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53:27
导语:在呼吸科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救;护理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多由于车祸、撞伤、挤压、高空坠落及头部外伤所致,患者伤势重、病情危急且复杂多变,占全身各部损伤总数的10 %~15 %,死亡率及伤残率高[1]。因此,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收了治颅脑损伤患者298例,通过院外及急诊急救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298例,男163例,女135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2岁6个月,平均年龄4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65例,坠落伤16例,斗殴砸伤17例。单纯型重症颅脑闭合性损伤170例,开放性损伤128例。合并胸部或腹部闭合性损伤65例,合并四肢骨折或骨盆骨折、脊柱骨折78例。
1.2常见护理问题①气体交换受损。②意识障碍。③紧张恐惧。④烦躁。⑤舒适状态改变。
1.3护理措施
1.3.1院前急救护理①随时作好急救物品准备,接到急救电话时问清地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受伤原因、意识状态,5分钟内组织相关人员出诊,并作好记录。②在赶到病人身边时应配合医生评估病情,根据格拉斯奇昏迷评分(GCS)昏迷及时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检查瞳孔、呼吸、脉搏、血压。③迅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充分供氧。④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⑤做好家属心理护理。⑥在搬运途中保持舒适,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3.2进人急诊科的护理①将病人安排在抢救室,继续保持输液通道及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②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首先为意识状态:通过交流、呼叫和压眶反射刺激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精神状态、辨别能力、记忆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要区别冬眠状态和意识障碍,正确评估意识状态。其次是瞳孔变化:瞳孔改变为颅脑损伤最重要的神经系统体征,护士常常通过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射情况来判断脑损伤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2]。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瞳孔变化的特点,非常细致、及时地观察瞳孔,注意进行动态比较,区分瞳孔变化原因,为判断病情,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及抢救提供正确依据。第三为生命体征改变: 血压、脉搏、呼吸可以反映生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的改变。在颅脑损伤的情况下,血压升高常常提示颅内压高,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血压下降则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性循环功能衰竭时病情更为严重;对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必须继续监测血压、脉搏,及时调整用药,保持血压的平稳。脉搏慢而有力常见于颅内压增高,脉搏细快多见于有效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体温升高提示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应给予物理降温、冬眠降温或抗感染治疗[3]。③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合理分工,紧密衔接,为了节省时间,多种操作应按抢救流程执行。
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用药后的空安培保留备查,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先复述一遍再执行,防止护理差错发生。⑤需要转入住院科室或送手术室者由专人护送,交接完毕后,双方应在交接本上签字。
>> 烧伤护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护理方法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实施会计电算化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效课堂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初中英语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瓦楞纸箱检验中遇到的问题及策略 浅谈英语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循证护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英语语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措施 浅谈中职会计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建筑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实施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内控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压力 实施硬膜外麻醉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浅析及处理 化学新课程导入与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关键词】烧伤;问题;护理方法
烧伤主要是因患者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强热辐射刺激,导致皮肤及黏膜组织受到损伤 [1]。来烧伤科就诊的患者通常病情较重,如治疗不善,可能会导致感染、瘢痕及肢体障碍等问题出现,甚者将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及护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患者的烧伤部位、严重程度及生理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护理过程中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我科针对不同类型的烧伤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就烧伤护理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及护理方法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2例烧伤患者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为2~78岁,平均年龄为(46.3±0.8)岁。烧伤部位包括头面部烧伤4例,呼吸道烧伤2例,全身多处烧伤6例。致伤原因包括,火焰烧伤6例,热液烫伤4例,电击烧伤1例,熏汽烧伤1例。对烧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其中浅二度烧伤8例,深二度烧伤2例,混合二度烧伤2例。依据随机原则,将这12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烧伤部位、致伤原因和烧伤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比较。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加强病情监测,创面护理,及时采取抢救治疗措施,饮食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观察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护理外,护士还需根据患者烧伤类型差异及所存在的特殊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采用QLQ-C30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QLQ-C30评分,如表1所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在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疲乏,瘢痕增生,疼痛,食欲缺乏,便秘和腹泻等评分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我科通过对12例烧伤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观察发现,针对临床上不同烧伤类型及所存在的特殊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如在颜面烧伤患者时,护士应剃净患者头发以防感染。接着对患者进行清创处理,保证创面清洁干净,用生理盐水擦拭伤口溢出物质。针对深二度烧伤的创面,在处理过程中,应保护好痂皮,最好让其自然脱落。但对痂下存有积脓的患者,应及时减掉痂皮,并将脓性物质清理干净[2]。
针对呼吸道烧伤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峡黏膜烧伤,声音嘶哑,有烟雾吸入史及哮喘等,护士应结合患者表现,进行有效护理。由于患者难于自行排痰,因此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进而诱发死亡。护士应进行有效的排痰护理,通过协助患者翻身,由上至下叩击患者背部等方式,达到有效排痰的目的[3]。
对于老年烧伤患者,通常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且由于烧伤后并发症较多,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因此临床病死率极高。在接诊这类患者时,应结合老年患者特点,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注重对并发症及基础疾病加以护理[4]。对于小儿烧伤,患者由于烧伤对身体造成较大损害,并承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因此在护理工程中,常会出现哭闹、烦躁不安、叫嚷等不配合治疗的行为。护理人员应争取家长配合,并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5]。护士应先对家长进行安慰和开导,并详细介绍患儿的病情及治疗方式,及时告知疗效进展,指导患者家属正确的对患儿加以照顾。
此外,大面积烧伤患者因存在病情复杂,烧伤创面大,治疗难度较高等特点。如护理不善,可能会影响患者形象及外观,且手术难度存在较大风险,有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和心理问题等风险。因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实施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及时询问患者身体感受,是否有不舒适的现象,对患者的血管和神经加以有效保护,面对患者及家属焦躁、紧张等情绪表现,予以必要的心理支持。由于大面积烧伤患者渗出多,身体消耗大,因此需注意饮食护理,依据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病情表现,合理调节饮食,及时补充蛋白质。鼓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价值高,且易消化的食物。如对烧伤面积超过70%的患者,每天应补充蛋白质含量3.0g/ks左右[1]。而对深度烧伤患者,除酌情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外,当患者出现口渴时,还应给予口服补液盐。
在我们科,很多患者会伤及很多特殊部位如眼部等,因此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以眼部烧伤患者为例,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通常需经历烧伤后急性期、炎症修复期和瘢痕期等阶段,在急性期应对眼部进行有效冲洗,炎症修复期则应注意对患者眼部病情加以仔细观察,以防出现青光眼、虹膜穿孔及感染等问题。在瘢痕期时,由于眼部病变渐趋于稳定,已形成各种并发症,因此护理重心工作,应以患者教育为主,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以达到有效治疗瘢痕等并发症目的。
基于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及有效护理,我科取得了明显的护理效果,值得在日后工作实践中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蓉,何春梅.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619-2620
[2] 李敏.探讨颜面烧伤患者的护理[J].大家健康,20l4,8(5):284.
[3] 吴慧娟.严重呼吸道烧伤护理中的心理疏导[J]. 医学信息,2014,27(6):427.
【关键词】内科,呼吸;安全隐患;意外事件;干预;护理
呼吸系统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2006年全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学,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原因中占(13.1%),在农村占第三位(16.4%)。随着国家基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呼吸内科住院人数日趋上升,如何快速有效的给予病人合理的内科护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呼吸内科护理经验,总结呼吸内科护理常见的风险及其对策,现报道如下。
1呼吸内科护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管理工作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是护理管理工作中衡量护理人员工作水平的标准,亦是优秀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大部分的护理管理检测只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其形式较为单一,考核内容多死板、无创新,导致对护理人员临床操作技能的忽视,导致许多护士遇到突况时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对患者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预见性与协调性较差,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更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2心理护理形式化
每天护理查房都在说心理护理,但很多护士根本没有亲自到患者身边给予心理护理,关心了解患者的情况,要不有的护士就依靠学生去做,由于学生没有临床经验,沟通解释不到位,观察能力不够,患者的心理变化没有及时发现,最后有的患者割腕自杀了都不知道。
1.3与护理工作操作有关的潜在风险
护理人员在护理实际操作工作中,经常也会由于不注重细节而导致了一些潜在风险的发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肺性脑病患者由于使用呼吸兴奋剂,往往会出现躁动,这就使得使用的药液漏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拔除,药液外渗出之后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导致患者发生局部性的肿胀,甚至发生皮肤坏死。
2应对对策研究
2.1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重视管理呼吸内科病房环境,在盥洗室或过道里应有防滑提示的标志;发现地上污湿现象,及时予以清洁、擦干;病房设备管理带出现问题,及时与后勤部门联系,督促及时维修。
2.2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过硬的技术,及时果断的处理是架起患者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科室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学历等制定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计划,尤其加强对新上岗护理人员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核,使之能熟练掌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专科技能。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合格者才能单独值班。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急救技术,做到在工作中能井井有条,抢救患者时忙而不乱,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鼓励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同时选派护理骨干外出进修。
2.3训练突发状况紧急处理
许多护士遇到突况时,由于临床经验相对不足,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对患者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更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突发状况紧急处理的训练尤为重要。对护士定期进行突发状况情景模拟,反复加强应对练习,培养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意外突发,护士可以冷静思考,快速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并进行安全有效的处理,具有较好的预见性和协调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3结论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效合理的内科护理对于预防与治疗疾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到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同时还存在不少风险,出现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或由于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逐一解决问题。因此,护理人员要完善服务意识、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技术水平,做好记录、沟通、操作、核对工作以避免风险
事件的发生。医院管理者要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环境、合理配置人员,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人性化的护理环境。
参考文献:
[1]范高丽.反思呼吸内科护理的安全与防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200
[2]杨冬梅,赵霄霞,刘海英.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4):11-12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88-01
非计划性拔管(NEX)是指病人自行拔管或在护理和搬运病人及其他非病人因素导致的意外脱管,随着新生儿气管插管技术的逐渐普及,新生儿呼吸机在NICU的使用日趋广泛,气管插管患儿的增多,非计划性拔管时有发生,是常见的气管插管护理并发症,常导致患儿重新插管,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延长机械通气时间,还容易引起法律纠纷。我科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气管插管患儿63 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8例(占12%),通过查找例意外脱管的原因,进行回顾性总结,提出防范措施。
1 临床资料
2011.8―2012.12我院NICU共发生非计划性拔管8例,其中男 5例,女 3例,日龄10min―5天,8例患儿均为经口气管插管。
2 原因分析
2.1 医护人员因素
2.1.1 未采用有效的肢体约束 特别是对个别烦躁不安的新生儿,没有约束双手,导致患儿自行将导管拔出。
2.1.2 气管导管固定不牢固 本组4例患儿因气管导管的胶布松动导致导管脱位,尤其是插管时间较长的患儿,由于口腔分泌物,呕吐物浸湿胶布使胶布失去粘性,不能起到固定的作用。
2.1.3 医疗护理措施不当 对患儿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疏于对气管导管的观察和维护,吸痰,翻身,更换尿布,口腔护理时动作幅度过大,用力过猛,牵拉到气管导管,螺纹管固定支架位置和高度不恰当,螺纹管缓冲长度不够,牵拉拽出导管,本组1例患儿外出检查时复苏囊牵拉导致导管脱出。
2.1.4 镇静剂使用不恰当 气管插管改变了患儿自主呼吸模式,容易出现人机对抗和反常呼吸,导管对气道黏膜的刺激等均易致患儿烦躁不安,发生脱管,没有有效的镇静措施,患儿容易烦躁不安,增加脱管危险。
2.2 导管因素
2.2.1 插管方式 新生儿气管插管分经口和经鼻2种,本组病例均为经口气管插管的患儿,这可能与经鼻插管固定牢固,固定效果好,患儿感觉相对舒适,躁动较少等原因有关。但经鼻气管插管管径较细,易被痰液堵塞,应加强气道湿化,保持导管内通畅。
2.2.2导管插入过浅 本组1例患儿插管过浅,护士在吸痰时翻身将导管脱出。
2.2.3 导管气囊漏气或破裂 气管导管的气囊充气不足是气管导管容易脱出的常见原因,本组1例患儿因气囊破裂后未及时发现,导致导管脱出。
3 护理措施
3.1 建全气管插管病人护理常规 ,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将计划外拔管知识纳入每年NICU专科知识培训,尤其对新入科和低年资护士重点进行讲解:计划外拔管的原因、危害,计划外拔管的评估内容:患儿意识,面色,皮肤颜色,呼吸节律,频率,深浅度,血氧饱和度,刺激足底时是否能听到哭声,听诊双肺有无气体压入肺内的呼吸音等,使每一位护士掌握气管插管相关知识,护理病人时心中有底,有的放矢。
3.2 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责任心教育 培养护士慎独精神,严格执行交接班流程,每班床头交接并记录导管插入长度,外留长度,胶布固定情况,气道是否通畅,分泌物的性状,量,颜色,听诊肺双侧呼吸音是否对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每一例意外脱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防范措施。
3.3 工作有预见性,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加强巡视,及时应报警铃,若有烦躁不安,青紫,血氧饱和度下降,人机对抗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内径2.5mm的导管没有气囊,更容易脱管,应作为重点护理对象。实行弹性排班,根据NICU患儿总数,工作量大小,护士业务能力等实行新老搭配,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同时能快速提高年轻护士的业务水平。
3.4 护理气管插管的患儿,尤其是早产儿时,动作标准、规范、轻柔,充满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螺纹管长度及支架角度与患儿的身体协调,距离恰当,更换时应先摆正头位,再转动身体【1】,使患儿的头和身体成一条直线,头部和身体用沙袋或毛巾衬垫,防止被动,颈部扭曲,导管脱出。护理患儿时给予安慰性的语言,抚触,增加患儿的舒适度,保持病室内光线柔和,调低报警铃音,降低室内噪声,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定时翻身,叩背,气道湿化,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3.5 选择恰当的固定方法 在传统的工字型胶布环形黏贴气管导管的基础上,改为螺旋向上的黏贴方法增加胶布与导管的黏贴面。唐红娟,唐 笑青【2】的“鱼嘴状固定法”效果优于Y 型固定法,便于口腔护理和气道清理,值得推广运用。
3.6 带气囊的导管每2小时放气一次,每次5―10分钟,放气前应充分清理呼吸道,防止患儿咳嗽、躁动时将导管拉出,胶布固定导管时不要将气囊导线和气管导管绑在一起,防止患儿咬管时摩擦导致气囊漏气【3】。
3.7 遵医嘱合理使用镇静剂,减轻患儿的不适感,减少呼吸肌做功,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尽早撤除呼吸机。
非计划性拔管使患儿再插管率增加,同时再插管时难度增加,并发症增加,延长了机械通气的时间,增加患儿痛苦。只有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防范于未然,才能保证患儿得到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春梅,钱妍,俞国琴 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 .天津护理 2005 ,13(6):330.
[2] 唐红娟,唐笑青 新生儿气管插管鱼嘴状固定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A):57-58.
[3] 方子茹.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管插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3.
1 学习具有急诊专业特征的基本知识
1.1学习并掌握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急救、护理、记录及交接班、呼吸道管理、心律失常的判断及处理方法等。
1.2掌握急诊科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方法,如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微量泵、除颤器、血糖仪的应用,各种检验标本的留取法及结果的判断等。
1.3在掌握急诊科基本抢救技术及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护士对病人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和急需抢救的独立分析、抢救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潜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1.4院前急救训练:新护士根据病情掌握外出急救器械物品的准备,不定期进行应急抽查,要求1分钟内备齐相应的急救物品,训练护士能初步处理外科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内科的吸氧、止痛、建立静脉通道,对休克、昏迷等急症的处理。
2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制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关健在于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 使护理质量管理“人人皆知”根据急诊护理特点,我们定出各班次,各职责的工作责任制,护士长经常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做到管理工作制度化,工作安排化,技术操作规范化,从而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序开展,在加强抢救室管理上,每安排一名急诊护士,担任急诊的护士必须认真检查抢救室内的药品、仪器性能、器械、无菌包、各种管道、氧气、电源等。负责出诊箱内氧气、氧气袋充氧,定时仪器充电、加油,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护士长或通知有关人口进行维修处理。如一次在检查电源时发现插板上有个三通插头不通电,急诊护士立即通知电工维修,这时观察室——感染性休克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呼吸机辅助呼吸,由于及时修好电源插座,使抢救得以顺利进行,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病人复苏成功,经积极抢救治疗后病人好转出院,因此,加强质量管理是抢救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3 加强救护人员职能建设,提高抢救质量
加强急诊意识,加强救护人员职能建设和技术培训,是完成现代救护全过程的关键。按照目标管理人员参加各类和岗位责任制要求,急救学习班,学术交流会,参加疑难重症死亡病倒分析讨论,开展业务讲课,促进知识更新。通过专业训练,岗位练兵,技术考核、竞赛等活动,强化一专多能,从而大大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制订了常见危重症抢救程序和突发事件抢救预案,认真地执行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做到一急;急诊意识强;二快:出诊速度快,抢救操作快;三熟:熟悉常见病抢救程序,熟练常用的药物剂量作用,熟悉掌握仪器操作;四定:药品、仪器定数量、定位置、定时检查、定人保管;五知:知危重病人的姓名、诊断、治疗、主要检查阳性体征、心理状态;六会:会做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使用呼吸机、洗胃。从而提高急诊抢救工作的应急变能力,赢得抢救时机,使急诊抢救质量不断提高。两年来院内抢救496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8.8%。
4 体会
经过对近年来急诊科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与管理,我们深感严格的培训与管理,才能提高急救护理成效。新护士上岗到位后,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地发展、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1]。缓解了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的矛盾。为急诊科护理队伍增加了新的活力。但如不重视新护士的培训和管理,势必会影响急诊护理队伍建设,造成护理质量滑坡。通过对新护士培训及管理证明,只有培养一支爱岗敬业、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的护理队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的状态,才能保证各项抢救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急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3.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3.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
3.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感染科;职业危害;针刺伤;职业压力;防护措施;体会
1 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 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疾病。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者(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①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不慎注入含0.00004mlHBV的血液即可使人感染;②经呼吸道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其传染性强,如传染性非典型肝炎(SARS)等;③其它感染性疾病:经其它传播感染性疾病。如霍乱、甲肝戊肝经接触传播的狂犬病、破伤风等。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护士每日在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这些化学物质危害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轻者刺激皮肤,引起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中毒或致癌。
1.3人为因素 护士院感意识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这些因素易造成感染科各区域污染隐患,增加护士自身感染风险和交叉感染机会。
1.4生理因素 感染科工作紧张压力大,护士由于穿隔离衣给洗手、喝水,如厕等带来不便,极易引发泌尿系各种疾病。
1.5社会因素 社会对传染病的岐视,导致对感染科护士工作的岐视。
1.6身心危害 感染科通常设在偏僻地带隔离,出入受限,感染科收治的患者几乎都具有传染性,人们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感染科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工作环境严肃紧张,势必加重护士心理压力。高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症[2]。护理工作平凡,繁重的琐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想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易产生焦虑,神经衰弱并易患胃病等。
2 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 ①采取普及性预防措施,要求进科护士必须接种HBV疫苗产生抗体后上岗,以减少HBV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②护士操作中不填被针头刺伤,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流动水进行冲洗,再用0.5%碘伏进消毒。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配置、接触出各种化学消毒剂时,戴好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配置浓度,不良反应。盛装各种消毒液的溶器更加盖,以免挥发到空气中,如果用甲醛熏箱,应保持密闭性能良好,注意开窗通风。
2.3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职业安全是近几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学习与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参医院组织的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性损伤,职业暴露及相关知识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从而增加自我防护意识。
2.4生理因素的防护措施 ①鼓励护士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不断培养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情绪;②关心帮助受伤者,提供心理支持。
2.5社会支持 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中,有许多方面来自于社会偏见,呼吁全社会理解、尊重、支持感染护理工作者。
2.6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3 总结
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只有制定相关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4 体会
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重要性出发,根据感染科客观存在的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提高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必须制定各种有利的制度,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王怡.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体会 [J]. 心理医生,2015(4).
【关键词】重症监护;感染性休克;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86-02
重症感染性休克临床中又称为中毒性休克或败血症性休克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由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真菌与原虫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外毒素、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组织微循环障碍以及细胞与器官代谢异常和机体脏器功能损害的全身反应性综合征。重症感染性休克主要见于急性腹膜炎、重症胆管炎、坏疽性胆囊炎穿孔、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肠坏死;或者出现重症胰腺炎、泌尿系感染、大面积烧伤、腹腔脓肿、败血症等症状,因此称为中毒性休克或者内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主要是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1]。发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救治此类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极为重要,临床中必须加强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笔者现将23例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护理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患者43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3-67岁,平均年龄在45.28±2.01岁。其中重症胰腺炎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有22例,胆石症引起感染性休克的患者17例,弥漫性腹膜炎引起的感染休克的患者有4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及时采取急救治疗并实施有效急救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补充血容量、病情观察、控制感染、心理护理等措施。
1.3结果此组患者经急救治疗和急救护理后抢救成功的患者40例,成功率为93.0%;经急救治疗无效临床死亡的患者3例,死亡率为7.0%。
2急救护理措施
2.1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均使用留置针,同时急查血标本:血常规、凝血四项以及血交错等检查并通知化验室紧急备血。将抽血液放置室内,观察血块的凝聚以及收缩的时间,快速确定凝血机制是否正常[2]。遵医嘱迅速的给予抢救药物治疗。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严格执行失血性休克用药原则: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快速补充血容量及时纠正失血性休克。在最初的15-20分钟内快速输入晶体液约1000ml,第一小时至少达到2000ml。迅速输血,当休克症状改善后,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最好行中心静脉压测定(CPV),当CPV15cmH2O说明心脏负担都比较加重,将输液速度减慢速度。
2.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给予氧疗,提高机体的缺氧状态。休克后60min是“黄金60分钟”应遵循“先救生命再治疗”的原则急救力争时间,启动急救抢救程序,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为主要救治先决条件,通气障碍是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尤其是颅脑损伤的患者常伴有颜面以及口鼻出血,有些患者会出现呕吐,因此呼吸道常常会发生分泌物、血块以及呕吐物误吸阻塞呼吸道,呼吸道梗阻完全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护理措施,给予患者氧疗,必要时紧急心肺复苏,若患者出现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则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2.3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出血量、尿量。由1-2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病情观察及治疗用药,由一名护士进行记录病情以及抢救用药,输血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准确测量出血量。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出血是否停止,失血性休克症状有无改善,当心率100mmHg、尿量>30ml/h,红细胞压积>30%时,并且患者的皮肤转为温暖红润,脉搏有力,静脉充盈,时说明休克已得到改善。
2.4心理护理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往往有许多心理因素存在,而一旦病情危重加之急救设备以及各项治疗会加重患者出现恐惧、害怕的心理反应[4]。因此必须与患者做好良好的沟通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够信任医疗工作者。认真收集患者确切可靠的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在抢救过程中忙而不乱,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抢救过程中不要忽略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增加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配合抢救治疗。
3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动态的临床的病理过程,在患者出现休克发生时,临床护理工作人员通过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急救的治疗方案,准确实施及时有效的进行急救护理措施是抢救成败的主要。在急救中达到医护人员紧密的配合,抢救争分夺秒,迅速有效的补液,选择合适的急救输液途径,并实施治疗原发病的应用有效治疗,熟练运用各项急救的护理技术并与医生做好密切配合,是感染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感染性休克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22(71):66-67.
[2]张翠娟,马素萍.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08,10(7):389.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特点;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2-0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等[1]。这类疾病多具有病情易反复、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中肺癌发病率、递增率局肿瘤首位,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2],死亡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2],这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和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能明显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我科现将2009年7月――2011年11月我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定我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问诊、X线胸片以及肺功能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指标(2002年版),其中男性77例、女性19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1.36±5.12)岁,病史7-30年不等。
1.2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将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与责任护士、经治医生共同探讨病历,总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并展开针对性护理临床意义的讨论和研究。
2结果
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见表1。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对各患者均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患者恢复情况较良好。
3护理对策与心得
3.1基础护理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治疗之外,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病室环境要求舒适整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换气,维护室内温度在19-21℃,湿度控制在55%-65%,避免空气污染,尤其避免粉尘污染[2]。
3.2营养和运动指导由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的状态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在护理时应注意针对病情特点,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再配合合理的运动指导,促使患者身体机能更早恢复。酌情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含量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补充足够水分,减少钠盐的摄入,水果蔬菜类也应多补充,少量多餐,丰富患者饮食结构,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同时,病情较轻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调理,若患者病情较重,则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嘱咐患者家属细心照料,密切观察病情,配合医生工作。
3.3疏通气道,合理氧疗根据需要,为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氧疗。采用双鼻头吸管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氧疗方案为:15-18h/d,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及时清理鼻腔,保持鼻导管通畅,氧疗期间密切管着患者缺氧症状是否有所改善[2]。若有痰液粘稠者应鼓励多喝水,或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排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指导,协助患者排痰。而针对久病卧床的患者,由于其体弱,无力排痰,可以采取超声雾化湿化气道法帮助排痰,雾粒以1-5μm为宜,雾粒大小针对患者痰阻情况酌情选择。若痰液太过粘稠壅堵气管,可以先进行导管吸痰再进行排痰护理[3]。
3.4锻炼呼吸肌有效的呼吸肌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帮助患者康复[3]。针对病情轻重,可指导患者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通过这些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还可以防止呼吸肌疲劳发生通气衰竭。同时可配合如行走、慢跑、下蹲、弯腰和扩胸等运动达到全身性呼吸锻炼的效果,增强体魄改善肺功能。
3.5用药观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大多病程长易反复,患者长期处于一个患病状态,长期用药,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伤害大。在用药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留心病情的变化,同时要嘱咐患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多注意,随时和医生护士沟通,以便医生掌握患者病情[3]。
3.6心理疏导多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都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并且很难根治的特点,大多数患者都有3年或3年以上的病史,长期处于一个治疗又反复又治疗又反复的过程,患者会有焦虑、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2]。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是护理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做到耐心细心用心,时常鼓励患者,对患者的问题一一解答,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从而克服对疾病的排斥心理,使患者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患者的家属也要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沟通技巧,常跟患者谈心,疏导患者。
综上所述,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要提供科学、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对策,不仅是身体的护理,还有心理的照顾,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