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时间:2024-01-05 17:06:03

导语:在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管理 创新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者管理制度科学性和操作性得不到保障。在资产购置、分配和使用的各个环节,相关制度的缺失和缺陷使学校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毁损、流失。

目前,很多高校只对采购固定资产的财务开支有严格的规定,而对购进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却不健全。只是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明细账,资产领用手续不完备,没有明确记录。同定资产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不记折旧、不评估、不核算、存量不清、产权混乱、账实不符的现象就会愈加严重。疏于管理的现象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使国有资产被大量浪费。

2、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不集中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成立固定资产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而是采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即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有些管理部门既管采购又管验收、报销,造成管理上漏洞;有的不需对实物进行验收,而只需凭购货发票进行登记;有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调拨不向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审批,时间一长固定资产实物在哪儿无人知晓,再加上管理部门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实不符、账物不符、账账不符。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组织采购、协同使用、监督控制等的一系列工作。对这样一项重要工作。许多高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机构,仅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监管。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当有些设备概念模糊、相互交叉时就会发生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相互扯皮、重复购置现象在所难免。

3、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

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实行部门管理,无偿使用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的调剂。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由于资产管理与资产使用部门问的责任不明确,不能做到有效的共同享有信息。以致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从而造成大量资产资源浪费和资产管理效益低下,更不利于开展学科之间的横向合作和交流,甚至为高校出现腐败现象提供了可能。这既不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部分高校因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购置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一年难得用上几回,造成闲置浪费,设备利用率低下。另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于受管理水平的制约,不能充分掌握全校的固定资产分布状况和使用动态,对长期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设备心中无数,因此对各部门资产进行合理调剂实现资源共享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在固定资产购置前缺乏可行性论证,对申购计划审批不严也是造成高校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

4、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总量不断扩大,其构成亦日趋复杂,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基本沿用过去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适应高等学校固定资产高速膨胀的实际,也大大落后于高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数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特别是骨干管理人员一般都从其他岗位转业过来,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甚至缺乏基本专业知识,制约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

高校是典型的事业单位,由于其组织结构层次多。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量大面广、专业性强,相应地对资产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以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校资产管理人员应该将其管理模式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1、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对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应按照管理法规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使固定资产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和使用。(1)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科室及个人,明确固定资产物资管理部门、核算部门、使用部门以及个人的责任。(2)要规范固定资产的购买和转让规定。明确购买、转让原则和条件,坚持审批程序,不得随意购买和转让学校的固定资产。(3)坚持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维护制度,加强维修、保养,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和使用寿命。(4)要完善资产报废注销制度,处置固定资产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规范操作程序。

例如,高校对于仪器设备、家具等类固定资产可采取三级管理体系:一级资产管理在学校主管校长领导下。由资产管理部门行使职能。院(系、处、所、中心等)为二级管理单位,各单位必须由一名行政领导负责,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专职或兼职固定资产管理员,全面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使用,并监督、协调实验室行使其管理职责。实验室(科室等)为固定资产三级管理单位,由实验室负责人主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安排一名兼职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固定资产账目。对于机动车辆、行政办公用房高校采用二级管理体系:一级为学校的成立的国有资产委员会,该委员会代表学校行使学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职能,是学校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

2、固定资产管理观念创新

高校要深化资产管理首先要得到单位领导的有力支持和高度重视。高校领导要将资产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资产管理工作的汇报,掌握有关管理情况,把资产管理工作引人当年的重点推进工作。本着“经营学校”的理念,盘活存量资产,以依法理财的思想管理学校固定资产,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增强法制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以保证各项资产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

此外,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应该坚持人本性原理。以物质利益为引导,发挥管理人员的潜能。可建立物质利益导向的激励机制,使管理对象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身潜能,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思想动员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管理者必须把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放在应有的地位,要引导个人把实现组织目标的共同信念和自己日常工作联系起来,树立为组织的整体利益做奉献的价值观念。

3、加强预算,实现资产的优化购置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安排不合理,将导致资产配置的不公平,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率。因此,应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并通过严格执行预算、及时分析预算差异和进行预算执行考核等手段,加强资产的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从而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4、应用先进技术进行管理

第2篇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S公司于2008年与广铁集团公司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将运输生产单位按专业性质分别委托广铁集团公司的各专业站段管理,S公司作为委托方,将固定资产实物移交广铁集团公司各专业站段(即受托方)管理。按照其协议,S公司本部负责固定资产的卡片登记和财务核算,广铁集团各受托站段负责实物资产使用、维修及养护。

(一)S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适应运输生产委托管理的新形势,S公司成立了固定资产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固资设备的更新改造论证、报废鉴定、回收处置以及与各受托单位之间的固定资产管理协调等工作。S公司财务部负责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固定资产卡片登记,以及新建、新购固资项目的预结算审核。由于S公司不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现场情况未能掌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只是对台帐的管理,无法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动态变动及时掌控。

(二)受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S公司运输生产委托管理后,各受托单位受机构编制限制,原S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专业人员大部分已调整,固定资产的专业管理已合并至受托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由于受托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对S公司固定资产现场情况不熟悉,S公司的固定资产规模相对于国铁资产规模较少,受托单位对托管的固定资产管理也没有制订相应的制度来落实管理职责。同时,受托单位的财务部门,由于不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其对固定资产的监管责任大大也削弱。较为明显的表现是受托单位大都没有托管的固定资产台帐,少数单位有台帐也是记录不齐全、不准确。按照规定每年应进行一次的固定资产清查,也没有完全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较大风险,很可能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二、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缺陷

根据S公司目前的管理体制、机构、职责以及运输生产委托管理后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受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基础资料不齐全,固定资产台帐与实物不相符。

第二,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制度没有落实。

第三,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资产管理各自为政,信息失真。

第四,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无法落实。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针对S公司运输生产委托管理后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关于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委托管理模式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一)各受托单位全面使用固定资产信息系统,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固定资产信息系统是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5.0版(以下简称财务5.0系统)下的子系统,是铁路运输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管理工具,该系统主要包括资产动态处理、固定资产大修记录、登记卡片、折旧处理、资产减值准备、凭证处理、会计变更、基础数据、月末处理、查询统计、打印等功能。高效、科学地应用该系统,对保证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各受托单位财务部门不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但是,应用固定资产信息系统与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并不矛盾,受托单位财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系统,通过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对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铁路运输企业将委托管理的固定资产数据信息,转给各受托单位,各受托单位财务部门将固定资产的数据信息导入托管账套中的固定资产子系统,建立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在技术操作上也切实可行。

(二)理顺固定资产管理程序,加强委托单位与各受托单位之间的信息核对

对于新建、新购固定资产,委托单位财务部门应根据“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及其他结算资料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一式四份,其中两份分别交委托单位的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另两份分别交受托单位的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对于拆除、报废固定资产,受托单位向委托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提交“固定资产拆除、报废申请表”,经委托单位固定资产报废鉴定小组鉴定后,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固定资产报废手续。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之间每季度对固定资产信息进行核对一次,确保固定资产信息数据一致。

(三)加强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实现固定资产数据信息共享,确保数据一致、完整、真实

针对各单位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各自为政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设想: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使用同一个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由资产管理部门录入固定资产的动态变动信息及大修记录,财务部门审核资产管理部门录入的信息后登记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折旧计算和账务处理等。通过明确的权限分工,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共同维护、使用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实现固定资产信息系统数据共享。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共享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后,笔者认为可以带来如下效果:

第一,固定资产动态变动信息由资产管理部门输入,资产管理部门对其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动态变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监督,保证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

第二,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各项数据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同一的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可以保证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台帐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台帐的同步一致,避免固定资产台帐“两张皮”的现象。

第四,对固定资产信息系统进行明确的权限分工,可以实现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避免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发生。同时,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同一的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可以加强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使财务部门能参与到具体经济业务事项中,拓宽了财务人员了解具体业务的渠道。

第3篇

长期以来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一直存在与预算管理脱节问题,并引发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在2015年新预算法提出的原则和要求下,建立与固定资产绩效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将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以达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将成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预算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较于旧预算法,新预算法首次将绩效管理以法律的形式融于政府收支行为明确将“提高预算绩效”列入预算草案及预算执行情况审查结果报告的内容,并补充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预算编制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进行编制。与传统预算管理方法不同,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融入传统预算管理流程中,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过程监督、结果评价等,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方法。高校属于基层预算单位,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高校固定资产的形成主要是公共财政预算分配的结果。按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固定资产利用的最大化。因此,建立与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实现存量与增量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高校管理固定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1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是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目前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普遍停留在看帐管资产的静态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就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财务部门主要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总务处、后勤管理部门、图书馆、科研处、实验管理处实行对固定资产实物的归口管理,具体使用和占有部门又在各科室、教研室和实验室。这样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多头交叉管理,但又无专一统筹管理部门,从而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从近几年财政部门加大对国有资产清查的力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问题普遍存在,购置资产的不合理,报废手续的不齐全,随意处置资产,导致固定资产严重浪费,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1.1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不全面

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2014年各高校正式实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出了要求,但对于固定资产各大类(除图书、档案、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如何计提、计提年限等并未做明确要求,导致高校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普遍缺乏参照,甚者部分高校仍未开始计提折旧这项工作。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并不计入预算部门的当期支出,所以是一种“虚提”方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引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价值,解决了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直虚高的问题,但如果能进一步将计提折旧与各预算部门的当期效益挂钩,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将会更有益处。

1.2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重钱轻物现象突出

固定资产重分配,轻管理,争着要资金、要项目,支出形成资产后能不管就不管。固定资产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在目前经费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侧重强调控制支出增幅,项目可行性及预算增量的变化,并未对现有存量资产进行考量。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加上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导致单位在进行资产配置时,经费分配向置一些价高、档次高的资产倾斜,盲目追求资产设备的数量和档次,出现设备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的现象。目前财政部门普遍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跟踪,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资产购置的随意性[1],有些部门甚至为了保证预算完成率,在经费下拨之后,并没有将其用于当时申报的设备,随意调整预算购置明细。

1.3信息共享资源网络缺失,资产浪费严重

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可以覆盖整个学校乃至其科研机构信息网络平台,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将校内资产配置情况及校外资源共享给其他部门,导致在预算申报时,各科室、实验室仅根据自己部门的需求进行采购,难以共享使用,导致重复配置、闲置浪费、占有使用不公现象。大量前期购置的设备闲置任意摆放,由于昂贵的维修成本及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技术,闲置的资产使用年限遭人为的缩短,导致这些设备更容易遭到淘汰,资产浪费严重。

1.4资产处置缺乏监控机制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要求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由于目前高校资产普遍资产数量多、金额大,相应的预算监控机制缺失,导致这项工作难于开展。在近几年的清产核资审计中,对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不当也是突出问题之一。很多部门当资产为自有物,随意处置,报废、减少、注销、捐赠也未经过资产管理部门和上级部门报批。非经转经的固定资产也未按要求进行评估,出租、出借、转让手续不齐全或根本未办理[2]。资产被经营单位无偿占用和使用,资产的投入得不到合理补偿。

2固定资产使用绩效与预算管理模式相结合的必要性

预算法的修订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大了预算分配的透明度,强化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联系,并且将绩效纳入预算管理范围。目前高校的预算编制需人大审议,并接受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使得各高校在申报资产购置计划时也要谨小慎微,在资产购置的可行性、合规性均需要合理的说明,从而在资产购置经费预算的年度计划分配及日常运维方面得到较合理、有效的控制。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利用现有的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平台,运用资产预算和统计报告对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使资产的配置与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及使用部门的需求充分结合,从而实现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资产处置的合规性。绩效预算是预算改革的方向,是促进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手段。寻求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不仅是将各类资产的运行结果体现在预算考核的范围,而且要将资产需求与产出效益都能体现在整个预算系统中,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单位资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绩效考评,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3基于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的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

3.1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及运作模式

预算绩效管理是全员参与的全过程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保障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机构包括预算的执行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3.1.1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为预算决策提供支撑的部门,由各单位财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后勤、总务部门组成。财务部门主要把握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预算经费分配的可行性、绩效目标设置的科学合理性等;后勤、总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利用现有校内、校外信息网,结合现有存量设备的利用情况,对各预算执行部门上报项目中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综合考量。两个部门形成综合意见后,反馈至预算评审及绩效评价工作小组。

3.1.2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管理委员会是校内预算的决策机构,需要由一位固定、唯一的副校长牵头带领,避免出现资产的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小组成员需包括图书馆、实验室、总务部门、科研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负责人。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财务和内控审计。财务审计涉及到定期检查固定资产的存量及增加变动情况,账实相符情况;内控审计主要是检查固定资产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设备采购、处置的流程审批情况。图书馆、实验室、总务部门、科研部门等部门是资产使用归口部门和管理部门,主要对校内预算反馈的资产购置意见进行核实,定期对占有和使用存量资产进行盘点等。财务部门是资金的分配部门,负责对整个学校的预算资金进行总体的额度控制,保证分配至各部门经费的合理性、可行性。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校内预算反馈的意见进行复核,对校内预算提出的资产购置意见进行核实、修正,形成最终部门预算明细及其资产配置调整意见,并将最终结果反馈至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可设立在财务部门。

3.1.3跟踪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校内预算管理办公室将控制数下达至各预算执行部门,并要求预算执行部门按调整后预算进行资产购置,根据现有学校资产配置情况实现资源共享。预算批复资金下达后,预算执行部门应严格将预算资金用于固定资产建设,并将采购的资产信息及时传递给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根据预算执行的结果,统计资产增减变化数据,为预算执行、调整提供参考数据。同时,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包括采购计划安排,资产配置,使用、维护、处置以及资产清查等工作。年度终了时,形成年末资产总体情况报告,与部门决算相辅相成[3]。

3.1.4固定资产绩效考评

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预算申报的绩效目标设置,通过运用相应的绩效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根据评价内容和标准,对固定资产使用的产出结果、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资产管理及使用部门,以便能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将固定资产由静态管理转化为动态管理,为提高固定资产的绩效,实现资源的共享及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3.2保障预算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3.2.1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平台是分析预算申报过程中资产购置是否合理、可行的重要依据。通过集合校内各使用部门的资源及校外共享平台,借助政府公共网络平台,实现内外部资源共享,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所以,加强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推动多种类型平台建设,对高校资产“专管共用、统管共用”的资产管理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3.2.2部门保障机制

新预算法下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运作,要避免以往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统筹规划和管理的部门。如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全校专门负责校内固定资产的统筹规划部门,管理人员队伍需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能保障固定资产的绩效运作。

3.2.3跟踪监控机制

以审计部门为主要承担主体,在源头及过程中对资产的使用行为进行监控,主要负责学校内部控制审计及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处置是否符合程序,定期检查资产的存量及增减变化,资产是否存在非正常的减少、毁损及消耗,资产是否达到预期效益等。

作者:陈芳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蒋泽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5):71-73.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

为了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政部颁发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新制度新增了国有资产管理与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事业单位在新制度下对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调整相应的管理模式。

一、原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符合一定的标准,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交付使用,均按实际成本入账,直接计入当期费用或者结转“在建工程”项目;期间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和实际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始终保持账面价值不变,同时以相应的金额分别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中显示。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的规定

(一)固定资产的单价标准提高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遵循了2012年4月1日起实行的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由原来的一般设备500元以上,专用设备800元以上的标准,提高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二)固定资产分类有变化。新旧制度固定资产同样分为六大类,但是“一般设备”改为“通用设备”类;原来的“图书”改为“图书、档案”类;原来的“其他固定资产”改为“家具、用具、装具和动植物”类。分类更为规范和明确。

(三)创新引入“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应当对除了“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和“图书、档案”这三类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设置了“累计折旧”科目,按照所对应固定资产的类别、项目等进行明细核算,由事业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折旧金额为其成本,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新模式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内容的财政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内容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和改变。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后续计量统一规定计提折旧,摊销;不再设置原来和固定资产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设“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期内计提折旧以后的实际价值。

(一)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

新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科目,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要按照新制度转为低值易耗品。转账时,应当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目录,对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1)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对于已领用出库的,还应同时将其成本一次性摊销,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在新账中,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存货”科目。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

新制度未设置“固定基金”科目,但设置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转账时,应将原账中“固定基金”科目的余额(扣除转为存货的固定资产对应的固定基金数额后的余额)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3)新制度设置了“无形资产”科目,核算无形资产的原价。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余额反映的是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转账时,将原账中“无形资产”科目的余额转入新账中的“无形资产”科目,同时将相应的“事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

事业单位按新制度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应当自2013年1月1日起设置和启用“累计摊销”科目,以“无形资产”科目2013年1月1日的期初余额为原价,按新制度规定进行摊销。

(二)会计核算处理的基本模式

(1)事业单位资产购置时,以实际成本入账(需要安装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

同时登记固定资产,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取代了“固定基金”科目。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自行建造或者改建、扩建、修缮固定资产,或者需要安装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借:在建工程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完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2)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后续管理按月计提折旧,摊销无形资产时,按实际计提的金额,做会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贷:累计折旧

(3)固定资产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时,按其账面价值先转入“待处理资产损益”科目,实际发生时按已计提折旧和资产的账面余额,做会计处理:

借:待处理资产损益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贷:待处理资产损益

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根据相关的税费,已计提折旧和资产的账面余额,做会计处理:

借:长期投资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

借:其他支出

贷:银行存款(应缴税费)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四、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意义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满足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要求,在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在加强预算管理,实行绩效评价,完善成本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反映了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消耗,在财务报表中更加直观、精确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趋同于企业的管理模式。

第5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投资计划管理模式投资宏观调控模式

一、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及体制缺陷

我国现行的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项目管理为中心、以立项审批为手段、以控制年度投资规模为主要目标的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控制。每年由国家计划部门制订年度投资规模计划,切块分至国务院各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各部门、各地方再依此原则逐级向下安排计划。二是分级审批。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开工报告都必须经过计划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按基建、技改分类由不同的部门审批管理,审批权限按项目生产规模的大小划分。三是事后调整。在投资计划被突破、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一般采取清理压缩在建项目和从严控制下年度投资规模、上收限额审批权限、停止审批新开工项目等急刹车调控手段。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相比,现行投资计划管理模式有一些重要改进,但总的看来,现行投资计划管理模式还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其特征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首先,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定项目,是对项目和企业的直接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一种微观管理,充其量是大微观管理,而不是宏观管理。这就导致了人们常说的宏观管理的虚位,本应是着眼宏观、调控总量,实则是着力微观管理、虚置了总量调节。

其次,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本质是直接控制、行政管理,取代了或代行了本应属于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管理职能,造成了政府职能的错位和越位。投资决策权力的错位必然导致投资行为扭曲和投资决策责任的“真空”,这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症结所在。

其三,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手段是行政审批,本想强调集中,实则造成分散。面对每年数以万计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只能采取一定程度的分权,实行两级调控或多级调控。这一模式的长期实行形成了两个令人忧虑的“机制”:一是为过审批关而故意低报项目概算,化整为零,分散审批,形成地区产业布局趋同机制;二是引来许多“钓鱼项目’,形成倒逼机制。

其四,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对项目和资金的分配主要不是根据市场和效益的原则,而是根据平衡各地方各部门利益撒胡椒面和谁能跑就给谁的原则。这样,很多不该批的项目批了,不该给钱的给了。这些项目往往冠以“重点”称号,有国家的,省的,市的,县的,还有各部门的,重点项目满天飞,结果是重点不重,国家难以集中力量搞好少数真正的重点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很低。

最后,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调控方法是在出现问题时硬性清理压缩在建项目和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这种调节方式简单直接,见效较快,但负作用很大。“一刀切”的结果是良莠不分,使一些应该加快完工的项目无法完工,一些应该开工的项目无法开工,而一些应该停下的项

目由于有特殊关系或善于变通或自行其是也不一定就卡得住。

二、建立新的投资宏观调控模式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方向,新的投资宏观调控模式的总体思路是:遵循三个分开原则,建立双向约束机制,实现五大转变,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遵循三个分开原则是理顺若干重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能错位、越位,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必须放弃项目审批,项目投资的责任、权利、风险完全由企业或项目法人承担。其次,要把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管理职能分开。应该尽快建立以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为核心,统分结合,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并使之与各有关政府部门脱钩,遵循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独立运作。三是实行竞争性投资与公益性投资分开。凡竞争性投资领域,政府退出投资,全部由企业承担;对于基础设施和部分基础产业等公益性投资项目,也应尽量鼓励企业承担;对必须由政府承担的投资领域,由财政和政策性投融资机构筹措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事权分别承担,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集中力量抓好少数重点项目。这三大原则界定了政府在投资领域的职能定位,明确了各类投资主体的合理分工和投资范围,确立了各类投资主体都要面向市场,平等竞争,实现责权利对称的原则。

(二)建立双向约束机制是克服投资建设领域三大顽症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使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积极稳妥地发展证券市场,建立各类出资者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强化由出资者对筹资者的外部约束。

(三)实现五大转变,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要实现由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微观管理向以总量调控为中心的宏观管理的转变。宏观调控部门要以宏观管理为本位,着眼宏观,致力于宏观调节。二是实现以立项审批等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控制向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间接调控转变。三是由以年度规模为主要调控目标向以在建规模为主要调控目标转变,逐步过渡到放弃规模控制。放弃项目审批制后,资金总量调控成为调控投资总量的核心。四要实现由以增量调控为主向以存量、增量调控并重的转变,盘活存量,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五要实现以国有单位投资主体为主要调控对象向以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为调控对象的转变,对全社会投资进行调控和引导。这五大转变如能完成,就可基本形成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投资建设领域的三大痼疾,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投资白皮书》(1994、1995、1996年),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大数据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和发挥国家行政职能的公益性单位,其固定资产是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属于国家财产,因而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国家财产安全、避免国家财产流失的重要前提。现阶段,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扶持力度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随着各类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依然沿用陈旧保守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的管理目标。在大数据背景下,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对固定资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大数据是网络时代下多种网络数据的集合,能在海量数据信息中发现数据的相互关联性,利用常规软件进行捕捉、集中整理,形成正确的判断结果。

1大数据背景下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应用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息息相关。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介入,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了便捷。固定资产管理的采购、配置、折旧、报废等流程,均需按照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执行,这样才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现阶段,如果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得不到及时更新,就难以与时俱进,会对固定资产管理造成极大困扰。在大数据背景下,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已经发生改变,需重新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为固定资产管理保驾护航[1]。1.2固定资产管理的应用流程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单位负责人以及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存在不重视甚至不管理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都是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固定资产无人看管、任意处置、随意购置的现象非常常见。固定资产购置、验收、领用、处置、报废等环节没有执行相关程序,损耗严重,给国家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在大数据环境下,管理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和网络传送,经过整合后,能够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界面上全部显示出来。如果有不按流程操作的环节,将难以通过财政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核,需执行正规的操作流程,使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变得规范、完整。1.3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不清,核算不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具有品种多、数量大、放置地点零散、留存时间长等特点。大批固定资产分散到各个部门,使用人员不负责保管,专职管理人员不能兼顾每一台设备的运行,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审批权限不分离,固定资产的保管和账务记录不分离,使固定资产总账与明细账不符,记账金额与固定资产实际价值不符。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仅根据单位领导意愿在年底编制购置固定资产的预算,没有结合财政制度和实际需要上报来年购置固定资产的预算金额,出现了盲目购置固定资产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使用平均年限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造成每年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固定资产在最初开始使用时期的磨损和最后使用时期的磨损程度不同。若每年按相同的折旧金额计提折旧,会导致固定资产剩余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2]。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中,计算机软件能够全程监测固定资产的数量、价值、存放地点等数据信息,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提供更直观的依据,有效避免固定资产管理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账实不符问题。每年的损耗折旧程度不尽相同,需按照每年真实的折旧额计提折旧,从而有利于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1.4固定资产的监督审查与管理问题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没有实行零基预算,为了完成上年度的购置计划,用固定资产剩余金额集中购置,这样容易造成超标以及重复购置,浪费资源。第二,在固定资产购置时贪图便利,没有选择价格合适的商品。大宗商品交易应该由单位领导签字并报上级机关审批,但部分单位领导往往自行作出决策,或者财务人员为了工作便利而没有上报处置。第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仅关注总账与明细账金额是否相符,没有去现场勘查,不了解是否足额计提折旧,是否达到报废年限,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跟踪记录、固定资产存放、损毁等实际情况。做不到每月、每季度、每年盘点核查和日常监管及定期盘点[3]。

2大数据背景下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2.1建立科学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指导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固定资产购置、验收入库、领用、转移、折旧、清理、报废等过程中按规章制度办事。制定完善的固定资产制度能正确执行政府的规定,把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高效使用固定资产,确保固定资产每个环节能安全顺畅运行。第一,利用大数据对固定资产的各项资料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的数量、金额、类别、存放地点等信息通过软件集中归集,进而清晰显示在系统中。第二,加强对固定资产内容的管理,管理权限、设备购置、人员配备、资料存储等按模块进行区分。第三,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通过资产综合报表、资产折旧明细表、资产报废毁损报表、资产减少报表、资产明细查询报表、资产功能分类表等系统查询模块,对数据进行整合管理,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限,确保管理人员在相关制度的指导下,正确无误地完成数据统计,使大数据功能及技术得到有效应用。2.2改进固定资产流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量大、金额多、种类杂,需要完整明确的管理操作流程,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合理降低固定资产损耗,保障固定资产的完整度。第一,购入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加强信息化建设,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录入信息库,每个固定资产对应一张卡片,卡片上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型号、购买年限、金额、用途、存放地点、使用人等,对相应的固定资产形成影像资料,登记录入数据库,减少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第二,通过系统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固定资产周转明细账、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账、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明细账,在计算机软件上形成基础数据。第三,在软件上升级管理职能,在月末、季末、年底自动生成数据报表,记录出库和入库信息,使管理人员明确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析折旧和提前报废的原因,降低管理成本,及时处置管理损耗,为规避管理风险提供便利,使管理结果更加直观。2.3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第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固定资产购置、验收、领用、折旧、转移、报废等过程的操作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将固定资产每个流程的运行数据都记录到数据库中,管理人员可以在数据库中监测到所有数据的变动情况,保证数据完整无缺,继而提升固定资产的整体效益。第二,提高领导的责任意识,避免部分领导出现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严格按照财会制度执行政府采购任务,掌控每个环节,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三,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利用大数据技术,把每项固定资产的使用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实现全员管理、齐心协力、人人有责。第四,利用大数据技术,参照使用年限、磨损程度及时调整折旧率,确保每年的折旧额与具体的折旧值相符,折旧金额正确。第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全部固定资产进行监管,集中调配,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率,严格监管员工调离时疏于盘点、清查、交接导致的固定资产流失现象,降低整体风险。2.4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大数据网络平台,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加强监督管理。第一,基建、财务、监督、审计部门各有一套监管系统,并设有系统权限,设立相关管理员的密码,整个系统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个人的执行权限不同,操作流程也不相同,不利于数据共享。所以各部门应该职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每一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二,固定资产采购、验收、核算、转移、报废等相关工作需取得相关凭证,手续齐全,各部门协同配合,各司其职,严格把控各个环节,避免出现疏漏。第三,培养利用大数据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人才,建立大数据管理理念,熟练掌握系统操作界面和录入、核对、审核、报批等实际工作,关键岗位职责不同,责任人不同。第四,实行大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信息流通,及时传递。在数据化建立过程中保护数据安全,避免数据泄露,妥善保管密码,避免非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入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固定资产管理的各责任人和各环节的经手人要签字确认,环环紧扣,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不得随意更改。

3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行政事业单位应尽快完善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调整固定资产管理权限,建立固定资产监督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固定资产管理人才,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国家财产安全,让固定资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小清.大数据下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学习,2020(23):169-170.

[2]程志强,徐洁琳.基于大数据时代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7):275-276.

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对策

1.改变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按原有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管理固定资产,问题层出不穷,各事业单位改变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构建新型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事业单位要管理好固定资产,单位领导就要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放在心上,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下大力气抓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这样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才会把固定资产管理当回事,从严做起。具体可参考下面几个方面:

1.1落实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体是财务部门还是固定资产保管部门这个问题要予以落实和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主体承担着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职责,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保管部门通常负责固定资产安全使用、维修保养和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及时填报,而财务部门往往负责固定资产账目的管理,从实际角度出发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为固定资产保管部门。保管部门务必要规范操作,统一程序,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常抓不懈。应对固定资产的各保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由统一领导部门,建立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各部门按制度办事。同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还要负责监督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负责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整体建设,践行各种新管理手段和方法。

1.2加强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使其尽其用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作预算时,应统筹考虑影响固定资产预算的各种因素,全方位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固定资产预算部门务必与固定资产保管部门、使用部门沟通好,配合好,结合好,能够切实了解固定资产实有状况。对真正需要购置的资产,首先考虑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调剂,若这种做法影响其他部门正常工作,再把它纳入预算,并切实落实所需资产的类型和采购渠道,在专门部门清查、验证固定资产使用、报废等存量基础上,研究分析固定资产预算。总之固定资产预算管理要严。

1.3完善固定资产采购制度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采购制度,应具体确定固定资产采购的原则、范围、方式、流程等,对采购人员要实际考核,确定该人员道德素质比较高,业务能力也比较强,值得委托。应对固定资产采购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其他部门能够对固定资产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进行监督。采购人员要本着“节约资金,保证质量”的原则采购,充分做好采购的各项基础工作。比如,采购价格的确定,固定资产供应商信誉问题的调查等,切实做好固定资产采购工作。尤其对大资金固定资产购置应特别重视,建立实施必要的法律、招标、决策制度,项目责任制等。

1.4重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内部控制

通过落实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体,把固定资产管理重心分散到了各保管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了广泛的人员基础。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使固定资产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负责,通力协作,相互监督。固定资产从购置一直到报废的全过程都要受到应有的监控。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的报废、报损、出售制度,切实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资产占有使用部门对需要处置的资产的损耗情况、处置事由等要做出具体的书面说明,然后报单位领导。领导再与单位内部其他资产相关部门对资产进行评估,并作出处置意见。固定资产处置部门要严格按程序走,坚决杜绝低价出售固定资产,私下买卖固定资产,要保护单位和国家利益。财务部门对处置的资产要及时记账,对固定资产变卖收入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应都转入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

1.5建立高水平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

要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学习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提升各项业务素质和水平。另外对固定资产实行奖惩制度,将管理达到的目标同个人工作业绩相连,充分调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单位固定资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如果资产的真实价值问题不能通过执行现行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反映出来,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设置固定资产账簿,宜在帐外设置,然后再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同时也需要适当提高固定资产标准,缩小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以便使固定资产更名副其实。事业单位可以考虑用年限折旧法、工作量法等反应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添加固定资产类折旧科目,在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性能、损耗方式、最终残值、使用年限等。此外固定资产的折旧明细宜按项目进行。年终时将帐内资产调成减去折旧的净值。

年终清理固定资产,用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减少情况的方法是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因此需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每年度终了时对可能出现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具体做法与企业相同。倘若减值在以后恢复了,也在计提的减值范围内予以转回。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减项单独列式的是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为了更好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减去折旧、减值准备的余额,应增列固定资产净值科目。

若想使资产负债表能够真实反映单位资产、净资产情况,使收支表能够反应真实结余情况,真正体现权责发生制,也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利用真实会计信息做出科学决策等,也需要对固定资产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3.推进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有助于事业单位完成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核对、查询、分析、统计等工作,也有助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出租、出借、捐赠、报废、调剂等全过程管理。建立集中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开发和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计算机化,还有助于强化企业管理,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同时对提高管理水平有积极作用。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据库,可以直观全面的反映各种信息,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动态管理,从而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利用闲置资产,为国有资产预算管理打下良好坚实的信息基础。

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据库,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为了真正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这是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此外为了适应资产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还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和运用技能。单位人员要认真研究学习信息科学发展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对理顺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将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通过它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有很多困难,有很多问题都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燕.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之我见[J].现代会计,2010(9):12-14.

[2] 李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3):65-66.

[3] 齐翠燕.对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探讨[J].商场现代,2010(8):10-12.

[4] 韩玉兰.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7):22-23.

[5] 江峰.浅析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集体经济[J].财务管理,2010(1):102-105.

第8篇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保证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物质基础,其管理与控制对高校对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固定资产规模、构成发生巨大变化,其管理与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校际合并与调整、校内人事与管理等各项改革工作的深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许多学者积极探索着方面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建立两级管理模式能够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不再存在权责不一致的弊病。同时,从资产管理前端的预算着手,构建以预算为视角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还有一些研究侧重于对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改进,例如,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还有研究者引入了工作流管理模式,使得资产的管理更加规范。然而,相关的研究仍旧没有很好地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存取、搜索不便的问题。

该文针对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的研究现状研究进行分析,指出了利用案例推理的智能化方法在实现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及应用前景,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研究。这对今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研究概述

1.1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

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这从根本上导致了高校资产管理被动、滞后的局面:第一,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为账物分管,缺乏统一管理的综合监督协调部门。第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固定资产实物价值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相符,难以核算学校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第三,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管理系统,只能独立地对固定资产的各项数据进行输入,对于资产调拨、变动、报损等很多的操作,系统不能独自完成,并且资产信息不能通过网络共享。

1.2 管理制度与模式的改善

在管理制度与模式的改善方面,文献1提出了创新的两级管理模式:学校财务设备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为第一级,各设备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责任与义务的分配应由学校固定资产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使用,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动态统一管理转变。文献2则提出了构建了以预算为视角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固定资产的综合绩效为导向,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绩效管理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机构以及运作机制,构成一个完整的运作系统。文献3则在分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之后,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核算机制创新,即实行权责发生制:财务部门必须对作为高校重要的物资资源的固定资产从其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即在其会计核算中将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然而,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存的主要问题,还需要依靠一些工具来实现对固定资产的高校管理与控制。

1.3 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工具

在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方面,许多学者提出了更加高效的管理软件,采用了新兴的软件技术。为了使手工操作的信息录入状况得到彻底的改观,文献4提出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简称RFID)应用到固定资产信息录入过程中,RFID可以透过外部材料的标签直接读取数据,具有快速高效性。文献5在设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引入了工作流管理(简称JBPM),包括, 即系统资产调拨、资产维修以及资产报废三个标准流程, 使得资产的管理更加规范,对每个资产的变动掌握得非常清楚。文献6提出了网络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的三级管理网络,固定资产数据集中在一个数据库中,管理权限分到各个部门来负责及时提交本部门的固定资产变动数据。然而,上述方法仅从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着手的可以从软件上提升的方法,在信息搜索的智能搜索方面相关研究甚少。

2 案例推理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2.1 案例推理方法概述

基于人类解决新问题的模式,案例推理技术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或情况称为目标案例,而把记忆的问题或情况称为源案例,由目标案例的提示而获得记忆中的源案例,并由源案例来指导目标案例求解。典型的案例推理(简称CBR)问题求解过程基本步骤包括:案例检索、案例重用、案例修改和案例保留。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也可以引入案例推理技术,从大量已提出的管理模式中选取最适应于现实情况的源案例,便捷地实现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维修和报废的最优决策。

2.2 案例推理应用于固定资产分类

当新设备采购完毕并进行装载调试后,使用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对设备分类并录入信息。采用案例推理方法时,可以从案例库中找到一个或多个与当前设备最相似的设备,从而方便地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CBR系统中的案例库由以前分类过的设备信息组成。案例库中的每一个案例包括以前分类过的设备的一般描述,包括属性和分类类别。检索即根据新设备的属性特征搜索相类似的旧的已分类过的设备,当多个旧设备与这个设备存在一定的匹配度时,甄选匹配度较高的旧设备即可以为新设备分类。对设备的案例检索可以采用很多检索策略,如知识引导法和最近相邻法相结合的混合检索。如果检索出的旧设备与新设备属性完全一致,则新设备与旧设备的分类一致;如果旧设备的属性无法和新设备属性匹配,则需要考虑该分类是否符合该新设备。在案例库中无法检索到相似设备时,需要对新设备进行重新分类,然后将新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以供下次检索使用。

2.3 案例推理应用于固定资产维修与报废

当固定资产产生损坏时,维修中心可以采用案例推理方法视情况决定采取哪种维修方式,选择组织校内维修或者校外维修。同样,当固定资产无法继续工作时,呈现严重老化或损坏现象或使用寿命到期时,管理人员可以借由案例推理方法决定在这一情况下该设备是否具备报废资格。一个新的损坏或报废案例并入案例库时,同时也建立了关于这个案例的主要特征的索引。当系统接受了一个求解新问题的要求后,CBR可以利用相似度知识和特征索引从案例库中找出与当前损坏或报废事件相关的最佳案例,它所检索的内容,即所得到的案例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问题的解决效果。

2.4 基于案例推理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构建

基于目前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还可以构建基于案例推理的更加智能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输入基本类别的固定资产基本信息,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并进行分类编号,以后有相似资产信息需要录入时,系统会智能识别信息并自动分类。在各使用单位安装资产管理软件的同时,给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一个本部门的登录账号,他们可以在网上随时打印和查询到本部门的资产账户,但不能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账户作修改。即仅赋予三级使用部门以查看权限和添加更改新信息权限,执行相应的维修与报废信息操作时,系统会通过案例库自动识别并提供相应策略。清产核资时,将采集到的信息上传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对照系统中的数据,计算机会自动整理出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简便准确。

第9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会计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有着特殊的作用和要求,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机结合,可以迅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效率,促进其内部管理模式调整,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述入手,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是指以行政事业单位以其管理活动为基础,针对行政单位日常运行过程中的资产核算活动、资产运营和资产管理关系进行的综合管理行为,通过固定资产管理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固定资产审计、资产管理分配、资产流转关系沟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位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涉及资产的审计、核算、日常维护、资产运营、市场流通和资产增值等具体环节,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项目进行详细的核算和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其管理的核心因素主要是与固定资产的数量、管理时间、资产性质以及保管条件等方面有关,主要的管理费用包括资产储存的设施费用、成本费用、人工费用、折旧费用以及可能产生的税费和保险费用等等;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重点较为模糊

行政单位往往着眼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审计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的价格控制,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成本的其他要素并不关心,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模式也比较落后。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期管理计划、流通时期、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等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比较落后

在进行资金核算以及综合研究单位长期管理目标、资产管理决策分析以及资产成本利润核算时,仅仅关注行政单位内部的发展和成本节约等短期问题,对于长远的固定资产管理战略缺乏明确的考察和研究。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而言,需要实现对固定资产的东塔化管理。在购进固定资产时,需要对其基本信息进行编号设定,利用条形码、信息跟踪系统等进行存档编号,保留固定资产的原价值、价格、购进时间、基本类型等信息,通过编号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管理环节进行跟踪管理,并且明确的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内,与刺痛格式,同时在报废环节,固定资产处置的残值收入应当与固定资产编码对应。

(二)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会计管理审计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应当建立严格的会计审计体系,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全程的跟踪管理,通过条形码、政府信息平台等信息化管理手段,跟踪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实现资产管理中的账、卡、物相符合,避免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和虚增虚报问题。通过会计管理手段,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审计审核,为资产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真实的管理数据和管理依据。

(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系统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固定资产管理额种类众多、管理体系复杂,因此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监督和管理规范都有较高要求。同时,利用政府信息平台了解市场的固定资产信息,在适当的时候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流通,控制固定资产管理的综合成本。借助政府管理平台进行及时的整合和流转,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管理开支,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总体成本。

(四)加强固定资产维护管理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资产的维护和综合运作,在固定资产管理的环节,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做好资产管理的审计控制体系,对固定资产的审计、维护以及资产的产期运行等都要详细进行规划和记录,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体系,通过人员管理和日常监督管理,了解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管理计划和资产维护情况。

(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运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要充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利用政府采购平台进行资产总和运行,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战略目标,在政府采购平台上进行安全高效的资产运行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可以利用政府采购平台,对固定资产可以进行整合和配置、企业和相关的机构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初步的投资审核,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市场投资活动的参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也使得自身可以获得市场投资的收益成果。

四、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关键途径。我们要追求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的效益最大化,就要不断降低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本,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管理效益。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关键是要革新固定资产管理的观念,采用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追求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武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与绩效[D].兰州大学,2012

[2]贾海,李万茂,王宝滨,许春伟.谈思路 找出路――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纵横谈[J].中国统计,2013

[3]施永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