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0:39:51
导语:在白酒文化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葡萄酒;文化;推广;葡萄酒主题旅游
1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推广现状
葡萄酒文化是指葡萄酒作为文化的载体,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主要指葡萄酒的物质技术、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包括葡萄的栽培技术、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与斟饮礼仪、相关的书画诗文以及法典制度、营销战略与文化交流等。它不仅包括了价值观、语言、知识等精神层面,也包括了所有相关的物质对象,是人们通过品饮葡萄酒所带来的心理反射和联想的总和[1]。
葡萄酒的起源可追溯至10000年以前,6000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已经有工匠从事葡萄酒酿造,其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已经渗透进了西方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从西域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葡萄酿酒技术,但是这种工艺并没有在民间广泛普及。在2000余年的时间里,葡萄酒通常是作为贡酒由皇室享用[3]。近代的爱国华侨张弼士于1892年在山东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引入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开辟了中国的葡萄酒工业之路,却因当时的国力国情而没能兴旺发展。直到近年来,葡萄酒以一种舶来品与奢侈品的姿态重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才得到了推崇享受的中高层消费人士的认同和追捧。
我国一直是以白酒文化为传统的国家,目前国内的葡萄酒消费群体较小,人们对于葡萄酒知识和文化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对葡萄酒的鉴赏,选择喝葡萄酒只是为自己标记一种时尚的符号。超市与商场的葡萄酒琳琅满目,人们却看不出门道,更是无从选择;到了餐厅看着酒单不知该怎样选择一瓶能让宾主尽欢的好酒;繁复的餐桌礼仪更是让人无所适从……可见,想要葡萄酒真正融入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交习惯还有待于进行大量的认知与推广。
2葡萄酒文化在中国推广所存在的问题
2.1民众认知程度不高
目前,国内的葡萄酒消费群体主要是中高层收入人群,但其中的大多数人对于葡萄酒的了解与认知程度并不高,甚至还存在许多误区:比如认为葡萄酒与白酒一样,酒是陈的香;将葡萄酒都当成是红酒;相信年份越老酒越好;盲目追求品牌;将葡萄酒陈列在展示柜里……更不了解各国的葡萄酒产区、法规以及葡萄的品种。这些葡萄酒的基础性知识都有待于向消费者普及推广。
2.2厂商营销模式单一,本土品牌缺乏自身的文化建设
目前葡萄酒的营销多是厂商分离,厂家只负责生产,而商家只追求利润,没有人着眼于进行葡萄酒的文化推广。市场上虽然充斥着大量的葡萄酒,但营销商们并没有挖掘到真正的卖点,销售渠道仍多是商场超市与餐厅夜场,存在许多弊端,有待于厂商双方的思考与改进。
目前国内虽有多家酒厂在生产葡萄酒,但真正能给消费者留下印象的不过是张裕、王朝、长城几家而已,更多的品牌被淹没在超市与商场的货架上,少人问津。国内品牌自身的文化建设急待加强,怎样能给消费者留下印象,怎样能让消费者信赖,怎样能让消费者购买……这些都是本土葡萄酒品牌推广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3与相关行业联合薄弱
葡萄酒文化的推广目前仍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只是在酒言酒,没有挖掘出酒瓶背后更深层的产业链,厂商双方应该考虑在产酒、销酒之外与其他行业进行有效联合,扩大销酒渠道与文化推广渠道,销售的商品也可以不仅仅是葡萄酒,而是延伸到葡萄酒的周围产品,开发葡萄酒主题旅游以及葡萄酒配套商品,酒刀、酒杯、侍酒器、酒文化商品等。这些都有待专业人士进行深入探讨。
3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推广对策
3.1推广葡萄酒培训和认证
目前的葡萄酒文化推广应该从基层做起,向消费者传播葡萄酒的产品知识;葡萄酒的健康知识;葡萄酒的选购、饮用与储存方法以及葡萄酒的文化渊源。让消费者认识到选购、饮用葡萄酒的好处,自然会扩大消费者群体。
国外有专门的葡萄酒学校,近年来国内也开设了相关的学校课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开设有葡萄酒品尝学、工艺学、化学工程学、品种学等多门课程,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相继出现一些培训机构,如ASC精品葡萄酒公司开设的NEST多层次葡萄酒培训课程等。这些培训课程都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了解葡萄酒。
当然,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不能完全依靠学校和培训机构,对于基础性的、日常指导性的知识,可以利用宣传片、画册等手段来普及。可以在超市、商场的专柜旁播放宣传片,或是随酒附赠宣传画册,以向消费者传递相关的知识,比如葡萄的品种,葡萄酒的口感、配餐、礼仪。通过一系列方法向消费者逐步逐层推广葡萄酒文化,使消费者的认识水平逐渐提升,这样才能扩大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增加葡萄酒的销量,使之登上百姓的餐桌,融入日常的餐饮文化和社交习惯。
3.2开展多元化的文化营销活动,加强本土品牌建设与营销
世界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指出:中国葡萄酒市场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葡萄酒鉴赏和区分机制。在这个方面,中国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中国葡萄酒市场的选择度和对葡萄酒的认识度,给优质葡萄酒更高的地位。在中国消费者更多地体会葡萄酒原本带有的丰富和微妙的口味的同时,中国的葡萄酒文化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5]。
葡萄酒的真正卖点在于多元文化、异域风情和健康理念。只有抓住了这些卖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才能抓住消费者。
目前,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多采用以下的分销模式:
葡萄酒企业一级批发商二、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这种传统的商品销售渠道经历的步骤多,但是能够传递给消费者的文化信息量却很少。笔者建议多发展葡萄酒俱乐部、葡萄酒直销店的模式,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零售和即饮终端推广葡萄酒文化,通过品酒鉴赏、图片展览、新品推广、侍酒服务、知识讲座等多元化的推广活动,向大众消费者推介葡萄酒文化。
3.3大力推广葡萄酒主题旅游
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多行业于一体的朝阳产业,把葡萄酒文化推广与旅游结合一体,通过参观和品尝,使消费者在游览过程中增进对葡萄品种、产区以及葡萄酒特点的认知程度,这也有利于提高葡萄酒产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所谓葡萄酒主题旅游,是围绕葡萄酒文化的旅游,指旅游者参观访问酿酒厂和产酒地区并由此得到极其广泛的感受和体验,其中包括品酒、赏酒、美食以及游览参观酒厂周围风景等娱乐活动,也包括了解葡萄酒产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活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体到葡萄酒旅游来说,是游客在体验葡萄酒产区风情、葡萄园风景,了解葡萄品种,参观酒庄、酒厂风貌,体验酿酒工艺,品尝葡萄酒和休闲娱乐购物等活动的过程中增加对葡萄酒文化知识的积累[4]。
在国外不乏开展葡萄酒旅游的成功范例,比如法国的波尔多-梅多克、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南非的开普敦、澳大利亚的布伦萨山谷、美国的加州纳帕山谷、智利的卡萨布兰卡山谷等地区都是以葡萄酒产区为营销重点,积极发展葡萄酒主题旅游。国内虽然也有山东张裕、山西怡园、天津王朝、河北华夏、北京龙徽等20余家葡萄酒酒庄、酒厂进行了葡萄酒旅游开发规划,但真正按常规配备专职接待部门、专业导游、品酒室的不过十家,有配餐、住宿接待能力和互动娱乐项目的更是寥寥无几,而且多是处于单线经营的局面,只是坐等游客上门,很少加入旅行社线路。国内的葡萄酒旅游处于前景看好、观望居多、资源闲置,难以大范围启动的尴尬局面。
如能因地制宜、完善合理地发展葡萄酒旅游,无论是对酒庄、酒厂还是产区、产地,所带来的收益都是不言而喻的。以张裕集团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起,张裕集团就以企业文化和葡萄酒文化为主题,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依托,逐步成立了由张裕旅游公司、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张裕国际酒文化博物馆、张裕葡萄酒庄、张裕国际酒城之窗、张裕葡萄酒观光生产线、张裕葡萄园组成的张裕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更在北京密云建立了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以观光游览、品鉴培训和度假休闲三个项目为主,同时制售个性酒水、个性酒标、张裕特色纪念品、葡萄酒酒具(如酒刀、酒杯、酒架、冰桶、瓶塞、醒酒器等),形成了参观、娱乐、购物、餐饮、住宿一体化的旅游产品,这不仅成功推广了张裕品牌,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张裕认为,传播文化就等于开拓市场。
如果国内的各家葡萄种植园、葡萄酒企业、酒庄能够依据自身条件,开发出规模相当具有特色的葡萄酒游览线路、葡萄酒文化博物馆、葡萄酒节庆活动,让消费者在游览过程中享受葡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会为葡萄酒酒庄、酒厂、产区提升品牌影响力,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也会为科学、规范地推广葡萄酒文化做出贡献。
4结语
法国有一句谚语:“打开一瓶葡萄酒就像打开一本书”,其中的文化含量不言而喻。葡萄酒从种植到酿造,再到品尝是一门优雅的艺术,也是一门耐人寻味的学科,还有待于融入国人日益丰富的日常生活。普及宣传葡萄酒知识、发展推广葡萄酒文化是酿酒企业,也是售酒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酒厂、酒商与行业组织、官方组织一同努力,将葡萄酒文化这块奠基石打好,才能逐步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葡萄酒品牌、中国葡萄酒行业和中国葡萄酒文化。
参考文献:
[1] 蒋北辰.中西葡萄酒文化比较[N].经济观察报,2005-8-15(15).
[2] 古贺守.葡萄酒的世界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3] 李泉.品酒大全[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途径 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有利于英语的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承担者,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当前,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已取得相关人士的一致认同,目前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中也有意识地渗入了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注重文化教学,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文化的不同是文化交际的障碍。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学生便不可能说出符合交际要求的句子,有时甚至会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乃至伤害。外语教学的目的最终是培养语言应用交际能力,这就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更不用说运用该民族的语言了。英语学习是对一种新文化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体味文化的魅力成为学习语言的动力,在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词汇语法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起来。
文化对于语言学习如此重要,英语教师就应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使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同步进行、互相促进。
一、进行文化渗透的途径
1.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英语中不同的酒类有独自的名称,如spirit,wine,beer,brandy,champagne等。而汉语里没有分别表示不同酒类的单独名称,而要在统称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词来区分种类,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饮酒文化。对于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学到相关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如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泪,猫哭老鼠),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等。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
2.对话教学
为了实现交际的得体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碍及误解,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将语言形式与语用、文化形式结合起来。自然对话教学中的语言呈现、反复操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际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的交际方式上,更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交际技巧,诸如语言的场景、说话者的交际风格、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如:西方人请客不像中国人喜欢给客人夹菜,他们不喜欢某道菜或已吃饱了,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拒绝,他们回直接说:“No,thanks. I’ve had enough.” 这样,学生在情景对话训练或与西方人的实际交往中就可以避免犯文化错误,达到交际的得体性。
3.课文教学
中学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地理(B1,Unit 22 “Britain”;B3,Unit 13 “USA”等)、语言(B1,Unit 3 “American English”)、饮食(Book 1,Unit 8 “Food around the World”;Book 2,Unit 15 “Healthy Eating”)、音乐(Book 1,Unit 11 “Country Music”;Book 2,Unit 2 “Music”)、媒体 (Book 1,Unit 12 “English Programmes”;Book 2,Unit 4 “Newspapers”;Book 3,Unit 5 “Advertising”)等。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第三册Lesson 49 “New York”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有关纽约及美国的相关材料,在课文学习后进行小组竞赛(互相提问有关纽约的知识,以问得多、答得多的小组为胜者)。学生的问题不仅局限在课本当中,还提了诸如“Why is New York called a big apple?”和“Do you know what NASDAQ is?”这样的问题。通过这种交流信息的方式,学生既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文化的了解。课后我还印发了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的目的。再比如在学习第二册Unit 21 “Music”时,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强文化习得,在音乐老师的帮助下我从多张CD 、VCD及DVD中截取不同的音乐形式,堂上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音乐,了解什么是Classical music,什么是Country music,什么是Rock,Jazz,Blues及R&B。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西方不同的音乐形式及音乐流派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乐器、音乐形式及歌手等。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配合播放学生自己准备的VCD,以增加效果。
二、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教师都应全面考虑,找那些有代表性的话题,应举一反三、细心体会、反复操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比较法:通过对比,发现汉语与英语之间语言结构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了解英语文化。专题介绍法:教材上有一些单元是专门介绍英语国家的节日和娱乐活动的,让学生充分感受节日气氛,体会异域文化风情,了解异域文化。表演法: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模仿表演,然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以发挥,进行人物、口音、服饰等方面的改头换面,活学活用,体会交际的妙处。归纳法: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积累知识,提高学生进行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对学生学习英语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细细数来,山葡萄酒的罪过可大了:
——以极低的价格扰乱了葡萄酒销售市场;
——以极低的质量标准给中国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拖了后腿;
——降低了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的期望值,使得国产酒在抵御洋酒的冲击中失去群众基础;
更有悲观者说:如果任由山葡萄酒泛滥,中国葡萄酒业将永无宁日!
于是,对山葡萄酒的炮轰一度成了专家的主题,成了媒体的主题,成了传统名牌葡萄酒厂的主题,而疑惑,却成了消费者的主题:我们自愿花钱喝酒,怎么反倒成了罪过了? 葡萄酒市场的VCD现象
面对这种热闹的局面,我们暂且抛开山葡萄酒是否罪大恶极不说,先回顾一下当年红透半边天的VCD狂潮吧。还记得吗,VCD刚刚被中国人变成一种廉价的高科技商品进入家庭时,社会上也充斥着怀疑和不屑:外国人都不愿意做的东西却拿来蒙中国人的钱?但后来我们知道了,市场就是市场,发达国家没看上的东西,在中国却卖了上百亿!现在我们更知道,如果没有VCD这个先驱,更先进、更成熟的DVD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远远低于预期的代价并几乎与国际水平同步进入广大的中国家庭,当DVD的普及已经变成一个现实的过程时,还有谁会再为VCD的标准问题忧心忡忡、争论不休呢?当国产家电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的DVD机大量销往海外市场的消息不断传来时,还有谁会计较只有中国标准的VCD机这种高科技中的低端产品是否阻碍了中国家电进入国际市场呢?
回过头来再说山葡萄酒,面对火爆一时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山葡萄酒从一些最直接的环节上满足了为数不少的消费者的需求,一是价格低,喝得起;二是口感还能接受。甭管专家说它兑了什么水,加了什么精,消费者觉得花这点钱喝这么一种酒,还行。存在就是合理,不管你工艺和标准是高是低,只要合法生产、合法销售,只要人家“兑”出来的东西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厂家有什么错?消费者的选择又有什么错?
所以,几十年、上百年没卖火的葡萄酒市场却被消费者“误以为”葡萄酒的山葡萄酒给卖火了,这就是中国的市场。人们每每谈到市场时总是把“国情”二字挂在嘴边,为什么到了真正面临市场的挑战时,却要避开国情这个现实,去大谈什么价格危机、质量危机、洋酒危机呢?
这里的所谓国情,就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品位、消费意识与外国消费者不一样,虽然,他们现在购买了低标准的VCD,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再也不会购买高标准的DVD;虽然,他们现在消费着低价位的山葡萄酒,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会从此拒绝优质的、高价位的“正宗”葡萄酒,相反,正是有了这种前提的引导和参照,高品质的产品才真正形成了消费者以提升自我生活品质为需求目标的现实市场空间。 葡萄酒与VCD虽然是不同的商品,但所遵循的市场规律却不可能是相悖的。
还有一个大家不太愿意提及的“政策国情”,那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鼓励果酒、限制白酒”的政策,各地看好“政策前景”,不管条件是否具备,纷纷开辟葡萄种植基地,上马葡萄酒厂,殊不知很多地方种出来的葡萄天生就酿不出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葡萄酒,只好借着“半汁葡萄酒”标准留出的生路,贴上“山(野)葡萄酒”的标签在国内找市场。无视这一背景的存在,简单地以“惟利是图”、“无端搅局”来给山葡萄酒热下定论似乎也有失公允。反思起来,这是一个先造产业、后找市场,还是先有市场需求、再以需求带动产业发展的问题。鼓励发展果酒当然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如果脱离中国消费需求的国情,这样的鼓励政策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何必给自己找替罪羊
其实,山葡萄酒的兴起对葡萄酒市场的正面效应大还是负面效应大,各“正宗”葡萄酒生产企业应该心知肚明,去年的中秋节和今年的春节,名牌葡萄酒在节日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旺销,这足以说明消费者并不因为喝过了山葡萄酒就改变了对葡萄酒“正宗”品质的看法,更可能的情形是恰恰由于通过对价格相对较低的山葡萄酒的初级消费反而从心理上强化了对优质高档名牌葡萄酒的认同。
可以肯定:
——山葡萄酒的低价格不会扰乱葡萄酒销售市场。由于品质上的明显区别,真正的优质葡萄酒的传统消费者不可能由于价格的差异而降低自己的习惯品位,而喜欢山葡萄酒的消费者本来就不是传统优质葡萄酒的固定消费群,他们倒很有可能会因此而成为未来消费优质葡萄酒的潜在群体。在北京城乡仓储大超市,一位某山(野)葡萄酒的推销员就曾无奈地告诉记者,她推销成功的购买对象几乎都是对葡萄酒品质没有清晰概念的顾客,凡是冲着张裕、长城、王朝等知名葡萄酒去的顾客,任你说破嘴皮人家也不买山(野)葡萄酒。
此外,国产葡萄酒的平均毛利率高达40%,超过了白酒的35%和啤酒的30%而居酒类平均毛利率的首位,与高毛利率相对应的必然是较高的价格门槛,你自己把门槛定高了,消费者进不来,而你又不想让消费者去进别家的低门槛,这就有点不讲道理了。
——山葡萄酒极低的质量标准不存在给中国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拖后腿的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优质葡萄酒本身有区别于山葡萄酒(半汁葡萄酒)的国家标准,这个标准理当与国际市场的标准接轨;而国际上并没有山葡萄酒(半汁葡萄酒)的质量标准,按葡萄酒标准检验,山葡萄酒自然就不可能进入国际市场销售,也就不存在给真正的优质葡萄酒拖后腿的问题。
有报道说,一些自以为是的企业非要拿半汁山葡萄酒去国际市场卖,结果被人家海关以不符合葡萄酒标准为由打了回来,然后就有人抱怨国家的葡萄酒标准订的不合理,给他们的产品出口造成了误导。其实,那是企业和产品自身素质的问题,而不是山葡萄酒应不应该存在的问题,把国际市场对中国葡萄酒的拒绝归罪于山葡萄酒显然是在为自己的无知开脱。
中国葡萄酒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主要还是决定于中国企业能否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有竞争力的优质葡萄酒。2001年秋天,我国一个专家小组应邀到意大利的葡萄酒产地仔仔细细地考察了近一个月,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葡萄酒和人家的差距绝不仅仅是工艺、技术那么简单,特别是在地域条件和品种条件方面的差距并不因为同一纬度就能轻易解决的,至少,目前我国能完全符合国际优质葡萄酒标准的品种并不多。我国葡萄栽培面积约23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左右,适宜酿酒的不足40万吨,原料缺口达40%。因此,为了保证品质,包括部分知名品牌在内的许多葡萄酒厂都只能大量进口国外葡萄原酒来装瓶销售,这足以佐证要实现中国葡萄酒的品质提升和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的愿望,仅靠制定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还远远不够。
——“降低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的期望值”之说亦是无稽之谈。多年来,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由于消费习惯的原因,由于原料产地的原因,由于企业经营的原因,国产葡萄酒并没有形成象白酒、啤酒那样广阔的消费市场,即便是近年来国家政策一直倾向于扶持果酒、限制白酒,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老百姓的酒类消费习惯。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种葡萄酒在较好年景的产量总和也不过区区30万吨,还不足一个五粮液集团2001年白酒产量的2倍,而目前全国白酒的年产量却是葡萄酒的16倍,达到近500万吨,这种巨大的差距说明老百姓对葡萄酒的消费热情还远远未高涨到足以拉动葡萄酒产业大幅度增长的地步。
同时,消费习惯的形成并不决定于价格因素,对老百姓来说,吃西餐喝红酒顺理成章,而在吃中国菜时,喝中国白酒可以,喝黄酒、啤酒也都可以,现在似乎喝一些甜爽的山葡萄酒也不错,但要喝那种有点怪怪酸味的干红或干白葡萄酒好象就不那么对付,再联系到价格差距,心理上就更不容易接受了。这种消费习惯的内在因素与单纯的山葡萄酒热相比,其实更值得我们葡萄酒业的专家、厂长们好好研究。显然,缺乏对葡萄酒的消费习惯,就缺乏对葡萄酒优劣比较的前提,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期望值”。
中国的葡萄酒企业如果不能做好自身产品的品质提升尤其是葡萄酒文化消费的推广,则无论有没有山葡萄酒的存在,洋葡萄酒所将要带来的致命冲击都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如果任由山葡萄酒泛滥,中国葡萄酒业将永无宁日吗?
问题是,山葡萄酒有没有形成泛滥的市场基础?如果山葡萄酒从市场消失了,中国葡萄酒业是不是就有“宁日”可过了呢?最直接的回答是,当中国消费者普遍具备了消费优质葡萄酒的能力,当中国的国产葡萄酒普遍达到了国际优质葡萄酒的标准,这两个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反之,则无论山葡萄酒泛滥与否,中国葡萄酒业都不会有宁日。
在一片针对山葡萄酒的讨伐声中,消费者的反应倒比我们的专家、企业家要冷静得多,在2001年的郑州糖酒会上,有消费者代表对记者谈到对山葡萄酒的看法:“山(野)葡萄酒的好坏,我们作为消费者根本不清楚。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都能畅通无阻,咱们正宗红酒厂家难道就不应该反思一下吗?山(野)葡萄酒市场为什么竟能膨胀这么大,人家的营销还是蛮有一套的。在这方面咱们正宗厂家应该向人家学习,应该在文化营销上多下功夫,多普及葡萄酒文化知识。消费者清楚了,自然就知道该怎样选择了。” 谁能抓住现象背后的机遇
关于山葡萄酒热,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抱怨:政府批评生产者钻政策空子,企业责怪政府的低标准放纵了低质产品,而专家们更是对消费者“热捧山葡萄酒”行为的“无知”频频表露出不解和无奈之情。难道我们的思维方式除了抱怨之外就别无选择了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广大中产消费阶层的形成,随着葡萄酒质量标准的逐步完善,那些用水加糖加香精加色素加果汁加食用酒精兑出来的“山葡萄酒”注定将成为市场上的匆匆过客(但也必定会有真正优质的、有独特风味的山葡萄酒将在喜爱它的消费群中形成自己长久的市场领地),传统葡萄酒企业此时要做的不应当是在这位过客是否符合什么标准的问题上纠缠不清,而是要紧紧抓住这位过客所带出的一大批潜在的葡萄酒消费群——用最诱惑的方式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真正的优质葡萄酒会带给他们真正的美妙口感,真正的幽雅情调,真正的高品位享受,这些感觉,决非“兑水”的山葡萄酒所能比拟。
中国人常常爱说的一句成语叫“因势利导”,还有一句叫“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什么山葡萄酒能火,“正宗”的优质葡萄酒就不能火?为什么就不能把山葡萄酒热转化成优质葡萄酒热呢?视听产品从低端的VCD热到高端的DVD热、温州从劣质“礼拜鞋”产地到优质名牌鞋产地的转变,以及国产轿车消费从早年普遍的拥有需求发展到近来出现的个性化需求等有规律可循的市场轨迹都应当能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我们相信,谁能够率先做足这块市场的文章,谁就将是“山葡萄酒现象”的最终受益者。
关键词:语言;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52-02
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外语教学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新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确的归定:“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下是课程标准中对八级文化目标的描述:
(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2)理解英语交际中常见典故和传说;(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8)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9)通过学习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更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用方面内容的考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面积提高高中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那么,高中英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途径有那些呢?
一、词汇教学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更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比如dragon(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将自己比作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译亚洲四小龙时就不说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经文化转义而译成Asian Four Tigers。比如在学习第二册Unit 10,Lesson 39时,可就汉语里的“酒”字进行文化渗透。英语中不同的酒类有独自的名称,如spirit, wine, beer, brandy, champagne等。而汉语里没有分别表示不同酒类的单独名称,而要在统称的“酒”字前加上其他的词来区分种类,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中外不同的饮酒文化。对于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等,在学到相关词语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泪,猫哭老鼠),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Penny wise,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等等。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
二、对话教学
高中教材中的对话课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为了达到在某一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交际目的,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为了实现交际的得体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碍及误解,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将语言形式与语用、文化形式结和起来。自然对话教学中的语言呈现、反复操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际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的交际方式上,更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交际技巧,诸如语言的场景、说话者的交际风格、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如在学习第一册Unit 8,Lesson 29时,教师可就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进行引申:西方人主张吃好,但吃得简单,平时一顿饭只有一、两个菜,请客时也不过三、四个菜。这和中国人准备很多菜待客有很大差别。
西方人请客不像中国人喜欢给客人夹菜,他们不喜欢某道菜或已吃饱了,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拒绝,他们回直接说:“No,thanks.I’ve had enough.”这样,学生在情景对话训练或与西方人的实际交往中就可以避免犯文化错误,达到了交际的得体性。再比如在第二册Unit 7,Lesson 25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操练Part 2的Oral practice时先让学生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in pairs, 然后,我让学生进行group work,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Which is great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Canadian English?进而让学生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因为学生在第一册的Unit 3中学过有关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的区别,再结合本课内容和已有知识,通过对这些文化信息的处理,会有话可谈,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解决了实际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跨语言文化的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课文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地理(B1,Unit22 Britain;B3,Unit13 USA等)、语言(B1,Unit3 American English)、饮食(Book1,Unit8 Food around the World;Book2,Unit15 Healthy eating)、音乐(Book1,Unit11 Country music;Book2,Unit2 Music)、媒体(Book1,Unit12 English programmes;Book2,Unit4 Newspapers;Book3,Unit5 Advertising)等。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第三册Lesson 49 NEW YORK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有关纽约及美国的相关材料,在课文学习后进行小组竟赛(互相提问有关纽约的知识,以问得多、答得多的小组为胜者)。自然学生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当中,还提了诸如Why is New Y0rk called a big apple?和Do you know what NASDAQ is?这样的问题。通过这种交流信息的方式同学们既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文化的了解。课后我还印发了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的目的。再比如在学习第二册Unit21 Music时,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强文化习得,在音乐老师的帮助下我从多张CD、VCD及DVD中截取不同的音乐形式,堂上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音乐,了解什么是Classical music,什么是Country music,什么是Rock、Jazz、Blues及R&B。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对西方不同的音乐形式及音乐流派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喜爱的乐器、音乐形式及歌手等。这个过程,也可以配合播放同学们自己准备的VCD,以增加效果。
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语言学家Robert B.Kaplan认为:英语段落的思维模式是直线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展开阐述论证。而东方语言段落思维模式是围绕主题的转圈子,不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错误。
除了对语篇模式进行分析外,对课文中出现的习语、典故等需要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了解言外之意,这一点在词汇教学中已有论述。课文中还包含着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如强调个性的张扬、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人文思想,需要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加以点拨。比如在学了第一册Unit 3 Abraham Lincoln和第二册Unit 19 A freedom fighter等课文之后可结合史实及时事就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进一步的认识。
另外,我认为还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工作:(一)拓展课外阅读。通过时文选读,了解西方国家新的价值观并可学到最新的俚语。如让学生订阅《上海学生英文报》(Shanghai Students Post)21 st Century等英文报纸,教师还可从China Daily 及Times、Digest等国内外英文报刊杂志中选些文章让学生读;通过名著欣赏,诵读英语优美句子,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利用网络让学生搜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及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利用学校电视广播系统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文教学片《走遍美国》(A Family Album)和《跟我上旧金山》(Follow me to San Francisco)等和适合学生观看的英语原片如《音乐之声》,欣赏英文歌曲;(三)创设校园英语氛围。在教学楼、实验楼、课室、走廊等地方贴上英语指示牌,英语格言、谚语;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讲座,介绍英美文化,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提供场所,开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用英语进行交际;结合英美国家的一些重大节日,举办英语晚会。(上接第145页)专业产学研基地,创建一个集培训、教学、信息、服务、科研一体的这么一个教育平台。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依托这个基地,以技能人才教育培养为核心,以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形式,开展计算机应用专业产学的合作教育。
(二)订单模式
教育学院应当首先立足本地区,面向全省,为各个地方培养人才。根据各个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引用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学校和用人单位签定订单过后,就要求企业程参与到教学中,不管是学习还是实践都希望企业派出专家进行指导。
综上,通过工学结合,面向计算机应用用人市场需求,建立正确的教育模式和体系,把握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对理论学习和与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加深他们自己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自身在学习的课本理论和实际工作间的联系,提高他们对课本理论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选择性的把握住重点;让自己跳出学校这个井底,与有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成人接触,加深他们对工作和社会的认识,体会到团结协作完成工作的重要性;提供给他们通过参加工作来考察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接受指导、经受训练,了解与自己今后岗位职业有关的信息,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这可以帮助学生对就业的选择,让他们有优先被录取的机会,让他们的就业率高于没有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