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6 10:01:55
导语:在机关单位资产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完善资产管理体制建设
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制度建设必不可少。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监督管理体制,由财政局及相关部门主导下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同时对运行中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资产的收益。机关事业单位对资产直接管理,在财政部门监管下进行资源配置和处置国有资产。机关事业单位严格行使资产的使用和占有权,在使用过程中尽职尽责的做好资产的日常使用和维护工作,保证资产的使用寿命,并承担其相应的安全责任。力争以最少的投资实现最大的财务效益。探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出租、出借、对外投融资方面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用有形的货币价值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记账工作,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保证资产的效益和安全。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财务价值的最大化,必须对资产的更新、报废进行严格控制,进行资产评估,方案必须按程序审批后方可进行更新报废,以避免国有资产浪费。
二、推行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三结合体系建设
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推行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三结合体系建设能够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塑造资产管理的新模式,达到三位一体的最优结合,提高预算的合理性。通过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资产管理中严格实行资产的采购、出租、出借、报废环节的控制实现资产的合理优化配置,严格进行制度建设和审批流程,杜绝一言堂现象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在机关事业国有资产预算编制审核过程中,强化部门监督,实行责任追究,结合资产现状和运行状态及实际需要,盘点激活资产的最佳利用效率,防止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超标配置和重复配置现象的出现。利用财务管理的各项手段将资产价值化,真实反映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从而达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目标。
三、探讨实行机关事业单位资产整合和统筹调拔制度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行政效能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办公设施不断完善离不开国有资产的强有力配置,从而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现代化、规模化、人性化、高效化的能力显著增强,资产配置逐步提高,资产规模日趋扩大。但在资源配置中超标配置、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等问题时有发生,不利于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联手建立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共用平台”就是资产整合和统筹调配最成功的案例。为此建立资产共享、调配、整合、使用、出租和转让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比如建立健全公物仓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集中管理可有效避免重复配置,以有偿转让和无偿调拨的方式既可以节省财政资金,同时可以使国有资产获得收益。通过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可以极大防止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实现。大型资产诸如高精端设备购置成本高、维护成本高、专业操作人员多,通过整合可以充分实现物尽其用的效果,一方面资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大大节省了财政资金,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一举多得。探索实施大型会议和活动所需资产的联手采购和保管机制,实现规模批量采购降低成本的目的。集中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可以重复利用,对建设集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
四、实行动态化的资产报告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离不开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网上实时动态上报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能够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国有资产信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形成联动机制,便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动态掌握资产的状况、配置组合、有效的财物价值、资产收益、资产利用效率等相关要素,通过财务管理体系体现资产收益价值的相互关系和有效信息,实现资产的动态化、实时化监管体系。进一步运用财务手段、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互通的网络机制,便于国有资产购买、使用、处置等诸多环节及时作出相应。
五、国有资产其他管理模式探讨实行绩效考核
十要求创新思维模式,进行政府绩效管理,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各地都在探讨,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非营利性部门难以用经济效益进行衡量,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和建立健全各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绩效考核指标可从资产的数量、质量、资产完整性、安全、效率、效益、产出比等进行权重分解和细化得分目标。优质、高效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能够实现最大限制的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进而合理、优化、高效配置资产,体现科学性和价值性。通过资产完整性建设,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和价值,保证国有资产不被挪用和流失,实现投入收益的最佳回报率,进一步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实际操作过程中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在组合各机关事业单位资产调拨方面及时实时动态掌握资产的使用状况、及时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互利共享,并对资产的以上性质进行评价。资产效益的最大化尽量体现在财务价值通过各类财务评级指标进行核算,在计取收益的时候考虑固定资产各项财务成本,力争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回报。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资产价值的提升体现在资产的先进性、资产的有效利用率、资产存在的后备力量和增值空间、发展前景等。在追求财务价值的同时考虑好无形的社会效益,找准财务管理的平衡点,实现最优组合。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必须具有良好责任心并懂业务的专业管理人员才能更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国有资产的使用安全。
关键词:边防;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79
武警边防部队资产是经费转化的物质形态,是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随着武警边防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各单位特别是支队级单位资产种类及其占有的经费份额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部队战斗力,保障武警边防部队职能的实现,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产管理制度落实还不够到位
一方面,对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单位对新购置或接收捐赠的资产未能及时入账,甚至部分资产长期被个人占用;有些单位不经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就随意出租、出借甚至变卖资产,导致资产流失。另一方面,对落实资产管理法律制度的细化措施不到位。主要是尚未针对资产管理法律制度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单位实际的细化或具体管理措施,重购置、轻管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例如,在单位资产管理责任制的落实上,也仅仅是停留在“要求发了文、制度上了墙、数量建了账”,对于资产“谁来管、管到什么标准、如何监督”等具体问题,还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
1.2 日常资产管理行为还不够规范
当前,各支队级单位面对管理主体多元化、资产来源多样性等实际情况,在工作协调、业务核算、人员配置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资产管理协调不够,配合不好。主要体现在资产调拨上,各事业部门经常收到总队配发的资产,有些是本级使用,有些需要进一步配发基层所、队,但实际工作中,事业部门接收到资产后,很少通知资产主管部门,致使资产登记入账不及时,甚至不入账;而单位财务部门也缺乏主动协调其他事业部门的意识,不能及时掌握资产接收、发放情况,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不同步,配发的资产“账外循环”,资产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二是账面增减不及时,导致资产账实不符。一方面是自购、地方捐赠等原因新增大量资产,却未能按程序申报及时入账,最终导致资产管控不力甚至失控,从而对资产管理失去了有效地监控;另一方面是原有账面物资出现毁损缺失,却未能按要求上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导致报废资产堆积,而账面上仍然存在,资产管理信息失真。三是资产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目前支队级单位从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由财务助理员兼任,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缺少专业人才。这些兼职人员本身财务工作已经十分繁重,无法全身心地抓资产管理工作,充其量只是“资产登记员”,很难保证部队资产管理的质量。
1.3 资产计提折旧制度还未严格执行
由于目前边防部队建立了资产编配标准,但基层部队执行还不严格,即使制订了一些标准也不完全符合部队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制定、调整经费标准或安排经费预算,其可靠性、准确性会大打折扣,超标准、超预算、超财力购置的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另外,纳入核算范围的资产不够全面,如一些调拔的设备器材、事业部门筹集的部分资产和接受捐赠的资产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实行计价核算。因此,对现有资产总量、结构、分布状况等,无法全面掌握,哪些资产可以调剂利用、哪些资产需要新增购建,难以准确反映。由于基层部队资产在核算方法上比较单一,而没有资产折旧方法,所以资产在账目上永远是足额的,对于资产更新、修缮与报废等没有可靠的数据做参考,导致了资产预算安排缺乏量化依据。部分单位还存在着预算编审力度不够、预算方式不规范、预算说明不完整,以及对资产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审查力度不够等问题。
2 加强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构。应将资产管理列入单位的整体规划,对资产实行分类逐级管理,明确资产归口与管理部门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权限等,形成逐级分层负责的管理体系,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管理机构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对基层部队的资产应实行制度化管理,即从部队自身实际出发,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适用的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强化资产的全要素、全寿命和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在整体推进后勤规范化建设实践中,要把基层部队资产管理作为实现后勤规范化管理的重点内容,下大力完善适应基层部队资产管理需要的具体措施办法,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2.2 强化管理意识,转变传统观念
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认识。要深入学习军队、武警部队资产管理的各种文件,进一步加强对资产管理工作重大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强化全员参与管理意识,努力创造上下协同、左右配合,人人都关心资产增减,各级都尽心尽责确保资产安全管理和使用效益,做好部队资产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彻底转变重钱轻物的旧观念。重点是搞好宣传引导工作,增强广大官兵的资产管理意识,转变重钱轻物、重用轻管的观念,增强各级重视资产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资产管理职责、严格落实资产管理制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各级党委、首长对本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利用负有领导责任,应当将资产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研究决定重大资产管理事项,并将资产管理情况作为党委工作考评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2.3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能力
一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理论素质。各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工作点评、重点帮扶等方式,抓好基本法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使资产管理人员全面熟悉、了解和掌握部队资产管理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理论素质。二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在资产管理活动中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遇到问题的处置能力等。例如,在资产的日常管理中,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判断或分析问题症结所在,能够提出符合单位实际、便于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促进本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促进资产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2.4 搞好协调配合,规范资产核算
一是资产主管部门与各事业单位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力度,在资产配发、使用和收回等环节上相互配合。如:事业部门收到总队配发、地方捐赠的资产时,应当及时向单位财务部门通报,并将相关凭据送往财务部门及时登记入账,对于配发基层单位的资产,事业部门也应及时填制《资产减少报告单》,办理产权变更和资产减少处理。二是对各单位各部门自购、地方捐赠、上级配发的物资分别制定详细、有针对性的具体规范措施。如自购、地方赠送的资产,要根据购货发票等有效凭据填制《资产增加报告单》,及时到资产主管部门申报登记;上级配发的实物资产,必须根据上级填制的《实物资产调拨通知单》进行资产登记。三是对基层单位占有使用但产权不属于部队的资产(代管资产),应当严格实行计价挂账。以总队为单位,可根据单位实际,设计印制相应账簿,分别下发支队级单位和基层单位,方便支队级单位、基层单位对各类资产进行账务处理。基层单位新增资产时,登记账簿,并及时上报支队级单位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做相应的账务处理。当因置换、迁建等原因,地方政府收回、报废资产时,支队级单位和基层单位应当及时清理账务。每年资产清查时,应当将代管资产一并纳入清查范围。
参考文献
[1]于忠元.军队物资采购评审专家管理探讨[J].中国政府采购,2012,(05).
[2]尹朝阳.运用M型组织理论提高公安边防部队的领导力[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08).
[3]刘国影.论拓展公安边防部队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J].武警学院学报,2010,(01).
[4]魏福前.浅析公安边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J].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5]宋修泽.强化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几点设想[J].后勤学术,2008,(12).
[6]吴君伟.强化军队资产管控的对策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3).
1.1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是为了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发展而服务。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同部门分管各自的固定资产,许多部门以部门利益为重,在开展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时没有明确目标,出现偏差。
1.2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完好率、固定资产维修率、固定资产使用率、固定资产盘亏率等指标;定性指标有管理制度建设考评、管理队伍建设考评、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的考评和固定资产账实是否相符的考评等指标。然而这样的绩效考评指标不够周密,比较简单;并且,有些指标评价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而又没有可取代的其他评价方式;再者,许多事业单位虽已建立评价体系却没有将绩效评价落实,使得绩效评价沦为空谈。
1.3绩效管理过程中缺少沟通协调
当管理人员在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不足。如此一来,对于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工作情况难以及时上传下达,当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管理层没能及时进行沟通,阻碍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不同部门间缺少对管理工作的沟通,使得信息不能顺利流转,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
1.4绩效考评结果不尽人意
首先,落实固定资产绩效考评单位,绩效考评的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存在固定资产使用率较低、完好率不高、年维修率超标等问题。例如,购置固定资产后,固定资产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如存放地点改变、领用人变化、使用单位变换,许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领用不做记录,归还时手续不完备,资产流失损毁现象严重,固定资产完好率低。再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中,时常出现部门占有使用演变为部门所有甚至个人所有的现象。例如,人员职位变更时,经常不按规定移交资产,造成公用资产被个人据为己有,导致固定资产丢失。其次,考评结果并没有充分利用,常常只是应付式的考核,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法律体系不完善,思想观念较落后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现今我国虽然已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然而已有的法律法规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规定不够全面,有时甚至模棱两可,缺乏规范性。法律体系不完善,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效率低下。同时,事业单位各级领导与管理者普遍存在“注重固定资产购置而忽略其管理”的落后思想观念,尚未清楚意识到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因为固定资产使用具有无偿性,资产使用者使用起来没有负担,也就没有考虑到经济效益,管理意识淡薄。
2.2缺乏预算审批机制与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机制,贪多求新而盲目购置的问题普遍存在。有些事业单位各部门配备的固定资产超过实际工作需要,造成部分固定资产不能充分利用或闲置。同时,许多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监督机制,或监督机制对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威慑力。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监督,工作中出现纰漏,如使用时没有按照规定手续领用造成不按时归还或毁损丢失等情况得不到监督纠正,使得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2.3缺乏统一管理,资产共享机制不完善
各类固定资产管理分属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是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的重要原因。管理上的交叉,相互间又因为缺乏沟通造成“无人管理”或“重复管理”的问题。有些事业单位虽设立统一管理部门,但由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监督机制等制度缺失等原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因为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闲置固定资产没有建立共享制度或制度并不完善。因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率将会增加管理成本,所以许多部门宁愿固定资产闲置,也不愿调剂给其他部门或与其他部门共享。并且,大多数时候,在无偿共享与获取部门利益之间选择,各部门多会选择后者。
2.4管理队伍质量欠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中,普遍缺少专业人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统计学、会计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更好地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服务。然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甚至管理人员常常由其他岗位人员调岗担任或退休员工兼职。同时,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导致了管理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难上加难。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应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对管理人员形成激励与约束,规范管理人员工作,确保管理人员对待管理工作认真负责。然而实际上,不完善的制度对责任人的约束力低,即便制度有明确规定违规处罚,也经常出现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
2.5会计数据不准确,账实不符
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及使用过程,并未形成及时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以致会计数据不准确,账实不相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面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会计信息无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全貌。这就影响了对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信息提供。
2.6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混杂
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存是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之一。虽然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实际上也有一部分经营性活动,如固定资产外租等。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含有一部分经营性资产,但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没有明确区分,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增加了难度。
3改进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建议
3.1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法律体系
事业单位管理者应改变思想观念,摒弃“重采购而轻管理,重使用而轻维护”的老旧观念,提高管理意识。值得一提的是,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不应只局限在管理者。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多是面向单位员工提供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除了管理人员外,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配合。此外,单位员工还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行使监督权力。当发现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时,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部门必须给予满意的答复并及时改正。同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是一切制度制定与执行的依据和基础。为此,应不断更新完善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标杆。
3.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事业单位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设置要有广度,应全面覆盖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同时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且应充分考虑操作的可行性,绩效评价结果要实用,应易于理解,便于运用。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现有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包括结构、使用、效益三个方向的固定资产绩效考评指标。结构指标包括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分布率、固定资产完好率等指标;使用指标包括固定资产使用率、固定资产共享率等指标;效益指标包括固定资产盘亏率、固定资产维修率、固定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3.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应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应独立设置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由各部门作为二级单位分级管理。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一级管理与二级管理部门间,除了要协调配合,还要相互监督。由特定的综合部门统一领导有利于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目标的明确与统一,各部门共同协作做好管理工作,为绩效管理目标共同努力。
3.4建立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资源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占用比例大,应加强管理,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投入应根据单位发展需求、承担的任务、整体经费预算等方面制订预算计划,再经过会议讨论、预算公示等流程最终确定。通过预算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购置与分配,能避免铺张浪费而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级管理部门可搭建闲置固定资产共享平台,二级管理部门可在确保本部门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提供本部门闲置资产信息以供一级部门调剂给有需要的部门。如此一来,闲置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最大限度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也节省了大量人力与财力。
3.5规范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闲置固定资产在实行共享机制后,仍有闲置的,可转为经营性资产,用以租赁、出售、投资等。这样不仅达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为事业单位带来收益。当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还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约束,为的是整个单位的经济效益乃至国家的利益,而不能以一己私欲为目的。经营性资产应规范管理,首先,要明确划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其次,对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的,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再者,对于出租、出售的经营性资产应建立健全的手续、程序。
3.6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明确管理职责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团队。首先,在选拔管理人员时,应注重管理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其次,管理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也十分重要。再次,管理人员还应实时掌握新出台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自我充电。此外,应通过交流学习、参加培训、再深造等方式,不断增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同时,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能从正反两方面提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并且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3.7加强财务监管,科学管理资产
关键词: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让我国科学事业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国家政府对科研单位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大,固定资产也越来越多。固定资产是从事/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也是单位规模的直接体现,是确保科研单位研发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国内科研单位大多数固定资产都属于国家财政拨款产生的,管理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做好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1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科研单位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都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因为部分单位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依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固定资产管理与绩效脱节,领导层不重视。全额拨款单位因为资金来源属于财政拨款,实行统收统支。科研单位从事的各项活动均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是预算管理的主要要求。只要不超过预算,费用的发生便属于支出的实现,而不管支出对象是否依然在库。如此一来,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成果与其单位自身利益相脱离,单位对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缺乏动力,也不存在压力。固定资产管理和单位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不挂钩,领导层也不是非常重视。其次,和预算管理工作脱节,导致出现反复购置的现象存在。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要和预算管理联系起来,固定资产更新与维护工作必须要尽可能的考虑到目前资产的存量状况,同时根据科研单位要求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批复。但目前大部分单位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足,在很多资产闲置的状况下盲目求新,导致出现重复购置的问题,让管理成本有所提高。此外,上级主管部门不能够按照科研单位的资产情况审批预算,这也是造成资源无法合理配置的主要因素。最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无法有效执行,造成资产流失的问题。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以及内控体系是确保固定资产安全的基本条件。若没有建立全面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盲目的进行资产购置,导致资产闲置,降低其利用效率;若没有建立健全清查机制,长期不对单位已有资产予以盘点,很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导致资产流失;如果固定资产管理权责模糊,出现资产流失或者损坏的情况后便不能有效追责。
2加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2.1树立全员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科研单位领导必须加强重视程度。单位内部应当选任一名领导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真正强化监管。各部门负责人必须从大局出发,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到议事日程中来,把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头,唯有强化日常管理工作,落实管理职责,才可以真正实现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科研单位领导属于第一责任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要和领导的绩效直接挂钩,从而明确责任。另一方面,要增强科研单位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按照“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落实、物尽其用”的基本原则,根据科研单位各项业务的基本特征,建立完善单位固定资产的计划审批、日常登记、财产清查以及资产处置等管理制度,如此一来在管理过程中才能够实现有章可循,才能够确保资产管理的高效与规范。
2.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机制
其一,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必须要满足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也应当符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其二,必须要设置专门的机构或成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清楚的规定相关人员的基本权责,尤其是应当完善资产管理委托、受托责任制度,把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真正落实到人头;其三,应当制定备查登记制度以及定期盘点制度,对日常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以及盘点工作予以规范;其四,应当制定详细全面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惩罚机制,调动科研单位职工落实相关制度的主动性;其五,制度的规定应当利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业务流程描述应当利用图示的办法,有助于职工理解与执行;其六,制度规定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对于新环境与新形势,必须要第一时间对制度予以修订和调整,确保其具有可操作性;其七,制定执行中必须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第一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控制资产损失。
2.3强化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要和预算管理联系起来,在尽可能利用已有资产的基础上,从单位具体情况出发,对资产购置预算进行编报。部门预算中资产购置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必须要通过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以及科技部门共同完成。预算需要在全面调查与了解单位当前固定资产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科研项目需要以及上级部门预算批复实施合理的调整,通过预算管理组织批准之后再进行上报。预算执行时必须要严格根据预算执行,遇到特别情况时可适当的追加预算以达到科研项目需求。另外,借助于建立健全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来促进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结合,院所本级单位与上级部门应当共享资产预算执行以及存量信息,有利于进行预算执行与监督评价,同时还能够帮助上级部门掌握下属单位的资产状况。同时,健全资产年度决算报表填报机制,能够让上级部门与财政部门更好的掌握单位固定资产情况。
2.4不断优化固定资产的核算办法
目前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是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全面准确的体现出科研单位内部资产、负债情况,也无法准确客观的核算与反映科研单位科研业务活动以及内部管理工作的成本费用,对科研单位的风险管控,固定资产的管理运营以及成本费用的控制,科研业务活动的管理评估等工作都会带来消极影响。比如说固定资产,根据目前的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仅仅对原值进行核算而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通过原值体现价值形态。如此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研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所以科研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必然要求,它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实际相符合。在目前的会计环境中,科研单位唯有利用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才能够对固定资产购置成本资本化,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借助于计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成本予以分期确认与分摊。
3结语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科研单位各部门必须要积极配合沟通,全员参与,全程监管,不断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保证科研单位固定资产能够得以高效利用。唯有持续的探索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才能够确保科研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毛健锋 单位: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孙琪光.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35-36.
【关键词】基层单位;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一、基层单位资产管理现状
(1)对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国有资产的管理上,基层单位通常是“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这种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一直不受重视,普遍出现国有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账目不清的情况,管理工作很混乱。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一般都是由国家财政拨付和无偿调入的,对于这一部分的拨款,基层单位通常都是简单地将其用完,很少考虑资金的利用率和实际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也没有相应完善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管理十分不规范。(2)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实践“两个办法”的出台虽然解决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归属管,如何管,管理遵循怎样的原则”问题,但是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仍由于一些具体的情况,导致管理体制的实际实施不顺畅。存在着国有资产宏观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对等,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管理工作一直不到位。
二、基层单位资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对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领导不重视使得基层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一直处在“散乱”的状况下,因此,应首先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加强其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确保基层单位的每个人都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才能更好地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确立和实施。因此,基层单位在资产管理上,还应该加强对相关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对国有资产实施管理。(2)国有资产的产权和配置。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从根本上来说,是属于国家所有,而不是属于单位或者个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私自对国有资产进行随便处理,因此,基层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应对固定资产的入账和报废手续进行严格的把关,使固定资产做到账目清晰、数量明白,资产的报废做到“账、卡、物”的统一,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等现象也是基层单位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单位物品的添置不合理、盲目、随意投资等都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浪费,致使有些单位甚至出现预算超支的财政问题。因而,基层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应该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核算管理相结合,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审核,在购置物品时,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从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单位的固定资产配置,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的科学合理。(3)基层单位的内控制度。基层单位的资产管理中各部门责任不清,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也是管理中的一大问题。因而,在资产管理上要加强资产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还可以将责任落实到人,以保证一旦出现问题,有相关的责任人负责。基层单位还应该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的查漏补缺,对固定资产的账目、数量等进行清查,并将相关数据和记录进行保存,形成档案,以为长效的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做好基础。对固定资产的价值和事物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核和管理,以固定资产的运行质量。建立并不断完善单位的内控措施,使单位的资产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4)监督管理体系。基层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还应该落实加强资产的监督管理手段。建立并完善资产的处置、损坏与赔偿制度,提高资产处置的透明度,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建立健全资产的监督约束体制,使单位资产的购置、使用、报废等管理过程都在监督的范围内,从而有效地防止监督漏洞,使基层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合理科学的资产管理是单位能够正常开展工作活动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有着众多的问题和不足,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和发展,因而,各基层单位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注意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通过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从而保证基层单位资产管理的科学合理,保护国有资产,促进单位的良好运行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朴.加强统计系统基层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统计与管理.
2010(2)
[2]何蔚忠.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之研究[J].现代商业.2010(2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挂账和在建工程管理;资产处置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职能、行使行政权力以及提供各类服务的物质基础,它的规模大小、使用效率、管理能力、以及使用状况,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履行的水平、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在2016年实行了全国范围的资产大清查,距离上次大资产清查2007年已有10的时间,这10年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较大变化,体现在资产上就是总量翻倍,种类、机构也有大的变化。
结合笔者所在行业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谈一谈目前有关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中,对往来款项的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有个别款项夸账时间长,但又不具备成为坏账的条件,不能按现行制度规定做挂账损失处理。与企业可能有所不同,企业实行坏账备抵制度,对一些应收款项达到一定年限以后,可计入费用,冲减坏账准备,而在行政事业单位不实行坏账备抵制度,对于那些账龄长且不具备坏账条件的款项,只能挂账,也与固定资产报废不同,固定资产的正常报废,单位内部认定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就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报废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就可做下账处理了。在行政事业单位要认定为资金坏账是没有年限一说的,只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认定为坏账:1、债务人被宣布破产,注销工商登记或政府责令关闭,而无法收回的款项。2、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为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的部分。3、因不可抗力因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无法收回的。4、涉诉的应收款项,已生效的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裁定败诉的,或者虽然胜诉但因无法执行被裁定终止执行的。
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坏账形成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单位的内部制度不健全缺乏对应收款项形成以后的相关后续监督以及问责体制,内部机构和工作人员对应收款项没有履行好催款义务,一些承办人借款办公事以后,对结清款项没有认真对待,不像刷了信用卡以后,担心会有滞纳金和违约金,给个人的信誉会带来不良影响,而积极主动还款或向对方催款。还有,个别承办人从内心对应收款项认识不足,对单位财务部门的催款通知不认真对待,抱有消极的态度,认为反正是公家的钱,追回来也没有自己的份,而单位没有相应制度处理这类不作为或慢作为的具体办法,没有形成有效的应收款项催款应对机制。另一方面,部分应收款项是由于对方单位或单位内部客观原因造成长期不能偿还,单位未采取民事诉讼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欠款造成。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的单位存在工程多年未竣工验收,未形成最终财务决算就把形成资产投入使用,形成的房屋建筑物又迟迟不办理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对建设工程中有关土地的置换、处置没有经过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最终结果造成在建工程长期挂账,形不成交付使用资产,在单位也不能做固定资产登记,而已经处置的土地未能做无形资产减少处理,造成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账实不符。
固定资产不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执行,有的领导对制度没有吃透,抱着侥幸的心理,以单位内部集体决策为由,敢于违规处置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财务资产账面数据不变,虚增了资产,也是造成国有资产家底不清的原因之一。以笔者单位为例,2010年单位在职工内部拍卖面包车1辆,后来单位上级部门申请报废处理时,由于车辆已过户,没有审批报废的材料:如行车证、车辆回收证明书,也没有实物,至今车辆名存实亡。还有一些单位领导,对资产的日常管理观念薄弱,对国有资产流失、毁损行为视而不见,得过且过。举例,有一基层单位,位于城乡结合地,属于财政拨款事业单位,附近村民在新建房屋时,出现侵占单位土地的行为,单位领导怕麻烦怕惹事规避纠纷,对违法行为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最后,四处的村民开始效仿,有的占一小角,有的在单位原有建筑物的基础上,修建突出物侵占临空,这些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对以上胡作为、乱作为、不作为的约束处理滞后,违规成本太低,事后单位按照正常程序上报处置申请,肯定得不到批复,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只能长期挂账,而相关责任人也没有承担连带责任。
日常资产管理环节薄弱,在一些基层单位依然存在重财务、轻财产;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财产会计、保管由其他工作人员兼任,不能完善出入库领用手续、不能做到按规定定期实物盘点、报废财产统一回收等。
针对目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现状,对如何加强资产管理,笔者就所在行业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谈几点建议:
1、加强基层领导对资产管理的认识,要从意识形态要上升到法规法纪的高度,取消以往的不重视、随意处理甚至乱处置国有资产的行为,特别对固定资产和土地,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暂行》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归属转移及注销产权的行为,包括各类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包括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对外捐赠等,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在上报申请时,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及有关专业人员审核鉴定并提出意见,国有资产拍卖、转让、置换的要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处置盘亏、呆坏账、及非正常损失要有损失调查报告、责任认定书、保险公司和责任人的赔偿情况说明及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等。
2、从机构和人员配置上加强资产管理,成立独立的财产管理部门,依据岗位不相容原则并安排专职财产会计、保管以及其他资产管理人员
3、加强单位的内部制度建设,完善资金挂账、发票管理、财产管理等制度,进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引入责任问责机制,对一些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单位与人员起到威震约束的作用,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考核体制,对违反制度给国有资产带来损失的单位及责任人,应当追究责任、且责任到人。(作者单位:吕梁市水文分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核算直接关系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但是,纵观现如今行政事业单位,其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如何在未来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进行进行科学规范是每一个业界人士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及处理存在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在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及处理上的问题表现尤为明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的过程中看上去程序十分简单便捷,但是却有诸多的细节蕴含于其中,而一旦对于这些细节处理不恰当,就会影响整个的采购环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的时候对预算的编制显得不甚重视,在购置种类和购置数量上面极其不严谨,不规范。由于对于固定资产和预算的管理不合理,不科学,常常出现资金不足或者是重复购买的现象。其次,还有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的环节中细节考虑不够周到,相应的审批、审计等环节过于的潦草。有的工作人员甚至直接从网上拷贝其他单位的固定资产的购买清单和购买标书,这种马虎潦草的工作方式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完全不具有针对性。再次,还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的时候没有采取应有的避嫌工作原则,更有甚者,还有不少的采购人员不但在采购工作中不避嫌,相反常常通过“走后门”、“找熟人”的形式进行固定资产的购买。在购买的过程中,将“人情”放在首位,而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放在次要位置。最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对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闲置的固定资产一般可以被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为固定资产科技感十足,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不会使用和操作。第二类的固定资产十分破旧,工作人员不愿意在工作中使用该设备。第一类闲置固定资产的存在是在购买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而第二类固定资产则是固定资产在使用上出现的问题。还有的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理更是随意,不管不顾资产的实际价值,直接将其进行贱卖,造成了国家资产的严重流失。
(二)固定资产核算基础薄,操作不规范
纵观现如今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其财务人员素质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大部分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亟待提升。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而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温室”般的环境内渐渐丧失工作激情和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不思进取,完全没有继续学习和向前的动力。长此以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基础薄弱,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此外,操作的不规范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账面与实际不相符的现象频频发生。例如,没有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帐卡、遗漏了部分固定资产的登记等都是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的乱象之一。
(三)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信息化平台不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在管理与核算的过程中,固定资产在管理与核算信息化平台的不规范和不完善也是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其在使用次数和使用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随着单位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人员人数越来越多,但是众多的工作人员也完全不能让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变得高效科学。因此,在这样的工作背景下,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信息平台变得迫在眉睫。其实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是建立了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信息化平台的。但是这些平台的建立大都流于形式,真正能够发挥实效的少之又少。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对信息平台功能知之甚少,只有少数几个职工会使用信息平台中的少数几个功能而已。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高速发展,会计电算化早已经成为了业界主要趋势,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会计电算化也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其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安全问题就是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系统的维护保养显得十分不在意,没有具体的维护保养时间表,往往就是凭自己的喜好随意的安排维护的时间。很显著,这种缺乏计划性的工作所能够带来的成效往往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崩盘的潜在风险。而这个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过程中常常容易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
(四)实物盘点中存在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过程中还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即为实物盘点中出现的问题。实物盘点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和预算中的常见工作之一。而实物盘点的准确性必须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都具有保证性的前提下方能完成。但是,很显然在具体的工作环节中,实物盘点却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在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不够精准,具体工作存在着交叉的现象,而这种工作的交叉性给实物盘点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盘点人员稍加不慎,最终的实物盘点就会变成流于形式之举。其次,还有不少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实物盘点的时候态度不端正,工作方式潦草。这种工作方式直接导致实物盘点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有着较大差异,不具有参考性。而这些不准确的数据也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最终效果。例如,某市的一所高校在2009年购置了一批学生座椅,经过多年的使用很多的座椅都已经出现了损坏的现象。但是,本市的财政人员在进行资产盘点的过程中仍然将这批座椅列入固定资产的账目之中,而很显然这种实物盘点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而该市于2011年进行全市范围内的资产盘点,通过全面的资产盘查,发现实际账目与账面账目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额。而这些都是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中不规范、不科学所导致的后果。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措施
(一)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是第一步。首先,重视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的可行性分析,让采购的流程更加透明公开。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对于采购的可行性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一般而言,可行性分析需要经过多个严谨的步骤方能完成。其一,各个单位应该将自己的采购需求进行上报,财务人员对其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接着,相关部门组织相应的专家对这些采购计划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考查,确定最终是否购买。通过上述工作程序之后,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的数据会变得更加准确有效,进而避免固定资产的盲目购置而导致的国有资产的损失或者是浪费。其二,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采购标书的撰写、合同的草拟和签订、采购人员权限的设定等等。通过对整个采购流程的统一规划,让最终的固定资产采购更加具有科学性。其次,在工作中强化固定资产的维护、创新工作。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与固定资产的保养维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工作中重视固定资产的维护创新工作能够让其更好的发挥作用,为国家节约资产投入的费用。在具体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一些大件的固定资产建立“数字身份证”,并将每个固定资产的管理细化到个人,避免由于权责不清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同时,在进行固定资产处理的过程中,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方式也同样可以被纳入其中。例如,各个部门之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固定资产的交换使用,在交换中激活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避免由于闲置带来的不必要损失。严格制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具体的操作中各个单位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的需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具体而言,采购人员和谈判人员必须进行明确的区分,避免一人身兼数职,完成数份工作。同时,对于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相应的审批、监管流程也必须到位。只有通过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流程作为基本保障,才能避免在采购环节中常常出现的“人情采购”和“私下买卖”等。此外,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
(二)加强固定资产核算基础及规范化操作
首先,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亟待提升。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财务人员素质的提升“保驾护航”。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相关业务人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疑难杂症。特别是对于一些工龄较长的财务人员而言,其对于电算化的使用不够规范,这也需要单位对其进行统一的培训,让其的业务素质的得以全面提升。其次,在工作中还应该强化对于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在工作中除了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一系列的监督体系进行有效保证。在此过程中,通过各种内外部的监督管理体系将各种不规范、不科学的行为“拒之门外”。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让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规范有效。
(三)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信息平台
首先,在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核算的信息平台中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高速发展,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信息平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借助这个便捷的信息平台,人力资源的成本得到了大大的节省,各项工作都可以借助此平台快速准确的完成。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还喜欢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需要为自己“量身定做”一系列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而通过使用这些软件,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变得更加高效合理。其次,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也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信息平台的一大有效措施。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权限进行严格约束,通过板块设计的方式让相应的工作人员完成版块内的相关工作。同时,在此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借鉴一些企业的先进经验做法,例如“指纹识别”的方式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相应权限使用的限制条件,也是保证会计电算化安全性的必要措施之一。
三、结束语
对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其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通过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得以长效提升,工作效率得以保证。并让每一项固定资产都能物尽其用,避免由于人为原因而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参考文献:
[1]梁长敏.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若干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03:254+253.
[2]李东梅.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若干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20:53+57.
关键词:固定资产; 内部审计;行政事业; 卫生监督
卫生监督系统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执法监督业务的开展、行政运转效率的提高以及国有资产的安全保值等方面。然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监督相对弱化,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是在审计工作中需要抓住的关节,也是今后固定资产管理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作为国家行政执法单位,卫生监督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因其固定资产专业性强,人员调动频繁等工作上的特殊性,造成其固定资产管理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在实际业务中主要表现为:
1、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记账、不计提折旧,不能真实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消耗情况,造成固定资产总值虚增
卫生监督系统单位采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所属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核算、不提折旧,也就是说,卫生监督系统单位账面所反映的固定资产的价值都是购置固定资产时的原始成本,这往往与现实中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相差甚远,不能考虑到各种因素造成的价值减值,导致单位财务状况的严重不实,同时也给固定资产的采购申请造成困难,使工作中的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例如,20__年购置的台式电脑,每台单价6800元,而到20__年,各项配置都更高的电脑需要5800元左右,而在20__-20__年的5年间,旧台式机由于使用磨损、科技更新的影响,会迅速贬值,但由于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没有做进一步规定,在账面上反映的还是6800元的价值,从而造成固定资产价值虚高,并不能体现固定资产本身的价值。这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不符合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进而影响财政资金的准确、及时配置,阻碍单位的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使少计、漏记固定资产成为可能
固定资产购置仅在支出中反映,并没有计入到固定资产科目,从会计核算上也可以达到试算平衡。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现行的会计准则要求做如下分录:
借:事业支出 同时要做分录: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贷:固定基金
固定资产金额只与固定基金的金额相对应,与银行存款不存在借贷对应关系,这就使得少计、漏记第二笔分录,在会计核算账面中仍然能够保持平衡,特别是在会计人员同时负责固定资产核算时,这种漏记很难被发现,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大多数单位无专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或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卫生监督系统单位执法工作的性质,其人员编制向执法职能科室倾斜,后勤、财务人员相对较少,有的单位甚至不设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编制,由财务或是办公室的人员兼职管理。这也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时间少,缺乏培训,业务素养不高,有的甚至不能保证每年的定期盘点,使得固定资产混乱无序。
4、固定资产种类较多、人员调动频繁,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困难
由于卫生监督系统单位开展监督执法业务的特殊性,其固定资产的种类按使用人分,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共用型固定资产,如值班室床柜、会议室桌椅等;二是科室用固定资产,如每科的相机等执法取证设备;三是个人配备的固定资产,如为监督员配备的执法手持机等监督执法设备。固定资产的范围种类较多,日常业务交叉使用频繁。其次,由于监督执法岗位的特殊性,监督人员实行轮岗制,相对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这些都给管理增加了难度。
5、管理流程疏于规范,账实匹配有待加强
由于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执法设备专业性较强,在不满足政府采购条件的情况下,都由职能部门自行申报需求,进行分散采购,有时会出现发票对实物的指向性不明确,例如,在相机采购时,发票上仅显示“项目:相机”、“数量:1台”、“金额:20__元”,并无具体的型号及其他参数;或由于某种原因,实物是与发票上所开名目在型号、功能、价格上都相当的另外一款设备,这就使得固定资产的入库登记环节变得更加的重要,若疏忽这一核对入账环节,就会给固定资产管理造成更大的困难。
6、盘盈盘亏处理困难,造成部分资产账外流转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大多使用财政性资金的特殊性,财政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特别是固定资产对采购和报废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在实际业务中,固定资产报废时需要提供物品采购年度的购买凭证、报废实物、单位申请等材料,申请审批后才能进场报废。这大大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了单位在采购、使用、报废固定资产时的谨慎性,有效延长了固定资产的服务周期。但这对盘盈固定资产来说,缺少购买凭证,报废只能根据具有相应资质的文件进行;而盘亏的固定资产,>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
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1997年颁布的,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要求较为简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固定资产管理的众多需要。①不提折旧,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高,单位成立的越久,则与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现状相差越大,单位的资产购置的改善性需求就越受到制约;②资产购置仅在事业支出中反映,与银行存款相对,而固定资产的入账需要另外做一笔分录来增加固定基金,在实际操作时很容易忽略,且不易被发现。这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亟待完善与改进的两大弊端;二是财政部门对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管理的重心都放在了取得和报废两个源头,只规范了采购和报废的方法制度,相对于固定资产的复杂现状来说较为简单,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例如盘盈盘亏的处理,没有可以参照执行的制度规范或是指导意见;三是单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尽完善,或是有制度而执行困难,固定资产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素质不高,无以应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越来越复杂的固定资产变动现状。
二、在审计过程中应抓住的几个关节点
按照卫生部第51号部长令《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以及卫生局东卫审字[20__]62号《20__年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的指示,内部审计作为单位自身内部的管理行为,是单位自身建设发展“免疫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为促进单位管理日趋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内审工作的监督、评价、控制职能服务于单位经济发展的大局,做好监督的同时也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固定资产审计是财政收支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以上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应该抓住以下几个关节点: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运转是否合理
通过查阅相关制度信息,检查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对其有效性做出评估,领导层及相关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部门的职责与任务是否形成有效的分工和制衡机制,并对其执行效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
2、固定资产人员岗位设置是否合理,执行是否到位
固定资产管理要注意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对固定资产的采购、记录、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都应明确划分责任。在检查时应注意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分工是否恰当,不能出现只有控制者或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或是没有控制责任的岗位或人员。就本单位而言,要注意固定资产的采购和处置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进行分离,责任明确,层次清晰,运转流畅。
3、固定资产账目建立是否完整,核算是否真实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建立真实、完整的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是否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完整,避免将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长期不转入固定资产,应列支出不列支出,长期挂账往来款项;长期不进行清查盘点,应入账而不入账,应销账而不销账,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的情况存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通过核对法、实际盘点法等审计方法,抽查单位一部分容易出现问题的固定资产,如车辆、电脑、建筑物等资金较大的资产,进行盘点即可,而在年终或年初进行一次整体的清查盘点。
4、固定资产购置是否合法,处置是否合规
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处置,向来都是财政部门监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审计中,一是要检查固定资产购置手续是否完备,是否遵从政府采购的规定;二是要检查资金来源是否合规,有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有无利用账外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的行为,有无乱拉赞助或将财政资金应收不收,变相转为固定资产购置资金等问题,审计时特别要关注一些单位账外固定资产且无法说明资金来源的问题;三是要检查固定资产购置中手续合法,实质违法,超标准购置,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问题;四是要检查固定资产的核算计价是否准确,对于应计入固定资产账的资产,不能只记支出,忽略入账的重要环节,造成账外资产。固定资产的处置中,应注意报废程序是否经过财政或国资部门批准或评估,不能擅自变卖固定资产,随意报废固定资产。
注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提高资金利用率
关注固定资产使用的效益性,努力提高财政性资金的利用率。在审计中,一要审查单位固定资产规模是否与本单位的工作量大小相适应;二是要审查固定资产的几个重要比率:固定资产实际使用率、固定资产闲置率、固定资产损毁率、固定资产丢失率、固定资产更新率;三是要审查固定资产维护费用水平是否与固定资产规模相一致,有无损失浪费现象。
三、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对财政性资金在实物形态上的管理,直接反映一个单位财务管理的严谨性以及行政管理的效率性,因此,应切实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加大领导重视力度,加强管理,做到权责明确,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改进措施建议如下:
改革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从源头理顺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对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着重反映体现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的资金流入及流出,不反映财政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和权益、固定资产账面不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核算办法,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列入资产负债表中。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在计提折旧时,分录为: 借:事业支出—折旧费
贷:银行存款 贷:累计折旧
这样对固定资产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折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更能反映真实实物价值,报表更具有准确性,对于提供决策的建设性更强。特别是对于价值大、折旧快、普遍使用的资产,如电脑等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更加突出。同时,还能使固定资产与银行存款科目直接相对应,也避免了固定资产入账时漏记的可能,还可以适当加入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增加财政监管力度,制定细致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案
完善财政监督制约机制,逐渐做到单位资产管理质量与财政拨款相结合。通过固定资产动态系统对单位的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进行时时监控,并在每年的固定资产清查时,对单位非日常用积压的特定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回收、入账、报废处理。例如,20__年非典时期购置的呼吸机,回收后可向其他需用单位进行调拨使用,使账面资金与实际使用情况相吻合。对于单位确实存在的盘盈、盘亏的状况,各单位应查明原因,再财政进行核实后,组织有关技术鉴定,填报盘盈、盘亏详细材料,并根据财政确认及现行价格作为盘盈、盘亏的入账、销账依据。
3、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台账管理
用制度管人。科学、规范、合理并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成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可靠指南,包括:固定资产采购与验收制度、登记与审核制度、保管使用及维护保养制度、定期盘点制度、资产变动及调拨制度、财产清查制度、损失赔偿制度、报废报损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应保证实物的定期盘点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定期盘点一般应保证一年一次,及时掌握资产的毁损盈余情况;对重点部门及重点资产如金额大、常用资产,进行不定期抽查。严格实行固定资产台账管理,凡是新取得的固定资产,将其名称、品牌、型 号、采购日期、存放地点、使用人、责任人等信息一一填写齐全,注重入库、出库的资产核查和登记环节,使实物与账面准确对应,对于金额大,专业性强的仪器设备,可以采用照相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注重业务培训
注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有条件的单位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明确职责,专人管理。对在职管理人员要按时进行后续教育,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计算机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的更新,真正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从简单的出库入库登记向完善的行政管理工作转变,作为体现财务严谨性以及行政效率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实现动态管理效能最大发挥
固定资产动态管理系统中的固定资产电子卡片,相当于为每个固定资产加上了一个“电子身份证”,对固定资产的取得、变动、减少等变动情况进行登记,按时、完全的录入动态系统,发挥计算机高效、便捷的网络化管理,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准确、及时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调配等变动情况。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便于财务核算部门、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管理质量,并为单位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__.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__.
关键词:机械生产单位;资金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企业资金运作正常化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基础,由于市场经济愈演愈烈,如何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有效预防各种财务风险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企业资金管理关系着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如何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体制,加强资金管理计划的制定工作,将企业内部的各项资金核算工作落实到位是企业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当前机械生产单位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一)财务信息的失真现象普遍
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级管理组织在作出企业发展决策时都是根据财务信息为准的,因此,如果财务信息出现失效和失真情况,就会给企业战略规划和发展决策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当前我国很多机械生产单位面临信息封闭的情况,信息集成度和对称性较低,其原因来自于各方各面,首先是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能有效的将财务信息集成起来,还有的部门甚至私立户头,做小灶,最终致使很多部门的盈余过多,从而出现一系列负面状况,企业各个单位通常会有意瞒报或隐瞒财务信息,更有甚者,个别部门还有人为的截留财务信息,虚设信息孤岛现象,使得决策层很难获取准确的信息。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信息的水平过低,特别是对于大型的机械生产单位来说,企业各个成员分散地较为庞杂,如果管理信息的水平过低就会从时间和空间上限制各成员间的沟通,而企业管理层又很难实时监测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这就给某些部门提供了制造假信息的空子。
(二)混乱的资金管理现象
首先,企业筹集资金的方法不合理,特别是对一些小型的机械生产单位而言,其在筹集资金的环节中通常没有较强的科学分析和预测,无法准确的把我企业资金的缺口和所需资金回收的期限,从而也就无法合理的、正确的选取资金筹措渠道。其次,企业资金在日常运作管理中十分混乱,经常出现大量资金闲置的情况,从而致使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反之,企业资金链条中断使得企业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以上两种情况也是当前机械生产单位在管理资金中经常会遇到的两大问题。第三,企业投资经营人员缺乏理性的判断力,此问题多存在与中小型机械生产单位,因为这类机械生产单位自身的运作规模较小,从而限制了资金筹集渠道的扩展情况,最终导致成本筹集的造价过高,所以这类企业在投资问题上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科学的前提规划,就会造成高投入投资,低收入产出的结果,使得投资项目失礼甚至是导致企业的整个运作陷入到财务危机当中。
二、解决机械生产单位资金管理难题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意识
要想更好的完成成本管理工作,首先就应该从意识上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去,强化企业管理层和领导者的成本管理意识,使企业管理人员在做决策时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强化企业管理层的调控意识和监督意识,针对管理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难点和盲点加以处理。其次,应树立正确的资金时间观念,权衡资金时间价值,合理组织和确定资金的组合模式,从而全面提升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节约企业各方面的开销,强化资金利用率。第三,提升财务工作者的综合能力,企业财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应充分体现出控制职能和管理职能,使其在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全面推广信息处理技术,强化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水平
财务资金管理的信息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方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首先应以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为重点和核心,全面推行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环节形成健全的成本核对系统,从各个管理环节建立完善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减少繁琐数据的加工程序,从而有效的避免企业各分公司和各部门认为修改财务数据信息的行为发生,真正实现实时管理和实时监控,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和信息延迟问题。
(三)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机制,增强资金管理能力
首先应重点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体制,需重点完善的内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资金预算的管理机制(2)资金筹集的渠道与体制(3)资金的审批制度(4)日常使用资金的限制制度(5)资金的投资管理制度。认真完善上述五方面的资金管理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的所有项目都能够按照相关体制进行操作,严格违章必究体制,严控企业资金的开支和使用情况,确保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全面提高。其次,应强化资金筹措管理工作,应对资金的筹措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将筹措资金的准备工作做好,确保净资金开支最少。再次,应强化日常资金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机构的定期资金考核制度,将企业各部门的有偿使用资金意识提升上来,明确资金的成本控制观念,提升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最后,应将企业投资风险分析与子夜投资回报期限分析工作做好,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过程中应具备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将现金流量预算规划工作做好,规避因资金链条中断而导致的各种财务问题的发生,全面强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机械生产单位资金管理工作关系到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并且在企业的经营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全面强化资金管理能力,提高管理资金的水平,建立健全各种风险的防控机制,制定出完善的资金运作和使用体系,结合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先进的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确保企业资金运作的有序性和正常性。
参考文献:
[1]王晓榕.浅谈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