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人文素养的认识

时间:2024-01-03 16:57:50

导语:在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人文素养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美术史 素养 中学生

一、中学生与中国美术史和人文素养的关系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处阶段主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与素质积累的过程。学习中国美术史可以让中学生更深入的领略传统文化内涵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二、中国美术史中蕴含的人文素质作用

中国美术史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素质,它告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的多样性,怎样对之进行批判地继承,并做出一种清醒的文化抉择,这要求我们认识到美术史中蕴含的人文素质和中国现代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式,并为之在美术教育中对中学生提出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

1.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人才需具备的知识架构应当是以知识规律为基础的,这个知识规律包括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显形的知识就是具体的技巧、技能、知识点和方法;隐性的知识是背后的规律,背后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做人的基本的素养,一种良好的品德。

2.对中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

中国美术史对中学生的认知、抒情、审美与创新能力的都有所陈述,它要求中学生发展独立人格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对此,一个有效的途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努力遵循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模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积淀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中国美术史对中学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1.中国美术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体现

美术史在教育中的价值作用表现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上,其核心层是情感化的,同时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中学生的情感价值实现提供另外的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而美术史的价值和作用,使美术史的教育不是从一个课程的角度去实施的,而是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去贴近中学生的人生、提高素质,促进其人生过程的和谐美好。把中国美术史教育与人文素质并列起来,是因为它对人的个性,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对人全面发展的综合心智、情态、涵养等方面的关照,这种关照首先来自于我们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景之中。它展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即作品的风格、流派、类型,以其线条、色彩、动作、形态等,传递着节奏、韵律、比例、和谐,并由此塑造着一种语言,滋润着人的心灵世界。体会中国美术史的魅力,发挥美术史的人文教育功能,必能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人格丰富、平衡的发展。这就使得中国美术史与中学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并在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中国美术史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美术史中有许多的优秀作品他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代表着人类艺术实践的杰出成就,其间容纳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块瑰宝,把人文素质教育体现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解读作品的历史,文化意涵,学习分析、批评,从所见所闻归纳出合理的结果,亦即反省他们的感受、经验所代表的意义。使原有的世界跟学生看法融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其他领域的问题,形成一种善于统观全局、掌握核心的思想方式;结合美术史中作品的欣赏教学还可以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美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样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较高的鉴赏力与识别选择能力,从而造成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中国美术史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美术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美术史具有人文性质,这是学生学习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发挥中国美术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虽然中国美术史只是作为中学生课程学习的一个微小的学科组成部分,但它对中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美术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国美术史宣传的人文性质虽然与现今人文性有着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但其“择美而从,择善而从”弘扬传统美德的思想是一致的。它对当今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特有的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创造性与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帮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总之,只要美术教师坚持不懈地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通过中国美术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强・中西绘画比较[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2

[2]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3]陈延・道法自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4]陈传席・中国画山文化[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5]孔新苗・张萍 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1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养; 缺失;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45-01

一、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呈现出的特点

1.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化,大学逐渐演变成“职业技能培训所”的现象在地方院校中尤为明显。大学人文课程的开设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只是取得必要学分的途径之一,人文课程对于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应当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弱化明显。此外,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与信息全球化带来的简便易行快餐式的生活消费等观念,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也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排斥与漠视,及对传统人文知识的获取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2.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大学生就业后不能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现象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毕业生以学历和成堆证书为资本,重理论、轻实践,欠缺实际工作能力,随意轻视自己工作的单位和同事,很难摆正自身位置。还有些大学生独立意识过于强烈,合作沟通意识不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工作得过且过,稍有不顺即选择辞职跳槽。这些现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基层就业人数的激增而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形象。

3.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渗透侵蚀的能力较差。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利益关系、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新时期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在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民主观念、爱国情感等方面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出现了观念上的交杂与冲突,思想上的疑虑与困惑,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与错位等诸多困境。尤其在面对一些消极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时候,不少大学生缺乏是非分明的原则立场和正确判断的能力,无法判断错误和正确文化之分,造成面对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无招架之力,陷入错误的泥淖中而不可自拔。

二、造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社会层面消极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顿感茫然,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和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2.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在教材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战略安排,而且教育方法也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前者导致文化知识体系支离破碎,文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后者致使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步履艰难。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现在大学生阅读的书籍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等方面的备考、工具类书本,至于提高自身修养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问津。大学生读书为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应用性知识。

3.家庭教育的错位。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因而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家长迫切希望其能出人头地,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且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当下,部分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则概不关心。

三、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学生素质的高低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2.切实推进社会实践教育。知识的积累需要学习,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必须引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协作精神等等。

3.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落实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民族发展的角度,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级课程一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4.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从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人文科学的讲座、报告,开展教育专家讲座、名著名篇导读、古典名画欣赏、古典音乐赏析、影视评论各种专题讲座,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修建人文景点等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人文氛围。

5.政府、社会、高校积极联合参与。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应共同参与,积极推动全社会良好人文氛围的形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全民负起推进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第3篇

关键词:古诗文;人格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62-01

一、古诗文是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美质底色

《论语・八佾》:“子曰:‘绘事后素。’”朱熹集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於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後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後可加文饰。”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就如同人要有良好的品质,再加以学礼以文饰,才能成就健康的人格。中国古诗文反应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古诗文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做人的道理,审美的趣味,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用这些优秀诗篇打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底色亮丽,在人生旅途中将受用不尽。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古典诗文,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凭借传统文化中的古诗文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

例如,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明报效国家之理;读陆游的《示儿》,明一片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读孟郊《游子吟》,感念母亲的恩德;读李绅的《悯农》,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读杜甫的《望岳》,立志勇登高峰;读……

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不胜枚举。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文,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打好做人的底色。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从诗词中受到感染,受到启迪,往往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二、古诗文在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小说家金庸说:“让学生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学生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认为:“古诗文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教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学生的资质品格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育老前辈刘国正说过:“古诗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他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读诗,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感受到了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看到了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豪迈的气势。……读诗,欣赏中华几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感悟人生的真谛与宇宙哲理,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百态的洞察力与感悟力。总之,诗教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而且还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纯正的审美情趣。因此古诗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在素质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第4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高中生;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中优秀作品数量众多,是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晶。在当今这个社会浮躁、灵魂虚化感极为严重的时代,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一些高中学校的古典诗歌教学陷入困境,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未发挥出古典诗歌教学的应用作用。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常见问题、古典诗歌具备的审美元素、如何通过古典诗歌教学来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三方面加以论述。期待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同时,也与众多高中语文教师相互借鉴。

一、简析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所存问题及形成原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民族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历来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但当下一些高中学校的古典诗歌教学状况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三种问题:一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多高中生虽然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传承民族传统与激发爱国情思的重要作用,但学习时的兴趣不高,甚至存在畏惧心理;二是教学成效不够理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考试题中古典诗歌鉴赏方面的分值增加,题型也趋于完善,但学生的得分情况却不如人意,教学成效偏低;三是教师及家长存在认识错误,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分数,注重传授给学生应试解题技巧及诗歌评论术语,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诗歌鉴赏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家长只关注学生所取得的分数,不能正确看待古典诗歌所具有的人文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鉴赏方面所存问题较为突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当下全球化趋势促进不同地区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我国民族文化也形成巨大冲击,中国古典诗歌首当其冲;二是中国古典诗歌具有文字含义的不确定性与诗词意境的内隐性两个特性,这使得人们不易于把握古典诗歌的文体特征;三是虽然古典诗歌教学评价方式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单一性特点。明晰上述问题及成因后,笔者注重挖掘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人文及审美内涵,实现对该领域教学的规划与完善。

二、中国古典诗歌所呈现的人文及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诗歌所用语言精粹而凝练,与小说、散文、戏剧其他三类文体相比有着不容替代的人文与审美教育作用,仔细品味与揣摩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能够总结归纳其所蕴含的人文及审美内涵,主要分为如下三个层面:

1.具有语言美

中国古代先人们运用精粹而凝练的语言构建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歌凝练、含蓄而具有跳跃性,既朗朗上口,又值得揣摩与回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主要源于如下三个因素:

(1)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押韵。以李白《静夜思》为例,诗中选用“光、霜、乡”三字作为韵脚,押了“āng”的韵,使整首诗歌变得音调和谐而节奏优美。一般而言,格律诗要求严格押韵,对一三五句不做硬性规定,但二四六句务必讲求押韵。

(2)善用“叠词”或连绵词。如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中有“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的诗句,运用“娟娟”、“片片”两个叠词,让鉴赏者体悟到蝴蝶翩跹、海鸥轻盈的美感,朗读起来更具音韵之美。

(3)借用多种修辞及手法。如韩愈《晚春》中有“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诗句,其中,“知”、“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仿佛知道春天不久即将归去,所以极为珍惜当下美好的时光,尽情舒展生命机能,使诗歌具有意蕴美。

2.具有画面美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为鉴赏者营造出美妙无比的画面,有自然画面和人文画面两类。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句,诗人位于鹳雀楼之上,遥望中一轮落日向连绵起伏的西山沉去,直至消失;而黄河也奔流向东入海而去。这两句诗容纳了上下、远近、东西的众多景物,自然画面显得壮阔辽远而又充满雄壮之美。再如杜甫《江村》中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诗句,既描绘出老妻画纸为棋局的憨态可掬,又描绘出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可爱无邪,反映出诗人暂得栖息后惬意的生活画面。

3.具有情思美

就如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言:“诗者,吟咏性情也”,古典诗歌具备着深厚的真挚情思内涵,主要表现为四类:一是爱国情怀,如李白《塞下曲》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与爱国情思;二是男女情思,如秦观《鹊桥仙》中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句,反映出爱情的最高境界;三是朋友情谊,如高适《别董大》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句,反映出临别之际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四是故国情思,家乡及亲人是令人牵肠挂肚的地方,王建《十五夜望月》中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句,将故国情思刻画到了极致。综上所述,古典诗歌所具有的美好情思易于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三、如何利用古典诗歌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良好的古典诗歌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学会鉴赏古典诗歌,引领学生们体悟古典诗歌蕴含的人文之美。简要概述如下:

1.感悟古典诗歌的艺术美感

古典诗歌是一种生动、高雅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艺术,是文学作品中的奇葩,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古典诗歌浩瀚如海,其中很多诗句都富含艺术美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再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些极具艺术魅力的诗歌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及共鸣,获得心灵上的满足。除此之外,笔者引导学生吟咏、想象、感悟古典诗歌作品的优美意境,思考不同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感受力、认知力与辨别力。

2.感悟古典诗歌的抒情特征

众所周知,高中生正处于情感与情操充分发展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但他们仍然幼稚而年轻,缺少阅历与涉世经验。中国古典诗歌有丰富的抒情特征,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能够有效弥补学生们在内在情感方面的欠缺,增加学生们的人生体验。如同是咏蝉诗,虞世南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赞扬品质高洁的人;骆宾王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抒发自己被诬陷的悲愤心情;李商隐借助蝉的高洁来自警,也抒发了身世沦落飘零之感。笔者引导学生领悟古典诗歌中的抒情特征。

3.感悟古典诗歌的道德内涵

传统古典诗歌教法是教师就词讲词,但古典诗歌呈现的不光为物质世界,更有一个丰富的心理世界,古典诗歌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涉及道德品质的诸多方面,在授课过程中,笔者饱含情感,运用动人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歌,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古典诗歌丰富的道德内涵,从心理上感染他们,使他们具有爱心、进取心、真心与善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教学是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教师应优化古典诗歌教学过程,做到以情育人,结合“知人论世”原则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启发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情操与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堡子店中学)

参考文献:

[1]魏巍巍.诗歌诵读教学之情感认知解读[J].大众文艺,2012(8).

第5篇

关键词:钢琴演奏;人文素养;乐感;演奏技巧

众所周知钢琴演奏是技术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想要纯熟地演绎复杂的曲目,长久扎实的技巧练习不可或缺。然而现在不少演奏者一位追求难度,追求钢琴演奏的等级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让演奏难免会缺乏表现力,更无法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曲风以及情感的表达。因此,要让钢琴演奏呈现一种完美的状态,人文素养、乐感以及演奏技巧三者缺一不可。

1人文素养的提高

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钢琴演奏大有裨益,不仅能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还能够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进行富有个人特色的二次创作。那么所谓的人文素养具体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作为演奏者,人文素养也有很多方面,而最重要的两点莫过于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

首先,所谓音乐修养主要是指在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都要有广泛的掌握和了解,当然也要注意点与面、主与次、深入掌握与普遍了解的问题。钢琴的演奏需要通过力度、速度来表现音乐的张力,所有演奏者面对的都是一张相同的曲谱,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弹奏出华美动人的乐章而有些人即使完整地演奏也依然是平淡无奇呢?这就是所谓音乐修为的不同。演奏中无论是强拍还是弱拍,都应该根据需要设计力度;在整个乐段速度、节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演奏者也应该根据对乐曲的分析、体验而做出种种细微的力度上的调整和润色。这些在乐谱中是没有人为你做出详尽的标记,都是需要演奏者通过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感受去进行加工的。而这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就是演奏者音乐素养的体现。

其次,是文化素养的提高。每一个时期的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都是截然不同的,但他们的作品时都离不开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但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巧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了解中外音乐发展史以及各个国家的史学资料,了解每一首曲目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尽力去感受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国著名钢琴家傅聪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音乐舞台享受“钢琴示诗人”的美誉,这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诗歌、小说、戏剧的热爱也是密不可分的。在他参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时, 意大利钢琴家、评委阿高斯蒂教授就给了傅聪极高的评价:“只有古老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艺术的境界。”而傅聪自己也曾说:“往往在乐曲中遇到一个境界,一种情调,仿佛是相熟的;事后一想,原来是从前读的某一首诗,或喜欢的某一幅画,就有这个境界,这种情调。也许文学和美术替我在心中多装置了几根弦,使我能够对更多的音乐发生共鸣。 ”

2乐感的培养

乐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即使缺少准确明了的定义它也无可厚非地成为了钢琴演奏甚至是音乐演奏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音乐表演艺术的灵魂。

乐感即对音乐感觉,主要体现在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两个方面。文化修养不足者在表达意境、诠释内涵的程度上或多或少会受到局限;音乐修养匮乏者往往很难在乐曲的演奏中充分体现出音乐的感情特征――这也就是乐感与人文素养紧密相连的体现。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形象地比喻:“我的工作有点像交通警。对于交通警来说,只须掌握红、黄、绿三种颜色。对于我来讲却有更多的色彩。举例说,总谱上的标志是忧伤,但是几分忧伤呢?哪种忧伤呢?内在的、暗淡的或者仅仅是眉愁不展的?作曲家没在谱中说明,而我只有自己去做出判断――这就是我的专业。”通过小泽征尔的话我们不难看出,乐感的培养对于一个演奏者的重要性。

3演奏技巧的训练

钢琴演奏技巧发展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了,其方法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而钢琴演奏技巧只是个通用名词,其中包括音阶、琶音、和弦、双音、八度、连奏及各种断奏触键,同时也包括力度的强弱。要完美地演奏一首乐曲,这些技巧的掌握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正如人文素养和乐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演奏技巧的训练也不是一日之功。

正因为演奏技巧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因此在日常的钢琴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练习曲,这些所谓练习曲就是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的一种模式。通过练习曲将各种信息输入大脑然后进行整理,大脑将整理好的练习指令传达到各个感觉器官,通过各感觉器官及肌肉各器官协调运作,促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协调一致达到弹奏练习自动化的阶段。 这样就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钢琴演奏技巧,为准确地表达音乐形象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在演奏技巧的训练中也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3.1练习新曲时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重复练习同一素材

学习演奏新的作品是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基本手段。但是在学习新的作品时也应注意几个问题。不要急于求成,迫切地弹奏整个乐曲,应该适当地保留整个作品的新鲜感。在练习时可以尝试将乐曲分为几个片段练习,或是分声部练习,然后再将整个乐曲融会贯通。其次在练习中应该多做新的尝试,练习不熟练的部分,切忌只练习一个片段或是一首乐章,这样很难达到练习的真正目的。

3.2科学安排练习时间

注意力集中是学习的保障,对于钢琴演奏尤其如此。只有在注意力集中、精神充沛下的练习才是积极有效的,否则不仅难以事半功倍,反而可能带来极大的隐患。

整首乐曲的掌握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那么每天安排多少时间练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在练习时必须考虑时间的分配与集中:所谓集中练习是指连续地练习一项内容直到掌握为止,中间没有休息;而分配练习指把练习分为若干阶段,在各阶段之间插入一定的休息时间。

波兰的大钢琴家约・霍夫曼曾说过:“每练习半小时就要稍微休息一下,通常五分钟就够了。正如画家作画时那样,不时要闭目片刻,以求在重新张开眼睛时可以获得新鲜的色彩印象。”因此在钢琴练习中,我们更加主张分配练习。一般来说练习每段时间的练习时间不应低于20分钟高于45分钟,因为这段时间内是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

参考文献:

[1] 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林敏丹.浅谈钢琴教学中音乐感觉和音乐表现的能力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3(10).

[3] 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8.

第6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 医学生 对策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39-01

一、调查背景

在报纸上、新闻中以及社会上会发现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各方面报道,包括学习、生活就业的报道,其中有一些正面报道,但是也有不少的负面新闻。造成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缺失。人文素养是由个人信仰、广阔的知识、为人处世、沟通能力等多种因子整合形成的内在品质,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当今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了解不具体。据调查,只有9%的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了解,50%的学生对人文素养只有一般了解,剩余4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对于医学生来说,他们肩负的是更为重要的责任,所以医学生的教育需要教授给医学生的不仅仅是医学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素质。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内容与分析

在120份问卷调查中,涉及医学院各个专业,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生对人文素养的了解程度如何、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情况以及在他们看来对于学校需要加强人文素养方面还有什么要求等问题。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多数同学对于培养人文素养持积极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如何”,80%的同学认为自身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你清楚人文素养的内涵吗”,70.1%的同学认为他们很清楚;对于“你是否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想法和行动”,78.4%的同学表示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也有行动。调查问卷表明:1.大多数同学对于是否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有强烈的愿望,并且希望在校期间能担当班团干、学生会成员以及社团的职务,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2.高年级的同学对人文素养方面的认识比大一的同学要深刻,源于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服务、学习参观等活动;3.在调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学生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于如何提高人文素养有自身的见解

假设有一场人文科学的普及讲座,68.2%的同学对经济、文史、教育等方面感兴趣;58.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读课外书应博览群书,提高人文素养;72%的同学认为人生的价值应体现在对国家、民族或者全人类的贡献上;对于学校如何提高人文素养的建议上,60.3%的同学认为应该提高人文课程的质量以及优化人文教育的硬件环境。根据以上调查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更多的同学希望在学校的人文课程和学校进行的人文类讲座获取更多的关于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2.希望学校更多的可以提高课程质量,使他们在课程当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知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一)通过提高学校的人文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调查中学生认为提高学校的人文教育硬件以及人文环境对于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的硬件,绿树成荫的大道和高楼和软件,各色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讲座、比赛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力。 (二)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

开展各种主题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启发。例如,组织党员同学到遵义进行红色之旅,在实践中体会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活动结束后通过写心得体会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体会。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医疗扶贫的三下乡活动,让我校的同学用学到的临床实践知识去帮助需要的人,让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让教育循序渐进

老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老师要因人施教,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倡导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所以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玲.林科院校学生人文社科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5,5.

[2]李艳,王宝峰,李月恩.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第7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医学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59-03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养的现状较差,尤其是在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单纯简单的医学模式不再是当前唯一的医学模式,再加上现代“以人为本,整体护理”的观点的提出,使得社会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更加提高。医生除了学富五车,还必须要有社会所需、病人所需的丰富的人文学科的知识。所以,对于医学生重点内容的培育,就是对他们的人文素质与人文关怀的培育。关注现在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医学生多数以理科生为主,且受重视自然科学忽视人文教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此现状使得我国对医学生的教育只注重对政治教育的加强与引导,忽视了人文课程的开设与教育。并且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医学生的关于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只占所有课程的1.71%。只注重专业教育,导致仅有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也只占部分不重要的选修课的一部分,并且教育资源严重缺乏,这样就导致了现在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缺乏。由于社会和学校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在人文教育课上某些同学的逃课和不守课堂纪律的现象也就成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2.医学生的责任感偏弱。即使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仍然脱离社会主流,责任感也偏弱,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学业的重要性;以自己为中心,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医学这门学科对社会的重要性,更没有领悟到医学专业的崇高性。一些学生更为了学分而学习,只是为了不挂科,求及格,但这是对自己,更是未来对病人的不负责,这样薄弱的责任感也是一个隐患。价值观的偏离,使得现在医学生只注重如何学好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自己人文素养的学习与培养,逐渐忘却了医生所具有的崇高的品德。

3.学科建设的力量弱小。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无论是对于学科的开放,还是对于在师资力量方面的建设都是非常薄弱的。之所以学科建设力量弱小,是因为医学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决策方面起的作用非常小,被相关教育工作者忽视,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在人文课程讲授的教师方面,大部分都是文科学校毕业,对医学专业所需要的人文教育并没有很全面的了解。还有一小部分的人文课程教师是毕业后留校的,因为其本来就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学习的缺乏,所以在其授课过程中很少可以将人文素养教育传授到位,只能授课于其自己所学的而非专职的人文教师所教的片面知识,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偏低,大大的降低了人文教育的成果。重新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学科建设已迫在眉睫。

二、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的改善对策

1.深刻认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医学生,将来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医生这一门学科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将来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只知道如何治疗病人是完全不够的,了解的不仅是病人的病情,还要在治疗过程中与病人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特别是20世纪以来,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模式,社会广大人民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人文素养对于救死扶伤的真正的意义,对医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相对地,对于现在的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力度也需要逐步加强。现在网络报刊所出现的反映医疗从业人员素质的言行已显示了现在医生人文素养的极度缺乏,所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尤为重要。另外,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医学生。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局限于专业的医学知识的必然要求,而且还是医学生自身顺应现在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2.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加设课程。要想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全面改善我国普遍重理轻文的观念,改善只注重主课教育的思想。英国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曾说,“单纯的科学教育确实与单纯的文学教育一样,将会造成理智的扭曲”。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就中国现状而言,中国的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远远不及西方。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首先加大关于人文类课程的开放,学校需要聘请专业的人文课程的教师,来完成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授课。而且可以开展教师对人文素养这类课程的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素养教育知识,再传授给学生,逐步提升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学校要根据学生所具有的所有专业课程来加设关于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对学生上人文课的课堂纪律加强规范,并逐步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关于这类课程的授课,学校可以采取考试、写论文、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对其学习效果的考核。只有学校重视对于人文课程的教育,才能带动医学生学习人文素养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医学生既有专业的知识,又会有高素质高素养,在将来承担济世救人的责任的同时,又可以体会仁心妙术的真谛。

3.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仅加设课程是不够的,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才会使人文素养教育取得很好的成果。在学校和社会均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医学生学习人文素养教育的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学校,学生会或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学校组织与社团的健康建设,时常举行有关人文素质培养的活动、竞赛,号召同学们踊跃参加。在学校摆设相关的宣传报、人物塑像等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文空间环境,让学生在每日的熏陶中逐渐领略到人文素养的内涵,自觉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学校还可以组织人文艺术节等多种可以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教育目的的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假期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如到当地敬老院或孤儿院进行实践,了解外界与学校不同的一面,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社会,提升人文素养已不单单是对于医学生的问题,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群众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宣传优秀的人文精神,熏陶社会人文气息,逐步提高社会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步后并没有太大的发展。而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以及社会的和谐。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需要学校管理者给予较大的重视,在各方面精心安排学生的培养计划,精心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只有在学校与社会和医院之间建立一个和谐的健康的体系,明确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全能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潘虹地,张霞,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8):148.

[2]刘翠,程乐森,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98-100.

第8篇

所谓“人文”,出自《周易・贲卦・彖辞》,原文是这样的:“阴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 本意主要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教化天下苍生,引申来说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包括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汉语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他还曾说:人文精神体现在每个人的学习工作中,体现在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关系中。在《高级汉语大词典》中“素养”一词的解释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人文素养最初指人应具有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它能全面健康地发展人的认识、情感、意识以及创造性。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就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教育则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如何解决理智与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让知、情、意、行各方面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

⒈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完整发展、自由发展以及和谐发展。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得到完整的发展即人的完整发展;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即自由发展;人的各种基本素质获得协调的发展即和谐发展。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它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岗位对人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合格的高职学生要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妥善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岗位上具备不断学习、实践的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另外,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高职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不管他在工作或生活中碰到怎样的困难和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以适应外部环境,积极面对人生。

⒉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更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既具备应用性操作技术,又具备良好的品德、宝贵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专业技术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是片面的,如果过分强调专业技术教育而忽略人文素养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仅仅是一批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或“机器人”, 充其量只能够完成某一项具体的操作型工作。另外,如果缺乏起码的人文素养,不仅工作和生活会受到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长期机械呆板的思维方式将让人停滞不前,即使在专业技术方面也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⒊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乐业

人文素养关系到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和人生境界的设计,是终身受用的能力。毕业生在今后的岗位上是否能积极工作,持续发展,与他的为人准则、做事态度以及学习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应该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从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发展前景,对未来充满信心。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毕业生大都能较成熟地认识生活,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岗位。据美国劳工部的一项研究预测,21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可能会转换6~7次职业岗位。我国也不例外,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岗位上的时代将成为历史。这就要求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要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工作,不仅能“转岗”而且能够仍然“乐业”。

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分析

⒈人文意识薄弱,文化素养不高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学理念的提升,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有了一些进步,但总体来讲,人文课程科目欠缺,质量欠佳,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除国家硬性规定的“两课”之外,对开设的人文必修课重视不够。即使是在开设的人文课程中,真正能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也很少,大部分侧重于增加学生的基本知识或追求一些应用技巧。在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着‘有用’来安排,理科知识只是让学生学会解题,文科知识只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与世界、与人打交道的工具。因此,高职学生对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停留在粗浅的表象化阶段,对一些人文文化概念一知半解,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情操品格的熏陶。他们热衷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而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缺乏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取得了某个专业或技能的等级证书可以证明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职业能力,而人文素养与以后的就业没有直接联系。

2.思维方式简单,综合素养欠缺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思想认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失衡,容易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对事业缺乏自信,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由于社会科学知识的缺失和思维方式的局限,许多高职学生缺乏辩证思维方式,创新思维能力,容易形成模式化、程式化的思维定势,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失掉了激情、创造和灵性。一个只有专业知识而综合素养偏低的人,最后形成的结果是理智与情感的分离和科学认识与审美情趣的分裂。

3.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引导学生真正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力,实现个人的理想。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来说生活狭窄化、专业化、技术化、单一化,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中,逐渐消蚀了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创造兴趣。高职学生的学习更具功利性,急于求成,浮躁不安,不能沉下心来学习。即使努力学习,也是为了考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证书,为了将来找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为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奋斗。

4.道德修养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

网络时代的学生业余时间大部分是在电脑前度过,很少有能耐心地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玩游戏、上QQ,看网络小说、玩微信,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这种现象在高职学生中更为普遍。由于所接受人文熏陶较少,道德修养自然就不高。有些学生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协作精神较差、社会责任感淡漠、不能明辨是非、看重金钱与利益,甚至还有些学生在入党、择业、提干、交友等方面都有一种功利思想在作祟,把政治活动、社交活动等当作积累资本,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

四、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⒈增设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提高人文课程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要像重视专业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并将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合。一方面,结合专业特色,开设职业人文教育课程。例如给工科类的学生开设“工业发展史”等,让学生更加了解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依据目前的现实情况,将人文类选修课做精做实,发挥选修课的课堂和任课教师本身具有的文化传递功能。建立和完善文化课选修制度,适当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也是文化教学与专业结合的有力措施。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

⒉丰富专业课内容,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一样,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技能进行人文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挖掘技术教育本身的人文精神,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外,教师在训练技能时,可以穿插本专业领域名人专家的工作趣事或生活轶事,通过他们的热爱科学或吃苦耐劳的精神来体现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或是介绍企业家的创业史,通过他们的坚持不懈、艰苦创业的品质来展示成功的来之不易,这样,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了精神的陶冶和境界的提升。

⒊重视隐性课程教育,形成良好人文关怀氛围

隐性课程是通过校貌、校纪、校风、班风、学风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等因素来实施的,主要是通过这些因素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设置隐性课程,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主要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硬件上来说,注重校园的环境、宿舍的布置和图书阅览室的建设,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这种氛围之中,自觉主动地汲取人文知识;二是从软件是来说,可以推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通过开展班级联谊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及星级宿舍评比等活动,让学生不仅体验了快乐还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通过实践的不断内化,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人文态度以及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⒋倡导非功利阅读,提高思辨和创新能力

阅读是教育中最本质的活动,无论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还是伟大的教育思想家都无一例外地推崇阅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通过网络、电视获取的知识远远大于书本,能坐下来认认真真地看书的学生已经少之又少。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最易表现出随意性和不持久性,因此,学校要倡导非功利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零星时间自觉读书、看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9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思考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指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早在1995年,时任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的雅克・洛德尔先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指出了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准。[1]中国人民大学孙健敏教授曾强调指出:“‘文理分驶’,‘重理轻文’以及轻视祖国传统文化等造成了当今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不强,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然而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往往比较差,学校人文氛围淡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一、当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作为当今社会最具活力、最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群体,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除了具有丰富的理工科专业知识,还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常识、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但是,由于各种自身条件的制约、外部环境的限制以及学校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的制约,还有相当一部分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对人文素质的内涵不甚理解,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缺乏,对人文素质的内涵理解不清,人文修养浅薄

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作为当代社会的知识精英,理工科大学生具有扎实丰富的专业技能,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基本人文知识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对人文素质的含义了解不够深刻;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平时对文史哲知识涉猎很少,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在我们此次调查中,有73.6%的理工科大学生对自己人文素养的满意程度较低;76.1%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但不知道怎么提高;有61.2%的学生课外没有阅读过一类的哲学书籍,唐诗宋词难以背诵50首。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缺乏。

2.艺术理论修养缺乏

艺术修养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凭借对人生真谛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精深的体察与领悟,产生独特的认识和发现及精辟见解,才能发幽探微洞若观火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调查显示,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艺术理论修养,缺乏对世界艺术文化的了解,特别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调查中,有63.8%的学生不知道《黄河大合唱》《高山流水》的作者,甚至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知道《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

3.文学修养不高,写作能力不强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或组织的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素养作为一个名词,它不仅仅是指“文学素养”水平高雅或低劣。文学素养相对于“文化素养”更具有具体性,一般情况下是指在文学领域,如诗歌、小说、评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理工科大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学习压力较大,难以顾及到文学素养的积累和熏陶,所以绝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表示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十分欠缺。

4.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偏差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和恋爱观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据调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错位,导致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的功利性强。具体表现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换位思考,不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寻求捷径并急于求成,在所谓的“成功之道”中淡忘了“为人之道”。问卷调查表明,60.4%的理工科大学生表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由此看出,这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就是取得一定的“个人成就”,将个人利益放在人生目标的首位,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5.个人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欠缺

文明素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较科学,较先进,较主流的个人素质,反之为不文明素养。语言和行为都是其的标志。良好的文明素养具体表现在: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待人处事有风度、风格、风貌,严以纪己、宽以待人,能团结人,能维护与他人的和睦相处等等。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正观这种现象,形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共识。调查显示,面对就业压力,许多理工科大学生只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技术的钻研,而无心顾及个人文明修养,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谦虚礼让等基本的文明素养缺乏。有的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因而法律意识淡薄,致使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3]

二、当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建策略

1.转变传统的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

新时期高等学校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人们一般都非常关注大学或者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但是,最影响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不是大学的办学理念,而是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使当工科大学生不仅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对其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崇尚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保障,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每节课中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崇尚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就必须从制度上入手,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写进高校教育教学制度中,从而为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6页) 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主阵地,如果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每堂课上,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这将会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3.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设置,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将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发展历史、知识应用与方法渗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内容的适切性等有机统一起来,有计划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4]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设置中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自国家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缺乏一套对各高校开展素质教育起到导向明确、监督有力、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加强对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迫切。[5]

4.提高和发展大学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课程设计上要体现科学性和创新性,同时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通过人文体系建设和教学活动设计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利用和借鉴国外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成熟模式

美国等西方国家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从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这些对我国如何改革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明确人文素质教育要求,重新设计理工科大学评估标准和内容。二是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突出综合素质教育功能。三是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形式。四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6]在借鉴国外理工科大学的成熟模式,不仅要避免“照搬照抄”、一刀切,而且要在不断地改革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其长远的发展。

6.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重要之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图书馆优秀文化作品的熏陶作用,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陶冶大学生的人文素养。[7]与此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读书和人文知识掌握情况,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知识竞答、优秀读书笔记评选和资料视听展播等活动,从而使大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社科知识,提高大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辨能力。总之,充分利用好图书馆这个平台,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结 语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依靠自身学习得来,高校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如何使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素素质教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理工科院校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高校在重视科学理性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出具有综合实力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立勇,孙景贤.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93.

[2] 谈松华等.转型期中的人才转型[J].时事报告,2005(6):25.

[3] 桂署钦,郑小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4):112-113.

[4] 李明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406-410.

[5] 吴菱蓉.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项目及指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