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环境的影响

时间:2024-01-04 15:10:15

导语:在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1篇

2009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6.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42万人;全区GDP为114.73亿元,人均GDP为2.09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44元。根据南川区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特点和产业规划,南川区可划分为三大类区: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主要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黎香湖为核心的20个乡镇;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主要以东城、南城、西城三个街道为核心的5个乡镇(街道);南部金佛山区,主要以金佛山为中心的金山、头渡、德隆等9个乡镇。南川区的土地利用总体战略目标是在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土地利用。稳住耕地的基础地位,保住农业生产地位;以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为控制,保障基础设施用地,特别关注城市和工业用地的健康发展。目前,南川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鉴于其特色生态旅游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区的发展目标,本文选取南川区作为研究区域,对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对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对南川区规划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研究方法

2.1栅格单元

采用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可以把行政区内部各指标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列入其中,打破了行政界线的限制和约束,使指标具有空间性,能结合GIS把评价结果落实到每一个栅格单元中[9],从而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在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栅格化过程中,通常采用主要类型法、中心点法、重要性法、长度占优法和比例分成法对栅格进行赋值[10],综合比较这几种方法,为了保证栅格内各土地利用类型无面积信息损失,本文采用比例分成法对栅格单元进行赋值。比例分成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每个土地利用类型单独生成一个栅格数据,各栅格数据中每一个格网的值源于该类型要素在本单元中所占的面积比例。

2.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起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土地这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包括农用地、水体、草地等在内的生态功能,因此对这些用地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变化进行核算,可以定量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土地利用规划用途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类的生态服务价值,将南川区的土地类型整理合并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体6大类。由于裸地和交通用地的生态价值很小,故本文中不考虑其生态服务价值。参考Costanza[12]、冉圣宏[6]、陈仲新[13]等人对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结果,并根据式(1)进行适当修正,确定南川区各种土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单价,并将南川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10项。

3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1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南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本轮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的基础数据采用的是2009年南川区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规划年数据采用规划方案确定的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评价选取的数据主要包括基期地类图斑、土地规划地类、基期线状地物等面状和线状矢量数据。

3.2数据处理

3.2.1比例分成法评价模型根据南川区区域特征和区内各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在ArcGIS9.3平台中按平面坐标和区域范围建立大小为100m×100m的格网,建立格网单元编号字段,并通过Fieldcalculator计算赋值。采用Overlay空间叠加分析工具,将格网图层与基期地类图斑、土地规划地类分别进行叠加,计算各图斑内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通过属性选择工具输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栅格图层,利用格网面积、地类所占比例和该地类单位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各格网该地类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后通过外部表格连接法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累加赋值给各格网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服务价值对格网图层栅格化,得到基期年和规划年各格网单元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栅格图层。

3.2.2规划前后生态环境状况

分别计算各格网单元规划基期年和规划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并据此将生态环境状况分为优、良、一般、将各格网单元规划年与基期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相减,并求得其所占基期年值的比例,得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幅度。

4评价结果与分析

对研究区域基期年和规划方案规划目标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类型数量与结构上,研究区域在规划方案实施后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好,全区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从基期年的101157.13万元上升到规划年的108936.49万元,提高了7.69%(表5),说明该规划方案对南川区建设特色生态旅游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区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得出规划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值和其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5,说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对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该规划方案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该规划方案中通过生态绿地和防护绿地等生态工程建设、土地整治、金佛山水库建设和为建设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园区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大增加了园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用地的规模,生态用地总面积比2009年增加了7790.73hm2,总规模扩大到108756.15hm2,尤其是林地规模的扩大对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其面积增加了12361.12hm2,生态服务价值贡献值增加了6722.87万元。同时,该规划方案中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减少了603.65hm2,通过土地整治,有3136.93hm2的农村居民点得到综合整治,其中规划至耕地1591.22hm2,林地826.62hm2;且新增农村居民点控制在1948.53hm2,新增城镇用地控制在741.65hm2,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1012hm2。城乡建设用地总体规模的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占用耕地面积得到合理控制,有效地增加了耕地和林地等生态用地的规模,并很好地促进了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这也很好地促进了全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

南川区在规划基期年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的地区占全区面积的44.24%,52.28%的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地区仅占全区面积的3.48%。规划目标年生态环境状况低于一般水平的地区下降到45.32%,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的地区占51.03%,并且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地区所占比例上升到3.65%。同时,比较基期年与规划目标年,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R为正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比例高达92.32%,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好的区域更是达到了13.09%;而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R为负的地区仅占全区面积的7.68%,只有2.65%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差,说明该规划方案对全区的生态环境整体状况产生了极大的有利影响。从图1—2可知,基期年和规划年南川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均以南部金佛山特色生态旅游区为最佳,北部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次之,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最差;这主要是因为方案中南川区规划前后生态服务值最大的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金佛山区,生态服务价值次之的耕地、园地等主要分布在北部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服务功能较低的建设用地则相对集中分布于中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区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地区则主要集中在龙岩河、黎香湖水库、肖家沟水库、金佛山、楠竹山、山王坪、黎香湖等主要河流、重大水库、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城市规划的绿心绿带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由图3可知,南川区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在规划期间无明显变化,但明显好转的区域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在新规划的金佛山水库、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如金佛山区、城镇和场镇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生态绿地区等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林地和水体等生态用地的增加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有利影响;生态环境状况变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等生态用地的地区,尤其是新增的龙岩河、水江、南平等工业园区和南涪铁路、渝湘高速等交通用地周围表现的最为明显。

5结论

第2篇

摘要:

通过设置对照(只栽桃树不种草)、生草栽培(栽桃树种植百喜草)和常规耕作(油菜-棉花轮作)3种不同处理,测定土壤硬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地表径流量和干土流失量等项目,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前相比,果园生草处理使土壤硬度降低19.69%,土壤有机质增加23.44%,高出对照40个百分点;生草处理土壤流失量分别是对照、常规耕作处理的1/60、1/88;生草处理土壤的保水能力是对照和常规耕作处理的2~5倍;果园生草栽培对改良果园土壤、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果园;生草栽培;土壤生态环境;土壤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分布较广,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1],土的流失量每年仅黄河就达16亿t[2]。大量土壤被冲刷,养分淋失,造成耕作层变浅变瘦和湖泊、河流淤塞。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人类不断地向山坡地及较贫瘠地区扩张。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丘陵农业资源开发,其中,果树果园已成为丘陵地区的一大特色产业。由于种植水平有限,有的果园杂草与果树并生,相互竞争生存、生长条件;有的果园使用化学药剂除草,果园寸草不留,引发土壤冲蚀与污染。果园生草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果园土壤管理方法,19世纪中叶始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于开沟旋耕割草机问世,解决了割草问题,加上果园喷灌系统的发展,这种果园土壤管理模式在美国得到大面积推广。随后,世界果品生产发达国家新西兰、日本、意大利、法国等果园土壤管理55%~70%采用生草模式[3],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及经济效益。果园生草是果园土壤管理制度一次重大变革,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果园生草作为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在全国推广,建立了许多典型示范样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践中清耕果园面积占果园总面积90%以上,果园生草尚处于试验与小面积应用阶段[4]。本研究开展果园生草栽培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探索种草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结构、保水保肥及减少雨水径流量、控制水土流失的影响,以期让农户了解果园生草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提高果园土壤管理技术水平提供借鉴,为果园生草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试验于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乡干果场(东经119°07′,北纬31°56′)坡度为10°的岗坡旱地进行。该生态区属北亚热带中部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干湿冷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裕,无霜期长,雨水丰沛,光照充足,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气温15.2℃,日平均气温高于10℃的作物生长期平均为226d,总积温4859.6℃,高温年可达5270℃,无霜期229d。年降水量1059mm,常年各季雨量分配:春季256mm,占24%;夏季498mm,占47%;秋季194mm,占18%;冬季112.0mm,占11%。光照常年平均2157h,日照百分率49%,光照的四季分配:春季506.6h,占全年23%;夏季全年光照时间最长、强度最大,总时数为683.3h,占全年32%;秋季光照515.4h,占全年24%;冬季光照最少,总时数461h,占全年21%。土壤为第四纪下蜀黄土发育的马肝土(黄棕壤),试验前0~20cm土层土壤基本性状:有机质13.6mg•g-1、全氮0.76mg•g-1、速效磷10.25mg•kg-1、速效钾112.1mg•kg-1、pH5.26,属中低等肥力土壤。

1.2试验设计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只栽桃树(对照),杂草长出后人工拔除;处理2:栽桃树种植百喜草(生草栽培),前期人工拔除杂草,百喜草在6月、8月各刈割一次,割下来的草覆盖在桃树下,桃树3年龄,栽植密度3.0m×4.0m;处理3:常规耕作区,栽植桃树的同一坡地(紧靠生草栽培区),设置同样小区不栽桃树,实行油菜-棉花轮作。各处理3次重复,小区坡度为10°,面积为3m(宽)×20m(长),各重复按照1~3的顺序在同一坡面依次排开;在各小区斜坡下方用水泥混凝土浇筑3.0m(长)×0.4m(宽)×0.6m(深)的积水池,承接径流雨水,各小区间埋石棉瓦隔离,以防径流串流。

1.3测试项目和方法测试项目为土壤硬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含量、径流量和干土流失量。20cm×40cm取样坑挖50cm深,做一垂直面,然后分层取直径50mm×高50mm、容积100cm3的土柱,立即盖上盒盖带回采用断裂法测量土壤硬度;采用常规取土土钻(直径约3cm)取样,采用外加热-K2Cr2O7容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铝盒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每次下雨结束后立即测量积水池中水的体积,计算径流量(积水池中水的体积/小区面积),同时,从水池中量取1L搅拌均匀的水,带回蒸干测量干土流失量。

2结果与分析

2.1果园生草栽培对土壤硬度的影响土壤硬度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土壤硬度大小直接影响果树生长,硬度越小越有利于果树根的延伸,便于果树根吸收更多的养分。考虑到草根主要分布于0~20cm土层,而桃树根主要分布于0~30cm土层[5],对土壤硬度进行分层测试。由表1可知,桃树下种草处理各层土壤硬度变化缓慢,土壤硬度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加,而对照处理从5cm以下各土层硬度显著大于栽树种草处理。种草处理有大量的草根留于土壤,腐解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土壤变得疏松。随着土层加深,草根逐渐减少,土壤硬度增大。对照处理仅有桃树根在土壤中生长、延伸,土壤有机质以分解为主,造成土壤硬度变大。这与王敬根等[6]研究结果相似。

2.2果园生草栽培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之一。果园生草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种草处理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远远高于对照处理,其中0~20cm土层高17.61%,20~35cm土层高119.44%,35~50cm土层高46.30%,差异极显著(表2)。种草处理有大量的草根及枯叶残留或进入土壤,部分缓慢矿化为桃树提供养分,部分腐殖化成为土壤有机质,廖绵浚等[7]曾有类似报道。由于草根大部分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造成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增幅不同。与试验前相比,种草处理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增加幅度提高。各处理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纵深比较,对照从20cm往下层出现突降,果园生草从35cm层开始出现突降。而对照处理仅0~20cm土层有少量增加,其余各层均有所下降,而且在20cm以下就出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突降,果园生草草根大部分集中于表层,随土层加深,草根逐渐减少,而对照处理桃树不断消耗养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由此可见,果园生草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起着积极作用,这与赵钢等[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3果园生草栽培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9月份连续干旱21d后各处理土壤含水量见表3。0~10cm土层生草处理土壤含水量为24.40%,而对照及常规耕作区分别为10.20%、5.33%;10~20cm土层,生草处理土壤含量为23.40%,与表层相比稍有下降,而其他2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3.5%、8.27%,与表层相比有较大幅度增加。在连续干旱条件下,生草处理一方面有利于土壤含蓄水分,另一方面可通过草根的吸收及草根周围形成的毛细管作用使地下水连绵不断地往上输送,从而保持土壤各层含水量变化不大,上层含水量甚至略高于下层土壤,而对照及常规耕作处理土壤含水量却基本遵循从上往下递增的趋势。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与土壤硬度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

2.4果园生草栽培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由表4可知,处理1(对照)、处理2(生草栽培)、处理3(常规耕作)全年地表径流分别为178.00、59.64、81.75mm,径流率分别为21.04%、7.05%、9.66%,全年每公顷土壤流失量分别为19.715、0.328、28.814t。无论是径流量还是土壤流失量,对照远高于生草栽培,对照、常规耕作土壤流失量分别是生草栽培处理的60倍、88倍,差异极显著。若把全年分成1~5、6~8、9~12月3个时段分析,1~5月径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1、处理2、处理3,而干土流失量依次为处理3、处理1、处理2。这主要是因为5月前果园生草没长好,对雨水拦截功能表现不明显,而春天耕种突出,所以常规耕种土壤流失最重。在雨季集中、暴雨较多的6~8月,果园生草处理对拦截水土流失的功效表现突出,径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处理1、处理3、处理2,而干土流失量依次为:处理3、处理1、处理2。生草可以蓄积水分,减少雨滴直接到达地面,增加地表阻力,对径流产生减缓作用,增加雨水与土壤的接触时间,从而增加降水的土壤入渗量,减少径流量。这与前人研究[8-11]结果相类似。

3小结与讨论

果园生草栽培,大量的草根残留于土壤中腐烂分解,可为桃树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同时,部分有机物质通过腐殖化作用成为土壤有机质,有机质与土壤颗粒结合,形成团粒,土壤结构改善。草根主要集中于土壤0~20cm土层,桃树根系集中于0~30cm土层,造成在0~20cm土层,对照处理土壤硬度显著大于生草栽培处理,而随着下扎草根的减少,在20~50cm土层,土壤硬度虽有差别,但差异变小,生草栽培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明显。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本身有机质含量减少,草根量虽然减少,但草根增加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增加的比例较大,而对照处理的增加比例却较小。生草栽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硬度,有利于土壤团粒增加,使土壤变得疏松,赋予土壤较好的保水保肥功效。果园生草栽培,生草覆盖果园土壤表层,雨水经桃树及草两级拦截缓冲,对土壤基本没有冲击力,很难带走泥土,雨水缓慢渗入土壤,只有在雨水较多、强度较大时,来不及入渗的雨水才形成径流。本试验中,对照、生草栽培、常规耕作各处理全年地表径流量分别为178.00、59.64、81.75mm,径流率分别为21.04%、7.05%、9.66%,全年土壤干土流失量分别为19.715、0.328、28.814t•hm-2,可见全年地表径流量、径流率、土壤干土流失量3个指标中,果园生草栽培处理均最小,说明生草发挥了关键作用。对照处理的全年地表径流量和径流率均比常规耕作处理大,而土壤干土流失量却小,可能是因为对照处理土壤板结,雨水下渗困难,而耕作处理由于常翻耕土壤,表层土壤酥松,雨水易下渗,但也容易被冲刷所致。综上所述,果园生草法是一项先进、实用、高效的土壤管理方法,果园生草栽培,枯叶及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有机质及有效态矿质元素,不断补充土壤营养,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降低土壤硬度、改善土壤入渗特性和持水能力;果园生草栽培能有效截流雨水,减少径流,避免雨水冲刷,减少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效水供应,并在防洪护坡保土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德文.水土保持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2):88-91.

[2]何乃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2):18-21.

[3]刘士余,聂明英,卢建生,等.生草栽培在南丰蜜桔生态桔园中的生态探讨[J].人民长江,2007,38(8):80-81.

[4]刘廉海.坡地果园开发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初步研究[J].水利科技,2007(2):16-17.

[5]阎永齐,芮东明,刘亚柏,等.深翻改良丘陵岗坡地黄棕黏土的效果[J].落叶果树,2007(4):26.

[6]王敬根,储国良,付反生,等.百喜草对红壤丘陵地区保持水土效能的技术研究[J].江西园艺,2000(1):12-14.

[7]廖绵浚.百喜草在水土保持上之研究及其应用[C]//台湾水土保持论丛.1990:8-12.

[8]赵钢,赵秀芬.果园种草生态效应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8):68-69.

[9]程金花,张洪江,史玉虎.林下地被物保水保土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2):96-101.

[10]张华明,王昭艳,杨洁,等.红壤坡地不同果园套种模式水土保持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3):140-143.

第3篇

关键词:水库建设;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价

【分类号】:TV61;X820.3

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时间、空间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水库的建设开发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水库建设在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露出来,如河流枯竭、泥沙淤积、生态恶化、物种减少等。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日益提高,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通过对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提出应对措施,将有利于减少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地发挥其功能,能更好地协调处理水库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生态健康水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资产及其价值

1、生态资产及生态资产价值的含义

生态资产是人类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大自然赋予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其含义为, 生态资产是一切生态资源的价值形式, 是能以货币计量且能带来直接、间接或潜在经济利益的生态经济资源。生态资产是在自然资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两者的结合与统一。生态资产包括生境资产、生物资产、基因资产和生态功能资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切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及其对人类的服务功能逐渐皆被人们认为是生态资产。生态资产价值是指在一定时空内自然资产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够增加的以货币计量的人类福利,包括可以商品化的价值, 主要指自然资产价值,如土地资产、水域资产的价值; 也包括非商品化或难以商品化的价值; 主要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形成的资产, 如环境净化、洪灾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空气质量的维持、美学及文化效益等。生态资产价值被认为是生态系统中有形的物质资料和由系统产生的隐形的服务功能的价值的总合。

2、生态资产价值的类型

生态资产的总价值由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存在价值构成。其中直接使用价值包含可供商业生产和市场交换的产品价值, 如电力、建材、食品等; 间接使用价值主要包含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如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环境净化、防洪减灾、娱乐文化等; 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如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潜在用途的将来利用和保护费用; 遗产价值是为后代保留某种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准使用价值而愿意支付的费用, 如珍稀物种、特殊生境等; 存在价值是指人们为确保某种资源的继续存在而自愿支付的费用, 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价值, 如人们希望海中有鲸, 水中有白鳍豚, 陆上有大熊猫, 山上有老虎等。存在价值亦包括伦理价值。

3、生态资产价值的特征

生态资产价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具有公共所有性、社会资本性、空间流动性等方面。公共所有性, 即生态资产属于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所有物, 产生的效益为外部经济效益, 多

数产品不存在市场交换和市场价值, 具有无价格和非市场价值的特性。社会资本性, 即生态资本在作为生产资本的同时具有社会资本性。以果林为例, 它是果林业主从事林果开发活动的生产资本, 果林在为业主实现生产水果效益的过程中, 同时具有涵养水份、固土保肥、释氧及净化环境等公益功能。空间流动性, 即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是间接的,可能需要通过某种转化机制的转换, 在空间上流动到一个具备适当条件的地区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如为了利用江河流量, 就需要建造水电站,从而使河流的势能转化为人们需要的电能。

二、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库建设对水质的影响

拦河筑坝改变了河流的水动力特性,河流因建坝而经历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变化会极大地改变原有水质状况,主要表现为水库水体盐度增高、水库水温分层、库中藻类繁殖加剧等.

(1)盐度的变化

大坝拦水以后会形成面积广阔的水库,与天然河道相比,大大增加了曝晒于太阳下的水面面积.在干旱地区炎热气候条件下,库水的大量蒸发会导致水体盐度的上升.此外,坝址上游土地盐渍化会影响地下水的盐度,通过地下水与河流的水力交换,又会影响河流水体的盐度.

(2)温度的变化

通常,从水库深处泄出的水,夏天比河水水温低,冬天比河水水温高;而从水库顶部附近出口放出的水,全年都比河水水温高.

(3)藻类的变化

大坝在截留沉积物的同时也截留了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使得水库水体更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在气温较高时,藻类可能会在营养丰富的水库中过度繁殖,使水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2、修建水库对河流形态的影响

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是需要用水来维护的,否则就不成其河流,一定的/河道内用水0才能保持河槽的相对稳定.水库拦蓄影响河道行水,以至不能满足河槽相对稳定的最低要求,并且坝库下泄的河水剥蚀下游河床与河岸,使靠近坝址下游的河道偏移、河床涮深、异常的淤积物聚集等会造成下游河道萎缩,降低其行洪能力.同时大坝蓄水对河流流量的调节,使河道流量的流动模式发生变化.筑坝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水面线由天然的连续状态变成为阶梯状,使河流片段化.河流片段化的形成或加剧,使流动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泊,流速、水深、水温结构及水流边界条件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水库建设对区域生态的影响

修建水库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泛洪区环境的影响.洪泛是河流与洪泛区的天然属性,洪水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河流与洪泛区景观与功能的维系上起着重要作用.坝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洪泛特性,对洪泛区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洪泛区湿地景观减少、生物多样性减损等方面.由于修堤筑坝等水利工程控制措施改变了洪泛区湿地的水文情势和水循环方式,导致洪泛区湿地生态环境功能退化[4].大规模洪泛区湿地景观的丧失使湿地对河川径流的调蓄作用大大降低.伴随洪泛区湿地景观的丧失,动物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和河道通路的阻断会使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数量发生变化,生物物种因其生存和生活空间的丧失而面临濒危或灭绝.

大坝毁坏了部分陆生植物的栖息地,使依赖于这些陆生植物生存的生物资源发生了变化.大坝还阻隔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影响了物种交流,改变了水库下游河段水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等.水库削弱了洪峰,调节了水温,降低了下游河水的稀释作用,使得浮游生物数量大为增加,微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特征和数量(通常是种类减少)显著改变.由于大量鹅卵石和砂石被大坝拦截,使得河床底部的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软体动物和贝壳类动物等失去了生存环境.

结语:

水库在发挥调蓄区域水资源、降低洪涝灾害、获得清洁能源等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河流系统水文情势、形态、地貌、水质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需要对水库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把生态与民生理念纳入到法制规范中去,同时研究建立一套生态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引入到项目评价体系中.对未来水库建设,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保证水库开发建设既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又起到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宝柱,高磊磊,王娜. 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

第4篇

关键词:畜牧养殖;管理;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S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146

引 言

随着规模化的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现在养殖户的工作人员开始进行规模化的养殖,这种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压力,甚至在某些方面严重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为了在搞好畜牧养殖业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析产生问题的源头,从根源进行改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规模化畜牧养殖业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 畜牧养殖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原因

1.1 生产方式以及饲养规模的改变

以前的畜牧养殖业的规模比较小,经营方式主要采取分散式经营模式,家畜的数量也不是很多,这样产生的一些排泄物数量也不是特别多,家畜产生的一些排泄物还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保护了生态环境。但是随着我国的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分散的养殖逐渐向集中式的经营方式进行发展,这样牲畜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而且产生的粪便数量也逐渐地增多,在饲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废料和污水等,在很大的程度上污染了环境,污染了养殖区附近的土壤和降低了地下水的质量,从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的威胁,更严重的是使得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1.2 畜牧养殖区逐渐从郊区向城镇发展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好,人们也慢慢从农村移居到了城镇,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镇对畜牧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往往会把畜牧场建在城镇中,这样就会利于畜牧产品的运输和养殖人员的管理。但是随着畜牧养殖区向城镇发展,也带了很多问题,例如:将畜牧养殖区从郊区向城镇转移就会占用城镇很大的用地面积,这样相应的种植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畜牧养殖业经营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粪便和一些废料,这些东西不能及时的用在农场的田地和菜园里,就只能将这些废物倾倒在某个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废物越积越多就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1.3 农田所使用的肥料由有机肥料转变为化学肥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田的种植多已经不再使用以前的有机肥料,现在开始使用一些化学的肥料,化学肥料使用的时候比较方便快捷,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这些优点是以前那些动物粪便、尿液等制成的肥料所不具有的,因此化学肥料现在得到了广大农场的利用。但是,由于化学肥料使用量的不断增多,导致了牲畜的粪便和排泄的废物不能够及时的清理,这样就导致这些废物只能越积越多。现在的畜牧场并没有很多的资金去购买对这种粪便、废物的处理装置,因此就不能很好的处理掉它们,除此之外,农场的工作人员目前并没有想出一些方法来对这些粪便以及尿液的处理方法,种种的原因导致了农场的废物不能够及时处理,这样就会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2 我国畜牧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

2.1 农场的工作人员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现在的畜牧养殖牧场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还是工作人员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还不够重视,这就要求相应农场的管理工作人员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及时的制定出对应的措施,加强自身牧场的各种废物的管理,除此之外,农场的工作人员也要提升自家农场的畜牧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2.2 加大对农业科技进行创新

现在的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动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和探索性,政府要提供大量的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创新,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政府要积极的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只有对农业科技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地改变现在不完善的科技,给畜牧养殖产业带来更好的先进技术,处理一些以前并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我们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的平台建设,打造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立起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引导建立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相结合,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3 对畜牧养殖牧场进行科学的管理

现在高集中的畜牧养殖比以前分散的养殖更具有规模,牲畜的排泄物也比以往得到了增加,因此要对牧场的管理建立1套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牧场建成之前也做好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对排泄物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做严格的评估,对于已经建好的农场要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建,保证废弃物处理设施以及污水排水的系统完好。

2.4 加强环境的检测工作

随着现代化规模畜牧业的发展,环境检测部门应该加强环境的检测工作,环境检测的工程中要本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对畜牧养殖牧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对其进行整改,这样就会更加科学的了解畜牧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并根据这些对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2.5 加强药物的管理

畜牧养殖牧场要对药物进行加强管理,减少畜产品公害以及添加剂的使用,牲畜在摄入药物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还会以原物或者分解物的形态排出体外,一些有机的药物的排泄速度很慢,也有一些抗生素类的药物排泄速度比较好,所以要对这些药物的毒性、吸收、代谢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之后再摄入,保证牲畜的排泄物中不会含有较高浓度的药物,这样对于环境的保护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2.6 加强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要从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入手,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短期的培训,通过这些方式对农民的专业技能进行加强。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以及科普的活动,积极的宣传一些专业的技术知识。鼓励一些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培育农业的高科技人才稳定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3 结 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为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其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工作人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做好各种监测工作,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等措施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政府部门也要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来减少畜牧养殖对环境带来的破坏,在科学技术上面也要不断地创新,我们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的转变思路,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推动我国的畜牧养殖产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柴霞.当前我国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5, (01):24,26.

[2] 房连波,许波,胡容婕.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当代畜牧,2014(11):3-4.

[3] 王春蕾.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生猪养殖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2):253-254.

[4] 马祖威,俞金华.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4(11):305.

[5] 吴彩霞,刘朝明,邓凤如,梁宙宁,郭铭生.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J].江西饲料,2008(04):10-13.

第5篇

关键词:水力发电 影响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146-01

近年来,水力发电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成为阻碍水力发电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1]。水力发电工程从其根本上讲,均可划分为生态方面工程,因此在有序完成水电合理开发工作时,如何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使当地生态环境能与水力发电行业实现共同发展,这己成为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战略问题。

1 水力发电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分析

根据水力发电相关研究显示,国内外均出现选择从生态环境方面还有社会影响方面等多个不同方面进行重新认识水力发电开发[2]。而关于水力水电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1 水资源问题

传统水力发电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影响河流中的水温,造成水库底部水体温度长期保持在一定范围的低温水平。水库储蓄水资源,将水常年储存在水库中,库内水流速度变小,水通过和大气层进行热量交换,导致水质不仅在生物和化学方面发生改变,在物理上也出现差异。

1.2 江河水流状态

水电工程建设对江河水流态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改变江河水流通道原有的水文力学性状,比如水流量、水流速度、水温度以及断面面积等;(2)在竖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对江河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从而影响江河流域具有的连贯性,水上和陆地之间、上游和下游流域动植物间进行的能量交换、物质交换模式也出现差异;(3)水坝建成后,减少了水在流动过程中顺带的沉淀物质,所以造成下游河床出现下沉、河岸塌陷,使冲积平原、江河岸线还有三角洲均停止发展,甚至出现在一定范围内回退回缩,从而造成河流、湖泊之间的联系出现问题,使沿海区域也遭受海水干扰;(4)影响水坝下游河道的正常航运情况。当然水库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比如很多河流因为有了水库和水库对天然水进行调节后,周围植物生长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使下游河流神态系统免除干旱或洪水灾害。

1.3 生物多样性问题

由于水库区的减少,将会造成深林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区域以及平原草地等消失,物种变少,上游河道环境出现退化。国内部分河流途径地方有自然原始森林,这些地方是生物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里面生活着很多珍惜动植物以及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水源涵养区。未知和已知的濒临灭绝物种和珍贵稀有动植物发生严重损失或退化,将会使这些地方仅存生物品种基因库,甚至是全世界上唯一剩下的某类物种基因库消亡。

1.4 自然遗产问题

水力发电项目建设在施工时极有可能影响或是坐落在风景名胜区、或是生态自然保护地,水资源及森林资源保护区等区域。比如,云南省怒江具有的独特自然景色“三江并流”景象,于2003年被定为自然遗产之一。对于怒江水电站的建立,出现了关于“要水电坝还是自然遗产”这一讨论。怎样做到更好保护自然遗产风景,又能合理利用大自然提供给的优质资源,是水力发电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5 水质泥沙问题

泥沙问题在国内尤其是华北区域表现比较严重,在河流上修筑水库,其不会降低河流泥沙含量,也不会增多泥沙含量,但其会明显影响水流的输沙方式和输沙效力。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泥沙不断沉积从而降低水库的实际容量,进而影响水库正常效益的发挥;(2)泥沙沉淀在水坝前从而影响水坝正常运营,甚至会明显缩短水坝的使用寿命,使河道下游居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方面造成严重威胁;(3)泥沙沉淀累积到一定总量时,会对回水活动点以及水库末尾地区的水运作业造成影响,对库尾区附近环境构成危害;(4)水库底部发生水泄漏也会对下游的泥浆沉淀造成影响,冲洗下游河床。

1.6 水生生物问题

水库及水坝的修建显著影响水生物种的生存,因为其会改变河道水流,阻断水生物种生存方式,隔断食物营养的来源,并且改变了河流水温度。开发河流梯级对水生物种生存环境的干扰作用更大,因为首尾相连的水库群将处于活跃状态的生态环境改变成近乎静止的生态环境,这使梯级范围内的部分水生物种面临着生存危机。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水库修建完成后,将会增加水域占地面积,为发展一些列水产养殖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当地野生动物的安全发展及生存。

1.7 地质灾害问题

比如塌方、山体滑坡以及地震等地质灾害都可能由水电发展造成。水库水位升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滑坡和塌方事故。这三种地质灾害类型中破坏性最强的是地震,比如水库储存水而使库盆或水坝周边发生地震。但是因水库造成地震情况比较少,但是因为震源不深,一旦发生地震,其引发的破坏性会比相同级别地震造成的破坏性更大,且威胁下游河道居民生命安全,也会对水坝本身造成影响。部分实践及理论均有表明水库修建可引起工程事故及其他地质灾害,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非常低。不管怎样,只有开展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即使水库、水坝诱发的地质灾害真的发生了,也能进行很好的解决。

2 深入开发水力发电在环境保护上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如果停止开发水力发电工程,能减少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根据下面两个原因,这种影响的减少造成的将会是其他干扰影响的大幅度增加。(1)为了有效防洪抗旱,应当深入发展水电事业。严重的水灾会损坏当地各种人造自然风景,严重威胁各类物种的生存;(2)有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发生水土流失情况。不管是人为造成,或是自然因素影响,这是到目前为止最破坏程度最大生态环境问题。发展水利事业过程中,不仅能改变原有水量分布情况,还能用水电发电取代烧材取火情况,阻止开荒毁林行为,缓解放牧过度情况等措施帮助改善贫困山区的生活水平,经济生产模式,帮助储存水资源,保护土地,有利于动植物的繁殖和改善生态。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力发电工程在开发及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仅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水力发电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具体环境情况,进行科学修建水库水坝,确保生态环境和水力发电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良种桉;种植;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具有适应性比较强,根系发展快,耐寒耐热的优点,因此,在种植4年左右就能够采伐获取经济利益。目前,对桉树的利用主要是可以作为建材、家具以及造纸的良好材质,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桉树已经成为世界三大人工林速生树种,同时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树种。然而,长期以来,桉树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议,众说纷纭。现将桉树种植的现状、具有的优势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如下,同时针对桉树种植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给予适当的对策。

1 良种桉树种植的现状

近几年来,伴随着林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桉树的人工种植也得到了发展。到二十世纪末,全球的桉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400万hm2,我国引进桉树种植是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的,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晚了半个世纪。发展到今天,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80万hm2,在世界上已近位居第三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像广西、广东、云南以及海南、湖南等省区,其中广西的种植面积达到180万hm2,桉树木材的年产量达到总木材产量的70%以上,在全国位居第一。

2 良种桉树种植具有的优势

桉树由于品种多,同时产量优质,被世界各国纷纷引进,与松树、杨树一并被称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桉树之所以被世界各国纷纷种植,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2.1 生长较快,砍伐期比较短

我国引进桉树已经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已经成为我国南方速生丰产林的主要树种。桉树具有适应性比较强、生长速度快,同时病虫危害小,所以,砍伐周期比较短。一般情况下,桉树树干通直,一年就能够长到十多米高,大约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就可以采伐,是农民致富的主要树种。据相关调查显示,巴西是世界上桉树长得最好的国家,国家的木材产量主要是来源于桉树,已经成为国民生产的一部分。在我们国家,桉树种植比较好的地区就是广西,占地面积也最大。由于桉树砍伐周期比较短,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纸浆材以及纤维材,因此,桉树种植保障我国的木材安全也有着重要意义。

2.2 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桉树木材大多重并且比较坚硬,抗腐能力比较强,一般可以用于建筑、桩木、家具、农具以及围栏等,同时桉树的色泽、密度以及抽出物的比率都比较适合制浆,因此许多的造纸厂都用桉树生产牛皮纸以及打印纸。近几年来,桉树中的纤维素,现在也可以制作成溶解木浆,通过加工成为人造丝。另一方面,由于桉树树姿比较优美,四季常青,同时树叶中含有芳香油,有杀菌驱蚊的作用,提炼香油,同时也是疗养区、住宅区以及公共绿地的良好绿化树种。桉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比较丰厚的。最后,发展人工桉树种植,能够增加农村增加就业的机会,同时,自桉树种植、营林以及木材采伐都能够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因此,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3 良种化桉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社会中就有这样的传言:“桉树是抽水机、是抽肥机,也有桉树林内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等,因此,桉树的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成为舆论的焦点。

3.1 严重吸水问题

在2010年上半年时期,广西百色出现了几十年来罕见的干旱问题,因此,就出现一种观点,桉树的种植严重影响到百色的天气,不仅起不到水源地的保护,而且还加剧当地的旱情。他们之所以认为是桉树种植加剧当地的旱情,主要是因为,桉树的吸水性能是比较大的,与其他的树种相比,也就影响到了附近水库的储水量。然而,在学术界并不这样认为,研究者通过实验表明,桉树的吸水性能确实比其他树种的吸水性能好,但是桉树确实可以防止水库区的水土流失,起到涵养水源的功效,因此,对于广西地区大面积种植桉树对一些地区的旱情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计。

3.2 造成土壤退化问题

由于按时人工林生长速度快,密度比较大,吸收的矿物质营养比较多,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土壤退化问题,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绝不会出现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现象。尽管发现地上不长草,研究做出了解释,主要原因是桉树种植得过于密集,林下没有阳关,营养竞争比较激烈,造成地上植被比较稀少,另一方面,由于桉树的适应性比较强,人工保护强度比较大,实现高度集约经营,导致地上没有长太多其他的植被。对于这些问题,只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补充养分,就能够解决土壤退化。

3.3 减少林下植物多样性问题

通过调查以及实验研究表明,广西地区营造桉树林与其他的树种一样,对减少植物的多样性是正常现象,必然存在的,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桉树的不断生长,导致阳光照射林里比较少,严重影响林下植被的生长,特别是对于喜好阳光的植物,就相应的减少了植物多样性。

4 如何解决良种桉种植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

4.1 积极推广混合树种种植

积极采用混合树种的人工林,是提高人工林生产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特别是选择种植具有固氮能力的树种来和桉树混合种植,固氮强的树种能够增强土壤的肥力,相应的弥补桉树造成的土壤退化问题。桉树混交的人工林已经得到有关的研究,证实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土壤的肥力。

4.2 加强梯形整地造林

在我国,不合理的整地方式,是造成水体流失以及养分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提倡梯形整地造林。有关研究表明,梯形整地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以及提高人工树种的存活率。特别是针对我国的西南地区,选择适宜的林地,以及整地,采用穴垦整地,穴规格为40×40×40厘米。

4.3 加强测土配方以及施肥方法

在选择林地时,对土壤进行测定,查看土壤的肥力是否符合桉树需肥规律,同时依据土壤的供肥能力,以及肥料的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采用氮、钾以及磷的肥料使用。测定土壤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知道林下吸收养分的总量,通过使用肥料来补充不足的养分,形成有计划的使用肥料,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节省相应的资源,同时还能够提高桉树的生长的速度,实现高产量以及高质量的桉树木材。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上对桉树的谣言,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不足为信,应该以科学依据做知道,正确认识桉树种植。尽管桉树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还是比较大的。

参考文献

[1] 庞正轰.桉树人工林丰产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朱小娟.仇银燕.广西北部湾桉树人工林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857-5859.

[3] 谭宏伟,周柳强,谢如林.广西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施肥管理技术研究[C].中国西南地区平衡施肥研究与进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07-213.

第7篇

关键词:除草剂;苗圃生态环境;影响

除草地对苗圃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关系到应用苗圃化学除草的前途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就黑龙江一些苗圃的调查结果简介如下:

一、除草剂对病虫害发生和蚯蚓活动的影响

据黑龙江十个苗圃调查资料表明。苗圃使用除草醚后,落叶松立枯病大大减少,这可能与除草醚杀死和抑制土壤中立枯病病菌有很大关系。苗圃使用除草醚后立枯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其他病害也很少发生。除草醚对蝼蛄有强烈的趋避作用。相当一部分老苗圃,原来蝼蛄危害严重,用各种方法防治,效果很差。但使用毒草安,确使落叶松立枯病和虫害大大加重。主要是由于药害使苗木根部肿大所致。当使用除草醚后蝼蛄危害大大减轻。所以,苗圃使用除草剂应当适量使用。我们还在一些苗圃地观察到。使用除草醚对蚯蚓的活动无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药物分布在表层,残效期又短有关。

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据国外报道。苗圃使用西玛津能增加土壤中可以利用的N、P、K,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据个别苗圃试验观察,除草醚对土壤无不良影响。但有的苗圃反映。使用某些除草剂引起土壤板结。这可能还与使用化肥和其它农药及除草醚中杂质相互作用有关。据相关材料报道对水稻田使用除草醚后的土壤化验分析表明,使用除草醚使土壤变得更加松软。国外一些国家使用除草醚多年,未见到土壤板结现象。从除草醚的结构与降解过程看,找不出土壤板结的原因。

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国外有不少报道。长期使用除草剂,可能增加土壤中分解该种除草剂中的微生物,早在60年代就报道过,使用2.4-滴后,由于土壤中分解除草剂的微生物增加,因而缩短了该除草剂残效期。多年使用除草醚也有类似现象。除草醚并不影响落叶松菌根的生长,而扑草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对除草剂的反应也是多样的,如有的受抑制、有的被促进,如茅草枯当它在50~150PPm时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对氧的吸收,并且不影响固态氮的活动。

三、除草剂对杂草群落组成的重要作用

如单一使用某种除草剂,使杂草群落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抗性杂草日趋增加,敏感杂草显著减少,这种情况在使用5年以后表现明显。如山市苗圃一块樟子松苗床上,单一使用除草醚,抗性杂草的数量大大增加,由最初每平方米20~50株,上升到120~150株,增加了3~6倍,而敏感杂草从1052株下降到503株,下降了50%。在使用西玛津的地块中,问荆、苦莱有明显增加,个别苗圃还发现原先对除草醚敏感的马齿苋抗药性也有所增加。所以,使用一种除草剂,就能改变杂草的群落结构,使抗性杂草变为群落的主体,造成杂草危害的恶性循环。

四、残留与污染

苗圃使用除草剂,对苗圃地和周围大气产生一定的污染现象。残留期长的除草剂还对起秒后第二茬苗木造成药害,如过去发生的,前因用西玛津的红松秒冲地改播落叶松后,幼苗出现药害,部分死亡,使用敌草隆也有类似现象。药剂在大气中的漂移也会对苗木造成危害,特别是在清除苗圃主副道上杂草、灌木时。五氯氛钠、敌草隆、草甘膦等作灭生处理时,造成了附近苗床上树苗的药害。对落叶松苗床使用除草醚时往往使附近的水曲柳幼苗受害,这些都是雾滴漂移所致,使用超低容量喷药更如此。

据国外资料报道,红松使用西玛津后,在二年之内可在其跟中测出1PPm以上的残留。西玛津的残留量为根≥径≥叶,这种残留对苗木生产有何影响是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当前苗圃使用的化学药剂不单是除草剂,还有杀虫剂和植物激素等。这些药剂的残留程度以及是否可能与除草剂相互作用,也是今后研究的新课题。据国外资料报道。一种农药残存可以提高土壤对另一种农药的吸收,并且与无残害农药一起反应,构成一种毒素,引起危害,因而使苗木对某种除草剂的抗性降低。因此,苗圃土壤残留的测定是刻不容缓的。

在苗圃使用除草醚后发现,周围的蜜蜂活动大大减少。这种对昆虫和其它幼小动物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测研究的必要。

第8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工程施工;影响;对策;天祝县

1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1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植被破坏仅仅限于施工场地和取土场地破坏地表结皮,基础开挖、当地建筑材料的开采、筛分、装载、运输、防洪堤的填筑、浆砌石的砌筑,砼的浇筑等工艺为易产生水土流失工艺阶段。故施工准备期、施工期通过设置水土保持措施,依据水保措施分阶段防护,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治水土流失,工程按照规范施工,严格控制水土流失等,就不会对项目区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项目区地下水位相对较浅,河道内地表层经常有水流,工程施工排放的弃料、弃土均来源于工程现场,主要是石料、砂石料及极少量的水泥砂浆等,石料、砂石料取自现场周围,不含有害物质,砼封缝料用量极少,不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也不会对土壤产生不利影响,施工造成防洪堤堤基及周围一定范围内地表扰动,但经过碾压、填筑,自然可以恢复;生活垃圾和建筑废弃料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收集垃圾和处理废弃施工料,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1.2工程施工噪音影响和空气污染影响

工程施工噪音仅仅是挖掘机开挖基槽、搅拌机拌合砼及振捣器振捣砼等产生的噪音,工程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强度有限,项目建设区远离居民区,远离企业厂房,四周开阔,噪音传播发散,对当地居民没有影响,一般不会影响周边设施及其工业企业生产;工程施工对空气污染主要是土石方开挖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尘土危害,其次是施工车辆产生的尾气污染,工程施工、运输产生的尘土通过现场洒水的办法解决,可以达到防治目的。同时风力大于5级及其以上时避免挖运土石方,工程施工开挖基槽挖掘机使用时间有限,运输砂石料车辆较少,相对项目区附近的公路上车辆尾气排放量少,且项目区四周开阔,周围无较大障碍物阻挡,尾气排放散发快,不会产生危害性积聚。

1.3工程运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运行阶段,湿地、防洪堤等发挥工程效益,拦蓄河水,补给地下水,除了每年正常维护维修外,不再扰动地表,对环境无不利影响。

2工程施工对环境主要不利影响和对策

2.1施工期对环境影响

2.1.1施工生产废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施工生产废水主要为天然砂石料冲洗废水和混凝土浇筑、预制及养护产生的废水,也有少量施工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及保养产生的含油废水。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及保养产生的含油废水属危险污染物。但排放量都很少,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有限,而且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这种影响随之消除。

2.1.2施工生活污水及垃圾对环境影响生活污水指人群日常卫生、生活排水,生活垃圾指人群粪便及各类废弃物。根据工程施工设计,因施工点较分散,可在施工营地设旱厕,污水井集中处理后用于灌溉,不直接排入河道,对地下水水质基本没有影响。

2.1.3施工对大气环境影响由于项目区气候干燥多风,降雨稀少,散装水泥作业、弃渣堆放、土石方开挖、砂石骨料筛分、砼拌和以及车辆运输等均会产生扬尘,机动车尾气中的CO、SO2、NOx、铅化物等废气会排入大气。但污染属分散无组织排放,为短期影响。作业面为线状和点状分布,且施工场地开阔,易扩散,对周边居民点、农作物等的影响是微小的。

2.1.4施工对声环境影响施工期噪声源主要是交通运输车辆及各类生产机械设备等。工程采用的机械设备、器具主要有震捣器、蛙式打夯机,0.3~0.4m3砼搅拌机、T120型履带式推土机、人工装翻斗车、拖拉机、装载机、5~8t自卸汽车、1~1.2m3挖掘机。交通运输噪声呈带状间歇影响,施工机械和器具会产生一定的噪声,但由于工程远离居民区,总体施工方案主要采用人工施工为主,机械为辅,施工点较分散,施工全在白天进行,因此施工对居民噪声影响较小。在施工设计中,料场等设置均远离居民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缓解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

2.2主要环境影响的对策

施工期带来的短期不利影响,只要施工期加强施工组织管理,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和生活区,搞好绿化建设,处理好“三废”,采取措施消除噪音、扬尘,合理利用弃渣,不利影响是可以减免和消除的。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健康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强生活区环境卫生管理,在建设单位的监督下,对施工单位和人员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的宣传、检查和教育,同时设置必要的医疗设施,积极预防疾病发作。搞好工程区、生活区的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和周围环境卫生工作。加强生活区植物绿化措施,弥补施工造成的植物损失。

3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方案

3.1废水处理设计

项目建设期产生的污水包括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砂石料清洗污水,生活污水设临时旱厕和处理池,经过旱厕及处理池经净化处理达标后用于绿化,道路洒水排放,施工砂石料清洗污水主要为泥沙含量较大,在拌合料场设沉淀池等临时处理设施,这部分污水集中于施工场地沉淀池净化,达标后净水用于绿化灌溉,对地下水水质基本没有影响,不需做深化处理。

3.2废气处理

工程区扬尘主要因交通运输的车辆产生,施工期间配备1台洒水车,在开挖区、料场、各工区、施工道路等地,非雨日一天2~3次,保持路面湿润,减少空气中的灰尘量。装载土石料用帆布覆盖,车辆在施工布置区和村庄内部行驶时,车速不得超过15km/h。骨料筛分场,要求施工单位采用隔板进行围挡,围挡高度不低于2m,实行封闭作业。混凝土拌和站设置袋式除尘器,保证正常运作。对施工人员发放防尘防护用品等。

3.3固体废弃物处理

在施工人员集中的区域设置旱厕并集中处理粪便,旱厕结构为砖木结构,规模为4m×3m×2.5m;粪便的处理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与当地村民签定协议,定期清理,用作农家肥,每周清理1次。施工结束后将简易厕所拆除,对地面进行平整覆土和消毒处理。在施工营地设置垃圾箱及垃圾收集台,对生活垃圾一部分用作农肥或绿化肥,其余不能用作农肥或绿化肥的如炉灶煤渣等收集后运至指定垃圾场堆放,垃圾要求定期清运。对临时堆料场产生的弃料和浮土要及时回填平整处理。对暂时不能回填的要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覆盖和做防冲处理,减少风蚀和水蚀。

3.4噪声处理

噪声的影响主要是施工人员、施工场地附近的居民,其减免措施为: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噪声强度的控制,距离村庄近的施工场区,禁止夜间施工;对施工工人做好劳动保护,减轻其不利影响。

3.5生态恢复

第9篇

[关键词] 规模化畜牧养殖 生态环境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285-01

现阶段,规模化畜牧养殖废弃物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水平低,粪便和污水陈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加强规模化畜牧养殖场污染防治,促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近些年,许昌县充分认识推动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努力形成产业稳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的新局面。

1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1.1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水体造成的影响

畜牧养殖中对环境造成的主要影响就是对水体的影响。规模化养殖场每天会产生几千公斤甚至几吨的粪便和污水,这些粪污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会对附近水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规模化养殖中动物饲料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未被动物吸收营养物质会随着粪便排出,富含氮磷钾的有机随着雨水进入周围水体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质逐渐恶化,水中生物大量死亡。有些规模化养殖场靠近人口聚居区。粪便污水堆积导致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中,给附近居民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从而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1.2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土壤造成污染

对于土壤来说其自身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能够对某些污染物质进行清洁和净化,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仍然有许多物质不能被土壤自动分解,例如动物粪便随意堆积,导致一个区域内土壤氮元素含量显著增加,严重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质。此外,一些未全面腐熟的农家肥施入土壤中,其中的有害微生物会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引发多种疾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1.3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大气造成污染

规模化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粪便自身所携带臭气就是一种污染物。粪便在有限的空间内堆积发酵会产生大量氨气和有毒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到空气中后,对周围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给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规模化养殖场恶臭主要来自于粪便、污水、饲料残渣、垫料和动物尸体腐败的分解产物。这些有机物经过无氧发酵后会分解成甲烷、有机酸和醇类。含氮有机物无氧条件下能够分解成氨气、硫化氢、乙烯醇、甲胺、三甲胺等恶臭气体,这些气体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凶手。

2 防止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污染的对策分析

2.1 强化规模化畜牧养殖中污染监督

首先,对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和未执行“三同时”制度的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责令其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落实“三同时”制度;其次,对未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或建成污染治理设施而未正常运行,致使周边环境遭到污染和危害的规模化养殖企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整改。

2.2 调整和优化地区畜禽养殖

首先,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全县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放养区。对县城园区、路边、河边等重点区域沿线的养殖场(户),责令立即停止直排,进行整改,同时组织技术人员组成评审组进行实地堪察,一场一策、分类实施,逐场制定整治方案;其次,规划设计养殖场建设。坚持推行“发展养殖,环保先行”的原则,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促进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实施同步建设。告知规模化养殖场应当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相应的畜禽粪便、污水与雨水分流设施、畜禽粪便、污水的贮存设施、粪污厌氧消化和堆沤、污水处理、畜禽尸体处理等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等设施;最后,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积极推行“种养结合、适度规模、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畜―沼―林―禽”、“猪、牛、羊―沼―粮、果”等生态养殖,实现畜禽粪污就地消纳、就近处理、循环利用。

2.3 强化粪便无害化处理

各地r牧部门要会同环保部门尽快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和小区养殖品种、数量及废弃物产生、处理和利用情况备案机制,准确掌握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养殖场和小区的数量、养殖量、污染防治设施的配备和运行情况,废弃物的品种、产生量、处理和利用方式,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政策配套情况等,建立数据平台。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多级沉淀的粪污处理模式,要求中等以上规模化猪场已全部采用这一模式。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畜禽养殖场推广“生物垫床”零排放处理养殖污染技术或建设大中型沼气池、沼气罐、稳定塘、有机肥厂等环保设施及时消纳养殖粪污。

参考文献

[1]规模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J]. 马元龙.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02)

[2]当前我国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宋宏文.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11)

[3]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李璐. 湖北畜牧兽医.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