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4-01-06 16:31:54

导语:在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

第1篇

为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不断提高本区上市蔬菜质量,让广大市民吃菜安全放心,围绕蔬菜生产安全监管的目标和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安全监管工作。针对当前气温逐步升高、各类蔬菜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蔬菜生产使用农药数量迅速增加的情况,各级要高度重视,狠抓薄弱环节,把蔬菜安全监管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现就我区加强蔬菜生产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各镇及工业区要全面落实蔬菜生产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各镇及工业区的农业办公室、农业技术服务站要明确蔬菜生产安全监管责任人;各蔬菜园艺场、蔬菜合作社和配送组织等蔬菜生产经营企业的法人或经理要切实负起本单位的蔬菜安全监管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本区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以及外来承包户,要求以村为单位,或以联户组的村民小组为单位,明确蔬菜生产安全监管责任人,要建立村级蔬菜安全监管协管员队伍并根据管辖关系,层层签订安全监管责任书。尤其是对粮菜夹种或自留地种植上市蔬菜的农户也要签订安全使用农药的责任书和承诺书,做到安全监管不留盲区。

二、层层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工具,以组织科技巡回宣讲团、拉宣传横幅等多种形式,加强蔬菜生产安全监管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重点做好安全使用农药宣传画的发放张贴和安全使用农药知识小册子的到户到人工作,做到生产基地每个菜农和每一农户都了解和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基本知识。

三、切实加强指导培训。各镇及工业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设施条件,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着重扩大防虫网、杀虫灯和性诱剂等新型防治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减少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各镇要根据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要求,及时病虫信息和防治指导意见。还要结合“专业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等项目的实施,在不同层面上开展蔬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以农药品种选择、使用浓度、安全间隔期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技术的指导。同时要扩大以农药使用为主田间档案记录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蔬菜信息化监管平台”,增加监控点,并形成一支信息化管理的队伍,以净化蔬菜质量的可追溯性。

四、加大农残检测力度。要充分发挥定量检测、速测、田间“一滴灵”检测等多层次的检测网络体系作用,加强以夏秋季绿叶菜为主的各类蔬菜、分散经营的农户和各配送单位的蔬菜农残检测。要求配送中心切实做到“不检测不配送,不合格不配送,不承诺不配送”,特别要做好对农残超标样品的及时追溯和依法查处的工作。

五、开展市场准入管理。各镇及工业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都要加大上市蔬菜的农残检测力度,严禁不合格的蔬菜流入市场,对安全监管措施到位、安全卫生质量作出承诺、经检测质量合格稳定的生产单位及自产自销菜农,要发放好上市蔬菜产品“准入卡”,确保菜农增产增收。

第2篇

首先.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节省了劳动时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务,增加了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已经到了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保证,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大幅度的减少了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大量精准拖拉机、耕整机、节能型农机,以及滴灌、微灌、喷灌机械的使用,都会实现农业的节地、节能和节水;各种精播机械、化肥精施及秸秆还田机械、高效农作物植保机械的使用,也必将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利用率,从而推动节约型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是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的根本出路,是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更是建设现代农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第三.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强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当前,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是实现现代化的短板。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生产条件千差万别由于我国地形地貌特征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特点,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能力。围绕增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培育区域优势产业、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战略重点,瞄准农业机械的适应性技术难题着力创新,特别是增加小型轻便的农业机械供给,激活潜在需求,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四.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我国农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逐步建成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推广使用农机科技成果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支撑,这个过程中,必须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把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村基地的龙头作用,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保证农民能够真正运用农机科技成果。

第3篇

辉南县团林镇大力发展棚膜园区

辉南县团林镇棚膜园区座落于团林镇团林村、东胜村等朝兴线两侧,面积300亩以上,棚膜温室已建成280栋,每年的棚膜蔬菜产量达6000吨,农户总收入达1500多万元。

团林镇党委、政府对棚膜产业高度重视,在政策上与资金上大力扶持,为建设好高标准、高质量的龙头示范园区,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现代科技园区,党委政府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800万元用于新建温室大棚补助,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为种菜农户解决贷款300多万元,协调农电等部门免费为大棚户安装生活及大棚用电,协调水利、农科等部门打井,安装沼气池等便民设施。

(辉南县团林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崔立杰 陈丽莉 供稿)

和龙市农广校举办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班

8月7~10日,和龙市2012年阳光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班在和龙市龙城镇政府会议室开班。来自全市8个镇的50名种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了为期4天的培训。

延边州农广校校长李哲浩、和龙市农广校校长田炳哲等专家向学员重点讲解了农民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知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条例、章程、制度等知识。学员们认真听讲,热情地进行交流,学习情绪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培训,合作社负责人基本掌握了合作社的管理运行方法,增强了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 (和龙市农广校 金银姬 供稿)

蛟河市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面启动

第4篇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improving students' experiment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improving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To explore the main line of cultivat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build a new experiment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s not only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opened courses in our college, the paper made integration research for the Crop Science Experiment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Curriculum for agronomy major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bserv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guide the further production practice.

关键词: 实验;实践教学;整合研究;创新性人才

Key words: experiment;practice teaching;integration research;innovative 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52-02

0 引言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作物学实验》是一门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验课程,用于分析作物植株内部结构和相关生理特征。实验内容大部分为演示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专业实践》是教学计划规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农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获得大田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实践工作能力。以往这两门课相互独立,关联性不强。在检验教学成果时,容易给学生造成很多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将这两门课进行整合研究,分析独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整合后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作物(如水稻)整个生育进程的外部形态变化的同时,能观察分析植株内部结构或相关生理特征,进而深入理解作物生长良好的生理机制。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进一步为以后指导生产实践夯实牢固的基础。

1 《作物学实验》与《专业实践》独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验、实践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以往的实验课多采用单个小实验的方式进行,老师上课前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上课时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规定程序完成实验操作,而后提交一份全班基本相似的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实验材料均由实验教师提供,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作物田间生长状况的了解,无法将作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综合理解,从而限制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往的专业实践课主要是在各种作物(如水稻、小麦、棉花等)的某个特殊的生育期进行观察或田间操作。这种教学方式首先不利于学生将具体作物的整个生育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了解和掌握,阻碍了毕业后顺利走上生产第一线指导生产实践;其次学生只能掌握作物的外部形态,无法理解其内部的生理机制,从而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上课内容部分重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 《作物学实验》与《专业实践》独立教学,不同的老师为巩固知识,将作物的相关基本知识在课堂上会再次强调,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在田间教学时,部分学生认为基本知识讲了又讲就不听,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质量。

1.3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备课方式不尽相同,教学效果不佳 《作物学实验》与《专业实践》分开上课,根据教师的岗位不同,可能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室内实验和室外实践由于环境的不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备课方式,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完整的评估。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1.4 实验、实践教育环节基础设施薄弱 与理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比较,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经费。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学的基础设施薄弱、教学经费紧缺,许多实践性教学环节变相取消,不得不采取加强课堂教学的方式。

2 《作物学实验》与《专业实践》整合后的优势

2.1 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整合后, 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教学法逐渐的被这种“实验”变“实战”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并逐渐的开始进行开放式和探索式的教学。将多个独立的小实验,经过有机结合,形成一套新型的教学体系,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还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 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效益 将学校的生产实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不仅减少了学校的教学成本,还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有限的教育经费,这种教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3 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实践”为中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将每一个独立的实验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实践活动为中心,而且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通过学生的实践,并进行各个阶段的实习考核,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

2.4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主要是体现在参与增强,杜绝了抄袭的现象。原来实验模式下,互相之间的结果基本一致,有少数学生不参加实验操作,或不认真记录实验结果,通过抄袭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完成任务。优化整合后,不同实验小组在实验材料、实验设计等方面均有不同,实验结果自然有异,因此各个学生全都参与实验全过程,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3 结束语

实验实践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验证所学理论和学习科学实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实严谨的科学素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从这一点上看,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不仅是教学体系的改革,更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前,本科生在就业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差。因此,通过优化整合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毕业生既可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也可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后备军,形成了毕业去向多通道,为以后就业、创业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刚.关于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26(12).

第5篇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使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最根本还得依靠教育,党和政府已决定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农村教育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大力发展农村普通教育的基拙上,设立综合中学,改变单一的为升学做准备的教育模式;同时在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广泛设立农业培训机构时农民进行继续教育,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约80%人口为农民,农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合称为“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可以说,农村没有发展,中国就谈不上什么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发展整体迟缓,几乎停滞不前。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农村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党和政府已切实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教育是根本。2003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中强调“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在农村设立综合中学,改变目前的教育培养模式

我国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实际相脱离。我国政府虽然一直重视教育,但实际情况是仍有一部分农村青少年未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2004年高校毕业生大约为280万)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成为农业生产的后备军。初中毕业生,在农村谋生也不占优势,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难以显现。所以,我国农村目前还不可能达到象发达国家,如丹麦,完全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农业教育。笔者认为,要做到以农为本,农村教育必须结合当地情形,注重实用,除了给滞留在农村的未来农民们最基本的通识教育外,还应教给他们一些生存或谋生的知识或技能。农村教育除了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外,还应对农村的中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当前我国农村中学教育模式单一,主要为升学服务,同当地的农业生产几乎没有直接的关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农村中学单一的教育模式,在农村普遍设立综合中学(综合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综合中学承担双重任务:一方面,肩负起为高一级学校(直至为高等学校)输送生源的任务;另一方面,开展农业职业教育,针对那些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或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学生,为其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担负起提高未来农民整体素质的任务。综合中学的设立可以在原有普通中学(初中和高中)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学校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教育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实现。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采用“基础”+“选修”的形式。基础课为共同课程,选修课程应包括两大类:即升学教育倾向的课程和就业准备教育倾向的课程。就业教育倾向的课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设置,课程内容必须涵盖农业基础知识、作物生产基础知识、施肥、果树栽培、养殖、环境保护、生态学、食品卫生、电气、经济门类等基本知识,分层次开设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课。根据学生和家长的志愿,每学期开始可由学生自愿选择课程学习,以此对学生进行分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争取做到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切实普及初中教育。 在普通中学的基础上对学校进行扩充提高,比另外设立职业中学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通过增加教学设施和教师数量,达到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资金利用率。其次,人们在传统观念上总是轻视职业中学,而综合中学作为正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面向的是全体农村青少年,从思想观念上容易被农村学生和家长接受,而且对受教育者—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机会增加了,既可以选择升学,还可以选择学点实用的知识毕业后就业,比起升学无望而中途辍学要好。综合中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弹性制选择的机会,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农村设立综合中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青少年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问题,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高中)。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部门优势来开展,在对当地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来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把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能够满足农村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既能够从事农业生产,又可以进城打工等基本愿望和职业要求。

二、广泛设立农业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继续教育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农科院校 教学质量 连续性 高职教育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11-0025-01

所谓农村合作组织,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提高组织的专业化程度所创建的一种新型的合作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是新时期背景下,农村经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他对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对于河间市来说,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的途径

1.1认清形势,深化改革

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深化认识,充分地意识到在农村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紧迫性。近些年来,河间市始终围绕着兴农富民的发展目标,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主导产业的同时,也不忘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因此,全市的经济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农村产业化经营理念的不断深入,原本的生产方式与市场的变化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这对于农村经济向着更深层次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在市委市政府的商讨下,决定在农村范围内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已经取到了较好的成效。

其次,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在农村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一,他可以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及时的捕捉市场的信息变化情况,及时的掌握信息的动态,并且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和服务,指导农民按需生产;其二,可以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进行联合,共同抵御和防范来自于市场和自然的两大风险,从而有效的实现大市场和小市场的对接;其三,它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合理配置,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其四,他可以促进农业市场的开拓。在原来的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一些没有品牌并且规模较小的农产品由于其规模较小,所以缺乏市场销路,但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由于生产的产品规模较大,所以容易形成规模效应,这对于产品的销售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五,是促进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后,组织内部的成员可以针对农业技术进行交流和讨论,这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在农村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和所要面临的困难,由于河间市目前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仍处于初期阶段,所以,仍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是组织的规模较小,不能起到充分的带动作用;第二是活动的资金短缺,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第三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规范性;第四是带头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在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的前提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1.2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对此提高认识,并且高度重视,将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工作摆上日程,并且对其加强领导和扶持,以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首先,对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始终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重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制定近期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且认真的组织实施。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其次,省、市、县的各部门要形成合力,积极的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市政和工商部门要抓好农村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工作,不断的改进登记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市农村信用社以及金融机构应该将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于实力强的企业可以适当的提高贷款的额度。总之,各部门都要拿出可行的政策和方案,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

最后,各政府部门和新闻工作单位也要加大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宣传。从基本知识到重大作用,对于农村合作组织的好经验、好方法、特别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具体的实践中是如何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典型进行宣传。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的农民朋友了解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以及好处,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

第8篇

一、加强研发服务平台建设

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4个具有*产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的技术研发公共平台。依托*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建设“*市不锈钢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南方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建设“*市重型汽车装备工程技术中心”;依托*科技大学,建设“*市镁冶炼及镁合金变形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市电子研究设计院,建设“*市煤矿安全监测产品重点实验室”,并创建省级实验室。支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系统升级,重点提高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工程技术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市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要针对行业技术需求,与企业联合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在攻克制约我市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的技术瓶颈上取得新突破。

二、加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支柱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依托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整合省城科技创新资源,建设“*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充实技术需求库、科技成果库以及科技风险投资项目库,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清洁能源服务平台和专利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实施科技成果暨项目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09年为400项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推广提供中介服务。

三、加强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建设

在“一网两库”Ⅰ期工程基础上,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科学器材供应站、*市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等,启动“一网两库”Ⅱ期工程,延伸拓宽服务功能,推广应用快速成型与设计技术数据库服务系统,建立新型材料等专业领域数据库,实现*地区特色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数字化和资源共享,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可定制仪器设备检索、科技数据查询、文献信息服务。科技文献库资源总量和科技数据库资源总量分别达到15TB和1TB,*地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仪器设备共享度达到30%以上。

四、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规模化运行、网络化管理要求,充分利用区域创新资源优势,依托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科技园区,发挥市、县(市、区)创业服务中心组织协调作用,因地制宜,创办一批服务规范、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专业科技孵化器。重点建设包括中试基地、基因工程开放实验室、管理中心、企业孵化单元、共用技术研发中心、基础设施等,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生物技术中试基地(生物技术孵化器),搭建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发挥“研究开发——人才培养——中试孵化——专业服务”共聚效应,突破我市生物产业技术瓶颈,促进生物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新。2009年新增科技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新增入孵科技企业100家。

五、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以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服务流动专家大院和星火科技培训学校为重点,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从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中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组织农业科技服务流动专家大院深入田间地头,常年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升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服务功能,加快移动电视入农户进程,增强各级星火学校科技培训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覆盖面。实施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专项,重点培育5~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试点,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0项,实施农业技术承包项目1000项,培训农民15万人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六、加强中间试验与示范推广

中间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市科技发展计划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试基地;鼓励和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产业集群技术联盟开展中试基地建设和中间试验;鼓励和支持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对自主创新产品和工艺进行中试放大,取得必要的经济技术数据,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各县(市、区)要围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选择一批符合农业生产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市科技局通过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双向招投标和农业技术承包计划给予支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七、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建设

以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鼓励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共同出资、公司制、合伙制等各种形式,创办从事技术交易、技术评估、技术经纪等活动的技术服务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2009年新发展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咨询、专利服务等技术服务机构25家,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创新服务等科技培训50期、培训各类人员5000人次,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5%以上。

八、加快技术服务人才培养

科技服务业是智力产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技术服务机构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人员知识结构有针对性的确定培训重点,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并在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证。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交流考察、网上传授知识等方式,对从事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科技评估、企业孵化、专利等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技术创新、专业技能等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2009年培训具备相关科技知识和必备经济、科技、法律知识的技术服务人员6000人次。

九、建立社区科技特派员制度〖HT〗

实施社区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市辖六区确定100个社区开展社区科技特派员试点,建立社区科技服务体系,打造科技示范社区。社区科技特派员要在科技成果推广、科学普及、“民生科技促进年”活动中发挥作用,把节电、节水、节气科技新产品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使科技真正服务于百姓生活。同时,推动数字化社区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实用、快捷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务。

十、实施企业专利特派员和专利专员制度

加强企业专利服务工作。向3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派专利特派员,向10个承担重大自主创新专项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专项项目的企业选派专利专员,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专利文献分析、专利技术转化等服务,帮助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解决自主创新中遇到的专利申请、保护、使用等问题。推动企业把专利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激励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十一、开展金融保险科技服务

针对初创、成长期企业创新创业风险大、周期长、资金短缺、难以得到商业银行信贷支持问题,创业风险投资、科技风险投资等机构要通过分散风险、多轮分步投入、多元组合投入等方式,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服务,积极探索“企业——银行——政府”合作模式,通过政府风险投资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风险资金投入力度,2009年力争使全市科技风险投资规模达到5000万元,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提供科技支持。

第9篇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问题;改革创新;可行性;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77-01

Abstrac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from 3 aspects,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were analyzed.Based on this analysis,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including increasing publicity efforts and improving people′s awareness,playing a leading role by the government,intensifing the level of the research and extension of the new mode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development mode;problem;reform and innovation;feasibility;development suggestions

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由于城乡交通条件的差异及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虽然近些年国家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巨大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要获得一个较大幅度的跨越,最为关键的是把握全局,在尊重农村实际的基础上,高效整合和利用农村地区目前的资源,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创新及改革。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较城市居民偏低,加上近些年越来越多受过一定教育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生产者数量越来越少,且一般综合素质都不高,对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无法快速接受,阻碍新技术的推广[1-2]。

1.2 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相对于我国的人口,自然资源数量有限,再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而自然资源在不断消耗,人均占有的资源量越来越少。同时,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耕地流失现象及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农作物生产效率越来越低。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肆意偷伐,农村地区大量的森林资源遭到了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和水土大量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直接威胁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3-4]。

1.3 农业经济基础较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整体水平较弱,农业基础较落后,产出的农产品一般科技含量不高。目前,我国大多科研项目由政府主导,农民不能充分了解市场变化,加上农民经济水平不高,造成农业技术难以真正推广开来。有些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发展较好,但规模相对不大,且数量不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也不太明显。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中型企业集中了多数科研资源以及教育资源,而对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仅有相对较少的投资,且广大农村地区较为分散,规模效应不明显。

2 可行性分析

为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我国现状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多种因素,能够实现农业长久稳定发展的一种模式即为循环经济。我国最大的国情为人口数量多且在不断增加,人均占有资源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低端制造业发展很快,成为世界工厂,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了彻底摆脱这一趋势,需要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要求多次、重复地利用资源,减少农业经济中的投入,获得更高的效率,而且可再次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就我国实际来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合适,可以引导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化[1-2]。

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精细、反复、多次地重复利用资源,最大化地实现对包括土地等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利用,取得最大化效益,而传统农业经济是粗放式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属于先污染后治理,最终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此可知,长期依靠过渡消耗有限的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要从农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4]。

3 常见的3种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各地实际情况不同,适宜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常见较为成熟的模式有沼气模式、基塘模式、立体种养等。一是沼气模式。沼气模式常见于我国北方地区,此种模式目前在北方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当地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基塘模式。此种模式在我国也发展了较长时间,可使陆地及淡水生态系统充分结合起来,起到互补的作用,最终形成一种生态循环系统,其特点是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相对于沼气生态系统,基塘生态模式更容易推广,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本身淡水生态系统就比较丰富,因而其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之一,整体效果明显。基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本质上属于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一般基面上种植的植物会根据地域特点有所差异,主要有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等,这些模式均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与单一的仅种植或者仅养殖相比,其更能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更高的效益。三是立体种养。立体种养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即在已经形成规模的棚架内,通过养殖适量的鸡鸭等禽类,农业生产可为禽类提供虫子等天然食物,而禽类排泄的废物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如此循环,不仅可以起到防虫效果,还可生产出健康无害的农产品,经济效益显著。

4 发展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识

人们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发展模式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要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在农业生产区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基本知识进行大力宣传,可以一些当地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典型,对农户进行教育。

4.2 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的部门很多,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只有政府积极协调引导,各部门积极配合,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得以顺利开展。一是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采取补贴的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早就取消了农业税制度,可通过政府引导、以工业反哺农业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二是对现有的土地政策M行进一步完善。继续推广土地承包政策,保护农民在承包土地过程中依法享有的权利,减少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严格保护耕地。三是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使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增加,改善现有的劳动力结构,让更多的高素质青壮年参与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4.3 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研究及推广力度

农业循环经济要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技术支撑,应结合区域特点,开发和集成适合在当地发展的新模式,可通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建立各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并对此作出详细的规划及发展思路。通过多种形式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多宣传,政府可不定期组织人员参观示范点,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将各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经验逐渐推广开。

5 参考文献

[1] 王培毅.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9):10.

[2] 刘靖伟.浅析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创新[J].农技服务,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