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时间:2024-01-05 14:39:03

导语:在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第1篇

低碳生活flow-carbonlifel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所耗用的能源尽可能地降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慢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低碳生活和我们之前的生活相比,能够大大节约能源,更绿色自然,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所以要从小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让低碳生活伴随他们的一生。而地理学,因为主要研究人地的关系。所以可以很好地帮助中学生建立低碳环保的意识。本文就从地理教学出发,就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低碳环保生活意识做了简单的探讨。

一、地理教育和低碳生活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更多的环境在遭到污染和毁坏,土地沙漠化加速,人口增长过快等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地理科目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帮助中学生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近些年以来,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也在极速进步,所以我们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比以前更多量的二氧化碳,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不断变暖,而全球变暖则会严重影响我们人类的生态平衡,比如有科学家表明,因为全球持续变暖,会使全球出现更多的降水,这就会造成全球水循环的变化,如果地球表面的温度继续持续升高,在2050年的时候,地球两极的冰山会大幅度融化,海平面会大大升高,直接会导致近海城市的消失,比如我国的上海,美国的纽约,日本岛等等。另外,温度的上升,有可能会导致人类男女的比例失衡,高温环境更容易创造男宝宝,低温环境更容易创造女宝宝,所以不仅是研究人员担心,我们一样担心,在若干年后的一天,人类会出现男女的严重失衡。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对于让他们明白低碳环保这一概念更有实际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运用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和课下的时候要努力培养中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引导他们成为今后实行低碳环保的先行者。

二、对于地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低碳环保的具体方法

1 在地理教学中认识低碳环保的意义。因为平时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所以很多中学生对于低碳环保是没有清晰的概念。地理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中学生讲解推行实行低碳环保生活的意义。在教学的时候,要让中学生明白持续变暖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增加。然后对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进行讲解。让中学生明白我们现在推广低碳环保生活的必要性,只有真正认识了低碳环保,学生们才能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的习惯。

2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低碳环保生活的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举办低碳生活方面的活动来加深中学生对低碳环保的认识。让中学生来影响更多的人也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比如开展一些和我们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活动,诸如学校用电、用水方面的节能提倡,参加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等,加大低碳环保的宣传。班级内部还可以把黑板报充分利用起来,让低碳概念深入人心。

第2篇

一、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低碳教育氛围

1.积极营造低碳、节约型校园氛围

利用学校黑板报、宣传栏等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知识,我校在学校黑板报上开辟了低碳专栏,定期上传低碳知识;在校园宣传橱窗、校园文化走廊上张贴图文并茂的低碳知识,积极营造校园节能环保氛围。同时在教室等校园醒目的地方张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标语,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入学后必须牢记,形成良好的校园风尚。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共上“低碳”班队课,通过照片、图片以及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开展节能减排尝试。在班队会上开展折叠利乐包的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小阵地”的作用。

2.将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我们把低碳教育理念融入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之中,定期评比节约先进班级和节约小标兵,形成良好的评比氛围,并在每年的植树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为校园添份绿的校园绿化活动,适时在校园内开辟一定的绿化区,要求学生在校园绿化区上亲手种上一棵小树,在校六年有六棵小树伴孩子成长,同时通过日常的浇水、除草、松土、看护等活动,培养学生绿化环境的意识。

3.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将节能环保意识向社会辐射

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间、活动课、放学等时间收集、挖掘低碳绿色生活方法,让学生观看介绍我国资源、能源利用形势及节约潜力方面的宣传片。到各村委会向广大农户介绍、宣传资源节约的常识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向父母、亲戚和身边的人宣传,形成校园、家庭、社会携手共建绿色家园的氛围。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

在学科课程中开设低碳内容,注重学科渗透。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三生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意识。

1.提炼低碳教学内容,教授低碳生活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符合教学要求的低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构思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将对低碳生活零散认识转变成较为全面的认知,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如“三生教育”学习中,针对节约活动实践课的内容,提炼主题,设计好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低碳生活内涵。并要求教师在有关低碳内容的教学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培养学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开支的低碳生活方式,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良好品质。

2.充实节能环保教育,加强节能环保意识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主动将节能环保知识贯穿语文、数学等各学科教学全过程,将节约理念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节能环保科技竞赛活动,增强师生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每个师生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三、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

1.在学生日常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低碳”贯穿于生活细节,衣、食、住、行都可作“低碳”生活的培养内容,如向学生倡导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少用一次性纸杯,少吃肉、多吃素食,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等低碳行为,使校园里相互攀比的风气在不知不觉中消退了很多,形成了以简单节约的生活方式为荣的风气。在对部分地方教材坚持循环使用的原则下,很多学生自觉地爱惜课本,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资源浪费。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废物自制一些用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用废物制作有用的物品,增强了学生变废为宝的节约意识。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绿色习惯,引导学生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我们在开展保护地球、保护母亲河等绿色生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植树种草在低碳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从日常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开始,知道乱砍滥伐的危害,植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学生还学会了一些种植果木、花卉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地加入到自己家里种植花草等劳动中。同时,让学生调查附近河流污染、白色垃圾形成的原因,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从而渗透治理废水废气排放、保护环境的观念。

3.改变习惯、注重细节,以行动带动学生学会“低碳”生活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让学生了解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如何做到低碳,坚持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一丝不苟地按低碳生活标准去履行,如不乱丢垃圾、不喝酒、校内不吸烟,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自觉加入保护绿色,倡导低碳生活的行动中来。

第3篇

【关键词】 政治教学 开卷考试 提高水平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03-01

每年中考复习,政治资料可谓铺天盖地,像其它学科一样,学生也沉入茫茫题海,苦不堪言;考试时,学生又大袋小包地将大量的教材和资料带入考场,考试开始后更是忙于翻资料、找速查,时间紧紧张张;可是考试结束后,很多学生茫然“也不知道做对了没有”;考试结果出来,还是有学生感叹“政治太难,考高分更难”!也常听教师抱怨:现在哪里是考学生的水平?简直就是考谁准备的资料多、考题准!没法教!

的确,开卷考试给我们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面对复习和考试?虽然开卷考试也经历了十年之久,但这个课题还困扰着广大师生。本人在实践中尝试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愿意与同行们分享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先说历年全国各地中招考题的共同模式,基本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部曲,三个方面往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知其一必知二、其三。

如:(2010年广东)材料一:哥本哈根会议被世人喻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低碳生活”已成为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能量、低消费、低开支的“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据统计,夏季空调调高2度,每年可减排900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少用一个塑料袋,可减排0.1克的二氧化碳。

材料二:某校九年级(2)班举行了以“低碳生活,离我们有多远”为主题的班会课,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论不休。第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人人都做“减碳志愿者”,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健康、更和谐;第二种观点认为,实现“低碳生活”,是国家的大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很遥远。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思想品德》课中的哪些观点?(2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到低碳生活?并能列举2-3例说明。(3分)

问题模式很简单,(1)问符合“是什么”回答是什么观点即可;(2)问符合“为什么”,回答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3)问符合“怎么做”,回答中学生的具体行动即可。有了这样清晰的思路,结合背景材料中核心词“低碳生活”,再联系三个问题内在联系,(1)问与“低碳生活”相关的答案很容易就出来了:“节约资源;落实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结合第(3)问“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到低碳生活?”,就很好判断第(2)问中第一种观点是对的,第二种观点不对,理由就是低碳生活的意义,然后从多角度总结答案:“①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低碳生活能减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和节约人类的有限资源,保护环境,使我们能呼吸更新鲜的空气,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净化,有利于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减碳志愿者,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尽自己的一份责任。②我不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低碳生活与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低碳生活有利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青少年是未来生活的主人,更应该积极倡导和参与低碳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时尚和习惯。等”,然后分层次作答。至于第(3)问中学生怎么做,能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各举一、二个具体例子即可:“低碳生活应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开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生活做起,并能积极向家人、朋友和社会宣传低碳生活的方式和意义。如,①不过分讲究衣着打扮,少买衣服;②节约粮食,不铺张浪费粮食;③随手关灯,节约用电;④出行时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⑤环保购物,不使用塑料袋;绿色消费,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等。”

类似于这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部曲的政治题目很普遍,选择题、辨析题也不例外,问题的答案参考看多了之后,几乎都可以总结出答题规律的,说白了,这类问题不难,但是为什么开卷考试还是困扰着广大师生呢?其实关键还在于复习指导方向。

接下来,我们说说复习指导。既然中招考题的共同模式基本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部曲,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而且三个方面往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那么,面对众多的考点,包括时政热点和专题考点,我们就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主轴将它们归类梳理,并加以理解、记忆、拓展和运用。具体来说,“是什么”主要包含:含义、现象、成就、内容、立场、原则、看法等,如“我国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对口援疆说明了什么?”就可以用我国的民族关系和的原则来说明。“为什么”主要包含:意义、作用、好处、危害、原因、必要性等,如“对口援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何重大意义?”。“怎么做”主要包含:做法、解决、应对、措施、注意、要求、途径、建议、打算、行动、给力、方案、倡议等等,如“我们青少年应当以怎样的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不难看出,知识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而复杂,但经过归类梳理,复杂的问题就简单多了,复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将每一个知识点归类,做题时适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而不是盲目翻资料(想想中招考试资料上哪有原题啊),结合问题本身要求,运用核心知识,再借题发挥,多角度、多层次组织答案,训练一段时间就会有不错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样做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和身体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可谓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第4篇

一、节约意识。

1、在自制教具中,培养节约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一些废物自制一些教具,使这些废物得到循环使用,极大程度地减少浪费,渗透节约意识,这不但加深了同学们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向同学们渗透了低碳理念,培养了低碳习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学习三角形知识时,可用废弃铁丝制作一个三角形用于研究三角形概念,或用硬纸板做一个三角形纸板,用于研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研究平行四边形时,也可用铁丝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及对角关系,或用两根木条,把他们的中点用铁钉固定,四个端点用橡皮筋连起来,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各边长度可以变化的平行四边形模型了。研究正(长)方体及展开图时,用化妆品盒子或利用硬纸板自制正(长)方体作为教具,使同学们更深入直观地理解正(长)方体的概念、性质,更方便地探究正(长)方体的展开图;学习圆柱和圆锥侧面展开图时,利用酒盒等硬纸板制作圆柱和圆锥,用于研究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其性质;研究圆周角性质时,让学生们用废弃的铁丝制作一个圆(或用硬纸板制作一个圆盘),把这个圆固定在一个硬纸板上,在圆的不同位置上钉4个小铁钉,圆心也钉一个小铁钉,再用几根橡皮筋挂在铁钉处,这样就制成了圆周角演示仪,用来研究圆周角的定义及性质,加深了同学们对圆周角的理解。此外,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用废物制作更多可行有用的数学教具,为数学教学服务,长期渗透节约意识,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2、在习题反思中,渗透节约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通过对习题的反思来让学生感受节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渗透节约意识。如在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1页有这样一道习题:据调查,我国每年消费一次性筷子约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假如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相当于1立方米,则1立方米木材能生产多少双筷子?我国每年一次性筷子消耗的木材要砍伐多少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这道习题的计算并不难,通过计算后得到1立方米木材能生产27108双筷子,我国每年一次性筷子消耗的木材要砍伐1660000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在分析处理完该题后,让同学们认真反思、交流,1660000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些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什么样的社会危害性?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点拨,虽然越来越多的“一次性用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然而,在这方便、快捷的背后是大量资源的浪费与垃圾的堆积。可以说,1660000棵大树、166万平方米森林面积,因为我国一年消费掉450亿双一次性筷子而消失了。而在生产筷子的过程中,从圆木到木块再到成品,木材的有效利用率只有60%,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浪费啊。通过习题的反思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坚决不用像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用品,减少浪费,培养节约意识和良好的低碳习惯。

二、绿色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习题素材的教学与引申向学生培养绿色习惯,渗透绿色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植树种草在全球倡导的低碳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虽然说植树造林并不能立竿见影,瞬间就能减少二氧化碳,但在树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确能持久地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且效果显著。植树造林在制氧固碳,减缓温定效应方面确实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植树种草在固沙防塌、保护环境等方面也有着很好的效果。在遇到此类习题时,教师不要一味地只注重习题的解答思路和分析方法,也要注重该习题素材中所蕴含的绿色效应,向学生渗透绿色意识。如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习题18.5第4题:某中学开展绿化校园活动,2001-2004年间共植树1999棵。已知2001年植树344棵,2002年植树500棵。如果2003年和2004念安植树棵树的增长率相同,那么该校2003年和2004年各植树多少棵?教师在分析完这道习题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植树造林知识,让学生知道植树对气候变化的一些数据,充分感受到植树造林对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构造更加和谐的生存空间,从主观上培养个人植树的好习惯,渗透绿色意识。

三、环保意识。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2日

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标示着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在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下,物流业作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发展低碳物流势在必行。目前,河北省物流业发展较为粗放,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物流成本较高。粗放和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能源的浪费,低碳物流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物流的内涵

低碳物流的兴起,源于低碳革命和哥本哈根环境大会对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大力倡导,随着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全球化的“低碳革命”逐渐兴起,“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并执行。物流业在我们目前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实实在在扮演着一个高碳排放者的角色。有调查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油品消耗量约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各种运输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依次为:小轿车52%、货运汽车31%、海运6%、航空3%、铁路3%、其他5%。因此,发展低碳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物流做出一个定义,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也未对低碳物流作出定义。低碳物流的定义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低碳物流是要在可持续发展和物流系统论的理念下,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达到低碳的目的。物流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包括运输、储存、配送、装卸搬运等要素,从全局出发,以系统论的观点,对低碳物流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才能发展真正的低碳物流,达到为低碳经济服务的目的。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物流的必要性

(一)河北省第二大产业为物流业。据统计,2011年河北省社会物流总额达5.5万亿元,同比增长18%;物流业增加值达1,780亿元,同比增加20%,物流业已经成为河北省继钢铁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着眼发展低碳经济,以降低物流业资源消耗和健全回收服务体系为重点,构建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到2015年,社会物流回收利用率达15%,物流行业碳排放量有所下降,初步建立起节能高效的物流运作模式。

(二)河北省物流业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空间。河北省物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偏低,产业联动效应较弱,产业链割裂现象较为突出,不能适应重点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发展需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现代物流的增值潜力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能力不强并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河北省物流业空间布局不合理。项目布局小、散、乱现象仍然突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配套性、兼容性不强,交通设施衔接不畅,区域一体化运作能力较弱,物流园区缺乏统一规划,内部功能划分不合理。

(三)发展低碳物流对于建设低碳经济意义重大。运输是物流活动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而运输形成的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运输一直是河北省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虽然运量小,但运输成本高,对能源消耗大,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在河北省的大中型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公路运输在不断地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其使用的汽油约占全球汽油消费量的1/3。机动车的燃料消耗成为石油资源的最大消耗源。而航空运输与海洋运输是另外的主要石油资源消耗源,并且伴随着噪声污染和水资源污染。

无论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碳是所有化石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燃料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迅速增加,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今天的370ppm。如果目前使用矿物燃料的趋势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二氧化碳浓度可能超过700ppm,而这可能导致全球气候上升1.4℃至5.8℃,恶劣天气更加频繁,许多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作为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的物流业自然而然要走“绿色之路”。没有低碳物流,低碳经济的建立就无从谈起。

三、河北省低碳物流建设路径

(一)健全回收物流服务体系

1、完善旧货回收交易体系。加快传统旧货市场升级改造步伐,适应消费升级带动的产品淘汰,围绕二手车、旧家电、旧家具等淘汰商品,建设一批集回收、加工、整形、拼装等功能为一体的旧货交易市场,积极拓展回收加工、信息服务、价格评估等业务,形成旧货物流分拣加工基地。

2、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大市场整顿力度,建立一批规范化运作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发挥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带动作用,谋划建设再生资源物流园,积极开展回收、采购、加工、配送等业务,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效率。

第6篇

一、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主题

全省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低碳日活动主题是“工业低碳发展”。

二、宣传形式

采取媒体宣传、网络宣传、事迹报告会、专题讲座、宣讲团巡讲、技术交流会、展览展示会、现场体验活动、悬挂宣传条幅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宣传内容

(一)开展节能低碳主题宣传活动

通过宣传展示、技术交流、互动体验等方式,积极宣传节能文化、普及节能知识、提升全民意识,培养广大民众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深入报道企业先进技术及典型案例,推广节能新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二)开展节能低碳进校园行动

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贴近学生、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践活动,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人人尽责、节能减排人人担当、绿色环保人人作为、生态文明人人践行的校园新风尚。

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普及节能低碳知识。在青年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发动优秀青年走近青年志愿者、青年环保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手段,倡导低碳生活理念,营造节能环保氛围。责任部门:省教育厅、团省委

(三)开展节能低碳科普宣传行动

广泛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技示范活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与低碳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相关产业的低碳升级改造,引导全社会把使用节能减排创新产品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责任部门:省科技厅

(四)开展节能低碳进企业行动

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19年)》,大力宣传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多种形式在工业企业、园区宣传一批绿色制造企业的重大技术、典型模式以及标志性产品。重点宣传普及工业领域节能低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知识,引导企业职工自觉参与节能低碳行动,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组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从自身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全省低碳日前后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业低碳发展经验宣传和交流活动。

督促国有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与装备,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能源,推广节能减排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带头履行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指导省属国有企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及减碳等活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有企业建设。

组织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将生态文明作为职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作贡献”活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开展以“三比一降”(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对标竞赛活动,促进完成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责任部门:省工信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

(五)开展环境保护宣传行动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新《环境保护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活动引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弘扬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通过创新开展全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中来。责任部门:省环保厅

(六)开展建筑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开展建筑领域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积极宣传更高水平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重点宣传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特点,引领节能建筑新标杆。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建筑使用技术、产品和高效运行管理措施。结合旧城更新及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及危房改造等工作,宣传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宣传力度,提高运行效率。积极鼓励公共建筑建筑业主及使用人开展能效对标,引导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单位设置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专业人员,实施专业化用能管理。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责任部门:省住建厅

(七)开展交通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大力宣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充分利用视频、微信、海报等多种方式,在车、船、路、港领域宣传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进港口电能替代和公路绿色拌和站。积极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倡导公众绿色出行文明出行,营造绿色交通氛围。责任部门:省交通运输厅

(八)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

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清洁炉灶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加大技术咨询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节能意识。责任部门:省农委

(九)开展商务节能低碳宣传行动

以“创建绿色商场,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绿色回收”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流通领域宣传活动。加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绿色商场》标准促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采购绿色商品,开展节能产品促销,在营业场所布置节能环保宣传标识标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流通企业使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开展节能改造,组织节能技术产品设备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对接,举办节能技术交流会、改造案例分享会等,促进流通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挖掘节能潜力。举办社区绿色兑换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册、图板展示和技术人员现场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再生资源回收的认识。责任部门:省商务厅

(十)开展媒体宣传专项行动

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专题、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节能低碳理念和知识,宣传接地气、贴近性强的节能低碳技术,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责任部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十一)开展节能低碳进机关行动

积极发挥公共机构在节约能源资源中的表率作用,深入宣传贯彻《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带头普及节能常识,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践行垃圾分类,倡导低碳出行,共享绿色环境,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医院、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培育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厚植绿色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深入、持久、自觉行动,以高效的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部门:省管局

(十二)开展建设美丽家园行动

在城乡妇女和广大家庭中持续倡导节俭养德、低碳环保理念,引导妇女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身体力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影响他人、奉献社会,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吉林。充分发挥妇联系统所属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开展节能低碳、绿色生活、节俭养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增强妇女和家庭保护生态、节俭节能、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责任部门:省妇联

(十三)开展低碳发展宣传行动

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吉林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意识,选择优秀案例展示工业低碳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低碳行动。各低碳试点单位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全省低碳日前后开展宣传和交流活动。责任部门:省发展改革委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协同配合

全省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涉及部门较多,宣传覆盖面较广,任务艰巨而繁重,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全面开展好本地区、本领域的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

第7篇

【关键词】 青海省 低碳校园 低碳生活

一、低碳校园与低碳生活

低碳校园是指学校的教学、科研、办公、后勤等各项活动按照降低能耗、促进环保的要求,减少因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构建起来的人与校园环境、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校园,在校园生活中通常引用低碳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已经是现代人们所关注的话题,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工厂所排放的三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污染与能源资源的浪费,无不挑战着低碳发展。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低碳发展,它都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而人们对这种担忧所达成的共识也越来越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虑目前的生态环境。人们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导致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二、青海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现状

1、低碳校园意识

下面主要从教师与学生对低碳校园的认识、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低碳校园建设、低碳意识培养的阻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如下。

(1)低碳校园认识方面。从调查结果(图1、图2)可以看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低碳校园构建的认识方面,学生对低碳校园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在“从未听说”这一比例中,老师占到了总数的23.81%,而学生则占其统计总数中的12.97%,有48.11%的同学了解低碳校园的含义和内容,也超出了老师的47.62%这一比例。

(2)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低碳校园建设。从统计分析结果(图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低碳校园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学生都应该关注,这一比重占其总数的88.11%,而认为和自身无关的仅仅为2.16%。这说明青海高校大学生对于低碳校园建设重视较高,也表明绝大数大学生至少对于低碳生活的意愿还是较高的。由此可见,在校园倡导低碳生活是可行的。

(3)低碳意识培养的阻力。由图4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被访问者中,有79.50%的同学倾向于选择“其他”这一选项,并有64.90%的同学认为仅仅依靠大学生是无法构建低碳校园的。这表明在培养建设低碳校园意识的阻力中,学校等外在因素并不是主导原因,生活习惯在培养低碳意识中也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大学生可能存在着构建低碳校园的愿景较高,但却意识淡薄,更多的大学生可能会希望通过学校自身或社会上的力量来构建低碳校园。

2、低碳校园行动

下面主要从网购情况、大学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大学中纸张的使用情况、校园其他资源利用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校园低碳建设分析。

(1)网购情况。网购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购物方式,网购具有高效与节能的好处,网上价格透明,高效便捷,在实现无纸化购物的同时,碳的排放与消耗几乎为零,是大学生活中的一种低碳生活方式。

从图5、图6可以看出,在网购方面,老师并不是主力军,但是每月几乎都会网购,且网购次数为1―2次居多,占半数以上;在学生中,平均每月不从事网购的比例为39.67%,且每月网购次数为1―2次的比例为45.11%,所占的比重最高,而每月平均网购3次以上则占很小一部分。

(2)大学多媒体使用情况。多媒体教学在构建低碳校园中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节约资源。从多媒体的利用情况来看,其利用的效率较高,大部分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在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方面,通过调研可知,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不存在无多媒体教学的情况,说明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较好。

(3)纸张使用情况。造纸的主要原料为木材,每5000张A4纸就等于1立方米木材,我们每造一吨纸就要砍伐大约14棵树,还要消耗300千克化工原料。节约纸张就是低碳环保、低碳校园生活。因此,在纸张使用上,需要考量师生们的用纸情况。在纸张使用方面,可以细分为纸张打印情况、废用纸张的处理方式、课本的使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纸张打印情况。在纸张的使用上,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图8、图9)可知,老师更倾向于使用双面打印,比率达到了66.67%,远超半数,而超过半数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单面打印,单面打印与双面打印的比例也比较接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单面打印可能是由于在打印上单面与双面打印的价格相差不大,很多同学认为单面打印之后的纸张还可以当做演草纸,否则直接用完扔掉会更加浪费;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通过单面打印会有更好的效果,而有些老师和同学则认为双面打印这种物尽其用的方式更好,而且双面打印看起来更加方便。从打印社的角度来看,其默认的打印方式也为单面打印,这样也会赚取更多的利润。

第二,废用纸张处理方式。如图10所示,在废用纸张的处理上,更多的同学倾向于将废用纸张保留着并且不去理会,所占比例为33.51%,没有对废用纸张作出一个良好的使用规划;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将废用纸张直接丢弃而不理会。而最佳的低碳方式,就是将废用纸张交给回收人员进行回收,这部分学生只占总数的22.16%。

第三,课本的使用情况。如图11所示,在课本的使用方面,有占总数45.4%的同学倾向于将课本借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所占的比重最高,做到了课本的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也有占总数比例40.50%的同学会将使用过的课本卖给回收站,这也是一种低碳的处理方式。在出售二手课本的同学中,大多为即将面临毕业的即将离校的大四学生。

第四,校园其他资源利用情况。在校园生活中,约有75.7%的同学会注意在离开教室时关灯,也会有极少部分同学从来不会注意,在自习室的利用情况上,大多数的教室都会空出很多座位。

三、建设低碳校园的策略

1、营造低碳校园环境

建设低碳校园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低碳进校园”公益活动计划得到来自文化界、演艺界的支持和推动,举办“低碳”艺术表演团进驻校园公益演出,为校园带来原创环保舞台剧等节目,演出和环保信息地完美结合,可以深刻触动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台、校报和宣传栏等宣传手段进行低碳理念的传播,宣传青海省及青海高校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强调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关心资源节约,身体力行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让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活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使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广大师生期待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放低碳生活倡议书,举行低碳生活学术报告会,开展以建设低碳校园为主题的班会、党日活动、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以及评选“校园低碳先锋”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让低碳生活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教育和引导师生懂得低碳环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每个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师生自觉地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

2、倡导低碳的校园“衣食住行”生活方式

大学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主力军,要通过对其进行低碳生活观念教育,促使其自觉参与低碳行动。可以将低碳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强化低碳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渗透与结合,引导学生把低碳生活理念变为具体行为。学生掌握的低碳知识再多,如果没有真正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没有真正把低碳生活理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上,那么低碳生活仍然离他们很远。因此,可以从师生的衣食住行方面进行低碳校园建设。在“衣”方面:倡导旧衣赠与他人,在通过对青海高校的问卷调查可知,4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内有良好的捐赠渠道来进行旧物捐赠。此外,还应提倡军训服装循环利用,应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不频繁购买衣物。在“食”方面: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按量购饭制,杜绝浪费、自备水壶和少喝饮料等行为习惯。在“住”方面:倡导随手关灯、充电适度、宿舍少装饰、随身携带购物袋和少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习惯。在“行”方面:多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尽量就近游玩和远行选择火车等行为习惯。尽量避免多余的出行。低碳校园建设有时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举手之劳,简单可行。只要从这些细微处抓起、做起,“低碳”一词在高校校园里就会成为一种使命、一种习惯、一种潮流。

3、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将节电、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等理念融入改造、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的工作之中,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和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在校园建筑中,应坚持“更新、可还原使用、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推广使用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校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依赖,并尽可能减少因建筑活动造成的对大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将校园建成节能环保型建筑的试点区和示范区;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 LED 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与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中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校内市政管线设施建设中,对道路修建与水、电、气、网等管线改造实施统一规划和并网管理;在校园绿化环境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地引进本地植物种,增加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确保一定数量的植被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以保障校园内的碳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4、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

高校领导的重视会对低碳校园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评价学校领导业绩的指标体系,才能引起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应专门成立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把低碳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低碳校园建设规划,并且按照规划一步一步狠抓落实,建立年初有目标、年底有考核的低碳责任制度,及时进行奖惩,促使学校各部门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规定。要对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即根据各部门性质、规模等实际情况,核定该部门的水、电和材料的具体指标,实行分类量化、经费包干的管理制度,把建设低碳校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注:基金项目: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国低碳经济网[EB/OL].http:///.

第8篇

一、绿色消费情况调查实施

(一)研究设计和样本分析

笔者参考国内外学者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众多的相关研究文献 ,编制了《青岛市绿色消费调查问卷》。为保证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对问卷进行了前测,以对问卷的测量项目进行净化。前测阶段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28份。经检验,问卷的信度分析α>0.8,可以采集数据。首先根据黄页通讯先打电话询问填写意向,然后上门发放,并结合快递和E-MAIL、QQ即时通讯等方式,发放问卷320份,共回收问卷310份,回收率为96.875%。经过初步筛选,除去填答问卷缺漏者,以及受测者未认真填写问卷的情况,有298份有效问卷,回收合格率达到96.129%。

(二)调查方法

随即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考虑到项目责任者所处地理位置不便,按照年龄和单位性质,主要选取青岛市比较有影响的大企业集团及部分私营企业。从问卷回收结果看,年龄和职业等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与青岛市社会实际消费结构相符合,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可以用于分析.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一)实际低碳消费行为情况

本项目设计了关于“绿色消费实际行为”的调查,选取题目均忠实于英国1987年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中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定义,与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息息相关,并概括为绿色购买行为、节能循环行为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

在绿色购买方面,39.6%的被试者很少能自备购物袋,但也有53%消费者不喜欢购买包装精美的产品;有88.2%的消费者在消费合格环保家具和节能家电产品方面积极响应,而愿意消费价格高的绿色标志产品的比重为44%。在节能和循环利用方面,约54.7%的消费者很少或偶尔做到将废水用来浇花或洗拖把,有24.8%不会随手乱扔电池、报纸、塑料瓶以及罐头等可再循环利用的物品;但也有约78.9%的消费者表示离开一段时间会主动关闭灯和电脑等电器。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方面,67.8%的被测者不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还有28.9%的被测者仍在继续消费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比如野生动物皮毛、发胶等)。

结果表明:在现实生活中,青岛还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尚未将低碳经济和绿色消费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细节,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可见,个体消费意识和行为之间并非具有必然性,如何将绿色观念真正融入绿色消费行为当中,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就成为政府和企业实施低碳经济战略的当务之急。

(二)绿色消费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国外学者对于绿色消费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利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探讨了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已有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多,涉及的变量也相当繁杂,因此,本项目仅就现有研究中提及频率较多、影响较大的各种绿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际调查。

1.社会人口统计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很多研究都指出,性别与绿色消费行为有关,女性比男性更易采取绿色消费行为。在调查过程中,确实发现女性消费者更愿意填写问卷,大多数男性以各种借口回避填写,再三沟通之后才愿意进行调查。涉及具体问题,两者均有细微差别,比如,对于绿色消费内涵的认知,持赞同和完全赞同态度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0.1%和68.2%;是否支持绿色生活方式方面分别为89%和95.9%;平时出行以步代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分别有13.3%和6.5%从未做到。说明性别对于消费者的绿色行为选择具有一定影响,通常女性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对时尚和信息接受能力较快,承担大部分消费的具体购买活动。这与以往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而在年龄方面,24-45岁之间的消费者更具有消费意识。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的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也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进行日常生活的低碳化。

2.个体知识与态度。国外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掌握的环境知识对于绿色消费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正相关,环境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平均相关为0.3。本次调查有对于“同样数量的牛肉比蔬菜排放更多CO2”、“正确识别绿色和环保标志”等问题的项目,结果显示,消费者掌握的环保知识越多,越倾向于改变自身行为模式,越是具体的知识,越能够引起消费者对于该项问题的重视,从而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其绿色消费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特定行为喜爱或不喜爱程度的评估。调查中涉及 “选择有机食品还是普通食品”这个问题,有57.4%赞同选择前者,74.5%的受测者赞同“不应该使用一次性产品”,86.3%赞同“以步代车既环保又利于自身健康”。当然,众多研究文献也已经得出结论,态度并不一定与行为保持一致性,人们虽然对生态问题较为关注、持有较为积极的生态价值观,但是并不能有效落实到行为上,主要是因为绿色产品由于受到一些情境因素的影响而并不能普遍被购买。

3.消费意识。意识是产生行为的前提,只有在对低碳经济和绿色消费的趋势有所认知,并对具体产品全面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产生积极的消费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89%的受访者都有绿色消费意识。他们认为,绿色消费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4.媒介宣传。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影响着消费者的绿色选择,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信息传递的影响力加大。可见,青岛市居民在选择绿色消费时,对于现代化媒介的依赖逐渐加大,同时,传统媒介仍然承担着重要的信息纽带。

5.企业营销等情境因素。企业市场营销与消费者行为互相影响,绿色消费的行为也受到企业市场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方式等营销策略的影响。由于低碳产品的价格主要内含了保护环境、技术创新以及管理革新等成本,因此其价格往往比普通产品价格高。调查发现,70.1%的被测者认为绿色产品价格太高。而渠道方面,大部分认为“青岛市购买绿色产品方便,种类丰富”、“政府部门对绿色消费奖惩得力”,说明政府和企业在开拓绿色产品渠道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稳定市场秩序。但更多的消费者不相信厂商绿色产品的宣传,认为现在的市场 “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太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绿色消费。

青岛不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已经开始转变,从节约水电、降低能耗、减少具有污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不断培养文明的绿色消费方式。然而,有些不可持续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还难以一下改变。当前,市场秩序混乱,绿色产品价格过高,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绿色消费的信心,造成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满意度不高。因此,有必要提出实现绿色消费的路径选择策略,使消费者个体形成良好的消费模式,积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居民绿色消费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消费者教育,引导其树立绿色消费观、培养绿色消费习惯,提高其收入水平。消费观的培养离不开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介和工具,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绿色消费的知识,引导城市居民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并努力使这种新的消费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培养良好的可持续消费习惯,则是每一位公民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责任。同时,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提高了,消费者才有能力进行绿色产品的选择。

(二)企业首先要进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推广先进的低碳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使用低污染的能源和原料,努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以最低的消耗生产尽可能多的绿色产品。其次,进一步降低绿色产品价格,控制在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还要继续拓展市场渠道,让消费者购买绿色商品更加便利。另外,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规范自律,促进良性竞争。

第9篇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优化、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缓解或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含量,最终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条件共赢的一种发展形态。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必然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即低碳经济观念,包括低碳发展观、文化观和创新观。低碳经济观念倡导一种新的生活实践方式,以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价值目标,通过尊重自然的整体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通过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融合使人类的生态文明观念得以升华。因此,作为人类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调整的产物,从新的维度,丰富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为解读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新的阐释路径。

一、低碳文化观:生态文明价值建构的理念依据

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但在社会变革尤其在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有时却远远超过其他制度安排。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从物质、精神、制度乃至人类行为等层面,积累和创造各种财富和经验。低碳文化观作为低碳经济观念的内核,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思想认识、行为态度、道德伦理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因此,低碳文化观要求人们在思想意识等层面,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生成实践活动中,自觉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从而维持碳循环平衡,抑制全球气温变暖、缓解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促进各种低碳科技成果的产生,以及各种新的可再生清洁绿色能源科技蓬勃发展,使人类在能源利用方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首先,以低碳文化观推动社会生态自然价值实现。合理的低碳文化观以低碳价值观为构建前提,正确的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能在社会变革、文化冲突,以及价值扭曲时,保证发展社会道路方向的准确性。同时,也对外部事物、事件作出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的判断,制约着行为主体的生活信念、行为意志、处世态度甚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价值观源于社会生活,反过来又能决定人的生产活动、社会实践及生活方式。低碳价值观摒弃传统纯粹以追求人类物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将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作为评判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社会形态、生活态度和社会活动的主要标准。与工业社会价值观不同的是,低碳文化观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模式,倡导以生态平衡替代经济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不啻为缓解生态危机的一剂良方。

低碳经济时代构建的低碳文化观,彰显了时代的要求,保证了生态文明的价值构建导向,推动了自然环境改善和生态价值的实现。在低碳价值观引领下,人类将崇尚低污染、低碳排放、低环境污染的绿色生活,企业将更重视社会责任,发展以节能减排、控制污染、控制碳排放为主流的生产模式,生态环境建设水平自然会成为评判工作业绩的重要尺度,也将引导社会发展突破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以生态经济取代由来已久的工业经济。其次,以低碳文化观促进生态道德意识养成。低碳文化观倡导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从而维持全球的碳循环平衡,抑制全球气温变暖,消除由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作为低碳社会高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呼唤公众和社会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低碳文化观。低碳文化观可以促使人类自身生发内在的低碳观念,进而培育和养成一种生态道德意识,倡导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改革方面控制、降低碳排放,在建构低碳社会的同时,建构低碳文明,“通过道德意识、伦理评价等”[1]对低碳社会经济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能使人们从道德意识层面强化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通过道德、意识的自觉促进低碳社会的文明建设。应当说,一直以来,人们的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从未被忽视,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社会、低碳文明对人们的生态意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期待,而且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迫切性。

低碳文明是要求的生态道德意识,不仅强化了对自然环境的爱护与尊重,突出了“碳因素”、低碳文化观的重要性。通过低碳文化观所促进的生态道德意识,核心内容是“减碳”意识的养成,因此,自然会成为新型生态道德意识产生的文化理念依据。最后,以低碳文化观推进社会生产关系协调发展。在我国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以增长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根植于社会各界的观念之中,地方政府工作业绩评价方式长期延续GPD单一衡量标准,限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尽快生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价值观,建立与低碳文化相符的非正式制度,改善以单一能源消耗为主的传统发展范式,以成为实现经济模式顺利转型的必要条件。低碳文化观是推崇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的主体思想。低碳文化观作为新型文化形态诞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并通过制定诸如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准则,以制度形式约束各国政府的经济发展行为。因此,低碳文化观在改变原有生产、发展等观念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改善现行经济发展模式,以法律、法规等制度形式协调现有落后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向生态文明过渡。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文化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新型的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文化,与低碳文化相伴随的低碳文化观对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以及新型生态道德意识建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认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不仅是新型的社会经济转型与重构,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转型与重构。

二、低碳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建构的现实保证

低碳发展观是低碳经济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当低碳经济步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后,低碳发展观便成为人们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效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多重关系的理性综合认知与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体现出认识的升华,以及对现有发展观的超越。低碳发展观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导,主要目的是在改变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的前提下,让公众认识到低碳的必要性和高碳的危害性,使低碳意识自觉贯穿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使低碳发展观成为生命自觉,进而实现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转变,从而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p#分页标题#e#

首先,低碳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生态文明提业依托。低碳经济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替代为原则,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生态和环境,达到经济社会长期持久、科学合理稳态增长的和谐状态。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优势地位相互更迭,产业联动性不断提高,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与产业拓展、产业融合相结合。而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这就需要我们以低碳发展观为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逐步优化低碳产业结构[2](p.6),探索走出一条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新路径。在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的现实背景下,生态文明的实现必须立足低碳发展观进行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而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结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多种渠道,在低碳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低碳、绿色、可持续经济为突破口,提高以金融服务和高新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比重,提高以绿色新能源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内涵,提高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附加值的制造服务业,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价值从资源型分布转变为可持续型分布,是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其次,低碳发展观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条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强调增长的效益,同时包含产业结构优化、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等,这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转变增长方式要求经济体改变原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技术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全球性能源资源紧缺的前提下,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大投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资源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低碳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要解决增长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这个意义上讲,低碳发展观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切入点。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低碳发展观促进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民众基础、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

最后,低碳发展观促进消费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提供民众基础。低碳发展观一方面顾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注重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强调降低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公平性。低碳消费方式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低碳为消费基础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消费行为,是人类在资源匮乏、环境危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兼顾代内与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低碳发展观的价值意义一方面通过对生产和发展引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也对公众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向低碳转变产生积极作用。低碳发展观视阈内的消费方式,倡导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既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也是一种科学、文明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与以往所倡导的各种消费理念、模式相比,低碳发展观引领的消费观念,不仅强调合理消费、节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等观念,更应关注降低碳排放的消费及其模式。与低碳发展观息息相关的消费观念并不否定消费时尚,而是倡导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的自觉降低碳排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消费时尚。低碳发展观要求公众的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并使之成为公众的一种自觉,使正在建构中的生态文明获得民众基础。

三、低碳创新观:生态文明价值构建的实践基础

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工业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环境与资源的负外部效应放大,从实践的层面要求向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转变。文明更迭意味着破旧迎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必然要改革陈旧的生产方式、生产观念和落后的发展理念,而低碳创新观有利于打破传统观念束缚,为生态文明价值构建创造新的路径。生态文明价值核心在于和谐理念,体现为天地人三者相互依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共荣共存、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关系。低碳创新观能为生态文明价值核心理念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

首先,以低碳资源创新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工业文明时期,各种形态的物质资源成为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和力量,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由市场定夺,物质利益成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社会习性在工业文明时期往往被忽视或遗弃,绝对以利益优先的“理性经济人”模式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如欧文•拉兹洛所说,人类生存的极限并不在于地球的自然资源的限度,而在于人的内心,在于人类对于自己的生活态度、生存方式的选择[3](pp.3-5)。忽视人类生存环境,物质利益左右的发展模式,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人自身发展的失衡。低碳资源创新观推崇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生活作息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低碳经济催生的新的生活观念,也一定会促进人类旧有思维和观念的更新与变革。通过低碳资源的创新,既可改善现代人的生活品质,又能减少对有限资源的占用和浪费,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因争夺有限资源造成矛盾冲突的风险,实现了向现代自然生活方式的回归。在低碳创新观念指引下,人们将更追求生活品质,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改变以物质利益为主的发展模式,减少人与人之间由于恶性竞争引起的矛盾,使自然资源在现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得到有效分配,推动生态文明价值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其次,以低碳制度创新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即社会各个层面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当代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在社会各层面间的公平分配、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工业文明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掠夺性开发,往往忽视各阶层间的资源分配,于是,种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如国家间发展失衡、地区间发展失衡、城乡间发展失衡、阶层间发展失衡等,已成为工业文明发展的表征,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不稳定因素,限制和阻碍了和谐发展脚步。制度是约束社会主体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等个人行为的道德伦理规定。按照诺斯的观点,制度是社会主体间的“博弈规则”,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维持社会和经济体系的平稳运行,提高发展效率[4](p.36)。现阶段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发展状态,是现有制度安排协调社会和经济发展失效的结果。低碳制度创新观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为基本价值观,是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与之配套的制度创新将颠覆传统制度束缚,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稳定的制度平台。构建与低碳经济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通过规则强制性限制和约束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使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合理使用并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得到合理分配。低碳制度创新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p#分页标题#e#

最后,以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向生态文明的过渡。社会发展是人类创造性的开发和改造自然的结果。但是,自然界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对自然实行破坏性和掠夺性开发,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我们……”[5](p.283)。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土地不断沙漠化、雨林覆盖面积迅速缩减、各类物种濒临灭绝等等,不一而足。这一切都给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凸显低碳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共生、理性的相互依赖关系。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应以可再生、可持续为基本原则,不仅需要人类改变以往以“战胜”自然和向自然“索取”为主的发展方式,也需要能够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社会进步共存的技术支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技术作为“利器”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从工业社会向低碳社会过渡中,技术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不同的是,昔日的技术增强的是“战胜”和“索取”自然的能力,而低碳技术则会放弃旧的理念,不仅保持生态友好,更应通过技术创新,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助推剂”。以低碳为目标的技术创新竭力于突破原有技术壁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开发新型可再生资源,降低碳排放,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模式取代现有工业化经济模式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