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

时间:2024-01-02 10:34:44

导语:在洪涝灾害预防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洪涝灾害预防措施

第1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 防灾 减灾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76-01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其中,气象灾害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1%左右,高居自然灾害首位,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已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气象灾害包括大气直接产生的灾害和衍生灾害两种。前者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龙卷风,寒潮、低温冷害和冻害,高温热害,沙尘暴和扬沙,连阴雨以及大风、大雾等。后者是指大气作用于其它非大气系统产生的灾害,如风暴潮、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农林病虫害、空气污染等灾害。

1.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概述

当前,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频繁,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气象灾害威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和冷冻的影响、危害和造成的损失程度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由于局地风暴的危害因其常伴生在大范围的暴雨中,因而过去常把其中的雷击死亡人员和雷雨大风摧倒建筑物、机械设备导致人员伤亡以及冰雹造成农作物损失等灾害列入暴雨洪涝灾害中,忽略了它的危害程度。主汛期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应急处理”业务中收集到的各种气象灾种造成人员的死亡数表明,仅雷击和雷雨大风在我国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就达350人,占全部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32.2%,比单一由暴雨洪涝、地质气象和台风灾种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都多X。

2.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基本情况

2.1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损失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气象灾害表现出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等特点。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 800亿元,约占国内内生产总值(GDP)的3% ~6%。受暴雨、热带气旋、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每年受灾人口达4亿多人次,伤亡3 000~4 0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 000万hm2以上,占所有农作物的20% ~35%,粮食损失约200亿kg,房屋倒塌200多万间,财产损失约

2 000亿元人民币。气象灾害不仅对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2.2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对各个地区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在我国登陆。2000年代以来,热带气旋造成的年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970年代的后期到2004年农作物的灾害情况较重,是1950和1960年代平均每5年受灾的2~3倍,而1950年代的前期和1970年代的前期灾害情况相近[5]。沿海各省从广西、海南、广东、福建一直到辽宁12省市自治区以及我国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地区,均受台风活动的影响。1990~2004年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0亿元,死亡人数高达439人。我国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华中、华北、东北等地区; 1950~2004年,我国平均每年洪涝灾害受灾面积941万hm2, 1990~2004年,平均每年涝灾面积达1 373万hm2,受灾面积呈线性增加趋势(图2),并且长江和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数明显增加。

3.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3.1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天气预报是其重要的条件。但因造成气象灾害的因素复杂,目前的天气预报预警仍不能适应科学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无论是天气预报能力,还是社会需求都要求加快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灾害机理研究,提高大气监测、信息加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科技研究的进程。气象灾害预警水平依赖于大气监测能力的提高。美国和我国短期天气预报水平第一次快速、显著提高分别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分析其原因,气象卫星从太空监测地球大气,所提供的云图等新的地球大气探测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过去常规大气探测资料,特别是丰富了宽阔海洋、极地和高原、沙漠等人迹稀少地方的探测信息。自有气

象卫星探测后,活动在大洋上的台风再也不会漏测了。我国目前的大气监测网基本上是以监测天气尺度以上系统为原则规划组建的,数10km至数km的中小天气尺度系统因目前站网距离大,成了漏网之鱼。为了监测中小天气尺度系统,提高对局地致灾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预报水平,减轻山地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很有必要增加站网密度,建设自动气象站。另外,还要建设气象雷达站,提高卫星探测能力,建立起综合性的、密度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的立体大气监测系统,以提高大气监测能力。

3.2 制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原则,规范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行为

减轻和防御气象灾害的影响,首先是要做好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这意味着在灾害发生前,提前预测气象灾害可能的发生和发展,使减灾防灾措施有的放矢,效益显著。为了更好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需要不断加强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新方法的研制,提高对天气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天气气候变化监视系统建设,改进天气、气候变化监视手段,达到各

种天气、气候探测信息采集及时,分析加工准确,自动化程度高,综合能力强,效率高,使之能反应迅速,为减轻和防御气象灾害赢得宝贵时间。气象灾害主要是较为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只有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的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弄明白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冻害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形成的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内在原因和环境条件,才能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达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目的。

结语:综上,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然而我国目前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尚不完善。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需要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提高大气监测、信息加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这样才能有效预防气象灾害。

参考文献

[1] 辛吉武,邢旭煌,翁小芳,等.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92(4):199-202.

第2篇

一、重视第一节地理课

学生往往从一开始,就对地理课存在偏见。因此,如果教师能抓住第一堂课,巧妙设计,使教学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教学将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主要是通过对每时每刻发生在人们身边的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及政治地理等进行讲解、设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1)人们为何那么向往海边?海边的城市为何大多那么发达?(2)为什么青岛的云雾天比平度、莱西多?(3)为何会出现洪涝灾害?(4)目前发生的利比亚战争哪方胜算更大些?(5)日本宫城大地震的位置处于什么地震带?日本的核电站为何危险性更大?通过这些设问学生感到地理学科与我们身边生活的许多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导课是每节课的关键

好的导课可以一下子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状态,收到奇特的效果。如,(1)讲全球洋流时,举例一只漂流瓶在青岛海域飘过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在青岛海域被发现?由此引入全球洋流系统。(2)在讲述自然灾害时,播放近年我国湖南一带洪涝灾害的视频,先让学生去思考,为何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洪涝灾害?是有什么地理因素引起的?引入自然灾害中的种类、分布、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同时引出影响自然灾害的因素。(3)在学习锋面气旋时,先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提问形成降雨的条件:饱和的水汽、空气中有凝结核、降温的过程,从而导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在导语中提到的漫画、谜语、故事、声乐、幻灯、视频等,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死板地导入新课,那样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新授课前导语中提出的问题,都要在授课中给予解决,使学生得到圆满的答案。这样使导入语与正式的授课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前后呼应,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学效果。

三、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动机

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在导入新课中,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运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文字,寓地理知识于文学艺术享受中,这能发挥特有的魅力,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兴趣盎然,印象深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地下水”教学时,直截了当地采用“‘井水不犯河水’吗?”一句反问,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抓紧时机开始介绍有关地下水的知识,学生们带着寻求答案的欲望,完成了有关地下水的知识学习。又如,在进行“河流”的教学时,我是这样提示学生的,“黄河十八弯”,这弯是怎么来的?南北半球的河流冲出的河道的弯为何不一样啊?还有,讲解春分后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可用“冬至以后白天一天长一点”来说明白昼的长度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逐渐加长的现象和规律。

四、让地理教学与时代同步

第3篇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数字省区、数字城市的建设方兴未艾。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数字城市核心应用系统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660多个设市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建立了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够进入城市空间信息应用领域,使城市规划的宏观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与水利行业的市场信息、产权信息、交易信息、金融信息等建立起直接联系。这种联系和进一步融合将全方位地改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基础,大幅度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为数字城市的机能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以GIS为基础

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对各类水利管理业务办公系统、数据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总称。它是以水利为对象,以空间信息为核心,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网络信息技术(Web)、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等先进技术,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的信息集成和应用系统,达到最大限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快速、准确、完整、便捷地提供水利行业综合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水利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和行政效率,推动产业优化,促进水利行业的发展。

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对已有各种水情、雨情、工情信息系统的继承和发展。灾害监测预警是目前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展的最新阶段,是第三代水利管理软件的发展方向,将更大程度地提供水情、雨情、工情信息服务和决策分析支持。以空间数据库技术、组件式GIS和服务式GIS技术为代表的SuperMap GIS技术,数据实时更新的内外网信息服务技术、海量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及工作流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湖南省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就是要建设新一代的灾害监测预警管理平台。

以湖南省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实施为契机,以建设湖南省灾害监测预警为总体目标,必将推动湖南水利管理工作的飞跃发展。

综合框架

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一个由基础层、数据处理层、应用服务层和保障体系组成的综合信息系统,如图所示。

从总体上看,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础层主要完成水利对象的数字化描述,构建系统运行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数据处理层主要实现水利对象数据的处理,通过工作流数据协同管理、GIS空间分析、数据仓库等一系列数据服务中间件、数据处理分析模型对水利山洪灾害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利用,实现数据基础层与应用服务层的交互;应用服务层主要实现系统的职能,即实现水利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是为了保证水利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正常建设和运行的技术安全标准、规范、政策法规及运行管理机制。

灵活管理

权限管理 根据用户所在辖区和权限等级设定用户不同的浏览查询和操作权限;全面丰富灵活的用户角色权限管理系统,将为系统管理提供安全保证。

地图展现 5GB海量基础地理数据分九级比例尺快速浏览,专业数据层数据实时更新并在图上动态表示;提供数据空间查询和在线编辑等复杂GIS功能。

数据查询 提供文本字段综合模糊查询功能,对用户、站点、雨量等参数按权限、区域、时段显示所有满足条件的数据记录。

统计图表 根据数据可以实时生成日报表、月报表、降雨笼罩图、雨情分布图、等值线图等相关统计专题图表,为辅助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预警设置 提供自动预警和手动预警方式,预警中心可提供短信和电话预警。

自动预警 各站点可按照参数标准自定义设置预警参数,对达到预警标准的站点执行自动预警操作,向所设置的相关用户发出短信或电话预警信息。

手动预警 管理人员可以按照操作步骤手动操作预警流程,预警信息。

移动操控 为持有移动终端的管理员用户提供远程登录、查询、地图浏览、预警管理、专题图浏览等相关操作。

背景知识

利用GIS的防洪要点

据全国防洪规划统计,我国受洪水威胁的土地面积达10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1.2%,但其中生活着8.4亿居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6%;其中有城市407座,占全国城市总面积的61%;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则占到全国的 80%。

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如何利用GIS技术防洪减灾?简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三情”信息进行管理与高效展示。“雨情、水情、工情”是防洪减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讯息。这些讯息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征,准确、及时、形象、直观地管理和展示这些讯息,是防洪减灾工作对GIS技术的重要需求之一。

2.洪水的分析与模拟显示。江河泛滥、山洪暴发、暴雨内涝、凌汛成灾,以及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害等等,各种类型的洪水在我国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发生频繁。动态逼真地对各种洪水过程进行分析与模拟显示有助于防洪减灾工作顺利决策,也是对GIS技术的重要需求。

3.洪水事件应急反应的决策支持。在洪水发生时,抢险、避险、安全撤离、周密安置等工作,对信息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要求都非常高,对时空信息的灵活管理与快速提取,正是GIS技术的长势所在,但如何与防洪决策工作高效结合起来,却也对GI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洪水风险展示。在推进洪水管理的过程中,洪水风险的展示也对GIS提出了要求。所需信息中,除了反映一定区域内的洪灾自然属性外(如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洪水流速、到达时间、淹没历时、洪水过程等),还需要表现大量的洪灾社会属性(区域内的人口、社会经济等信息)。如何高效直观通俗地展示这些信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防洪减灾事业,也是对GIS技术的要求。 (文/李昌志 黄金池)

链接

安徽应用洪涝灾难系统

据安徽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透露,一套先进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管理体系系统,已经在安徽省的洪涝灾害监测与防汛抗旱总体指挥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第4篇

关键词:节能减耗技术;给排水工程;中水系统;太阳能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091

0 前言

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给排水工程不仅关系着国家和地区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城市整体的排水需求也具有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利用节能减耗技术强化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建设质量,并在确保市政给排水工程满足相应给排水需求的基础上,使市政给排水工程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已成为当前市政建设的重要工作。

1 节能减耗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拥有水资源最多的国家,但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资源的相对紧张和部分地区的用水困难为市政排水工程的开展带来了较大难度。而对市政给排水工程进行分析可知,其是满足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和城区排水的重要工程,在其设计过程中,除了应对城区给排水站点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外,还应合理利用节能减耗技术实现对给排水工程的优化设计,从而在缓解市政供水与排水压力的基础上,实现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1]。

2 市政给排水工程中节能减耗技术的相关应用

2.1 节能减耗技术在给水工程中的应用

对给水系统进行分析可知,其是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关键部分,是维持城市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市政部门应从城市的基本情况出发,通过对城区居民的用水需求进行分析和考量,从而科学确定出城市用水量的额度;其次,还应合理规划市政给水系统,可视具体情况选取多种方式进行供水,例如,利用直接供水法,通过借助市政管网压力从而直接实现对城区居民的供水。此外,还可利用分区平衡水压的方法,借助支点使出水点下降,实现压力供水。分区平衡水压供水法是当前节能减耗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应用的集中体现,现阶段,加压供水的方式主要包括变频调速供水与管网叠压供水,需要说明的是,两种办法均会对加压水泵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故应在确保节能的基础上,科学选取加压水泵,而当效率潜能较小时,应以管网叠压的供水方式为主。在变频调速供水方面,通过引入变频调速水泵,在借助变频调速技术的基础上,以实际用水量为依据,实现对水泵中水的实际流量的实时调节,进而从整体上减少不必要的水电资源的浪费,达到良好的节能供水效果[2]。

2.2 节能减耗技术在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排水系统的节能减耗应充分体现在该项工作的预防措施方面,即以科学、全面的预防措施有效应对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洪涝灾害,促使排水系统排水能力的提升,并将自然降水对城市生活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首先,市政部门应加强对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在对城市排水的实际情况予以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在洪汛期到来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洪涝灾害对城区居民造成的威胁。其次,市政部门还应加强环保建设,特别是对城市污水排放工作的重视和指导,需要说明的是,为解决污水排放问题,市政部门在进行管道铺设前,应对城市污水排放量进行科学计算,并对排水工程做出合理规划,包括各排水点的距离和排水站点的开启时间等,降低污水对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

2.3 有效节能减耗技术的应用

节能减耗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1)加强对中水系统的利用。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及时收集和处理,并使其能够被再次利用的非饮用水即中水,中水不仅能够用于冲洗卫生间和清洁车辆,而且还能用于灌溉植物,应用范围较广。因此,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引入中水系统,使其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同时,实现节约用水与保护环境工作的并行。需要说明的是,在将中水系统引入到市政给排水系统中后,市政部门还应对其给排水工程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并在对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予以充分考量的基础上,以就近建设原则提高水的及重量,实现对城市总用水量的准确分析和高效控制,全面提高城市环境效益与市政部门的经济效益[3]。(2)合理利用太阳能技术。太阳能在市政给排水,特别是给水系统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对于不同建筑物而言,以不同的太阳能安装方式能够获取理想的节能效果。以多层建筑为例,在屋面设置相应的工质不水箱和集中太阳能板,在加压泵的作用下将热媒水介入居民阳台的热水箱当中,实现对热水箱中水的加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用户而言,其只需要负责向其阳台水箱进行补水并分摊屋面工质水箱水电费即可实现实施取用水。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其既可以将太阳能集热板设置于小区道路架上,也可以将其设置在造型坡的屋面等位置,同时,在首层架空层或地下室热水泵房中设置热水箱,从而确保热水在变频泵加压后能够进入各户,在实现节能给水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的用水需求。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市政给排水工程中节能减耗技术应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分别对节能减耗技术在市政给水工程与排水工程中的相关应用展开了说明,并对中水系统与太阳能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节能减耗技术在市财政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在满足给排水节能减排需求的同时,降低工程能耗,并较好的满足城区居民的用水、排水需求。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市政给排水工程中节能减耗技术的应用,为满足国家低碳经济建设要求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煜.浅谈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J].江西建材,2016,06(12):14.

[2]顾荣华.节能给排水技术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0(04):83.

第5篇

【关键词】10kv配网;故障原因;解决与预防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电需求的猛增,对配网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配电网发生严重事故,会给企业与用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配电网覆盖的面积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严重。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对配网运行中产生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研究科学解决与预防措施,以保证配电网的稳定运行,提高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1.10kV配电网故障及原因分析

1.1雷害事故

10kV配电网易发生雷害事故,尤其是架空线路遭受雷击的概率很高,这严重地威胁了电网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由于10kV配电网络覆盖面较大,而且由于防雷设施不够完善、绝缘水平和耐雷水平较低,在每年的雷季常遭雷击。常见现象有绝缘子击穿或爆裂、断线、避雷器爆裂、配变烧毁等。

(1)绝缘子质量不过关或存在隐患运行。在雷击时易引起10kV线路接地或相间短路;(2)10kV线路防雷措施不足。农网线路所处区域空旷易招雷击,而10kV线路一般没有避雷线,线路直击雷或感应雷过电压就会在线路设施薄弱之处寻找出路,造成损害;(3)接地极不合格。接地装置年久失修,地下连接部位锈蚀,使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泄流能力低,雷击电流不能快速流入大地,残压高。

1.2线路老化

线路设备包括电杆、导线、铁附件、金具、绝缘子、变压器、避雷器、熔断器、电容器、隔离闸刀、断路器等。配电网分支线路保护的断路器多为弹簧储能机构,其越级跳闸的主要原因是弹性变形、机械磨损等操作机构故障导致开关拒动,其次是保护失灵。

1.3污闪故障

根据对10kV配电线路的检查发现,因表面积污而放电烧伤的绝缘子不少。绝缘子污秽放电,是造成线路单相接地和引起跳闸的主要原因。大雾时绝缘子沿面闪络电压会显著下降,绝缘子因污垢沉积过多而发生闪络击穿,常发生接地故障。

1.4电线绝缘层失效故障

绝缘电线、电缆受高温、潮湿或腐蚀等影响,失去了绝缘能力;线路年久失修,绝缘层陈旧老化或受损,使线芯;电源过电压使电线绝缘被击穿等常发生短路、接地故障。

1.5外力破坏故障

大风多会引起线路共振舞动,造成相间短路或导线烧伤等事故;暴雨主要对地下电力设施威胁较大,易造成进水受潮短路;暴雨还可能引发洪涝灾害甚至形成泥石流,造成山体崩塌滑坡,砸毁电力设施、倒杆断线等;架空线或杆上设备(变压器、开关)被外抛物短路或外力刮碰短路;线路安装过低与各种运输物品或金属物品相碰,汽车撞杆造成倒杆、断线造成短路;小动物跨接在裸线上引起短路故障等。

1.6线路的质量及其它原因

(1)线路的安装质量不高。有的线路没有按规范安装架设,交叉跨越距离不够;有的架空线路电线间距太小、档距过大、电线松弛,有可能发生两线相碰;有的线路绝缘子安装前未逐片摇测绝缘和抽样进行交流耐压试验,绝缘爬距不够等;(2)配电设备未能定期轮换检修,以致线路存在很大缺陷,网络带病运行;(3)线路负荷过重且存在导线接头接触不良的问题,容易引发接头发热烧断故障;(4)线路受树木的影响。不加强通道维护,不定期裁剪树木,常引起树木碰触导线引起单相接地。

2.解决与预防措施

2.1技术措施

(1)提高配电网络的防雷水平。根据近多年来的运行经验,耐张点的悬式绝缘子在雷击时极少发生闪络故障,故障发生点集中在针式绝缘子上,进一步提高针式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有助于提高线路的防雷能力。新建及改造线路上要求安装PS—15/500型针式绝缘子,空旷地区可采用PS—200/12.5型针式绝缘子,以加大绝缘子的爬距,提高耐雷水平。安装线路避雷器,线路避雷器建议选用非线性、无间隙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对于绝缘导线线路可安装ZD—OP100型过电压保护器,对于大跨越、高杆塔的情况下考虑加装避雷线。为确保避雷器能充分发挥作用,应定期检测接地网及检查泄雷通道,确保接地网的接地阻值合格,保障泄雷通道畅通。

(2)加强配电网的防污闪工作,提高配电线路绝缘水平,消除绝缘缺陷。雷击10kV架空线路针式绝缘子事故,是最多见的设备事故,现场工作中要结合运行维护,合理安排清扫周期,提高绝缘水平。

(3)检查、整改接地装置。保护接地是当前低压电力网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是为防止人身触电事故、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严格按期检查测量10kV配电网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合格的给予整改,保证线路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Ω,与1kV以下设备共用的配变台架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4)正确配置安装一些保护设备。要对高压熔断器、SF6开关、真空开关等正确设置动作电流,确保故障时动作。在配变运行中,须严格按额定容量配装高、低压熔断器,平时做好负荷测量工作,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如调整负荷平衡、增容等。

(5)线路和设备投运后,经过长时间的运行都会出现老化现象,应适时安排大小修或是技改,同时根据负荷变化情况,及时对线路和设备以及保护定值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负荷发展的需求。

2.2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自然灾害破坏性极强,尤其是恶劣天气,其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只有在平时做好各种应急预案,等到真正的灾害来临时及时启动对应预案,才能减少人身、设备事故发生几率和经济损失。参考预案与措施包括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预案、汛期灾害预案、度夏度冬迎峰保供电预案、污闪防灾预案;防台风(大风)应急预案等。自然灾害是无法人为控制的,只有各级人员高度重视,及时了解恶劣天气动态,做好各种抢险救灾准备,落实好各项保电措施和预案,才能在灾害来临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2.3运行维护管理措施

(1)对配电线路定期进行巡视。设备巡视是发现设备隐患的重要措施,各基层乡镇供电所要严格巡视制度,特别加强对重要设备和重载、满载、过载设备的监测,及时消除设备缺陷,保证设备健康运行;(2)加强技术监督工作,严禁设备超周期运行。对配电线路上的绝缘子、分支熔断器、避雷器等设备进行及时绝缘测试、耐压试验,确保设备绝缘良好,不合格的及时更换;(3)在10kV线路上安装短路故障指示器,即使10kV线路发生短路故障,也能快速查出故障点及时排除,降低事故损失;(4)维护运行人员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认识和运行维护管理技能,提高工作责任心,认真执行运行规定,做到不缺项不漏项,及时发现和消除线路设备因外部环境和内部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保持线路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3.结束语

随着供电用户的增加和配电网络的日益发展,如何更好地对结构复杂、覆盖面广的配电网络进行管理,成为管理层和基层生产部门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配电网的管理工作,建立一个配电网管理信息系统,并从调度、操作、检修等各个环节入手,在考虑性价比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的防误工作体系,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和图形等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1.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2.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兰州 730070;

3.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 730000)

摘要:自然灾害常常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并对人类构成重大的威胁。根据2001~2011年的统计数据,对阿克苏地区灾害损失及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经过量化的受灾总面积以及各个灾害损害面积作为指标,利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灾害损失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受灾面积的大小划分成严重、重、中等、轻微受灾4个等级并对各个县市受灾情况进行等级划分。为正确把握形成灾害损失的主要因素和提出有针对性的信息和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 :自然灾害;灰色关联分析;聚类分析;阿克苏地区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1-006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1.015

Effect of Natural Disaster on Agriculture and Its Regionalization in Aksu Prefecture

ZHANG Yan-bo1,YAN Hui-jie1,CHAO Zeng-fu1,WANG Wan-xiong2,LIU Ji-liang3

(1.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rim University, Alaer 843300,Xinjiang, China;

2. College of Mathematics,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3.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cause tragic consequences to living things around us and bring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humans. The representative disaster loss after quantization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aster loss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 with MATLAB. The clustering methodology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regionalization of various counties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 The damaged area was divided in to serious disaster, heavy, medium and light affected area. The main factors of disaster lo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better decision making.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clustering methodology; Aksu prefecture

收稿日期:2014-03-18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TDSKSS1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05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软科学研究项目

(2013BB025)

作者简介:张艳波(1985-),男,内蒙古赤峰人,讲师,主要从事数学生态学的研究,(电话)18742623702(电子信箱)

zhangyanbo219@163.com;通信作者,闫慧洁,女,河南周口人,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电话)18742628640(电子信箱)

yanhuijie219@163.com。

近年来,根据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严重,抗灾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制约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新疆阿克苏地区是一个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阿克苏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达20万hm2以上,年产量50万t以上,占全国的1/10,新疆的1/4。阿克苏地区是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畜、瓜果生产基地,享有“中国白杏之乡”、“中国红富士之乡”、“中国沙棘之乡”、“中国长绒棉之乡”、“中国卡拉库尔羊之乡”、“新疆细毛羊之乡”等荣誉。地区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瓜果为主,主要特产有棉花、啤酒花、桑蚕、核桃、苹果、葡萄、香梨、大枣等。然而,自然灾害对地区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并且每次造成的损失都很严重。阿克苏地区是全国棉花生产基地和多种经济作物的产地,自然灾害损失主要以农业为主,所以阿克苏地区的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自然灾害对地区农业影响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对于国民经济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自然灾害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阿克苏地区的受灾和成灾面积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有风雹灾、旱灾、水灾、霜冻灾、病虫害、雪灾等。本研究选取《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受灾信息对灾害损失同灾害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关联分析研究[1]。计算方法主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即对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进行量化比较,这实际上也是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根据灰色关联分析中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计算公式,利用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2001~2011年原始数据[2],比较序列灾害损失同形成灾害损失的各因素(参考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其次利用聚类分析法对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情况进行区划,以县为基本单元,提出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区划方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对灾害损失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与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受灾面积关联程度最大的因素。表1给出了阿克苏地区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的统计数据,其中各年份的受灾面积是一个动态历程,因此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农业受灾面积来反映灾害损失,使用MATLAB软件中的数据处理功能计算出关联度,然后对同一母系列关联度大小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得到关联序(表2)。关联序反映了影响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依次是风雹灾、旱灾、霜冻灾、雪灾、病虫害和水灾。

2.2 应对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

通过表1和表2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影响阿克苏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风雹灾。因此,准确的风雹预报,对于在降雹前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有重要意义。在做好风雹预报、识别风雹云并密切监视风雹云的同时,要充分做好防雹准备。目前使用的防雹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爆炸方法,另一种是催化方法。爆炸方法是在地面上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放火箭、投炸弹,以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催化方法是在地面上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在积雨云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气让这些物质在雹云里起雹胚作用,使雹胚增多,风雹变小。另外,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冰雹灾的防护力度。其次,兴修水利和科学灌溉有利抗旱,科学的灌溉技术是防旱的根本措施,重视干旱灾害的天气预报,适时进行人工增雨。当然在做这些灾害防御时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南疆的自然环境脆弱,尤其要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这样才不会使干旱区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预防病虫害的措施为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选择高产抗性品种,培育无病虫壮秧,压低害虫基数和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在各种害虫成虫盛发期,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减少发生基数,控制危害,秧田期可采用人工摘除螟卵,减少本田期虫源。在预防霜冻方面,政府及农林主管部门应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对农作物、瓜果、花卉、蔬菜、林业育种采取一定的防霜冻措施,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要关注当地霜冻预警信息。在水灾防护方面,大中型河流上中游可建立水库、水电站,灌区可建立引水渠、排水渠、防渗渠、防洪坝、防洪堤等。尽快形成防御灾害技术的综合防治示范区,并推广到整个南疆地区。

2.3 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区划

本研究利用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面积数据,选取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图1)。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受灾面积小于1 800 hm2规定为轻微受灾;受灾面积介于1 800 ~6 000 hm2之间划分为中等受灾;受灾面积介于6 000~12 000 hm2之间划分为重灾区;受灾面积大于12 000 hm2划分为严重灾区。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受灾面积分为严重、重、中等和轻微4个等级(表3)。为得到各县市具体受灾情况,将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受灾面积数据整理,得到2003~2011年各县市受灾面积(表4)。结合表4与灾害分区一览表进行等级比较得出阿克苏地区各个灾害的等级划分(表5)。结合表5和图2可以看出,风雹灾害最为严重,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均受灾,其中最严重地区为温宿县和阿克苏市;其余灾害均以阿克苏北部地区为主,南部阿瓦提县曾遭受水灾和雪灾,风险等级为Ⅰ级。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根据阿克苏地区农业受灾面积具体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关联序。结果表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因素依次为风雹灾、旱灾、霜冻灾、雪灾、病虫害和水灾。其次,根据各县市的具体受灾面积,使用聚类分析法对阿克苏地区受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区划。将受灾面积的大小划分为严重、重、中等和轻微4个等级。最后,利用等级表对阿克苏地区各个县市灾害的平均受灾面积进行等级划分。因此,本研究根据已有的农业灾害数据,提出了自然灾害区划原则和指标体系。其次,以县为基本单元通过聚类分析法对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评价。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农业受灾危险等级区划。旱灾以库车县、温宿县、柯坪县最为严重;水灾以拜城县最为严重;风雹灾害是阿克苏地区最为严重的灾害,各县市均有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温宿县和阿克苏市最为突出;霜冻灾和雪灾以阿克苏北部地区为主。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危害很大[3-16]。阿克苏地区属暖温带干旱型气候,雨水较少,但河流水量较为丰富。阿克苏地区山区多雨雪,冬春严寒,随着天气变化,一年四季都会不同程度地遭受季节性的自然灾害。例如春天的倒春寒、春夏之交的干旱、沙尘暴、七八月间的洪水灾害、冰雹、秋旱、雪灾等。这些自然灾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阿克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充分认识阿克苏地区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助于增强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治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晓银,周保平.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 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阿克苏地区统计局.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高庆华,刘惠敏,马宗晋.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23(1):97-101.

[4] 白丽萍.风灾及其防治[J].城市,2008(2):76-78.

[5] 张庆云,陶诗言,彭京备.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成因机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32(4):815-825.

[6] MOREIRA E E,PAULO A A,PEREIRA L S,et al.Analysis of SPI drought class transitions using loglinear models[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31(1-2):349-359.

[7] ESCALERAS M P,REGISTER C A.Mitigating natural disasters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sunami early warning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8,74(4):1017-1034.

[8] 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9] 穆尼热·阿布利米提.阿克苏地区香梨生产中气象灾害与预防措施的探讨[J].中国农业气象,2004(3):37-40.

[10] 张厚瑄,孙 楠.新疆棉花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措施[J].中国农业气象,2000(4):10-16.

[11] 张涛依,陈守越,王 梁.基于GIS的南通地区畜禽粪便污染研究与区划[J].广东农业科学,2013(20):178-181.

[12] 塔依尔江·吐尔浑,安瓦尔·买买提明.喀什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防灾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47.

[13] 梁书民.中国雨养农业区旱灾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39-44.

[14] 刘引鸽.西北干旱灾害及其气候趋势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4):113-116.

[15] 张 会,张继权,韩俊山.基于GIS技术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以辽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41-146.

第7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利工程;作用理念;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s generally soil erosion, this phenomenon is not uncommon, we need atten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xpounds the harm of water and soil loss to water conservancy. Through the concrete measures, hoping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oil erosion i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unction concep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概述

近年来,我国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原因虽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是由于:①我国地质地形复杂,并伴随着气候反复无常的变化,造成了水土流失;②人类活动频繁,滥砍滥伐现象凸出,许多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覆盖率急剧下降,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耕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雾霾、沙尘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对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来说,水土保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长远利益的重要途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这种现象。因此利用水土保持的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治理好国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2.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时,我国人口将近16个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济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水土保持理念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 ,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要对水土资源秉持一定的保护理念,这就需要对技术人员的施工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保证生态环境平衡这个理念应贯穿始终,技术人员应指导施工人员合理应用水资源,许多人员本身也要做到带头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

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原则:国家一直在提倡“保护水土资源人人有责”的理念,践行这个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树立这种意识,更要在行动上去践行,在工程建设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做好预防各种情况的应急措施,时刻掌握基本情况,在工程建设时,践行水土保持理念,节约水资源,保护植被,降低水土流失状况发生的可能性。

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目的: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要开展水土保持理念活动,尽量让每个施工参与人员都能真正领悟这种思想,并懂得如何去践行这一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此外,还希望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措施,保证在施工顺利的前提下减少资源的浪费。

4.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也就是f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面积为26万km2。调查表明,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沙化”和“石化”。据初步估计,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损失耕地3.7万公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计算。

5.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5.1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少,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5.2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人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5.3造成河岸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6.水利工程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的土料、石料和砂砾料,这些材料被用来填筑大坝、建设堤防,这正是我国每年大量需要国土资源的原因之一。然而在取料过程中,对地表的植被难免会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并且减薄了土壤层,遇到暴雨天气,植被难以保护土层,就会引发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景观。并且这种破坏长期难以复原,由于气候原因,会持续造成水土流失。

建设水利工程设施,本身就会破坏原本自然和谐的景观,临时占地区域的料场、渣场、

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永久占地区的大坝坝肩、生硬的混凝土或浆砌石护坡等,都将对原地貌产生较大的破坏,导致土壤水能力下降,原地表的水土保持功能减弱,破坏地表,加剧水土流失。

7.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①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②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③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④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7.1水土保持理念运用于水利工程的方案

(1)优化工程结构设计,保持水土。为了避免在挖掘的时候破坏地表,在设计挖掘地表以及填土的时候就应当减少挖掘量。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要求在水库大坝的设计之初,设计者充分了解到当地的土质及地形等条件,在合乎要求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的大坝类型,计算大坝土方填充的数量,以及挖掘对地表的破坏程度。

(2)优化边坡结构设计。水利工程边坡在设计之初,需要特别注意在设计的时候,避免防护坡采用硬护的方式,蜂巢式的防护坡相对比较合适,要开展护坡工作,既可以采用植草护坡工作,也可以采用混凝土护坡,优化边坡结构设计,不仅能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控制当地的水土流失。

(3)由于水利工程工艺技术的复杂性,要优化石方平衡设计。工艺技术的选择一定要结合具体实际,不能为缩短工期或加快进程而对于工艺技术的选择不严谨,要认真分析,多次对比。一般来说,水利工程要有引水管,但是一些从公路以及铁路中穿过,在引水管施工时,要把需要挖掘的土方进行合理的控制。

(4)施工组织设计直接关系到临时占地的大小。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优化,减少占地面,减少扰动水土,将占地面积合理确定在施工占地范围内,保证施工的程序化,不可乱圈乱占。就堤防工程而言,在工程投资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在沿线取土和弃渣时适当做到集中取土和集中弃渣,不可随意扰动地表。也应通过对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的分析布置施工场地。

(5)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方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应当是因地制宜的,不可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根据地区的不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案。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不管什么方案,都要坚持水土资源不被浪费的原则,目的是保持生态平衡。

(6)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理念的实施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避免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注意到这点要求。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是由于两方面因素:气候和植被,客观而言,气候因素目前人类无法左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预告,那么就要从人类自身着手去解决,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施工前,专业人员要进行实地考察,合理规划;施工时,要减少失误,减少水土资源浪费,合理、科学施工;施工后,将废弃的土料等合理安放、铺平、压实,种植植物。

8.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措施

近年来,我国对于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发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设计与施工标准以及后期标准化管理上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需要我国的相关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社会认可方面,水土流失防洪设计也远远不如其他行业设计。对于这一问题,水土保持行业需要进行针对性加以研究,以便在设计中发挥更优化的作用。

8.1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水利工程设计的前提工作,是要调查好施工位置,对当地的地质地貌与人文环境做好监测,这样才有利于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好工程设计工作,以不破淖匀换肪澄前提,做好各种突发问题的分析与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与破坏,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该体系主要分析了工程建设对社会发展以及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力度,以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目的。

8.2料场选址

在料场施工期间,要尽量减少占用施工以外的区域用于堆料,要按照规定进行施工作业,这也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保证施工质量,要采取合理的分台作业方式进行边坡开挖,完成料场施工作业。

8.3增加植被覆盖率

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生态的破坏是在所难免的,为了保护好生态,进行维护,做好善后工作,要采取一些办法种草护林,培育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加入植树造林,或者保持生态平衡,施工人员还应该将植被的类型以及特性作为依据,利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办法保持水土循环。

8.4蓄水保田、保土

发展农业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将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集于一体,是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的统一,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可以建设梯田、储水蓄水、建筑水坝以及建设完整的灌溉系统,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在山区或者丘陵地区利用当地的地形进行等高耕作,增大对水资源的拦蓄能力和土壤入渗能力,保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和储水能力,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实现土壤优化。

结语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份,必须坚持注重维护生态平衡的水土保持理念,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富行.资源水利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2(4):4-7

[2]梁艳秋.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45

[3]蒋福碧,张翼.浅谈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流失特点及水保办法[J]陕西水利2006(1):167-168

[4]刘震.从我国水土流失现状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布局及主要任务.中国水利,2002(7):31-33

第8篇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水土资源是人类存续的根本条件,是农业和农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水和土,农业和人类就失去存在的条件。保护水土资源,维持水土平衡,是控制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小范围内进行水利资源的综合治理,提高地方农、林、牧业发展,预防地方山洪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

小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小流域中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轻中度的水力侵蚀,土壤侵蚀的方式是以面蚀的方式范围逐渐扩大,并且主要为片蚀和细沟状侵蚀,由于长时间受到了地形、降水以及人为因素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性作用,逐渐形成大量沟壑。水土流失会对流域内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其长时间的侵蚀所形成的沟壑也对地貌造成严重侵蚀,进而对机耕作业产生负面影响,大大降低土地的整体利用率,制约的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再加上降雨相对比较集中,并且容易出现大暴雨,土壤母质黏重,蓄渗迟缓,导致大量的径流直接顺坡冲刷下来,出现超渗产流,很容易出现跑水与跑肥现象。小流域本身的地势较为起伏,坡耕地的植被缺乏一定程度的保护,上游坡面江水径流未能及时实现蓄滞入渗。在遇到了大雨和暴雨的时候,坡水很容易下泄,泥沙混杂在一起,对道路、桥涵等产生严重的破坏,并且还能淤塞水利工程,对下游的农业生产以及广大人民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眼汇总,将导致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平衡机制受到损害,并且生态调节功能失衡,并且容易出现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分析以当地自然规律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情况,以科学方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的治理。流域的治理首先应以科学的方式研究当地地理特征,并归纳出相应的治理方向与具体步骤。在措施设置方面,不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怀有侥幸心理而降低设防标准,与此同时也无需过分高估自然灾害盲目提升设防标准而导致资源滥用与资金浪费。应参考防护对象的综合价值与抗灾能力,采取在规定标准内与实际需要相符的设防标准,维护工程效益与安全相互和谐。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应采取沟道与坡面兼顾、天然植被与人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则,根据治理对象的地形、保护植被的数量以及保护治理对象的综合价值,将治理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于沟道耕地较多、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要适度增大治理工程比例,这样一来虽然该地区工程投资量会相应增加,但竣工后在农田、水土以及人员安全等各方面的保护程度都会相应提升,因而对改善村容村貌与各项村级基础建设都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对于沟道耕地数量较少、无人居住的区域,可采取大量布置植被的方式进行相应保护。从灾害防御的角度而言,植被防护能力远胜于其他工程措施,同时还可以实现较少的资金投入。除了生态治理外,还可在河道建立水闸、拦水堰、建设河道挡墙,在不同时期控制地方水流量,以此来控制地方水土问题。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1、治理监督措施纵观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无非是地方由于经济建设,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矿,滥砍滥伐,在预防区域内盖房建厂。所以在治理监督过程中,应该把上述现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在当地实施的该类项目,应该做好实施审批、施工监管与验收环节,对于有违地方环境治理的施工行为,应该从严处理。以此来做好地方水土监督工作。

 2、生态治理措施生态治理,顾名思义,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保持水土,比如封山护林,在退耕还林的山坡或者荒山种植乔灌树木或者植被。在农用生产周边地段,应该大量种植经济树种,防止水土流失。在治理过程中应该以村为单位,以县为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比如在河流地段种植竹子、垂柳,在农田边种植桑树等经济作物或者适合地方生长的乡土树种。在城乡地段,可以种植三叶草,苜蓿等。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地方土地资源,种植的树木也应该因地制宜,在水土治理的同时,可以做好地方经济建设。在水土治理过程中,建立地方经济性园林。比如在农民退耕还林的山地或者山坡地带,可以种植经济性树种(比如核桃、枣树、桐树等)或者可入药的植被(车婷草、山茱萸等)。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保持树种之间的间距,在植被的前期,山坡上应该设置相应的排水沟。除此之外,应该重点发展村落式经济园林,发展农家乐旅游业,通过生态治理发展地方旅游业,创造地方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预防措施水土治理,预防是关键,只有预防做到位,治理才顺利。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首先,加强宣传力度,以农户为单位,将宣传资料以宣传画册的形式分发到家庭,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媒体宣传教育,提高地方群众水土治理意识;其次,加强地方经济林的管理建设工作,以科学技术为指导,对地方经济林进行技术培训,并制定管理制度,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以此来激励农民对经济林的建设热情。最后,做好水源地区的维护工作,严禁农户毁林开荒或陡坡铲草现象发生。

四、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自从实施了水土保持项目后,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也日渐显现出来,水资源得到了保护,水污染程度也降到了最低水平,土地资源也得到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从而增加了土壤的渗透力,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许多以前的水土流失、飞沙走石的恶劣现象已经消失,坡耕地也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已经到处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的景象。对坡面实行修梯田、植树、栽植经济林、种草等处理实施,确保区域中的水源充足水资源。在小流域内的中上游设置蓄水池、谷坊,能对水资源使用等能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实施治理措施能让工程抗旱防洪、蓄水减沙等多个方面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2、社会效益分析在小流域内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性治理工作,能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程度,并切实做到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控制乱砍乱伐现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真正保护土地不再出现石化、沟蚀、沙化等,并且通过小流域治理后,适当减轻了下游的泥沙危害以及洪涝灾害。通过大力开发荒沟、荒山,土地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方面的优势,农林牧地的使用比例上逐渐趋向合理,并且提升了环境的整体容量,进而为创建农业典型示范基地,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

3、经济效益在采取相关的措施之后,进行效果监测,并根据相关结果显示,对不同措施年有效拦蓄水径流进一步增加,并适当减少了土壤侵蚀量,进而大大降低侵蚀率。并且能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此外,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性治理之后,每一地区的水资源使用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善,切实解决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方面的问题,进而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局面。能够让更多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且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此外,在对小流域实行综合性治理后,大大增加标准农田棉结,并且大量栽植经济果林。并且在人口不断增长前提下,人均的林地、农地面积在不断增加,粮食也大面积增产。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得到很好缓解,人口环境容量也将大大提升。 

结束语

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减轻水土流失,并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并大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的有效方法,需要不断地开展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党志良,林启才,史淑娟.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与评价——以丹凤县陈家沟小流域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第9篇

(一)加强制度建设,做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

局领导高度重视大气探测工作,通过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按期组织业务学习,保障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措施。1月-11月中旬地面观测无出站错情,已验收三个“百班”。年初,将××9个乡镇的遥测雨量仪全部撤换为雨温双要素自动气象仪,进一步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有故障及时检查并排除,保证数据及时准确传输,自动站和各种探测设备运行正常。气象基本业务工作完成较好,为气象预报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按照要求在电子显示屏开展短时临近预报工作,业务能力有所提高。

(二)加强值班,改进服务方式,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1月1日到11月13日,我县累计降水为565.8毫米,比历史同期少34。降水主要集中在主汛期6、7、8月份,主汛期我县部分乡镇出现了洪涝灾害。

我局高度重视气象服务特别是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局领导和预报人员多次与省气象台、市气象台进行会商,对今年的天气气候特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规范服务方式,落实好汛期服务的规定要求,领导带头加强值班,保证24小时汛期有人值班,做到通讯畅通,充分运用预警预报服务系统进行天气预报,保证每天专人对××兴农网、××气象网、××林业气象等网站、电子显示屏资料的更新,按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服务的要求,利用短信和电子显示屏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在我县今年复杂的气候背景下,预报人员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做到汛期24小时值班时刻不放松,较好完成了全年的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截止11月13日,共制作各种专项专题气象服务材料包括气候趋势预测、森林防火专题预报、防汛专题预报、烤烟专题预报、节假日天气预报、雨情通报等共105期3000余份,将“三性”天气预报结果和预防措施及雨情信息通过电话、网络通知县委、政府、乡镇及相关部门200余次,同时短信发送县委、政府、乡镇领导及部门负责人、乡镇、村委会联络员手机和电子显示屏,共发送短信万余条。在有关单位、部分村委会安装电子屏,进一步保障了气象信息的及时快捷传播。

(三)早安排、早准备,认真组织开展人工防雹工作

为加强防雹工作,5月20-22日全部作业点的点长参加市局组织的人影培训,并分别于5月17-18日、6月2日分两次组织开展了今年人影培训工作,前后共有43名作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分为基本理论和安全管理两方面,包括:冰雹云的识别、雷达基本知识、天气预报基本知识、作业时机和部位的选择、防雹作业指挥、安全作业等。通过培训,作业人员不仅增加了防雹的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人影工作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为2009年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针对今年汛期来得早的情况,在县政府的安排下,5月20日就开始上点,6月初完成所有11个固定作业点的上点任务,包括5个高炮点、6个火箭点。同时,为保障防雹作业安全,在县电视台进行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公告”。从5月20日开始,县人影指挥中心开始24小时值班,充分利用“市—县人影指挥系统”,做好作业指挥及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局领导、指挥人员、作业人员上下连动,密切监视天气变化,适时进行作业,认真做好今年的人工防雹工作。截止9月22日,防雹作业申请次数为185次,允许作业次数为160次,作业点次共计154点次,作业点数为11个;共发射箭弹3751发,其中jfj-1a火箭弹1675发,三七高炮弹2036发,bl-1火箭弹40发。防区外有千余亩烤烟遭受大风、暴雨及轻微冰雹灾害,防区内没有出现严重冰雹灾害,防雹成效明显。

(四)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切实加强防雷工作

按照《气象法》赋予的防雷安全管理职责,积极组织参加于1月15日-16日、4月27日-29日、9月8日-11日三次主要针对我县成品油销售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企业等易存在防雷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了排查和检查,三次共检查相关单位和企业90余家,并认真填写了《现场检查记录》。在检查过程中,县气象局执法人员重点检查了防雷装置的安装和年检情况,并向被检查企业宣传了相关法律法规、历年雷击灾害案例。

此外,我局积极参加各种宣传活动。5月20-21日,参加科协组织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制作展板和宣传材料,在学校广泛宣传气象和防雷知识,共发放600多份宣传材料,并向学生讲解各种气象知识。6月10日,参加在××县城十字街举行的“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服务日”公益宣传活动,共派发800多份《防雷安全知识手册》、宣传单。9月22日我局参与“玉溪市暨××县2009年全国科普日”大型科普活动,围绕活动主题,积极进行了气象科普和防雷避险知识的宣传,共发放500多份宣传材料。

对5家单位按规定进行了防雷图纸审核,并对各家图纸审核形成的文档认真进行归档。截止11月13日,防雷检测中心共对我县148家单位包括加油站、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易燃易爆场所,宾馆、酒店、旅馆,行政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医院以及新建建筑物等开展了防雷装置的年度安全技术检测。通过防雷年检,及时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并进行整改。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电子信息屏进村工程由于资金等原因推进缓慢。

2、干部职工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打算

1、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工作。重点做好防洪渡汛、地质灾害、烤烟生产、重大建设工程等专项专题预报服务。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加快电子信息屏进村工程,充分发挥农村气象联络员队伍的作用,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各种综合信息,切实为各级党政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准确、及时、优质的气象服务。

2、高度重视人工防雹工作。强化值班制度,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工作措施到位。加强学习,提高指挥人员、作业人员的素质。努力做到“安全、准确、高效”,把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气象条例》,进一步加强新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审核、施工监督、竣工验收以及防雷工程的技术服务工作。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的管理。有效减少和避免雷击等灾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