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0:34:43
导语:在经济环境的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开发;利用
随着工业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已经成为了国家和人民所重点关注的一项问题。为了改善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我国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而环境监测档案的作用也逐渐凸现出来。自七十年代中期起,我国就已经开始建立了环境监测档案,其中积累了大量各类相关专业的技术资料和信息。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对环境监测档案的搜集、储存及保管,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其的开发利用,这导致环境监测档案中蕴藏的巨大价值无法得以充分发挥。以下笔者就结合实际来简单谈一谈环境监测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
一、环境监测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1、历史价值环境监测档案当中主要并存着两类资料信息,其中一类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下国家环境监测的原始数据、环境状况资料及各种相关技术信息的记录,其可谓是各类环境现象的历史再现,能够反映出环境监测机构当时的监测水平和发展情况,同时亦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而另一类资料信息则是对环境监测档案建立的过程中业务人员的学术思想和工作成果及人们认识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动态过程的全记录,其中既包含了以往的成功经验,亦包括了过去的失败教训,而这些往往都是其他科研成果所无法取代的。因此也可以说,环境监测档案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知识产品,它在未来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政府和环保部门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开展环境保护研究及进行环境管理的有力依据。
2、科技价值
环境监测档案具有很高的科技价值,因为环境监测档案当中记录着环境监测人员长期以来依据种种科学手段而得出的各类数据,人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而得出某一时期的环境状况,同时在长期的档案监测活动中所创造和发明出的一系列用于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处理手段及学术思想等也是难能可贵的珍宝,对促进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活动,其通常会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而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环境监测档案的科技价值主要体现在环境监测工作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研究对象和内容而完成的不同种类、形式及名称的技术成果资料信息,例如不同时期下的各类环境质量评价报告、排污口调查报告、环境质量管理手册、环境质量公报及环境质量专题分析报告等等。
二、环境监测档案的管理
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技术性也非常强,所以其的档案必须要进行科学严谨的分类。具体来说,应当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将环境监测档案分成五类,分别是:环境监测技术档案、环境监测工作档案、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档案、环境监测安全管理档案及环境监测行政档案。同时,还要对环境监测内容进行细化分类,例如档案中要分为大气监测档案、水体监测档案、噪声监测档案、土壤监测档案、废气监测档案、废水监测档案及放射性监测档案等等。当然,若想做好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借阅制度、定期归档制度、保密制度、定期销毁制度等等。
三、环境监测档案的开发利用
环境监测档案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历史记录,它关系着国民经济建设,是环境科研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以及基础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对环境监测档案当中有价值的资料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这也是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使得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环境监测档案正是未来进一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有力参考依据。当前的环境监测部门及环境监测人员必须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保证资料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以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来对各类潜在的环境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使其变成可直接利用的信息;其次要将简单的资料通过整理、加工、保存等手段而转变为全方位的、多用途的信息资料,并将其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的用途和需要。具体来说,环境监测部门和人员可以把分散的信息进行集中加工,将不同专业类型的资料进行分类,对庞杂的档案资料进行过滤,并联系现实发展趋势对种种历史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当然,环境监测档案的开发利用还要根据其自身的决策性、科学性及法律依据性等特点而来,这样才能够为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提供执法依据。总而言之,环境监测档案的开发利用,是环境监测档案工作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环境监测工作的直接手段,它通过建档、归档、储存及编制检索工具等步骤而实现,既能够避免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出现较大失误,又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档案的管理不只是搜集、储存及保管档案信息资料这么简单,还需要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未来的环境监测工作。在这方面,我国目前做得还不够完善,尚需在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环境监测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经验,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闫先红.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6:185+205.
[2]周容.对区级环境站环境监测档案管理与利用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6:126.
从前文讲述的地质灾害的种类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是因为岩石层等受到破坏等一系列地质环境的改变而造成的。但是反过来讲,正因为地质灾害不断的发生,才使得地质环境不断的发生变换,所以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了活跃期,地壳活动频繁,地质环境的改变必然会连带地质灾害的频发。强降雨的不断发生会形成较强的地表径流,导致地表松散堆积,最终形成泥石流。而且随着雨水的不断下渗,岩土体的含水也会日渐饱和,随着自重的不断增加,自身的应力状态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久而久之软弱结构面将失去平衡,最终伴随的将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当然,这些灾害都是很严重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不可预期其后果。当然,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必然引发地壳活动的不断改变,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地质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只有在保证地质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当地质环境相对稳定的时候,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也将降低。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就要保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目前正处于全球地质灾害频发的年代,全世界都在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努力,都在为改善地质环境做多方探讨,其实,这是一个趋势,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做出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减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治理措施
既然地质环境跟地质灾害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解决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可以为地质环境的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关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重视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规划工作。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在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时候,首先自己应该心里有数,要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有所预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因地制宜,做出合理的规划,找出最好的防治方法。工作人员应准确划分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区,对于易发区做重点安排,要准确区分出轻重缓急,做出最有效的防治方案和防治部署。
2.加大地质灾害监测力度与预报强度。由于地质环境不断变化,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检测力度,尽量让有情况在自己的预料之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于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控。尤其是在重点防治区,更要加强预报力度,并对周围的人群做相应的工作,让他们知道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在必要时刻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3.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对于像滑坡这样的灾害,我们可以采用排水措施,组建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这样可以促进岩体稳定,达到有效抑制滑坡现象的目的;总之,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状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一样的问题。同时,要学会总结,没发生一次情况,就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措施,力争同样的问题不会重复发生。
结语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协同管理为核心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并从建立协同管理平台、营造协同管理文化、优化组织架构等方面探讨了实现档案的协同管理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档案 协同管理
随着信息化在全社会的深入普及和全球互联网的日臻完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近些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档案管理模式逐渐从人工形式转向计算机辅助管理。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组织与人员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促使组织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甚至不同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并促使协同管理思想与档案管理结合,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利用协同管理理念,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更加系统化、便捷化,档案管理和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信息化技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1.档案资源孤立,形成“信息孤岛”
档案来源分布是多维度的,既有不同部门的档案,也有不同时间的档案,而且每个部门拥有的档案本身也是众多领域的档案组成的。这些分布的档案资源储备逐渐沉淀到组织记忆的底层,互相没有联系,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形成“信息孤岛”,造成档案资源的极大浪费,档案资源利用率低。
2.组织缺乏沟通,形成“管理孤岛”
受传统组织架构的影响,当前组织内部管理结构多以金字塔结构为主,强调管理的纵向性,缺乏横向的联系。组织只对组织内的责任范围负责,组织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信息交换,不重视档案资源共享,形成“管理孤岛”。不同人员和不同组织使用不同的档案管理系统平台,使得档案存在大量的重复,信息一致性无法得到保障。
二、协同管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1.协同管理的内涵
协同(Synergetics)一词源于希腊文synergos,原意是“一起工作”。协同是与竞争相对立的一种行为方式,主要是指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以追求系统整体更少的内部摩擦、更好的整合效果和更高的盈利能力为目标,而系统内形成步调一致地协调动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管理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协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同、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协同。协同管理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基本思想,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协调组织内外相关人员的各种活动,实现优化任务目标的过程。
2.协同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协调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行为的活动,它从本质上要求通过分工协作,使组织系统中个体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得以最大化,从而实现较高投入产出比。管理的整体效果如何,是由各组织间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管理可以实现系统内部各组织、个人之间的高效互动,不仅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使资源得以激活,能够迅速地在应用中产生新的效应。
三、实现档案协同管理的途径
1.档案内容的全面数字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全方位改造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工作方式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和传递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受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的影响,组织各项工作中所产生的档案,已不再是传统的纸质档案,而是以电子档案为主的档案内容。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数据的存储、检索更加便捷,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搭建,能够将计算机瞬时检索和海量存储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实现档案的协同管理。
2.搭建协同管理平台,建立协同管理环境
协同管理平台是开展协同管理的一个系统环境,是协同的技术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支持环境,以此为基础开展档案的协同管理。其中涉及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硬件、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等硬环境建设;以及先进网络管理技术的软环境建设。
(1)硬件基础设施是协同管理的硬基础,是实现协同管理的保障基础。基础设施的配置包括硬件配置和软件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等组成;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指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支持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系统。应用软件是解决某类问题的程序集合,供多用户使用,如各种办公软件、档案信息管理软件等。
(2)计算机网络技术室协同管理的软环境。网络技术把基于网络的分散的档案融为有机整体,可以实现档案的共享和有机协作,使组织和个人能够透明的使用并按照需求获取信息。建设完善的网络技术环境,就是在技术上满足档案信息的网络化管理需求。
3.营造协同管理文化,树立协同管理理念
文化是通过制度的约束促使群体产生某一行为自觉,这一群体的行为自觉便组成了文化。在一个特定组织中,“信息孤岛”、“管理孤岛”的存在是因为企业没有把信息共享、协同管理作为一种管理体制、一种文化来加以固化。在文化氛围下,会打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树立相互信任和共赢的观念,将协同管理逐渐内化到员工的行动中,最终促进管理目标。
4.构建专业人才体系,提高人员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除了熟练掌握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机维护技术外,还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我国目前档案管理无法满足信息技术时代档案协同管理的发展需求。虽然有些组织已经具备了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但由于个别管理人员缺乏协同管理知识,阻碍了档案协同管理工作的发展。为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需要制定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案,形成动态的培训模式,构建专业管理人才的培训体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5.统一标准和规范,实现流程协同
档案管理流程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变得越来越复杂。档案管理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人、多个环节,建立在协同管理基础上完成任务已成为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协同管理,一定需要规范化、标准化,这是协同管理的基础。构建档案管理协同机制,应针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内容、方法、流程等,制定完整的规范,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的标准,制定一套共同遵守的标准。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实现档案管理任务在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协同。优化管理流程,可以更加高效率的实现管理任务目标。
6.优化组织架构,实现资源协同
协同管理是一种网状的、虚拟的组织形式,是在个体、组织之间形成的协同关系网,跨越了传统的组织边界。这种组织结构可能没有实体的组织外形,但由于协同关系的存在,以及协同管理平台的搭建,使得组织间档案信息衔接更为紧密、档案资源的实时传输更为迅速。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被管理幅度更大的扁平型组织结构形式取代,传统的档案管理等级权利在信息化背景下被弱化,各独立部门拥有更高的管理权限和参与性,档案过程管理更为精密。
综上所述,档案协同管理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以档案资源为基础的重要管理理念,是组织获取、维护和利用好档案资源的重要手段。为能够实现档案的协同管理,必须建设好服务于协同管理的基础平台,不断完善协同管理制度和流程保障,强化协同管理的思想理念。只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才能够有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斌.面对“孤岛”整合式必然选择[J]. 计算机时代,2007(1)
一、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的新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也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
(一)会计档案的载体本身性质带来的新的特点。根据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不仅要电子会计数据,而且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这就使得电算化会计档案拥有了双重的会计档案载体,即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与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等形式在内的电子会计档案。由于不具备传统会计档案的直观可视性,电算化下的电子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视;电子档案易被修改;电子档案的保存,受到载体本身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
(二)电算化操作流程及电算化信息系统维护要求带来的会计档案涉及范围的新特点。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条件下,从原始凭证的制作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都是靠人工完成的,因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仅指那些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有关的附属资料。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由于计算机是一种特殊的操作工具,财务人员在使用经财政部批准的软件时,对软件的运用流程和保管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运行的前提条件,又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故障维护查询资料。因而,企业运用的财务软件虽然不是会计核算活动的产物,没有具体的数据和表格,但是由于没有财务软件的支持,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就无法进行,所以必须将财务软件作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殊部分予以保存。
(三)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人员的素质与系统安全操作提出了新需要。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求所从事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专门方法,还必须同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而对系统安全性,则更因为网络与计算机本身的原因而提高,同时也对个人安全操作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指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储存会计数据和程序的软盘及其他储存介质,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以及其他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管理是在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对目前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档案载体。电算化会计虽已实施,但财会人员和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档案的组成内容理解不到位,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很多单位只是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或虽保管但只保管一份,从而影响会计档案的完整性。
2、会计载体本身性质带来的问题。电算化会计档案需在一定的系统内才可视,因此目前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将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导致在电算化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纸质会计档案,并对保存期限做了规定,但目前由于一些单位受条件限制,没有配备激光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还在使用老的针式打印机,致使打印输出的纸介质会计档案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的库房管理制度标准,建立专门的电算化会计档案保护制度;未选择质量优良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未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导致电子数据因此损坏或丢失。
3、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更易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被修改,因此在没有及时修订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档案保管人员职责情况下,会计档案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现象在所难免。
4、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维护人才。电算化下的档案管理涉及到软件、系统安全、维护等一系列专业的问题,但目前一般单位都仅仅对以前的会计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然后就去操作系统,在一定层面上而言,会计人员仅学会了操作,而管理与维护对他们而言就非常陌生,由此导致的结果与损失也非同小可。
(二)会计电算化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计电算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因此仍存在许多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本身理解的偏差。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仅仅将电算化看成自动运算做账的工具,而忘记了它本身所应包含的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功能,从而心理上缺乏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重视。
2、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论是档案管理部门还是档案形成部门,对归档工作重视不够,档案部门缺乏必要的措施及相应的业务指导,造成档案形成部门交什么、交多少都任其自然的状况,严重妨碍了电子文件、数据的归档。
3、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没有完善的、针对电子文件的制度规范,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归档时仍旧沿袭手工管理时的老做法,只归档纸质文件,而且是将原来用手工记录的账簿、报表,改成了用计算机打印出来的账簿、报表。
三、改善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档案管理
在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计算机已日渐普及。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浪潮,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推行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管理,是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一)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配备具有高清晰度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以它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选用功能符合本单位实际业务的电算化会计软件,最好是具有档案管理辅助功能的电算化软件;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如有联网,注意进行定期的补丁维护,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
(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系统管理。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进行和完善会计核算新体系。新的财务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算化网络财务系统,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财务系统的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财务人员素质。首先,我们根据网络财务系统的核算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认真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及特点,把人员按其在网络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为四个岗位,即网络管理、系统维护、数据稽核、数据输入,并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制定岗位责任制。其次,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支持软件开发,了解软件的全部功能及电算化方面的最新进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最后,狠抓网络系统的工作环境和硬件管理,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完整,包括软件的环境维护、硬件使用和维护、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等。
(三)抓好运行管理,不断更新理念。系统运行的全面管理,要求检验系统的运行结果,运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数据的准确性,更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在运行过程中,要做到认真审核原始票据制作凭证,保证数据准确无误。切实抓好运行调试工作,力争做到每完成一步都要对其结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运行和不断改进创新,使电算化核算更加符合管理要求。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组织管理。首先,对上机人员的权限管理,虽然采用密码层层设防,但是还必须对财务人员、微机设备和系统软件加强管理。根据会计人员从事岗位差异划定级别,不同级别的上机人员操作的业务、调阅资料的范围也显然不同,同时将操作人员的记录同业务记录一同存盘。其次,对微机共享资源的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会计重要信息保密性,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微机终端操作人员所享有的信息资源各不相同,从根本上解决重要会计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最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会计部门应设有微机房并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做到财务微机系统专机专用,防止无关人员单独上机,如遇到系统维护需外来人员对微机进行操作,也应有财务人员在场。
(五)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会计档案管理不仅包括凭证编号、微机录入、资料传递、资料保管等过程的管理,又涉及人的管理,使人与物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此外,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单位推广电算化的带头人,只有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勤于总结,才能使会计电算化顺利进行。为了更好地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一要继续开展全面培训工作,加速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出既懂财务工作,又懂计算机语言的专业人员,保证计算机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完整;二要进一步拓宽开发会计电算化软件,加快财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为经营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资料;三要从单位整体的角度发挥计算机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使会计电算化实现网络化,由单纯的会计实务工作的电算化向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
(六)完善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
1、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打印输出,并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2、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制度。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标准,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制度。选择优质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做好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的著录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
3、建立严格的借用手续制度。查阅会计档案,需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借阅手续;外单位查阅本部门会计档案,要有单位介绍信,并经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
4、建立电算化档案定期备份制度。电算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并设立备查登记簿,提供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同时,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5、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度。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各项内容要规定不同的使用权限。普通数据,可较大范围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而设计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则只有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通过这样设置,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减少人为修改的可能。
关键词:电梯安全;环境因素;案例分析;优化措施
一、电梯安全影响因素案例分析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2015年10月检验人员在福州某温泉会所对电梯进行年度定期检验时,发现底坑聚氨酯缓冲器表面颜色发黑,和正常的聚氨酯缓冲器颜色不同,经过轿厢蹲底和对重蹲底试验后,2个聚氨酯缓冲器均完全损坏。该电梯投用才2年,聚氨酯缓冲器原本设计使用寿命是不少于6年。缓冲器平时几乎不会用到,估计从安装开始检验时,缓冲器使用次数不会超过6次。为什么聚氨酯缓冲器会在短短2年时间内就完全损坏报废?
经分析主要原因就是环境因素。该电梯处于温泉会所内部,使用环境比较潮湿,而且充满了含硫很高的高温水蒸汽,正是这样的环境对聚氨酯缓冲器产生了致命的破坏,硫腐蚀了聚氨酯,造成了缓冲器在短时间内完全报废。此外,在诸如海岛地区,由于海风、潮湿引起生锈腐蚀性很大,在短时间内很多电梯的部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锈腐蚀现象,而严重的腐蚀生锈必然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
(二)技术因素
2014年8月检验人员在对某单位一台外置观光电梯的安装监检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该台电梯在试运行过程中连续几天均出现楼层数据丢失而造成电梯无法正常运行的故障,事后检查楼层感应器并未损坏;而且出现故障的时间均是每天上午10点钟左右,前后大概半小时的时长,过了这段时间,电梯又恢复正常,不再出现楼层信号丢失的故障。
经过检验人员和电梯厂家技术人员分析,由于该台电梯顶面及井道壁均采用钢化玻璃,并且井道设置在建筑物外侧,凸出建筑物本体;同时钢化玻璃井道壁并未采取避免阳光直射的进井道的防护措施。每天10点钟左右,太阳刚好会直接摄入井道,且位置刚好是5层楼层感应器的位置。该电梯的楼层感应器是采用光电感应器,当阳光直射到楼层感应器上时,会造成电梯控制系统读取不到5层的楼层信息,从而导致楼层数据丢失,电梯就无法正常运行。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梯井道设置的位置及井道所使用的材质也会对电梯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不适宜的位置和材质的选择,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电梯的安全可靠运行。
(三)管理因素的影响
2016年9月检验人员在对某商场扶梯进行定期检验时,发现很多扶梯防攀爬装置的宽度不足以满足防攀爬的要求。防攀爬装置的宽度明显小于扶梯外盖板的宽度,人员仍可通过扶梯外盖板攀爬上扶梯,防攀爬装置形同虚设,人员存在跌落的风险。
经过现场询问检验人员得知由于该商场内部陈设发生变化,原本紧靠扶梯外盖板所设置部件被拆除,商场为了美观,自行将扶梯外盖板进行加宽,用以遮盖扶梯外盖板外侧存在的较大的缝隙。这一做法使原先设置的防攀爬装置宽度明显不满足防攀爬要求。
从这个案例看出,对扶梯、人行道的定期检验也会对电梯的安全运行起到很大的想象,不合理的管理甚至会使原本符合规范要求的安全防护装置失效(特别是商场等公共场所)。
二、电梯安全运行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设计、制造、安装、维保、检验和使用各方的行为,是落实电梯质量安全监管的机制保障,因此要做好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衔接。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度,按照职责分工,各相关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不同层级之间签订责任书,执行质量安全责任终身制,以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妥善处理电梯安全突发性事件。
(二)落实责任制
明确电梯设计、制造、安装、维保、检验及使用等单位的职责,使电梯运行安全责任链条明晰,避免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后互相之间扯皮、推卸责任。进一步落实责任主体,电梯涉及的相关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其安全负责任和对电梯进行隐患排查整治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电梯安全管理和使用水平。
(三)加强电梯的相关管理以及维修保护
电梯是一种垂直型的交通工具,在使用的时候有着安全问题,所以使用单位在使用电梯的时候就要将电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纳入日程。同时,在电梯使用的过程中,使用单位还要根据相关的安全技术规定来进行相关电梯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选择,要保证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人员配置的匹配性。在此基础上,电梯使用单位还要保证电梯的安全监理相关岗位制度要求,深入的落实责任制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要求电梯管理人员同时拥有技术性以及责任心,这样才能保证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四)认真组织开展电梯安全监管专项治理
认真组织开展电梯涉及单位的安全治理专项行动,加大电梯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对“问题电梯”评估、建档,组织力量集中攻坚、消除隐患,特别是对“无物管、无维保、无维修资金”的电梯,要通报当地政府挂牌督办,全面落实电梯使用安全管理责任,加大对电梯安装和维保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推动开展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工作,完善电梯修理、维护保养市场退出机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高层建筑数量日渐增多的背景下,电梯的使用越发的广泛,对于电梯制造公司来说,必须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电梯使用的影响,以有效缓解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确保电梯设计、安装的更加科学合理,最终实现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海峡西岸;环境承载力;高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邵晴(1979-),男,河北丘县人,仰恩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福建 泉州 36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10257S)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05-02
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不仅有社会因素,如经济水平、文化氛围,还受到高校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并引发诸多问题,例如供水问题、空气污染等等。近年来,随着生态学逐步应用到教育学中,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环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例如区域环境中高等教育如何采取适当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协调发展机制,以实现教育及生态环境的综合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具有独特自然环境的区域而言,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高校如何遵从自然环境规律才能科学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自然环境的角度,通过引入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以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地带的泉州仰恩大学水资源承载力为例来探索高校如何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研究最先是从生态学的概念中发展出来的。1921年,美国人类生态学学者帕克和伯吉斯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这一术语后来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在我国,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叶文虎教授于1991年最先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他将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1996年,彭再德进一步明确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因此,区域环境承载力可看做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适宜程度的一种体现。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进入大发展时期,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已经达到小城镇规模,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几十万人规模的“大学城”。高校与地方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承载力概念的引入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2004年贺祖宾等人提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研究,从概念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特点、基础条件、约束条件和生态弹性力。2007年何绍福等撰文就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失衡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开创式的探索。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自然环境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核心是以漳厦泉大都市圈及福州地区为中心的沿海地带。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北、西、南面基本上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与其他地理单元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地貌和水系地理单元。本地区核心福建省有80%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地形,粤东、赣东、浙南地区也主要以山地为主,俗语福建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极为形象地描绘出本地区的地理特征。
本地区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大气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地域分布不均,水资源山区多沿海少。区域内河流属山区性河流,流程短,流速急,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和年内变化大,难以利用,存在着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等诸多问题。以泉州市第一大江晋江为例,晋江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包括永春、安溪、南安、晋江以及泉州市区共8个县市区,水资源供给人口约350万人。晋江流域外供水还包括泉州市沿海的惠安、泉港等地,区域人口约250万人。晋江水系承担了泉州地区大部分供水的需求,然而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等原因,泉州地区处于水资源“绝对贫水区”,人均水资源不足400立方米。
此外,本地区人口较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占全省面积33.9%的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5市常住人口占全省总数的68.4%,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较为突出。以泉州市为例,全市人口密度585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值的2.14倍,且人口分布不均,沿海区县占了全市总人口的71.8%。泉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台地、平原过渡,平原只占陆地面积的16.55%,多为耕地。镇与工业区则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河谷盆地,与耕地争夺土地资源矛盾较为突出。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环境状况都不很理想,环境压力较大,地区发展潜力有限。
三、高校发展的新问题
本地区的高校发展目前处于上升阶段。2008年福建省全省高校在校生仅有56.26万人,2011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70.8万人,校均0.82万人。其中一些学校已经达到或超过小城镇规模,如厦门大学在校生38000多人,专任教师2435人。还有一些大学集聚组成“大学城”,如福州大学、福州师范大学等10个高校都建在福州闽侯上街镇,占地14.5平方公里,这些学校在校生总计超过7万人。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及分校区、新校区的兴建,高校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例如2005年福州大学城溪源河的污染,2009年华侨大学周边浔美渠工业废水污染威胁学校地下水源及城东324国道边焚烧工业垃圾造成空气污染,2009年仰恩大学饮水短缺及污染,2010年厦大生活污水污染海滨等环境问题以及高校普遍面临的校区扩建与地区环境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使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削弱。福建省高校发展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阈值阶段,高校与自然生态环境开始失衡。
高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达到一定程度,高校本身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就突显出来,并超越了经济、社会对高校的影响,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然生态环境对高校的影响力大小是可以通过环境承载力来考量的。本课题选取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地带的泉州仰恩大学为例,就其环境承载力中的短板――水资源进行承载力分析,试图找出环境承载力与高校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仰恩大学的发展情况是目前本地区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在扩招的同时忽略了生活基础建设,而且在学校早期建设规划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而建在远离市区的偏远乡镇,没有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这与目前许多高校在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兴建新校区或分校区的举措异曲同工。
为了说明本地区环境承载力对高校发展的影响,下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泉州市仰恩大学进行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四、仰恩大学水资源环境承载力
仰恩大学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山边村,占地2000余亩,在校师生家属最多时达到16000余人。学校与马甲镇周边共计约26000人的自来水供应依靠马甲镇自来水厂。根据马甲镇自来水厂2009年统计数据,马甲镇居民用水量每年60万立方米,仰恩大学用水量每年240万立方米,合计每年马甲镇自来水厂供水量为300万立方米(约合每天8219.178立方米)。
仰恩大学所在的马甲镇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R=CM/Q
其中:R=供水能力(人);C=供水量(L/天);M=生活用水供水比例(%);Q=生活用水量标准(L/人・天)。
引入C=8219178 L/天;M取泉州市平均值15.3%;Qmax=180 L/人・天,Qmin=120 L/人・天;则Rmax=10479人,Rmin=6986人。(相关数值取自泉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国家标准编号 GB/T 50331-2002。)
水资源承载力公式为:
P=S/R
其中:P=水资源承载力;S=区域人口(人);R=供水能力(人)。
当P>1说明水资源承载力不足,P
取S=26000人,则仰恩大学所在地水资源承载力3.72>P>2.48。对于仅供镇级规模供水的马甲自来水厂而言,仰恩大学是个极大的负担,可见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地方发展。
以仰恩大学暴露出的水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在建设规划阶段对基础建设,特别是生活相关的基础建设缺乏相应的重视。除了社会分工的问题外,高校本身也忽略了作为一个社会地理单元的特性,特别是目前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达到小城镇规模,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前期千百人级别的“单位”性质。仰恩大学1988年建校时学生600人,到21世纪初发展到近2万人规模,期间学校多次扩建,但并未解决相应的生活基础建设问题,特别是忽视了水资源的配套建设,缺水、浪费水、饮水不合格等水资源问题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大阻碍。2009年福建沿海地区大旱,马甲镇及仰恩大学分时段限时供水长达数月,经媒体报道后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国家标准编号 GB/T 50331-2002)福建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为120~180L/人・d。根据泉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市区自来水供水中居民家庭用水量5543.71万立方米,用水人口200万人,用水量75.94L/人・d,仅为全国标准的42.2%~63.3%,可见泉州地区处于供水严重缺乏地区。在这一地区若是规划建设万人级别的高校,必须对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考量。
又根据调查,仰恩大学人均用水是马甲镇居民的2倍多,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产生的管网损耗,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学校管理落后、设备老化导致的人为浪费。基础设施落后与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在城郊或郊区尤其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及技术水平等原因,马甲镇自来水水质难以得到保证,自来水红线虫、泥浆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五、结论
根据仰恩大学的经验,笔者对海西地区核心地带漳厦泉地区及福州地区高校集中的几个区域进行了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除仰恩大学外,其他相关数据来源于2010~2011年各地水资源公报及地方年鉴。水资源承载力数据见表1。
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峡西岸经济区水资源缺乏是一常态。除了新建的漳州开发区外,其他地区都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补充水资源,比如厦门的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闽侯的闽江北水南调工程。而漳州开发区因为目前入住人口较少,因此P值还处于可承受范围内,但当按其长期规划区域人口底线达到24万人时,其供水能力必须在现有的10万立方米/d的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否则将难以保证该地区的正常发展。受环境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在进行开发时必须首先满足水、土地、空气等基本生活保障条件。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地方环境问题将成为整个地区发展的最短板。
对高校而言,海峡西岸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的薄弱对如何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个大难题,不论是采取迁址、办分校、办大学城等手段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以水资源为代表的环境资源的制约。而且,新开发地区或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也同样消弱了该地区的资源承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相应控制学校规模、加强基础保障建设外,高校必须重视自身的社会地理单元属性,审慎决策,积极参与地方基础建设,与地方发展和谐同步。
参考文献:
[1]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的非均衡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
[2]林伟东.晋江流域及其沿海供水区水资源和用水现状浅析[J].水利科技,2004,(3):12.
一、会计档案现状及认识误区
基层机关如县区级部门,以宁波市江东区各部门为例,原先因单位小,会计工作量小,无专业会计人员,会计档案统一由核算中心管理,大多数单位无会计档案。但是近年,随着机构加大、人员增多及会计独立性加强,各单位会计档案工作普遍化,90%以上机关配备专兼职会计人员,仅个别部门由核算中心管理。
领导重视,人员专业,是会计档案一大优势。相比文书,领导显然更重视会计工作。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兼会计档案,工作较单一,专业素质高;人员稳定性、领导认可度远高于文书档案员。但会计档案管理水平远不如文书档案规范。基于多年对基层机关会计工作深入了解,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片面的档案意识。领导、会计人员等由于对档案工作认识较片面,不够深刻,不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主要归结如下:
(一)收集越多即完整规范。文书档案普遍存在收集过少的现象,这是由于很多资料掌握在他人手中,对于产生资料全面性认知、把握有一定难度,收集较难。会计档案由会计、出纳共同完成。会计负责记帐,完成年报、账本等整理,出纳负责报销完成凭证整理工作。会计材料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符合资料完整才可报账入账,因此收集相对容易。
会计人员因其职业特点,不仅仔细,责任心也强,往往认为收集越多就越完整。会计人员收集档案内容多于会计档案。1998年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决算、年报属会计档案,将预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规定按文书档案管理办法执行。而实际工作中,很多材料都由会计另外收藏未归入文书,同时很多人事工资、重大固定资产买卖单据等都作为凭证类归入会计档案。但是,这些保管期限远远高于会计凭证年限,因此,归入相应保管期限的文书更合适。既加强保管期限又免去了销毁鉴定拆卷的麻烦。
(二)整理装订成册即归档完毕。档案员对文书档案归档完毕都有大概的认识。但会计档案却大不相同。领导、会计甚至综合档案室的档案员都认为档案已整理装订成册就是归档完毕。很多“归档完毕”的会计档案整齐地排放在档案柜内,虽已分类造册,但多数没有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只有常规的年、月、日及流水号。无编号、无目录,因此无从清点、查找困难。由此带来档案容易缺失,利用不便等状况。
(三)独立保管即重视保密。与文书档案、其他档案相比,领导对会计档案十分重视,甚至单设档案室。但领导认为会计档案具保密性、重要性,脱离综合档案室,完全由会计独立管理,未能集中统一管理。会计档案存放往往各自为政,情况不一。有的存于独立会计库房,有的则置于办公室,由会计自行管理,仅有部分由综合档案室管理。
(四)收进即移交。所有档案都应按规定向档案室移交。综合档案室档案员对文书档案比较熟悉,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多;会计档案接触少,对会计档案内容、具体标准知之甚少,往往会片面认为移交只负责收进清点,而无视对会计档案质量把关。移交必须按会计档案规定操作。若为独立会计库房可实现目录移交,即综合档案室只收进目录进行综合管理。
(五)纸质即全部档案。文书档案包括纸质、电子档案的意识形成已久。机关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工作内容理解不到位,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只是将打印纸质存档。按规范化要求,除纸质打印外,会计信息磁性介质备份,会计软件的版式与软件系统应一起保存,保证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被调用。
(六)能存就不销。会计档案十分重要,万一不慎销毁,导致要用数据无从查找。不知怎么销毁,档案员怕麻烦,领导怕挑担,这些都使领导、会计形成一个共识,即能存就决不销毁。但机关档案室用房紧张、空间有限,会计档案数量大且年限短,年复一年,档案室十分拥挤,保存众多却毫无价值,而且不方便查找、利用。
(七)查阅即全部利用。档案人员常会根据文书档案编写有关材料以方便利用。与文书档案相比,会计档案这方面始终处于零开发状态。档案员、会计人员认为会计档案仅用于会计查账、领导查阅、单位审计等,没有为领导做基础汇编作参考的意识。应转变观念,积极开发会计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服务领导和单位管理。
二、应对措施
这些错误意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领导、会计、档案人员未经过会计档案培训。当然也有会计档案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
虽然会计档案现状并不乐观,但领导重视、人员稳定,会计档案加强不难,只要正确引导、宣传,消除错误意识,查缺补漏、规范管理,会计档案很快就会上新台阶。
(一)强化培训,树立专业人员档案意识。会计人员未参加会计档案的培训,主要原因是未组织类似培训或培训中少有类似的内容。会计部门与档案部门沟通协作,填补会(下转第51页)(上接第46页)计档案培训的真空。一方面会计人员接受档案培训,另一方面档案人员加强会计档案学习。相关人员通过系统学习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及保管等内容,特别是对归档范围、案卷编号、编目等短项学习,达到全面掌握会计档案知识,树立正确档案意识。
(二)强化宣传,树立领导档案意识。以专业人员在领导前宣传会计档案知识为主,以领导参加档案培训、业务部门上门宣传、档案会议接受档案意识等手段为附,逐步加强领导档案意识。通过领导的正确档案意识,如有意识地制定制度、改善保管条件等,继而从宏观上带动单位会计档案规范化。
(三)强化标准,以制度补意识不足。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且符合标准的制度,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等各环节及档案数字化、电子档案、数字备份等新内容,明确具体做法,使人员在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另一方面弥补档案意识不足,使档案业务得到规范。
(四)强化监督,以检促意识转变。档案局作为档案业务主管部门,发挥指引作用。在基层机关做好从上到下的宣传,从领导到档案员、会计人员层层宣传,加强指导,以年检、目标管理为手段加强对会计档案监督管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意识,敦促改正、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关键字:环境监测;矛盾;处理方案;环境监测体质
中图分类号: 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若想对当下国内环境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其中,最为关键性的处理方案就是制定合理科学的环境监测体制。换句话说就是,环境监测是我们进行环境保护的有效处理方案。假如我们没有对环境实施监测,那么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和掌管没有任何的条理性,杂乱无章。假设没有环境监测体制作为根基,接下来的环境保护工作将无法进行下去。所以,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下国内的现有状况下,人们环境保护的意念还是较为缺乏的,许多环境监测工作无法顺利的实施。那么,该怎样处理好当下国内环境监测体制潜在的矛盾呢?我们来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
1 环境监测工作的当前状况和潜在的矛盾
纵使我们国家有关环境监测体制没有发展健全,却已有了一个开始的进步。譬如,我国已在特定区域内建设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关键的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有2300多个的环境监测站以及接近50万人的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但尚未成熟,为此潜在很多的矛盾呢。
1.1当下国内未确立专门的有关环境监测的法律规章制度
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章制度有很多,但仍然没有一则法律规制度是针对环境监测方向的。目前现有的唯一执行的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就是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处理方案》,但是这部管理法的内容太概括,没有具体的管理事项,这部法律是在2007年9月1日实施的,这部法律对当前的环境形势已经没有太大的实用性了,它已经跟不上环境监测的发展了。因为只有这一部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现在来说还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所以在当前没有一部相对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环境监测的工作,使得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很不明确,使得环境监测的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来作为保障,这样就造成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钻了不少法律不完善的空子。
1.2当下国内未有统一的、完整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环境监测的准则和处理方案
当下我们国家建设了许多有关环境监测的掌管单位,譬如,国家的检测局除外,有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环保局等以及一些地方有关的掌管单位已对环境监测的工作作为最为重要的工作,这些部门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环境监测的调查以及研究一个合理的方案,环境监测的工作现在处于一个多管理,无法律,多部门的不同的管理规范之中,最终导致了国家检测局得到的关于环境监测的数据也不统一。
1.3环境监测硬件设备落后、活动经费缺乏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要以先进的环境监测器械为根本的,假如没有先进的仪器和先进的设备的利用,环境监测工作根本无法正常的开展,这就会造成上级分配的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僵持于原地不动的情况之下,尽管我们有先进的技术人才,也没有办法顺利的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上面说到的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环境监测的技术还不成熟,所以,我国境内普遍潜在环境监测的设备不充足,技术人员的技术不够先进等矛盾,对于环境监测的设备的造价是非常高的,环境监测的工作本来就经费不充足,所以造成一些老化的设备没有资金改善,先进的设备没有资金购买的状态,这就影响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我国环境的发展。
1.4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监测数据不真实、没有纪律性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环境监测的机构主要是政府部门,所以对于环境监测的监测的结果有很浓重的行政色彩,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为了地方的政绩而谎报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环境监测的结果,这样就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的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2 对于当前国内环境监测体制潜在矛盾的相关处理方案
2.1应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环境的矛盾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我们应该从实质上解决,首先我们应该尽快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严格的要求。我们还应该高度的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在大的前提下,颁布一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的关于环境监测的专门的法律,完善环境监测工作制度的建设,让环境监测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都有法可依,法律人员都有法可执。
2.2快速制定相对统一的,完善的可操作的环境监测的标准和方式
我国的相关的对环境监测的部门应该积极的参考国际的统一标准,加快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规范我国的环境监测的工作,提高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的可执行性。
现在,我国还在使用旧的标准,没有和国际达到一个统一,这样就影响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先进性,不得达到与世界接轨譬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获得所采取样品具有代表性,测量所得有效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各组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综合分析评价的客观性,势必要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对加强质保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各级监测站必须以此作为监测质量保证的工作准则并制定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在监测工作的实践中付之实施。为使环境监测工作满足环境监督管理宏观决策的需要,必须使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充实与完善已形成的环境监测技术路线、技术规范及其体系。对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治理设备及环境保护仪器设备的环境保护技术指标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
2.3投入大量的资金,重点放在环境监测的建设上
各个地方的环境监测站是监测工作最实质的地方,这里所得到的环境监测的数据是最真实的、可靠的。所以对于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是必须走的一步。所以我们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这样就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和支持,然后我们还要换取先进的思想,在思想上做调整,多方面的引进资金来强化环境监测的各个方面。还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引进市场体制,增强对环境监测的积极性。
2.4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
在没有一个好的监督管理部门,我们不敢相信得到的关于环境监测的数据的真实性,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管理部门,实时的管理好环境监测站所得出的第一手的监测数据,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环保政策。
2.5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者的素质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以人为本,人员素质是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当今环境保护工作深化改革的形势下,监督管理和执法要求环境监测队伍人员精、素质高、活力强,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变化。同时,监测技术及分析处理方案不断发展,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任务日益扩大和深化,也势必要求监测人员积极进取,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新技术和处理方案以解决环境监测中的新矛盾因此,不断加强队伍素质的自身建设,自觉适应环境管理越来越严格的需求是各级环境监测站提高整体能力和服务效能的必由之路。监测站应根据工作实际制订监测人员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详细计划,以此推进自身建设。教育培训不但要重视业务技术的提高,而且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监测人员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的奉献精神和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自觉主动地为环境管理和执法服务。
3 结束语
环境监测关乎着我们国家的民生矛盾,是民生工作中较为关键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想提升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准必须要将环境监测工作做的井井有条,建立科学完善的环境监测体制,致使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得到有效的提升,争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环境监测水平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张立,尽快理顺环境监测管理体制[N],中国矿业报,2010(03)
关键词: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及时对临床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研究相关的防范对策,从而降低在临床护理中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 [1]。此次研究分析我院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在2014年1月~12月制定并开展相关的防范措施,比较开展相关防范措施后,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从而研究神经内科临床护理的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我院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所存在的安全隐患。2013年1月~12月我科共收治精神内科患者643例,将其设为对照组,2014年1月~12月我科共收治精神内科患者657例,将其设为观察组。观察组657例患者中,男性386例,女性271例,年龄62~86岁,平均年龄(71.34±4.52)岁。对照组643例患者中,男性388例,女性255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72.42±5.4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安全隐患原因及分析 对照组643例患者中,共有24例患者出现安全隐患(3.73%),24例患者中,7例患者出现跌倒,5例患者出现坠床,4例患者出现误吸,2例患者出现走失,2例患者出现烫伤,4例患者出现意外拔管。
1.2.1患者及家属原因 7例出现跌倒的患者中,4例患者在刚拖过的地面活动时出现摔倒;2例患者在大便后迅速站起出现眩晕而摔倒;1例患者为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未按时进食,因血糖过低而摔倒。5例出现坠床的患者中,3例患者因神志不清、烦躁不安,患者家属私自取下床挡后出现坠床;2例患者因夜间自行下床小便,在手扶椅子时,椅子出现翻转,导致坠床。4例误吸患者由于疾病原因,造成吞咽困难,但患者家属不接受鼻饲饮食,私自为患者喂食,从而出现误吸。2例出现走失患者,患者因疾病原因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在家属陪伴回家途中,家属如厕而导致患者走失。2例出现烫伤的患者,患者均为老年患者,系统功能出现衰竭,家属采用热水袋为患者取暖时,水温过高导致烫伤。4例出现意外拔管的患者中,2例患者因留置胃管进行鼻饲饮食,感觉不适,从而自行将胃管拔出;1例患者因家属帮助翻身时,导致寻求引流管脱出;1例患者在进行输液时烦躁不安,从而将输液管拔出。
1.2.2医务人员原因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通常年龄较大,患者大多认知功能出现减退,并且记忆力出现下降,肢体活动存在障碍,常规的健康教育对患者效果较差。我科护士配置较低,没有达到国际所制定的标准,科内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只是机械性的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未对患者制定相应的风险预案,从而导致对患者出现的安全隐患不能够及时发现,并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2,3]。
1.3防范对策
1.3.1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各种管理制度、预案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建立患者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从而使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3.2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性格、年龄、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给予患者相应的个性化健康教育,从而使患者能够最大程度的遵守相关医嘱,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1.3.3病房环境管理 工作人员在拖地时应设置相应的警示牌,在日常工作中,应尽量使地面保持干燥,病区、走廊等处,应避免出现障碍物。
1.3.4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在日常管理中,开展护士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安排相应的人力资源,对高危人员应加强相应的观察。
1.4观察标准 记录开展相关的防范措施后,神经内科临床患者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并与开展相关的防范措施前的安全隐患情况进行比较。
1.5统计学方法 开展相关的防范措施前后安全隐患情况的研究数据,均准确无误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使用例数(%)表示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开展相关的防范措施后,观察组657例神经内科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安全隐患(0.30%),观察组安全隐患发生率为0.30%,对照组安全隐患发生率为3.73%,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9.4841,P
3讨论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是指在神经内科护理相关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未出现超过范围外的机体功能以及心理损害、缺陷、障碍及死亡[4]。神经内科患者大多为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年龄较大,病情危重,发展迅速,病程较长,并且预后效果较差 [5]。
此次研究开展相关的防范措施后,观察组657例神经内科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安全隐患(0.30%),2例出现安全隐患的患者中,1例患者因神志不清,下床小便时,未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出现坠床;1例患者在夜晚翻身不当,从而导致胸腔引流管脱出。观察组安全隐患发生率为0.30%,对照组安全隐患发生率为3.73%,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患者平均年龄较大,并且较为危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出现安全隐患的几率。
参考文献:
[1]杨秋萍.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4-56.
[2]曹丽.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医药前沿,2013,(27):274-275.
[3]武薇,官文君.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