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

时间:2024-01-03 16:57:51

导语:在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参观美丽乡村的感悟

第1篇

如何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 的环境下捕捉习作题材,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多点乡野风味,这是笔者近几年一直在探索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七个方面去选材:

1写写农村风光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写乡村之美,表表心中之情。

(1)田野风光,美不胜收。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麻、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村景观,取之不尽。对于农村人来说,乡村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也有潺潺之声。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轮美奂。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家乡富了、变了。漂亮别致的农家新居,宽敞清洁的乡村道路,功能齐全的健身场所,新型环保的卫生设施――正是新农村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民家园,描绘农家新貌,激发热爱家乡之情,习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2写写农村往事

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像《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我和爷爷、爸爸比学校》、《我眼中的农村》等等选材都比较成功,写得很感人。

3做农活写农活

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

(1)尝尝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乐趣。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年轻的父母常常不让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往往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具体,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山芋、油菜等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真真干一干,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到“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习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2)学学农民的经验,收获农民的智慧。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栽麻采茶,喂鱼养蟹捕虾,放牛牧羊插秧,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表达赞赏之意。

4写写淳朴民风

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有的是情浓、趣浓的题材。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乡邻间的茶会、修桥筑路、出资出力等等。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收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大同小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小学生通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他们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基础。

5写写乡村民俗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世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再如二月二,家家户户做撑腰糕,据说吃了撑腰糕,种田不腰酸。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另外,还可以把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引进课堂,如在体育课上让孩子们放风筝、转陀螺、踢毽子、丢沙包、滚铁箍、抖空竹、跳皮筋,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还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6写写民间工艺

带领学生到民间去调查、收集资料,深入了解本地民间艺术的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鼓励他们去发现本乡、本土的文化气息和美的艺术,把他们作为习作的素材。笔者曾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土法造纸,观看跑马灯,拍摄三清茶的制作过程,跟老婆婆学剪纸等等。然后把学生自己收集到的民间美术带进课堂与大家一起欣赏、学习,将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传统手工绣花、雕刻、剪纸、竹编、草编,还有用家中旧布缝制充满儿童趣味的布娃娃等工艺品汇集到一起。学生们在体验、模仿、制作、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增添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激发出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在活动中,他们也逐渐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这样的教学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7写写农村新时尚

第2篇

[摘 要] 旅游体验;理念;操作;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 F59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091-03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青年人才项目“民营企业竞争与持续发展能力问题研究”(批准号:Q200727002)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许 林,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旅游管理;

鲍宏礼,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管理。(湖北 黄冈 438000)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品,旅游需求是多方面的,游客对旅游资源和项目本身的喜好只是旅游需求的一个方面。游客在对各种不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中真正想获得的东西是令人感动的经历。也就是说,游客参与旅游活动,尤其是从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参与中获得的极佳体验效果才是游客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旅游活动的本质需求,它超越了各项具体产品和服务。只关注游客一、二项具体需求,忽视参与中获得的感受,必然陷入景区项目开发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的困境。所以,景区开发应立足于创造游客难忘的经历和感受,即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来选择、利用资源,开发旅游项目,这是景区发展的未来方向。以游客体验为导向的景区开发模式,突破了资源的局限,通过对同一资源体验方式和体验深度的改变,创造出不同的体验效果。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来吸引游客重复消费,使景区获得持续发展。

一、旅游体验设计理念

体验是人们与外界事物、他人互动的结果,是一种伴随美好情感的回忆;体验是一种新的价值源泉,它让消费者身临其境,获得独特的感受,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价值。体验与旅游有着直接的天然联系,旅游者花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增长的是阅历,得到的是体验。体验经济会刺激体验消费,旅游体验经济就是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使游客达到深度体验。说旅游是体验经济和阅历产业,是因为有了深度体验,客人才觉得这个地方好。如果只能让客人走马观花,过后没有深入的体验和阅历可以回味,从经营角度来说,这就是失败。如果客人到一个地方旅游,回来能够跟别人讲一些感触很深的细节,这就是成功。把握了细节,就是把握了体验设计的深层内涵。

第一,从旅游者的体验出发,要达到全身心的感受;从规划设计者出发,要达到全方位的创造。通过经营者全方位的创造,使旅游者的体验达到全身心的感受。具体到景区的质量,要求是“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提出可欣赏而不是可观赏,因为观赏只是看,欣赏必须有精神参与;可享受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境界,目前只是可感受,很多东西不可享受,甚至我们很少从享受这个角度来研究客人的体验。只有方方面面的设计到位,才让客人真正可享受;最后是可回味,达到可回味是达到最高的境界。

第二,创新需要创意,创意需要追求差异,差异产生特色,特色产生吸引力,吸引力提升竞争力。做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这几句话是根本,这里不只是差异和特色的问题,还涉及到指导性的原则,即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专家比较集中在资源、特色,可是旅游者更多的眼光是集中在体验上。所以,到一个地方,哪怕资源一般,如果真能形成一个全身心的良好体验,这个地方就是好地方。

二、旅游体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设计独特的体验主题。构建独特的体验主题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尽管旅游的本质需求超越了具体产品和服务,但旅游活动仍然是游客参与和接触各种具体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要使各种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给游客留下难忘的记忆,必须在各产品和服务间建立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旅游体验主题。旅游体验主题的确立一般应注意三方面:第一,体验主题必须新颖,能打动游客。旅游本身就是游客求新、求异动机的结果,体验主题必须新颖,才能抓住游客的眼球,激发他们尝试的欲望。同时,各种新颖独特的体验主题也能避免旅游地开发中的雷同。第二,体验主题可以从旅游地的特色中挖掘。每一个旅游地都有其不同的生态、文化价值,从区别于其他旅游地的价值中提炼独特的主题,达到用主题差异来吸引游客的目的。如:乡村休闲游就是在充分挖掘旅游地特色的基础上提炼出的“诗意田园、浪漫乡村”的体验主题。

2.划分丰富的体验类型。体验类型越多,游客体验经历越丰富,个性化旅游需求的满足程度就越高,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强。体验类型的多样性是吸引游客、保持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据不同的标准,旅游体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内容的不同,将体验划分为娱乐、教育、遁世、美学等四种类型。Pinell和Gilmore提出的让人们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包含娱乐、教育、遁世、美学四个类型“甜蜜地带”(Sweet Spot)的体验。一般来说,体验类型越丰富,游客体验效果越好。旅游开发初期,因经验、时间和市场的局限,往往重点设计一、二个类型,随后逐步丰富其他类型,从而使旅游地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中,保持对游客持续的吸引力。

3.增加体验深度。旅游体验可分为表层体验、中度体验、深度体验三种。走马观花地参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很少接触目的地居民、地方民俗文化,被动地接受旅游体验对象,属于表层体验。表层体验是旅游开发初期普遍采用的体验方式。近距离、多方式地与旅游吸引物接触,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各方面来体验旅游地特色、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放松心情,这种体验属于中度体验,游客在身体上、精神上与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居民有部分的接触和交流,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深度体验是指游客完全融入旅游产品中,与旅游地和当地居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深刻体验旅游地的特色和文化。如像目的地居民一样生活,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完全融入到吸引物和当地居民中来体验当地的文化。总之,旅游地应提供各类“舞台”,让游客直接参与“表演”,创造属于游客个人的体验经历。旅游地在项目设计上要强化旅游产品的广泛参与性,有意识地使游客间、旅游地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结合在项目中,产生互动,增强体验效果。

4.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个概念大家都在用,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不多。要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认真研究游客到底需要什么,尤其是细节问题。我国推行旅游区的A级标准,一个主导性的目标就是要让业界关注细节,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旅游者的需求,考虑到客人的方便和舒适。如乡村休闲游体验设计,要求在客人需求的基础上再来研究其他,尤其要体现在细节上。只有细节到位,才能使客人有好的体验,这是我们能否做到以人为本的根本问题。

三、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对象物,始终贯穿于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之中。进行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价值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必须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企业为支撑、以特色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湖北武汉市新洲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由分区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和旅游节庆活动构建而成。

(一)分区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1.西部现代新村观光休闲产品系列

(1)汪集饮食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汪集饮食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主要是通过集中展示地方特色美食来打造新洲区饮食特色文化的品牌。游客在汪集饮食文化区除可以品尝到美味的民间瓦罐汤品外,还可以品尝到许多正宗的新洲美食。同时,以美食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产品开发,给汪集饮食文化区增添了许多亮丽的风景。

(2)生态果蔬采摘旅游产品。生态果蔬采摘旅游产品是在认真分析研究旅游群体的构成情况、消费层次以及兴趣爱好等基础上,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型、享受性与学习相结合,旨在提高田园旅游观光活动和项目的娱乐性、知识性。让游客在观赏生态农业景观之余,可以亲自到田间果林采摘蔬菜水果。在生态果蔬采摘区域的高科技农业展区,游客可观看现代生态农业栽培技术,亲自体验高科技农业生产手段,亲手收获绿色农产品,在休闲中受到教育,感受丰收的喜悦。

(3)康体娱乐休闲旅游产品。民俗健身馆设置云梯、摇动独木桥、绝壁登山、攀沿吊杠,多木滚动桥、双节独木桥、过山跳、走钢丝、秋千、梅花桩等极具乡村风情的古朴健身项目。童趣乐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跳房子、弹珠子、踢毽子、抽陀螺、推铁环、跳皮筋等乡村娱乐活动。依托宋渡岛良好的沙地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游相关的沙滩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沙滩排球、沙滩赛车、堆沙雕等项目,增加整个新洲区乡村休闲游的丰富性。

(4)阳逻渔家风情区。依托阳逻优越的区位优势,以“鱼水文化”为特色,通过开发具有浓郁渔家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一个亲水度假的天堂。通过开发水上风情集市、全鱼宴特色餐厅、渔家乐休闲村等旅游项目,丰富整个新洲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容。

(5)农业科技教育旅游产品。农业科技教育旅游产品主要是以教育体验为主,通过为游客设计丰富多彩的参与式旅游活动,让游客体验到集知识、学习、考察为一体的高品位乡村休闲游。

2.东部传统自然村落体验休闲产品系列

(1)绿色景观游览旅游产品。依托道观河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开发优势,将该区域建成绿色景观游览区,以观赏乡村特有的碧空万里、优雅清静的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为游客营造一个“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的恬静和美好。

(2)田园农趣体验旅游产品。发展作物(比如葡萄)采集、加工、消费的游客DIY体验农业模式;可以开展“花农”赛、“菜农”赛、“果农”赛,让游客亲手采摘蔬果食用,还可亲自下厨烹调这些新鲜蔬菜,享受纯天然绿色美味。游客还可以学习制作干花、香精、艺术插花等,到茶园采茶,学习制茶。

(3)乡土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游除包含乡村自然景观外,更重要的是满足游客精神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活动,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特别是乡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营造旅游观光浓郁的文化氛围。通过对新洲区独具特色乡土文化的挖掘,开发具有潜力的乡土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从而从文化的特质来打造新洲乡村休闲游的品牌效应。

(二)旅游节庆活动策划

1.乡村美食节。由新洲区旅游局统一策划组织,在磨盘山庄、汪集汤城、涨渡湖农场、万亩水产基地四个乡村休闲接待点同时进行。磨盘山庄突出野菜、土菜系列,汪集汤城推出以鸡汤为代表的各类美味营养汤品,推出汪集汤饮食文化周活动;涨渡湖农场突出荷叶饭、莲藕、莲蓬、莲子、野鸭系列,万亩水产基地突出全鱼宴,做足鱼文章,弘扬“渔文化”。

2、民俗风情旅游节。每年3月中旬,以“相聚美丽新洲、感受乡风民俗”为主题,以大型花车巡游为主导,拉开民俗风情旅游节的序幕。同时,在各个主要的乡村旅游区举办民俗表演,通过一系列轻松、愉快的旅游形式,使该项节庆能够拉动整个新洲乡村休闲游的互动发展。

3.田园婚礼节。对于相亲相爱的情侣来说,结婚是一生中最幸福、最难忘的时刻。举行一个既隆重、又具纪念意义的婚礼,在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许下爱的誓言是情侣们共同的心愿。 以生态为基础的田园婚礼节不仅适应了人们的需求,又能借助大好的时机充分提高新洲乡村休闲游的知名度,快速完成市场认知。

4.荷花节。荷花盛开前后,游人荡舟涨渡湖,欣赏美丽脱俗的荷花,感受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感悟人生。乘着小船在荷花丛中垂钓也是多么诗意的享受。荷花节后期,除了赏花,游人还可划着小船,在密密的荷叶中穿梭,闻着荷叶的清香,亲手采摘莲蓬,边采边吃,即刻享受纯天然绿色食品。荷花节期间,更有清香荷叶饭、藕夹、藕粉、荷花蜜、莲子茶、莲子汤、莲子粥等莲系列美食供游人品尝和购买。

5.蔬菜节。双柳万亩蔬菜基地在蔬菜品种最丰富的夏季举办蔬菜节,冬瓜、南瓜、黄瓜、菜瓜、金瓜、丝瓜,瓜香满园,青辣椒、红辣椒交相辉映,西红柿红艳,圣女果晶莹剔透,空心菜青翠欲滴,玩具小南瓜令小朋友们爱不释手,五彩缤纷的菜园尽情展示其自然的田园之美和乡村诗情。蔬菜节期间,同时举行蔬菜摄影比赛,并在万亩蔬菜基地展出获奖作品,还有双柳特色蔬菜和双柳特色蔬菜加工产品大展销活动、艺术院校(系)学生蔬菜写生、自采蔬菜、自种蔬菜等活动。

6.花仙子赏花会。每年9月中旬,以“徜徉美妙花海、感受美丽世界”为主题,以花为媒介,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带动整个旅游区的知名度,还可以举办选举花仙子的比赛,让游客可以参加到此项活动中来。通过花卉交易会、花仙子选拔赛等,让游客加入到赏花、爱花的行列中。

7.垂钓大赛。武汉的垂钓爱好者特别多,在万亩水产基地举办垂钓大赛,前期在楚天都市报、武汉热线网站上作广告,吸引广大垂钓爱好者报名参赛,既可提高知名度,又可吸引更多游客,垂钓大赛还可丰富新洲乡村休闲游的活动内容,规模盛大的垂钓活动,不仅可吸引垂钓爱好者积极参与,也会吸引普通游客前来观战。活动成功举办又可提高新洲乡村休闲游的美誉度。

8.篝火烟花节。每年的12月中旬,以“看满天焰火、享美丽人生”为主题,通过主题篝火烟花以及游园会的形式,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喜庆气氛。举办篝火烟花节,将农家一年丰收后的喜悦尽情地表现出来,让游客也融入到此项节庆中,同时也为武汉市民提供观赏烟花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l]依绍华.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2003,(4).

[2]李如生.风景名胜区开发经营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1,(5).

[3]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J].中国园林,2002,(4).

[4]Connelly, Eugenia H. National Parks in the Crisis [R]. National Parks &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1982.

[5]Mantel, Michael A. Managing National Park system Resources [J]. 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1990.

[6]McCurdy, Dwight F. Park Management [M]. Southern Illinois Press, 1985.

第3篇

这种美并不因为安吉是我国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域,也不在于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最早的推动者和获得者。

揭开冠冕,我们能发现安吉更多、更本真的美。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儿时耳熟能详的一首经典名曲总能唤起我们对太湖的美好记忆。太湖水的源头在哪里?就在西南一隅的浙江安吉。安吉的山少有险峻,有一种和缓的柔美,翠竹覆满山头,充盈着江南所独有的韵味。

安吉的美还有一种历史的厚重。这里孕育了神秘的古越文明,是秦三十六郡之一古鄣郡郡治所在地,《诗经》“安且吉兮”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南朝文学家吴均、三国东吴大将朱然,近现代艺术大师吴昌硕、著名林学家陈嵘、画家诸乐三等名家巨匠,更以自己精彩的人生作笔,为安吉这方美丽的土地添上了浓墨重彩。

安吉的美,还有一种难得的包容和文化的多元。都是土生土长的安吉人,一个家庭中,却有的说吴语,有的说越语,还有人说河南话、安徽话、湖北话……;任何一个卖菜的小贩,都能在面对使用不同方言的顾客时,随意切换交流用语。19世纪中叶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让今天的安吉人更懂得包容,也让今天的安吉文化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

在“美丽乡村”这张大的名片下,安吉的各行各业都在编织着自己的“美丽梦想”,而以美丽小组建设为基点的美丽班级、美丽校园建设,就是安吉教育同行打造的一张“美丽名片”。在美丽山水的滋养下,在美丽人文环境的濡染中,这种教育的美丽,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呢?

让我们走进安吉,感受别样的教育之美。

今年2月,本刊“区域德育”栏目专用邮箱收到了一份题为《浙江省安吉县区域性开展“美丽班级”创建纪实》的稿件。

美丽班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是生命的本真,还是“包装”出来的赝品?

怀着好奇,记者拨通了文章作者――安吉县教科研中心副主任汤红的电话。

“我们在全县范围推广了以‘美丽’小组为基础的美丽班级创建活动,效果非常好……”电话中,汤主任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情况来。在汤主任快节奏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了她因抑制不住内心激荡着的巨大快乐而急欲一吐为快的心情。

有内容!记者心头暗喜――好文章可以“做”出来,但这种急切心情却是装不出来的。

没有任何犹豫,记者接受了安吉的采访邀请。

于是,季春三月,记者来到了“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开始了探“美”之旅。

上篇“美丽”溯源

4月21日下午,记者在主管教学的副局长蔡洪伟的陪同下,来到了安吉县昆铜中学。

这是一间典型的农村中学,12个班,规模不大,略显陈旧的校舍让人顿生亲近感。

和外表不相称的是,这所学校有着太大的名气。作为安吉县小组学习开展最早的地方,每周五,校园操场的一角都停满了参观者乘坐的大巴(为便于管理,学校确定每周五为对外接待日),每周来访者超过500人次;在百度搜索上键入“昆铜中学”,记录竟有111,000条!

吴贤忠校长介绍完相关情况后,记者提出,想去课堂看看。吴校长看出了我的怀疑,爽朗一笑:“任何一间教室,你随便进。”

于是,记者走进了一间有些嘈杂的初二教室。

课堂观察

这是记者从未见过的课堂。

和传统“秧田式”课堂不同,这间课室里的课桌和凳子被分成了8组,近50个孩子6人一组,头挨着头围在一起。也许是太挤,也许是怕干扰,有两个孩子竟然蹲在地上旁若无人地讨论着。

教室里没有老师(老师外出开会未归),对于局长、校长、记者的到来,孩子们并不在意,课照常进行着。

这是一节科学期中考试试卷订正课。教室的前后黑板上,不太规整地写着一个个问题。

“现在,各个小组都已经把自己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黑板上了。” 一名身形微胖的男孩在主持课堂:“第一组没能解决问题: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农业生产。哪个小组能帮助解决?”

一个有些口吃的男孩提供了答案:“我认为,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对于他的回答,你们小组满意吗?”课堂主持人问。

“满意。”

“好,为帮助解决问题的流光之弹组加1分。”课堂主持人随即在黑板上的小组记分栏上加上1分。

……

“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帮助解决?”

见没人举手,主持人有些兴奋:“现在把悬赏提高到3分,各小组讨论2分钟后再抢答。”

2分钟后,最后一个问题解决了,帮人者、被帮者、主持人皆大欢喜。

“同学们很好地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离下课还有15分钟,”一旁的吴贤忠校长插话了,“大家在解决了已有问题后,能发现新的问题吗?”

“谢谢校长的提醒!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把发现的新问题写在黑板上。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就将获得1分的奖励。”

5分钟时间到了,主持人开始发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最不需要哪种光?”

“绿光!因为植物不需要,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我们所看见的植物都是绿色的。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植物吸收了,我们是看不到的。”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主持人挠挠头,显然,这个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要求。“吴校长是科学老师,我们请他来回答,好不好?”

在孩子们的掌声中,吴校长肯定了这个回答,并对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予以了赞赏。

“给回答问题的小组加3分!下一个问题:有机物的概念是怎样的?”

……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兴致仍很高。“那么,我们把新的问题留到兴趣小组中去解决吧。”

一节课结束了。

这是一节极耐人回味的课,它和记者看到的所有的常态课都不同。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主体状态让人叹为观止。蔡洪伟副局长向记者介绍,像昆铜中学这样常态化地实施小组学习的学校,在义务段学校和职业高中已经实现全覆盖,部分普高也在推进中,“任何一位参观者到安吉参加课改的学校观摩,都可以随便走进任意年级的任意班级,因为,所有的教师都是课改的实践者;我们的课也都是常态课,没有为了听课而特别准备的‘作秀课’。”蔡洪伟副局长的话语透着轻松和自信。

美丽求索

选择小组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抓手,县教育局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究和总结的过程。

太湖流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教发达。但地处太湖西南一隅,太湖和黄浦江源头的安吉,经济和社会发展却落后于周边地区――教育事业同样如此:师资力量不均衡,生源流失严重,学校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安吉教育部门对推动教育改革的渴望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决心尤其强烈。

早在2006年,安吉县教育部门就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名专家来校指导,同时选派一大批骨干校长和优秀教师到上海、杭州、绍兴等地的名校挂职交流学习。尽管教育发达地区和名校的成功经验让校长和教师们的管理能力、教育理念及业务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整体推动区域教育改革上却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完全照搬照套先进地区学校经验行不通,名专家的特色很难顺利迁移至普通教师身上。

于是,安吉县开始了立足于自身内力提升,立足全体教师发展和现有体系完善的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2008年,谢昱圣接任昆铜中学校长。当时的昆铜中学可不是什么名校,中考成绩在全县15个乡镇中排第14名。为了管好学生,提高成绩,谢校长开始尝试进行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学习、管理方式。他的最初想法,是“想用‘连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管好自己”。

没想到,这一改革收得了奇效。课改第一年,学校综合成绩从全县第14名跃升到第4名,第二年上升到全县第3名,全县农村中学第1名。

昆铜中学的经验,引发了县教育局领导的理性思考,他们深入研究教育理论,探寻小组学习取得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认真梳理后,他们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了自己的认识,安吉县教育局局长宋焕新对记者娓娓道来。

“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角度,小组合作学习是努力创造适合个体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强调个体差异、强调发展多元化、强调自主创造;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创设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真知的情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根据社会互赖理论,合作学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满足了尊重和归属感的需要。

“学习金字塔理论更是直接支持了小组学习模式: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采用‘示范’的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小组学习所采用的学习方式涵盖了多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实践推进

有了现实的检验,又经过理论的论证,安吉县教育局的决策者们心中有了底气。他们紧紧抓住“导学案编制、小组建设、小组评价体系建设”三个关键点,让小组学习模式更为完善。

导学案编制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导学案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教师在课前吃透教材,将书相对静止的学术形态的教材转化为在课堂中能与学生充分发生相互作用的学习形态的学案。导学案编制强调三条线:一是知识技能线,突出知识技能形成的逻辑体系;二是活动组织线,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将知识内容的学习贯穿于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三是点拨评价线,突出对学生的即时性激励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展示水平给予恰当点拨、提升,从而实现基础掌握和能力提升并举。

小组建设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小组建设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6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同学习、同活动、同实践,形成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感情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其次是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行政组长到学科组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任务,都有职责,都能体现自己在组内的价值。其三是建组后开展小组长培训工作。小组长在小组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小组长论坛、学科组长论坛,不断提升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织能力,并通过“班主任主持下的小组长例会、学科教师组织下的学科组长例会和行政组长主持下的小组成员例会”三个例会及时有效地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使各成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操作办法,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高质量运行。

完善小组评价体系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评价对于引导小组与个体任务完成的方向、效果以及继续改进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其主要做法是:一是进行团队评价,从关注个体表现针对个人评价,向关注小组表现实行小组评价转变;二是实现多元化评价,从仅仅关注智力因素评价到关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的全面评价转变;三是完善综合评价体系,从时间、空间、对象、内容、形式多方位整合,构建完整的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

随着小组学习模式的一步步完善,全县范围中的推广工作也稳步展开。在昆铜中学试点取得显著效果后,2011年2月,启动第一批10所课改实验学校,2012年又在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将实验学校数量增加至20所。2013年,又增加了第三批课改实验学校,教育局还从课改实验学校中选取做得较好的成型的学校作为基地学校,用来帮扶和带动其他相对薄弱的非实验学校的改革。

安吉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顺理成章,作为课改基础的学习小组也被命名为“美丽小组”。

以“美丽小组”为基础,美丽班级、美丽学校建设在安吉全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下篇“美丽”透视

昆铜中学的精彩课堂让人惊叹,安吉县教育局管理者的冷静与专业让人敬佩,全县教育工作者的伟大实践更让人感动。安吉教育所散发出的美,让人沉醉。在走访更多学校,与更多老师、学生交流后,记者对安吉教育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还原大写的“人”

“人”字最简单。没有偏旁,没有繁体,无所谓大写,无所谓小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写的人脊梁是笔直的,人格是闪亮的。这世界,就因为有了大写的人,才充满希望和生机。

但在现实中国基础教育语境中,学生的脊梁却常常是弯曲的,人格常常是灰暗的。对分数的疯狂追逐,让学生迷失了自我,成为了教育考试的囚徒;而教师放不下的师道尊严架子和舍不得放手的“师爱”,让学生成为了“填鸭”,沦落为学习的机器。教育本有的丰富内涵,在教育现实中,只剩下一张寡淡的试卷。

“不!”对这样的教育,安吉的同行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昆铜中学首先提出了“8 分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一堂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总量不超过8 分钟,其它的时间,全是学生的。他们的学习按这样的流程进行:第一步,课前自学:教师提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第二步,小展示:课一开始,全体组员围成一个圈,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如有不同答案就进行全组讨论。第三步,大展示:根据教师的组织分工,各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可以通过朗读、讲解、板书、表演等形式进行。第四步,课堂小结:通过课前自学、课堂交流,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小结,并构建出知识框架。第五步,当堂训练:小结之后,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第六步,汇总记录:教师在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时,对黑板上“课评表”中每个小组的各项得分进行汇总,并对优胜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

教师每节课只有8分钟的表现时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作为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经过思考、讨论、争辩、感悟,最后得出结论。如此,他们掌握了方法,激发了情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国教育界喊了许多年,但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却寥寥无几。安吉的探索,让学生真正站了起来,成了“大写的人”。

这种彰显生命的教育之美,让人陶醉。

这里的德育静悄悄

生活德育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道德,道德源于生活,与生活共生;同样,学校环境、学校制度、学生活动、各科课程都内在地蕴含着道德的因素。完整地落实三维目标,就是最好的德育。所谓“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德育”可热闹多了。

在校园内外的墙壁上,各种德育标语比比皆是;班会、德育课程的课堂里,老师或苦口婆心,或谆谆教导,或恨铁不成钢;学校专题德育活动,更是彩旗招展,热闹非凡,场面宏大……

繁华过后,一切照旧。

如此德育,停留在形式上,没能进入学生心灵,自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当然不美。

在安吉,记者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德育。

在紫梅小学,校长给我们讲起了小马同学的故事:“这是一位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难说优秀的学生:学习一般,体艺无特长,还一身的小毛病。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却作为学校的美丽学生,获得到百草原烧烤的奖励。他的美丽,就在于乐意为小组服务。服务让他找到了自我。”

在蔡洪伟副局长看来,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同步发展的人才,是知识、能力、意识、情感等协调发展的人才,只有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成就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要培养学生“会交流、会合作、会表达、会感恩”,培养 “会评价、会激励、会帮助、会批评”,且“知识、情感、意识、行为”相辅、相承、相融的现代合格公民。

新课程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评价自然也是多元化的。在多元评价下,每个学生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取得某一项的成功。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中,多元化评价成为可能。在多元评价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而成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心理支撑。

没有苦口婆心,也没有刻意的宣讲,安吉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却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不善表达的农村孩子,学会了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自信心不断增强;优越感强的城市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负责,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

学习差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随着成绩一天天提高,他们品行上的毛病,也一天天减少;而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自负、不善于合作等毛病也渐渐地远离自己。

……

在美丽小组这个神奇的磁场中,德育静悄悄地进行着。

沁入心灵的德育,最美。

美丽的教育群落

生物学告诉我们,在一个生态的生物群落中,物种是多样的,种群间和谐地分享阳光、营养、水分和空间,共同维持着系统的稳定。

以生态的眼光审视,会发现我们的教育群落是不正常的:学业上的恶性竞争,造成同伴关系的紧张;物化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成了老师索取物质利益的对象,以致学生毕业后,见到老师形同陌路有之,恶言相向有之,甚至反目成仇也有之;家校关系同样紧张,学校的自我封闭和家长的不合作让家校合作打了很大的折扣。

如此教育群落,难言美丽。

那么,小组学习背景下的教育群落又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在我们小组中,有位同学总给组内抹黑,但我们并不责怪他,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不能排斥他们,而应该给他们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从而找回信心,让他们喜欢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他喜欢在自修课与其他同学聊天,作为组长,我要坚决制止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把他换到没人跟他讲话的位置;告诉他如果想去玩,就不能讲话,不能让小组扣分;如果整节自修课都不讲话就适当地奖励他。

渐渐地,他不在自修课上讲话了,好习惯也慢慢养成了。

……

――昆铜中学梅之组组长杨波在第一届小组长论坛中的演讲稿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同伴教育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是传统的班干部无法具备的。

“在我们看来,一个没有教养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的……”

这不是老师在批评家长,而是小组同学写给同伴家长的信。紫梅小学的四年级孩子因为伙伴父母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影响了伙伴的学习,就给伙伴的父母写信劝诫。

而在位于郊区农村的东滨幼儿园,孩子也给接自己的爷爷、爸爸们提了意见:“你们再也不要在幼儿园门口乱扔烟蒂了,这样会弄脏环境,影响我们的美丽社区……”

在递铺小学,记者看到了厚厚的一本《家长驻校日志》。家长们轮流驻校,日志上的校园环境、随堂听课、与学生谈心等栏目,家长都要一一填写,并提出建议。六(3)班的周海波家长写下了这样的驻校心得:“学校开展的美丽小组活动,让孩子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高尚情操。小组学习让他们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在美丽小组这个文化共同体中,孩子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以自己的进步推动小组的进步,而小组的进步又带动成员取得更大的进步。若干个小组的竞争、成长,让班级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而对教师而言,他们教的时间少了,效果却更好,省出的时间,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可以看书,补充知识的营养,常见的职业倦怠,便再难觅影踪了。如此,学生、老师、家长的手紧紧地拉在了一起,真正形成了教育合力。

彼此协力,分享快乐,共同成功,在安吉这个教育群落里,记者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和谐之美!

安吉有一种名贵茶叶――白茶。据介绍,是由普通茶树变异而来,因颜色白而得名。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产量极少。如同白茶,安吉的美丽小组建设,其实就是传统教育的“变异”,同样绽放出美丽的芬芳。这种芬芳是如此让人陶醉,以至让记者慢下了离去的脚步。

第4篇

一、 观察生活,撷取儿童习作的“波光水花”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教给他们观察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从而达到“我手写我心”。

1. 有序观察讲方法。所谓有序,就是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比如,观察静态景物时,可按空间顺序,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转移视线进行观察;观察运动的事物时,可注意时间变化,弄清先后顺序;观察人或物时,可按从整体到部分、从轮廓到特点等顺序进行观察。《我喜爱的小动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命题作文,训练的目标是“了解动物的特点,学习怎样抓住特点;具体有序地描写动物的外形,真实有趣地描述动物的习性。”习作指导课上,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和兔子有关的视频,学生很感兴趣;接着,我请一个学生到办公室,将我事先带来的一只兔子拎进教室,学生更加兴奋。趁热打铁,我引导他们按“先整体再局部”的顺序观察小白兔的外形,而在局部观察时,则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得很仔细,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身雪白的绒毛,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宝石似的眼睛和一个绒球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可爱的小白兔。(三年级・朱从睿

2. 抓住细节需用心。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够用心,会忽略细节。因此,我引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积极想,调动身体的多种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相关特点,从而使观察所获得的形象感知更加鲜明。在指导四年级学生描写春天的校园景色时,我带领他们一起走进学校的小花园,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尽情欣赏五彩缤纷的春色,尤其是花的姿态、香气、色彩、动感――

还没有来到学校花园,阵阵花香就扑鼻而来。渐渐地,离花园越来越近,香味就越来越浓。我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里。瞧,杏花、梅花、迎春花,竞相开放。看,微风吹过,片片花瓣就像带点粉的雪花,飞落下来装点着大地。小伙伴们,快来听,那粉嘟嘟的桃花在偷偷地瞧着我们笑呢!这一朵,那一朵,像纷飞的蝴蝶,微风一来,她们就跳起欢快的舞蹈。再听,地上的野花也在为她们伴奏呢!(四年级・徐臻旖)

叶圣陶先生在《拿起笔来之前》里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对于写文章太有用了。”通过这样的观察指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丰满,进一步掌握了观察方法。

3. 找准特点表真情。学生在操场上快活地“跳山羊”,我借机引导他们观察同伴“跳山羊”时的动作、神态,注意不同的人跳的动作有什么差异,再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环节,写一个片段。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抓住动作来描写――

刘利在起跑线上站定后,便开始助跑,由慢到快,到了“山羊”前,手轻轻一撑,脚用力一蹬,身体便轻巧地弹了起来。眨眼间,他已经稳稳地落地了。刘凯呢,慢吞吞地走到起跑线上,开始助跑、踏跳。手费力地一撑“山羊”,身体总算弹了起来,可心里一害怕,手一软,一屁股坐在了“山羊”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四年级・封明杰)

儿童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天都有新鲜事。我们要设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人的喜怒哀乐,留意河边、路旁景物的变化特征,关注小区、公园的设施添置,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空等。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特点,一旦养成随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懂得如何抓住特点,习作就能撷取生活的 “波光水花”,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 体验生活,造就儿童习作的“静水流深”

1. 课内体验乐趣多。一次,我在课堂上跟学生做“木头人”的游戏:让“逗笑人”想方设法把“木头人”逗笑。游戏过程中,“逗笑人”用上挠痒痒、讲笑话、摆造型等各种方法去引逗“木头人”,每位学生都享受着游戏的乐趣。最后交流时,我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逗笑”环节,因此,我特意请几个学生说说他们的“逗笑”绝招。后来,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描述――

王希雅做“逗笑人”,先逗我这个“木头人”。一上场她就对我做起了鬼脸,可惜,这招对我无济于事,我是视而不见,呆若木鸡。接着,她又对我斗鸡眼、傻笑……结果我还是无动于衷。她便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挠痒痒。天哪,天不怕地不怕的我,生来最怕的就是挠痒痒。我忍,我忍,忍了好长时间,最终忍无可忍,“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五年级・洪梓煜)

课内体验,就是在习作指导之前,通过实验、活动、比赛、游戏等多种富于童趣的形式,激活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当学生形成真切体验时,再指导学生写作。

2. 课外体验内容广。课外体验,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累习作素材。我们可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和传统时令活动,以丰富其情感体验,如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工厂、考察水资源、立夏斗蛋、端午包粽子、图书跳蚤市场、科普文化节活动、采访名人……春暖花开的时节,陪同学生一起春游、野炊;美丽的夏夜,安排学生看萤火虫、赏明月;秋收时节,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乡村,走进果园,体验丰收的喜悦;雪花飞舞的冬天,和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学生能从这些乐趣无穷的活动中,积累生动鲜活的习作材料。教师需指导学生抓住体验深刻的最佳契机,来尽情表达。

教师要把丰富的假日生活、多彩的家庭生活、愉快的参观游览等引入习作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其懂得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习作内容不竭的源泉,习作要着力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

三、 感悟生活,推进儿童习作的“踏波逐浪”

我们在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同时,还要指导他们对生活有独特的感悟,因为“悟”能生智慧,“悟”能促成长,使习作更添魅力。

1. 细微之情动人心。每个人都有思想活动,或是旧思旧情的重温与延续,或是新情新思的萌生与发展,它们有时间长短之别,有程度重轻之分。我们往往容易捕捉到那些特别明显的,却往往忽略那些细微的,因为细微的思想和情感变化稍纵即逝。可是,那些细微之处,若能及时记载,往往更具打动内心的力量。

毕业班汇报演出结束后,同学们感慨万千:想到即将与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分别,心中满是不舍与留恋;想到即将迎来崭新的中学生活,心中又满是期盼与激动。在随后的课堂上,我与同学们进行一番深情交流,接着给每位同学发一张信纸,请他们记录下现在的所思所想,于是我读到了这样一首小诗《红领巾,再见》――

刚刚踏入校园/一切那么迷人/戴上红领巾/光彩照人/神采飞扬/如今/我们将把她慢慢摘下/红领巾/已到说再见的时候了/哪一天/当我重新戴上/我们将重返过去时光/兴许是短暂的分离/有谁会愿意/但/迎来的是新的路程/轻轻摘下/ 她将成为留恋/回忆/让我们以最甜美的笑容/告诉红领巾/我们长大了(六年级・侍沁心)

2. 无字之书要探寻。学生要读好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尤其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阅历与情感,还能借鉴名家对生活的感受,升华自己的认识,并通过揣摩文章的思路,习得其中的表达方法。另一本是无字之书,是由大自然和社会组成的一本无比丰富的生活大书,如天边的彩虹、搬家的蚂蚁、变黄的树叶、产卵的鱼、向阳的葵花、道路的变迁、公园的扩建、对水污染的治理……这一切,都是值得观察和细细感悟的。

罗丹曾说过:“其实孩子的眼睛有时比成人更加敏锐,更加独特,他们的视野所包容的东西是丰富多彩的。”是的,我们要善于引导儿童积累生活并从中迸发灵感,使之溅出奇异美妙的思想浪花,习作才会做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第5篇

2012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作文题

题目:不能没有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从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来看难度并不大,但难度不大不等于简单。

“不能没有你”是一个动宾短语,题目省略了主语,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写作时应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思考。

构思时,首先针对宾语“你”是谁,可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思考:可以选择与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等交往的材料来写,也可以选择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等材料来写;可以选择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也可以选择抚慰心灵、寄托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还可以选择学习、诗歌、感情等抽象事物。

其次,针对谁感觉“不能没有你”,也可从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可以从“我”是主语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不一定写“我”,譬如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等等。

最后,要明确写作的主体是作谓语的双重否定词“不能没有”,也就是要多花笔墨写为什么“不能没有你”,可从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角度思考,抓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写出“不能没有”的理由依据,即阐明“你”的重要性。行文时,或运用真情动人法,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采撷真情的花朵;或运用细节描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作生动细致地描写,既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又能深刻反映出所写对象的本质特征。

不能没有你

一考生

你总是习惯嘴角上扬25°,你总是习惯眼睛闭合15°。你曾经在我身边,抚平我心灵的伤痛,驱赶我灵魂的黑暗。然而,自负蒙蔽了双眼,好强塞住了双耳,我决绝地告诉你,我不再需要你了。我没有发现你的落寞与伤心,我就这样疏远了你。远离,冷漠,你最后还是悄悄离开了我。

当现实的风雨折断理想的翅膀,当世俗的高墙阻挡前行的道路,我的心变得空虚而寂寞,我才发现不能没有你。我在心底呼唤,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寻找你的身影。

(一)

新学期来临,班里转来一个新同学。曾经和我一样也是“冷血动物”,从来不和同学们交流,也从不和同学们玩耍。可是,我却看到了你的身影出现在他的身边。我看到你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嘴角禁不住上扬25°,眼睛禁不住闭合15°,告诉他,欢迎他加入我们这个新集体。他看着你,显得有些诧异,不过还是伸出了友谊之手。后来,我渐渐发现他开始融入新环境,他变得开朗了。我才发现不能没有你,因为你可以打开陌生人的心扉,展开一次真诚的心灵对话。

(二)

演讲比赛上。轮到我了,我慢慢地走上讲台,咽了咽唾沫,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一片,我的心跳得很厉害,几乎喘不过气来。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竟不知从何说起。主持人不断地催促我,我更紧张了。

我扫了一眼台下的观众,在人群中找到了你。你依然嘴角上扬25°,眼睛闭合15°,从你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信任和鼓励。我深吸了一口气,好像台下只有你一个人,紧张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终于开始了我的演讲。演讲中,我总是嘴角上扬25°,眼睛闭合15°。演讲完毕,我听到了台下的掌声,我知道我成功了。我在人群中寻找你的身影,你也在为我鼓掌呢!我渐渐发现不能没有你,因为你能给我勇气和信心,去收获成功的掌声。

(三)

那次我跌入了失败的深渊,我懊恼,我哭泣。夜幕降临,我静静地躺在床上,听到了你的脚步声,你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额头,那么轻柔,像一阵清风,拂去了我所有的烦恼。你在耳边轻轻告诉我,要学会坚强,失败是人生的常客,一切都会过去的。你依然嘴角上扬25°,眼睛闭合15°。听了你的话,我最终发现不能没有你,因为你教会我坚强,走出失败的深渊。

原来,你一直在我身边,从未离开。你有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名字,叫微笑。我不能没有你!

【亮点品味】

从“我”向别人伸出友谊之手,走向成功,到面对失败的坦然,都离不开“你”,作者赋予了“你”以神韵。“你”是谁呢?直至读完全文,方揭开谜底,这样层层设置悬念,有助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行文的重点落实在“不能没有你”上,与“我”的行为举止相比照,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另外,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也使文章增色不少。

不能没有你

一考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眼中的你;“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刘向眼中的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韩愈眼中的你。而我眼中的你是一位良师益友,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你是良师,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我从你那里感受到屈原“正道直行”“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的九死未悔的精神,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远大抱负,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至圣情怀,史铁生“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冷静感悟,罗曼·罗兰“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的崇高品德……

你是益友,拓展了我的视野,使我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你拓展我的视野,带着我参观美丽的海洋,了解海洋中奇妙的生物,访问神秘的太空、梦幻的星系,还有远古的恐龙时代、三叶虫时代,甚至地球的诞生、宇宙大爆炸等等,你都会带我去一一解开其中的奥妙。

你还让我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爱的教育》教会了我应该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用自己的爱去温暖他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明白,自强不息、永不言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你是慈祥的老人,告诉我一个个人生的道理。

你告诉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我不断地磨练,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让我更有勇气,更有实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你告诉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宽容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仅对他人是慰藉,对自己更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你告诉我:“阳光总在风雨后,雨后的阳光更明媚,更灿烂。”每每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总有你在我的身旁,不断地鼓舞着我,支持着我,让我从低谷走出,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

你为我铺平成功的道路,帮助我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书——你是人类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你,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你,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使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和美好的向往,教我去思索人生,走向成熟。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你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慈祥老人,我不能没有你!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快乐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77-001

一直以来作文改革从未停止过,尽管我们在教学上如此重视作文,可是一谈起作文,学生还是谈“文”色变,止不住心里会“咯噔”一下,写作文时,学生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无米下锅的情况依然“涛声依旧”。如何解决这一语文“难题”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过程是儿童体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笔者躬身教学实践,深刻感受到,在写作活动中,必须加强与生活联系,让学生亲历生活实践,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生活作文场景”,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的大课堂里自由翱翔,积蓄丰盈了、厚实了,才能产生一吐方为快、下笔如有神的畅快淋漓之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似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一、走进多彩的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没有熟悉的生活也就没有学生出色的习作,对于小学生尤为如此。基于这一认识,教学中,我经常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区,到社会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焦点,从生活这个“万花筒”中获取生动真实的习作素材,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而又广阔的认知天地。比如,课余时间或假日,我充分利用学校位于县城郊区的区位优势,带领学生到泗洪烈士陵园、古徐广场、濉河风光带、美丽的洪泽湖等身边的名胜古迹了解家乡灿烂的文化遗产,感悟家乡一天天的发展变化;驻足县城最繁华的街道——泗州大街的一头,感受小城生活的节奏;漫步苏北乡村的田园,吮吸五谷的芳香,接受自然的洗礼。经常鼓励家长、有时在征得家长同意基础上主动带学生到外地游玩,寻找机会饱览祖国山河的秀丽,感受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一句话,缤纷生活入眼来,想方设法让生活走进学生的学习,走进学生的习作,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参与丰富的活动

活泼、好动、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天真浪漫的小孩子往往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书法、绘画、踢毽子、跳绳、玩纸牌,捉蝴蝶、放风筝,甚至是捏泥人、说悄悄话……都会让小学生流连忘返、乐此不疲。我们每一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色活动,比如每周社会实践活动,每年举办的校园六一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等;带领学生考察古楚文化,走进农业生态园,了解军营生活,参观肯德基快餐店,到花鸟市场与小动物、小植物们零距离接触等。都可以进入学生的视野,诉诸笔端,成为学生习作的绝好素材。在这些与生活密切接触的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最好担当启发者、点拨者的角色,适时给学生讲述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表达欲望,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体验生活,给学生的习作生活注入盎然生机,也为习作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在无意之中对某一点作重点关注,我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体验,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故意设疑发问,让学生发表看法,这样在随后的活动作文中学生便能把自己所参与的活动过程、内心感受、当时心境生动地写下来,无声无息而又水到渠成,何乐不为呢。

三、遨游浩瀚的书海

文字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生活的积蓄再丰富,也还需要语言的积累与沉淀,不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决定学生自由生态表达的重要基础。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积累多了,丰富了,学生才能“胸藏万卷凭吞吐”,自由畅快地表达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班结合学校搞的“小书虫、小书童、小书迷、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为内容的“六小”读书争章活动,开设了阅读课,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从激发阅读兴趣、帮助选择读物、安排阅读时间、指导读书笔记写作和建立阅读检查制度等多个方面开展阅读指导活动。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和技巧,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进而提高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7篇

[关键词]龙化;传统文化教育

龙化的变化

邢台县太子井镇龙化村位于太行山东麓,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近两年来却声名鹊起,慕名而来的人包括政府官员、记者、大学生、教师、工人、企业家各色人等。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何以有如此魅力?其根源在于龙化独特的传统文化教育。王文福、刘英是两位自学成才的国学师,他们把文化传播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2006年秋天,两位老师来到龙化,立志完成一项社会实验: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建设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和谐乡村范本。经过几年艰辛的努力,村庄今昔发生了巨大变化,用村民自己的话总结是:人际关系改善了,公益事业积极了,社会治安稳定了。

一、人际关系由以前的自私冷漠变为现在的和睦相处。过去的龙化人和眼下社会上许多人一样,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经常闹纠纷、起争执。现在的龙化,邻里和睦、与人为善,妯娌相亲、孝敬老人,象一个相敬相爱、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村民谢某是山西嫁过来的媳妇,过去她总觉得村里人欺生,敏感的心理使她表现出过度的自我保护,常常因为一点小事站在房顶、街头大骂乡邻。对公婆同样是张口就骂、伸手便打,族人都觉得她是个惹不起的祸害。有人说“谢某要是能转化,太阳得从西边出来”,但是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她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2010年的一次分享交流中,她为自己过去不懂事理的所作所为深感愧疚,当着所有人的面给婆婆下跪忏悔,从此婆媳由仇人变亲人,夫妻关系从紧张对立变得亲密融洽,她也从家族的异端变成人人争相学习的榜样。这样的例子在龙化还有很多。

二、公益事业由以前的消极逃避变为现在的积极参与。过去的龙化,人们都打自家小算盘,没钱挣的事没人去做,由于集体经济贫弱拿不出钱,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严重。经过学习,村民们把“放下自私自利,把多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支书感言)。去年“大家义务清理多年来积存的垃圾,建学堂、修桥路,共投入义工1500多个,人们不怕脏、不喊累、不讲条件、不计报酬,所用车辆没要一分钱”。今年,他们又修建了两条平坦美丽的石板路,一条在学堂前,一条是专为留在空心村的老人们修的孝心路,总共拆除了20多个厕所,拉了几十车的石头,材料费由爱心人士捐赠,工程全部由村民义务完成。如今在龙化,充当志愿者,为他人和集体服务已经蔚然成风。

三、社会治安由过去的秩序混乱变为现在的和谐稳定。以前的龙化,村民因为宅基地大打出手、邻里不和吵架骂街、偷庄稼盗财物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今人们已经听不到小偷小摸的事了。群众上访、刑事案件这些年也从未发生过。原因是案件高发的青年人群都被吸引到圣贤教育中。每到星期天,学龄前儿童们都会走进学堂,跟着大人认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每到暑假学龄期的年轻人都会参加学堂组织的传统文化夏令营,经典学习让他们从小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情。当人们把道德作为信仰,以修身养性为人生追求的时候,社会的安定团结自然会实现。

龙化村的文化建设,做的不是表现文章,这里没有完善豪华的硬件设施,也没有热闹非凡的娱乐活动,他们以正面教育为主,直入人心,直接从心灵最深处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入手,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善良,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也就会呈现出来。

龙化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文化的吸引力不在于它是什么类型与属性,只要能管用,能解决问题,人们就会信仰。龙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教育的内容、方法适应了群众需要,解决了群众困惑,深得大家信服。

一、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近年来,龙化村里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闲暇时妇女打麻将,孩子没人教、老人没人管。村民精神生活贫乏、道德风尚差。而传统文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恰恰符合了人们追求人际和谐的心理需求。于是老师选择儒家经典《弟子规》作为教材,《弟子规》语言简洁通俗,适合农民的文化水平;内容细致具体,讲述了为人处世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如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指南。它的核心是道德伦理,但说出来亲切生动。这不但能使村民的学习更容易上手,而且可以随时随事体会学习的效果,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78岁的村民张洪海,自从学习《弟子规》后,对生活的乐趣和追求重新燃起。老人说:“读书是人的终身事业,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朝闻道,夕死可矣,至乐无如读书。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学堂成了村民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学习逐渐成为他们自觉自愿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

二、教育方法入情入理。走进龙化村,到处可见粉刷工整的经典格言,村民每天生活在教人向善的氛围中。仁义道德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人心并成为公众的评判标准。同时以传统文化的因果论和系统论为依据,启发人们反省、觉悟,引导内心的自律。村民们说:挣钱是无止境的,生活只要能过得去就行,重要的是行善和行孝,做好人才能有好报。前些年,在利益的驱动下,村边的大山曾经被挖得满目疮痍。通过学习,他们认清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次次拒绝了开出高价的开发商,年年绿化造林。学堂里到处摆着从山上采来的形态奇异的石块,种着各式各样的花草,他们在欣赏自然之美中感悟到爱护自然才能永享自然的回报;老师特意用旧门板搭起古朴的写字台、用旧磨盘做成典雅的石镜,经过改造的旧物焕发出特有的美感与历史感,让人不由产生对祖先的恭敬和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三、教师以身作则。6年来,两位老师心无旁骛,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村庄的文化教育事业。最初村民很不理解他们讲传统文化的做法,但他们抱着“有人对人讲,没人对树讲”的坚韧态度,一边讲课,一边热心助人,几年来组织大家修路、修桥、盖学堂,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等等。所有这些活动的费用都是他们自己和爱心人士的捐赠,为此他们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这种真诚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他们的课堂,而所有的讲课,老师也从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是学堂出名后,社会各界前来参观学习,吃饭仍全部免费。面对众人的不解,老师说:“龙化的教育不是交易。能在你们的心里种下一个善根,记着将来有能力了回报家庭、社会,我们就知足了。”村民张振海在学习感悟中写到,“老师在百忙中领我们四个老头去(达活泉公园)参学。在公园里,老师每走到一处,只要有垃圾,就随时弯腰拾起,这就是榜样,这就是学习弟子规的动力,这就是身教胜于言教。”

传统文化的特色就是明理践行、知行统一,一切以“修身”为本,凡是真正领悟传统精髓的人,往往都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也正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常常能收获巨大的成效。

四、党员干部带头学习。2011年2月,龙化双委专门聘请两位老师为他们做了7天的系统培训,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发展态势、现代意义以及如何办好学堂、如何搞好村庄建设等内容。通过学习领导班子成员深刻认识到在农村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以传统文化构建村庄文明充满信心。他们指派一位副支书专门负责学堂事务,配合两位老师做好教学工作。把感悟到的为人处事理念,用在日常工作中。干部作风发生了很大转变,所有村中的公益活动他们都带头参与、不计报酬。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村出了400多位大学生,20多名研究生,4人在航天部工作。龙化出去的兵,由于表现优秀,退伍复员后80%以上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外出打工的村民普遍反映:“因为山区闭塞,对外界的事情了解不多,出去后开始常被人看不起。但因为有传统文化的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人们常常会发现龙化人与众不同的优点”他们都把回村学习称为“充电”。

可以说,龙化的领导班子为村庄找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他们变精神为物质,对子女教育的成功、村民内在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的发展有了长远的后劲。

龙化和谐文化建设的推广

龙化教育的成功说明,在农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符合广大农民意愿,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是要推广这种教育方式,仅靠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核心问题的认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切精神和物质的活动方式都由内心的价值取向决定。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任何国际知名、高价高贵的硬件建筑也无法取代静水流深的人才培育和国民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前,许多地方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文艺活动、民俗挖掘、遗址保护等方面,虽然都有助于文明风气的养成,但系统而深入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仅靠这些还不够。龙化村的传统文化教育是真正的人性的教化,这才是文化建设的根,社会道德风尚的好转、一切文化产业的兴旺都有赖于这个根基建立,才能使形式有支撑、有内涵。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把价值观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多搞一些扎实有效的、确实对农民心性培养有益的项目,而不应把注意力和资金放在一些华而不实的场馆建设和形象性大型活动上。

第二,重视对师资的培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理解掌握这个文化体系并落实在行动上,需要很长的学习时间,出一个“名师”相当困难。现在社会上有以各种形式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最可贵的是那些真学真做,知行合一的人。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氛围下,培养这样的老师确属不易,这就需要政府制定长远规划,与教育部门和社会机构合作,选拔培养有志之士,鼓励他们学成之后走向基层,为民众提供文化教育服务。对于刘英和王文福这样为传播文化甘愿舍弃一切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第8篇

一、历史教学中挖掘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知识

【案例1】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包含着深刻的蕴意,在传承中可以让学生懂得重亲情、重人伦、重礼仪、重和谐的精神和文化特征。春节贴春联、帖门神、放爆竹是一种民间文化,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并有期盼吉祥祝福之意。

问题:

1.对联即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学生对对联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可以通过读对联活动,增长学生的知识。

2.中国民间的除夕夜大多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为什么放鞭炮?它包含有哪些知识?如“辞旧”的关门放爆竹有什么寓义?“开门爆竹”又有什么含义?正月初一至初五为什么一直放,而过了初五,初六就停止放爆竹,这是为什么?亚运会里的焰火里含有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每年端午节来临,不论城乡,家家准备着粽子、雄黄酒、端午草和菖蒲等。划龙舟既是一种有纪念性的活动,又是一种体育活动,现在国内还专门有划龙舟比赛项目。它有着深刻的寓义。

问题:

1.煮粽子、蛋时为什么要加车前草、猪牙草、戚戚草、艾叶和当年的新麦穗,有的地方还用煮蛋的汤水来洗澡,这是什么原因?

2.端午节喝雄黄酒、门窗上挂上菖蒲,这有什么科学道理?

3.请简述划龙舟的含义。

【案例3】“拦街福”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记载,此俗在清初盛行。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和各种文娱活动,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来顾客,各方游客云集。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为温州地方性民间传统节日。

问题:

过去的“拦街福”活动与现在的“拦街福”活动形式不同。现在的活动丰富多了,除了保留传统的项目外,增加了小吃、儿童玩具、餐馆名菜推介、书籍、木偶类的工艺品等。那么,“拦街福”“变味”利弊如何?请说出理由。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深层次了解,使学生对各个节日的寓意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剔除其中的消极意义,弘扬积极的民族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其文化艺术功能得以传承。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价值

1.促使民间文化的回归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是把社会生活中的全部内容和细节都传递和教授给学生,而是把其中精华的、有价值的进行传授,以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一切民间文化的演变都是嵌入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这种演变既包括原生地随着政治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结构因素历时性变迁导致的变化,也包含着共时性传播至异地后受当地状况制约而发生的“本土化”衍生。而民间文化各地的习俗也会因地域不同而不同。教师要把这些知识设计成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架起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把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与书本世界融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2.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保护民间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既要学习汉语,又要学习本民族的语言。现在许多城市的孩子平时与家长交流都用普通话,长大之后,有的听得懂当地的方言,但不会说。于是,有些地区的政府部门为了保护这些方言文化的传承,利用广播、电视专门设置栏目和频道,用方言播放节目,既照顾当地老年人看不懂、听不懂普通话之苦,又能影响年少孩子学习当地方言。就连外来人员在本地区工作也能通过媒体学习方言。作为学校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文化,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绚丽多彩,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是华夏子孙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方式、精神追求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民间实例,灵活地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准确地找到与学生契合的兴趣点,更好地根据本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3.对乡土文化活动的创新

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科学化、理性化的过程。民间文化是历史文化,它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生活和情感归属的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源泉。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电视还没有普及,电影业发展也滞后,只是家家通广播。于是乡村的鼓词、南戏成了当地人们的精神食粮;随着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影视业的普及,作为温州地区的鼓词、南戏一度走向低谷。要使该活动有一定的生命力、影响力,就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添人们喜欢的内容。所以,大多地区在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时,选择了“先继承、后创新”的路子。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多向互补的多种文化的交融汇合,使传统文化显得更具有生命力。历史的变迁,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反思和创新。笔者去年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听了一堂《侵略与反抗――话剧〈茶馆〉》,先用一组图片(外来船舰、吸大烟者、中国港口的沦陷),配以低沉的音乐来营造出一种教学氛围。学生自编自演,不仅把握住历史事件和文化知识,可贵的是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换为一种崭新的曲艺课。于是作为中国传统的话剧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同样,温州的地方戏、鼓词是本地节日不可或缺的节目。如果在教学中,也把温州鼓词的琴、快板拿过来在课堂中传授,一定会增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注重节日文化的提升

人类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和“自觉活动过程”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而联系就是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如果没有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影响、作用和制约,也就不存在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要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用什么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精神培育呢?僵化的历史与抽象的泛泛空谈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关键是作为教师自己首先要拥有一个丰富的、健全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品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关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育学生的批判精神。美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育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如拦街福里的猜谜语、成语接龙都是品位较高的项目,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感悟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本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积累,也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项目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知识,在收集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参与文化的传承,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怀。

5.包容教育的民间文化表达

历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有目的的“教”与“学”的活动,建构对社会中的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认识,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并最终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该坚持时代性,培养全球视野,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全面体现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史学遗产,有益于人生修养,其中所蕴含的众多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人生智慧与人生经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分利用好、开发好当地有效资源,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一定意义。上海世博会引来众多的游客来参观,就是100多个国家不同文化的吸引。由此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不逊于科技。历史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历史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人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世界因多元而丰富,因多元而有生机,历史教育自然因其文化的多样性而丰富美丽。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想方设法营造环境,让学生从历史演变中汲取知识和智慧,在历史学习中吸取经验,在历史的传承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对历史的尊敬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在对历史的感悟中区分是非善恶。

传承本土文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它有利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在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了解祖国、了解家乡,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2] 谯伟.论中学历史教育的时代性和全球意识.教学与管理,2007(9).

第9篇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杨二车娜姆的传奇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

她说自己是写人生菜单的人,她的“人生菜单”有读者买账。

她受到过争议,大家都说:“爱她的人很爱她,恨她的人很恨她。”

如今47岁的她,倡导的慈悲心,渴望的内心里的干干净净,带给她比她服装还闪的闪光点。她还有颗感恩心,譬如她说命里好几个重要转折点都发生在北京,她对北京这个城市就非常感恩。她在丽江“花房酒吧”的装饰汇集了摩梭人、藏族、世界各地文化风格与100朵牡丹花,丰富如她。

花开绽放 花惜花

5月的北京,鲜花绽放,醉意正浓。杨二车娜姆风情款款地朝我们走来,光鲜靓丽。

她的方型撞色包包,上半部分浅黄,下半部分浅蓝,一把淡粉色折扇放在手旁,随时准备拿起来使用,这与她身着的蓝色裙子,颜色对比鲜明。她天生就对色彩很敏感,常人看来难以驾驭的复杂的色彩关系,她玩儿起来轻松自如。

“从小在佛堂里,颜色很多,也很强烈,所以当你睁开眼睛就是这些色彩时,这个就已经融到你血液里了。再浓烈的色彩,我都能掌控自如。”她说。

她敢作敢为。十几岁参加歌手比赛时,自己没有钱买更好的服装,当她看到电影画报上麦当娜的一张很有设计感的皮裙照片后,就找到杀猪工人,将他们的围裙剪开,当作裙子的前后两片,再用很多特别大的别针,将裙子前后接到一块儿,效果立现。

在大学时代的一次留学生晚会,她实在没有衣服穿,就将自己宿舍的绿色窗帘布取下来,往腰上一围,配上白色T恤,再在院子里取了一支绽放的花朵,插在头发上,她成了那个晚会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她一直都如此光鲜靓丽,与众不同,读书时、唱歌时、写作时、旅行时、恋爱时、结婚时、单身时、酒吧里、泸沽湖畔……她说自己是五星级吉普赛女郎,她的经历与生活充满着深深的流浪感,鲜有人有她的勇气按她的“life style”去生活,正因如此,她便有了很强的磁场,把大家吸引进来,探索生活的各种可能。

13岁之前的日子里,杨二车娜姆生活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畔,原始母系社会、走婚习俗、佛教信仰,三个关键词影响着她的童年。

“在一个有信仰的家族里,大人们不会很强制地要求孩子做什么,没有约束。我们是看着天长大的,不是看着别人的脸色长大的。汉族的孩子是有规范的,我们是绽放的。我们在一个大家庭里,每个姨妈生的孩子都没有区别,对于孩子们来讲,每个姨妈都是妈妈。因此,每个孩子都得到非常好的爱,都得到了家里老人很多的关注度。”

强烈的好奇心与各方面天赋,让她13岁时走出“女儿国”,融进了花花世界里,这之后30多年的生活当中,遇到的人与事,她都可以从儿时教育中吸取灵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用她的原话来讲,“底气很足的”,泸沽湖给了她爱与自信,也教会了她最基本的人与物、人与人的相处方法。

人与物的关系,在于缘分。“我喜欢的东西,我觉得我命里前世见过的,有缘的,一旦拥有它,我会很珍贵它,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不是一个特别物质的人,但我命里有缘的东西我都有本事拿到手。当然,这也是阶段式的,缘分有深有浅。”她曾经为了收藏藏式家具,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个个家具从拉回北京,再从北京又拉回泸沽湖。她说她宁愿减肥省钱,也要把那个家具买回来。

她还曾花7年时间收集中国传统肚兜。“有时去潘家园淘货,5点就要去。在脏脏的房子里,一张张去淘。有时去陕西,去西安,到人家家里去,蹭个馒头吃,然后去找人家压箱底的东西。”

她把那些肚兜收回来,看肚兜上的纹理图案,上面有女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畅想。“先生会长什么样,孩子会长什么样,全部通过一个个小小的肚兜去表达,像一封封情书一样。”她一个人时看着那些肚兜,看到男权社会里的女性用情之深,眼泪汪汪。也由此有了她的那本《暗香》。

“人家保险箱里放珠宝。现在我的保险箱里放的是这些肚兜,我的确非常珍贵它们。”她说。

杨二车娜姆其实天生心疼女人,她说了解她的人过来谈事情,都是找女人来谈。而跟她特别好的女性朋友,都有一个共性,一定是特别追求自我价值的,必须要绽放的,对社会、对家人亲人有责任感的,有慈悲心的,又能自立的。强大的自我让她在走遍天南海北的同时,也了解自己不容易被他人带走。“因为我的心跟我在一起,只有心跟自己不在一起的人,才很容易被带走。”

“佛教里讲,如果你看一个人偷东西,你要很有礼貌地跟对方说,这个不好吧。对方改不改是他的事,但是你不说,在因果关系里,是你的不好。人一定要有信仰,有信仰才会有一个底线,有底线,很多东西才不会去碰,美才会出来。”佛缘很深的杨二车娜姆一直有她个人的价值判断标准,比如她曾经喜欢范思哲,除了设计外,更多的原因还在于范思哲曾免费帮一个正处于颓废状态的乡村音乐歌手做服装,她觉得他在做商业的背后有一颗特别仁慈的心。

总之,“我没有要活给别人看,吃给别人看,穿给别人看,行给别人看!”她说她是绽放着成长的。

大起大落 我是我

40岁以后的日子,杨二车娜姆又回到了泸沽湖畔。陪伴7旬母亲,在家乡建博物馆,在丽江开酒吧,时而写书,时而旅行,时而见朋友。

从离开家乡到回归故土的30年时间里,她因为唱歌而小有名气过,因为身上强烈的民族特点与勇敢的性格而备受关注过;她有两次异国婚姻,一次是与一位美国摄影师,很短暂,一次是与一位挪威王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遭遇“7年之痒”,她断断续续地在美国、在欧洲生活多年;13岁开始学汉语的她出过10多本书,以她个人的经历与感受为出发点,出版商说,其中《中国红遇见挪威蓝》到达某种程度上的顶峰。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么说自己,“我的生活经历中,没有中庸,只有最高和最低,大起和大落,大悲和大喜,荣华富贵和白手起家!”她可以光芒四射,成为社交名媛,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无论皇室、贵族还是普通人,应对自如。而能驾驭这些的并不是更加世故,反倒是内心的不在乎与内心的干净。而不那么世故与顾虑不多可能是解释湖南卫视事件的部分原因。

接受本刊采访时,她说不要看网上的东西,很多人在她花房酒吧见过她后,说,“你不像网上说的那样啊。”

哪样呢?一人一个观感,形容过她的词儿很多,桀骜不驯、豁达开朗、辣……像她又都不是她。她完全是一个混合体。

家乡也因为她而更加闻名,她用天生的幽默感说:“我的书现在是跟家乡的土特产放在一起出售的。”

杨二车娜姆回到家乡,回归自我心灵最原本的文化诉求,却遇到了两重尴尬,一是有的人不完全理解她,认为“她可能是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一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家乡旅游业的开发,经济蓬勃的景象与她的回归初衷似乎在打架。“从前过年10多天甚至20多天都很热闹,忙不过来,哪怕是以前我在北京住四合院时,4家人,你家有事儿,我来帮忙,你家有矛盾,我也来添点嘴。你生病了,人家给你端碗粥,你没时间做饭,去别人家里蹭饭。虽吵吵闹闹,人情味儿却很浓。现在没那么热闹了。”

与此同时,在丽江的花房酒吧生活的这些年,她也深深地感受到旅游胜地丽江浓厚的商业氛围。

见识过各种文化之后,杨二车娜姆更懂得珍惜民族本身的文化,她也更欣赏简单却蕴藏真挚与美的事物。也因为在这个世界收获了很多,她对生命的感悟更深,感恩心更多。“比如我上次在成都,看到一张老太太的照片,她在寒风中做鞋垫并卖鞋垫,很多大学生会去买她的鞋垫,那些学生觉得老太太很不容易。我就觉得那些学生太可爱了,心灵很干净。”她说。她在不断追寻与自己内心更接近的生活。

在好友金星的鼓励下,她以中国女作家的身份去了不丹,之后花了20多天,写完了她的9天旅行。仍然用笔与纸写文字的她,写作时右手拿笔,左手捂着自己的心。

在不丹的佛像面前,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所有经历,都是一种修行的路程,在修人性里本该有的德行。在那一刻,泪水喷涌而出……在不丹,她也看到了当地是如何保护本地文化不被外来文化所侵扰的。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