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0:56:12
导语:在保护大自然的合理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青海省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生态学、旅游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生态旅游不仅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且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生态旅游的特性分析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鼓励“互动式”参与。需要旅游者广泛接触大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充分欣赏、享受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积极充当人文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者[1]。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2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2.1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所指的资源既包括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也包括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和材料。因此,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协调,达到并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同时,应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用“消耗最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适度消费,各项基础设施要注重简单实用;另一方面,提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例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提倡水资源的重复使用。旅游的资源环境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2-3]。
2.2有利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回归大自然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山林、草原领略大自然的野趣,体验环境变化,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2.3有利于物种保护
青海省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生态旅游十分重视物种的保护,如各类野生动植物以及在森林地带栖息生存的动物种群。在生态旅游中,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3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3.2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4]。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按照1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2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
3.3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1)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
(2)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3)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旅游产品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4参考文献
[1] 齐静文.泛化理解下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3-45.
[2] 王泽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j].魅力中国,2010(3):6-7.
我们当下讨论的重点不仅止于户外装备和技能的“硬实力”,而是用LNT无痕山林这一“软黄金”去反观我们在户外的某些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冲击、影响, 尤其是那些早该注意却一直忽略的细节。LNT是让我们具有这种判断能力的工具,学会在不同地域环境中,做到更小的减低对环境的冲击的方法,实践和运用这些方法,最终实现LNT所倡导的“做一个负责任的户外人”。
我们最容易忽略哪些必要的行前准备?
1.“环境”&“安全”的意识
我理解的环境意识,就是人如何看待自己与身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人合一”,西方的环保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则是LNT的基石,以上都是在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东西方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人将形而上的“道”,转化为可操作可执行的“术”。因此,尽管LNT是源自美国的舶来品,但最根本的精髓其实与东方文化一脉相承。由此看来,人类从古至今向往美好自然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只是运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从这个意义来看,LNT正是一座可融合中西的媒介桥梁。
可以说,很多意外都是因缺乏风险意识引发的, 如果我们合理管理风险,很多状况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比如,爬山的时候穿内增高鞋,导致崴脚; 对前往地区路线不熟悉而迷路;对天气状况的预估不充分,导致意外发生而无法实施救援。作为一名户外徒步露营参与者,应对所参与行程难度做到心中有数;尽量对领队能力以及队友状况熟悉。更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体能有正确衡量和评估。在户外每个人都要首先对自己负责,尽量避免给队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大家都知道,一旦在野外发生事故,生命是第一位的,大规模的救援过程并不会考虑对环境的伤害。另外,我们说最不应该留在山里的“Trace”应该是――生命。因此,建立充分且足够的安全意识是第一位的。
2.“必要”VS“想要”的博弈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食物的准备往往是过剩的,比如两天的露营活动,晚上常会是顿“腐败大餐”。难免剩下的过多食物,如遇炎热天气坏掉造成浪费是小,在野外由于储藏不当招致野生动物的侵扰袭击,可就不好玩儿了。而如今的户外运动中轻装简行才是王道,在长线徒步中大家在一起脏并快乐着,所以没必要带太多不用的衣物而白白浪费体力,一物多用或者尽量选择重量轻体积小的装备,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自然的美好与宁静才是真,切记不要真把自己当成驮夫了!
3.团队规模
4~6人的团队是比较理想的人数,团队人数少意味着行动比较集中,露营的范围和影响区域也小,同样,4~6人交谈时的声音分贝,也会较人多时低很多倍。
4.在源头减少垃圾
在后面还会专门提到野外如何更好地处理垃圾,但是行前准备中这仍然是个必备环节。在北京清山捡垃圾活动中,我们发现最多的山中废弃物是食品的小包装、饮料和矿泉水瓶、湿干纸巾等。出发前重新打包食物,去除多余的食品外包装,尽量避免将垃圾带入山林的可能性;使用水袋、水杯来代替一次性饮料瓶,我们在方便与可重复使用两者间权衡,无疑后者的环境伤害会更小。如果真有大自然的搬运工,多么希望他们可以清理荒山里所有被遗弃的矿泉水瓶啊!
可承受地表的行走和宿营
在野外,什么样的地表可以称之为可承受?宿营地又该如何选择?有哪些以前我们忽略的、但却是值得注意的事项?
目前,国内规范的步道系统并没有建立,各地景区或者郊野公园主要以台阶路或者栈道作为引导或导览路径,对于在相对更原始的环境中徒步、露营时我们可首先参考以下图表:
非常坚实地表 坚固地表 脆弱地带
岩石 干草、牧场 植被茂密的丛林
砾石、碎石 落叶或针叶覆盖 湿草甸
海边沙地 草地 植被稀少区域
雪地、冰川 高山冻原
1.行走时的注意事项
土壤在经过频繁重复踩踏之后会硬化,既不会生长植被,透水性也变得极差,这就是我们在很多徒步路线上看到的积水泥潭的缘由。因此,LNT建议队伍在行进时尽量呈一字纵队,并走步道中间。纵使步道泥泞潮湿,也请在步道中间行进,避免踩踏步道边缘使之加宽,或者泥泞面积扩大, 如担心鞋袜污损可以穿着雪套或绑腿。
抄近路、走捷径都会对边坡植被造成很大的伤害,天长日久,缺乏植被保护的地表随着雨水冲刷,水土流失等灾害便会接踵而来。这一情况在香山、处以及城市周边人流量集中的郊野山地屡见不鲜。
2.没有步道的区域应如何行走
进入自然度较高的荒野地区,请选择岩石地、沙地、碎石地以及雪地等坚实地表行走,以降低对植被及地表的伤害侵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分散行走可以避免新的步径形成;应尽可能的避开稀有动植物的栖息地,特别是动物的期、生产期和幼崽抚育期这三个最敏感时期; 如果不可避免必须要经过,请将脚步落在破坏性最低的地方,队友应紧随其后快速安静通过。
3.露营时的注意事项
尽量使用现成的营地,避免重新开辟新场所以减少植被的破坏;集中并尽量缩小帐篷、背包与煮食区域等活动范围,避免造成露营区域以外新的土地区域;将睡觉地点与煮食区域分开,避免野生动物的干扰或攻击。
若在自然的荒野区域,没有现成的露营区域,LNT要注意哪些细节以避免环境影响?
请寻找较大面积的岩石、碎石或其他坚固区域作为煮食区及睡觉地点;尽量保护环境脆弱的,如植被生长、生物活动和土质松软等区域,因为这些地表可能需要经过很久时间才能恢复原貌。搭建帐篷前,请先观察营区周围是否有动物脚印、粪便等明显的动物活动痕迹,请选择一处看起来安全,比较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区域。避免在同一地点停留两天以上;离开时,将产生的垃圾一并带走,将搬离的石头、树枝放回原位,或将落叶、松针均匀散布于营地上,让人为使用的痕迹不要太明显,也让营地尽可能恢复至原来面貌。
适当地处理垃圾
关于“垃圾”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普遍的问题,从2009年参加自然之友登山队开始我就一直坚持参与捡拾垃圾,也是因为捡垃圾的活动才慢慢开始接触LNT,而后也因此将我引向了学习自然教育这条路。不妨从捡垃圾这样看似无效的末端处开始思考,这些垃圾从何而来?它们被抛弃在野外之后又会去哪里?是如何被处理的?
就目前我接触和看到的状况,野外焚烧是最普遍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方式,我曾在2012年白河青石岭向四合堂方向路边见到一处2/3米高的岩洞,因为焚烧垃圾已经被全部熏黑了。
或许是因为《让子弹飞》这部电影让这里一下子出名,交通便捷容易到达,出行难度系数低,人人可前往。随游客的增多而带来的累积破坏力超出了这里自身的消化处理能力。焚烧是最简单和快捷的处理方式,但同时也是隐形危害最严重的方式。 毋容置疑,焚烧垃圾让当地居民受害最严重,但是从某种角度说,他们也是利益的获取者,然而付出的代价不是经济的而是环境的。由此看来,在某处无意丢弃的一个垃圾不再和我们的生活了无关系了,它们可以转换存在形式,继续存在并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拿白河来说,它作为北京密云水库最主要的饮用水来源,这里的环境状况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垃圾问题,不仅仅限于户外领域,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和每一个人的长远利益息息相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无有例外,是从“源头治理”―从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特别是一次性塑料袋,那种非常薄的质次价低产品。正如我们在LNT“充分事前准备”中提到的,出行使用水袋、水杯从而减少一次性矿泉水瓶的使用; 重复利用一些东西,延长它们的生命周期,把每样物品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我自己就有一个用了很多年的在户外装坚果零食的小瓶子,其实原来它是一个装钙片的瓶子,容积大也比较轻盈,装满它一般可以满足两三天徒步露营时的零食需求,已几乎成为我出行的必备。我想说,不要因为我们的生活富足了就可以肆意浪费资源,我们如果不想被雾霾侵袭、不想时刻担忧食物和水的安全,那么就从垃圾减量开始吧。
似乎说到垃圾问题,就像打开话匣子不易收场。我们赶紧书归正传,谈谈在户外如何妥善地处理垃圾。
1.打包带走一切废物垃圾
在离开露营地休息区前,请将垃圾、食物、厨余(果皮、食物残渣、蛋壳等有机垃圾)全部打包带走。或许您会问,像果皮这种可降解的物质丢弃在野外是没问题的呀!?从LNT对环境最小冲击角度看,果皮在野外降解时间因为地域和气候不同,时间长短不一;且多数情况下人们是直接抛弃,没有掩埋的话其降解时间会更加漫长,即便掩埋也很有可能被动物刨出来。而无论是水果还是厨余,人类食物中的各种食物添加剂都太多了,这很可能会干扰动物本身的饮食习惯,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或许国内不是很明显,在加拿大,大灰熊在垃圾桶搜寻食物从而造成对人类侵扰的报道屡见不鲜。此外,如果此类垃圾被随意抛在休息区或露营区,也会带来严重的“破窗效应”,人们看地上本来就有垃圾,之后就会越扔越多而最终难以收场。
2.请不要用“火”解决垃圾问题
金属、塑料等均不能完全燃烧,况且一旦引起野生动物注意还存有安全隐患;也不要掩埋,动物嗅觉非常灵敏,会将它们翻出来,或遇风吹雨淋垃圾外露出来。因此,请在出行前,计划好每餐食物及用量避免浪费,也在开始就考虑好垃圾带出的装具,LNT建议带出自己所有携入的垃圾。
3.排遗的处理方法
如果按照上述全部带出的要求,那人类自身的排遗该如何带出?不如我们先说说,处理好排遗的重要性: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水源污染、疾病传播等问题。若所去区域确无厕所,可用挖猫洞的方式处理排遗:选择较偏僻、不太接近营区的地点;并视团队规模选择集中或是分散的如厕区域;尽可能远离水源、营地、步道及排水系统(国外一般建议60米以外区域);用小铲挖一个深约15~20厘米的洞,过程中请一次让土层大致分上下层摆放,掩埋时再依序回填。尽可能减少卫生纸、生理期用品的使用,并将废物收集带下山;冬季结冰时,土壤层可能被深埋在冰下数尺距离,因此较好的方式是用便便袋将排遗全部带出。至于小便,建议在砂石等无机土地表解决,由于我们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盐分,如果按照惯有做法去“给植物浇水”,会引得动物去啃食叶茎。
4.物品清洗及废水的处理方式
清洗物品请用干净的器皿盛水,带到远离溪流或水源处清洗,建议60米但可视 在地情况而定。
请勿用洗洁精、洗发精、牙膏等清洁剂;可以用苦茶粉、茶叶去除油污,使用盐清洁口腔。
5.减少人为标记
避免沿途留下人为痕迹或记号,可以使用地图、定位仪等工具来确定方位,取代沿路的路条,太多路条除破坏景观,也可能限制树木生长与健康。
关键词:生态园林建设方法
前言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一、生态园林的涵义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二、生态园林的作用
1、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生态效益的大小取决于绿量,而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物总叶面积的大小。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例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
2、生态园林应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缩影,园林不仅是游憩场所,还是是人类得诸自然、还诸自然的一块人工植物群落。生态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则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益观念。通过日常对自然界的荣枯(生长、开花、凋谢、季节变换)和生命活动(鸟类、小动物等动物)的接触,还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自觉性、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绿色植物,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3、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扩大了绿量,提高了透视率,创造了优美的林冠线和自然的林缘线,比零星点缀的植物个体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地理位置,营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的渴求,调和过多的建筑、道路、广场、桥梁等生硬的人工景观对人产生的心理压抑。园林中的植物群落与山坡、建筑、水体、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衬托地形的变化,使山坡变的郁郁葱葱,创作出优美的森林景观;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对建筑物起到很好的遮挡和装饰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满生机的植物群落中而充满活力;水体用水生植物、岸边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与水体本身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岸边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更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以草坪为背景和基调营造的植物群落能够丰富草坪的层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
三、生态园林建设的方法建议
1、建设生态园林必须遵循自然法则, 要注意增加和保护植物的种类,保持植物多样性,单一品种的人工林易遭受病虫害、自然灾害的毁灭性打击。在城市建设中要给自然留下较大空间,具体要求是: 保护城市留下的自然土地和特殊的动植物,保存不同的生境条件, 维护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及物种和自然群落的多样性; 保留尽可能大的连片自然区域, 防止分割以增加其生态功能; 在重点保护的自然生境, 留有足够的缓冲区减轻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保护特殊生态区域。
2、使城市市区绿地与郊区自然生态系统相联系,形成生物进出廊道。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 以乔木为主, 把灌木、藤本、草本植物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有厚度、有色彩, 使喜阳、喜阴、喜湿、耐旱等各种植物各得其所,形成多景观多层次的和谐的人工植物群落,增加植物总量。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选配植物种类, 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群不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要借鉴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 把各种生态效益好的树种应用到园林建设中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尤其应大力提倡垂直绿化, 增加绿化密度,提高生态效益。
3、生态园林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要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绿地,使之成为建设生态园林的重要依据;在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时应当全盘考虑,要有超前性、预见性。打破城市园林绿化独立的观念, 实现城郊结合, 城乡一体化。从而使农田林网, 山林果园等一切绿色植物综合、全方位的发挥其调节功能。要控制好城市中绿线的范围, 确保城市绿地的数量, 应从规划上控制减少城市广场、纯草坪等生态效益差的绿地面积等。
自然保护区;发展模式;拉市海
一、研究背景
1998年建立的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主要管理目标而命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并于2004年12月7日被列入《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拉市海湿地保护区的全称是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拉市海在内的四个片区组成,这四个片区是:拉市海,文海,吉子水库,文笔水库。
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对维持迁徙候鸟种群的生命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拉市海湿地同时也是周边社区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还承担着处理和降解城镇生活污水和废水的重要功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保持水土,蓄洪防旱,均化长江中下游水量的生态功能极为重要,保护价值尤其突出,其环境的保护与维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典型区域可持续发展。
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位于拉市海保护区的村民们在观念与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拉市海农户的生计发展模式经历了冲突-整合-重建的过程并且表现出多样化的途径:可替代能源的使用、生态旅游的发展、传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要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环境实际上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多种功能,探索保护区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途径,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效益,并积极鼓励社区参与,增强保护区自给能力的同时帮助农民增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在云南各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人及其文化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无疑也是存在的。 近年来,由于丽江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冲击,使拉市海湿地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矛盾较为尖锐,人为活动干扰的不断加剧,导致拉市海湿地功能下降。随着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特别是丽江旅游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包括筑坝扩容、无序旅游,以及各类经营活动的不断扩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凸现,大大增加了保护和管理的难度,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加剧。如何解决生态保护与周边社区生计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为一个最为敏感且最为难点的问题。湿地保护与利用中能否形成协调的利益关系格局,已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拉市海自然保护区面临以下问题:
(一)鸟类和鱼类资源受到威胁
随着通海隧道工程和拉市海泄洪闸工程的建设,以及已经实施的第二次大坝加高工程,水域面积将扩大并受到控制。一方面由于扩容后蓄水量的增加,保证了下游丽江市古城的景观用水,以及湖周和下游居民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缓解了经济发展对水分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扩容带来的变化可能彻底改变目前季节性变化所形成的湖滨大片浅水沼泽的状况,使部分农地淹没,面积减少,尤其是每年雨季农田受淹面积较大,不仅加剧社区农地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水位上升,目前水生植被分布格局将发生改变,而影响由此构成的食物链。现有的大片浅水沼泽的消失,将使大量越冬涉禽鸟类失去觅食场所和栖息环境,同时,浅水湖滩环境的改变和水位升高引起的水温下降,可能会使部分鱼类失去产卵场所,虽然可能形成另一些新的浅水环境,但在对新形成的浅水环境适应之前,将影响到鱼类的繁殖,改变由此构成的生物链结构,近而威胁到鸟类多样性和依赖鱼类资源的社区居民的生活。
(二)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湿地观鸟、休闲娱乐逐步受到人们喜爱。随着大量度假村的建设,水鸟被迫迁离;划船游湖等项目的开展,部分游客高声吼叫,惊吓水鸟,给水禽鸟类保护带来影响,目前日益增多的骑马观光体验,不仅直接干扰惊吓浅水区域的鸟类,而且粪便等排泄物污染水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缺乏科学管理的无序旅游方式,对湿地湖滨带践踏严重,削弱了湖滨带对泥沙阻滞和降解入湖养分的屏障作用,增加了土壤养分的释放分解,使湿地从营养的“汇”转为“源”,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破坏了湖滨地表植被,使鸟类觅食和栖息环境丧失,对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严重威胁。
(三)面源污染加剧
拉市海湿地周边具有大片农田,为增加产量不断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随地表径流流入拉市海水体,从而对拉市海水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游客带来的旅游垃圾,马匹排泄物的污染,尤其是村镇不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拉市海水体,对拉市海水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这些区域湖水水体的总氮、氨氮、总磷以及DO指标较高,水质变劣,溶解氧降低,生化需氧量大大增加。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的话,一旦超过拉市海自身的环境容量,拉市海湿地将由于富营养化污染而丧失其应有的功能。
(四)放牧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每年冬春,周围村社村民仍然将饲养的猪、牛、羊、马赶到拉市海湖边放养,对湖泊水域和滩涂草地造成极大破坏,猪在沼泽地觅食螺、贝类动物,排泄物污染湖水,畜鸟争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构成威胁。
三、自然保护区发展模式研究
拉市海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形成的地质成因复杂,经历地史年代久远,属于老龄化和正在加快陆地化进程的湿地类型,生态十分脆弱。而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旅游开发包括筑坝扩容所产生的对拉市海湿地的影响,正在使拉市海湿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经过十几年的探索,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努力,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替代能源的推广使当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保护区建立以后,与大自然保护协会、美国乐施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2001年开始,大自然保护协会在拉市海替代能源建设共投入60多万元,建设替代能源设施1000余个,其中太阳能300台,沼气池300个,节能灶300个,节能火塘100个,并建设替代能源示范点5个。全乡3000多户群众中,已经建设和使用沼气的农户达2000多户。社区居民大力应用、推广节柴灶和沼气池,减少了对薪柴的需求,减轻了对面山森林资源的依赖,水土流失得到明显遏制。除此之外,全乡通过实施环拉市海绿化美化工程,依法取缔非法禁用渔具、实施拉市海土著鱼增殖放流项目等,努力保护拉市海渔业资源和生态资源,通过在南尧大沙河等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带实施了27个551立方米的拦沙坝及300多米的拦土墙建设,保证了拉市海上游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并通过从外地引进柳树苗及柏树苗,近三年就在拉市海周边种植树木达15万株,进一步做好了对拉市海湿地保护。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大做强全乡农产业发展,近年来,全乡以特色林果、生态养殖、无公害蔬菜为重点,不断探寻市场预期回报前景好的产业,以提高科技含量、作好科技服务为基点,在追求农产品的绿色、健康方面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努力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进拉市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最大化。通过几年的努力,拉市的“丽江雪桃”以其果大、味甜、肉质鲜嫩而远近闻名,成为果中上品、馈赠佳品,雪桃产业也已逐步成为拉市乡又一特色优势产业,据统计,目前全乡已有1000余农户从事雪桃种植,全乡雪桃种植面积达3264.1亩,2009年全乡雪桃总收入800余万元,雪桃种植户均收入8000元。
(三)生态旅游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人们领略大自然的野趣,感受大自然的恩施,真正认识到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人类发展的基础,从而教育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在拉市海开展生态旅游对周边社区是一个经济拉动,不仅能够解决湿地保护造成的对当地人的利益损失的补偿问题,而且也能够解决湿地破坏后的生态恢复的资金和湿地建设的启动经费问题。
拉市海自然保护区探索出了“企业+协会+合作社+旅游从业人员”的一条符合拉市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整合路子,并得到广大参与旅游群众的广泛认可,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乡共有自发组织旅游马队15个,920多户,1620多人、2080匹马匹、780多艘船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旅游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2009年接待游客突破40万人次,参与旅游农户月收入达到2860元左右,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近3000万元,实现了拉市海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认识到只有保护好湿地资源才会有经济的发展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从鸟类啄食农作物而抵触对鸟类的保护,到主动栽培农作物吸引鸟类取食,缓解了人鸟矛盾,减轻了保护区保护的压力。
(四)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丽江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市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丽江古城的水资源出现危机。为保证丽江古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当时的丽江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在丽江上游——拉市海筑坝蓄水,以保证古城的景观用水。水坝的建立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渔业资源大量减少,而且还导致大量农田被淹。农业的生产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以前的70%的种植业加30%的渔业,到了现在的30%的种植业加70%的渔业,渔船和渔网的数量比筑坝前增加了3-5倍,这更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退。到了2003年,拉市海几乎无鱼可打。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海菜花也消失地无影无踪
为了恢复拉市海的渔业资源,促进拉市海地区“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拉市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渔民代表、政府渔业管理单位、NGO等各相关利益群体组成了渔业协会,2004年3月在玉龙县民政局正式注册。旨在通过渔业协会为广大渔民服务,增强社区群众与政府,其他利益集团的沟通力量,并通过可持续的流域管理,来扭转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趋势,恢复拉市海的渔业资源。渔业协会与拉市乡政府合作一起取缔了拉市海中非法网具,并开展了拉市海增殖放流鱼苗活动,当地渔民也开始认识到拉市海保护的重要性,拉市海的渔业资源也进入了恢复的新时期。目前拉市鲫鱼的价格已经到了30-40元/斤,比市场上鱼的价格高出近10倍,恢复渔业资源将是对当地老百姓解决生计问题具有很大帮助。
四、结论和建议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自然保护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体现出自然保护区的职能。实践证明,开展合作管理,公平分享所得利益,才能真正实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针对拉市海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
建立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要充分利用拉市海湿地的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利用和挖掘拉市海湿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湿地保护。认真制订旅游开发规划,建立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体系和湿地公园示范区,确保对湿地环境保护的投入。同时还要重视群众参与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事业和湿地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在保护区内群众仍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造成资源的很大破坏,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生态型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社区群众的经济发展。针对各村的不同情况,发展优势产业,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名特优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规模经营,提高生态型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区群众脱贫致富,创建群众参与式的社区共管发展模式。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保护文化多样性
关键词: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位及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城市的居住区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人们对居住区环境质量的要求已经走向了多元化,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感性与理性并融的一种文化。
居住区景观作为现代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功能,又肩负着培养居民对生存空间共同情感的精神功能。因此,对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绿化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1.原创生态原则
首先,在设计要素横向上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原有地形、植被、建筑等要素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另外,在设计要素纵向上要充分考虑保持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尊重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对自然物种形态、结构的科学模拟,开发出各种再生可持续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创造出一种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舒适的环境。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因此,城市建设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融入更多大自然的原创生态要素,从而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生态体系。
2.经济原则
城市居住区绿化应以满足居民生活为前提,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绿化设计,我们在追求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应考虑适当的经济投入及最佳效益。在绿化设计方面,可以考虑借以设计风格来映衬野草之美,选择以地方树种为主,增加水景点缀,合理布置户外活动场地,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在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时,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居住者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要求等情况,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都能充分享受到这些优美的环境,形成一种饱含人文精神、具有当地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的居住景区。
3.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区的主体是人,其内部的景观建设要考虑居民各方面的感受需求。如家园性、休闲性以及实用性,强调绿地设计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同时,要从人机工程、行为学以及人的要求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详细分析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框架,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及运动器材,尤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娱乐休闲需要,在符合居民游憩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宜人的自然环境。
二、目前居住区景观建设的问题
1.设计中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关键在于能否给居民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人性空间。如很多楼盘用绿地作隔离带,在视觉上虽扩大了绿化率,但在人性因素上却忽视了人们步行的可便捷性;有的居住小区没有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生活需要,在细节上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还有的小区绿化甚至为防止人们进入绿地,用围栏包围草坪、花坛、绿地景观,导致绿地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造成居民心理上的疏远感。在现代城市应该鼓励、吸引人们在户外活动,更多的接触大自然,增加邻里住户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强住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_2.软、硬质量观比例失调
居住区绿化要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和花卉,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由于居住区内住宅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等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空间环境,因此植物的种植和艺术配置要依据植物的固有属性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来进行。但在住宅区景观设计选用树种时,如果缺乏必要的植物造景知识,导致设计方案偏铺装和小品等人造硬质景观,而忽视软质景观。这样会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格格不入。
3.缺乏环境的使用性
居住景区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相互制约的人工系统,一些开发商为了使绿化率达标,一味的扩充绿化面积、盲目挖掘绿地,以此吸引购房者,结果却忽略了居住景区的实用性,导致住户的室外活动面积大大减少,在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生活中无法享受小区的舒适与便捷。总体来说,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促进和保持居民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创建适宜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为前提,将自然美、文学美和建筑美恰当地融合为一体,从而体现居住景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
三、思考和建议
1.引入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提倡“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和要求,它不仅让我们在审视自然美的同时也促进了居民精神品质的自然提升。
现在人们在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下,想找到一种大自然的释放方式,如周末开往郊区、假期涌向风景区等。这都反映了我们居住区中的自然风景要素的缺失,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因此,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要在设计中有意地引入自然要素,结合自然条件的空间组织,既包括场地已有自然条件的利用,也包括运用自然设计要素创造富有自然感的城市空间。
2.注重人文景观
注重地域人文特点,防止城市传统历史文化的缺失。一个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可以反映居民的文化追求,是居住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时应充分突出人文信息内涵,如艺术景墙、科技走廊等。在具体方案中,首先要求设计师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能够自觉关注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其次,要求设计师熟练掌握人机工程学等理论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出设施功能的科学与合理性。再次,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调动色彩、造型、材质、工艺、装饰等设计要素,进行构思创意,优化方案,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
3.崇尚现代简约
崇尚现代简约也就是注重环保、倡导俭约,在设计中注重生态效果与景观效应,注重景观的使用功能,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发展可持续的应用处理技术。
首先设计师要注重物质的再循环技术应用,在一些情况下,最后的成品以改变了的形式加以利用,当我们认识到一些看起来是无止境的废物,事实上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在价值的、未发掘的资源时,那么大部分垃圾的处理问题将能得到解决。另外,减少水资源消耗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回收雨水不仅可以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可用作建筑内部清洁。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富有生命力。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5102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鉴于此,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规定为“生态旅游年”。世界旅游专业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1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 CeballosLascuruin)于198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这种行为不应使被观览的景物受到损失”。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定义有许多,但其中具有广泛代表性还是国际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在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一定义既强调了对旅游对象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又提出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功能。
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认为是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是一种满足高品位游客需要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产品较普通的旅游产品而言,更追求那种回归大自然的自然情调、追求原汁原味的文化享受、追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人地合一”的。这种高品位的旅游活动适应了具有较高生态意识水平,并且具备较高层次教育背景和文化涵养的生态旅游者的参与。
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者还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意识和思想的使者,通过一次丰富的旅游经历,可以使他们自发地呼吁和影响周围的人群,来共同珍惜我们的生活环境,共同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2)生态旅游是一种借助与外部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要申明一点,这里的外部旅游资源不一定是现在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因为一些植被破坏相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也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黄土高原等。与此同时,一些植被环境不是很理想,但是该地如果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照样可以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如殷墟等。
开展生态旅游,旅游者可以在生态旅游资源中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在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不管怎么样发展,生态旅游既然是作为了一种旅游活动,其活动的开展和完善必须依赖一定的旅游资源。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3)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态性、自然性的旅游,更是一种通过旅游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所以,生态保护一直作为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也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并且还是生态旅游区别于自然旅游的本质特点。
2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民生态意识淡薄。
许多地区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认识。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
另外,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欣赏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在生态旅游区内,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土壤侵蚀,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此外,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基本生态保护知识,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
(2)缺乏必备的景区规划和监管机制。
不少地方在开发旅游前未制订详细的旅游规划,或者制订了旅游规划但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盲目发展,导致旅游开发失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从结构上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内只许进行科学考察研究活动;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旅游活动。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另据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3)生态法制的有待完善和健全。
开展生态旅游无论是规划开发还是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虽然也指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联的法律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但是具体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却缺乏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尤其在旅游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出台方面表现较为滞后。此外,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一些具体标准要求的条款大部分分散在别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中,这大大不便于旅游开发规划工作的开展和环境管理的改善。
3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旅游意识。
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观念。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视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把旅游环境当作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并通过外部约束规范防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行为。其次,要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同时在全社会经常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一些生态知识的介绍,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最后,生态旅游区要充实导游人员的生态知识,在旅游过程中应用环境解说系统,联系景物,对游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并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和传播使者。
(2)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此外,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界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改善的能力。鉴于此,在规划阶段还要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预约制、票价调节制、增设配套景点、拓展新旅游景点和增设多类型旅游项目等,限制游人数量或分流游客,减轻对生态环境压力,维护生态平衡。
(3)不断完善和健全生态旅游相关的专项法规。
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生态旅游活动有章可循。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1916年8月25日,美国就黄石国家公园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美国国会制定了一项“要把国家公园的天然风景、自然变迁遗迹,野生动物和历史古迹,按原有环境,世世代代保护下去,不受破坏”的法令,使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专门法律和法规。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已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制定有关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使生态旅游开发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在保护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N].北京:光明日报,1998-5-23.
[2]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3).
[3]郭来喜.中国旅游要览[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
如我在教学生理解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时,举了这样的例子:抓药、割肉、打酱油、灌醋、称苹果、扯布等,这些词语中的第一个动词都是“买”的意思,但买的东西不同,所使用的动词也不同。这些动词既表达了买的意思,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买的过程。这既体现了语文的有趣,也体现了语文的有用。学生学起来时很轻松愉快的,他们怎能不喜欢上这样的语文课呢?
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去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共同欣赏红妆素裹的雪里江山……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记得我带学生们去田野亲近大自然,在路上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学生脱口而出:“小鸟亮开美丽的歌喉是想和我们比高低”;看到蒲公英四面展开的绿叶,有学生说:“那是二月的春风剪裁的”;看到小河夕照,有学生说:“河水披着金色的鳞片在为太阳公公载歌载舞”……学生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索、顿悟,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语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山涧的小溪一般流畅自如。
如果说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天然的布景,那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后,我就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课后实践练习,组织学生利用星期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看一看周围有哪些污染源,污染程度怎样,还有哪些人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想一想,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或改善环境,并要求学生联手写出考察报告。通过考察,学生们发现水的污染非常严重,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从酒厂的烟囱里冒出来的黑烟,使周围居民患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增多,酒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水源,使附近种植的植物变得矮小、枯萎、甚至死亡,河里鱼儿死亡,庄稼减收,甚至居民的饮水都受到影响;还发现有占用耕地建砖厂或住房等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通过调查走访,学生纷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与措施,如:
1.开展“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废旧物品重新再利用。
2.自办小报,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片做成展板,进行“爱我家园,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义务宣传。
3.科学小品类文章的写作练习:建议开发冰川、淡化海水,利用纳米技术处理污水、废气……
4.书信类文章的练习: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
5.以童话的形式再现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
正是在这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责任感,而且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体验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文。
二、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教师要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1.尝试当“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新鲜有趣,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也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当“小画家”。学生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将语文还原为画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中,在学生诵读诗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提供的景物作画并绘制诗画一体的书签。学生通过画画,不仅在头脑中影视了作者所见的美景,而且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了再创造的条件,使自己的个性在绘画中得到张扬。
3.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形式:擂台赛、接力赛。
4.课堂表演。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学生在《皇帝的新装》、《蚊子和狮子》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关键字:古代园林 保护和修葺 建议和策略
一、前言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城市出现了很多现代园林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古代园林的保护与维修工作就成了当今社会应该关心的问题。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园林享有“五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艺术珍品”的美誉,他集绘画、书法、诗歌、工艺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了无限的意境,是一门要求比较高的综合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接下来,就我国古代园林保护和修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让保护和修葺古代园林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二、我国古代园林保护和修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可以用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1]。古典园林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讲求的是天人合一,正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种建筑艺术直接就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 历时千百年的古代园林到现代已经很难保持原有的模样, 在自然的发酵和人为的破坏下, 一些园林建筑已经面目全非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保存下来相对完整的园林建筑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古代园林的火灾防御、扑救措施不完善
古代园林建筑大都是采用松、柏、杉等木材建造而成,这些木材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含水量极低,甚至有些木材都已枯朽,其中的花草树木、楼台亭榭等点缀也是经年之物,遇到高温极易燃烧,而园林内部缺少防火分隔,没有消防通道,缺乏消防措施,一旦起火后不能及时的有效控制,可能会波及临近建筑形成连锁反应使得火势蔓延,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针对节假日等人流量大的时候,没有相对应且完善的应急机制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在都市的人渴望亲近大自然,所以节假日或者双休日,园林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最佳选择,尤其是知名度比较高的园林,人流量过大会对园林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和影响。
(三)古代园林带给游客的体验性比较差
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很少会有人能够在古色古香的园林中畅游并细细品味园林的韵味,大部分游客只是把园林当做一个放松心情或者只是度假的场所,走马观花的游览使得游客并不能体会到古代园林的博大精深。
(四)基础资料匮乏,使得园林保护和修葺工作开展困难
我国一些知名度比较高、历史价值高的园林由于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研究,因此基础资料相当全面,但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园林,一旦发生火灾等自然灾害,由于基础测绘资料的缺乏,将难以对这些园林进行修复和重建,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园林的保护措施不当,也会对古代园林造成一定的损坏。
(五)古代园林人才匮乏,经济发展使得古代园林在修葺后渐趋现代化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古代园林的存在也成为了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得城市规划更和谐美观,古代园林在修葺过程中被注入了现代化因素,而且,传统园林的修建人一般都是古代的文人骚客或技艺精巧的匠人,现代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对古代园林进行很好的理解,盲目对园林进行保护和修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破坏了传统园林的本来文化。
(六)园林保护机制不完善,使得一些虽然社会知名度低、但是学术价值很高的古代园林较少得到社会的关注,处在被忽略无保护的状态,造成园林艺术的损失,同时也使得园林被损害的速度加快。
(七)园林保护与维修意识不强
园林的保护与修葺工作仅仅靠工作人员来落实,一些游客的园林保护意识相对较差,不仅不进行保护与维护,甚至还搞破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如何保护和修葺我国古代园林的建议和策略
(一)完善应急机制,设立限流制度
针对人流量大的园林,依据时间、地点制定完善的应急机制,限流制度将是应急机制的本质所在,除此之外,对游客的环保思想教育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从源头解决问题,更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
(二)尽量保留园林的历史元真性
古代园林在保护与修葺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存在损耗与破坏,但是在修复园林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园林的本真历史风貌,而不是以现代的审美眼光去改造园林,为园林添加新元素。为了使古代园林的历史风貌比较真实、完整的保存下来,应该最大程度的还原园林的本来面目,追求“修旧得旧”,使得园林的元真性合理的被保存下来。
(三)加大对园林保护与维护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为了提高人们对园林保护与维护的意识程度,可以通过网络宣传、街头宣传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园林存在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园林保护意识,塑造良好的园林环境。
(四)发生火灾时,采取扑救与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扑救与保护同时进行,有利于保护园林内部的大量文物、奇珍异宝尽可能的不受损害
(五)重视园林的课题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专业的人才是科学合理保护修葺园林的关键所在。园林产业在经济化浪潮下逐渐发展成熟,但是我国的园林教育却相对比较滞后,导致园林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许多园林保护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管理实施者的不专业直接或者是间接造成的。因此,我国的各大院校或者研究机构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
(六)制定有效可行的园林保护与修葺计划
园林保护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因此要制定长远完善的计划,有规律、科学地保护古代园林,可行的园林保护计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能得到很好的维护效果。
(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合理的保护古代园林
党的十文件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古代园林的保护与修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古代园林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城市绿地资源的重要承载体,因此要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的意义,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得人们明白古代园林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树立保护与维护古代园林的意识,其中,尤其要注重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古代园林这种社会资源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八)注重对园林资料的搜集整理,保护好古文集
作为园林恢复或者修葺的第一手资料,原始的园林资料对完成这项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园林的保护与修葺仅靠工作人员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它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配合。园林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它还是一种物质环境,与艺术相结合的东方璀璨明珠,因此,对古代园林的保护与修葺之路还很长,本文从我国古代园林保护与修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如何改善的建议,以期我国古代园林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才能真正的保障我国古代园林的完整度,从而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玛依努尔・阿布都哈地尔,对我国古代园林如何保护和修葺问题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
关键词:长白山区;野生植物;资源
中图分类号: Q9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5-1
1 资源分布特点、现状、保护情况
1.1 资源现状
长白山区的野生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其目、种、属比较齐全,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和重要的经济与开发价值。
1.2 垂直分布
长白山是中国的典型火山地貌区域之一,生态系统较完整,呈现出垂直分布带的自然景观特点。
1.3 森林
1.3.1 原始林 是指没有遭到人为破坏,发展到顶极并长时间保持其固有特征的森林。主要灌木则超过30种。
1.3.2 过伐林 是长白山林区生产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主要基地。
1.4 珍稀濒危植物
一级保护植物长白山区的有2种,二级植物长白山区的有9种。
1.4.1 木材用植物 长白山林区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木材产量占全国的第二位。作为木材用植物有50多种。
1.4.2 药用植物 长白山区产量较高,质量又好的药用植物有875种以上。
1.4.3 食用植物 食用植物系人工栽培以外的野菜、野果、种子以及可利用的真菌。在长白山林区野菜在30多种以上,而可利用的真菌就更多,达100多种。
1.4.4 蜜源植物 长白山区的蜜源和粉源植物种类较多,资源丰富。主要蜜源和粉源植物有280余种。
1.4.5 饮料植物 长白山区的饮料植物有40多种,已经开发利用的只有10多种。
1.4.6 香料植物 芳香化合物大部分在植物的皮、叶、花中含有。可以制造许多价值较高的香料。长白山林区已发现并利用香料植物100种左右。
1.4.7 观赏植物 观赏植物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长白山林区已知的野生观赏植物就有100多种。
1.4.8 花卉植物 长白山区的野生花卉植物较为丰富,野生花卉植物在500种以上,其中有观赏价值的300多种。
2 开发利用现状
2.1 木材资源
长白山区的木材资源一直开发的较好,而且在深加工方面也各具特点,同时每年自行繁育大量的造林苗木、珍贵树种苗木以及绿化苗木,不仅满足了自身的要求,还为社会上提供了大量的苗木种源。
2.2 药用植物
长白山的药用植物虽然有875种以上,但没有进行整体开发和利用,人为破坏性采摘、破坏生态及植被资源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有些品种在年产量上日趋减少的现象。
2.3 食用植物(山野菜资源)
长白山区的食用植物即山野菜资源一直被中外游客所看好,而且价格不菲,但保护性地开发一直没有实施到位,人为破坏严重,没有统一的采集时间和采集规范,造成许多资源严重浪费。
2.4 饮料植物
长白山可以用做制造饮料的植物有40多种,但目前只有几种被开发利用,如山葡萄、笃斯越桔、五味子、蓝果忍冬,其它种类一直没有开发利用。
2.5 蜜源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和花卉植物
长白山区的蜜源植物、粉源植物、观赏植物和花卉植物种类较多,但一直没有开发利用,每年只有部分放蜂人进行放蜂采蜜,其它功能性植物始终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利用问题
3.1 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长白山有药用植物资源875种,已入药的仅有100余种,绝大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多年来不合理的采集与开发利用,出现对药用植物资源掠夺式过度采收,许多植物种类、野生资源已近枯竭、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
3.2 综合利用不足
中药资源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属于粗放型的,对其副产物没有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传统的应用方法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3.3 野生材用植物与野生蜜源植物开发利用的问题
野生材用植物总体综合利用观念落后,商品经济附加值不高,造成资源浪费。
3.4 天然色素植物及野生蔬菜开发利用的问题
开发种类少,目前,被开发利用的仅有山葡萄、越桔、蓝靛忍冬等少数几种。
4 相关建议与对策
4.1 野生药用植物的利用的建议
(1)加强野生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扩大人工种植面积,建立原料基地,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需要。
(2)加大对野生资源保护的力度。
(3)做好材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 ,繁育出优质的苗木。
4.2 野生蜜源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1)加大开发蜂产品力度,扩大优质蜜源植物的栽培面积,为蜂农提供稳定的蜜源。
(2)妥善保护好紫椴树种 紫椴蜜源好,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注重蜂蜜等产品的开发,巩固长白山区为中国两大椴树蜜源基地之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