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

时间:2023-12-31 10:58:13

导语:在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因此,我国养老保障基本目标模式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主要包括:其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并且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因此,我国养老保障目标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保障,确保大多数人的养老安全,这是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二,推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因此,养老保障制度不仅需要作为一种社会稳定器来发挥作用,而且应当具备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激励功能。其三,目前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迈进,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上,更加需要注意区分政府和市场的功能,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充分考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减少不必要的政治风险。其四,目前我国仍然处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成为主要内容。下一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之间应当能够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应当不仅有助于减轻国有企业过重的负担,而且有利于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分析当前养老金制度改革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首先,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通过迅速增加人口和资本要素扩大产出的粗放式方式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流,人均生产效率容易被忽视。但是,养老问题是针对个人的,主要关注人均指标;一个人创造财富,需要与一生的消耗相匹配。这种经济快速扩张与人均产能不足的矛盾,是我国将长期受到养老金问题侵扰的重要原因。其次,我国经济增长成本较高,包括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交易成本很高。在这种条件下,居民现金收入和能够用于养老的其它资金来源受到挤压,从而造成社会养老金资源不足。另外,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不高还体现在我国养老金问题浮出水面的时间相对较晚。在人口老龄化到来之前劳动年龄人口迅速扩张时期,政府资金相对宽裕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部分掩盖了经济整体低效率。

综上所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养老金制度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将是养老保障供给能力将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种变化了的形势与矛盾为下一步改革在客观上规定了自己的根本任务,即首要的不是选择何种制度模式最优,而是何种制度模式安排更能够确保国家安全顺利地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二、完全积累制不应成为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转轨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本身将导致家庭及个人责任承受能力弱化,市场机制“失灵”正是社会化的保障机制产生的基础。从根本要求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保障社会成员以合理收入安度晚年。如果养老保险改革走向个人承担完全责任、市场机制完全取代政府干预、私人机构管理取代政府负责、养老保障基金完全资本化的极端,则将失去社会保障的本源意义及其内生的责任共担、互助互济机制,这种改革不仅需要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而且还隐含着牺牲公平、潜伏危机的社会风险,必然使一些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手段解决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从国际范围来看,虽然养老保险改革可以通过适度扩张个人责任来减轻政府责任、通过部分保障领域或部分保障环节私有化来促使运行效率提高,但如果走向个人负责的极端或将这一公共领域完全转变为私有化并由自由市场来调控,这可能有违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

三、部分积累制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过渡性目标

从历史上看,现收现付制主流地位的形成与老年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人口结构的特点存在很密切的关系,这表明人口年龄结构与养老筹资模式选择存在内在的关系。从老年社会保障的角度看,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关注,主要是看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它反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也反映着两个年龄群体的利益关系。应当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现收现付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人口年龄结构突变是促使养老保障私有化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在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适当采取部分积累制,充分发挥两种制度模式的相对优势,合理化解老龄化和历史债务问题。从这一点能够推断,“统账结合”模式将成为我国传统现收现付模式的过渡形态。讨论静态老龄社会的老年社会保障,其意义在于把思考的时间线索放得更长远一些,从长期的发展方向把握老年社会保障所应采用的筹资模式。在人口发展的第三阶段,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后进入静态老龄社会,主要特点是劳动人口赡养率将保持较低的水平。在静态老龄社会中,比较两种筹资模式,现收现付制并没有明显的缺点,相反表现出一定的优点。其中,现收现付制受到最为严厉的质疑是可能出现支付危机,但这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动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进入静态老龄社会后,在待遇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养老保障支出、缴费率将逐步稳定,不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现收现付制的另一个缺点是增加从业人员负担。实际上,在年轻型人口结构下,现收现付筹资模式负担率小于积累制。即使在静态老龄社会中,主要应当通过提升社会经济效率、平衡老年人与劳动人口利益关系来解决,而不能依赖于制度模式调整。另外,现收现付制抗资金风险能力强、制度确定性大、社会稳定性强,更加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将长期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尤其是在社会赡养率降低的条件下,更加应当发挥现收现付制的调节收入、平衡资金的优点,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方向设计安排养老保障制度。对于个人积累制的积极作用,可以随着社会养老保障意识、投资理财能力的提高,由社会居民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需要做出合理安排。

四、当前养老保障模式转轨时机不成熟

从国际实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何时进行现收现付制体系向混合体系的转轨,关键要看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就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来看,宏观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居民消费倾向不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加速养老体系转轨将可能对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建国以后,我国出于尽快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实行了过度投资建设的发展战略,在客观上造成本应与经济建设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未能得到合理有效建设,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历史隐性欠债。当前,实现养老保障当期收支平衡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进行模式转轨将面临更大资金不足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强行推进模式转轨可能加剧资金偏紧的矛盾,一方面个人账户积累一定资金,另一方面当期养老保障收支严重不平衡,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提前激化了历史储蓄积累提取不足问题,容易造成更为不利的集中偿付困难,甚至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当前更为紧要的是仍然必须采取稳步渐进的调整步骤,进一步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在确保养老保障体系平稳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尽快积累储蓄保障资金,有计划地逐步化解保险基金不足的风险。

从现实条件看,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现收现付”制的历史欠账数量庞大,另一个是未来人口老龄化压力大。其中,前者需要以国家财政为主体逐步消化处理,后者更多需要合理选择制度安排来解决。因此,当前我国养老保障筹资模式应当重点考虑处理好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我国养老保障发展的特殊时期,将主要处于消化沉重历史包袱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之下。这种形势更加需要国家集中统筹、合理配置社会养老资源,实现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稳健运行、顺利渡过特殊时期,其中,当前应当切实抓好两个根本着力点,一是筹资问题,即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二是管理问题,即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第2篇

第二,电子商务。老年人腿脚不方便,是电子商务最大的潜在顾客群。

第三,游轮旅游业。游轮旅游的缺点是速度慢,耗时长。但这对于老龄人刚好合适,因为退休人员的空闲时间很多。乘坐游轮旅游,比坐火车或者做飞机都更加舒适。欧美国家的老龄化程度高,游轮旅游业相当发达。中国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游轮旅游业也将迎来春天。

第四,小户型房屋。老龄人不需要太大的房间,那样打扫着不方便,取暖费和降温费也太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室一厅的小户型住房将走俏。

第五,自动化设备,比如全自动洗衣机,无人驾驶汽车等。老年人腿脚不方便,是自动化设备潜在的最大顾客群。

第3篇

摘 要:随着人类医疗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普遍增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了世界各国在未来几个世纪内所难以逃避的问题。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问题在每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养老资金的几种筹资模式,而后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公共养老基金计划的筹资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这些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指出了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养老筹资问题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表报告称,从1986年至2000年,全球52个国家居民的平均寿命增加了约两年时间。2002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0 %。到2050年,老人数量将增加到占世界总人口的21%。人口老龄化对于开展计划生育取得卓越成就的我国来说是一大挑战,目前我国占据了超过世界1/5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就有近亿人群步入老年,这对于我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工作及筹资模式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 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种类

(一)收付时现式

所谓的收付时现式是指,基于一定的时期内,通常是一年,通过对于公共养老金的全盘预算,以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为主要标准而进行养老金筹资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模式。这种筹资模式的优点是:计算简单、便于管理、收支明确。缺点是:缺少基金积累,无法应对突发状况。

(二)完全基金式

所谓的完全基金式是指,在劳动者退休之前,劳动者定期缴纳定额比率的金额,以其积累额及积累额加上相应利息作为养老保险金的一种公共养老计划的筹资模式。这种筹资模式的优点是:保证基金增值、资金充分利用、能够应对突发状况。缺点是:筹资标准比率难以确定,其随着时间推移有失公平。

(三)部分基金式

所谓的部分基金式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完全基金式与收付时现式相融合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表现为,一部分筹资基金用于当期的养老金支出,而另一部分的筹资基金则用于基金积累。这种筹资模式的优点是:既保证了资金积累,应对突发状况,又实现了资金的合理使用。缺点是:工作量大,前两者的缺点它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下来。

二、 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基金资本市场不成熟

公共养老金计划是一项关乎到全国家范围内老年人群的大事,同时也是关乎到几代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它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远非眼前市场所需的养老资金可比,我们必须立足于眼前,放眼于未来,做好养老基金筹资的长远工作。就我国当前养老基金的筹资形式来看,主要依靠投保人的投资金额以及政府的一定的财政补助。然而,在计划生育顺利开展工作以及人口老龄化形势下,投资养老的人越来越少,而步入老年,等待养老的人越来越多。当投资数额小于支付数额时,我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就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归根究底,还在于我国基金资本市场的不成熟,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缺少丰富的基金资本市场为后盾。

(二)隐性负债问题

我国公共养老金筹资的隐性负债问题可追溯至解放初期,经过几番波折,隐性负债在数额上已经相当巨大,这给我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公共养老金由于物价较低等原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是经历之后,这部分积累资金被投放于自己市场复苏之中,这是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隐性负债的开始,接下来,1997年《决定》指出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由企业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部分解决,企业在重压之下选择逃费、漏费,国家养老金入不敷出,隐性负债进步一扩大。

(三)筹集方式不合理

我国人民养老金的筹资方式主要有三种:缴费方式、缴税方式以及缴物方式。在缴费方式方面,我国将人民的养老保险交费划分为2、4、6、8、10、12、14、16、18、20十个标准,由人民自己选择缴费标准。这样一来,许多人民只看重眼前利益,选择最低的2元标准,到了晚期,所积累的养老保险远不足以供其养老。至于缴物方式,它则局限于具有更低的农民群体,不能适应于我国的全部公民,由此造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性、严谨性的下降,不利于我国养老金的筹资。

(四)养老保险金使用效率低

养老保险金的筹资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一国公民的未来生活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进行筹资、投资的有效方式。世界各国在筹资养老金之后,都会选择通过移动的投资途径让养老保险金实现增值,使国家财富得到充分利用。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但是,为了求稳,我国的养老金主要被用于购买国债以及银行存款,使得养老保险的升值受到约束,养老保险金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受损,也不能保证未来养老保险的充分供给。

三、 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的完善对策

(一)拓展养老金筹资渠道

人口老龄化加快所带给养老金筹资的危机感日益威胁着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国家当局及市场经济资本市场上,既然我们无法继续扩大政府对于养老金的扶持力度,那么我们就必须转移视角,从市场经济资本市场上寻找出路。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展了全面的改革,实现了部分政府合同的外包及政社合作的政府工作开展模式,这两种方式,尤其是后一种政社合作方式,更应该被我国公共养老金筹资方式所借鉴。

(二)政府还债

从我国隐性负债产生的产生历程来看,我国第一批隐性负债的产生就是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而第二批隐性负债的产生也是由于国家政策改革所致。隐性负债的实质是政府由于建设需要而将劳动人民的积累的财富的暂时转移。总之,我国在养老保险方面的隐性负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所造成的。因此,这笔负债也应该有“肇事者”承担。我个人认为,要偿还这笔养老保险的隐性负债,国家应该结合市场经济转型的大机遇,通过转让部分国有资产的形式,在产业结构及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解决养老保险的隐性负债问题。

(三)税制化养老保险金

政府收费的特点是:有偿性、排他性和非规范性。而政府税收的特点则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在支出之后能够获得只管的利益,在于而这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具有强制性,即必须缴纳。从我国政府目前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来看,方式多样,有缴费方式、缴税方式以及缴物方式,但是在这其中对全民普遍发生效应的也仅有缴税方式,因此,我个人认为,税制化养老保险金是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改革的必经之路。通过税收的方式,强制性的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性的征收统一标准的养老保险金,让养老保险金走上法制化建设的途径。

(四)提高养老税金使用效益

公民对养老保险的投资本身一种投资行为,是投资行为就必须要讲投资收益。如果养老保险所获收益仅与银行存款无二,那么还有多少公民是真心自愿将钱交给风险更大的保险行业呢。因此,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工作要想更加趋于完善,就必须走多元化筹资管理道路。对于所筹集到的养老保险金,应该投资到升值效益最好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投资渠道上去,或者是将筹集的资金按照不同份额分别投放在不同的投资市场上去,一方面实现普遍受益,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全面撒网投资的安全性。

总 结:我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结合党政形势的大势所趋,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筹资升级模式,以保证我国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

【2】邓大松.社会保险[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6.

【3】刘昌平.再分配效应、经济增长效应、风险性---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养老金制度的比较[J] .财政理论与实践.2004(04).

【4】宋慧涛.浅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D]. 山西财经大学.2007.

【5】郭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国际比较[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6】时薛原.企业养老金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2004.

第4篇

【摘 要】目前,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推进。按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的地区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北京市户籍总人口127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引起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何妥善处理好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它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而且也关系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通过调研门头沟区老年人基本状况,分析了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而搭建了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用科技创新满足老年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安全与健康需求,为老年人及其子女等提供方便、有效的服务。

【关键词】社区;老年;健康;安全;平台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门头沟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2%;15-64岁的人口为2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8.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个百分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正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直接考验着传统的养老体系。在城市地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向社区养老模式发生转变,加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建设研究是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举措。

一、门头沟区老年人基本状况

(一)人口老龄化较为突出

截止2010年11月,门头沟全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4586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8%,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2005人,占总人口的11%。按照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则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到15%以上,则为“超老年型”社会。目前门头沟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10%,表明门头沟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门头沟区55岁以上老人各年龄构成如图1所示,图中表明,55-59岁的老年人比重很高,达8.1%,远远高于60-6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口,说明未来几年门头沟区老龄化速度会更快。

图1 门头沟区老年人年龄结构图

(二)老年人独生子女比例明显上升

调查统计表明,老年人拥有2个子女的比例最高,几乎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次为独生子女老人,占比18%,如图2所示。今后独生子女老人比例还会逐步上升。在所调研的老年人中,有60%的老人和子女同住,40%的老人自己居住,其中独生子女老人独居的占5%,应当引起关注。

图2 老年人子女情况

(三)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的4809位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统计如图3所示。仅有30%的老年人是健康的,46.5%的老年人属于基本健康,18.2%的老人属于不健康但能生活自理,有5.5%的老年人不能生活自理。

图3 老年人健康状况统计

(四)老年人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

图4 老年人生活来源结构

调查统计表明(如图4所示),有55%的老年人主要靠离退休金养老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其次是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27.8%,还有10.9%的老年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作为生活来源。另外还有极少数老人靠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作为生活来源,但这些老人所占比例极低,不足7%。

二、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

为深入了解门头沟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本研究在门头沟区选取了2个典型社区——绿岛家园社区和蓝龙家园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对这两个社区的5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直接访谈并填写调查问卷。根据访谈、问卷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门头沟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

进入高龄期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下降,他们在医疗保健方面更为关注,需求也更为强烈。

实际走访调查中,在所提供的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讲座、定期上门巡诊、用药指导和社区义诊五个健康管理需求供选择的条件下,50%的老人都选择了社区义诊,位居健康管理需求的第一位,侧面反映出当前老年人经济状况并不十分宽裕,义诊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健康管理需求位居第二位的是举办健康讲座,这一比例达到48%,说明社区老年人普遍健康知识比较匮乏,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仅限看电视和老人间的交流,因此,对权威专家的健康讲座需求很普遍。排在第三位的是建立健康档案,比例达43%,其实建立健康档案对疾病的发现、治疗与预防是至关重要的,或许是老年人对健康档案还不十分了解有关;位居健康管理需求最后两位的是定期上门巡诊和用药指导,比例分别为40%和33%(见图5)。

图5 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统计图

总体来看,社区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是社区义诊、举办健康讲座、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巡诊和用药指导。各个管理需求的比例均超过三分之一,最高达50%。

(二)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

对于社区老年人安全需求方面,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防骗讲座、家庭防盗知识、家庭防盗设施、社区无障碍设施、防走失服务、防摔倒服务、定期安全状态确认、加贴安全提示以及应急服务手机配备等9个供选择的选项。问卷分析发现,大部分老人选择防走失与应急服务。

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日常生活中成员单一、缺乏人照顾,走失了一时很难知道。为了寻找老人,家属往往要耗费很多精力,找到后还要防范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同时在很大程度给警方带来较大工作量。由此可见,防止老年人走失是老年人安全服务的切实需要。

(三)其他方面的需求

健康管理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最大需求,除此之外,在访谈中了解到老年人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照料需求与精神慰藉需求。

生活照料需求: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就餐(老人餐桌)和救急等方面。老人们希望社区能够提供送餐、清洁卫生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日常照料。

精神慰藉需求: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希望从家庭中获取的亲情关爱,另一类则是社会交往需求。亲情关爱需求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大部分的老年人更希望能与配偶和子女同住。老年人希望以共同居住的方式,更多地与子女和配偶进行日常交流,并得到照料与关爱。

社会交往也是老年人的一项重要需求。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的闲暇主要是呆在家里、看书读报、照顾第三代、串门聊天,这些活动主要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而社会活动方面,老年人最喜欢参与的是社区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有多数老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因此文体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们最希望社区中增加的服务设施。

三、门头沟养老服务实践—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基于上述对门头沟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我们搭建了“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通过系统的建设实现老年人信息、位置、安全的管理,提高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减少子女对老年人安全的顾虑。

(一)平台介绍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警报管理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位置信息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发送信息子系统等六大子系统。其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图6、7所示:

图6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图7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功能结构图

按角色区分其结构图如图8,街道角色是本系统最高权限的管理者,有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查看位置信息等功能;社区角色是最终用户的直接管理者,需要处理用户的各种信息,其拥有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查看位置信息、发送信息等功能;最终用户是平台的最终使用者,拥有警报管理、设备管理、接收发送的信息、查看位置信息等功能。

图8 按角色分配功能结构

门头沟老年健康与安全服务管理平台共有三个页面,一是街道用户页面,二是社区用户页面,三是最终用户页面,如图9所示。街道作为最高权限的管理者,承载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社区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社区作为最终用户的直接管理者,承载警报管理、用户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最终用户承载,查看自身最近信息、历史记录,进行设备设定,查看自身基本信息、查看帮助信息等功能。

图9 系统页面结构图

(二)平台服务

(1)安全服务。实现老年人的实时位置查询、行动轨迹查询、超出安全区域报警等功能,防止老年人走失。用户可以设置老年人熟悉的安全活动范围,当携带定位设备的老年人走出安全范围时,平台便会产生警报信息,并通过短信方式提醒用户,从根本上防止老年人走失。

图10 带生理传感的腕表 图11 个人生理参数监测界面

除了走失问题外,紧急事件是另一个危害老年人安全的重要因素。常见的老年人紧急事件有跌倒、坠床、突发疾病等。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遇到紧急事件自己处理的能力较差,如无其他人救助,容易发生危险。某些紧急事件发生后,很长时间才被外界发现,由于救助不及时对老人造成了较大损害。

老年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按下终端设备的警报按键,设备可以拨通预设的紧急电话号码并发送短信。同时,警报信息发送至系统服务器,街道及社区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联系附近人员救助,确保老年人安全。

系统支持多种定位终端设备,老年手机、腕表、卡片机等,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需要的设备。

(2)健康服务。利用腕表式老人健康与安全检测设备,自行检测老人的体温、脉搏和血氧饱和度,采集老年人体征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发送到平台上,形成老年健康档案,方便老人、子女亲属、社区管理人员快速、准确的对老人身体状态进行判断,并进行有效干预。

(三)运行模式

根据操作的可行性,平台的运行可以有以下三种模式:

(1)街道独自维护,科研机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平台建成后,由街道成立专门的老年服务部门和信息处理中心,对老年人警报信息进行处理,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由于街道是政府机构,可以得到最广大居民的信任和支持,获取用户数据更加容易,能够最及时地更新用户数据。

但是,由于街道自行运行会在前期系统服务器建设和服务中心建设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对前期的投资压力较大。

(2)研究机构提供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研究机构拥有能够满足平台建设的服务器资源、软件平台和开发维护的人力资源,由其提供运作、维护和技术支持,可以减少项目建设的前期投资,可以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

但是,科研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会在用户信息采集、平台推广方面遇到阻力,需要街道进行协调。

(3)成立公司来操作。成立专门的服务公司来进行运作,具备专门管理机构来收集和处理数据,响应居民需求,可以更进一步集成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加集成化和一体化的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公司化运作建立了一种运作的制度模式,便于在其他社区和街道推广应用,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方式。

但是,公司化运作同样会涉及到用户信息的安全问题,不易得到居民和住区单位的支持,同时,成立公司需要很长时间运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进展。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运作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公司化运作是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方式,便于产业化应用,从长期来看,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陆杰华,吕智浩.北京市社区为老服务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北京观察,2007(5).

[2] 闫堃.论城市社区老年保障的有效建立——以北京方庄的15个社区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3] 王睨昀,段捷.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前沿,2012(14).

[4] 王婷婷.飘飘人数字科技老年人智能点台设计[D].湖南大学,2012.

[5] 孟燕燕,于超群.社区老年服务供需状况分析[J].大观周刊,2012(11).

[6] 张瑞明.城市社区老年保障及社区老年服务研究——以北京市广安门内街道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7] 雷雯.社区照顾框架下的老年人服务一从制度分析层面看社区照顾及其制度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8] 龙玉其.人口老龄化与中国老年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白学刊,2012(5).

第5篇

>> 人口流动新趋势与机遇挑战调查分析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关联耦合性分析 河北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分析 人口流动与阶层分化 流动人口的微信使用与社会网络想象 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分析 西部流动人口现象分析 中国省区人口流动与人口红利分析 人口老龄化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及趋势预测 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灰色关联分析与预测 克里雅河绿洲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集聚效应、人口流动与城市增长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流动性过剩” 女性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未婚流动人口中期妊娠引产调查与分析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策 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就业状况关系分析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分析与建议 对流动人口统计和管理的分析与思考 资源型地区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刘超芹. 城市化进程中省际流动人口特征分析――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5] 孙中伟,贺军亮,田建文. 网络空间的空间归属及其物质性构建的地理认知[J]. 世界地理研究,2016,25(2):149-157.

[6] Brice,T.S,Waung.Web site recruitment characteristics:American's best versus America's biggest[J].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anagement.2002,67(2):4-8.

[7] Leary,Lindholm,Freeman.Selecting the best and brightest:Leveraging human capitalt[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2002,41(3):325-340.

[8] Roberson Collins.The effects of recruitment message specificity on applicant attraction to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05,19(3):319-339.

[9] Capelli,P.Making the most of on-line recruit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1,79(3):139-146.

[10] Calanaki,E.The decission to recruit online:a descriptive study[J].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2,7(4):243-251.

[11] 何俊_. 中国和美国的网络招聘行业发展比较研究[D]. 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

[13]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

[14] 王献峰. 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 郑州:郑州大学,2012.

[15] 罗资琴,刘煜汐. 网络招聘对高等院校毕业生求职的影响[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42-44.

[16] 吴小彬. 网络招聘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与流动[N]. 通信信息报,2005-2-16(3).

[17] 雷光和,傅崇辉.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J]. 西北人口,2013,34(5):1-8.

[18] 杜丽红.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及其管理[J]. 经济问题研究,2008(1):89-92.

[19] 张奎,乔忠,王玉华. 关于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J]. 统计与决策,2009(9):23-25.

[20] 李豫川 .探析网络招聘现状[J]. 法制与社会,2009,(5):243-244.

[21] 邓聚龙. 本征性灰色系统的主要方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6(1):60-65.

[22] 温丽华.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23] 祖广哲,丁疆辉. 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协调分析[J]. 河北大学学报,2015,35(6):623-631.

[24]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 地理学报,2005,60(2): 241- 242.

[25] 闫雪芸. 网络招聘的优缺点及对应届毕业生的影响[J]. 商业论坛,2013(10):385-386.

[26] 王萌萌. 大学生网络就业前景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5(7):25-29.

[27] 顾丽娟,曾菊新. 中国区域城乡文化系统耦合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86-91.

[28] 陈颖. 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1998年-2010年我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2.

[29]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0] 艾瑞咨询集团. 2008-2009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发展报告[EB/OL]. http:///report/

200905/1279.shtml.

[31]李晓阳,林恬,竹张琦. 人口流动与经济长互动研究――来自重庆市的证据[J]. 中国人口科学,2015(6):46-55.

Coupling analysis of population flow and online

job-search

XU Jing-ping, DING Jiang-hui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第6篇

又至岁末,时下有关全球金融形势、中国经济复苏状况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对未来的全球金融形势、中国经济走向的预测众说纷纭。投资者普遍关注:全球金融危机结束了吗?明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人民币前景将会怎样?在光大控股高端经济论坛现场,记者采访了部分海内外著名经济学家。

蒙代尔:建立全球货币以稳定汇率

被誉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是这次论坛的重量级嘉宾。蒙代尔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途径和政策选择做了三种预计,并提出了最理想化的结果――全球货币。

他指出,2007年9月开始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三个危机的集合体:一是次贷危机;二是雷曼兄弟倒闭及产生的连锁效应;三是全球经济紧缩。虽然美联储成功解救了第一场危机,但美元出现剧烈波动是导致雷曼破产的一大原因。如何稳定汇率无疑是国际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蒙代尔说,2008年三季度美元的疯狂飙升带动了人民币的上涨,这使得中国的出口市场一改原本20%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滑,而对2009年中国的增长预期也因此降到6%。而中国此后的复苏状况显然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经济增长速度并非6%或7%,而是至少8.5%。这当然有4万亿政策刺激下的效果,但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也发挥了作用。蒙代尔认为,中国经济与美元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当美元走强时,房地产价格和中国股市就会下跌,而当美元疲软时,房地产价格和股市就会飙升。

如何稳定人民币汇率?蒙代尔对中国的政策选择做了三种预测。

一是“进化法”,顺其自然。“如今的世界经济中,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迅速增长,不需要做什么改变就能在2011年超过日本,到2030年甚至可能超过欧洲市场”。但这种默认方法的缺点在于容易发生反复的经济危机。

二是亚洲货币法。“形成较大的货币领域,比如东亚地区货币可能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当国家放弃本国货币进入一个单一货币的联盟时,必须对未来安全性有足够的信心。蒙代尔建议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货币合作和一体化建设,应努力推动“固定汇率区”的发展。

三是国际货币改革。在蒙代尔看来,美元兑欧元汇率波动大是一个重要问题,最好是以国际货币改革来解决。“容易形成一个使用‘EURODOLLAR(欧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那么它将被纳入这个‘篮子’中,而对英镑来说,如果美元兑欧元稳定,那么英镑加入欧元区或对欧美元保持稳定汇率将变得容易。另外,对有着债务困难的日本来说,如果通胀预期在他们需要的合理范围内,也会考虑加入”。蒙代尔指出,这样的货币“篮子”有助于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少犯错误。如果美元兑欧元固定,就不会发生雷曼破产的危机了。

基于上述想法,蒙代尔提出了“G5”(即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和欧盟)的设想,“‘G5’能够协调货币和(较小程度上的)财政政策,它将有着明确的责任对5个主要货币国和地区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协调,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经济复苏,避免重复过去的失败”。蒙代尔称,这是自己对全球货币的美好愿景,“虽然是一个最理想的状况,但现在已是实际成熟的想法了”。

陈爽:香港和上海可以形成“金融互补”

在论坛上陈爽表示,作为一家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多元化金融控股企业,光大控股专注发展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和产业投资业务,并形成与投资银行(企业融资)和经济业务(财富管理)等收费性业务共同发展的格局。此次高端论坛上,他对香港在国家金融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了详细阐述。

“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国际经济的地位有所提高,但要达到东西方之间对中国金融地位的认同仍然有待时日。所以,中国需要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并使其日渐成熟,才能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陈爽表示,在对香港、上海两地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香港和上海可以形成互补关系,香港将在国家金融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包括建设国际金融交易平台、成为真正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和成为资产管理中心,“因为香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时间和条件相配合,香港可以作为试验地。通过建立并购基金等方式,能为中国资金走出去和境外资金进入中国架起桥梁。”他提出,应支持在香港中资券商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大投行。

王庆:2010年中国经济像秋天

王庆在作“危机之后再认识中国经济”的主题演讲时,对中国明年的经济发展做了预测分析。他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可能是不温不火的一年,经济增速有望快于今年,同时通货膨胀率不会太高。

王庆的预测形象地用“四季”代表明年的经济情况。他说,有70%的概率进入“秋天”,“今年在政策驱动下,中国的GDP增速超越他国出现‘脱钩’,到了明年,出口将会有所好转,经济结构将更加均衡,GDP可能出现10%的增长,同时CPI会维持在2.5%左右的较低水平”。王庆表示,以上推论是基于中国政策环境不发生明显改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基础上的。而如果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同样很快,那么将带来较高的CPI,2010年中国经济可能变为“过热的夏天”,这样的概率大约有15%。

“如果全球经济复苏普遍不力,同时中国收紧了货币政策,那么可能在短期内会进入‘寒冷的冬天’,中国经济可能由于政策变动带来二次探底。这样的概率当然较小,应该不会超过5%。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政策性的软着陆,也就好像春天那样,概率在10%左右。”王庆表示,当全球经济扩张带来供给面约束时,可能引发高通胀,但只要能进行及时的政策调整就可以避免。

金岩石:留意资产泡沫的四大指标

金岩石,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对中国在后危机时期的经济结构做了分析。他认为,资产泡沫是必然生成的,但现在还没到破灭的时候,只要关注四个指标,就可助大家全身而退。

第7篇

一、对我国部分积累制财务机制的利弊分析

1992年我国对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保险财务运转上力求做到“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即部分积累的财务机制,以期既不过分加重目前企业和国家的负担,又适当减轻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以上海市为例,新型的部分积累财务机制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实行个人缴费。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按本人工资的3%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后随经济发展和工资增长,逐步提高个人缴费的比例,最高达到8%,占个人帐户保险费的50%;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等非工薪收入者,个人缴费为工资的8%,单位(业主)缴费的10%,除2%进入社会统筹基金外,其余都进入个人帐户。

2、单位缴费

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同期本单位职工人缴费工资之和的20%按月缴纳。

3、建立个人帐户。

每个职工都有一个终生不变的养老保险帐户,记入个人帐户的养老金包括:(1)职工按个人缴费工资3%缴纳的养老保险费;(2)按职工个人缴费工资8%从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划入的部分;(3)按本市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5%从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划入的部分。这一比例将会随职工缴费比例的上升而最终降为零。

4、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

单位缴纳的基金养老费记入职工个人帐户后的余额部分,即为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

由此不难看出,这种改革的着眼点在于,一是让职工负担部分保险费,以减轻企业部分负担和增加个人责任感;二是建立职工个人退休金帐户,并将企业与个人缴费的大部分积累于个人帐户,以期解决现收现付制度与人口老龄化的矛盾。问题在于,这种筹资模式是否能达到适当积累的目的。

按照设想,新制度下社会统筹基金的用途有三项:一是补偿旧制度下政府社会保险的债务,即代际转移支付;二是用于新制度下同代人之间的再分配,以体现新制度的公平性;三是用作新旧制度下退休金水平的调整基金。然而,从统筹基金的收缴来源看,在职职工工资5%的统筹基金与业已存在的退休金之间就已存在着巨大缺口。如1993年,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部统筹基金假设全部收齐,也只是当年退休金的1/4。又如,1996年陕西省共收缴养老保险资金13.94亿元,统筹资金不足1亿元,而陕西省当年支付养老金的数额为12.30亿元。社会统筹基金尚且不能完成规定给它的基本的任务,就更不用谈实现其它的功能了。由于统筹基金不能完成补偿退休职工的退休金的任务,在职职工个人帐户上的基金就被直接用于发放退休金了,在仍然收不抵支的情况下,由于我们的费率收缴原则为“以支定收,略有节余”,因而费率被一再提高,使得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成了一个无底洞。有些老工业基地企业的养老负担已达工资总额的26%,甚至更高。

由于统筹基金与旧制度的债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于是现收的记入个人帐户的资金就被用作退休金支出去了,新建立起来的制度实质上是一个现收现付的制度,基金只是帐面上的基金。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没有改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财务机制的现收现付的性质,它既没有减轻企业的负担,也没有、也不可能为人口老龄化作很充分的准备。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实施的部分积累财务机制在实际运用中,弊大于利。

二、部分积累制理论探析

从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以及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的用途看,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部分积累制的财务机制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在原有现收现付机制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阶段稳定、定期调整的资金筹集比例,使之能够在满足当年保险金支付需要的前提是:有一定数额的结余作为积累;(2)在社会保险总体计划中,根据不同的保障目标,并行存在以基金制为基础的个人退休基金帐户和现收现付制。即,一方面对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实行完全的基金积累;另一方面,对已退休的和尚未达到基本退休收入保障水平的保障群体,通过现收现付以实现收入的再分配。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与不足。长期运行下去,还会对经济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准确地理解部分积累财务机制的理论内涵。

笔者认为,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建立总是和养老保险的目标模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同时也是建立在原有财务机制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部分积累制财务机制的研究,我们应当将其纳入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目标模式,结合原有财务机制的特征及优缺点,通盘考虑。

现收现付制是指通过以支定收,使养老保险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平衡的财务机制,现收现付制的优点在于(1)可保证保险金给付的及时性;(2)有助于实行保险金随物价或收入波动而调整的指数调节机制,从而有助于处置通货膨胀风险,保障退休金的实际货币人价值;(3)通过收入调节与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体现养老保险的共济性和福利性。它的缺点在于,由于完全没有储蓄积累,因而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生产性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重严重失调,抚养系数增大,使得现收现付制的收支平衡已难以实现并使其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

基金积累制是根据以后可能和必然发生的养老问题所需的资金需要,预先提取并进行储存积累,在实际需要支出时再行支付的一种“量入为出”的理财方式。基金积累制有助于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通过预提积累保险基金将劳动者本人劳动阶段的部分收入转化为退休时期的养老保险金,并通过基金的积累增值,为劳动者提供较为可靠的退休收入保障。但基金积累制的缺点在于:(1)防御通货膨胀的能力较弱,基金贬值严重,风险性大;(2)缺乏社会互,不能照顾某些社会成员;(3)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化的难度大,积累负担过重;(4)积累制对金融市场的规范程度要求很高,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到的。

正是由于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财务机制都有着各自显著的优越性和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有人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型的财务机制,既可将两种财务机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又能尽量避免两者的缺点。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我国提出了部分积累的概念。理想的部分积累制应当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财务机制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中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而在国际上,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理论也受到了普遍重视,被认为是为解决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养老保险问题而提出的颇具战略意义的政策思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规范的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目标模式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政府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和社会保险机构举办,强制执行,属于社会保险范畴,构成最低养老保障的社会安全网,替代率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5%。第二层次是企业的义务性补充养老保险,采用个人帐户储存积累筹资模式。政府鼓励、企业自行决策建立,或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基金营运管理进入市场化,由劳资双方代表组成基金会、理事会,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委托商业性保险、信托、投资金融机构营运管理基金。国家给予税收等各项政策的优惠。它强调与就业相关联和提供补充退休收入保障,作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补充,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层次的替代率约在50—60%之间。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个人自愿投保,旨在适当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

可以看出,在养老保险的目标模式中,第一层次的养老保险由政府或公共机构举办,属于社会保险范畴。笔者认为,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应由国家根据当年养老保险支出的需要筹措资金,“量出为入”,“收支定收”,即采取现收现付的财务机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将现收现付财务机制下保证保险金给付的及时性、有助于实行指数调节机制、体现社会公平等优越性完全体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障水平维持在职工工资水平的25%,从而可以避免现收现付制下收支不平衡的财务困境。而且,由国家筹措发放工资水平25%的养老金,还可以使参加保险的职工体会到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缴纳保险基金的积极性。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范畴,是职工养老保险的主体,可采用基金积累的财务机制,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资金,建立职工个人帐户。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采取以企业为单位组建基金理事会,基金营运管理由各基金会委托商业性保险、信托、投资金融机构进行,因而可以分散资金流量,提高防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将完全积累模式下存在的风险性降至最低,有利于抵御和渡过老龄化高峰期的支付困难。而且,以企业为单位为职工预提积累保险基金,既可为职工提供较为可靠的退休收入保障,也可减轻政府的社会保障负担,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第三层次的养老保险可采取自愿原则,由个人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为将来养老储蓄资金。

笔者认为,这种根据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下不同层次保障水平的任务和性质,分别以企业和国家为保障主体,根据不同的保障目标和保障水平,并行存在以基金制为基础的个人退休基金帐户和现收现付制的财务机制,应是部分积累制财务机制的理想模式。

三、比较与借鉴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平衡了企业间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有利于新老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公平市场竞争,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建立社会统筹,则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得寿命长的和收入低的职工的老年生活得到保障。但就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危机,预筹积累养老金方面,则存在着严重不足。在实际运用中,我国养老保险财务机制仍然没有摆脱现收现付框架的束缚。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建立了个人帐户基金,但“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的收缴原则为各地在确定费率时开了一扇具有弹性的门,使得各地在确定费率时考虑更多的仍然是当年财务收支的平衡,以求不过分增加政府和企业的负担。这样,新建立起业的制度实质上还是一个现收现付的制度,基金只是帐面上的基金。

但我国直接向部分积累财务机制的目标模式过渡,条件还不成熟。这是由于我国近期目标的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仍然过于庞大,费率负担和替代率都比较高,实际上相当于国外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这样留给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补充性养老保险的空间就很小,因而很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以及行政方式管理基金等弊病,阻碍了企业和职工建立个人帐户储存积累养老金的积极性,也不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基金的有效增值,从而达到减轻费率负担和增加保障水平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抑制了我国保险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发展。而将历史沿袭下来的基金养老保险高替代率,从目前的85%调整到25%,则需要一个长期过渡的时间和平滑过渡的措施,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也不可能使我国全面建立基金会形式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虽然直接实施国际上通行的三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以及相应的财务机制,困难重重,但它毕竟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采取的每一步措施,都应当是有利于向这一目标模式转化的。因此,我们应当积累探索财务机制目标模式的运行机制,找出差距,采取步骤,逐步向目标模式转化。

首先,在目标模式中,政府承担了第一层次的养老保障任务,保证这一层次的资金筹集。我国在实践中往往以保险金成本列支、税收优惠、资金不足时给予补助等形式承担一部分费用,常常无法使个人体会到国家所尽的责任。在我国的养老保险模式中,政府应提供基本养老金的一定比例或一个绝对数额。

第8篇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残疾人总数程增长趋势,对人权的尊重、以人为本的倡导等等因素,让我们认识到关怀社会中的每个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回归本性的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更是如此。通用设计就是这样的设计,它是全民设计,提倡为所有人设计。城市公共建筑是城市中人口密集流动性最强的地方,其公共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关系到每一个人,通用设计得以充分的体现,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通用设计;公共建筑;公共设施;使用人群

在公共建筑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这样的设施,比如残疾人绿色通道、残疾人卫生间,特殊的座位、电梯等等,这些便是通用设计应用的体现。城市公共建筑在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城市的公共建筑建设的好与坏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文明建设程度。公共建筑是城市人群最集中,流动最密集的地区,其建设可谓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安全、舒适与身心健康。关于公共建筑中的通用设计是每一个设计师、规划者、城建者、管理者都必须关注与考虑的。

一、通用设计的发展与原则

通用设计是指“在最大限度的可能范围之内,不分性别、年龄与能力,适合所用人使用方便的环境或产品之设计”。二战后,美国在经历小儿麻痹症流行、退伍军人及残障者回归社会遭到阻碍歧视,加之民族运动的发生,使得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并在制定法律明文条例禁止歧视残疾人,还要为他们提供便于使用的公共住宅,设施、交通、教育等等设施。美国标准委员会(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于1961年制定《A 117.1——方便残障者接近和使用的建筑物标准》成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而ADA(American with Disability Act)法案的颁布更是在制度上体现了对残障者的关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与设备进步,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障碍设计变得愈加重要,成为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无障碍设计的中心是关爱残障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但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他们对心理层面无障碍的追求,希望在使用环境或者产品时能够独立完成,和健全的人一样而不是被“另眼相待”。在这样的思潮之下,通用设计应时而生,通用设计在关注残障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他们心理层面的需求,更加人性化与合理化。

通用设计的七原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罗纳德?麦森与一群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和环境设计人员制定的,如下:

1.使用的公平性:不区分使用者与特殊人群,提供一致而公平的使用方式。

2.使用的灵活性:涵盖广泛的个人喜好及能力。

3.简易及直觉使用:不论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或集中力等因素,使用方法简单易懂。

4.信息直观:不论周围状况或使用者感官灵密度如何,设计都应有效地对使用者传达了必要的信息。

5.容错性:不会因意外或不经意的动作而造成危险。

6.操作的轻便性:这种设计可以有效、舒适及不费力地使用。

7.适当的尺寸及空间供使用:不论使用者体型、姿势或移动性如何,这种设计提供了适当的大小及空间供操作及使用。

这七项原则旨在让残障者、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不再因为身体的不方便而影响生活质量,通用设计不是专门为残障者进行的设计,它是全民设计,是为所有的人的设计。当然,要想使某个建筑或者设计适合所有人是不现实的,不是所有好的设计都适用于这七项原则。这些只是概念,指导原则,还需要设计师们不断的努力探索。

二、通用设计在城市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益趋现代化,公共场所的建设更是以人为本,全面服务于市民的生活与娱乐。人们平均寿命的提高,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残障人数的增加,社会对人的重视等等因素,让通用设计愈加重要,在城市的公共建筑中体现的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公共建筑是城市中人口最为集中,人口流动性最为密集的地方,所以公共建筑的建设所体现的通用设计是最为明显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例如大型的生活购物超市、车站、机场、等等,通用设计在其中的应用可谓是随处可见,也给人们提供很多的便利。

随处可见的升降电梯或者平的斜面电梯为一些老年人、残障者提供方便,在升降的电梯中,数字按键排列即有竖式也有横向,这种设置既符合健康的人使用,也便于残障者、儿童、身体矮小的人使用。但有些建筑使用阶梯式的电梯,不利于乘坐轮椅的人士使用,不符合通用设计。在公共卫生间可以看到为残障者设立的卫生设施,在卫生设施旁边设有一些栏杆,方便一些残疾者在使用完毕后能够顺利的起身,适用于一些身材矮小或者坐轮椅的人使用的卫生设施安装较低。还有婴儿椅的设置,怀抱婴儿的母亲在使用时,把婴儿放在婴儿椅里,方便安全。我曾经在一家肯德基里见过一位带着婴儿的母亲,因该卫生间没有相应的设置而行动不便。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还建有专门的无障碍的通道就是便于残障者、老年人等使用。一些有危险的设施旁边设有栏杆、警示牌等,这些就通过有障碍的设计实现通用设计。

三、当前公共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公共建筑中做到让每一个人满意是不可能,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在一些公共建筑中我们还以看到门的设置有的是转动的、自动感应开闭,这样的设计或许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方便,但对于一些特殊的人是种障碍。坐轮椅的人在经过转动的门时需要费很大的力气,很不方便。自动感应门是通过感应装置而自动开合,但是对盲人来说,他们最灵敏就是感觉就是触觉,门把手就是他们对门的记忆,或者可以说门把手就是门代表,自动感应门是不是也给他们带来一些不便呢?像这样的问题在城市公共建筑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设计师们去改变,好的通用设计应该是为所有人服务,是不分人群的,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四、总结

在注重人权的今天,通用设计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的建设中,人们也体会到通用设计带来的方便与安全、舒适,但是通用设计还不很健全,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求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师等等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在丰富通用设计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公共建设更加健全、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齐康,城市建设 东南大学出版社

[2][美] 唐纳德?A?诺曼著,梅琼 译,设计心理学[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年

第9篇

【关键词】养老地产开发 PPP模式 可行性 必要性

一、引言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速最快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统计,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1242万人,占全国比重15.5%,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对比联合国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

根据民政局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3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5张,与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要求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仍有较小差距,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0到70张更是差距不小。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和潜力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我国“十二五”纲要规划提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致使近年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养老服务成为投资新热点。

同时,与养老服务行业相关联的养老地产市场因此也方兴未艾,各方投资者都在积极寻求成功的融资框架和开发模式。本文在现有的养老市场背景下,综述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出一类新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与融资框架建议――PPP模式,为有关企业投资开发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养老地产”从字面上看,可理解为“养老+地产”的一种复合地产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主题化,整合其他资源,为客户提供特殊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养老地产由适老化住宅拓展而来,最初只是将养老主题融入传统地产开发,但发展至今已融入了商业地产运营、养老服务和金融创新等属性,形成养老地产的广义概念。目前国际上对于养老地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国内外发展养老地产的先进经验分析、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地产的开发研究和关于养老地产的规划研究。罗福周和韩言虎(2012)根据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及结合典型案例,并从老龄化社会、老年产业经济、房地业和房地产企业转型角度,分析了养老地产的特性,介绍了国外养老地产的发展经验,阐述了当前亟待发展养老地产的必要性。姜睿和苏舟(2012)从中国养老地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看,养老服务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集约化与养老服务高端化是催生中国养老地产的内在动力,养老地产金融化是养老地产的发展依托和现实路径。Deng Y, Gyourko J和Wu J.(2010)认为养老地产作为一种融合复合地产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尽管在中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其系统性和复合度很高,发展潜力巨大。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或简称P3s)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指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建立的一套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也可以说是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非政府部门的融资,改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方式,并通过非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其创新和经验,提高基础设施和管理的水平,以达到增值基础设施的目的。目前国际上对PPP模式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对PPP项目融资风险因素的识别及分类、风险评估、风险分担原则、分担模式和在公共设施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彭桃花和赖国锦民(2004)认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PPP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风险的辨识与合理分配是成功运用PPP的关键。张桂玲(2014)认为将PPP模式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孙学工,刘国艳和杜飞轮等(2015)认为PPP在我国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多个行业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现有PPP模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应迫切需要进行相应改革,并尽快开展新型PPP模式试点。R.Scott Fosler和Renee A.Berger(1982)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美国7座有代表性城市政府在提品和服务时引入私人部门的案例,其得出的结论是当地政府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选择PPP模式。

三、我国养老地产开发分析

(一)开发模式

当前,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大多模仿美国的CCRC(Continuous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持续照护退休社区)模式,但在开发规模、功能定位和建造选址上有所区别。我国早期的开发项目是模仿美国的大规模、低密度社区,以辅助生活区、家庭照料社区等为主,设置一定比例的护理型公寓和医疗护理设施,如东方太阳城、北京太阳城等。之后我国又模仿美国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小、定位高端的独立生活型机构,以老年公寓、老年聚集区为主,如椿萱茂、和熹会等。近年,国内也出现了将生态和养老结合打造的旅游养老、集中商品住宅社区小户型社区养老、主打养生牌的温泉养老等不同的新型养老地产开发模式,如无锡九如城等养老综合体。

(二)盈利模式

目前国内在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方面有三种类型:“出售”、“长期持有”和“出售+长期持”。

(1)出售。一般而言,销售型养老地产更偏向于传统房地产开发,出售对象可以为是产权也可以是使用权,养老地产的开发以住宅产品的销售为主要利润。

(2)长期持有。长期持有自主运营,养老社区将只租不售。目前很多开发商考虑尝试采取会员制的运营模式,即老年人住进来需要交一定金额的会费,入住以后根据不同的养老服务等级每月再缴纳相应费用,当老人去世之后,剩余的会费将退还给家属。会员制与普通房产销售类似,是通过销售会籍,迅速锁定目标客户使资金快速回笼,也为多地养老的开展提供了客源基础。

(3)出售+持有。养老住宅的开发需要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盈利模式就需要将产品销售和运营服务二者并重。“销售+持有”型就是为了弥补全部出售模式下后期运营质量无法保障而提出的改进方案,一般是销售自理型住宅,继续持有护理型公寓和医疗护理设施,典型案例是北京太阳城。

(三)融资方式

养老地产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收资金慢、收益率低、公益性较强等特点,由于这一特殊性,养老地产很难取得银行贷款。

第一种方式,在我国最为常见融资方式的是由政府独资,养老服务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由于其回报率较低,往往由政府拨发一定比例的财政支出来开发养老地产。

第二种方式,由开发商单独投资,作为地产项目来开发销售,这种形式在国外较为多见,美国就已有专门开发建设老年地产的连锁公司,但开发成本过高,风险性大,国内较少。

第三种方式,开发商投资和住户集资相结合的方式,住户可将原住房出售或作抵押来筹集所需资金,入住后只需交付少量的费用,但可操作性较差。

四、PPP模式的引入

(一)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我国主要的养老服务形式以机构养老为主,属于我国的福利事业,通常以养老院为主,但准入门槛较高,由政府提供。而政府因为财政压力较大,对于养老院这种前期投资大、回收资金慢的基础公共建设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再加上我国近年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有限的养老设施越发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多元化的需求。社会资本作为当今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有着充足的流动资金和灵活的经营理念,根据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养老地产实际上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完全可以让更有活力的私营机构作为主导进行建设,使之成为政府机构养老的有效补充。

PPP强调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为提供公共服务组建项目公司或约定长期合作,在项目中各自投入资源并合理分担风险,实现各相关方共赢。企业通过获得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提供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的建设与服务,通过运营回收投资并获得合理收益。养老地产本身具有的公益性,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现金流相对稳定或增长的特点,满足了PPP应用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养老服务的供给,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减轻初期投资和运营期税费带来的财务压力,专注于提升养老服务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应用PPP模式也将大力推动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与改革。

(二)养老地产PPP项目的构成

(1)项目发起方组建项目公司。项目主办人可以是某家公司,也可以是多个投资者组成的联合体。由于养老地产属于公益性项目,发起人应该拥有优秀的资质和良好的信誉。

(2)项目公司与政府签订特许协议。在养老地产PPP项目中,政府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首先,养老地产PPP项目必须得到政府批准,并在特许协议中与项目公司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其次,由于养老地产PPP项目属于公益性项目,政府可以提供资金、信誉、履约等方面的支持,政府也可以持有项目公司的股份。

(3)项目公司与银行签订融资(贷款)协议。一些国家政府的出口信贷机构、商业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往往是PPP项目融资的资金主要提供者。在PPP项目融资中,往往由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组成一个银团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4)项目公司与投资者签订投资协议。项目公司的融资形式可以多样化,在主要资金从银团获得外,还可以通过发行公司股票或公司债券等来募集资金。

(5)项目公司与承建商签订承建合同。承建商负责项目工程的设计和建造,通常与项目公司签订固定价格的总价承包合同。项目公司可要求承建商带资进入项目,建设款项的支付可根据事先签订的协议,在项目有现金流入的时期内分期支付。

(6)项目公司在养老地产建成后与营运方签订运营合同;老年住户与运营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在养老地产PPP项目建成后,老年住户并不直接与项目公司签订租赁合同,而是与养老地产的管理运营方签订租赁合同,但运营公司需要向项目公司支付项目收益。这样便于项目公司和运营公司各自的分工和管理,项目公司更可以成为监督方和管理方。

(7)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是分担项目风险的重要一方,项目融资的巨额资金以及未来许多难以预料的不利因素,要求项目各方准确的认定自己面临的重要风险,并为他们投保。

(三)模式优缺点分析

养老地产这一大型公益性项目的开发,单靠政府或企业自身,往往会面临开发成本高,收益率低,回收资金慢等问题,而采用PPP模式,通过让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和降低服务成本,产生共赢的良好局面。同时,政府的参与提高了养老产业的监督和信誉,加快了养老产业的发展,而社会资本的加入也提高产业经营效率,增强了资本增值能力。

另外,采用PPP项目融资方式建设老年地产,利用由多个银行和金融机构组成的银团贷款,降低了单一的银行的风险,还有保险公司的介入,也可以分散项目各方的风险。采用PPP模式融资建设大规模养老地产项目,还可以创立统一的品牌,建立统一的服务中心,建立自身的物业管理公司和医疗救护中心,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多样性。

但是,采用PPP模式建设养老地产,需要的相关条件较多(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介入、需要社会资本愿意忍受回收资金缓慢而主动介入等条件),所以仍需要大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才能确保养老地产PPP项目的正常开展。

五、我国养老需求现状下的PPP模式开发建议

(一)加快模式应用,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根据民政局2014年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其中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 与2014年底我国60岁老年人口数量21242万差距巨大;同时数据显示2014年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与政府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要求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仍有较小差距,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50到70张更是差距不小。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市场配置的不均衡。研究表明,2014年全国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不到65%,公办机构的“一床难求”和民办机构的“惨淡经营”形成鲜明对比。公办养老院往往因服务好、收费低的特点受民众追捧,有新闻报道称第一福利院排号甚至要等100年。然而,高性价比的公办养老院背后是超过70%面临收不抵支的财务困境。根据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公办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民政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公办养老机构“托底”的职能定位。也就是说,公办养老院本应保障低端养老需求,而现在承担了过多社会养老责任,中端养老市场仍旧供给不足。同时,现有的养老机构还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功能过于单一和设施相对简陋等问题。

因此,面对广阔的养老市场,我们应加快PPP模式在养老地产的应用,利用PPP模式降低养老服务成本,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同时当前我国弥补巨大的市场空白。同时,注意在应用PPP模式开发养老地产的过程中,注意养老产品的层次性,以满足高、中、低三类不同养老市场的需求,注意城乡发展的协调性,确保城乡养老服务的共同发展。

(二)提升模式内涵,注重产品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养老偏好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同时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据预测,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达到46:100,即每46个老年人口需要100个年轻劳动力人口去赡养。而社会中的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仅仅是在宏观层面上表明了我国养老市场的规模,而具体的养老需求分析仍需要依赖微观调研结果。结合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调研结果,可以将当前我国养老需求特点和PPP模式应用的建议总结如下:

(1)大部分老人仍倾向于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远洋地产市场调研数据表示,15%被访者考虑过入住养老公寓,其中7%入住意愿较强,其余则表示不考虑入住此类养老机构。虽然入住意愿比例较低,但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0000万多,乘以15%仍有3000万老年人口的市场需求,这与目前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之间依旧存在巨大的市场份额,机构养老市场仍大有可为。

同时,PPP模式在居家养老服务上依旧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面对居家养老这一巨大的市场,政府往往很难靠自己独立支持,而当下应用PPP模式的政府购买第三方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实施,也为我们PPP模式进入居家养老这一市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2)社区尺度上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养老地产开发应覆盖多方面。2013 年对北京6类典型居住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养老需求在社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相较之下,普通混合社区和单位大院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更加热衷;新建商品房社区内的老人更加倾向于服务质量和环境较好的民办养老机构;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集中的混合社区青睐中等收费水平的民办养老机构;习惯了彼此熟悉、朝夕相处的大院生活的老年人则主要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公办养老机构。

针对不同社区的养老人群,我国养老地产PPP项目的开发中,应该尽量兼顾到以上各类养老人群的需求,以PPP模式开发的养老地产不应该是只针对低端、中端或高端中某一类养老市场的单个养老产品,而应该是覆盖多个层次的养老综合体。

(3)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影响养老方式选择,养老服务物质精神共结合。相关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水平和文化程度显著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2007年的调研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和较高文化的老年人更加倾向于选择养老机构进行养老。而这一类人群的养老需求往往不仅限于居住保障和生活便利,同时也会融入交流、情感、甚至自我价值再实现等养老需求,这些都是我们PPP模式应用于养老地产开发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要确保养老服务的物质保障基础之上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然这一需求的实现,也将不断推动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罗福周,韩言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2.

[2]姜睿,苏舟.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

[3]Deng Y, Gyourko J, Wu J. Evaluating Conditions in Major Chinese Housing Marke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

[4]彭桃花,赖国锦.PPP模式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中国工程咨询,2004.

[5]张桂玲.PPP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