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8 14:40:54
导语:在社区教育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 社区学前教育的内涵
“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目前有关社区的定义已达150余种,其中,社会学理论工作者一般倾向于认为社区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被联合国重视和强调,而后在发达国家倡导和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形式,并逐步走向学校、社会、家庭相互服务、互惠互利的一体化教育形态。在我国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之后有关学者的研究已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理论,当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成为社区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社区教育的深入研究。
学前儿童是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学前教育就是社区内0—6岁学前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会教育,是社区教育系统的基础工程,其中的教育概念同样是大教育概念,它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内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家长和看护人,教育内容主要是普及优生知识、指导优育、宣传优教等“三优”工程的内容。因而社区学前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同时还包括对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的教育、服务工作,它比幼儿园教育工作更广泛而灵活。
2. 我国学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2.1学前社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2.1.1学前社区教育机构纷纷建立
随着我国城市学前儿童数量的日益增多,学前社会教育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而我国现有的幼儿园、托儿所却难以满足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入学需求。有一组数据显示,全国有0-6岁幼儿14394万人,幼儿园18万所,在园儿童2711.23万人,入园儿童数仅占全部学前儿童的18.8%,3-5周岁儿童入园率42.2%。大多数学前儿童不能进入托幼机构,特别是0-3岁幼儿入园率很低。其养育基本是在家庭中进行的,而其看护人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儿童早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将它置身于终身教育体系中,从过去主要发展3-6岁幼儿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社区学前教育的模式,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以改变我国学前社区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
2.1.2政策法规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我国在各种教育政策法规中愈趋突出和强调学前教育同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沟通。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哈尔滨、沈阳、青岛、广州等9个城市进行了以社区学前教育发展和管理机制为重点的试点工作。上海市1999年出台《关于推进上海市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依法管理,初步形成了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管理一体化格局,又于2001年开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社区学前教育社会化的探索走在了前列;广州、青岛等地也较早启动了以社区为基础的面向0-3岁幼儿的科学育儿项目;北京随后也启动了此项工作,于2001年6月通过全国第一部学前教育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将北京人受教育的法定年龄从3—6岁向下延伸至0岁,标志着社会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
2.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2.1社区学前教育管理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在上海、广州、青岛、天津等一些经济、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社区学前教育在管理方面已探索出先进经验,这些城市明确规定,不再将0-3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按部门划分管理权限,而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构建了一个新的、合理的社会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模式。上海、青岛、广州等城市均把婴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建立了托幼机构、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多方位和多形式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满足了学前儿童受教育的需求。然而,目前在一些城市,社区学前教育工作仍然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尚未真正纳入政府管理范畴,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管理与指导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各个部门职能不明确,统一与协调行动尚未有效的统筹安排。
2.2.2学前社区教育资源短缺
城市社区早期教育基地少,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吸纳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婴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严重缺乏,0-3岁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需求还得不到满足。2002年在北京市的部分幼儿园建立了早期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已有62个基地分布在12个区。然而,在边缘社区和在城市社会变迁中形成的“自生区”或移民区,非营利性学前社区教育基地非常缺乏。此外,有些城市真正由社区建立与管理的学前教育机构还是空白,不能满足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需要。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接近一亿六千万。其数量的急剧增加,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严重缺乏,将使大批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的婴幼儿无园可上。目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婴幼儿的教育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2.3政府对学前社区教育投入不足
据教育部“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九五”期间,地方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虽有增加,但依然严重不足,幼儿教育国拨经费仅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在学前社区教育方面,政府为教育机构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亲子园主要以有偿服务为主,尤其是许多未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经费支持的教育机构困难重重,不得不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否则难以维持生存。
2.2.4一些私立社区教育机构存在诸多问题
在我国许多地方,早教市场需求日趋旺盛,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早教机构呈现出较强的增长态势,但其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存在严重问题:有的非法开办;有的规模过小,园舍光线暗、通风弱、卫生差,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无专业人士指导,设置的课程缺乏科学性;有的师资素质差、流动频繁,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有的功利性强,服务对象针对高收入叫停的幼儿,以各种训练为主,对幼儿潜能进行过度开发,打着“蒙氏教育”“多元智能”“感觉统合训练”“特色班”等旗号,迎合家长的期望,有的随意对幼儿进行智商测验、感觉统合协调测验等,一定程度上贻误了幼儿的发展。
3. 我国学前社区教育的发展的对策及趋势
3.1管理模式合作化
目前,各国社区学前教育管理的主要趋势是进行合作式管理,政府对学前教育制定管理政策和计划,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项目,由社区、国家以及父母组成志愿者网络支持项目的合作。
3.2关注范围扩大化
我国低收入和流动人口家庭幼儿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否接受学前教育,将对其自身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在近几年政府对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所做的努力中,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很少。目前一些城市大部分幼儿园对幼儿的户口、住址等不做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园以招生额满为由向家长收取赞助费,而大部分流动人口家庭难以承受额外费用。因此,政府必须重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投入,以缓解社会问题。
3.3教育内容多元化
对学前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建立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机制,形成民政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实现学前社区教育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楼道文化、院落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既拓展儿童的生活视野,充实儿童的生活内容,又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育儿素质,将学前社区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3.4教育管理规范化
建立学前社区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学前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其内容包括社区幼教事业发展、幼教机构保教质量、幼教经费投入与筹措等。定期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基地的检查工作,主要检查早教基地面向社区散居儿童提供服务的内容忽然质量。鉴于社会力量办园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必须对其加以规范管理、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 童星.赵夕荣.“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2).
[2] 吴峰.魏伟.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2004(1).
[3] 施克灿.当今日本社区儿童教育发展的新趋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3(4).
引言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旅游者的信息搜寻与传播方式、旅游购买决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UGC(用户生成内容)内容为核心的在线旅游社交平台也开始崛起。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旅游消费模式也已经形成,基于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各大旅游社交平台在产品和服务内容上也尝试着更多延续性的发展。
一、旅游社交平台的概述
在web2.0时代,旅游者的需求不再停留于单向的产品搜索、询价和预订“机+酒”,他们更向往在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能获取真实可靠的目的地信息、随时购买和体验目的地的任意线路与产品、全面的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故事。基于此,作为在线旅游平台的重要组成之一,旅游社交平台应运而生。
(一)旅游社交平台的概念
旅游社交平台的基础是旅游,通过社区互动、游记共享、旅游攻略分享和旅游经历点评来凝聚用户。旅游社交活动其实是一个偏向于从消费者角度形成的最终需求来源,这也和目前主流的在线旅行社(OTA)在线旅游有着本质的区别。不难发现,旅游社交平台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旅游者的需求认知识别,加速旅游者的购买决策。
旅游社交平台与一般的社交平台相比,则更注重社区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首先基于地域性,而非熟人关系。旅游社交平台上有专业的旅游人群,对于个体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行程问题、文化冲突等进行热烈讨论与交流。
综上,旅游社交平台可以被认为是提供真实可靠又具备高品质旅游经验、提供浏览和分享丰富的旅行信息的场所。旅游社交平台是社交网络与旅游产业的强化与融合,是一个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在线旅游服务端,它能满足用户互动分享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用户的旅行体验。
(二)旅游社交平台的类型
目前,旅游社交平台的功能细分已经相对成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多样,能基本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根据笔者的统计和整理,目前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长发展时间和较全面功能体现的旅游社交平台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经历分享型
这一类型的旅游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大量旅游者的相关旅游经历,甚至与主流的社交网络进行关联,能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朋友去了哪里,如何感受。例如:Gogobot收集了超过60000个目的地的1000多万条建议,还会给用户提供来自其Facebook、Twitter或者Foursquare上的朋友的旅游建议。Triple则是鼓励用户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旅行呈现给周围的朋友。国内的穷游、马蜂窝、途友、蝉游记、游多多、魔房、青驿、在路上等也主要以攻略分享、游记展示、旅游出行指南等得到大量用户的关注。
2.专家咨询型
专家咨询型的旅游社交平台上,用户可以与旅游行业资深人士进行沟通和互动,旅游专家们会为寻求实用信息的旅行者提供建议。自诩是世界上最智能的旅游社交网络的Tripatini是美国社交旅游咨询专家,这些专家包括旅游达人、旅游频道或杂志记者、旅游产品商、产品供应商及其他本地旅行专家。Tripwolf使用户能阅读旅游专家和旅行者的诀窍。用户会找到回答问题的专业人士。据行业人士消息,国内的穷游、马蜂窝也正在不断朝着PGC(专家生成内容)模式的旅游社交网络转型。
3.旅游发现型
这一类型的旅游社交平台主要以帮助激发人们的旅游需求认知为主要功能。其核心价值在于帮助用户找到想去的旅行目的地,而不是在用户决定目的地之后帮助用户寻找住宿之处以及进行什么旅游活动。拥有超过2000万用户的Wayn,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交旅游分享平台之一,就是基于让直通道和的陌生人一起展开旅程。WanderFly被称为美国旅游发现分享搜索社区,该平台还能为用户设计一整套的出行计划,如果用户关联了Facebook等主流的社交网络平台,那么WanderFly甚至会告诉用户,在他即将到达的旅游目的地,会偶遇哪几个朋友。
4.文化体验型
这一类型的旅游社交平台更侧重于用户旅游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学习、与当地居民的文化交流。作为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住宿的平台,CouchSurfing以“来者皆是客”为主要口号,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用户在旅游过程中留宿当地人家庭,待下一次旅行,双方交换角色。MMmule也是主要集中于建立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关系的旅游社交平台,这一平台根据旅游目的地居民所需,倡导用户把自己的爱心物品带到全世界,以慈善为目的,同时换取一生难忘的旅游经历。国内的途友、魔房作为主要为自驾游和自助游游客提供相关服务的旅游社交平台,也积极为用户探索寻找同游伙伴、搭车而行等增加旅途文化交流的活动。
5.一站式服务型
与之前四种类型的旅游社交平台相比,一站式服务型的旅游社交平台更倾向于在线旅游服务商。除了能体现社交功能以外,这一类旅游社交平台更可以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产品预订。WanderFly被Tripadvisor收购之后,成为了该网站的一个栏目,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旅游建议服务,但同时使用WanderFly的用户也能接受Tripadvisor的一站式在线旅游服务。相比国外,国内的属于一站式服务型的旅游社交平台较多。例如:穷游、马蜂窝、在路上、游多多等。
(三)旅游社交平台的特性
旅游社交平台是由旅游这一核心活动而聚拢的一个个社区。基于前文对旅游社交平台概念的界定及类型的归纳,结合社交网络的特性,笔者将进一步从旅游产品的特点及旅游者购买决策行为理论出发对旅游社交平台的特性做出推导。
1.引导性
有大部分的用户在最初并不明确自己的出游目的和出游方式,甚至并不具备任何购买意向。如今,部分旅游社交平台将UGC模式进行了彻底的应用,使用照片瀑布流等方式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对用户的兴趣进行调查和追踪,激发引导他们的旅游需求。此外,在用户浏览其他用户所生成的信息内容或彼此进行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对他们的旅游需求和动机产生引导。
2.定制化
旅游社交平台本身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端。在多年积累的用户足迹、游记、攻略和点评中,旅游社交平台早已对用户的出游方式、旅游消费习惯有了清晰的认知。因而,它们更了解旅游者可能感兴趣的目的地、旅行方式、消费习惯,更懂得如何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从顾客需求出发定制和O计旅游线路,为其做好旅游安排。
3.可靠性
旅游社交平台的可靠性体现在,首先,由于旅游产品的知觉风险较大,作为一笔低频的大宗消费,通过在线好友的口碑传播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旅游购买决策。其次,旅游社交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旅游产品信息供用户搜寻和参照。再次,用户本身对社交平台的依赖足以另旅游社交平台成为他们可靠的信息源之一。
4.文化性
旅游活动本身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属性。旅游社交平台与其他社交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户所生成、编辑和分享的内容来自于他们在旅游过程中体验的风土人情、与当地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经历的所有故事等等。因而,旅游社交平台的信息内容具有相当丰富和多元的文化。
二、国内旅游社交平台的发展现状
相比国外,国内旅游社交平台起步虽晚,但基于国内旅游市场,尤其是出境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旅游攻略的发展,在线用户分享旅游经历和信息沟通的需求不断增大,以UGC内容为核心的旅游社交始崛起。从2000年,国内最早的旅游社交平台“魔房”的成立至今,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
(一)产品类型多样化,目标市场细分化
从目前国内旅游社交平台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从服务和产品的布局,还是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都具备了一定的发展优势。
从旅游经历分享的角度,几乎国内所有的旅游社交平台都具备社区论坛、游记分享、旅游攻略和出行指南的功能设定,这也体现了旅游社交平台的服务特色。作为一站式服务型的代表,穷游网、马蜂窝、在路上、游多多等平台分别提供国内外自由行及自助游的相关产品销售,也都以提供出游攻略、分享游记、交友结伴作为旅游社交平台的主要产品内容。作为典型的专家咨询型旅游社交平台,蝉游记为用户提供了氢气球APP以定制个人出游线路,同时推出了“生辰”App,让用户倒数生命剩余天数的同时,开始计划自己的出行;青驿则为用户提供伴游和导游服务;面包旅行更是与众多热门境外旅游目的地,例如:澳大利亚旅游局、意大利旅游局、美国华盛顿旅游局等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旅游者提供最专业和可靠的出境旅游咨询服务。途友和魔房则是比较典型的文化体验型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自助旅行攻略与旅游约伴的服务,倡导用户在旅游的过程中结实新的朋友,得到新的人生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最早创立的旅游社交平台,魔房已经推出了二手装备交易、旅游纪念品等周边产品的销售。
(二)完成UGC向在线旅游交易平台的转型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发展与进步则是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推动力。电商平台势如破竹的发展再次推动了在线旅游服务商业模式的转变。UGC社区也不断围绕着多年积累的攻略、游记转变为交易,通过对“旅游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挖掘与全球OTA、酒店、民宿、邮轮、当地旅行社等商业合作伙伴实现链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旅游商品及出行服务,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在线旅游交易平台。国内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转型。
(三)实现从PC端到移动客户端的过渡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UGC也经历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渠道过渡。目前,几乎所有的旅游社交平台都开发了相应的移动应用App。穷游开发了“穷游锦囊”、“穷游折扣”、“穷游城市指南”、“穷游清单”四个应用指南;面包旅行则开发了“面包猎人”、“面包旅行”、“面包自由行”三个移动应用App,为不同需求的用户点去不同的服务。马蜂窝还开发了“马蜂窝自由行”官方订阅号及“马蜂窝良品”,分别为游客提供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的相关资讯、游记及折扣产品等。旅游这一行为本身就属于一种移动行为,系列App的推出不仅是对网站现有资源的整合,更适应了移动媒体时代的媒介特点,能够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
三、国内旅游社交平台的发展趋势
在线旅游产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于UGC模式的各大旅游社交平台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朝着更为人性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提升是值得思考的。
(一)线上产品到线下服务的延伸
从目前国内旅游社交平台的产品类型和目标市场来看,虽然各具特色,产品同质化竞争并不凸显。然而,伴随今后整个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境外更为成熟的社交平台的加入,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2015年穷游网就对大部分产品做出了战略升级。以UGC起家的穷游网,目前除了线上的核心内容外,已将业务线逐渐延伸到了线下。2015年8月,穷游首家海外线下旅游社区Q-Home在清迈设立,2016年8月京都Q-Home开业。穷游的Qhome可以为国内的旅游者进行咨询服务和产品预订服务,同时也是穷游的线上用户在清迈和京都的聚集和交流场所。可见,穷游已经开始向旅游目的地资源进行着力布局,此举也让穷游对线上用户有了线下的服务,通过线下交流更能增加用户的群体归属感,激发他们的购买意向。因而,结合线下服务来提升线上产品的竞争力将是今后旅游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产品多样化到服务专业化的转变
根据相关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表明,当游客不具备较高专业能力的时候,他们更多的会考虑所接受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信息来源的能力。而目前,国内旅游社交网络平台鲜有对用户所的内容的真实性、评论的权威性进行管理。
因此,国内的旅游社交平台应进一步对用户的人群属性做细分,在明确需求后,对平台所生产的内容进一步导入专家内容生成(Professionally-generate content, PGC)和职业内容生成(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 OGC)模式在社交平台上的应用。在用户需要帮助的时候,让他们感知到旅游社交平台的专业性,增加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性和信任感。
(三)传统交互方式到沉浸交互体验的尝试
旅游业对于VR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VR沉浸交互体验(主要是应用在主题公园)和用来激发潜在游客开始旅行的广告和目的地营销上。笔者认为, VR内容不能代替人们前往目的地度假旅游,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激发人们旅游动机方面,从一定程度上VR能降低游客前往该旅游目的地的知觉风险,更好地进行旅游决策。因此,如何从提供传统的交互方式进入到沉浸式交互体验,这对于目前的旅游社交网络平台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会。
四、结语
关键词:社区护理;发展现状;有效对策
社区护理主要由"护理"和"公共卫生"两大部分组成,有家庭护理、康复中心等多种形式,具有连续性、服务性、动态性等特点,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在我国社会文明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的形势下,社区护理逐步发展开来,并逐渐建立集护理、保健、医疗及健康教育于一身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身体健康等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在分析社区护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提高社区护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1 社区护理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社区护理的建设力度,在各大城市相继建立集护理、康复、医疗、健康教育等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乡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文化水平等,很多社区居民还是保持原有的健康观念:有病治病,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较少主动要求护理尽心健康预防,同时很多社区居民认为护士是给医生打下手的,不够专业,特别是社区护士,没有肯定护士的价值,不积极配合,社区护理工作自然难以展开。总之,对社区护理认识和重视不足是社会护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1.2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很多地区相继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但由于护理人才匮乏、护理资源未有效利用、护理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比较混乱,且主要是针对疾病进行护理,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我国现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2]。
1.3社区护理人才较少且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向来重视临床护理,而相对忽视社区护理,社区护理中的康复中心、保健和健康教育较少涉及且水平不高,同时很多社区护理配置的护理人员一般为2~3名,且学历不是很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工作中常出现一些问题,自然社区护理工作效率不是很高,因此要引进护理人才,加强护理人员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2 提高社区护理水平的发展对策
2.1加强宣传,提高居民意识 国家要积极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报纸等舆论工具加强对社区护理的宣传,提高社区护理健康知识普及率,让社区居民从思想上认识到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利用社区护理资源[3]。同时社区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社区广播、宣传栏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社区护理氛围,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此外,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定期举办讲座、免费量血压等活动,赢取社区居民信任和喜爱,便于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社区发展情况设立专门的社区护理机构,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构建合理的社区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工作行为,如医疗保险制度,既能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指导护理工作,又能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要不断完善社区护理内容,真正构建成家庭护理、医疗、健康教育、康复中心、临终护理、预防等多层次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此外,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护理的投入,合理开发并利用护理相关资源,充分发挥社区护理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中的作用。
2.3培养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护理人员作为社区护理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其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社区护理质量,因此必须打造一支优秀的护理队伍。①要积极聘请综合素质高的护理人才,并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如心理学、管理学、医护知识、医疗技术等,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4];②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以一颗包容、关爱的心对待每位患者,帮助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保护患者隐私,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取患者及家人的信任,提升社区护理工作的形象;③实行考核及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好的护理人员给以一定的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更好的为社区服务。
2.4构建联合机制 做好社区护理工作,除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能外,还需要社区、家庭和政府等的支持和帮助,因此要构建联合机制,共同做好社区护理工作。具体来说,政府要加大社区护理宣传力度,不断完善社区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并积极开发护理相关资源,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家庭年轻成员要鼓励家中老人多参加体检等活动,及时发现疾病并尽早医治;社区要利用居委会等组织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并通过社区广播、宣传栏等营造良好的氛围;更重要的是,社区护理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提高社区护理水平。
3 结论
随着我国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区护理建设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目前由于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社会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制约我国社区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加强宣传,提高居民意识,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构建联合机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对策,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彩霞,孙立波,吕世晖.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7):4111-4112.
[2]尹萍.当前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3):38-40.
[3]王红.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4029-4030.
[4]吕晓红.浅谈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7):3336-3337.
[5]武静美.社区护士角色转变的探讨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0(17):3177-3178.
[6]王芳.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医学,2010(9):1114-1117.
[7]汪琳,问明瑶.浅析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574-1577.
[8]何友花.我国社区护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94-96.
[9]秦海霞.浅谈社区护理工作的必要性[J].家庭医药,2010(9):671-672.
[10]陈会兰.简议社区老年护理服务问题[J].中国乡村医药,2010(9):83-83.
[11]边竞.浅议糖尿病的社区护理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15):102-102.
[12]岳海鸥.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7):151-152.
[13]王晶晶,刘桂萍,马玲,等. 社区公共卫生应急护理培训的实施及效果[J].全科护理,2013(22):2017-2019.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 发展现状
From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inking/ ZHANG Yan-yun,LIU Qi-gui,LI Yue-ying,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3):159-161
【Abstract】 Combining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hrough to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nalysis, and present to public health care reform in the backdrop, for China to enhance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o better develop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probing based medical function really effective reform direction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General practitioner; Status of 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1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全科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雨兼程,成为了卫生保健领域的新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近几年来,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以全科医学为理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正以燎原之势在全国普遍推行。发展全科医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3人,为全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1]。而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对其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那怎样满足国家和百姓对全科医学的发展要求,促进全科医学的科学发展和学科建设,了解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和前提,故进行如下综述,为将来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1 全科医学的概念和内涵
1.1 全科医学的概念 对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全科医学的定义较为赞同梁万年教授[2]的界定,全科医学作为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它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的相关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各种健康问题。学科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适应,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的、连续的、负责式的照护,反映了全科医学工作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1.2 全科医学的内涵 全科医学作为新型学科,是社区初级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学不同于专科医学,它的学科功能定位是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1]。但又和专科医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以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相互结合的综合体,全科医学以社区为立足点,服务于健康者、患者、家庭及社会等广泛的服务对象。全科医学服务以连续性和开放性为特征,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全科医学的服务内容,而全科医学的服务空间不仅局限于社区,还要走进家庭,走到百姓身边,更加注重人格化和人性化。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是团队式的服务模式,而全科医生是团队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桥梁,是全科医学专科理论的实践者[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化工 实训基地场景化
一、前言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之一,是服务社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抓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增强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和重要途径。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努力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实体。
在当前“工学结合”不十分紧密的情况下,要培养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学生,就需要研究和实现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实践性教学的成功实例也很多,许多国家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
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喻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独具特色而且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国家立法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并举的职业教育制度。这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的、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实践证明,“双元制”培训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分工合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原则。
美国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创举。社区学院立足于社区,致力于社区服务,布局分散,人学条件宽松,收费低廉,课程实用性强、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社区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双方签订合同,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理论,每周有一段时间或有专门假期到企业工作或实习,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并沟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要求。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发展模式,对我们国家总的来说还是新的课题,总的来说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感觉到这个时期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环节,这是我们认识和积累的过程。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实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
西南师范大学的辛治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国外的三种培训模式,(1)学校模式;(2)“双元制”模式;(3)以企业为主的培训模式,另外还有工学交替模式。壮国祯在《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中,分析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指出我国应在方法、机构设置、投资模式等方面做出改革。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工学结合”的基地建设模式。
总的看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我国高职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训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的实训现状有如下的缺点和不足: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训方法机械;实训项目缺少完整系统分析,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原材料和设备备选方案的论证,忽视工艺方法和员工素养、人员组织的优化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以及对产品工艺及设计的改进等。以为把企业引进学校以后,只要组织学生实训,生产出产品,就达到了引企业人校的目的。
三、化工实训基地场景化研究与实现
1.企业场景化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高职化工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现,在化工实训基地控制区域内,引人企业管理理念、安全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共融,建设全真企业场景,教师和学生、学员真实体验化工厂氛围,亲身体验石油化工优秀企业文化。让文化渗透在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
2.企业场景的化工实训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实现
依据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规范、企业操作技能评价方法、安全应急预防体系、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建设专业标准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现场图片库、现场教学录像库、化工生产操作事故案例库、企业文化展示库等,介绍国内外石油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新技术和新工艺、产品及人才市场信息、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等行业信息;涵盖典型生产装置的岗位操作规程、现场应急处置预案、HSE监督工作方案、安全操作技能的国家职业标准;包含“化工总控工”、“精馏工”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试题,实训操作考核评分表,实训操作方案编制模板。开发典型生产装置实景模拟仿真及培训考核,培养化工生产规范操作意识,提高学生和员工的观察力、逻辑判断力、紧急应变能力。
3.服务于企业场景化实训基地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现
研究提高教师实训项目设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利用教师自主研发的油田化学品技术实施全真油田化学品生产实训,建设三师型实训教学团队。
四、小结
化工类高职院校在已建成的高标准的硬件基础上引智,引人真实企业场景,统筹基地功能,深化引企人教,把企业生产和发展的诸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各方面,以求达到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学员实施个性化的实训。除满足高职学生的实训要求,更要满足企业员工培训及技能鉴定的要求。因此,研究实现真实场景化的实训基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合理有效地管理实训基地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2]刘旭慧.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张齐坤.铁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方向红.谈高职化工实训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1) .
[5]翟秋喜.辽宁省高职院校教学服务型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7) .
关键词:子长县 社区体育 发展现状
1 概述
社区体育是社区文化和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社区体育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来说社区体区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1 满足社区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
社区体育以其独特的活动方式,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的体育健身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在提高社区群众的生命质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1.2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区体育增强人们的体质,加深了社区群众的友谊,增进彼此的了解,扩大了人们的情感交流,凝聚了社区群众的向心力,建立了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建了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子长县广场、栾家坪乡、瓦窑堡镇、冯家屯乡等几个乡镇的公共场所随机选取了4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延安大学图书馆查阅文献,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现状,收集全国社区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先进经验,为全文章提供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400分,男性232人,女性168人,回收389份,回收率97.3%。
2.2.3 数理统计法
把调查问卷的数据资料运用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被调查者对体育锻炼认识与实施的调查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子长县广场、栾家坪乡、瓦窑堡镇、冯家屯乡等几个乡镇的广场的调查,对子长县389名被调查者有315人能够认识到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占80.1%,而被调查的74个却认为没必要进行体育锻炼,占19.0%,原因是工作让他们已经很累了,通过以上数据显示人们还是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但是真正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有104人占被调查者的26.7%,没有锻炼的人有285人,占被调查者的73.2%,由此可见人们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
3.2 对被调查者性别与年龄的调查分析
3.2.1 对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的分析
■
在表2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者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里,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分别有232和168人,占被调查者的58%和4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子长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的性别比例相差很大。
3.2.2 对被调查者年龄的分析
通过表2中关于年龄结构的数据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占比例最大的是55以上岁数,青年段的人群,有138人占被调查者的34.5%,其次40-55的中老年段的人群,有113人占被调查者的29.0%,剩下的依次是16-25岁的青年人,25-40岁的中年人和16岁以下的少年,分别有53人、49人39人占被调查的13.6%、12.6%、10.6%,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子长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呈老龄化的趋势。
3.3 被调查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的调查
■
■
3.3.1 对被调查者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的分析
在表3中可以看出,在子长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里每周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有130人,占被调查者的32.5%,每周1-3次体育锻炼的184人,占46%,每季参加1-3次体育锻炼的人有15人,占3.8%,从数据可以看出,子长县大部分体育锻炼者能够坚持锻炼,但是还有部分人不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3.3.2 对被调查者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分析
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为30分钟以下的人最多,有160人,占被调查者的41.1%,其次是30分钟到1小时时间段的人有159人,占47.3%,选择在1个小时以上的人只有70个,占被调查的17.9%,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率3次以上,每周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可观运动强度中等以上为标准。[4]
3.4 对被调查者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及体育消费的调查
■
通过表5可以看出通过大众传媒学会的占60.8%,上学时通过体育课学会的锻炼方法占34.6%,在同事或朋友处学来的占32.7%,通过群体自发组织的活动学会的占25.1%,通过单位的活动组织学会的占23.4%,以上数据表明体育教师对体育健身促进作用很小,可见该县学校体育开展情况不是很好,从而应该加强该县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经调查与研究发现,影响子长县社区体育发展的原因很多,主要体现在参与者的活动时间有限,社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性别差异较大,年龄比例差异较大,体育活动经费的匮乏和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及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活动内容单一等几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4.2 建议
4.2.1 加强体育组织管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使社区体育工作真正成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
4.2.2 加大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活泼多样的内容,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促使更多的青少年积极投身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4.2.3 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推广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引导居民科学地进行锻炼,在加大对社区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来弥补指导力量的不足,使广大社区居民树立科学建设观,提高社区体育的科学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1995.6.20.
[2]阮锁.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叶宝华.厦门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校,2002.
[4]刑晓席,林静,王春雷,霍少华.全民健身对社区体育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3):30-32.
[5]毛刺亚,岳海鹏,张雪峰,于健,王海燕,刘建和.成都市街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4):20-22.
[6]芦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5.
[7]刑光辉,宋春花,刘利.湖南省长沙地区城镇社区实践全民健身计划的现状与思考[J].全民健身学术论文,2005.6.
[8]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Moodle课程平台;QQ;学习交流社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72-03
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现状和应用
(一)国内外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现状
网络和通信技术是虚拟学习社区的技术基础。最初,虚拟学习社区的形成与网络上的电子公告栏(BBS)、新闻讨论组和聊天室等的出现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先出现了虚拟社区这种技术实体,后把它应用于学习,才产生专门的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出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互联网模式下,国外有关虚拟学习社区的项目有CSILE、SchoolNet、TeacherNet、NCCCS、Highland VLC 等,这些项目大都是通过网络连接不同区域的教师、学生和专家,针对某些主题进行讨论,提供某些课程进行学习,进而建立起一个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基本上都是由特定的机构组织实施的。
国内研究虚拟学习社区比较成熟的有首都师范大学虚拟学习社区智能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西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虚拟学习社区、北京师范大学 WebCL 网络教学平台、台湾亚卓市网络虚拟教育城和国立海洋大学建立的虚拟英语学习社区。以上虚拟学习社区项目主要是作为具体课程的学习及培训平台,属于正式的学习社区,不能有效地共享个体的隐性知识,没有真正发挥虚拟学习社区作为非正式学习环境的作用。在当前发展阶段,各门户网站提供的 BBS 交流群是非正式虚拟学习社区的雏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展示与交流的需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更应该重视社会互动而非特定的学习环境,灵活的学习环境更能使学习者不受时空和平台的限制,进行交流互动。虚拟学习社区所形成的网络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网络,即人际交流和人际关系的网络,与之相关的技术基础可以分为同步系统(实时系统)和异步系统(延时系统)。在本课题中笔者所要构建的虚拟学习社区不是针对学校教育的网络支撑平台,而是一个整合了网络学习平台和社会性软件,克服了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融合了多种学习策略,进而进行非正式交流的学习网络。
(二)虚拟学习社区在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学习社区发展到现在,在教学上的应用比较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学习平台和以参与者互动为主的交流平台两种类型。无论是哪种平台,虚拟学习社区都是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平台内,参与者在平台内进行交流互动。虚拟学习社区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以及师生之间交流的方式,逐步成为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知识建构和智慧发展的理想学习环境。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虚拟学习社区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总而言之,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产物,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渗透,更多的网络技术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改变原有的学习和交流的方式,会为虚拟学习社区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工具简介
通过对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现状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的虚拟学习社区基本上都是固有一个学习平台,交流与反馈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本课题中,笔者所要构建的虚拟学习社区不是针对学校教育的网络支撑平台,而是一个整合了网络学习平台和社会性软件、克服了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融合了多种学习策略从而进行非正式交流的学习网络。此平台的构建主要依据Moodle平台开发工具和即时通信工具。
(一)Moodle简介
Moodle 平台依据的是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
Moodle平台界面简单、精巧。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课程列表显示了服务器上每门课程的描述以及访客权限,访问者可以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搜索,按自己的需要学习课程。Moodle平台还具有兼容性和易用性。几乎可以在任何支持 PHP 的平台上安装,安装过程简单,只需要一个数据库(并且可以共享)。与此同时,它具有全面的数据库抽象层,几乎支持所有的主流数据库(除了初始表定义)。
Moodle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法作为其设计的理论基础。它允许师生或学生彼此间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在与他人互动或与教师互动时,会共同创造出一个可论述的世界和一个共同架构,在其中可以产生沟通,学生也因而很自然地就能建立概念。
(二)即时通信工具简介
即时通信工具有很多,比如MSN、Skype、Yahoo Messenger。在这里主要应用QQ工具。QQ不仅仅是简单的即时通信软件,它还与移动通信公司等合作,实现GSM移动电话的短消息互联,是国内最为流行的功能最强的即时通信(IM)软件。QQ自身的优势能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发挥出来。
首先,在中国QQ是使用最频繁的通讯工具。2009 年QQ推出纪念十周年的活动,有上亿网友参与,在2009年2月23日晚8时,同时在线人数突破5 100万,达到了惊人的51 398 182人,注册用户高达9亿多。当前,QQ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超过10亿用户的聊天工具。
其次,QQ工具真正做到了“零技术”性,其软件简单易用,只要稍有计算机基础就能够申请并使用QQ。在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小学,大部分学生都拥有自己的QQ,高校学生更是如此。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QQ越来越被年轻人使用,这也为即时交流学习提供了可能。
最后,根据目前QQ的使用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仅仅将QQ作为一种私人聊天工具,学校和教师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没有挖掘QQ工具在教学方面的潜力。对于其中功能强大的QQ空间,许多学生虽然创意无限,将它作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但也仅限于其日志功能,没有发掘出它在帮助学习方面的强大作用。
在本研究中,建立虚拟学习平台需要基于QQ软件系列中的工具:QQ群、QQ邮箱、QQ空间。
QQ群是腾讯QQ的一种附加服务,是一个聚集一定数量QQ用户的长期稳定的公共聊天室。QQ群成员可以互相通过语音、文字、视频等方式交流信息。
QQ邮箱是向用户提供安全、稳定、快速、便捷电子邮件服务的产品,目前为超过1亿的邮箱用户提供免费和增值邮箱服务。QQ邮件服务以高速电信骨干网为强大后盾,有独立的境外邮件出口链路,免受境内外网络“瓶颈”影响,全球传信,也不过是举手之劳。其采用高容错性的内部服务器架构,具有确保任何故障都不影响用户的使用,随时随地稳定登录邮箱,收发邮件通畅无阻等优势。另外,QQ邮箱除了具有完善的邮件收发、通讯录等功能的同时,还与QQ紧密结合,直接点击QQ面板即可登录,省去输入账户名/密码的麻烦。同时,新邮件到达随时提醒,可让用户及时收到并处理邮件。
QQ空间具有博客(blog)的功能,自问世以来受到众多人的喜爱。在QQ空间上可以书写日记,上传自己的图片,听音乐,写心情。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设定空间的背景、小挂件等,从而使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QQ空间还为精通网页的用户提供了高级功能:可以通过编写各种各样的代码来打造自己的空间。
虚拟学习社区平台的构建
虚拟学习社区强调的是非正式学习和及时交流反馈。但是,在运用Moodle平台辅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Moodle自身功能的特点无法保证非正式学习的展开和即时交流的进行。比如讨论区和聊天室,由于界面简单,交互单一,难以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为了弥补Moodle平台在交流方面的弱点,笔者决定引入即时通信工具作为辅助。
基于Moodle课程平台的优势和QQ即时通信工具的便利,笔者构建的虚拟学习社区不是多种技术整合的平台,而是利用两种虚拟平台的优势,建立一个以主题学习为中心的学习型网络。这样既可以不改变用户上网的习惯,又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一)Moodle课程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
根据Moodle的特性,笔者设计并开发了课程学习社区,如图1所示,该社区主要是以课程为框架建立的。每个课程社区包括互动评价模块、问卷调查模块、资源模块、测验模块、论坛模块、投票模块、聊天模块、作业模块、课程管理模块等等,这些模块并不一定全部要在课程里展现出来。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对每个模块的应用有所侧重。
首先,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平台为例(如图2所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从2003年开始实施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经过长期的实践,课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所以笔者在不改变其原有模式前提下进行虚拟学习平台的完善:主要完善了课程管理、资源、问卷调查、作业等几个模块。之所以强调这几个模块,主要是针对学习效果进行的。根据课堂的学习情况反馈、课后的实践所需的时间以及学习者自身的兴趣,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最终决定主要应用这样几个模块。
其次,以《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课程平台为例。该课程实施较晚,内容体系还在逐步完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该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该课程的核心主要是网络资源。换句话说,网络资源的获取、处理、是本课程的授课重心。而网络资源又包括文本资源、图像资源、动画资源、音视频资源等,各种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文本和图像资源相对较小,应用平台进行上传与下载相对较好,但是动画与音视频资源利用平台进行上传与下载相对较差。而且,该课程又包含很多资源处理软件的应用,应用这些软件又需要及时的支撑。
(二)辅助Moodle课程的学习交流社区的构建
在课程平台建立之初,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即时通信平台。经过两个学期Moodle课程学习社区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最尖锐的问题有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在学习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学习者不能得到快速的指导;学生只是被动地使用Moodle课程平台中的功能;教师不能及时地把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等等。从这几个尖锐的问题中突出了一个核心:交流的即时性。目前基于网站平台的学习社区,有论坛和聊天模块,但由于其平台的局限性,导致这些交互功能被学习者利用得较少,从而使整个学习社区服务于资源的获取这一主要功能,相应地学习平台的功能就被弱化,只有形式上的学习社区功能,没有实质的学习结果。
与此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使用QQ这一即时通信工具,每次上课开始,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查看留言信息,进行回复交流。笔者调查了几位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教师,结果显示,90%以上的教师都限制学生登陆QQ,并且强制要求学生不能在上课期间登陆QQ。根据调查的情况,笔者在实践之初,也借鉴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限制学生登陆QQ。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做法根本限制不了学生的这一习惯,并且没能在学习上对其有所帮助,最终许多学生都隐蔽性地登陆QQ。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解决方案有两种:一种解决方案是利用现在的技术把所有的功能整合到一种学习平台中去;另一种方案是以课程学习为中心,运用各种技术或平台的优势建立一个学习型群体。这一虚拟学习模式不拘泥于一种平台或技术,而是多种平台和技术的利用。这样,即使其中一种平台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也不影响整个学习的进度。同时,根据教师的技术水平,利用现有的技术来支撑整个教学是最直接、最便利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不需要教师学习较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对来说能够减轻教师的学习压力,使其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教学中去。
综合以上因素,笔者决定建立QQ学习交流社区,使其能够与Moodle课程学习社区融合在一起,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效果。由于QQ的功能较多,而笔者的实践过程是教学,所以针对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应用QQ的某些功能,不能应用所有的功能。依据教学的原则及QQ在教学中能够发挥的作用,QQ学习社区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模块的建设:QQ群、QQ阅读空间、QQ群邮箱。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虚拟学习社区的技术因素、功能特征和存在形式,构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学习社区平台。这样的学习社区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能够进行知识共享、强调知识管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亮,杨尚真.基于Web2.0的虚拟学习社区模式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2]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知识管理与E-Learning 结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马凤娟.Web2.0环境下虚拟学习社区模型的构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我国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卫生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21世纪的中国卫生正朝向社会大卫生、社区大卫生的方向发展。沈阳,作为我国大中城市,在社区医疗方面也一直进行着变革与尝试,因此只有了解到以沈阳为代表的中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探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才能为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提出方案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沈阳市内首批实行“收支双线”的和平区社区医院和卫生服务站以及未实行此政策的皇姑区、大东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包括惠民社区服务中心和其直属社区服务站、中山社区服务站、大东区辽沈卫生服务中心和其直属新华社区服务站、康都社区服务站等)。
1.2方法文献分析法找出社区医院发展的几大变化和难点,针对医院一般状况、患者就诊状况和新医疗政策下扶持作用几大部分设置题目,利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最后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从医院医护负责人中了解医院的发展情况。
2 结果
2.1社区医院的规模和一般自然状况社区服务中心大多由原区医院更名而来,其中惠民医院规模较大,日门诊量可以达到300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规模小,一般医生3-5人、护士2-3人,全部为全科医护人员。其中,和平区卫生服务站首先成为“收支双线”试点医院(即医院收入和支出均由卫生局管理)并且实行医保甲类药品“零差价”(即成本价),其他区卫生服务站药品价格也比医院低50%左右。
2.2患者就诊情况患者60%上为老年人,30%为中年人,10%为青少年。前来就诊的疾病主要包括:感冒发烧、咳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局部外伤和牙周感染等。患者每次就诊消费不会超过100元,大部分介于50到100之间。另外,对每位前来就诊的患者社区医院和服务站均建立档案,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存有200-700户家庭档案。
2.3社区医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可以总结出:社区医院确实为患者带来了许多便利,特别是针对患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沈阳市和平区实行“收支双线”后,就诊免挂号费,药品“零差价”的举措的确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看病的花销。但社区卫生发展仍然存在几方面问题:医院面积小环境差、技术精湛的全科医生频乏、医疗设备简陋落后。改革开放30年随之而来的医疗体制改革的确起到很大作用,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权威可信的社区医疗系统,社会对于社区医院和卫生服务站的投入与日益增加的卫生服务需求远不成比例,全科医疗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医疗服务范围所需。
3 结论与对策
3.1社区医院虽小,但作用不容忽视通过交谈与调查,确实体会到社区医疗所起的作用和发展社区“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过去,有病就要到大医院检查,三级甲等医院不提,到市级医院看慢性病也要交挂号费,排队等候并承担昂贵的医药费用。对于那些行动不便、家庭经济负担重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医院的出现可谓解决了很大问题。自从开设了社区医院,有全科大夫早8晚5坐诊,看病不收挂号费,开药大部分是“零差价”或低价,对于感冒发烧、咳嗽、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局部外伤和牙周感染等常见病和慢性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社区医院。社区医院大夫如果得到居民认可,那么大事小情都会到社区医院来咨询,给予医护人员充分的信任。另外,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患者档案,又与“老病号”和“邻居”关系融洽,比大医院更了解患者,凸现了社区医疗的实际存在价值。调查中的惠民卫生服务站还帮助患者证明心梗疾病并争取到了更高额的医保报销,真的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为患者争取到最大的权益,为其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3.2改革开放发展迅速现状堪忧前景乐观
3.2.1全科医生人才匮乏 医护技术决定医院生死存亡 卫生服务站一般配备全科医生3~5人,但全科医护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一方面,在现行的体制下,“保护”了一大批不合格的人。就学历而言,他们以大专为主,护理人员中专占绝大多数。医务人员知识面较窄,康复师、心理医生、健康宣教人员缺乏,尚不能够提供“六位一体”综合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工资待遇偏低,盈利性诊所又高薪诚聘医务人员,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差,离职意愿较为强烈。再者就是居民认可程度低:居民认为当前社区机构人员素质偏低,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较差,服务质量不高,对其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太放心,他们往往首选大型医院就诊。所以,社区医院的发展往往陷入到恶性循环。良好的技术是最过硬的保证和最有效提高社区医院知名度的软件,通过交谈,医护人员自身也深刻体会良好技术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质优量多的全科医学人才将是发展社区医学的关键。首先,应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必须依托高等院校,充分发挥和利用高等院校的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开办多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如普通本、专科全科医学的专业学历教育、在职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培训等,来适应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现有的医护人员转型培训,通过制定与晋级升职直接联系的机制鼓励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参加社区医院服务。
3.2.2降低药价成为一把双刃剑 群众信任度依然不够,和平区实行“收支双线”政策后,由于支出由卫生局承担,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但居民对这方面了解甚少,不要说熟知哪些药品优惠,就是“零差价”这样的说法也不是人人明白,所以开药时部分居民持有质疑态度,再加上社区服务站门面小,难免会担心药品质量。产生这样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社区医院宣传力度仍然不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向全社会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内涵以及服务内容,使广大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和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经常走访社区的每个家庭,到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社区的中、小学、驾驶学校、消防队等向全社区居民面对面地讲解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卫生保健问题,同时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范围及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职责。甚至可以在卫生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到中小学开设卫生保健知识、紧急救护知识等选修课程,使居民从小培养社区卫生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使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社区居民朋友及帮助者的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专业形象,社区居民能主动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寻求帮助,居民的健康问题80%能在社区得到解决。在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之后,取得他们的信任与理解,并支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
(新乡学院 体育系,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对河南省社区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的基本情况的研究分析,挖掘高校潜在的体育资源优势,实现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相互开放、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和谐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社会化、社会体育多样化,对两者的和谐发展做有益的探索,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关键词 :社区体育;高校体育;和谐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55-03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度调研课题(SKL-2013-2834)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是指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关系.一方面,要使社区体育,包括社区成员、机构和组织理解、支持和帮助学校体育,以便有效地实施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应该支持社区体育,向社区开放,服务社区,其具体体现为二元互动(发挥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各自优势和功能,促进两者的双向参与和互动)、三源(人才资源、设施资源、文化资源)合一.[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高校体育的现状.选取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新乡市五座城市的十所学校(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高校研究样本.选取十个社区(学府社区、中建小区、银苑小区、安彩社区、龙安小区、建北小区、中原小区、红旗小区、新飞花园、公务员小区)作为社区研究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整理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的相关著作十余本,相关文章五十余篇;浏览中国知网、万方期刊数据库等,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了“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对策的调查问卷”.问卷的信度检验:选择10名社会学、学校体育学专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调查问卷所列各项能反映所要调查的内容,具备有效性.问卷的效度检验:随机选择五所社区做小范围的问卷调查,问卷收回15天后用再测法对他们进行复测,相关系数为0.76,应视为调查材料真实可靠.
对十所社区居民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1份,回收率96.2%,有效率96%.
1.2.3 访谈法
走访了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洛阳市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新乡医学院、新乡学院的有关专家;6个社区的有关负责人,了解高校和杜区体育开展情况.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所得数据处理运用spssl3.0进行统计.
2 结果及分析
2.1 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人们在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成员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的开展的区域性体育.[2]
2.1.1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与地点
问卷可知,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以每周2-3次的比例最大,占28.9%;同时18.94%的居民从不参与体育锻炼;其他一半的居民每周都参与体育活动,但次数略有不同.表明大多数的社区居民都是有体育锻炼的愿望,乐于进行体育锻炼.
社区居民锻炼地点大多选择在公共体育场所、社区内体育场地、单位体育场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居民体育活动条件有很大提高,但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50.32%的居民选择在公共场所和社区内的健身器材进行体育锻炼;18.5%社区居民在单位进行体育锻炼;5.61%的居民选择在自家锻炼,从侧面也说明居民在运动场所的选择上具有局限性.
全国第五次场地普查显示,河南省共拥有体育场地3.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2平方米.[2]到2012年河南省人口总数为10543万人[3],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远远小于一块,与国家的标准相差甚远.健身场地、体育设施缺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健身需要,解决体育设施短缺的问题迫在眉睫.
2.1.2 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状况调查分析
年消费1000元以上的居民比例仅占7.69%,80%左右的居民消费均在500元以下.表明河南省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还处在较低水平,一方面,由于个人经济条件限制,收入不高所造成的,同时也说明个人体育消费意识还未形成.同时访谈表明,超过80%的居民表示愿意“花钱买健康”.表明目前河南省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2.1.3 社区居民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调查分析
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项目中的选择上,参与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跑步与散步、广场舞蹈、太极拳武术、球类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跑步、散步、太极拳是中老年人的首选健身项目;其次参与较为广泛的是广场舞、体育舞蹈;而网球、保龄球等,经济上要求较高,与普通民众有一定的距离,却是年轻人所追求的锻炼项目.
2.1.4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状况调查分析
在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中,健康因素,锻炼健身与减肥瘦身占比最大,共占64.33%,兴趣爱好的影响因素最小,为7.78%.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占近两成比例.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的健康、休闲、娱乐,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受到重视.[4]因此,对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应不断加大,使居民认识到体育不仅仅有健身价值,还具有娱乐价值、亲和价值、教育价值,使体育锻炼生活化,变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河南省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
2.2.1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规模较大,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较少
河南省十所高校体育教师的硕士以上学历比例达到了63.32%;高级职称的比例也达到了41.82%.他们的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的程度高,具备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教学能力、丰富的体育竞赛组织能力.但是体育教师参与社会体育各项工作的比率低,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表明学校体育人才资源有巨大的潜在的发展空间.
2.2.2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规模增长较快,但有效利用率低
十所高校现有475体育场地中,共计16种类型,排在前五位的场地类型分别为乒乓球台、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高校的场馆类型和覆盖率都相对稳定和全面,每个学校都拥有超过十种类型的体育场馆或设施,基本可以承担高校多样性教学和专业性训练需求.然而,现在多数学校仍然是封闭性管理,体育场馆不面向社会,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的场馆有场馆对外的使用规定.说明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利用率较低,这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
2.2.3 高校有完善的体育组织机构,但服务意识淡薄
高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较强的策划组织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人才,以及较充足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备.然而,学校体育这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学校体育职能机构在体育市场运作上还走不出原来的陈旧观念,不能主动出击,和社区体育、企业体育、行业体育联合开展社会体育工作,为社会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体育咨询、策划、组织等服务.
2.2.4 体育经费筹集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发展需要
体育经费是一个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训练、课外活动等的必要条件.目前,高校的体育资金还是靠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在逐年增加体育经费投入,但体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
2.3 河南省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作用
2.3.1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能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地资源
一方面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节假日场馆闲置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体育设施,影响健身的效果.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的优势参与社区体育发展,如对外定时开放室外场馆,对有养护费用的室内场馆可以采取适当收费的办法,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补充高校体育经费的不足.
2.3.2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扩大体育项目的范围,促进高校体育的改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便于大学进一步收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6].如毽球、舞狮舞龙、中原大鼓等项目,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可以聘请民间的体育高手兼职体育选修课,使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文化的继承和个人兴趣的需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而且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以为大学体育改革明确方向.
2.3.3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体育教师在当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偏低.调查显示:78.4%的高校体育教师从未参与过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目前,社区体育发展中与场地设施匮乏并存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指导者.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具有扎实的体育技术技能,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可以参与到社区健身锻炼的指导和比赛的组织工作当中,使高校的体育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
2.3.4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社区体育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社区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习惯.终生体育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期体育实践而形成稳定的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终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依赖于学生终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并由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养成,体育活动就成了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相对于高校体育来说,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使学生较为容易地坚持活动,这种活动的延伸过程就是终生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体育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终身体育的了解.
2.4 政府在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和谐发展过程中应发挥的职责
在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主管部门的各级地方政府应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承担自身的职责.如进一步健全社区体育法规,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社区体育管理机构和设施,充实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成立专门机构,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优势互补,促成优化整合,共同发展等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缺乏体育设施、健身场地资源;社区缺少专业的体育指导人才;河南省高校体育的发展现状:高校体育规模发展较快,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规模增长较快,但有效利用率低、对社会开放程度较低、服务意识淡薄;体育经费筹集渠道单一.
3.2 建议
3.2.1 河南省高校管理者应强化高校体育为全民健身、社区体育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资源优势,逐步形成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和谐发展模式.
3.2.2 扩大体育项目的范围,促进高校体育的改革.
3.2.3 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3.2.4 社区体育应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3.2.5 政府应发挥职责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优势互补,促成优化整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楠.河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发展对[J].焦作大学学报,2012(3):130-132.
〔2〕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社会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31.
〔3〕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5.
〔4〕201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河南省统计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