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1 15:43:21
导语: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学理念;发散思维
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并不是说离开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创新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动力,创新教育的实践和发展将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进一步具体了素质教育的范畴,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教学入手。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往往分析能力差,思路狭窄,方法单一,常出现思维定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它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形式,它的特点是迅速、灵活、流畅、变通。善于进行发散思维的人,思考问题才能够有创新意识,少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构思,培养出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对于创新教育有深刻认识,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了解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的意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并且在数学教学时创新改进教学方式,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教师还应该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具有条理性,而不是盲目地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创新的理解是透彻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个相对和谐、愉快、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愉快、稳定的教学环境的建立。因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和学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要力量,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地位,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可以和学生多交流心得体会,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案,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巩固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多使用学生喜欢的教学工具,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可以多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能够带给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学生对知识就感到索然无味,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只有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积极探索的动机。要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使他们沉浸在积极思考的探索中,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疑、激疑、质疑,使学生的思维畅通灵活,思维方法新颖独特,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研究、分析、解决问题。
三、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寻根问底”的质疑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思路才能开阔。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开端。
2.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上课时,针对某一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组织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开展辩论,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咬文嚼字。数学中的各种术语用词科学,思维严谨,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对教学术语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咀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发散训练,可以使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得到提高,长期下去还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强。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和简便方法运算,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那类用简便方法省力,而用常规方法计算费时的题目,通过解法对比,体验到简便方法的甜头,有利于激发学生打破常规、寻求新解法的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教学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开放,解放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多使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其的尊重和理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以减少对学生解题错误后的批评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这种大胆创新的态度。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思维能力,创新教育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且将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个性常表现为对待课堂问题出人意料的反应,教师在这时不能一味地抑制学生的这种反应,而应该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激发更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将其注意重点引致课堂问题的本身。
总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老师要有目的、巧妙、灵活地提供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和机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充分拓展思路,在团体协作下,使发散思维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论文摘 要:素质教育,一种提高教育对象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新兴教育模式,重视人的各方面发展,在学校教育的理念中逐步代替了脱离社会的发展需要,以考试、分数为目地的教育行为。创新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达成共识的,创新的含义,本身与“应试教育、守成教育”相对立,不但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对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突破与超越上。
一、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违背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成绩为目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一种集中表现。它单一的以升学率高低来检验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受到这种教育的孩子,一般表现为被迫、盲目的学习,为的是考出好分数,以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表扬与羡慕。因此,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同时也会出现“死学”状态,将学习与现实生活即“实践”完全脱离。整个学习过程并无快乐而言,缺乏情感体验。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家庭与学校。一方面,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另一方面,学校以成绩分班或考试后排榜等,都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也会产生厌学、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与考试方法完全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是一种完全被动地学习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会导致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忽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极力推进教育的改革与提高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
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走在最前列的算是教学的第一线——课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学校的生命力就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可以直接体现出素质教育是否深入到学校中来,而掌控课堂的莫过于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与岗位培训》中,明确了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角色转变、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方式等,为教师指引了一条前行之路。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丰富教育改革的理论知识,还要扎实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特别是在每节课的教学上,依据各学科特点,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创造性的提出质疑,灵活运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开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都要在教师完全理解素质教育下整个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教育目标。其次,教师除了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外,还要加强课堂教学技能,在情感上表现出与学生的亲和力,只有学生喜欢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才能以此为起点,有效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
当然,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适应新型社会的人才,更多的要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仅是从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还应当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所体现。
转贴于
三、创新教育
20世纪初期,有人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展和深化。从广义上讲,创新就是创立或创造新事物。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实现新事物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在内容上,创新教育包括了推崇创新、追求、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勇气、创新意志、创新美感、创新个性以及创新道德的培养;在原则上,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也就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应性的创新教育。也要求教育者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同时,创新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学习和借签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和教育,树立国际创新意识。而创新教育的民主性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形成有利创新的民主氛围,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达成共识的,创新的含义,本身与“应试教育、守成教育”相对立,不但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对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突破与超越上,目的是遵循创造性教育人、培养人的规律,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等。
从当下的教育形式看,由于地域及诸多方面的差异,各地区还是呈现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转型期。相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的教育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与时俱进,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
参与文献:
[1]王策三.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一、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前提:正确理解创新教育的含义
创新教育是伴随现代教育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新名词,究竟什么是创新教育,理论界至今尚没有给出一个完全统一的、被公认的定义。在教育工作的实际领域,往往都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有自己独自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而只有正确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才能解决“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可行性问题,从而恰当地将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即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是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的。
首先,要正确理解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人认为搞创新教育就是意味着全盘放弃了素质教育,是要用创新教育取代素质教育。其实,这种看法大错特错。创新教育的提出不是另搞一套,另起炉灶,而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而提出的。有专家指出,从某个角度来讲,可以认为创新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因此,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可以把创新教育看作是素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而今又要把这一成果切实应用到素质教育实践中去。
其次,要把握创新教育的核心思想。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目前还不能作出完整的回答,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但无庸置疑,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思想。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讲,创新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有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对“创新”有着不恰当的理解,比如,有人把创新看作是发明创造,认为只有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才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惟一途径,而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完全错误的。 事实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学科密切协调,需要各科任课教师全员参与,音乐教师当然不能例外。
再次,要理解音乐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区别和联系。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这两个概念绝不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关系,二者只是从不同角度去描述教育。音乐教育是指以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而创新教育则是从教育应该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的角度去描述教育,即前面所讲的教育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因此,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音乐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又应该是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即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二、音乐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两个基本结合点: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决定创新能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是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两个基本结合点。
1.音乐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胆识以及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我们的学生普遍还缺乏创新的胆识。其实这胆识孩子们本来是有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识就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比如说:幼儿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见新奇的玩具一定会拆开来看个究竟,然后再随意地东拼西凑,哪怕那是家长花几百大元新买的遥控电动玩具也照拆不误。碰到这种情况,恐怕很少有家长为之拍手叫好,而让孩子尝点皮肉之苦的做法,倒是司空见惯。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学校里。孩子们进了音乐室就喜欢摆弄陈列在教室里的乐器,他们从自己胡乱“制造”出的嘈杂音响中获得无限乐趣。在国外,老师会用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们的“胡作非为”。而在中国,这种“不轨”之举一旦被老师发现,照例会遭到一通臭骂。可想而知,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飞到了九霄云外。由此而造成的对学生的伤害还只是浅层的。有极少数教师以粗暴的态度嘲讽、训斥那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从而彻底、干净地摘了学生的“胆”,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新世纪的中国培养出一群“虎”,而不是一群“羔羊”。
2.音乐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全过程就是不断实践、不断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作曲家创作出一部作品是一度创作,表演艺术家的演唱、演奏是二度创作,欣赏者的欣赏和感知过程则是三度创作的过程。在这三个审美活动环节中,审美主体既要借助于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要强动联想、想象等手段,从而形成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思索,使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其实,所谓的创新,就是求新、求异,由已知导向未知,不断发现新事物,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离开了发散思维也就无新可言了。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之一正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流畅、变通、独特。它需要离开问题的中心,然后向四面散开,以便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当中,它不受现成知识的制约,也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而需要不断发现、不断探试、不断补充。从而提高新的认识和见解。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在创作、表演或欣赏的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启迪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律动、节奏训练、即兴演唱、演奏等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众所周知,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长期听辨、视唱和视奏的过程,从一个音到和弦,从一个声部,从简单的旋律到复杂的织体,无论在音的高低、强弱、力度、音色等方面都会受到反复的重力,为听觉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是大裨益的,其扩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让我们来看看在学习音乐具体过程中是怎样训练扩散思维的。以齐唱与合唱训练为例,在集体歌唱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要练习自己所承担的声部,也要兼顾其它声部,同时还要听好伴奏和总体音响效果,眼睛还要看指挥,并随着指挥的动作去随时调整自己的声音强弱与速度,从而使音乐表现得到充分发挥。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受现成书本知识的制约,也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而需要不断探求、不断补之、不断创新,正因为如此,同一部音乐作品(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歌唱者演唱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原因就在这里。其它如器乐教学,音乐欣赏等无不是这样。随着音乐学习的进程,学生的扩散思维都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久而久之,创造性思维便逐步形成和稳定。
其实,音乐艺术的这种作用并非今人所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有“心之官则思”之说。思,就是思维,它是客观事物通过听觉或视觉等感知器官在头脑中引起的一种心理活动。而感觉和知觉是思维的直接基础。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无论听觉、视觉都要促使人脑进行紧张而复杂的思维活动,即促使“心之官”去思、多思。尤其在演奏和欣赏多声部乐曲时,“心之官”稍有疏忽就会出差错,而正由于多思,“心之官”也就灵起来了。人的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中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同他热爱音乐分不开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科学上的发现,往往是从音乐的启发得来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也说过:“美育者,与智育者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这里所说的美育显然是包括音乐在内的,其意思是说美育对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颇有作用的。这里的作用其实就是指美育过程中创造思维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收到成效。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教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使语言知识变成语言技能,并逐步发展成为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这也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创新教育。
就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英语,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顾虑少,乐于开口,教师很容易引导他们投入课堂里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学习效果也很好。到了初三,由于年龄增大,越发拘谨,学生的踊跃发言的气氛逐渐消失。到了高中,这种现象会变得更加严重。学生只读读,写写,能应付升学考试就行了。因此,应试教育一直占优势,素质教育也就无法有出头之日,更别提创新了。
我们应该全面分析在英语教学里的听说读写各自的特点和互相的关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创新教育。
信息时代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点,而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努力探索适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新模式,实践中摸索出“开放,合作,发展”的教学新模式:创设开放性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条件,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和展示才华的机会;积极开展合作式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在交流争辩中构建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的个性品质。
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创新研究的内容。A:学科教学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开发,网站建设与应用等的研究。B: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网上资源库,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创造提供活动场所和可靠资源。C:制作有创意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设计出有创意的脚本,并制作成交互性强,适应性广的电子课件资源,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第二,实现创新教育的操作原则。A: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教育教学法改革实施方案的先决条件,教学选用的资源必须是科学的,教学资源的分类,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课程教材的构建都必须遵循资源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法的内在规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循序渐进,协调发展的过程。B发展性原则:学科信息资料的积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都必须有量和质的发展,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发展为条件。C主体性原则:要以人为本,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D开放性原则:开放的活动环境,可选择的多种网络途径,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条件,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开放性问题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品质。
第三,创新教育的流程。A趣味引入,明确目标。在创新教育中,引入课题的方法有很多。如:谈话引入,讲故事引入,课文表演引入,猜谜语引入,相关的图片引入,观看VCD引入等。在教学八年级第二单元比较级时用的句型是:A方+is/am/are+比较级+than+B方。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该课的教学内容,展示了我做好的课件:长裤,外套,帽子,露西,汤姆,李蕾,风衣和每件衣服的价格。在播放的时候,同学们犹如在逛街,整个思想放松了,信心百倍的开始讨论衣服的大小,长短,价格的高低,谁穿上比较酷。进而掌握了单词handsome, cool, long, short.并且联系到以前学过的单词tall, short ,expensive,.句子造得特别好。彼此之间的对话更是出乎意料的流畅。B创设情境,主体参与。创设情境主要是先通过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接着用语言描述情境,再由表演体会情境,最后是生活展现情境。而在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中,则是先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尝试求知,准备质疑,然后分组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看法,最后是全班汇集看法,深入讨论,理解新的知识。如,在教第二单元第一话题shopping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繁华的商业街道背景,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商品满琳的步行街,同学们在这个充满现实气氛的模拟环境中各显神通,从讨论某样商品的价格到其样式,从其品质的优良与否到其使用的价值,兴趣盎然地进行买卖。从而掌握了九个重点句子。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How much is it?What size do you want?….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探讨
创新教育是为学生创造出理想化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创新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积极的接受教育。小学是教育开展的初级阶段、重要阶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进步成长。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进行探讨分析。
1开展创新教育的手段
1.1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主体,整个课堂教育主要依据大纲,以至于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小学生被动的接受音乐知识,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师生缺乏互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思想交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讲授知识,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相处,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习更有成效,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的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把课本上的知识的教给学生,用考试去检验,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
1.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学生的特点,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一个方法进行教育,效果不好。因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不同,应该有针对性的去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有个性化,特别是小学生,有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年龄小等特点,所以的音乐教育就要求小学音乐老师利用这些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思考、能力甚至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开展创新教学的音乐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供了方便。改变呆板的教学方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文字、音频、视频融为一体,使抽象的艺术表达更具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演唱技巧有很大的好处。学生通过操作音乐器材,也可以提高音乐素养。
1.3课堂氛围良好:
上课过程小学生很难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所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课堂中,氛围死板严肃,学生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中,形成的课题氛围是良好和谐的,教的知识能够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方式灵活,要有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学生感受到了乐趣进而教学效果有了提高。小学音乐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解放学生的天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鼓励支持学生的尝试创新,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1.4提高教师素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展创新教育要提高教师素质,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改正问题,真正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趣味性音乐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不但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是富有情感的,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了不同的创作风格,欣赏音乐的同时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体会歌曲原有的味道,挖掘音乐的内涵,情感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1.5学校要积极配合:
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展现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地方,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校应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音乐竞赛活动,形式丰富,扩大学生参与度,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音乐的魅力,在舞台上学生将充分体会到创新能力对于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创新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处科技知识的年代,每个行业需要的都是全方位的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素养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开始开展。创新教育是一个热点话题,创新教育就是对人的创新实力进行提升、培养创新精神。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也要注重开展创新教育而,使小学生掌握良好的创新能力,也有较高的创新素养,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从根本上来看,创新教育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追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时,创新教育被发展起来。素质教育给创新教育奠定了基础,两者相互协作,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融合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使得小学生有良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更有特点,给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结语:小学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阶段,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变的非常重要,被教师、家长、社会所重视。创新教育是一种将学生放在主置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此作为最根本的目标。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教育应运而生,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满足社会需求,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深化改革的结果。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与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新精神。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手段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能够给在岗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帮助。
参考文献
[1]罗丽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J].都市家教,2014,2:248-250.
[2]张璐璐.创新教育下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63-64.
[3]李雪莲.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咨询,2015,17:170.
[4]林元生.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该学科富有情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小学语文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在课本内容及课标方面,更是如此。这一方面对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肯定,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学仍然有很大部分的传统教育参杂其中,进而影响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有必要把创新教育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从而给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1]。
1.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的几点思考
1.1要想创新,必须更新当前的教育观念。
目前,很多学校都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对于素质教育是怎样的教育,以及怎样进行素质教育等问题,很多学校都没有较深的观念。素质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其中的创新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要想将素质教育发展好,其创新教育必须得到很好的实施。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创新教育的实施。为了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有必要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阐述:首先,教师应该是尽心指导学生学习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其次,教师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知心朋友。由于学生的情况都不同,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本着“知心朋友”的思想,去教学生,去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得到更大的提升。最后,教师应该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伙伴,改变以往的教师观念。
1.2要想创新,必须用好语文教材。
学好语文是件不容易的事,必须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最终学好语文。尤其是对于小学的语文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小学生因为是刚正式地接触语文,其发音之类的比较好矫正。如果在此阶段,教师不好好利用教材,教育出来的小学生就有可能发音不准或者对语文不感兴趣,就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有关于人的未来的发展的基础学科,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必要时甚至可以对之补充一定的新材料,从而保持教学的先进性。
1.3要想创新,必须上好语文课。
语文课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创新,必须好好地利用语文课堂,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并对其进行思维敏锐性的训练。因为,思维的敏锐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创造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所以,对小学生进行相关的思维敏锐性的训练,是有必要的,也是不容忽视的[2]。
2.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途径
2.1在教学观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后者的教学方式仅限于课本,一切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因此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完成了教育的义务,谈不上有何创新之处。因此,要想培养出一代更合格的学生,开展创新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的观念,不能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推动学习的进程,提高发现新知识、新事物及新方法的能力,从而对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再次深入及再发现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当学生真的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实践证明,从“扶”着学生的创新,到“放”手地让学生去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2.2在改进教学方法中渗透创新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添加多媒体的教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使单调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生动有趣,当学生们走进多媒体课堂时,都能被多媒体的五彩画面、神秘背景及清晰的知识结构图等所吸引,从而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地接受和创新知识,最终达到创新的预期目标。此外,也可以利用其他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野外实践等,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的渗透,相信培养合格的创新型学生是可能的。
2.3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地创新,使之在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因为,教师的创新不是学生的创新,教师的教育方法再多,如果学生不能及时、主动地对之加以接受,那么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快速的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起来,使学生有自己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才能最终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3]、[4]。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非常巨大的。它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可以说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的活力,小学语文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创新教育的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推行创新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应该引起广大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秦建辉.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J].都市家教:257.
[2]郑宗英.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8:66.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特征关系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现就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着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教育学刊200002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002
3《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4《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08
5《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山东教育科研200006
6《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江西教育科研200006
7《试论创新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8《创新教育与教师观念更新》探索与求是200004
9《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吉林教育科学199908
10《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民教育200008
11《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天中学刊199904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标准,是使用于全国范围的最基本(底线)要求。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中出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掌握知识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此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列为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兴趣多被看作是使地理教学更顺利进行和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因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本身并没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课程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则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了这些要求:
1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建议的理解,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关注对地理学习重要活动质量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2 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新素质。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既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
如地理课程标准则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学的新思路,对原有的一些具体指示点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开发等,同时降低了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运动等。有关“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共有四条,它们分别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的要求。地理是惟一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这是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地理才从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诸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4 强调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情商;高质量;创新素质;大学生
作者简介:史承军(1964-),女,上海人,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98-03
当今世界各国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创新素质的竞争。创新素质教育是高校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素质的培养,而这些都有赖于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与提高。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培养高质量情商的目的与方法
情商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品格,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情商属于非智力因素,情商是创新的必要条件,高质量的情商在大学生的创新过程中起着内在的决定性作用。
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知识要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健康情绪的激励,高尚人格的引导,意志力的支配,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驱动。因此,高校教育只有重视对大学生的高质量情商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现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高质量的情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与训练:
(一)激发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对学校、对专业的兴趣,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例如,运用多种形式的报告、参观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高质量情商的重要途径。一个情商发展健康的人,就会对人生有抱负,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人正直,遇事诚实,对学习与工作积极进取。
(二)培养抗挫折能力,锻炼坚强意志
当今的大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比如,学业竞争中受挫、人际交往中受挫、目标过高而受挫等。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学生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挫折,教育学生要能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关键在于学会面对挫折。
在从事创新活动中,不可能立刻享受到成功,需经过无数次的失败,需要锻炼自己坚强的信心、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这样才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和自我觉醒,要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和个性特点。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受教育者的自悟、自醒,考虑其主体性来编排高校的教育计划和教学要求,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融入到学校的系统教育之中。比如通过利用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心理品质。[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既要符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又要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高校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积极乐观的创造;要引导学生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启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主动改善与提高自己的情商,才会产生开发和更新潜能的动力,从而完善自我。
(四)培养良好性格,加强团队合作
培养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想目标,顺利成长成才。一个与人和谐相处的人,能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顺利实现与别人的合作,获取创新成果。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就凝聚了许多人的努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人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善于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锻炼他们在团队活动中的互相协作能力;学会尊重、宽容他人,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反省自己,善于调节情绪;在共同协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塑造良好的性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五)培养自信心,增强竞争意识
成才的关键在于自信。要做好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自信,特别是做那些别人不做或不易做的事情更需要自信。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大学生从心里感觉到老师的理解和赞赏,他们会树立起很强的自信心,变得想学、乐学,能够很自信地处理难题和探索未知,进而获得创新成功;竞争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加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育,从多角度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为他们树立竞争目标,奖优罚劣,让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有紧迫感,逐渐形成竞争意识。
二、提高创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从教育者的维度着手,构建创新教育的完整体系
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创新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灌输式”为“启发式”。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者;使学生不仅是课堂中的受教育者,还要成为寻求真理的探索者;使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还要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大学生创新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给予他们充分关注和肯定,允许失败和错误,激励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积极发现和关注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新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平等参与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要把情商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创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2.注重创新素质的自我完善。古人韩愈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高校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其为人师表的德行对学生情商的影响也非常大。教育者的人格直接关乎受教育者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素质教育中,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创新素质,重视情商和创新素质的自我完善;优化知识结构,实现从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的转变,广泛吸收一切有用的新知识,不断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创新经验的学术带头人应该到教学第一线,把教育创新成果运用于教学科研中去。
3.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强调基础要扎实、视野要宽泛,以培养能力和提升创新素质为根本,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增加高水准讲座和互动式学术探索活动的比重,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结构,在高校常规教学中渗透创新素质教育;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当今科技前沿的新知识;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过程,如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适当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进行学科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和课程结构及内容的更新,改变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内容分割过细的现状,实行学科结构的综合化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让学生对专业学科既能够了解过去,还要熟悉现在,更要把握未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适应时代潮流。[2]
(二)从受教育者的维度着手,提升创新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创新人格素质的自我完善。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责任感和使命感,顽强的意志力和能够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这是坚持创新、作出成果的根本保障。创新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塑造。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才能对创新活动具备自主性和自发性,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内动力。
大学生观察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发现和创新,敢于质疑,有独立见解;要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树立坚定的信念,不因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放弃计划。
2.构建多元化的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知识结构应是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时代的发展要求创新人才不仅要专精于某一学科,而且要有扎实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创新发现往往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之间产生。一般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偏弱,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偏差,所以大学生应对科学技术增加人文理解、对人文知识给予科学注解;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以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征,这也是认识世界的创新视角。
3.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在实践中学会寻找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要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学术报告会,加入科技社团,在科技创新氛围中提高创新水平与创新能力;参加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拓宽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在科研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应用发散思维,提出集中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并敢于突破传统模式。
(三)从教育环境的维度着手,营造创新教育的和谐氛围
高校的教风、学风和物理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环境,高校必须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这是学校软件建设的核心内容。一个和谐健康、充满朝气、进取且务实的教育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是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提高创新素质的重要条件。
1.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环境应该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风能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能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崇尚科学研究,能在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供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社交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喜爱的社团,增强参与意识,开阔创新思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所有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在人格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认识学生的独立个性,了解时代的热点;教师自身要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识、高尚的情怀,从而把传道、授业与解惑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3]教师逐渐从传授者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点拨者,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民主平等、诱人表现的课堂氛围,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求知识。
3.建立和谐创新的教育过程。要让学生喜爱,至少是乐意接受学校设计的教学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有的学生视上课为完成任务,应付考勤;教师台上自顾自讲,缺乏激情没有新意,学生做自己的事甚至玩游戏,考试前突击或者想办法作弊,大学存在的这种现象不在少数。所以,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的优劣至关重要。大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效应,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使教育过程充满发现、探求新知的和谐氛围;优化学科之间的协同性,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科之间应合理布局,在人文学科中要结合科学知识,在理工学科中要渗透人文知识。
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大学要担当起这一责任。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自岗位上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他们会面临复杂的环境、艰巨的任务,碰到障碍和挫折,这都要依赖于他们高质量的情商、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去披荆斩棘、开辟未来。如果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完成高质量的情商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历练,构建其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就能为大学生今后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君.非智力因素理论与素质教育[J].衡水师专学报,199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