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营养与食品卫生

时间:2024-01-05 14:39:03

导语:在营养与食品卫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营养与食品卫生

第1篇

【关键词】 中小学生;营养食品卫生;调查

少年阶段的良好的营养是以后成人的健康的基础。合理的营养是促进儿童正常发育和预防各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1],此外,营养不良也有着一定的发生率,这势必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发育。为配合健康教育,对学生普及营养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合理营养的观念,现于2010 年6 月对我地区600 名中小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卫生的知识、态度、行为的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菏泽地区某中小学60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该组学生身体状况良好,排除急性感染、应激、肿瘤及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学生。其中男310 例,占51.7%;女290 例,占48.3%。年龄7~13 岁,平均(9.9±2.5)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并经专家审核通过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的母亲、调查人员及调查者本人共同填写,调查前班主任详细讲解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解除学生的顾虑。问卷内容包括:①学生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校、身高和体重等;②营养与食品卫生:包括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早餐、早餐的地点、课间餐及课间奶、零食以及营养保健品的摄入情况)。本次共方法问卷600 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600 份,有效率100%。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该组中小学生在营养素、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方面的知识有较好了解,其中知道食糖过多或引起肥胖者有372 名,占62.0%。知道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者有480 名,占80.0%。知道富含维生素食品者有510 名,占85.0%。知道富含钙元素的食品者有498 名,占83.0%。知道富含脂肪的食品者有有480 名,占80.0%。

学生对某些营养知识的了解较为缺乏,其中知晓富含蛋白质的食晶者有348 名,占58.0%。知道缺铁与贫血的关系者有330 名,占55.0%。知道缺碘与甲状腺肿大的关系者312 名,占52.0%。知晓富含纤维素的食品者有270 名,占45.0%;知道知晓富含铁食品者有246 名,占41.0%。知道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者有222 例,占37.9%。知晓高血压与食盐的关系者有172 名,占29.0%。对膳食宝塔的了解相对较差。其中有24.0%的学生了解,48.0%的学生了解,28.0%的学生完全没有听说过。

2.2 态度

该组学生中对营养知识感兴趣者有432 名,占72.0%。认为早餐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者有492 名,占82.0%。平时看电视、广播获得营养知识的学生有560 名,占70.0%。

2.3 行为

①早餐:有89.0%的学生吃早餐,11.0%的学生不吃早餐,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为没有时间者占58.0%。有83.3%的学生在家吃早餐,75.0%的学生在学校吃午餐。②课间餐、课间奶:有60.0%的同学吃课间餐,50.0%的同学喝课间奶。学生不吃课间餐、课间奶的原因见表1。③零食:不吃零食者占8.0%,偶尔吃零食者占56.0%,每周吃1~2 次者占15.0%,每天吃零食的学生占12.0%,每吃3~4 次者占9.0%。④营养保健品:有55.0%的学生在吃营养保健品。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对富含钙、维生素、脂肪的食品及对食用过多甜食和缺乏钙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方面的知识较为了解,对其他了解率均不理想,尤其对膳食宝塔的知晓率较低,仅有24.0%的学生了解。这可能与目前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关系,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多种途径,如:广播、电视、报纸、讲座的形势宣传,包括基础营养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与健康[2]。中小学生处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早餐质量对健康和学习效率都很大的影响[3],结果显示有89.0%的学生吃早餐,情况总体说来较为乐观。虽然有的学生认为吃零食过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但该组学生中不吃零食的学生仅为8.0%。另一方面,学生食用课间餐和课间奶的比例还未达到理想水平,课间餐和课间奶有利于及时补充学生消耗的能量。调查原因中显示,学生不吃课间餐、课间奶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不提供,因此,要改善这一情况,学校必须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营养早餐或者课间餐,,促进生长发育,在预防营养不良的同时,控制超重和肥胖。

参考文献

[1] 张文静,陈发慧,钱虹.中学生超重肥胖与不良饮食生活习惯调查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70-71.

第2篇

1.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必要性

1.1 营养与食品卫生新问题的出现

进入21世纪,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曰益提高,膳食结构己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因而出现了许多营养健康的新问题,营养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患病率迅速上升,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其次,随着食品加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应用,加之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出现了许多食品安全新问题,如二恶英、氯丙醇、丙烯酰胺等对食品的污染,疯牛病、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事件的出现,均表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国计民生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均可造成重大影响。再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尚不能完全与国际接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最后,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己经使分子生物学技术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领域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营养与食品卫生教育的现状

我国原有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框架己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长期以来没有太大的变动,己经明显滞后于我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现实状况。而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否合理和先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有待于继续深入。目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多,如何科学地选择适应本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何有机地、适量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讲授等诸多方面必须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2.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实践

2.1 加强教材建设,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003年,我教研室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该版教材不同于以往教材的修订,在保证教材“三基五性”(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打破了原有教材的框架,重新策划和组织了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当今生命科学的新进展。例如,植物化学物是21世纪全球营养学界的研究热点,它是指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除了传统营养素之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有着明显的健康促进作用。我们首次以一章的篇幅将植物化学物的相关知识正式编入教材中,体现了第5版教材的创新性。又如,现代研究发现,营养相关性疾病一方面与膳食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受遗传因素影响。阐明营养与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营养相关性疾病的分子机制是第5版教材的另一个创新之处。此外,在该版教材中也涉及到许多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问题和食品卫生标准的国际化问题,这些均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与第5版教材相配套,我们又编写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习指导》第2版,对实习内容也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使之既适应当前社会实践的需要,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还编写了预防医学专业必修课程考试辅导教材,对第5版教材的重点、难点加以论述,这也是本课程目前较为完整的一本习题集。

2.2 加强师资力量,提高课程讲授水平

教师是实施一门课程的主体,也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选择资深教师承担授本门课程的主要讲授任务,承担授课时数占课程总学时数的60%以上。他们均被教学督导委员会和学生评为A级教师,而其他授课教师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这些教师共同的授课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少而精、宽而广”的原则,即课堂上虽然只讲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但对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要精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学生的思路,及时把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3 加强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反复研究和讨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针对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关于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的内容,采用PBL教学方法,给学生介绍中毒案例并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对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涉及到食品加工、生产现场等食品卫生问题及监督管理的内容,我们采用到现场实践教学的方法,带学生到食品企业去参观,让学生自己画出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图,找出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等。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GMP和HACCP体系(即“良好操作规范”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均为国际通行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具有了更深的理自解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涉及到基础性较强的尤其是本专业词汇量较集中的内容,如营养学基础、植物化学物时,我们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以锻炼学生阅读原版教材的能力。涉及到图片、化学结构式及其他适合用图表表示的内容时,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如我们自己制作了“霉菌与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预防”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学好这部分课程内容。

2.4 因材施教,树立以培养人才为本的理念

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课余时间多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如我们为本科生设立了学习创新基地,结合学科现有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一小部分内容,巩固和运用了他们所学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风。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们请年轻教师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课后为他们答疑、辅导,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还将学科的专业期刊和相关图书对学生开放,鼓励他们通过自学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5 改革毕业实习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对本科学生的毕业实习我们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毕业实习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毕业实习与研究生课题相结合,毕业实习与社会咨询相结合,毕业实习与疾病控制中心(CDC)和卫生监督所的常规工作相结合。以这四个结合为原则改革学生毕业实习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培养了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成为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而且通过与社会实践的密切接触,还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6 改革课程考试方法,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重要的反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应该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我们采用了传统闭卷考试与开卷、口试、报告等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可以变换多种方式出题来考查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的情况,鼓励采用无标准答案方式出题,以便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阶段考核,把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与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从而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

3.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成效

3.1 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

我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在被评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经同行专家评议,一致认为该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其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较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该课程注重在实习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后,按教育部要求上传到互联网上,有利于学生自学及教师备课,资源全国共享,服务于广大师生。

3.2 促进学科发展

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200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具有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前列。我们之所以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是与努力开展课程建设密不可分的。

3.3 促进教材建设

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连续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2、第3、第4第5版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习指导》第1第2版,一直把握着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前沿进展,保持了教材的先进性及教材建设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同行专家对第5版教材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该版教材在保证“三基五性”的基础上,更适应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新方向。该教材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3.4 促进实验室建设,创建一流的教学条件

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利用重点学科的经费优势,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目前本学科实验室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全能够满足各层次教学及科研的需要。学科的网络教学也正在建设中,为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5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并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毕业生的良好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此外,自2002年起我们连续举办了3期全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更新班”和省内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扩大了本专业课程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并且提高了国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4.结语

第3篇

注重绪论的讲授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强劲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其学习态度和兴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际上包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得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2]。

绪论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我们将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展简史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分别讲解。我们联系实际,除了教材中的内容,还查阅资料,讲授大量与人类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营养学和卫生学知识。如近些年被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疯牛病、禽流感等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国内保健食品的混乱现状等等,以此来使学生了解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热情明显高涨。

改革教学手段

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效地缩短了学习时间,增大了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授课内容更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会使师生之间失去互动性,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而传统的板书具有灵活性和及时性,好的板书设计能直观显示教学内容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把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3]。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穿插板书教学,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为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减少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我们刻意将讲授的知识贯穿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并引用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这一节内容时,除了讲授肉毒梭菌的病原性,还联系肉毒毒素的在美容医学上的广泛应用。这样,不但使授课更加生动,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讲授《食物中毒及其预防》这一章内容时与如何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调查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如何开展现场调查?如何确定中毒食物的致病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行学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的开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①综合性实验主要围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问题,我们开设膳食调查、食物中毒案例分析,这些实验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常用实验技能的培养,如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分析和仪器分析技能;③结合具体实例对课程的重要理论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扎实掌握一些枯燥但具有很强理论性专业知识。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实验课程往往重视不够,针对此现象我们力求在实验课中选择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的实验对象,如:在《食品中总氮的测定》这一实验中,我们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日常食用的牛奶、奶粉、黄豆、猪肉等食物作为检测对象。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强调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意义及实验课在以后工作实践中的作用,还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食品企业,让学生了解相关食品的加工工艺,实验教学直观化。给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对于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我们应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条件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重要指导原则,不断探索教与学中的新方法,建设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将对培养合格的预防医学毕业生和未来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小丽,葛秀涛,孙艳辉,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 滁州学院学报. 2011,13(2):127-128

第4篇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22-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学科里的重要分支,主要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因此,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经历了“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氢胺”、“皮革奶”等事件后,大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去向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为主,食品安全监测成为日常的中心工作,因此,对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不重视实验课、动手能力较差、科研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以及实验报告不规范等问题,而我们的课程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实验方法单一、实验课时安排不足、没有教学现场、没有明确的实验考核体系等,这些都是制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应该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导,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因此,在构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我们设想通过对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建立新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对实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整体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资源共享,选取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

我们目前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其中涉及到的实验内容,比如食物中糖精钠的测定,要用到薄层色谱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法,按照目前我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是难以开展的,而我们实验室有紫外分光光度计,可采用比色法进行测定。另外,全国统编教材,一般每5年更新一次,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实验教材设计的内容滞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情况,以及当前大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修改、调整、补充实验教学内容,组建一本适应本实验室实验条件的教材,为学生开设尽可能多的实验课程。

二、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通过课前预习,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与本次实验课相关的理论知识、术语,本次实验所用的实验方法,涉及到的实验仪器、设备,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清楚,此次实验课是要做什么,怎么做,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可加深对实验内容的了解,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三、采用问题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通常情况下,实验课都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将实验相关的内容,如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一股脑地告诉学生,而学生根本不用动脑子,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讲解,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禁锢了其科研思维,而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如蛋白质测定时,通过什么是蛋白质系数、凯氏定氮法的原理、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方法和内容等问题和讨论,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其探索精神,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进而加深对此次实验的理解。实验结束后,或者下次实验课之前,还可对实验内容进一步的总结,善始善终,圆满完成一次实习课。

四、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在理论教学中,而在实验教学中,特别是涉及实验原理的讲解、通过观察试剂颜色判断实验终点等内容时,多媒体教学较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更便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其优势显而易见,因此,制作一份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是非常必要的。

五、严格把好实验报告关

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真实记录,实验报告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及实验态度。通过批阅实验报告,可以检查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通过督促学生书写合格的实验报告,可以帮助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每次上课,应对上次实验报告进行总结。

六、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

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掌握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一个营养食品卫生学实验,可以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学院应该配备专门的实验员负责教学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的开放性实验研究。

七、建立实验教学基地,开设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教学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实习基地,一些现场实验教学内容比如HACCP体系建立的内容也只能取消,而HACCP系统与ISO9000体系、GMP管理一样,是迄今为止,最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方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有关HACCP体系建立的具体相关内容,单纯的实验室讲解就显得非常枯燥、抽象,如果我们有生产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那么,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理解HACCP体系的内容就比较形象和直观。

八、建立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改变以平时成绩代替实验考核成绩的办法,通过建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试剂配制、实验操作、仪器调试、标准参考物质量控制、测试结果计算、试验报告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实验考核指标和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实验技术操作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对于提高学生实验课的课堂质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和约束作用。

九、建立和完善实验教改质量评估办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在实验教学结束后,对使用新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整体分析,明确新的实验方法的优缺点,并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进行对比,及时改进,此外,该问卷也可于平时用于评价实验教学质量。

十、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

第5篇

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号: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属于预防医学领域,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学科[ 1]。这门课程是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了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更好掌握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培养出能把理论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预防医学人才, 2013年下学期对右江民族医学院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共5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6人,一组为实验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

1.2教学方法

根据右江民族医学院的授课安排,理论课全班一起授课,实验课分成两个小班进行授课,故参与式教学是在实验课的时候进行,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两组所用教学大纲、实习指导、课后复习题相同,实验内容、学时一致。

具体实施过程:

实验组:首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利用网络查找文献资料能力、电脑拥有情况、课件制作水平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学生所缺乏的知识技能进行相应的指导,以保证参与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本次参与式教学主要采用小讲课、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的方式。小讲课内容是广西巴马长寿人群膳食结构、案例分析内容为维生素B1缺乏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内容是食物中毒事件、小组讨论的内容为糖尿病人食谱制作。把学生分成5小组,每小组5~6个人,自由组合,按照学习目标,每个小组都要承担课件制作、讲授、文字图片处理等,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各小组间相互学习、相互点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主持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由他代表小组发言。

对照组:对照组沿用以前实验课的教学方式,即先由教师介绍实验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提问、答疑,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1.3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1.3.1案例分析测试。参照公共卫生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部分历年考题模式,进行营养缺乏和食物中毒相关案例分析测试,共五个案例,满分100分。

1.3.2期末考试成绩比较。期末考试试卷组成:选择题(5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满分100分。

1.3.3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调查学生对此次教学法的看法和认可情况。

1.4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病例分析测试得分情况比较

营养缺乏和食物中毒相关病例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最高分96分,最低分70分,平均分84.15分;对照组最高分90分,最低分60分,平均分74.21分。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得分比对照组得分高(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比较

期末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结果显示实验组得分最低分75分,最高分99分,平均分86.69分;对照组最低分78分,最高分98分,平均分86.35分。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的期末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验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统计,96.15%的学生认为参与式教学法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方法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讨论

此次实施教学改革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参与式教学)和对照组(传统教学)的期末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但病例分析测试中实验组得分比对照组得分高,这说明传统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授课的学生对于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到高分的考试都能应付自如,但对于需要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营养缺乏与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传统教学法授课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授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33-03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课程,是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农产品质量与检测、餐饮管理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在增进人民体质、疾病防治、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培养面向企业、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如何组织好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会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是教师教好这门课、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关键。笔者拟结合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从课程整体设计、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考核形式等方面谈一些具体做法。

坚持“必需、够用”原则,

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要广泛调研食品行业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对食品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围绕职业岗位所需要的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重新设计课程内容。根据食品行业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要求,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岗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紧密结合食品、餐饮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将公共营养师和营养配餐员技能鉴定的内容融入《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中,构建四情境、七模块的整体教学内容,将职业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将过去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求整合为任务——对不同人群进行营养配餐,既可加强学生对营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体现“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通过《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既能够掌握营养素的功能、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与疾病、食物污染与预防、食物中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具备从事膳食调查、食谱设计、营养咨询及卫生监督与管理等职业工作的技能。要将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相结合,将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紧密结合,为后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艺学》等核心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考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等做好铺垫,为学生今后独立从事食品营养和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调整教学内容,

注重前沿性与实用性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迅速,总产值以20%的速率递增。食品行业的发展使人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动物性食品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居民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由饮食引起的各种疾病也迅速增加,如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据报道,我国身体超重者近三亿人,肥胖者七千多万人,社会每年要耗费大量资金用于这些疾病的防治。现代食品行业更加重视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提倡营养、生态和健康的饮食方式,国家愈来愈重视国民营养状况的改善,公共营养师制度已经在餐饮业和社区中推广和应用。另外,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有关劣质食品的报道层出不穷,如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福寿螺、毒火腿、瘦肉精、红心皮蛋、黑心月饼,以及2008年9月份曝光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等,一起起事件怵目惊心,轻者致病,重者致人死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

新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需求的增加、行业的变化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根据这些变化,本课程应及时调整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课程内容应重视对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职业岗位在人才素质、科技文化知识,特别是营养卫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使食品从业者不仅在素质方面,而且在运用营养卫生科学知识和有关技术方面,都具备解决食品加工、餐饮管理、营养教育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并设计成6个典型工作任务,穿插于理论教学中进行,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使理论知识实际化、技能化。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反映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体现国家政策在行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例如,及时调整和增加“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食品安全法”、“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内容,增加课程对行业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对课程目标及职业能力目标的剖析,我院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大胆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针对食品检验工、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活动领域,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逻辑顺序,组织构建了“四情境、七模块”教学内容。

四情境:人体营养素的需求;社区营养;食物污染与预防;食品生产企业卫生管理。

七模块:人体的营养需要;各类人群的营养;营养配餐;社区营养;食品的污染及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

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我院课程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摸索,并不断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 将近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入教学体系,根据讲解每个知识点的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通过在教学中对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引出理论内涵,对案例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剖析,将理论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对应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蛋白质的需要量时,结合奶粉中含“三聚氰胺”导致“大头娃娃”等事件进行案例讨论,以强调蛋白质对人的重要作用和营养功能,既可让学生掌握蛋白质在膳食中的重要性,又可为项目食谱的编制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任务驱动法 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中,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工作方法,训练职业技能,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在一般人群的营养配餐技能训练中,首先由教师讲解配餐的基本方法,然后将学生分组,每4~5人为一组,每组领取一个工作任务,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设计一日带量食谱。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展示作品,进行汇报。与此同时,其他组成员和教师对设计的食谱进行评价、提问、建议及改进,最后打分。通过这项技能训练,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教学模式,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放式实践教学法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校内餐厅、饮食区进行调查分析,到校外参观食品厂、医院等,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环境,使学生了解生活和企业实际。教师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拟定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培训,明确目的、内容、方法,使学生意识到食品营养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许多慢性疾病与饮食密切相关,如为什么要对糖尿病人进行食谱设计、肥胖者为什么还会缺乏营养等。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到社区宣传营养学知识,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营养防治及人群营养知识的调查,为特殊病人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宣传培养良好的膳食习惯的意义,纠正营养失调状态,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把原有的学科课堂与现实的活动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必备的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学习结束时,学生应达到具备国家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和HACCP)内部审核员等职业资格的水平。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院课程组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并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源,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影像技术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知识要点。利用模型、图表、教学资源库,解决课程教学难点,对一些难以讲授或枯燥的教学内容,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各种疾病的危害等,可充分利用影像资料播放,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使学生如临其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要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营养配餐软件引入教学,使用营养配餐软件进行营养配餐设计,可以省去反复计算和查找数据的麻烦,方便学生进行营养成分计算、营养配餐及营养评价,使配餐变得方便快速,增加营养配餐设计的现代科技元素。

要开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网站,并应能有效共享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习题库、试题库、职业技能自测题库、食品安全法等方面的内容,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在线测试系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根据反馈,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再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要开设网上讨论专区,课题教学团队每学期安排专任教师负责网上答疑,实现教师与学生网上交流与互动,课题教学团队教师及时跟进前沿技术,并将内容更新到网站上,通过网站实现师生互动、学生研讨、自测自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改革成绩考核方式,

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考核中,将本门课程分为6个训练任务,其中基础知识的考核融入训练任务中去,如让学生结合自身营养状况对自己进行营养配餐,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自己一天的能量消耗,对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天的膳食摄入情况进行食谱编制,通过食物营养成分计算表、膳食评价表、营养素与来源分配、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以及能量来源分配等,对自己编制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再根据所学知识对食谱进行改进。通过此项综合练习,既可促进学生对营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将学生团队和各个成员在团队任务等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计入考核成绩,过程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60%,期末考核主要是对操作技能的综合考核,占总成绩的40%。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都是通过一次性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的。学生要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不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多少,而是记忆知识点的多少。同时,传统的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面,也主要是停留在从理论上考查学生是不是知道实验过程,很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考核,即使考核了,内容和方式也很单一,基本上无法体现培养面向企业、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要改革成绩考核形式,强化过程考核,使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转移至日常的学习和积累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对我院近两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毕业生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食品营养和食品卫生管理操作技能及良好的职业素质。来我院招聘毕业生的单位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由此也可表明,我院在《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的改革较好地顺应了新时期高职教育培养面向企业、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潮流。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创新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新时代、新环境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娜.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9):557-558.

[2]姜忠丽,代岚,王俊伟.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11(27):87-88.

[3]尹晓菲,胡艳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谈[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02.

[4]徐美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5(8):65-67.

[5]封锦芳,肖荣,苑林宏,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增刊):298-300.

[6]郑立红,李春华.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68-74.

[7]彭辉辉,李萍,袁河清,等.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实践考核方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47-49.

[8]张焕新,臧大存.高职畜产品加工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82-84.

第7篇

【关键词】学习 引导 整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笔者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本人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商榷。

一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关键

1.“自主”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方式,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充分实现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人群,根据他熟悉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尽力做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知识;让学生参与过程;让学生选择内容;让学生掌握方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自我检查;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

2.“合作”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在学习“平衡膳食宝塔”时,进行了这种方法的尝试,在此过程中,既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活动,而且合作过程中也不排斥竞争。

3.“探究”性学习方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上述一节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是要求学生根据平衡宝塔自己编制一份食谱,就可用这种方法。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借助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我认为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都是以自主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合作学习为动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 教师的“导学”是补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来的,要使这种方法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导学”作用。“导学”思想,是从教者的角度提出来的,因此,“导学”重点解决教法的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变学生的“学会”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具体应如何“导”呢?

1.启发引导

就是按教学要求,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广阔天地。

2.督促辅导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监督,特别是对学生的预习和练习情况。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的帮助和指导。

三 “学法”与“教法”的整合是技巧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法”必须适应“学法”,必须为“学法”服务,即要重视“学法”与“教法”的整合实施,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自主”性学法的导学

刚才提到的“特定人群膳食指南”中采用了“自主”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归纳整理相关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对不同人群膳食特点进行了比较,同时找出相应的原因。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事物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防止在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上纠缠,让现象掩盖了本质。

2.“合作”性学法的导学

在学习“平衡膳食宝塔”时,我是这样做的:让小组成员分别调查几个家庭各种食品的消费量,整合小组调查情况,对照平衡膳食指南中的原则,大家共同完成调查报告,并结合营养素和能量的推荐摄入量,对我们的平衡膳食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最后再对照宝塔的建议摄入量,使学生茅塞顿开:原来宝塔是对平衡膳食原则的一个直观再现和量化。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成员通过任务的完成受到以下几方面训练:(1)倾听和交流;(2)协作和分享。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不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时教师的“督导”就非常重要。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地参与,又要尊重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3.“探究”性学法的导学

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宜复杂,应定位在学生“喜欢且有能力完成”的层次上。根据膳食宝塔编制食谱时,采用了此法。首先让学生明确食谱的应用对象,然后根据对象选择合理的能量和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合理分配三餐食量,再结合膳食宝塔设计一天的食谱。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

总之,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尽力做到启发在关键处、疑难处、含蓄处、精妙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恰当地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地铺展开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广阔天地。

第8篇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关键素质

一、核心素养及思维品质的内涵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

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而初中恰好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语言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向,这在一个人的长期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和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该课堂如何体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胡波老师这一堂课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包括扫读、跳读、精读,但是胡老师的目的远不于此。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胡老师不断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1.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胡波老师剪出一个漂亮的“帧弊忠入课文。胡老师的剪纸引入方式自然巧妙且新颖,富有创新性和灵活性。随后的小视频又让学生更加了解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化。课堂结束时,胡老师总结,希望孩子们要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张红纸条贴在之前写关键词的红字条上,一个大写的醒目的“美”字,便在黑板上呈现了。最后,他还以一首押韵诗歌,让孩子们一起诵读,并配以背景轻音乐,倡导要做一个有心人。整堂课设计灵活,展现清晰,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胡老师让学生花一分钟时间扫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结构,在核对答案环节,他问学生是如何找到答案的,深度挖掘孩子的思路,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在精读第四段后,其中一组孩子们拿起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图片中间是一个可爱的中国泥人娃娃,周围以树状结构清晰地展示了本段的关键词。学生报告该组成果后,胡老师予以表扬,但他同时问孩子们:“How can you make it better?”其余学生纷纷提出可行意见,比如可以多加一点颜色以及报告者应该更加自信一些。

这个环节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动手

能力。

3.思维品质的创新性

文章一共有四段,第三段由胡老师引导孩子们以思维导图(mind map)的方式,围绕贴在黑板上剪纸“帧弊郑将本段的剪纸文化内容以树状结构铺陈在黑板上,看起来栩栩如生,清晰明了。在给孩子们示范了思维模式导图精读后,他鼓励孩子们分小组探究完成第四段的思维导图,孩子们热情积极地参与。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十分新颖,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并且富有创造力。

三、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素质

1.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龚亚夫先生认为,“‘结构+功能’的教学路子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所以教师要在备课中学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优良品格、行为规范等活动。”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会学生写句子,记叙就行,而是要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用英语进行

思维。

2.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学科思维品|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水平和批判思维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具备培养这两种思维品质的理论和实施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各学科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英语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思维、动手能力等,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很有裨益。

3.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用前沿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胡老师学习剪纸,并在阅读教学中用到了前沿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由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最后一段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效果也因此而锦上添花。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式。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用精心的课堂设计,带给孩子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思维习惯等。

参考文献:

第9篇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食品广告,包括普通食品广告、保健食品广告、新资源食品广告和特殊营养食品广告。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新资源食品是指以在我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或者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的物品生产的食品。

特殊营养食品是指通过改变食品的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食品。

第三条食品广告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第四条《食品卫生法》禁止生产经营的以及违反国家食品卫生有关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不得广告。

第五条广告主食品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下列真实、合法、有效的证明文件:

(一)营业执照;

(二)卫生许可证;

(三)保健食品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四)新资源食品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卫生审查批准文件或者新资源食品卫生审查批准文件;

(五)特殊营养食品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准许生产的批准文件;

(六)进口食品广告,应当具有或者提供输出国(地区)批准生产的证明文件,口岸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签发的卫生证书,中文标签;

(七)关于广告内容真实性的其他证明文件。

第六条食品广告不得含有:“最新科学”、“最新技术”、“最先进加工工艺”等绝对化的语言或者表示。

第七条食品广告不得出现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地宣传治疗作用,也不得借助宣传某些成份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该食品的治疗作用。

第八条食品广告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可以替代母乳,不得使用哺乳妇女和婴儿的形象。

第九条食品广告中不得使用医疗机构,医生的名义或者形象。食品广告中涉及特定的功效的,不得利用专家,消费者的名义或者形象做证明。

第十条保健食品的广告内容应当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说明书和标签为准,不得任意扩大范围。

第十一条保健食品不得与其他保健食品或者药品进行功效对比。

第十二条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特殊营养食品的批准文号应当在其广告中同时。

第十三条普通食品、新资源食品、特殊营养食品广告不得宣传保健功能,也不得借助宣传某些成份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其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