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时间:2024-01-04 11:53:29

导语:在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与革新工作中,多所院校对学生群体职业技能的培育工作给予关注和重视。小学教育专业身为培育现代化教师的新专业,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作为新的教育目标,学校美育课程身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逐渐受到各高职院校重视。因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习者综合能力及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高低,与其所教学生的素质提高、情感熏陶以及艺术特长培育正相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院校人才培育多样化。

1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必要性

1.1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美的能力

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即经过相应培育,使受教者具备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情操及美的品格。对美的认知不但是审美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审美活动作为人类基础心理活动,追求美好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心理层面的基础需要。但针对“什么是美”这一问题,多数人只有相对感性的定义,譬如欣赏优美的舞蹈、捕捉美好的风景以及聆听动人的乐曲等,均会使受众不自觉的产生美的感叹,但针对美的抽象概念却呈现出模糊不定额度情况。因此,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房中,教师可通过美育课程为学生群体叙述美学价值,使学生可渐渐理解美的定义,进而深化对于美的认知。

1.2有助于提升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体验美不是在感官层面得到愉快的体验,而是经过和美的实际交流互动实现对于精神层次的启迪。从心理学视角上而言,学生可利用主观意识得到感性认知及感性审美的能力,这一能力可将美渗透至头脑中,通过一系列反应,对学生审美能力可落实启迪和唤醒。这就是为何审美过程可使学生获取精神层面额度愉悦,也是实现升华思想与陶冶情操目标的根本因素。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相应专业中,通过美育课程,学生可在实际欣赏中体验美,并在教学活动中借助这种美学启迪达到自我升华,从而通过美育课程激发学生表达美与欣赏美的潜能。

1.3有助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是建设在持续创造美的前提下的,不断探索美作为人类心理层次额度需要,然而部分人因不满足对已定美学框架的制约,在表达美的范围中增加自身思维,由此衍生新的艺术作品与美学观点。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当中,美育的作用不但在于提升学生群体对于美的理解能力及认知能力,更在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认知与鉴赏美作为创造美的关键环节,善于透过美学视角发现美并创造美,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呈现,艺术美感并非于凭空产生,而是根植在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与生活一体化的美育教育背景下,探索如何应用更为多变与灵活的方式展开美育教育,对学生创造美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2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现状

2.1院校体制的约束

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涉及的教学多数均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多数与教育相对应的课程盲目借鉴原有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原有基础上并未做出适当改动以此适宜高职学生,而是强加至小学教育专业当中,教学活动多将理论知识为重点。增添的美育课程本质分散,特异性不足,无法充分看落实和学生自身发展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学生个体实际需要无法呈现,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这一教育方式也导致学生和现实脱节。同时,院校专业课与美育课程融合不足,美育课程和专业课在教学实践层面相错,致使两者难以融合。

2.2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

培育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发展,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坚实基础、素质较高及能力较强的小学教师,是当今多所高职院校的培育目标。但这一目标偏重德育、体育及智育等层面的发展目标,忽视了美育课程中蕴含的艺术类学科。艺术教学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而美育课程则是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发展进程中,美育、艺术教育一直是共同发展进步的。然而,现阶段教育环境下,艺术教育属于美育范围,高职院校在建设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时,往往对于美育课程重视度不足。院校对小学教师的培育目标也极为繁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导致在此环境下培育的教师难以满足国家及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2.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度增加,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也相继开设美育课程。但院校实际培育计划中,针对课程整体设计存在包含大量艺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均隶属艺术类专业层次的实践类选修课。因受院校培育计划约束,选修课的选择准则为四选二,即在美术、声乐、舞蹈及乐器4个课程当中任意择选两门课程开始选修。这一教育现状,必然会导致美育课程设置不够全面性,学生对于自身较为陌生的艺术课程难以深入的学习。

3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策略

3.1培育师资团队,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与师资力量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正相关,要想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最终还需依赖教师来实现。现阶段,部分小学在美育教师团队建设层面可在基本满足教育要求,但由于专业结构性欠缺、学科领头者不足以及职称结构缺乏合理性等因素影响,美育教师团队建设仍需加强。建设一批具备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促进教育发展、革新及培育人才的重点。首先,院校可补充与引进美育方面教师,弥补专业教师缺乏架构性的难题。其次,培育双师型教师与骨干教师,提升美育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与水准。再次,培育美育课程学术领头人,发扬学术带领作用,提高美育学科科研水准与能力。呼吁教师群体参与专业技术支撑晋升等活动,推动美育课程教师团队建设。最后,始终坚持优势互补与内外融合准则,借助“走出去”及“引进来”的用人制度,增加对美育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招录小学一线美育课程相关教师,实施阶段性与周期性教学,吸取先进美育教育的成功经验。

3.2全面展开通识知识教育和美育教育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教师群体师德教育,以及创新学生群体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手段及模式,例如通过实际教学训练、建构优秀和谐师生关系以及锻炼教育工作者心智等。另外,高职教师可深入到小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观摩小学教师实际美育教育,学习先进教育手段,在提升自身道德涵养的同时,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当中有序进行美育教育。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可增设学生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这两者区别于传统的价值观与知识教育,对于学生日后进行小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应在具备社会常识及自然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教学工作储存多方面知识。院校可逐步增加通识知识与美育课程,将通识教育和美育教育重点置于课堂范围内,优化通识教育及美育教育的课程模式,逐步强化两者与专业课程的契合度。

3.3创新培育体系,合理设置美育课程

一方面,取消当前的美术、声乐、舞蹈及乐器艺术类专业层次的实践类选修课四选二额度约束,将其引进专业必选课当中,并合理增添授课课时,使学生可全面掌握多种技能,为提升学生群体综合素养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创办将艺术作品鉴赏及艺术知识讲授未重点的美育选修课程,教师为学生讲授美育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基础,培育学生审美能力,促使其树立审美理念,提升艺术欣赏能力。另外,设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培育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进步,并具备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专业知识牢固、教学能力纯熟、实操能力过强及艺术修养充足的小学教师,以此来促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3.4在美术学科中展开美育实践美术教育身为小学美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应将其视作小学教育专业当中的重要内容。美术身为历史久远的艺术学科,其呈现出人类探索美的过程与追求。美术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培育人才,以及小学素质教育当中的美育价值呈现在多个方面。从学生身体发育视角而言,美术可使学生群体更为直观地体验美,并在追求美中增加学习美术乐趣,提升其艺术素养。从情感发展视角而言,美术身为一种表达艺术的方式,可为学生创设一种美的氛围和意境,并在艺术无形的熏染中提高品质,充实其情感。从心理发展视角而言,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可渐渐摆脱思想与身体层面的惰性,养成积极、正向的心理状态。从美术学科的美育价值出发,院校正在设置课程和美育实践中,应中水美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由于美学知识存在十分深刻的生物学、科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因素,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将理论作为导向,使学生在掌握人类心理和生理状态后,掌握与理解美术教育。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经验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而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的小学教育则备受国家的关注和很多研究工作者的青睐。在孩子的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是班主任,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扮演的是妈妈的角色,他们不仅教给学生们知识,还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时代是孩子们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毫不夸张的说小学班主任可以影响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1小学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发展之际,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而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的小学教育则备受国家的关注和很多研究工作者的青睐。在孩子的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是班主任,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扮演的是妈妈的角色,他们不仅教给学生们知识,还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时代是孩子们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毫不夸张的说小学班主任可以影响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小学教育要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班主任的重视,班主任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成长。而在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着很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班主任要想做好这份工作就要用心地去发现小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并且努力的去克服教育工作中的难点。

1.1读懂学生心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小学班主任,他们的工作的重点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健康的成长。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主体,他们都有各自的心灵世界,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就应时时刻刻关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小学生年龄小,并且缺乏沟通能力,班主任就更要主动接近小学生,和他们聊天、谈心,从而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真实心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比较每个学生的思想心态异同,这样才能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若指掌,这样在班级管理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本班就有这样一位小学生,既不交作业,又常扰乱课堂。找他谈话,也总是以沉默相对。有一次,我找他主动闲谈,讲到他父母时,他非常伤心。原来他父母早已离异,他可谓是无人看管的孤儿。在此之后,我在生活中也尽量照顾他。如今,他能按时交作业,课堂上遵守课堂纪律。我想这正是我关心他、了解他,同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让他这么快取得了积极转变。所以说读懂学生心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读懂了学生的内心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去教育学生,而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沟通,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关心学生和他们聊天、谈心,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他们。

1.2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难点

小学生在道德和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差,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2小学班主任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2.1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是提高教育的关键

在小学教育中,要想提高教育效率就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就应关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理解体会他们的行为。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沟通能力,班主任就更要主动接近小学生,让学生敢讲敢说,从而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真实心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比较每个学生的思想心态异同,这样才能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若指掌,班级管理自然是效果显著,事半功倍。

2.2发挥榜样的力量

小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模仿,班主任的很多言行对他们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学生们很关注老师的一言一行。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正面的影响、传递正能量。班主任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让他们佩服班主任。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就要注重评价、奖罚分明,同时还要经常鼓励学生。小孩子的荣誉感都很强,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实事求是的评价,应该给予奖励的学生一定要及时的给予奖励,可以给一些口头的或者小物品作为奖励。

2.3开展活动强化学生们的团结意识

作为小学班主任的另一工作重点是把班级培养成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而开展学生集体活动是很好的办法。要让班级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还必须适时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说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定期的交流思想,可以让学生们增进感情、统一认识;还可以定期的组织学生与外班级学生进行比赛,这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集体意识,有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集体向心力。班级管理中再为学生们树立一些目标,不只是个人的学习目标,还要有集体目标。让本班与其他班展开比较,培养学生浓厚的集体荣誉感,拥有一种以班级为光荣的情感。

结语

教师这个职业是伟大而神圣的,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因为自己培养出了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但话说回来,当个好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会说当老师很累,当个好老师就更难了。而小学教育作为我国学生教育的基础,它对一个学生的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的小学教育则备受国家的关注和很多研究工作者的青睐。在小学教育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班主任要想在小学教育中真正的做到了教书育人就要充分地了解到他们的工作重点,班主任要真正的读懂学生们的内心世界,经常和学生聊天、谈心,这样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教育的效率,为了祖国的明天培养出更多健康的、有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主编.班级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 语文数学 教育要求 解决对策

现阶段,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小学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课改的要求,如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及其关心的问题,也是教学的难点问题。文章针对小学语数外教育问题,探讨其解决措施,对于更好的开展小学教学,满足新时期发展要求,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现阶段小学教学现状和挑战――共性问题

1. 小学教学发展不平衡

小学教学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小学整体教学的提高。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又可以细化为一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师资力量的不平衡;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师资力量,然而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小学教育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严重失衡,主要表现是东西部师资力量的悬殊,城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大量的优秀师资力量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造成了教育塌陷。第二,重视程度的不平衡;受到观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小学教育的程度,各地也有明显的差别,一些地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而忽视小学基础教育,这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不科学

小学教育教学方法也饱受诟病,对于学生的培养,现代课程改革强调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然而在小学课堂上,多数老师,特别是老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一言堂,以教师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这极大的阻碍学生自主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学方法强调与时俱进,对于多媒体教学和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并未得到全面的开展和应用。

3. 小学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了更多新的要求,然而小学教学的教学目标并未实现与现代要求接轨,重点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许多教师并未明确。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小学语数外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个性问题

1. 语文教学的个性问题

现代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修订明确指出,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验性课程。指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都不到位,一方面,教学过程并未将语言的交际性得到发挥,没有给一些学生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人文性的缺失,未能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意义。

2. 数学教学的个性问题

数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学习,新课改指出,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其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强调的案例都是非常老旧的简单案例,并未和实际案例相结合。造成学生学完之后,会背乘法口诀表,但是却不会算价格的尴尬局面。

三、小学语文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1. 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师资力量是提高,是保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各地区师资力量的悬殊,应积极的扭转这一局面,一方面,打破教育壁垒,保障公民享有共同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优秀的教师流向教育落后地区。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各地教育部门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2. 强调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真正的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其次,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最后,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这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适应性。

3. 明确小学教育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教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个知识点那么简单,更多的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养,让学生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发展的需求,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教育和社会接轨。

4. 知识人文性和应用统一

学科的人文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既要把学科当做一门学科来学教,也要把学科当做一门技术来教。例如语文教学,一方面,努力发挥语文的语言文学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三观的塑造,另一方面,把语言看做一个交际工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 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更是学生,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数学教学中,引入大量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最终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6. 强调知识严谨性、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随意的主观发挥,而丧失了学习的实际意义,不能以失去知识的本来面目,换取一时的知识学习。

总结:

第4篇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地方院校 就业

从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至今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隶属大概有三:“一是由原来的中师逐级升格而成,如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二是由一些重点高师院校直接设立,如首都师大、上海师大等;三是中师与地方高校合并升格之后设立,如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院等。与前两类主体相比,这类地方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分享高校资源的同时,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该专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就业形势的角度来探讨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最初设立的几年里就业形势良好。如2002年,江苏省首届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时江苏省各名牌小学争抢的对象,所有毕业生都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单位”。但随着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院系的增多,“到2008年,该专业就业率已经低于全省本科平均就业率的1.02%”。造成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出自专业自身,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科定位不强、学科专业知识较弱、教育教学技能差、师范性较弱。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的什么基本技能最重要,43.39%的新教师首选‘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有38.26%首选‘组织管理能力’,还有10.53%首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工作以来最想得到补充的知识是什么:新教师首选‘所学专业方向的知识’的比例最高为22.33%。”这些现状也反映出了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新兴专业,直至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才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些地方院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置,没有深入的思考设置本专业的原因、优势与不足,不明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而只是简单地复制其他一些重点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然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仍是合并升级前中师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在保留自身的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较低,很多教师甚至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与学术性失调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专业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仍然有待提高;学科专业方面多教授课程论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学科具体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比重低,且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单一,最终仍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院校应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这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定并坚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精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并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复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力军,必须树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既要重视学术性,又要重视师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合理实施并加强通识教育类课程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假如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人,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人的血液,专业教育则是人的骨骼,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正确的指引。”通识教育类课程有利于小学专业学生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授

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仍是以某个学科教师的身份进行教育教学的,在教授本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文理哲等方面的知识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地方院校应加强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减少纯理论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真正学有专长,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避免学生泛泛而学却学有不专的现象。

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凸显师范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把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能力。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该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进行,在校内通过微格训练环节加强学生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的技能;在校外可以与地方小学合作,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切勿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三)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地方院校应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且保持教师原有的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范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招聘优秀年轻教师以实现老、中、青教师队伍的良好衔接。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智慧、教育情怀、教育艺术、教育耐心,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智慧,包括精深的专业智慧、广博的文化智慧和必备的教育教学智慧。孔子有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地方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升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瑞祥.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2]李伟.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与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4).

第5篇

关键词:说课技能;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1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对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其说课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有:

1.1说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悖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本科学习的,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和访谈可得知,有80.1%的学生表明开设过说课理论课程,但是只有15.2%的学生参加过说课比赛,有40.7%的学生写过说课稿但是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而有42.8%的学生没有写过说课稿也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虽然80%的学生都进行过说课技能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将近一般的学生没有书写过说课稿,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说课技能的实践培训,说课技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结合。

1.2师资整体素质及能力不够降低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并没有讲授教师专业专项技能的专门教师,在访谈中也可得知,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所教授的都是比较笼统的教师技能,且每个技能分配的课时很少,讲得多但是不够深入,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训练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1.3教学环境与资源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针对某大学小学教育本科生培养情况调查分析,可支持说课技能的培训的有专门的说课技能教材、多功能教室、校内授课教师、学校的学习氛围等,但是通过调查可知仅有较少部分学生表明在说课技能培养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多功能教室,有部分学生表明没有专业技能实践和训练的平台和机会,也没有校内、校外专业课指导教师,学生反馈的这些问题暴露出了学校在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上对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的诸多制约。

1.4技能类课程的设置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可知,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理论课程中有开设教师专业技能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对专项技能的专门培训,也少有专项技能的专门教材。专业实践类课程只有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且微格并不经常使用,教育见习随机性强,对学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限制。

1.5中师阶段的培养有待开发

中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也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有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小学教师。由调查可知,调查对象中有大约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中等师范学校获得中专学历,然后考入本科学校的,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表明中师阶段虽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说课技能培养,但中师阶段有关教师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本科的继续学习,由此可见,中师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是本科阶段的预备,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说课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2.1总结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路

2.1.1明确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视说课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小学教育人才。说课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是高校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学校应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培养,多增加说课训练机会,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教师技能,为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打实基础。

2.1.2归纳培养经验,创新培养模式

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显示出了对高质量小学师资的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并重集体成长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教学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新思路。

2.2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师队伍

2.2.1提高教师的水平,完成培养任务

既然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那么小学教师的培养也应该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要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时必须配备更高层次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改善,例如聘请教师专业专项技能培养教师或在教学一线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2.2.2增加特级、骨干教师互动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多数为一线普通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高校应与小学特级、骨干优秀教强强联合,增加小学教育本科生深入一线教学、训练教师专业技能的机会,形成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能力和指导小学教师技能的模式,为培养未来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保障。

2.3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训练机会

2.3.1巩固理论基础,增加实践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以及各种比赛中处处是说课技能的用武之地,可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极其重要的必备技能。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说课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多数是在教师专业技能课中一提而过;每学期一次的微格教学虽然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基本上起不到提升教师说课技能的作用;每学期还有一周的小学见习实践,但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也没有起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小学应该在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例如增加微格教学频率,与校外见习、实习学校实施一人对一班的培养计划、增加说课比赛或模拟招聘会等。

2.3.2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

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能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教师技能强、专业素养高,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优秀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该积极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动员一切师资力量支持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提高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的使用频率,分配有说课比赛评委资格或经验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等。

2.4调整课程结构,做到全面发展

2.4.1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较小,每学期仅有一门比较笼统的教师专业课程,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也体现不出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空有理论没有训练是不能够培养出教师专业技能强的小学教师的。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增加教师技能类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中不畏惧讲台,没有紧张情绪,面对任何教学对象都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体现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2.4.2调整课程的结构,加强校内外实践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当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可以拓展到校外。校外相对于校内的教学和训练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校外是教育前线,对于师范生来说是真正的锻炼平台,不仅接触一线小学的实际教学,还有真真切切学习知识的小学生,对于即将成为祖国花朵的护花使者的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来说,多到一线小学进行磨练才是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最好办法。校外的见习可以和校内的理论课程相互对应,做到校内巩固教学加强,存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

2.5利用中师的培训,促进更好发展

2.5.1巩固中师阶段的学习成果

小学教师的培养层次越来越高,从中师到本科不断提升,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是虽然距离本科培养的小学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即使在中试阶段没有接受过说课技能或者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也对小学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中师阶段培养结果之上继续进行本科层次的继续学习的话,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形成校———校联手,培养优秀小学教师

要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需要中等师范院校和本科师范院校两个培养层次联手合作。中等师范院校可以主动向本科层次培养院校看齐,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师阶段的提升,如果本科培养的都是接受过中师培养的师范生,那么本科的培养将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两个层次的学校可以形成互助关系,达到双赢,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小学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3结语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小学教师就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师专业技能,各大高校在对小学教育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师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有时更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一点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胜任新时代对小学一线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会平,梁伟.浅谈高等教育中“说课”的作用[J].商情,2012,18:165.

[2]赵宝荣.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范丹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第6篇

“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举办的,……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儿童,认识他们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要求。”〔1〕儿童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教师了解儿童,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恰当地运用儿童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教育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中对人的不重视,教育中单纯注重知识学习和智力的片面发展,而且“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2〕小学教师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小学生,当让他们谈谈小学生的需要时,许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角度来推测”。〔3〕为使教师充分认识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以及对未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乃至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是为了促进小学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要学会“教什么”,更要学会“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好”,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育好人”。为了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要学会成为“长大的儿童”,能把自己“变成孩子”,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4〕但当前一些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还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定向在小学’在大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够明显。”〔5〕“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6〕笔者在对某校小教师范生在小学实习的表现进行调查时,一些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反映实习的部分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言,通过听师范生的课和与其交谈,发现缺少儿童化语言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师范生缺少对儿童实际的、具体的认识,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教育教学中也不太会从儿童的情况出发,不能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因此,培养师范生重视儿童、正确认识儿童,能采用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小学教育专业需要构建儿童化教育。

二、儿童化教育的内涵及构成

所谓儿童化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深入掌握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能从儿童的角度认识世界,并掌握儿童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儿童化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儿童精神的教育、儿童视角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一)儿童精神的教育

所谓儿童精神的教育,是指使师范生树立以儿童为主的精神,并深入儿童精神世界,从儿童本身看待儿童,以儿童为教育的起点,在教育中尊重儿童,平等对待儿童,以儿童为成长的主体,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儿童精神的教育主要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儿童视角与儿童化方法的教育

儿童视角的教育重在培养分析儿童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促使师范生主动从儿童的位置和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用成人的眼睛代替儿童看世界。例如能蹲下身来以儿童的高度和眼光看世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是指师范生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儿童成长规律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采用儿童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育和教学。例如,能根据儿童思维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玩中学”等教育和教学方法。

(三)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儿童化语言的教育主要是对师范生进行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儿童化的口语与体态语的培养和训练。儿童化的口语是指用简短、清晰、具体形象、浅显、幽默的语言,亲切柔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体态语是以微笑、可亲的表情、适当的手势和身体姿态,恰当的空间距离与儿童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语言是儿童乐于和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师范生需要特别进行儿童化语言的教育和训练。

三、“儿童化教育”的构建

(一)建立以儿童发展为线索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当今师范院校中教育类课程是“‘专业’的附属品”,〔7〕教育类课程不太受重视,内容较落后,“教育类教材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教,较少涉及如何学。”〔8〕教师的教育方法脱离实际,更多是理论的讲解,不利于儿童精神的建立和儿童视角的形成,也影响到儿童化方法的形成。教育类课程应注重联系儿童的身心特点,应借鉴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结合每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学习内容而定。”〔9〕教育类课程联系小学实际,联系儿童实际,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主,使师范生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实践中能对儿童实施良好的教育和教学。同时要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教育类学科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方法(74.4%)”,但却是“师范生认同率是‘0’的‘纯理论教学’”〔10〕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到小学实践、调查等相结合,使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有所用。积极探讨教育类课程的多样化评价方法,改变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完就忘的情况。

(二)专业课程突出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和训练

高师院校近年来重视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范生将面对的是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将来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越高。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11〕而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缺乏对小学各学科所涉及知识及小学生知识状态分析,造成师范生在知识准备和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困难。”〔12〕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只局限于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针对性的进行儿童化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科学教育》等课程的教育和教学中,要充分建立在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上,教学突出和小学儿童的联系,突出实践性训练。例如,如何采用符合儿童提问和交流,如何组织儿童讨论,具体的教学如何依据儿童来展开。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小学合作研究,甚至可以让儿童直接参与和提出建议等形式。

(三)建立儿童化语言训练课程及标准

目前,一些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普通话》、《教师口语》等课程中的内容和训练没有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忽视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小学儿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化语言”的训练,缺少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调、语言、表情、姿态的训练。因此,在《普通话》训练的基础上,开设《小学教师口语》课,对儿童化口语和体态语进行专门教育和培训,并给予充足的课时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建立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师口语训练上采取符合儿童思维和语言特点的表达方式,在语速、语调、语气、遣词用句上进行训练;体态语上对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进行训练。此课程最重要的是进行实际的训练,可采用个人练习与小组练习相结合,采取深入小学和儿童交流的方式进行提高。

(四)建立以儿童为主的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

目前师范生教育见习和实习主要学习的是做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习生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常围绕‘我怎样教’而不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13〕缺少对儿童的分析,缺少对儿童学习的认识。改革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儿童,突出以“学”为主。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以“学”为主,以儿童为主,重视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研究儿童如何学习,实现教育教学以儿童为起点,学习如何促使儿童更好的学习,学会促使儿童主动的学习,指导教师要以此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学生成绩做出评定。第二,开展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一对一的“手拉手”活动。组织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交朋友,要求师范生每周和儿童见面一次到两次,进行交谈、玩耍、学习互助等活动,要求能了解儿童的语言、需要、爱好、性格、情感、行为特点等,做好交往笔记和反思记录。这个活动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一直持续开展到大学四年级,使师范生生动而深入地认识小学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第三,开办“星期日义务小学”。〔14〕应高校依托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采用免费方式向社会招收小学生,在学校内举办数学活动、美术与手工、写字与书法、舞蹈、英语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开展,每学期举办一期,学生具体组织实施,教师担负指导和帮助,师范生重点学习如何针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

(五)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合作制度

“高师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大学毕业直接走进教学课堂,他们没有亲身的小学教学体验,这自然会影响教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15〕不仅仅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其他专业教师也存在这种情况,而且教师与小学的联系较少,使教师对小学不了解,对儿童不了解,对儿童的认识往往停留于理论上,对儿童的发展缺乏清晰的、实际的认识,影响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因此,“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必须改变封闭自守的学术方式,走出大学校门,深入到小学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掌握小学教育问题,明确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向。”〔16〕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的合作制度,使教师深入小学开展教研活动,甚至可以让教师深入小学一线进行教学和管理,去小学执教,使教师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儿童不同时代的要求和特点,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使教师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时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通过合作“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17〕

第7篇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国外;教育发展

一、国外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从教育内容上来说,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由各州制定基本纲要。在多数州由地方学区教育委员会决定学校的详细的教育内容;从教育目的来说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是以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作为重点,同时帮助儿童发展一股的社会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小学所设的科目有英语、数学、社会、自然、外国语、美术和应用艺术、卫生和体育等。现在大多数州都作出规定要对学生进行测验出教师负责评定分数并决定升级或留级;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小学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相对来说在低年级强调小学生的活动运用“发现法”比较多。在小学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闭路电视、录音机、电影、幻灯、语言作业室和微型计算机等已被广泛地使用。

二、国外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历程

1、美国。美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可以从课程理论的变革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和学科中心课程作为美国课程理论的三大流派,在不同程度的历史时期主宰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方向,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历经 4年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 《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教育标准》全面体现了美国把科学教育植根于中小学教育中,从根本解决国民科学素养的指导思想[1]。

2、日本。近百年来,日本进行了三次重大教育改革。一是明治 维新之后颁布实施的近代学制;二是二战之后全面学习美 国的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三是 20世纪 80年代的面向 21 世纪的全面改革。日本1987年学校课程的全面改革是面向21世纪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要主让学生掌握人的形成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内容,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根据这一方针。1987年11月,日本学校课程议会提出了改善课程标准的4项具体目标:培养情操高尚、体魄健全的人 ;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学态度和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注 意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础的基本知识技能,充实 发挥个性的教育;加深国际理解,重视培养尊重日本文化与传统的态度。

从外国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模式的变革呈现出的一种从单一到多样的趋势。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传统教学模式 ”主导的教学实践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问题教学模式 ”的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 。直在“传统 ”与“现代”之间来回做“钟摆运动”[2]。

三、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经过对国外中小学教育历史的了解,我们了解到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他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实事求是地了解他们在这方面的做法 ,对于我们实现“科研若校 ”,推进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待还孩子方面,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或者说家长和孩子比较平等。有一次我们去一个白人家庭做客,主人家里的一位孩子很有艺术才能,主人很想让他的孩子给我们展示一下,但孩子不愿意,主人只好跟我们说对不起,丝毫没有责怪孩子的任何表情。家长总是给孩子许多鼓励,表扬。即使批评也是以理服人,孩子若有一点进步就给予很大的鼓励。可以说那里的孩子是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在学习上,澳洲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会太在意。他们允许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不会逼着孩子去接受自己不喜欢或者是不愿意做的事情。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方面,中国教学方法主要是满堂灌填鸭式的传授知识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西方主要是寓教于乐注重引导循循善诱每个孩子都可以施展自己的天性注重创造性的培养。

东、西方中小学教师角色定位不同,中国的孩子被要求要尊敬师长上课不得顶撞老师见了老师要主动问好甚至行低头礼。说老师讲错了是最大的忌讳如果让老师下不来台的话会被严肃批评。而西方学校师生是朋友关系老师和学生见面像朋友西方学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在我的观点看来,老师不是总之对的,应该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西方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注重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中国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方面实行统编教材、追求标准答案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视英语和数学,这点上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这点也与迎合了我国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旭红,许红峰.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福建体育科技第23卷第2期

[2]教育部重点课题“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研究”研究成果述评

第8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职业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1-000222-02

作者简介:赵阳(1991-),女,吉林省松原市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同样经历高考严格选的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却出现了分化,并且经过调查,这种分化与学生的职业兴趣有关。早在1959年,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便提出了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所谓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类专业或工作所持的积极态度,不同的人对不同职业或同一个人对不同职业都可能抱有不同的态度。

一、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兴趣缺乏的原因

(一)专业选择存在盲目性

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入到自己所向往的学校,无法就读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因此盲目的填报了志愿,在进入大学后,难免存在消极抵触的心理,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不仅耽误了自己,还浪费了美好的大学生活。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大部分会从事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如果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没有学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出现错误。

(二)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不积极

现有就业政策对师范生的就业方向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即绝大部分师范生毕业后都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意向并不都局限于小学教师,其中不乏一些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并不积极。对未来职业的这种态度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一些专业类课程上。这是导致学生职业兴趣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对教学、考试模式不适应

大学生的时间基本上是靠自己来支配,因此学生要有一定的合理支配学习与娱乐时间的能力。然而,有的同学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考试前“临阵磨枪”,使得成绩不理想,而成绩不理想又导致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并最终导致学生职业兴趣的缺乏,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另外,现在的考试主要采取闭卷、书面的形式,考查的内容中书本知识占了大部分,而实用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少,由于学生智力倾向的不同及学习侧重点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擅长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必然存在一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因不擅长书面考试的形式,而得不到理想的成绩,导致他们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兴趣逐渐降低。(四)职业态度存在性别差异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认同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生对于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高于男生,他们相对于男同学更愿意主动接受小学教育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以及更积极的深入到小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要关注性别差异。

二、培养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兴趣的策略

(一)入学前在专业选择上提供有效的指导

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对大学各个专业的特色、对学习者的要求、课程设置等情况都缺乏了解,他们所能得到的指导和有效的信息是极少的,这就使得他们在专业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盲目性。进入大学后如果发现所学的专业与自己原先的设想有较大的差距,往往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入学前在专业的选择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能使学生寻找到真正的志趣所在,又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这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又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二)身临其境,体会教师的职业魅力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一条难得的认识社会的途径。高师院校可以多多安排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到各小学校进行实践学习,使学生身临教育情境之中,去感受真正的小学课堂,与学生一起上课、玩耍,体会教师职业的魅力。其次,实习的所见所闻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其中必定有他们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宝贵经验。学生亲自参与到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而不再是“纸上谈兵”。见习使学生们了解到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小学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提高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主动、自觉地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

(三)注重培养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品格

师范生职业品格的培养是指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职业品格加以影响的过程。在师范生教育中,职业品格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础,要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念,通过理念的确立激励学生立志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两者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新时代教师职业品格,进而培养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作为要在人心上刻画的未来教师,将是一个神圣又慎重的职业。小学教师尤为如此,小学生无论身体还是生理上的发展水平都尚不健全,就需要教师的教导和约束,这不但需要耐心,更需要方法和知识。然而,对于知识的学习,正如俗话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兴趣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探索的积极动力,因此,培养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就显得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范士龙.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

[4]蔡志凌.“90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3(3).

[5]郭翠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J].教师教育论坛,2014(12).

[6]张爱卿.组织行为学[J].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7).

第9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小学 课程

在农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但是,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教学组织形式小学化。据调查,农村学前教育除乡镇人口集中的集镇外,大多数村小学都实行学前儿童与小学生混班教学,形成一种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复式教学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教学目标和内容小学化。据了解,许多学前班或小学混班的学前儿童使用的都是一年级教科书。他们经过学前一年教育后,几乎学完一年级的全部课程。三是教学方法小学化。多数学前班教师或小学教师,把学前儿童当成小学生,把学前教育当成小学教育的提前。四是评价小学化。学前儿童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都希望子女早读书,多认字,会识数,他们以儿童接受知识多少来评价学前教育的好坏。有的学校用一年级试卷检测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依据。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混杂。山村小学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教师组成,一部分是在社会上聘请的初中毕业生,他们都没有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缺乏学前教育必备的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缺乏学前教育组织和管理能力,再加上学前班实行“以班养班”的待遇机制,使得他们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另一部分是小学教师。学前儿童混编在小学班里,与小学复式教学。小学班本身的多级复式,小学教师教学头绪多,任务繁。如果对学前教育区别教学,就等于又多了一级复式。在这种情况下,学前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差。农村学前班无玩具,无活动器材、场地,教师只有一支粉笔、一本书,无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三是管理松散,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管理范围,也未列入基础教育管理范围,因而无论是哪方面的督查,都不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