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5:03:07
导语:在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86-04
一、绪论
中国银行协会于2012年5月了《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该《蓝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的信用卡累计发行量高达2.85亿张。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的第三季度,中国的信用卡累计发行量高达3.76亿张,比2012年增长18.4%;信用卡的透支余额达到了1.7万亿,同比增长了69.58%;信用卡授信的总额达到了4.35万亿,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30.33%。根据中商情报网的统计分析,近三年以来,中国的信用卡交易总额在国内零售总额的比例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32.55%增至2012年的48.26%。纵观2013年国内的经济环境,信用卡业的发展既面临利好环境也面临着诸多威胁与挑战。从利好的一面看,党的十提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举措的加快推荐,保证了信用卡业良好发展的宏观环境。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向“富裕型”转型,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为信用卡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最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节约了信用卡产业的监督资本,使信用卡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轻资产业务。根据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来看,中国的信用卡的发卡总量、消费额等于同期相比都有较大的提升。多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入增长了30%左右。以招商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利息和非利息收入分别为38.96亿元、34.68亿元,同期增长36.13%、42.24%。
从不利的因素来看,中国从2013年2月起,开始下调银行卡的刷卡手续费标准,下调的幅度超过了20%,这将引导消费者刷卡消费,相对地减少信用卡的消费。信用卡业务“滞纳金超限费收取”和“全额计息”等问题的出现也将会进一步打击消费者对信用卡的使用信心。最后,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导致技术性脱媒的趋势也越加明显,第三方支付向信贷中介的介入也开始挤压着传统信用卡业务的市场空间。虽然,中国信用卡业务在2013年的业务收入取得了增长,但是,收入增加的同时,伴随着坏账率的上升。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信用卡未偿还贷款总额高达226.17亿元,比2013年第二季度增长了15.27%。总体而言,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在短期内的增速仍将放缓。
综上所述,从国内的宏观环境和银行业的行业环境来看,信用卡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压力和风险较大。目前的各大银行也开始从单一的“快速扩张”模式,逐渐向稳定客户资源、平衡风险和利润的模式转变。
目前,各大银行主要是通过不断地更新产品体系和完善增值服务来维持或提高持卡人的刷卡频率。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的加剧进一步导致各大银行信用卡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此外,由于服务产品的容易被模仿性,所以,各大银行单纯依靠产品获得竞争优势逐渐丢失,客户在各大银行之间流动,客户的流失风险也逐渐增大。
二、文献综述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概述
信用卡风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卡风险指的是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发卡行、持卡者以及合作商户三方损失的可能性。狭义上的信用卡风险指的是因为信用卡本身缺乏担保循环信贷以及贷款缺乏计划性、授贷个体多等原因而造成的发卡行损失的可能性。(殷建,2006)信用卡风险对银行的正常经营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以严格控制和防范。
根据信用卡风险的来源来看,可以分为来自持卡人的风险,来自发卡行的风险,来自商家的风险和来自第三方的风险。来自持卡人的风险包括恶意透支;利用透支额来牟取高利息;持卡人隐瞒真实情况造成的道德风险。来自发卡行的风险包括:不法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篡改余额等信息;持卡人信息泄露等。来自商家的风险包括不法雇员的欺诈和不法公司的欺诈。来自第三方的危险包括:盗窃、复制、伪造、冒用身份等。学者袁笑冬(2006)在其论文《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特性与成因分析》一文中,根据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特点,从银行方面将信用卡风险分为: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违约风险指的是持卡人不能按期偿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银行因为资金流动困难而以高于市场利率的成本来获取资金。市场风险则指的是利率和汇率风险。根据信用卡本身缺乏担保循环信贷以及贷款缺乏计划性、授贷个体多等特点,笔者将其信用卡业务概括为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市场风险。
(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1.信用脆弱理论
现论认为可以用信用的运行特点来解释信用的脆弱性。信用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连接起来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个部门、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旦网络中的某个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整个网络的连锁反应,进而陷入信用混乱的局面。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信用的依存性和广泛连锁性的特点是造成信用脆弱、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信用脆弱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信用的风险特点反映出信贷风险的自源性的特点,即信贷风险的产生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因此,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
2.经济周期性波动理论
理查德?冉德(Richard. Randall,1989)认为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银行机构的业务活动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如:房地产产业,进而导致风险积聚。随着国民经济环境逐渐改善,这种积聚的风险不易被察觉,一旦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这种风险会迅速暴露出来,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建立在对所投资项目或者借贷者的未来收益上。如果商业银行评估投资的项目或借贷者在未来的收入有保障,那么商业银行可以对其投资或放贷,保证其盈利性和安全性。相反,当商业银行评估投资的项目或借贷者在未来的收入有保障,无论是长期贷款,还是短期贷款,都会发生坏帐,此时,银行信贷风险增加。
4.信息不对称理论
Stiglitz & Weiss(1981)在研究信贷市场时,提出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指的是交易达成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方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活动。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指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接受合约的一方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的过程偏离信息缺乏者的愿望。无论是道德风险还是逆向选择发生,都会造成市场的低效率,导致市场失灵。(徐志宏,2006)
5.大数法则
大数法则指出,当承担风险单位数量越大时,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的结果则会趋近于无限数量下的预期损失。大数法则表明,在信用卡市场上,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与每一个别随机现象的特征无关,即发卡行不必评估每一个持卡人的随机风险,而是关注持卡人总体的平均风险的把握,并将持卡人的总体风险水平等同为个人的风险水平。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操作办法
信用卡业务风险评估即分析信用卡业务风险,主要通过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的科学方法,对人们手中的资料、相关信息以及性质进行加工分析,进而较清晰地了解不同种类的信用卡业务风险强度与频率,为正确决策提供支持。一般而言,信用卡业务风险决策主要包含估算信用卡业务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预估信用卡业务各风险发生的强度两部分。信用卡业务风险预估概率是指通过海量资料积累与多角度观察,来分析发现信用卡业务不同风险下损失的产生的不同规律;预估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强度是指一旦某种信用卡发生业务风险,给银行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地负面影响,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容易造成大规模直接损失的信用卡业务风险要严加管控。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对以往不同研究学者的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研究以往不同学者的观点与文献的分析整理,为本文研究过程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重点分析和归纳了信用卡风险和《巴塞尔协议》方面的理论文献,并进行了总结。
(二)案例分析法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以某个具体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案例企业的运营过程,在总结案例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得出适用于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对民生银行案例的分析。选择民生银行作为案例企业的根本原因就是笔者在民生银行长期工作,比较熟悉民生银行的运营过程。另外,民生银行也是目前中国比较知名的大银行,在运营方面也比较符合一般银行的运营规律,所以本文认为选择民生银行比较恰当。
(三)比较研究法
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不同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银行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银行在信用卡风险运营管理方面的效益高低得出比较符合本文需要的研究结论。本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所选取的比较分析对象就是民生银行和外国银行(以美国银行和香港银行为主)。通过分析民生银行与外国其他银行运营中存在的差异和优劣势,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四、民生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自动激活系统加大操作风险
往往信用卡部门对其销售人员的考核主要依据其工作期间的销售业绩,即发卡量。每个销售人员每个月都有规定的任务,只有达到基本要求后,员工才会取得业务绩效工资。所以,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每个员工都会在月底的最后几天积极想办法达成销售目标。这时,这些员工会充分发动其人脉关系,利用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帮助其完成销售任务。这部分客户往往采取不激活的做法。这种现象在国内较为普遍。
(二)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严重
近三年民生银行可疑贷款逐年增加,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说明民生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大。从透支金额来看,2011年、2012年、2013年信用卡透支金额分别为3.8亿、6.63亿、1.13亿人民币,从透支额占个人信贷和垫款比例来看,民生银行信用卡透支额占个人信贷和垫款比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造成民生银行恶意透支案频发的原因在于客户申请资料审核不到位。具体来说, 为了达到发卡量的数据指标,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在向客户发卡前,未能充分审核申请者的财务收入状况、信贷记录及历史消费数据等。在发卡后,又未能对持卡者的还贷能力等风险信息做到及时掌握。当持卡者恶意透支时,也未对持卡人进行及时的风险提示。当恶意透支行为发生时,对持卡者的惩罚力度又较大。
(三)信用卡审批环节不过关
目前,民生银行信用卡在申请者资料审核时规定,对一般申请者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申请人在各银行的贷款记录、银联的黑名单、学历信息进行核对;钻石卡申请者在资料审核时,除上述材料以外,还需审核其房产证明等信息。但在现实的操作中仍存在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在现实中,往往一个中等收入者拥有多家银行的信用卡现象较为严重。这说明,信用卡中心在对申请者资料审核时存在着漏洞。
(四)还款便利性不足
民生银行的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但由于民生银行的创立比较晚,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民生银行的营业网点、ATM存款机还较少。由于网点分布的局限性,持卡人的还款比较麻烦,是持卡人不能按时偿还透支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剧了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率。
(五)流失客户管理不到位
目前,银行在流失客户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欠妥之处。客户申请销户之后、中心相应的销户工作未落实,从而导致持卡者申请销卡时的电话客服与柜台互相踢皮球现象。为了留住客户,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还存在着工作拖延的情况,持卡人已提出销户申请而中心未予以销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六)业务规模扩大,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就国内整体环境而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加。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和各大型企业都加强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对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是目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随着民生银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因此,这种业务规模的扩大与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增加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运营风险。
(七)境外支付风险
作为国内主要发卡行之一的民生银行,在近几年中境外支付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大量的热钱流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信用卡境外洗钱的犯罪活动也越来越严重,然而目前在监管层面,涉及境外收单相关业务细则的规定仍属空白,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风险。
五、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信用卡自动激活系统加大了该业务的金融风险;信用卡恶意透支现象严重;信用卡审批环节不过关;还款便利性不足;流失客户管理不到位;业务规模扩大,专业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二)事前的风险防范机制
1.倡导先进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
银行经营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在这三大原则中,最为重要的是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其他两大原则的基础。在银行所有业务中,信用卡业务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所以,安全性原则也是信用卡业务在推广开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项根本性原则。
2.建立全面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1)实施全面的信用卡信贷周期管理。
(2)严格把控准入客户质量。
(3)加强账户管理。
(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5)催收和核销。
3.完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信用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速度。欧美国家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和中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表明,信息的不对称已经严重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顺利开展。信息不对称在现实中,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民生银行的盈利能力,将是当前民生银行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要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银行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任何风险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都离不开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的积极参与。民生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离不开一批具有充足风险管理经验、专业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人才的参与,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是风险管理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在如何组成高素质队伍问题上,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可通过对中心现有职员开展定期的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或者聘请该行外部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加入等方式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三)事中的保障服务机制
1.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
对特约商户的管理可以从拓展新客户和日常管理两大环节着手。具体来说,在特约商户的拓展环节上,民生银行必须一方面注重特约商户的拓展工作,另一方面须注重特约商户风险控制能力。
2.加强账户管理
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应当吸取教训,对持卡人的信用卡消费记录进行持续跟进追踪,从而有效防范欺诈风险。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可以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查找出持卡人的消费习惯和特征,从而能够敏捷地侦查到非正常交易行为。
(四)事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策略
1.加强催收和核销管理
在整个催收过程中,催收人员需综合考虑欠款人的心理特征,并在合适的时间内,根据客户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催收方法,尽量实行“一户一策”的原则,深入到每个细节。
关键词:信用卡 诈骗风险 操作风险
一、引言
我国信用卡的发展数量和规模都有大规模的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信用卡发展的产业水平仍较低。从发卡数量来看,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6行(工、农、中、建、招、广发)同业发卡量合计超出1.23亿张,占全国信用卡发卡量的80%以上,而人口规模不及我国的美国在2005年国内信用卡市场上流通的信用卡已经超过14亿张,且平均每个美国人拥有约4.8张信用卡,且我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和交易额在地区间的差别较大,根据VISA国际组织2003年12月的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信用卡客户就占到全国的60%;从我国在网络覆盖和pos机设备的数量上来看,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2年底的统计,我国与信用卡联网的pos机仅约28.6万台,按照每百万人pos机数量的指标,我国仅为220,美国约为我国的200倍,其他发达国家少者也约是我国的几十倍;从整体产业布局上看,2001年底,国家刚刚首次把银行卡(信用卡)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统一了银行卡技术标准,统一跨行交易利益分配标准,塑造了中国银行卡的统一品牌――“银联”,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果,但是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银行卡(信用卡)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体系,政府相关部门也缺乏对银行卡(信用卡)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监管的经验。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正确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理念,在具有信用卡发行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表现更为凸显,往往片面地追求发卡数量的增长,甚至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具体表现为有效发卡率较低,一人多卡,客户群体高度重叠,在经营管理中更多关注市场占有率而忽视资产质量的要求;从反方面来说,银行要强调风险管理时往往持有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错误的观点,从而放松市场营销和业务拓展,这种不能平衡风险管理和控制与业务发展的现象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实践中十分普遍。从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定位上来看,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事后风险损失的处理工作,如透支催收、风险发生后的纠纷处理、执行透支核销政策等等,在管理方法上仍是被动管理模式,风险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业务发展的辅助部门,并没有成为商业银行制定信用卡发展战略的主要参与者和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初期,曾出现信用卡业务附属于传统银行业务,存在于银行各分支机构中的情况,就中国工商银行而言,发卡的分支机构最多达到了296个。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各发卡行纷纷组建了信用卡中心,也都基本采取了设置信用卡中心组织结构,但是该种组织结构的经营管理权更加的集中,与银行母体间的委托机制也不健全,信用卡中心仍旧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和经营决策权,多数还不能集中、独立运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卡渠道及市场营销网络,因而也就不具备统一的风险控制机制,实质上的工作就是为下属分支机构分派发卡量,导致发卡行为完成任务盲目扩张发卡规模,管理者重发卡规模而轻视风险管理的观点也使得信用卡风险控制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三)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分散与内部控制制度不足并存的弊端。银行内部与内部控制制度相关规章制度数目多,但分散于各类文件,缺少整合性,有些规定风险控制重点环节的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尚未建立,难以以统一的口径指导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有序进行;同时员工的业绩考核往往与风险责任相脱钩,从而使得职员在推销信用卡及开卡时为完成任务量而忽视客户质量及违约风险;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机制,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不系统、不连续,执行效力较差,以致事故和案件时有发生,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四)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缺乏专业人才
国内发卡行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资金投入的使用方向主要集中在完善业务系统功能的方面,还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开发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上,事前的风险预警和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控技术手段相对薄弱,且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容易造成风险信息反馈慢、止付名单传递不及时,风险处理效率低等制约了信用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的问题。此外,我国的发卡行较少采用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而是依靠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认定一个客户的质量,同时作为信用卡业务的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偏低,从学历上看,基本属于专科学历,甚至银行为扩大宣传力度,还兼职聘用缺少专业综合素质的低学历人员参与市场营销,这些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贫乏,风险意识薄弱,都增大了信用卡的操作风险和诈骗风险的概率。
(五)识别信用卡风险的比例较低
商业银行对于信用卡风险的识别比例较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考虑信用卡操作风险时没有考虑到特约商户的层面,主要指特约商户在受理信用卡时,由于操作不当给有关当事人带来的风险,如没有按操作规定核对支付名单、身份证和预留签名,接受了本已止付的信用卡或不经授权即让持卡人超限额消费,此外也存在特约商户内部人员利用制度上的漏洞与不法分子勾结,通过受理黑卡或假签购单进行诈骗,套取银行资金的行为;二是恶性欺诈风险,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办卡环节的疏漏,持假的身证件或盗用他人身份证件办卡,拿到卡后疯狂透支,银行无从催收,从而形成风险损失,据统计,2005年中国共查处用卡诈骗案1835起,涉案金额6697万元。2005年3月出现并延续至今的手机短信系列诈骗案件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省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千万手机用户收到过假银行及中国银联名义发送的含欺诈信息的短信,数以千计的持卡人受骗,损失金额超过千万元。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对策
从信用卡的风险类别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笔者建议国内银行通过两个方面加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一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进而完善信用卡业务流程中间环节的控制来规避信用卡在征信环节出现的诈骗风险,开卡、透支授信催收及客户资料管理等环节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二是加强国内信用卡的安全技术开发。
(一)根据信用卡业务的PDCA流程加强相关风险控制
1.征信环节
各家银行首先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积极提供申请人收入和信用记录的真实资料,创立完备的国家平台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从中受益。同时,国内银行还应共同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开发案件协查协防系统,对信用卡交易的恶意透支及欺诈行为实施监督,从而有效防止欺诈交易,在具体操作上应加强信用卡申办时的受理资料审查,对信用卡申请客户进行严格的筛选,充分利用银行间的各种共享系统、公安户籍查询系统、不良客户信息库等途径,多角度的比对、核实客户资料,前移风险关口;此后针对客户的不同情况授予合适的信用额度,按照确定的审批权限严格执行授信规定,防止高额信用风险的发生;最后在内部控制制度上落实责任制度,市场营销人员、客户经理、推荐人需对客户资料真实性负责并于绩效考核与奖金的发放挂钩。
2.授信、透支催收环节
在授信时,国内银行需要综合考虑客户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财产状况、个人素质、社会关系、发展潜力、历次透支额度、还款情况等,并以此为参数建立完善的客户资信评价模型和信用评估模型,结合个人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出台客户资信评估模型或系统,此后银行就要根据申请人个人资信情况进行百分制量化计分,以得分多少对应初次的授信额度,并通过对持卡人用卡行为的动态追踪和评估后调整授信额度,防范信用风险。在透支催收时,银行必须坚持透支管理与资信审查协调管理,对已透支的持卡人实行信用登记制度和循环信用制度,对限额内透支、并在透支期限内主动偿还的持卡人和经过催收偿还的透支持卡人分别进行登记,从而对客户进行优良筛选,并逐步形成稳定的良性透支群体。
3.客户管理环节
发卡后,银行需要根据客户持卡消费及欠款还款的状况,不断获得关于客户守信程度、消费偏好、付款能力等各方面的新信息,并灵活调整策略以控制风险。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经过对客户行为和表现的跟踪调查,调高或者降低对其的授信额度,同时对信用状况良好、风险较小的优质客户可允许其有一定限度的超额透支,客户获得了方便了,银行则获得更多的消费回佣和利息及可观的超额透支罚款;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的资信状况及风险等级可能会改变,或者客户用卡行为会揭示出新的风险特征,原来设定的利率可能不再合适,因此应重新定价,制定合适的利息率,以弥补违约前的损失或者巩固优质客户的忠诚度;在信用卡续发阶段,要根据客户的有效用卡状况及每期还款状况重新审视是否为其续发新卡,终止对少数信用不良、风险较高客户的服务。
(二)加强国内信用卡的安全技术开发
三大国际信用卡组织(Europay、Master、Visa)于1996年联合开发的基于芯片卡全球支付规范(简称EMV),是一套确保芯片卡和支付终端之间在全球的互连、互通的操作规定。芯片信用卡是对付伪卡犯罪的利器,复制和伪造已经基本没有可能,但是中国芯片卡的发卡推进很慢,除了工商银行率先试验性的发出第一张EMV标准信用卡之外,因为芯片卡成本非常高、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磁条加密码的消费交易模式本身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银联也没有与国际信用卡组织合作等原因,其它银行基本上没有启动该项工作。我国国内实行磁条加密码的信用卡形式在国际上并不被受理,这也就意味着国内银行发行的磁条卡可能在国外被盗刷,随着中国与海外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内的银行及银联应将控制磁条卡在国外的技术风险和实现EMV中国转移提上日程,并加大对信用卡防伪技术的研发。
三、结论
我国信用卡产业存在信用卡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相应的法律体系及产业政策并不健全,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特点,也由于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历程不长,其中存在风险管理理念落后、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缺乏专业人才及识别信用卡风险的比例较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通过加强国内信用卡安全技术开发和加强信用卡业务PDCA循环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进而加强全过程风险控制的建议,文章浅陋,愿以此文引起相关学者和专家的兴趣,对相关问题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欣,浅谈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学理论,2009年第5期
[2]张玫、罗猛,从信用卡诈骗案件看信用卡风险防范,中国信用卡,2009年第1期
——农行威远县支行加强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主要做法汇报材料
对于蓬勃兴起、方兴未艾的信用卡来说,各家商业银行把其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优先发展的重点,然而,自信用卡诞生以来,“高风险、高收益”的双重特性就如同孪生兄弟一般使各家银行“既爱又怕”、“难以取舍”。威远农行近几年的卡业务发展中,始终坚持大力拓展与风险管理并重的指导思想,以发展促管理,以管理促效益,实现了卡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截至今年五月底,准贷记卡存量2459张,贷记卡存量1834 张,卡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保持同业领先位次,在卡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作为高风险、高收益的信用卡业务却创造了的不良透支率连续多年为0的记录,呈现出量质并优的良性循环,我行的主要做法是:
一、 源头把关,防止风险“病从口入”
我们始终坚持,信用卡的营销调查是风险控制最重要的“节点”。调查必须做到“两个了解”即:了解你的业务,了解你的客户。
“了解你的业务”:培训是最好方式,近年来,随着信用卡品种的丰富,卡功能的日趋完善,我行认识到,惟有让全员了解、熟悉信用卡产品特性和业务流程才能降低营销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为此,我们组织网点主任、客户经理、一线柜员进行了包括专题培训和以会代汛等多种形式的培训达20余次,重点宣讲卡准入条件、理财、综合服务相关知识,对如何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以及客户行为及社会关系的特点挖掘潜在的优质客户,堵截高风险客户,对客户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一一阐明,使一线营销人员对信用卡的风险有了全新的认识。
“了解你的客户”:一是根据客户风险特性的不同细分客户,公务卡和个人免担保卡重点拓展公务员、事业单位和AA级企业高管,担保卡以存单质押、门面抵押方式重点拓展经销商、品牌连锁店和私营企业法人。二是培育客户安全用卡理念。首先要让客户了解信用卡,除了联系人和调查人当面讲解信用卡知识外,一线营销人员多次利用单位和中小学开会等有利时机上门宣传,介绍我行遍及城乡的网点网络资源优势及信用卡转账、查询、对帐、消费等产品特点,散发《安全用卡须知》《用卡指南》,丰富客户信用卡知识,并及时跟进讲解如何正确使用信用卡、规避潜在风险。如:密码的安全设置、使用;预借现金、消费免息、最低还款,以及交易日、记帐日、账单日、到期还款日的概念,利息和违约金计算方式,教会客户如何利用免息期规定合理安排消费支出,提示客户一旦出现透支逾期就会在个人征信系统中长期保留不良信用记录,从而无法申请到房屋按揭、消费信贷的不良后果,强化客户的风险意识。
二、 审核从严,“过滤”风险隐患
在执行调查第一道程序过后,个人客户部负责对提交的资料集中统一审核,首先是形式上的审核,比如:查验客户证件的有效性,章印、签字是否清晰,客户本人填写的要素是否规范,预留问题和附卡申请人资料是否齐全,单位的证明材料是否规范,一一逐笔审核,发现其中要素不全,欠规范的资料一律退回调查单位重新调查。然后进入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步骤,即: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的实质性审核阶段。由专管员负责对照每份申请人资料一一打电话给本人或单位核实,单位核查时主要了解申请人是否为单位的在册职工,申请人的诚信情况如何,有无不良嗜好;个人核对时主要询问申请人签名是否本人所为,家庭电话和手机号码、现在的详细住址是否与申请资料一致,必要时直接到办卡人单位的人事部门核实。所有询问笔录纳入专门的客户档案作为证据资料保管,以便以后随时调用核查。最后,进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查阅、打印信用记录,对可能存在信用风险或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办卡资料一律拒绝受理,集团或单位批量客户中只要存在一笔因经营单位调查不实、审查不严,弄虚作假的情形一经发现整批退回。
在实质审查阶段,我们曾经发现有一客户经理采用不当手段获取单位证明,违规为不符合免担保办卡条件的家属办理免担保准贷记卡,经与单位电话核实发现后,我行立即对这位严重违规的客户经理进行了严厉处罚,并调离客户经理岗位,近两年,我行通过电话、上门核对及征信系统清理出来不合格申请资料就有160余份。经我行初审过关的资料上报通过率达99%以上。
三、 售后跟踪,及时发现、防范风险
透过对以往信用卡不良透支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大量的风险暴露于客户的使用过程,为此,我们加强了信用卡售后服务,一是在客户在网点激活信用卡时要求一线临柜人员核对身份证件,及时提醒客户注意信用卡的不当使用风险,明示客户注重保护密码安全,定期更换密码,手机号码和住址变更时及时通知更改信用卡基础资料。二是电话跟踪,及时了解客户使用过程的反馈信息,信用卡专管员在催收客户透支时发现部分客户将信用卡借与他人使用,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即时与客户沟通、约谈,告知客户借卡行为所蕴含巨大的个人风险,这些客户认识到性质的严重性后及时从朋友那里收回了信用卡,并重置了密码。三是加强透支催收。凡透支在50天以上的客户就必须电话或者由联系人通知本人,提醒其及时还款,避免不良信用记录。透支70天以上必须发放催收通知单由本人签收。客户拒绝或无法签收的采用公证送达方式。期限上了90天以上的、多次催收无果的赖帐户直接上门催收,并与持卡人单位领导联系,并告知单位:如你的员工不及时归还透支,我们将采用法律手段清收,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单位的文明单位评比资格或已评的资格被取消,声誉受损等系列严重后果;对涉及恶意透支的持卡人直接提请公安机关经济科立案调查,以法律途径强制催收;对多次出现不良透支、还款意愿差、不讲信用的客户我行及时调低或关闭透支授信。
四、精细管理,梳理和堵截风险环节
[关键词]商业银行 大学生 信用卡 风险管理
目前,大学生已成为刷卡消费的潜力军。但是,大学生消费群体存在着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消费观念的不成熟性,而很多银行单纯追求市场占有率和渗透率,不顾大学生用卡需求和还款能力,疯狂发卡,这些因素都使商业银行面临巨大风险。如何利用好大学生信用卡这一载体,并有效管理风险,实现当期收益和潜在收益,是当前迫切需要讨论和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现状
1.信用风险
大学生信用卡最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办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件很简单的事情,而银行为了吸引客户、节约成本也未对其进行严格的还款能力调查,最后不良的欠款记录会被银行记录在案,一不小心就沦为“卡奴”。 尽管这些不良的欠款记录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有种种意想不到的麻烦,但很多大学生对这些未知的风险和麻烦还是心存侥幸,甚至逾期不能还款便直接丢弃该卡。
2.透支风险
目前,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以及注重攀比和情绪化消费的情况非常严重,加之信用卡的出现使学生脱离了家长的财政控制,消费无节制,刷卡透支成了消费常态,致使大学生消费更加趋于无节制,提前消费使大学生造成了大量的欠款。这种高透支额度与大学生的低还款能力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透支风险。
3.使用率低
为了获得办卡附送的小礼品而办卡,还有就是为了获得费用而鼓动周边同学办卡这是很多大学生办卡的主要目的。信用卡的办理偏离了消费的需要,并且很多大学生办卡以后长期不使用,成为了睡眠卡。最终形成大学生对信用卡的使用率低、银行资源浪费的状况,日积月累易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大学生信用卡风险成因分析
1.银行因素
由于信用卡能够拉动消费,为银行带来大量业务并增加一定的收益,如,年费、交易手续费、利息等经济收益,各银行为抢占市场的潜在客户不惜降低门槛盲目发行信用卡。主要表现在:不调查调查办卡大学生的信用好坏;不需要担保人,只要其带上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即可办理;有的商业银行甚至还在高校中找学生做,工资以办卡数量来计算。这样的业务开展明显不符合规范,不仅没有信用调查,也不需要信用担保人,埋下了大学生信用违约的隐患。
2.大学生因素
大学生通过透支信用卡来满足其日益膨胀的消费欲望,购买到仅靠平日节余无法购买的东西,满足了一时的虚荣心。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信用卡刷的是父母的信用。在易冲动消费和无固定收入两大因素的作用下,理性消费为大学生后续还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银行带来了潜在的违约风险。
三、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针对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现状,本文提出基于银行角度对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改善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的基本情况。
1.加强风险预防,提高风险管理的全面性
银行应对大学生的还款能力和冲动性消费行为进行仔细研究,在申请人提出申请时,应该对其资信和还款能力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审核,通过对大学生经济来源的了解,对其透支额进行限制;提高内控执行力度,促进审慎经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卡风险评估体系,审慎选择发卡对象;建立以客户或以客户群为单位的风险评估和计量标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的全面性、精细化程度。提高信用风险额和欺诈风险的预警时效性和侦测鉴别率,完善操作风险的量化统计和监测。
2.加强风险控制,组建科学的信用卡账户管理平台
风险控制是指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的交易活动和特约商户是否遵守协议和规定实行监督,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各种风险和案件的发生。银行应当时刻保持警惕,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严格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对外要定期监控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同时,在内部要构建信用卡账户风险等级评价体系,有针对性的调整透支催收和信用额度,进一步加强落实前置风险控制环节的管理。
3.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规避风险
对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子女所欠银行债务,从法律角度来说,家庭其他成员无代为偿还欠款的义务。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需要家庭应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还需监管部门督促商业银行合理授信;另一方面,银行可采取对申请人的经济能力、理财能力、信用情况严格审查,要求申卡学生需提交父母的书面授权书,并由发卡行与家长共同对持卡学生进行“财政监督”。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信用风险意识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同时,银行还可以与高校建立联合信用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用数据库的作用。高校把个人信用数据库的信用记录情况作为大学生评优评先、选拔干部等的条件之一。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向商业银行信贷审查人员提取有关个人信用报告。共建信用制约机制,加强联合监管,使学生对自己的信用记录高度重视,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创建大学校园信用文化,防范学生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黄文土 黄婉丽: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财经界(学术),2009 (2)
[2]王:商业银行大学生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新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 (4)
一、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1.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目前,信用卡已逐渐成为社会公众的支付工具,但许多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不懂得如何安全用卡,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很多发卡及收单机构对风险防范存在错误认识,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业务发展,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风险防控的现象,在没有充分考虑申请人还款能力的情况下滥发信用卡。
2.风险管理法制不完善
几年来,我国政府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建设上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新的《银行卡条例》也将出台。但从总体上看,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相比,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滞后,如对非法中介套现行为如何打击的问题,因缺乏明确的法律制裁依据,银行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取消商户资格、收回刷卡机具等被动措施,难以控制这种现象的泛滥。
3.风险管理协调沟通机制有待加强
信用卡业务关系中涉及监管部门和发卡机构、商户、持卡人等多个主体,因此其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各机构的协调,不断扩大联合防范机制的广度和深度,以达到共同防范的效果。特别是中国银联作为各发卡成员机构的合作沟通平台,要加强协调,使现有的银联“风险信息共享系统”更加完善、“银联卡反欺诈服务中心”运作更加充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社会征信体系不够健全
2005年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个人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给各发卡机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发卡机构借助这个平台,能够加强对信用卡申请人个人信用情况的了解程度,提高了交易双方的透明度和诚信度,有利于减少欺诈交易的发生。
但由于征信系统初步建立,系统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另外现有的征信系统仅包括了个人的银行信贷数据,对于其他行业暂不包括,其信用内容和社会影响力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发展。
5.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现有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缺乏科学化、技术化和系统化的分析管理手段,同时,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员也相对缺乏。以上这些不利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信用卡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发卡机构应加以重视和克服。
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信用卡发卡规模急剧增加的同时,信用卡业务风险逐渐增大,建立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防范措施势在必行。因此,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建立防范措施。
1.加快信用卡的相关立法建设,改善用卡环境
当前,政府应加快信用卡方面的立法,明确规定信用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信用卡犯罪者予以应有的处罚,为信用卡消费创造一个有法可依的强有力的外部法律环境。切实加强银行卡业务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加快出台(银行卡管理条例),将分散于《刑法修正案》、《商业银行法》、《外汇管理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及《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加以整合,有效防范银行卡业务风险,形成有利于银行卡风险管理和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2.进一步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实现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
信用卡存在信用风险的本质因素是个人信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可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此类风险。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银行间信息数据资源共享,通过客户的信用资料库随时查询客户信用档案,加大信用卡犯罪的防范力度,为迅速确定能否给予客户授信及适当的授信额度提供依据。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
国内发卡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信用卡个人风险管理系统,加以改进,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对开卡后立即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跟踪,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测力度。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强化对持卡人的信用分析和用卡情况的监测,定期向信控人员提供具有高风险倾向的持卡人名单和不良商户名单,实现自动监控,将管理关口前移,由被动防范变为主动规避。
4.建立有效的催收体系,完善催收手段,控制风险水平
催收追讨工作是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保证资产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保证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加大催收工作力度。发卡行必须在推出信用卡产品的同时,建立配套的催收机制和流程,充实催收人员,针对不同的逾期客户,采取不同措施和配置不同的人员,辅以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对不良透支进行有效控制。催收工作是提高银行收息率、增加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催收业绩的高低直接涉及信用卡效益。催收部门不仅仅是成本部门,还可看作为盈利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5.防范内部操作风险,加强风险控制文化建设
在防范内部操作风险方面,发卡行应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文化建设。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主要有:①建立规范的、科学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保证该项业务的规范操作。②明确发卡机构业务部门的职权、分工、责任,做到每个员工都要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③统一信用卡业务客户准入、征信调查、授信、催收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做到各个环节的主要风险点都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④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重要单证和重要岗位实行严格管理,实行权限审核批准或双人复核制度,避免单人操作可能带来的漏洞和风险。⑤建立必要的监督复核机制,实施定期检查制度。
【关键词】信用卡 风险 控制
一、信用卡风险的产生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在信用卡的发行、使用、结算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且,随着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增多,信用卡风险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发卡行的利润逐渐减少,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损失都是用银行的利润来弥补的,因此,信用卡风险的若干法律问题就突出了。
我们知道,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卡行自身造成的。比如说:各家商业银行除建行对信用卡消费来用的是密切和签字两种确认关系的方式之外,广东发展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仍采用签名确认,持卡人持卡消费不需要输入密码。这些都是发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也为信用卡违法人员提供了许多机会,从而导致了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问题
各利益主体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银行从业人员风险监管意识缺乏,银行内部的风险管控体系还不完善;信用卡特约商户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在一些银行实行“双免政策”(消费免输密码免出示身份证)情况下,风险发生的概率显著增加;持卡人信用卡风险防范及信用意识不强,甚至故意违反协议,恶意透支。
交易监控力度须加强,管理系统须优化。目前国内发卡行在预警监控和分析系统上的研发和升级投入参差不齐,应对变化多样的欺诈手段、不断升级的客户需求的能力略显不足。
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全面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以及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形成。各银行间的整体联动机制缺乏,各发卡银行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经营信用卡业务,不良持卡人、不良商户、有关案件等客户信用信息形成了“信息孤岛”,给一些不良持卡人以可乘之机,造成多头贷款或重复大量的恶意透支,增加了信用卡风险损失。
风险控制技术水平存在差距,催收模式急需创新。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控决策能力方面,具体体现在对信用卡的额度决策管理和催收决策管理。目前,信用卡发卡银行大多以外包形式依靠催收公司进行逾期资产的清收。各发卡银行的催收模式急需创新。
三、风险管理措施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从根源上控制风险。合理的信用卡授信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对总体风险的判断标准,对信用卡业务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一个好的信贷政策,就是要找准产品拓展与风险控制两者之间的临界值。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根据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青睐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广,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点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目标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预防欺诈风险。发卡行可以学习国外成熟的信用卡风险管理系统,健全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对开卡后即刻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处理,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控力度。在风险案件防范方面,要建立风险案件处理方案,注重时间原则和和最小范围原则,隔绝风险的蔓延,对风险案件信息及时报告,追踪和监控风险案件的发展及解决情形,对已经发生的一些案例及成功的做法建立风险案例库,实现风险经验的积累和分享。必须有目的性地加强面向持卡人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客户风险意识。
加大征信审核业务管理,改善业务流程。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较晚,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全,信用法律法规建设落后,加强信用卡征信审核显得尤其重要。信用卡风险的防范在很大方面取决于征信审核业务流程的发展和完善,发卡行应实施分散受理申请,集中征信调查审批和风险监控的运行体系;清楚基层网点的角色选择,将基层机构职能定向于发卡营销渠道,征信审核业务流程应尽可能地科学、清楚并符合实际,对于与实际运行不合的操作应及时改正,对征信审核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简单处理,取消对风险控制不起作用的无效环节,同时,在征信审核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和学习征信审核方法,提高征信审核能力,进步技术分析的拓展。
制订符合实际的风险管理战略,增强控制风险能力。应从完善银行资产结构和提高盈利能力的战略水平来看待信用卡业务,要明白信用卡业务经营成功的要素在于拥有强有力的风险控制能力;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可接受的风险级别下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风险最小化,风险策略要与发卡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和客户资产状况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拟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善,运用科学和数学统计手段,寻找风险与收益的相应规律,将风险控制贯通于产品设计、交易监控、审批发卡、催收以及客户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合理的风险效益比,使经营收益在完全涵盖风险损失的基础上,保持应有的盈利空间。
四、信用卡风险管理意义
随着全球信用卡时代的到来以及大量出现信用卡风险,加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极其重要,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能积极促进发卡行业务人员依法经营,防止违法违规操作,提高发卡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有效维护发卡行权力;能促使银行健全规范有效的信用卡风险防范机制,使得整个发卡行的信用卡风险防范工作稳健的进行,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卡环境,达到最完美的社会效益。对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银行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银行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因此对信用卡风险管理对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国内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 信用卡 竞争 合作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在经历了缓慢的市场培育阶段后,开始进入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在信用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发卡机构大量增加。竞争也更加激烈。而2006年12月1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外国银行转制为当地注册的银行法人以后,可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更使国内商业银行要直面外资银行的竞争。面对在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具有技术、增值服务等方面优势的外资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如何与其开展竞争与合作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状况
信用卡在我国诞生是始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贷记卡和国际卡。1998年,中国银行发行了长城国际贷记卡,在上海、广东进行了人民币贷记卡试点发行。从1995年到2000年的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人市场的培育期。2000年以来,由于加入WTO后中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面对外资银行的潜在竞争威胁,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加大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积极改进产品和服务,努力与国际接轨。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运营中心,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信用卡专业化经营体系。同年7月。工行开始发行牡丹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于2002年12月18日开始发行贷记卡(国际卡),并于2003年第3季度发行了双币种贷记卡。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发行贷记卡,上海银行于2002年12月29日发行了人民币双币种卡。
2003年以来,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使用信用卡的客户数量增多,再者,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国内信用卡的受理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国内信用卡业务得以快速发展。根据央行最新统计数据,2006年底我国各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为4958万张。2007年前3个月,信用卡发卡量每月平均增长100万张以上。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信用卡将突破1亿张;而未来的5-8年内。中国信用卡贷款将达到90-120亿美元的规模。
在信用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发卡机构大量增加,已经有27家银行和机构投入到发卡行列中来,在当前阶段乃至今后发卡机构的竞争重点都放在发卡规模之上。
二、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开展情况
在中国未对所有外来金融机构完全开放银行业务之前,外资银行早已通过与中资银行的合作的形式进入信用卡市场。2003年12月31日,花旗、汇丰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可以在内地发行双币信用卡。2004年,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合作、汇丰银行与交通银行合作组建的交通银行信用卡单元――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外资银行迈出进人中国银行卡市场第一步。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相关政策法令,这些合作都只能以业务单元的形式,而没有以合资组建信用卡公司。
2006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公布,外国银行转制为当地注册的银行法人以后,可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之后,有多家外资法人银行均递交了发行人民币银行卡的申请。截至目前,除了招商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外,其他银行都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推出了信用卡业务,除汇丰银行与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与花旗银行外,还有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建设银行与美洲银行、华夏银行与德意志银行、兴业银行与恒生银行等都进行了合作,中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出现合作为主、竞争为次的局面。
信用卡作为零售银行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外资银行都希望将其做大做强。尽管开展信用卡业务的限制全面解禁,但由于受到现有客户资源较少、网点和ATM等渠道少的限制,外资银行在初期投入阶段还是抱着“重质不重量”的态度,只做高端客户生意,由上而下逐步深入内地信用卡市场。不少外资银行还是选择对中资银行进行战略性投资,联合发行信用卡的形式。
三、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劣势比较
(一)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劣势
1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势
(1)现有客户资源多,客户关系密切,有一定的客户忠诚度。
(2)网点多,服务网络强大,合作伙伴多。
(3)有传统文化和观念的优势支持,产品更适本国国人的品味。
2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劣势
(1)国内银行自身的体制存在弊病,现有的经营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
(2)多数银行经营观念滞后,对信用卡业务认识不足,定位不明确。许多银行仍把重点放在发行准贷记卡上,对信用卡的投入及重视程度都比较小。同时,一些银行的信用卡仅被视为一项普通的银行业务而并未配置足够的资源。
(3)信用卡产品与服务同质化倾向严重。主要是由于信用卡的发行银行缺乏对顾客个性化需求的考虑和设计,没有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进行具体的市场细分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4)信用卡服务不到位。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还不够强,服务态度水平不高,服务机制还不健全。在客户定位上,受各行信用政策、发展策略等的影响,各家银行的信用卡目标群体定位具有趋同性,导致在一个过于狭小的区域内展开竞争。
(5)电子化应用水平较低,业务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准确率不高。
(6)在内部操作、风险控制等方面经验缺乏。
(二)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优劣势
1 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优势
(1)品牌效应高。外资银行在世界上有较高的知名度,有较高的国际信誉,因此有较大的吸引力,可能会吸引相当数量的高端客户,或者需要经常出国的人员。
(2)有多年的信用卡业务经验,有比较严密、成熟的业务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许多银行在国外有管理过5000万~8000万张信用卡规模的经验和技术。
(3)服务水平、技术及产品优势。外资银行的服务品种齐全,在信用卡、网上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间业务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有良好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产品的科技化程度比较高。
(4)市场反应能力强。外资银行有在发展中国家开发市场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2 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劣势
(1)现有客户资源、网点和ATM等渠道较少。国内居民对外
币信用卡的需求、使用量均不及人民币卡庞大,而一般在内地居住的海外居民,好已取得不同地方的外币卡,因此其市场空间远不及人民币信用卡。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网点和ATM等渠道建设要上规模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其业务开展会形成制约。
(2)不了解中国人的消费理念。节俭的消费理念,使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行为表现为“量入为出”,甚至压抑自己的消费。因此在外资信用卡不一定能受到大众的采纳。
四、国内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竞争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比较可看出,中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竞争中是各有优劣。现提出国内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应对竞争的几点建议:
(一)要用“精致”营销取代“粗放”营销。国内流河银行应从各个角度对信用卡市场进行细分,从重视发卡数量逐渐向重视客户质量转变,并根据锁定的重点目标客户类型,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信用卡产品定位。
(二)要继续致力于提高信用卡的科技含量的和品种内容创新。国内银行要积极采取创造市场的策略,去“诱导”消费者的需求。
(三)要巩固和拓展客户关系。国内银行应充分利用公共关系资源优势,加强银行与客户、银行与市场的交流与联系,在互动中稳固客户关系,从而建立起以客户为“轴心”,以环境、关系、质量和服务为“滚珠”的营销机制,以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应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挑战。
(四)要继续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水平,在理财、私人银行、房贷等产品上加大投入力度。
(五)要进一步增强信用分析和防范风险能力。风险防范是银行经营的永恒主题,而信用卡业务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这就需要经营部门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完善风险预防和监控体系建设;优化催收手段,提高催收效率;加强收单业务的风险管理,对高风险商户给予必要的监督和防范。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这会对属于个人消费贷款领域的信用卡业务的坏账率和其他信用风险带来负面影响,国内商业银行要避免政策的变化给信用卡行业带来的系统风险。
五、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合作方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表明,外资银行有着迫切需要与国内银行合作的愿望。国内银行应该利用这种机会,加快吸收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管理和技术知识,提升自身在各个方面的独自经营研发能力,提高我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在国内的市场地位,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在国际市场竞争打下基础。
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合作方面,根据合作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三种选择方式:
(一)顾问式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是由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签订顾问协议,派出由专家人士组成的顾问团,向中资银行提供咨询和顾问服务,收取顾问费,但不参与对业务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合作方式对中外双方都没有实质性风险,收益或支出比较稳定。采用这种方式时,国内商业银行要注意克服困难,真正学到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二)战略伙伴式合作。即中外商业银行通过协作,共同实现业务发展目标。这种方式目前是港资银行在采用,主要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人民币信用卡的发行和受理业务。这种方式对合作双方都有好处,风险不大,但比较有局限性,合作的空间不大。
(三)共同经营式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是由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共同经营、管理信用卡业务,共同承担经营、市场风险,共享信用卡业务的盈利。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协议式的合作经营。双方通过协议,明确在信用卡经营上的权限、合作方法、盈亏分配比例等,合作协议作为协调双方经营、合作行为的依据;二是股权式的合资经营。通过股权投资、资本联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业务经营。在共同经营的这种方式下,外资银行可以真正分享我国信用卡市场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丰厚利润,能提高其积极性,同时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而国内商业银行可以相应减少部分业务风险,减少资金的投入,但是相应的机会成本会提高。
关键词: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
1银行信用卡的风险特点
1.1透支风险
透支风险在信用卡风险中透支风险尤以恶意透支为严重,这些持卡人无视信用卡章程规定,欺银行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不能绳之以法,利用银行信用卡结算,传递时间差冒险做案,侥幸逃窜,消遥法外,盲目自乐。
1.2诈骗风险
一般来讲客户在办理信用卡时总是很直观地与储蓄存折、存单相比较。确实信用卡与存单、存折有许多功能相似之处,但又有与其相比更多的优点和更大的风险。存单、存折万一丢失,客户只要到办理存款的银行办理挂失即可阻止风险,而信用卡不慎丢失客户挂失后发卡银行则要上报总行迅速通知到全国成千上万个受理点和物约商户止付。然而由于使用信用卡出示的身份证有效期二十年之久,其年限跨度之大,使繁忙的银行和商户工作人员往往难以辨认身份证照片真伪,且冒用者只要在签字上略施小计便可蒙混过关巧取豪夺而后溜之,致使挂失后风险仍然存在。
1.3征信风险
由于目前对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同一申请人可以在不同的银行间多头授信,并缺少对过度授信的有效监测手段,为个别信用不良者恶意透支开了绿灯,形成过度授信,导致授信风险。同时,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中,放松了对持卡人的信用调查,对于信用卡申请者的个人资信审查也越来越流于形式,致使新推出的可透支信用卡在发卡量迅速上升的同时,恶意透支的持卡者的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增加了信用卡业务产生坏账的风险。
1.4个人风险
个人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卡持有人安全用卡意识不强,信用卡丢失后不及时挂失;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或使用生日、电话号码作为密码,丢失后很容易被破译或被熟悉的人掌握等。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取款的情形占到信用卡诈骗案件总数的一半以上的情况,充分说明持卡人安全用卡的意识有待加强。
2防范银行信用卡风险的措施
2.1强化立法控制
发达国家对于银行卡交易的高度依赖是建立在高度成熟和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法制基础之上的,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并健全法制。一是加快信用卡运行规则的立法,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二是加快打击信用卡犯罪的立法现行刑法中只是对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等四种情况进行处罚,但是根据近几年来信用卡犯罪的新特点,还应该把骗领信用卡非法盗取他人信用卡信息等行为纳入刑事处罚的范畴,进一步净化信用卡的用卡环境。
2.2完善内控监督
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其根本在于操作不规范,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因此,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基础管理,有效降低信用卡经营风险。(1)完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严格制度操作。一方面,按照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信用卡章程及制度规定,严格业务流程,规范操作程序,注重加强对受理申请人证件审查,避免违法或者人为的违规操作。另一方面,随着跨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及各商业银行和银联系统的逐步集中,对技术标准中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与业务规范不一致,影响业务开展的制度规定进行完善,规范标准,提高可操作性。(2)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在落实岗位责任,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行风险防范责任制,明确分解各业务环节风险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内部管理,使每一个业务人员和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受到有效的控制和制约,防止见错不纠或放纵。(3)建立健全信用卡签发审查和使用监督制度。要加强对申请人的收入状况的审查,加强对担保人或担保单位的信誉状况及偿还能力的审查。信用卡发行者要对申请持卡人进行人工调查或发卡行建立数据库。发卡行严格控制信用卡透支用途、最长期限、最高额度和利率档次等规定,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持卡人规定不同的透支额度,而且各个持卡人的透支额度可以因职业、教育水平和信誉状况不同而不同,规定持卡人一次消费的最高额度依持卡人的信用状况而动态确定,出现透支应及时收取本息。
2.3健全风险转化机制
(1)严格信用卡担保制度。信用卡担保是信用卡业务中重要的一环。要逐步缩小信用担保、增大抵押担保的比例。资金担保一般属有价证券担保,应列表外科目核算,存单抵押应是本行开列的存单,由营业网点专夹保管,不得给予挂失和提前支取。(2)建立信用卡呆帐准备金机制。由于信用卡是集消费与信贷于一体的结算工具,有些透支发生逾期或呆帐损失是难以避免的,因而应按上年度末信用卡吸存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呆帐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以便风险发生后,可按规定数报批列支弥补。(3)建立信用卡保险机制。积极向保险公司投保,由社会来分担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是银行信用卡管理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让持卡人参加保险,使信用卡挂失后短期内的风险由社会承担,并规定保险与信用卡有效期同步,一旦信用卡遗失、被盗或被冒领而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比例赔偿另一方面发卡机构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责任范围,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发生风险损失时,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2.4养成安全用卡的良好习惯
信用卡持有人应避免信用卡密码设置过于简单化,以生日、电话号码等易被人掌握或猜测的数字作为密码;在ATM提款时要注意周围有无异常人或物,输入密码时用手在键盘上方进行必要的遮挡,防止密码被偷窥;一旦发生ATM吞卡情况,不要轻信机器旁边张贴的信息,而要及时与开户银行联系,寻求帮助;在刷卡消费时,信用卡不要离开自己的视线等。
参考文献
[1]张德芬.论信用卡法律关系的独立性与牵连性[J].河北法学,2005,4:59.
[2]宋小桃,王宏芹.关于银行持卡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思考[J].经济论坛,2005,10:64-65.
(1)互联网消费信贷仍处于试点时期目前,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消费信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虚拟信用卡,二是可透支账户。虚拟信用卡由互联网企业提供数据,通过银行发卡平成发卡,如2014年3月支付宝、腾讯联合中信银行拟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因不符合监管机构对于信用卡审核“亲访、亲签、亲核”的要求,已被监管机构暂时叫停。未来,虚拟信用卡的办理、审核流程是否能够符合监管机构对于安全性、反洗钱等方面的要求,将成为其能否投入实际应用的关键。可透支账户形式的网络消费信贷产品目前也仅在小范围内应用,如京东“白条”最长免息期30天,分期付款为3~12期,利率为每期0.5%,违约金为每日0.03%,仅限京东商城使用。与信用卡相比,京东“白条”在分期利率和违约金方面有一定优势。尽管关于监管机构暂停互联网消费分期产品的消息不断,但互联网企业对其的试验和探索并未停止,反而参与的范围愈加扩大。2014年7月初,支付宝“信任宝”意外曝光,与此同时,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微贷联手天猫推出了可在天猫赊购的分期服务。虽然支付宝于2014年12月中旬再次否认推出透支消费服务,但使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授信仍是各互联网企业觊觎的焦点之一。(2)互联网小微企业订单分期已初具规模互联网小微企业订单贷款以阿里小贷为主要代表,其基于买家订单金额系统给出授信额度,实际上是订单质押贷款,最高额度达100万元。2014年上半年,阿里小贷贷款余额约300亿元,虽与工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类贷款余额约4.6万亿元相比差距甚远,但其业务办理灵活、快捷的优势也值得银行业借鉴。与此同时,银行业迅速推出以POS收入绑定为还款来源的商务信用卡采购分期付款业务与其竞争,如工商银行的小微企业逸贷公司卡,广发银行的生意人卡,平安银行的贷贷平安商务卡等,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互联网企业与银行双方优劣势分析
1.客户信息来源各有所长
一方面,互联网企业获取客户交易行为、关联企业、市场动态的信息体量和连续性较银行更具优势。互联网企业与多家银行合作,掌握客户搜索偏好,了解客户具体消费信息;而银行无法了解资金进入第三方账户后的明细信息,只能掌握客户与自身开展业务的单边信息,信息静态且被分割,信息渠道上不占优势。另一方面,银行的信息质量和历史信息长度优于互联网企业,信息真实性更强,但急需将银行各专业、系统的信息集中、整合、共享和挖掘。
2.互联网企业形成跨界平台,银行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互联网企业将其定位从交易服务平台转向了信息服务提供商,充分利用平台搜集数据、互动营销、反馈分析,形成集成化平台优势。虽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平台运作已较为成熟,但银行的电商平台才刚刚起步。银行正在逐步完善整合多平台,但集成化仍落后于互联网企业,银行综合性平台建设应加快步伐。
3.互联网企业面临政策壁垒,银行存在特许经营优势
银行具备金融特许的政策优势,严格的金融监管已是银行生存的常态,其与监管机构沟通更充分,共识性更高,应对更自如。相对比,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力度正逐步加强,从虚拟信用卡的叫停到二维码线下支付遇阻,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创新也正触及监管部门政策壁垒。
4.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优势凸显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其风险管理能力优势明显。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与银行业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也应看到,互联网企业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风险评估模型、在线批量审批模式、分散化的融资对象等方面的优势值得银行业积极借鉴。行业间相互借鉴,融合风险管理理念、技术、经验,以此不断提高契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能力。
5.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银行卡费率体系
随着互联网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银行卡业务的收入有所降低,多数互联网企业利用创新和规则漏洞规避监管,为了抢占市场采取降低手续费收取标准,甚至免收手续费等方式吸引并留住客户;而传统银行卡业务则因监管严格,收费标准只能在监管要求的范围内上下窄幅浮动。在监管统一标准、完善规则之前,互联网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机会,但银行业仍应积极应对,丰富业务功能,提高银行特有的综合附加值,形成特有优势。
三、互联网金融探索实践及启示
1.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银行企业文化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开展的金融活动,客户至上、体验为王、开放包容的互联网文化和思维方式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基。(1)同业已尝试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运作信用卡业务互联网企业带给银行的不只是竞争和威胁,同时也是机遇与合作。日前,多家银行已积极与非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将互联网开放合作精神融入信用卡业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比如,中信银行携手阿里、腾讯,兴业银行作为百度在银行业唯一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已积极开始互联网金融布局。①将互联网创新精神融入信用卡产品设计。各银行信用卡业务部门积极推进卡片技术的更新换代,包括从磁条卡到芯片卡的升级、电子钱包、闪付、电子支付等支付介质创新,中信银行的POS网络商户贷款业务,华夏银行专用理财POS终端创新以及工行的多币种卡、逸贷业务等,无不体现了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②将互联网体验精神融入营销设计。交通银行“周周刷”活动、招商银行“刷卡达标抢礼品”活动、浦发银行信用卡微信红包活动等营销设计创新都体现了互联网精神,大大增强了品牌效应。(2)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对于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变革,业界尚存在究竟是延续性创新还是颠覆性创新的争论,无论是哪种创新,各家银行都应将目光从同业之争扩展到互联网行业对手,尤其是信用卡业务,更需要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一是借鉴同业经验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有利的竞合关系。二是积极研究互联网企业金融需求,研发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及时将互联网企业合作业务纳入银行的监控范围,通过各种手段构建有效的防火墙,严防第三方风险的传导。
2.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需深入贯彻“大零售”战略
(1)进军互联网金融不是信用卡业务部门一己之战融合是互联网金融的灵魂,对于信用卡业务部门而言,互联网金融不是一个产品的竞争,而是一揽子金融服务的竞争。比如,京东打造的金融生态圈,京宝贝提供电商供应链融资服务,与商户信用卡授信分期产品同质;京东白条提供消费透支帐户,替代信用卡透支功能,小金库提供余额理财,与银行存款竞争;这些核心产品集合成为网银钱包,为整条电商链条提供一体化一揽子金融服务。第三方收单机构,如江苏银商公司,为竞争商户、稳定市场份额,紧跟市场动态和需求,推出了“商户清算资金自动购买理财产品”,增加商户收益,使商户结算资金利益最大化,既留住客户,也发展了自己的业务。浦发银行将信用卡业务视为浦发银行布局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版图的重要载体,在2014年初全行战略管理会议上,浦发银行决定将信用卡部门回归总行体制,信用卡专业与零售业务一块牌子、一个体系“共同作战”,努力在交叉销售、资源整合、产品创新等领域创造“1+1大于2”的资源整合效果,最终推动实现大零售业务的大发展。工商银行已提出“大零售”战略,加快探索建立零售银行新模式,加强个人金融、信用卡、私人银行、金融市场、贵金属、小微信贷等业务的一体化营销、流程、管理,形成“功能多元化,载体集成化,服务立体化”的大零售产品。(2)应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创新合作银行信用卡业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创新合作,以提高信用卡的整体竞争力,比如,加快电商平台建设,持卡人通过信用卡购买商品享受专项折扣或加倍积分等方式引导、吸引客户使用信用卡,带动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发展,提高客户黏性,提升信用卡综合竞争力;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整合;通过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的功能设计和费率优惠,为信用卡客户提供更多便利,提高信用卡的产品附加值,提升动卡率;通过与科技部门合作研发新型支付技术应用,推广NFC-SIM、NFC-SD卡、二维码、声波、视网膜、指纹等创新支付应用;在营销链条上,加强与POS商户的合作,引入更多信用卡优惠商户,让利于商户、客户,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
3.大数据时代下信用卡业务的深耕
(1)银行信用卡同业已着手实践大数据技术应用①利用大数据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中信银行于2013年7月启动了“天罗地网”大数据项目。采集“客户线上信息”、“客户线下坐标轨迹”、“住宅商厦名址库”、“商户库”、“商圈库”、“网点库”等数据信息,突破数据的表层信息,把互联网、大数据、O2O模式和信用卡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利用银行客户数据信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并推动新客户引入、存量客户经营、风险管理、信贷审批、客户服务等业务模式的优化和创新。②利用大数据技术支持微信及APP客服。招商银行微客服平通了其内部的主机系统和十多个系统,利用行内客户服务数据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智能客服平台中的知识库,微客服将可以随时调动数万条知识为用户做即时服务。③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授信精准度。建设银行信用卡采用数据分析进行授信的动态管理,其为每个信用卡客户测算最高透支限额即影子授信,如一段时期内客户实际消费记录不高,则会在通知客户情况下降低日常透支额度,超出日常额度但低于最高透支限额的部分纳入影子额度进行管理,一旦客户提出调额需求可实时调整。这样既实现了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的事前管控,也有效节约了授信额度的资本占用。④利用大数据进行差别营销设计。浦发银行信用卡有针对性地向不同地域分配境外游抢票额度,旨在让更多持卡人享受刷卡消费实惠。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借助Greenplum数据仓库解决方案,营销团队可以对客户按照低、中、高价值来进行分类,根据银行整体经营策略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2)应加强大数据挖掘深度大数据的应用主要有四个维度,分别是客户消费行为数据挖掘、行为轨迹数据、社交数据和文字解码数据,目前银行对大数据的应用体现在客户消费行为数据挖掘方面,还需要在其他三个方面进行深挖,洞悉客户的全貌,对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并调整相应的业务流程,以精准化的营销活动提升信用卡产品的客户体验和客户黏性。
4.互联网时代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