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04:25:06
导语: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1.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1.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较差。
1.2 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积极正确的引导。
1.3 对校内组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重视不够。虽然80%的教师参加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是与工作实践中的熟练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有关培训,以解决教师在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
近些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截止2003年底,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仅仅是开始,成效是初步的。从总体看,我国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1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的特征,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努力和方向,正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和要求的,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今天的教师,仅具有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掌握和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素质和能力。
2.3 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市场,提高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目前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权威、统一、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推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首先要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和引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2003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开始委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研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4.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试认证体系
4.1 建立开放、高效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将实施工作与加快推进区域性教师网联计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整合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和实施工作。
4.2 加强培训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一步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明确教师培训主管部门的责任,对教师培训进行规范管理,坚决制止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的现象。以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严把质量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将各地已有培训与本计划衔接的具体办法。积极探索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与电大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中教育技术课程学分沟通互认的办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本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培训
1调研方法
2009年1O一11月,共计88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吉林省省级教育技术骨干培训者培训,有73人通过ETA培训平台参与了ETA平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其中参与培训前后两次调查的教师有69人,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5%。调查对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科学、体育、化学、物理、生物政治、地理、历史、美术和信息技术共14个学科。问卷调研项目主要涉及教师对教学常用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实践情况、教师参加过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对教育技术培训的期望及意见等相关问题
2调研结果及分析
2.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情况
调查表明,40%的教师学习过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较多的是浏览网页、使用Google或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教学资源和使用word或Excel等制作电子教案.而对网页制作和动态课件制作的相关软件则知之甚少.教师对具体技术软件的掌握程度不高,如图1。
同时,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的课件种类和课件使用频度的调查表明,90%的教师写过教学设计方案,86%的教师制作过PowerPoint课件.45%的教师在教学中每月应用1—2课件,每月应用3次以上的教师占43%,还有12%从不使用课件进行教学。这说明。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仍需在实践中更全面和深入地挖掘。
2.2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困难
1/3的教师认为在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实施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缺少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资源,1/5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1/5的教师觉得缺少准备时间和信息化教学知识。对于本次培训中的教学设计成果,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其不能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使用的主要阻力是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障碍是学校设备的不完善。想要更加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完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夯实信息化教育基础。
2.3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技术相关培训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占7%.参加过3次及3次以上的教师占52%;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教师占28%。由此可见,由于参加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相关培训较少,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不仅希望学有所得,还希望能够学有所用,令培训中学习到的教育技术知识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曾经参加的教育技术相关培训级别大多集中在省、市级(详见图2),
这一级别的培训能够结合本省的政策和教育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课程,但国家级和校级培训的比例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省、市级教育机构,同时校级培训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待更好地展开。
2.4中小学教师对本次培训效果的评价
经过培训,90%的教师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设计方法并理解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85%的教师对教学媒体的特性和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开发方式掌握比较熟练;对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也由原来62%的教师不知道或知道一点,增加到83%的教师都可以比较熟悉;虽然有极少数教师对教学设计成果和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理念及方式掌握不甚理想,但大多数教师还是掌握了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总之,相比培训前,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5中小学教师对未来培训的期望
调查得出,88%的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希望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信息技术操作的教师分别占55%和52%。参与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期望未来的教育技术培训能够:重实际、勤交流、多推广既要注重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关联度,讲授的内容不一定要最先进,但对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用且恰当:各学科、各地区间教师在培训中交流经验,彼此学习,希望多创造基层教师之间、基层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之间培训交流的机会: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该在全体教师中普及,使全员教师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同时发掘适合现有教学条件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毋庸置疑,培训是一种能够快速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的有效方式。通过此次培训,原本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教学设计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本次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了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培训未能普及推广.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学校都选择曾经参加过教育技术相关培训的教师再次进行培训,虽然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易于接受培训的内容,有利于培训的展开和技术的再推广,但也导致了各学科教师间教育技术能力差距的加大,使强者更强。二是教师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网络搜索并使用现成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而自己运用相关软件对不符合要求的资源进行处理的能力却较差,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三是学校的配套设施成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成果实践的瓶颈。由于部分学校资金和信息化硬软件条件有限,使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无法顺利实施,打击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改进教学的积极性,在培训中学习的知识不能够学以致用参考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对未来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1)培训方式多样化。传统讲授式的培训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培训需求,为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应在考虑教学实际硬件条件和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远程培训、校本培训、教师参与式等,努力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本次培训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协作、集体讨论和讲师讲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信息化资源等内容的培训,受训教师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设计,让教师能切身感受到教育技术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过程,以及教育技术服务并促进教学的效果,从而积极主动地应用于未来实际教学之中。笔者认为,让受训教师基于实际教学案例或具体问题进行学习.并且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习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可以让教师在案例或解决问题中感受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激发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兴趣。
(2)培训内容具体化。一是要关注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教师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并树立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信息化教育观念,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因此,培训不仅要教授参与教师信息获取或处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等。除了通过培训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还要调动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的积极性,营造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氛围。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更应该让各学科教师都意识到信息素养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拥有的。并主动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二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不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同学校配套条件的差异性.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对教师的基础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进行培训,还提供丰富的、适用于不同教学情景的软件学习课程和资源,让受训教师能够根据学科或学校条件的不同,选择符合学科和教学实际需要的软件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培训效果。
(3)评价机制系统化。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对培训效果的有效保障。通过评价来激励参与培训的教师.促进其在教学中主动应用教育技术。同时,不应该只以考试是否合格、作品完成质量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当前培训大多只重视对培训对象的最终成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培训过程的评价。笔者认为受训教师的学习过程也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培训对象的实际学习情况,培训老师可相应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完整的评价还应延续到后期的教学实际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纳入到继续教育或职称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一、影响教育技术培训的三个主要因素
影响教育技术培训效果、阻碍教育技术有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评价方式、教育观念、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主讲教师、受训教师、软硬件、资金、政策等等,但是以上种种因素可以归纳总结为三个方面因素: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受训教师。三方面因素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三维模型
针对当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我们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效的具体策略对应分解到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三个维度,综合考虑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尽的职责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三维模型。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是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维、中小学校维和教师本人维的三维培训策略,如果将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在培训中所尽的职责和作用分别用A、B、C三个点表示,O、A、B、C四点所组成的立方体的体积作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效果的大小,那么任何一维的尽职尽责都会使代表其作用的点外移,造成立方体体积的增大,培训的实际效果增大,但是只有三个维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时,立方体的体积才能增加最快,培训的实际效果才能最好。
三、三维培训策略模型的应用
1.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作为成人学习者,教师培训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学习、再教育,他们希望通过培训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常常是带着问题来参加培训的。他们对于系统的、一般的知识并不十分感兴趣,而是把培训的内容与自身的专业发展紧密相联系,追求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应急性[1]。培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从而确定培训的目的,依据“标准”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制定培训的具体目标,编排和规划培训课程,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又使培训内容符合中小学教学实际。
2.灵活选用培训模式,完善评价机制
教育技术能力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亲自参与和体验可以降低受训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难度,对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在具体培训中,应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吸收利用现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理论与技能融合教学、案例教学与行动学习相结合、以集中面授和网络培训的混合交互进行为基础的混合式培训等不同培训模式的优点,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选择培训模式。同时注意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融入到具体的培训过程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符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需要的培训模式。
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可或缺的必要部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成绩,不仅仅是为了给受训教师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希望通过评价让主讲教师、受训教师及中小学校更加了解培训的现实状况,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能够正视不足,以便调整教学、改进学习。要注意将评价融入到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强调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进行评价,应保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3.建设主讲教师队伍
主讲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培训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培训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关键[2]。
相对于其他教师,主讲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但由于教育对象一直是中小学校的未成年学生,距离“教师的教师”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主讲教师驾驭培训的能力,只有参加培训,通过考试者,才能担任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讲教师。
4.实行学校首责任,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培训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特别是短期的集中培训,其单独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持续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是促进培训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3]。对于受训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一个情境学习东西,而在另一个情境应用所习得的东西,也就是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学校是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所,学校对教育技术培训及应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因此,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中小学校应该对培训成绩和应用效果负首要责任,提高学校尤其是校长的认识,通过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发挥学校的作用,获得学校的支持,提供持续不断的继续培训,营造学习和使用教育技术的环境,及时解决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5.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
观念决定行动,在对教师进行培训之前,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通过多种手段使教师从内心深处切身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所产生的独特效果,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受训教师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认识后,才会从被动地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到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技术培训中来,从而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协调发展三个因素,形成合力
从三维培训模型可以看出,只有当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三个因素同时增大,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时,培训的实际效果才能最好。因此,我们在制定培训政策、开展培训、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本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培训在三个维度方向同步增长,协调发展,形成合力,促进教育技术培训健康、持续、高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林万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9(8).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绩效管理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分析
(一)培训缺乏强有力的领导
在《计划》的执行中,虽然省、市、县(区)都能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电教系统、考试系统和培训机构等组成的领导小组,但是,这种组织却是松散的,没有强力的约束机制,缺乏对培训的全程监督、指导和考核,对于培训后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是很少涉及。
(二)参加培训目的不明确
教育技术水平培训目的是使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运用教育技术,恰当地把教育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但是,培训工作参与者的目的却是不同的,有些机构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参与培训,参培教师也不能认识到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排斥心理,参加培训不是自身需求,而是因为政策所迫,只是为了取得证书,满足评优、评先、升职、晋级的需要。
(三)参加培训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受训教师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地区差异和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受训教师处于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学校的教师也存在年龄跨度大、学科范围广等现象,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差较大,“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现象同时存在。
(四)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目前,培训工作基本是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揽,培训环境差异较大,组织培训多是为了经济利益,培训采用集中面授、大班上课的方式,目标多直接指向教育技术水平考试,难以达到应用的目的,无法促成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授课教师多来自高校、教研室和培训机构内部,因授课者自身教育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授课时不能将教育技术与实际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评价手段单一
虽然《计划》要求对受训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手段,但当前把教育技术按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仍十分明显,基本上仅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作为评价手段,缺乏对培训机构、授课教师、受训教师学习和培训后使用情况的考核。
二、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应用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现行的培训系统还不够完善,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思考,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培训的绩效。
美国著名绩效技术专家Harold D.Stolovitch在对各类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多年培训研究与实践的
基础上,得到了一个绩效培训图,见图1。
从图中可见,期望的培训绩效和实际的培训绩效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即使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表现非常好,期望绩效与实际绩效之间的巨大差距仍然客观存在。Harold D.Stolovitch又进一步指出,在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支持,培训的绩效会迅速下滑,有时会低于培训前的水平,受训者很快就会退回到培训前长期以来已经形成和适应的工作行为与习惯,严重阻碍了培训后绩效的改进。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对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进行持续的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是促进培训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然而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恰恰是很少涉及培训后支持和指导。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企业及其子系统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果能够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 绩效管理的目的主要在于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从管理的角度,通过提高系统内各层次的绩效,来促进组织整体绩效的达成和组织的整体发展。
三、绩效管理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一)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绩效计划是一个确定组织对员工的绩效期望并得到员工认可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培训领导机构应在《标准》和《计划》指引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培训机构、学校、教师等进行认真的沟通,制定出本地区的培训目标、指标及标准等(即培训的整体绩效),用以指导和规范培训领导机构内部部门、培训机构、学校以及教师的工作。
通过层层的绩效目标可以使培训领导机构内部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真正起到监督、指导作用;促进培训机构和学校重视培训质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约束政策,保证授课教师和受训教师目标一致――提高教育技术水平。
(二)绩效监控与辅导
根据监控与辅导对象的不同,教育技术培训系统中的绩效监控与辅导可以分为对组织部门的监控与辅导和对个人的监控与辅导,前者的对象为培训领导机构内部部门、培训机构、学校等,后者的对象主要为授课教师与受训教师。
通过定期观察教师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并做记录,将观察到的优缺点反馈给教师,对受训教师的学习进行引导、辅导和监督等,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对绩效有困难的教师给予鼓励、协助与支持。比如,在培训中采用小组讨论,受训教师在一起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增加具体案例的学习,撰写培训心得等提高培训绩效;在培训后的教学应用中,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支持服务系统,进行技术支持、教学支持和环境支持等。
(三)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就是根据制定的绩效标准,对各方进行绩效评价。考评过程应以系统而客观的方式进行,首先搜集各种绩效资料,找出实际值和标准值之间的差距,评定绩效分数。
在具体的培训中应注意加强过程性评价,对培训的具体过程进行评价,以及时地发现绩效差距,进行绩效辅导。考评应不拘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的成绩,应加大对培训后教学实绩的考评,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应用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绩效反馈面谈
绩效反馈面谈是要让有关人员(包括部门、学校)获得绩效考评的反馈信息,并与评价人员就绩效考评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寻求改进绩效的方法。
绩效反馈面谈的目的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责难当事人,应更多地关注未来而不是过去,应充分听取被评者的申述,弄清绩效差距的原因,分析绩效差距的症结所在,协商解决办法。对于绩效有问题的,要提供辅导、进修及培训发展的机会,制定出适合的教育技术培训方案并实施,包括下一次的培训计划的意见沟通,为新一轮的培训做准备。
绩效管理对培训系统进行全程管理,促使参培的各方通力协作,增强对培训教师教学的支持和指导,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使培训效果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转化为自身主动的需求,从而解决培训后教学绩效没有明显改进的现象。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文中所述的四个步骤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循环过程,只有保证各步骤的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才能改进培训的整体绩效,真正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网;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策
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分支,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偏低,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加强对校园网下,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校园网概述
校园网主要是指为校园内,师生教学、科研及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其具有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1]。
校园网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应用,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及时获取需要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目标,已经成为现代校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校园网操作方便,安全度较高,为教学创建了性价比较高的综合性网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少学校对校园网的认识不足,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投资,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缺乏对网络建设的规划,且在校园网建成后,忽视对教师应用技能的培训,难以更深入的开发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校园网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校园网下,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的有效措施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加强校园网认识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网络教学逐渐成为教育发展趋势之一,而传统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求,由此,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教学发展趋势,并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加强对新课改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调整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通过调查研究发展,教师素质越高,校园网络教学普及度越高,相反,教师素质偏低,不具备专业操作技能,且网络资源开发率也不高。学校管理者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宣传,并邀请具有经验、且专业技能强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并利用实例激励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到先进地区和学校学习,观看示范课、研讨课等,潜移默化影响教师思想、观念,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对教学改革的认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2]。
2.实行针对性培训,实现共同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到校园中,且设备日益多元化,极大的方便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受到教师工作、家庭等因素的影响,短期掌握技术操作技能相对困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培训,可以实行针对性培训,结合教师年龄开展分层培训,并适当给予激励,例如:补贴等,对于教师实际工作需要设置三个级别培训。
首先,全体教师。实行一帮一培训,并将校园网作为基础,进行问题咨询和经验交流,促使教师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学科基础知识,并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文字、表格等软件的使用,利用互联网能够获取教学需要的资料,最终实现运用多媒体和管理软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其次,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学习技术开发、制作辅助教学软件,在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和辅助自己学习,并将其运用到教育科研活动当中。
最后,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专业教师,其自身已经具有专业、系统的知识,在网络教学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求这部分教师要了解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和局域网―校园网构造,站在更高的层次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分层培训,能够促使教师教育技术操作能力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从而辅助教学。
3.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发展校园网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率是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要制定鼓励政策,通过定指标、定条件、抓评比等制度,积极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从而调整教师教学行为。在合理、高效网络资源下,除了能够培养教师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能够深度研究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置,为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3]。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坚持终身学习,且学校要发挥宏观作用,采取针对性措施,制定鼓励政策,发展校园网,实施针对性培训策略,促使教师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升,为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芒,吴元红,徐海梅.IBM重塑教育:面向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训模式――教育部-IBM“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研究报告[J].电化教育研究,2010,18(03):259-261.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具备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而边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边疆地区教育的关键所在。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通过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网络教育等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大量事例,人们已经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产生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与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已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建设的迫切需求,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云南省于2005年4月开始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但是,相对其他发展地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观念都相对落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要真正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这里,主要对云南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做一个分析,同时。提出个人的培训设想。
1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由于教师的年龄因素、自身素质、所处地理位置等问题,使很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和继续学习中难以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科学地使用教学媒体。
1.1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缺乏科学认识
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根据AECrI’94定义解释: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小学教师要认识这门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1.2缺乏对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认识
许多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先进技术.或者在教学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教育技术能力就是会使用这些技术。而我们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是: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1.3对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被称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它的出现引起了教育观念、方法、手段以及师生传统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信息和观念相当落后的地区的教师,不但意识不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还在潜意识里排斥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性有两方面:(1)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并实践基础教育改革的必备工具。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出现,比如: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情感教育、四大支柱教育等观念,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观念认识;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的教学模式上是既以教师为中心、也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主模式,传统教学环境无法满足,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可满足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要求;教育技术可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革,由于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再加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发生变革;教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比如:学生可利用技术自由的学习:可突破地区的制约,实现优质资源和师资的共享,缩短空间距离;教育、教学信息流通将更加快速、便捷。(2)教育技术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必备素质。教育技术对教师自身的作用有四点:有助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准备“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产生了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但在现实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师由于在年龄、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所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了教师的基本信息能力存在差异。条件好的学校,中青年教师已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能满足上述需求,年长的教师在基本信息能力方面就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教师虽然有学习的激情和迫切的需求,但受经费、师资及硬件环境等因素制约,教师不能得到正规的培训,也不能接受持续的、系统的教育技术的培训。这样,教师即使参加过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由于受条件限制也很难有用武之地,而且难以达到信息技术更新速度的要求。
3教师不能科学的应用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教师在基本信息能力具备的情况下,还要具备教育信息的应用能力,即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实际的应用中,许多教师难以达到这些要求。有的教师是“为用技术而用技术”,在应用中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特别是在进行课件评比时,在制作课件中将各种技术都叠加在课件上,把教学课件变成了信息技术的成果展览,忽视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没有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有的教师难以把握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最佳时机,不同时间的课件展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学生读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当学生先读原著时,一千个学生心里就有一千个形象的孙悟空,文字的魅力是让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极大的发展.再看通过现代技术展示的具体人物时,学生只会把影视中的人物看成是他想象中某个人物众多形象中的一个;而教师如果一开始就以课件的形式介绍《西游记》,让学生先人为主地接受具体的人物,后再让学生读原著或接触其他类型的人物形象,学生就会觉得这个孙悟空怎么不象,或这个孙悟空就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学生的想象思维受到限制。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师不讲科学的滥用课件,却是适得其反的扼杀了学生想象的能力,折断了想象的翅膀。
4因地而宜的培训计划
云南省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四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4.1加强硬件投资,提供学习的环境
与发展地区相比,偏远、落后的地区,信息闭塞,经费紧缺,无论是教学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投资,还是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都是少之又少。这样,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师素养等提高的速度就非常缓慢。与发展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教师因素引起的地区教育差距也会加大,这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导致教育的不公平。这样的环境,更需要国家和地区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软件建设,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也能及时的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不断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同时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既能学习教育技术的有关知识,也能通过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达到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培养出能适应21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偏远地区的教师更要求要转变观念。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认识,使他们对由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当代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培训时要特别注意将教育理论方法的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4.3注意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观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这个方面的培养内容主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教学,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得教师学员们能够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的作用。
纵观此次培训,整个培训课程内容安排充实有效,培训形式新颖有趣,我个人在整个培训期间学习的很投入,很用心,收获也很多,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极大的帮助。现将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主要体会有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了搜索信息和各类软件应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本次培训我学会了Frontpage网页制作的相关知识,对于搜索整合教学资料更有条理,学会了Freemind思维导图的制作,掌握了迅雷、网际快车等一些下载工具的使用,同时也体会到了利用互联网网上学习的便利,与其他学员进行讨论,也紧随时代的步伐,开始使用博客与学生进行交流,回复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给我的留言,我成了学生最知心的、可以信赖的人。可以说,网络让我很幸福。同时,我也在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而不是网络游戏,颓废、消沉的思想。
二、学会了运用多角度,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学习。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科差异;年限差异
1研究背景
我国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调查发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培训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怎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沈书生副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层次与结构研究》,对此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调查研究的内容是其中一部分,主要探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身发展的规律,及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特点,以便中小学教师能够结合其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参加培训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问卷》(自编),问卷包括58个题项,由意识与态度、基础知识与技能、多媒体应用、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5部分组成。采用四点量表法,每项用分值1-4依次代表4个等级不同的选项。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江苏、上海地区的l2所中小学的学科(不包含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对象为参加过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2份,回收率为90.00%;其中有效问卷为66份,有效率为82.50%。
3研究目的
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在使用教育技术年限和学科两个方面的差异特征,并对形成差异的原因和研究意义进行讨论。
4研究结果
4.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年限差异
为了研究方便.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把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年限分为3组,见表1。表1给出了教师使用教育技术教学不同年限的教育技术能力基本描述统计量和95%的置信区间。从表中可以看出使用教育技术教学5年以上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最强,3—5年的教师次之,l一2年的最低,总体上呈现出随年限的不断增高而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具体可以从教育技术能力折线图(见图1)看出。
通过分析可发现,使用教育技术教学1—2年的教师与3—5年的教师的平均数之间的差距较大,而3—5年与5年以上的教师的平均数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说明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是非均速的,而是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年限差异,P
经LSD多重比较结果发现,使用教育技术教学1—2年的教师与3—5年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1—2年与3—5年之间的差异也显著,P0.05;但是3—5年与5年以上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见表3)。这一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使用教育技术教学3—5年里会有快速提高,是发展的关键时期。
进一步分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各维度的能力均数值,我们可以发现,使用教育技术教学3—5年的教师能力各维度均数值比1-2年的教师要高,尤其在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两个维度均数值要明显高于1—2年的教师,而前3个维度的相差幅度相对较小(见表4)。
4.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科差异
为了研究方便,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我们把中小学主要学科根据其性质分为3组。具体学科分组、人数情况、能力均数统计描述见表5。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分析出.不同学科组之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P
从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年限上来看,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各年限上的学科人数及能力均数值参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在每个年限阶段,承担了语、数、外学科教学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最高,物理、化学、生物、音乐次之,美术、体育等其它学科最低。各年限上学科教师的能力差异从折线图(见图3)中可以清晰的看出。
5分析与讨论
5.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年限差异
5.11能力发展的阶段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自身思想和教学法的转变,呈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中小学教师开始使用教育技术教学的1-2年内,主要是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主要经历以意识和态度为主要特征的萌芽期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初级应用期在使用教育技术教学3-5年内,主要是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主要经历以研究性学习任务为主要特征的融合期和创新,使用教育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变"}期。所以中小学教师使用教育技术1-2年的能力和3-5年的能力会有显著不同。
5.1.2不断变化的动机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动机在不断变化。开始1-2年,教师的好奇心和兴趣等比较强,大多能积极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简单的应用的成功、知识的扩充、技能的不断提升增强了教师进行深层次融合和创新的信心,有效的融合和创新又导致教师观念的根本变革。所以在使用教育技术教学3-5年的过程中教师仍然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会得到快速提高。但使用教育技术教学5年以上的教师由于对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已经非常熟悉,好奇心减弱同时惰性增强,因此教育技术能力提高速度较之前会减慢
5.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科差异
(l)学科性质的不同导致整合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①整合程度和实施难易不同。人们对公共学科的整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验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观察性,教师很容易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人文和艺术学科需要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而受制于时间、技术、财力等;②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不一样。学习语言学科需要很强的情境和记忆力,多媒体技术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记忆力增强,对语言的学习充满兴趣。现实以虚拟结合使学生对实验性学科的学习兴趣高。中学生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对美术、体育、音乐学科学习兴趣往往较低。
(2)不同学科教师收集资料难易不同。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课程,语文、英语、数学占了绝大多数,其它课程仅占小部分。中小学网上教育还是以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
(3)教师待遇和主动性不同。考试科目的教师待遇高,教师学习和研究教育技术的兴趣普遍较高。其它科目的教师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且待遇低,基本上不会主动研究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可见,不同学科教师其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各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从而使教育技术在各科教学中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总结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受到教师个体特征、学科背景、教育体制、城乡经济等的制约而表现出差异特点。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使用教育技术年限差异,并且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使用教育技术教学3-5年里会有快速提高,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学科上看,不同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存在差异;此外,承担语、数、外学科教学的教师其教育技术能力最高,物理、化学、生物、音乐学科的教师次之,美术、体育学科等其它学科教师最低。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调查研究;培养策略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为了解牡丹江市教师实际的教育技术能力,确保研究具有针对性、有现实意义,特进行本次“新课改下牡丹江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
1 调查研究
1.1 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牡丹江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际情况,让教师能够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特进行此次调查研究。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了牡丹江市的6所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共100名作为调查对象。此次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抽样对象(6所中小学100名学科教师)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99份,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90%。
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教育技术的认知和态度、教学媒体与资源的使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困难等几方面进行。
1.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90名中小学教师全部为本科学历。从被调查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46岁以下的教师为87名,比例高达96.7%。36岁以下的教师为48名,比例为53.3%。表明在牡丹江地区,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年龄结构都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教师接受能力相对较高,这对于今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3.2 对教育技术的认知和态度
面对是否了解教育技术这类问题,大部分被调查者不是一脸的茫然就是满脸的疑惑。了解得仅占28.89%,仅是听过的人数为33.33%(一般了解),剩余的为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被调查者普遍不知道教育技术到底是什么,很多教育者也不清楚。
为了了解牡丹江地区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认同情况,问卷中设计了几道这样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F值为正数,由此可知,对于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这一问题,教师总体倾向是赞同。这表明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赞同使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由表3、表4可知,大部分教师能够经常在备课时利用网上资源检索动画、图片、文字等教学,并且愿意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利用技术资源进行终身学习。这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态度是积极的,为以后培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3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使用
在“教学应用软件基本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如表5所示,掌握人数最多的两种软件为Word、Powerpoint,分别为73.3%、76.7%。被调查教师对于各类教学应用软件掌握及综合运用程度还显得很不够。
1.3.4 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困难
表6 影响您掌握教育技术能力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众多原因中,被调查教师对于培训力度不足以及学校的教学设备缺乏等原因,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63.3%、61.1%。对于自身的因素,而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有81.1% 认为不是自身因素,仅有18.9%的认为是自身因素。这一调查表明,对于牡丹江地区中小学教师来说,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尽快提高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相当紧迫。而更多的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达到更高的教育技术能力。
2 培养策略研究过程
培养策略是指以教育和培训为核心,为改善质量、提高培养效果而采取的各类方法和手段的总称。笔者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构成要素概括为PTA模式,该模式包括准备阶段(Preparation)、培训阶段(Training)、评价阶段(Assessment)三个阶段。
2.1 准备阶段(Preparation)
2.1.1 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提升学校基础设施
培养并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首先要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庆幸地是,《牡丹江市教育局2016年工作要点》中已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质,推进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
2.1.2 出台有关激励政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牡丹江市相关部门应出台有关政策,从制度、组织、管理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和布置、改革,将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列为教师技能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教师队伍的年龄差异、学历差异和专业差异分别开展培训,并对其培训结果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进一步调动和提高教师⒓咏逃技术培训的积极性。
2.1.3 建立培训组织机构,提高培训人员素质
要求培训辅导人员掌握全面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具有丰富的教育技术培训经验、过硬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还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踪最前沿的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