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方针的含义

时间:2023-12-29 15:09:11

导语:在教育方针的含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方针的含义

第1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市场经济;考试;弊端;淡化

在传统观念中,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的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经济利益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观上已发生了为教育界主观意识所不可回避的深刻变化。人所需要具备的素养,已经不是“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字所能概括,中、小学的教育方针与教育内容,也不应再受这五个字的局限,而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求作出与时俱进的延伸和拓展,以适应时代对教育的期盼。正是为了使教育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党和国家多年前就指出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正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实质上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的一项号令。遗憾的是,除了一些有识之士作出响应外,从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看,这一号令没有得到落实。落实不了的主要因素,不在社会,不在家长,而在学校。因为,中、小学特别是中学,直到今天仍在或明或暗地实施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严重缺陷在于只面向少数学生的提高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的特征是:教育追随教学,教学追随考试,考试追求考分,分数主宰教育,形成了一个以考试为锁链的怪圈。这个怪圈不仅扭曲了传统的教育方针,而且使素质教育没有容身之地,从而造成素质教育至今得不到真正落实的不良局面。中、小学教育要破除这个怪圈,必须打开怪圈的锁链。打开锁链,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淡化考试。只有淡化考试,让考试回归本义,使考试不成为铁链,怪圈才会破碎,素质教育才能进入中、小学校园扎根成长、开花结果。

一、考试偏离本义的历史渊源

学校教育包含教学与培育。检查教学成效有多种方式,考试只是检查方式之一。考试的本义,是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定期检查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成效,结合试卷分析,对教、学双方作出阶段性评估,进而完善教育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全校各年级、班的学生能够同步前进。中、小学的学年考试与升学考试,其含义有所扩展,但含义的扩展仅限于敦促学生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考试的本义决定了考试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工作由国家分配。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升入中专、技校,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能不能升级要考试,能不能毕业要考试,能不能升学要考试。升学―毕业―分配成为教育的轨迹,考试不由自主地成了铺就这条轨迹的铁链。考试的地位与作用在偏离考试本义中得到了升华,应试教育逐年成型,应时顺势地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

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这是一个令多达570万、在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时期内失去学习机会的青、中年学生欢欣鼓舞的年份。也正是从这一年起,“考试”这两个字不但受到了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关注,而且其关注的炽热度一年甚于一年。从编印大批复习资料开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复读班、家教、电教、升学指导、摸底考试、模拟考试充塞了整个中、小学教育空间。最初几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逐渐被“一心一意要过考试关”的行为所取代。

按理说,如果对考试的关注仅限于高考,确也无可非议。因为,高校培养高级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终端环节,高校招生数虽然每年有增无减,但终究名额有限,对即将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通过考试进行必要的选择,应该被认为是一项理所当然的举措。关键是对高考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高考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其特殊在于他的功能和目的是选择少数、淘汰多数。中、小学教育,不论属于义务制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一切教育举措、教学手段都要对全体学生有利,为全体学生服务。如果中、小学的各种考试也以选择少数、淘汰多数作为考试的功能和目的,考试显然偏离了考试的本义,教育、教学也因此而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偏离本义的考试使考试堆成了一座金字塔,应试教育是塔基中、小学各类考试是塔身,高考是塔尖。考试的金字塔,象征了应试教育以不断发展壮大,达到根深叶茂。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班级管理

在21世纪的素质教育中,应如何管理好班级呢?这是初中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初中班主任是学校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班级而设立的专职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工作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工作做得好,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学习的进步,思想健康,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那么,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具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和重要作用呢?这里,我作简要的阐释。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应具有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中学培养目标

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学培养目标都明确规定了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必须全面理解教育方针的含义。只有自己理解了,然后才能通过实践,落实于每个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在全方位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

初中班主任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才能和学生靠近,实现交流、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向班主任倾吐,班主任才可能深入细致地作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比如:学生遇到了困难,班主任应认真、仔细地讲给学生听、主动去帮助;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到厌恶,班主任应主动找学生交流,并且举一些有关对学习感到应烦而重新加强学习,最后成为名人的事例,使学生们多吸收教训,主动学习,不懂就问,凡是都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正如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班主任除了是教师而外,还应像家长一样,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在接收学习的同时,还应得到温馨、体贴,健康地成长。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信任于学生大胆地开展学校一切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正面教育、严格班级管理

初中班主任应根据这一要求在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地进行了解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思想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我们绝不能以权势来欺压、打骂,甚至体罚学生。我们应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如果发现学生中有先进思想、行为的,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表扬,并向大家宣扬,要向他学习,只有在这正面教育为主的前提下,辅之以强制性的规章制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初中班主任是一班的总负责人,对学生的要求最多。但要想具有良好的班风,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因为班主任的好行为、好作风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陶冶。能让学生从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主任具有不良的行为、作风,就导致学生思想分离,从好的方面也能变坏。由此,班主任的作风与坏,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极大。

二、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具有的重要作用

(一)、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组织和领导作用

为了把班级管理好,我们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科学的方法、建立起良好的班级并为实现班级的目标而采取的活动。科学的班级管理队完成教育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刚聚合在一起的班级变成一个良好的班级,可以把一个“乱”班转变成先进班级。反之,一个不称职的班主任也会使一个好的班级每况愈下,变成一个“乱”班。这可说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常规性作用

常规性班级管理是在认识班级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起教育、生活和班务工作秩序。

我们为了把班级常规管理好,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二是班级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班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符合学校的一切制度,符合学生特点和班级实际。贯彻落实班级规章制度,要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建立了完善制度,就应严格执行。

(三)、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分阶段性的作用

这里的阶段性管理主要指班主任对班级在一个学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的管理。

开学初的工作:给学生报名注册,要求学生打扫教室、清洁区和自己的寝室卫生;了解学生,多与学生交流、相互沟通,熟悉班级情况;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熟悉科任教师;领取班级课程表;开好第一次班会(如要求同学们如何自觉遵守学校的所有规章制度);选好班干部,进行素质教育。

期中工作:对开学初的工作进行检查和小结;召开班级科任教师会议,分析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提出的见解加以阐释;召开家长会议,巩固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家访,优生谈话、后进生转化等等。目的是为了后半学期的工作加以实际、改进。

第3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责任

[DOI]10.13939/ki.zgsc.2016.35.199

1 教育督导的含义

从现代教育管理学层面上来看,科学的教育管理是由教育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系统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在教育管理的体系中,教学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也包括了决策、执行以及监督控制三个不同的系统。当前,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中缺乏有力的决策、制度执行力度,从而导致了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成为了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教育部门虽然进一步增加了对其教育教学的评估,促进各高校的教学力度的提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改善,然而这一具体的评估注重的仅仅是结果,缺乏了对过程的重视,不少的高等院校的评估结果并不合格,过多地掺假,从而无法全面地实现整体的检讨及对偏差的纠正。为此,我国的高等院校不断地寻找着一种动态的对教学体系运行状态进行监督控制的方式,而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教学监督正好是高等院校所寻求的一种最具有效果的手段。

从字面含义上来看,高等院校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监督及指导。由此可见,教学督导的工作是对教学的整个过程的跟踪,是从开始到结束的,具有长期性、始终性及常态性,并不是阶段性、偶尔性和突击性的。另外从概念上来看,教学督导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监督、督促;指导,导向。两个方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其中的监督和督促是主要方式,最终的目的在于指导及导向。

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中,督导的工作是全面的对教学的整个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这一管理机制的主要宗旨在于教学,通过具体的教学研究,帮助学校的党委、教务处以及领导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学校教学的每一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教学监督岗位也直接地帮助高校的党委、教务处及校领导实现对教学的管理。

2 高校教育督导的职能

2.1 监督职能

所谓监督,是上级对下级执行的监察和督促。在高等院校的教育的督导职能中,它是对其本质的最好体现。这一职能实行的宗旨是为了进一步地催促下级对教育方针及各级政策实施的主动性,高速高效地完成教学、教学及相关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然而我国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对立法的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按文件办事”的习惯下,各级政府并没有明确地在文件中指出法律效应,另外监督系统缺乏力度,不少的干部和群众也没有相应的法制观念。从教育督导工作的具体对象,内容以及工作重心可见,其监督职能是不可或缺的。在监督职能的实施下,下级部门能够更好地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更加明显的战略位置。主要领导能够亲自对教育工作进行监督,能够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加入教育解决的相关问题,能够在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中加入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容,能够坚持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等,因此足以证明监督职能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

2.2 指导职能

所谓指导是指上级具体对下级工作的内容、程序以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指教及引导。历年来,行政指导的实现所依靠的都是权威及法律的静态功能,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已经一步步地迈向以指导、激励等辅助动态为主,对人们自身积极性的潜在发挥有着更多的关注。

在法律和权利的运用下,教育督导机构及成员有效地进行行政事务,然而这一功能具有一定的静态性和刻板性,于管理效用能力来讲,更需要注意的是指导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使其动态功能得到发挥。高等院校教育督导的指导职能在具体的实践中也较为明确,譬如对学校的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指导,教育政策、方针实施的指导,以及对教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等各个方面,从而将这一职能更好地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促进高等院校教育督导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2.3 评估职能

教育评估即教育评价,这一新兴的教育科学发展于21世纪,在当代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从概念上来看,教育评估是在相应的教育目标基础上,以相应的、现代化的教育统计及测量方式为依据,从而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做出相应的判断。就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观点及发展而言,教育评价的积极展开有利于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对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颇大。教育评价涉及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评价,对教学工作、学生的态度及学习质量的评价等各个方面。

教育评价系统中,教育督导的评估占据着重要的 位置。教育评估保证一定的科学性,有利于教育思想的端正,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展开以及管理的科学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从整体上促进教育事业的优化,保证教育质量及办学效益的提升,使广大群众及教育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为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督导人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合作、配合,促进系统性的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使协调作用及骨干的效用得到积极的发挥。

2.4 反馈职能

在控制理论中,反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反馈,指一个系统输出的信息作用于被控制对象之后所带来的反应,然后收回这一反应信息,从而在输出对控制系统的信息造成的影响的过程。

在教育管理的发展中,教育督导系统是一种反馈系统,换言之,教育督导机构人员通过对教育部门、工作者的想法及要求作出反映,从而使得上级各项方针、政策、指令任务、执行情况以及方针政策本身问题的“反馈”的实现。在教育督导系统中,当指挥中心发出指令时,下属对其系统进行实施,乃至其指令本身是否正确,都能在反馈系统中得到及时的反应,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管理回路。反馈职能将原因及结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促使事物的发展与周围环节处于动态的统一之中。使督导机构的反馈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领导者能够耳聪目明,运筹帷幄,指挥过程中更加的镇定。

3 结 论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督导机构中,四个方面的主要职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做好监督的同时做好指导工作,一切的指导以正面为主,“监督、检查和评估”是整个指导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指导的前提下,对其进一步的深化。高等院校的教育督导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被督导的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使其工作做好,把学校办好。

为此,高等院校在进行教育督导的过程中,需要使其整体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教育督导机构的效用能力得以更好的发挥。其监督、指导、评估、反馈四个方面的职能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必须面面俱到,否则将会给工作带来较为严重的失误,不利于高等院校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4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32-02

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普遍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就目前来说怎么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指导高校教育者管理大学生,怎么开展具有价值意义的新型高等教育是摆在当代教育者眼前的问题。而现代教育活动本身的价值是围绕人这个个体来展开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引入“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价值所在

“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的一种模式和理论。这种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曾经有位古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是万物尺度,存在时万物就存在,不存在时万物就不存在”。而“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其原理就是指一切的以人这个个体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后现代主义也随之兴起。“人本主义”也被赋予了“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的含义。

有关“人本主义”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其主要有三点:一是注重对个人的研究,认为人本身具有的行为特征,自由对人的影响大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体现,认为人本身具有创新、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三是注重个人潜能的发展。因此,借助人力本身的能力,比如特殊感觉、知觉去研究真善美,寻求突破人的创造力和人类反应的可能性,还有就是重视人类自身的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理论体系就是所谓的人本主义思想。从以上我们探索就很容易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它非常强调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很重视人的独特性,特殊性;三是很注重人自身潜能的发展。总而言之,“人本主义”就是要求一切从人的自身、本位开始,一起的制度的制定和政策措施都要“体现人性美、注重人情、尊重人权,而不能超越人本身的发展阶段,当然也不能忽视了人自身的需要”。

人本主义教育,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于人自身的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自身的人性和人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强调发展人得个性,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就是要把大学生看做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心,一切开展的工作都应按照学生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特点来展开,围绕人、依靠人、重视人,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激发他们自身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人本主义”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性

我国至建国以来大的教育方针几经调整,最终确定了“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围绕这个目标,我国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就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例,在这里我们培养的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富有创新能力和高级实践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在此,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最核心的内容。现代教育的紧迫性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也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实现个体的本位教育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的理念,具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都是照搬前苏联的,在当今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其管理模式比较僵化,在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中,行政化比较多,但是它在当代高校比较流行,殊不知大学是思想上最活跃的地方。大学本来因该是百家争鸣的地方,但是看看现在的大学,行政化很严重,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着大学生,尽管这些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面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它忽略了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教育中心的问题。着中国管理模式,管理上很多,但是极少有疏导,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这其中还有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的高校,必修课程很多,选修课程很少,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信息,教材几年不变一次。教学方法几十年如一日的灌输多,启发引导很少。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发展。如何引入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者因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可以说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一个经验管理模式到以人为本、理性管理的转变过程。也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当代高校中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一)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育者要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要倡导“尊重学生”。具体表象是:一是要在教育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创新能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尊重学生自身的人格。在校的大学生都已经是成人了,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能力。他们急切的渴望能被社会接纳,被认同。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下转第34页)

(上接第32页)

(二)建立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从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建立一个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在建立体制前,领导者要考虑首先是学生的感受,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民主化的管理体系,不然一切都是乱弹。在学校的运行机制上,要多考虑教师和学生们的感受,实行制度上的“严”,但是在管理上又要有“情”,严宽结合、情理相济。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形成一个宽松、和谐、融洽、民主的学习和教育氛围。

(三)优化校园治学环境

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于有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教育教学氛围。在这样一个教育教学的氛围中我们才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本位优势。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要去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想和主观能动性。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真正活跃起来,改变以往的死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才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四)构建平等交往式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不是教育者单项的去领导师生,去管理师生。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师围绕着学生团团转。而是一种新型的交互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所有的模式中的角色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教育者要提倡一种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培育学生的主题,为学生这个主体的发展铺好路。人本教育提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没有谁比谁重要,没有谁领导谁,一切都是平等的关系下进行的交互式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才可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为主体才可能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也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的绽放出教育这个人性光芒,才会产生真正的真、善、美的教育硕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138.

\[2\]王少凯.人本主义与教育创新\[J\].社会科学辑刊,2007,(3).

\[3\]朱江.主体性: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原则\[J\].山东社会科学,2007,(3).

第5篇

高教管理科学化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包括行政领导部门(宏观)的竹理与高校自身(微观)的管理科学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包括高教管理科学理论与高教管理工作实践问题。

对高教管理科学化的含义有三种认识:

l、高教管理科学化是指高教管理的理论化、系统化和现代化。高教管理科学化就是探索高教管理的客观规律并形成理论,高教管理系统化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形成高教管理体系,高教管理现代化是指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技术,并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些属于第一层次。此外,有人提出高教管理必须法制化、规范化、效益化、民主化,这些属于第二层次。

2、高教管理科学化就是规律化。规律是科学的基础,高教管理必须遵循其客观规律并探索新的发展,争取最大的效益。

3、高教管理科学化就是要解决好必然性、方向性、重要性、长期性、可能性、艰巨性、继承性、发展性、实践性、系统性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研究高教,理科学化的指导思想。

对此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一认为,要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为指导思想。另一种意见认为,才扮导思想要包含三点:(1)坚持以理论为指导,(2)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基本任务;(3)要从我国高教管理的实际出发,有自己的特色。第三种意见认为,指导思想应包括以下三点:(1)教育要“三个面向”;(2)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与科学;(3)以培养“四有”人才为方针。

三、高教I理科学化的内容。

与会代表在讨论中大体有三种看法:(1)高教管理科学化的内容是指教育目标、教育的条件及教育活动管理科学化;(2)教育实行计划管理;(3)指高教体制的改革,实现对人、财、物和信息管理的科学化。

四、如何实现高教管理科学化。

与会代表着重谈了四点要求:首先,必须转变与社会主义建设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教育管理思想,克服把学校当作消费单位的观点;其次,高教管理者要克服形而上学和主观随意性,实行科学决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调动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再者,要提高领导者的管理素质,高教管理干部不仅要“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而且应有高教管理的理论修养,此外,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起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高教管理信息系统。

与会代表还对高教管理改革要着重做好党政分开、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等工作谈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如党政分开要有思想基础和制度保证,要处理好集体决策和个人执行的关系,合理放权必须加强目标管理,指挥单位要下放部分决策权、指挥权、协调权,职能部门要下放部分参谋权、检查权、服务权等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问题

实现思想政洽教育科学化,应做到概念分清、目的明确、对象清楚、目标具体、内容系统、方法合适、体制完善、机构稳定、队伍精干。现具体论述如下:

一、概念要分清。

思想政治工作,就工作而言不是科学,但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科学,当然,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关学等,这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目的要明确。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问题,会上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不是手段,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教育方针的要求,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学生去掌握这门科学,这也是目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手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扮

三、对象要清趁。

有的代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也有的代表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师身上。也有人认为,学校的全体成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四、‘目标要其体。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目标管理,目标应具体、规范化。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应分别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

五、内容耍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系统化、理论化,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目前高校尚无合适的德育教材,各行一本书,标准不统一,不利于科学管理,也不利于形成理论体系。

六、方法要合适

思想政治教育要搞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要遵循科学规律,坚持疏导方针,做到实事求是、言传身带、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平等待人、心理相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七、机构典健全。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没有争议。现在有的学校成立了学生工作部‘处’或委员会,负责全面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有些学校没有理顺关系,应誉减少辅导员和其他专职政工人员的事务性工作。还有的代表提出,学校与部队的情况相似,可设立政委,以行政身分领导政治部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政策分析

作者简介:梁卿(1978―),男,安徽怀宁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管理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教育哲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08-04

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在职业院校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为了贯彻这一精神,教育部于2006年在青岛召开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至此,对半工半读的研究就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已有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人们在半工半读的概念上还是众说纷纭,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这一方面为半工半读的实践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半工半读在实践中陷入各种误区。其次,正因为对半工半读的概念缺乏清楚的界定,因此对半工半读基本目的和实现形式的把握就存在偏差,影响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健康开展。因此,从促进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对半工半读的概念、目的和实现形式进行讨论。

一、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基本概念

从现实职业教育实践来看,对半工半读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半工半读理解为勤工俭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的把半工半读理解为部分时间工作,部分时间学习的制度;还有的认为,只要中职学生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作的时间占到学生学时间的1/3,就是半工半读。从理论研究来看,对半工半读的权威界定也还没有见到。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对“半工半读”概念进行探讨。

关于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较为权威的政策文件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半工半读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1}这个表述与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半工半读的界定是一致的,可以视为官方政策对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界定。对于这一表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半工半读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半工半读指的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完成学业过程中,部分时间参加实际工作,部分时间读书进行理论学习的制度,从而与完全进行理论学习和完全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制度相区别。

第二,在半工半读制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学业的。由于半工半读是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来实施的,因此“工学交替”中的“工”指的就是在用人单位从事的实际工作,“学”指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学校范围内的学习”,既包括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学生在学校参加的实验和实训。所谓“交替”指的就是一种循环的结构。据此,所谓“工学交替”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结构:实际工作――学校学习――实际工作――学校学习――……,或者学校学习――实际工作――学校学习――实际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工学交替中的“工”和“学”都是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服务的。这样,职业教育的半工半读就与以下几个概念区别开来。(1)与传统职业教育中,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参加工作的“先学习后工作”的学习制度区别开来。(2)与职后继续教育中,“先工作后学习”的学习制度区别开来。(3)若撇开表述中的“基本”这个限定词,那么“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就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这就将“半工半读”与其他许多相似的事物区别开来。比如,根据这里对半工半读的理解,那么,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的“2+1”制度,即学生头两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制度就并不是半工半读。因为在这种制度中,并没有体现出工与学的“交替”。若加上“基本”这个词,则对“基本形式”这个词组的理解就成为把握“半工半读”概念的一个关键。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在目前还只是一项处在试点阶段的政策。作为一项政策,对半工半读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不应允许模糊性的存在。但是,作为一项还在“试点”的政策,对半工半读的界定就不应太死,而应该给多彩的实践留下一定的空间,以便实践工作者在实践中能自由地探索。也就是说,在“形式”前加上“基本”这个限定词,主要是从政策角度考虑的。总之,从目前来看,半工半读的形式就是“工学交替”。

第三,半工半读要求实现“工学结合”。所谓“工学结合”指的就是学生“在单位工作”与“在学校学习”的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任务与其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是相关的、一致的。《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试点院校要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开展半工半读”。{2}这就把“半工半读”与“勤工俭学”区别开来。同时也表明,职业学校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找到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就不能称之为“半工半读”。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概念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即“学习制度”、“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一种学习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学生是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学业的。要做到“工学交替”,就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同时,“工”与“学”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即“工学结合”。

二、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主要目的

从政策文本来看,国家试行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有多种目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则规定:“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4}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半工半读这种学习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和成才就业的有效措施。”{5}

总结这些文件中的论述,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发展”目的,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就业”目的,即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就业。三是“帮困”目的,即帮助部分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就业”和“帮困”目的主要是基于现实因素而提出的。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导致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顺畅就业。这导致“四损”,即职校学生找工作困难;职业院校则因为毕业生就业困难,出现生存危机;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出现“用人荒”;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则因为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受到影响。半工半读制度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由此,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促进学生就业就成为实行半工半读的一个重要目的。“帮困”目的的提出则是因为一些职校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正常完成学业。总之,“就业”和“帮困”这两个目的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当前半工半读的实践中,许多职业院校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两个目的,而对于“发展”目的则缺乏清醒认识。这导致半工半读在实践中陷入了各种误区。一些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一味迁就一些用人单位的无理要求,擅自改变教学计划,大幅度增加“工”的时间,变“半工半读”为“以工代读”。一些学校则把半工半读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就业的一项制度安排,在实践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的训练,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则是能省就省,导致毕业生人文素养普遍较差。因此,从促进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发展”目的。

事实上,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项制度,“发展”目的才是半工半读最为根本的目的。首先,从整体教育政策的角度来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其根本途径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也被写进了我国《教育法》,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不论采取哪种具体的制度形式,都必须贯彻这一方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当然也不例外。当前之所以要进行半工半读的试点,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制度较好地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因此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职业教育政策文本来看,半工半读被认为“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7}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半工半读是要培养学生成才的,一是半工半读的形式是“工学交替”,交替中的“工”与“学”是相互结合的。第一点说明半工半读从根本上是一种“教育制度”,而不是一种“劳动制度”。第二点则进一步说明半工半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为相对于先“学”后“工”制度来说,工学“结合”基础上的工学“交替”才真正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发展”目的作为这一制度最为根本的目的,也统领和支配着“就业”和“帮困”的目的。以“就业”目的为例,为什么职业院校学生出现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是职业院校“关门办学”,没有很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导致学生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则较好地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而也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在实现“发展”目的的同时,实现“就业”这一目的。

三、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要真正地得以落实,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实现形式。正因为此,《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地把“探索新形势下半工半读的多种实现形式”作为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首要内容和任务。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这一点。

关于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政策文本除了提出要积极探索之外,事实上也有一些说明。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介绍说:“山东省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了四种形式:一是工学交替型,即学生半天生产实践、半天理论学习,学生工与学交替完成学业;二是校企合一型,即把工厂办在学校、把学校办在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三是校企契约型,即学校与企业建立契约性关系,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固定实习基地和学生的就业基地,学生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员工也可以到学校进修学习;四是学校自办产业型,即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需要创办产业,既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实习机会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他们的这些做法很有启发意义,究竟哪种办法好,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希望各地各职业院校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积极地去试,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找到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半工半读模式。”{8}这表明,山东省总结出来的四种形式得到了认可,事实上,这四种形式也得到了职业教育界的认同。

笔者认为,政策文本对半工半读实现形式的界定还有待商榷。从前文关于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概念来看,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校企合作”的形式,一是指“工学交替”的形式。所谓的“校企合一型”、“校企契约型”和“学校自办产业型”其实是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工学交替”与这些形式并列,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工学交替”是指“实际工作”与“理论学习”交替。

就“工学交替”的实现形式而言,《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指出:“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9}这里的界定非常清楚,但是,先在学校集中学习,后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没有实现“工”与“学”的“交替”,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学交替”。总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包括“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工学交替”的形式。其中,“校企合作”的形式有“校企合一型”、“校企契约型”和“学校自办产业型”。“工学交替”则只有一种形式,即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工学多次轮流交替。

注释:

{1}{2}{7}{9}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6]12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3).

{4}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5}{8}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第7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问题;对策

一、 目前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内市场经济的逐步走向成熟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高校的美术院系在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模式的同时,还找寻找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下的美术人才打造方案。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相对突出的:第一,缺乏一套完善具体的教学质量评估措施。第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方针与教学目标都仅仅是一纸空谈,无法得到具体落实。

      首先,各高校的美术教育体系教学质量评估措施落后或不完善。美术教育是种有别与其他教育门类的教育体系,必须借助相对全面具体的评估措施来进行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因为老师在场而不能真正的将自己投入到绘画实践中,很多学生在完成其绘画操作的时候,往往去观察老师的判断,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按照教师的绘画模式和绘画思维走。这样就造成美术教学失去了真正的含义。

      其次,忽略了美术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质所需,完全照搬其他教育门类的教学质量评估措施。像是就美术的人体结构教学而言,通常大部分美术院系仅仅是借助理论考试来检测学生们的具体掌握情况,这是种不科学也没有实质意义的检测手段。因为开设人体结构课程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们全面的了解人体各种结构组织,以为将来的美学教学打基础。这种认识不是简单的指导哪儿是胳膊,哪儿是腿。它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绘画方面的基本素养。而在考核中却又要以理论的方式进行文字考核,这种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视其实意味着不重视。

      再者,大部分高校的美术院系都将美术论文当做科研的评估手段,但是评估方式不适合注重实践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学的实质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聪明智慧发挥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而不是在围绕在美术理论上做文章。过于将学术理论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会束缚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美术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对美术教学和科研加强重视的时候,应该尊重美术专业自身的特点。

二、 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对策

      (1)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教育的实质作用是将根据每个人学习特性以及实际所需,通过系统系的学习来引导与培养其成才,最终完善与实现其自身价值。如今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目标将世俗的价值观为导向,完全是以客观利益为核心。把精神产品迅速商品化已经成为很多美术学习者的耳标,因此出现了一些不重视艺术豢质修养而纯粹注重经济效益“艺术刨新”。这些往往是刻意追求标新立异,甚至是内容空虚、颓废的作品。另一方面,艺术的进步与完善需要出色的艺术教学体系来推动,所以就对当前各种艺术教学活动中艺术价值观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内在底蕴深入了解的基础是建立在开阔的艺术视野、全面的艺术理论、扎实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造出更加完善与具体的艺术教学体系。

      (2)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

      处在社会发展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竞争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仅仅借助美术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学体系优化来推动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是远不足够的,发展的核心应该放在打造出掌握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美术专业中青年教学骨干力量。将中年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与青年教师的积极探索精神有机融合起来。另一方面,应注意限制师资队伍近亲繁殖倾向,为此,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重点院校中有成就的专家担任客座教师参与教学、科研,以建立编内外互补的师资队伍;应提供条件,每年选派教师外出进修、考察……,学会各种新型材料和制图软件的使用,在思想上达到新老更替,学术更新,保持、强化专业的优势。

      (3)社会实践应作为主要课程来抓

      纵观国内美术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对与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绝对是国内美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多种客观因素,社会实践始终没能正式的成为一种美术教学学科。首先,在大多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校外写生为主,这样的方式仅仅让学生有种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而并没有对社会实际现状与日常生活有任何深入的了解,这并不算成功社会实践。其次,对于美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大部分学校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与全面的筹划,很多时候仅仅是走个过场。美术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种具有深远意义与实质教学作用的美术教学学科,具体体现在:第一、在各种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课堂中的美术教学与实际美术运用之间的关联与区别,这样能够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真正实现美术教学的客观作用。第二、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与其它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观摩、学习,接受新观点、新思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第三、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从而为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作好准备。第四、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学校的课本所不能给与的,书本上的知识与画室的模特并不能给学生一个真切的社会氛围。社会实践是给学生步入社会一个学习机会,能够让学生们在将来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应有的心理准备。

三、 结论

      教育的实质作用是将根据每个人学习特性以及实际所需,通过系统系的学习来引导与培养其成才,最终完善与实现其自身价值。著名的教学学者马拉斯蒂芬认为,学校必须寻找到教学与教育之间的接入点,在进行书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教会人做人的道理。正是如此,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美术教学都需要与美术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代特性的美术人才。吸收和创造更为丰富的表现方法和形式.运用具体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独创精神,将单一的、片面的学生教育转向培养适应社会的、多维的、灵活的、综合的和具有创造性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这是高等美术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谢朝玲.浅谈高校美术教育改革[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

第8篇

记:孙院长据我们了解近些年来,各国都在制定国家级的教育质量标准,这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您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孙:好的!我非常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尽早出台我们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以便更快更好的推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据我所知,我国也正在研制此方面政策。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于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期盼着国家能更早出台此方面的标准,并在此方面不落后于其他国家。同时我也认为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就像食品卫生和企业产品加工如没有国家的质量标准,就无法保证人民的生活一样。

记:您能和我们谈谈你这里说的"标准"的含义吗?

孙:一般情况下,“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在中国教育报发表题为《用标准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国际共识》一文中对标准是这样说的:“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并达成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我认为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谈到质量问题时,它都涉及到和国家的质量标准相对照,相比较甚至和国际上的质量标准相比较,这时才能说清楚该产品的质量好和坏,合格和不合格,教育质量也应是同样的道理。

记:如何理解标准是一种规范性文件呢?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区别是什么呢?

孙:标准是规范性文件之一。它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区别:一是经协商,二是由公认机构批准,只有符合这两点才能称为标准。标准所做的规范,有的具有强制性,有关方面必须严格遵守,例如强制性标准。有的并不具有强制性,须经协商共同遵守,例如推荐性标准。

记:这里如何理解“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呢?

孙:这里所说的“重复”,指的是同一事物反复多次出现。例如:成批大量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复投入,重复加工,重复检验,重复生产;还例如:同一类技术活动,如某些零件的设计,在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上同时或相继发生,某一种概念,方法,符号被许多人反复使用等等。

记:您认为国家级质量标准的作用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个标准有利于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家教育质量标准能让国家的教育变得更强大;有利于构建基于教育质量标准的绩效拨款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按照质量标准或绩效进行拨款成为经常性经费拨款制度的组成部分,是近年来发达国家保障教育质量标准的一种新动向;有利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监督;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化。

记:您认为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检测的作用是什么呢?

孙:这里我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育质量监控?基础教育阶段的质量监控是指监控组织(国家)通过对本国受教育者的关键年龄的学生学习的若干主要课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进行的特定抽样测试。其次,通过这样的测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让教育决策部门能及时调节教育的政策,课程设置,控制教育行为,从而稳定与提高国家的教育质量。

记:有人认为,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就是质量标准,不需要再制定国家级标准了,您认为呢?

孙:我认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制定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的纲领好原则。各类质量标准应具体体现当合国家的教育方针。记:我们知道世界各国对其本国的教育质量都有不同的评价与检测方式,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中由于教育发展比较均衡,教育条件已经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所以在发达国家出台教育质量标准比较容易也是时候,而我们国家的情况不同,教育发展不均衡,还有许多办学条件上的问题,您看在这种国情下如何出台国家质量标准呢?

孙:我们认为越这样越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用国家质量标准来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像工业和信息技术等行业并没有因为条件的不足而降低产品的合格的标准,而是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和国际接轨了,同时这个行业也发展了,走向了世界。当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但我们可将城市,农村,发展快的地区分情况逐步来执行这个国家质量标准,以便让各级政府有一个标准的判断,不断的加大投入。我想关键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大国要有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有了这个基本标准才可以不断去完善。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还有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很多教育标准,并鼓励各国开发可以测量符合国际定义、标准、目的或目标的高质量教育的指标体系:"欧盟制定的《欧盟学校教育质量报告-16项质量指标》是监控其成员国学校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根据;英美各自强化了结果导向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印度则继续完善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质量保障国家教育体系。"这些却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记: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PAIS测试吗?

孙:好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t,PISA)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它在评估和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国际性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测试的数据,通常采用因素分析,集群分析和多层次模型风方法,剖析各国或各地区的教育素质的变化,进而深入剖析家庭,学校和教育政策的结构和过程对学生表现的影响。所测试的学生表现不仅包括的知性阅读数学和科学,也包括非认知性的自我观,学习兴趣及学习策略等。该评估计划所剖析得影响因素包括学生的阅读习惯及阅读态度,自主学习的策略,对科学的态度,以及课程改革,学校自主与教师参与决策和“影子教育”等等。

第9篇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德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了一些,对教育教学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里始终站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家知道,教育方针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在老师的教育下全面发展,其中德是排在首要地位的,是学生受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与其他各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做德育工作,既要有静态的晓之以理,还要有动态的品德践行,要多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深入领会道德的含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多营造道德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的时间活动中时间自我,让学生在课堂,校园的内外,广阔的天地里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在全社会中普遍重视和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校是一个专职的育人机构,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形成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纪和品质教育,对初中生未成年人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新理念,新思想,各学科都要渗透德育教育,拓展德育阵地,增加教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和德育内容,积极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学科中增添时代美的内涵。真正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学校的教育部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育”“五爱”教育,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创业教育,也要特别的加强,因为他们将成为未来祖国建设的栋梁。

教师重任在肩,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勤奋精神,教师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得当,把学生们原有的较好的客观条件变为学习的动力。由于现在的学生有过多的依赖性,依靠家长,依靠教师,缺乏自理能力和勤奋精神,正对于此,教师和家长应积极配合支持,抓住机会和利用好的教育方法,磨练学生的意志,毅力,鼓励他们用自已的勤奋获取胜利的喜悦,,启发他们获取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引导他们按照正确的方面继续攀登。时间长了,学生也就会在思想上有所进步,对于后进生要进行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一定要耐心细致,让他们认识到聪明来自于勤奋的道理。努力克服种种不利的各种因素,才会获得较好的成绩。

大家知道:在当下新的社会形势中,德育工作是社会道德建设系列工程中的一个子工程。学校又是德育的主阵地,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青少年的发展方向,政治倾向和精神面貌,要想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每位教育者应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重中之重,是各项教育内容的首位,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地位也很重要,意义较为深远。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着核心的作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工作上来,抓好德育寄出,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