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4 11:53:27
导语:在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主要问题
1.1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模式教育出来的通信技术人才未能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专业教育偏重理论,以致培养出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通信学科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更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许多通信技术与手段需要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认识、去体会。
1.2缺乏与行业、企业相适应的专业实训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系统3G通信实训环境的缺乏,实验条件的相对落后。尚无完备的涵盖3G核心网,3G无线网,3G终端,3G业务平台等一系列与行业、企业相适应的专业实训环境。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1.3课程体系与通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有一定距离现有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不够科学,课程体系没有体现专业特点,与通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有一定距离。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此外,课程教学内容相对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明显滞后,通信技术从开发到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到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新技术,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充分体现通信技术专业教育特点,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开放式通信技术专业实训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知或预见的教学问题,拟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2改革方法
1)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开放式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开放式实训平台,是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措施,是促进高职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建立基于企业的学习实训训环境。通过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书本上没有的职业训练。依托通信行业,坚定地走开放式办学的道路。
2)根据通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做好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以3G核心网中的课程作为重点建设内容,组织专业教师参与社会调研,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训教材,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教研和教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可以建一个具有解答问题、提供更深更广的3G系统知识和技术,反映学生要求等功能的课程资源网络平台。一方面能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以适应教学课时减少、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需要,较好地解决学时与教学量、深与浅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反馈机制,以达到建立最优的教学模式的目的。
4)积极探索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制定准确合理的职业培养目标,选取符合工作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且要与职业培养目标相互紧密联系,典型工作任务难度等级的选取也要合理,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突出“任务驱动、巡回指导、现场考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从而为培养社会急需的3G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
市场调查显示,未来5年内,苏州地区通信技术领域人才需求量很大,仅移动网络规划和优化工程师需求就达600多人,通信网络工程与服务需求达1500多人,光纤光缆企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在1200人以上,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在2000人以上,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在3000人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从事通信工程、通信产品生产、测试、售后技术支持工作的高职毕业生比例最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期望是: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工作态度、纪律性、忠诚度、责任心和职业发展能力;有较强的专业职业技能,一定的生产管理和研发能力。
二、省内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江苏省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有通信技术及相关专业,2013年计划招生数共1450人,平均每校招生121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划招生135名,稍高于平均数。我们重点调研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基本情况。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该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总数为26人,含混编师资团队16人,其中21人具有企业背景,12人具有海外高校进修经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18人,占90%,还长期聘请校外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该专业设有国家级“网络与通讯工程实训基地”和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面向电信网络工程建设、通信服务外包、通信系统运营以及通信设备制造等企业,培养工程施工、工程监理、通信设备安装与维护、通信设备检测以及通信系统运营与维护等高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2008年起引入中兴通讯学院的课程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对该专业学生技能证书的获得、专业教师的技术提升、知识保鲜以及社会培训影响力的扩大都有很大的支持。苏州职业大学通信技术专业以苏州职大-大唐移动联合成立的校企合作培养基地为依托,主要培养具有从事通信以及物联网方向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各种通信技术(模拟与数字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以具备较好的通信设备电子线路设计、通信设备制造、测试的能力。具有进行各类通信系统工程的规划、实施、维护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可去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事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可去电信运营商从事相关技术、服务类工作;可去各类通信系统工程公司从事通信设备和线路的规划、建设与维护等工作;还可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以及系统维护等工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也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拥有“3G网络通信技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省级精品课程1门。专业课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提高。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订单培养、专项技能培训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带动和指导作用。该专业面向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工程施工企业、代维企业和客服企业,培养具有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光传输、交换技术、数据通信、接入网、通信系统工程施工、维护以及通信产品生产与测试工作的人才。3所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各具特色。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深度合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订单培养等途径,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所需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生岗位的适合度、满意度。苏州职业大学通信技术专业分为通信和物联网两个方向,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从事各类通信系统工程公司从事通信设备和线路的规划、建设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与系统维护等工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重视学生技能培训,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两次获得高职组团体一等奖第一名,从而在信息类高职院校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三、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目前的基本情况
我院通信技术专业2005年获批招生,2011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6名,兼职教师12人;本专业及专业群现有“数据通信实训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实训室”、“网络测试实训室”、“光传输技术实训室”、“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室”和“师生创新实训室”等18个实训室。2010年成功申报获批“江苏省网络电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现有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安德鲁通讯器材有限公司、深圳讯方通信有限公司、江苏海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新海宜通信有限公司等多家紧密型合作企业。从2008年开始,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职业岗位群对学生技能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发了“工学结合、课证相融”的项目化课程,其中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主编出版教材5本。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大学生电子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0多个。专业调研数据表明,近3年,我院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生源90%以上来自江苏省内,68%留在苏州工作,16%选择在江苏省内其他城市就业,5%在上海就业,其余6%的毕业生现在的工作地为其他省份。本专业的生源虽然来自省内外各地,但绝大部份毕业生选择在苏州就业。因此,应紧密结合苏州及周边地区通信行企现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校行企”合作
为适应行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新解读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必须对通信行业高速发展下的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依据职业教育规律,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等,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内涵建设和改革的紧密衔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行业欢迎的急需人才,提高人才在本区域、行业的竞争力。
(一)“校行企”合作运行机制
我院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不仅设有校企合作机构,还成立了学院理事会。在学院理事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本系与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亨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讯苏州办事处、深圳讯方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成立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校企合作中心。该中心下设通信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对接组织体系及对接内容如图1:图1校企对接组织体系系校企合作中心职责为:与行业、企业动态开展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专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共同适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落实项目调研、论证、申报、实施和自评等组织管理工作。专业建设委员会职责为: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论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组织新增专业的立项论证审查,修订和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负责专业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查,检查专业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等评价工作。运行机制还包括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二)合作内涵
1.落实好“五个对接”
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深入调研周边地区通信产业发展,通信技术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与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与素质为要素,通过序化与整合形成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学习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使课程内容对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以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书“双证”毕业,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试行“识岗、习岗、顶岗”三岗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岗位任务的真实操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探索中高职衔接、专本通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为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桥梁。
2.推行订单式培养
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创新发展的路子,实施“校行企”合作“订单培养”,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依托行业协会搭桥,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特定岗位(群)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技能培训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中国电信、江苏海讯、亨通集团、南京嘉环等企业培养光传输设备维护、通信终端维修、设备安装调试人员。
3.注重“能力递进、素质贯通”,实现“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
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现代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既是高职人才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更是高职人才在职业生涯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从职业需求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按照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在企业的参与下,第一学年进行职业规划,重点培养岗位基本能力;第二学年进行职场体验,开展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第三学年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岗前培训、职业评估,到企业完成“顶岗”活动、步入职场,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经过3年的培养,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的同时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全过程,还可取得“素质拓展证书”。“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如图1所示:图2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①从起点看终点,成功从职业规划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职业发展理念,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②学习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注重对实用通信技能的培养,快速成长为专业人才。③职场体验,真正体验企业生活,接触真实职场,毕业工作时就可以更快地融入环境。④岗前培训,为学生初入职场铺平道路,学生通过选修,实现职业技能进一步的提高。⑤科学的职业评估报告,关注学生成长历程,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择业。⑥步入职场,零距离体会真实工作。借助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由大型通信设备生产厂家、运营商、通信工程企业以及通信代维企业等组成的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建立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最大程度地促进毕业生顺利顶岗实习与就业。
4.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我们实施了多方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估、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关键词 铁道通信;实训实习基地;技能竞赛;课岗对接;通信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00-03
1 引言
2015年,教育部颁发了新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将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一分为二,其中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面向铁路运营维护及铁路施工、城市轨道交通等企业,掌握铁道通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铁路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管理、施工、技术改造等工作的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专业的核心是课程,通信技术课程在本专业中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和导论性[1]。目前,铁道类通信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通信课程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现有教材的内容很难追踪最新发展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存在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结合不紧密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2];虽然校企合作逐步深入开展,但基于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尚处于探索之中。由此,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探索理实一体化方法势在必行。
2 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岗位的课程目标分析 铁路院校通信技术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运营类(铁路局及城市轨道等)和施工建设类(中铁及中铁建等)企业岗位,工种为通信工程;运营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通信线路、传输、接入、数据通信、调度通信、综合视频监控、会议电视、电源及机房环境监控等)日常维护、检修,施工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另外,在专业培养中还需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图1)
总体设计 随着高职高专招生制度改革,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的单独招生考试一般在每年4月基本录取完毕,录取至入学这5个月时间就成为学生从高中转向大学学习的关键期。由此,如图1所示:
第一段,利用通信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引导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段,利用认识实习期间走进企业,感知铁路通信专业的特色和企业文化,通过教师引导确认兴趣切入点;
第三段,利用专业实习,深入企业,熟悉通信工岗位工作(包括施工与运营);
第四段,利用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竞赛进行现场锻炼,使学生深刻了解岗位规范,熟练岗位技能。
用这四个阶段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工学结合的实现。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及行业特色,采用“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的四阶一体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过程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以此作为核心,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实践与体验中,锻炼和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评价核心。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多维化,充分体现课堂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教师和自我考核相配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融合。主要通过记录学生参加二课活动,参加国家、省内、院内的各种竞赛活动来计分,计分原则参照学生手册。
3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导向的课程改革
技能竞赛导向 由于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既切合生产实际,又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其在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年大赛都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这也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3]。对应铁道院校通信技术课程的技能大赛有全国铁道通信专业竞赛“华为杯”数据通信赛项、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以及国赛“4G全网建设技术”赛项等。
赛项分析 “华为杯”数据通信赛项主办单位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该赛项的设置参考了2015年铁路总公司“数据通信”竞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主要设备及竞赛环境,此竞赛环境模拟了整个铁路数据通信网的实体环境。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覆盖了企业交换路由的所有内容,并且兼顾了云计算及综合布线技术。国赛“4G全网建设技术”项目紧密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及铁路移动通信发展规划的发展方向,通过竞赛充分考查选手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进而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职业道德。同时吸引厂商积极参与。
竞赛作用
首先,竞赛不仅促进了学生对通信技术(尤其是铁路通信技术)的深刻理解,而且加强了铁路院校通信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
其次,使得铁路通信技术课程确立了能力目标和具有铁路特色的技能方向;
最后,通过企业的参与加强了校企间的融合,同时加强了铁路类院校通信专业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为形成高标准化的铁路通信教学方案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课岗对接一体化教学 职业行动能力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课岗对接是培养职业行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职业行动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指标[4]。专业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方法能力重点在于岗位实践,社会能力重点在于职业体验,三者相互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皆可在课岗对接中得到有效提升。对于铁路特殊工种,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实训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与运维单位和施工企业密切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以保障通信技术课程正常教学的进行。选定与路局培训基地,在建的施工项目作为课程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其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制定相应政策和签订相应协议,包括实训基地能够接纳的实训项目、内容、时间、接纳学生数,双方的责任、义务、期限等。其管理按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必须建立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应按照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进行要求,由带队教师负责统一管理,所在单位现场兼职教师负责教授分派学生相关实习实训内容。实习实训结束后,应由考核小组对实习实训学生及教师进行综合考评。
最后,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工程师、技师及以上资格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加大对兼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明确专业教学要求,熟练运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4 小结
文中从铁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通信技术的教学改革方案开展深入思考,提出基于四阶一体的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技能竞赛引导和课岗对接一体化教学,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学得到”“用得到”,毕业之后真正成为企业通信岗位“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笑林,董武.项目驱动、赛练结合理念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宿州学院学报,2012(5):116-119.
[2]冷雪锋,任爱珍,蒋正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4):18-23.
【关键词】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不断扩大,通信领域的人才缺口逐年增大。3G时代的技术革命使通信企业对高职通信专业的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通信、电子理论知识和具备基础实践动手能力的情况下,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扩展性,新技术、新科技认知度,综合能力素质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与维护、3G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与检修、3G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开发,掌握现代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熟悉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及3G网络、智能天线等的工作原理,能胜任通信产品生产企业的电子工程师、电子技术员工作,能在通信产品销售和客服等企业担任移动通信终端的硬件维修和刷机等软件维修、通信产品销售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Protel、通信基础理论、C及C++程序设计、光纤通信技术、单片机技术、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移动通信设备、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现代交换技术、3G网络优化、带接入技术、信息安全等。(3)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特色。立足行业优势,培育紧缺人才。2012年2月14日,总投资108亿元的漳州联想科技城项目在漳州正式签约。该项目集科技产业、数字商业、智能生活为一体,包括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中心、移动互联中心、综合购物娱乐中心、智能化住宅等项目。凸显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对接岗位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有效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综合能力,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对接。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与漳州漳州八达电子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采用产业驱动,校企融合,岗课一体“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关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革命性改变。一般地讲,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客网站:大围脖、新浪微博等就已经将此应用加入进来。而传统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与信息市场发展和通信市场技术更新没有密切关注。导致高职学生学习后没有办法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对通信新设备、新工艺没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与通信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2)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出发。“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高职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信号变化及流向和网络构造与运行等方面可以得到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其加深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但移动通信课程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很广,从网络组建到网络认识、从网络维护和管理到网络测试,其中不乏一些相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单靠多媒体课件及一些演示动画,很难使高职学生理解透彻,提高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仅仅扮演着知识接收者的被动角色,很难融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因此,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不高,并导致专业课堂教学效果下降。(3)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的教材严重偏离教学实际内容。高职学生除了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需要基本的移动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学生开展大量的实践过程。而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材大致分两类: 实践性教材和理论性教材,比较少有适合当前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而且通信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般落后于现在通信技术行业应用技术。这样在高职专业学生毕业时,自身的专业技能严重滞后于行业需求,从而形成学生毕业困难。
三、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1)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技更新,移动通信技术也跟着更新,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一,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不是因为“学”而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1人,研究生1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58%,专业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同时充分发挥系内高级职称教师传、帮、带作用,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定了结对帮助的办法,安排每位高职称教师指导帮助2-3名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熟。此外,还有校企合作单位一批高级技师作为专业实训全程指导教师。(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由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采用的是“3+2+1”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前5个学期,且在第5个学期的中旬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会召开大型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很多同学就会放弃上课而选择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为了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对专业课程的主要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并考虑到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几年的整体发展趋势,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关键技术内容和共同性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移动技术典型系统内容为支撑,以前沿技术内容为向导,以社会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对移动通信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对第二代移动通信CDMA网络和GSM网络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加重了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讲解,相应增加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应用、课堂设计及专业实践环节部分,使授课内容可以紧跟时展步伐,从而有利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坚持不断线的系统化岗位能力培养。从岗位技能(移动电话机测试、焊接、组装、维修等)培养来看,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通信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开始基于工学结合实现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断线渐进岗位综合技能培养;从企业管理能力看,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实现通信企业运作、通信企业文化、通信职场文化、通信企业管理的不断线训练;从专业外语看,基于现网通信产品实现传输系统、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系统等通信全网核心模块的系统训练。(4)采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证明和推导,仍然采用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而对于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操作的知识点,则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充分利用图像、声音、视频、flash 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式教学。建立网络化教学平台,将课件、批改作业、课后答疑、补充移动通信前沿知识等环节放在教学网站上进行,为师生之间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唐志凌.3G时代的高职通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28):454
关键词:物联网;通信技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3-0078-03
0 引 言
从IBM的智慧地球到智慧中国,物联网在今年兴起。针对国家战略导向和市场需求,许多学校都成立了电信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相关专业,如何建设好物联网专业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物理世界信息化、网络化,再把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从技术体系上分,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感知层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等信息采集手段,感知物理世界中的数据;网络层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高效、安全地传送,实现互联功能;应用层通过中间件、信息开放平台、云计算平台等,实现跨系统、跨行业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等。
通信技术类课程是针对物联网专业建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物联网结构中感知层过渡到应用层的重要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通信技术必要的理论知识,分析与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1 高职物联网通信人才培养要求
物联网技术专业以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为背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通信系统理论和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具备综合运用现代传感器、信息处理、嵌入式和网络通信等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处理、传输和控制等物联网工程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与物联网应用相关的各行业中从事系统集成及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等工作,成为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
1.1 社会对高职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河源、珠三角(以上两个地方是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主要输送的地方)地区的物联网应用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显示,社会对高职物联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求大于供给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需求主要集中在物联网技术感知层中的芯片设计与制作人员、电子设备技术人员;网络层中的网络组建人员、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应用层中的具体数据处理,软件系统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人才缺口较大。
1.2 高职物联网对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要求
通过实践调研,明确作为物联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通信技术类课,其对应的岗位群是网络层中的网络组建人员、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岗位要求学生在通信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中锻炼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1)通过技能训练,了解通信协议分概念,理解通信相关原理,掌握通信电路单元的实验测试方法、组装与配置技能,能够进行无线设备的调试,能做好维修维护前的准备工作;
(2)熟悉常用基本测试仪器,能够对无线通信设备技术指标进行测试,能够正确操作无线通信产品;
(3)能正确处理无线通信设备相关部件及设备的保养,能独立完成故障初查和故障判断;
(4)能进行同类产品的剖析,具备现场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素质目标主要体现五个方面:
(1)守时、踏实、耐心;
(2)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
(3)规范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
(4)培养规范化、标准化的电路应用与设计习惯;
(5)培养良好的系统集成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
2 对物联网专业通信类课程建设的思考
2.1 明确专业知识体系
通信技术类课程是物联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有力地提高学生通信协议的理解,信号处理的流程,射频电路测试、分析、维护、设计的能力,为将来课程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三层架构中属于网络层,该课程应该在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下,让学生在实训中加深理论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强调通信协议概念、理论,调制解调原理,信号处理流程,实训以及电路测试、分析与应用设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2.2 注意课程的发展与整合
现在的专业都向着综合化的道路发展,物联网专业更具代表性。在构建课程体系中,要加强交流合作,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职业要求,对课程进行整合并注重课程的发展性。课程作为承载教育信息的载体,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该综合每个岗位群的职责要求严谨制定,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拓展的空间,实现学生的素质拓展。
2.3 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
在应用导向上,应当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重视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来构建课程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3.1 项目的合理选择
考虑到通信技术中的发射与接收技术是重中之中,无线接收和无线发射系统对课程知识的重构和整合性良好,以及目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智能化的产品越来越向往,以无线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组织教学。项目式教学借助老师指导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而获得。所以,项目教学采用教师指导和同学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操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课程项目。图1所示是课程内容中的无线通信收发系统。
2.3.2 突出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
课程内容不但要实用,具有先进性,也要可操作性强。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先进性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概念,注重通信基本协议、基本电路、信号的基本特征及其传输特征;强调基本原理,但要结合市场需求应用,合理拓展实用理论和技能,体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对物联网专业通信类课程建设的建议
3.1 强调通信技术课程的基础核心作用
物联网课程体系的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为业内所接受,越来越成为主流意识。通信技术作为网络层中的重要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数据的正确、稳定传输,承接感知层,上达应用层。在物联网相关专业建设中强调通信技术课程的核心作用,主要涉及物联网中数据的传输知识,包括Wi-Fi、ZigBee和3G等无线网络的相关协议的基础知识,理解信号调制解调相关原理,注重信号处理流程,使学生胜任物联网系统应用、网络管理、维护以及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等工作。
3.2 发挥优势,结合实际构建课程体系
应当发挥学院优势,结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课程体系。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类专业包含应用电子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由于成立时间、历史等原因,专业发展有一定差别。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如何实现师资、设备专业群辐射、共享是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学科和通信学科建制较早,配套相对完善,具有一定优势,加之物联网专业的综合性、多学科性,在构建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时,可以从通信网络层和感知层入手,再扩展到应用层,最终形成专业知识体系。
3.3 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河源地处广东的东北部,近年经济发展迅速,高新区的建设更是需要动手能力强、博学强技的高质量人才。但后发河源,基础较差,相对研发综合实力较弱,可以考虑先从系统集成下手,找到突破口,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掌握社会实用的通信系统理论和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打造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
4 结 语
通信技术类课程的建设需要工学结合,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其既掌握必须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强调,明确课程体系,注意课程的发展与整合,应用导向,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重视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黄鹏,杨云志,李元忠.“物联网”推动RFID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J]. 电讯技术,2010(3):85-89.
[2] 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6(6):9-13.
[3] 柯强. 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 物联网技术,2012,2(1):80-81,85.
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双主体管理;双主线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5-0016-04
通信行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时至今日通信行业的现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1G到4G的传输速率的提升,技术升级速度越来越快,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功能越来越多。然而,与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老化、滞后,导致通信行业亟需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而企业也为获取技能型人才付出了大量培训时间和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标,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与中兴通讯开始了合作办学,探索“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
(一)合作办学管理机制建设
2010年6月,学校与中兴通讯确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依托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坚持“三融合一分享”,共建企业冠名学院“中兴通讯NC学院”,实行企业主导的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三融合一分享是指设备融合、师资融合、教学融合和中兴通讯全国就业资源的分享。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企业主导的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如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实习就业等方面充分保障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校企双主体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树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
在专业上,NC学院坚持服务型专业建设。服务型专业建设是“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核心目标,明确了办学的核心目标是为行业企业提供主动、有针对性的全面服务,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人力资源帮助,从而实现行业对合作办学专业的高度认可,有效提升本专业校内地位及区域行业影响力。服务型专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服务型专业是对专业教学的深度改造,解决企业订单班无法支撑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宽口径要求;二是服务型专业是以企业群支撑合作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了面向行业的按需培养;三是服务型专业的核心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岗位能力需求、企业发展需求和职业素养需求。
2.制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引下,在学校“校企合作实质化”和中兴通讯“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移至大学”的办学理念共同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托中兴通讯这一强大的企业资源平台,利用中兴通讯学院企业大学完备的专业课程培训体系,致力于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移到大学,即把中兴通讯企业培训课程引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体系中,与现有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直接、高效地获得中兴通讯学院的企业培训,利用实训基地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职业成长过程,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在专业技能方面,课程设置充分考虑移动通信技术行业热点及对应人才需求,分析和构建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岗位群,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代之以新的内容。在职业素质方面,企业全程负责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由专职的职业导师负责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职业素质课程包括了准职业人导向训练、职业定位与发展、求职能力训练三大部分。通过职业素质课程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场礼仪风范。
(三)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课程改革
1.新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选用优秀新版的高职高专教材,保证了教育部对文化课程教学的要求。专业技术课教材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体现了工学结合,并根据行业的技术发展每年对专业课教材进行优化和修订。目前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教材为9本,分别是《GSM移动通信技术》《IP网络技术》《SDH光传输技术与应用》《EPON宽带接入技术与应用》《WCDMA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基站工程》《LTE 移动通信技术》。这些教材的结构为模块化形式,通常分为基础篇、任务篇、工程篇和发展篇。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专业课的讲授上,推行的是“MIMPS教学法”(内置项目教学法)和工程师自主教学法。“MIMPS教学法”共分为五个环节:M代表的是模块化,I代表的是分层-交织,M代表的是任务驱动,P代表的是研究型实训,S代表的是自我评价。模块化是依据通信行业的岗位职责,以任务模块的方式组织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分层-交织即实训的能力要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知识模块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交织于实训中;任务驱动是推动学生快乐地学习,以任务形成学习小组,完成实训操作,总结交流学习成果;研究型实训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计划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提高技能的同时完善个性,形成良好职业素质的目的;自我评价是全方位多层次评价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工程师自主教学法是所有课程中均要求工程师采用自主项目教学,利用工程师在行业内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个人授课的特长,在完成现行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利用其中20%~40%的课时进行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工程师教学内容均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追溯、可控制。工程师自主教学内容通过电信行业能力竞技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为工程师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与中兴通讯总计投资2000多万元共同建设9个技术方向的四个多媒体实训室,其中包括120余台计算机组成的三个多媒体教学平台、1300多万元的通信实训设备和仿真教学软件。实训设备包括光传输方向、无线方向、数据方向、宽带接入方向、电信工程实施方向;仿真教学软件包括GSM、WCDMA、TD_SCDMA、CDMA2000、LTE及4G全网建设等方向。几乎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行网络运行环境。目前包括光传输实验室、数据通信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和电信工程实训室,实验实训项目开放率100%,实训基地设备完好率98%以上,设备运转正常,满足专业校内实践教学需要。同时,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个,通过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经常跟企业联系,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在生产单位实习的指导教师,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教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和解决学生实习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人员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五)师资队伍建设
移动通信专业的师资为“双师型”混编师资队伍,其中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学校教师承担,专业课由来自行业一线工作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承担。企业的技术人员均为通信行业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他们长驻学校,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行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每年的寒暑假这些负责专业课的讲师要回到公司进行新技术学习和新设备的调试培训,使得他们所讲授的专业知识内容与行业的需求紧密对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已建成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3名,其中移动通信专业校方带头人具有教授职称、博士研究生学历,有30年的高校教学工作经历,现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教学与研究;移动通信专业企业带头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有26年的通信企业工作经历,5年高校教龄,曾获中兴通讯“年度优秀督导”、中兴通讯学院“优秀培训师”等称号。
(六)招生、实习、就业管理
打造高质量就业保障体系是实习、就业管理的核心,而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是检验就业保障体系优劣的硬指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共同招生,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就业保障协议,入学就按职业人培养。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岗位认知和职场定位,而在顶岗实习开始时,所提供的就业企业资源充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能水平,结合就业指导教师的建议,挑选自己满意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
二、“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果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立五年多时间,教学和实践成果显著。截至2015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总计招生700余人,目前在校学生260人。学生就业完全由企业负责,采取的是企业安置就业方式,学生初次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对于在工作过程中有岗位变动需求的学生,企业给予二次就业安置服务。学生毕业时月薪80%超过4000元,工作2~3年的学生月薪达到7000至10000万元。
毕业生主要从事通信行业网络优化、网络调测、系统联调、工程管理、网络工程、售前工程师等岗位。目前绝大部分毕业生均在国内各地区通信行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受用人单位好评。部分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业工程管理人员和骨干技术人员,受到通信行业企业的认可。
三、“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会与思考
(一)建立企业主导的双主体管理机制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培养的人为企业所用,让企业满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最为了解,最有发言权,所以在创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中,学校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就业等主要环节上均保障了企业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这样才能使“校企一体化”模式有根本性的突破。因此,高职院校应大胆放手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二)企业教学团队入驻学校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的前提
企业组织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组成教学团队入驻学校当“老师”,与学校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这样既能使企业教学团队增强“以企业为主导”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还能充分发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教学资源优势。他们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可以随时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素质等,有利于师生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实训基地办在校内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成功的基础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通信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机房、基站的设备、设施均承载着各种实时业务,不允许出现中断。因此将课堂搬进机房和基站不现实,这样就需要将机房和基站搬进课堂,给学生提供能够实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学习平台。通信系统的设备十分昂贵,只有具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承担起设备的投入,所以寻找合作企业时要考察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也要考察企业的整体实力。
(四)实习、就业管理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成功的保障
实习、就业作为高职教学环节的出口是考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否做到了学以致用和学有所归的重要参数,社会、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是其直接反映。实习、就业的管理质量高也会直接影响到招生工作,对于刚出校门走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采用专业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是有效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1]肖运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南昌高专学报,2010(3):115-117.
[关键词]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发展瓶颈;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69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09- 01
0 引 言
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应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通信水平一直较落后,无论是传统的有线互联网通信技术,还是新兴的无线数字网络通信技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才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通信人才的素质,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问题。
1 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1 我国高职通信技术的现状
随着企业对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政府部门加大了高职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近些年来,中、高端人才市场的趋于饱和,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困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及实践型技术人才是目前社会上最为急需的人才。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高职教育要比普通的本科高校教育水平差,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高职类院校,导致了我国缺乏基层技术人员的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实际的高职教育中,通信技术专业因为设备昂贵、更新较快等因素,高职院校通信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达不到教育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进行零距离对接,目前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做要求的能力脱节。
1.2 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高职通信技术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而教育经费的不足,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虽然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考虑到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很多,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高职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借助企业有效资源来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如果实习期间表现良好,可以直接选择留在企业工作。而企业可以获取一批上班即可上手工作的员工,大大缩短了企业新招员工的培训时间,节约企业培养员工成本,从而达到校企互赢。对于通信行业来说,相关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学校如果建立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成本购入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些设备就可能被淘汰,而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教学,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2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瓶颈
2.1 影响高职通信技术的因素
与普通的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专业性更强,学生在毕业后,通常只需要熟练工作的过程,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以及操作技术等。最直接影响高职通信技术教育的因素包括部分高职院校仿照本科院校办学模式,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压缩模式;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模糊不清,导致部分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教学模式仍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照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和教学;老师自身的素质不强,动手能力差;实验设备落后,不能仿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等,此外学生自身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2 高职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改善,通过调查发现,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受到教学设备和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这种情况。此外我国高职院校中,由于整个行业人才的缺失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使得学校很难聘请到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企业经历的双师型素质的老师。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地方政府的调整下,实训基地的建设较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通信技术发展较快,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器材无法赶上技术更新的速度。
2.3 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瓶颈
我国现在已经建成了第三代通信技术网络,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标准得到了应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第四代通信标准LTE,并且开始在一些地区商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通信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随着中兴、华为等公司的发展,网络相关设备的使用,也都是国内公司生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通信行业急需大量的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技术人员的主要场所,是通信网络建设的中坚力量,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我国基层技术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主要是在高职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实验室的设备不够先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熟练地操作最新的设备,这已经成为高职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
3 结 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通信网络,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第四代无线通信标准,因此急需大量的基层技术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高职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瓶颈,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雷霆.对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9):109-110.
1.课程体系不科学。
网络环境下,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结合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多个领域带来了重大影响。而在电子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仍然沿用传统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等,而没有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最新的电子通信技术,使得学生对新设备、新工艺缺乏系统认知,也不具备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教学方法单一。
在电子通信专业教学中,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电子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难以全面了解课程知识体系。
电子通信技术的涉及范围较广,知识点多,若教师只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则难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对电子通信系统的完整认知,降低了学习效果。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电子通信专业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而传统教学方法却只重视理论的讲解,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隔离,使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降低了学习兴趣。
(3)不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网络环境下,电子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教授给学生,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迅速掌握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四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实践型人才,而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很少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
3.实验教学内容落后。
在电子通信专业的实验教学中,绝大部分实验内容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使用示波器等仪器对指定的测试点进行检测,最后得到符合理论原理的实验结论即可。在这种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过多地依赖教材和实验指导教师,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同时,电子通信专业教师不重视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开发,降低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电子通信”专业教学设计
1.设置科学的电子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通信专业要构建起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行业分析—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确定岗位群,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构建一个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的课程体系,并将专业培养方向确立为:掌握电子通信技术理论,掌握通信终端设备及基站设备维护技能,能够从事通信工程安装、调试、运维以及通信产品设计、生产、测试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体现出课程结构宽基础、课程内容实用性、课程比例合理性、课程编排综合性、课程评价实效性的特点。同时,课程模块设置还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性,使其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电子通信专业知识。例如,电子通信专业可将课程体系设置为以下四个递进模块:一是基础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内容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电子电路CAD、数字设备设计等;二是核心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内容为移动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数字通信技术、3G网络建设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等;三是拓展能力培养模块,课程内容为计算机系统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组网实训、通信新技术与业务等;四是综合能力培养模块,包括职业素质与就业训练、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大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更要对这两个环节加以重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应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多为学生创造一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向参与者和探索者转变。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探索。基于这一前提,在电子通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互动讨论式教学法。
教师应当在电子通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适合讨论的教学内容,可先让学生自学,随后在课堂上讲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由此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而且还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演示性教学法。
由于电子通信专业的教学中有很多不易懂的知识,若是只凭借教师单纯地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演示性教学法,通过可视化动画模拟软件进行动态地演示,将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如在微波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相关软件来演示史密斯圆图。
(3)网络教学法。
网络环境下电子通信专业的教学要从课堂和网络两方面着手,并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使各种教学资源网络化,如教学要求、信息、师生交互、答疑解惑、考核管理等,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软件让他们能够下载观看。同时,可建立移动通信、通信原理等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教学素材和职业技能资料。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建设实验教学平台。
电子通信专业的实验室一般都是按照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各个课程的实验室全都自成体系,有完整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电路模式较为固定,实验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以学生主体的电子通信实验教学目标,可基于数字信号处理(DSP)和现场可编程门式列阵(FPGA)开发板,研制以软件无线电技术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平台,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构筑起一个理论联系实际、软件硬件并行、基础与技术互补、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各种功能可借助相关软件予以实现,通过软件加载实现无线通讯功能。该平台主要是由DSP和FPGA两大部分组成,也可在后者中嵌入前者的IP核,并辅以其他电路组成,如I/O转换器、信源选择开关、调试指示器、信道驱动器等。在这种具有开放性的通信平台上,利用不同的软件可以实现多种通信功能,整个系统的升级可通过软件来实现。当该平台建立好以后,在其上能够开设不同的实验内容,如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编码理论等,学生运用以往学过的通信知识,并借助灵活的编程方式,可设计出不同的通信系统。通过该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不但能够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得以简化,而且使用效率也能获得大幅度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该平台能够灵活设计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健全实验教学体系。
在电子通信专业的实验教学中,要转变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适当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构建起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1)调整实验内容。
在电子通信专业中,通信原理、移动通信以及光纤通信课程全部属于一个系列,它们在实验方面也存在很多交叉、重叠的部分,如信号源模块、调制与解调模块、同步模块等,唯一的差别是调制编码方式和传输介质不同。为此,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可将这三门课程的实验进行统一规划,并在实验平台上采用模块化设计,不同课程中的对应模块可相互借鉴,由此能够进一步简化实验步骤。
(2)增加综合性、实用性实验项目。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可在实验平台上适当增加综合性、实用性的实验项目,并开发大型设备平台,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大型的通信设备,突破实验室间的界限,拓宽应用性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动手中获取知识,感受实验过程的乐趣,这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3)安排集中演示性实验。
为了有效锻炼学生对通信网络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安排一些集中演示性实验。对于实验设备较少的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场所参观设备,请专业的通信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和演示,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融合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学院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广泛合作,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立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和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混编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的教学团队,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双证融通、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效.
关键词:
校企合作;师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1通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2G3].通信技术是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4].近年来,4G/5G、NBGIoT、SDN/NFV、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特殊性所在[5G6].选择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是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6].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这些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就业市场,能充分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7];第三,企业经常对客户和商进行技术培训,拥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四,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8].
2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紧随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应用潮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9].依托一家,就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十家,就是与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如兰州电信、兰州移动等;服务百家,就是最终服务于上百家相关企业.
2.1成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建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兴公司给予学校以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指导;学校给予中兴公司以学校化管理指导.校企相互配合,共促合作.在教学方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遵循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准职业人的导向训练、职业定位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2.2共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公司联合建设ICT行业创新基地.校方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企业负责实训平台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基地以通信运营商的商用系统为标本,以通信行业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高度贴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组建了固网实训基地、企业信息化实训基地、移动通信实训基地、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和管理系统,总价值达1032万元,成为甘肃省高校通信技术专业中设备最全、仿真系统最多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于2014年7月被认定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10].实验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全天候学习实践方式,建立了设备高效率使用机制.实训基地在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与有关部门及行业密切配合,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基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师资培训、学生技能集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混编师资教学团队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参与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群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以教师的“增值”实现学生的“增值”.在团队的具体分工上,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中兴公司派遣资深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课程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企业工程师可以作为学校师资办理入职备案,学校原有师资在符合企业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加入企业师资团队.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塑造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老中青搭配、“三师”(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结构优化、开放进取、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体,获得了学生和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3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以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教学规范和人力资源需求,以通信和ICT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与学校专业负责人联合制订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引进企业的培训教材,实行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11].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学校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坚持每年更新,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落实“双证书”建设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2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在内部营造了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中兴通讯电信学院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切实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以通信工程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采用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工程项目的交付过程搬到校园内.课程教学以岗位胜任力为依据,导入学生职业化管理、工程师自主教学、按需培养、MIMPS(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业服务体系等,面向通信行业内的设备生产企业、工程外包商、运营商和代维公司等,培养即懂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12].
3.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企业化办学氛围,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传统的校园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推演仿真教学和三段式项目驱动工程师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变教师主动教学为受邀指导,实现工程教育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学院每年投入经费近5万元,用于开展各种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完全模拟ICT企业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学生完全主导的ICT虚拟公司.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公司顾问,并在资源和运营方面给予协助,而ICT虚拟公司的日常管理均由学生独立负责.结合企业运营实践,引入了KPI管理考核体系,组建专业的兴趣小组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3.4人才培养与行业认证紧密融合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模式.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并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考取ICT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学生可考取的证书有无线技术工程师(分为LTE、WCDMA、CDMA2000、GSM、网规网优等方向)、交换技术工程师(分为程控交换、NGN等方向)、传输技术工程师(PTN方向)、数通工程师(路由交换方向)、接入网技术工程师(xPON方向)等.
3.5依托企业就业联盟,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选择通信行业适合学生创业的机会点,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的思路和基本技能.依托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和人才就业联盟企业分布在全国的行业商和分销商,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近几年内,在保障本专业学生100%就业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和升迁率.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全员、全程、全面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准职业人导向训练,对二年级学生分别实施职业定位和发展训练,以及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通信设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在网络学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双证书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创新合作思路和方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士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6G89.
[2]李衔.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69G172.
[3]王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以德国希斯公司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142G143.
[4]史红彦.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1G32.
[5]陈健,唐彦儒,刘昊.浅析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J].才智,2016(1):136.
[6]齐俊峰.浅谈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9):26.
[7]张士辉.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G190.
[8]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60G63.
[9]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2G135.
[10]周祖才,胡佳.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166G168.
[11]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G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