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0:56:10
导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感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文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52-01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说过:“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
一、立足课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生物教材中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受学时及篇幅限制,叙述比较简单。教学中要立足课本,同时将课堂知识点延伸到生活,通过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讨论和感悟,以提高其生态文明的意识。例如,通过“细胞中的水”教学,认识到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目前我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要杜绝水资源浪费,具有水资源危机和节水意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生物成分的动态分析”,使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的作用。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的教学,认识绿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维持生命的氧,可以净化污水、消除和减弱噪声、调节气候等,从而认识保护植物、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重要意义,爱护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切实领悟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培养高尚的生态文明情操。带领学生到湿地生态公园或森林公园了解生态系统成分,群落的空间结构,生物的多样性,体验草、木、虫、鱼、鸟等生物的和谐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们生活小区、村庄为何见不到这样美好的景象?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致使物种绝灭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干扰和破坏。生物圈Ⅱ实验的失败告诉我们:人类要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走生态文明之路。
二、从我做起 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是宏伟的事业,有人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是大人物的事,其实不然。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无法叫停那些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不能让那些排污超标的企业停业治理,也不能让沙漠变绿洲……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践行生态文明行为。通过“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教学,分析不同种类的物质被微生物降解的速度,垃圾中大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处理成本。形成绿色经济、循环生产等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将生活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不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举手之劳就可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节约资源就要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开始。学校食堂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有人馒头咬一口就扔掉,有的饭菜一大半都倒掉。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铺张浪费,勤俭节约,积极履行“光盘行动”。教材“保护生物多样性”,论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在维持人类一定的生存质量的同时,应该从生态伦理出发,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生存权。倡导学生不吃、不用、不穿以野生动物为原料生产的产品,抵制其销售。树立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的观念,坚决摒弃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改变落后的、不文明的饮食习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灵,维护生态平衡,就从抵制舌尖诱惑开始,积极响应餐馆“零蛇行动”等活动。让教室里的电灯“点”长明灯,对自来水龙头流水不理不睬,任意撕毁、随意丢弃学习用品,诸如此类的浪费行为不再出现,以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等。
三、走向社会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的例子在身边屡见不鲜,但大部分中学生不是没留心而是发现了也可能没有多加思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现实生活场景引导或者是激发学生的生态思维。例如:在群落的演替教学中,展示几张拍自校园和周边公共场所:绿油油的草地上醒目地伸展着或大或小的黄泥道。学生看后反应不一:有见惯不怪的,有惊讶不解的,有可惜的,也有愤怒不平的……教师可以把其中涉及的生态文明知识渗透给学生:从这里走过的人都没意识到,他们一步步为草地编织的“金腰带”是以牺牲草地上的植物为代价,他们的生活方便了,但草地却受伤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对破坏绿化的行为进行劝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把课堂中学到的生态文明理念,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向社会进行辐射,让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利用假期进行调查走访,针对身边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等现象,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领会生态文明的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生态文明践行者、传播者,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
(一)培养大学生生态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指生活模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闲、社交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生态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生态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中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还是自己开车,喝水是自己带杯子还是买瓶装饮料,垃圾是分类还是扔在一起,购买商品是选择产地近的还是产地远等等。很多这些日常生活中伺空见惯的事,看起来似乎与环境也没有关系,但它确实在影响着我们的环境。在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有这样的数据:在北京,冬天PM2.5的毒性远远大于夏天,光致癌物的含量就是夏天的二十五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居民散烧煤炭,排放物中致癌物的含量非常高。
(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生态的职业素养就是要求工作中要带着生态文明的意识去完成工作任务。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采用什么生产方式去生产或采用什么的方式去工作,这些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在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也有着这样的案例,执法部门不执法,车企尾气排放措施造假,带来环境污染。
(三)通过大学生向社会传播生态文明大学生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社会每个人积极响应和参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有着良好的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要让大学生积极向社会传播。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行为、语言等多种方式将生态文明知识向社会主动传播。
2教育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人们扭转过去忽略环境与自然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还需要相应的生态技术和技能知识,才能真正形成生态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一)环境现状环境现状主要是介绍全球和我国环境状况和生态情况,以及其未来的发展,传播最新生态动态,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引起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二)生态文明理念有着生态的理念,大学生才能内化成自己自觉的行动,能够更好地处理好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理念涵括了生活和生产中的一切,如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道德观、绿色科技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这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核心。
(三)生态环境法律生态法律的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生态文明的义务,自觉地应用法律保护环境。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应介绍及宣传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等国际环境法律及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防治法等相关法律。
(四)生态技能与知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理念,还需要知道怎么做,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还必须介绍现代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的生产技术。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垃圾分类,旧电池回收;另一类是工作岗位上的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如生产中的减排绿色技术、低碳设计。
3教育途径
(一)环境感化:营造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要首先要重视环境的作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最有效,言传不如身教。良好的环境可以成就人,不良的环境可以毁了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都说明了环境的重要影响作用。环境无声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所处其环境中的人,并左右着人的观念和行为。大学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所,营造生态文明校园环境氛围,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当一个人身边所接触的都是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人、事和物时,他会耳濡目染到这一切,自然也会被同化。所以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应首先营造积极的校园生态文明环境,让环境感召学生,使生态文明在学校成为一种使命、一种习惯、一种潮流,最终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校园环境分为文化和设施两个方面。(1)校园生态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在高校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生态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营造生态校园文化的方式有好多,归纳来说可以从下述五个方面去营造。一、媒介宣传:发挥校园媒介的宣传作用,可以通过校园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报刊、标识牌、宣传栏等学生能接触到的校园媒介通俗易懂地介绍、宣传生态文明的一些基本知识,告诉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关掉教室不需要的灯等。二、知识讲座: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办环保知识讲座,可以请环保专业人员宣传国家环保政策,生态环境科学最新理论及科技创新成果,普及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也可以请环保志愿者介绍生活的环保常识等等,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三、社团组织:支持成立环保类的社团组织,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关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态文明,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四、活动开展:鼓励学校各个部门举办各种活动,可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也可在以其他活动为主题是时加入环境保护的概念,如环境保护演讲比赛,环保创业大赛等。五、环保节日宣传:在每一个与环保相关的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来临时,都要做好宣传与介绍工作,或者举办相应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们不断地感受生态与环保的重要性。(2)校园生态的设施环境校园的设施环境是指校园的基础设施,如教学楼、宿舍、食堂、浴室等建筑与设施。校园物质环境生态化,是指校园的这些建筑与设施应是节能、环保、低碳的。如学校在照明、空调、浴室的设施上采用节能材料和智能温控装置,改善照明系统与空调系统空载的问题,降低了平均用电量,减少了设备的空载时间,降低了能源消耗。学校可以建造循环用水处理系统,将雨水与污水进行分流,雨水收集起来供学校清洗道路与绿化用,将污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学校食堂应安装油烟净化器,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等。当学生处于一个生态的校园,听到的是生态文明的宣传,使用的是生态的设施,将更容易也更深刻地造就其生态文明行为和意识。校园设施的生态化,不仅减少能源浪费、真正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弘扬和落实,也体现了学校的言传身教、言行一致的表率作用,还可以供学生们在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或技术时参观学习。
(二)课程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体系生态文明涉及到人类生活与生产的每一个方面,因此将生态文明纳入高校课程体系时应从专业课程体系与通识课程体系入手。高校生态文明课程教育以纳入通识课程体系为主,采用专题教育的方式,即单独为生态文明教育开设一门课程,以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为辅,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1)渗透教育: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基本上不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也不需要配备专业的教师,只是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带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与思路去教学专业知识,比如教师在讲授某生产技术时,可以分析该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怎么样,如有不利影响时,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消除不利影响。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中,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两种知识的整合,这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主题、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依附于专业课程教学的体系,具有内容多、范围广、内容散等特点,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因此只能作为高校生态文明课程教育的辅助途径。另外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却很难考核、评估,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切实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而不是应付了事。(2)专题教育:开设一门课程专题教育就是专门为生态文明教育开设一门课程,纳入通识课程体系中,面向所有学生。学校或教育部门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其内容应包括有关环境现状、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生态环境法律等知识,要通俗易懂符合时展趋势。另外还要组织专家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进行论证,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教学设计。建议这门课教学设计多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情景教学法,同时可以结合当下的信息技术,以网络课堂形式向学生开放,就像尔雅课堂一样的。这样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学习,也给学校节省了资源。为生态文明教育开设一门课程,一方面,这种方式使生态文明教育具备了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师生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同时,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也给考核、评估提供了可操作性,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进行检查、评估,也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依据。
(三)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和环境感化,还应设置实践环节。生态文明实践,不但将生态文明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大学生通过亲临现场体验到生态文明的意义,强化生态文明的信念,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1)日常生活实践生态文明教育应引导并督促学生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围绕学生力所能及的细节开展,在衣、食、住、行、学、休息、人际交往等方面,正确引导学生的生态行为取向,使其养成其良好的生态习惯,比如随手关灯、垃圾分类存放、双面打印、不铺张浪费、低碳消费等。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一些岗位,如绿化保养、卫生保洁、环境监督等供学生实践,从实践中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学生生态意识,巩固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2)社会实践多开展或参与公益活动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具有很强社会效应,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感悟。学生参与或开展公益活是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或参与公益活动,如环保知识和法规的宣传、保护水资源、生态调查、废旧电池回收等,营造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关注环境保护。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到生态企业、生态实验室、生态设施等进行参观和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环保知识和环保技能、感受生态的意义与作用,促进自身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的提升。(3)社会监督在学生生态实践中,学生不仅要自身行为生态化,还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勇于纠正、制止不正当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当不能制止或问题严重时,学生应向相关部门反应,如12369环保电话。
4生态文明教育保障
(一)落实管理部门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任务,应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落实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目标、管理计划、考核制度,有秩序地开展教育活动。如学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把工作层层落实,一层抓一层。
(二)加强师资和教学设施建设师资与教学设施是教育的保障。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落实到实处,应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强化教师的生态行为,加强环境生态方面的教学研究力度,同时配套相应的教学设施。
5教育评估
教育评估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活动、人员、管理、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评价。教育评估是教育工作的一种管理手段,也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教育的改革和提升提供了依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估,有助于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检验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是否有效,教育的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便及时总结教训。鉴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更是体现在就业后的工作生活中,因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估应分为毕业前与毕业后两个阶段。毕业前的评估主要针对教育的内容、目标、教育途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教学设备采用专家评估、问卷调研、指标评分系统等方式评估。毕业后的评估主要是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和学生的单位收集信息,再对信息进行相应的评估。
6结语
关键词:草原文化;草原生态文明;生态伦理; 价值
Abstract: In prairie civilization, which is prior to industrialization, human beings abide by a se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rules in production and daily life,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values of prairie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rairie civiliz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experiences of oth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it is suppos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airi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rest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grassland,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airie.
Key words:prairie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prairie; ecological ethic; value
草原,作为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千百年来,草原生态系统曾展现出温顺的一面,丰美的水草养育了匈奴、鲜卑、蒙古等众多马背上的民族,并孕育了北方民族丰富灿烂的草原文化。随着近代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草原也展现出肆虐的一面,急剧的草场退化、惊人的草原沙漠化、可怕的沙尘暴和水资源的枯竭已经成为草原人民为了求得生存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党、全体人民的长期战略任务,广大草原人民在面对草原生态危机带来的种种挑战时,应切实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建设草原生态文明,还自己一个稳定、和谐的草原生态系统。千百年与草原的和谐共处中,马背民族创造了与中原文明遥相呼应的草原文明。这些朴素而精髓的草原文化,是草原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集中体现,是草原人民与草原生态系统求得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如今,在草原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应当汲取草原文化中有益的精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草原生态系统。
一、 草原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一)草原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1]
草原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以实现的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和。
(二)草原生态文明的内涵
草原生态文明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解读:
1. 人与草原的互相尊重与平等
草原生态文明是人对自然的尊重。具体体现在人要尊重草原,认识草原自身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草原生态系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反对人类以主观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自然,承认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超越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系统价值。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大自然的一切创造物,只有在它们是自然创造性的实现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包容力的重要生态单元,整个生态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比任何有机体都更加重要。[2]75-76
草原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个部分,而人类又是生态共同体中的有机体,因此,人类在一切活动中,都要从认知和行动上承认草原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承认它的创造性价值,承认没有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就没有人类自己的价值。
以往,人们只承认草原为人所用的工具价值,更多地把草原的经济价值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与其他活动的着眼点。因此,滥垦、滥牧、滥采等有悖草原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行为对草原造成近乎毁灭性的破坏。
要改变草原这种非生态的局面,首先应从认识上树立人与草原平等的观念。人类要尊重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尊重这些生命的价值和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只有这样,草原人民才会得到草原造物主的尊重。
2. 人与草原关系化“对抗”为“和解”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最近的几十年,草原上的文明似乎随着工业化的脚步,一齐向前走着。但事实上,人类与草原之间的矛盾却从原有的和谐变得日益尖锐。弗腊斯认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3]他认为文明是人与自然之间不可避免和无法解决的“对抗过程”。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文明之所以同自然生态发生“对抗”,无法“和解”,从而遭遇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人们一直在以主人的身份,与自然“奴仆”发生着对抗。这种对抗同样反映在人与草原关系之上。人与草原之间的矛盾之所以尖锐,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过分陶醉于对自然草原的改造和胜利,而忽视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滥垦、滥牧、滥采等威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与和谐的生产方式,使得草原生态系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草原生态文明理应成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意。人与草原化“对抗”为“和解”,建立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无疑是草原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
3.人——草原——社会的相互和谐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最终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而这正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草原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倡人——草原——社会的相互和谐。人们不仅要注重尊重和敬畏草原,而且也应当科学和合理开发草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倡导自觉养护和补偿草原,使草原与人类协同进化,共同繁荣。如果没有人与草原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就不可能有草原生态文明的出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当然也就成为空中楼阁。
二、草原文明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马背民族创造的草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 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环境伦理思想
环境伦理学的创始人阿尔贝特史怀泽创立了系统的“敬畏生命伦理学”,他提出“为爱一切动物的伦理学制订细则”和“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2]75-76。阿尔贝特史怀泽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理想,同样真实地反映在马背民族,特别是蒙古族的传统思想中。
马背民族在多年的游牧生活中,已经认识和感悟到人与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共生共荣,草原生态共同体是生命的摇篮。因此在牧民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中,无不体现着朴素的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
1. 对自然的尊重
在生产生活中,蒙古族禁止挖掘草地、蓄意破坏草场,禁止在草地上遗留火种,禁止在河流中泼撒脏水、洗涤污物;甚至在成吉思汗时期曾将这些上升到法令的形式。在宗教信仰上,马背民族信奉的萨满教主张万物有灵,它认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和河流湖泊都有灵性,不能轻易地扰动、射杀和破坏,人们必须予以尊重。在蒙古族的民歌中,他们把大地比做母亲,把草原比做摇篮,把河水比做乳汁。
2.对生命的敬畏
游牧民族以肉为食,但不会随意宰杀动物,即使在宰杀时,也表现出对它们的感恩和怜悯。蒙古族在宰杀牛羊时,都有虔诚地诵读一番,以表示感念。在宰杀羊时,人们会用器皿将羊的血收集起来,因为蒙古人认为羊血里寄托着羊的灵魂。[5]287
蒙古族禁止在动物繁殖的季节狩猎,以促进它们生命的延续,并主张有节制地狩猎,禁止盗猎。甚至对危害羊群的狼,牧民都表现得十分宽容,使它们一直能在草原上繁衍,直到上世纪末。
(二) 人与环境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
草原上的马背民族在多年与草原的和谐共生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中蕴含了诸多生态伦理思想。
游牧是马背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游牧就是四季轮牧,牧民将草场分为四季营盘,按季节将牲畜转移到水草丰美且气候相宜的营盘内放牧。[5]28
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有益于牲畜防疫、长膘,还有益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游牧可以避免牲畜长期在同一草场放养而造成对草场的破坏,又能使牧民在草原上得以生存,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牲畜与草场的和谐。在草场畜载量过大,草原破坏严重的今天,这种思想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在牲畜的养殖上,蒙古族采用“五畜共养”的方式。“五畜共养”是指牧民按照牛、山羊、绵羊等牲畜采食习性、放养方式与草场情况的不同,合理配置各种牲畜的比例并按情况的变化随时调剂,以达到合理地利用草场、防止对草场产生破坏。“五畜共养”实质上反映了牧民在生产中牲畜与草场相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生活方式上,马背民族也反映了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只需要少量的木材和羊毛毡就能做成,把房屋对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并且方便拆卸,不会长期占用草地,避免对草原造成破坏。在燃料的选择上,牧民使用牲畜的粪便,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6]
(三) 生活简约与消费的适度
马背民族生活在资源相对贫乏的草原上,朴素的生活方式和有节制地消费也就成为他们的美德之一。
马背民族历来知道有限的草场只能养育有限的牲畜,为了使牲畜可持续的繁衍,只能有节制的宰杀牲畜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绝对不会强行地增加养畜量以满足食肉的欲望。蒙古族在宰杀牲畜后,会将肉风干以长期地保存;喝不了的牛奶也会将其制作成奶豆腐,绝对不会倒掉。
马背民族不像拥有工业文明的人们那样,提倡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以些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他们深知这样的发展之路必将把自己引向穷途末路。毕竟,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是有限的。
三、草原生态文明的建构
草原沙漠化、沙尘暴和水资源枯竭是21世纪草原生态系统向我们的抗议,抗议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走过的“黑色”发展道路。过度放牧、滥垦草原、滥采资源已经让整个草原生态系统伤痕累累。如果再不走一条人与草原和谐发展的绿色道路,人类终将彻底失去赖以生存的草原。
如何在草原上创建绿色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的构建是重中之重。在构建草原生态文明的探索中,对既有文明所体现的优秀生态思想的博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蕴含在草原文明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现今的理念、认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足,为我们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并且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在认识上,要培养草原生态文明意识,把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尊重与敬畏作为我们展开一切活动的前提,树立对草原生态系统自身价值的尊重,摒弃只注重其工具价值的错误做法。
人们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考虑,主要体现为经济利益获取,以经济的增长作为衡量草原价值的标准,草原成为人们获得经济利益的工具。人们贪婪地索取和对自然规律的无视,已经严重地损害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创造性价值,草原已经变得贫瘠,即将成为荒漠,这意味着,再这样下去,草原将失去它的创造性价值,人类将失去承载自己未来的基础。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主体(政府、企业、个人),在决策与实施行动时,都要将草原生态系统自身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联系起来,人类的利益服从生态系统的利益。要认识到人类自我的利益只是眼前利益,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则是长远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人与自然的对抗。
我们必须将草原生态系统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切实地创造和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哪怕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还是部分人经济利益的损失。
在行动上,要将人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和谐作为草原生态行为的目标。建设草原生态文明,必须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体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持与促进,现今的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农业、牧业与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显然在破坏草原生态环境,是被生态文明所排斥的。在对马背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只有合理地发展牧业,采用符合草原生态规律的养殖方式才能被生态文明所欢迎。在广大的草原地区放弃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进行单一的牧业生产,注意对草场的保持,从游牧和“五畜共养”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这样做,既能保持经济的增长又可以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完全符合草原生态的规律,值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采纳并加以推广。在城市地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取代污染严重的工业,例如发展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体验式旅游,以促进经济增长。
建设草原生态文明必须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张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发扬马背民族传统的简朴、节约之风,避免浪费资源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还需要依靠人类无尽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但更需要人类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的情感和热爱。一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充分体现了马背民族对大自然的这份情感:“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马背民族的文化是真正把他们的祖先,把他们的敬畏和伟大的情感同身边的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许这样一种情感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如果我们13亿中国人都有同样的生态文明意识,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在各个方面都注意环境保护,那么这样所积蓄的生态文明力量就不可比拟。生态理论家常把人的生态意识视为最大的生态资源,认为只要当今的地球人摆脱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羁绊,普遍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那么就能走出当今严重的生态危机。
参考文献
[1]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3.
[2]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5-7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3.
[4]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4.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生态价值;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0-0134-02
所谓自然保护区就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以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地质构造以及水源地等自然综合体为核心的自然区域,在这块区域内人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以使这一区域保持自然状况。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然综合体的陈列馆,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而且也是维护环境安全的主力军。
一、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为的过度乱砍滥伐,森林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人类一系列野蛮方式的结果――森林植被的大面积破坏,许多稀有物种濒危,自然景观遭到毁坏,而当人类所做的一系列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事情时,尚未意识到威胁的脚步已经逼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国家保护自然的重要措施,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已被视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世界各国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往往以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比,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自然保护事业、科教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保护区承担着保存自然的天然本底,为人类评价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系”;保护各种珍稀濒危物种及其他生物物种;为科研、教育提供条件、场所等重要任务。可以说,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是物种基因的宝库,是生态旅游的胜地,也是天然食品的净土,更是自然知识的天然课堂。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科研价值等。
(一)生态价值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积极保护生态平衡,有利于加强研究合理的生态平衡和对人类环境的保护,可以使生态系统保持在原始状态或接近原始状态,消除人类的破坏和干扰。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典型性。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坡的洋县境内,地处汉江之流酉水河的源头。长青自然保护区在陕西省地貌区划中,属于秦岭山地区、秦岭南坡中山亚区。区内地貌类型比较复杂,中、小型地貌甚为发育。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岭系统和沟谷系统。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各地段地貌类型组合又各具特色:海拔1500m以下,以峡谷峰岭为主;海拔1500~2000m之间,以宽谷深切河床及浑圆状山头与缓梁地貌为主;海拔2000m以上,以宽谷峰地貌为主,山上有原始的巴山冷杉、太白红杉、牛皮桦、红桦、青e、油松、铁杉、高山柏、槭树类、小\类、凤仙花类、忍冬类、卫矛类、竹类等植物树木,共同构成了典型的生态景观。
二是稀有性。植物种类丰富,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II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大果青e、太白红杉、连香树、水青树、野大豆、水曲柳、香果树。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
三是多样性。保护区分布有野生种子植物135科、603属、1556种,分别占秦岭种子植物总科数的88.2%,总属数的61.3%,总种数的60.0%。有药用植物426种、淀粉和糖类植物100种、观赏植物312种、纤维植物72种、鞣料植物52种、油料和芳香植物187种。有蕨类植物18科、35属、61种;有大型真菌4纲、10目、39科、98属、192种;有野生脊椎动物311种,隶属29目78科213属,占陕西省脊椎动物总数739种的42.1%。
(二)美学价值
1.活力美。生命力的光辉和韵律充满美学特征,植物的生态美体现在永不衰竭地利用太阳能、转化太阳能维持自己的生命,养育所有的动物,维持生态系统的运转,使整个大自然充满生机,显示出生命活力之美。
2.创造美。生态美是生命与环境共同进化中创造出来的。人类具有创造力,当人的创造力违背生态规律,这种创造力就变成破坏力,面对现在地球的环境创伤,人类应积极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创造合力,恢复、重建和繁荣地球的生态美。
3.和谐美。生态美的和谐指的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所展现出来的美学特征。当人们欣赏热带森林时,人本身就是热带森林系统的一部分,森林除了给人带来众多生物组成的繁荣外貌的美学享受,也给人带来呼吸必不可少的氧气。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和谐之美,使人在感悟自然中得到心灵上的美学享受。
(三)旅游价值
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比起目前其他的资源利用形式,生态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所能提供的保护与发展结合的机会却最大,它是目前旅游发展方向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当地资源保育的旅游形式,从永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生态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可减到最小程度,它既不损坏自然环境,又能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态旅游的环境效应主要有:生态旅游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自然的环境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生态旅游有助于人们回归自然,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生态旅游有助于提高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有助于发现新物种,加深人们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生态旅游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是自然保护区实施环境产业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形式,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
(四)科研价值
1.有助于加强生物物种的研究和利用物种资源。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日益增大,不少物种在未被充分认识之前消失了,这给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科学研究表明:每灭绝一种植物,就会有10~20种依附于该种植物的动物随之消失。
2.可以深刻地了解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食物链的组成上,构成一个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只有人类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才可能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才是自然保护区重要目的之一。
3.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科学实验基地。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大量的物种和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这就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普及科学知识,进行教学实习的天然课堂。
此外大自然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东西,没有被雕饰过的痕迹,人们往往更喜欢纯大自然的东西。社会的进步越快,城市化程度越高,人们与大自然接触机会就越少,他们便会迫切的需要有一个自然的环境。自然保护区正好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享受大自然的机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未来人类文明进步、繁荣的基础,是达到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谐稳定的前提。
二、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5・12”汶川特大地震,山崩地裂,致使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山体滑坡,道路阻断,输电线路、供水管线损毁,大量房屋倒塌,众多人员伤亡,灾情极为严重。我们要痛定思痛,要用宏观的长远的眼光来开展生态评估,弄清造成严重损失的多重原因,弄清潜在的危险性。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们的自然保护工作才能做得更周密更精确,甚至做得更细致更完美。
要站在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人居环境优化,要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认识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应该被看作是环境保护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的失衡,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环境。人类破坏自然最终受到惩罚的命运不可避免,而破坏的结果将使天然环境越来越少,人类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狭窄。人类要想不断进步、发展,必需正确认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认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珍惜每个自然保护区带给我们的自然资源。
三、自然保护区的现状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由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蕴藏着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但一些不法之徒,受利益驱使,乱砍滥伐现象屡犯不止。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捕杀动物而获取高额利润,严重破坏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发展。还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自然环境的好坏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无关,即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也不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恰恰是这样一种错误观念,纵容了一些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为谋求一己私利,恶意破坏自然环境,射杀珍稀动物等犯罪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大量物种缺失,甚至灭绝,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自然原始的生态状态。
人类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同样遭到大自然对人类的严厉惩罚。全球正面临着资源严重浪费、生态遭受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当自然生态环境面对各种危机的时候,提倡生态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
1.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要深刻反思经济快速发展、高强度建设,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给人类带来严重生态危机的思维定式,在不断总结、重构与升华中,真正理解弘扬生态文明的实践意义,从而自觉地实现科学发展,构建、保护美丽家园。
2.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组织生产过程。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把关注森林、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让人们真正生活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之中。
3.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以绿色智慧谋划发展之路,研究制定城区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体现节约、集约用地,推进治污保洁,优化规划布局,拓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区品位。
4.充分利用各级各宣传阵地,让全社会每个成员都自觉承担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要在学校、社区、工厂、机关单位开展各种各样的倡导生态文明、保护美丽家园活动。如向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员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周边社区居民在保护区内毁林开荒,确保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及意义,提高人们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全民自觉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素质,化解社会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五、结语
如今,我国已建立了大大小小若干个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并不只是划定一个范围、一小块区域来界定,而是小到街道、附近的公园,我们周围的树林、花草、即使没有被圈定范围的区域,只要是绿色植物,国家规定保护的动物,我们都应珍惜,小心呵护。要从小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身感受大自然环境,感受一草一木带来的乐趣,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人都能从自己周围做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爱护我们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好我们的美好家园,这是我们维护人类和谐生态环境的基础。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我们大家珍惜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热爱我们的自然保护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为建立和谐稳定的美丽家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战刚,任毅,王学杰.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刘诗峰,张坚.佛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问:如何促进社会责任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答:在当前商业环境下,因为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差异,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首先,很多企业并没有厘清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愿景和内涵,中、基层员工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模糊,大量的责任工作停留在自发行为,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水平较低。第二,真正确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企业并不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专业能力欠缺,加快培养沟通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是深入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企业社会责任涉及的利益相关方非常广泛,不管是编制责任报告,还是搭建指标体系,都需要各方的密切配合,在高层级管理中形成有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并推动常态化、专职化管理,是深化社会责任工作的关键。同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大的动力还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要将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问:网上店铺应如何与实体店融合共生?
答:电子商务是一种创新了的实体经济、升级版的实体经济,电子商务的基础还是实体。电子商务冲击的,是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而不是实体经济本身。把这两者视为对立,肯定无法享受到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的成果。电子商务的创新体现在,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实体经济改造、提升、融合,从而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态,成为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手段。这种新经济模式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实体企业都该好好研究,跟进新经济发展的步伐。
问:如何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
答: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对提供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实体经济做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才谈得上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减轻实体经济负担等方式,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让人们对做实业更有信心。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监管水平,鼓励投资,打击投机,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问:企业应该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答:生态文明建设仅仅靠政府是不够的,企业作为主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应该主动承担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以切实行动在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实现低碳管理、绿色发展。企业要把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纳入发展战略中,把生态责任意识渗透企业的各个流程中,从技术改造、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物流运输、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实现全过程的“绿色管理”,为社会提供“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品。同时,要打造绿色供应链或价值链,将环境责任往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
问:您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答:企业家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具体看,有三条很重要:
首先充满热忱。从创业到现在,我都坚持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一直保持工作的激情和热忱。其次,顽强精神。所谓顽强,并不是顽固,它是一种下决心要取得结果的精神。最后,重视人才。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企业领导者的美德在于挑选好的合作伙伴。
当我乘坐的飞机即将降落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的时候,从窗口极目远眺,芝加哥夏意正浓:青葱的树木和金黄的玉米地几乎覆盖了整片目力所能触及的地方,典型的美国乡村小屋点缀在广袤的农田中。不知是应该惊叹还是怀疑:这和之前所想象的高楼大厦和“高科技”、“繁华”的景象总是感觉有些不太一致。除了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小片区域,其余地方并没有像中国城市一样的高密集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乡村和无边的农田。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印第安纳州独特的城乡构造,但在游历了美国众多州市之后我才发现这样的乡村景色在这片经济发达的土地上非常普遍。广袤的美国大地上仅有约5%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而其余95%的土地都被这样的农田和乡村所覆盖。越来越多的美国市民选择居住在乡村地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更让农场主成为一个吃香的职业。较国内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快节奏的生活,在美国更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的郊区化状态和简单的生活方式。
union mills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镇。成片的玉米地、分散的居民住宅、遍地的牧场,虽然小镇分布结构简单,但居住条件不仅不比城市差,甚至有很多居所的生活设施超过了城市。在走访了数家普通居民后你不难发现每家每户都有各种高科技农业生产用具,它们有序地排列在农田或庭院里,室内洗碗机、咖啡机、取暖机等现代化电器也是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乡村广袤的土地,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都大为可观。由此可见在“城市化”日渐普遍的今天,相比起城市中较为繁杂的环境、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美国中产阶级开始由城市向郊区搬迁并且倾力于现代化乡村建设。
如此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得益于有效合理的开发和应用。从大庄园到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承包土地,耕地得以有效地规划和开发,没有多余的破坏和污染,在大片未经开发的地区,生态仍然保持其原状而没有过多的人为破坏。每家每户都有完善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均被有效环保地进行分类。美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以法律作为保障的,所有的建设和开发都必须限制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年加快。随着城市的拓展,资源的消耗,部分乡村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无论是乡村的景观还是生态,美国的乡村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无疑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这也是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当下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部分乡镇过分追求表面上的“繁荣”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乡村建设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应当是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守住原有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环境美丽、设施完备、教育先进的新型乡村。
首先是在乡村基础建设上。就拿美国城乡实例来说,在这个信息化高科技的时代,网络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不难发现的是,即使网络早已在城镇当中普及,我国乡村网络建设与城镇的差距还是极为明显的。就我在美国乡村观察的情况来看,几乎每家每户均为包网到户,网络的速度和质量都是非常好的,且价格也比较合理。近几年,我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乡村建设,但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使每一分钱发挥其最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美国的教育位居世界前列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即使是在美国的乡村学校,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学上也远远超过我国乡村学校甚至一些城市的学校。我就读的south central jr/sr high school 就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高中部只有两百多人,学校面积也不大。但就是这样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却有着完善的设施,宽敞的运动场地和课外活动场所。棒球场、橄榄球场、游泳池、篮球场……这些设施即使在再小的乡村学校也是极为常见的。学校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放学后常常有大批学生留在学校进行各个项目的练习。
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教育大国,乡村教育无疑是中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当下教育投入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却很难满足乡村教育发展需求。如今在中国的偏远地区,乡村基础设施、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仍与国际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乡村教育水平不高、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教育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乡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差,收入的差距悬殊,使得大量优秀教师不愿意到乡村地区工作,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解决问题的关键除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外,还应加强乡村教育宣传,使得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和村民进一步提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构建政府、社会、村民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扎根乡村。
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今生态资源日益稀缺的严峻状况下,生态环境和耕地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已经是全球的共识。在我交流所在的印第安纳州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片属于自己家的占地不小的后院,更有部分居民拥有一片自己的树林。这些林子因为居民良好的保护意识和细心地照料生长良好。总结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历程,一些地区也曾因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没有节制的索取致使许多一派生机的青山绿水变得黯然失色,许多原先丰饶的土地趋向沙漠化。乡村垃圾处理的简单化和居民环保节约意识不强使得部分乡村生活环境令人担忧。党的十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构架作了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地保护生态和耕地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认为在落实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定位,完善村居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宣传乡村生态环境与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使乡村居民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才是获得更好居住环境、获得更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根本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尊重自然;简约节省;无害替代;无废循环;研发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30703
1 引言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拉开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序幕,通过大工业和大资本的结合迅速提高了工业品的生产效率和精密程度,同时也打开了人类贪欲之门,展开了一场对石油、煤碳、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一次性掠夺式开发利用,到现在为止仍无停止的迹象。这种发展模式是基于以人为中心、万物为人所用的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即使在环境危机的逼迫下采取的环保行动,也是出于不治理环境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功利主义考量,并非对这种看法的反思。与此同时,这种看法还内含将其他种族、族群视为“万物”之一的潜质,于是西方对环境问题的应对呈现为内部治理和对外的风险转移两种模式的并存。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而通讯业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一起为拥有美好的地球生态环境努力实践。
2 生态文明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持另外一种看法。传统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尊重人的生命与仁爱万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儒释道三大教学说中皆有体现。佛教中“众生平等”、“爱生护生”的理念无不体现对生命的平等尊重;《中庸》所述的“赞天地之化育”和宋儒张载所概括的“天人合一”理念是“爱人”和“利物”的有机统一。《道德经》所述的“道法自然”理念强调顺天(自然)道、开太平,人对自然要有效法之意。
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兼容并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自觉意识到人对大自然髙度的依赖性和应尽的责任,以儿女对父母般的感情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人类促进人工的系统和自然界的循环复合为一体,不仅不破坏自然循环,而且能从加强和改善自然循环中获利。
3 生态设计的原则
根据自己对通讯设备和生态文明的体会、探索,将生态设计原则归纳为如下4点。
(1)简约节省原则(Reduce)。简约并不等于简单,而是高度概括下的境界。简约节省是倡导卓越设计,以最少的东西表现最多的功用,提升设计品质并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为设计的重复利用打下扎实基础。简约、自然的工业设计从产品的造型、装饰、色彩、材质等多方面营造尊重自然的韵味。
(2)物尽其用原则(Reuse)。设计是需求的产物,产品是设计的产物,“尽其用”要从这两方面“物”考虑。从设计角度,采用等级分层的设计方法来实现设计重复利用,节约了设计费用,缩短了开发时间。设计被逐层分解为各个模块,模块有一定的功能独立性和互连接口。从产品角度,在满足用户需求和合理成本基础上,尽可
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易维护设计,便于模块化部件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升级换代,延续设备寿命。设备厂商要转变经营思路,从为客户单纯提供设备转变为向客户提供完整服务;以服务为利益导向,会促进设备厂商更注重设备的运转效率,物尽其用。
(3)无害替代原则(Replace)。清洁生产无毒无害,元器件无害化替代;不可再生材料向可再生材料转变,稀缺资源向丰富资源转变。设立全球范围的环保指标从产业、行业高度促进无害替代。
(4)无废循环原则(Recycle)。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物品,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循环、再利用等物品从生到死到再生的全过程。基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设计可整体降低产品的成本,不单降低生产成本也降低维护成本、回收成本。设立全球范围的环保指标从产业、行业高度促进无废循环。
从生态设计引入到最后完善,这4个原则的关注程度有所不同。在生态设计引入阶段,简约节省原则和降低成本相向,比较容易入手。在生态设计融合阶段,物尽其用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形成设计重用流程体系确保产品可靠性和易维护,无害再生原则提倡不可再生资源和有毒有害资源的替代,逐步使得我们产品生产基于可再生资源和无害资源上。在生态设计完善阶段,无废循环原则是在前面的原则基础上的升华,参天地之化育,以人工的循环融入自然的循环之中,融入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境界(图1)。
图1 四大原则在生态设计不同阶段的体现
4 生态设计融入通讯研发体系
4.1 通讯设备设计流程建设
通讯设备设计研发一般包含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下面将以通讯设备硬件设计流程来展开阐述,软件设计可并入硬件驱动程序设计来考量。
在通讯设备设计硬件部门中,以芯片设计(ASIC和FPGA)、电路设计(PBA)、驱动程序设计(HdS)和设备工程结构设计(ED)构成了主要纵向流程体系框架(图2)。
另外,以系统架构设计、产品与环境协调设计构成了通讯设备横向硬件设计领域,贯穿前面四大纵向设计领域。系统架构设计(Architecture)领域侧重于硬件项目的前期立项分析,确定通讯设备的系统架构。产品与环境协调设计(Product&Environment Harmony)领域在硬件项目整个阶段与纵向设计领域垂直交互,解决的是纵向设计领域之间的问题,减少产品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和预防自然生态环境对产品影响(图3)。
图2 通讯设备硬件设计项目流程
图3 在项目流程中硬件设计领域的互动收敛
现代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主要包括气候环境、机械环境、电磁环境、生物化学环境和核辐射环境。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电子设备性能降低、失效甚至损坏,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反过来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废气、废液、废物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生态环境无法完全自动净化。因此生态设计要素和供电、机械、散热、电磁屏蔽等其他设计要素构成了产品与环境协调设计(Product&Environment Harmony)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行政配置上,建议以具备生态设计资深背景的管理人才担任产品与环境协调设计领域经理,负责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完善整个通讯设备设计流程。并配备一名生态设计资深专家建立以生态设计指南、项目设计节点生态检查表及生态设计支撑性系统为内容的技术支持,对一些生态设计共性的问题,做专题分析和研究。
4.2 生态设计技术体系构建
根据国际、国内标准要求,产品必须要有环保声明(ECO Declaration),其内容包括产品信息、产品生命周期的延续、产品功耗、电磁辐射防护、噪音防护、有害物替代和防护、产品包装、回收管理信息、客户相关文档等方面信息。环保声明是对产品的总的要求,在不同设计领域中要贯彻生态设计四大原则,应用到通讯设备设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而构建一个生态设计技术体系,有利于四大原则在设计流程中落实(图4)。
图4 生态设计技术层次体系
生态设计技术体系由3个层次设计文件或系统构成。第1层次是生态设计指南,是生态设计的通用指导性文件,帮助研发人员对生态设计的了解,列出常用的分析、解决生态设计问题的方法。
第2层次是生态设计检查表,建立产品完整生命周期设计的闭环检查、验证方法。从研发项目开始到结束,纵向四大硬件设计领域的每个设计节点建立检查表(check list),检查下图的生命周期环节落实情况和生态设计原则的贯彻情况(图5)。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
图5 产品完整生命周期
第3层次是生态设计支撑性系统,包括有害材料及限量列表、环境友好材料列表、免拆卸装配技术列表等文件,以及回收利用鱼骨图评价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生态评价系统(Life Cycle Assessment),为研发项目提供专业设计指导。
4.3 产品生命周期生态评价系统
笔者所在企业已经采用LCA产品生命周期生态评价系统,该系统最后把所有的统计数据转化为二氧化碳,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生态环保的评价指标(图6)。
图6 LCA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评价系统
但是这个综合评价系统还需要不断完善,因为只考虑二氧化碳指标,会导致“节能减排”没有和“节约资源”、“环境污染”统一考虑。
并且著名学者尹应武先生在所著的《上善是水——-破解地球危机》中,对片面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等主流观点提出了质疑,明确提出“水失衡”才是一切危机之“源”。所以完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评价系统需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1)根据一次能源、资源以及最终用户获得的通信产品作为评价依据,才可以对不同过程的研究结果具有相同的评价基础。
(2)考虑全过程的物耗及相应能耗平衡数据;根据全过程物耗衡算给出废气、废水、废渣,包括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的数量,以评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小。
(3)为了简化分析评价系统,确立几个指标性的物质(象二氧化碳、水)作为环境评价的标准因子,对其他因子进行归并,每种指标性的物质代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影响类别。比方说水代表着水资源消耗大小的指标,二氧化碳代表着化石能源消耗大小的指标。
(4)给出全过程生产成本、投资等,以评价经济上的合理性。有理由相信生命周期评价将逐步成熟起来,成为生态设计的科学评价方法,为实现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5 结语
以恭谦而积极作为的态度,吸收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性地实践通讯设备生态设计,使通讯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破坏自然环境,最终以无废循环融入地球生态系统中,为多数人现代化提供高可靠又低成本的通讯网络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位通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使命。
笔者希望本文也能带给不同行业的读者一些思考。生态环保不只是政府部门、环保企业的事情,也是各行各业都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各行各业发展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可以通过少污染甚至不污染的方式实现。大力提倡生态环保的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在设计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并兼顾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体现出富有社会责任企业的作为。
参考文献:
[1] 邓英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生态意识薄弱,多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种问题。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埋头书本,与实际生活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态教学 教育意识 策略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向学生传达情感社会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鼓励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感受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转变教师思维与文本解读法
在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意识教育,教师应该率先树立生态意识,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学习或模仿教师的行为,从而在自己的心中树立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是教师渗透生态教育的契机,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生态环保知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转换一种思维,从逆向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本。首先,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自学生字,了解“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美丽。接着让学生寻找重点段落,《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一文章的作者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作者旨在介绍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说明里面的植物多种多样,生态环境优越。 但是,教师利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展示了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乱砍滥伐的现象,很多生活在西双版纳森林红濒临绝种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到现如今西双版纳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原始森林被破坏的现状。在同学的心灵深处埋下保护环境的火种,让学生自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生态文学的研究领域,与时俱进的对现当代的生态问题进行探究;其次,还可以在教师结束课程的时候,预设一些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问题,展现自我思考的思路;再来,教师引导学生写关于环保的作文,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环保思维方法,去探究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学习《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文本教育中感受到生态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地方较明显地表现大熊猫的特点呢? 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学习了课文以后,知道大熊猫除了体态可爱”这一特点外,还有数量稀少这一特点,学生能从课文第15小节的“正因为……只有1000只左右”,这句话知道大熊猫数量稀少。而且还是“活化石”。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收集关于大熊猫数量减少的原因,这就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久而久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有铺垫作用。
3.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比闭门造车更能加深学生对主题思想的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首先得让学生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自我反省在生活中自己的破坏环境的行为。那同学们切身的感受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或者开展环境保护交流座谈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在学习了七年级的第四章节《动物世界》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动物品种,开展了一次《保护动物,热爱地球》的知识讲座。教师在讲座开始之前就学生关于动物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动物的图片,让后向大家介绍这些动物。让学生收集关于濒危动物灭绝的原因,进行交流。讲一讲你家的小动物,或者你跟小动物之间的故事等。教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讲座活动中,从自身对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交流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得感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
4.实现生态意识从身边事做起
现如今的社会、学校中存在很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随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植物,滥捕滥杀等行为。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一名对环境保护有益的环保小卫士。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生态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笔者在学习完《江山多娇》这一单元的时候,采用逆向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环境,组织了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各处进行考察,用笔去记录,写下观察到校园后的感受;用相片去记录,真实的发现对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对校园环境的破坏;让后用自己的行动去美化校园,捡起地上掉落的垃圾,扶起被踩踏后的树木花草,树立公示牌,让所有的学生一起来爱护学校的环境。回到课堂之后,让学生画一画,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画一张环保宣传画。或者写一份环境保护建议书,可对个人、也可以对家庭,学校社会发出关于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建议。并且让学生谈谈:你能为环保做一件什么事?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唯一生存的地球。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方向,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要让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师生之间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让自身成为保护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一员。
【参考文献】
【1】王牧华,靳玉乐.生态主义课程思潮引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描述的是罗布泊的今昔,表达了作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遭破坏而痛惜的心情,呼吁人类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你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上,确保语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具有高质、高效的收益。由此可见《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资源。?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青年是一种可行之举。例如:《散步》、《我的母亲》、《老王》等课文,学生可在阅读中感悟哲理,老师要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让他们在学习中明白道德规范,懂得做人道理,犯错时勇于承认错误,生活中学会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并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㈡在“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的言行与思想是相互影响,这对每个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教他们做个知荣辱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在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其中有一个小组专门负责搜集街头不规范用语、荧屏错别字、报刊病句、低劣广告等语言现象,在活动总结时,我乘机跟他们讲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第五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让学生明白乱用或错用汉字是违法行为。又如在口语交际?“我也追星”的“说明星―评明星”这一教学环节中,针对明星们有的偷逃税款、有的索要高额出场费、有的涉黑、有的吸毒等现象,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追星”,然后,我借此机会对学生说明星瑕疵,让学生明白追星有度,不能学明星的违法行为,教育他们做个知荣辱的人。
㈢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法制事件,规范法制行为
学生学习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中可渗透一些法制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也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美德的形成打下基础。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