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交媒体的例子

时间:2024-01-09 09:52:49

导语:在社交媒体的例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交媒体的例子

第1篇

关键词 媒体和技术;情境学习;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58-02

1 时代背景

媒体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好像孪生兄弟,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对信息化社会中所衍生的“数字土著”们,媒体与技术对他们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每一次媒体变化,随之而来就是技术的变革;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媒体却又是日新月异。它们不断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最终改变人类的学习和认知。

对于科学技术而言,从最初西方工业革命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原子时代的整个发展历程,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观已经不陌生了。而媒体与信息技术的的确确又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 H M)是当代系统论述媒体问题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曾经在《理解媒体:人体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一书中提出三个关于媒体的观点:首先是媒体就是信息;其次,他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此外,他认为媒体有凉热之分[1]。这些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过强烈轰动,尤其是第二个观点,正如他告诫人们:“现在充分认识人体延伸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的基本资源,对他们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的需要,1993年9月,美国政府推出一项引人瞩目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实质就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祝智庭,2001)[2]。这之后美国先后四次“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反映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心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计划)、学习资源建设(2000年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2005年计划)和促进教育变革(2010年计划)的发展途径。直到今天,这项巨大的工程已经开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成为了载体与典范,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图、文、声、像、数并茂)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2 教育媒体多样化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到新颖的教学设计,都是不断地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而逐步向前发展的。从最初视觉教育、再到视听教育、以及视听传播和现代教育技术,对媒体的正确使用逐渐成为合理使用教学模式的关键。在诸多经典视听教育的研究者和研究文献中,前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主席戴尔及其名著《教学中的试听方法》描述的“经验之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是当时以及后来试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如图1所示,“经验之塔”提出了视觉教具层级分类模型的发展,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各种经验依照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说明人类学习经验可以由“塔”底部做的经验,再到中部“观察经验”,最终能上升到顶部“抽象的经验”,甚至发展到最简单的语词或数字符号的布鲁斯・乔伊斯等人在其《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中的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3]

总得来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促使教育功能良好地发挥作用。换言之,是对具有特定教育目标的教育任务,找出现存的教育媒体的优化选择和组合的问题。一般说来,按照教育媒体使用的物理特性,它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是所谓传统常规教育媒体,有印刷材料、图片、黑板、实物和模型等;

第二大类是所谓的光学投影教育媒体,主要指幻灯、投影和电影;

第三类是所谓的电声教育媒体,主要指扩音、无线电收音、录音等;

第四类是所谓的电视教育媒体,包括电视接收和监视、电视和摄像等;

第五类是所谓的计算机教育媒体,有程序学习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教育网络。

现在的应用主要是将计算机与前述各类媒体的功能都整合起来,构成多媒体教学系统。

3 情境学习理论

对情境理论要从生态心理学和人类学两种视角下来进行分析。Young(1993)和Greeno(1998)曾讨论过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原则,那就是,人的头脑中存在无需中介性变量的直接感知;其次,作为对结构主义的二元论和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补充,人们提出了功能主义,它假定心智状态作为系统一个功能而存在;最后,关键是系统的组织方式,而不是组成系统的材料,因而使系统(不一定是人脑)可以产生心智状态(Fordor,1994)[4]。

一般说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探究式和情境式这三种。那么,在情境学习理论下如何来引导教学模式正常地运行呢?例如,当代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知识载体的自由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有机体―环境之间存在交互和互惠的关系。应用到学习理论,就是莱夫和温格的合法边缘参与(Lave和Wenger,1991)。这种假设也更加说明了媒体是传递信息载体,同时媒体也是人体延伸,特别是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尤为突出。因此,以现代化媒体为载体的数字化技术无疑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关注的焦点。

4 数字化校园

中国国内的数字化模式,主要是用技术创造和支持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和高效开发,来完成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是以网络为载体,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处理为数字资源,同时开发和利用其数字资源的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来源于“E-Campus(数码校园)”,要求网络基础、环境(设备、教案等)、资源(图书、课件)和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数字校园这四大系中,应用支持系统是校园数字化的核心[5]。目前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研发基于最新、最具发展前景的分布式计算模式――云计算,建设基于云环境中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

与此同时新的尝试已经开始。由于手机通信已经发展到4G时代,它在传输声音和数据上大大超过前代,同时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线漫游。正是新通信技术的革新,使新的传播媒体也迅速进入校园及社会方方面面,如微信。特别是高校已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数字化社区的组成部分。

5 结束语

从2005年开始,中国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了最基础的信息应用技术建设,直到今天,数字化校园已经开始同教学和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但是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却没因此止步,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仍然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整个社会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实现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对任何年龄和背景的学习者已经不再是梦想。与此同时,任何媒体和技术都有自己特定的周期,可以称作冷热媒体与新旧技术的交互,但是整个周期内人们使用他们所积累的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在新的周期内,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体如何支持中国现代化进程稳步前进,是值得继续深思的。

参考文献

[1]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瞿葆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

18(1):75-84.

[3]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

去年底,Facebook资助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Consulting实施了一项调查研究活动。该研究结果显示,很多市场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很重要,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它。因此,这个社交网络巨头了两本白皮书,并统称为“社交业务蓝图”(Social Business Blueprints),以便与营销人员分享利用社交媒体的成功做法。这两本白皮书的名称分别为“建立网络品牌”(Building Brands For The Connected World)和“在网络上谋求成功”(Organize For Success In The Connected World)。

根据这份研究报告,76%的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对于品牌建设非常重要;72%的营销人员认为,它对于培养用户忠诚度也很重要。而且,59%的营销人员相信,在将来不支持社交媒体的公司将难以生存。71%的营销负责人相信,公司能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竞争力;仅有33%的营销负责人现在拥有打造社交企业的长远战略。这项研究活动对101名副总裁和营销人员进行了网络调查,并采访了12名CEO、CMO和营销副总裁。

Facebook还罗列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来定义社交性:

社交影响力:建立让品牌用户影响其朋友的战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常会向他们的朋友寻找建议,从而决定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资金。

社交媒体:利用社交网络为渠道来品牌信息,激励人们参与其中并分享信息。

社交营销:将社交媒体和技术融入到规划营销战略和提供品牌体验的过程中。

第3篇

当设备变得智能,对与之匹配的“智能内容”的需求顺势而生。人工智能必然会成为媒体产业的重要支柱,这一切的实现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变革:我们将如何与新闻交互?

现在,大部分人都通过搜索或社交网络来获取信息。尽管两者在功能性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却也有值得注意的相似之处——任何通过这些平台呈现的内容都是相同的。世界各个角落的不同个体都在阅读一样的新闻。

举个例子,纽约时报的文章《卫生部官员对寨卡病毒肆虐区的妊娠问题意见不合》对于身处纽约的我、一个二十多岁的男性和一位正在备孕的里约热内卢母亲而言,读起来没有任何区别。

现在的内容就像一件均码的衣服,它从一开始就是这么被设计的。一位记者怀着“被尽可能多读者看到”的目标,去报道一个故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搜索和社交网络帮助个体定制、筛选了一部分信息。但是这些领域的巨头如谷歌、Facebook、Twitter都深知,人工智能会逐渐取代他们的优势地位。这也是为什么自2013年起,这些科技公司都开始投资相关领域、收购AI创业公司。

AI之战:人工智能领域的收购案例

举个例子,在Facebook的通讯软件Messenger中,诸如CNN、华尔街日报之类的传统媒体已经开始采用Bot来为读者推送新闻。他们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

自动化之上:人工智能为何物?

人工智能可以理解它所运行的“工作环境”并针对其作出回应和动作。人工智能致力于学习和研究“用户想要什么?需求如何实现?”

在新闻媒体这一块,人工智能通过算法加工和筛选文章。在此之前,他们会读取用户的定位、社交媒体展示以及其他公开展示数据。随后每位读者都能得到为他们定制的故事,定制遵循读者的性格、心情、社会经济状况等。

人工智能赋予了记者和新闻机构创造无限内容的可能。用户能够得到与他们愈发相关的个性化内容,因此他们对平台的黏度也逐渐提高。

举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内容自动化生产

Crystal是一款基于大数据帮你写邮件的应用,通过对收件者的性格分析来优化邮件内容。举个例子,如果Crystal发现你在给一位随和悠哉的人写信,它就会建议你把正式称谓“亲爱的约翰”改为更口语化的“嗨”或者“嘿”。

Crystal通过分析收件人此前收到的邮件和社交网站展示来向你推荐说话语气、措辞和情绪。显而易见,这种方法对于新闻室的运作也十分适用。实际上美联社已经利用机器人自动抓取数据生产出许多文章,他们这一尝试也为后来者的进入筑好了地基。

人工智能还能帮助新闻更好地实现“本地化”。如果你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居民,你或许不会收到《德克萨斯居民因废弃毒性植物中毒》的新闻推送。但如果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关于加州过往的类似事件,并帮你贴心地标出高亮,你或许会更有阅读的兴趣。

未来: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新闻业

除了帮助记者“定制内容”,人工智能还能协助他们在大量的数据中进行调查分析。毕竟这些聪明的机器可能发掘那些资深记者都无法察觉的隐秘联系。

第4篇

关于受众

无论是开通一个新网站,还是在现有的媒体项目中新增社交媒体的特别版块,你都必须仔细思考受众。用户是各种社交媒体网站的根本所在。所以评估如下的事项:你的受众是谁?花些时间来定义你的目标市场所在。考虑如下因素:

人口统计学。何种特征能够描述你的市场,如家庭收入、地理位置、年龄、教育、职业或者家庭构成情况?

消费心理学。你的受众还有哪些其他特性?有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些可能和工作有关,像IT业,或者与爱好有关,如手工编织。

行为。用户的在线行为是如何透露出他们兴趣的?他们使用特定的产品或内容吗?他们阅读白皮书或者观看视频吗?

怎样让受众参与进来?

让上传和分享变得容易起来。举个例子,对用户而言,给内容评级或者上传图片比用文字更容易表达自己。

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地参与,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浏览者会思索,“这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是不是因为参与意味着成为某个网络社区的一分子?获得反馈?拥有一个可以发言的公共论坛?赢得尊重?被聆听,或者某些其他原因?

允许参与者就网站的功能给你以反馈。在网站发展的初步阶段,这非常重要,参与者会告诉你他们想从你的网站得到或需要什么,以及对那些不能发挥作用之处的抱怨。

引入社交媒体时需要考虑的要点

就网站对用户上传内容的最大接受限度,经过谨慎思索后做出规定,为网站管理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程序。ITtoolbox的George Krautzel指出,这必须谨小慎微,不过也并不意味着它需要在你的网站上成为明白的标注。

做好迎接在公众面前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交媒体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对于一些公司而言,这可能很难接受。就了解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你目前所能达到的程度而言,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洞察有关变化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和挑战。社交媒体并不会“建造了它,人们就会到来”。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会培育并且保持网络社区的扩展壮大。承认构建社交媒体网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测试新的方法以改进网站。按照Spiceworks的Jay Hallberg的说法,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尝试,才能够令每个职能体妥当运作。

不同的盈利模式

社交媒体提供了多种盈利模式,包括:

广告。社交媒体,尤其是针对利基市场或B2B市场的,提供了利基营销的机遇。在广告商机中:Banners、赞助、销售线索生成,以及行为目标营销都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第三方出售。

订阅。订阅可以以许多形式出现。例如,它们可以成为附加功能,如LinkedIn的做法;或者它们可以令平面与网络的界限不再那么区分明显,像Engeering News-Record网站一样。

其他的盈利方式。即使面对社交媒体目前的发展以及强大的网络广告市场,许多公司仍未完全开发出可做的选择,如收入份额或附属收入,研究销售以及数据销售(不泄露私人信息的情况下)。

测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许多市场营销人员还在使用老办法来评估一场营销推广战的影响力。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他们喜欢让不同推广中的评测标准保持一致,并且这也是他们所了解的方法。但是另一个方面,不那么传统的方式也很重要。在这些重要的因素中你必须考虑到的是:

页面浏览率。这是一个既定的指向标,可透视出你对社交媒体所作的努力。

用户参与。这可以依据网站停留时间及发生行为来做测评。例如,每天新增多少条评论或图片?每周呢?每月呢?参与到这些版块中去,用户在你网站上停留的时间有没有增长?

广告商的互动。网站能不能令广告商参与到消费者对话中?媒体实体会顾虑到广告商将得到负面的消费者反馈,但是对话已经发生了,考虑到这些看法就很重要。这些更新的形式让广告商们能够记录下这些迎面而来的事项(公共论坛除外)。注意:对于迄今为止,与读者仍然只有单向交流的编辑部门成员而言,这些也很有用。

收入。与往常一样,评估收入以及正现金流是任何推广战的关键性因素。

成本。追踪由这些工作所产生的成本很重要。记得从广义上来考虑成本,因为这可能和你许多组织所在的地域发生关系。

在你的网站上增加社交媒体可能是个很艰难的决定,最重要的一步是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枯燥无味的网站而言,社交媒体并不是权宜之计。但是许多网络营销人士发现,就扩大接触面、建立联系、向消费者学习,当然,对,还有带来新利润而言,它们是强大的工具。

相关链接:什么是社交媒体?

第5篇

我们都知道社交媒体在与潜在客户和客户进行沟通、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B2C营销,社交媒体在B2B营销中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社交媒体上进行B2B营销可以让企业直接接触到潜在客户或伙伴,让第一次接触变得更有价值。我们都知道客户对于企业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针对这一点,我列出了在社交媒体上进行B2B营销,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希望这几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NO1.理性选择社交平台:

选择微博作为你B2B营销的主要平台?这貌似是个很好的选择。但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你所接触的客户并不大使用微博。在你要采取行动之前,先查看下客户帐号最后更新消息的时间,以及是否跟别人有过互动。因为有些公司仅仅利用社交平台来信息,而并不是寻求互动。

NO2.有技巧的接近目标公司:

在B2B营销中,与大多数营销一样,在说出相关推销言辞前,花时间与目标客户建立联系十分重要。说到建立联系,你可以转发一些客户发出的微博帖子,也可以分享一些公司动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企业逐渐被客户所熟知。这样的话,当你传达你的目的的时候,客户不至于产生反感。好运的话,客户也会反过来主动接近你,探究你的企业究竟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

如果该公司近几个月并没有更新消息或是回复相关的评论,那可能意味着,你想接触的这家公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活跃度并不高,所以你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试图去联系这家公司只会是浪费时间。

NO3.不要变成一个跟踪狂:

当你没有得到任何回复的时候,适当的跟进也无伤大雅,但是需要小心,千万不要做过头,让别人觉得你是个特别缠人的角色。互联网时代,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尽收眼底,如果你不断的艾特同一家公司,一遍又一遍且毫无回应,只会给别人留下可怜兮兮的印象。其实遇到这样几次都不回应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算是一种回答了:说明你的潜在目标客户对你并不感冒。

NO4.不要向不同的客户发送相同的信息:

你可能面对的是同类型的目标公司,因此发送的内容也大致相同,但即便是这样,你也不应该炮制同一个信息发送给不同的客户。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用的是类似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你联系的公司可能会点击进入你的主页来获取相关信息,了解你的公司最近在微博上的各种动向。如果你的客户看到你发同样的信息给他们的竞争者,那只会让客户觉得你对他们的态度很敷衍。所以,即便是同类型的公司,也需要量身定做不同的内容,让他们觉得你够有诚意。

第6篇

显然,这样的邀请大大模糊了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概念,对于那些初涉社交媒体的企业领导者来说,搞不好就是个陷阱。如果企业身处的领域注重传播、科技或者媒体等,那么就有理由接受员工添加为好友的邀请;如果企业身处一个相对传统的领域,或者在公司业务中没有必要这么做的话,就大可以拒绝邀请。

那么,企业领导者是否还应该主动添加员工为好友呢?我不建议这样做。从员工角度出发,让上级进入自己的私人生活会引发很多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年龄不同,员工的娱乐生活会更多样化,社交会更丰富,在某些事情上企业领导者和员工之间还是存在代沟的。因此,一旦企业领导者主动加员工为好友,会让员工陷于两难境地:要么加得不情不愿,从此谨言慎行;要么使劲琢磨用什么借口既可以婉拒,又不至于影响到今后的工作。

当然,不管是谁邀请谁,类似“谢谢你的邀请,但我还是希望个人生活与工作有所区分”这样的回答都不至于让人感到不舒服。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在脸谱上拒绝添加为好友,然后在推特上互相关注,或者通过LinkedIn 这样的社交网络保持联系。还有一种办法:先把邀请放在一旁,几个星期后再客气地加以拒绝,比方说“谢谢邀请,但我不怎么用它”。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两个账号,一个用在工作上,一个用来跟朋友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互相加为好友,那么前者对于在社交媒体上所看到的一切不应太过于较真。公司人事部门也不应该通过“我的空间”来了解求职者或者员工的社交生活,那样做,就好像周末跟踪他们去酒吧一样。我们有幸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年代中成长,因此更不应该这样“审查”和“监视”下一代。对于将自己的生活暴露在公众面前,老一代人显得畏缩不前,年轻的一代则认为再正常不过了。

最近,在大西洋两岸发生的两个案例提出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社交媒体不仅牵涉到观念碰撞,还牵涉到了法律问题。法国的阿尔腾工程公司解雇了三个工人,因为他们在脸谱上抨击公司老板。这三人是周六晚上在家里这些信息的,他们在脸谱上的“朋友”出卖了他们,将他们的这些评论截图发给了公司的高管。结果公司以毁坏名誉为由将三人踢出了公司。这三名工人申请仲裁,辩称这些评论都是私下所作,但他们的申诉被仲裁委员会驳回了。将脸谱上的记录用作解雇某人的证据,这在法国还是第一次。

第7篇

调查内容:关于全球娱乐消费行为的调查

调查对象:全球居民

新近的20xx爱德曼全球娱乐调查 中国市场首次包括在内,除传统的美国和英国市场外,调查还增加了巴西、德国、印度、韩国和土耳其市场。调查分析了全球娱乐消费行为的相近与不同、社交媒体互动、总体互动趋势,比较了新兴与发达市场的异同。调查报告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在线观看和分享娱乐使他们增加了与世界的联系。本次调查由爱德曼国际公关和Matter委托Edelman Berland调查公司完成,已经进行了7年。

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分享娱乐体验的诉求真正是全球性的,爱德曼亚太区科技团队负责人 Sanjay Nair如是说。在中国,娱乐越来越多被地移动和多屏幕渠道所推动。可视娱乐打破障碍,增加了人们想要与他人分享内容和经历的热情,在中国,受访者认为在线视频是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

线上娱乐连接世界根据受访者回复,在线视频和社交媒体帮助创建了一个全球性连接。当被问到是否因为自己看到的内容而觉得与世界联系更紧密时,三分之二的受访者(x7%)表示认同。去年,受访者比上 一年(x3%)更加喜欢、更广泛地在线观看视频,在新兴市场中大多数受访者会观看和收听非母语类娱乐节目(这一数据在新兴市场为x0%,而在美国、英国和德国只有 41%)。

人们希望获得浸入式互动娱乐体验世界范围内,人们渴望有更多的方式参与娱乐,中国、巴西、印度、土耳其和韩国等新兴市场,引领着这个潮流。总体来看,70%的受访者通过同时使用不同设备以增强他们的娱乐体验。此外,新兴市场的受访者更倾向获取额外娱乐内容,例如:被删减的镜头、演员简历以及幕后花絮(这一数据在新兴市场为7x%,在美国、英国和德国为59%),还有实时与他们所观看的娱乐进行互动(新兴市场的数据为75%,在美国、英国和德国只有47%)。

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通过娱乐获取浸入式体验,爱德曼欧洲科技团队董事总经理乔恩哈格里夫(Jon Hargreaves)表示。发展中国家在引导打造顶尖内容的方式,建造基础设施以创造途径,让人们能随时、随地地进行互动。PSY的江南styl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社交媒体:既要个人化,更需娱乐性Matter,爱德曼体育、娱乐及活动营销机构,还调查了人们如何分享娱乐。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喜欢通过他们的社交网络分享娱乐细节。全球范围内,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倾向于分享娱乐信息的百分比与分享个人生活、分享关于朋友的百分比一样(7x%分享娱乐;75%分享个人生活;7x%分享关于朋友的内容)。这个趋势在新兴市场更加明显,在新兴市场,80%的受访者分享娱乐评论、娱乐观点以及娱乐推荐。

乐于分享积极的娱乐体验的人群是分享消极娱乐体验人群的5倍(全球20%的人们用社交媒体去分享快乐/满足,而仅仅有4%的人警告他人不要去看)。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娱乐消费时,品牌与专家的影响力相同:5x%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根据品牌或他们喜欢的产品的推荐来消费娱乐,与根据专家正面评价来消费娱乐的百分比相同。

第8篇

以PAPI酱为代表的网红们,发迹于一个短、平、快的新媒体时代,就好像以前人们谈论凤姐时,称其为“网络红人”,而不是“网红”。现在,网红早已不是一种身份之外的标签符号,它已成为一种职业本身,不少网红的变现方式,正是出席各类讲座、论坛,或开办培训班,为那些想红的男男女女面授机宜。除此之外,主要还是引流量做微电商,或植入广告,这套商业手法,也被命名为“网红经济”。

网红式营销,能成为一种经济形态,前提是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发展,让去中心化成为可能。这跟以往粉丝的取得必须依靠传统的平台不同,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在社交媒体上注册一个账号,用时髦的话讲,就可能将ID打造成一个大写的IP。所以,网红的崛起,从阶层流动的角度讲是件大好事。实际上,在不少短视频平台上,我看到过许多农村网红的例子,他们用恶搞换取网络注意力,虽然没走到变现这一步,但是可观的粉丝基数为变现提供了可能。

这里面有没有泡沫?当然有。微信公众号动辄估值数千万,网红的身家这两年也一路水涨船高,二者变现的瓶颈一直都成问题,即使国外也是这样。这其实并不难解释,在工业时代乃至web2.0时代,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较长周期的成长过程。因为网络的特性,网红经济实际上把传统产业需要好多年才能发育成熟的时间进程,压缩在短短两年里了。所以,PAPI酱融资成功,才会被视作网红界的标杆性事件,因为在此之前,所谓网红经济,更多只是赚流量卖商品,没有跳出传统的销售范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产品化的。即便是PAPI酱,未来能否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专业化的产品包装,形成独立的品牌IP,现在也难料。

第9篇

如果用一个例子来概括新闻媒体面临的困境,那么这个例子比较恰当:谷歌。谷歌公司长期在搜索广告领域占有统治地位,如今已经涉及到其它的数字广告市场。2012年,通过公司并购,谷歌又变成了最大的互联网页面展示广告商和移动广告的新成员。

如果这还不够,那么这个搜索巨人还变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移动领域的舞者。到2012年第三季度,基于谷歌安卓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已经占到了全球平板电脑总量的41%,而在两年前,这一数字还不到1%。

新闻媒体日渐依赖于谷歌和其它一些强大的技术公司所提供的工具和平台,来到达媒体的受众。传统的新闻媒体也越来越容易受到技术公司所带来的技术改变的伤害。例如互联网技术正向移动领域转型,使得新闻行业变成了运作起来更加奢侈的竞技场,但是这种技术给新闻业带来的新的收入,却远无法弥补其增加的成本消耗。

对于多数传统媒体来说,目前来自互联网的广告收入仅相当于曾经的印刷或电视广告的很小一部分;而其移动终端广告,又仅相当于其互联网广告收入的一小部分。目前,一些媒体的移动终端应用软件(APP)已经开始发展成为媒体订阅收入的一个新来源,这些订户在某种意义上也相当于付费受众,但这部分收入也很小。

新闻的受众

对传统的新闻行业来说,仍有坚守希望的一个迹象是:美国的受众仍旧习惯选择他们所熟知的传统报纸、电视台和有线频道。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有较高声誉的强大的品牌媒体仍旧很重要。但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想面对财务强大和技术精通双重挑战,以维持这些传统品牌的力量,任重道远。

2012年,大约39%的受访者在受访前日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终端获取了新闻(而上一次在2010年进行同样调查时,这一数字为34%);当把其它在线和数字新闻来源计算在内时,每天从一种或几种数字媒体上获取新闻的受访者比例上升到50%,仅次于电视新闻(电视新闻包括有线、地方和广播网电视新闻),但是高于印刷版报纸(29%)和广播(33%)。更进一步的突破在于,调查显示19%的受访者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16%通过电子邮件,而8%的受访者说他们听了“播客”。那些30岁以下的年轻人,正在集体脱离传统的媒体系统。

手 机

手机用户的迅速增长是驱动新闻向数字转向的重要因素。实际上,设备数量的激增正在催生一个新的多媒体新闻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者会通过不同的终端和传统新闻来源的组合来获取新闻。如今31%的美国成年人拥有一台平板电脑,几乎是2011年5月时比率的三倍。能够上网的智能手机更是广泛普及:45%的美国成年人拥有一台智能手机,而2011年5月这一比例为35%。

移动终端用户的增长对新闻行业来说,仿佛是个利好消息,因为获取新闻是这些终端最受人们欢迎的功能,使得美国人能在他们需要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获取新闻。

根据皮尤调查中心和经济学人集团的联合调查,足有64%的平板电脑拥有者认为他们每周都会通过平板电脑获取新闻,37%的人每天都会这样做。这一数据与智能手机的拥有者非常类似,62%的智能手机拥有者每周都会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新闻,而36%的人每天都会这样。

对于很多出版物来说,这种趋势正在迅速将读者的天平转到移动终端那边。

多数移动终端的新闻消费者不会像掰玉米的狗熊那样,用另一种新闻平台替换目前使用的平台,他们如今消费的新闻比先前更多。54%的平板电脑新闻消费者,会同时使用智能手机获取新闻;77%的平板电脑新闻消费者还同时通过桌面或笔记本电脑获取新闻;而仍有50%的平板电脑使用者,还通过印刷媒体获取新闻;约1/4的人会使用所有四种平台获取新闻。与之类似,大约3/4的智能手机使用者说他们同时通过笔记本电脑或桌面电脑获取新闻。

31%的平板电脑新闻用户认为自从使用平板电脑以来,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来阅读新闻;43%的人认为这些设备正在增加他们消费新闻的数量。这种效应在年龄较大的移动新闻用户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在65岁以上拥有平板电脑的人群中,有61%的人认为平板电脑增加了他们的新闻消费。当然这可以理解,传统上,年龄较大的成年人比年轻人更加注重新闻消费。所以,投资购买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更容易成为从多平台上获取新闻的新闻爱好者。

受教育程度也起作用:在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平板电脑用户群体中,49%的人认为使用平板电脑后,他们的新闻消费增加了;而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群体中只有36%的人这样认为。

这对传统的新闻组织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他们如今已经有了更多的机会到达受众,但是他们需要更多的资源,以便在各平台之间传送内容。

第二屏现象

移动终端也在通过逐渐出现的所谓“第二屏现象”改变着新闻生态环境。这种现象是指,受众在登录互联网的同时,也在收看电视。这种现象在现场直播的新闻节目中变得很流行,比如美国总统大选的辩论、选举夜。

奥巴马与罗姆尼进行第二轮总统辩论的时候,56%的公众观看了辩论,其中有11%的人是“双屏”受众,他们同时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和电视,跟踪辩论现场。而在大选夜,美国有27%的人同时通过互联网和电视观看了这一结果。

现场直播新闻事件中的双屏现象,对于新闻组织来说有很大的可供挖掘的潜力,这提供了一个机会,即对观众想要在线交流的需求施加影响,并且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受众在屏幕上看到的内容中来。比如2012年选战中,雅虎和美国广播公司就增加了在其网站上的访谈节目。

研究发现,人们习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使用第二屏。接近一半(46%)的人认为他们将会使用第二屏来追随广播媒体;接近40%的人会使用第二屏来对听到的内容进行事实检索,或是追踪政治报道的公众反应。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分享也很重要:32%的人承认在观看辩论的时候,他们会监测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不断强调其在新闻生态系统中角色的重要性,使自己成为内容传播和吸引新闻受众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受众如今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交媒体消费更多的新闻。2012年皮尤调查中心的一份报告发现,19%的美国人在受访前日通过社交网络看到了新闻或是新闻标题,是2010年这一数字的两倍。这一比率变化不仅存在于年轻人中。在18~24岁的受访者中,有34%的人说他们在受访前一天通过社交网络看了新闻;而30~39岁的人中,这一比例为30%。

调查发现,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正在推动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47%的智能手机用户说他们“常常”或“定期”通过社交网络获取新闻。美国主要的新闻网站如今平均从脸书获得9%的流量,这一数字是15个月前的两倍。然而,这一比例仍旧远低于从搜索引擎来的23%的流量比例。

在美国拥有1.67亿活动用户的脸书仍旧是分享新闻的最大的社交媒体网站。推特在全美拥有5900万用户。无论是脸书还是推特,在过去两年中都迈出了与传统新闻单位合作的一步,开设了华盛顿邮报、雅虎新闻等一系列的媒体公众账号。

数字经济:正在加剧的挑战

读者和广告客户纵身跃入移动终端时代,而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来说,前景依旧很难。在过去的15年里,传统新闻组织被迫用印刷媒体的“大票子”去换数字媒体的“小钢镚”,导致来自印刷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收入蒸发速度远远超过其数字版收入的增加。

“我们在重新平衡公司方面面临的很多挑战,”纽约时报首席信息官马克·佛朗斯说,“如何减少印刷成本的消耗,以便有更多的钱去投入数字媒体的增长,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同时,很多新闻媒体在由苹果、亚马逊、谷歌、脸书等统治的数字市场上仍旧只是一个小角色,还有一系列其它的技术巨人在财务上更加强大,同时在技术上也更加强大。即使收入曲线变得暗淡,传统的新闻组织仍旧没有多少选择,他们只能把有限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汹涌的数字浪潮中,因为他们的读者正在使用数字和移动平台。

“随着新的技术平台,通过优秀的使用体验到达了关键的群体,我们则想要到达我们的读者想要去的地方,但是你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做到完美,”《纽约客》的数字副总编帕米拉·麦卡在接受皮尤调查中心的访问时说。在很多新闻组织的典型的模式里,这家杂志首先将精力集中于针对iPad和iPhone的APP应用软件上。然而2013年是安卓系统大发展的年份。

数字广告市场

对于新闻行业来说,问题不在于数字广告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因为这一领域的广告市场增长率远高于其它的广告市场。全美总的数字广告额(包括手机)在2012年达到了37.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7%.

数字广告于2011年第一次超过了报纸广告的总量,如今占到了全美广告总额的23%。目前网络广告额仅次于电视广告,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到2016年,在全美广告市场总额中将占约29%。

在数字领域内,手机广告也增长迅猛。移动广告在2012年增长了80%。手机广告如今达到26亿美元的广告额,约占数字广告总额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