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5:09:12
导语:在品牌农业发展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际、国内有机农业发展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为准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逐步打造有机农业生产产业链,形成名优品牌向外拓展市场。
二、发展目标
年将刘家村委坑里村小组列为有机水稻示范区,将力上果园场列为新余蜜桔示范区,在取得一定经验基础后,再逐步在全镇实施有机暨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今后五年有机农业发展目标为:一是完成规划区内土地有机转换和认证,二是逐步发展和壮大有机食品产业,三是提高农业效益。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有机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成立机构。成立镇有机农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明确职责。各部门要立足本职工作,大力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全面做好各项工作方案制定落实。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推进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一是科学制定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合理布局有机农业生产,对有害残留的耕地、山地要规划,进行转换期(3-5年),采用水旱轮作与绿肥轮作等方式加速土地转换的生产模式,三是重点推进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
3、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建立有机农业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一是在有机农业示范区域内,禁办、停办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有污染的项目,二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及化学添加剂等进入示范区内,有机农业示范区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使用必须经过区有机办的批准,由镇有机办监管,三是严禁违规经营和使用禁用农资。
1.种植业发展现状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4.2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关键词】 有机农业;三产融合;经验;启示
淄博市位于山东中部,南依泰沂山麓,北濒九曲黄河,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但这几年,有机农业发展很快,成了后起之秀。淄博市的有机农业大部分分布在博山区,小部分分布在沂源县,这两个区域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平均海拔比较高,其中沂源县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空气质量较高,水质清洁,土壤肥厚,并且完全没有受到化肥和农药的污染,被专家认定为我国北方地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最佳适宜地带。淄博市有机农业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市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淄博市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
2008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淄博市有机农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目前,有机农业的发展有声有色,也积累了一套发展经验,对其他地区发展有机农业有较强的实践借鉴意义。
1、打牢坚实的农业根基
培育农民发展有机农业新观念。农民是发展有机农业的主体,有了农民的热情参与,有机农业的发展才会燃起动力。首先,积极宣传有机农业,让农民了解,并产生兴趣。充分利用传播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有机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以及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组织农民到有机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学习、参观,让农民对有机农业及其好处有直观印象。其次,要优先保证农民的收入。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提高农业的收入,充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以此来打牢有机农业发展的根基。
科技创新为有机农业保驾护航。有机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近年来,参照国内外行业标准,结合淄博发展有机农业的实际,继续完善了本市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使得有机农业生产有标可依。组建了区县、乡镇各级有机农业技术顾问团和技术服务队,通过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有机品牌农业的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土壤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及物理防治等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普及有机品牌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有机农业基地的管理水平。
2、促进农业经营工业化
整建制成为发展有机农业的关键环节。淄博市的博山、沂源是山区,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非常少,博山区人均占地4分左右,而且土地分散。在这种情况下,若单打独斗,规模上不去,就无法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将有机农业做大做强。基于实际情况,博山区政府果断的提出了发展有机农业的新模式,整建制发展有机农业,改变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好宝贵的土地资源,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载体。淄博市确定了整建制建设全省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其中,沂源县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运作”的四轮,编制了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制定了《沂源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和21个农产品有机生产标准额操作规程,沂源县有机苹果生产标准成为全省的标准。目前,沂源县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0万亩,包括苹果、葡萄、大樱桃、杂粮、韭菜等18个主导农产品,涵盖全县名优特品种的80%。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是减少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从支农资金、基础配套、技术服务等方面,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支持龙头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培育了“北京奥运专用果”、“上海世博会专用果供应商华盛公司”、“第十一届全运会专用果品”供应商盛全公司等龙头企业,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淄博市主要推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包括“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其中“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3、打造农业项目服务化
品牌打造取得明显成效。把打造品牌作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的根本途径,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品牌的申报、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沂源县有机认证农产品达到60个,沂源苹果等3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认证数量在全省居首位。沂源苹果先后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40多个,有“中华名果”、“江北第一果”的美誉,连续5次在全国绿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奖”和最畅销产品奖,“沂源苹果”继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专用果”、“第十一届全运会专用果品”之后,又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专供水果,“沂源苹果”品牌价值居“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第31位。“悦庄”牌有机韭菜获国家和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并填补了我国有机韭菜生产空白。
宣传推介取得良好的效果。坚持把宣传推介作为扩大有机农业影响力、获得消费者认知的有效手段,全力打造淄博的有机农业品牌。把自然条件、生态优势和产品质量特色有机融合,统一包装策划,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沂源县去年以来,先后参加了山东省名优农产品(深圳)展示订货会、中国(长春)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烟台)绿色食品博览会、青岛农产品交易会等农产品会展,在深圳、南京、济南、青岛等城市举办名优农产品专题推介会、新闻会10余次,累计展示优质农产品上百个品种。同时建立了苹果、大樱桃、猕猴桃、金枣等多个生态农业观光园,每年举办“中华大果园”赏花节、采摘节。博山区依附茶林建设了“鲁山茶院”和“鲁中茶叶研究所”,其中包涵了采茶、加工、旅游等活动项目,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形象反映淄博市有机农业的电影《山喜鹊》,在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如期播出,提高了本市有机农业的声誉。
二、思考与启示
淄博市有机农业的发展虽然比较迅速,但仍旧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有机农业品牌保护有待加强等问题。为了继续推动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坚定贯彻原有政策的同时创新发展思路,明晰发展路径,在提升品牌、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上多下功夫。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要充分认识到有机农业发展对本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把有机农业作为富民强市的长远工程,认真抓好统筹规划并做好协调服务。要通过电视、广播,发放宣传单、走街串户、组织参观学习、示范带动等方式,大力宣传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和前景,宣传本市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先进经验和标准要求,让发展有机农业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有机农业的发展营造浓厚的氛围。
2、坚持科学实施,加强示范带动
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发展有机农业。对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要严格标准、科学规划,不求多、不求快,要稳妥实施。在总体布局上要按照典型带动、分层提升、梯次推进、逐步转化的要求来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从产地环境、土壤质量、耕作制度、农业投入、病虫防治、杂草控制、产品采收与加工等各个环节严格实施有机标准化管理,保证农产品达到有机要求,实施优质优价,让群众看到好处,得到实惠,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3、培育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模式
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奖励、补贴、费用减免等措施,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本等要素参股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加强产销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化经营整体合力。
4、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执法
充分发挥农业执法队伍、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完善质量追溯、包装标识等各项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自我监督,形成社会监督、群众自我约束和执法检查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规范清理农资市场,设立专门的有机农业投入品经销点,严禁违禁农业投入品进入农资市场,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延军.我国有机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1(05).
[2] 瓮怡洁.有机农业:法律规制与政策扶持[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关键词:高效农业;特点;措施
万载县是个以丘陵、低山地形为主的农业大县,农业以粮食、蔬菜及畜牧养殖为主,有机水稻、有机蔬菜和有机兔羊产量居江西省之首,现拥有“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特色蔬菜百合生产基地县”、“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中国绿色名县”、“江西省绿色(有机)食品十强县”以及“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称号,这些集中体现了万载县高效农业的较好发展。高效农业不仅仅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也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
1?万载县高效农业的发展特点
1.1?特色产业占主导
万载县特色产业主要有百合、脚板薯、食用菌、芦笋、有机水稻、有机木姜、有机毛豆等。全县百合种植面积约66.7 hm2,主要分布在白水乡,每667 m2投入5 000元左右,产值上万元,纯收入5 000元。脚板薯全县种植面积200 hm2,每667 m2投入2 500元,产值5 000元,纯收入2 500元。有机水稻种植面积3 733 hm2,每667 m2纯收入比常规稻增加30%。有机木姜种植面积200 hm2,每667 m2投入2 500元,产值6 000元,纯收入3 500元。有机毛豆—水稻轮作栽培模式种植面积200 hm2,每667 m2纯收入可达3 500元。还有食用菌、芦笋、雪里蕻等种植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经济效益较高,也属于万载县高效农业的一部分。
1.2?绿色(有机)唱主角
万载县是发展有机农业最早、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品牌最响的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自2000年开始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以来,就一直把建设示范基地作为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抓手,通过示范基地来辐射带动周边的群众。作为基地田块必须首先进行3年以上的有机土壤转换期,严禁施用化肥、农药。为保护小区生态环境不受污染,发展有机农业的小区必须做到集中连片、精细管理、集约化经营。主要采取2种方式进行基地连片开发。一是农民集中连片开发。实行“三统三分”,即统一基地规划、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供种供肥供药,分户栽种、分户管理、分户收获。二是采取“公司(或种植大户)+基地+农户”进行集中连片开发。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种植大户组织建设基地,跟踪管理,统一收购,实行订单农业或由种植大户租赁农民土地进行连片开发。目前全县17个乡镇中有11个从事有机农业种植。现有有机认证土地总面积1.78万hm2,有机耕地5 066.7 hm2,种植品种38个,建成有机食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有10多个系列100多个产品进入了国际国内市场,有机农业已成为带动万载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万载县还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现种植绿色水稻面积6 666.7 hm2。绿色有机农业已成为万载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数以千万的农民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与常规农业相比,农民人均增收超过400元。
1.3?合作组织作支撑
万载县现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259家,其中绝大多数是种植业。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 880.8 hm2,涉及农户3 730户。万载县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把农民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农业生产引导到了产业化经营的轨道上来。以前,仙源乡家家养兔羊,但多是为了逢年过节招待客人。乡里因势利导,成立了“兔羊协会”,统一技术指导、产品流通、畜病防治等服务,使兔羊饲养走上了规模化道路。目前,全乡兔羊总饲养量达20多万只,人均可增收50多元。“胡柚销售协会”是白良乡58户果农自发组成的一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会员每667 m2果园交纳会费2元,专门请人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2011年,协会帮助销售胡柚20多万kg,果农户均收入4 000多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民从事高效农业生产,为万载县的各种特色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带动了万载高效农业的发展,带富了5万多农民。
1.4?加工企业作后盾
随着有机农业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作物品种的不断增多,加大有机农业深加工力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就显得愈来愈重要。万载县紧紧围绕有机农业资源和品牌,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力量投身于农产品加工主战场,县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制定系列优惠政策落户县工业园。全县围绕有机农业这个产业,引进和创建了青叶食品有限公司、万华科技有限公司、金源农业开发公司、锦江食品有限公司、千年食品有限公司、百合食品有限公司等10多个食品加工企业,其中有6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体系认证,这些企业已成为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的领头雁,通过接轨国际国内有机食品市场,出口创汇,解决了农民发展有机农业的后顾之忧。同时,解决劳动就业1万余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尤其是一些山区乡镇贫困农户,由于资金紧缺,无力投资有机农业,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为农户先垫付种子、有机肥料及生物农药款项,有效地提高了贫困户栽种有机农作物的积极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由单一靠政府扶贫救助转变为依靠有机农业产业化扶贫致富,带动他们逐步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2?万载县高效农业的发展措施
2.1?宣传引路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采取设立有机农业宣传长廊、出宣传墙报等各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发展有机产业的广阔前景。各乡镇还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公约》,并在乡镇人代会上通过,充分尊重了民意。加强有机农业的对外联系,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有机食品博览会”等活动,充分展示万载县有机农业特色品牌,扩大万载县有机农业的对外影响。
万载县还充分利用各种措施大力宣传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重点向农民宣传其优越性及市场前景,树立农民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使农民逐步由发展传统农业向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转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全力服务有机农业生产。一是通过互联网推介有机产品,进行农业招商;二是通过程控电话网络,建立有机农业服务热线,解答生产环节中出现的技术、服务等问题,确保有机农业生产质量,使有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三是在有机农业发源地茭湖乡创建了2 000 m长的“有机农业宣传长廊”,宣传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公约、生产技术操作标准及先进示范典型,使农民对现代农业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帮助农民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进而发展现代农业。
2.2?规划先行
采取了先规划设计,后稳步推进的办法。2003年,在对有机农业产生的国际背景、有机农业的特点及发展意义、发展前景、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等方面作了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万载县委、县政府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安排”的原则,组织专家制定了总体规划(2003-2007年)。2006年,根据当时有机农业的发展进度,又适时对规划进行了调整,决定从2009年开始进入第2个规划期(2009-2015年),规划到2015年全县有机耕地面积达到6 666.7 hm2,野生采集认证面积达到1.3万hm2,有机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最终实现有机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不断提高万载有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2.3?政府推动
万载县委、县政府把有机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与财政增长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制定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和 “打造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成立了有机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机构,除涉农项目整合资金外,县财政每年还拿出200多万元财政资金,在有机农业加工、流通、新品种引进、肥源培植、转换期控制、病虫防治、沼气池建设、农民培训、氛围宣传、品牌创建等环节上给予扶持。围绕发展有机农业,还整合了土地、人才、技术、项目等各方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发展。
相关乡镇对转换期开展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也给予了一定补贴,开展技术指导全程服务。县乡有机办成立有机农业技术服务小分队,根据作物品种特性和生长规律进行技术指导;着力推动产业招商;大力宣传万载县有机农业,充分利用万载十年发展有机农业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打造万载有机产业平台。
2.4?多元投入
万载县发展有机农业,在资金上采取政府、企业、农民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开信贷投入渠道,激活民营资本,大力招商引资,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投资全县有机农业发展。
2.5?综合开发
把有机农业开发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坚持走综合开发之路。根据多年的开发经验,选择了市场前景好、种植基础牢、比较效益高的优质水稻、台湾75毛豆、木姜作为开发重点。为了提高有机土地复种指数,改进耕作制度,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周期进行科学轮作,减少了季节性的土地闲置。如采用“有机毛豆+有机水稻+有机蔬菜(或绿肥)”的栽培模式,比常规农业每667 m2增收300多元。在抓好种植业的同时,注重多层次发展,强化立体开发整体推进。充分利用丰富的畜牧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有机畜禽水产品,大力推行“稻—草—畜(禽)”、 “畜—沼—菜”等生态立体发展模式,走生物能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硝基复合肥;发展;现状;前景
0引言
硝基复合肥是我国目前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型环保农业化肥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在农业种植中有比重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硝基复合肥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不仅能够为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收益。
1硝基复合肥发展现状
硝基复合肥是一种含氮元素与磷元素较高的肥料,其营养物质均匀,有效含量比较高,因此深受市场青睐,硝基复合肥具有一系列优势,一般具有肥效高,便于农作物吸收,且不容易使土壤出现板结现象的优点。因此,国家也大力支持化肥产业的相关政策,与尿素相比,其养分流失少,大多能被农作物吸收,因此受到国家化肥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目前国内硝基复合肥生产工艺大多是以硝铵为氮源,添加磷、钾等复肥原料,二次加工生产出的三元素高浓度复合肥料。硝基复合肥的生产方法有固体团粒法、料浆法和熔融造粒法三种,其中熔融造粒法可直接利用熔融硝铵加入磷、钾原料和防爆剂后制造出成品,适合于工业化连续生产。制约硝基复合肥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点:一是安全生产条例制约。这就要求生产企业要认真研究生产工艺和技术,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达到安全标准。二是认识上的误区。多年来,在许多消费者中一直存在施用硝态氮肥会使农产品(主要是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并形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在这方面特别需要媒体加强宣传和引导,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为硝基复合肥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硝基复合肥发展的市场前景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不断改革,硝基复合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硝基复合肥的未来的发展不仅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指标,而且还要注重农民的利益,从而达到环境友好,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中国已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硝酸生产国,现有硝酸生产企业70多家,产能达到840万吨。同时由于近10年来国内正在迅速发展的化肥新品种硝基复合肥,使硝酸与农业、化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硝基复合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20 余家硝基复合肥企业的产量都不大,且推广不够,国内不少地区市场还是空白,因此生产企业应在品牌宣传、市场促销上多下工夫,尽快形成较为强劲的市场需求。首先,市场潜力大。目前国内氮肥构成仍以尿素为主,基础肥料复合化程度仅有15%~2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0%。国家要求2010年国内肥料的复合化率达到50%左右,这为硝基复合肥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因此未来硝基复合肥产业技术会逐步增强。首先,对于硝基复合肥的生产,可采用高塔熔融造粒工艺,对添加的复肥原料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仅投资省,而且一套装置能同时生产硝酸铵、硝基复合肥和尿基复合肥,具有产品品种和市场需求调节功能。其次,原料易得。与中国硫磺资源缺乏、自给率低的窘况相比,生产硝基复合肥的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硝基复合肥可以减少中国对硫资源的过分依赖。最后,成本优势明显。与其他品种的复合肥相比,硝基复合肥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和盈利空间,深受流通企业追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硝基复合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可观的,而目前我国生产硝基复合肥企业的并不多,并且产量也不高。因此,要大力开拓市场,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是硝基复合肥广泛地应用与市场,以提高我国农业的施肥水平,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庆.我国硝酸铵市场现状及2012年市场预测分析[J].化肥工业.2012(02):12-14
如何看待农业
农业有着光明的前景,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产业。人类无论发展到什么水平,农业都不会消失。现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像美国和欧盟,农业总产值稳定地占GDP的10%左右,其城镇化率达到70%,但仍有30%是农村社会。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会逐渐边缘化,但这是一种模糊认识。相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业,许多大的企业也开始把资金投向农业,如联想集团在青岛投资蓝莓基地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就预测,人类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会发生在农业领域。在此之前,人类曾经经历过五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由狩猎到农牧业的出现和兴起,大约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了商品经济,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大工厂生产形成,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四次产业革命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家乃至跨国大生产体系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五次产业革命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革命,钱学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预测其马上就要到来,这次产业革命果然很快就到来了,到现在仍方兴未艾;第六次产业革命将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农业革命,其特点为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农、工、商综合生产体系产生。
按照钱学森的观点,在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农业是一个巨系统,包括农、林、牧、副、渔、沙、草、海等。其主要特点就是用第二产业改造第一产业,使第一产业具有第二产业的特点,也就是用工业化、信息化的思路搞农业。因此,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农业将体现出工业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生产上将有机械化、智能化、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等特点;表现在生产者上将有组织化、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知识化等特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兴经营主体的出现,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表现在产品上将是商品化、品牌化、高端化、优质化,现在市场上的品牌农产品不断出现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搞农业要抓住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这些趋势。现在有经济学家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土地私有化,这根本没有抓住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中国土地私有化了两千多年并没有发展好农业,况且现在农民手中的经营权从权益上讲已经类似于产权,但避免了绝对的产权带来的流转僵化、阻碍发展、失地农民流民化等不良效应。由此可见,对农业发展要有科学的判断。
从现代农业的内容上讲,大体有几大块,即绿色农业、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包括种植、畜牧等内容,蓝色农业主要是海产业和水产业,白色农业则是以菌类为主的各种产业。这三大块现在从生产、生产者、产品上都体现出了工业化、信息化的特点。
总之,农业决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是一个没落甚至要消失的产业,相反,农业在今天正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主角,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将会担当重要的角色。可以预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中国的乡村减少了庞大的人口负担,农业生产率大为提高,中国的乡村也会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迎来新的复兴,而不是消失。
如何看待涉农报纸
对农业的前景有了清晰的判断,我们对涉农报纸的前景也便有了清晰的判断。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青壮劳力在向城市转移,一些人看到这个现象就认为农村没人读报纸了,农村报的没落甚至消失是必然的。但是这只看到了事情变化的一个方向,却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个方向。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并不会产生阅读报纸的迫切需求,这样的读者群,只是一个被动读者群,别人订份报纸给他,他会仔细看,让他主动掏钱订报纸,则是很难的。这样的情况也会在农村长期存在,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报纸公益性、指令性发行的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的手段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及主流价值到达农民手中,这对稳定农村意义重大。如果在小农经济盛行时,仅靠市场手段进行报纸发行,则报纸就会退出农村,从而减弱执政党对农村的影响力,如同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农村状况,与现代文明形成巨大反差。当然,农村的发展,也使这样的情况在缓慢改变,使这样的阅读人群在减少,但是这样一个传统的人群结构的解体、转移,对于涉农报纸的受众群并不是必然的减少,由此得出“农村发行量的减少是必然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相反,在稳定公益性发行的同时,应看到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在广大的农村,一个新的格局也正在形成,当农业进入了第六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以后,与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新的经营主体也出现了。这就是大量出现的种粮大户、植林大户、种棉大户、养殖大户、农场主、合作社等。这些经营主体需要懂技术、懂管理、了解市场信息,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报纸的需要,而且他们自身也有能力订阅报纸。只要在报道内容上经常地抓住现代农业在生产、生产者、产品几方面出现的新趋势、新变化进行综合、梳理,并且有积极明确的发行推广策略,那么涉农报纸还是有一个广阔的新兴市场的。这一群体粗略估计山东全省也有几百万,这是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新群体,这个群体不是自然经济下的主体,而是市场经济下的主体。这个新兴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在中国农村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角色大量涌现,人数众多,这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读者群。这是第六次产业革命在农村创造出的新群体,农村人口减少了,但可能的主动读者群增加了,做好了这个新兴市场,涉农报纸还会有很大发展空间。认准了这一趋势,就要积极拓展,占住先机,在市场上领先一步。当然,开拓这个市场,关键还在于要抓住生产者,因为生产者联系着生产和产品,处于枢纽地位。从新闻学上讲,这是以人为本做新闻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在报道时牢牢抓住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
发达国家涉农媒体的发展也预示了这个前景。据《美国媒体农业新闻报道的特色》讲:“美国的地方农业媒体发展迅猛,2000年,全美的地方农业媒体情况是,共有涉农报纸101份,涉农杂志432家,涉农AM(短波)广播电台1001家和FM(中波)广播电台745家,还有12个州和3个地方收音机网络及3家涉农电视台。美国地方农业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很好地适应了美国精准农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精准农业让每个地方性媒体新闻报道都高度聚焦本地区的农业。美国的农民、农产品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从本地媒体微观角度了解与自己的生产息息相关的天气、化肥、种子、产量、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新闻,而对其他地域的新闻了解,更多得益于美国发达的互联网。”可以看出精准农业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第六次产业革命中讲的内容。
关键词:产业集群; 区域品牌; 农产品
当前,在我国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农业产业集群及其基础上的农产品品牌, 又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因此,积极探讨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 增强农业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发挥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区域品牌的基本原则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品牌的有形主体,要得到进一步发展,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发展、壮大是其重要推动力。 为此在产业集群发展的的基础上,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1. 因地制宜原则。要在充分考虑各地自然资源、地理、气候、交通基础上,根据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在国际农产品、国内农产品竞争基础上,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实行生产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差异化,实施具有实效性品牌战略。政府强有力的政策,适应本地实际的政策更加具有推动力,政府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通过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园加强集群的品牌建设,通过加大科研引入开发新品种以及引进新品种来提高区域内产品品种类的质量;提供有效的公共促进农业集聚的到来。
2. 市场导向原则。要紧紧围绕市场这一主要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市场发展前景好、产业覆盖面宽、对帮助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业产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管理,实施市场化、企业化运作,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发挥带动、连带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科技为先原则。要有效运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使用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重视新的技术、品种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产品层次和质量,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实现现代科技在农业高度结合,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4.坚持统筹规划原则。作为区域管理的主要主体——各级政府必须起到积极的规划和引导作用,要根据区域经济的情况以及其域内产业发展环境确定具体的区域品牌实施步骤,确定品牌培育基本模式。区域品牌的实施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放眼国际市场,充分了解国内市场基础上,根据不同发展状况实施不同策略。如建立技术标准;对历史文化、市场运作、资源整合全方位高度重视,并有效运用法律运行和维护品牌利益,通过各种途径着力推广和保护好区域品牌整体形象,发挥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聚作用。
二、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区域品牌的基本思路
区域品牌的形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区域品牌整合和建设的作用更大些。因为政府拥有的组织优势使其有能力在产业整合、原产地商标注册与维护、媒体宣传和公共关系活动等进行专项管理,把建设农业区域品牌作为一个公共工程加以建设。政府的作用主要有:
1. 确立适宜的农业区域品牌战略。目前, 各地农产品区域品牌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有:对区域品牌重视力度不够、主导产品品种少、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整合力度弱、保护地域不清晰等问题, 因此, 必须在充分了解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市场导向为基础,选择有一定发展前途、具有本地特色内生性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整合,在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基础上, 注重联带作用, 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与品牌建设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并针对其公共产品的特性, 加大保护力度,通过制定品牌维护的法规, 对于损害区域品牌行为的行为主体进行处罚等。
2.引导优化的农产品产业价值链。通过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氛围,通过纵横合分战略,运用市场规则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相关组织和个人链接。在培植和选择特色农业产业时,要从当地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品和农民文化素质出发,坚持统筹规划,推出特色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中心,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因地制宜选择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高、资源后备足的特色农产品作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根据市场发展前景大小不同,采取或者实施规模经济,把零星、分散的区域经济建设成为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或实施目标聚集战略,小而精满足市场需求,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重视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核心价值地位,应积极落实对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措施,发挥其集聚效应、带动和辐射效应
3.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在区域品牌建设上下大力气,通过加强区域品牌管理:在区域品牌的申报、使用加强管理;建立农业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在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间搭建平台;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相关融资途径,拓展外销网络;有效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促进和推进农产品品牌良性有序的发展。也可发挥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优势,满足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行业协会是为了代表和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而组成的具有自律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 为此,在区域品牌建设中, 行业协会要发挥的作用:
1. 实施品牌管理。学习成熟行业管理经验。制定行规并形成有效行规制约力, 能够对行业内成员进行有效管理, 避免投机行为;要制定一套符合市场需求,科学性高、规范性强的全过程农产品管理标准;还要制定出该区域主导产业下的区域品牌认证标准等的标准体系来实施自我管理;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注册、使用进行监管考核。营销信息,;组织专家帮助区域品牌各使用主体提升其营销水平,有效发挥品牌作用。
2. 强化信息交流。行业协会组织可利用其专业优势获得最新信息, 不为本区域农业产业集群整体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管理,还可以为各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 开展对外联系。行业协会可以代表产业主体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提供建议;与科研机构、营销中介搭建平台,促进合作,推进产品、技术创新;,行业协会可以组织并代表企业保护区域内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可以通过农事节日活动策划、组织商品博览会等,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联系,与各省知名品牌合作,实现农产品各环节对接,树立区域品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设农业生态园的必要性
1.1 建设农业生态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建设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建设此生态园可加快青海循化花卉、瓜果蔬菜、林果业、中藏药材生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花卉、瓜果蔬菜生产是高投入、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栽培和繁育技术水平高。花卉、瓜果蔬菜产品是高新技术的物化,其本身具有承载与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而林果业、中藏药材生产是树立循化地方特色的品牌,通过利用现代生态农业的高新技术,如种苗的繁育、科技产业孵化、精品生产等项目的实施,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循化林果业、中藏药材业的健康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态养殖结合生态链、食物链形成产业链,强调整体发展的协调、高效益以及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加快花卉、瓜果蔬菜栽培、林果业及中藏药材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提高花卉、瓜果蔬菜栽培、林果业及中藏药材业技术水平获取高效益的关键。
1.2建设该生态园是丰富循化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建设该农业生态园,将会为循化人民提供劳动康体、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为市场提供大量的优质花卉、瓜果蔬菜产品、中藏药材资源、牛羊鸡鸭等禽畜,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原无公害农产品消费需求,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3建设该生态园是优化调整该区农业结构的需要
在种植业中,花卉、瓜果蔬菜及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藏药材是经济效益很高的高效产业,也是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瓜果蔬菜业、林果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兴产业,中藏药材种植业又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宝贵资源,牛羊鸡鸭等禽畜又是青藏高原另一种特色养殖,高原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消费潜力很大,前景广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依据人多地少的国情,对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前瞻性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又有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区,集约化规模发展无污染农产品具有资源环境条件优势。因此,该生态园的建设,是对当地农产品生产的资源环境优势有机结合,对促进项目区结构优化,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1.4该农业生态园建设是发挥区域优势,培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特色产业的需要
循化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园区属半干旱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差大,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同时该区域紧邻循化县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较发达,花卉、瓜果蔬菜、中藏药材、牛羊鸡鸭等禽畜无公害农产品等的消费需求潜力大,尤其是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中藏药材国内国外发展前景广,发展此特色农产品产业具有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与市场优势。因此,建设该农业生态园,发挥当地农业区域优势,促进花卉、瓜果蔬菜、中藏药材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1.5建设该生态园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需要
在我国农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农产品供需平衡,又面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农民增收致富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用现代物质与技术装备农业,进一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科技含量,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率先建设集约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对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 规划性质本生态园既为产业规划,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将具有不同生物学特征的花卉、瓜果蔬菜、林果树及中藏药材等品种结合起来,搭配生态养殖,采用立体经营的模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来本地区旅游的游客提供生态游览和郊野观光等活动,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陶冶游客情操、发展当地经济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
三、 规划目标
历史上的青海循化及生态园周边地区,曾是土地平衍、清流纵横、山林环绕,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现在的循化主要以经营农业、畜牧业及园林业为主,将循化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为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特色鲜明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不仅可以促进循化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适应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为游人提供一处环境优雅、远离喧哗的田园度假胜地。
四、市场定位
通过规划及实施,使生态园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生态房产开发于一体,具有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园区。本园将推出四大生态产品:
4.1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休闲度假(营造生态旅馆,配套生态保健、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己采摘);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文化等);娱乐逗趣(动物驯化逗趣)。
4.2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化、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和技术指导,在此基础上,申办国家和地方的科研和成果推广项目,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提高附加值。
4.3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瓜果蔬菜、特色禽畜和中藏药材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本园的拳头产品;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
青海循化县田园风光已成为旅游业的一大热点。兴建此生态园将成为青海循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示范样板。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用本园特有的田园风光特色来吸引游客,将其建设成一个高水平、高效益的旅游为主业的园区,促进了青海旅游市场的快速开发。
参考文献:
[1]朱祯.走向21世纪的植物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1
[2]姚时章.城市绿化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O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