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4:40:38
导语: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文章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进而得出了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资本市场 审计选择 股权融资成本
一、引言
内源融资由于风险小,资金容易获得,所以成为企业融资的首选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技术的进步,仅仅依靠内源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外源融资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外源融资的成本高于内源融资的成本。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逆向选择的重要方法之一,高质量的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传递着积极信号,为投资者提供了监督和保险等功能,能有效降低资金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伴随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的改善,企业的股权融资能力会变强,从而股权融资成本也会下降。
本文从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这三个角度来说明审计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能力的影响,一方面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能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二、企业融资成本与审计质量内涵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资金的筹集过程,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来源。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和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显然已经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帮助企业融资和降低股权融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审计师选择的动机。
审计质量有两方面内涵:审计师是否能够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审计师是否能够报告已发现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审计质量的衡量主要有如下几个替代变量:(1)审计规模。审计规模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质量可能越高。(2)收费与佣金。注册会计师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收费和佣金,因此其收费标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3)事务所品牌。声誉高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通常要高于普通的事务所。(4)审计师的专业性。审计师越专业,提供的审计质量越高。
三、审计选择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机制
(一)基于审计需求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产生于企业中的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它通常表现为两种问题,第一种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题,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成为委托关系,但其二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股东可以根据观测到的管理层的行为对其进行奖惩和激励。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股东知识经验的不足等导致股东对管理层不能有效的监督,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到管理层的行为。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管理层有动机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作为反映管理层财务质量和经营状况的有效手段成为股东对管理层报酬激励契约的基础,所以管理层有动机和能力操控会计信息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层通常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增强股东对管理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信赖程度,这就产生了企业对外部审计的需求。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全部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审计,管理层只能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其舞弊等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需求转化为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股权都相对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也存在问题。大股东掌握的公司经营的信息要远远多于中小股东,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大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有能力也有动机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随着他们对管理层控制能力的增强,极有可能完全控制管理层,因此大股东通常会通过关联方交易、资产转移等手段进行利益输送,侵占并逐渐掏空上市公司。为了防止其利益侵占行为被发现,大股东会有粉饰财务报表或披露虚假信息的动机,由于高质量的审计师发现违法违规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控股股东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会降低。
可见,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手段。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说,管理层有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动机来减少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和道德风险,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和成本,提高企业的价值。而从企业控股股东的角度来说,为了防止其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控股股东不太愿意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通常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问题,成本越大的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就越强,所以企业更倾向于聘请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基于审计需求信息理论的研究
审计需求信息假说的观点认为,财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可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关于企业价值的信息,而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可以使企业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能够减少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行为,还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进而提高会计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者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投资者为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率,会要求管理层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一般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较高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声誉,以期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此外,该理论还认为,投资者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出于谨慎性考虑他们将会以市场上全部企业的平均价值来确定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这就会导致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价值高的目标投资企业为了防止市场价值被低估和吸引潜在的投资者,他们通常会采用信号传递的手段,向外部潜在投资者传递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以此来区别于价值低的企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低的融资成本。信号传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并且由于高质量审计师的审计收费通常较高,价值高的企业较价值低的企业更有能力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因此这种行为不容易被价值低的企业所模仿,由此产生了对高质量的外部审计的需求。投资者不能直接观察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只能根据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成为他们判断企业价值高低的重要信号,投资者通常认为审计质量越高的企业其企业价值也较高,因而价值高的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以便向外界传递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良好的信号,从而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增加企业的融资机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研究
基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的观点认为,高风险的企业更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企业通过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一方面为了降低财务报表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将外部审计作为一种投保的方式,主要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保险担保,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失职导致未能发现被审计企业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而投资者根据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导致了投资损失,除了企业外,注册会计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赔偿相应的损失。这种连带责任使得高质量的审计师和企业合谋的可能性小,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师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情况提供一定的合理保证,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增强外部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高风险的企业一般会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外部审计师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投资。高质量的审计师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提高了企业声誉,为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时起到了参考作用,降低了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四、结论
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监督以及保险的作用。审计所具有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监督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当企业出现经营失效时,审计保险功能则可为投资者追偿投资损失提供可能。
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吸引潜在投资者;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的能力。因而,为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需要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加强对企业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的激励与约束,为企业治理提供有效的外部监督环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可以向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方面多倾注力量,从而在法律上确保审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融资需要,也保护了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只是分析了审计师选择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而对于审计师选择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未来可以在这一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J
参考文献:
[1]荣桂范.我国系族企业债务融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2]李明辉.成本与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
[3]解梦文.家族企业高管出身、审计师选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张嘉兴,余冬根.产权性质、审计师声誉与债务融资能力――基于中国2010―2014年A股IPO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2015,(11).
[5]江伟,雷光勇.制度环境、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J].当代经济科学,2008,(02).
1.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投资者对相同会计收益下的不同收益质量还无法充分地作出反应。具体表现为投资者只能对会计净收益做有限的反应,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及成长性、盈余的持续性和质量、资产质量以及公司潜在盈利能力等信息仍然无法做出充分的市场反应,从而使股价受到影响。投资者行为被看作是股票市场的风向标。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的浅层次市场反应必将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从而导致管理层短期行为。许多公司在上市前盲目的盈余管理,上市后盛行的投机行为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使资本市场信息效率受到影响。投资者由于信息理解能力有限或信息资源不足等原因对风险程度各异的企业无法充分分析,只能依据不准确的企业风险状况去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这会计准则的趋同能够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投资者对企业营运状况的评估能力和预测水平提高。因此,会计准则趋同对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本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进而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是有利的。
2.投资效率。由于公司的投资效率是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Stein,2003),因此国内外研究者大多以投资效率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变量,从投资效率视角去看会计准则变迁能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筹资效率。筹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资本成本的降低。资本成本一般包括债务和股权资本成本。本文将用筹资费用来代表筹资效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
1.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资源配置效率。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投资者而言,公司管理层比投资者更有信息优势,掌握着更多关于公司的经营和盈利信息,可以借此优势侵害投资者的利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司一般被要求提供财务报告和披露给投资者的信息。如此,投资者和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司披露信息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此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助于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公司信息,帮助投资者降低信息不确定性,增加作出正确决策概率,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市场环境、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资源配置效率。按照罗党论和唐清泉(2007)的观点,市场环境是指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客观条件的总和,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权保护程度、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等。本文所说的市场环境包括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地区法制化水平与投资者保护、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等。
①地区法制化水平与投资者保护。MYY(2000)认为当投资者搜寻公司层面信息的动力会因为其产权不能得到国家司法体系的有效保护而有所下降,因为相对差的法律环境不能使信息搜集活动的成本与获得的相应回报相均衡。也就是说,法律对投资者的产权保护使信息成本相对较高,搜寻企业层面信息所获得的超额收益不足以弥补为之付出的成本,所以投资者倾向于用市场层面的信息做决策,而缺少动力去挖掘公司层面的信息,因而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较低。
综上所述,法律制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会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来影响分析师的预测误差,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当法律制度较为完善、投资者保护水平较高时,会计准则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而当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时,会计准则的执行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投资者保护水平和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资本市场信息效率,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当法律制度越完善、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时,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就越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越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公司面临的法律制度越不完善、投资者保护水平越低时,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就越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越难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②金融市场发展。由于信息具有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金融市场的资金提供者(投资者)与资金需求者(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按照Soderstorm和Sun(2007)的观点,投资者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需要使得金融市场存在信息的需求。当市场上的投资者不能区分好公司与坏公司时,逆向选择就会出现。为了解决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高质量的公司会通过财务报告向市场传递有用的信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Burgatahler等(2006)发现,国家越发达、金融市场越大,私人公司就会比公众公司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其原因在于金融市场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为公司管理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激励。因此,金融市场越发达,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需求越多,公司认真执行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激励就越强,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就越好,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带来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从而提升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达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会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来影响资本市场信息效率,进而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当金融市场比较发达时,会计准则会得到比较好的执行,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相对较高;当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时,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就会较差,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相对较低。所以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应该能够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影响资本市场信息效率,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市场越发达,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越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越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市场越不发达,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越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越难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③地方政府的干预。Bushman等(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使会计信息不能够及时传递到信息需求者手中。Wang,Wong and Xia(2008)也指出,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干预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使其倾向于选择口碑更差的审计师,以便于双方达成各自目的。根据内部控制理论,控制性股东为了遮掩其侵犯小股东利益的事实,既有动机又有能力隐藏相关信息或将虚假信息向外传递( Fan and Wong, 2002; Jin andMyers, 2006; KimandYi, 2006;李增泉等,2011),这些行为都使得外部投资者更难获得真实的信息进行投融资决策,进而损害资源的优化配置。
银行信贷是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2003年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后,地方政府对国有大银行的经营仍然具有影响和干预的能力(巴曙松等,2005)。而地方政府干预可能会存在微观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和市场价格机制扭曲,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王钰,骆力前,郭琦(2015)整理了2003-2011年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从信贷价格角度看,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程度的“信贷歧视”现象,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显著影响信贷配置效率系数,损害具体体现在国有企业的信贷价格对企业绩效变化不敏感。因此,地方政府对信贷的干预会一定程度上导致信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当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较高时,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较低,会计信息质量也较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较低;当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较低时,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较高,会计信息质量也较高,资源配置效率也会相对提高。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越低,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就越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就越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越高,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就越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就越难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会损害资源配置效率。
三、政策建议
本文以资本市场信息效率与筹资效率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变量,考察了市场环境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会计准则执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的主要论点如下:①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来看,说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确实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②从市场环境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来看,公司所处地区的法律与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越低,会计准则的执行程度越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越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近年来,我国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会计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有关部门及会计业界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卓越努力。不容否认,会计制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距离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近。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典型工商业企业以外,还有很多特殊领域需要会计准则覆盖,还有许多特殊需要作出规定。中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经历的年头还很少,经验也很少。因此在许多旁门别类方面的差距还相当之大,所以国际经验是必要的。中国将来的会计准则应该既参照成熟市场中的会计准则,同时也考虑中国国情和特色。这至少是资本市场监管者搞好资本市场的迫切需要。
譬如企业改革上市,它关系到中国整体改革的大局。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金融企业出现了较多的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不够,急需利用资本市场。应该说,中国银行业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中国改革的成本,这是改革的代价。但是在金融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很多的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方面的问题。因此,金融企业上市比一般企业较为复杂,比如银行在常规贷款之外,还有风险和风险准备方面的问题。的会计准则仍可进一步完善,披露标准还要提高,要参照国际标准对金融企业披露提出要求。
可见,会计准则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只有具备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才可能有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上讲,会计准则的提高也是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的前提。
二、为证券市场服务是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目标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一种规范,其根本目标是通过财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具有众多的使用者,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投资者和债权人是企业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与企业具有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他们需要掌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并据此作出相应决策。因此,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要至关重要。对此,世界各国已达成共识。
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主体,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期望收益,他们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去发现证券的价格。好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从而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好的会计信息还必须有较高的准确度,以使使用者预测企业经营状况和收益情况有更合理的基础。尽管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纯粹的会计技术的改变对企业价值没有直接的,但会计政策、会计技术会有利于或有害于企业价值的形成。
在我国,对会计准则目标的认识与国际上存在差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首先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其次是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再次是满足企业内部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的用户首先是政府,而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居于次要地位。这与国际上通行的观点有较大差别,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目的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决策服务,为资本市场服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甚至认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特殊需要不在会计准则主要服务范围之内,各级政府可以为实现各自的目标,明确规定不同的和例外的要求。但这些要求不应该影响为了其他用户的利益而公布的财务报表,除非它们也能满足那些用户的需要。管理部门可以决定额外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这些信息的报告不在会计准则框架范围内。
事实上,我国准则确定的三类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别较大,共同之处不多。政府作为的宏观调控者需要的是较笼统的统计数据、汇总数据;国家税收的需要与会计目标有很多区别,为应付税收而设计的会计体系是满足不了其他使用者的需要的。管理当局需要的会计信息千差万别,主要是为内部考核服务;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投资、借贷的需要,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揭示企业的投资价值和经营风险。根据这三类用户制定的会计体系明显有别于满足外部投资者需要的会计体系。而我们在根据这些复合目的制定会计准则时,又未充分了解每类用户的需求并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而仅仅是将其他国家为外部投资者设计的会计概念和会计体系借鉴过来,形成了现在会计准则多重目标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由此造成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的不协调,满足不了证券监管的需要,这就要求区分会计准则目标与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准则服务对象的确定毫无疑问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准则制定者的价值判断。服务对象的确定是准则制定的基本前提。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九十年代初刚开始制定会计准则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根本的不同。2002年10月底,我国国内上市公司已超过1210家,总市值占到国民产值的50%左右,二级市场投资者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机构,更有多达6000万个人的投资场所,已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会计准则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资本市场全球化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
近10多年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速度逐步加快。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表明,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投资机会;公司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的资本。然而,这一发展却遇到一大障碍,即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因会计准则存在不同程序的差异而缺乏可比性。这使资本市场交易成本上升,也使市场作用难以发挥。
1997和1998年间,亚洲部分国家发生严重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俄罗斯及部分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危机的原因之一是透明度不高,会计和审计不可靠。其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要求这些国家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否则不提供支持。金融危机促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视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会计,也推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彻底的改革,以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不具备良好准则制定条件的国家使用。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速度加快,国内企业到海外上市的数量日渐增多,外国投资者也日益关注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势在必行。中国证券市场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内外的挑战,必须加强监管、加快市场化、国际化和规范化进程。
关键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趋同;现状;前景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standards)简称ifrs,在2001年以前一直被称为国际会计准则。ifrs是个概括性术语,是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制定的一系列以原则性为基础的准则,它只规定了宽泛的规则而不是约束到具体的业务处理,包括一个财务报告的准备和编制的框架、37个不同标题的单独准则及由iasb的相关理事会出版的解释,2001年之前出版的32个准则保留ias前缀,之后出版的准则加ifra前缀。
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新局面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前身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iasc成立于1973年,自成立伊始便迅猛发展,至2001年1月组织内部已拥有104个国家、143个会计组织。如同国际市场要求世界贸易中商品技术标准全球化一样,资本技术标准同样要全球化,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过程中,会计准则的资本计量功效内在地决定了会计准则必须全球化。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引起了wto的关注,1996年12月在新加坡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鼓励iasc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建议被明确提出。随后,iasc得到了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大力支持。
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iasc广泛吸收参与者,比如使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信息的审核者,并让财务信息的编织者和使用者参与其中,其中尤为突出资本市场代表的影响力;放弃以注册会计师为导向的制定体制,代之以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为导向,突出财务信息的首要目的在于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而目标则是建立全球通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iasc的核心准则即应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之约,针对跨国证券发行和股票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
2002年,iasb成立,其任务便是制定一套单一高质量、原则导向适用于全球资本市场的财务报告准则。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含27个欧盟成员国),已要求或允许使用由iasb开发的ifrss,而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加。2005年,世界各国准则向ifrss的转换出现一个,并且众多国家的转换过程相当平稳,在财务系统上未出现任何冲击。把不同国家的账目合并编织成一份单一的报表,不仅能大幅度地降低公司的遵循成本,且使投资者通过它更容易对在不同地区运营的公司做以比较,也使监管机构更容易建立一套更一致的方法实施监管,可以说,推动采用ifrss作为全球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语言存在极大的动力。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现状
如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成为许多国家会计准则的基准,但仍然不是一个完全的国际准则,比如美国、日本等一些重要的经济体尚在实现趋同的过程中。
1、世界各主要国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认同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前途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尤其是10sc0成员国的接受程度。自准则出现后,石阶上许多国家的政府、立法机构和会计执业组织均开始积极行动,思考其国家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间的差异,并致力于减少这些差异的工作。早在2001年初,欧共体便通过了一项将在2005年生效的建议性规则,要求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内的欧共体上市公司,必须依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并允许成员把适用范围扩大至非上市公司及个别报表的编制;而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也向世界宣布于2005年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韩两国还重组了本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幅改造和调整会计准则,取得会计国际协调方面的极大进步;加拿大同意在2010年以前采用ifrs;2006年2月,中国引进了新的会计系统,有力促进了中国会计系统向ifrs归并。
2、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和ifrs的趋同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1年开发、推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又称作美国会计准则)是国际资本市场上运营的公司和投资者使用的国际规范。当前,全球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中包含27个欧盟成员国,并且欧盟国家的市场已从中受益,2007年4月初,欧洲股市总市值自一战以来第一次超过美国股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所以能在全球迅速推广,其优势在于总体上比美国公认会计准则更加灵活、好用,而两大准则的趋同融合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005年,iasb修改了部分准则内容,减少了它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差异,但在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成本、资产减值、存货、分部报告、合并报表中对子公司的定义等方面,修改后的准则仍存在需要调节的差异。2006年2月,iasb和美国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fasb)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旨在建立一个工作项目来消除报表调整要求,这一备忘录的出台使准则趋同项目的重点发生转移。据此备忘录,趋同工作主要沿两个并行轨道进行。其一,2008年之前通过一个或多个短期的准则制定项目消除几个重点领域中存在的主要差异;其二,到2008年,在iasb和fasb确定的11个领域实现重大进展和突破。2007年1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决定,允许在美国上市的外国企业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报表,并修改规则以使客户最大限度利用新准则,随即,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向sec神听,允许外国公司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达到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财务要求,最终得到批准。
iasb主席戴维·泰迪爵士曾说,“尽管我们意识到未来还会遇到很多挑战,但现在我对能消除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充满信心;通过美国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趋同,世界资本市场将运用一套投资者能信任的全球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间属于互动发展的关系,在某些地方,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会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恐龙,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紧密联系也势必加快两种准则的一体化发展步伐。
三、ifrs的未来
iasb意识到其工作和世界经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联性极大,目前也正处于制定、完善ifrs的关键时刻。
1、制定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ifrs
托管人和iasb曾在世界各地对不同利益团体做出咨询调查,其结果发现,iasb没有足够能力履行其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职责,因而iasb为适用于中小型公司(sme)的ifrs了征求意见稿。基于完整版本的ifrs,iasb正努力为小型非上市公司起草一套简化的、自成体系的准则。
iasb认为没有也不会要求任何权威机构对sme做出定义,且任何使用中小企业准则的国家或地区均需按照自身需要来使用中小企业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主题的形式编写,提高可读性,剔除与大多数中小企业不相关的ifrs内容,简化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规定,删除会计处理的多种选择。此外,iasc基金会授权把中小企业准则征求意见稿翻译为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使更多、更广的人群参与到意见征询过程中。iasb力图在2009年为sme打造出一个可行且被广泛接受的准则。
2、准则趋同过程中的利益调整
国际会计协调的实质在于经济利益。会计准则日益明显地成为指导投资资本市场、协调投资利益的工具,通过国际会计协调,减少甚至消除各国会计差异,能有效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效率、改善投资环境、降低资金成本、提升国家和地区的形象。但如何进行会计协调,同样是一个利益问题,其原因在于消除各国和地区间的会计差异是个互动行为,发达国家和市场总希望把本国或地区的标准作为协调的基准,而其他国家则须花费大量学习、培训成本,支付外国会计师服务费用和咨询费用等。据当前国际多极化趋势,美国的fasb不可能取代iasc,sec也不可能控制iosco,但美国凭借自身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尤其是其三个重要机构(管理委员会、理事会和常设解释委员会)势必对高质量准则提出更苛刻的具体要求,进而使今后制定的iasc准则尽可能向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趋同。
[关键词] 金融国际化;会计教育;课程改革;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谢 军(1969—),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广东广州 510006)
一、引言
二十世纪见证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史无前例的发展、扩张和演化。经济增长、低失业率和金融市场渐进的放松管制替代了缓慢的经济增长、高失业率、高通胀率和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不断增长的私人资本流动促进了私人部门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形成(Moshirian and Szego, 2003)。金融部门的创新和放松管制加快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也推动了金融服务和会计服务的全球化。会计准则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要求会计教育必须进行以全球化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体系、教材构成和教学内容等),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的会计研究和实务人才。
二、会计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1980年代期间,真正的全球金融市场开始兴起。在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中,资本市场经历了一个国际金融交易巨幅增长的时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投资活动和融资交易,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地流动,推动了金融系统的全球自由化(Rajan and Zin-gales, 2003)。1998年5月7日,Daimler Benz和Chrysler达成了合并协议,以股票交换(share-for-share exchange)完成了公司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为DaimlerChrysler。1998年11月17日,DaimlerChrysler的股票(DCX)作为全球注册的股票(global registered share,GRS)同时在全球21个证券市场发起交易(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Daim-lerChrysler(DCX)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股票。这种全球注册的股票方便了权益资本的全球交易和跨国公司的全球融资,同时要求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会计披露制度以及更高效率和更具透明度的全球资本市场(Kamlyi,2003)。
在2008年,Wall Street巨头Lehman Bros的突发性破产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警醒世人关注金融监管体系的失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缺陷,促使各国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不断完善金融管制机制和会计披露制度。Lehman Bros的破产暴露出了两个缺陷:(1)错误的投融资决策。公司大量投资于低信用级别的债券(sub-prime mortgage),产生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并过度运用财务杠杆融资,极大地增加了财务风险。(2)会计报告对资产贬值的风险估计和风险披露严重不足。2007年上半年,Fannie Mae和Freddie Mac的冒险行为已经导致了次贷危机的暴发。但是Lehman Bros并没有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和2008年度的季度财务报告中有效及时地对持有的金融资产减值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和反映,违背了稳健主义的会计惯例。Lehman Bros的破产带来两点启示:(1)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完善的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率,避免激进的投融资政策,强化风险管理机制。(2)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优化和提升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将更加迅速和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化和国际化必将促使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踏上不可逆转的国际化道路(曲晓辉、陈瑜,2003)。
三、会计教育改革
显然,全球性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明确了会计教育的全球化方向,为会计教育提供丰富而富有成效的内容。由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潮流,会计教育面向全球化已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会计教育全球化既为金融会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昭示着新一轮金融会计教育改革的到来。为了迎合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积极地推进各项会计教育改革。
1.加强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课程教学
随着金融市场的广泛发展,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已成为会计教育的基础,扎实的金融理论和熟练的金融实务是高质量会计教育的根本保障和生命线。面对不断发展的金融理论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全面而深入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有助于优化学生的金融和会计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变化中的金融环境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理解和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金融会计职业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在课程设置就必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增设一定量的金融学科(包括“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的课程,如,《金融学》、《投资学和资产评估》、《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货币、银行和资本市场经济学》、《资本市场:机构和工具》和《公司金融》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金融会计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2.更新金融和会计教材
金融教材和会计教材是金融会计教学的基本载体。要提高金融会计教育的质量,必须更新过时的、不适用的旧有教材。鉴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更多的是美国化倾向),应大力地、积极地引进流行的美国金融和会计教科书(译著或原版),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对国外优秀金融和会计教材的采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国内金融和会计教材的选择,应选用高质量的优秀的并不断再版更新的金融和会计教科书。总之,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和会计环境,应注重金融会计教材和金融会计知识的更新度。
3.完善和丰富金融会计教育内容
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带来了金融会计职业的国际竞争。为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金融会计教学内容应该进行大范围的扩展。主要是扩充金融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公司金融的专业知识),使得会计学生具备更多更新颖更充实的金融知识,这将有助于会计学生更便利地参与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管理以及金融工程的战略咨询。针对国内公司金融教材建设的严重滞后性,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选择国外(尤其是美国)通行的公司金融教科书,保障公司金融管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Karolyi, G. Daimler-Chrysler AG: the first truly global shar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3(9): 409-430.
[2]Moshirian, F. and G. Szego.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glob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3(27): 1213-1218.
关键词:会计信息 供给不足 无谓损失
会计信息供给的无谓损失及表现
(一)无谓损失的含义及图解
无谓损失也称社会净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偏离最优运行状态而产生的社会成本, 也即当供需失衡时,所形成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这里的供给者剩余是引喻经济学中的生产者剩余,是会计信息供给者在提供会计信息后的收益;消费者剩余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会计信息价值超出其投入的成本的部分。会计信息供给不足产生的无谓损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执行力度不够、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等扭曲因素诱发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得不到那部分应得利益,使得会计信息无法均衡有效供给。
图1中所示,Q0为会计信息供求数量的均衡点,现实中当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时,会计信息资源没得到有效配置,消费者剩余和供给者剩余减少,减少量是图中箭头所指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三角形称为无谓损失,是社会所失去的总价值。无谓损失将由整个社会承担。
(二)会计信息供给不足的社会净损失
假设一个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会计信息供给者可以充分地进行直接交易。设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函数为D=X(Q),会计信息供给者供给函数为S=G(Q)。会计信息均衡供给的理想模型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曲线D和会计信息供给者供给曲线S示意函数的单调性,两条曲线的交点E0会计信息供求的均衡点Qo,如图2所示。
会计信息在供给和披露的过程中,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企业是垄断供给方,会计信息供给者在会计处理方法及会计信息内容和载体的选择上存在很多的“选择余地”,而体现企业重大经营风险的会计信息要素可能会被屏蔽或技术化处理。但是,企业会计信息供给的垄断行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厂商垄断。笔者通过实地的访谈了解到,现行制度下的会计信息供给成本往往偏低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价值,而假设企业获得处罚的成本远远低于其核心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所获得各类利益的综合。在地方政府经常被企业寻租所俘获的情况下,政府相关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考虑更多的不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成本,致使企业更多的提供信息量Q1有效的会计信息供给数量小于均衡数量Q2(见图3)。无谓损失C产生,C=∫Q1Q2[G(Q)―D(Q)]dQ。
现实中,会计信息供给者在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情况下,获得的综合收益大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综合损失,企业利益相关者无法有效从现有的会计信息中获得正确参考与导向,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到整个资本市场的可信赖度,最终也会增加社会的信用成本。
会计信息供给作为上市企业的核心经济行为,它的均衡性也在一个由生产者、供给者、需求者构成的资本市场进行博弈中不断被打破与偏离。公共选择理论的思维模式告诉我们,当会计信息供给者以自己利益偏好来提供会计信息时,可能出现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会计信息公共属性使得在其纯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供给的不是过多就是过少,不能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会计信息供给量。
会计信息供给不足的无谓损失成因
(一)会计信息本身属性的成因
接下来通过“边际”的概念进行更直观的阐释。图4中,MR2表示会计信息供给产生的社会边际收益,MR1表示会计信息供给者的边际收益, MC表示会计信息供给者的边际成本, Q1表示会计信息实际供给量, Q2表示会计信息真实的社会诉求量。基于经济人假设,会计信息供给者为达到最大化的自身利益,会计信息供给者会倾向于提供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处的会计信息量,即Q1为实际的会计信息提供量,但此时会计信息供给者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收益与会计信息供给者边际成本交于Q2,Q1
(二)会计信息供给的激励与补偿机制不完善
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应定位于参与、调节和管理多维度。政府倾向于构建强度较高的控制、干预经济的体制架构,完善监管职能体系,不断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重点防控上市公司随意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维护资本市场秩序。相比之下,会计信息供给的激励与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则成为政府资本市场管理中相对次要的职能和需要。
在现行体制下,真实会计信息供给的激励与补偿机制尚不完善,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供给者的收益大大小于社会收益,这种会计信息正外部性削弱了会计信息供给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使得真实会计信息供给不足,在会计信息供给的激励与补偿不到位或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供给者会基于经济人假设,提供不充分甚至是无效的会计信息。假设会计信息供给者是完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者,并令C1和C2,V1和V2分别代表信息供给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在没有任何激励和补偿的状况下,有V1>V2, C2>V2即私人获得的收益(V2)小于社会获得的收益(V1),但私人收益(V2)却不能有效弥补私人成本(C2),因此在缺乏有效会计信息供给激励与补偿机制的环境下,会计信息供给过程遵循以下逻辑:真实会计信息给其他主体带来收益且未获补偿正外部性(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真实会计信息生产不足。
(三)会计信息供给政府监管的失灵
会计信息供给过程中政府监管机制不完善时,监管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边际收效是递减的;当政府监管整体机制不断完善,有效会计信息的供给数量及其质量不断提高,这时政府的监管成本开始下降,取得了最佳的监管效果;相关的监管成本不断提升,政府监管收益也在不断下降,动态的博弈过程中会计市场政府监管最终走向失灵。
会计信息有效供给是政府监管的内容和愿景,政府监管的理论依据是市场有效性理论。 政府监管的动因是会计市场的失灵,但完全依靠政府监管,会计信息供给也很难达到有效均衡。现实中,政府监管过程中也大量存在监管效率降低、监管目标不统一、协调性成本大等方面的缺陷,因此政府对会计信息供给的监管必须有一个度的选择。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都是监管效率缺损的表现,政府只有做到充分发挥市场各个参与主体在会计管制中的作用才能实现有效监管。
(四)会计信息需求者专业素质差异大
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专业素质差异大决定了他们在会计信息获取和自我利益保护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通过合同等形式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也就不可能对会计信息披露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由于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个人不懂得会计基础知识,不具备应有的信息理解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而会计信息供给过程一般采用专用术语、报告格式、各数据的钩稽关系及排列方式等,这就使得会计信息供给者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掩盖、篡改各种会计资料达到自己目的,从而导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而无关紧要的会计信息供给过剩。
与此同时,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阅读局限于定性的文字描述,而对专业性财务会计报表阅读程度偏低,他们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指标仅局限于企业现时的财务盈利能力,会计信息使用者这种“短视”的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诉求,为会计信息供给者在会计处理方法及会计信息内容和载体的选择上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最终导致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无法达到有效均衡。
(五)会计人员主体素质对会计信息供给的影响
应当承认,会计信息供给的质量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及其职业判断是有直接关联的。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表现出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职业道德标准,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包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如果会计人员的思想不正确,缺乏客观公正的思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难以确保其可靠性的,一般情况下道德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都具有很强的道德自律能力,在践行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中不断传递正能量,诚然会计人员没有过硬会计专业知识和背景,是不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当然有了高学历和高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如果上不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很难产生的。
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是动态的、可变化的,我们既可以通过教育和工作实践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又可以因为工作环境变质而降低原来较好的素质。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在会计工作环境中形成一致的思想基础,并把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规范自觉融入到会计工作中,进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企业领导者在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培养上影响力也非常重要,领导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会计工作中的规范与操守。思想品德高尚的领导者,有助于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广博专业知识的领导者,有助于会计人员提升专业水平。
会计信息供给不足及其成因分析,必将为后期的对策与建议寻找合适的解决路径,为提升会计信息的有效供给,也必将整合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提升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治理优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促使资本市场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当前,企业会计信息供给暴露的很多问题也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沿着会计信息均衡供需模式与理念的发展脉络,尝试寻找符合我国实情的企业治理路径,摸索经验和总结教训,从而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我国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海,辛歆.公共物品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均衡供给探讨[J].商业会计,2011(9)
一般认为,现收现付是一种代际的收入再分配,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改进各代人的福利,这些条件包括足够的人口增长率、劳动力市场的长期稳定等等。如果用完全积累制来为养老融资,而且是社会化的融资方式,其实就是将年轻时的购买力部分储藏到年老时使用,而储藏购买力靠的是货币的储藏功能,所以它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
两种方式的基本功能并不一样,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反倒是需要互相配合,才有助于实现经济学里所说的“黄金律增长”。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现收现付的社保制度。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推行社会统筹,1993年起开始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开始实行部分积累制,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
但是,过去的老职工的隐性养老金债务如何补偿?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所以收上来的钱,不管是原本安排于社会统筹还是个人账户的,都用来支付了当前的养老金隐性债务,于是个人账户就成了“空账”。2000年,国务院决定在辽宁进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账管理、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2004年,试点扩大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连续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并于5月1日起实施,为发展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基础上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建立了基本框架。但是,只要不解决隐性债务问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就仍然是现收现付制。
做实个人账户,实行基金积累,要借助于金融市场储藏购买力。从风险防范机制上讲,它与政府推行的现收现付的公共养老金计划互相支持、共担风险;而完全的现收现付则把防范风险的责任完全集中于政府,这不利于风险规避。如果只靠政府财政这一个支柱来防范风险,那么一旦发生问题,惟一的办法就剩下把风险向未来转移了,也就是说政府必然要发行社会保障或养老金债务,这等于是把属于未来后代的资源和发展机会拿到现在来使用和消费。人们最终消费掉的是实物商品,所以要注意防止某一代人或几代人过度开发实物资源、从而减少后展机会的问题,而这一点,即使在完全的现收现付下也是很容易出现的一个倾向。因此,实物资源配置的代际平衡的确是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问题,但实现这一平衡又绝对离不开财政收支平衡和金融资产负债平衡的支持。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一切早已不可分割了。
在这个不可分割的市场体系中,基金积累制为社会利用市场机制防范老年风险打通了新的渠道,这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否则,养老金储蓄就无法被安全地储藏起来。然而,需要认真关注的是,不完善、不规范的资本市场拖了社保改革的后腿。事实上,正是因为对资本市场的失望,才使得许多人士对社保基金乃至现在的企业年金基金“入市”颇感忧虑。
但正因为此,才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来建设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除了投资工具的创新,投资者行为透明化,规则的完善、公开、公正和公平等一个健康的市场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之外,让这个市场中尽可能多和快地加入一些社会保障基金之类的稳健投资者的力量,应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此,我更倾向于把它看做是资本市场和养老保险之间互动的战略战术性问题,而不是养老金基金要不要进入资本市场的是与非的问题。
养老保险不仅仅是一个财务问题,还需要建立一个恰当的公共政策体系,包括确定对什么人、在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花多少钱来提供保障。这也是一个政府迅速地认清,在社会保障政策上到底应当提供什么公共产品和服务,才能取得最好效果的问题。这应当是对一系列的备选政策进行细致的比较权衡和反复试验的结果。
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这是中国会计史上新的里程碑,新准则体系的公布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9年9月10日财政部公告:拟于2012年全面实施企业新会计准则,将“实质性趋同”推进到“全面趋同”。在我国会计国际交往中,由被动的“会计准则国际接轨”发展到“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最终阐述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重大发展。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会计界学者对准则国际化的研究从1992年才逐步开始,财政部也不断加快会计准则的改革步伐,致力于制定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全面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2010年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正逐步恢复元气,中国客观上因金融市场尚不完善,要率先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必要在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同时,加强自身会计准则制定的发言权,实现“”。
二、“”的规范性理解
把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趋势定义为“”四个字,是因为“求同”体现在财政部一直倡导的实现与IAS的实质性趋同,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包括形式性趋同和实务性趋同;“存异”表现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性会计准则差异。
(一)“求同”的规范性理解
我认为国际化趋同包括形式性趋同、实质性趋同、实务性趋同三个方面。
其中形式性趋同最容易达到,主要表现在准则的框架结构上。我国会计准则依据IAS的精神,在框架结构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其次是实质性趋同,在包含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内容体系方面以及在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计量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基本实现了与IAS的趋同。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采用,我国出于审慎性的考虑主要把公允价值引入非货币易、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响应 G20峰会和 FSB倡议,中国将走向持续全面趋同,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是实务性趋同,个人认为该层次的趋同最难实现,因为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会计准则本身的国际化固然重要,但实务中确保有效执行同样关键,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即使在制度纸质化上实现了实质和形式的趋同,但是因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会计实务环境的大相径庭,所以如果在实现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条件下真正达到会计界普遍认为的高质量实务水准则是长期探索改进的过程。
(二)“存异”的规范性理解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所以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重大发展是因为这一趋同是双方的,也要听听我国的意见和想法。建立于发达的资本市场基础之上的国际会计准则,部分原则和方法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会计准则的趋同同样需要科学发展和战略规划。
因中国的国有企业性质和规模异于西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披露则不能按照IAS进行会计处理,否则会徒增信息记录和披露成本,为企业借机掩盖真正其存在的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的事实提供了温床。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计界争论不休,但我国并未像西方国家一样对所有会计项目实行公允价值,可见引入公允价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软着陆过程。基于我国一些企业借助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来操作利润,财政部并未按照IAS允许转回的要求进行而是由“不可以转回”修改为“不得转回”科学地约束监督我国企业。另外IAS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但合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CAS对于研发专项拨款视同国家投资计入资本公积,除此之外均做收益处理。
从以上“求同”和“存异”的规范性理解可以得出结论: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良好时机,中国未来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必定是与IAS,协调配合,共同发展。
三、“”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综观各国,会计准则的进步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同样要顺应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改革会计准则以使其适应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双向要求,逐步实现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从而降低参与国际经济和会计国际协调的成本,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2、有利于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保证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CAS和IAS存在的诸多差异均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利用各项特殊政策约束我国企业可自主调节的利润区间,规范和监督企业减少甚至杜绝利润操纵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运营效率,关注企业潜在的成长性,注重公司长远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3、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经济地位,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拐点,“存异”使我国积极与经济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开展对话和交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施加有效影响,使IASB关注诸如中小企业、新兴经济会计等属于我们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问题,力求寻找利于我国的解决方法。
(二)消极影响
一是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阶段,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允价值不易取得;同时我国部分会计人员素质欠佳,会计思维定势,新会计准则实行时间不长,会计工作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和完善期,所以“求同”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从而增加了宏观监管的难度。
二是从微观经济体执行角度看,我对于拟在2012年实现我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全面趋同有几分担忧。虽然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各项举措得到诸如IASB等国际机构的大力称赞,但是如此迫切地全面趋同步伐不免对各个微观经济体带来执行压力,如果盲目追求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传递。
【关键词】云南企业 直接融资 对策分析
一、云南企业证券市场融资难制约因素分析
近年来,云南省地方政府及证券监管部门积极采取深入区县发现和培育优质拟上市资源,出台系列优惠政策等措施,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造成云南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难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质量不高
云南省GDP与沿海、中东部地区省市的相比差距明显,云南产业结构发展相对滞后,兼存产业集中度较、关联度较小、技术创新较弱等问题,致使拟上市直接融资的企业在资产规模、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成长性等方面不具备突出的优势和亮点。
(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门槛较高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不仅对于上市企业在公司治理、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持续经验能力、内控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企业上市程序较复杂,导致融资成本较高,也致使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不愿意增加上市融资成本负担而放弃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三)证券服务中介机构服务意愿不强
云南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的现状导致证券服务中介机构不愿意在挖掘、培育云南拟上市资源方面开展长期、深入、细致的工作,这种客观区域劣势导致云南企业得不到高质量的证券中介机构优质服务,接触资本市场发展的最新理念较慢。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云南省地方政府为解决企业上市融资障碍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和出台了很多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在多项优惠政策由于涉及多个部门的利益协调问题,实施难度较大,程序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推动直接融资工作的积极性。
二、云南企业证券市场融资对策分析
(一)选择符合自身融资需求的融资途径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即将在全国放开的“新三板”市场和云南省政府正积极筹建的地方性四板市场,云南企业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自身实际条件和融资需求,选择最为合适的融资市场。如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以及部分资产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竞争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集团可通过主板市场直接融资;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可登录中小板市场;部分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代表先进业态的企业以及在传统行业中具有技术独占性的企业应锁定创业板市场;民营中小企业可可通过新三板市场进行股份转让和融资,等到条件成熟时候再向场内市场过渡。
(二)积极推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
区域性股权市场俗称四板市场,主要针对大量尚不具备IPO条件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交易的企业发展水平、规范程度相对较低,挂牌上市后面临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也相对较低,且这部分企业需求往往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特征、人文环境、地理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类企业发展水平。
(三)借助产业基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投资风险较高而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资本匮乏制约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导致企业发展缓慢,此时借助产业投资基金,一方面能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凭借产业基金的产权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让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走弯路。
(四)提高企业质量
对于现有规模较小、较分散的企业,在政府指导下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实现重组,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采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在配置土地、能源等关键生产要素时,注意向优质拟上市公司倾斜,引导优质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