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时间:2024-01-05 17:08:25

导语:在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第1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1.1 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型技术和项目。

1.2 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1.2.1 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划方法应以“供”定“需”,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于主导地位。

1.2.2 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采用组团式发展。

1.2.3 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

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

2 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

2.1 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出于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做出的正确决策,目的是保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中央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种规定中着重于耕地的数量保护,对新开垦土地的质量标准要求模糊,更没有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以这样的耕地总量指标作为实现动态平衡的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2.2 严把用地审批关。

根据动态规划严把用地审批关,对改变用途的耕地加强批后实施监管,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组织检查,强化建设用地批后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2.3 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

拟定或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或修改区域性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拟定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为今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践行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提供较为完善的实体和程序保障。

第2篇

图1为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采的工艺流程,在实际开采中基本不釆取任何生态保护措施,因此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1.1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

无论是采用凹陷露天开釆还是山坡露天开釆,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采都会占用和破杯周围的土地资源,具体说来:⑴在施工期,露天采场釆准工作面、排土场拦挡坝及截排水设施、矿区专用道路、工业场地的建设都会造成土地地貌的改变和土地资源的破坏(此种破杯持续时间一般为1~2年,破坏面积约为矿山开采总占地面积的10°/。);(2)在运营期,露天开采剥离矿体覆盖层时会彻底清除地表植被和土壤,完全破坏露天采场的土地资源。剥离的废土石外运至排土场堆存,又会压占大量土地资源而使其丧失原有土地功能(此种破坏持续时间一般超过30年,破坏面积大且生态恢复难度大),(3)采终期,排土场的稳定性和废石淋溶液也会对废石场周围的土壤产生污染。

1.2爆破赝动和噪声的影响

石灰石矿山开采过程中最大的震动源为矿山爆破,矿山爆破引发的地展波会造成周围地区的籐动,距爆破中心点200m时,其地震烈度约为5度(距爆破中心点4_时,其地麓烈度约为3~4度。爆破震动带来的危害相当大,能够毁坏周围的构建物,爆破时的飞石还会对人员和构建物带来危害,造成人员伤亡和构建物损坏。爆破时出现飞石乱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炮孔填塞质量不好和填塞长度不够、岩体结构不均匀、药包最小抵抗线不准及单耗和单孔药量过髙罾。

1.3地质灾害的频发

石灰石矿山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建设内容(如道路修筑、开挖回填、机械碾压等),上述施工将会对原有地彤、地貌以及地表植被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另外,在矿山开釆环节,将伴有一定的废石以及废渣,若不制定并釆取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办法,那么将会埋下水土流失隐患,进而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最常见的有滑坡及泥石流)。

地质灾害在某种程度上巳经成为影响石灰石矿山建设和露天开釆的公害,例如龙门山石灰石矿,建矿初期的云中寺排土场由于建矿初期岩土分开排弃困难,运距远且管理不善,导致未能按设计受纳岩石,因而形成了岩土混排的状况。此后,曾受暴雨袭击而发生大面积滑坡,并在排土场下部沟内产生泥石流,冲垮了石灰石矿细碎车间5#皮带廊,毁损下方村庄道路及部分民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4水资源量的减少和水质污染

石灰石矿露天开釆过程中,矿坑疏干排水会导致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随着开釆面积和深度的增加,地下水水位漏斗半径和深度会逐步变大,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损失量也越来越多。直到矿山开采结束、停止矿坑疏干排水后,地下水水位漏斗才会逐渐变小。此外,矿坑疏干排水和废石场淋溶水中一般含有较髙的悬浮物,还可能含有重金属等其他污染物,直接排人地表水系会增加地表水的浑浊度,影响地表水水质。

2.石灰石矿山靄天开采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规划与制定正确、规范的施工方案

在石灰石矿露天开采基建施工时,首先应依照事先已经制定的土壤挖、填方法来确定挖、填方量,并第一时间将挖方量运输到填方地点,将卸下的土壤铺平压实,防止作业场所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不良影响。石灰石矿露天开采还应避开雨季施工,作业中需要取土时要及时铺平压实;排土场或废石场的沙石应堆V积好,作业施工中和施工后应尽量恢复该场所的植被状况,多种植草种树,避免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出现。

此外,在石灰石矿露天开釆时应始终坚持“采剥并举、剥离先行、贫富兼采、自上而下分阶段分层开釆”的釆矿原则。石灰石开采过程中的管线施工尽可能一次性做好,管线覆土时还需将地表土壤铺平压实,部分暂时派不上用场的土石方,统一堆放至排土场或废石场,禁止将其随意乱堆乱放的行为。

2.2采取相关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进一步确定早期钻孔的位置、封孔情况和当前状态,对封孔差的钻孔采取注浆封堵措施将其封闭以减少其对采矿安全的威胁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矿区外围设置截洪沟或挡水堤,减少区域水资源量损失,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在矿区周围布置地下水水位观测井,监测水位的变化,制定供水应急预案,一旦发现因矿山开釆影响周边居民饮用水的情况,立即启动预案。

2.3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

要积极探索和开展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釆中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求做到无固体废弃物排放。根据石灰石矿山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特点,再结合水泥生产的特点和对原料的需求,其固体废弃物做水泥生产中的混合材或用做其它建筑材料是可行的(如通过对不少石灰石矿山废石质量特征的分析,发现以白云质花斑状灰岩、隧石条带花斑状灰岩为主,废石组分以CaO、MgO和Si02为主,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耐磨度,大部分可满足不同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这样既节约了矿产资源,又减少了废石堆场占地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环境风险影响。

2.4进行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是当生态破坏K域无法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时,为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异地生态保护措施。生态补偿的原则为"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其本质内涵是生态服务功能受益者对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付费的行为。对于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采项目来说,矿山企业作为直接受益者应当是付费主体、当地政府应担当监管主体,监督企业完成生态补偿措施。目前较可行的生态补偿措施为:利用周边历史遗留矿山迹地进行植树造林、种草,对周边生长状况差的林地、草地补植,加强管护,使生态系统更快地恢复其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2.5认真执行环境管理及监控

在石灰石矿山企业内还应成立特有的环境保护机构,对作业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培训,在作业过程意规划出来的为动物提供的生态区域,应写明“作业人员禁止人内”,在规划和设计时尽可能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4、的方案。环境保护机构应在作业过程中严格监督作业人员的施工,密切观测作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作业人员,给予严厉处分或教育。

3.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石灰石资源的需求加上粗放的露天开釆方式,导致开釆过程中排放大量粉尘和颗粒物,并对地表植物带来毁灭性损毁,从而造成生物多样性锐臧、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从技术、法律法规及资金支持等多个角度出发,切实强化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采的生态环境管理,才能切实解决目前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釆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煤矿;生态保护;地质环境保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317-01

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

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

1.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

煤矿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面塌陷及其伴生的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主要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目标为最大限度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避免和减缓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遏制主要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促进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1.1.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目标

(1)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矿山闭坑期结束后,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治理率达到100%。

(2)采取防水、止水措施,减缓主要含水层地下水位下降和水量减少。

(3)及时开展治理工程,减缓矿山开发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综合治理矿山环境,矿山闭坑后矿山地质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 达到与区位条件相适应的环境功能。

(4)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土地原貌或适宜用途。

1.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

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旨在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控制或消除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建设、生产等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任务主要包括:

(1)布设监测孔,购置监测设备,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开展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含水层水位、水质、水量监测;采取树立警示标志等措施建立地面塌陷、地裂缝预警体系,避免人员伤亡。

(2)按轻重缓急和塌陷区稳定程度分期开展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消除矿区地质灾害威胁。

(3)制定和实施减缓地下水渗漏的措施;

(4)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采取绿化等措施, 恢复受破坏的景观。在大范围积水区域,集中设计景观设施,改善矿区小环境,营造休闲景观带;

(5)制定土地恢复方案,采取土地平整、覆土等措施恢复矿区耕地。

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2.1 矿山地质环境预防保护措施

2.1.1 矿山地质灾害预防保护措施

(1)应预留保护煤柱,或采用充填法开采,及时回填采空区, 避免或减少采空塌陷和地裂缝的发生;

(2)矸石堆放要有序、合理堆放,设计稳定的边坡角,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或修筑拦挡、排水工程。

2.1.2 含水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有毒有害废水、固废淋溶液污染地下水;

(2)揭穿含水层的井巷工程,应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地下水串层污染;

(3)采取注浆隔水、灌浆堵漏、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最大限度阻止地下水进入矿井,减少矿井排水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2.1.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预防保护措施

(1)优化开采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破坏耕地;

(2)合理堆放矸石,加大矸石综合利用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3)边开采边治理,及时恢复植被;

(4)采取围栏、警示牌、避让、加固等措施,保护文物古迹。

2.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2.2.1 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1) 地面塌陷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一是挖深垫浅法: 对于塌陷较深地段, 采用“挖深垫浅”方法对地面塌陷实施治理,治理方法是:将地表0.5m 左右的表土取走,堆在四周,把沉陷较深地块(积水区)规划成取土坑,先行抽排积水,然后实施深挖,挖出的土充填在浅部塌陷区。确定取土坑位置后, 将表层土下深挖出的土垫在沉陷较浅的地块内,然后将熟土覆于其上。取土坑深度视需土量而定,一般4~6m。深挖后的取土坑可进行渔业养殖,浅部充填区域则进行复垦,还田于民。

二是疏水排导法:对于地面倾角小于2 度,雨季易发生季节性积水地段,可通过开挖配套支渠,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工程系统,使塌陷区内雨季积水迅速排泄。此类方法工程量小、见效快,可大大节省成本。

三是平整法:对于地势较高,潜水位埋深相对较大,地面无积涝现象,而地表凹凸不平地段,动用机械设备将地面平整后恢复耕种。

(2)地裂缝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根据地面塌陷破坏程度, 适用不同的裂缝处理方案。对于轻度破坏,裂缝宽度5m 的, 这类裂缝变形严重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考虑采用反滤层的原理去填堵裂缝孔洞。即首先用粗砾料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砾、再次用砂、细砂、土填堵。当塌陷稳定,用反泥层填堵后,可防止水土流失,使生态逐渐恢复。

2.2.2 土地资源恢复工程

土地资源恢复工程应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治理,治理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完成后, 因拟恢复为耕地的地段包括填方区、土地平整区和地裂缝充填区,各部位土体松紧不一,必须实施土地深挖翻耕,以达到保墒的要求,设计翻耕深度为0.4~0.5m。

2.2.3 地貌景观恢复工程

鉴于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因素主要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 对地形地貌景观的恢复将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开展综合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修补和恢复矿区地形,其中的挖方工程(鱼塘)、道路工程、排水沟工程完成后,在塘堰四周、道路两旁、排水沟外侧实施绿化,可以进一步美化地貌景观。

2.3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包括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

2.3.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地质环境监测是以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风险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地质环境问题成因、数量、范围和强度、后果进行监测,是准确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及防治措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

2.3.2 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监测

(1)监测内容:地面塌陷主要监测地表下沉量、水平移动量;地裂缝主要监测地裂缝宽度、深度、走向与长度、两侧相对位移等方面的变化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工程设施与土地破坏情况开展监测,其内容主要包括村庄民房、道路、河堤、土地的变形破坏情况等。

(2)监测方法:地面塌陷监测采取专业监测与简易监测相结合方式开展。首先在矿区及周边设立水准基点网, 利用全站仪、GPS 等仪器及钢卷尺、木桩、贴纸等简易方法,对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监测频率每月监测1次,并做好记录,对测量结果及时整理,分析前后变化及发展趋势。

2.3.3 主要含水层监测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矿区各含水层的地下水位、疏干排水量及地下水水质变化。

(2)监测方法:水位监测利用现有的水井或新施工专门监测井,要求测量稳定静水位。水量监测是对矿井排水量逐日监测。水质监测是通过采取水样,对其化学成份进行监测,重点对矿井排水的污染物进行检测。

2.3.4 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监测

监测内容: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高程、地形坡度的变化以及较大地裂缝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因此地形地貌的监测内容与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相同, 不再单独设置方案。但对地貌景观的监测,须增加植树绿化效果的监测,监测内容为树种的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等。

2.3.5 矿山地质环境巡查与预警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结合监测工作,组织监测人员对开采区、采空区开展定期巡查,及时发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区,及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误入造成伤害。对即将塌陷地块,及时组织搬迁避让。对已产生地面裂缝地段,及时实施地裂缝填埋工程。

第4篇

1.1工程占地对农业生态的影响工程部分堤段永久性占用农业用地,将给沿线区域农业生态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降低农业产出能力。部分临时性工程、施工便道等对农业用地的临时性占用,也将导致局部农业生态的破坏。

1.2工程占地对林业生态的影响对林地资源的永久性占用,将造成评价区域内植物生物量的降低,林业生态的改变及林业产出能力的下降。

1.3对堤线沿线野生陆生动物、水生生物的影响项目建设中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对土地的永久性占用,施工人员的活动等将对评价区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项目沿线水系发育,工程施工中生产污水、施工人员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将造成水环境污染,对水生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1.4水土流失项目建设规模较大,土石方工程量大;施工中可导致水土流失发生与加剧;项目主要水土流失发生源为:(1)堤基开挖、填筑等施工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并形成地表,遇雨水冲刷易引发各种形式的水土流失;(2)弃渣处置不当所产生的水土流失;(3)的临时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弃土(渣)场等区域的水土流失。

2保护对策

2.1设计阶段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土地资源及基本农田保护措施①堤线的布设和施工营地、取弃土场的选取,应重视对当地农田等优良土地资源的保护。施工营地应尽量选择荒地或非耕地,并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设计,局部经过农田处应在满足设计需要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道路边坡比和路堤高度。②设计时应注重土石方平衡,尽量减少取土方量,避免占用新的土地资源。在充分论证取土坑复垦利用方向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取土场和取土方式。

(2)动植物的保护措施①设计应对料场、渣场开挖形成的地表进行绿化布置或尽快实施复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地破坏、减少水土流失。绿化设计应做到乔、灌、草结合。②设计中应对施工单位提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要求,并在施工招标中以合同的方式列入。③设计中应参考项目水土保持报告,对施工环节提出水土保持要求,也应在施工招标中以合同的方式列入。

2.2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城市防洪工程施工期水土保持工作是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①主体工程水土流失防护措施施工前将主体工程区河堤绿化所需的表土进行剥离,堆放在临时堆土区,并采用临时防护措施,随着工程不断的进行,逐渐使用表土进行景观绿化。在主体工程设计中,河堤可绿化处均进行了草皮护坡。

②渣场水土流失防护措施弃渣前,先将弃渣场的表土剥离,将剥离后的表土使用装土草袋挡墙拦护,临时表土顶部使用防尘网覆盖。弃渣时应对弃渣面分层压实。弃土弃渣结束后,应利用废弃的土石方进行凹坑回填,弃渣平推处理。弃渣场四周以及边坡台阶处布设浆砌石排水沟,并在出口处设置浆砌石沉沙池,及浆砌石挡墙。施工结束后,进行表土回覆,并撒播草籽。

③料场水土流失防护措施取土前,先将料场的表土剥离,将剥离后的表土应堆放在取土场低洼处临时堆放,周边使用装土草袋挡墙拦护,临时表土顶部使用防尘网覆盖。料场四周以及边坡台阶处布设浆砌石排水沟,并在出口处设置浆砌石沉沙池,及浆砌石挡墙。施工结束后,进行表土回覆,并撒播草籽。

④施工场地水土流失防护措施施工前期,对取土场区的表土进行剥离,对施工便道两侧边坡撒播草籽,进行植被防护。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施工营地区周边修建临时土质排水沟,排水沟出口各布设1座土质沉沙池,并用装土草袋拦挡、覆盖防尘网。

(2)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应严格限定在核定的工程建设用地范围内,禁止额外破坏地表植被的情况。

(3)加强对施工人员教育,提高其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意识,使其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杜绝在施工区及其周边肆意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

(4)严禁在堤坝附近的农用地取土、弃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其它废弃物不得向农用地倾倒。

(5)施工过程中,严禁在岸边乱取砂石料,保护好河滩生态,同时也保护防洪堤本身的稳定性。

(6)在施工期就要做好绿化建设,绿化树种要选择那些不妨碍行洪,又符合美化环境的树种,并不断地提高绿化档次。

(7)城市附近河流河滩地目前普遍用于种菜,水利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对可能影响行洪的地段不得再开荒种菜,以保持河滩生态的稳定性。

2.3与景观设计及恢复相结合的环境保护措施

(1)对于因施工而受影响的堤线两旁、施工临时用地、临时道路、料场及其周围等,要根据堤防的总体规划及其管理区的管理要求,进行局部地形地貌改造和合理利用,使施工场地的景观得到恢复并有所提高。

(2)城市防洪工程完工后,周围环境会发生一定变化,由于其属于城区河堤工程,因此堤防工程的防护、绿化应与环境美化统一,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与城市环境景观相一致。堤防建设可结合城市道路、绿化、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筑风格、体裁、色彩应与城市建筑相协调。

第5篇

关键字:制约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因素;对策

Abstract: Land is the basi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ut at present, the ir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idle land and soil erosion, this paper provide some response measures for the constraints of land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use specific.Key words: constraints;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的闭置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土地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易破坏土地这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 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 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50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土地荒废。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现有农业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质量不高,投入少,重用轻养,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中国林地资源中,有林地面积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5.7%,在有林地中,过熟林比例较大,林木枯竭率较高(1%左右),造成林木资源的严重浪费;草地利用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7.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0.5 倍,而生产能力却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生产畜产品还不及美国同等草地的1/27。(2)土地浪费严重。一是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三是农村土地使用存在许多问题。全国农村人均用地已达182 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 平方米的标准。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的后备耕地不足0.7 亿公顷。这些资源有50%以上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区。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稀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次等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且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同时,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5.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园,导致许多优质耕地被挤占。此外,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比例偏低。目前西部地区交通用地只占本地区总面积的0.2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1.39%:城市数量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7%,城市建成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1、控制建设用地, 切实保护耕地

我们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耕地保护立法。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要抓紧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及抓紧编制各项专题规划, 并根据规划划定不同级别的“耕地保护区”, 将耕地面积和区域相对固定下来。③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强化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 培养节约用地观念, 并使之尽快转化为保护耕地的自觉行为。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耕地生产力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①建设农田水利。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 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 提高抗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 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②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 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 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 培肥地力, 改善农业基本条件。③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机械化进程, 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布局

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 ①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 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 通过土地整理、改造和置换等措施, 实现城市用地的优化布局, 将闲置的土地重新投入到效益高的用途上去。②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商品粮、棉、畜产品基地建设, 增加这些地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提高商品率, 并以此为契机, 逐步形成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大分工格局。

4、开展土地整治, 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土地资源开发、治理和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它是一项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工作, 主要包括有: ①“四荒”地开发。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 要根据其个体特征, 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利用, 使之变成能为人们带来效益的耕地、草地、林地或者建设用地, 以便增加土地资源的存量。②水土保持。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及小流域的治理工作, 启动各项防护林工程和绿化工程, 最大程度地消除由于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③土地污染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污染的源头, 杜绝城乡工业“三废”的超标准排放; 其次要采用生物、化学和工程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 对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农药、化肥、农膜和农产品废弃物所带来的土地污染, 则要采取生态技术手段加以消除。

5、控制人口增长, 缓解人地矛盾

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 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对于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 预计2030年前后将达到16 亿左右的人口高峰。同时关于国内土地承载力的研究表明, 在高投入水平下, 以人均500kg 粮食计,人口承载量的极限为16.6 亿人, 这是中国人口控制的最后界标。由此可见, 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人口增长将成为土地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为此, 我们必须推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尤其是做好农村地区的人口控制工作, 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人口增长, 缓解人地矛盾。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耕地保护;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各种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造成了耕地的萎缩,保护耕地的政策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重视和加强,耕地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面对侵占耕地的实际中,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保护政策,提高保护的效果。我国的人口的吃饭问题需要依赖着耕地资源,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耕地进行承载,世界各国在城市化中,该国的耕地都发生了大面积减少,我国最近几年的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年均减少达102. 49万公顷,耕地的减少引发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忧虑。耕地的减少不但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威胁,也带来了生态灾难。因此,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政策对耕地进行保护,如提出建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并确立了耕地占用与开发、复垦挂钩的政策。各地政府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和政策,妥善解决好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现实问题的挑战。

二 城市化进程中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耕地保护有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生产的安全。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的安全变得尤为重要,耕地资源是维护和保持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耕地保护确保了粮食安全生产,它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其次,加强耕地保护符合我国的耕地资源实际情况。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一些地区的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线;况且我国的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偏低,平耕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多一点;更为严重的情况就是耕地资源受到污染和损毁严重。我国每年受到工业废物、开矿以及自然地质灾害造成的耕地损失巨大。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对土地需求呈刚性增长。因此,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客观现实,必须将耕地保护长期开展。再次,实施耕地保护能够确保城市化的有序发展。加强耕地保护政策,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杜绝了土地的闲置和浪费,使土地的利用方式转向节约集约利用。最后,保护耕地有利于我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使经济增长方式走向内涵式增长方式,以土地资源约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效抑制建设占用土地的过度需求,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土地资源参与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够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 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耕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对土地资源的刚性增长需求比较严峻。人们对粮食消费比较大,再有人口的增长需要相应的土地资源作为支撑,因此,社会的发展对耕地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满足改善农民的住房需求,很多农民进行修房盖房。这种缺乏建设规划的建设,造成了宅基地的占地面积不断扩大, 大量占用耕地。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我国为了拉动经济的增长率,促进就业,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然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不足,进行开发建设的区域大多数是占用耕地。再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小,区域分布不均衡,而且面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土地闲置或缺乏管护,导致土地质量较差。特别是土地受到重金属的污染,使耕地损失严重,而且各地区的耕地等别失衡、差异明显,中低等别比重高。最后,我国耕地利用率比较低,需要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因此,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重新配置,实行生态退耕的重大战略,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降低耕地保护的压力。

四 加强耕地保护的有效措施

由于耕地保护维系着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在面对着耕地保护压力的形势下,要创新保护措施,以战略的高度提高耕地保护的效果。

首先,强化保护责任和转变土地的利用方式。以政府为主导,实现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社会监督,与耕地权利人共同具有保护责任。在负责耕地保有量,对建设用地进行严格规划审批。对土地的使用应转变为集约用地,提高占用耕地的实际成本,积极推进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其次,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加强土地监察管理的力度,对耕地进行差别化管护,明确管护责任,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确实需要占用的土地,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加强宣传保护耕地的力度,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占用破坏耕地的行为,要根据相关法律从严惩处。再次,要协调好城市化进程使用土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实现两者协调,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耕地的保护应是维持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较好生态环境的耕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化的进程一定要考虑到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从生态角度,促进城市进程、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最后,要完善耕地保护的相关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各项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在占用耕地后,就要对其进行相应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补偿,以维持耕地总量的平衡。要重视耕地的补充,提高耕地的生产力,改善耕地的周边生态环境。要完善土地产权制度,要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界定土地产权和优化土地产权结构。完善征地制度,控制征地规模,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对于征用农民土地进行补偿应大于农民的耕地收益。建设用地提高补偿标准,将征地范围缩小,必须规划用地,实行土地取得价格的市场化,尽量节省用地,减少征地,采取盘活存量土地的方式,同时要建立起配套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 结论

通过对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耕地保护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协调好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动态平衡,使城市化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土地承载能力相适应。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然而,在一些地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过程中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用于开发建设,造成了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趋紧张。要认识到我国人口对土地需求的加剧,而工业化建设更是占用了耕地。为此,要坚决贯彻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积极创新耕地保护措施,包括提高耕地的生产率、加强群众对耕地保护意识,限制城市增长边界、引导农村宅基地退出与复垦等多个方面。从而实现耕地保护与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振娜.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1)

[2] 李国栋. 胶南市国土资源局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机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J]. 山东国土资源. 2010.(07)

[3] 沈倩岭,黄善明. 耕地保护中的农民激励问题研究[J]. 农村经济. 2011.(06)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化;保护耕地;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66

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在为我们取得如此重大成就骄傲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保护,不能只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的保护。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发展,大多数农村地区已经迅速的向城市化迈进,多数的农村经济也在中部的发展,但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一些耕地被转变成城市建设用地,使原本就紧张的耕地建设面积进一步减少,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尽管国土部门采取了严格处理土地违法的行为的措施,尽管国家采取了保护耕地资源的措施,同时严格的控制着土地指标,虽然有了一定的效果但却没有达到强化耕地保护的目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所以应该持续把耕地保护问题放在紧要位置。

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现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是一对矛盾体,城市化进程和发展对土地使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根据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2倍以上,一些城市扩张更是达到20倍以上,如湖南长沙,建成面积高达到119km2。城市的扩建,城市建筑的增加,大量占用了农村的耕地,极大地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和蔬菜安全因此应该采取节约高效的土地发展策略和方式。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急剧扩张,占用城郊耕地的现象越来越屡见不鲜,从1990―2000年间,城市建设用地中,大约有50%来自农村的耕地,2000―2010年间,这个比例占到50%以上。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市面积扩张,虽然城市在如此迅速的扩张,但是土地的利用率仍然不高,仍然不能够做到完全的利用。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统计文件中GDP和人口关系的计算,中国人口的城市密度并没有增加,反而在逐步呈下降趋势。人口密度从从2000年的0.99万/km2,下降到2010年的0.89万人/km2。最近几年中国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大大增速前几年,但是使用率低于前几年,这种现象应该被严重的重视,并且应该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仔细分析,争取及时解决。目前邻近连片发展的趋势仍将继续,应该优化配置,实现统筹计划,以达到节约土地,增加建成区使用效率的目的。

我国城镇划建设已经步入最快发展时期,2012年我国城市城区面积达到18.30万km2建成面积为4.5566万km2,征用2162km2。城镇的建设需要土地,但是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以及生产更加需要土地,农业生产主要依赖的就是最基本的土地。要想解决城市中土地利用率不高并且逐年下降的问题,需要相应的调整原来城镇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改造旧城的一些基础设施不齐全的地方和危旧住房。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想在不大量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大力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就要不断地提高城镇土地的利用效率,城市化的建筑建设要增加高度,时间高度上的利用,减少土地面积的利用。

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问题及原因

2.1 对保护耕地的认识不到位

只有增加耕地面积,才能大规模的提高粮食的产量,因为即使使用高科技,一定面积的土地产量也依旧是一定的,因此想要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满足我国最近基本的粮食供应,就要提供足够的耕地面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性。但是我国许多的官员对于耕地的重要性认识能力还不够,将目光只投入到促进经济发展上来,还有一些企业,工厂随意占用耕地面积,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对耕地保护的意识不够强,使得耕地得不到合理利用,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的可用地逐步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2.2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我国土地的利用结构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的现象,并且土地的利用效率低,大量的土地被浪费,然而大量的农村的耕地却依旧被城市建设大量占用的原因就是城市的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不健全和存在着一定的历史遗留问题。甚至是在土地价格昂贵的市中心,依旧存在着大量的企业和单位,这些单位占据最好的城市地段,但是土地的利用效率依旧很低,大规模的存在着土地浪费的现象;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工业的比重占据最大的地位,因此在城市中心,重工业工厂占据的比重大,大部分还是重工业工厂,并且重工业的工厂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扩张,因此需要占据更大的耕地,因此,导致交通用地和城市绿地占用的比重就会减小,许多重工业企业占据了城市重要的地段,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与此同时,城市绿地和交通用地的紧张,造成我国城市存在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现象。

2.3 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多以牺牲大量的耕地来扩大其发展面积的模式,因此耕地总量急剧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耕地的被占用是很正常的,这使原本就紧张的耕地资源面临更严重的问题。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都达不到统一,两者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难以很好的衔接,从而导致城市管理失控,土地利用率低下。一直以来,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因此,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是必须的,但是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因此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将长期存在。

2.4 耕地保护中的土地管理系统不规范

在我国现阶段的土地管理系统中,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或者规章制度并不能完全展开实施,尤其是在中小城市的许多基层政府,为了进一步的发展经济,进一步促进经济建设,所以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村耕地资源的保护,使得农村的土地资源大幅度减少,耕地资源被破坏,后果非常严重。

地、农业和农民利益来强化经济的发展,占用耕地来发展经济的现象频繁发生,这样只会导致国家整体利益受到损害;更有一些小型的城市在向城镇化发展过程的中拥有足够的空间,往往尽最大程度的占用农村的耕地,为了大量建筑设施和大量的建筑有足够的空间,往往占据的耕地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并且对土地利用集约化和节约化的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土地利用率较低,存在大量闲置和浪费等情况;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农民为了挣更多的钱,大多数农民进城务工,在进城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但是在农村所占的土地并未退出,这样就产生了两头占用的现状,导致我国很多农村中有很多住宅处于闲置状态,耕地面积大幅度的减少,虽然也采取了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等等限制的措施,但是农村的土地并未退出,导致耕地进一步紧张。

2.5 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态度消极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带动经济的发展却微乎其微。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大都以GDP的增长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而作为地方政府官员,其政绩的考核也是以GDP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因此,地方政府为了达到在职期间的政绩突出,只注重经济的发展,不顾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土地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有的地方基层政府甚至强制农民配合他们的指示,将大量的耕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目的。可以看出,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热情都放在了增长经济上,并且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之上,而完全忽视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对耕地保护的态度消极,为了实现眼前的利益而在耕地资源上急功近利,甚至不惜违法,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2.6 缺乏耕地保护监督机制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土地问题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关注,但是土地问题仍然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尤其是没有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部门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反而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土地的监督和控制,导致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并且在我国现有的耕地保护政策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征地补偿、产权、土地用途管制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保护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还没有完善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得土地不合理征用现象严重,而且农村耕地的流失也十分严重,然而相关部门却没有加大对农村土地的占用监督力度,从而加剧了城市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

2.7 在保持耕地动态平衡上困难重重

农村耕地大量的流向了城市,导致耕地的不平衡性加剧。并且要想解决耕地的不平衡性的问题困难非常大,虽然我国实行了以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但是依旧不能够解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化建设所占用的耕地大多是城市周边及主要交通干线的,沿线的,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好的耕地,而新开垦的补偿给农民的大都是远离城镇,农业生产条件差的耕地,这与原有的耕地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目前我国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着占优补差,占多补少以及补偿耕地基金不到位的现象突出,从而造成了我国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并且趋势越来越大。

3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与措施

3.1 集约、节约利用耕地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耕地被城市建设占用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虽然说城市建设占用农村耕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大量的占用耕地仍然会危及农村土地的安全。虽然要想完全避免城镇化占用农村土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可能的合理利用土地也是可以实施的。要想合理的利用农村的土地,最重要的就是要集约、节约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首先重视城市化发展的内涵,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旧城改造,而不是光牺牲耕地来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有序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其次,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对城市内的低利用土地,地区的弃耕地以及未利用的闲置土地用行政管理和与市场调控机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整理与开发,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式到集约式,分散到集中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土地资源市场,在推进城镇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可以达到保护耕地资源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缓解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

3.2 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进行分析,对土地需求进行科学地预测,在城市建设之前加强规划管理法制建设,按照依法实施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监督检查体制,实行典型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定期公布各地规划执行情况,增强基层监管力度,有效预防违法用地行为。

3.3 强化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责任

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随意占用耕地面积以扩大建设用地的现象,主要由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过于注重本地经济,政府管理不力,政府行为不规范,尽管耕地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低,但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耕地。所以,必须规范政府的行为,强化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责任。

3.4 建立耕地保护的实时监测与监控系统

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耕地的利用中来,要想进一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问题,如RS和GIS等技术建立耕地评估、监测和监控系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容积率,减少建筑占用土地,实现城市建筑物的立体化,以充分利用建筑土地,并且要对耕地的保护落实到实际中去,避免不法人员对耕地的胡乱占用。再者,要对耕地的保护问题及时提上日程,及时的保护和检测农村耕地的问题,避免耕地被占用。

4 结束语

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会长期存在,但可以尽量减少矛盾的激烈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并且充分的对耕地节约和利用,同时重视耕地的保护,有效地实现保护耕地资源,两者不可偏废,确保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协调发展。因此针对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出现的问题必须重视并且及时改进调整,相信通过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一定会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出现的问题,在保护好耕地的基础上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玲.浅谈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耕地保护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5):185.

[2]王紫琼.基于城市化进程视角下的耕地保护[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1):108-109.

[3]王岩.谈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措施[J].才智,2012(12).

[4]邵彦敏,杨印生.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08(2):19-24.

[5]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究

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只是单纯的追求增加耕地的数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导致土地被开发整理后质量较差,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甚至会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才能真正把土地整理的目标实现。

一、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1、利于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土地整理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提高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非常有利。历史表明,如果不重视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因为土地整理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产生的社会后果会很严重。

2、利于保持区域的生态平衡

在土地整理中,要建设大量的工程,就会使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栖息地减少,会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影响,进而打破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就能有效的改变这一局面。

3、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土地整理的开展,目的就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积极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道路、沟渠的建设中,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不仅所占比例较小,而且仅是用于防护林的建设,对区域内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等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会严重阻碍生态环境的建设。

2、土地整理对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人们只追求耕地数量、质量的提高,因此不断地对荒地进行开发,大面积的进行土地平整行为,表面看起来使土地的垦殖率快速上升,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生态环境的不重视,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使得理论研究滞后,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造成在土地整理的实际工作中,区域内的各种原生、次生的自然植被不断退化,数量急剧下降,甚至一些人工的植被面积也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农作物。因为改变了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占据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利于他们的生殖繁衍,使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了该区域的生态平衡,另外,在土地整理中过分强调道路、沟渠的顺直、硬化,不仅降低了景观的观赏性,也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日益简化,生物种群越来越单调,致使病虫害的发生的频率加快,强度增加。理论落后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的评价比较粗略、不具体,特别是一些大型项目建设,也缺乏可行性分析。

3、水土流失严重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平整,使土地原有的生态条件得到改变,虽然新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起来,但是耕地面积的不合理扩大,干扰并打破了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生态平衡,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缓冲性,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堪一击,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所以,在土地整理中,对土地资源应该进行严格的评价,选择适宜的对象用以开发,采取妥善的措施,尽最大的可能使水土流失的面积减少。

三、改善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的对策

1、加大投资力度,为环境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量非常大,而利润回收的周期又很长,所以现阶段,要想方设法拓展资金渠道,保证资金来源多元化,比如调动社会资金参加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的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土地整理良性的投融资机制,走出一条稳定多元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土地整理融资道路。

2、采取多种措施保持生态环境

为了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取得良性循环,应该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保护生态环境。首先从全局的角度制定好规划,区域内原来有的湿地、水坑池塘等尽可保留;尽可能保持沟渠原来多变的断面形状;减少硬化,为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加强农田防护措施,形成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如在道路、河流的周围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另外,开展好土壤改良工作。在土地平整的过程中,采用局部平整方案,能够对耕作层减少破坏;表土剥离后及时回填,使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使农田出产能力不会降低;采取物理、化学等措施,使新增耕地的土壤得到改良,提高土地质量。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重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模型,分阶段评价,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做到土地整理的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同步建设,保证土地整理项目向生态友好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目的

3、合理制定土地整理的对象,加强土地整理后续管理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对土地整理的对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包括利用率较低的耕地和其中各类废弃地等等。在土地整理中,对每一个对象都应有针对性。如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所以不能大规模的开发湿地,既保护了湿地,也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把对山坡荒地的整理作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在土地整理的后续管理中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推广节水灌溉,提高水、肥利用的效率;推广新品种,控制污染,建立起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耕作制度,大力推广绿色农业。

四、结束语

在土地整理中,不能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忽视生态环境的效益;也不能只局限于局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忽视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整理应当保证土地整理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作者:吴萌 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

参考文献:

[1]李岩,欧名豪,赵庚星.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02).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日益的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大力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1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是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2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必须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不单是村庄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讲条件、搞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更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搞形象工程。二是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第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壳村"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在前、规划滞后,模式在前、政策滞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旧村改造不力,"空壳村"现象突出,有的地方不注意旧村改造,农民富裕后旧房不拆盖新房。导致村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未能及时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扩展,形成了"外光内糠"的空壳村。现代农村社区和新型农民公寓建设日益兴盛,农村居民地点突击似的大拆大建,一户多宅等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第二,村办企业分散,造成重复建设调查发现,由于土地使用制度的限制,"乡办企业在乡,村办企业在村"粗放生产,重复建设,基础设施一厂一套,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占用土地较多。例如,村里的印刷厂和镇上的包装厂各自上马自己的项目,不能共用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第三,村庄布局零乱,规模偏小,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居住分散化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民长期习惯以"居民点+责任田"的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3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此方针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农村各项建设中集约利用各种资源。

3.1坚持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表现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模式,宏观层次配置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用地分配,中观层次配置是各产业部门根据自身用地指标进行部门内用地组合,微观层次配置是指地块内部不同品种或类别的配置。

3.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3.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持续集约利用的必然要求。调整市场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用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对每一类土地实行分类指导,合理确定,不能"一刀切",以发挥每类土地的最高利用价值。

4坚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4.1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工作农民的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要挖掘村庄内部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村庄内的闲散地,废弃地及其旧宅基地,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向外延扩大,旧村址及时复耕还田。旧城改造中要杜绝建平房,控制建而二层别墅楼,提倡建多层公寓楼和住宅小区,有条件的村庄要逐步向楼房发展。

4.2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目前,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于通过提高土地占用成本,促进土地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土地资源的滥占滥用的现象。因此,须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人市制度,可以实行直接入市、公用事业用地市场价征地人市和按谈判价格将农村集体土地征购入市的制度。这样可以大幅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减少建设部门对农地资源的不必要的占用。

4.3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中,要走集中统一建设的路子,小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要实行综合开发,集中配套建设,建一片成一片,防止遍地开花,分散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三个集中,即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向市场和商贸区集中,同时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4.4大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一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政策,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 二要加大违法占地监管力度,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组织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和新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项目用地以及一户多宅、超标准用地、占优补劣,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落实及严重的土地违法违纪案件,一经发现严查到底。对通过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加以保护,严肃查处违法占地、侵害农民利益、破坏基本农田等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 三要加强土地整理,增加农地储备。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地占用逐年增加,农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加之农业技术进步较为缓慢,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提高幅度有限,则会造成农地短缺,对粮食安全造成直接威胁。目前,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应注重加强土地整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对土地资源进行复垦、改造及调整,促进农业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农业补贴政策,适度实行一定规模农地的休耕制度,并采取企业改制迁并、村落归并、农田整理、废弃地复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土地整理方法,提高农地质量,增加农地储备,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4.5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追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然选择。

5结束语

因此要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这样才能增强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