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0:56:11
导语:在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全面落实《省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文件要求,进一步改善全乡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的环保和垃圾处理意识,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山清水秀地干净”目标,根据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转发县关于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
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政府支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讲求实用”的原则,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构建农村环卫队伍,建立和完善“户分类定点投放、村收集转运、乡集中处理”的乡、村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成农村存量垃圾集中治理。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乡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并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乡村环卫一体化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为干部群众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共财政扶持、专业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推进体制,实行乡、村、组三级联动,分级负责,协同推进。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垃圾处理工作。
2.科学治理,合理利用。注重对乡、村、组垃圾的清扫、清运、处理等治理措施,保持农村的良好环境卫生,重视垃圾分类,按照资源化利用的原则,对可回田复土、堆肥利用、能源转换的垃圾尽可能回收利用。
3.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既着眼当前,又兼顾长远,科学规划布局垃圾处理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能力,因地制宜,选择经济适用、安全无害的处理方式和技术;建立和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提高垃圾处理率。
二、主要任务
按照省、市、县提出的“今年全面铺开、三年提前验收”总体要求,明确年度工作任务。
(一)工作任务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1)以村为单位,在全乡所有村组开展存量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2)在各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道路沿线、水塘边和村庄可视范围内基本没有垃圾,村庄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1)乡启动集镇污水处理建设规划。(2)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点全面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积极探索节约有效的技术和途径,因地制宜选择简便易行、生态环保的农村污水处理工艺,严禁生活污水直排直放。(3)水库水质治理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全面取缔或补签水库承包合同,全面实行“人放天养”,坚决打击畜禽养殖污水直排、施肥养鱼等行为,确保水库水质全部达到III类以上。
(二)工作任务
在全乡村组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常态,实现“六个有”和“六个基本没有”。“六个有”即:有机构队伍,有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及网络,有生态高效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有稳定来源的工作经费,有保洁、管护机制,有考核评比具体措施;“六个基本没有”即:集镇内外基本没有垃圾,村庄内基本没有垃圾和村庄周边基本没有成堆垃圾,水面基本没有漂浮的垃圾,岸边基本没有乱倒的垃圾,公路、通道沿线可视范围内基本没有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没有乱排乱流。
(三)工作任务
在全乡所有区域形成科学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长效机制,使垃圾污水治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运作模式
结合__乡具体实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对农村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置,严格末端控制,严禁垃圾进入江河、水库等水体,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一)垃圾处理模式
1.乡镇处理模式。乡政府兴建1座(或多座)垃圾填埋场,集镇附近的村负责在辖区各个组内设立垃圾收集点,采取“户保洁、村收集、乡处理”的方式,其中:“户保洁”即各村民小组由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并将垃圾初步分类后投放到指定地点,小组聘请保洁员(一般一个村民小组聘请一人)负责将定点投放的垃圾收集拖运到本组的一个固定场所,同时负责本组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村收集”即由各村聘请的环卫专干负责村庄道路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工作,并将各村民小组固定堆放点的垃圾收集清运到本乡的垃圾填埋场。
2.村组处理模式。偏远(离集镇远)的村庄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利用自然沟壑或废弃坑塘、砖场深坑等地形建设小型垃圾填埋场(没有的就在山场上选址新建),通过“户保洁、村收集处理”方式,进行填埋或焚烧,解决近期山村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问题,零星散落农户以户为单位处理为最佳方式。同时,垃圾填埋或焚烧前,也要从源头上进行分类减量化处理。
(二)污水处理模式
各村应根据农村具体现状、特点、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模式。
1.分散处理模式。可在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推开。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自然处理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
2.集中处理模式。可在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村庄推开。将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处理设施处理村庄全部污水。污水处理采用自然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工艺形式。
四、实施内容
(一)宣传动员,教育引导。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改善农村环境、转变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新生活”宣传活动,开好乡、村农村清洁工程动员大会,组织开好各村民小组清洁工程动员大会。采用广播和图展、标语、横幅等形式,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意识,教育宣传农民将生活垃圾简单分类,养成定点投放的良好卫生习惯,积极参与农村垃圾集中治理工作。
(二)迅速启动,集中清除。
从8月底开始,利用2个月时间,在全乡组织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的农村陈年存量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存放多年、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的存量垃圾,可对上层垃圾进行清理后覆土绿化。道路两侧、排水沟渠、饮用水源地等区域的存量垃圾,要进行彻底清理,转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清理后的区域及时硬化、绿化,及时配套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巩固工作成果。
(三)完善机构,定岗定人。
按照“管干分离,养事不养人”的原则,乡政府安排专人负责乡域内生活垃圾治理的指导、督查、服务和具体操作;各行政村按人口3左右的标准配备保洁人员,优先从低收入农户和低保户中聘用责任心强、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每个村至少配备1名环卫专干、每个自然村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组建稳定的农村保洁队伍。
(四)摸查情况,合理布局。
各村需摸清本村各自然村基本情况,包括户数、人口数、日产生活垃圾量等情况,做好自然村的垃圾收集点选点工作,利用现有的处理垃圾手段,对收集点的垃圾及时进行填埋或焚烧。对本村各自然村和路网的布局做好梳理,规划一条合理的垃圾清运路网,为实施垃圾长期处理工作打好基础。
(五)配置设施,尝试运行。
乡政府建设好垃圾中转站、建筑垃圾消纳场所。逐步淘汰露天垃圾池、垃圾房等非密闭性垃圾收集设施,集镇和村庄可按10-15户配备1个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从垃圾中转站到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当使用密闭式专用车辆运输,从村庄到垃圾中转站可使用密闭式简易车辆运输。环卫保洁员按标准配置“一车、一铲、一钳、一帚”和保洁服。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统分结合、分工负责”的推进机制,乡成立由党委副书记、乡长__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__、常务副乡长__、综治办专职副主任__任副组长,中、小学、卫生院负责人、乡干部、各村村主任为成员的__乡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__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日常工作。各村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根据村民小组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工作人员,村支书和村主任要亲自抓,具体划片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在乡驻村干部指导下制定村规民约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细则,层层落实,长抓不懈。
(二)明确分工。
(1)乡政府职责:负责保洁队伍、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建立实施保洁和垃圾收运管理制度。(2)村组和理事会职责:制定实施环卫保洁的村规民约,管理环卫设施,按“一事一议”要求做好生活垃圾处理费收取工作,做好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工作。(3)环卫专干职责:负责村主干道的清扫,村主要活动场所的保洁工作,村组范围内固定投放点的垃圾清运到垃圾中转站或填埋场;协助村干部负责自然村保洁员选聘、监督。(4)保洁员职责:负责自然村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打扫清运和农户投放点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处理工作。(5)农户职责:主动做好门前“三包”、垃圾源头分类和定点定时投放工作。
(三)落实经费保障。
按照“村民自治、乡村资助”原则,乡政府承担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费用。村、组承担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保洁及环卫专干、保洁员工资等日常运行保障费用。各村民小组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在乡政府的指导下确定收费标准,主要用于村庄保洁费用,包括垃圾分类减量、收集、清运至本组垃圾固定存放点的费用。
(四)深化宣传教育。
乡、村和村民小组要利用宣传单、图展、标语、会议等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常识。及时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和工作要求,大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先进典型。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开展观摩培训,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督查考核
(一)建立督查机制。
乡政府将分工作组定期调度、督查、抽查、通报有关情况,制定督查考评方案,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与集中督查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对各村清洁卫生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进行考核,重点督查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保洁人员队伍建设、卫生费收缴、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群众满意度、垃圾收运、人员配备和经费收支等情况。同时,要将考核结果进行排序,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对体制机制不健全、经费收缴不到位、工作迟缓、进展不力的村进行批评并在年终考核时扣除相应分值;对建设工作不力给全乡治理工作带来被动和负面影响的,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乡政府将对各村进行评比表彰,各行政村要在农户中开展“卫生户”、“文明户”、“清洁户”等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农户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
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实现“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为总目标,按照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区要求,坚持“重点推进、示范先行”的原则,到xxxx年,在全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城乡道路清扫保洁率达到xxx%,垃圾收集率达到xxx%,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xx%。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乡镇实施,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做到上下结合,整合资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当前,兼顾长远,科学系统地规划、利用、建设经济适用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基础设施。
(四)坚持城乡一体、长效管理的原则。把长期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综合整治与长效管理结合起来,试点先行,全面铺开,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全面提高我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队伍建设。
每个乡镇(街道)要明确x名班子成员负责辖区内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各乡镇(街道)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要确定x-x名专职干部具体负责垃圾清运处理、车辆管理和检查考核工作;各行政村按垸落和人员情况合理配备保洁人员,负责公共区域垃圾清扫、农户垃圾收集、清运及垃圾桶清洗保管、回收可利用废品等工作。
(二)设施配置。
按照《x区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规划》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科学配备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或地埋式环保垃圾桶,不断提升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械作业能力,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三)垃圾分类。
按照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从垃圾产生的源头抓起,以农户为主体,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鼓励推行生活垃圾家庭初分和保洁员再分的两次分类方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离和就地减量,减少进入末端的垃圾处理量。
x、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制品等可回收利用类垃圾农户自行收集,村组保洁员定期收购后,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回收,并在全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价格指导、统一规范经营。
x、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由农户单独收集后就地处理,结合粪便、污泥及秸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包括家庭堆肥处理、村庄堆肥处理、利用农村沼气工程厌氧消化处理、以小组为单位指定公共存放点就地消化处理。
x、砖、瓦、石块等无机垃圾宜作为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未能回收利用的砖、瓦、石块等无机垃圾以小组为单位指定公共存放点,在土地整理时回填使用。
x、对有毒有害垃圾,尤其是废弃农药及其包装物,应当就近收集,选择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场所分类存放,妥善保管,由村组保洁员及时交由乡镇(街道)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进行无害化处理。
x、对其它不适宜回收、不可降解的垃圾由各村统一收集到清运点。
(四)运行管理。
x、分级负责。按照“区、乡镇、村组”三级负责机制,采取“示范引领、分步实施”的办法,确保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有序开展。
x、市场运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要实施市场化运作,各乡镇(街道)对于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和清运作业,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司运营,政府部门给予监管。
规范管理。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日常运行,实行“区级主导、乡镇(街道)主管、村级主抓”,以乡镇、村组基层单位为主体,广泛发动群众,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作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制定出合民意、适乡情、切实有效
“美丽家园、清洁乡村”
的管理办法。
(五)资金保障。按照“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区政府实施“以奖代补”、镇村自筹资金和村级“一事一议”等方式,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保障体系。
四、时间安排
(一)xxxx年x月--xxxx年x月,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编制规划。
(二)xxxx年x月--xxxx年xx月,在x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整镇推进工作;在x镇x村、x村,x城村、x村、x铺村,x村、x村等x个试点村建设村级回收点,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价格指导、统一规范经营。
(三)xxxx年x月--xxxx年xx月,全区“三镇一乡”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整镇推进工作全部完成,xx%以上行政村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覆盖率达到xx%。
(四)xxxx年x月--xxxx年xx月,所有行政村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覆盖率达到xxx%。全区农村环卫保洁队伍逐步稳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达到湖北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区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x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工作专班由成员单位抽调专人组成,负责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检查督办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和x新闻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对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跟踪报道。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村组、文明户的创建活动和卫生
、卫生户评比表彰活动。
(三)明确责任分工。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目标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明确职责,加强协作,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顺利推进。
x、区考核办: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的考核工作。
x、区宣传部:负责农村生活垃圾的宣传工作。
x、区农办: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督促村组建立完善保洁体系。
x、区发改局: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
x、区财政局:研究财政支持政策,整合资金,及时拨付资金并加强监管。
x、区监察局: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督查工作。
x、国土分局:负责协调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用地计划。
x、环保分局: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x、区住建局:负责组织指导规划布局、场站建设,承担统筹协调、指导督办等日常工作;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检查验收工作。
xx、区教育局:负责乡镇中小学校园环境卫生,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卫生宣传和教育工作。
xx、区交通运输局:负责完善农村公路网络,负责公路主干线沿线的垃圾清扫、收集和运输工作。
xx、区水利局:负责全区河道的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河道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xx、区农业局:结合农业环保项目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xx、区林业局:结合造林绿化项目推进全区乡村绿化、美化工作。
xx、区卫计局: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城创建工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xx、区供销社:结合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xx、各乡镇(街道)负责组织好乡镇辖区内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中转站(地埋式垃圾环保桶)运行管理等工作,对各村垃圾处理工作进行指导、督查、考核。
关键词:农村建筑;环境保护;污水;生活垃圾;生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农村建筑整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在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和聚居地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不少问题,如: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仅简单处理后排放,造成了村庄周围土壤、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农村畜禽屠宰的废物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水渠、河流;农民放养的畜禽任意在村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放,雨水冲刷进入水体,生物残体腐烂发酵,有害藻类孳生,池塘富营养化,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农村建筑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生态策略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建立长远的发展观,协调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发展。应在农村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从生态的角度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2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2.1 农村污水污染现状
广西农村多分布在丘陵区,村民房屋依山地而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用上了自来水以外,其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用水仍为河水、井水及山泉水,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严重。长期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农田和河流,将会加大农村地区周围水环境的自净负荷,污水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村庄周边自然水体水质下降,从而导致水质污染问题,进而影响村民安全用水威胁村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传染病流行。
2.2 农村污水特点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为:①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污水,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②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住房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然村落布局零散,排污口设置无规律,大部分没有排水收集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
2.3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
农村建筑污水治理的生态对策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提出收集处理的要求,应采取源头控制的原则方针,着重从生活污水的收集模式、污水处理技术这两方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广西农村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照搬采用城市和北方地区解决环境问题的模式。
广西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现状存在污染源分散的特点,因此,农村污水收集模式应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污水收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庭院收集排放模式:由于广西山多,平原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且广西境内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存在部分村民居住点住户分散、高程落差大、地势复杂,不适宜建设管网或沟渠收集污水,可以散户为单元就地收集处理生活污水,优先考虑采用单户或几户的庭院收集排放模式,具有灵活性高、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广西山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有现实意义。
②分散收集排放模式: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住户分散,相互之间距离远,地势起伏,将污水收集到一起集中处理,难度很大,甚至需要进行污水局部提升。为了有效治理污水并节省工程投资,可采用分散收集的模式。该模式可根据村庄的居住密度、地势坡度、沟渠路桥位置等,将每个村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区域,各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单独排放或回用,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
③集中收集排放模式:通过铺设全村污水管网,将污水收集后,再进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为城市污水收集的主要形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彻底、出水水质标准高、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该模式适用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生态策略最高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产品价值再利用和废弃物质再循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从“供水—用水—排水”的单向线性水资源代谢系统向“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回用”的闭环式水资源循环系统过渡。然而,目前由于“污水回用”的建设成本还相对较高,要求的技术工艺也较为复杂,因此,在非缺水地区现在还不提倡采取这种措施,而在水源型缺水地区且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建议考虑选择污水回用方案。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生态净化三个步骤,主要以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单项技术的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同时把污水处理与农村环境的生态修复、生态整治以及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处理生活污水、又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体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理念。
根据广西农村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水污染控制的特征,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选择投资较低、运行费用较低、便于运行管理的技术,并综合考虑污水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在对水环境要求较高的农村,应采用生物生态结合的工艺。常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分为自然净化系统和人工处理系统两种。推荐采用人工湿地、土地渗滤、厌氧生物膜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池、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作为广西农村污水处理的常规技术;将化粪池和沼气池作为污水处理的预处理技术。有条件的农村宜合理利用丘陵地区的高差减少污水处理设施的动力消耗。
目前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工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各种处理工艺还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进行,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定会快速发展,同时也会极大地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状况和农村水环境。农村污水的处理应满足当前达标处理与今后再生利用的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既解决当前村庄污水达标处理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今后回用的需要。
3 农村垃圾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3.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及特点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生活在村、屯的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可回收废品,砖石、灰渣等不可回收垃圾等。近年来,广西已在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在75个县(市)开展垃圾“农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试点。但在一些偏远农村,由于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围村堵河”现象堪忧。特别是随着城市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为节省成本,城市的污染工业、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往往选择向近郊和农村转移,以致农村环境逐渐被污染,使碧水蓝天、空气清新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垃圾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垃圾产生源高度分散、产生密度低,交通落后,集中收运处理困难。因此,农村生态建筑中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强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强化回收、分类处理。
3.2 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广西农村建筑基于生态及可持续视角,考虑集中和分散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偏远农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村屯分散处理模式,让垃圾不出村、不出屯,就地科学处理,创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广西农村的体制、经济状况等现状,可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分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和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二种,有条件的农村应优先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
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适用于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与距离垃圾处理场(厂)太远而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乡、镇、村、屯。采用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的地方,应遵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合理选择简易堆肥、沼气池和水泥窑协同处置、热解、焚烧、简易填埋等单一或组合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县级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它原则上适用于处于垃圾处理场(厂)周边约30公里范围以内、与城市间运输道路60%以上具有县级以上道路标准的乡、镇、村、屯以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村庄。对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农村,由转运工人负责将转运站收集的垃圾运输至县市垃圾处理场(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运输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从乡镇转运到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的垃圾,由无害化处理场(厂)按国家标准、规范进行处理。
3.3 生活垃圾处理
农村建筑生活垃圾的生态对策为及时收集、清运垃圾,保持村庄整洁,是针对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一般性要求,以改善村庄普遍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随意弃置的现状,对村庄环境生态治理提出垃圾应收集清运的具体管理要求。
目前,能够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的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各系统所追求的目标相互一致,各有利弊,技术难易程度差异较大。农村建筑的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策略上侧重于居民的垃圾产量控制、分类收集等源头处理。而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应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转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等重点环节,这需要国家、各级政府落实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垃圾处理技术往往是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投资费用较大的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农村实用性较差,而垃圾填埋以其处理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较易在农村推广,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堆肥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生态对策探讨
农村建筑的生态理念应当从村庄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规划开始,以确保实现土地节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展现自然乡村景观、促进人文生态建设、合理配置各类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改变农村污染物无序排放现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广西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污染物的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根据村庄所处区位、人口规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符合广西农村各地实际的污染物处理方式和利用措施的生态策略。
农村建筑环境保护工作的生态策略的基本原则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尽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循环利用率高的新特征。实现人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因此农村建筑应着重生态建设与规划设计的结合,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村庄选址、场地布局、道路交通、服务设施配套等村庄建设发展问题,和景观生态格局、生态环境修复、空气污染防治、绿地规划等生态环境规划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参考文献:
[1] 佟庆远,等.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近年来,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对农业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特别是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秸秆焚烧、畜禽粪便的不科学处理,“三废”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
1、农药污染。农药防治蔬菜、果树及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农药,或不合理配制,或盲目混用多种农药,造成了病害虫抗药性增强,致使蔬菜、水果的农药污染加重,导致了一些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超标,进而影响到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化肥污染。随着农村向城镇化的推进,青壮年到了城市打工挣钱,许多村庄只剩下了老年人和小孩,在土地多,又没有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民种地只有靠多施用化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样,农作物如果过量施用了化肥,势必导致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的含量减少,硝酸盐含量增加,而亚硝酸盐与胺类结合形成的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也会增加,如果人体食入此类食物,身体极易诱发胃癌和肠癌,这进而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秸秆焚烧。由于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大多数忙于在外地打工挣钱,农忙过后,农村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要想将机械收割后的秸秆捆扎搬运离田地,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就地焚烧秸秆。秸秆焚烧不仅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而且产生的滚滚烟雾,不仅污染了大气环境质量,而且严重破坏了农业环境质量。
4、畜禽粪便污染。据调查部分养殖小区,畜禽粪便大多是露天存放或随地排泄,养殖业污水,由于大多数的牲畜采取圈养,农户会定期对饲养圈进行清理工作,清理后的污水也随着简陋的沟道随意排除,这样既不卫生又污染农业环境。
5、工业三废污染。如我乡延家底村,拥有一座大型露天煤矿,据调查此矿,年产废渣30万吨,废渣基本用来垫地,废水基本全部下渗。特别是粉尘污染,村民反映比较强烈,这给当地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6、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污染。如我乡延家底村总户数145户,总人口480人,其中:每户每天生活污水排放约0.01t,全村每年生活污水排入沟渠276.7t,自然蒸发300t,生活垃圾日产0.015t,基本全部进行填埋。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村里还有许多的小污水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已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招致了许多苍蝇,进而影响了周围村的农业环境。与污水相对应的另一项影响农业环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以及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因村民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另外,一些村民在收割后农作物后,对秸秆就近堆放,部分焚烧,部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堆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
二、治理对策
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统筹规划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农村环保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各级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制定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3、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扶持,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农业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多渠道筹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群众集资等方式解决投入问题。三是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大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科研攻关的投入。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方面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农药、化肥等的生产、销售、使用环节进行统一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实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对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一律不得上市销售。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开拓农产品市场,引导农民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
5、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农村山、林、田、水、路、垃圾和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农村排污治污基础设施建设。
6、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采取分散或集中、生物处理等多种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在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方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的农户生态循环模式和“一池五改”(沼气池、改水、改土、改厨、改厕、改圈)的生态家园清洁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一、垃圾分类理念不断深化,分类实践模式逐步成型
多年来,西城区始终坚持“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广泛参与,街道具体组织、居民积极参加”的基本原则与工作方式,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垃圾分类与减量活动,促进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从理念到行动、从不可行到可行,实现了垃圾分类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一)以开展“四个分类”为抓手,着力推进垃圾分类规范管理
“四个分类”是垃圾收运处理的全程工作新模式,是指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环节管理。由西城区最早提出并实施,并于2010年列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内容,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新标准。西城区狠抓并以试点推进此模式,主要在于加强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体系建设与创建活动,使之形成一个闭环链条与工作模式。
1.抓住分类投放环节。为做好源头分类工作,西城区加强了新创建达标试点小区的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政府采购为居住小区的居民每户一次性配备了2个户用垃圾桶和730个家用垃圾袋,袋的颜色与桶的颜色相对应,便于居民前端分类。在为居民免费发放桶、袋的同时,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和宣传手册,告诉居民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为从源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抓住分类收集环节。在做好居民家中分类的同时,又为新建达标小区配备了三种颜色的120升或240升的院内分类桶,并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公示牌(栏)和展板,以及用于分类装运的垃圾车,同时根据要求每80-120居民户配备2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居民进行宣传、指导和对厨余垃圾进行分拣。
3.抓住分类运输环节。为扎实做好垃圾分类运输工作,西城区始终坚持将厨余垃圾送到西便门的厨余垃圾专用清洁站;可回收物交由有资质的回收公司;其它垃圾由物业运至附近的密闭式清洁站。对于厨余垃圾,西城区环卫中心还专门成立了由120余人组成的北京市裕远达清洁服务中心的分类运输队伍,分别与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进行对接。
4.抓住分类处理环节。送到西便门两个专用清洁站的厨余垃圾,先由市环卫集团运往马家楼垃圾转运站,再转运至南宫垃圾处理厂进行生化处理;生活垃圾则主要由市环卫集团负责运送到安定垃圾填埋厂、门头沟鲁家山垃圾处理厂和阿苏卫垃圾处理厂处理。
截止2016年底,在西城区457个封闭式小区中,已经开展垃圾分类达标的小区有371个,占81%;有21.3万户居民、62.8万余人参与;共设有垃圾分类指导员2070人;仅2016年,371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就收集清运生活垃圾23.44万吨,厨余垃圾1.66万吨(占比7.08%),完成了年初与市政府签订的《2016年工作目标责任书》。
(二)积极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
宣传发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更是关系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的成败。十几年来,西城区始终坚持宣传先行,广泛发动社会单位与社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促进垃圾分类理念与行动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物业、进家庭。
1.坚持每年与社会公益组织签署垃圾分类宣传培训协议,由专业老师就垃圾分类现状、规划和目标等进行讲解。“十二五”时期,仅在辖区15个街道、社区和学校开展宣传培训就达630余场次,对8万余名社区物业人员和居民进行了宣传培训,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品20万余份。
2.坚持每年组织街道、社区、物业、居民和学生开展“垃圾分类一日游”活动。 “十二五”时期,仅集中组织参观就达80余次,参加人员3000余人。通过参观垃圾处理厂和再生资源回收厂,有效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
3.引入绿色啄木鸟、联众公益、绿芽等社会公益组织深入垃圾分类小区,采取入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折页和《致居民的一封信》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和组织环保图画展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用自身行动为实现辖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作出有益贡献。
(三)加强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精品小区试点工作
从2014年开始,西城区在推进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率先提出了以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为目标,探索垃圾分类精品小区的建设思路,并就垃圾分类精品小区设立了三个标准:一是精品小区的厨余垃圾(绿桶)纯净率达到80%以上;二是精品小区的居民参与率达到40%以上;三是精品小区要有一支由居民组成的垃圾分类宣传队伍。精品小区推行三年以来,全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居民参与分类的意识逐步提高,分类小区物业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全区统一制作了“垃圾分类精品小区”牌匾,达标后由物业结合本小区情况自行挂牌,接受居民监督。截止2016年底,全区共有30个小区发放牌匾,成为垃圾分类精品小区。
(四)强化部门沟通协作,不断探索和创新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
垃圾分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协作、街道推进一直是西城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主导方向。多年来,西城区不断强化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促进市政市容、园林绿化、环保、环卫之间的有效配合与互相监督,形成了前端垃圾分类、中间分类运输、后期分类处理模式与管控机制的一体化、常态化、标准化。
1.建立了垃圾分类管理案件移送城管查处机制。街道、社区和居民发现小区物业不按要求收运垃圾,出现混装混运和不分类等情况时,及时上报区市政市容委,由区市政市容委核实后,填写案件转移单发至城管,由城管对不按要求实行垃圾分类的居住小区,依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五十九条和第六十一条,对相关物业等单位进行行政处罚。
2.形成了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标准。借助开展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标准化试点契机,由区市政市容委起草并实施了《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对垃圾分类内容、各部门职责、分类与处理流程等进行了规范。同时,与区房管局协调沟通,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小区建设的标准化中,强化对物业的年终评比和考核,督促物业主动履职,使垃圾分类工作形成常态化、标准化。
3.推进了园林落叶资源化处理新模式。从2012年开始,西城区在朝阳区东坝改造、修建了全市首家园林垃圾处理厂。同时,积极协调园林和环卫部门,每年对全区的园林落叶进行统一收集、统一堆放、统一运输、统一资源化处理。连续3年,每年清运和处理园林垃圾和落叶10000余吨,有效推进了垃圾减量化。
从2010年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列入市政府折子工程开始,西城区已连续6年完成了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任务。2014年,西城区生活垃圾总量593326.54吨,2015年为593229.57吨,同比减少了96.97吨,减幅0.02%,年度垃圾总量开始出现负增长并保持至今。
二、垃圾分类虽见成效,深入推进还需居民广泛参与
垃圾分类是一项典型的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工作。就西城区而言,后端硬件保障工作已经到位,由专门的运输单位,设定专门的运输路线,坚持每天对各个小区分类出来的厨余等垃圾进行单独运输,最终送到市里的处理场所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应该说,政府承诺的保障是过硬的。曾有人大代表质疑小区分类出的垃圾是否最终到后端,与其它垃圾又混在一起填埋,并为此打车跟踪运输车辆到处理厂,当亲眼所见处理流程才终于消除了疑虑。然而,前端的居民⒂牖方谑贾詹痪∪艘猓真正能做到在家里进行源头分类并长期坚持的少之又少,形成大家都觉得应该干,但很少有人能从我做起的怪圈。因此需要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从源头上促进广大居民的广泛参与。
一是“破窗效应”影响大局。常言说,没有奖罚就没有管理。目前,对垃圾分类还处在政府倡导、公众自觉参与阶段。一些居民能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家庭做起,源头分类,但也不乏一些居民怕麻烦、图省事,不管是其它垃圾还是厨余垃圾,全都扔到垃圾桶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前端垃圾混乱投放,直接影响后端的分类处理。另外,目前垃圾分类还没有像日本等国家那样采取的是一种强制措施,对不进行分类的居民没有处罚,对做得好的居民也没有鼓励,时间一长,参加分类的居民的积极性受到了伤害,政府几经努力宣传发动取得的成效付之东流。
二是后端处理和居民需求还有距离。居民怎么分取决于后端怎么处理。目前,小区居民分类主要是将剩菜剩饭作为厨余垃圾分出来进行堆肥处理,另外一些有价值可以再利用的进入了回收体系。而一些低值的再生资源,由于没有回收渠道,或成为城市乱象,或滞留在居民家里,比如旧衣服,八成新的成衣可以捐赠给民政部门,稍旧一些的衣服却没有处理渠道,卖废品不收,扔到垃圾桶可惜,送人没人要,只好长期占据在家里,这种情况很多家庭都存在。虽然现在有“衣衣不舍”等企业开展了旧衣服回收业务,但覆盖面还不广。再比如废旧床垫、废旧家具的乱丢乱弃等。做好后端处理渠道的对接,以保障促进参与,也是推动垃圾分类广泛开展的必要手段。
三是垃圾分类主责单位推动力不够。《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垃圾分类责任人进行了明确,实行物业管理小区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未纳入物业公司行业管理考核,使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成为一项软指标。信誉好、社会责任感强的物业公司比较支持垃圾分类,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丰融园小区的北京麦斯顿物业公司。该物业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总部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指标每年进行考核。而有些物业只看经济利益,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对推行垃圾分类或推卸责任或敷衍了事。实践来看,物业履职好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四是垃圾分类的工作站位还需进一步提升。从垃圾分类的结果看,垃圾分类的意义在于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加大再生资源利用,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从垃圾分类的过程来看,意义在于培养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参与文明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政府推动社会治理的平台。由此可见,垃圾分类过程的意义与结果的意义同等重要,甚至于过程大于结果的意义。垃圾分类绝不仅仅是环卫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事,而是需要政府各个部门共同推动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加强软环境的推动,要把宣传发动、意识的培育同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垃圾分类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三、系统工程亟待统筹解决,多措并举方能破解难题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到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蔡琦市长在大乘巷教师楼小区调研垃圾分类时也提出:要落实总书记要求,加大对居民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垃圾分类要作为社区的基础工作来抓,抓源头分类;要抓好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两个环节;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要巩固现有垃圾分类小区运行体系,提升工作水平;要做好示范工作转化,从点向连线成片转变。遵照领导要求,西城区将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在不断总结提炼以往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坚决落实上级指示要求,坚持从建设生态城市大局出发,从垃圾源头着手,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完善激励惩处政策,促进辖区垃圾分类再上新台阶。
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垃圾分类靠的是居民参与,说到底是居民生活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需要从认知、到参与、到坚持的过程。这就需要宣传工作跟上,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利用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理念,营造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氛围;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宣传工作常态化。街道、社区、物业将持续开展社区课堂讲座、组织居民参加“垃圾分类一日游”、聘请志愿者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组织居民自觉自愿擦洗垃圾桶等各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向广大居民宣传普及垃圾减量与分类知识,动员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二是培育组织,形成互动。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形式,扶持更多的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到垃圾分类宣传中来,并根据各公益组织的特点,从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培育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实现居民教育居民,推进垃圾源头分类。
三是完善政策,形成激励机制。研究制定西城区垃圾分类奖励措施,并列入财政预算;对活动经常、效果显著的社会公益组织给予资助,对垃圾分类开展好的小区物业给予奖励,对积极参与源头分类,并形成带动效应的居民给予表扬;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意见,促进垃圾分类指导员真正发挥作用。
四是落实责任,健全管理。落实物业公司对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对物业的升级评定中,使垃圾分类作为物业的一项常态化工作。落实垃圾分类案件移送机制,对不执行垃圾分类的企业单位,依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本着以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给予执法保障。建立街道、社区考核评估制度,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基础工作进行考核,将地区垃圾分类开展的情况作为街道城市管理水平的指标,定期进行监督与评估。
以加强乡基础设施建设、风貌塑造、数字化城管建设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以“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评价体系标准,根据科学规划、统一组织、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水平,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建党90周年献礼。
二、工作目标
到今年年底,要实现全乡80%的乡镇、60%的村庄达到“四化”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超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标准要求。通过治理,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规章管理制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有效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环境综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广泛彰显区域特色,全面提升城乡环境治理总体水平。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在继续推进环卫“五个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以奖代补、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级实施”的方式,积极推进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功能和服务网络。一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环卫设施重点规划要求,我乡计划在广东湾村、蚂蝗箐村、干坪子村分别修建两个垃圾房。其次,重点抓好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作好项目可研、立项、初设等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到2015年,我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5%,继续保持北部地区领先水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达到北部地区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村社要因地制宜地采用“沼气厌氧”、“湿地净化”及“村收、镇集、县处理”、“卫生填埋”等方式,对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二是抓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交通指示牌、旅游标识牌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公路、车站等重要节点部位建设公示牌、广告牌、指示牌,方便村民出行,提高村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知晓率。在村社有计划地建设规范农村市场交易秩序,改善城乡环境和乡村居民生活水平。
(二)持续治理“乱”,巩固治理成果
将日常治理和专项治理相结合,持续开展治理“五乱”工作,消除“盲点、死角”,避免回潮反弹。一是继续治理垃圾乱扔。继续完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加快实施城乡环卫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重点治理乡、村结合部、集贸市场、小巷、公路、河道等区域存在的卫生死角。今年底,全乡要基本建成“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机制,同时要认真贯彻国务院的相关要求,迅速制定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全面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二是继续治理车辆乱停。按照“缓堵保畅、安全便民”的要求,结合“安全无事故”、“畅通工程”,集中开展驾乘人员和群众不文明交通行为专项治理行动,特别是驾乘人员乱丢和群众乱穿公路的不文明交通行为治理,重点治理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三是继续治理工地乱象。按照“规范管理、文明施工”的要求,依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筑工地综合治理标准》等标准,采取抽查、督查和检查建筑工地、实施安全文明监督、规范材料堆放和清理建筑工地卫生死角等措施,集中治理噪音扰民、扬尘污染等问题,有效遏制工地乱象。四是继续治理广告乱贴。按照“统一规划、规范管理、突出重点、美化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提升乡村内涵”的要求,加强户外广告管理,规范广告牌设置,重点治理户外广告乱贴、乱挂和“牛皮癣”等顽症。
(三)深化“七进”活动,营造浓厚治理氛围
坚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喜闻乐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七进”主题活动,发挥乡村干部群众支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深入推进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是继续开展“七进”主题活动。按照《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城乡环境共清洁、革除陋习我行动”,““除陋习、树新风,争做文明旅客”,“我参与、我体验”等主题活动,组织文明创建评选,促进乡村群众摒弃生活陋习,形成良好卫生习惯。二是继续开展“四乱”治理。各职能部门迅速行动,联动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治理‘四乱’”专项行动,继续治理乱扔杂物,乱吐痰(口香糖),乱丢垃圾,行人乱穿公路等不文明行为,组织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并按照相关规定对不文明现象进行严格处罚,营造严管严治的治理氛围。
(四)推进塑造风貌,提升治理水平
着眼于优化美化城乡环境、塑造乡村风貌的目标,以巩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为载体,精心策划,强力实施城乡风貌塑造工程,不断提升乡村形象,彰显山地乡村个性特色。一是按照“四注重、四提升”,继续推进乡村风貌塑造。根据“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原则,以“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为载体,将乡村、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融入建设中,以立面治理为重点,突出乡村出入口通道、中心区域、主要小巷等乡域主要节点建构筑物立面打造,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区域。二是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继续推进乡村风貌塑造。根据“外部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的原则,以“环境优美示范乡村打造”为载体,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功能,要抓好村落和新农村综合体风貌建设,完成全乡55%以上的村庄风貌塑造工作,全面提升乡村形象。
(五)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常态管理
一是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职责,健全日常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将城乡区域内主街主路环境卫生清扫、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维护和“脏乱差”治理纳入统一管理,实现治理工作全覆盖、无遗漏。二是进一步健全队伍建设机制。以多方投入为保障,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日常保洁队伍建设。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必要工作经费,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整合其他各项资金,加大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既定的领导联系包抓和部门帮扶等工作机制推进治理工作。各部门既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要密切协作、各司其职,进一步形成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精心制定规划,加强规范管理
按照《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年)》要求,进一步强化城乡环境治理规划的编制,并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来执行。乡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城乡环境治理的相关规定,结合各部门实际,制定城乡环境治理“十二五”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规划要体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主要任务,专项规划和保障措施五个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农村道路硬化、城乡垃圾一体化清运处理、污水河道坑塘整治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帮扶,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全面参与,打造清洁秀美家园。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周密部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投工投劳,营造干净整洁、配套完善的人居环境。
2.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区分村庄条件,坚持试点引路、量力而行,有针对性地搞好村容村貌整治、配套设施完善和农房建设。同时,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维护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成果。
3.多元投入、尊重民意。按照“市里补一点,镇里拿一点,社会帮一点,村庄筹一点”的思路,多渠道筹集建设发展资金,不增加农民负担。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村民自主确定整治内容与方式,不搞强迫命令。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根据村庄实际制定整治措施,做到“小拆迁、大整治,小投入、大成效”,不搞形象工程。整治过程中,既要注重短期内让农民看到实惠的整治项目,又要统筹兼顾有利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建设项目。
5.保护生态、突出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要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延续传统村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建设独具海阳特色的新农村、新环境、新风貌。
二、工作目标
按照分类指导、分批实施、重点突破、连片整治的思路,对全市尚未进行整治的村庄分三类标准进行整治改造,集中4年时间使全市村容村貌发生明显改观。
三、整治类型
根据村庄地域分布和功能定位,按照整村建设改造、设施环境建设、设施环境改善三种类型,分别设定村容村貌综合整治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整村建设改造型。主要针对城镇规划区、园区内村庄或经济强村,依托经济基础或资源地理优势,开展农房建设,实施整村改造或集中连片建设,一步到位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造过程中,参照城镇社区标准,建设农民新居,并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此类型村庄的整治,执行《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及一类村庄整治标准。三区三街道、核电装备制造园区、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镇驻地村原则上均要在4年内达到一类村庄标准。
(二)设施环境建设型。主要针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村庄具备一定实力、未列入迁村并点规划、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原村址的村庄(包括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村庄),组织开展好“三清、四改、四通、五化”(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厕、灶、圈,通水、电、路、宽带,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力争实现垃圾集中收储和运输、污水集中处理或分户净化排放、户用清洁能源基本普及、户内卫生整洁的目标。此类型村庄的整治,按各自实际以执行二类村庄整治标准为主。
(三)设施环境改善型。主要针对弱小偏远村并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仍无法搬迁或改造的村庄,在实现“四通”的同时,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适当开展改厕、亮化、绿化等工作。可采用简单方式降低成本,硬化或整修村内主次干道、畅通排水沟渠、清除污染物,做到道路基本平整、车辆进得去、雨天不泥泞、无乱排污水现象。同时,以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为切入点,彻底清除村内道路两侧堆放的垃圾、杂物及污染物,并做好日常保洁工作,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建、无乱涂乱画现象。此类型村庄的整治,执行三类村庄整治标准。
四、整治内容和标准
(一)地上建筑。根据村庄实际,按照集约建设用地的原则,坚持宅基地一户一宅原则,开展空心村、空心户治理及农村危房改造,拆除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断壁残墙等。积极开展建筑物、构筑物立面整治,建筑外观整治应根据村庄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引导村民按照确定的统一建筑风格和基调,逐步整合既有农宅的型式、体量、高度及色彩,形成协调统一的村容村貌。一类村庄需按照城镇规划整体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开展农房建设,年底前应完成主体封顶。二类村庄需积极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拆除违章建筑,开展街道两侧建筑物、构筑物立面整治,达到无违章建筑,建筑立面风格协调,无残破现象,空心村、空心户得到有效治理。三类村庄应限制或停止在原村址新建农宅,开展空心村、空心户治理,拆除违章建筑,消除断壁残墙。
(二)道路交通。充分利用现有路型与周边环境进行道路硬化、整治,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功能,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逐步由“村村通”实现“户户通”。其中,一类村庄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实现户户通、无破损;二类村庄主次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入户甬路硬化率在50%以上,路面破损及时修复;三类村庄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或达到基本平整、雨天不泥泞的标准。同时,村庄主要道路及公共场所应设置路灯,并保持亮化。其中,一类村庄主次干道及甬路亮灯率达到95%以上,二类村庄主次干道亮灯率达到95%以上,三类村庄主干道亮灯率达到95%以上。
(三)供水设施。根据村庄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靠近城镇的优先选择城镇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其他村庄提倡建设联村、联片或单村集中供水设施,满足用水水量和水质要求。一类、二类村庄自来水入户率要达到100%;暂无条件实现集中供水的三类村庄,必须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和周围环境的清理整治,保证水质达标与饮用安全。
(四)排水与污水处理。结合道路建设,完善排水系统,畅通排水沟渠,防止污水横流。污水处理方面:一类村庄要接入城镇污水系统或配套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鼓励二类村庄配套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无条件配套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的二、三类村庄,要采用户处理或分散式排水方式,通过整治排水沟渠,就近排入村庄水系或收集利用。排水设施方面:一类村庄主次干道及甬路须设置管道排水;二类村庄主次干道要设置暗沟排水,甬路应设置明、暗沟排水;三类村庄道路应设置明、暗沟排水。
(五)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合理布局与推进城市规划区内垃圾处理场建设,提高处理能力,搞好无害化处理,提倡资源化利用;加快镇域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增加清运设备和垃圾收容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收集处理。一类村庄按照城市管理标准设置垃圾箱,安排专职人员定时清运到压缩站或处理场,有条件的村庄实行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处理;配备专职保洁队伍对村庄道路实施全日保洁,保证道路整洁完好、路面积雪及时清除。二类村庄按照农村管理标准设置垃圾箱或其它垃圾收容设施,实施“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实现定点收集、定时清运;主要道路安排专人定时清扫,保持环境清洁。三类村庄按照需求设置垃圾收容设施,避免二次环境污染,做到道路及绿化带、路边沟无暴露垃圾。在村庄文化活动中心、集贸市场、游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必须设置卫生公厕。
(六)景观环境。注重村庄景观环境的历史延续性、完整性、协调性与乡村美感,保持村庄环境整洁,无“三大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现象;搞好村庄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绿化和公共场所绿化,积极开展庭院绿化,行道树和各类绿地保持整洁美观、管理到位,无死树、无垃圾杂物;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断壁残墙等应予拆除,沿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的外墙立面、门窗应保持完好整洁。建筑外观的整治应根据村庄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引导村民按照确定的统一建筑风格和基调,逐步整合既有农宅的型式、体量、高度及色彩,形成协调统一的村容村貌。一类村庄(社区)应至少建设2处公园绿地、小游园或休闲娱乐场地,主次干道及甬路实施绿化,并有专职队伍养护,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二类村庄应建设至少1处公园绿地、小游园或休闲娱乐场地,主次干道实施绿化,并有专人养护,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三类村庄应为村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主干道实施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0%上。
(七)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列入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的古村落,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加强对重要文物建筑及始建年代久远、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及祠堂、庙宇、亭榭、桥坊、碑塔等建筑物、构筑物的维护,破损的按原貌加以整修,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做好山体形貌维护和植被修复养护,保护好历史水系,保持水系传统岸线、水质和水流通畅。对古树名木挂牌,明确保护要求。
(八)公共服务与其它设施。根据村庄规划和生产生活需要,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科学配置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学校、卫生所、体育运动场所、超市等,完善功能,方便使用,有序管理。按照规划建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完善社区便民服务厅等办公服务场所,为社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结合沼气利用,积极推进农村实施改厕、改灶、改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各种常规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一类村庄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80%以上农户完成改厕、改灶、改圈,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二类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齐全,50%以上农户完成改厕、改灶、改圈,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三类村庄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部分农户完成改厕、改灶、改圈,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五、推进步骤
(一)制定计划。由各镇区街道政府(管委、办事处)结合辖区内的村庄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标准和时序,明确每年重点整治村庄、整治程度,并形成计划报送市整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各镇区街道提报的计划数、未整治村庄个数与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对村容村貌综合整治计划进行调整,并分解下达。列入星级示范村创建活动的村庄均要纳入村容村貌综合整治计划。全市每年选取1-3个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镇进行集中连片改造,加快打造连片示范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市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深入开展。
(二)确定方案。对列入当年整治任务计划的项目和村庄,以项目和行政村为单位,按照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自主提报的原则逐个落实整治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内容、整治标准、整治措施和完成时限,明确责任人。计划方案一经确定,市、镇、村三级分别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三)督导验收。各镇区街道及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督导,按整治方案确定的整治内容和时限要求,有序推进整治工作。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服务和监督,严格质量标准,确保整治效果让农民群众满意。年底前,市里要对整治村庄进行综合验收,对整治达标的村庄给予奖励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海阳市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负责指导全市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研究制定以及工作的协调推进和调度落实。各镇区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精心组织,抓好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整治村所在镇区街道也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形成资金配套链条。要整合有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把各种渠道资金、物资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市升级办和包村部门要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作为帮扶重点来统筹考虑和安排。
关键词: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5日
农村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保理念是创建全国生态文明村的重要保障。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及大量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农村居民生活方式逐步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消费模式向多层次发展,精神追求逐步增加,生态环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在农村居民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干预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产生了许多问题,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面临巨大考验,由此给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一定阻碍。
一、调查概况
为调研农民生活方式变化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我们选择了典型县原县进行调查分析。原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地区,国道、省道、高速傍城而过,地势平坦,县域国土面积577平方公里,辖10镇4乡208个村。调查所覆盖的村庄基本均有河流经过,水源丰富,水质清纯。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等旱地为主。涉及调查的农户共200户,居民806人,男女比例基本均等。大部分青壮年村民在外务工,接受新思想同时提高了村民收入,也带动了村中经济发展。大部分村里没有集体打深井建水塔,村民自己打井,生活用水来源于地下水。没有专门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生产垃圾排放比较随意,不利于村庄环境改善。
二、关中地区典型原县村民生活方式调查与分析
(一)农村能源资源结构利用调查。经过调查可以看出,被调查村能源利用由生物能向燃煤过渡。农村燃料使用一般以秸秆和燃煤为主,有的家户使用煤气,但占总能源使用的比例不高。由于秸秆自身发热量不足,加上秸秆的收集、贮运方面的原因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秸秆使用量减少。由于缺乏合理的秸秆利用途径,大量秸秆被就地焚烧,燃烧带来局域空气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交通与航空环境。局部地区具有薪材使用条件,常年的薪材使用导致大量林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农民用煤质量较差,时间长、面积大、排放方式简单,对空气造成比较大的污染。沼气利用方面,基本是如果村中提倡的话,户户都通,不提倡的村基本上户户不用。(表1)
(二)农村生活污染排放调查与分析
1、生活污水排放。从被调查村生活方式的调查结果来看,村子没有集中处理生活用水的公共设施。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1)厨房污水。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食品及油类使用的增加,大量的动植物脂肪增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在某村调查的一家农户,和几年前相比,人口未变,但食用油用量从每月1kg增加到现在的5kg。可知,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成分正在朝不利于净化处理的方向发展;(2)生活洗涤污水。农村居民的生活洗涤用品有洗洁精、洗衣粉等。洗涤污水含有大量化学成分,在一户4口之家的农户里,一个月要用1~2瓶500g的洗洁精,很多农户直接泼在泥地上,部分建有下水道,洗涤污水通过下水道直接排入河道。而当洗涤用水渗入地下,便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从而使以井水为饮用水的农村居民健康安全受到威胁。(表2)
2、生活垃圾排放。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种类和数量都相应增多了,如调查的陕西省原县,垃圾成分主要有:(1)居民生活垃圾:食物垃圾、纸、布料、木料、金属、玻璃、塑料、陶瓷、燃料灰渣、碎砖瓦、废电器、废器具;(2)农业生产垃圾:化肥农药、杂草、果树枝条、落叶、废塑料、禽粪。农村生活垃圾面广量大,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积,而且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特别是在汛期,各种垃圾随着雨水输入河道、溪流,严重污染水体,还造成河道堵塞。(表3)
(三)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对环境影响调查分析。在调查中向农民提问“什么叫环保”,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状况来看,关中的农村居民对“环保”有所理解,但仍存在误区,很多村民对于环保意识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卫生意识”层面上。所谓的“卫生意识”就是保持周围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的意识,而不是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意识。所以,出现了不少为了卫生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另外,关中地区农村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弱化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目前,陕西关中原县农村的家庭:(1)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比重上升,家庭规模在缩小,总户数在增多。在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口得到基本控制的前提下,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家庭户数增多是关中地区环境面临的又一个压力,这使能源及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及资源使用总量增加,相应产生的废弃物增加;(2)家庭功能发生变化,单个家庭的生产、消费能力增强。农村集体权利的分散和弱化是由家庭生产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引起的,个体的行为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环境保护机制也就随之弱化;(3)家庭关系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地位开始下降,家庭权威结构发生改变。这对传统农业造成了冲击,例如粗放式、大量使用化肥的耕作方式在逐渐替代传统的精耕细作、使用农家肥的耕作方式;(4)工作方式发生变化,青壮年常年进城务工,农事活动大多由老人及妇女操持,导致一些繁杂的但有利于环境的农事活动如秸秆的储运、利用,农家肥的使用被放弃;(5)生活方式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民工进城,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和改变,农村中的年轻一代崇尚消费的生活理念也在慢慢取代崇尚节约的生活理念,形成炫耀性消费,传统节能、节俭、环保的田园生活方式渐渐被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取代。这些有关于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上的变化,也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转变村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一)转变农民生活观念。保持适度生产,保持适度消费。无限制的大量生产所造成的后果是资源浪费和大量废弃物排放,适度生产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应保证人们的基本消费量;二是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保持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三是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根据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大生产能力。对此,我们要尽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以尽可能低的代价产出尽可能多的效益;要尽可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要在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允许的界限内,达到在时空上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在当今我国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过度消费是一种使农村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的生活方式,势必大量侵占他人限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会导致农村生态系统的崩溃。节约资源是保护农村环境的核心问题,倡导可持续的消费观,大力提倡适度消费的原则,即减量化、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村环境,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受益的仍是广大村民。
(二)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减轻环境压力,使人口与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既是各种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耗者。有限的资源,无节制的人口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活越来越贫困。控制人口无计划增长的措施,如广泛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把计划生育工作计入村规民约,配备专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做到药物、工具免费送上门,免费提供节育手术,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对只生一个子女的夫妇给予鼓励,从孩子出生至14岁每年发给一定数额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对婴儿、幼儿实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通过以上措施,少生、控制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使人、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提高农民文化技能水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环境问题,归根到底集中在人类能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长远利益与急功近利的关系问题上。一是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及工作中的各种时机向广大村民传授生态科普知识,宣传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村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自觉投身于生态村建设;二是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每年聘请农、林、牧、副、渔、沼气、环保等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举办苹果、猕猴桃、石榴、柿子、植树、沼气、工业“三废”治理与管理等技术培训班。让农户积极参加培训,增加生态知识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三是抓中、小学学生环境保护教育。老师上课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向中小学生灌输环保知识,从小培育环境意识。
(四)引导农民建立民间环保组织。农村的民间环保组织能够确保农民的参与,使农民认识到农村环境现状,更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真正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基层政府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生态效益的倾向,他们往往与当地的环境污染企业达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降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而民间环保组织则有利于将农民的环境保护心声呼吁给社会各界,引起社会舆论对于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关注,减少因“政府失灵”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加重。政府应鼓励农民成立自己的团体,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财政上给予鼓励。农民通过成立自己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先进步的农民教育落后的农民,互相影响,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是环境决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参与的权利与能力的积极主动者。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洁.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化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分析,2010.15.
[2]陈希勇.四川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出路分析[J].农村经济,2010.
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维护部等部门关于实现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11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境维护厅等部门关于实现以奖促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143号)以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以奖促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办文〔〕81号)结合我区实际,为认真贯彻全国农村环境维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通过“以奖促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和问题严重区域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平安、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必需运用综合措施,集中投入资金,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环境问题,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解决村庄饮水平安、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改善村庄环境状况,使农民得到实惠。
2.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针对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
3.政府引导。结合我区实际,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4.规范管理,公开透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确定、效果考核及奖励资金的使用等要公开透明。
(三)工作目标
建设一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办)运输、区处理”城乡统筹垃圾处置模式;建设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置和养殖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继续巩固和创建省、市级生态文明村,完成峡窝镇生态镇规划编制工作,为创建生态镇创造条件。加快南部山区生态项目建设,从而使我区各行政村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得到增强。2011年,集中治理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村庄。
全区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村基本得到治理,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2015年。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局部重点区域的镇(办)村环境状况得到整体改善。
二、实施范围、整治内容和要求
(一)实施范围。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逐步扩大治理范围。
(二)整治内容和要求。以奖促治”政策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农村区域污染减排等与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整治工作。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依法取缔维护区内的排污口,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合理布置取水点,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分、水质良好的水源。划定水源维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维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维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垂钓、网箱养殖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二级维护区内严格控制农村污染源,采取措施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禁止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建的要关停或迁移。
2.村庄生活污染治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因地制宜处置农村生活污水,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置率。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严重区域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置示范工程。对历史积存垃圾进行专项清理,鼓励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办)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置农村生活垃圾。经济基础较差、交通方便的村可采取简易填埋方式进行处置;逐步推广“村收集、镇(办)运输、区处理”城乡统筹垃圾处置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置。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结合《省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养殖区布局。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提高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
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行规模经营。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率。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有机农产品基地、沼气示范工程等。
5.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治理。优化农村区域工业发展布局与产业结构。依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加大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环保监管。对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消除污染隐患。
三、申报顺序和资金管理
(一)资金申报顺序。依照国家和省、市下达的年度“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的具体要求。由区环保局、财政局制定全区“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以奖促治”资金由申请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的村庄所在镇(办)提出申请,经区环保局、财政局审核后,报送市环保局、财政局,市环保局、财政局根据国家、省下达的资金计划和市年度预算布置“以奖促治”农村环保专项补助资金。
(二)资金管理。以奖促治”资金是财政奖励资金。各镇(办)依照施工进度向区级财政报账。区财政、环境维护部门要加强资金审核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使用和整治进展情况要在当地张榜公布,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将相应扣减或取消下一年度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监督考核。区环保局和财政局将对“以奖促治”政策实施进展和绩效、资金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群众满意度等情况的检查和考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