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单细胞生物特点

时间:2023-12-29 14:40:39

导语:在单细胞生物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单细胞生物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多媒体;多样化;有效性

引言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程中的应用是一个新鲜的、极具开发潜力的研究课题,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在初中生物教学领域,笔者充分借鉴其他生物老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理论研究,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的特性及其教育特长,以便更好地在本教育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将生物学科与多媒体有效整合在一起,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使学生都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与听觉等功能学习新知识,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思想容易开小差等特点,加之生物学科没有被列入到中考范围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适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兴趣,为学生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情境,更利于激发出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对新知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这一内容时,许多学生对单细胞生物较为陌生,更不知道还存在着有如此微小的生物。为提升学生对其的感性认识,授课过程中可以《湖天春色图》曲为背景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包括单细胞植物、单细胞动物和菌类等)。学生也一下子被眼前奇妙的微小世界所吸引住,仿佛身临其境,并且积极投入其中。由此可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对新知、对生物学科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生物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方便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凭借其资源海量共享、形象直观可感、操作简单等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类教学活动当中,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自然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参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秩序的井然有序开展。比如,在分析“家鸽”这一节内容时,先向学生讲解这节课程的重难点,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家鸽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为提升学生对此节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在讲述过程中可适当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激发探究欲望;在课程中间可以借助PPT形式将家鸽外部形态有关的知识用图片或者结构图演示出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到课程的讲解当中,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互动探讨的学习平台。这种利用感官刺激和综合思维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促使课堂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多媒体的课件设计要做到精细化

生物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多媒体课件准备设计。例如,在分析“观察变形虫”的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直观形象地开展变形虫的实验性教学的,不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发展进度。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下,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变异过程,对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可重复观看,使其操作过程中的关键要领能更直观地得到展现。

此外,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时间得到有效延伸;这种精细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能有效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提高。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有效的应用,学生的知识范围得到了拓宽,而且还脱离了呆板无趣的教学课堂,同时得以提升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意识、分析能力等。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求的愿望。

四、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是初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锻炼能力,通过实验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抽象知识。尽管多媒体教学能提升实验的展示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实验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中不能简单只依靠多媒体机进行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要将传统的实验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逻辑思维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内容,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促使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之前积攒相关的经验,接着,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能进一步降低对实验的操作误差,通过多媒体的事先演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更利于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理论和应用技能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生物知识学习。

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也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将多媒体与生物学科有效整合更能突出多媒体课件优势的同时,还改善了生物教学中晦涩、抽象的知识点和概念,在提升生物教学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为此,需要生物教师在实际运用中要坚持明确目标、适度应用、加强交互性等原则,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功能和优势的同时,提升生教学绩效,为生物教学改革和创新服务,为学生长远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杜敏华,杨建伟,⒀沛茫亓彩霞.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8).

[2]蔡振祥.探究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T].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2).

[3]陆世民,刘吉玉.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优势初探[J].信息化教学.2013(32).

第2篇

关键词:生物教师;“想一想,议一议”;新课导入;自主学习;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12

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与以往有所不同,在教材每一节开头部分都新增加了一个栏目“想一想,议一议”。这个栏目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文有图,能够大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同时,它也非常有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对于这一个区别于旧版教材的新栏目,一线生物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本栏目呢?为此,笔者开展了有关此方面的行动研究,最终认为生物教师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运用好“想一想,议一议”。(注:本文选取的“想一想,议一议”的范例主要来自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一、生物教师运用“想一想,议一议”进行新课导入

由于“想一想,议一议”正好被安排在每节课的开头位置,大部分教师都会利用它所创设的情景来进行新课导入。一般来说,教师往往简单地口述一下“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或者将与“想一想,议一议”相关的一些资料投影出来引入新课。能够被运用进行教学导入的“想一想,议一议”有一个特点:里面阐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生活的例子;同时本情景所提出的问题与课文的学习主题紧密关联,即情景的问题也是新课学习的主题。例如,第四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单细胞生物》里面的“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是“眼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能独立生活呢?”,本问题恰好与整节课的主题是一样的。因为本节课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单细胞生物是怎样完成生命活动的?”。问题的表述虽然有点不一样,但内容完全相同。因此,课堂教学直接运用“想一想,议一议”进行新课导入是完全可以的。

生物教师通常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虽然可以从各方面寻找很多与本文有关的资料来进行新课导入,但这往往花费教师许多的备课时间;同时课堂上学生对教师呈现的这些内容也会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与其这样倒不如随手拾来,直接引用课文中的“想一想,议一议”提供的情景,通过巧妙的语气表达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并且最关键的是教师所引用的“想一想,议一议”的材料是每个学生课本中都有。如果是其他的材料还得另外印刷给学生人手一份。假如用投影片投影又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并且有时候课室后面的学生往往看得不够清楚。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也让“想一想,议一议”成为生物教师最喜欢运用的新课导入材料。

二、生物教师利用“想一想,议一议”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

生物教师可以利用“想一想,议一议”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首先将“想一想,议一议”里面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的小问题,而这些若干的小问题又刚好是课文具体的某一个知识点。通过这样处理,生物教师就能利用“想一想,议一议”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了。如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提纲:1.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身边的生物世界的文字中提到的植物有

、 、 ;昆虫有 、 、 、

;鸟类有 、 ;2. 其中昆虫的栖息环境是 ,鸟类的栖息环境是 。学生在完成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生物是有多种的归类的方法,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如果按照生活环境还可以划分为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这样在教师还没有开展新课教学之前通过利用“想一想,议一议”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一方面学生很认真地学习了本文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的知识,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熟悉新知识、初步了解新课乃至产生疑问的过程。如此一来,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真是提前铺好路,事先搭好桥了。

是否全部的“想一想,议一议”都可以运用编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呢?并不尽然。笔者发现能够用来编写预习提纲的“想一想,议一议”有一个特点:材料当中的问题不是一个问题,而是2-3个小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非常细小,就好像要求学生去完成一些填空题,同时这些填空题的答案也是一些非常客观的、直接的、绝对的答案,不会是模棱两可的答案。如上面的例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醒的植物就是青菜、皂荚、桑椹,学生不会作答白菜、胡萝卜等等的答案。因为这些答案在文段中根本没有出现。

三、生物教师运用“想一想,议一议”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曾明确提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说明了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无论探究活动还是实验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实验、探究,有时候“想一想,议一议”栏目也有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教师还可以运用“想一想,议一议”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笔者研究发现如果一节课的内容刚好是实验课,那么“想一想,议一议”叙述的内容也是与实验有关的。这些“想一想,议一议”往往学生依靠固有的知识或者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难度较大,只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才能解决问题。例如,第二单元第二节《植物细胞》一课的“想一想,议一议”:萌萌如何做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菠菜的细胞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同萌萌一样直接将菠菜叶放在显微镜上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能否看到菠菜细胞。然后,再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最终看看哪一种方法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菠菜细胞。学生要完成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要求,首先必须自已认真阅读课文的内容,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进行规范的操作,方能成功地完成W习任务。整个过程学生由迫切地希望解决“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转为自觉地开展实验探究;一方面熟悉了整个实验操作的流程,同时通过寻找、辨别菠菜细胞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这样的课堂组织教学自然而然地使“想一想,议一议”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其中一个内容,同时也让学生承上启下、由浅入深地学习了新课其他的知识。一方面,学生既完成了“想一想,议一议”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的自觉性。

四、生物教师利用“想一想,议一议”来复习旧知识,从而温故而知新

虽然每一节新课的开头部分都是“想一想,议一议”,但并不意味着“想一想,议一议”里面的内容也是全新的。很多“想一想,议一议”更讲究新旧相结合,无论例子还是问题既对新课的学习有帮助,同时在学习例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知识。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学会适时利用“想一想,议一议”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如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单细胞生物》中的“想一想,议一议”提到眼虫是一个细胞。这时,教师可以趁机与学生一起复习前面几章书所学过的细胞的基本结构,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课文中眼虫的结构图形进行比较,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眼虫也是一个单细胞生物。生物教师课堂教学利用“想一想,议一议”来复习旧知识非常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因为它需要教师能够做到慧眼识别新知识中所蕴含的旧知识,并且恰如其分地把这些知识挖掘出来,进一步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温,从而做到温故知新。由此也说明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我们做一名教育的有心人。

五、生物教师利用“想一想,议一议”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人们常说:“教书育人”,意思是指教师要对学生传授广泛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想一想,议一议”是否可以成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一块阵地呢?有的生物教师可能认为:短短的几行文字如何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想一想,议一议”刚好是一节课的开头,学生还没有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又何来的情感体验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仅仅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想一想,议一议”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阵地。正因为它的位置是在每节课的开头,所以对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想一想,议一议”中所寓含的积极情感恰到好处地融入到知识传授的过程,在课堂上将它们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打动和感染学生了。

如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中的“想一想,议一议”讲述了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研制出能放大140倍的光学显微镜(仿制品),并用它来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的一段简单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述罗伯特・虎克在进行科学实验过程中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失败和遭受世人的谩骂,仍不屈不饶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师趁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将这些优秀的品质运用在自已的身上努力学习。通常这种形式的动员都能够让学生热血沸腾继而变得信心百倍。总的来说,一些阐述科学史的“想一想,议一议”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3篇

2016年8月14日,家住深圳的何先生和两个孩子在一处景区玩水,19日何先生开始出现头痛咳嗽等症状,当时以为是感冒了。8月21日,何先生病情加重转入神经内科,医生起初怀疑是化脓性脑膜炎,并且对何先生的脑脊液进行化验,但是这期间何先生逐步发展为脑疝和瞳孔放大。9月3日何先生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不治身亡。

那么何先生究竟得了什么怪病呢?最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病例诊断是阿米巴脑膜脑炎。阿米巴脑膜脑炎是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极难治疗。这个阿米巴原虫到底是什么,主要存在于哪里?阿米巴原虫几乎无处不在,游泳池、湖水、瓶装矿泉水、海水、热水浴盆、泉水、污水、土壤、家畜粪便甚至潮湿的空气中,都可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喜欢从鼻孔侵入人类的大脑,专食脑细胞。人类脑部一旦遭受它的侵害,开始会出现味觉和嗅觉异常,是病原体侵入的反应。感染的早期症状包括:头痛发烧、恶心呕吐、颈部僵直;晚期症状有:眩晕、丧失平衡感、癫痫发作以及出现幻觉。患者往往死于大脑感染肿胀、颅内压骤升而引起的大脑机能停止。一旦出现症状,感染者往往只有3-7天的生命。

我国的第一例感染病例发生在1978年河南驻马店地区,由上海第一医学院1984年报告。以后,北京友谊医院于1991年和1996年各报告一例,2003年海南琼中县报告一例,2006年河北省石家庄报告一例。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目前证实的病例中,无一例患者能存活。

“食脑虫”真的吃脑子?

“食脑虫”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正常情况下阿米巴虫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江河湖泊、温泉,乃至不洁的游泳池里。它们一般栖息于水体的底层,因此,一旦有人搅起水底,尤其是鼻子进水的话,那么阿米巴虫随即侵入人的嗅神经,接着向脑部侵犯,以人类的脑细胞为生。人一旦受到阿米巴虫的侵害,先是脖子僵硬,头疼,发烧,以至行为古怪,最后不治身亡。尽管研究人员现在已经在试验室里研制成功能杀死阿米巴虫的药物,但还没有临床应用。因此,一旦有人脑部遭阿米巴虫的侵害,那么生还的几率为零。同样,吃了带有阿米巴虫的食物或水后,阿米巴虫一旦进入肠道,就会开始分泌一种引起肠黏膜发炎、水肿、糜烂和溃疡的溶组织酶,引发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虫属真核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核),能够通过变形达到移动的目的。通常,单细胞的阿米巴虫能够吞食并消化掉环境中的细菌。但是这种单细胞生物虽然能吞食金黄色葡萄球菌,却不能消化它。相反,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存活下来,并在阿米巴虫体内进行自我复制。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被阿米巴虫吞噬后其数量增加了100倍,阿米巴虫充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孵化器。由于阿米巴虫常常发现于医疗环境中,因此医院对阿米巴虫的感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的研究发现,病原菌(军团菌)能在阿米巴虫体内复制,然后被释放到环境中。这些被释放的细菌对生物杀灭剂和杀菌剂不敏感,并比在一般环境下自由生长的同种细胞更具侵略性。新的研究显示,阿米巴虫体内的病菌复制可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具有相同的影响结果。研究人员表示,未来还需对阿米巴虫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扩散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更多研究,而且世界卫生组织也对清除阿米巴虫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提醒:避免到池塘游泳

研究人员曾对世界不同城市的饮用水进行过抽样调查。目前饮用水卫生标准通常都是看水中是否含有细菌,细菌(多是大肠杆菌)只要除掉了,水就算作卫生了。但是,卫生的饮用水对于眼睛来说就变成了“脏水”。因为我们对饮用水的消毒大多用氯气,它可以将水中的大肠杆菌基本除净,可是这还远远不够。在自然界的水中广泛地存在着阿米巴虫,它是专门侵害眼睛的寄生虫。

眼睛是人体非常特殊的一个器官。它的作用很大,人们了解外界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眼睛来获得的;同时它又很脆弱,它暴露在人体表面,一点点刺激就会对它造成严重的伤害。随着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逐渐增大,引发眼睛感染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戴隐形眼镜的人更容易发生眼部感染。这类人群造成眼睛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不经常清洗隐形眼镜,睡觉、游泳或洗澡时不摘眼镜,用劣质清洗液或清水冲洗眼镜。这三种情况引起的角膜感染,都有造成角膜溃疡的危险。这些感染中就有一种是由阿米巴虫感染造成的。

阿米巴虫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两层韧性很强的外壳,这两层外壳可以为它抵御外界的破坏,因此阿米巴的生命力很顽强。阿米巴虫是造成隐形眼镜配戴者角膜感染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尽管不是很普遍,但发病数量每年都在大量增加。

为什么戴隐形眼镜的人容易感染阿米巴虫呢?研究发现,角膜盲的患者中有很多人都戴着隐形眼镜,于是就怀疑是否这种角膜接触镜与角膜盲存在着某种联系。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些患者所戴的隐形眼镜进行检查,发现大部分隐形眼镜上面附着有阿米巴虫,经研究得出这些角膜盲患者的致病原因,正是由于阿米巴虫的感染,而不是之前科学界所普遍认为的是隐形眼镜冲洗液的原因。

很多人常常戴着隐形眼镜去游泳、洗澡,这样很容易感染阿米巴虫,因此眼睛近视的人在游泳和洗澡时一定要将隐形眼镜摘下。此外,隐形眼镜盒的卫生也要时刻保持清洁,摘戴隐形眼镜时一定先要把手洗干净,并用专用的冲洗液浸泡和冲洗隐形眼镜,这样就不易感染了。

第4篇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P4,5,6,7)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获取营养物质);

2)

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含羞草、狼追羊跑等);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子代和亲代相似的叫遗传;子代和亲代不同的叫变异);

7)

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2、调查的注意事项——你所看到的生物,都要如实记录。

3、生物的分类

u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u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u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4、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约10千米(共20千米)。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u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u

生物因素: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争夺相同食物和空间等)

合作关系(生物互相帮助)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组成

种类

类别

功能

生物部分

植物

生产者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

消费者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空气和水等

8、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食物链的第一个成分必须是植物,食物链只能由植物动物组成,不能出现细菌、真菌和非生物因素。

食物链:植物虫青蛙蛇鹰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此食物链中植物的能量最多,数量也最多,鹰的能量最少,数量也最少;但有毒物质或重金属,植物中含量最少,鹰体内最多)

9、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10、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显微镜的结构(P37)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P38-39)

1、低倍镜对光,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找到物象之前,调节粗准焦螺旋,此时眼睛从侧面看物镜,防止压坏玻片;找到物象之后,想要看的更清晰,要调节细准焦螺旋,此时眼睛看目镜。视野太暗,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换用大光圈和凹透镜;视野太亮,则换用小光圈和平面镜。且低倍物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应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换用大光圈和凹透镜;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如果是实物标本d,那么视野里是P,即上下,左右分别颠倒一次。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视野里看到的物象偏向左上方,想要移到中央,还将玻片标本向左上方移动——偏哪儿,往哪儿移。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三、观察动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P43),碘液的作用使细胞核染色,便于观察。如果是有颜色的细胞(如黄瓜表皮细胞、黑藻细胞)无需染色。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内有糖分,甜味,香味,色素类等物质)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避免细胞吸水过多而胀破。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u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u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烧):水、二氧化碳、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u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光能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u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释放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

3、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相同;

十、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注:细胞不会无限制的生长)

3、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一、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保护作用

皮肤上皮、小肠腺上皮、消化道上皮

肌肉组织

收缩、舒张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结缔组织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

血液、骨组织等

神经组织

受刺激能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脑和脊髓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的组织(P6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等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没有系统)

十二、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P68)【其表膜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三、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3、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P72)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植物

类群

代表

植物

生活

环境

形态结

构特点

用 途

藻类

植物

衣藻、

水绵、

海带

大都生活在水中,少部分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无根、茎和叶的分化

释放氧气、鱼类的饵料、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

苔藓

植物

葫芦

潮湿的陆地

植株矮小,茎和叶内无输导组织,具有假根

形成泥炭、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

植物

肾蕨、

铁线

阴湿的陆地

有根、茎和叶,体内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食用、药用、优良的绿肥和饲料、古代的蕨类变成了煤等

3、藻类,苔藓、蕨类都是孢子生殖。

4、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6、种子的结构(P81)

蚕豆种子:种皮、胚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无胚乳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

[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中有淀粉,遇碘变蓝色)

7、种子植物比藻类、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8、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2-83,84)

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油松、侧柏、苏铁、银杏、红豆杉、水杉、圆柏。

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的植物。如水稻、小麦、菊、豌豆、木瓜、苹果等绿色开花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1、种子的萌发(P88)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检测对象太大,随机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并在测定过程中给种子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P97)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6、茎的加粗生长:茎的形成层细胞(分生组织)不断分裂分化的结果。

7、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P99);植物缺少会患病(99100),过量施肥也不好。

8、花的结构(P104)

9、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果肉也是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0、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1、黄瓜南瓜等多半都不会结果,是因为雌雄异花,雄花不会结果。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注:导管有许多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是死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质,上下连接的细胞壁溶解消失。

筛管是活的细胞组成的,只没有细胞核。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下表皮气孔数量多)

5、气孔的结构:有两个保护细胞组成。

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1]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4]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P117)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6、呼吸作用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8、呼吸作用反应式:

9、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呼吸作用的强弱常常是生命活动强弱的标志。

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间作套种、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之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错字纠正:

水份(×)

水分(√)

液胞(×)液泡(√)

注意区分:

叶绿素(一种绿色物质,存在于叶绿体内)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生理盐水

(不要写成盐水)

第5篇

近年随着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的广泛应用、肿瘤放、化疗以及各种器官移植的迅速开展,非AIDS免疫抑制患者PCP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伊氏肺孢子菌(PJ)为真核单细胞生物,主要有包囊和滋养体2种形态,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um,内含2、4或8个囊内小体,姬姆萨(Giemsa)染色囊壁不着色,胞浆呈浅蓝色,核为蓝紫色。六胺银(GMS)染色囊内容物不着色,囊壁为深褐色,多呈塌陷形空壳或乒乓球样外观,囊壁上具有特征性的圆括号状结构,是囊壁局限性增厚形成的,以此和其他真菌相鉴别。

PJ环境宿主和传播途径尚不明确,一般认为通过呼吸道感染或体内潜伏状态的PJ激活。

本病常见于早产儿、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和HIV/AIDS等免疫缺陷宿主。在美国,HIV/AIDS患者PCP发生率高达60%,是其最常见的机会感染和死因。国内报道的PCP多发生在非HIV/AIDS免疫抑制宿主,此二者并发PCP的特点有所不同。

临床表现

HIV/AIDS患者PCP起病隐匿,常持续数周到数月,表现为干咳、低热、食欲不振、嗜睡、呼吸急促及发绀。胸痛不常见,急性发作呼吸困难并伴有胸痛时,提示可能合并气胸,典型患者体检可见呼吸频率加快,心动过速,肺部听诊无异常。体征与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不成比例,此为该病的典型临床特点。

非HIV/AIDS患者PCP起病急,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可有胸痛,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常在数日内死亡。病人体温正常或低热,少数在38.5~39℃,体格检查肺部阳性体征少,或可闻及少量散在的干湿音。与HIV/AIDS患者相比,起病更加急骤;进展迅速,常常需要机械通气,死亡率极高。

影像学特点

PCP的X线及CT表现均为双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呈斑点状、片状或网状,其特点是病变主要分布在肺门周围,而边缘肺野及肺尖清晰,但病灶可由肺门区向肺野周围发展,有明显的融合趋势(类肺水肿征)。这种改变可能是因为病原体沿支气管气道离心性扩散所致。

弥漫性渗出病灶呈肺腺泡状分布,类似于间质性病变,早期HRCT表现为弥漫性毛玻璃影,而x线胸片可为阴性,是少数“胸片阴性的肺炎”之一,但病变发展极快,大约3~~4天后病变迅速融合,出现典型的肺泡渗出性病变或肺实变。

过去一直认为、PCP是间质性肺炎,但实际上急性PCP主要是肺泡和含气腔隙的渗出、实变伴有少量的浆细胞浸润,少部分病例可合并大叶实变、胸腔积液、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肺不张和肺囊肿。大叶实变可和双肺弥漫性病变同时存在,亦可表现为多叶实变,后者少见。

临床诊断

笔者总结PCP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以下5条:①免疫功能受损宿主(如AIDS、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长期应用糖皮质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白细胞减少,尤其是外周血CD+4细胞<200/mm3等);②发热和(或)呼吸困难;⑧双肺弥漫性病变(类肺水肿征);④低氧血症,严重者出现I型呼吸衰竭;⑤正规抗细菌和真菌治疗无效而磺胺药有效。满足以上5条可临床诊断PCP,满足3~4条为I临床疑似病例。

第6篇

一、导读提纲,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我们提出的“创设情境,分层导学”的教学法,是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借鉴了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按低中高三级能力,由“教师的导,学生的学”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首先通过导读提纲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例:在讲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导读提纲问题设置:

1.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多细胞生物体内(如人)细胞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人的体液组成包括哪些?

4.人体血浆、淋巴、组织液的关系?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6.每个活细胞都需要营养和排出废物,如何通过内环境进行呢?

学生先通读教材,在结合导读提纲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进一步精读本节内容,思考问题。

二、基础知识的全面检测,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我们通过基

础知识的全面检测,使学生参与生物学习的实践中,实现自主化,检验学生自学能力,使原先在教学中有很少话语权的学生,通过自学,有自我发展的空间,让他们重新找到自信。

三、重点、难点精讲

这一环节是深化的过程,教师创设教学质疑环境,通过质疑问难、讨论发散、点拨思路、示范指导、归纳总结等多种形式对前两个环节的学习结果进行扩展性探究,并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能够使得学生达到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程度。教师应使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以便更好的迁移发展能力。

例:在讲高中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知识分层运用;

1.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2.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 )

3.长时间运动引起极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4.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环时,必将引起()

要照顾全体学生,需进行知识的分层运用,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把握练题时机,避免题海战术,及时评价,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课后练习,发散思维,巩固知识

从认知和情感的角度讲,通过课后练习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产生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能够促使学生产生目标意识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化,呈放射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五、高中生物运用“分层导学”模式的预设问题和反思

1.在导学设置问题设置情境中,教师花了许多心思,但有时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各个环节的时间该如何分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7篇

一天,他穿过一片浓密的灌木丛,在空旷的草地上看见一只奇怪的白色“小蛋”。起初,他以为那是鸟蛋或蜥蜴产的卵,用手一摸,发现它软绵绵的,还有点弹性。克鲁普感到很奇怪,正想拿起来看个究竟,突然发现这个“蛋”不断膨胀,而且“蛋壳”上很快出现了细微的裂缝,接着又绽裂成两半,从里面跳出一个橙黄色的小伞。细看之下,克鲁普发现它竟然是一只蘑菇。

这只蘑菇的生长速度着实惊人,仅仅两个小时,就长了50厘米。被深深震惊了的克鲁普完全忘记了时间。黄昏时分,快速生长的蘑菇又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它那黄澄澄的伞盖下,突然抖落出一道雪白透明的网格“薄纱”,一直拖到地面,好像欧洲贵妇穿的长裙。紧接着,这只美丽而又奇异的蘑菇散发出难闻的恶臭。此时,森林中已是夜幕低垂,一道绿光从伞盖下射出,映照着网格“薄纱”,光彩夺目。臭味和光亮吸引来无数小虫,绕着它飞舞。克鲁普回国后询问植物学家才知道,这种奇异的蘑菇属于竹荪类真菌植物,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关于真菌的故事还有很多,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是植物,还是动物

我们每天都在和真菌打交道,如做面包或馒头用的酵母菌、酿酒用的“酒曲”、用来提取青霉素的青霉菌、剩菜剩饭的长毛霉变以及我们吃的木耳、香菇、平菇等各种蘑菇,它们都是真菌。那么,真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呢?真菌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呢?大家或许在一些比较旧的教材或科普读物中看到,真菌属于植物;但现在一些较新的教材或科普读物则把它们与植物分开了,认为真菌不属于植物。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要了解这个问题,还必须从200多年前说起。一般认为,最早把真菌归入到植物中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他在1735年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自然系统》中,把整个地球上的生物划分成两个界,即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的生物含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光合自养),不能运动,细胞具有细胞壁。动物则不含叶绿素,自己不能制造食物,依靠摄食或捕获现成的有机物或其他生物为食。动物绝大多数都能运动,细胞没有细胞壁等。真菌和上述所讲的植物和动物均有所不同,如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都具有细胞壁,而且绝大多数不能运动。相对而言,真菌和植物更接近一些,所以林奈把真菌列入植物界。同时,由于真菌不产生种子,仅以孢子进行繁殖,因此,过去人们也把真菌和另外一些不产生种子、以孢子进行繁殖的藻类、苔藓及蕨类植物一起总称为孢子植物。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根据林奈的两界系统把真菌视为植物的,在植物学教材和自然教科书以及一些科普读物中,也都是把真菌作为植物来界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于真菌的认识,亦是如此。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就对于把真菌列入植物界提出了很多质疑,并对真菌的地位提出了许多新的意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他在1959年和1969年先后提出将生物分成四界和五界的意见,其中包括把真菌从植物界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真菌界。他的最主要依据就是,真菌的营养方式与植物和动物完全不同,主要是腐生或寄生。以魏泰克为代表的意见得到了国内外广大生物学家的赞同,肯定了把真菌从植物界中分出、单独成立真菌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现在国内外一些较新的教材中,均把真菌从植物界分出,单独按照真菌界进行论述。

真菌什么样

真菌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概括地说,真菌是一大群不含叶绿素,具有细胞壁,营养吸收方式为异养的真核生物。它们在形态结构、繁殖、营养方式上的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真菌的有机体绝大多数都是由菌丝构成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细胞为非常纤细的丝状结构,如大家在夏天最常见到的引起食物霉变的根霉菌,它们在食物上首先长出大量疏松的白色“绵毛”,这就是它的有机体。由于菌丝很细,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些白色的“绵毛”不久之后就变黑了。这是因为,它们很快产生了大量的黑褐色孢子,白色疏松的菌丝体随之老化崩解。再如我们吃的侧耳、木耳和香菇等蘑菇,它们的有机体在营养生长旺盛时期也长出大量的白色疏松菌丝,但随后它们的菌丝体发生分化,并形成伞状、耳状或其他不同形状的子实体,在子实体上又产生大量的孢子进行繁殖。如果我们取其子实体任何部位的一点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样可以看见,它们也是由很多菌丝组成的。真菌的菌丝都具有细胞壁,构成细胞壁的成分大多数为几丁质,菌丝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即具有繁殖功能。

其次,真菌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繁殖能力很强,但它们都不产生种子,而是通过无性或有性生殖过程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衍后代。不同的真菌所产生的孢子在类型、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为真菌的孢子都很小,也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模样。此外,真菌的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同样可以进行分裂、生长和繁殖。

真菌在繁殖时所产生的孢 子数量令人吃惊,如1个紫芝每天可以产生2.5亿个孢子,磷多孔菌大约产生36亿个孢子,而扁平层孔菌可产生300亿个孢子。直径达0.5米的大马勃所产生的孢子数量更为惊人。一位从南美洲考察回来的人曾在回忆录中生动地描述了与马勃遭遇的情景:“这一天,我在森林中独自行走,前面有个被枯枝落叶遮没的树坑,没留神,我一脚踩上,摔了个嘴啃泥。当我从坑中拔出脚来,正暗自庆幸没有受伤时,右脚下却发出了‘叭’的一声,一个东西被踩破了。顿时,我的眼前黑烟弥漫,一片漆黑,鼻子受到了黑烟的强烈刺激,感到一阵阵酸溜溜的,大量的眼泪从眼眶中涌出,还连连打着喷嚏……过了好一阵子,身边的黑烟终于散去。这时,我才看到脚下有一个类似南瓜的白色大菌,破裂处还有少量的黑烟袅袅散出。原来,这就是号称‘植物催泪弹’的马勃。”

马勃散出的黑烟就是它数以亿计的孢子。这些四散纷飞的孢子,飘落到地面上后,就能长出小马勃。由于马勃的“黑烟”对人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曾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抵抗敌人。欧洲殖民者就吃过它不少苦头,他们为了掠夺南美洲的橡胶资源,曾派大量军队侵入南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了抵抗殖民者,经常把敌人引到马勃丛生的密林中去,自己则隐藏起来,等敌人踏上马勃,被“黑烟”熏得狼狈不堪时,再跳出来反击。

最后,真菌获取营养的方式为异养类型,即它们自身不能制造食物,而是依靠分解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腐生)或从活的动物、植物及人体来获取营养(寄生),还有部分种类与其他生物共生。所谓腐生,就是靠分解死亡的动植物残骸及各种有机物获取营养的方式。这些真菌生活在土壤、枯枝落叶、草堆、水果及各种食物上,它们对于一些小分子的糖类或氨基酸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对于一些大分子的有机物,如纤维素、木质素、脂肪、淀粉、蛋白质等,真菌是靠分泌大量的胞外酶,把它们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之成为溶液状态,然后再以高的渗透压将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寄生,则是指真菌寄生在活的动物、植物及人体上,直接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此外,还有一些真菌与其他生物(植物、藻类及动物)共生,它们相互依靠,一方面为共生的生物提供好处,另一方面也从与其共生的生物那里获取营养。

上述特征都表明,真菌和植物及动物的差异很大,它们既不是植物,又不是动物,而是一类独立的生物类群。

真菌不是细菌

那么,真菌和细菌是不是同一类生物呢?客观来说,真菌和细菌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很大不同。

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营养方式都是异养,即腐生或寄生。

但真菌和细菌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如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主要是肽聚糖,真菌则大多为几丁质;真菌的营养方式全部为异养(腐生或寄生),大多数细菌和真菌一样营腐生生活或寄生生活,腐生细菌依靠分解各种有机物来获取营养,寄生细菌则直接从活的植物、动物或人体等各种寄主吸取营养。

细菌和真菌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有些细菌为自养类型,包括光合自养和化能自养两类。光合自养类型的细菌含有细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如光合细菌。但它们和植物的光合过程也不完全相同,细菌的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化能自养细菌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如硫细菌将硫化氢氧化成硫,再将硫氧化成硫酸而获取能量。

真菌和细菌的最大区别在于,细菌的细胞中只具有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我们称为原核。细胞中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而真菌的细胞中具有真核,即有核膜和核仁。细胞中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此外,细菌和真菌的有机体在结构上也差异甚大,细菌的菌体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等几大类,而且都非常小,真菌除很少种类为单细胞类型外,绝大多数都是由菌丝构成的,有机体也比细菌大得多,高等真菌的有机体还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分化,结构也比较复杂。所以,真菌和细菌不同,真菌中不包括细菌。此外,真菌也不包括放线菌,虽然放线菌的菌体为丝状体;但它们和细菌一样属于原核生物。

真菌从何而来

关于真菌的起源还存在诸多谜团。首先,真菌究竟是在哪个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目前还很难确定;其次,对于真菌起源于哪类生物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研究推测,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年代大约在距今37亿年前到距今35亿年前,原核生物(蓝藻、细菌类)出现于距今35亿到距今32亿年前,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演化而来的。据推测,真核生物大约是在距今15亿年前到距今14亿年前产生的。真菌是真核生物,因此,最原始的真菌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不可能早于这个时期。

第8篇

关键词:林木病害 介绍 症状区分

中图分类号:S7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fores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many, this is what disease, what is the insect pest, to introduce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simple kinds of disease, So in the pract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n a more targeted.

Key Words:Forest diseaseIntroduceSymptoma distinguish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把病虫害作为一个名词来形容树木的受害。比如说,“我家的树长腻虫病了”。事实上病害和虫害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腻虫(蚜虫)是昆虫的一种,而病害是属于病原微生物侵入植物体内造成的伤害而导致的症状。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线虫等,在树木上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约占80%以上,其次是细菌病害,这些微生物也统称病原。虫害是由昆虫取食或由其生活习性而对树木产生的危害,比如天牛幼虫蛀干,金龟子幼虫蛀根,舞毒蛾、松毛虫危害树木叶片,食心虫危害树木果实等等。

在生产上,必须弄清楚树木受害是由害虫引起还是由病原菌引起的,才能进行防治。杀虫剂和杀菌剂具有不同的作用,只能在正确使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功效,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防治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

一、林木病害种类

能寄生于树木的真菌、细菌、病毒和类病毒都属于树木病害种类,统称为病原微生物。它们能引起树木生长不良,严重时则会导致树木死亡。病原微生物与树木的关系有一定的专一性,不同病原菌通常寄生不同的树木。有些病原菌只危害一种或几种植物,另一些病原菌可能危害于多种树木。有些病原菌除了寄生(在活的树木上)以外,在没有适合的寄主时,还能营腐生(在死的有机物上)生活,它们属于兼性寄生的类群。在树木上大量发育的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干扰树木的正常功能并引起病害的典型症状。例如,树叶组织坏死造成叶病斑;气孔或输导组织被病菌侵染后可导致萎蔫和枯萎;叶绿素合成代谢的破坏则造成树木缺绿;病原菌产生的吲哚乙酸等生长素类物质可使局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而产生畸形或树瘿等特殊形态。

二、林木病原真菌

1、林木病原真菌概念

真菌是主要的树木病原微生物,许多真菌都可以引起树木病害。真菌是指有固定的细胞核与细胞壁,不含叶绿素,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以吸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一类真核生物。根据营养体,分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真菌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均能在植物上寄生。而无性孢子的大量繁殖和生长是病害蔓延和流行的主要原因,有性孢子在残枝落叶中休眠或越冬是第2年发病的主要原因。在许多病原真菌的生活史中,一个阶段在寄主树木上,另一阶段则在土壤或植物残留物中完成。病原真菌的侵染通常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尤其有利于病原真菌的侵染和蔓延,土壤pH值也对真菌的侵染和致病性有一定的影响。

2、真菌性病害特点

真菌所致树木病害几乎包括了所有病害症状类型。主要特点是在树木受害部位表面出病症,如粉状物、霉状物、瘤状物、毛状物、颗粒状物、白色絮状物等真菌的子实体(繁殖器官)或营养体(吸收器官)结构,一般根据子实体形状特征可以直接鉴定出病菌的种类。

三、林木细菌性病害

1、林木细菌性病害概念

细菌是指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与细胞膜,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的单细胞生物。它们通常通过渗透作用直接吸收寄主体内的营养,以裂殖方式繁殖,其繁殖速度在有利条件下极为快速。细菌主是通过树木的孔口传染,如皮孔,气孔,伤口。有些细菌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对其鉴别。

2、细菌性病害的特点

细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坏死与腐烂,萎蔫与畸形。在网状叶脉的叶片上,病斑呈多角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环。在肥厚组织或果实上的病斑,多为圆形。在柔、的组织上,组织死亡后易腐烂。有的部位被害后发生促进性病变,形成肿瘤,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根或干上。萎蔫是细菌侵染维管束的结果,树木维管束细胞被破坏后,水分、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会造成萎蔫。细菌性病害的病斑表面没有霉状物,但有菌脓(除根癌病菌)溢出,病斑表面光滑,这是诊断细菌性病害的主要依据。

四、林木病毒性病害

1、林木病毒病害概念

病毒是非常小的微生物,一般长度在500nm(纳米)以下,小的甚至在10nm以下。所以,病毒的大小就可想而知了。病毒的构造很简单,它有蛋白质的外壳,里面的芯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组成的。病毒寄生在树木上,与树木共享原料来繁殖,依靠树木的活细胞来维持生命,这也导致了防治病毒病的难度,因为我们在杀死病毒的同时也杀死了寄主本身的细胞或抑制其本身正常生理活动。病毒对化学杀菌剂、抗菌素、酸碱物质也有很强的抵抗力。

2、林木病毒性病害的特点

当树木感染病毒后,会在全株表现出病状,这是病毒病害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次树木病毒病害只有明显的病状而无病症。这在诊断上有助于区别病毒和其他病原物所引起病害。病毒侵染树木,病变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表现褪绿、白化、黄化、紫(或红)化、变褐等。还有畸形生长,生长萎缩或矮化、卷叶、线叶、皱缩、蕨叶、小叶等。病毒在树木间的传播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就是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助其他生物的活动而传播。非介体传播是枝叶磨擦,嫁接、种子及种用材料的传播。介体传播主要靠一些昆虫实施,如飞虱、蚜虫等。昆虫传播病毒的方式很多,有的是昆虫取食已染病毒的树木后,口器上沾染了病毒,再去取食没染病的树木时,就把病毒传播上去了。因此,防治植物病毒病,要防治传毒昆虫。

五、林木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发生受自然环境和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单纯依靠化学防治,不能从根本上防除病虫害。因此,要根据病虫害与树木、有益生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选用抗(耐)病虫的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管护,保护天敌等。长期单用一种农药会使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更加严重。应尽量选用低毒高效农药,把握住用药时机,做到科学用药。要改单用一种农药为两种农药混用或各种农药交替使用,以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小结

第9篇

生物是最基础的初中学科之一,它在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互助互动教学理念,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本文简明阐述了互助互动的教学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合作学习模式,以期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互助互动理念 ;初中生物 ;合作学习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最关键的阶段,初中生物课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将互助互动教学模式引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开展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将生物学科的特点与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有效结合,在生物学习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进步,全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科学合理地分解学习任务,让每位组员都参与其中,这就极大降低了个体的学习难度;其次,可以形成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目的。开展合作学习后,学生可根据自身差异,进行相互交流与合作,感受到彼此间的尊重,从而建立起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当今社会,人与人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每个个体只有具备合作技能,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环境的需要,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二、互助互动理念下初中生物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1.建立完善互助互动的反馈评估机制

只有建立完善的反馈评估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整体效率,不但学生可以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教师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制订教学反馈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清楚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且进行及时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同时合理定位自身,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才能推进生物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首先,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并且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不但要引导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还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使合作学习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师生之间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生物教学的整体效果。

3.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合作学习方式

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教师必须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分组,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探究生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教师设置的相关问题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探究性,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就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合作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还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确保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如在教学《单细胞生物体》时,笔者通过向学生展示草覆虫的相关视频,提出草覆虫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草覆虫是怎样呼吸等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各小组则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合作学习,起到了增强生物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明确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才能发挥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保障初中生物课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作者:唐巧英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瑞珍.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