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产业的特征

时间:2024-01-03 18:02:03

导语:在信息产业的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产业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交易;产权理论;产权清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017-02

1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费用”的理论阐释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时期:(l)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旧制度经济学派时期;(2)30年代及战后新旧制度经济学派过渡时期;(3)战后至今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时期,包括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引入交易费用和抽象化制度概念,并利用正统经济学理论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制度的构成和运行。“交易”在正统经济学中主要指一种买卖活动,或者是交换过程。科斯引入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并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认为,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而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这就是交易费用。

沿着科斯的思路,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

科斯、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说明,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作又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没有制度约束,“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带来的可能不是繁荣,而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当有交易费用时,制度就会起作用,或者说,制度至关重要。

2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2.1 产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产权理论起因于科斯对外部性问题的重新研究。科斯通过引入产权概论,论证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市场机制仍是有效的在零交易费用前提下,权利的初始界定并不影响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结果,这就是科斯第一定理。这一定理揭示出传统经济学论市场机制而不涉及产权制度所产生的逻辑悖论,从而了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说明经济学分析必须引入产权因素。

但“零交易费用”是不现实的,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界定、产权的交易都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只有当产权界定和交易带来的收益大于所需成本时,产权的调整方能实现;若收益小于成本,即使产权调整能带来更优化的资源配置,但因无利可图,也不可能实现。

2.2 企业产权理论与委托――理论

正如科斯所指出的,由于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产生了企业这种可节约交易费用的组织,但企业的出现又使得原有的产权状况变得更为复杂,企业产权理论正是研究和解决企业制度中因产权复杂化而带来的各种问题。企业产权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剩余索取权问题。

为了保证企业的效率,剩余索取权应归监督者(即企业管理者)所有,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者既可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又可为资本所有者或劳动者同时兼任。因此,按剩余索取权归属的主体不同,企业可划分为企业家企业、资本家企业、工人管理企业三种类型。而具体采取何种形式,则取决于各生产要素的市场环境,因为企业作为一种特定的交易组织形式,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考虑,会根据具体的资本、劳动及管理的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避免所需交易费用过高要素的直接市场交易。若违背这一原则,企业效率必然低下。

在现代股份公司中,所有者即股东的利益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经营者由于掌握实际的经营权,可能会谋取私利,这就产生了一个委托――问题。若没有有效的制度控制成本,则股份公司将无法有效运转。委托――理论正是研究如何设计一种机制,使之最大限度减少成本,同时又给予经营者以最大激励。首要的措施就是必须使经营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把经营者的报酬与企业利润联系起来,或直接让经营者拥有企业部分股票。由于剩余索取权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还必须采取一定的市场约束。一是经理市场,当成本过高时,股东可通过合法程序重聘经营者;二是股票市场,当股东利益受损,而单个股东又无法影响董事会决策时,他可抛售其股票,从而约束经营者。

3 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所应具有的本质规定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产权明晰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后三个方面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是有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性环节。

首先,权责明确是以理顺产权关系为基础的。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必然造成严格的与自觉的从而也是充分的责任。一系列的放权措施使企业经营者有了生产经营和其他方面的权利。但松弛的产权关系的缺陷因为这种放权而失去了行政约束的屏障。所以,权责明确的前提是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对于企业经营者形成强有力约束的产权制度。

其次,产权关系不顺,无法理顺政企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非资产基础上的关系即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对企业实行的管理;二是建立在资产基础上的关系即政府作为企业资产的拥有者而对企业实行的管理。处理前一种关系较为容易,而后一种政企关系的处理则较为困难,原因在于政府的后一种管理具有刚性:既然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那么作为投资者的国家就必然要对其实施管理。无论是国家必须保持的对一定的领域、一些企业的控制,还是政资分开,都是理顺产权关系的基本内容。

第三,科学管理要求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公司制下,董事会是所有者的代表,出于维护和增进自身利益的需要,将管理者的经营能力作为主要标准择优录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考评。通过这种强有力的产权约束机制,使管理岗位上永远立着优秀的管理者。因此,优秀的管理者和良好的企业管理可以说是建立在产权明晰基础上的一种派生效果。事实上,良好的产权关系本身寓含着遴选优秀管理者的机制。

由此可见,产权明晰是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础。以上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的分析,充分说明: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4 关于产权明晰的几个问题

4.1 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晰

所谓产权清晰便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在狭义所有权层次上进行产权界定,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弄清所有权归谁;二是狭义所有权与其他产权拥有主体的产权界定,笼统地讲,也就是划分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如果以上几方面的产权都界定清楚了,就可以说国有企业的产权清晰基本完成了。产权清晰在明确投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之后,也许对国有企业产权明晰更重要更复杂的一个方面,就是明确企业与政府的权利边界,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归根结底就是这个边界不清。

国有企业产权明晰就是要在三个层次上明确责权利的关系。第一是国家与公民和法人企业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投资者之间及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第三个层次就是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4.2 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是否就明晰了产权

产权明晰中有一个误解,就是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后,产权就明晰了。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在提到的第三个层次上明晰投资者与人力资本投资者之间的产权无疑提供了动力,但这增加了产权明晰的复杂性。因为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各个投资者的产权也需要明晰,这在市场经济里是通过投资时的谈判与资产评估以及今后增资或减资的博弈完成的,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虚位或对其产权代表的激励和约束不力将影响其在博弈中的成绩或产生资产流失。

无疑通过资产评估可以明确企业的资产占用数量,强化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明晰第二个层次上的产权关系。而通过引进私人资本或外资,不仅可以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困难,还因为私人资本的存在,有利于明晰所有三个层次的产权关系,但这同样要付出成本。

现有的保人不保体制的改革思路,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旧体制不会自行消失,产权明晰也就不可能很快完成。

4.3 产权明晰是动态的博弈过程

产权明晰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市场化过程,动态博弈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财产权也是一个逐步明晰、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产权观念从单一的所有权观念分解为具体的所有、使用、收益和让渡等权利概念。可见产权权利意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并具体化的动态过程。

从短时间看,产权清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状况在变,资产结构的不同及债权结构的不同,产权也有不同的权属内容。一般在企业正常经营里有满意的回报时,企业经营者有充分的自;而在回报不满意时,投资者的介入经营常常发生,职业经理的权力受到限制;当经营出现问题,影响职工利益或债权人利益时,他们也有参与管理甚至接管企业经营者的权力。总之,产权明晰是一个持久的动态过程,市场化的改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科斯.社会成本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第2篇

信息产业是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主体的产业形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渗透性强、经济增加值大等特征,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优先支持的产业形态。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攀升,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持续增长,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为代表,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我国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重大突破;信息技术的应用曰益深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电子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加速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

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力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破解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等形成了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失,亟需通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保证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投入;再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最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工业化转型对信息化需求的深化,为信息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信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完善顶层设计、强化研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

1. 完善顶层设计。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战略的高度,发达国家积极加强信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美国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行动纲领》等信息产业发展的计划,抢占了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日本先后制定了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E-Japan和U-Japan计划,旨在分步将日本打造成信息产业的一流国家;韩国也通过《信息产业育成计划》、“网络韩国21世纪计划”等强化信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2. 强化研发投入。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强化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也成为了发达国家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即超过15亿美元的强度;韩国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大力促进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半导体的发展,对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始终保持超过GDP的比重2.5%的高投入强度;德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别进行研发投入支持,并在政府财政体制之外积极拓展信息产业发展的研发投入支持体系。

3. 提供政策支持。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对信息产业所属企业和科技研发创新机构的政策支持对于形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具有显著作用,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例如,美国在2006年制定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制定了明确的面向信息类企业的税收激励政策;又如,法国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向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对企业第一年研发支出的一半提供免税政策,以后年度新增研发投入的一半仍可享受免税政策;为了吸引人才,法国对于高技术人才股权盈利提供低税率政策征收所得税的政策优惠。

4. 支持产学研合作。信息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挥决定性作用。随着创新过程复杂性程度的提高,有效的创新行为越来越建立在企业、高校、科技机构等网络化协作创新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发达国家大力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英国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了强制性规定,要求国家和区域的创新型项目必须由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申请;美国大力发展技术转让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政策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通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链接各创新主体强化其合作;法国对科技工作者创办企业提供程序便利性,积极促进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人员进行接触和交流。

5. 推动产业集聚。集聚化发展是信息产业发展到一定形态的必然要求,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大力促进信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美国硅谷是世界著名的信息产业集聚区,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据统计美国有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出自硅谷,该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于区域毗邻斯坦福大学等高等学府从而具有了智力资本资源的便利性、高度发展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协同发展。此外,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为主要发展对象的英国剑桥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工业园也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

三、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在现代生产技术中信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发展以及工业化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影响某个国家、地区经济总量的主导型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等其他综合性产业中都开始开发、应用信息技术,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产业链,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产业化。目前,国家经济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对信息产业的关注与把握将直接关系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并抢占未来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总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经济体(国家或区域等)人均产出水平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通常以GDP或GNP作为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随着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曰益迫切以及集约式发展模式的实施,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经济要素利用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等方面。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信息产业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经济要素的利用效率等方面:

(一)信息产业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

传统经济学中,生产力主要是有生产资料及具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力组成的,其体现出了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者)之间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资料,其主要依附、渗透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之中,可以对传统要素之间的综合能力可起到一定促进、优化作用,从而提升生产力的质量。若信息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则其可以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迅速拓展、渗透至各个生产领域,带动生产力的快速提升,最终提出生产效率,保障经济总量的稳步上升。

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进步本身可以刺激需求的增加,尤其在信息技术下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下降必然会带动消费量的增长。据美国ICT委员会统计分析,在2010年至2013年间,因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而使得产品价格下降,使得美国消费量增加率达到20%以上。除此之外,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对劳动者的需求,从而对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结构产生了影响。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推广应用,让很多资本开始关注信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进入到信息产业中,进一步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资本化。据相关报道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美国资本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内GDP增长率,这表明信息产业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推动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

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首先体现在信息产业贡献于经济总量的提升,据统计,近年来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保持在超过20%的高贡献率水平。信息产业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其高成长性,例如,2002年至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从1.3万亿元增至7.5万亿元,年均增速21.4%,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从920亿美元增至6612亿美元,年均增速24.5%3;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即信息类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商品化阶段的的资本投入(特别是固定资本投入)相对较小,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较低、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从而表现为产业较高的规模性。

(二)信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

信息产业作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群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快速升级的基础动力。在传统三大产业体系中,信息产业都是具有先导作用的驱动力,在三大产业现代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信息产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实现广域渗透及信息资源共享,让信息资源的渗透性、共享性来为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服务。

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中,我们应该合理规划、挖掘、利用信息产业资源,根据我国基本国情适当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战略指向。无论是对于生物材料、新能源、光纤通讯、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对于机械、建材、石化、钢铁、煤炭、纺织、制药、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其生产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实现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信息产业的有效支撑H。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提升了知识、信息资源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充分贡献和高效配置;又如,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进一步丰富了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再如,机器人等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使得在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条件下有效补充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的不足。

信息产业利用自身的技术、知识基础,可以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开发、传播等功能,这些优势可以让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成为支柱性产业。从市场供给层面上来讲,信息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且具有较强的渗透及市场传播能力。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信息产业将发挥积极作用,在未来国民GDP结构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可降低产业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其必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三)信息产业提高经济要素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必将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传统工业革命基本上都是对物质材料、能量进行改良,也就是单纯性对自然界事物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则是从人力资本元素出发,在对人类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加工后形成一个条理化的新技术革命,其所构成的经济发展要素必然会产生强大的生产力。在现代经济要素中,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投入变量,在既定的要素投入强度下,产出水平越高表征要素的利用效率越高,或者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需要的经济要素投入强度越低表征要素的利用效率越高。信息产业提高经济要素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信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并促进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要素更有效率地组合,从而提高产出的在总体水平。由于信息产业自身具有的独特发展优势,也对资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信息产业能够将吸引的资本带入到经济产业体系中,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信息产业技术作为新型的生产元素,其可以渗透、依附于传统生产要素中,从劳动力要素角度来讲,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技巧是广为人知的,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劳动能力的高低将主要看对信息的收集、挖掘、利用程度,若劳动者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则可提升自身的生产技能及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其次,信息产业作为具有强大创新性的新型产业,通过对相关出产业的渗透、改造、升级,从而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机械等相关产业的智能化,机器设备的智能化在重构传统生产方式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最后,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进而实现了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有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和优化配置。近年来,信息产业的自身技术、产品及服务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及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为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而提升了生产管理效率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最终将促使我国产业有粗放型逐渐转化为集约型。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推广,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挖掘、开发、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提升了经济生产要素的效率,促进我国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在信息产业的推动下,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管理科学化也将更加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规律,加快各项经济要素的合理规划、配置,最终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增长幅度及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健全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挥产后发优势、构建以集群形态为载体的发展模式:

1. 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是保障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网络化创新范式背景下各创新主体协同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创新的有效性。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能够提高创新过程的指向性、优化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信息产业发展中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应形成高等院校、科技机构向企业开放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创新资源,应深化涉及信息产业整体转型和升级的重大研发项目的企业牵头主导机制,应鼓励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共享平台。

2. 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美国硅谷地区高度发达的风险投资业证实了金融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等特征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信息产业发展中应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首先,针对信息产业的高风险特征,应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形式,促进信息产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其次,大力发展政府引导下的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通过产业发展积极的形式,一方面实现政府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型的产业发展基金增值服务促进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丰富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渠道。

3. 健全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产业发展的价值最终需要通过通过企业载体实现,为此韩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支持三星等信息产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应健全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支持模式:首先,政府应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活动提供贴息,对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其次,发起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降低资本市场门槛,特别应放宽企业债、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对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的准入条件。

4.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挥产后发优势。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经济体,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对于促进信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国际市场,一方面借鉴韩国和日本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大力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应注意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并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应用、转化,在先进技术转化过程中加强技术的再开发、创新力度;对于吸收先进技术的企业而言,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企业产业技术互动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之间的战略合作,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实践“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信息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等国际化资本运作模式缩小关键技术与国外代差;在国内市场,结合信息化、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内需,大力促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的发展,建设国家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保障协调机制,促进信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业协同有序发展。

第3篇

关键词:河南;县域经济;信息产业;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2月12日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6年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各省份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与人均GDP有着正相关关系,即信息化程度每提高1%,人均GDP增长63%。信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要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河南省也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成长,工业和信息化委编制了《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发展规划》,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使信息产业在2020年成为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

而县域经济作为最小的经济单元,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起着强基固本的作用。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十三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国家发展目标的最后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对于县域经济成长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近年来,县域经济、信息产业均发展迅猛,但如何将信息产业与县域经济有效结合起來,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成为当前各省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领头雁,县域经济与信息产业发展的结合更是迫在眉睫。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于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诸多学者研究了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Stiroh(2002)通过行业调查,确定美国信息通讯技术与生产力增长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57个行业在1985~1999年期间平均生产率增长的1.09个百分点归功于信息产业,揭示出了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带动作用。JamesGiesecke(2006)利用CGE模型研究了澳大利亚的电信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行业的增长促成了GDP和实际消费量的大幅上涨。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考察了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在时间变化中的作用,如KhuongM.Vu(2013)从实证的视角出发,得出了信通技术投资在推动新加坡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重要的结论;AbdulA.Erumban&DebKusumDas(2016)发现ICT投资在印度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加,但主要限于服务业,从而限制了ICT对生产力提升的推动作用。基于国外学者对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作用的研究,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乌家培和谢康(1999)对实现信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所需的条件和环境进行分析,认为信息产业具有规模经济、垄断和差异性等特点时,才可能发挥其“引擎式”的推动功能。徐升华、毛小兵(2003)利用信息丰裕度指标得出,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影响,中国GDP指数增长的25%来源于信息丰裕系数的增长。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检验了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刘跃、周亮、彭艳(2014)认为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自东向西递减,30个省份中有21个省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另外9个省份的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显著。郑建明和孙红蕾(2016)通过研究发现信息产业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拉动的实际效果显著,提出应加强发展科研事业的观点。这些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信息产业能够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并且这种拉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强化。

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具有高渗透性和高外溢性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对其他产业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如学者Oliner&Sichel(2000)发现,在1995~1999年期间,信息产业对非农产业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使得非农产业人均产出的增长速率以上个25年平均增速的2倍的速度增长。部分学者基于对信息产业溢出作用的研究,发现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间接贡献。KhuongM.Vu(2011)经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信息通讯产业的外溢性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和家庭的决策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三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的观点;Md.Shahiduzzaman&KhorshedAlamb(2014)对澳大利亚几十年的信息技术(IT)投资对经济产出和生产力方面的作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IT资本对输出、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推动经济增长;NashwaMostafaAliMohamed(2015)考察了信息通讯技术在减少时间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中所起的作用,ICT的使用降低了时间成本,从而提高了商品进出口的价值,拉动经济增长。国内诸多学者也关注了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如杜伟锦和李红生(2005)发现信息技术产业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率,使得国民经济平稳而快速的发展。王立国和曹白杨(2015)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信息产业与工业的关系,研究发现信息产业与工业之间相关性强,信息产业对工业具有拉动作用。刘烨和程珣跃(2015)认为信息通讯技术产业通过出货值、企业数、从业人数、投资额等因素拉动经济增长,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上研究说明信息产业通过间接方式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国内关于信息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较为稀少,仅有学者张洪刚、杨伟坤、卢秀茹(2008)提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角度考察信息产业,阐述了信息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何妍(2016)对宣汉县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认为宣汉县应引进信息化人才、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实现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

由以上可见,国内外学者多关注国家层面或发达省份的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的研究较为欠缺;而关于县域信息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多为描述性分析,缺乏实证检验与分析。因此,本文尝试探讨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与信息产业之间存在的关系,利用河南省的县域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信息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贡献。

三、河南省信息产业与县域经济增长状况

(一)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1、信息产业就业总量增加,但增长速度缓慢。2005~2015年,河南省信息产业就业人数从204.44万人增长至288.13万人,增长率为40.94%,年均增速仅为3.53%,如图1。从整体上看,信息产业就业人数处于增长状态,但并非处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状态。其中2008~2012年呈稳定增长趋势,2012年后增长速度波动较大,甚至在2014年呈现负增长。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山东省相比,2006~2011年河南省信息产业就业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3.90%,低于山东省4.53%的增长速度,在2012年首次赶超山东省。但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就业总量仍较大程度低于山东省,2015年山东省信息产业就业总量高达354.2万人,比河南省多66.07万人。虽然河南省信息产业近些年来发展较快,但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有限。(图1)

2、信息产业比重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较快。本文选取河南省2005~2015年一二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产值作为测度指标,分别计算每年各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比,见表1。河南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和信息产业为辅,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约为50%,信息产业占比约为10%。

2005年信息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5.26%,到2015年占比增长至10.01%,但低于第一产业所占比,远远相差于第三产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2005~2015年河南省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从2009年的6%增长至2015年的41%。总体而言,相比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但信息产业自身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3、信息产业发展出现集聚趋势,各地级县发展差异较大。2005~2015年河南省信息产业产值从556.5亿元增长至1,317.3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2005年,信息产业产值位居前四位的县区分别是巩义市、新密市、中牟县、登封县,这四个县均属于郑州市,至2015年底,巩义市、新密市、中牟县信息产业产值仍然保持领先水平。新郑市的信息产业产值上升速度最快,2011年首次超越登封市,至2015年位于第二位,而新郑市也属于郑州市管辖区。2015年信息产业产值最大的县区为中牟县,达到403,960万元,占整个河南省信息产业产值的3.07%;而产值最小的县为义马市,仅为21,864万元,占整个地区信息产业产值的0.17%,两者相差18倍多。以上分析說明,河南省县域信息产业发展呈现出向交通便利且经济发达的城市集聚的趋势,县区间信息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是由“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国内一流的信息枢纽”的政策倾斜导致的。

(二)县域经济增长状况

1、县域经济总量在增长,平均年增速下降。本文选取河南省108个县为研究单元,以2005~2015年的GDP为测度指标,计算所选年份各县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详见图2。

自2004年河南省实施“省直管县财政”的政策以来,不断放宽县域的经济权限,部分县区在2011年实现了省完全直管县,各县域的平均GDP得到不断增长。2005年,各县域的平均生产总值为671,281.14万元,在2011年突破150亿元,高达1,749,043.39万元,至2015年完成平均生产总值2,376,189.49万元,约超出2005年170.49亿元。历经10年时间,各县平均GDP增长了三倍。虽然县域的平均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但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各县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却在下降。GDP年增长速度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24%,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县域平均的生产总值增速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15年下降至5%。

2、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在县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河南省的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调整。从传统产业结构来看,2005年到2015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从17.4%下降到11.4%,下降了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从51.8%下降到48.4%,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从30.8%增加为40.2%,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动情况来看,经济增长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有着成长快、效益好、附加值高等特点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

3、县域间生产总值差距不断扩大。县域生产总值的极差可以表示经济增长的绝对差异变化,2005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差异在不断扩大。在2005年,生产总值最高的县与生产总值最低的县相差2,093,383万元,这种差距在2015年高达7,275,528万元,扩大约3.5倍。2005~2009年,极差上升速度较慢,5年时间增加了976,226万元,大致增长了1.47倍。自2009年后,极差呈现较快且稳定的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700,986.5万元,2015年的极差约为2009年极差的2.37倍,可见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扩大,地区不平衡加剧。

(三)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时间趋势分析。从县域信息产业产值与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来看,信息产业产值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上涨,县域GDP以平均每年14%的速度上涨,二者在整体上均表现为朝同方向变动的快速发展态势,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河南省持续鼓励信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实施“高清河南”发展战略,明确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信息产业的发展激发了社会活力,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促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四、县域经济增长与信息产业关系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与模型设定

1、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省2006年统计年鉴的行政区划数据,有89个县和19个县级市,共108个县。将108个县纳入样本,获得个体成员总数为108的样本。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5~2015年,因此样本容量为108×11=1188。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2006~2016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各市区统计年鉴(2006~2016年)。

2、指标选取。被解释变量:GDP,用经济总量指标GDP作为衡量县域经济水平的指标。解释变量:信息产业产值和三次产业产值,考察相比传统产业而言,信息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我国的统计年鉴中并没有明确的信息产业数据,因此借鉴前人对信息产业问题的研究,以邮电通信业的相关数据近似代表信息产业的产值数据。虽然变量在做实证分析时的精度不够准确,但邮电通讯业在信息产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证结果能大致体现信息产业的发展状态。控制变量:(1)财政支出,反映政府支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2)贷款余额,反映金融贷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为了消除变量的异方差性,本文对所有变量数据取对数。并建立如下面板模型:

lnGDPit=C+C0lnDYit+C1lnDRit+C2lnDSit+C3lnIit+C4lnCZit+C5lnDKit+Uit(1)

其中,lnGDPit表示河南省各县区的生产总值,模型系数C0、C1、C2、C3为偏弹性系数,分别测度的是各县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产值对GDP的产出弹性,说明的是各县域三次产业和信息产业产值每增长1%所带来的GDP总值的增长。C4、C5表示的是各县域财政支出和贷款余额对GDP的产出弹性。lnDYit、lnDRit、lnDSit分别为县区域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已剔除邮电通讯业)取对数得到的结果;lnIit表示信息产业(邮电通讯业)取对数所得到的结果。lnCZit表示各县域的财政支出;lnDKit表示各县域的金融贷款余额;Uit表示随机变量。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和似然比检验,确定回归模型所适用的模型,检验结果见表2。

由检验结果可知,Hausman检验的P值为0.00,远小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建立固体效应模型。似然比检验得到的F值较大,P值小于0.05,拒绝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本文选择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最后利用固定效应最小二乘法,应用模型(1)估计信息产业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报告如表3所示。

从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来看,所得到的回归方程比较理想。各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此外,r平方为0.993947,方程的拟合是较好的。系数也比较符合经济理论。根据以上检验结果,模型能够通过检验,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

根据回归结果写出回归方程:

lnGDPit=1.327+0.103lnDYit+0.531lnDRit+0.204lnDSit+0.076lnIit+0.043lnCZit+0.037lnDKit

方程反映了三次產业和信息产业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呈现正向显著作用,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1030、0.5307、0.2042、0.0763。根据产出弹性的含义,上述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县域经济增长有50%以上都是来自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投入增加一个单位,总产出增加0.103个单位;而信息产业产出每增加一个单位,推动总产出增加0.076个单位,说明河南省县域信息产业在县域总体产业结构之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财政支出和金融贷款的产业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0425、0.0370,二者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首先,依据实证结果知,信息产业的弹性系数为0.076,信息产业与县域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次,三次产业和信息产业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二、三、一、信息产业,即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信息产业的影响最小。二、三、一发展模式,说明还需优化产业结构;最后,财政支出和金融贷款对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正向的积极作用。

(二)相关政策建议。河南省县域信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增强,但尚未成为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想更好地发展河南省县域经济,促使信息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寻找适合河南省信息产业发展特征的模式,带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有高渗透性特征的信息产业,其发展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发展,应探索适用于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以信息产业地区差异为导向,政府调控为辅导,同时注重内部发展、外部引进。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中小型企业,为信息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后发优势,拉动就业量,带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结构;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的升级,其实质就是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革,即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引起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这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但是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各产业部门技术进步步调不一致,某些产业部门首先突破,然后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技术扩散、渗透和诱发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应是那些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较高的技术含量的产业;有利于产业技术装备更新和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产业;我国信息产业的崛起,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行业生产格局,并且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进程。

一、信息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信息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人们对于何为信息产业还未形成一致看法,美国学者波拉特将信息产业定义为“从事信息生活、传播、处理、储存、流通和服务的生产部门”。[1]所以可以把信息产业定义为以现代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信息资源搜集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生产、贮存、传递和营销信息商品,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信息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有:

1.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本质就是收集信息,生产和经营信息为职能的产业,其特点是以脑力劳动为重点的大量知识、技术的开发,它由许多新型的知识、技术、智力型企业组成。是处于尖端科学前沿的高技术产业,正是由于劳动对象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这种产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如果说其它技术是人的体力的延伸,则信息技术则是人智力的扩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人员来进行,也需要专业人员之间的联合协作。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

2.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当前世界经济的增长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70%—90%的经济增长是靠创新引发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源于大量的发明和创造,是建立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基础之上。因而具有高度的创新性。例如,20世纪发明的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都是以高度创新性为前提的。同时,信息技术既是针对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又是适合于各行业的通用技术,它融合于各个产业部门,因而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同时信息产业还催生了一些“边沿产业”,如信息产业带动了光学电子产业、医疗电子器械产业、航空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

3.信息产业是产出高、效益好的高增值产业。信息产业是集资本、技术、知识于一身的产业,随着资本的投入、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信息产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例如,1997年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高达2万亿美元,并正在以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产业规模的扩大不仅带来高产出,而且还促使规模经济的行成,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所以增值率就高。下表是1997年世界前8位通信设备制造厂商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额比例。[2]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信息产业的研发费用较高,但是与其销售额相比,其所占的比重只有19.8%,所以信息产业是一种产出高、效益好的产业。

7.信息产业的风险性高。前面论述的信息产业的高收益性是建立在高风险性基础之上的,其风险性表现在:第一,信息产业是高投入型产业,研究和开发信息产品需要巨额的资金,并且由于创造发明成功率的不确定性,巨额的投入有可能是血本无归,正是因为产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信息产业的高风险性。第二,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是:①市场范围比较小,信息产品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不得不制定较高的价格,这就无形中限制了产品的市场范围。②产品的专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销量。因为它们只适用于少数大企业或者政府机关,即使已经进入市场的产品也会因不符合特定需求而不被消费者所接受。

5.信息产业是具有高带动性的产业。产业间都存有关联性度,信息产业也是如此,并且关联度很高,因此对其它产业有高度的带动性,比如,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信息产业内部带动了微电子、半导体、激光等产业的发展。在部门外部则带动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机器制造的发展。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带动性,信息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一大产业,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6.信息产业的时效性高。我们知道,国际上集成电路的开发速度空前;计算机的发明虽不到50年,但现今第六代产品的研制已形成热点,微机出现才20多年时间,不仅设计工艺几经革命,而且新的机种也纷纷问世;特别是当前的数字技术革命正促使电脑、电信、电视等方面的技术走向大规模融合,使信息产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

二、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每个国家工业化推进过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伴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应用。不同时代的主体性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程度和功效是不同的。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性技术是信息技术。它是一种具有较强渗透性、带动性,同时又具有较高共享性特征的高新技术形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超常规的,是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的有力杠杆。

1.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新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从而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原有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这就使得产业结构的范围日益扩大,层次和环节不断增加,内容和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加之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边缘、交叉学科大量涌现,推动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庞大的而复杂的体系,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产业部门的形成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发端,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化为基础,开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计算机业、软件业、核工业等高技术产业群和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兴服务业。

2.信息技术促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改造原有的产业,提高技术含量,改变生产模式,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我们以工业生产为例来具体阐述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应用所带来的效果。首先,信息技术使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例,通过应用网络技术,一个票据审核流程由原来的两周缩短为两个小时,专门负责票据处理的人员由500人减少到150人;而其投资800万美元开发的知识管理系统,运行后的第一年就为公司节约2.7亿美元的运行成本。其次,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产业产品成份的构成。据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说,现在的汽车工业已经不像传统的汽车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可以占到一辆高级车总成本的70%,普通轿车的1/3,近年来,众多公司都在试图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来加速自身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环境。最后,互联网将使传统产业能够集成整个供应链。电子商务变革传统产业的本质是:在原料供应、生产制造、分销批发、客户服务的传统商业流程中,减少大量中间环节,实现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

3.信息技术导致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产品的市场需求,而需求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信息产业的形成对其它产业的需求的变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由于信息产业是带动性极强的产业,它的发展会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它的发展必然引导其它产业的发展。以我国通信和信息服务市场为例,1993—1997年规模扩大了7倍多,业务总量年均增长速度达78.7%;近年来通信与信息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为27%,1998年总产值超过5000亿;个人计算机市场平均每年增77%,软件业年均增长速度达37%,这些发展必然引发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需求。[3]第二,信息产业在其它产业的应用会提高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引起相关产业的成本下降。成本的下降可以提高产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我们知道许多产品并不是因为其具有专用性而市场狭小,而是因为其生产成本高引发价格高,高价格必然引发较低需求。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大量减少了企业收集产品信息的时间和成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可以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而且通过网络营销可以缩短销售的时间,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速售前和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对个人而言,网上商店的出现和安全的网络为他们提供快捷安全的购物环境,这已在另一方面提高产品的市场。

7.信息技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劳动力发生转移。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减少,而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会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但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技术进步的结果。信息技术又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所以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在保持总产量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可以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从事其它劳动。信息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随着机器人的出现,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工业企业所需的劳动力会因信息技术的引入而不断减少。使劳动力从这些发生技术进步的部门中分离出来。这些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就会向其它新兴的产业和服务业转移,这就逐渐使产业重心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5.信息技术改变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人类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兴的产业部门,往往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高的增长速度。而那些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又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的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信息产业作为一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它产出高、效率好、资源消耗少、污染少,它的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这些后发的优势使信息产业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其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也明显上升。但是有一些产业因为其发展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为前提,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并用生产设备落后,生产成本很高,产品缺乏竞争能力。这些产业往往会因替代产业的出现或者由于政府政策的改变而走向衰落,成为夕阳产业,产出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所以信息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各产业的比重发生变化,效率好、资源消耗少、对社会贡献大的产业所占的比重高,效率低、资源消费严重的产业则由于替代产业的出现而退出。这正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体现。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信息产业具有带动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它的发展直接带动和促进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所以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大“引擎”,为了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应加以政策扶持,为生产信息产品的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如资金扶持、提供优惠贷款、税收优惠,让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研究和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其次,加大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科研投入,提高R&D经费的利用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除了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和增加银行信贷尤其是大幅度增加银行信贷和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外,还可开辟其他渠道,包括从企业销售收入中按适当比例提取技术开发资金,从证券市场上筹措资金,以及设立必要的研究和开发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开发基金,以促进中小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最后,引进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由于外国的信息产业起步较早,发展时间长,技术先进。所以引进外国先进设备有利于我国信息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且在引进外国设备的同时要注重对产品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为先进、科技含量更高的信息产品。这有利于提高我国信息产品的技术水平。并且对于提高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在服务其它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国家应从战略角度出发,理清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制定相关促进政策。如实施大企业优先发展战略、自有品牌战略、重点突破与系统创新战略等,而不是局部地考虑一个产业的发展问题。除了信息产业的内部整合外,还必须理顺其与其它产业间的竞争和互动关系,一方面有赖于自身的积累和成长,更重要的是通过为传统产业服务,改造传统产业而获得越来越高层次,越来越大范围的市场需求,从而使信息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我国传统产业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然而由于缺乏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熟悉复合型技术的人才,传统产业新购进的许多信息设备和信息软件并未起到或只是部分起到作用。信息产业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尽快形成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国际品牌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传统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7]

3.运用高新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三次产业中的科技含量。我国是个农业大国,2000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50.1%,而其总产值仅占全部GDP的17.5%。这说明我国农村的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这对于我们工业化的进程是不利的,也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为此必须加大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通过信息化,使我国农业由原来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利用电脑和互联网来实现农产品的经营和营销。对于第二产业,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虽然长期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我们必需清楚地看到,我们的传统工业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所以这种高产出是以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扩展性,把信息技术尽可能应用于原有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产品的创造中来,设备的改造、技术的进步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最后,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发展服务业,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大慰.面对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经济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黄亚均.知识经济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业;区域经济

一、信息产业成为四川主导产业的必然性

区域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它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性质和规模和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1]今天的四川,已明确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制造、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五大产业。电子信息位居第一位,也充分反映出了四川有志在新经济浪潮中继续保持在西部经济的领先地位。

信息产业之所以成为四川主导产业,这是由其内在的经济属性和区域特征所决定的。

作为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区域专门化生产部门,区域主导产业担负着全国或上一层次区域特定的经济职能,其产品的大部分交换到区外。四川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着较长的时间,已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头羊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四川信息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英特尔、爱立信、联想等在国际上卓有声名的一大批IT企业将其项目落户四川,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外向性特征。

在占有的资源和生产的情况来看,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不是偶然。四川信息产业的发展亦正是综合利用了四川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力量、技术水平等区域优势,形成了较明显的科教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因而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较高的生产增长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看好。

电子信息产业在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中处于相当关键的一环,对于省内其它部门有较强烈的、广泛的关联扩散效应。它的发展,能带动一大批产业在本经济区域内形成和发展。一般来说,主导产业的关联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即后向联系效应、前向联系效应、侧向联系效应和下向联系效应。后向联系效应指的是对与主导产业有直接供求联系的供方的带动作用,前向联系效应指的是对与主导产业有供求联系的需方的带动作用,而侧向联系效应主要指的是对与主导产业在劳动力使用上互补的产业和城市建设、文教卫生等基础部门的带动作用,下向联系效应指的是对区域自给性辅助产业的带动作用。四川是一个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在过去,曾长期以外延扩张作为发展之路,其结果是导致成本高、效益差、竞争力弱,而把信息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正好起到了一个耦合川内其它产业、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的关键作用。

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十六大报告明确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关系全局的首要任务,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确立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对于四川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二、科技创新是四川信息产业升级换代的现实需求

应该看到,尽管四川省早已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确定了重点发展五大类产品的产业化、建设国家级六大基地、建设一个西部最大的网络交接和信息交换服务中心、一个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和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目标;但必须看到,四川省的信息产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从比重上看,四川信息产业仍然偏弱,与“一号工程”的地位不相符合。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从工业产业结构看,近年来,四川省加大了培育工业五大支柱产业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71%。但各支柱产业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为5.9%,水电产业为4.8%,机械冶金产业为27.0%,医药化工产业为12.4%,饮料食品产业为21.4%,电子信息和水电产业所占比重还小。

而从区情来看,从四川的内部条件来看,区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供给、生产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信息产业结构演进――我们的基础与东部地区以至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弱;从外部环境来看,则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际分工、交流的规模和程度,区际利益分配体制和与区外的经济技术交流等多种影响因素――国家从通盘考虑东中西以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和谐发展,对于四川省的信息产业关注和支持力度自然降低。

在此情况下,问题的关键点集中到了科技创新这一点上。科学技术特别是原创性的科技创新是决定四川信息产业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加强人才培养、资本的高效运营和强化区际分工等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另一方面,四川的信息产业结构也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四川的生产技术水平及其结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信息产业结构的现状。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四川信息产业升级的主因,是四川信息产业打破现有的不太理想状态,实现结构升级、引领先进的客观需求。[3]

三、加大四川信息产业中的科技创新力度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科技创新在四川信息产业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

一要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Innovation)一词时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引进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并将“创新”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引入新的产品(含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技术(含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1939年,他又指出:“创新实际上是经济系统中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原来的成本曲线由此不断更新。”熊彼特还明确指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并将发明引入经济系统的企业家称为“创新者”,“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风格或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如果不抓住机会开展创新,是“企业家的渎职行为”。因此,在四川省的信息产业中,必须要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品升级换代。这既是指加强信息产业中的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更是指加快四川省各个领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设计、工艺、生产、仓储、营销、管理等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二要加强产学研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出现,一方面需要企业的操作运行,而中国的现状是众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积淀。四川省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天然的人才和科研基础。既有电子科大、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高专这样独立的信息专业类高校;更有四川大学、西南交大、成都理工等多所高校也建有信息专业类二级学院的普遍大好形势。关键就在于如何把这些好的形势转化为优势。为此,企业与科研院校的“情投意合”极为重要,双方各主动迈出一步,则有了创新合作的更多可能。

三要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四川省的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为此,更要在四川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全力克服认识、体制、管理职能、工作作风、人才条件等五大障碍;强调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对于科技创新力度的企业应给予包括税收在内的一些优惠或奖励;从区位上来看,则要加快成都、绵阳、乐山、内江、宜宾、广元等重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通过这种有意识的产业聚集,激发更多的科技创新出现。

四要加大对信息产业的科技投入。应该说,四川省对于信息产业是非常重视的。譬如,2004年下半年,四川省即明确了有420亿信贷重点支持10大主导产业。为应对国家实施以控制投资规模过快增长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四川省政府在当年正式出台有关加强信贷协调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下半年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确保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根据指导意见,各地和各金融机构在产业支持方面,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现代中医药产业、重点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电、优质钢铁、钒钛新材料、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等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同时对省列80户重点优势企业、100户“小巨人”企业、煤炭等能源企业以及有订单、有市场、管理好、有效益、守信用、带动性强、就业面广的企业予以重点信贷支持。此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坚决限制信贷支持。但如何进一步把投入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和创新升级上值得重视。

五要加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信息产业是一个智慧激荡、需要竞争与共享的产业,因此,我省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科技园、高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依托,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集成电路、信息安全、软件等信息产业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加快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化基地和集成电路设计基地的建设,从而推动四川省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并带动四川省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黄寰.第六次产业革命与区域产业布局[J].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B2).

第6篇

[关键词] 信息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由此可见,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感应度和带动性都很高的产业。因此,认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的对策,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一、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信息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信息产业又带动了其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到现在,信息产业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目前的发展状况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信息产业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信息产业在经历了起步阶段,创建阶段后,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真正进入了发展阶段,信息产业已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生产与应用相结合,整机制造与元器件生产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期间信息产业产值持续快速增长,年产值平均增长率都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其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除个别年份外,逐年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一段时期以来,通过实施各项有力措施,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得到迅速发展,依靠消费类电子产品支撑产业发展的局面得以改变。投资类电子产品的壮大,促进了信息产业链的优化,使得消费类电子产品也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从总体上看,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这就使得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二、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

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产业门类不平衡。我国信息产业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区,目前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和环渤海京津地区的四大信息产业生产基地,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信息产业极其薄弱。就信息产业门类而言,也呈现不平衡态势,表现在计算机、数据库、通讯等产业发展较快,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对滞后。

2.信息产业经济规模过小

我国信息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经济规模过小,与国际通行的经济规模相比相差甚远,这使得我国信息产业中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偏低。如我国计算机工业中,微机产量最大的联想集团年产20万部,而美国的IBM等公司每家的微机年产量都在400万部以上。我国现有软件生产企业5000多个,但大多是小作坊式的企业,技术力量严重分散。所以软硬件产品在价格、技术、功能等方面难以形成优势。

3.信息人才缺乏

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竞争实质是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信息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缺乏信息人才,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方面我国信息产业中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使其人才价值难以充分实现,人才便流向了能充分实现其价值的发达国家或外资企业。另一方面我国信息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信息人才尤其是高级信息人才的供给在短时间内和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缺口 。

三、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对策初探

1.制定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在新世纪,信息产业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取得发展动力的基石。面对新形势,我国应从战略高度对信息产业发展作出整体规划,合理设计其发展布局,进一步解决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把信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柱产业推向国际市场。

2.加速信息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富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因此,信息人才是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信息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尽人意、结构不合理等是信息产业中信息人才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一方面,应从信息教育抓起,培养掌握计算机知识并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开发、设计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应对现有信息人才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建立起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信息人才队伍,为我国参与国际信息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第7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生长曲线;Logistic方程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2-0076-04

当今,信息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掌握信息产业发展阶段的规律性,使其形成规模经济,特别是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实践已表明,信息产业生命周期在不断地缩短。遵循产业生命周期演化规律的科学、合理的信息产业政策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对信息产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是当前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838年比利时数学家Verhult导出Logistic方程。由于logistic方程在本质上是表示一条总生长量或发生量y随时间t变化的S形曲线,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方程在生物、资源、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模拟研究中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由于产业演化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基本相似性,本文将其引入到产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中,基于Logistic方程,利用SPSS软件拟合山西省信息产业生长曲线,研究山西省信息产业发展阶段问题。

一、信息产业生长模型建立

事物经历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这就是生长曲线,该曲线形状近似S状,又称生长曲线为S曲线。Logistic方程可表示为:

y=

式中,y为待测指标,t为时间,r为增长率,c为常数尺度。易知为y下面方程的解:

=k×y(-y)

因此,仿照Logistic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建立信息产业的生长曲线的数学模型:

=k×y(-y)

其中:y是指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指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最大比重;是指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产值的(GDP)比重的增加速度。

该模型的含义是: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增加速度既与现有比重成正比,也与现有比重和最大比重差值成正比,其中比例系数为k。与现有比重成正比的经济学解释是现有比重越大,市场阻力越小,越能享受现有规模经济的好处,因而增长速度越大;与现有比重和最大比重的差值成正比的经济学解释是差值越大,越能享受到成长经济拉动带来的好处,因而增长速度越大。

二、用SPSS软件拟合山西省信息产业生长曲线

查山西省统计年鉴,可得到如下表1数据及部分分析结果。这里信息产业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邮电业、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媒体复印业等。

现用SPSS软件中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山西省信息产业生长曲线。首先,根据表1数据输入,然后,确定值。对于信息产业来讲,其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显然小于1。根据产业演进的历史可知,除了农业一度与国民经济等同以外,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在鼎盛时期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都很难超过80%,甚至60%,信息产业也不例外。在本模型测算时,取理想的情况,即信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此时调用Logistic模型,输出结果,拟合曲线如图1所示。

图1表明,用Logistic回归模型较好地拟合了1996―2004年山西省信息产业发展曲线:曲线以时间为横轴,以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纵轴,曲线拟合度R2为0.948,以1996年山西省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起始点,按照方程y=做出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显示了1996-2004年山西省信息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步发展的情况。

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在2004年投入产出表基础上编制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根据关联度分析法,选出带动系数和影响系数都大于1的关键行业。山西省信息产业中只有邮电业的各项系数无论是在行业内部还是对其他产业均大于l,所以这个行业是信息产业的关键行业。事实上,1996年邮电业产值202 688万元,2004年邮电业产值2 087 587万元,分别占该年信息产业总产值的74.09%和95.49%,邮电业增长对信息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8.55%,显然信息产业产值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其主体的增长来带动。代表先进信息产业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值在2004年仅达到42 752万元,带动系数和影响系数都小于1,对信息产业增长作用较小。这也正反映了山西省信息产业目前仍以传统的信息传输服务业(包括邮电业)为主体,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打基础的阶段。邮电业在1996-2004年每年以将近33.84%的速度增长,使得信息产业产值约以30%的速度发展,所以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曲线呈右上方发展趋势。

三、山西省信息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用Logistic模型拟合的生长曲线描述山西省信息产业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相比之下对产业发展阶段的预期更为重要。因为产业发展如同考察产品一样,需要联系它的生命周期。

产业的生命周期是指就某个产业从产生到成长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一般人们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导入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它通常用一条位于以产值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的坐标中的具有S型的曲线表示,该曲线包含产业生命周期的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四个阶段。

研究山西省信息产业对应生长曲线的特殊点,可以判明本地区信息产业所处的阶段,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更好地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通过计算生长曲线的拐点参数,可以画出信息产业的生长曲线,并标出一些特征值(如图2所示)。其中,t1,t2,t3,t4,t5分别为初始点、起飞点、鼎盛点、成熟点和稳定点。

根据以上求得的五点坐标,可以做出山西省信息产业生长阶段表(如表2所示)。

20世纪90年代是山西省信息产业的孕育期。在这段时期以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而信息产业其他组成部分发展缓慢,致使产业整体处于起步的时期,与Logistic生长曲线相吻合。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只有少数企业进入该产业;信息技术不成熟;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产业进入壁垒较高,风险大。

2010年左右进入成长期,信息产业主体将转变,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信息服务等部门迅速发展。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产业技术逐步完善与成熟;自然垄断利润逐步消失;新加入者很多;不少企业开始注重通过经营观念、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构筑未来竞争的战略优势,从而为产业进人下一生命周期阶段奠定了基础。

鼎盛点在2020年左右,信息产业发展全面进步,2030年将达到成熟。这段时期信息产业将成为山西省主导产业。这一阶段产业特点:产业注重升级换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产业内企业之间主要竞争重点放在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新产品开发与营销以及经营管理上。

在2045年左右达到稳定点,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产值GDP比重的增加速度逐渐趋于0,基本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这个阶段信息产业化基本实现。

四、当前发展信息产业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山西省正处于孕育期和成长期之间的过渡期,是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山西省省“十一五”信息化规划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在当前这段时期,应采取以下有力措施:

1. 科学制定信息产业发展纲要。在山西省“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当前要尽快制定出详细的信息产业发展纲要,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利用、资源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基本措施,确保信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 加强对信息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发展信息产业的强大合力。为发展信息产业专门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协调、管理和指导。要充分运用行政、政策等各种手段有效协调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要素,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整体运作。建立、健全有关信息产业发展政策,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国家干预和市场机制双管齐下,实现对信息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3. 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突破性发展软件制造业,优先扶持信息服务业。发展山西省信息产业,应深化国有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改革,鼓励民营高科技信息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有规模效益、有示范作用的信息产业项目;加快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建设,积极与国内外软件企业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应用软件,并培养一支高水平和稳定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要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强大后劲,对关键性的信息服务企业给予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信息服务市场,尽快形成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经营。

4. 加快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调整高校的学科结构,使人才的培养能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信息技术普及培训工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快构筑信息化人才应用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鼓励他们和企业结合,企业之间的联合,更好地发挥优势互补和规模效益。

5.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信息化特点相适应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分期投入,逐期回收,滚动发展。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各类专项建设基金,加大对信息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推动山西省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江水.应用SPSS软件拟合Logistic曲线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7,(3).

[2]王新民.北京市信息产业的数量分析[D].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卿莉娟.重庆市信息产业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杨继红.山西省信息产业发展分析研究[J].情报杂志,2004,(1).

[4]山西统计年鉴2002-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5.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ge of Shanxi

Province based on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Yan 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be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51, China)

第8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全球价值链,产业定位,市场势力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垂直分离和再构在全球价值创造体系持续出现。作为国家先导性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其价值链各环节在全球不同区域分布,并且处于电子信息产业全球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地区,正经历着产业的转移与升级。因此,基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思考问题,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或固化思维,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在天津市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发展地位。然而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高度依赖,尤其是对核心元器件、装备设施、加工贸易等方面的依赖,导致本土企业创新明显不足,市场势力弱化,被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因此,本土企业如何摆脱这种低端道路的路径依赖,如何实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就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借助外资企业资金与技术的双重推动,天津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也是环渤海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生产加工基地。

1. 从发展规模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市重要支柱产业

作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天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天津第一大支柱产业。,产业定位。,产业定位。从产业总产值来看,到2007年总产值达到249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从发展规模来看,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有所下滑,但仍达1734.9亿元。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2230.9亿元,是2000年的3.41倍,7年间平均增长率达19.2%,远超其他产业发展速度,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2.从全国布局来看,天津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

从全国布局来看,全国十大省市电子信息产业中,天津市排名第八位,2008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省市共有8个,天津为其中之一(见表1)。从各省市收入情况以及企业聚集的情况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主要集中3个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而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产业中心之一,已成为我国移动通讯、微电子、显示器、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表1 全国十大省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分析比较

第9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安全 经济安全 技术安全 信息安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而且前所未有地影响其他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控制其高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比较重视信息产业的安全状况;而我国无论是在主观意识上、技术标准上还是产业管理政策上,都忽视了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防范。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如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提上日程。笔者从产业安全的含义界定、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构成三个方面阐述通过加快创新发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的定义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产业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的认识问题。从狭义角度看,产业安全仅仅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不涉及技术领域,只是运用经济手段寻求经济的安全性,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广义角度看,产业安全指的是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广义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重要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使产业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能够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

产业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一)产业保护理论

产业保护理论是研究产业保护对象、产业保护手段、产业保护程度和产业保护效果的一种产业安全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产业保护的目的是保护产业的竞争力,使被保护产业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的手段应该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多种保护方法;保护的对象应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节能的产业和具有强外部性的产业;保护的难点是对开放度和保护度的把握,在国家层面上是开放的,在产业层面上是适度保护的,即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开放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保护措施。可见,产业保护对竞争环境的培育很重要,这种保护应是暂时的、高效的,旨在促使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并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才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治本之策,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发挥。也就是说,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和形成的优势,它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从竞争优势的形成角度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强调和依赖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等。

(三)产业控制理论

产业控制理论是从产业控制力的角度探讨产业安全的理论,它主要关注外国直接投资(fdi)通过股权、技术、品牌、经营权、决策权的控制,而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东道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一国的产业控制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本国资本对国内产业的控制力和对市场的占有程度;第二,是本国政府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和产业政策效应。产业控制力的高低主要受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会侵蚀本国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释义及其构成分析

与一般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研发投入高、创新速度快、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内容与一般产业安全相比,运行过程中对技术和信息传递的要求更高,具有特殊性。根据产业安全的概念,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水平时,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要注意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安全。

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其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保护措施相对合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对完善,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保持要素的高投入并持续培养以技术为核心的内在竞争能力,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抵御外来各种因素带来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根据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可以分为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两大部分。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

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是经济领域中的产业安全问题,主要考察产业所处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在国际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何在,是否有竞争优势;产业和产业内技术是否过于受国际市场制约;政府和企业对行业的控制程度如何,是否很大程度上受外资和国外市场的影响等。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税收、投资等方式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环境产生影响,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和保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开发政策、风险资本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等。

市场竞争环境是指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体制接轨,我国的国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芯片、手机、电脑等高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生产销售。但同时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进入,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同一行业或行业之间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否扩大市场份额,取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能力。

2.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持产业的生存空间是指国内产业的产销量应该快于或至少不慢于国外产业产销量的增长,只有这样,国内产业才能保持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余地。而维持产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要求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显示一国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揭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电子信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在国内市场上,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其竞争力较强,因此,在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方面,更侧重于其国际方面的竞争力。

3.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依存度过低,说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过于封闭,而太高又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在对外依存方面是否安全可以从产业的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资本对外依存度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等方面考察。

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和产品出口外国市场等的依赖程度。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国际市场负面影响因素就越大,产业的生存安全度就更低。参考国际经验,将进口依存度的“基本安全”状态范围定在30%较为合理,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可以算出其它安全值。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如果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较高,说明对外国资本依赖度越大。如果外资供应有较大的变动(如撤资或垄断),那么将会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发展。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下,短期存在着技术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产业停滞风险;从长期看,如果引进与消化不能协调进行,产业不可能建立起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安全更没有保障。一旦外方停止转让技术,而产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又严重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其生存安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许多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4.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对外依存度相同,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主要反映本国政府和企业对产业的控制程度。如果控制力过低,某一行业有过多的资本股份和市场份额控制在其他国家或集团手里,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没有自主权。反之,如果控制力过高,又不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考察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是否恰当,可以从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技术控制率等方面考察。

外资市场控制率反映国内产业市场上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按照国际反垄断法的规定,该指标的警戒线为20%,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股权控制率反映国内企业资产股份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通常来讲,单个企业外资股份额达到20%~30%可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因此,该指标应限制在30%以内,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与国产化率之和为1,可通过国产化率计算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将外资技术控制率按产值加权平均,即可得出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和信息安全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和信息高要求的特征,在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安全时必须考虑其技术和信息安全。

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有技术使用的地方,就有安全问题存在,技术发展越快,技术给人类安全带来的威胁就越大,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具体体现。技术的社会后果,是指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或不良影响。技术的社会后果,一是背向社会后果,二是侧向社会后果。背向社会后果,即技术成果被用在与该项成果创造者的预想和公众利益完全相反的方向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时应考虑好此项技术是否会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强防范,采取一定措施,利用技术有利的一面而控制其有害的一面,保证产业技术的安全。

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特性,此行业对信息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再加上电子信息企业几乎所有的数据和商业机密都存放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内,所以这些都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旦管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电子信息产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从大的方面讲,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运行安全(主要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构成的平台)、交易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个人或单位隐私保护。

参考文献:

1.何维达,宋胜洲等.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