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6 16:31:55
导语:在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高考;改变自己
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哲学辞典》和《新华词典》里特别把“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做了区分。“人本主义”anthropology是德国的费尔巴哈首先提出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概念。“人文主义”humanism,是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个性解放的一种思潮。而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基本价值,比如生命和基本生存状况,人本更多是思考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价值。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类似又不同的概念查阅相关文献得知,一方面是由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都是继人文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且和人文主义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关系;另方面是因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与“人”直接相关,都是以“人”为自己存在的根本理由和目的的。
中国古代《易经》中最早提到“人文”一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这句话讲的是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如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而“化成”是人为加工的过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由此可见,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对比国外与中国概念我们可以得知,虽二者都强调关注人性,但是其角度是不同的。国外概念是将宗教禁锢的思想与强调人性进行对比,而中国是将自然和人进行对比。仅从对古代文化复兴的角度考虑人文主义是片面的。尽管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但其活动领域和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这个范围。人文主义的精神是一种近代精神,一种反封建精神,而不仅仅是对待古典文化的特殊态度。文艺复兴一个复字凸显它的时间性,追溯根源表明在14世纪前已存在关注人性的文化。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反对教会对人性的压迫出现的一种强调尊重人性的主义,那么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强调人性美的世界名画还是以宗教为主体的呢?查阅文献得知,如果说唯物主义和有神论存在矛盾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够说一切人文主义都和上帝信仰格格不入,人文主义还分有神论的和无神论的,其中有神论的人文主义毫无疑问是承认宇宙最高本体是神圣上帝的,而无神论的人文主义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很多都是在上帝信仰的前提下反抗旧势力对人的不尊重的。也就是说人文主义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上帝信仰,二者并不排斥。例如:世界名画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强调人性,但是还是以圣母玛利亚为雏形的。
二、我眼中的人本主义教育
(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主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这是对人的尊重,体现人性化的教育思想。现在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不再简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在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人本主义的教育重视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倡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
(二)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塑造
教育教学中提倡尊重学生发展个性,提倡批评和创造精神,这是对人的潜能的尊重,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简单说就是尊重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也存在于学生自身的不同智能间的差异发展。也就是说即使学校和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同样的外部经验,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同样的东西。如果从建构主义理论解释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前经验不一样,建构的图示和结构也不一样;如果从人本主义理论解释就是这是学生的个别性和差异性,人在接受知识方面是具有多样性的。强调因材施教,教育应该使学生发展的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培养具有同一种模式或者互相类似的人。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实践
我国现阶段教育理论中普遍提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张教育要以为人本,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都是和人本主义离不开的。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反思从“课改”至今,素质教育的呼声一直没有减弱,可是效果又如何呢?一旦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似乎就极力批判应试教育的种种缺点。其实,之所以称为课程改革而不是课程革命,强调的是“改”,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不是一味否定应试教育,不是革了应试教育的命。这么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实践的如何,应试教育又改变了多少,似乎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素质教育。
从人本主义教育目标的设定来看,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实现自我潜能。其实,这样的表述是相当广泛的目标,即使不是人本主义也会设定这样的目标,那么怎么体现这是人本主义呢?关键不在于目标的设定,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是否考虑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质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他们想做的事,也是有限度的。实验表明:学生完成自己选择的事情,缺乏竞争感和成功感,较少的感受到完成的期待感和信任感,也就是说已经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非指导性教学了”。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评价标准也该因人而异,但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都挤向高考这座独木桥,高考的一次性的评价使很多学生被挤下水,用人机制注重文凭又加重了高考的负荷。不能说高考就是不以人为本了,只是这种结果性的评价手段很难充分的体现人本主义。现在我国的现实是学生基数大,即使大学大幅度扩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国家为了挑选优秀的人才进学府,设立高考制度也是必要的,而且从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这项制度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人才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目前要取消高考是不现实的,高考是个指挥棒,在短时间内彻底的转变是有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改革高考的内容和方式逐渐的转变。
四、所感所思
人生存在宇宙中就其空间而言是微小的,就其时间来说是短暂的,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却有自己的生命价值,是自我尊严的主体。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进行不断的自我选择和采取行动,从而塑造自我人格,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也正是人本主义的自我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最适于生存,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显然已经不是人本主义思潮这个学术问题了,而是一个对于生活在这个存在剧变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的必须考虑的重要的人生问题。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校所学的东西有很多还不等派上用场就过时了,所以目标的设定应该注重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一些创造性道德品质等人格信念的培养。有一句话:我们是坐在20世纪时的教室里,用19世纪的教育方法,培养21世纪的人才。想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之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我们不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教育的本质,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完善意味着前进,意味着改变。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可当我成熟之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当初要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所以,其实对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杜光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1
[2]侯建平.人本主义理论视角下幼儿园教师之后培训转型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徐虹.人文主义教育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
历史学科本身既是一门人文学科又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它强调对繁杂的历史事件进行思考、辨析、考察;新世纪的历史课教学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育存在严重的弊端,片面强调分数升学价值,注重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过多地侧重培养学生成“才”问题而忽视做“人”的问题,造教育、人文思想的匮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人文主义教育。下面我就中学如何进行人文主义 历史教育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转变观念,努力发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大力开展中学时期的人文主义历史教学
过去,我们把学科凌驾于人之上,处于只见学科不见人的误区,而今的教育要走上以人为本,一切为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健康轨道。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天堂,更是人性教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历史教育更是如此。历史教材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人文主义教育素材,这正是我们对世界观尚未彻底形成的中学生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黄金阶段。作为担负着为祖国未来培养全面新型人才,我们就必须抓住这一特有优势和机遇,运用现代意识,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师应尽可能发掘人文史料,联系现实,突破教材的思维定势,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古为今用的开展人文教育,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二、提倡和尊重人的个性个性,鼓励个人的自由与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各种因素。在身体、科学文化、心理、思想道德四大因素教育中,人格属于核心地位。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比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团结协作交往等优良的人格特征。
个性的差异是人性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进行具体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的重要手段。历史教学的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外,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由这些知识内化后所凸显出来的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即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那些培养人的灵魂、意识、情感和信念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从这一点讲,人文精神的涵养比单纯知识传授更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严重的压抑,无主动探究,讨论,申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的权利,千人一面——泯灭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创造和谐,民主的气氛,视自己为学生的伙伴,是伴奏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主角;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就是要启发学生自己找资料,引经据典论证自己对某个人物的想法、主张、论辩出对历史的客观评价。我们要转变以知识掌握多少,熟练程度,考试分数高低作为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评价。要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上有针对性的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给与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在轻松、自信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人文精神要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既在教学上创新又要培养创新的学生
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核心是培养的创新素质,历史教学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在教学和教育方法上创新,要做到形式和内容上的共同创新。
(一)营造问题式课堂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他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学中要抓住重点、难点,从题眼处入手,设疑启发,引导学生排疑破难,游刃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创见,要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制造悬念等。
(二)创设开放式课堂
成功感是学生获得心灵自由的最重要的情愫,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每个同学提供成功机会,让成功的愉悦转化为创造的原动力,特别是让那些所谓的“差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是善教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要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的将其延伸,拓展为创造能力。
(三)鼓励学生与时俱进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创新历史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
即采用多媒体,将历史的有关内容搜集,整理装融进自采、自编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新的教学科技体味历史的风采。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行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毎小题1分,共20分。
1.C2. A3.A4.B5. D
6.A7.B8.B9.D10. B
11.D12. D13.D14.B15. B
16.D17. D18.C19.C20. 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 ABD 22. AB 23. BC 24. AD 25. BCD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26.稷下黄老学派27.思孟学派
28.捐监29.五经正义
30.小学31.壬戌学制
32.国家教育论 33.学制令
34.家庭35.儿童期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毎小题3分,共12分。
36.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州学讲学时所创的教学制度。(1分)其法是设立经义斋、治事斋,入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儒经,入治事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军事、民政、水利、算数等。(1分)这种经义与实践并重的方法改变了当时重辞赋的形式主义的空疏学风,提高了教学质量。(1分)
37.是近代教育家黄炎培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1分)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方针,即不能就教育论职业教育,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发展职业教育。(1分)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并在它的指导下促进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1分)
38.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1分)分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贵族子弟在家庭中接受双亲的教育;7-8岁-14岁为“礼仪教育阶段”,贵族子弟被送到高一级贵族家中,学习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习惯;14、15岁-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学习“骑士七艺”。到21岁进行宣誓,获得骑士封号。(2分)
39.“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在欧美流行、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1分)“实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实证论”,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越感性知觉的范围,只有“科学”证明的东西才是可靠的,在教育研究上,实验教育学强调用心理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依据实验获得的数据去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莫伊曼、赖伊和美国的桑代克。(2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融育才与选才与太学。(1分)整顿地方官学,改变州县有学无教的状况,加强地方教育管理。(1分)颁定《三经新义》,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重新调释,作为各类学校的材,并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1分)设置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1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帖经、墨义、诗赋,试以经义、策论。(1分)
41.1898年,张之洞著《劝学篇》,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1分)“中体西用”的具体内涵:中学指封建典章制度、*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他认为这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应当放在首位。(1分)西学主要指“西政”、“西艺”“西史”三方面,办西学的目的在于“治”,以补中学的不足。(2分)“中体西用”是洋务教育的中心,是创办中国近代新教育的纲领。(1分)
42.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1分)基本程序是:由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的主要思想:(1分)简要叙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1分)诵读原文;(1分)复数课文的内容梗概;释疑。此外还组织学生分组展开辩论。(1分)
43.新托马斯注意教育是一种以*教思想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它以13世纪*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名字命名。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玛丽坦。(1分)基本主张包括:人虽然是由上帝创造的,但是为了达到人性与神性的统一,需要由教会负责进行教育;教会要通过学校教育使人的灵魂得救;(2分)要对青少年进行文学、艺术、乃至科学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要多读宗教经典名著;学校在教授数学、自然科学和科学史等学科时,不要触犯宗教信条等。(2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启示
1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2]程晓堂.论自主学习[M].学科教育,1999.
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1]伴随着社会与日俱增的发展,科学发现、技术进步和信息手段的不断完善提高,,给教育以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中小学教师要通过师资培训、校本培训、教师自学、学术报告等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学会生存”,以应对当前的教育生存需要。为了更好地生存,教师同时还需要“学会关心”。在教学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兴趣和能力;关心同事,学会与同事一起合作研究新课程,共同面对新困难,共同解决新问题,从而共同进步。“学会关心”这样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出现了,成为21世纪教育所致力的目标,是继“学会生存”后,教育观念、伦理观念和教育发展方向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与更新。教育是以人文主义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通过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
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改变之前的技能学习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的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通过美术方法与媒介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人文性质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追求的终极维护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和现象的高度珍视,是素质教育中理想人格塑造的肯定!因此,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历史之规律。
二、关注美术学习与文化情景的关系,尊重本民族文化特色,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强调民族、国家的利益,推崇教育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它同时存在着深刻的历史局限和尖锐的现实冲突。而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哲学思潮、社会学、文化学等的新理论都对当今世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际化教育思潮应运而生。教育国际化思潮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明、文化、社会准则和生活方式;
(2)认识各国和各民族间日益增大的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
(3)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
(4)既认识个人、社会集团和国家各自的权利,亦认识相互承担的义务;
(5)各级各类教育应具有国际的内容和全球的视野;
(6)个人愿意参与解决所属社区、国家和整个世界的问题。[2]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保持民族独特文化是接纳世界文化的基础,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发现的前提。
我们应该多元化的态度平等看待各民族的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出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胜劣汰,导致优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歧视、侵略。恃强凌弱的现象似乎成了近代史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民,要做到和平相处,就必须尊重各自的文化和习惯,保持一种社会的多元化的状态。在多元化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对美术的理解更趋全面、合理。对艺术的宽容,民主更加有利于建立多元的和平社会也扩展了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美术体验。无可否认,口头语言是一种比较早的传播方式,但其范围仍有局限。这主要表现在,它一方面受到时空的限制;另一方面必须依赖面对面的交流。人的记忆力的局限性、天灾人祸等因素都会造成信息的消失,从而造成人类文化资源的巨大损失。只有将信息“凝固”起来,使之物质化,其交流和传播的时空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拓展,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文化才有可能发展起来,而美术正是一种最早的“凝固”的信息。
【关键词】人文素养;内涵;培养途径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几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泛指人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尊严和道德情操等。人文精神应与当时的时代主旋律相吻合,应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人文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感悟生命价值,生存意义,以及由此而行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表现出的具有全面素质的行为。人文行为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征。
(二)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的区别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人创造文明和改造完善世界的潜在能力,以及对人的追求和成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重视教育、理性、自由民主等思想。在现代西方社会哲学中,人文主义的核心变成了“非理性的人”,于是,感性与理性互相对立起来;只有非理性的生命体验(或情感、意志、本能等)才是最真实的存在,这也是对“人性”及人的本质的一种探求;而理性只是外在世界的逻辑,是人类意志的附属。2.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1)人文主义,是人们对以人本身为核心的非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主要强调人的感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客观的;人文主义归终是一种意识方面的产物。(2)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自我管理与发展现实的需要,在人类不断的自我发展中所体现或经慎重选择所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人的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的和平生存所必需具备的品质。素养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指引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以及知识水平和所有一切所表现的行为及语言的综合体现。就素养而言,又分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而人文素养又有别于科学素养。
(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和智商至上主义的不同
1.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是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创新的重要元素。科学知识、技术、方法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学习获得的,理性能力与科学精神是在长期坚持积累、学习、研究并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力。2.智商至上主义智商至上主义直接来自于对科学素养的片面极端的强调。由于对内在科学精神外化的片面理解,加之高智商人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导致人们盲目的追捧智商至上主义;而忽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过分的强调智商至上主义,将导致人格的不完善;人,不是机械的唯高智商而是从,而是在追求实现人格健全与人性美好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自我统一。
二、现代人的人文素养缺失
(一)教育的“工具主义意识”
工具主义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的工具化和教育过程的机械化两个方面。教育已越来越表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机械的程序化;导致了教育的“唯考试能力说”,这种观念,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现代教育就要有别于旧时的封建制度下的教育体制,也要在现在的工具主义教育形势下,以中国特色的文化知识体系的诉求为依托,也就是,既要与世界接轨,也要保留民族自我的发展特色和空间。
(二)我们的文化认知
1.我们的自信缺失(1)从民族自我认知方面,即文化自信方面谈。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已是古而有之;但在清朝末期,、八国联军的入侵,东亚病夫的劣号;好像突然间,我们的民族不那么自信了?在之后,我们的意识从沉睡中渐渐苏醒,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为妇孺皆知的语言。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盲目吸收(从外)成为各领域发展的一大弊病。也影响了人文素养教育的诸多方面。(2)世界人的自我认知分析,即从不同国家文化自信方面来谈。外国人的自信之与中国人的谦和,源于文化理念及哲学思想的不同;当然,我们的谦和绝对不是不自信,而是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对客观现实事物的承认和对自我精神意识的陶冶,是民族文化在精神意识方面的表化;就像审美的不同,究竟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还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庄严;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抛弃了谦和、友爱等中华民族的品德,而是在融合了国外先进文化之后,对我们自身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发展。人皆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只有盲目的自信,膨胀的内心,虚伪的欲望。(3)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落后,导致贫穷指数增加,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度低下,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自然的宏大,人类自身的渺小,或在不可抗力面前的孤立无助,通常会导致产生愚昧的现象。经济发展要紧紧以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水平为依托,科技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发展源动力及基础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贡献物质刺激。
(三)外国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带着他们的异域风情和席卷全球的资金、技术,相对于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在一段时间内,国人的劣根性似乎成为自嘲的代名词;在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寻找迷茫的自我,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中,思想逐步多元化,浮躁成为一个流行词。
(四)人文素养培养缺失
1.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很容易造成其片面性影响;“学遍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总结了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也说明了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要性的忽视。2.应试教育的局限和素质教育现实中的尴尬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为主,强调智力型教育,重视培养技能性的智力因素素养,而忽视意志、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素养。过分强调工具性意识,而忽略其人文性;教学公式化倾向严重。因此,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还不可避免的存在应试教育的痕迹,这是现阶段应该正视和解决的。3.功利主义的影响在生活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技术水平落后,人们急切渴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中,欲望逐利主义思想对教育产生很大影响,人们眼中的实利主义,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忽略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4.正确区别人文素养与封建迷信、腐朽思想的不同具备人文素养,并不等于封建迷信和腐朽思想,封建迷信和腐朽思想是需要破除的;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极端片面的强调人文素质培养会把人们引向封建迷信和思想腐朽的旧式弊端。人文素养对于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及途径
(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统一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是人们所应该具备的,二者应同时并举,不可偏废,这样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其培养过程是个人境界提升的内在转化和汲取科技文化营养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
(二)通识教育
现代教育存在着一种片面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忽视了对人的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培养。通识教育,在于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达到二者的内在统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应以打牢人文知识基础,着重培养人文精神,体现在人文行为。
(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道德精神均包含在其中。人文素养教育不应过分强调小我意识,应该使人们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的状态中,得到拯救。人文素养教育,着重于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个性解放。从而使人们具备先进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热爱阅读
培养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阅读中,丰富自己,丰富见闻,汲取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及精神;加强培养人文素养,使之具备社会责任感、避免信任危机。书让人慧智,以书为伴,热爱阅读。
四、高职院校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的方式
(一)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传播者、实施者。职业院校还应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从自我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人文素养的培养工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先进的人文精神为依托,将人文素养教育付诸于行动。
(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1.创建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点在于它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同化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学校都应根据学校特色,创建具有不同特点的校园文化,使身处其中的受教育者每时每刻都有校园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达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统一。2.实现人文素养和教学活动的结合教学活动能够积极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促进学生心理活动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从而提升其做人与做事的道德素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通识课程的设立通识课由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各种人文知识课程组成。通识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设置通识课程,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进一步培养人文素养。
五、我们的传统、传承与前进
悠久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不竭动力。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并结合先进外来文化,培养国人的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吐故纳新中实现对人文素养教育传统的传承,我们的前进才会更加有力,才会实现,新形势下的全面素质教育。
六、结语
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在不同的演绎中,必将成为人类文明瑰丽的仰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结合国家发展现状,既要满足普通劳动者的生存诉求,又要创造环境,支持他们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2003.
[2]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6):12-14.
[3]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J].中国文化研究,2004,(04):11-12.
[4]孟建伟.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03):27-33.
[5]龙伟.娄底职业技术学院[J].理论界,2007,(06).
[6]杜署钦,郑小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9.
[7]刘兴亚.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
[8]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1.
[9]毛明香.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2014.
[10]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1]王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34-35.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育 人文教育 教学方法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直接为我国的企业培养有对口专业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人才,在这种环境下中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专业设置上主要考虑市场的因素,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①而学生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因此对专业课非常看重,而忽视了语文、政治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底子薄弱的问题。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文化课底子差,因此想进一步的深造时,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学,严重影响了其职业规划的发展。因此在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时,必须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语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如何去读书,更应教育学生如何去做人,成为一种文化教育。语文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对我国几千年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
在语文教学中,其教学方法也具有人文性,语文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教学生知识,老师教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呈现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情景。因此语文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语文学习强调的是一种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语文是一门感悟的学科,只有通过优美的文字和师生之间的沟通才能够达到好的教学标准。
由于我国中职教育的现状,专业的设置基本都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专业课非常看重,相应的专业课教师的地位一般都比较高,而文化课的教师则受到轻视,同时由于得不到重视,很多教师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厌倦的情绪,上课毫无积极性可言,不去认真进行备课,而是用自己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教授学生。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已经非常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真教学。只有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主要是面向企业技术岗位,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注重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有机结合。因为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就业,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语文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语言的表达,因此语言表达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很多中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专业课上,很多人轻视语文学习,目前这种现象在中职中普遍存在。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可以从其就业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情境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重要性。比如在市场营销专业,可以设计一个销售方面的场境,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顾客,另外一组为销售者,然后制定一种商品让销售者进行销售,看谁能够卖得更好,同时也让顾客对销售者的销售水平从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和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认识到语文对于以后的专业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平时,也可以选择这种情境模拟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荷花淀》这篇文章的教学时,通过细致的讲解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进行排练,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会学生应用文的写作,应用文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文体,lunwen.1KEJIAN.com 是否会书写应用文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但有的同学反映应用文写作较难理解和记忆,同时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大,因此可以将语文应用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结合,比如学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其书写一份汽车修理说明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总之,语文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程,在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方面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设置具有专业特色同时还富含“人文”要素的语文教学内容,加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语文课程,从而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
注释:
①李彦.中职教育专业划分原则的探讨.职教论坛,2011,(22).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陆建平,田金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
[3]张建平.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其新走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魅力;分析
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十之后治国理念的核心来源,我国传统文化具备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以及教化思想,还有道德理念这些,能够给人们认知以及创新世界提供良好的启示。能够给治国理政提供有利的启迪,同时还给道德共遇见提供积极的启发。针对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协同社会关系以及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的有关内容,我们必须要依照时代特点进行继承和发扬,给其添加新的内涵。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人文魅力。
一、注重德性
我国哲学属于文化的中心,占据主导地位,而伦理文化属于我国哲学的重点内容。把人生和人心当作参照,实际上是在寻求必然之理的过程中,一般是指向人性,进而把人性归纳到道德之性,于是构成了中国传统理论文化当中的德性主义精神。在这样德性主义精神的前提条件下,我国古代人文精神将先秦儒家思想当作主动,编制出十分全面的道德标准,将仁当作伦理道德的中心,重视生命的作用和道德方面的教化,重视自律和自我反省。例如,如家代表人孔子,其提倡的仁政以及德治教化,属于我国历史第一个提出以德治国的观点,其在我国几千年历史进程当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以人为本
我国古代有关书籍当中提出,为天地万物之母,为人万物之灵,这不仅表达了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人性的看法,也给不一样历史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选择机会。我国人文注意,在春秋阶段开始流行的,但是,我国人文主义中心思想,也就是民为邦本这一思想观点,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了。在有关书籍当中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进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很多古代哲学家,例如,孔子和孟子以及朱熹和王阳明这些人,都由不一样的理论,站在不一样的角度赞扬了将人当作核心的这个主题。
三、和合精神
这里所说的和合精神,包含天人合一以及和谐思想。在老子的有关作品当中,有道法自然这个说法,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一定要顺应自然,在宋朝和明朝的时候,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发展到巅峰,有关学者吾心和宇宙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这一思想,囊括着人心和万物合一,这些也相当于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延伸。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包括着人和自然二者的相互融合,将人和自然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尊敬和顺应自然的意思。我国人们思维模式当中的和合精神对于全国思想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古代和合的自然观和现代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理念一致,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人们核心主义。
四、群体本位
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在形态以及本质方面是将自然经济当作前提的农业文明是群体本位的思想。而群体本位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觉得人是需要群体生存的,拥有理论道德的互动个体的一种。所有人的命运均和群体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往群体本位其价值观点提出,人们的全部行为都要确保群体利益,将群体和谐当作出发点,要求个人一定要融入到社会以及其所属的系统当中。在群已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加家和国以及天下三者均是存在统一的关系,拥有不可以分割的特点。因此,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精神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重点体现在将人当作群体的一部分,是群体的人,并不是非独立的个体。
五、热爱生活
人文主义热爱生活,并且人生态度属于积极向上的,但是人文主义者之间还存是存在一定不同的,庄子和荀子存在特别显著的区别,就是在先秦儒家学派内部,还有曾子一派主内,和子夏一派主外的不同。主内重视获得心理方面的圣明,道德修养能够到达圣人的地步。主外注重获得功劳和事业,事业成功能够给王者治理天下提供帮助。儒家学派属于内圣外王的学派,曾子比较偏向内圣,而子夏比较偏向外王。后人受到人文魅力感染学人均是关注社会和政治的,但是部分人也十分积极向上,还有一些人更多的是思考和默念。一个人一生当中,也有由积极向上转变成沉默死角,或者是发生反响转变的现象,这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其关键在于其所处的环境和改变,人文主义热爱生活,敢于承受,但是在环境情况不让其承受的情况上,贵生和重生也并没有偏离人文主义的核心。
所有人均不可以脱离人己关系,有关学者发出感慨,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仅仅是气愤激动的言辞,发这个牢骚的庄子还要和人争辩,朝人借米,和多种类型的人交往,以一身而已,人有万千,人已关系实际上就是个体和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所有人存存在相应的社会关系当中,这是一个不可以否认的实施,而如何对待,就是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修己治人,提倡人要利用修养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为社会贡献一份理想,是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己关系。但是,这个说法现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是给治人者模拟的人生道路,仅仅是少部分的,针对大部分人来讲,治人几乎使用不到,修己这一部分也存在不一样的内容,因此,历史文化遗产不可以照搬使用,需要进行改进,添加新的内容。这也是另外的话题。我国思想文化面对人己关系思想存在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要求人们注重加强自身素养,承受其对应的社会责任,给社会贡献出一份自己的理想。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文魅力的进一步分析和探索,使我们了解到人文主义教育这个传统的阵地以及人文精神会不会消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以往的经验表明,任何偏差均有可能出现,但是基于人类社会整体以及历史发展方向观察,能够发现人文主义光环不会暗淡下去,这是由于其植入在人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中。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中国传统文化人文魅力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确保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于丽萍.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0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