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8:02:04
导语:在金融审计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以来,陕西省在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
一是相继举办了多期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提高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计算机利用程度由最初的简单制表统计到现在的业务数据分析处理,由利用简单的excel表格到应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sql server等大型通用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而不断深入;二是开展了多次地方金融机构审计培训班,增加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三是在审计实践中,利用计算机审计确定了审计重点和审计疑点,提高了审计效率,确保了审计质量;四是发现了很多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和案件线索;五是审计人员撰写了多篇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AO应用实例及专家经验,在审计署获得了优秀奖、应用奖。
(二)在开展计算机审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开展程度不深入。全省大多数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尚停留在数据的简单处理上,在结合行业法规制度等约束条件,利用数据库系统编程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不强,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深度也不够。其次,开展范围不全面。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尚未对全省的金融机构业务数据分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审计,制约了全省金融行业审计的开展。以全省农村金融机构审计为例,五年来,没有出具过全省综合的宏观审计报告。第三,软硬件环境不到位。一是内外部环境不匹配,即审计对象的部分信息系统核心技术与现场审计系统等审计分析软件环境不匹配,在搭建数据转换环境上,审计人员技术水平不足,尚需专业技术人员配合;二是外部环境不确定,由于未开展过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审计,影响了审计人员对数据信息的完整有效、内控制度执行、系统本身漏洞等情况的审计判断。三是内部软硬件环境达不到要求,影响了审计的频率和范围,加大了监督风险,削弱了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改进地方金融机构计算机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计算机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是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前提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无论如何应用,都是达到审计目标的一种审计手段,它的作用只能是分析处理数据。审计的关键因素始终是人,所以,在审计中,审计人员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其次,计算机的作用是分析处理数据、辅助查找审计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和风险点。但在审计过程中,计算机分析处理的数据是根据人脑的指令完成的,可能存在指令误差,需要人工核实验证,所以,不能盲目依赖计算机。
正确认识计算机审计的地位及作用,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采取灵活的组织方式、配置最优化的审计力量及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的前提条件。
(二)开发专用的审计分析软件是深入普及计算机审计的基础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金融行业审计领域里,计算机审计无法全面普及和深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复合型的审计人员较少。解决的办法无非两点:一是对具备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熟练掌握通用分析软件。客观上说,这部分审计人员从年龄、计算机应用基础、逻辑语言接受能力等角度讲,达到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比较困难。相对此办法,另一个办法比较切实可行,就是开发专用审计分析软件。根据审计对象信息系统的结构及核心技术,在能够及时取得完整、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针对各行业金融机构成熟的审计方法,依托金审工程各应用管理系统框架,构建符合审计需求并面向对象的审计模块,形成专用审计分析软件系统。这样,只要提高审计人员对专用软件的应用能力,便能够利用成熟的审计方法分析处理复杂数据,使各层次审计人员都能够通过计算机审计达到审计目标。
在开发专用的审计分析软件时应注意可行性、操作性和服务性定位。一是能够取得审计对象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完整数据信息,这是可行性需要;二是审计需求应符合地方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并能够随之不断发展而陆续更新,这是可操作性需要;三是做好专业审计分析软件的定位,主要面向于非高端复合型审计力量,这是服务性需要。
(三)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是开展好计算机审计的关键
一、互联网金融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和云计算上的优势是传统金融无法企及的,互联网金融是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有机结合后的产品。互联网金融是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服务、组织、产品以及监管体系,并且它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的模式。
(二)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一个过程,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提升企业应对问题的能力,而内控审计就是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造成缺陷原因的客观依据。
(三)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给企业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工具是计算机和网络,而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被讨论的最多的就是信息安全。在新形势下,企业实行内部控制与审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因信息泄露而造成的风险。另外,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时刻威胁着互联网金融的健康,为了避免企业在进行互联网交易、结算等活动时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各金融行业的企业都应该对内部控制以及内控审计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是因政府的强制要求才得以实施的,既不是企业的内在需求,也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政府要求企业施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企业的反感,企业并不认为自身需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因此它们会忽视因被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而获得的利益,从而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没有必要。那些企业家不愿承认的是,正因为政府强制要求实行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它们才避免了很多问题和风险,所以企业对内部控制和内控审计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缺乏独立性
为了避免偏见、舞弊、相互勾结等行为,在实施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时一定要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因此,企业内控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也会大大降低。缺乏独立性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将难以发挥好它应尽的职责,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出现大量恶性造价事件。如果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具有足够的独立性,那么它一定能先于政府或传媒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审计人员在专业素质上是不足以适应企业内控审计需要的,他们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以及行业经验不足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内控审计的质量。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环境,企业必须加快运作的节奏,如果内部控制跟不上,企业就非常容易遭受损失且难以挽回。
(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过于狭窄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于企业本身的制度并不相适应,因我国的企业内控审计制度是在政府的干预下产生的,所以企业在施行内控和审计时并不会给予相关机构很多的活动空间和权力,因此企业内控审计的范围非常狭窄。而目前,互联网又想企业提出新的挑战,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比以前更加复杂,所以,相比之下,企业的内控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就比以前更小。
三、如何加强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及审计
(一)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
控制环境使企业对控制的认知,企业在这个环境下进行经营活动并履行其职责。一般来说,控制环境包括了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和全责分配等方面,可能还会涉及到企业文化、人事策略等问题,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在逐步提高对内控和审计的重视程度,但它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依然薄弱。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企业在运行时会面临比以往更大的环境变化,包括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可能面临整合部门设置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良好的内控和审计环境,企业在进行部门整合时就会产生诸多问题,最终会对企业的改革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建立快速反应的风险评估机制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企业在金融交易方面不仅获得了更多的便利,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风险评估是辨识和评价企业风险的一种手段,它是企业在施行风险管理机制时所能提供的最可靠的依据。目前,市场的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更多不健康的企业应运而生,市场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稳定和可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正显著加剧。风险评估需要企业对内外的影响作出适当的应对,可以采取风险识别或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方法。
(三)加强企业的控制活动
加强企业的控制活动能够有效应对企业可能会遭遇到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关键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庞大的数据量只能通过计算机才能计算,如果在录入数据时产生了任何一点人为的错误(故意或无意)都难以察觉,这就给某些企图损公利己的人提供了便利。如果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活动、不加强企业内控审计的活动,企业就有可能遭受损失,而且难以追查。
(四)完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信息化程度成为决定企业发展与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互联网环境下,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因为互联网使得沟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方便。企业在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模式时一定要加强并完善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与合作伙伴或客户沟通,而这也是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和审计时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五)提高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
互联网金融时代,企业会面临比以前更多的问题和困扰,如果还不重视内部控制和审计,势必会被时代抛弃。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做到重视企业内控和内控审计,然后才能自上而下的贯彻内控和审计的意识。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管理层首先要明白这样的挑战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多大的影响。在管理层贯彻了加强企业内控和审计的意识之后,就应迅速将这种意识传播到广大员工之中,通过宣导的方式将这种思想传递给每一位员工。
(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加强企业内控和审计方面,强化内控和审计团队的建设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这方面,企业可以采取优化内控和审计人员结构、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以及培养优质工作人员三种方式加强内控和审计:在优化人员结构方面,企业应要求审计师具备财务、会计、统计、企业管理、概率、线性规划以及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所以应严格要求所有的审计人员都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在借鉴优秀企业经验方面,可以参考成功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人员的选拔、考核制度,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在培养优质人才方面,企业应该加强对内控和审计人员的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企业在加强内控和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时应充分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重点培养他们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以便他们可以高效地完成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
(七)建立高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体制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来看,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权力是平行的,没有高低之分,政府控制审计只是为了完善和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的冲击,企业应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使其充分适应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在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下也能很好地保障企业顺利平稳地运行和发展。
基层人民银行是促进和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倡导者,因此,选择领导干部履职情况作为内部审计的对象,能够助推各级领导干部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开展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应侧重于监督、评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和宣传情况,包括领导干部向地方各级政府宣传货币信贷政策、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出谋划策,促使政府宣传征信知识,推动地方政府成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和建立定期磋商信息共享机制的作 为评价。二是对金融风险监测制度的建立,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风险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社会征信休系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的执行和落实等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督促其不断创造性、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二、加强职能部门履职情况监督评价
一是对调查统计部门进行审计。针对其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工作,如金融统计数据收集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的指导性;统计执法检查情况;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建立、征信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监督和评价,督促其在统计调查、征信管理等方面积极履行职责。二是对货币信贷部门进行审计。监督评价支农再贷款发放与管理,不良资产票据置换的审核把关,利率政策宣传与指导,小额农户信贷的信用支持情况,信用地区、信用企业等评选情况,不良贷款的清收和企业逃废债行为制裁工作,督促其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认真履行职责。三是对外汇、支付结算等部门进行审计,监督评价打击外汇黑市交易、收集分析可疑交易支付和反洗钱等情况,督促这些部门认真履行反洗钱工作职责。通过对职能部门履职情况监督和评价,督促职能部门更有效履行职责。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
引言
金融行业的发展与信息现代化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金融及APP等新金融创新案例的出现,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不得不适应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而不断创新。信息化发展条件下,要求审计办组织审计手段实现信息化,金融审计组织管理形式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发挥其金融审计的独特作用。本文认为信息化发展条件下的新型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应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的实时化、远程化和协作化,实现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整体联动。
1.信息化发展对金融审计组织协作方式的影响
信息化发展对金融审计组织协作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大集中一方面将审计密切关注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审计压力的聚集。若总行的数据集中分析不到位将直接影响线索核查与问题反馈等环节的推进。当前,我国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方法主要坚持集中分析、分散核查的原则,实际上审计测试过程是一种流水线作业写作方式,总行作为龙头,若能起到良好作用,会使整个审计流水线处于良性运行状态,若不能完全发挥集中分析的重要作用,必将影响到下游流水线作业。所以,在信息化发展环境下,金融审计项目实施组织方式应逐渐从网状结构转变为总―分结构,向数据集中的地方倾斜。共享是信息化发展的优势所在,目前各金融机构之间推行的总行―分行―支行的互联网络为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思路。审计共享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审计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二是实时审计模型的共享,借助于联网审计,可以将不同地区的审计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聚集起来共享与探讨同一份数据资料,摆脱了传统审计组织管理模式下受时间、地域等多种因素限制的现状,实现了现场与远程审计的有机结合。
2.新型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述关于对信息化条件下对金融审计组织协作方式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应本着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的原则,建立一个平台、两种渠道、三个中心与多个核查小组共同协作的新型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
2.1搭建一个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为顺利推进金融审计信息化就必然要搭建一个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以便于审计人员能够通过该平台采集分析各项目的数据信息,实现审计项目基础信息、作业与管理信息的集中管理与实时维护。借助于该平台,各种类型的审计信息都将实现共享,各参与主体也可依托平台相互交流、信息,真正将金融审计的各个环节连结为一个整体。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避免各参与主体滥用该平台不相关信息或肆意扰乱平台秩序,审计信息交流与共享主要是为了让各审计主体都能够了解更多真实的项目信息,以有利于自身的金融决策,切忌在平台各种复杂的信息中疲于应付而迷失项目既定目标与实际需求。因此,本文认为该平台的管理员要发挥好信息管理任务,根据审计主体差异设置相应的访问与信息权限,并定期归纳与整理平台审计信息,做到信息分层与有序,及时删除无效信息和不真实信息,避免审计信息泛滥过剩造成的金融决策失误等问题。
2.2形成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两种渠道
信息化发展条件下的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变革要求从全面整合、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有效开发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管理审计资源,从而尽可能高质量的发挥金融审计的整体效能,使大量的审计资源能够物尽其用、相互协调。因为多数金融审计项目都是大型审计项目,无论是组织内部,还是外部环境一般都比较复杂,作业地点分散不易管理,这就要求金融审计必须依靠当前先进的信息交互技术,开通信息交互渠道,实现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交互。信息交互渠道以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在不同审计主体间建立一种安全可靠的远程信息交互渠道,实现审计数据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动态管理。同时,资源共享渠道也是不同审计主体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载体,让各审计人员及审计组织能够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充分利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中的各种审计方法、数据模型,学习新的审计理论与法规等。
2.3建立决策指挥、数据分析与宏观研究三个中心
信息化发展条件下金融审计组织结构十分复杂,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多种要素的交叉管理,为将整个项目整合在一起实现高效管理,本文提出建立决策指挥、数据分析与宏观研究三个中心。首先,决策指挥中心应利用数据分析与宏观研究中心得出的相关信息给出决策意见,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做到决策指令有根有据的基础上发挥决策指挥人员的创造力;其次,数据分析中心依据决策指挥中心指令预测金融机构数据变化,设置预警指标,利用资源共享渠道整合分析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中的各项审计数据信息,对审计单位数据展开预警;最后,宏观研究中心应在审前调查与审计实施过程中分析金融领域宏观性、预见性问题,揭示系统性风险,在审计实施后期综合分析审计发现的各种问题,总结金融行业发展规律,提出相应发展策略,推进审计成果增值。
2.4组织多个核查小组
核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精确核查,确保金融审计的合理性、真实性与可靠性。本文提出多个核查小组相互协调,可实现小组核查之间的相互监督,同时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各种核查信息。核查小组借助于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与信息交互和共享渠道,结合决策指挥、数据分析与宏观研究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核查审计疑点问题,坚持总体把握、统筹安排的原则,汇集全国金融审计力量,若干审计核查小组齐心合力有针对性的实施精准核查。核查小组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准确选择突破目标和着力点,另一方面是需根据决策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开展工作,使核查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展开,将大大提升核查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2007年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引爆了当时那场国际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的余波直到现在也仍然存在。虽然美国作为这场的危机的发源地和始作俑者已经逐走走向经济复苏,然而中国、日本、西欧等多数国家仍然挣扎在危机带来的经济社会萧条之中。“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句话深刻表明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连通性的增强使得金融危机极易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爆发。这场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经济危机是否已经触底尚不可知,但是就当前世界经济的现状和走向而言它已经撼动了迄今为止已经存在80多年的美式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体系,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经济制度也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综观这场金融危机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至终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这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是产生经济危机的实质,然而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我们真的就只能坐以待毙吗?难道危机发生前夕我们真的不能有所预期吗?———当然可以。无论一家上市公司的报表粉饰得如何完美,我们总可以通过会计、审计、管理等手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因此,在此次危机发生之后出现了这样一种怪象:华尔街的金融大佬们“枪口”一致对外,将这场危机的部分归因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失真从而夸大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此种观点也得到了部分美国国会议员的支持。
由此也引发了国际上对会计责任的质疑。我国会计界针对国际上关于金融危机是否归咎于会计行业这个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主流观点认为虽然不能完全将金融危机产生归因于会计行业,但是会计行业的确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诚然,华尔街的贪婪与傲慢,美国现存金融体系的老化与破碎以及美国政府的监管不力都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危机,然而这并不妨碍市场和经济发展对会计创新的迫切需要———在会计方法、原则、程序等方面推陈出新。透过以往几次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治理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会计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危机公关中积累经验,进行切实有效的会计创新。本文试图从财务会计创新、审计创新、管理会计创新三个方面讨论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创新点,以期对防范金融危机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财务会计创新
财务会计的责任是生成一系列的财务信息以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财务信息越来越重要。我认为在刺激金融危机中,财务会计的处理在两方面存在问题:一是金融产品计价所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法。由于金融产品具有价格容易的特点,因此在危机发生前夕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并不公允,这就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法夸大了危机发生前的金融繁荣、夸大了金融危机。金融界大佬们从公允价值计量法中牟足了利益,因而他们对公允价值计量法的指责大有“过河拆桥”之嫌。虽然金融危机和价格操纵会使公允价值严重背离实际价值,然而危机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和周期性,因此我们并不能够否认公允价值在正确反映资产负债价值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二是原则导向,这是安然事件之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新倾向,也引导了世界潮流。之前,美国一直实行“规则(或条文)导向”的原则。“规则导向”便于操作,但有漏洞;原则导向“包揽一切”,但操作困难,而且直接降低财务报告在会计主体间的可比性,加上现行会计准则的“选择性”以及公允价值所依托的职业判断。可以说,本次金融危机中财务报告的可比性被降到最低点,这与全国性或全球性证券市场对统一信息的需要是相背离的[3]。针对上述质疑,笔者认为财务会计创新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会计准则方面的创新
一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会计监管主体的需要。也就是说会计准则应该为监管主体施行监管工作提供便利。二是在坚持收入成本相对应的前提下,对现有资产以及负债按历史成本与公允价格进行双重反映。这就要求我们走出“要么历史成本、要么公允价值”的误区。三是尽量降低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掺入主观因素的可能性。这无疑会增加会计准则制定的难度,但是有利于简化准则执行,降低人为操纵、“钻制度空子”的可能性。
(二)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
财务管理作为广义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对会计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财务管理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目标的创新和管理观念的创新两个方面。财务管理目标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指明方向,其制定受到企业所处经济环境、行业水平、政府政策、国际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具有时代性并且要以人为本。所谓具有时代性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结合时代特点适时而变,而不是一成不变获单方面寻求降低成本费用等;以人为本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员工全方位的发展,第二点则是要充分认识到人在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中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引进高素质财务会计人才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除财务管理目标创新外,企业还应进行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伟大的创新往往来源于大胆的设想,因此观念创新对于促进财务工作的合理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要不断进行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创新意识。
(三)财务工作人员的创新
在上文已经提到过企业应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那么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呢?财务人员的会计创新能力体现在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与时俱进上,因此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员工的职业判断力的经济预测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要对员工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使其了解最新的经济动态和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变化。此外,企业还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不断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他们的工作创新能力。
三、审计创新
审计的责任是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师作为“第三者”,应该处于超然独立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却屡屡出现审计合谋现象,原因就是审计师获得了合谋的利益却不必为合谋带来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这也是本次金融危机中应该质疑审计的首要问题。审计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服务事业,其特性决定了关注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注重社会效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对于那些财务造假被曝光的上市公司,审计师却出具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审计不再以实际发生的业务为基础,而是以审计委托人想要的结果为出发点来伪造审计报告,客户关系取代审计业务能力成为那些所谓的审计公司以及大牌审计师的“核心竞争力”……诸如此类,审计行业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审计的变革迫在眉睫:一是要明确审计师查找舞弊的责任;二是要将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相分离,防止审计公司过分依赖大客户;三是修改无保留意见的“标准式”审计报告的措辞,首先加入查找舞弊责任;然后将那些显然有悖于“公众利益优先,社会责任第一”的措辞删除。我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合谋的现象、提高审计的质量关键是要引进审计的间接委托模式和审计“四方关系人”。
鉴于对注册会计师的选聘权与审计监督权的分离,审计直接委托模式的理论已经不能符合间接委托模式的现实,因此我们有必要采用间接委托模式对审计合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重新定义审计关系人,将审计关系人分为审计直接委托人(所有者)、审计委托人(审计委员会)、审计人(注册会计师)、被审计人(管理当局),为了提升研究的准确性,本文将采用“四方关系人”对审计合谋产生的原因和防范对策进行探讨。在间接委托模式下,公司所有者与审计委员会之间是直接委托关系,审计委员会与注册会计师之间是直接委托关系,间接审计委托模式下的双重关系决定了公司所有者与注册会计师之间仅仅只是转委托关系,公司所有者不但需要审计委员会切实代表其利益,并且还需要审计委员会成员能够采取适当的途径向注册会计师传递公司所有者的全部需求,一方面由于企业所有者与审计委员会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利益要求在由公司所有者向注册会计师传递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利益损失,公司所有者势必要承受来自审计委员会与注册会计师合谋所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对立,而审计委员会与被审计者之间利益关系并非完全矛盾,因此公司所有者很可能也要受到来自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当局之间合谋的压力,承受另一重的风险[4]。综合以上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与审计直接委托模式相比,间接委托模式下仍然需要分别进行管理当局、注册会计师的决策行为分析,不同的是间接委托模式将注册会计师所承受的来自审计委员会的解聘压力纳入博弈分析同时也关注了所有者与审计委员会的决策行为。此外,审计间接委托模式不如直接委托模式更能够代表公司所有者的利益。在间接委托模式下审计合谋的可能性加大,公司所有者的利益更有可能受到损害,加大了对审计合谋问题研究的复杂性。
四、管理会计创新
财政部2009年1月份印发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以加强对金融类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监管,规范金融类企业的绩效评估工作。根据金融类企业的特点,新办法设置了盈利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经营增长指标、偿付能力指标四大类二十项指标。
国资委在2006年1月份根据《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规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内容、程序和评价内容。国资委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指出,企业经济的责任审计主要工作有三方面内容: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由企业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对企业的负责人在任职过程中的主要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
审计署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及责任追究等结果应用制度,制定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的体系,逐步对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细化,探究及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逐步地建立起来。
金融产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统一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审计署、国资委等有关管理机关已就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提出了指导原则,具体到各个单位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将二者结合使用,并具体分析,提高评价指标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统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基建、财务、营销管理等业务活动,应围绕经济责任核心,对相关指标予以甄选,设计能反映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绩效、重大经营决策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在衡量经营成果时以数据说话,客观性高,说服力强,易为当事人接受。但是完全以定量指标评价具有一定片面性。定性指标受会计信息局限性较小,可以弥补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将二者结合使用,使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层次分析法模型应用
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对方案的多指标系统进行分析的一种层次化、结构化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
实证研究
本文以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利用Excel表格计算经济责任审计各指标的权重。金融产业各单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产业单位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产业各单位业务差别大,并面临较为严格的行业监管;金融产业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有较高要求。
金融控股集团主要指英大国际控股公司,为国家电网公司金融产业单位的控股母公司,结合对控股公司的管理要求,参考财政部《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通知》、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增加对重大风险事件的控制情况、资金运作安全情况和协同业务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共有会计信息质量、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法律法规执行情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情况、发展能力、经营绩效和外部测评结果九个一级指标构成。
具体如表1所示:四、结论及建议综合汇总得分在90分以上,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优秀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80~89分,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良好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70~7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中等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69分之间,给予经济责任履行一般的评价结论;综合汇总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不含),或存在严重安全生产事故、违法违纪行为的,给予经济责任履行较差的评价结论。
对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无论任职于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清其在职期间在本部门、本经济单位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内部审计;审计制度
一、全球金融危机下内部审计的作用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内部审计在发挥监控作用的基础上,应加强其咨询服务作用、风险预警作用和信息鉴证作用。
(一)咨询服务作用。由于内部审计对本单位的程序、风险及战略有全面的了解,其工作具有综合性强和接触面广的特点,因此,内部审计开展有关咨询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内部审计有能力和必要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一些包括咨询、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和培训等工作。
(二)风险预警作用。公司的内部审计应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对公司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这些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未来将发生的潜在的风险。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和检查,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
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解释潜在的风险。
(三)信息鉴证作用。由于在公司管理中,下属部门或公司往往报喜不报忧,在一定程度上夸大成绩,掩饰缺点,所以内部审计机构就是要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及风险,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经过鉴证的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尤其是ERP系统的运用,增强了审计风险,大大考验
了审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一)持续经营风险。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影响有以下方面:
(1)日常对现金的需求超过预期,即营运资金出现不足;
(2)融资难度加大,很难从银行得到长期贷款。
这两方面可能促使被审计单位增加流动负债以弥补营运资金不足,或是增加流动负债以满足购置长期资产的需要,从而造成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被审计单位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客户可能出现财务困难,从而导致被审计单位产生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重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的一些供应商可能不愿再提供宽松的信用政策,从而使被审计单位的应付账款还款期缩短,导致被审计单位资金链断裂,使其持续经营产生不确定性。
(4)被审计单位对外提供重大担保。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被担保方可能出现了财务困难,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被审计单位就要承担法定的连带责任,其资金链状况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
(二)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被审计单位在对金融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上,可能存在以下风险领域:
(1)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价依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管理者持有资产的意图。金融资产的分类方法不同,会计核算将对其后续计量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因存在对金融资产的浮亏、浮盈的会计处理结果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的风险。
(2)金融资产减值。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这两类金融资产,对其后续计量采用摊余成本法核算;对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这些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大幅缩水,其减值计量的科学合理性存在风险。
(3)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因其交易的时态是未来的,具有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存在其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可能被放大的风险。
三、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审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创新完善审计理论。现行审计理论未能充分指出衍生产品的使用可能引发的新问题,特别是由衍生产品的高杠杆特性所带来的风险及由此所引致的投资组合风险特征的变化。而且由于审计的法律责任和审计风险,现行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不得对预测性信息作出保证,当现行财务报告将越来越多的对未来的预期的信息纳入表内确认和批露时,审计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处境就会极为不妙。因而有必要重新阐释职业审计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独立性﹑审计功能、财务报告目标、重大性、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的概念、审计风险及审计报告等。
(二)会计审计准则及相关法规的修改完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均启动了新的会计审计准则方面的研究项目,如FASB启动了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及其信息披露两个项目,IAASB新的审计实务提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对持续经营的审计考
虑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审计公允价值会计估计面临的挑战等等。
进入90年代后,衍生产品的交易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急速发展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给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机构的投机、亏损、破产、倒闭。2009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大和银行事件和住友商社的巨额亏损,不仅令国际金融界震惊,更引起了衍生工具交易商、治理层的重视和学术界的讨论。上海证交所国债期货交易“3.27”事件的发生,也给我国刚刚起步的衍生工具交易罩上一层阴影。应当承认,金融衍生工具与其他工具一样是中性的,要害在于人们对其如何运用与治理。因此,如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控制与监督,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旨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治理入手,从内部控制稽核与外部审计两方面探讨如何对其进行审计。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最早产生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70年代,是金融机构为满足特定客户避免风险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投资工具,是在汇率、利率、股票、债券和商品等交易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的金融交易合约,这种合约赋予一方在将来某一时刻对某一既定资产(或其现金价值)的债权,同时,对另一方的相应债务作出明确的约束,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基础资产(如货币、股票、债券和商品等)或指数的价值。据统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已达1200余种,诸如远期、期货、期权、互换以及这些交易的混合交易都在衍生工具的范围之内。
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繁多,具有表外项目性质,价格波动性、风险性、高杠杆作用(投资者只需缴纳少量保证金,就可从事几十倍、甚至几百倍金额的交易)等特点。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都以买卖契约或交易合约为基础,在合约签订之后,便确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却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因此,从合约签订之时至履行之前有一段时间差,期间存在着很多风险。2009年7月,国际证券监管委员会(IOSCO)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为下列几种:
1.信用风险。即衍生工具合约的对手违约或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指利率、汇率或证券价格波动剧烈所带来的损失风险。
3.流动性风险。一是市场深度不够,以致当事人无法平仓的风险;二是当事人流动资金不足,以致合约到期时无法支付,或在市价剧烈波动时无法应付加缴保金要求的风险。
4.经营风险。指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的缺陷引起损失的风险。
5.法律风险。指合约在法律上无法履行,或文件中有法律漏洞所引起的风险。
二、金融衍生交易工具会计国际惯例
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目前的国际会计准则还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定。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使用,一些权威的会计机构对此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并陆续颁布了一些规定和有关文告,其中较为成熟的有美国财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有关准则和国际准则委员会(IASC)的有关公告。FASB和IASC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已逐渐成为公认的国际惯例。
1.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FASB在2009年3月的一份讨论文件中,提出了对金融衍生工具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标准,规定如下:(1)当一个企业成为构成金融工具的合约性条款的一个履行方时,就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2)当一个企业实现了合约中载明的各种收益的权力,权力已经过期或者企业放弃或丢掉了构成金融资产的合约的控制权,或者与这项金融负债有关的主要责任已转移给另一方时,就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上取消这项负债。
2.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美国FASB在2009年12月的《衍生工具及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中规定了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原则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衍生工具应以公允价值加以计量,对被保值项目帐面金额所作的调查,应反映被保值风险所导致的、在有效保值期内这些项目上形成的公允价值的变动(即盈利或损失)。
3.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根据IASC在其ED48(第48号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对每一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无论是否确认,企业都必须揭示以下四类信息:(1)关于每一类金融工具的范围及性质。包括揭示:①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可能产生影响的重大条件和情况的信息。详细指:金融衍生工具的面值、设定价值、名义本金或其他类似的金额等等。②企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确认、计量及表述的会计准则。(2)关于利率风险的信息。包括揭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①对每一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帐面金额,都要依据一定的期限予以划分。②市场利率或加权平均利率和实际利率。(3)关于信用风险。详细包括:①当合同的另一方无法履行义务时,在不考虑任何抵押品公允价值的情形下,企业可能蒙受的最大损失额。②企业对收回抵押品所采用的会计政策。③因为只有一个债务人或者只有一组相同特征的债务人而引起的信用风险集中度的披露。(4)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信息。包括:①报告日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②取得公允价值的方法。③取得公允价值过程中所运用的会计假设。
我国国内还没有较完整的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准则。2009年6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仅对商品期货的会计科目、帐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方面作出了一些规定。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风险控制
近年来,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以及一系列严峻事件的发生,都与内控机制上的缺陷有直接关系,因此,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受到许多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前所未有的关注,都把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2009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协会组织联合公布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治理的指导目标》,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和控制有关金融衍生工具治理和操作的各种风险。强调金融机构不论是作为衍生工具的自营商还是经纪人,均应满足风险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来自董事会和高级治理层的充分监督、完善的风险治理程序、健全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对风险治理程序和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风险部门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安排能胜任的人员专门对衍生工具交易业务进行定期稽核。参考德国银行治理局、日本大藏省等国家金融治理部门与国际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一系列措施,结合我国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和《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治理的若干规定》,本人认为,我国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内部稽核,主要应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
1.董事会和高级治理层的监督。包括董事会制定的风险控制原则,高级治理层保证上述政策有效履行的措施,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内部控制核查制度等。
2.经营政策及规章制度的检查。主要检查开展的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是否经过上级核准,是否有明确的经营策略和作业细则;检查对自营业务、代客业务、对冲业务的控制措施;检查有否订立交易对手名单、交易经纪人名单及交易最大控制额度;还包括交易部门与结算部门的职责分工。
3.交易的内部控制。主要应包括对交易记录、交易控制和交易价格的确定准则等方面的审查。
4.对自营交易、代客交易和对冲交易的交易额度和止蚀的内部控制。
5.交易后及后台监督的内部控制。
6.对交易的确认及交收或结算的内部稽核。
7.有关帐务处理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有关衍生工具交易的会计科目的设置是否合理并符合有关要求;记帐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衍生工具交易的表外会计科目是否已在会计报表上作适当的反映。
8.领导层是否对损益报告进行动态治理。主要包括有否定期的损益报告制度和对损益报告真实性的核实等方面。
9.对作弊的控制。检查是否有有效的制度来控制作弊行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主要的作弊行为是用远期或期货交易及期权交易来掩盖即期或现货交易的损失。
四、从风险治理着手的外部审计思路
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加剧了审计难度。在进行金融衍生工具审计时,外部审计人员应对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内部风险治理系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充分评价金融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内部风险治理系统健全性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然后依据有关规定,再进行其他详细的审计测试,得出审计结论。其详细步骤探讨如下:
(一)审查机构风险治理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
金融衍生工具本身是被肯定的,要害在于风险的防范。因此,对其审计只有以机构内部衍生业务风险治理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为立足点,才有可能抓住审计重点,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根据国际惯例与我国的有关规定,从下列几方面来审查与评价机构金融衍生业务的风险治理状况:
1.审查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风险治理系统。审查是否建立了包括风险治理部、交易部、结算部、财务部、法律部以及电脑部在内的治理机构。审查部门之间权限规定,分工是否明确,在风险治理过程中是否既互相牵制又互相配合。
2.检查高层领导的风险责任。主要审查下列几方面:(1)审查高层治理人员是否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运作有必要的知识,所有与整个机构风险治理有关的重要政策是否由高层批准认可。(2)审查高层治理人员对各项金融衍生业务的操作程序的安排及其治理是否合理,机构的经营战略、资金实力与风险承受程度是否相符。(3)审查各笔金融衍生业务是否都经过高层审批,各项业务的任何重大改变或新的业务创新是否由高级治理层作出决定。
3.评价风险治理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审计人员应主要审查下列内容:(1)审查机构内部风险治理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审查风险治理部门在风险控制过程中是否能不受干扰地开展审计工作;机构风险控制人员的正确建议是否受到重视、接受和执行。(2)审查风险治理部门的人员能否胜任其工作,是否能履行其职责,部门的负责人是否定期测量、报告和监督机构的风险状况。(3)审查风险治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配合情况,是否能提出有效的控制风险的详细方法。
4.审查机构内部各项制度。在风险治理运作的各个环节,都应制定一些相应的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详细问题和要求,如风险的度量、风险限额、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外部审计人员可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重点对下列几方面进行测试:风险度量的方法是否详尽而正确;风险的限额是否与机构总体风险治理相一致;超额风险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机构内部是否有一个及时、正确的信息治理系统;机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制度是否健全。同时,还要检查以下几方面:首先,审查内部分工是否明确,在衍生业务中对各部门从业人员是否建立了严格的限额及个人工作责权分工制度。这一点尤其重要,在巴林银行事件中,正是由于内部缺乏严格控制机制,交易员里森身兼数职,使得这家有200多年历史的大银行毁于一旦。第二,检查内部控制是否对各种措施形成详尽的工作手册。第三,要审查机构衍生工具交易的内部控制情况。第四,审查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定期对机构风险治理系统的健全性和总体有效性进行审查与评价;是否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对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审计。
(二)审查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情况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在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审计,应根据有关国际惯例和我国的有关规定,从下列几方面进行审计测试。
1.审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确认是否符合FASB初始标准和终止标准的有关规定。
2.审查衍生工具交易的计价基础是否符合FASB与IASC所规定的计量原则,是否以公允价值加以计量,对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审计人员应通过与机构高层治理人员的交谈、询问和查阅有关交易记录,确认该衍生工具交易的计价基础是否与其性质相符。
3.审查衍生工具交易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审计人员可以根据ED48中规定的机构应揭示的事项为标准进行审查,非凡注重对披露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审查,从而审计企业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可靠与完整。
(三)注重金融衍生工具的合规、合法性审计
针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一些国家在有关的财务、会计、审计与金融证券法规中都有一些规定。由于衍生工具的风险性特点,任何违规违法操作,往往是各种金融事件的直接诱因。审计人员在进行衍生工具审计时,应根据我国的有关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实施审计。审计人员主要审查机构是否有进行衍生工具交易的资格,其业务交易范围是否超越了中央银行所批准的界限,是否存在超规模经营的情况,机构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否符合国家的行业、交易所的有关规定与有关财政金融法规。
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正处于萌芽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加入WTO,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规范、治理与审计势在必行。作为对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负有重要责任的审计部门,必须早日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制定出相关的审计法规。
[参考文献]
[1]赵炬辉,房梁。国际金融衍生工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张汉桥,王晓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其评价[M]。北京:红旗出版社。
[3]王立军。银行操作金融衍生工具的国际规范[J]。投资经济,2009,(4)。
[4]刘希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监管[J]。国际金融导刊,2009,(1)。
[5]高燕声。美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J]。会计之友,2009,(5)。
[6]刘丽。论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J]。财贸研究,2009,(4)。
[7]蒋黎华。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J]。财会月刊,2009,(1)。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发达国家;我国现状
一、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状况及特征
1、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状况
首先,美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主要是由联邦政府出资赞助,然后由联邦银行、合作银行和引用合作社三大体系形成一个大的体系、各司其职,根据政府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情况作出资金、设备支持。与美国不同的是德国是在民间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也有政府的支持,但它主要由地方、省、中央三个不同层次的农业信贷银行构成,不同层次分制不同。
2、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的特征
正是由于合作机制的不同,所以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的特征也各有各的特点,美国:多元复合式管理,各个部门相互协调,整合不同团队的人才资源,然后有一个核心思维指挥,对于相关事务的处理,多显示出有条不紊、不慌不忙的状态;德国:每部审计外包,因为德国劳动力较少,所以不得不实行内部与外部结合的办法,根据客观需要将一部分审计任务外包,这样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学习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结合国内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的一些现实性问题,必须加强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以让金融审计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用能满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的现实需要。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能取得建设性进步,最终能确保审计工作有效运行,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像发达国家借鉴经验,建立内部审计标准评价体系。
1、有助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
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加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也会越来越复杂和繁重,为了保证农村金融审计能够有效运行,建立内部审计标准评价体系就十分必要了。这样,无论是外部情况的变化还是内部条件的调整都会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机制监管,并应对这种变化,并且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审计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机制存在,他还起着很大的监督作用或者说管理措施。它不仅要对整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中的行为或不规范起着监督作用,并且它的改革也有助于金融机构的内部调整,对审计工作的不断要求可以促进整个金融机构审计工作的效率的不断提高,从而对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然后不断促进其工作的发展。
2、有助于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指出: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与程序负总体责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那么对于质量的控制或者程序总体责任的负责方面就会显得松懈,一些工作人员就会懈怠甚至让一些人有机可乘,最终会让整个内部审计工作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而如果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标准体系,那么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就会有一个无形的约束,对于内部审计工作能够规范进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并且,因为有了这个评价体系的存在,审计工作人员会有一个竞争机制,让他们更注意控制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审计的工作必须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监管或评价机制标准,以及有效规范的审计流程、方法和各部门的清晰权责等等才能够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的进行,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审计的工作开始的比较晚,有很多技术或是管理上有很多的不足,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存在计划和现实的落差,也让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多,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管理和规范。
1、主要的流程不够规范
首先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落实内部审计工作时常常忽略对于审计流程的规范,或者说对于审计流程的规范性不够重视。因为对于审计流程的规范性关注较低,所以对于它相关的专业性也要求较低,这就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长远的规划,对于后期可能遇到的特殊环节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准备作铺垫,容易在审计工作的细节方面出现错误,而又没有相应的其他措施做补救,这种细节性的错误没有后续流程,一直发展积少呈多,最终影响某些特定流程的规范和具体实施落实。长此以往,负面效应就会积少成多。而在处理一些特殊化审计时,工作人员也欠缺规范流程和特殊化的综合考虑,往往依照经验或普通研究方法进行处理,最终在落实工作中出现错误,这些都是具体流程欠缺规范化的后果。
2、依据的方法单一乏味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审计工作本就是一个复杂的情况,所以在处理内部审计工作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多种多样的审计方法来进行处理,可是在实际具体的落实中,可以看到所依据的方法十分单一。有些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人员数量比较少,有时因为时间比较少,为节约时间,或者是因为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懈怠或缺乏责任感等等原因造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处理内部审计工作时总是采用相同的十分单一乏味的审计方法。无论是对于现场问题的处理还是对于线下问题的处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于问题的本身都不能够深入了解,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解决,大多采用一些固定模式进行套用,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这种方法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整体来看却严重降低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单一乏味而又低效率的工作方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工作进展,需要尽快改善。
四、当前优化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审计的现实路径分析
面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优化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可以根据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优秀经验,在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规范,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能力的提高和工作开展的顺利。
1、多部推进,完成综合体系
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听起来好像简单,但是并不是一个或几个简单的部门或工作人员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很多部门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正是由于在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多部门共同推进,所以建设多部门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就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审计工作各个环节的人员分配问题,需要哪些人员,采取什么方法,具体怎么去做,这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并做好相应的安排。财务部门则需要对于审计工作中各个环节的资金需要,资金流出和流入有记录,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方向都能详细明确。监督部门则需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其他部门或整个内部审计工作都能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对相关工作和人员作出标准评价和监督,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提早做好防御措施等等。这三大部门索然看起来是各司其职,但是却又是内部统一的,它们之间需要相互配合,资源能够和谐统一。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可以对着三个部门有一个整体的规范和管理,在三个部门出现矛盾时或不同意见看法时,这个综合的管理体系就会根据更部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作出调整,从而作出最有利的安排。
2、构建平台,公办私营相互合作
我们可以看到法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审计工作,采用的是公私合营的方式,并且经过的多年的实践取得很大成效,而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发展。根据我国实际发展需要,建立公办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有效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由于农村乡镇的特殊的地理因素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特殊化,这就为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创造了不同于城市的条件。所以这就需要公办企业和私营企业互相合作,采取同样的方法和观点以追求共赢,一旦任何一方出现资金问题或者人力资源问题可以相互帮助。在二者之间的合作平台上交流,如果任何一方出现不规范现象或审计方法问题,另一方可以及时知道并作出补救措施。或者在实际工作中资金链出现问题,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弥补。总之,公办于私营互相合作的审计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也能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弥补农村地区宏观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缺点。
五、总结
根据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意义重大。为了满足它的需要必须作出一定的调整。而鉴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多元复合型管理、法国的公私合作式管理、德国的内部审计外包等等这些有效的实践经验,我们国家都可以拿来实践,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在以后的农村合作金融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不断推行风险识别、建立一套完整、客观的评价体系,并且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战略功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效、有序的进行,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高效运营及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曜、干胜道:企业成长:定义及测度[J].软科学,2016(2).
[2]王嵩: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3]肖磊:商业模式在技术资本创造价值中的效应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