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12-29 15:09:12

导语:在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第1篇

>>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 舒城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舒城县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主要承接产业的实证分析 舒城县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舒城县柏林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油茶栽培管理技术 舒城县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 舒城县高峰乡民生工程实施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一事一议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耕地地力现状与种植业合理布局初探 舒城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蔬菜生产流通环节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舒城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小波分析的舒城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舒城县气象局一次网络故障分析及解决 2013年舒城县晚粳机械化插秧试验研究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安徽省城l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包河区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布点规划――都市绿色社区、田园生态社区布点规划(2013―2020)[R].2013.

[3]宋京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小城镇建设,2013,(2):57-62.

[4]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

[5]黄德清.合肥市美好乡村规划与实施建设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14,28(3):312-314.

[6]中国舒城[EB/OL].http:///.

[7]胡燕燕,曹卫东.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协调性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6,40(2):9-17.

[8]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9]骆敏.美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路径――以月亮湾村为例[D].安徽:安徽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邮乐购;农村电商;物流;研究

“邮乐购”是邮政部门为了贯彻国家富民政策,依靠邮政专业网点优势,凭借邮政部门社会影响力及服务性,打造的服务于人民的公共服务平台。“邮乐购”在最初阶段需要凭借政府提供的大力支持,全面发挥邮政优势为电商发展提供设施支持,同时与各大线上网购平台及线下零售市场相结合,推动“邮乐购”通过农村电商网络平台获得发展;期间,邮乐购为了能够提升农产品营销效率,促进自身现代化发展,利用农村邮政网络优势、农产品经营产业及销售渠道,与农产品领军企业及销售渠道建立合作关系,树立领军企业及营销渠道协同发展的市场局面。2016年,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竞争激烈,“邮乐购”在竞争大军中独树一帜,走在全省电商前沿。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下,加强优化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农村企业合作力度,形成大众配送规模,是当前电商及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需要快速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贵港市电商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基于贵港市自身特点提出优化策略。

1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1.1农村发展现状

1.1.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港市常住人口大约为431.6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大约为215.8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大约为215.82万人。近年,乡村户数、乡村总人口及从业人数逐渐呈现上升趋势。1.1.2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十三五”以来,贵港市关键性经济作物产值始终保持增长态势,推动农产品经济不断发展。2020年贵港市粮食产量高达146.8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大约为311.4万亩,水稻产量高达122万吨,全市粮食产值超过47亿元;全年水果产量高达50.56万吨,年末果园种植面积超过103万亩,水果及果园种植面积同比增长分别为15.8%、3.3%。近五年,贵港市农林牧渔等产业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值超过4%。综合来讲,贵港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使农村电商业发展具备一定自然优势。

1.2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

1.2.1电商综合发展状况2019年,贵港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全面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全市电商成交额超过13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1%。电商产业快速壮大。2019年,贵港市简易家具、电子信息、运动服饰以及生鲜水果、旅游等产业电销成交额均高达亿元以上。全市通过第三方平台创建的跨境网络营销商户超过80家,跨境电商境外成交额超过2亿元,其中,简单的木制品及工艺品的销售总额分别超过2000万元、1600万元不等。电商扶贫获得明显效果。全市商务机构联合企业设立“京东———贵港馆”以及“贵港扶贫市场”等平台,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富硒农产品,开拓农产品营销途径,主打百香果、红薯以及白玉甘蔗和沃柑等“网红”农产品,仅这四种农产品全年网络营销额度超过8000万元。以上情况均体现了贵港市电商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逐步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是促进广西消费增长、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产业的重要动力。1.2.2农村物流发展状况当前,贵港市农村物流产业逐渐从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过渡。首先,主流产业多样化发展。主流产业由快递、仓储、邮政以及运输等方面向加工、生产及流通方面拓展,特别是向农产品深加工至营销方面扩张。从当前阶段贵港市农村物流发展现状来讲,农民及农业生产机构是主要生产力,乡村供应及营销物流规模较大,比如农产品批发、经销合作产业等。其次,政府持续向乡村物流提供支持。中国快递行业规模始终排在世界首位,广泛覆盖全国各个村镇。贵港市与其他地区制定战略合作目标,希望通过互相扶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等方式,促进在网络规划以及项目建设和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管理及电商等范围内的合作,协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最后,物流产业与农村经济现状之间出现冲突[1]。社会现代化发展及服务通过物流产业得到体现,贵港市乡村经济呈现出自产自销的态势,不符合农村物流产业发展需求。一则自产自销的发展定势造成贵港市无法实现规模化发展目标,服务性能有待提升;再则,农产品加工无法形成一定特点,不能有效促进乡村物流产业市场开发。

2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遭遇的瓶颈问题

2.1乡村群众参与电商观念有待加强

乡村群众人员结构存在一定复杂性,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农村地区很多居民是留守儿童及老人,虽然部分地区有青年人群居住,不过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处于初高中阶段。尽管网络宽带已经广泛普及,但是基本用于看电视及玩游戏,网络资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发挥经济效用的机会渺茫。农村群众受自身观念及受教育程度影响,对于网络交易、电商等概念缺乏认识,对于信息科技及网络了解不够深刻,通过电子商务完成购物的观念及操作能力有待提升,无法充分认识电商对于农产品外销及工艺品下乡等网络平台的作用,潜意识只认可传统的实物交易模式,对于新兴的网络交易较为陌生,致使乡村群众参与电商的观念有待加强,使乡村地区的电商物流受到很大影响。

2.2乡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国内乡村电商起步较晚,物流产业严重缺乏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运保管、道路运输等设备均无法使电商物流需求得到满足。此外,乡村各个村落较为分散,特别是新疆、以及青海等牧区,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公路通达,更遑论建设乡村物流快递站点[2]。很多电商及快递企业在此类偏远山区成立的快递站点通常只能到达县、乡、镇一级,很难实现“村村通”的服务目标。与城市成熟的物流产业相比,乡村电商物流当前需要完善道路、储运、保管、通讯及网络等基础设施,即使实现邮政通讯的行政村,其他自然村仍需要自行寄取货物,使乡村电商物流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3乡村电商物流成本要求过高

国内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兴起时间不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很多电商及物流产业服务站点通常只在县及乡镇或者经济发达的乡村出现。再有,农村地区村落及人口过于分散,快递收寄站点存在一定距离,同时交通不够便利,使农产品网络交易受到很大限制,从而造成物流配送时间及成本消耗过高。很多快递公司对于农村订单缺乏接收意愿,并且乡村物流发展速度较为迟缓,使农产品竞争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导致乡村地区的电商推广受到很大限制,成为当前乡村电商物流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与国际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国内农产品物流环节消耗量已经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近28个百分点,物流消耗成本占农产品总成本的30%左右,而其他发达国家的物流损耗仅占总成本的3%,由于差距过于庞大,使得国内农产品市场近95%的电商处于亏损状态[3]。

2.4农村网络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国内宽带战略的逐渐强化,网络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不过乡村地区互联网覆盖面积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地区不同,发展状况也存在差距。相较于城市互联网信息化发展程度,乡村网络速度、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安装、运维等环节均有较大差别。当前,乡村推广电商物流需要网络信息化技术给予支持,由于受地理环境、运输条件、网络科技及专业人才等因素制约,电商运营网络产生意外状况时,无法及时得到维修,使得网络交易无法正常进行,特别是具有较高时效性要求的生鲜农产品交易。再有,很多乡村群众严重缺乏互联网应用的基本技能,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基本需要利用移动通讯或社交传播等途径知晓市场信息,网络交易量较为零散。乡村现阶段缺乏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无法为交易双方提供有效的主体信息或者存在信息不对等现象,极易错失农产品最佳交易时间,使得物流配送及储运等相关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3破解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瓶颈的有效路径

3.1在农村范围大力推广电子商务产业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无法充分了解乡村电商产业,对于电商的参与意识有待加强,传统实体交易理念根深蒂固,参与电商网络交易仍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过渡。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推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大乡村电子商务传播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乡村标语/标牌、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大力提倡电商经济发展优势,强化乡村群众参与电商模式观念。首先,利用新媒体进行专题报道,邀约各大新闻媒体、报社等具有权威的机构,针对乡村电商发展优势进行专题报道。其次,张贴标语标识,充分利用条幅、LED显示屏以及移动广告车等宣传途径,广泛传播电商知识,为乡村群众打造电商服务环境。最后,发放宣传资料,在乡村、集市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安排宣传咨询窗口,为乡村群众提供电商知识专业咨询服务。

3.2快速优化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

农村地区受通讯、运输等基础设施环境影响,农产品加工、质量检验、储运、保鲜及包装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硬件设施建设不足使得乡村电商、物流发展及服务质量均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所以要求工信、交通、农业以及邮政等政府机构和电商及物流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乡村电商物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乡村电商物流服务体制,推动乡村电商及物流产业健全发展。首先,快速建设乡村通讯基础设施,加快光纤网络普及范围,推动通讯网络提速降费,快速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网点免费网络覆盖面积。其次,应该提升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发展速度,政府在生鲜农产品物流、质检、冷链、储运以及包装等环节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再次,邮政机构及其他民营物流企业应该强化服务设施及系统共享力度,迅速加强农村物流网络基站建设,加设农村快递网络站点,缩减物流成本。最后,交通运输方面,政府应该加强输运硬件设施维护力度,优化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输环境,提高农产品运输质量。

3.3建设县乡村三级乡村电商物流服务系统

发展乡村电商物流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是农村综合业务量及消费群体不够集中,物流企业通常仅在县或者乡镇地区布置网点,顶多在行政村设置便民服务网点,很难使大部分自然村的物流需求得到满足[4]。为了能够有效降低乡村电商物流网点的建设成本,需要交通、物流产业、网络营销及邮政部门相结合,构建乡村电商物流产业服务系统,发挥县级区域优势,展示“多站合一、服务通网、网络共享”的强大优势,协同建设网络营销、专业培训及服务的综合渠道,探索符合乡村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农产品储运、生产、包装以及营销过程中提供助力,促进乡村电商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推动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具备综合性能的乡村电商物流服务机制,降低农村消费群体收集营销信息、储运损耗、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成本压力,避免中间环节成本损耗过高,压缩物流运输周期,确保农产品营销渠道通畅,保障农产品新鲜度。

3.4提高乡村电商物流信息化水平

农村信息网络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市场信息传播速度也较慢,基本需要依靠移动通讯及人际关系获取市场信息,使得农村电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严重干扰。首先,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关联机构融合、对接,利用“互联网+农业”为农村电商物流产业提供支持,推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实现统一管理。其次,基于农村电商物流建设需求创办专业网络平台,用信息流引领资金、人才、产品及技术等重要因素,突破乡村物流信息迟滞性缺陷,发挥“互联网+物流”在市场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优势,通过物流信息数据库,及时公布及接收农产品营销、储运及物流等相关信息,追踪产品信息,提高物流产业服务水准及储运效率,最大程度保证物流速度及农产品新鲜度。

4结语

202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提到,“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开拓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同时促进农业供给侧创新,培养乡村新动力的主要动能。为促进乡村电商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政府陆续推出和电商物流有关的发展策略,并提供破解途径,为推动乡村电商物流产业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廖瑜婷.漳州出台推进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四条措施[N].闽南日报,2021-12-08(002).

[2]岳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六曲河镇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06):93-94+104.

[3]孙艳.基于合作博弈的西北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8):4-5.

第3篇

>> 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思考 论大理州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德国会展业发展对新疆发展会展业的启示 发达国家会展业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借鉴 云南省大理州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与大理州经济发展的思考 浙江会展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思考(连载二) 对大连市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云南省大理州奶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论会展业的特色发展 海南会展业的发展构想 大理州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大理州旅游业总体布局探析 浅论会展项目的运营管理及发达国家会展业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借鉴 会展业发展对厚街酒店业的影响研究 德国汉诺威博览业对贵阳会展业发展的启示 《大理州环境保护思考与对策》评述 基于“十二五”规划视角的大理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大理州“以城带乡”发展模式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Dali exhibition industry

LONG Xiao-yi

(Political and law and economics management school , Dali Zhou college,Dali Zhou 671003,China)

第4篇

【关键词】 乡村旅游;美好乡村;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笔者和团队于2016年暑期在淮南市李桥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活动。主要在淮南市李桥村的村民家里发放问卷,并与村民进行交流,现场回收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分,收回有效问卷256份,回收率达到85.3%,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淮南市李桥村概况

李桥村位于田家庵区曹庵镇西北部,全村总户数580户,总人口2520人,劳动力132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69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水面面积90亩。

李桥村内有206国道通过,合淮阜高速公路进道口位于村境内,地理位置优越。李桥村利用交通便利和距离市区较近的特点,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种植业和乡村旅游观光农业。2006年上半年,李桥村村被淮南市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年,又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经济贡献巨大

李桥村充分利用自身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更好的推动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李桥村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有近200户,农家乐经营户82家(其中省级6户,市级25户)。1500名农民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业。2015年,李桥村累计接待乡村旅游者10.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82万元。占全镇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百分之47%和56.6%。2015年,李桥村人均旅游收入达3万元,是淮南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升级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突出亮点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领域。

2.乡村旅游开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贡献效益显著

提高农村就业人数。就业是民生之本,李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据统计,2009年,李桥村从事旅游业的村民只有362人,占全村人口的15%,到2015年,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村民达到1500多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60%,短短五年时间,李桥村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全村千余人的就业问题。

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李桥村的农民只能通过种地或者外出打工获得相应的收入。而在李桥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大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回村创业致富,办起了农家乐和旅游观光农业。到2015年,全村只有18%的青年人在外务工求学。其余绝大多数都在村里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福利。李桥新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十分重视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工作,每年都会投入数十万元对考取优秀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M行奖励。在医疗卫生方面,村民组每月都会邀请医院来新村老年公寓进行医疗检查,这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城乡居民的互动,这种互动必然会带来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李桥村许多农民学起了普通话、计算机和外语,并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村里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经常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农民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3.乡村旅游开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生态贡献不容忽视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李桥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拉动了全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南市曹庵镇李桥村自开发乡村旅游以来,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完成了村庄内部主干道和街道的亮化工程,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2012年,李桥村筹资10万余元,修建了25个垃圾池和排水设施,修复了李桥村古井、古祠堂等古建筑,修复了村内明暗渠道及石护栏,实现了村内活水循环,完成了前后街主干道青石板路铺设工程。2014年,淮南市李桥村结合绿色质量提升工程,村里陆续投入50万元对新村进行绿化补栽。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不断强力推进村庄整体风貌治理,拆除了20余处与村容村貌不协调的违法建筑,完成了3处古民居和2处古祠堂的修缮工程。

(二)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

李桥村当地虽然有农家乐以及农业产业园等乡村旅游文化相关的产业,但是由于当地村民的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对于乡村旅游开发始终停留在开办农家乐这些浅显层面,不敢尝试延长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线。对于发展旅游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之政府部门对于李桥村的乡村旅游缺少对外宣传,旅游文化的发展也相对比较滞后。

2.要素制约十分突出

首先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缺乏。2010年以来,曹庵镇人民政府为李桥村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五年中,村里的大学生选择回村创业或者从事乡村旅游事业的只有区区3人,仅占李桥村近五年考取大学人数的10%不到。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留在城市工作,人才的流失,极大制约了李桥村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镇级财政困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李桥村一半以上的建设资金来自村民自筹和村办企业的捐助。

第5篇

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对策;陕西安康;汉滨区;早阳镇

近年来,城镇化尧建设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人口增长速率降低,老龄化加快。随着脱贫计划的实施,如何调整汉滨区两山区域产业布局尧发展规划,是影响当前以及今后两山区群众生活和发展的大事[1-2]。作为山区,退耕还林是首要选择。早阳镇地处汉滨区东部,产业结构落后,与实际地理环境不协调,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本着促进本辖区协调林业产业发展与适合当地群众生存尧解决致富脱贫之路的精神,在辖区退耕还林工作现场和群众中调查的基础上,经深思熟虑之后总结分析出早阳镇退耕还林项目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看法。

1汉滨区早阳镇退耕还林概述

1.1早阳镇概况

汉滨区早阳镇由原前进乡尧共进乡合并而成;位于汉滨区东部,南邻汉江尧316国道穿境而过;辖区204.5km2,22个行政村31000人,典型的山区乡镇,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早阳镇自古以林业,特别是以核桃尧拐枣尧枳壳尧蚕桑种植业经济为主体。受山大人稀尧南北跨度大尧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文化落后贫困村15个,却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阶梯分布。大体可分为邻汉江的7个村经济发展较好尧中段10个次之尧5个北部落后。早阳镇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势起伏,沟壑纵横,造成交通不便。由于山大坡陡,耕地坡度大耕种落后,较好的多垦于山顶。田地坡度较陡,不积水;土地整修之后也因无地表径流,地下水位深,而无法实施灌溉。该区主要分布着砂土,其有机质含量及养分贮藏量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如今当地居民多种植玉米尧油菜尧魔芋和烤烟,立业主要是核桃尧拐枣尧枳壳尧蚕桑等,大多数居民生活粮油以购买为主,但仍有部分人仍然在温饱线附近徘徊,生活困难。

1.2早阳镇退耕还林现状

1999年西部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启动,为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早阳镇全镇1999年尧2005年2个年度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林122hm2尧经济林24.02hm2,大多以侧柏尧速生杨尧桑树为主,实施生态林政策兑现每年度兑付金额达到228775元;经济林每年度政策兑现每年度兑付金额达到47500元;全镇涉及10个村1000多户农民,但是其现状未达到逾期经济和生态效益。2005要2015年,全镇实施汉江绿化和经济林果园建设共计逾1333.33hm2,以侧柏尧核桃尧枳壳尧油桐尧油橄榄为主。截至2015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实现了改善环境的目标,没有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2016年,随着国家脱贫计划的启动,相关政策要求,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仅2016年全镇实施退耕还林和经济园建设逾666.67hm2,达到了以前面积总和的50%,以核桃尧拐枣为主。截至2016年底,全镇绿化和经济建园逾2000hm2。大面积实施经济建园和退耕还林,缺乏整体布局和规划,存在盲目尧跟风栽植现象。

2早阳镇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不足

一是由于农民的知识结构不同,觉悟不同,对退耕还林的政策了解不透彻,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二是部分年轻人所处的实际环境不同,对退耕还林的理解尧预期和各自对未来的规划不同,从而在工程实施中表现各异[3]。三是多数家庭或因家中没有劳力管护林地,在退了很多地后仍不经营管理。

2.2退耕农户对退耕林地的管护不力

一是多数农户对退耕林地抱以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二是退耕后产生经济效益周期长,年轻劳动力转移输出,导致当地劳力不足。三是退耕还林初期不合理的间作套种,很多人将树栽植于树档中间,从而无法对苗木进行管护,导致苗木生长慢甚至大量死亡。四是大面积的锄草尧施肥尧防病虫害增加了农民的林地管护工作量,群众不愿意投资投劳增加成本[4]。五是缺乏有效的灌溉系统设施,遇上气候干旱,导致林木的成活率降低,群众反复补植补栽使群众缺乏信心。六是缺乏长远尧可持续尧可循环的规划。

2.3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布局

一是没有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选择适合的树种,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放任群众的自我选择,缺乏全镇性质野一村一品冶的具体规划,导致栽植的盲目性尧跟风性;三是缺乏集约经营理念,导致管护的时间尧质量尧标准不统一;四是由于交通不便,很少有人投资种养结合尧种游结合尧种销结合的合理规划。

2.4镇尧村2级工作力度不足

一是镇政府林业工作者错位和缺失。在退耕还林工作中,镇从事林业工作人员少,既要忙业务工作又要忙包村工作,由于指导和督促不到位,导致各村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技术指导不到位尧敷衍了事等问题。二是政府工作的态度和方法导致自身工作的被动和对村级工作指导的缺位[5]。三是由于各村村委班子素质和责任心不同,缺乏能动性和自主性。四是自然灾害严重。对于退耕还林最大害莫过于自然灾害。由于连片还林,尤其是经济林,在天干雨涝不均匀的时候,直接危害到幼林的成活和生长。

3存在问题的原因

3.1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当地留守农民多为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经济效益尧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的发展意识;二是大部分农民迫于生计,将大量现金投向耐用消费品领域,不切实际,不利于农业林业发展;三是即使政府发放了政策宣传资料,当地农户仍对政策及政府宣传的无法理解;四是缺乏对目前生活的规划,大多农户退耕只是为了拿到补助金,没有做好当前与今后的有效衔接,对后期的生产和发展更是没有进行规划;五是受传统观念束缚严重,严重依赖土地,甩不掉传统思想包袱[6]。

3.2村干部队伍良莠不齐

一是村干部受教育程度较低。全镇22个行政村,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年龄偏大,35岁以下的占1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9%。二是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有相当一部分乡村干部对退耕还林政策不理解,不明白今后的建设发展方向。三是村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不足。因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村干部在为民办事时有心无力。四是退耕还林工作缺乏灵活性,种苗的统一调运和植苗的时间不一致,造成干苗尧死苗的情况严重。

4对策

4.1加强早阳镇整体规划

加强产业整体布局规划,是决定一个地方当前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尧群众安居乐业和辖区的稳定[7-8]。因此,在规划布局上,首先一定要做到实地调研选择适合当地种植有发展前景的苗木,结合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市场需求,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做到一村一品尧一村一产业的合理布局,切实做到不能让产业重复建设,导致供大于求现象尧劳民伤财现象。其次做好远景规划还要加大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成熟一块建一块,做到统一管理尧统一质量。最后布好后续产业对退耕还林的支撑,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4.2加大技术指导和宣传

一是加大技术指导。一方面是田间管理在栽植苗木时栽植技术指导和栽植后苗木阶段性管护指导,解决重栽轻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尧自然灾害预防指导[9]。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退耕还林的认识和理解,明白目的意义;提高群众的参与性尧自觉性和重视程度。

4.3加强区尧镇林业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区尧镇2级林业干部队伍建设是决定此项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此项工作林业专职干部的增加,是保证该工作好坏的基础。二是完善体制是保证工作科学性尧有序性尧严谨性的基础[10-11],用兼职干部管理此项工作,造成工作上的顾此失彼,导致岗位缺失尧工作延误。三是完善严格的相关检查验收机制,提高退耕质量,达到建一片成一片尧成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12-14]。

参考文献

[1]宁健.对西部地区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EB/OL].渊2006-09-27冤[2017-03-20].http院.

[2]王珠娜,张晓磊,黄广春,等.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9渊19冤院65-68.

[3]何惠琴,李绍才,吴勇刚.四川省宜宾市退耕还林现状及其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渊1冤院108-110.

[4]赵娟.彭阳县退耕还林渊草冤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渊18冤院195.

[5]季猛,刘华存,李伟,等.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13渊2冤院91-94.

[6]杜丽芳.山西黎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3渊10冤院67-68.

[7]柴永江,王德喜,陈哲晶,等.通辽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渊1冤院48-49.

[8]高春,王岱立,王胜根,等.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渊10冤院90-92.

[9]向莉,宁彦福,姚启君,等.城固县退耕还林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渊18冤院253-254.

[10]宋志茹.凌源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渊11冤院211.

[11]蔡志坚,蒋瞻,杜丽永,等.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性与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J].中国人口窑资源与环境,2015渊9冤院60-69.

[12]李国平,张文彬.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设计及效率问题研究[J].资源科学,2014渊8冤院1670-1678.

[13]刘燕,董耀.后退耕时代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4渊2冤院131-138.

第6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境与对策

新时期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严格遵循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认识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乡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我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例如粮食生产直补、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税减免等。对于一些农业经营主体产业,例如畜牧养殖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也出台了政策扶持;对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例如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均提供了贷款优惠;对一些农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例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给予了财政拨款。上述政策方针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家庭农场发展较快。截至2018年年底,由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已经上升至60万个,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两倍多。同时,以农业企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也迅速崛起。在我国农业农村部2018年公布的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共有1095家企业达到监测标准[1]。龙头企业有效整合了农业资源,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带动了更多农民脱贫致富。由此可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小农产业“一家独大”的格局,但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土地流转问题

与传统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规模大,土地、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更合理。土地流转是整合土地资源的主要途径,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农户虽然对自己名下的土地拥有承包权和经营权,但在具体行使时仍会受到基层行政部门的干预,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混乱,引发土地纠纷问题。同时土地分配方法缺乏创新,仍停留在以往“增人增地,减人减地”的单一分配方式,期间由于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使得土地产权关系较为混乱,阻碍了土地顺利流转[2]。其次,在土地具体流转过程中,缺乏规范有效的合同约束,没有在公证程序见证下进行流转,为后续土地纠纷埋下了隐患。再次,土地流转机构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只局限于简单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没有做好土地流转政策的解释宣传工作,无法有效地解决土地流转纠纷,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了不利影响。

2.2人才匮乏,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首先,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很难吸引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同时农村在户籍、土地、社保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难以留住人才。其次,农业科技、农业保险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缓慢,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运用多种农业科技,但是一些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由于自身因素或其他因素影响,尚未意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同时农业科技推广效果差强人意,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良好支持。再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缺乏深刻的认知,推广部门对农业保险的参保资质、保险范围等缺乏有效宣传,再加上我国农业保险险种单一,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3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迫切需要金融业的支持。然而当下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农民获取农业金融贷款的方式比较单一,通常依赖于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由于在农业生产经营时,通常需要面对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投资收益回报时间较长。金融机构在借贷时会存在诸多顾虑,导致农业金融借贷限制条件较多,多是小额贷款且期限短,无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当前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尚未彻底厘清,在实际进行金融借贷时,无法将土地作为贷款抵押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很难获得资金支持,资金周转困难,降低了发展速度。当前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农业金融借贷需求。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策

3.1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资源整合

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资源整合,能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落实土地确权工作,明确土地经营权、承包权,进一步推动土地资源的整合。其次,完善土地流转程序,结合土地流转实际,简化流转程序,搭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机构,进一步增强土地流转机构服务能力。进行土地流转时,签订规范、合法的合同,明确合同内容权责,避免后续引起不必要的土地纠纷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土地流转服务信息化平台,从而为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土地资源和整合流转服务。再次,尊重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由农民自主选择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流转,禁止基层政府机构干预,更好地保护农民自由流转权利。与此同时,做好土地流转规范化指导,降低后续出现土地纠纷问题的概率。

3.2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产业发展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面对人才缺乏的困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打破城市与农村之间户籍、土地和社保等体制性壁垒,鼓励高素质人才向农村流动,完善福利措施,从而更好地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在此基础上,还应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并为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发展事业中,从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应从产业发展、自然生态改善、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层面入手,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将农村建设成生态宜居的家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打破人们对农村固有的落后、破败的印象。再次,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还应从相关配套产业入手,推动农业科技、涉农保险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将目光放长远,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引入奖惩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有效激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最后,对于农业金融产业,同样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各级政府应立足于基层农村,做好涉农保险的宣传工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同涉农保险。政府部门应通过加大涉农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保险,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农业保险机构应积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进一步扩大农业参保范围,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

3.3落实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村多元金融主体建设

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经营规模时,通常需要进行金融借贷。为有效解决当下农村土地贷款抵押面对的种种问题,除了要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还应明确土地抵押担保方式,确保通过确权后的土地能够获得相应的贷款,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更好的发展。其次,进一步推动农业金融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一些其他资本类的金融机构,不断丰富农业金融贷款方式,解决新型农业主体贷款难的问题。再次,在金融业进入农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把控力度,规范市场准入机制,以免对农村整体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最后,立足于农村金融产品,做好产品创新工作。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金融借贷需求,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使得农业金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良好助力。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通过采用补贴、税费减免、政府担保等方式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第7篇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资源集约;特色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35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for the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Xiqing District

ZHANG Ming-lia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e Planning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starting from agricultural basic conditions in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Xiqing, the developing staus of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was introduced and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district was analyzed. The deficiencies were summed up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and then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put forwad to promote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is district.

Key words: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culture content;resourece intensive;featured products

西青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属环城四区之一,总面积545 km2,常住人口68万人[1],下辖“两街七镇”, 分别为李七庄、西营门两街道办事处;杨柳青、张家窝、精武、大寺、辛口、中北、王稳庄七镇。

1 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农业基础条件

1.1 自然资源

西青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寒暑交替明显,全年平均气温13.0 ℃,全年无霜期216 d,年降雨量平均561.9 mm,年际变化不大,年日照总量2323.4 h,光热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种植[2]。本区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大多在1~3 m,西高东低,境内河渠稠密,主要河流为大清河、子牙河,洼淀较多,土壤多为潮土,土质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总体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该地区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 区位资源

西青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环渤海经济圈内,社会经济条件较为雄厚。辖区内有京福、津淄、津港、津同、外环线等11条公路干线,纵横交错,贯通全国各地。西青区紧邻市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驱车十几分钟就可进入天津市区,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市场空间,也使得该地区成为市民参与农业休闲观光、采摘的首选场所。

2 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2.1 发展现状

截止到目前,西青区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共13家,其经营面积0.167万hm2,年总投资13亿元,共带动农户数5 928户,直接从业人数

2 080人,带动农户增收2~3万元。经营主体按类型划分可分为3类:休闲度假类型、农家乐类型和科普教育型。其中属于休闲度假类型的共9家为凯润食用菌、梨园花卉市场、第六埠农业观光园、水高庄园、德仁农业示范园、益利来养殖园、曹庄花卉之乡、雷庄庄园、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属于农家乐类型的共2家分别为辛口沙窝萝卜种植采摘基地和大柳滩庄稼院;属于科普教育型2家分别为园艺科技博览园和闽中食用菌基地。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有5个,沙窝萝卜节、大柳滩桃花节、西青金秋旅游节、曹庄花卉生态旅游节、张家窝冬枣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品牌已深入人心,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旅游接待规模逐年递增,2010年,全区乡村休闲旅游共接待中外游客5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同比均增长26%。今年1至5月份,共接待游客276.3万人次,同比增长21.8%,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持平。其中,购票人次55.8万人次,门票收入1 743.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3.8%和36.5%。

2.2 发展特点

2.2.1 旅游板块初具规模 西青区于2010年编制完成了《西青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以民俗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尚武为两翼,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尚武文化、红色旅游、现代都市型休闲农业和宗教文化等5大板块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布局[3]。目前,辖区内各农业园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乡村旅游资源的集约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为特色旅游板块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各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逐年增强,如小沙窝萝卜、大柳滩早酥梨、花卉─晚香玉等,其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2.2.2 特色旅游村、点逐年增加 近年来,西青区委、区政府积极做好特色旅游村、点的申请工作。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特色旅游村、点的数量由2008年的8家发展到13家,在2011年,全区预计再申请4~5家(作为全区唯一特色旅游村─大寺镇的王村已于2011年6月申请成功)。特色旅游村、点的成功申请,不仅提升了本地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而且对稳定旅游客源和旅游线路的成功设立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2.3 采摘游的兴起 近两年来,近郊游成为市民主要出行方式。为迎合市场,西青区采摘园的发展规模正逐年扩大,市场依托拥有400万人口的中心城区[4],同时吸引了来自周边(静海、河北省)的旅游客源,另外“5+2”的生活方式和小长假,促使采摘游成为西青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

3 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

3.1 发展雷同,品牌文化有待深度挖掘

目前,西青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开发项目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一些固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缺少深层、长期的文化精神积淀,市场往往上演“暴发户附庸风雅”的闹剧,失去了旅游亮点。大部分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发展模式雷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产闲置、资源浪费。在近两年兴起市民采摘游方面,大部分采摘园具有相同特点:服务内容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受季节影响较大,淡旺季差别明显,缺乏对餐住服务和参与性项目的深度挖掘。

3.2 市场定位不明,规划的合理性有待完善

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本地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项目在没有对资源环境进行系统性论证、规划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非但没有引导乡村旅游业发展走向“理性的增长”,反使产业建设频繁陷入新一轮的“大拆大建”。另外,有些项目的开发本身是由乡镇企业、农民等非专业人员自主,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造成旅游项目起点不高(如大柳滩庄稼院项目),市场定位不明,效益低下。这种以“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干扰了城镇空间的自然演化与历史延续。

3.3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近年来,西青区乡村休闲旅游有了较快的发展,旅游规模不断壮大,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因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所引发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该地区旅游景区(点)自身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农村或较偏僻的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交通、排污等公共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制约了游客旅游愿望,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园区建成后,休闲设施后续投入不足,一些项目长期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维持状态(例如水高庄庄园),或者有的园区因资金原因,在建设之初项目建设上选择了一定程度的投资倾斜,使得一些配套设施建设不尽合理(例如杨柳青庄园的车位不足等问题),在后续的运营中,为适合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标准、新要求需要进行重复投资改造,造成了资金的一定浪费。

3.4 专业性人才缺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本地区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和研究还处于较低层次上(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其从业人员主体多为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在实际中,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而服务人员又多数为非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虽然有些进行了短期培训,但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依旧存在着缺陷,这就使得当地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低素质的从业人员间产生了矛盾。长期以往,形成的粗放型、低水平经营模式,必然会制约乡村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政策缺位,宣传意识有待提高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 “好酒”也需宣传才会被人所知。目前本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政策缺位、宣传乏力”这一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缺乏全面、准确的政策定位。一些乡镇把乡村休闲旅游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景区(点)运营中又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其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休闲旅游的各个层面,影响了整个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宣传营销观念的落后。大多景区(点)主动利用媒体宣传的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依靠旅游主管部门和公共报道信息上,与旅行社等中间商的联系也不够紧密,使得多数休闲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数量始终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4 对策及建议

4.1 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增强休闲文化内涵

景区(点)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这就需要由区政府出面,组织农业、旅游等部门,根据各街镇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开设项目。紧紧围绕杨柳青传统文化诸如杨柳青年画、沙窝萝卜节等,将“农业科普游”、“传统农事乐”、“传统农业博览会” ――这些富于农业特色休闲项目积极引入园区,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丰富休闲旅游内涵。此外,在特色旅游乡村的开发上,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避免城市化倾向,以突出田园特色作为其开发亮点。

4.2 开展产业规制建设,促进资源集约化发展

为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首先要加快完善规制建设,建立全市休闲农业标准化体系,制定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评定、挂牌的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和完善管理,对经营者服务质量也按等级实行统一规范标准。其次,作为区、镇政府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定位,做好局部与整体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规划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讲求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减少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积极争取市级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增设区、镇两级旅游业开发专项资金,用于交通、水利、文化等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落实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休闲农业生产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项目的早期开发给予积极的税收减免政策,为景区(点)提供优惠的旅游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重点园区项目和创兴型园区项目进行适度贷款贴息或补贴。引入企业管理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旅游企业投资,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转让股权、出让冠名权、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带动休闲农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监管水平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适合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职业培训体系,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基层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工作,使人才供应在数量、结构和素质等方面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同时,认真履行和执行国家、地方对乡村旅游行业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景区(点)尤其是A级景区(点)的考核工作,重点把游客的满意度纳入考核中来,认真执法,规范行业道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5 搞好核心区域建设,提升产业知名度

为丰富乡村游游内涵,旅游主管部门要紧紧抓住“以杨柳青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尚武为两翼”这一核心理念,在不失去地区特色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重点建设核心区域,使各旅游景区(点)间联系更为紧密,打造核心旅游线路,提升产业知名度。其次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有关单位与园区合作通过制定画册、宣传光盘等方式,宣传本地区特色旅游,拓展乡村旅游市场。作为景区(点),主动借助各类乡村旅游文化节、旅游交易会等活动,进一步和市内外媒体合作扩大对外交流,展示人文景观,提高自身知名度。在加深景区(点)宣传的同时,政府部门应重点扶持几家基础较好的旅行社,促进旅行社规模进一步扩大,加深其与酒店、景区之间的合作,广泛吸纳旅游客源。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西青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6-19].省略/p-221591545.

html.

[2]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7.

[3]西青区完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EB/OL][2010-06-25].tj.省略/zwgk/zwxx/zwdt/qxdt/201006/t20

第8篇

关键词油茶产业;发展措施;浙江松阳

松阳县是浙江省重点油茶产区之一,1989年油茶林面积达到7 800 hm2。由于长期以来油茶林经营管理粗放,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导致20世纪90年代林农将不少油茶山改种板栗、柑桔、茶叶等经济林树种,致使油茶面积锐减。近年来山茶油被广泛认同是真正属于绿色无公害食品,价格一路飙升,县政府积极引导林农开展油茶低产林改造,全县坚定了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的决心。目前,全县油茶林面积4 186.67 hm2。近年来,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推动、科技促动,实行“企业+基地+农户+标准”的发展模式,逐步对全县逾4 000 hm2的低产油茶林进行改造,计划到2020年,全县油茶面积达到5 333.3 hm2,其中新品种油茶基地面积1 333.3 hm2。

1发展措施

根据松阳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松阳县政府积极采取政策引导措施,争取国家新品种油茶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油茶低产林改造,全面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推动兴林富民产业发展。发展油茶产业,是松阳县开展“两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林区、林业发展上的重要体现和具体落实,是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松阳县从创新油茶发展模式、制订产业总体规划、加强科技扶持力度、加快种苗基地建设、实施无公害油茶标准建设、提高油茶深加工水平等方面入手,通过油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松阳县油茶产业规模与效益。

1.1创新油茶发展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激发产业活力

一是搞好油茶产业化工作[1]。从招商引资创办龙头企业,到指导创办油茶合作社、高产良种基地、低产林改造、油茶文化园建设,政府是总导演,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广大农民是创业主体,迅速激起创业创新热潮。二是创新油茶发展模式。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成为丽水市林业龙头企业、浙江省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典型带动、能人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产业协会带动,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大合唱的创业创新模式。三是扶持、培育农民油茶专业合作社[2]。推进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畅通产、供、销,从而帮助农民化解市场风险,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适时举办油茶采摘节、摄影节。成年茶冬春开花,花朵绚丽、赏心悦目,可利用当地丰富的油茶资源和民俗文化,开发油茶农家乐旅游。五是开展油茶林树抵押贷款[3]。结合2010年全面推广的林权IC卡工作,探索油茶林有偿流转等机制,开展油茶林权抵押贷款,搞好、搞活油茶产业。

1.2制订油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政策激励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切实把松阳油茶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现实竞争优势,确定象溪、板桥、裕溪3个乡镇为油茶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将油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按照新建和低产改造并举的方针,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新基地和低产林改造。二是出台《关于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了“万亩油茶上高山、万户林农奔小康”等工程,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发展油茶林和油茶林低改。2010年积极争取到了国家新品种油茶基地发展项目,项目资金达120万元,规划在全县推广种植新品种油茶基地400 hm2。鼓励种植新品种油茶和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扶持政策,激发了群众发展新品种油茶、实施低改的积极性,使全县油茶种植面积稳步增长,茶油产量不断攀升。三是松阳县统一战线工作部、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把扶持少数民族乡村油茶发展作为为民办实事,促进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的发展,配套了扶持油茶发展的相关政策,多部门联系合作,齐抓共管,形成了良好发展氛围。四是通过扶持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提升松阳县油茶产业的新品种研发、加工、销售等环节,把油茶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来抓,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富民工程。

1.3培训农民油茶技术员,加快种苗基地建设

一是抓好良种育苗[4]。育苗是油茶产业发展最重要、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目前松阳林村林场已建成总面积逾13.33 hm2的油茶采穗圃,培育浙江省定点油茶良种:长林166号、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21号、长林40号、长林19号等6个油茶良种。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依托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丽水学院、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通过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班,每年培养一批能熟练掌握嫁接操作技术和油茶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的农民技术员,促进油茶主产区群众油茶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在《新松阳》开设农技110、油茶专刊,开通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等渠道,结合2009年科普示范县建设和欠发达地区乡土人才培训工程、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广泛开展油茶种植技术培训。

1.4立足低产油茶改造,推广油茶新品种,实施无公害油茶标准建设

一是逐步对全县逾4 000 hm2的低产油茶林进行改造,低产林全面劈山、垦山抚育,适度整形修枝,疏伐老化树种,补植新品种。县林业局制定了一整套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下派林业技术员实地指导,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计划到2020年,全县油茶面积达到5 333.3 hm2,其中新品种油茶基地1 333.3 hm2。二是在裕溪、板桥、靖居、石仓等油茶主产区,规划实施无公害油茶标准建设示范基地。基地全面应用推广省无公害油茶籽油地方标准,从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环节入手,采用生物肥和有机肥平衡配方施肥,运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并通过建设水土保持林带、套种、立体经营等方法,改善和维持油茶无公害的生态环境。随着标准化的推广,油茶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1.5不断拓展油茶产业链,提高油茶深加工水平和综合效益

随着油茶低改、新品种推广不断深入,松阳县积极引导延伸油茶产业链,增加油茶附加值,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油茶产业化改变了传统农民靠单一采茶籽榨油卖钱的老模式,拓展了油茶产业链,使山油茶系列产品的开发实现了茶油商品化,提高了油茶的综合效益。还可利用当地丰富的油茶资源和民俗文化,开发油茶农家乐旅游,促进松阳县旅游事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明显提高综合效益。

2结语

松阳县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油茶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产业化发展、科技支撑、品牌建设、合作社建设,弘扬油茶文化,加强技术交流,加快技术进步,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信心、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以促进松阳县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惠及松阳林农的兴林富民工程。

3参考文献

[1] 刘小燕.青田县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90,92.

[2] 余仁和.油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林业,2010(8):58.

第9篇

1.1促进规模生产,深化经营体制

要确保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当前茶叶产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问题,促使广西市场有效对接,实现茶农增收。将茶叶产业化和循环经济相互结合,不仅有利于增强茶叶产业自我积累与发展的能力,还能充分发挥、深化茶叶生产经营体制,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1.2提高茶叶品质,开拓绿色市场

现代农业生产是以绿色食品为主目标,但目前市场上的广西茶叶产品仍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其出口受到限制。而倡导并发展循环经济能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广西茶叶,对开拓绿色茶叶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1.3减少生态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茶叶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在茶叶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中,通过循环将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或消费环节,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是减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4延长产业经济链,促进农民增收

茶叶是广西传统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及平台性好等特点,利用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发展茶叶产业,既可以通过延长经济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乡村、养殖业、农产品和交通运输等发展,又能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安定繁荣、和谐发展,最终带动广西经济发展。

2广西茶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广西茶叶发展现状

广西茶叶生产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与种质资源条件,是我国茶叶生产的适宜区之一。广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种茶和制茶[5],且具有茶树生长期长、开采早、产量高等特点。近年来,广西茶叶发展迅速,2013年全区茶园面积7.22万hm2,排在全国第11位,茶叶产量4.83万t,毛茶产值24.41亿元,加上花茶、六堡茶、茉莉花的再加工产值,茶叶产业总产值约68亿元[6]。此外,在广西80%的产茶县为贫困县,种茶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就地就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

2.2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广西茶叶大多是农户经营管理,小规模家庭作坊,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条件较差,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2)品牌效益低。广西有名茶,但名牌少,获得区级品牌称号的只有少数几个品种,市场占有量低,与福建、浙江、云南等省的差异明显,茶叶大多依靠专卖店销售,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3)绿色壁垒。从2000年7月1日起,发达国家提高了进口茶的农药残留标准,检测农药从7种扩大到134种,因此广西茶叶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的问题。

3广西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企业层面

在企业中实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与服务中物质能量的使用与消耗。大力培育广西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推行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从源头降低废弃物产生;改进种植技术,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规范茶叶加工工艺,促进茶叶向绿色无公害产品发展,不仅能使污染排放最小化,还能提高广西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3.2区域层面

生态园区是多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法则的实践模式,可同时获得企业经营规模与生态效益。茶叶产业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与其他小规模茶园相结合,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地方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提高广西茶叶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生态园区引进其他产业,如食用菌栽培、养殖、生态观光等[1],使茶叶生产废弃物转化成另一种生产的投入品,提高物质能量使用率,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构建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形成农、工、商有机结合产业链及利益共同体。

3.3社会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