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4:43:45
导语:在通货膨胀的优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汇率目标设定制度(exchangeratetargeting)的局部或阶段性有效,以及金融自由化背景下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monetarytargeting)的有效性下降,促成了近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一种不容忽视的新现象,即许多国家相继采用了一种名为“通货膨胀目标设定(inflationtargeting)”的货币政策制度[1]。该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直接选择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名义锚(nominalanchor)。
1990年3月2日,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成为这一领域的“开路先锋”。继其之后,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数目不断增多。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于成员国货币政策框架类型的划分结果,截至2006年4月30日,曾正式宣布采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国家达到了26个,目前正在实行的国家共24个(芬兰和西班牙两国因为要加入欧元区的缘故,于1998年6月主动放弃),其中不仅包括发达国家,还包括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见下表)。
颇有意思的是,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兴起最初并非源于学术界人士的推动。如斯文森(Svensson,2002)就指出,除了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低通货膨胀的好处进行过大量研究,以及著名货币经济学教授古德哈特(Goodhart)曾向新西兰储备银行主席提过关于激励结构的学术建议之外,国际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从未针对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开展过任何专门性的研究。按照他的看法,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出现以及其后所赢得的赞誉,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一些采用国中央银行和金融决策实践者们非凡的洞察力。而现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Bernanke,2003)则认为,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一些国家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策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德国及瑞士的货币政策实践——逐步演变而来的。
尽管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实践已经超过了16年,但至今人们仍没有对其内涵形成广泛共识,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操作当中,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往往难以识别,即便的确采取了该制度,各国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考虑,针对货币政策制度安排所采取的具体做法通常又会存在很大的差异[2]。在目前的诸多观点中,米什金(Mishkin,1999)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是一种包含了五个方面要素的货币政策策略:一是公开宣布一个关于通货膨胀的中期量化目标;二是制度上承诺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他目标则居于从属地位;三是在调节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包括货币总量、汇率在内的诸多变量被用来通盘考虑;四是通过与公众和市场交流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和决定,确保货币政策公信力(credibility)和透明度(transparency)不断提高;五是货币当局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性(accountability)不断增强。
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实施
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拥有许多明显的优点。例如,通过事先宣布一个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策略高度透明,容易被社会公众感知和理解,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公信力和责任性;与汇率目标设定相比,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可以确保货币政策集中关注国内的经济目标,对影响国内经济的各类冲击做出反应;与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相比,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无须强调货币数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关系。
然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也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现实
四、简要小结
1、鉴于中央银行无法直接控制通货膨胀率,因此,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比较合理和现实的选择应当是以通货膨胀预测值pt+2|t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货膨胀预测值之所以是一个理想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是因为:首先,由定义我们知道,中央银行在t年根据所有相关信息做出的通货膨胀预测值,必然与t+2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pt+2高度相关;其次,通货膨胀预测值要比t+2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pt+2容易控制,并且中央银行更多关心的是预测值与目标设定值之间的偏差;第三,与t+2年的实际通货膨胀率pt+2相比,中央银行更容易观测到通货膨胀的预测值,这是因为后者是根据t年的相关信息做出的,通过央行的信息披露和外界的预测,社会公众也很容易就能观测到预测值;第四,通货膨胀预测值十分透明。但必须指出的是,通货膨胀预测值这些优点的关键性前提是,中央银行在t年必须尽可能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同时借助经济预测模型,尽最大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通货膨胀预测。通货膨胀-[飞诺网]
2、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中央银行的政策选择是,根据最小化损失函数值所内生的最优反应函数,确定一个基准利率(或基础货币)水平,使通货膨胀的预测值等于事先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值。当通货膨胀预测值高于目标值时,中央银行将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下调基准利率(从而影响到其他利率)、回笼基础货币等等;相反,当通货膨胀预测值低于目标值时,中央银行将执行宽松性的货币政策。不难看出,通过事先公布一个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实际上相当于一种承诺机制,它可以锚定私人部门的通货膨胀预期,同时约束中央银行自身的行为,而在面临各类外部冲击时,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又能有效保证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
3、由式(7)给出的最优反应函数,与强调中央银行调节基准利率的“泰勒规则(Taylorrule)”和强调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麦克卡伦规则(McCallumrule)”这两种工具规则十分相似,但值得指出的是,它们相互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这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的最优反应函数是一个内生的结果,而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都是外生给定的;其次,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强调的是货币政策工具对当期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做出反应,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的反应函数则体现出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特点,强调基准利率或基础货币的变动是为了使通货膨胀的预测值等于目标值;第三,通货膨胀目标设定下的最优反应函数仅仅取决于菲利普斯曲线和损失函数中的相关变量,而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除了取决于这些变量以外,还要取决于总需求方程;第四,在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下,反应函数中的系数并不像泰勒规则和麦克卡伦规则中的系数那样是固定的(如泰勒规则中的两个系数均为0.5),并且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可能还会受到外生变量xt的影响。
4、长且易变的时滞以及货币政策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会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这使得社会公众很难准确地监督和评估货币政策绩效。但实际上,如果中央银行主动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沟通,通过特定渠道披露通货膨胀预测值的细节,如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国家央行定期的“通货膨胀报告(InflationReports)”,社会公众就可以通过观测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预测值与事先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来监督和评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即使中央银行将自己所做的通货膨胀预测在一定程度上保密,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比较自己或其他预测者所做的通货膨胀预测与事先公布的通货膨胀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来监督和评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有效防范中央银行的不作为或是机会主义行为。
注:
[1]米什金(Mishkin,1999)对汇率目标设定制度和货币供应量目标设定制度的适用性及其在实践中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具体可参见Mishkin,Frederic,InternationalExperienceswithDifferentMonetaryPolicyRegime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9,43,pp.579-606。
[2]美国即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尽管IMF并未将其列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的国家,但伯南克(Bernanke)、曼昆(Mankiw)、古德弗元德(Goodfriend)等美国资深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事实上实行了隐性的或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制度。
参考文献:
1.Bernanke,BenandFredericMishkin,InflationTargeting:ANewFrameworkforMonetaryPolicy[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7,vol.11,pp.97-116.
2.Bernanke,Ben,"ConstrainedDiscretion"andMonetaryPolicy,SpeechbeforetheMoneyMarketeersofNewYorkUniversity,NewYork,2003,3February.
3.Bernanke,Ben,TheLogicofMonetaryPolicy,RemarksbeforetheNationalEconomistsClub,Washington,D.C.December2,2004
4.Svensson,Lars,InflationForecastTargeting:ImplementingandMonitoringInflationTargets[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7,41,pp.1111-1146.
[关键词]通货膨胀 历史成本 公允计价
会计计量模式主要是指针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进行衡量、计算和确定,将其转化为以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
一、我国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主要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稳健性原则和配比原则,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可验证性,客观性。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
3、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通货膨胀对会计计量模式带来挑战
而通货膨胀不断高涨,在传统会计的模式下,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是按发生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成本记录的,但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各个时期的单位货币所代表的货币购买力是不同的。如果简单机械地将一些不同时期的货币汇总在一起,这样形成的会计信息就缺乏可比性和一致性,就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财务状况,进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有用性。
1、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传统会计在币值不变的假设下,以名义货币始终保持其原始成本,利润计算以成本费用的历史成本为依据。当物价发生剧烈变动时,通货膨胀的存在使得会计核算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变得不准确和相应的数据也不可靠。
2、通货膨胀对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却不能确认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将这种损失确认为收益,会导致会计配比原则出现内部矛盾。
3、动摇了有关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
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仍依据币值不变的假设,以历史成本计列资产价值的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然是不真实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货膨胀己成为我国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通货膨胀本身并不是一个会计问题,但是会计信息系统总是建立、运行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当中,通货膨胀会给会计的计量方法带来一定的影响。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通货膨胀会计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为葛家澎教授著于1986年的《通货膨胀会计》一书对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进行了规范系统的介绍,标志着我国会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讨论与研究的开始,而钟朋荣教授对现行成本/稳值货币会计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采用任何会计模式调整会计报表和计算损益,实际上是非通货膨胀性涨价所引起的那部分损失由谁来买单。
三、实行现行成本会计会的优势
实行现行成本会计应对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都较为接受的一种选择。现行成本会计从数据处理至编制财务报表均以现行成本为基础,对必须补偿的重置的已耗,已售资产的成本均按现行重置成本计量,对现有资产也按现行重置成本重估,并重新进行换算。现行成本会计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模式,我国实行现行成本会计会带来如下几个好处:
1、能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现行成本模式下资产现行重置成本在确定时所依赖的物价指数是个别物价指数,因此,所确定的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选择资产现行重置成本更能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实际情况,这将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相关。
2、能够更客观的评价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
物价上涨时期,持有资产将会产生持有利得,而企业的经营收益是建立在实际成本计量基础上的。该会计模式能够明确的将企业持有利得和经营收益区分开来,有利于评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
四、推行通货膨胀会计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虽然在国际上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此起彼伏,但是在国内推行通货膨胀会计遥遥无期,笔者认为,我国推行通货膨胀会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的会计法规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通货膨胀会计的推行没有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根据我国财政部财政部的研究报告表明原因是中国不存在该准则所适用的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政府具有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我国根本遇不到如此情况。
2、企业对应用通货膨胀会计的认识不足
通货膨胀会计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其中企业对其的认识以及技术上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而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及企业管理者,会计师而言,对通货膨胀会计的了解及认识还有所欠缺。
3、的影响
由于我国长期政企职责不分,现象比较严重,使企业,政府更乐于看到上报的成绩,如果运用通货膨胀会计方法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成绩”,有违其喜好。
因此,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我们的对策应在以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下,从改善外部会计环境及完善会计准则两个方面入手,双管齐下,消除通货膨胀的有害影响,使财务报告还原以实际,为国家宏观决策,企业管理者和外部关联人员的经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都振平.国际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45.
[2]张志宏.通货膨胀下传统会计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经纬,2010,(2).54.
[3]葛家澍.通货膨胀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152.
[4]钟朋荣.中国会计模式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3.
[5]李云宏.通货膨胀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分析比较[J].会计之友,2009,(9).24.
关键词:工资 通货膨胀 物价 工资指数化
一、工资指数化
工资指数化是指按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以保持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即工人的货币工资随物价指数浮动,按照价格指数自动调节收入的一种工资制度。实施办法是以工人的货币工资与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挂钩,并把具体挂钩的办法、挂钩指标的计算等通过法定形式或法规确定下来,以期保证工人收入不受价格上涨影响。这样在工资表上只列出等级工资的指数,实际工资的货币额等于工资指数乘以最低生活费,最低生活费则依物价的变动而变动。其目的在于消除市场经济下通货膨胀对职工生活水平的影响,对工资制度实行物价补偿。
二、工资指数化的作用及其限制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工资指数化可以用来抑制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低于合同规定的条款时,不会引起实际工资的提高,还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率预测失误而引起的效率损失,抵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不利作用。另外工资指数化将补偿物价影响和提高实际工资两部分区分开来,有利于发挥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
工资指数化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国家可以根据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工资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从个人与社会角度来说,工资指数化以法律形式把工资与物价挂钩,可以使职工有可靠的价格补偿,从而减小职工对物价上涨的忧虑,切实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在信息不完整,预期不稳定的条件下,指数化可以减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促进工资合同长期化,有利于劳动关系的稳定,防止社会动乱发生。此外工资指数化能让人们对于物价水平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从而促进合理消费。
然而,尽管工资指数化有以上的种种优点,其限制也是无法忽略的。企业会将提高的工资转嫁给消费者,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尤其当特殊情况发生时,例如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或其他类似石油危机供给方面的冲击,产出下降,这就要求国民收入中工资份额下降,但是由于指数化保护了工人的实际工资,其他经济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提高工资,结果导致“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当通货膨胀在较长时期内得不到治理,生产又不能迅速增长,根据通货膨胀来调工资就会加剧通货膨胀。另外指数化以后,国家把调节工资、物价关系的主动权给放弃了,也就是说把工资和物价之间的联系制度化,当国家财政难以做到或做起来比较困难时,国家就会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
第二,工资指数化不具有全面性,并不能全面公平地覆盖所有人。农民因为没有工资收入作为保障,他们会很不满意。工人可以通过工资的增加而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但是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且工资指数化显然不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实行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年薪制,职工的工资无法根据指数化确定,只能依赖双方讨价还价能力。其次,在实际生产中,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并不是统一的,一般地说,日常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较大。由于低收入职工的工资支出主要是购买日常消费品,如按加权平均所计算的物价指数统一变动工资,低收入职工所增加的工资就难以补偿其实际损失工资与物价指数挂钩。最后还存在着工资补偿的时滞性问题,工资上调与物价上涨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工资对物价做出反应需要一定时间,而这个时滞越长,人们蒙受的损失也就越大。
第三,实施工资指数化存在一系列技术性难题,要测算和编制大量的物价指数和职工生括指数,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工资与物价挂钩的标准也很难界定,是基本消费品物价指数,还是非基本消费品物价指数,还是二者兼有。物价指数是全国平均物价指数呢,还是当地的物价指数。不管哪个标准都会有相应的问题。
第四,对于社会经济来说,指数化会使居民产生一种麻痹心理。认为物价的增减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只要通过调整工资即可解决。这种想法使物价改革失去群众监督。不利于物价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部分企业如果不能合理制定政策,会使工资与劳动生产率高低脱钩,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不思进取,降低企业效率,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三、工资指数化在我国实行的问题与前景
以上论述了工资指数化的优点及其限制,可以看出二者同是非常明显的。而结合我国国情,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对于市场的走势和调控都存在障碍,对于经济的研究也不够全面,制定整个挂钩政策需要的技术条件尚不成熟,完全的实行工资指数化政策还不太现实。另外人们的传统观念依然是工资与企业利润的挂钩,工资指数化的概念并不能一时被人们接受,这都需要长时期的努力。
而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形势变化,我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失业率压力,工作者的竞争会越来越大,导致职工在关于工资的讨价还价上存在弱势,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来保证自身利益,所以工资指数化的推出是切合形势的。不过同时必须要说的是,我国通货膨胀中有很多是因为市场体质不完善,存在漏洞造成的,有人为操纵的因素在内,想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从深层次探索和改革。
在各种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措施内,工资指数化依然是可行性较强的一个方法,关键就是怎样解决实行中的问题,并且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怎样制定统一合理的标准,尽量让其全面发挥作用,怎样利用这个制度既保证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又保证社会效率与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完善工资指数化制度,使其最大化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多恩布什, 费希尔, 斯塔兹著;王志伟译.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昕.薪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潘石.工资、物价螺旋上升之机理、效应及对策[J].学术月刊,2011(12).
(一)初始成本的公允性历史成本是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取得价格,该价格是“基于交易双方的共同判断”,是“独立的交易双方在自利驱动下同时采取行动的结果”。这种在“独立双方不受限制的谈判中所达成的购入资产的成本价格,通常是对现金价值的公允表述”。
(二)后续计量的简化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是以币值稳定为假设前提。对于取得的资产,只要仍在使用中,便不再需要对其进行新起点后续计量。这样,在确定资产在使用期间价值时,就不需要为搜寻各种计价变量支付高昂费用。
(三)符合决策有用性的可靠性要求 决策有用性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能否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依赖于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架构中,针对决策(有用性)的首要质量特征之一就是可靠性。根据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其依据即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对企业实际的资本耗费,资本的流动和通过现金收回增值的资本等经济活动的如实描述,因此符合基本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可靠性要求。
二、通货膨胀对历史成本计量的影响
(一)低通货膨胀对历史成本计量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导致价格波动因素很多,既有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也有商品价值量变动,除此之外,还有消费者习惯、市场竞争因素(如竞争者策略等)、以及自身的价格策略(如低价入市,后期走高抑或高调入市,持平走高等等)及国家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供应量增减。价格波动是否正常,通常以价格指数说话。价格指数小幅度变化(有学者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为1位数的通货膨胀)为低通货膨胀,此时的物价变动属于正常价格波动,此时的市场情况属于正常。对于企业的资产,若持有期间属市场正常,则后续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模式,其信息质量仍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通货膨胀对历史成本计量的挑战 根据物价上升的程度不同,有低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之分。低通货膨胀的特点是,价格上涨缓慢且可以预测,人们对货币比较信任,此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仍符合决策有用性。当总价格水平以每年2位数或3位数的比率上涨时,即产生了急剧通货膨胀,此时,会计按历史成本模式核算,虽然仍保持了可靠性,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进而决策有用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是财务状况被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是指其资产负债水平,财务状况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只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项目为货币性项目,包括货币性资产项目和货币性负债项目,具有实物计量和货币计量双重标准的项目及长期资产被称为非货币项目,包括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性资产,例如现金和应收款,会丧失一部分购买力,因为它们在将来只能购得较少的商品和劳务;相反,在通货膨胀时期保持负债将获益,因为在将来只需要较少的金额来偿还这些债务。通货膨胀对非货币性项目,如厂房设备也有影响。在资产负债表中它们是按投资年份支付的金额,即历史成本,而不是按当前购入价,即“现行成本”反映的,由于现行成本远高于其历史成本,导致“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示的单项资产价值和资产总值,既无法反映企业在各项资产上拥有的实力和总资产水平,也不能说明现实生产能力或经营规模”。
二是经营成果被高估。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以当前实现的收入与在过去物价水平较低时期取得的资源的历史成本相配比,总会使收益被高估。高估收益将使企业所得税额增加、与收益挂钩的经营者报酬增加、股利分配基数扩大,股东要求更多的股利、员工要求提高工资。如果这样做,企业将面临不能保留足够的资源进行扩大再生产,抑或是简单再生产的危险。
三是侵蚀股东资本。根据资产负债表观,收益所代表的是企业可以在某一会计期间处置而不会降低其原先财富状况的那部分财富(净资产)的金额。在币值不变的情况下,收益即是期末较期初资产的增值部分。但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期末货币购买力下降,等值货币已不能重置在期初用同样货币就能购得的货物,此时如果仍以历史成本模式结转货物成本,并据此计算并分配收益,必然导致剩余收益超额分配,资本保全不足。例如,企业以初始100元的价格购入一批货物,经过一段时间后,以140元的出售。假设此时货物的购入价格已涨到120元。例中,企业的账面盈余为40元,假定按25%计缴所得税,按税后利润的40%分配利润,则按历史成本核算的未分配利润为:40×(1-25%)×(1-40%)=18(元),分配后账面现金余额为118元,已不足重置货物。如此往复,股东的资本被侵蚀掉。
三、通货膨胀期间会计处理对策
(一)引入物价变动会计并表外披露 传统会计核算方法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由于货币本身是特殊商品,在不同时点它的价值是变化的,显示了不同的购买力。将其作为计量单位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假定币值不变,此时的货币为名义货币;另一种是考虑了购买力变动,用一般物价指数对货币单位进行调整,此时的货币为实际货币或称为一般购买力货币。会计计量属性除历史成本外,还有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现值。针对通货膨胀,会计上可以选择对计量属性进行调整,也可对计量单位进行调整,或进行双重调整。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作法是:用实际货币替代名义货币,计量属性不变,即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或用现行成本替代历史成本,计量单位不变,称为现行成本会计。如1979年FASB了《第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财务报告和物价变动》,该准则要求企业在报告年度同时按历史成本――不变币值(实际货币)和现行成本对传统报表项目(历史成本――名义货币模式)进行调整,并予以披露。即FASB建立的是“表内确认历史成本信息,表外披露物价变动信息”制度。《第33号公告》的作法符合稳健性原则和决策有用性。因为历史成本被公认为是最可靠的信息。以表外披露的方式,揭示物价变动信息,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当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其他一些受通货膨胀影响的国家也采取了与美国相似的会计处理方法,只有阿根廷和巴西等少数国家将通货膨胀调整报表作为基本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
(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与现行成本会计的比较选择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是利用一般物价指数计算出物价变动系数(即以期末物价指数与发生期物价指数相比较,选择期末物价指数是考虑了与信息披露时点保持一致,),将报表中非货币项目从以名义货币表示调整为以实际货币表示。由于货币性项目的结算性特点,决定了物价变动不会使其产生价值额上的变动,但会发生购买力损益。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目标是保持企业原先的货币资本的一般购买力。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一般物价指数由政府部门,据有权威性且取得成本低;采用同期物价指数调整的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不同时期的一般物价指数之间存在关联关系,采用这种方法可使不同时期的调整数据可比。其缺点是:特定资产的物价变动与一般物价指数揭示的物价变动水平不可能完全一致。例如,2011年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月上涨1.2%,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类、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和农副产品类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4%、1.8%、1.4%和1.0%。用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得到的会计信息仍然存在相关性问题。另外,记录由于通货膨胀时期持有负债而产生的购买力损益,可能会引起误解。现行成本会计是用报表项目的重置成本替代历史成本,其目标在于保持企业的实物资本或生产能力。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根据重置成本确定的资产规模更符合实际状况;现行成本与现行收入配比,收益结果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提高。但是,在确定重置成本时,存在成本高、主观性强的问题;未实现持有损益是虚拟数字,没有考虑后期物价变动的影响。由于历史成本结构被破坏,各期调整信息的相关性减弱。通货膨胀使财务会计报表的信息失真,选用适当的通货膨胀会计方法,将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还应适时制定针对通货膨胀(或物价变动)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会计研究》2010年第2期。
[2]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关键词:会计计量;会计信息;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3日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经济特征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一般而言,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在现代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的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的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的相关性也是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通货膨胀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在一个经济环境中产出的所有产品或服务平均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使得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数字是不同时点上发生的,代表了不同的购买力,因而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是没有意义的。通货膨胀或者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仍然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的经济特征。通货膨胀具有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等一系列的经济特征。一般地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货膨胀的基本表现为纸币贬值,一般是指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
二、会计计量自身的缺陷
会计计量受到多种因素约束,如计量单位本身的局限性;会计理论结构的不完善;受益理论的不同;从业人员主观上的差异。然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计量本身缺陷,这一因素在通货膨胀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会计计量很大程度上受到计量单位本身的局限性和计量属性缺陷的约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一)计量单位本身的局限性。货币计量假设是会计的四大假设之一,货币计量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一是这一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基本前提,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就会受到扭曲,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通货膨胀具有纸币贬值的特征,因此会导致虚高或低估资产价值;二是当前有不少尚难用货币计量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无法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服务。
(二)计量属性的缺陷。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法,而历史成本由于通货膨胀或物价下跌、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重置价值与历史成本差异很大,以此为基础计算的损益难以提供可靠的信息。一些企业正是利用计量理论的这些缺陷,在对资产进行评估时故意背离重置价,大幅度增加或减少资产重估价值,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可以解决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固有的一些局限性,可以大大增加会计计量的对象,丰富财务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但该种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有限,作为日常核算基础行不通,无法编制出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正是由于上述的不足而影响着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会计信息的质和量,削弱了会计信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会计计量自身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在通货膨胀形势下,最重要的经济特征是纸币贬值。也就是说,银行存款与应收账款等货币性账户都贬值,对于企业而言,银行存款与应收账款等货币性账户的贬值也就意味着其购买力的下降,企业再生产的能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应付账款等负债性账户的贬值,然而这对企业再生产的能力没有有利影响。这一现象向社会传达的也必然是企业发展前景黯淡。这一问题主要针对的是生产性企业,因为其再生产的能力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历史成本也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是指取得一项资源时支出的现金等价物。历史成本计价有其现实性和相关性,以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数据易于取得和验证,能够忠实地记录和描述客观事物,提供的信息符合决策的客观原则。它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但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在决策中往往需要的不是历史成本,而是现行市场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价格处于持续变动之中,有时变动十分剧烈,而历史成本这种计量属性是排除了物价变动因素的,对这种变动不予处理和反映,由此计算出来的成本、利润与现有的市场供求和企业经营成果发生背离,使得可靠性和相关性不强,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历史成本削弱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准确的评估。现在有的国家在恶性通货膨胀情况下,已采用通货膨胀会计,以克服货币计量假设带来的不足。
受托责任目标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地反映和报告资源受托者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重要理论基础是委托理论。该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的集合体。为了抑制或减少人出于自身利益而对会计信息进行随意操纵的“败德行为”,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因而强调以事实性数据为基础并具有可验证性,即在特定情况下,只能按照唯一认可的原则将可验证的事实加工成数据。
对于大多数固定资产占其资产比重高的企业来说,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其固定资产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在此,我们必须将其与房地产行业相区别,因为房地产行业的存货即投资性房地产是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对于固定资产占其资产比重高的企业而言,采用历史成本对其固定资产计价往往会导致其资产被低估,而在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时,在通货膨胀时期其金额是很小的,也就是说,企业价值被低估,且税额并未减少。
(三)目前常用的净现值计价法即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是未来现金流入量减去处置后的贴现值。它是在贴现的条件下提供资产预期未来收益信息的方法。这种计价属性体现出的优点最能反映资产的经济价值,其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强,最有利于财务决策(因为决策者关心的是未来的经济利益),特别适用于某些货币性资产,如长期应付款、应付票据等。
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价格全面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房地产行业价格的上扬,一方面是由于投机者和房地产需求的刚性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原因催促了房地产价格的持续抬高。而这一现象在初期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房地产行业的前景看好,形势喜人。这也就是所谓的房地产泡沫,其账面价值或者说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
四、通货膨胀形势下会计计量改进思考
对通货膨胀形势下会计计量改进的方向应是立足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能够满足其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多元性,所以通货膨胀会计的计量方法也应选择多元的标准,在同一张报表中反映出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计量结果。
(一)计量模式的合理选择。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我们也应看到对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形势而言,计量模式的合理选择是避免通货膨胀对微观经济影响的直接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目标日益向决策有用观的递进,传统的单一历史成本模式也不可能独当一面。因此,要以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结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现代企业的会计体系中,这符合国情和会计界现实的需要,而又不至于脱离现实或墨守成规。这也是充分展现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在立足我国国情和实现国际趋同的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策略性。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对哪些方面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还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计量模式的合理完善需要有不断的经济实践。
(二)对货币性资金净额的利得或损失重新表述。货币性资金净额的利得或损失应计入净收益中。按照协议与物价变动挂钩的资产和负债,如果已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作了调整,这种调整数应当与货币性资金净额的利得或损失进行抵消。损益表中的其他项目,如利息收入和费用以及与投资资金或借入资金有关的外汇兑换差额,也应与货币性资金净额发生联系。尽管这些项目是分项揭示的,但是如果在损益表中将它们与货币性资金净额的利得或损失一同呈报,可能是有益的。
在通货膨胀期间,如果资产和负债没有与物价水平挂钩,那么拥有货币性资产超过货币性负债的企业将损失购买力,而拥有货币性负债超过货币性资产的企业将增加购买力。在这一种货币性资金净额上的利得或损失,可以从非货币性资产、所有者权益和损益表项目的重新表述以及与一般物价指数挂钩的资产和负债的调整所产生的差额中得出。这一种利得或损失可以通过一般物价指数的变动,根据本期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之间的差额的加权平均数做出估计。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合理传达了企业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此方法全面了解企业在通货膨胀形势下的具体状况,也就为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以及投资数额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其报告应进行重新表述。以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的货币进行报告的母公司,可能会有也是以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的货币进行报告的附属公司。这类附属公司的财务报表,在并入母公司提供的合并财务报表之前,应当根据报告采用的货币所属国家的一般物价指数进行重新表述。如果这类附属公司是国外附属公司,其经过重新表述的财务报表应按照期末汇率进行换算。
主要参考文献:
[1]谢诗芬.会计计量的现值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国债收益率;宏观经济;主成分分析;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2-0084-04
一、引 言
2011年4月我国CPI同比上涨5.3%,食品价格上涨11.5%。根据美联储编制的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指数变化,2009年美元汇率贬8.5%,同时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全球储备结构数据,非美元储备资产占到近四成,2009年美元资产相对美元升值导致以美元计值的外汇储备余额增加。采用市场上常用的巴克莱全球债券综合指数收益率,2005年~2009年的年均收益率为4.8%。今年以来央行连续出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政策,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未减,货币政策“偏紧”,新股融资也相对密集,股票市场难以寻找良好的系统性投资机会。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紧缩背景下,债券市场尤其受到关注。通货膨胀和紧缩政策对债券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在加息周期中,债券的收益率是否受到影响?
学者们已经对影响债券收益率的因素进行了一些研究,如王一鸣和李剑峰[1]将宏观经济变量对收益率曲线的几个特征有如何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宏观经济变量更多的是对整个收益率曲线的位置有影响。谢海玉[2]发现受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溢价要求的影响,超长期债券的利率敏感性应弱于短期债券。蔡跃明和平新乔[3]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新型债券的相关性。王海灵和阚丽萍[4]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庄哗[5]分析了宏观经济信息对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结构的影响。白丽健[6]研究了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成因。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宏观因素对政府债券收益的影响。债券收益来自三个方面,债券的利息收益、资本利得和再投资收益。而到期收益率既考虑了利息收益,也考虑了资本损益和再投资收益。
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进行。选取了8个常用的经济指标: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1、汇率、利率、通货膨
胀率。
主成分分析在分析宏观经济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往往会涉及众多有关的变量。但是,变量太多不但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而且也给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带来困难。一般来说,虽然每个变量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其重要性有所不同,而在很多情况下,变量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使得这些变量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因而人们希望对这些变量加以“改造”,用为数较少的互不相关的新变量来反映原来变量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对新变量的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主成分分析便是在这种降维的思想下产生的处理高维数据的方法。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
国债0213是财政部2002年发行的记账式(十三期)国债,期限是15年。由于该国债的剩余期限较长,其属于长期国债。而宏观经济增长对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本文研究宏观经济对国债0213到期收益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研究的区间长度越长越好,宏观经济中的某些因素对债券的收益影响大小越准确。但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可供研究的时间区间长度有限。因此国债季度期的到期收益率时间段为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对应的宏观经济指标也是季度数据。
(二)宏观经济指标分析
分析用因子分析的可能性。通过使用SPSS软件分析,由表1可知KMO检验统计量值为0.656,说明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尚可,比较适宜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
0.000
1. 确定提取因子数量
在确定可以用因子分析法后,确定因子的数量和方差解释,如下图所示。
下面利用方差解释表2提取主成分因子。提取的原则是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和特征根。
分析表2可知:第一个因子的贡献率为54.397%,第二个因子的贡献率为28.238%,前两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2.636%,说明提取前两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有变量82.636%的信息;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为4.352,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是2.259,其余因子的特征根均小于1,因此,选择提取前两个主成分。
2. 主成分表达式
再利用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确定主成分变量。
由表3和表4得,主成分一为变量x3、x4、x5、x6、x7的线性组合,主成分二为变量x1、x2、x8的线性组合。用SA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各因子的特征向量,据此可以写出由标准化变量所表达的主成分的关系式为:
由表5可知,成分1和成分2不相关,因此,可以分别研究每个成分的影响因素,而不考虑二者之间的相关因素。
3. 因子解释
Z1是反映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1、汇率、利率的综合指标。其中货币供应量M1、汇率、利率都是中央银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货币工具。CCI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可以一定程度上衡量消费者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反应。而GDP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反应结果,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表现。综上所述,将Z1定义为宏观调控影响综合指标。
Z2是反映PPI、CPI和通货膨胀率的综合指标。PPI、CPI和通货膨胀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期内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决定消费者花费多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左右着商业经营的成本,极大地破坏着个人或企业的投资,影响着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有助于设立劳动合同和制定政府的财政政策。综上所述,将Z2定义是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
(三)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主成分关系式将8个宏观经济变量降低为两个综合指标变量,即宏观调控影响综合指标Z1、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用Stepwise方法分别对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做线性回归分析。
分别绘制国债与主成分Z1和Z2的散点图(见图2、图3)。
通过观察图2和图3中的散点布局可以判断,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宏观经济综合影响指标Z1,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都有一定的线性关系。
下面我们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和Z1、Z2两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表6所示:
由表6结果可以知道,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线性回归的负相关系数是0.62073,拟合优度为0.307。
通过表7结果可知,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线性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概率为0.04,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上该模型显著。
由表8结果知道,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Z2线性回归的模型为:y1=0.554Z2,其中Z2的显著性概率为0.04。因此,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正相关。
近年来,由于经济过热,物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也越来越严重。而当期的通货膨胀率对同期的国债收益率影响较大,国债0213虽是长期国债,由于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期限较长,其到期收益率也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在所得到的计量经济模型中,国债0213的到期收益率又受通货膨胀影响综合指标的影响,且影响果显著。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典型特点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进行信贷指标的分配。当时,金融是附属于计划和财政的,其市场机制性质被排除,货币是“消极货币”,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它只是作为计划和财政的“出纳”或“口袋”,其资金来源主要靠汁划分配,资金运用主要是向企业发放短期贷款。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国有银行对信贷的计划和分配,实际上是一个同一体。在这种体制下,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综合信贷政策,央行的政策意图不经过任何独立于政策制定者之外的中介机构而完全直接展开。1953年,我国银行体系建立起“统存统贷”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从组织结构看,整个银行机构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信用货币的供给总是通过贷款的发放这个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具体表现为“贷款——现金与存款——贷款——现金与存款”的一个循环。从货币控制上讲,货币供给的扩张和收缩基本上由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决定,并且由于各级地方银行机构没有派生存款的能力,而只是在上级银行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发放贷款,所以,总行层层分解下达的贷款计划指标实际上制约着货币供给的贷款扩张和收缩。人民银行只要是控制了贷款数量,也就控制了现金与存款总量。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和“软预算约束”,使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贷款效率缺乏弹性。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主要是贷款额度的控制。1980年引入了差额控制的货币调控中间目标。1993年由于我国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直接控制受到极大削弱,导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由直接控制逐步转向间接控制。1993年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一起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9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则宣布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作为检测指标,按季向社会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以此来分析金融货币形势。1996年正式明确地将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中介目标。1998年随着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得以最终确立。
二、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争论
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理论界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理论和各国的实践运作中,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金融资产价值等。现实中,大多数国家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主要围绕数量说和价格说展开,即体现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个指标体系上。对此,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经济运行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利率的高低可以有效地影响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等政策工具对利率加以影响,主张把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逆风向行事,熨平经济波动。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不直接影响利率,而是直接影响名义收入和支出水平。虽然在短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名义收入、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但在长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总是引起名义收入和物价的同方向变动。只有稳定货币供给,才能避免通货膨胀,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他们坚持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此后,安德森、乔丹、布伦纳、梅尔泽等强调以货币数量为中介目标,托宾等以利率为中介目标,把上述争论不断地引向深入。
从世界上看,各国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基本的演变思路一般为:从利率到货币供应量,再到汇率、利率、通货膨胀指数这样的一种路径选择。
表121个OECD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较a国家中介目标国家中介目标
澳大利亚通货膨胀日本折中策略
奥地利汇率荷兰汇率
比利时汇率新西兰通货膨胀
加拿大通货膨胀挪威汇率
丹麦汇率葡萄牙汇率
芬兰通货膨胀与汇率西班牙通货膨胀与汇率
法国汇率瑞典通货膨胀与汇率
德国货币数量瑞士货币数量b
希腊货币数量英国通货膨胀
爱尔兰汇率美国折中策略
意大利货币数量
a由于欧元区的建立,西班牙、瑞典等国在1999年之后以本国货币与德国马克汇率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目标的影响受到冲击。
从OECD组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看,选择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为7个国家,选择汇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为10个国家,选择货币数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为4个国家,采用折中策略的为两个国家。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要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三条标准。也就是说,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能够被中央银行准确地测量,中央银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发挥影响作用,同时该政策目标的选择能够对GDP、通货膨胀等指标发挥明显的影响作用,应该有利于中央银行政策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否符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具体要求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笔者认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中介目标的选择应该根据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分析
货币供应量一般由通货和存款货币构成。货币供应量作为负债反映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便于测算和分析;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发挥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发挥对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正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上述优点,使得许多国家在上个世纪60和70年代普遍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缺陷与不足也逐渐表现出来。首先,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日益增多,相当数量的货币量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加大了对货币量进行测定的难度。其次,随着大量衍生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各层次货币量的界限日趋模糊,使得对不同层次货币量较难进行测定。第三,伴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存货币供应量上,既可以来自一个国家国内,也可以来自国外的其他国家,从而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正在减弱。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可以预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基础货币投放总量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已出现了明显问题,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宜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作为货币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减弱。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介目标。按照国际惯例,我国现有的货币供应量M2统计中,遗漏了两项内容:外资金融机构存款和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这两项内容所涉及的金融业务量(以资产度量)占国内全部金融业务量的14%,对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实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的存在,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覆盖面缩小且作用降低,再贴现率的被动性增强而作用范围减少,这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大为削弱。
其次,中介目标的可测性降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信用卡的出现,使电子货币无现金交易对现金交易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大。电子货币的出现,无疑扩大了货币供应量概念的范围。这就打乱了原有货币定义中的界线,难以清晰地划分什么是狭义货币,什么是广义货币,界定M1、M2、M3等不同层次货币的内涵已十分困难。
再次,中介目标相关性降低。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使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和不稳定,中介目标与其它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有所减弱。一方面,外资银行将促进国内的金融创新,致使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发生变化,货币需求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趋于减弱;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业务的扩展,利率市场化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高度相关性,将被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所替代。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开放将使中介目标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要很好地承担从操作工具到最终目标的传导作用。但是从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
随着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作用逐步减弱,人们开始了对其他变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率、汇率、资产价格、通货膨胀指数等方面。
从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来看,尽管资产价格的变化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理论界在探讨该问题时,认为将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理论上还存在着一些局限:(1)资产价格的变化不仅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市场参与者对市场预期的影响,预期因素将很难加以观测和控制。(2)在资产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前提下,要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央行操控的难度。(3)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资产价格很难寻找。
由于我国资本账户目前还没有放开,以汇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还不很现实。
如果选择以通货膨胀指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则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困难:一是现有的物价指数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程度。作为货币政策监测指标的通货膨胀率应该反映为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缺口,然而我国目前的物价指数却无法实现这一功能,这里既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也受物价统计数据准确性不足以及尚无一个综合性价格指数的影响。二是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降低了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效率。三是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设定的目标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通货膨胀目标法下,中央银行必须确保通货膨胀在预定的目标区间之内,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必须有控制通货膨胀以确保通货膨胀率低于目标区上限和防止通货紧缩以确保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区下限的足够能力。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中央银行在遏制通货膨胀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在遏制通货紧缩方面的能力却明显不足。
与上述变量相比,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有这样一些优势:(1)可测性强。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并进行分析;(2)可控性强。中央银行可通过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调节市场利率水平。在某些利率尚未完全放开的国家;中央银行甚至可以直接制定作为其他利率基础的基准利率;(3)相关性强。在经济萧条或通货紧缩时,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在经济复苏、高涨或通货膨胀时,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此外,作为金融市场核心价格的利率与经济的各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它既可以影响居民的储蓄意向,又可以影响居民的消费选择;既可以作用于实际产业的投资,又可以影响金融部门的资金流动方向、规模和频率;既可以调节一国国内的资源配置,又可以调度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因此,利率的作用范围远大于货币供应量,它已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经济变量。虽然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还存在着其作用效果严重依赖于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利率弹性等缺点,但从总体来看,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比货币供应量更合适。
利率成为中介目标相对于货币供应量而言,基准利率在可控性上更具有优越性,因而更加有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如越来越弱,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就越来越强。此外,货币的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基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则更具有可控性,中央银行可运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市场上的基准利率,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及资本市场的利率,控制货币流量的变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未来5至10年内,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利率弹性的增大,应适时把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即借鉴泰勒规则,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增长与其历史趋势的偏差、通货膨胀与其目标的偏差,进行利率政策决策。当然,货币供应量仍应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在目前阶段上,由于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可行的办法只能是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可以只发挥调节经济的功能,作为中介目标的反应功能可以在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以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利率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在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或重要性方面与货币供应量相比将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在可控性方面,中央应行可以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货币政策目标灵活地调整利率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中央银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可以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对利率的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直接制定基准利率;其二,借助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在利率的控制性方面,中央银行始终掌握了主动权。同时,利率的敏感性使其更富有传导性,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水平的调整,发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作用。
Haug和Dewald研究了1880—2001年11个工业国家的货币供给波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认为长期内货币供给导致永久性通货膨胀,但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9]。Tas研究了中东地区的货币供给与物价的短期和长期关系,认为各国的货币供给与物价的短期关系基本相同但长期关系明显不同[10]。Waingade分析了印度的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长期关系,认为两者长期存在正向关系[11]。Berger和Osterholm运用BVAR模型分析了1960—2005年美国的货币供给对其物价水平的影响,认为货币供给增加是物价水平提高的Granger原因[12]。张金城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的关系,认为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有显著的溢出效应[13]。郭永济、李伯钧和金雯雯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流动性对通货膨胀、产出和资产价格的影响,认为流动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时变性,且这种时变性因经济所处的状态不同而不同[14]。刘鹏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货币供给与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认为货币激活效应是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15]。余辉和余剑运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构建了金融状况指数,认为包含货币供应量的金融状况指数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为显著[16]。于泽和罗瑜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进行研究,认为中国货币具有内生性,货币和通货膨胀是同时形成的,货币内生性条件下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投资和净出口[17]。惠晓峰和王馨润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认为短期内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会直接影响物价水平[18]。粟勒、王少国和胡正分析了2000—2012年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认为外汇占款是影响中国货币发行的最重要因素,且是推动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19]。吴克保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中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储备过快增加导致的货币超发造成的[20]。田涛、许泱和蔡青青基于DCC-GARCH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受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和国际石油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21]。虽然学者们运用不同方法对通货膨胀的汇率因素和货币因素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但是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并未深入分析货币供给来源的具体变化。不同的货币供给来源可能对应完全不同的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而中国货币供给来源及其变化清晰地反映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基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深入分析。第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汇改后中国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外汇储备有较强关系,也就是说外部经济通过汇率机制对通货膨胀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时有必要考虑汇率因素。第三,从研究方法看,相关研究主要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协整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等线性方法或模型,但这些模型的参数反映的是经济变量间的平均影响关系,无法反映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时变特征[22]。实际上,中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处于变革中,内外经济发生的各种改革和各项政策变化都可能导致相关经济变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构建时变参数来反映其动态变化过程。鉴于此,本文从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出发,运用状态空间模型构造时变参数,研究汇率和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
2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理
2.1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本文以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为样本期,首先分析样本期内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负债情况,即资产负债表中的右列。央行资金来源于负债和自有资金,其中自有资金为219.8亿元,占历年总资金来源的比例不足1%,可见负债是人民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负债中的储备货币是人民银行货币发行与金融机构存款的合计数,是央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在样本期内,储备货币占总负债的比例平均约为62.5%,且该比例自2010年12月突破70%,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上升,2011年12月以后保持在80%左右。发行债券是央行为了弥补资金占用不足而对外发行的债券,主要是指央行票据发行。在样本期内,发行债券占总负债的比例约为18.6%。据此可得,储备货币和发行债券合计占总负债的比例平均约为81.1%,也就是说央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储备货币和发行债券。然后分析人民银行资产负债中的资产情况,即资产负债表的左列。“资产”一列反映了资金的运用和去向,也反映了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和途径。经过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央行的总资产规模增加了2倍,国外资产规模增加了3.1倍;央行所持有的资产中占比最大的是国外资产,其占总资产的比重持续上升———由2005年7月的60.6%持续上升至2012年6月的83.9%,且在2012年2月达到样本期内的最高值(84.7%)。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样本期内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方的显著特点是:随着总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外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不断上升,国外资产科目成为资产方的第一重要科目。负债方的显著特点是:随着总负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储备货币科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占总负债的比例不断上升且在2011年12月以后保持在80%左右,储备货币科目成为负债方的第一重要科目。基于以上分析,并将资产方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非金融性公司债权科目合并成为国内信贷,从而得到如表2所示的资产负债表,本文据此进行分析。
2.2货币供给影响通货膨胀的机理根据表2所示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关系,可得以下数量关系:储备货币=国外资产+国内信贷-发行债券。这一关系表明:储备货币规模与国外资产和国内信贷正向变动,与债券发行反向变动。也就是说: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央行购买的外国资产越多,则储备货币的规模越大;央行对国内机构的债权越多,则其储备货币的规模越大;央行的债券发行规模越大,则其储备货币规模越小。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使得中国外汇资产迅速持续增加。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为了收购“双顺差”下的外汇净流入,人民银行被迫投放人民币,使得资产方中的国外资产和负债方中的储备货币迅速持续增加。面对外汇占款迅速增加的巨大压力,资产方中的国内信贷作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渠道,理论上可成为央行对冲外汇占款增加、防止基础货币过快增长的手段,但是其投放本身具有刚性、操作空间有限,难以通过压缩其规模达到缓解基础货币投放过快的目的。而负债方中的发行债券在减缓基础货币增加过快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央行发行票据作为对冲外汇占款快速增加的手段,只能在短期内起推迟压力、减缓基础货币增加过快的作用。随着票据到期形成的资金压力和发行成本的不断上升,发行票据难以在长期内对冲新增外汇占款,其作为调控基础货币手段的效力有限。综上所述,面对外国资产中的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大量被迫投放,央行的对冲手段(如发行票据和压缩国内信贷等)的效果有限,外汇占款已成为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较弱。总的来说,资产方中的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必然导致负债方中的基础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货币供应大量增加,从而形成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3计量模型
3.1模型构建在计量经济学文献中,状态空间模型通常被用来估计不可观测的时间变量,如理性预期、长期收入和不可观测因素等。很多的时间序列模型———包括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和ARIMA(autoregressivein-tegratedmovingaverage)模型———都可作为状态空间模型的特例。状态空间模型提出了“状态”概念,经济系统中可能存在的不可观测状态反映了系统的真实状态,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可观测变量与系统内部不可观测状态的关系,能实现基于各种状态向量分析和认识系统。运用状态空间模型描述动态系统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状态空间模型可将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纳入可观测模型并得到估计结果;二是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强有力的迭代算法———卡尔曼滤波估计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包括两个模型:一是状态方程模型,它反映了动态系统在输入变量的作用下在某特定时刻转移到的状态;二是量测方程或输出方程,它将动态系统在某特定时刻的输出变量、系统状态与输入变量联系起来。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构造时变参数模型。上式中:βt是随机系数向量,是状态向量,也称为可变参数,是不可观测变量,必须利用可观测变量yt和x′t来估计;x′t是随机系数向量βt对应的解释变量的集合;z′t是固定系数γ对应的解释变量的集合。假定可变参数βt的变动服从AR(1)模型,假定扰动向量μt和εt是相互独立的且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和协方差矩阵为Q的正态分布。
3.2数据来源及预处理本文选取的初始变量分别为CPI环比月度数据、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定基月度数据(2010年=100)、货币供应量M2月度数据。鉴于2005年7月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在保证样本容量和数据可得性的前提下,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期间为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CPI环比月度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系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定基月度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网站,货币供应量M2月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通常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作为衡量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变量。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是加权汇率,其权数是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汇率比双边汇率更能较好地反映人民币对外价值的变化。货币供应量采用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概念,即M2,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等。为了保持数据的可比性和满足研究需要,本文对数据做如下处理:首先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定基月度数据转换为以2005年7月为基期的环比数据,将货币供应量M2月度数据转换为以2005年7月为基期的环比增长数据,这样3组变量数据均为以2005年7月为基期的环比数据;然后利用CensusX12季节调整法对3组变量数据进行季节调整;最后分别对经季节调整后的3组变量数据取自然对数。经过上述处理后,统一了不同变量数据的比较基础,消除了季节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将调整后的最终序列分别记为CPI序列、NEER序列和M2序列。
4实证分析
状态空间模型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或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而避免出现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的“虚假回归”问题。
4.1平稳性检验为了尽可能地保证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稳定性,本文采用ADF检验和KPSS检验两种方法。ADF检验的原假设是待检验序列含有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KPSS检验的原假设是待检验序列是平稳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3和表4。据此可知,CPI序列、NEER序列和M2序列均是平稳序列,可直接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4.2状态空间模型构建根据前文分析,本文构建如下状态空间模型。本文采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采用文本直接输入方式,在文本框输入定义好的状态空间模型表达式,运用卡尔曼滤波对状态空间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5。由表5的结果可知,状态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AIC等信息准则较小,说明模型拟合的较好。
4.3模型检验对所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估计出的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查看残差序列的滞后阶数为36期的相关系数和自相关系数可知,模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基于卡尔曼滤波所得的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靠而稳定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具有一定意义。图1中,sv1表示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时变参数轨迹。整体来看,随着样本期内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其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影响在-0.048附近上下波动,这种动态影响除了在2008年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外,在其他年份的波动总体趋于平稳,动态影响在2008年1月达到最大值(-0.024),在2008年11月到达最小值(-0.116)。这说明,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后,样本期内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平均来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环比指数每变化1%将导致CPI环比指数降低0.048%。这种抑制作用的时变特征说明,该微弱的抑制作用还受其他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图2中,sv2表示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时变参数轨迹。总的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M2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影响为正数,在样本期内在0.471附近呈现动态变化,这与经济理论的预期一致,且实证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M2环比增长率每增加1%,将导致CPI环比变化率平均变动47.1%;这说明长期来看,货币流动性过剩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造成的。这种动态影响在2008年8月至11月出现持续大幅上升趋势,且在11月达到最大值为56.3%,之后直至2009年5月缓慢下降至平稳状态,这基本契合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的时间区间,说明4万亿元计划的实施在拉动经济增长,抑制经济放缓的同时也推高了国内的通货膨胀率。
5结语
如果我从现在起就开始进行退休规划,从每一天挣得的财富中提出需要的退休储备,40岁退休就绝对不是妄想。
PART1 存多少钱,可以40岁退休?
如果你随口问一句你的同事:你认为40岁退休怎么样?90%的可能性她会回答你:“想得美!”然后幽幽地补上一句:“我也想啊。”在大多数脑海里,“40岁退休”的问题就象地球附近某颗卫星,美好得很模糊,想起来很虚幻。
不少人对自己能否在40岁生日那天对乏味、繁琐、漫长的工作潇洒地说“不”毫无把握。他们会说“我怎么知道我到那个时候会有多少花销?我连我到底要活多长都不知道?”而且我们大多数人,特别是从高中起就毅然选择文科班的女士们,肯定会抱怨:想起来,就头疼!一笔横跨几十年的帐是多庞大一笔糊涂帐,根本没法算。
因此,尽管40岁退休听起来十分诱人,但很多人来说是不可预计和难以具体实施的。
但是只要你认真阅读我们提供给你的计划方案,你就会发现,40岁退休是可以一步一步向目标接近的,而并非模糊的遥想。
如何在40岁成功退休实,际上就是如何在40岁之前存一笔到死都够用的生活费的问题。这笔钱怎么算呢 我们现在给你介绍一种相对简单实用的思路。
假设你可以活到80岁,其间不患重大疾病,那么你需要的养老金数目,大致是可以维持目前消费水平用上40年之久的现金数。当然我们还应该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以4%的通货膨胀率来进行下面的计算 (*代表乘以 ;/代表除以)
1 计算需要的退休金总数
当前每月支出*12*40*通货膨胀影响系数
由于考虑到退休后一些社交活动和工作应酬会减少,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此总数基础上乘以70%,80%。90%诸如此类。另外通货膨胀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否则你今天5000元过一个月,10年、15年后很可能不能满足根本生存需要。通货膨胀影响系数可以相对保险地帮你预计出若干年后你生活开支的实际数目。如果已经有保险、存款等养老投资,可以从退休金总数中扣除这部分。
2 计算你每月需要付出的投资数额
把需要的退休金总数分摊到每个月,你就可以一步一个脚印,积少成多地开始你的退休计划了。
当然,并不是简单地把总数除以从现在开始到40岁的这段时间。因为我们不可能傻到把钱全部搁置在家中,多少会拿出来进行一项或几项投资,因此在计算时我们应该考虑到投资汇报率问题。并不是你每月拿出5000元为退休做准备,10年后就只有50万的养老金。
每月养老金投资额=退休金总数/(年金终值系数*12)
其中年金终值系数由你投资的款项的回报率和投资年限决定,你可以在网上下载到相关表格,根据回报率和投资时间查到你的年金终值系数。
40岁,让我们对上班说“不”
Dana,30岁,会计师。目前财务状况良好,现金流充沛,希望40岁退休。目前投资项目主要是股票。目前的住房贷已经还清,此外还有两套房产。有15万存款。每月支出2500元。
“从18岁参加工作已经12年了。天天和枯燥的帐目打交道乏味透了。而且和钱打交道的职业压力都大。福利虽然不错,但是感觉生活没有内容。我的物质消费其实不高,我只是希望在基本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自由支配生活的那一天早点来。当我退休那一天,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报很多学习班,和小时候上兴趣小组一样”。
我们来为Dana算笔帐,按照Dana现在的消费水平,40岁时需要的退休金总数为:
当前每月支出*12*40*通货膨胀影响系数:2500*12*40*1.480= 1776000 元 约178万
注:我们以4%的通货膨胀率计算,1.480为10年后通货膨胀影响系数。
目前有存款15万, Dana的养老金缺口是163万,现在每个月需要投资的养老金 :
养老金总数/投资回报率(6%)10年的年金终值系数:163000/(12*13.97)= 9723元
目前Dana的两套房产可以为其提供每月3000元的租金,Dana所在的单位,在她38岁(工龄满20年)时每月可拿到1200元养老金,那么,Dana每月投资5500元左右就可以达成40岁退休的愿望。
Karen,26岁,销售经理,已婚。无房贷,有车。不准备要小孩。因为自己同时在做服装生意,所以女士们花销很大的服装这一块基本就省下了。家庭月支出在8000元左右。目前基本无存款,资金主要投入到股市。
“现在的职业太累,满中国的跑。和家人团聚的时间都少得可怜,更不要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了。当你人生第一次去上海你可能很兴奋,可是现在我听到去上海浑身起鸡皮疙瘩。这就是一个终年出差人的可怕之处。我想早点结束这种奔波,在属于我自己的生活里奔跑而不是在飞机上为他人忙碌。”
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Karen 40岁时需要的退休金总数为:
当前每月支出*12*40*通货膨胀影响系数:8000*12*40*1.732=6650880元约650万
注:我们以4%的通货膨胀率计算,1.732为14年后通货膨胀影响系数。
Karen现在每个月需要投资的养老金 :
养老金总数/投资回报率(7%)14年的年金终值系数:6650880/(12*24.13)=22969元
这样Karen一家每月需拿出22969元投资养老金才可能达到40岁退休的目标。
目前家庭月收入约3万元实现计划应该不难。但是,Karen的投资单一,目前虽然收益较高,但有风险,10年以后的状况还很难预计。建议将现在的投资项目分配到不同的项目,可考虑买保险或投资房产。
Sebrinna
25岁,教师,已婚。存款5万,主要投资项目为股票。目前家庭月支出在7000左右。预计30岁前生小孩。
“可能天性使然,我喜欢闲适一点的生活,我选择现在这个职业也有这方面考虑。你打电话问我有过这个想法没有的时候,当时我一惊,因为我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年迈体衰了才可以去做最爱的事,我真想赶快开始一种不再为生机操劳的生活,别说40岁,如果可以35岁都想退休啦!”
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Karen 40岁时需要的退休金总数为
当前每月支出*12*40*通货膨胀影响系数:70000*12*40*1.801=6051360元 约605万
注:我们以4%的通货膨胀率计算,1.801为15年后通货膨胀影响系数。
夫妇如果40岁退休,准备605万养老金仍可以维持现有生活水平。但是如果决定要小孩,显然这笔储备是不够的。我们按平均水平保守估计,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大约需要40万,除去现在已有的10万存款,那么夫妇总共就应该准备605+40-10=635万。
现在我们来计算每月需要投资多少养老金:
养老金总数/投资回报率(5%)15年的年金终值系数:6350000/(12*22.66)=23352元
对Sebrinna目前的收入情况,拿出近2万投资养老不大现实。建议:将一部分存款取出用于投资回报更高的理财产品;推迟退休时间。或者男方不提前不退休。不过Sebrinna才25岁,今后的变数很大。40岁退休对她而言,现在虽然“梦想家”阶段,但也许很快就可以变为“实干家”。
Rain
29岁,公关经理,单身,有房。服装和应筹花费较大,每月支出约1万元。
“我常常想如果能够40岁退休,现在的辛苦也值得。看起来越光鲜的生活实际上越令人疲惫,现在还没有结婚对象,我也做好单身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如果遇不到合适的人,希望凭借我一己之力也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吧。”
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Rain 40岁时需要的退休金总数为
当前每月支出*12*40*通货膨胀影响系数:10000*12*40*1.539=7387200元 约739万
但是考虑到Rain目前很大一部分支出是出于工作需要和应酬客户,所以退休后的支出可能只有现在的80%即是:739万*80%=591万
除了购买保险、基金,Rain还拥有一个自营账户,投资股票和外汇理财产。目前保险的投资回报率是3%,基金是5%左右,而可以达到10%甚至更多,Rain的资金量基本是按三三法则平均分配到三种投资里的,综合下来的年平均回报率可达到6%。
现在Rain每个月需要储备的养老金为:
养老金总数/投资回报率(6%)11年的年金终值系数:591万 /(12*15.87)= 31033元
也就是说Rain目前每月要投资近3万元左右作为退休金才可能40岁退休。现在的投资分配基本合理,介于Rain的开销较高实现计划稍显吃力。如果Rain小姐能在今后几年幸运地找到意中人, 一起分担,那么退休愿望实现起来会更轻松。
提前退休必看1-6
1 心中有数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你只有个模糊的愿望,那一点意义也没有。你现在需要做的是马上拿出计算器详细算一笔帐。如果您计算出来的每月投资额和你现在的收入相差太大,那意味着你无法再预计的年龄主动退休,除非你换一份工作或是改变投资状况,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打理你的财务。不然,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延迟退休时间。
2 计划不如变化
要在预期的时间退休,养老规划是必须。但养老规划决不是一切。当你真正开始执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公式只是一个趋于理想状态的推算。每个月的情况都有可能不同。因此执行的过程也是不断调整的过程。建议您最少每年要回头审视一下去年的规划执行情况,如果产生了较大出入,要重新列公式计算。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投资回报率和通货膨胀率可能一直出于变化中,你可能需要每过一段时间就依据变化后的数字重新调整投资计划。
3 越早越好
看了我们这期的专题,相信您已经可以自己设计养老规划了,我们只是为你提供了一种准备养老金的思路,您可以另外寻求专家的协助你制定更为详尽的投资计划。具体的方法可能有很多,但你一定要有这样的思路:养老金,越早投资收益越大。 1块钱进行投资,如果每年的投资回报率有5%,40年后会变成126元,是126倍的增长。如果投资回报率达到15%的话,40年后1块钱变成2045元,有2045倍的增长,可想而知,及早投资的威力是多么的大!
4 注意比例分配
现在大家的理财意识都比较强。基本每家每户都有投资。但从我们采访的对象来看,不少人投资比较单一,或者一些人急功近利,把资金大部分都投到回报高的领域。但是高回报就意味着高风险。特别是作为“生存必须品”的养老金的储备选择高风险的投资就更不适宜。可以适当选择某些保险,保险这种低风险产品可以保证我们的养老金至少可以达到某个水平,而高风险产品则是作为超额收益考虑的。我们可以按一定比例在低中高三种风险的产品中分别投资,然后计算加权投资回报率。例如三种产品的回报率分别是3%、5%、7%,如果是三等分投资的话,那么总的回报率就是5%。
5社保仅做锦上添花
基本上,你所在的单位,已经普及了“三险”,其中就有社会养老保险,我们如何看待它在我们退休后的作用呢?由于社保具有“低保障,广覆盖”的特点,将来领到的养老金不会高,最多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它的领取时间并不确定,按目前趋势看可能法定退休年龄还要往后调整,如果把它纳入我们的养老计划,遇到国家调整我们就会很被动。所以如果您希望早一点退休,建议您忽略社会养老保险,仅把它作为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可能是雪中送炭的分量。
6 “以房养老”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