不断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最大化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实现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2.3 缺乏主动服务、全员服务意识
目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明显滞后于客户需求,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方式沿用至今,缺乏主动上门服务,主动开拓市场的意识,也没有相关的可行性方案,营销管理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水平。对优质服务的认识仅限于上街宣传、发传单、微笑服务等表面现象,没有触及更深层次的服务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供电企业多数员工认为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只是营销部门的事情,而不是企业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缺乏全员服务意识,在内部管理体系上还没有完成从生产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调度、计划、检修等等各个职能环节以及服务功能的延伸上都还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
2.4 电网规划水平滞后,网络发展不均衡
电网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受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市场变化,环境保护,人口结构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由于早期电网发展相对落后,电网规划致力于适当超前发展,加快电网建设,扩大覆盖范围,而忽略了电网规划的差异性,造成现今网络发展的不均衡。同样的电网建设水平,针对负荷密度小的地区可能已超前建设了20年以上,针对负荷密度大的地区可能已经面临负荷无法开放,短期内必须重复建设。
随着一些负荷预测新技术的产生,如:神经网络(ANN)预测技术、灰色预测技术、时间序列预测技术等,可以更好的指导供电企业电网规划,使之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供电企业电网规划和电网建设是电力营销的基础,电力营销为电网规划、建设提供依据,二者相互依托,密不可分。供电企业应切实重视电网规划,顺应社会经济与市场发展,避免出现“有电无人用”或“有电供不出”的局面,为电力营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应采取的策略
在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的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将逐渐成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虽然目前限电拉路的情况已基本解决,但并不意味着电力市场的饱和,并不意味着所有客户都能满意地用上电、用足电,供电企业应不断挖掘自身潜力,采用各种市场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1 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难点;分析
一、“基数管理模式”带来的困惑
直属供电企业作为省公司电力产品的供销系统,多少年一直延续着“收支两条线”的“专业指标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原有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要求。由于供电区域和负荷分散率的不同,以及电价目录繁杂带来的用电类别不同,供电企业的应有效益较为模糊,不像其他产品那样清晰,几十年来基本沿袭着原有“基数”挖潜,在当今越来越显示出弊端,只有对先进的鞭策,才有对后劲的促进。由此在供电企业形成了留一手的现象,不敢把潜力挖尽,甚至出现了自行调整指标的现象,由于售电量、线损率、售电均价等指标之间的相对性,关口电力表计是供电企业自己抄核,及售电均价水平的模糊性,调整的余度可以说是越来越大。长此以往,经济指标失去自然属性,而由指标管理支撑的电力销售管理必然陷入困境。
二、电网受电价格带来的困惑
电网售电价格始终受国家物价部门控制,而现行价格体系基本延续着计划经济的结构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价格模式越来越显示出方方面面的不适应。
1.电价分类不合理。电价分类过多。有些是为体现国家对某行业或产品的扶持政策,有些是出于统计需要,原本是为了加强管理,岂不知成了管理漏洞的根源。如:高压用电的种种优惠电价,农业及排灌的优惠电价,低压用电中居民生活、非居民照明,非工业用电的繁杂分类等,尤其是排灌电价过低,为各类加价让出了空间,农民并非受益。由于市场冲击,用电性质、用户产品的变更越来越频繁,这种电价模式为电力销售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加大了销售成本的开支,一个地区售电收入应该是多少,永远是个谜。
2.电价中反映电力成本、生产基本特征和供求关系的程度太弱。尽管现行电价中大工业的两部制电价以及近年推出的峰谷电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本、生产特征及供求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由物价部门制定的峰谷时段与实际峰谷负荷曲线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季节性电价、累进制电价以及像电气化铁路牵引这样对电网影响十分严重的特种负荷电价等均是空白,形成了电力生产部门在为日高峰负荷,年季节性高峰负荷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时,电力销售部门却在反映的电价引导下去区分何为非工业用电,何为非居民用电,形成了投入与产出严重脱节的被动局面。
三、代征费用的困惑
《电力法》第四十四条对在电费中加收其他费用方面作了即严格又灵活的规定,及对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有关规定内可以在电费中代征费用,而该指定范围以外的所有部门则无权代征。孰不知,从省、市、县、区层层效仿,其结果是层层加价。层层加收的代征费用带来了以下几种现象:
1.代征费用的高额,反应了电价的低廉,局部完全统计,代征费用的额度占到了电费收入的14%-25%,反映了电价的缺口空间,层层地方部门占用了它,而电力部门则在低价电费的束缚中步履艰难,形成了电价低、电费高的恶性循环。
2.代征费用还带来了地方小电厂自供区的蓬勃发展。由于自供区可以躲掉代征费用,使小电厂自供区的供用双方在价格上双方收益,已形成与主网争地盘的趋势,电费中存在代征费用本身就是不应该的,这是强加于国家电力部门的不平等待遇。
3.代征费用还带来了另一种现象。企业资产重组已成为一种潮流,其中引起电力企业十分关注的一种方式是:地方小型发电厂与高耗能企业重组,高耗能企业以“自发自用”形式用电。这种重组使得一切代征费用则全部可以不收,这是一笔可观的费用,也许是重组的主要“动力”。
4.尤其可悲的是,因为电力部门为层层政府代征了种种费用,由此招致了层层政府每年的“例行”检查,从年初一直持续到年底,这不仅严重干扰了供电部门的正常市场秩序,而且每年的招待费用成为供电企业沉重的负担。
四、电费回收的困惑
当前,电费回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欠电费的用户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负荷性质重要的一类用户。如铁路、煤矿、化工厂等企业,因中断供电可以带来人身伤亡或重大事故。
2.公益事业用户。如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停电能大面积影响居民生活环境。
3.破产或濒临破产的企业。
4.地方政府的重点企业。
可以看出,供电企业只要具备了“不交钱、不供电”的起码权利。当然应当是在健全的停电手续前提下,用户因种种特殊原因具有不交钱的权利,而供电企业却没有不供电的权利,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电力企业如何应付得了。
五、法制观念淡薄的困惑
随着电力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电力企业,特别是供电企业的法制化管理也进一步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但是,由于社会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供电企业在依法生产经营时常面临一些难点和困惑。目前,电力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用户认为拖欠电费对自己有利,造成供电企业资金回收及再投资走入困境。这些年,违章用电、破坏电力设施等问题非常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供电设备正常运行,给供电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这也反映了供电企业用电营销部门监督检查深度和广度不够,惩处力度不强,为此供电企业如何利用好现有的电力法及配套法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电力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网调度系统 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U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Internet 技术以及软件标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作为电力生产、输送、分配、消费一体化监视、控制的系统,其更高的开放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以及可靠性要求有了技术上的保证。随着电力系统技术和电网规模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维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有序、经济的运行,作为电力系统设计人员必须及时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以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
一、电网调度自动化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其基本结构包括控制中心主站系统、厂站端(RTU)和信息通道三大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此系统划分为信息采集和执行子系统、信息传输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和人机联系子系统。信息采集和执行子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在各发电厂、变电所采集各种表征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信息,此外还负责接收和执行上级调度控制中心发出的操作、调度或控制命令。信息传输子系统为信息采集和执行子系统与调度控制中心提供了信息交换的桥梁,其核心是数据通道,它经调制解调器与RTU 及主站前置机相连。信息处理子系统是整个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核心,以计算机为主要组成部分。该子系统包含大量直接面向电网调度、运行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完成从采集到信息的各种处理及分析计算,乃至实现对电力设备的自动控制与操作。人机联系子系统将传输到调度控制中心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各种显示设备、打印设备和其他输出设备,为调度人员提供完整实用的电力系统实时信息。调度人员发出的遥控、遥调指令也通过此系统输入,传送给执行机构。
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特征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该技术应该能够及时并准确地采集、检测和处理电,网中各元件、局部或整个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
2 能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和系统各元件的技术、经济等指标要求,为调度人员做出准确的调节和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3 使整个电网在调度的协调下实现安全的运行,实现供电的优质、高效;
4 调度自动化技术有效的提高了调度的工作效率,能够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保证设备的使用效率及寿命,自动化技术避免了人为的失误,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使电力系统大面积瘫痪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避免,减少了大范围停电事故的发生。
三、我国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应用情况
我国最先采用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多数都是从外国引进的,我国自主研发的系统基本上很少,九十年代中期,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才正式开始应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调度自动化水平有了较快的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此外,现在的电力系统由于还依赖高压机械开关(油断路器、六氟化硫断路器、真空开关等)实现线路、设备、负荷的投切,尚不能做到完全可控。因为机械作用的速度会远远慢于电传输的速度,所以对电网的完全控制还无法实现,只能做到部分控制,实质上还是调度员起着决定的作用。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将电力系统的高压开关完全换成电子开关,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控制。目前的电力系统还无法实现完全控制,因此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这样的目的也是加强调度管理的协调性。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布广、设备多、信息参数大,电压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进行能量的传送,形成了不同的电压级别,因此需要不同级别的变电站,然后用输电线路与变电站进行连接,从而向用户实现供电,这样复杂的电力网拓扑结构需要电网调度的管理和调度,因此电力调度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安全供电的关键。加强电力调度人员的管理,强化其素质的提高,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或杜绝调度中误操作、误调度事故的发生机率,保证人身和电网运行的安全。在我国目前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缺失,运行维护能力较差,没有严格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能运行维护人员缺少相关的技术培训等,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1 模块化与分布式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的重要思想就是模块化和分布式。
2 面向对象技术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先进且能很好地遵循ClM 的技术,但它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
3 电力系统调度综合自动化
全面建立调度数据库系统,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运行达到最优化;建立并完善电气事故处理体系,使事故停电时间降到最短,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影响。
4 无人化值守管理模式
建立无人值班综合监控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安全性分析、状态估计、负荷预测及远程调控
5 可视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力系统安全分析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可视化也是未来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可视化技术能够将传统的用数字、文字、表格等方式表达的离线信息,转换为通过先进的图形技术、显示技术表达的直观图形信息,以便于调度人员对电力系统运行的监控,对各种电网故障能更方便地作出准确地判断并采
用合适的措施。
6 智能化
智能化调度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能调度技术采用调度数据集成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实现电网正常运行的实时监测和优化、预警和预防智能化控制、故障的智能判辨、故障的智能分析、故障的智能恢复等,最大限度实现全面、精细、及时、最优的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以达到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和管理的智能化。
7电力市场交易与安全分析一体化
EMS 作为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除了承担传统的电网数据采集、监视和控制任务外,其EMS 应用软件作为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更多的承担电力市场交易的电网安全分析任务,从而改变了传统EMS 的工作领域,要求对众多的EMS 应用软件的接口和分析技术进行重新设计,即EMS/电力市场应用软件的统一设计,分别实施。电力市场交易与安全分析一体化的设计为安全、经济的电力市场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结束语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是整个电网的控制核心,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柱手段之一。因此,掌握好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对于一位电力系统设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对整个电网进行实时监控并采集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安全性分析、状态估计、负荷预测及远程调控等,从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付宇明.浅谈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评价标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0)
[2] 余世兵.地区性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方案研究[J]. 科技资讯. 2009(05)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体制的推行,国内电力基础建设领域以及设备制造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整个电站领域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尽管有关部门已经重视起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重组国有电力企业从而实现更优的资源配置,进一步避免恶性竞争,努力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依然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来消耗过剩的产能,因此更多的国内电力基建企业走向世界,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国内的电站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必须不断地做出改变,提升EPC项目的管理水平。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国际电站EPC项目管理的特点、基本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了阐述。
1 EPC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状况概述
1.1 EPC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和以往的DBB模式拥有不小的差别,EPC模式在主体设计方案完全确定的前提下,承包商依据设计环节及实施情况做出分析,开始对已完成的部分工程项目进行监管,此外,开展相应的采购工作。当选取EPC模式的时候,在项目设计、设备采购及施工环节,承包商均可以实行总承包,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各个环节之间的矛盾,从而减少项目花费,缩短工程工期。20世纪80年代,EPC模式逐渐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开始盛行,这一管理模式除了在目标管理中具备任何模式无法企及的优势外,控制管理风险的有效性也更强。所以,为世界上不少工程集团采用,尤其是很多大型、复杂的工程。尽管EPC项目管理模式具有非常多其他模式所不具有的管理特点及优势,然而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应当注意某些内容,像充分体现承包商自身的固体集成管理的优势,实现设计、采购等环节的有效衔接;将某些优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进而实现安全管理、低成本、高速等管理目标,最终实现电站企业的利润上升。
1.2 EPC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
EPC项目通常具有下列几项基本特征,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可以得到有效的实现:第一,业主无需花费过多的精力,他们只需要将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及施工、管理等有关工作交付于承包商来执行,只关注总体的目标管理即可;第二,业主只同总承包商签订合同,在合同全部签订完毕后,工程的总承包商需要把设计、采购等服务内容交给分包商去执行。作为工程项目的分包商,它们一切工作都应由总承包商负责。除此之外,业主必须把EPC模式固有的管理风险,尽可能转移到承包商身上,同时工程项目的承包商应依照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承担某些意外风险,这个时候总承包商便会有很大的机会获利。再次,EPC项目的承包界限具有一些派生模式,例如:身为设计的承包需要由多方面进行设计。需要补充说明的一项是,其工作核心应当托付于仪器整套公司。
2 国际电站EPC项目管理的相关建议
2.1 设计审查
中国以及中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选取的都是欧美的设计公司,和我国设计公司的设计理念不同,西方设计公司更加关注图纸信息的传递,设计的深度通常比国内的设计院更高一些,它们对于现场情况的考虑更为精细、周全,设计当中涵盖的信息量更大。尽管如此,由于现场情况的复杂多变,仍旧会出现专业接口不连贯、情况估计不全面等问题,施工管理环节中亦会发生专业接口冲突的状况,这就需要设计前进行图纸的会审,借助此环节来更清晰地找出图纸及方案的不足,紧接着反映给设计管理部分进行图纸的更新升级,目的是避免由于图纸设计原因带来的工程工期滞后问题。在管理阶段发现的设计问题通常需要进行变更,任何同图纸不相符的工程项目均应及时记录,由设计方统一进行重新编制。另外,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相关内容的记录。
2.2 设备管理
国外EPC项目的具有比我国更高的国际化程度,通常会选取知名的厂家进行项目的建设及管理,这也对设备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制定设备采购计划时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如设备生产、包装、运输、验收等环节的周期、法定节假日对设备运输造成的影响,根据各国的设备厂家制定更加适用的计划,并有效加强对设备需求计划的跟踪工作,如若出现实际进度落后于计划的情况,马上找出原因所在,进一步制定针对性对策,避免由于设备导致的安装滞后等现象。
2.3 安全管理
欧美等市场由于一直为一些国际一流承包商所占据,早就形成了固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机制较为健全,项目建设规范,各种标识清晰、有效;安全设备应有尽有,相关措施执行有力。特别是对于工作许可体系的要求更加严谨,其选取严格的分步管理形式,当且仅当安装方拿到完工证书后才进行调试工作,在调试工作开始之后,剩下的安装漏洞会严格按照工作许可制度实行。只有当调试管理签发的许可凭证下发后,调试人员才能进入到该区域进行安装尾工或漏洞的消除。
2.4 质量管理
对于电站投产之后能否长期稳定的运行,主要取决于项目的管理质量,而这更关系到投资方今后的经济利益,因此,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同样被列为EPC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质量管理的重心,QA/QC负责管理机制和各管理程序、文件的制定及执行工作。文件数据的可追溯性是国际市场最为注重的质量管理环节,一切运用于现场的材料,均需通过层层的审查。
2.5 进度管理
国际EPC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业主、监理以及承包商通常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大量不可控的因素,甚至包括对国际安全及政治的影响,因此怎样预防管理环节中的风险问题,做好各项防范措施是EPC项目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进度控制作为承包商履约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整个项目管理的中心环节。在进度管控方面,西方通常采用严格的验收签证制度,依照现场的基本状况设定对应的验收地点,逐步进行验收,保证各个管理环节的有序性、高效性。例如,在确认好安装工作完成或剩余尾工不会对下道工序造成实质性影响时,便会签发安装完工证书,再进入到系统安全检查阶段。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获得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降低EPC项目执行及管理中的风险,来获得更大的利益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论文摘要:我国的电力行业属垄断性行业,如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通过分析电力商品的特殊性,提出了当前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提高电力公司的营销管理水平提出了建议。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陆续进行了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其主要目标是打破传统电力行业垄断运营的模式,厂网分开,开放电网,实现竞争,进而降低发电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促使电力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电力行业一直以来都属于垄断性行业,其主体为大型国有企业。实现商业化运营、走向市场是我国电力工业改革的大趋势,其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因此,面对市场机制转变,国有电力企业必须强化竞争意识,开展市场营销工作。
一、电力商品的特点
营销的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顾客,从而使产品或服务完全适合顾客的需要而形成产品的自我销售。而电力作为一种商品,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形性
电力商品不具备固有的形态,无法给消费者直观的感受。
2.不可存储性
电能的生产、输送、使用是在瞬间完成的,无法进行存储,而且电力商品还必须满足客户随机变化的需求,因此必须以销定产,在生产时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准确预测。
3.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决定了电力商品的质量
衡量电能质量的标准是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靠性包括电压和频率在额定的范围,这些都需要电力供应侧和需求侧的综合协调才能完成,而普通商品的质量则完全取决于生产者。
以电能这种特殊商品作为交换内容的电力市场,基本特征为开放性、竞争性、计划性和协调性。传统观念认为供电企业是生产型的企业,只要抓好生产就够了。而从以上对电力商品和电力市场的分析来看,供电企业的实质是服务型企业,其销售的是服务而不仅仅是商品。
二、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的营销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电力设施建设无法满足电力需求
电力设施是提供电力商品、搞好电力市场营销的基础。由于历史上电力体制、技术水平、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原因,使得电网建设相对滞后于电力需求发展,大量输电线路老化,传输能力不足;部分变电设备、配电设备和二次设备超过使用年限运行,可靠性差,故障频发;从运行环境上讲,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线下隐患日益增多等。这些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会对电力商品的顺利供应造成障碍,影响电力企业的营销。
2.各供电公司市场意识淡薄,服务观念不强
由于电力企业的垄断性、区域性和专营性,特别是我国的电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在卖方市场的环境下生存,市场意识较淡薄,很多员工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市场经济模式不熟悉,对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特性不甚了解,工作上往往采取传统运营模式。笔者在工作中接触了一些同事及一线工作的工人师傅,在他们的观念中,公司仍未从“电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到“电网经营者”的角色上来,认为只要有电,就不愁卖不出去。一线员工普遍缺乏经营工作压力,无疑会影响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
3.营销体系不健全
从公司企业的组织机构看,营销尚处于非主要地位,企业经营没有形成一个以市场为核心的营销系统,营销系统没有成为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轴心。配电网的管理模式比较粗放,未能建立层次清晰、责任明确的三级经营核算体系。从营销队伍看,缺乏具有营销技巧、业务全面、综合素质较高地电力营销人员。
三、提高电力公司营销管理水平的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电力公司应采取进一步措施来加强市场化进程,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市场意识,重视优质服务工作
在电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必须在全体职工中牢牢建立市场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摆脱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客户是企业衣食父母的观念,要求员工进行“换位思考”,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服务,“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全心全意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赢得广大电力客户的认同,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优质服务应重视细节。首先,作为与客户接触的一线客户受理员及抄表、抢修人员,应从站姿、坐姿、服务语言、服务行为等细节入手,着重对其加强礼仪规范培训和业务学习。可采用“可视化”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通过拍摄各种业务的规范服务视频短片,短片中严格按照规范用语和规范姿势办理业务,要求员工对照视频短片纠正自己服务时的言行举止,使每位员工都能够做到用真诚的微笑、温暖的问候、恰当的帮助用心服务客户,以细节赢得客户满意。
其次,供电服务的标准化仍需完善。要做到使员工为客户办理业务时每一个服务细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答复常见的咨询问题时统一口径。用标准化的服务树立专业、可靠的行业形象。
2.加强市场分析预测
市场分析是电力企业营销的主要内容,负荷预测是电力企业营销的基础,通过认真分析与预测,才能准确了解客户需求,更加主动开拓市场。负荷预测数据和电量预测数据是购电计划的基础。准确的预测有利于合理安排购电计划与发电厂各机组发电计划。
电力市场的分析预测在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和布局,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供电公司只有加强分析预测的准确性,以此为依据进行电网建设,才能提高安全可靠供电能力和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进行市场细分,为客户提供针对
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特长选择目标市场,实行目标市场营销。例如可将市场划分为农业生产用电市场、工业生产、商业和服务业用电市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市场等。由于电力行业是公共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普遍服务的公益性,不能自由选择某一子市场,放弃另外一部分顾客。然而,客户需求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普通消费者要求保证电力供应、电压稳定、交费便捷、服务态度好;而某些高科技产业则对电压、周波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还有一些产业用户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增加电力供应,尽快办理报装、扩容服务和完成供电工程等。因此,以用户对电力产品的需求内容和需求形态来细分,企业可以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提供定制服务。
科学制定客户分类标准,细分客户市场,针对政府、金融、商业、居民等不同类别的用电客户,实施差异化服务,注重电网工作与客户侧工作的协调配合,借鉴奥运及国庆60周年保电经验,加强客户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定期对客户内部设备进行检查,降低配网事故;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进行良性互动,全方位提升优质服务水平。针对不同的子市场,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如分时电价。深入分析客户的用电结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加强与可替代能源竞争策略的研究,开拓和培育优良的用电市场。结合地方经济实际情况,稳定大工业用电,开拓居民用电市场。清理转供电,减少供电中间环节,减轻用户负担,促进电能消费。
4.加强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是对电力用户推行节电及负荷管理工作的一种模式。需求侧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社会、电力公司及用户都受益。对社会而言,需求侧管理的实施可以减少电力需求,减少了一次能源的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缓解了环境的压力,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对政府而言,可以通过实施需求侧管理,减少电力消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用电设备的更新换代,增加对高能效设备的需求,促进gdp的增长。对电力用户而言,实施需求侧管理可以减少电力消费,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减少电费支出,提高企业能效和产品的竞争力;对供电商而言,实施需求侧管理可以削减高峰时段电网调峰的压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及服务水平,特别是在电力供需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它可以大大缓解拉闸限电的压力;对发电商而言,可以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降低发电成本及发电煤耗,减少电力建设投资。总之,实施需求侧管理不论是对政府、电力企业或电力用户都是有益的,可以取得多赢的效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需求侧管理目前还只停留在度夏期间的调峰错峰阶段,真正意义上的需求侧管理远不止这些。对于终端用户用电方式的指导,应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效提高用户的用电效率,减少供电企业自身的生产压力,降低对于备用容量的需求,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增加企业效益。
5.努力开拓电力市场
当前我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加上新建电厂的投入运行,未来几年,电力市场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开拓电力市场将成为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电能是绿色环保能源,要利用这些优势与其他能源争夺市场份额,扩大电力在能源领域的占有率,为企业发展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可开拓其他能源替代中的用电市场。目前,在供电辖区内还有部分如铸造、钢带压延等行业仍使用煤炉淬火加工、小锅炉供热,宾馆使用燃煤锅炉供应热水的现象普遍存在,居民家庭使用燃气热水比例仍较大,这些都是潜在的用电市场。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宣传引导工作,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宣传电力是清洁、高效、快捷能源,引导用户使用安全、经济、可靠的电能。
6.建立健全三级营销体系
目前,北京市电力公司在建制调整后,已建立了营销体系,但营销网络组织机构只建立了两级,即电力公司级和供电公司级,各供电公司尚未进一步划分营销核算区域。因此,应加快三级营销体系机制的建立,通过该体系实现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企业能否顺利完成其经营指标,市场营销策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有赖于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企业内部各环节的效率,以及各级部门的管理水平。因此,抓好生产和各项管理环节,以营销为核心,适应电力市场改革需求,才能使公司达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会计信息化;电力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电企管理的信息化首先要基于电企会计系统的信息化。其根本宗旨在于转换会计工作职能,由“账簿记录”为主转向“计划管理”为主,为此,电企会计系统必须充分利用IT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及时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积极利用各种比较成熟的会计功能模块,构建多种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功能性转换,提升会计核算效率,实现会计工作绩效的飞跃。
1电企会计信息化的现状
1.1较低的利用率
电企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式是一个较早开发的工作模块,其设计者站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前沿,理念比较前卫、功能也比较全面,并且由国家电力公司由上而下统一布局推广。其中会计信息化模块比较成熟,对于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形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有重大推重作用。但是在实际推广使用过程中,受地方领导重视程度的不够、加之基层会计人员的信息化素质高低影响,会计的信息化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其绩效考核功能、信息决策功能、计划与管理功能未被最大限度发挥,只是一个简单的录入功能得到普及。
1.2“账簿记录”模式未根本改变
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工程,它本身涉及到企业财务分析与评价系统、企业绩效考核系统、企业信息化决策系统、企业核算与监督功能等等。但是,我国目前基层电企在会计信息化模块的使用上仅仅局限于“账簿记录”模式的会计信息录入,会计报表的整合等日常会计事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管理功能并没有完全利用起来,信息化功能只是一个信息的录入与报表的编制,致使信息化分片落段,无法形成全面的系统的信息化整体。
1.3信息化的系统建设问题
基于目前基层电企的财务实际,在会计信息化功能的利用与开发上非常片面,简单的录入与报表整合对于会计信息化管理功能的实现还相去甚远。加之不同基层之间信息化共享平台相对滞后,导致基层的核算工作单一而分散,所形成的实际数据对于宏观决策没有实际意义,不足以支撑电企高层的科学决策,为此,还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整合与人工核算,这使管理者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与决策功能大打折扣,在推动信息化建设上消极懈怠,没有信心。
2电企会计信息化建设策略思考
2.1提升会计执业人员信息化素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归根结底也是企业人才信息化的建设,人才的信息化可极大促进管理的信息化。我国电企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信息化,通过引进、在岗培训或者脱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强化会计人才的信息化素质。我国电企会计信息化模块建设是比较前沿的,加之其功能性模块较之其他性质的企业更加复杂,对会计人才的信息化素质要求就更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信息化能力的考核与测评,督促会计人员提升自我素质的能力。
2.2会计信息化要侧重于管理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建设要避开简单的录入与报表信息化,要实现最基本的核算信息化,提升核算效率。会计信息化建设其实是一个信息化管理建设,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功能,更是一个管理与分析功能,为此,要强化各种综合模块的开发与利用,强化电企的数据化市场分析功能、电企预算决策模块以及绩效考核等模块等,使得信息化的整体效应得以实现,“核算会计”得以向“管理会计”真正转换,会计由算账转向数据分析与管理。
2.3改进电企的组织构成
传统的会计角色就是“记账与报账”,其职能仅仅局限于一般业务性事务,表现在为数据而数据,在数据面前缺乏能动性,会计人员不属于管理层。为此,要改变电企的组织构架,将会计组织纳入数据化市场分析、电企预算决策以及绩效考核等管理层面,这种组织结构的变化将更加促进会计职能的转换,推动会计信息的管理功能实现。科学的组织结构有助于会计信息化管理职能的实现,而会计信息化管理职能的实现将更加促进电企管理的信息化。
3结语
【关键词】10kV配电线路;防雷措施;雷击;避雷器;接地电阻
10kV配电线路经常受到雷害事故的影响,引起1OkV配电线路接地或故障跳闸,造成线路停电,雷害对配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危害,降低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严重影响用电客户的办公、生产、商业、生活用电。通常情况下,线路雷害事故除受直击雷影响外,主要是由感应雷过电压引发,i0kV配电线路绝缘水平直接影响配电线路的防雷水平,现有的10kV配电线路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多数采用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是无法有效解决线路雷击建弧率问题,相应防雷措施不完善,造成10kV配电线路存有较为严峻的防雷形势。结合10kV配电线路运行与雷害发生情况,研究10kV配电线路的防雷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工程和实际意义。本文特意对雷灾的基本特征和原因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阐述雷害的防范措施,希望给供电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一、10kV线路冒击过电压的特征
如果地面发生雷击,地表周围的电力、电子设备就会产生很强烈的电磁感应,包含有静电份量、磁份量和辐射份量,当这些电磁感应传递到线路中时,10kV线路上便产生感应过电压。线路上过电压的幅值与雷电流的大小、线路距雷电通道的远近、线路的悬挂高度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达到10kV一400kV。如果感应过电压大于80kV,就是当感应过电压与线路工频电压之和大于绝缘子50%的放电电压时,10kV线路绝缘子即会产生闪络,会导致线路短路、跳闸。因此,引起10kv线路的跳闸情况,基本上都是因为感应过电压引起的。如果我们把感应高电压的数值降低到电力绝缘下限以下,就能降低10kV线路的跳闸情况,整个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也能得到提高。
二、雷击事故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对某些城市的配电网线路防雷设计情况的检查,我们发现,10kV配电网的防雷设施有很多缺陷,还有大多数的配电设备没有按规定安装防雷装置,也有一部分10kV线路设备的设计没有考虑到防雷措施的安全运行,以及没有根据地区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防雷措施;有部分避雷器采用阀式避雷器;其次,有些避雷器和弱电设备与主地网(地极)共用,防雷质量严重低下。根据抽样检查的报告,发现多组地极的接地电阻大于标准要求,还有的配变站的通讯线路实行架空引入。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的总体防雷规划严重不足,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地区特点,建设有针对性、质量上乘的防雷设施。由于雷电引发的电力系统故障市场发生,虽然国家不断对防雷设计加强建设并进行改造,但始终没有很明显的效果。
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安排,查看过相关资料后,不难看出,一地段发生的直击雷,虽然该地区安装了防雷器和防雷设施,但作用不大,并没有有效地解决问题,配电网的防雷技术还需要不断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整体防雷资金投入不足,防雷设备的改造能力落后,也没有完善相关的管理工作,10kV配电网防雷设备的管理工作都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当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造成防雷设施有较多的隐患。同时,对配电网防雷设备未按预防性试验的要求开展预防性试验工作,由于没有按期进行试验工作,行人员对防雷设施的具体晴况很难掌握,这也是出现雷害隐患的原因之一。
三、10kV配电线路可采取的主要防雷措施
10kV配电线路分布面广,基本都暴露在外界,遭到雷击的情况频繁发生,线路绝缘水平低,对直雷击和感应过电压难以承受。为了保证在雷击后跳闸的电力能够迅速的恢复供电,我们通常在变电站中采用自动重合闸的方式,在线路上采用自动重合器、自动分段器等装置等方式,以实现供电可靠性的提高。
3.1加强线路器件的绝缘强度,提高线路绝缘能力
1)更换、安装支柱式绝缘子或瓷横担。雷击10kV架空电力线路针式绝缘子事故,是我们最常见的设备事故,引起这类事故的主要原因除了该地区经常突发暴雨外,针式绝缘子的质量不过关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应选择质量合格的绝缘子或瓷横担,以保障供电的稳定。
2)选用安普线夹。如今的10kV线路正在不断的改造和维修中,那些并沟线夹作为导线的连接器已经渐渐被淘汰了,在现代施工中,最好是选用连接性能较好的安普线夹。
3)检查、整改接地装置。对10kV线路的接地装置开展定期检查,预防不合格的线路运行,确保接地电阻阻值小于10Ω,与1kV以下设备共用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阻值也应小于4Ω。
3.2安装线路型氧化锌避雷器
线路氧化锌避雷器作为一种新的线路防雷技术,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氧化锌避雷器拥有如下优点:①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②,无间隙③无续流④通流容量大⑤便于维护。很多单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且多年的运行经验表明,在雷电活动频繁、土壤电阻率高、地形复杂的地区安装线路型氧化锌避雷无论在防止雷绕击导线、雷击塔顶或地线时的反击都非常有效。
3.3架空绝缘线路加装防雷击断线用防弧金
由于架空绝缘线有较突出的优势,因此在10kV配电线路被普遍使用,但雷击电路故障事故却频频发生。如绝缘导线在雷电过电压时引起绝缘子闪络并击穿导线绝缘层时,被击穿的绝缘层呈针孔状,就会引起短路燃烧,整个导线在短时间内被整齐烧断。为了预防雷击断电,可在线路绝缘子处剥离部分绝缘层后安装防弧金具,使雷击过电压仅在防弧金具与绝缘子铁脚之间引起闪络,使持续的工频短路电弧的弧根固定在防弧金具上燃烧,避免导线被烧毁。
3.4加强对10kv配电网防雷设施的运行管理
1)l0kV配电网的绝缘管理工作是重点,如:悬式绝缘子、针式绝缘子和支柱瓷瓶等容易被雷击的设备,以及防雷设施等,都应及时发现缺陷和隐患,及时处理问题,确保电路运行的安全可靠。
2)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定,有必要对现代的防雷设施开展预防性试验工作,时时掌握防雷设备的运行情况。
3)定期对防雷地网、工作地网的巡视检查、摇测工作,稳定电阻。
四、结束语
供电企业在分析10kV配电线路防雷效果时,要从防雷措施的选用和维护管理方面去进行,防雷方案、设备选择是先天性,是主因,没有按期对防雷设备或装置进行试验和维护是后天性,也十分重要,是确保优良防雷设备是否仍处于优良状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10kV配电线路防雷措施,可以让供电企业了解防雷措施的选用和维护管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袁毅华.浅谈10kV配电线路防雷措施[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2年第11期
[2]黄志球.浅谈10kV配电线路防雷保护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22期
[3]陈中明,郑楚韬.配电网架空线路感应雷过电压产生机理与防护[J].广东电力,2008,05
1.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风险。改革是―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到现在为止,电力体制改革仅仅是拆分了国家电力公司,形成了五大电源、两大电网。它们在竞争过程中,相互间的矛盾不会有一个像国家电力公司那样的机构来进行协调。新的竞争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旧的那种平衡又被打破,本身就蕴含着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力体制改革并没代表电力行业的管理模式和观念已经随着转变。多年的顺利局面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电力行业对于面向市场经常的改革缺乏应变和对策,体制的改革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客观上容易造成投资融资管理混乱。
2.产权关系不明晰。由于电力投融资领域的许多政策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前提出来的,不同时期出的政策同时执行必然会和以往的利益格局产生冲击。集资办电的出台打破了过去由国家独家办电的格局,使电力工业投资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出现多种产权关系。政策下形成的项目,产权界定,收益的划分至今仍有纠纷。一些地方投资者对其出资项目,既拥有产权分电权利,又要拥有债权收本利息。这显然是一种明显的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不符合国际惯例。
3.投融资效率低、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还有待于建立健全。中外投资者对项目投资的最大区别在于对项目风险的认识和处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电力投资者几乎没风险意识,原因在于缺电局面和新电新价政策的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发展,全国性的缺电局面得到了缓解,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电力供过于求。而且伴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施行,发电企业将面临更多的不定因素,已往的投融资体制缺陷日益暴露明显。如投资回报不高:在国外,投资办电的回报率大约在10%一20%,而国内现在基本在8%。在现行的电力行业运行体制下,实际上投资风险仍由国家(或者政府)承担。企业的项目投融资决策、项目的招投标和建设资金的到位都由上级主管部门决策和安排,那相应的风险企业也无力承担,且有理由不承担。这样,企业缺乏控制开支、降低成本的直接动力,有待挖掘如何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投资效益的内部潜力。如基建超标,一般的电建项目完工后,超出计划20%一30%的现象屡见不鲜,加大了投融资风险。
4.资本金来源不足,项目注资能力欠缺。资本金来源不足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电力企业自我积累逐步萎缩。由于集资办电政策的出台,地方投入比重逐渐加大,中央投入逐渐减小,且国家对电力企业的多税种、高税率政策使电力企业自身的留利很少,资金利润率水平很低,电力企业自身利润作为基本建设投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同时,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相当低,使资产得不到及时补偿和更新,重置投资能力乏弱不堪。二是“九五”期间,国家对新建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和项目法人责任制。这使得电力行业面临着项目股本注资严重不足。资本金制度规定资本金达不到20%比例的,就不能进行相关投融资活动。作为基础产业的电力行业,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是基本特征,所以一般投资者受投资能力和收益的限制,不愿进入这一领域。
电力行业投融资应对挑战的对策
1.继续深化电力改革,理顺行业管理关系。2002年底推出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给电力行业带来活力和前景。但作为新事物在实践过程中总是会显示其不足。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目前主要包括:尽快研究并出台电网经营企业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价格形成机制和相应的国家调控体系;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并在此前提下制定发展规划;健全电力行业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电力企业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面向市场的竞争能力。
2.明晰电力企业产权关系。产权清晰是经济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环节。电力行业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尽快明确省级电力公司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中介机构,承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并使省级公司具有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国有资产的权利;同时,对电力企业的其他投资方来说,也应该充分利用省级电力公司拥有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有人才。但投资方也只能以股东的身份影响电力企业的行为,而不能随意干预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
3.健全项目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从经济角度分析,解决电力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保证投资者合理的投资收益、融资的及时稳定回收以及投资风险的合理控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电力投资的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社会资金流向电力行业,解决电力资金不足问题。
要健全和完善项目资本金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决策:(1)争取政策支持和国家财政的资金注入。电力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且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应当成为政策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目前,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资本金贷款的比例应至少不低于30%。这样,既有利于达到国有资产控股的目的,又能减轻省级电力公司在建设项目的注册资本的压力,还可以利用经济发展势力强劲的优势,融得国际、国内两种资本。(2)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加强企业的内部积累机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种途径来提高企业的内部积累能力。控制生产成本,改进电力调度,节约各项开支,以降低发电成本来提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加速近期折旧,适当提高折旧率,强化企业加速折旧的重置投资体制。(3)实行资产债务重组,集约使用资金。
一、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认识和发展理念。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党、全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和愿景所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中,构建和谐企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之所以这样认识和定位,一是企业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直接创造价值的主体和单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命脉所在,是支撑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更是我们党执政的物质经济基础,因此,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讲是经济的来源和物质的保障;二是企业承担着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基本责任和基本任务。在担负建设和谐社会任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赋有十分重大的责任;三是国有企业是国家的主导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力企业作为重要的国家经济支柱和社会公众化的产业,更为国家和民众所关注,建设和谐企业,也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为此,我们电力企业做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就必须抓好建设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通过深化改革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价值的提升,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和谐企业要在建设和谐社会总体要求下实践探索
一是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我们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的投身和共同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和”被广泛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方面,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胜。和谐的思想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和时展中不断寄予向往的追求与理想。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句话“二十八个字”进行的高度概括。其基本特征为“五个统一”即: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益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就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任务、目标下积极探索和实践构建和谐企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三是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认识和分析。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企业长远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就我们发电企业当前和长远的发展来看,构建和谐企业的任务还任重道远,有利条件和一些困难因素还需要我们 认真加以对待和在构建中不断加以解决。从有利条件看: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构建和谐发电企业指出了总体方针和保障;深化改革为建设和谐发电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发电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和运检分离,有利于按照电力市场化取向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去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广大企业员工对生活质量水平更高的愿望,将成为企业努力提升经营效益的内在动力;职工民主意识和追求和谐意识的明显增强,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在求生存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建设和谐企业增添了压力也是动力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同时,就我们发电企业目前来讲,构建和谐企业还面对着一些困难因素:诸如思想观念、企业经营绩效增长方式的亟待转变;企业担负的服务社会公众的任务更加艰巨;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愿望不断提高,企业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将进一步触及企业和员工利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企业管理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职工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企业民主政治和落实维护基本权利提出了新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存留的历史问题和企业按市场规律运作出现的摩擦碰撞,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矛盾对企业的负面影响等等,这些现实和矛盾问题将对我们建设和谐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和影响。我们既要抓住有利条件和机遇、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全面推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伟目标,又要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大力促进构建和谐企业。这既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在具体实践和探索中去把握、去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我们既要立足企业实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又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的各项具体工作。
三、构建和谐企业是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力企业作为作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实现利润效益最大化的经营单位,在建设和谐企业的任务中有着重要的责任。如何认识建设和谐发电企业的重大意义,努力构建和谐发电企业有以下一点思考:
(一)推进改革是建设和谐发电企业的必然要求。深化发电企业改革,实施公司制改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有利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突出发电主营业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与效益, 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企业改革的深化将使企业在体制、机制和管理方法上,在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建设上有质的飞跃,企业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将得到全面提升。这一切都将有助于建设和谐企业和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发电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