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02 15:03:08

导语:在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这样的教学,既能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全面发展的教学;又能促进教师本身业务素质得到快速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

这里的“有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因此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有效教学之后,学生必须真正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二是,通过教学进程的延续,就教师而言,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自身的业务能力也应得到了真正的提高,从而能够满足将来的教学任务。相反,教师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即使再辛苦,也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

二、当前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特征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中学的贯彻与实施,高中地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旧课程是由教育专家精心设计并由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课程,这样的课程具有预设性,即教师完全依据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施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新理念下的地理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互动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建构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地理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尤为重要。为实现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只能选择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价值取向的课程教学策略和模式。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

有效教学的师生关系包含了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和知识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主体,要淡化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观念,将自己放置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和难处,尊重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谈话要和蔼可亲,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对于回答正确的,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回答不够理想的,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并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合作能力

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应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一些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目标都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只是为学生服务和指导的;学生是主体,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比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习题课时,笔者安排同桌之间相互讲解,然后找另一道相似的题目进行演练,通过相互之间的讲解和演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了解熟悉,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导出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得基础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找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将一些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分到各个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将问题分小组讨论。学生根据问题积极展开学习交流,发挥集团智慧,寻找问题答案。最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依次请各小组代表交流意见,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意见陈述完后共同讨论、汇总。教师对各小组意见进行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课上不能及时解决的,课后学生可以继续讨论。

(四)强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课后我们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如自然灾害对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传统展示录像,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防御从知识掌握方向也可以达到目标。但是如果先让学生观看或回顾各种自然灾害,然后鼓励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再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材、图书、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的自主探究,形成独特见解,并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进行整理后,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那么最终学生将自己建构起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全面认知。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4.对教学反馈的反思。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需要具备创新的勇气与信心,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使得我们所开展的地理教学工作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更加出色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教育质量 高中地理 问题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36

1 引言

高中地理课堂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使地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改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2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强,教学理念不正确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影响,一些地理教师仍把教学的任务限制在地理知识的传授上,反而认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他们的教学任务。其地理教学观还停留在“考试万能”的基础上,只关心考纲考什么,学生考试分数如何。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在一味单向地灌输,不仅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严重阻碍了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

2.2 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地理内容的机会很少,所以兴趣大多在高中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地理课很枯燥,而且高中的地理知识点多,很多地理现象难以理解,也会使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减弱。一般的高中高一下学期就开始文理分科,理科生由于高考不考地理,便放弃了学习,文科生上地理课只关注必考的知识点,想通过多做题拿高分,因此,很少学生能够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2.3 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大多数教师仍然只是依赖大纲和教材。其实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广泛丰富,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网络资源,而且教学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适当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外实践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4 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资金的有限、教学时间有限、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有限,很多学校没有配备地理实验室,有实验室的学校有些实验仪器也大多数缺失,很多时候也不对学生开放,从而限制了实验课的开展。同时,教师也不很重视地理实验课,导致学生的课内动手能力比较差。另外,大多数学校也不重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了解很少,课外地理实践能力弱。

2.5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合理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和学生都看重考试分数,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没有作为考核要点,错误地导向学生以分数为主,从而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3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

素质教育倡导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更是师生心灵交往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主体,要淡化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观念,以学生为本,多多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关系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且加以引导和帮助。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如此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2 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适当地为学生安排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课堂知识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方向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行动,分析解决学习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让同学多做提前预习,不懂之处多翻阅工具书及资料,学会在网上查找资料,让学生掌握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且能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展开一些合作学习活动、分组讨论学习,或者一些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能更好提升教学质量。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合作能力。

3.3 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发现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高中地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的设计应从地理教学出发,使用标准的器材或材料做准备,难度不宜过大,针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选择那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验。实验还应具有典型性,要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实验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并是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尽量防止由于实验的不典型性导致增加学生的知识负担。

3.4 高中地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现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课改下的教师应具备如下素质:首先,教师要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其次,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理解尊重并帮助学生;最后,教师要有提高教学效率,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及管控教学的能力,并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要起好倡导作用,精于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反思,纠正教学中的不足,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3,(9).

第3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有效落实,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问题教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形势下,运用问题导学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及合作探究意识的重要措施,有利于高效地理课堂的积极构建。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作为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阵地,在当前高中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为问题导学提供了重要平台,问题导学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一、提出问题

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就是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问题导学法并不是简单的提出几个问题,更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设置,设置的问题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与课程目标相适应。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时机提出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在情境设置环节适时提出问题,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效果更显著。例如,在“人口的素质与环境”一课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蒙古草原由于人为搂发菜、挖甘草,造成草原大面积沙化的事实,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每年的草原沙漠化的面积的具体数字,在学生看到这些惊心动魄的数字之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的效果更显著。

二、分析问题

问题导学法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如何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实质。在地理教学中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实验操作、教师点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等来达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自转”一课时,教师提出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对问题有了答案,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解决问题

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肯定不是一个两个,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要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难度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顺利解决问题。例如,在“地球的公转”一课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天中,太阳的高度一样吗?那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一年四季中,中午12点时的太阳高度一样吗?哪个季节高?哪个季节低??一年中所有的白天都一样长吗?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地面的热量与正午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有的简单,属于生活常识,有的有难度,需要学生讨论、查阅资料甚至动手操作演示。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要注意重难点突出,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四、应用问题

问题导学法提出的问题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得以解决、得出结论后,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如何利用得出的结论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是问题导学法的最高境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因此,应用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最终归宿。如,有的同学在看球赛NBA比赛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有时是凌晨,有时是上午,但唯独没有晚上。德国世界杯期间我们观看比赛大都是凌晨2:00左右,比赛难道都在晚上举行?在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时差”一课后,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不同的地区由于时区不同产生了时差,导致了时间上的差异。从而利用这一结论解决了同学们的疑问。

五、反思问题

反思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因素,反思贯穿于问题导学法的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反思,能够总结得失,在解决某一个问题后,及时反思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探究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是否积极,与后面的问题是否联系密切,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等。通过反思活动能够发现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反思活动也能让学生重新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质疑的习惯。因此,反思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过程,也是问题导学法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问题的意识,养成反思问题的习惯,构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春燕.高中地理“问题导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3

[2]谢惠清.问题案导学对高中地理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14,(11)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3.55;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翻转课堂来源于英语术语“Flipped Class Model”的翻译,国内称之为翻转课堂式的教育模式或者颠倒教室、反转课堂等[1]。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原本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通过课后的作业、实践或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针对翻转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单纯针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自从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许多教育界的研究学者也陆续展开了这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尽管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我国大面积大规模的展开,只有部分教育实验基地展开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研究,比如山东省昌乐一中,该学校挑选了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分别对高中课程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和历史八门专业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将引进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同我国改革后的教育模式以及学校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寻找最优的教育模式和融合点。实验结果的调查研究表明这种教育模式能够被大学数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他们认为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成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颠倒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教学内容并掌握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一种是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颠倒――学生提前通过观看和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在课堂上面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相互协作,完成作业问题答疑[2]。

由于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故而翻转课堂的学习评价也不再类似传统的教学评价只侧重于定量评价,而是立足于更宽广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关注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评价。目前,教学研究者大致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内容分成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的效果以及课堂之后的总结反思等等[3]。当然,同传统教学评价相同的是评价的主体和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参与的个人、学生家长、学生同学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级的设定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A级、B级、C级。其中:A级是最优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示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能够非常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B级是中等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示学生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够非常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取得的学习成果一般;C级是最差的结果,该评价等级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情绪低落,不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学习任务。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趋于科学化。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翻转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机制,课后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质量的总结和反思、知识体系梳理[4]。

(一)教学的课前阶段

在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课前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地理课程的具体知识和教学任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参考资料,当然学生也是这个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需要自主地将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让自己在地里课堂上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二)教学的课堂阶段

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对课堂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老师则需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又要安排好教学的进度安排,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的课后阶段

教学的课后阶段也是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生、同学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这一阶段不仅需要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和实践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他们对前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和反思。这个时候的评价和反思就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对后期工作的建议和展望,也是翻转课堂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之所在,所以需要评价体系的各个主体认真地完成。

四、结束语

我国对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概述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规模的普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学要时间,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去检验和突破各种障碍,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军.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江南大学,2014.

[2]方慧霞.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教学有效

云南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进行近三年。笔者执着贯彻新课程理念,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使笔者对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新。笔者以鲁教版教材为例,试从几个方面谈谈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点体会。

1 师生树立好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点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师生两方面树立好高中学习方式理念是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重要的一步。

1.1 教师教的方法的改变。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有效进行。因此,教师教的方法的改变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有效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因素。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依赖教师教的方法的转变。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教的方法的改变就是教师教的方法即为学生学的方法。

1.2 学生学的方式的改变。地理课程,在初中是作为副科课程,学生学习的方式几乎都是简单的记忆方式。日积月累初中地理学习,形成了学生简单的地理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的综合因素无法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尤为重要。笔者实践认为在高一新学期开始就的让学生体验感悟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学生感悟新的学习方式,对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非常必要。

2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理清、熟悉鲁教版新教材

鲁教版新教材编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真考虑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每一节都编写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突出了地理的特点。每节的开头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一个问题的结束或者是一节的结束,都安排一个活动,通过活动提出几个相关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总结性的思考,进一步落实所学内容。每个单元的精心选编"单元活动","单元活动"除知识性比较强外,还有意识的指向高考。因次,理清,熟悉鲁教版新教材的编写是有效进行地理教学的首要。

2.1 理清、熟悉新教材的总体结构。新教材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为目的,按照"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发展"这一清晰、突出的主线来组织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新教材分必修和选修模块来组织内容。

2.2 理清、熟悉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必修一(自然地理)抓住了三个问题,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二(人文地理)主要抓了两个问题,即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条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必修三(区域地理)则用大量的区域案例,论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2.3 理清、熟悉新教材每一章节的编写理念。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教师要深入领会这一理念,对新教材的每一章节进行分析体会,为"用教材"打下基础。

2.4 理清、熟悉各层次地理知识能力在教材中是如何落实的。

2.5 熟悉新课改高中四个版本新教材的内容编排的优劣,在对比、分析中掌握鲁教版教材内容编排上的优劣。

3 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处理新教材

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重要理念之一,学会使用和处理新教材是有效进行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和事例,学会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对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进行删减、补充、延伸、重组、整合,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特别是新教材中新出现的学习内容要的使用、处理对有效进行新课程地理教学尤为重要。

3.1 有效进行新教材中活动的教学

3.1.1 根据活动类型开展教学。必修二活动按特点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巩固类:如教材13页"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类活动较多,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与巩固。二是巩固实践类:如教材46页"从你学校所在的城市市区图中,找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看看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你的修改建议"。这类活动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又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常常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三是拓展类:如教材98页"请归纳航空港选址的主要区位原则"。这类活动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应予引起足够的重视。四是调查类:如教材12页"调查学校所在地近两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情况…"这类活动的实践性较强,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大有裨益。五是讨论类:如教材79页"你认为做一名文明的旅游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这类活动的内容相当开放、民主,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1.2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处理新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一是对"活动"内容直接利用。二是对"活动"内容进行改编。三是对"活动"内容进行补充。四是对"活动"内容进行创新。五是对"活动"内容进行舍弃。

3.1.3 有策略的进行活动教学。一是将"活动"内容作为问题的导入.二是将"活动"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三是将"活动"内容作为课堂小结。四是将"活动"内容的时间安排到课外。五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活动教学。

3.1.4 采用积极评价方式,保护活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有效进行新教材中案例内容的教学

3.2.1 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步骤。首先要学会用多种多样方式展示案例,其次要创设合理情景带领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3.2.2 结合生活进行案例教学。一是选取新闻时事材料中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比如云南持续三年的干旱、首都钢铁厂的搬迁、渤海南堡油田的发现、海地地震等素材,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二是使用适当的乡土案例进行教学。比如东川泥石流、立体性气候,四方地工业园,铜冶炼厂的选址,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3.2.3 注意案例的整合教学。比如在讲"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时,以青藏铁路作为案例。国家进藏铁路有四个方案,即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和甘藏铁路,可以展示四条铁路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所经地区的条件,让学生思考:目前已经有了公路和航空进入,为什么还要修建铁路?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为什么青藏铁路一期修完以后,停了很多年才开始二期工程?整合东川区"十二五"五路一桥修建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修建的理由,修建的时间、次序。

3.2.4 学会收集、整合、编写案例。学会按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教学的目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各种案例的收集,学会结合学生实际、学生特点进行各种案例的收集。学会整合各种优秀案例。在收集、整合各种案例的同时,学会整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案例的自编自写。特别是政治和历史学科,很多内容都可以拿来编写案例。一些有趣的案例,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笔者收集的案例: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北,孙权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周瑜想起自己疏忽的一件事,一下子急出病来。直到诸葛亮答应并借东风相助,周瑜才取得了火烧赤壁的胜利。请问:① 这是什么季节,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②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来东风?③ 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当地属什么气候类型?④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⑤ 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⑥ 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4 构建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

4.1 用多种形式,抓住学生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说像成语、诗句、故事,歌曲、漫画、录像,只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都可以不拘一格的拿来用。

4.2 找到教学切入点,巧妙设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教学创设最佳情境,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内在需要,巧妙设疑,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4.3 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学习活动

"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教师要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期望,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让教学设计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学习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4.3.1 要精心确定简单、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关注地理的学科特性,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情的同时做到简单、具体、适宜。那么,如何确定简单、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深刻把握。宏观教学目标把握了,才能分析制定出具体的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具体的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确定后,要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简单的说,教学目标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用什么内容、以什么方法达成宏观目标和单元或章节目标。

4.3.2 合理安排以学为核心的学生学习活动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样化的学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应坚持以学为核心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4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重要理念。实践表明,让教与学跳出课堂,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然后再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能让学生体味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比如采用测定东川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调整东川太阳能热水器仰角,计算东川楼房为充分采光的楼间距离等学习活动来进行地球运动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4.5 以学定教,重在激励。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多从学生学的方面思考,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接纳学生的观点,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多角度赏识学生,不轻易给与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多用激励,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5 积极进行教学有效性反思

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教师的理性反思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教师学会用科学的眼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次课前课后都问自己几个问题,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有效。比如说学生会什么,要学什么?教师要教什么,教会了什么?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是否简明扼要?选择的切入口是否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学行为是否是有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关键内容是否准确明晰?课堂收束和拓展是否符合实情?

总之,新教改的路是艰辛的,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高中地理课教师面对新课程,要敢于改革、勇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创新,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 应用

引言

人类时刻与所生存的环境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与环境的交流中逐渐进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地理学科要与时俱进,而最关键的是创新和创造能力。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有效地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由讨论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能力。

1.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与“问题解决”教学的契合

问题解决教学和新课程地理基本理念的吻合体现在价值观、学生观、教师观等方面。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主体者,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就体现了新课表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并进行创新。这与新课程地理的价值趋向是一致的。地理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地理课程给问题解决教学提供了平台。

2.“问题解决”教学应用于新课标高中地理的必要性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内容与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同样作为高中必修课程,还存在很多的不同,通过对两者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均从“人地关系”入手,但单从章节知识的组织上可以看出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较偏重对地理环境知识点的描述,新课标必修版的地理体系则更体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探究。新课标的地理课程体系更加深入贯彻了创新性。再者,新课标高中地理与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在选修的范围上也存在差异,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为“问题解决”教学过程提供了支撑点。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中的构建原则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习的资源,教师的教学行为围绕怎样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来完成知识的构建和创新。学生要自觉主动地掌握和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及外界都是作为促进者的角色来起作用的。问题解决活动作为一种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为学生主动参与了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得学生的积极思维有所发展,所以问题解决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2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在教学和学习的模式中把问题放在首要,以问题和课题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去组织教学,通过问题这一基本环节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科领域中的问题作为基点,把过程中的体验及所获得的经验作为学习知识的有利途径。简而言之,就是把问题、内容、创新作为这种教学方式的手段。在问题教学和学习中,教学和学习都要围绕问题来构建,以提出问题为开始,以有效解决问题为终结。在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勇敢、主动、积极地提出各种相关问题,并激励他们深入地去探究去思考去质疑,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学会全面综合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地寻找方法,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3探究性和体验性原则。

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影响了教学的最终结果,而且关乎学生思维意识能力的培养。我们所说的科学教育中的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结论,还包含能动性的科学探究,这与问题探究是相通的。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能动性,通过合作、交流、创新,体验问题探究的精华。

4“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4.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

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课前预习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大多比较陌生。而做好课前预习,能加强对于对于新知识点的提前接触与认知,从而为教学工作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资源循环”相关内容时,可引导学生提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等不同水资源形式的循环过程”、“水资源循环对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并在提升学生学习针对性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于所学核心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4.2课堂互动,解决问题。

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构建高效的师生交流平台来强化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究、协作探究的形式加强对于重点课题的深入学习与探究。如在学习“热力环流”相关内容后,教师可提出:“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暖锋与冷锋天气有何不同?”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探究,从而在强化学生团体合作的同时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3课后反思,归纳总结。

课后反思是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方法等因素进行思索、反馈的一个过程,在问题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环节的开展,能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发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大气运动会产生怎样的现象与后果,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7篇

一、教学门槛设置太高

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地理案例教学必须以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地理知识、拓展地理时空、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科素养为目的,对师生的要求较高。就教师而言,如果不是专职成员,同时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教师务必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地理理论要讲透彻;另一方面课堂要善于调控。为此教师应具备准确选择案例、组织课题教学、适时调整案例的高超技巧。就学生而言必须始终扮演一个积极参与的角色,努力做到课前认真准备,仔细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善于发现问题,做好发言准备;课堂积极参与,善于分析问题,发表意见,主动进入角色进行思维训练;课后全面总结收获,善于从案例教学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自己的得失及改进方向,争取不断超越自我。师生地理素养要达到如此境界谈何容易?由此可见中学地理案例教学门槛之高、跨越之难。

二、案例选编相对困难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一般通过对具体案例从不同角度讨论分析、概括归纳出最佳结论。根据地理案例教学真实性、互动性、科学性的原则以及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综合考虑选编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是对教师本身地理素质的严峻考验。特别强调案例材料选取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学生生活体验与地域差异,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风格。广大教师不应为呈现案例而勉强编写案例,否则就可能削足适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地理教学目标,从内容来看,可设计文字材料案例、地理图像案例、图文混合型案例;从方法来看,可设计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同时必须考虑好案例设计、案例展示、案例分析三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此外案例内容还应考虑利于教师双边活动的展开,激趣引思,诱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要做到诸多要素的有机结合,编写出高标准的地理案例往往较为困难。

三、适应范围有所局限

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适应范围自然有所局限。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必须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而定。实践证明,地理案例教学最适用于区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思维方法、形成“区域要素”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就高中地理而言,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侧重理论联系实际与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案例教学大有用武之地。然而必修1“自然地理”则突出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案例教学不是理想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讲授与阐述一般地理理论,其手段更为快捷有效,所谓滥用教学方法、拿来主义、杀鸡用牛刀也就是此道理。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至关重要,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学习,传统教学仍必不可少。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的明显特征,所以它适合于生活中地理素材尤其是地理规律与成因的教学,优势明显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切不可夸大其词、盲目滥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四、课堂驾驭潜伏风险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影响,特别是受高中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许多困难。案例教学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动态三步曲:展示案例、提出问题,通过导课质疑引导学生感知材料、自主学习;组织讨论、督导交流,通过研讨提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归纳原理;总结评价、拓展升华,通过反馈再实践,引导学生演绎应用智能迁移。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分析不应局限于案例材料,而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案例材料的深广度,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材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否则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见,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探究性、挑战性与风险性的教学方式。

此外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也十分重要,案例教学的实施应与整体教学环境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占用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指导和点拨学生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排除案例中枝节部分的干扰,把握案例的重难点,课前充分准备,课堂自由驾驭,课后及时总结与反馈,强化知识传授与潜能开发。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则更佳。

五、推陈出新需要创造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定位 反思 弊端 把握 指导 培养 发展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定位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上.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值得我们各位地理老师深入反思.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想法:

定位教师角色,反思传统教学师生关系的弊端

师生关系的定位传统上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没有与教师平等沟通的权力,没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没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育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今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在教学中更是要求师生要合作,要交流,要沟通,才能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所以,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迫切,而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教师只要扮演好学生潜质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和顾问这几种角色,努力改变过去那种"人灌","机灌"的形象,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制定教学目标,反思课堂教学中"度"的把握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讲深讲透;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新教材删去的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只要简明扼要的讲清现象,而不再需要过细过深地探究其理,如 "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矿床的形成过程"等.其次,从教学内容设计来看,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淡化纯理论和学生难以接受的东西.纵观新教材,不难发现各单元在编排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从生活实例或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突出了新教材"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如果忽视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任知识重点没有把握好,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知识,影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未能有效地形成,培养学生素质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另外,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选择教学方法,反思学生学法的指导

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到: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得过去一般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花色品种",以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当主持人

报刊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在教学中适度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准备某方面的地理新闻或地理知识,适当时在地理课上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2,开展角色扮演

地理教学必须改变教师"独家经营"的教学方法,应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中角色扮演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而又颇见成效的好方法.角色扮演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中学生,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板块构造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世界,了解洋流的运动和交通干线的分布;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让学生变为领导者,参与宏观管理与决策;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活化地理事物,增强真情实感等等.

3,实施开放式教学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系统"可在气象台上;学习天体知识,可带学生去天文馆,指导他们观察;可去野外考察山岳地形了解地质构造;可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

4,利用图像进行教学

地理教学和地理学习都离不开地图,如何进行图文转换 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对此,我采用图像导学法来解决.利用图像进行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语言的引导和图像的引导,并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它重视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但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学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抓住重点,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地理原理和地理事象,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记忆要点.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细心看图,不去认真思考,归纳,总结,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填图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由此我觉得: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在学生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方面加以指导。

众所周知"要我学"与"我要学"两种效果迥异,故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地理教改的关键所在.而适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教学活动,反思学生技能的培养。

单纯依*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将课本的问题研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深深地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积极汲取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合理开发校外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校外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科研单位等.教师可以结合所开设的选修课题,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请人现场讲解.当然,学生也可以在课余以小组活动形式自由参观,但是教师要给予知识指导和安全教育。

通过对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制定教学评价,反思学生身心的发展。

过去的地理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而新课程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用评价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教学相长.淡化终结性评价和考试甄别功能,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强调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评价机制融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即时评价时要注意:

1,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

2,对学生的解释,不作简单的确定性评价;

3,注意实行视情况而定的延迟评价;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简约课堂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27

高中地理涉及知识面较广,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将繁杂的知识弄混,而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容量,将课堂变得十分冗赘,使得学生学习任务沉重,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对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进行深刻的反思,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标,去繁从简,积极打造简约课堂,明确教学目标,简化教学步骤,精简教学内容。以“简”为中心,往往能获得“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到简约清晰

高中教学大纲对地理教学制订了明确的任务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围绕最终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每一节地理课堂上,都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完成当天的任务。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心里有数,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千万不能这也讲那也讲,使得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教师要层层递进,从完成一个个简单的教学目标做起,每次课堂教学的目标要简约清晰,处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最后逐步汇总,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上去了。

如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时,教师要明确指出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类型,教师要围绕此中心点授课,不能牵扯到交通堵塞、车辆过多产生的尾气等不相干的知识。明确教学目标,是构建简约课堂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点明当堂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简化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的

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适当增加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过于追求华丽的授课方式,使得课堂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不好。

如在学习过平原、盆地、丘陵、高原等不同的地理地貌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所有的地貌模型,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对于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地貌模型,而且模型制作的金钱消费也不是学生能承担的。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展示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加深学生对各种地貌的印象,效果也是很好的。

三、精简教学内容,掌握核心知识

简单不等于肤浅,少不代表不好,过多的教学内容,会模糊学生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无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无法掌握全部的内容,遗漏教学重点,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将教学重点整理出来,去掉冗余的部分,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学生精力是有限的,而教材的内容也不是全都要记住的,教师不能将内容和盘托出,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取舍,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取舍合理,不能舍弃过多的内容。

四、简约课堂提问,降低问题难度

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一些过难、过于抽象的问题往往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为此,教师要对问题进行层次划分,降低问题的难度。过于难的问题,学生没有能力去解答,不仅影响教学进度,还会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而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起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以简为主,从细小的知识点抓起,逐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此外,问题还要做到“精”,涵盖教材中的知识点,不能胡乱编造,而与所学知识点无关的提问也起不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所以,提问要分层进行,难易结合,在简约的地理课堂提问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成绩。如在学习“海洋污染”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题:

1.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的程度不断提高,海洋污染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国海洋污染的主要源头是( )。

A.石油开发 B.农业生产

C.工业开发 D.海洋运输

2.我国四大海域中污染最严重的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3.治理海洋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请举5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