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11:15:56
导语:在儿童康复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164-2
1997年5月,上海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并推广孤残儿童的康复,残疾儿童的康复关键在于早期干预,而早期干预既可以以家庭为基础,因此寻找适合孤残儿童的家庭康复护理,值得进行研究。我们选择2001年9月我院家庭寄养儿童122例,进行3年的研究和追踪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22例,其中男72例,女50例,1~3岁52例,3~6岁30例,6岁以上40例。残疾情况,脑瘫,50例,弱智,30例,癫痫,18例,唇腭裂,13例,正常,12例。
1.2方法
1.2.1家庭康复前准备首先由我院康复医师对每个寄养到家庭的孤残儿童进行详细的评估,确立康复目标,制定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案。其次选择寄养家庭,要求寄养家庭住房宽敞,经济条件中等以上,家庭气氛和睦,寄养家长身体健康,富有责任心,爱心,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最后根据家庭状况和寄养儿童进行合理配对。家庭训练人员由家长担任,分为主训练员和次训练员,主训练员由寄养母亲或主要领养人员担任,对其进行数次操作前培训,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担任训练工作。次训练员由家庭其他人员担任。
1.2.2家庭康复方法由我院康复师根据每个孩子的残疾程度制定康复计划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二”的训练为主,大的方面和正常儿童一样,如小于3月的儿童以抚摩、触觉、视听训练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规律训练,主要有正确的抱姿、卧姿、抬头、翻身、坐位、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的训练,同时还兼有精细动作、自理、语言、智力、行为、社交、游戏等的训练。年龄大于3个月的孩子保证每日进行空气浴和日光浴,每天有时间与家庭正常儿童交流并鼓励家庭带儿童到公园、动物园、菜市场、商店等进行实地训练。不同残疾的儿童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如脑瘫儿童每日进行牵伸、按摩、学习基本动作模式等。家长在实际的操作期间如有疑难问题,院康复医师可随时到家庭进行实地指导,真正的将院内康复和家庭训练有效的结合起来。
2评定
2.1程度分级评定及疗效评定由康复医师对每个患儿进行康复后的ADL评定,计算有效值[4]。ADL评定表50项,满100分。
2.2程度分级评定标准(1、轻度:ADL评分降低35%以下);(2、中度:ADL评分降低35%~50%);(3、重度:ADL评分降低50%以上)。
3结果分析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疗效经过3年时间的康复训练,总有效率97.5%,其中显效93例(77%),有效26(23.8%)。
4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福利事业的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孤残儿童照料新概念正在形成并达成共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儿童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家庭寄养是促进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条好途径。而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优点有:(1)儿童对寄养父母易产生亲和力,依恋感,对寄养家庭环境比较熟悉,易建立交流、合作的态度;(2)寄养父母或主领养人已进行数次操作前培训,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康复技能与护理技能;(3)训练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灵活,强调全方位的安全护理和全面康复,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4)费用低;(5)覆盖面广。研究表明,要使孤残儿童全方位的发展,家庭寄养是提高儿童照料水平的重要模式,使其改善各方面的活动功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达到生活自理,以至将来能从事一定的工作,回归于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干预; 支气管肺炎; 小儿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28-02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 无论是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在我国支气管肺炎占儿科住院患者的24.5%~65.2%[1]。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儿的早期康复非常重要。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对5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治2013年01月―2013年09月我院住院的支气管肺炎患儿112例,均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有咳嗽及咽部痰鸣、气急,两肺可闻及中小湿鸣音,胸片均示有支气管肺炎表现。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2.07±1.79)岁,病程(3.52±1.34)d;对照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2.11±1.82)岁,病程(3.58±1.42)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口服化痰药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雾化吸入、引流以及胸背部叩击振动等护理干预方法。具体方法:(1)健康教育:以一对一面对面讲解、发放知识手册和观看录像等方式,向患儿家长介绍小儿肺炎的有关知识,如小儿肺炎病因、预防、病情观察、治疗及康复等知识,并进行用药指导如用药种类、作用、用药时间、药物反应及用药治疗的重要性。(2)雾化吸入:每天患儿进行超声雾化吸入8~12 h,每次15~20 min。在雾化液中加入氨溴索、普米克和万托林,使药物随着吸气吸入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减轻炎性反应,降低痰黏度,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肺通气,以利于痰液排出。对呼吸无力的患儿采取垫高床头30°,侧卧位,使膈肌下移,增大气体交换量,提高呼吸深度,以利于雾化滴在终末支气管沉降;腹胀患儿排除肠麻痹,给予胃肠减压后,行超声雾化吸入,以提高超声雾化效果。(3)翻身和引流:翻身和引流可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方向引流,分泌物多时根据病情2~4h翻身1次,左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右侧卧位,右侧分泌物多时采取左侧卧位,以利于肺扩张及分泌物引流,从而改善通气并能预防肺分泌物堆积,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4)胸背部叩击:在采取特殊的同时叩击胸背部,通过胸壁的震动,使小气道的分泌物松动脱落易于进入较大的气道。常用手指、手掌(使用手法没有“前胸”叩击部位)或叩击(胸外振荡器)器,在婴儿呼气时用腕部的力量轻叩,轻叩部位在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肩胛下左右等共8个部位。叩击频率为100~120次,每次叩击时提起2.5~5.0 cm,叩击时间为1~2 min,每个部位反复6次或7次,总共时间不超过10 min。叩击时应注意患儿呼吸、心率、皮肤及口唇是否青紫。(5)吸痰:在引流、叩背和超声雾化后及时吸痰。先清理口鼻内的分泌物,再将吸痰管插入气管预定部位,稍退0.5~1.0 cm,游离导管尖部以免损伤气道黏膜,从深部左右轻轻旋转,向上提拉。每次吸痰的压力为100mmHg,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动作要轻巧,防止损伤黏膜,观察呼吸、面色和痰液黏液等情况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干预后患儿咳嗽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气促消失及肺部音消失时间。于护理干预7天后对肺炎患儿行胸部X光片检查,并与入院时胸片相比较,将胸片改善情况分为4级[3]:无改变:炎症未吸收;稍改变:炎症稍吸收阴影稍缩小;明显改变:炎症明显吸收,阴影明显缩小;阴影基本消失:炎症基本吸收消失。明显改变和阴影基本消失视为总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处理,P
2 结果
关键词: 康复护理干预 脑瘫患儿 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78-01
伴随最近几年围生医学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重症监护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窒息儿与早产儿存活率,危重病儿成功抢救效率都呈递出累年上涨趋势,同一时间脑瘫患儿数量不断增加。提升脑瘫患儿生活能力及日常运动功能,逐渐变成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争相研究的话题[1]。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光靠康复师是远远不够,本院目前在做的就是把康复融入到生活护理,由康复师评估,制订计划,培训照料者康复技能,由照料者与康复师共同完成康复训练,将康复贯穿于整个护理中,不仅提高康复普及率,而且保持了康复的连续牲,自本院结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以后,已取得显著效果,现把有关情况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脑瘫患儿180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病患。脑瘫患儿里男92例,女88例,年龄一个月至九岁,平均年龄(2.3±1.4)岁。两组病患无论性别,年龄与患病情况等方面都不具备差异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90例病患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90例病患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方法,主要举措是把康复融入到生活护理,即由康复师评估,制订康复计划,对照料者进行康复技能培训指导,由照料者与康复师共同完成康复训练,将康复融入到日常生活护理中。实验组具体护理措施为:首先,心理康复。脑瘫患儿基于肢体运动的障碍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对待该类患儿,要语气柔和,态度和蔼,多与患儿及照料者沟通交流,在短期内消除康复师与患儿间陌生感。护理过程当中动作要轻柔并富有爱心,摒除患儿对于康复师及训练环境的恐惧感,改善其心理状况,提升患儿对护理操作与康复治疗的配合程度,提升患儿配合治疗积极性,康复人员和护理人员对病患采取心理疏导方法,尽量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2]。同一时间,对照料的护理员积极讲解脑瘫康复有关知识,提升其治疗自信心和对于脑瘫与脑瘫康复有关知识认知,教会护理员相关康复训练的技术,旨在将康复融入日常生活护理,提升患病儿童康复治疗的效果。其次,身体训练。照料者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基本坐,站,行走这些动作做康复训练,纠正异常姿势。再次,对电生理方法对病患肌肉,触觉与四肢这些感觉器官进行刺激。对患儿做生活自理能力相关训练。再对病患患侧予以按摩。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调研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利用X2卡方检验,检验结果用P表示,P
2 结果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FMA评分在护理前为(38.4±2.5)分,FMA评分在护理后为(49.8±2.7)分;ADL评分在护理前为(3.5±1.0)分,ADL评分在护理后为(7.1±1.6)分。实验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法,FMA评分在护理前为(41.3±3.4)分,FMA评分在护理后为(68.2±3.6)分;ADL评分在护理前为(4.0±1.2)分,ADL评分在护理后为(9.8±1.9)分。两组脑瘫患儿护理前的FMA评分和ADL评分,其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脑瘫患儿FMA评分和ADL评分都明显上升,并且实验组脑瘫患儿FMA评分和ADL评分比对照组明显要高,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疾病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威胁,最近几年重症监护相关技术连年提升,危重病儿成功抢救效率都呈递出累年上涨趋势,同一时间致使脑瘫患儿数量不断增加。现如今脑瘫患儿多数不可完全治愈,有研究资料表明,早期施以系统化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让脑瘫患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有效提升,提升患儿的生活自信心,同一时间能够大幅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3]。国内已经有研究表明,零到一岁是大脑发育最快,新陈代谢最旺盛时期,这时大脑代偿能力也最的,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比较强,在该阶段对于脑瘫患儿采取早期干预,能够促使临近的细胞代偿局部受损的细胞,促使脑功能有受损的新生儿通过护理干预能够实现最大自身潜能,有效降低其患病程度,提升患儿基本生活和运动的能力,进一步取得比较满足康复效果。本院在给脑瘫患儿开展护理干预的时候,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行早期干预康复护理。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组脑瘫患儿护理以后FMA评分和ADL评分都明显上升,并且实验组患儿护理以后FMA评分和ADL评分比对照组明显要高。
综上所述,对脑瘫患儿做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病儿童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恢复情况,应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段勤.综合护理干预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3:145-146.
关键词: 老年患者;康复;护理
老化是有机体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儿期,而后持续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时进展得较快,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据个体的功能差异而有所区别。老年人如果能重视对身体健康的管理,并给予身体应有的呵护,使身体对老化所造成的机能、心理、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具备最佳的适应状态,就能够健康、愉快地度过晚年。笔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10余年,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1 老年人康复护理的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对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当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的特点。
1.3 生理上的老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会因身体功能的低下,导致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无论是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健康维护、心理支持,还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等,都离不开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而老年人和儿童一样,比成年人更需要呵护。所以,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的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老年人康复护理目标
2.1 注重健康的维护,预防疾病和意外伤残的发生。
2.2 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2.3 配合治疗实施护理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
2.4 预防并发症,缩短病程,减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给予健康管理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老年人身心变化及其康复护理要点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需保持营养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足够的营养摄取,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预防疾病和残障的能力。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小儿脑性瘫痪;训练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35-02
小儿脑性瘫痪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1]。脑瘫患儿康复特别强调家庭康复护理,本文对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以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康复的促进作用。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个月~1岁,均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及分型。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年龄、性别、功能独立性测量(WeeFIM)评分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培训,并按要求在家中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对家长做口头指导,未做具体要求。
2 护理
2.1 观察组:为每位患儿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计划,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的集体和个别培训。集体培训以理论授课为主;个别培训以示范训练方法为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训练指导。
2.2 理念及原则:由于脑瘫患儿的问题是伴随终生的,所以应该教会患儿“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帮助自己”,训练过程中,要强调使患儿的性格得以发展,脑瘫患儿由于没有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的正常体验,因此除了体能上的障碍外,他们的性格也缺乏正常的发展,脑瘫患儿性格发展是可以通过他所处的环境和体验加以调整,如家长引导患儿进行主动活动,用有节律的数数、童谣、歌曲等将要做的活动融入自己的思想,引导患儿人格的正常发展[2]。
2.3 康复训练
2.3.1 肌力训练 对肌张力高的患儿,采用轻手法按摩,帮助四肢被动运动,改善其关节活动度,缓解肌紧张,利用水浴、沙疗刺激皮肤感觉末梢,改善其中枢协调障碍,对姿势异常患儿,按部位分别给予矫形训练,抑制异常冲动,促进正常运动模式,促使大脑建立正确信息感觉,对于肌力低下患儿也可采用局部穴位封闭治疗,高肌张力多伴有肌力低的情况,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应积极通过训练提升肌力,最终达到肌力与肌张力的平衡与协调,逐步形成正常的姿势和运动。
2.3.2 手功能训练 手的动作与大脑精细分工紧密联系,刺激手的皮肤感觉,练习手的抓握与手眼协调能力,通过游戏使患儿与护师互动,在快乐地嬉戏,抓握玩具中,增加手的使用频率与灵巧性。
2.4.3 运动的训练 帮助并指导家属学习使患儿抬头、翻身、坐、卧、爬行、膝立位及站立等运动的方法。
如抬头训练:将色彩鲜艳和会发声的玩具在患儿眼前晃动,以吸引他追视玩具,达到头向两侧转动的目的,在患儿俯卧时用玩具或唤他名字吸引他抬头。
翻身训练:先用棉垫、枕头等物帮患儿保持和习惯于侧卧姿势,再帮助患儿转动头部、移动臂、腿完成翻身动作,逐渐减少扶助至独立为止。
坐位训练:最初可扶持患儿两侧腋下或髋部,使成正确的坐姿,而后逐渐减少对他的扶持,在患儿座位前放些玩具供他玩耍,训练其独坐能力。
爬行训练:用双手控制患儿的髋部或踝部,帮他交替移动两腿,练习四肢。协调爬行动作,也可用皮球、电动玩具等采取游戏方法激发患儿爬行。
站立训练:扶住患儿腋下或握住其双手练习站立动作,让患儿学会背靠墙或前胸倚在椅子等家具上站立,以后逐渐减少对患儿的扶持,直至能独站为止。
行走训练:先让患儿学习站立位双手臂向前后摆动,后学习原地踏步并作双臂前后同向摆动以及左右臂向前后交互摆动。
2.3.4认知训练 引导患儿认识周围环境,知道大小是非观念,多接触不同物体,了解事物的特点和区别。妈妈或治疗师要永远记着宝宝是一个正常人,引导患儿用语言指导行动,有目的的去说、玩、训练,笑是最好的形体语言
3 结果
两组WeeFIM评分比较结果为观察组15例,3个月前评分46.46±12.14分, 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83.45±16.38分;对照组15例,3个月前评分45.32±11.35分, 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67.31±17.20分。可见两组3个月前WeeFIM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比较两组均有提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
4 结论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家庭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对脑瘫患儿家长的培训是正确规范实施康复护理的关键。将家庭康复护理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中,使训练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和有目的的生活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康复效果,明显促进了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康复护理;专业建设;残疾人;人口老龄化;康复治疗师
康复医学是继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之后又一新兴的医学分支,也是本世纪最有发展生机的学科。作为康复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康复,又以其成本低、覆盖面广等诸多优势,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康复形式。为此,我院2009年开始筹办此专业,经过两年来的筹办,我们对兴办这个专业的意义有了更深刻认识,更坚定了办好这个专业的决心和信心,对如何办好这个专业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将就康复护理专业发展前景、如何进一步搞好康复护理专业建设,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提出个人的一点拙见。
一、康复护理专业发展前景
康复护理CBR(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是相对于机构康复IBR(Institution-Based-Rehabilitation)而提出的,它与机构康复同属于现代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两种不同的康复形式。机构康复是以院所为基地的康复,由专业人员应用机构内拥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康复,如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独立的康复机构。但目前机构康复普遍存在着资源有限、费用较高、服务面小,仅能满足少数疑难、复杂病症患者的康复需求,而大多病、伤、残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康复。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1981 年提出了社区康复的新概念,即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损、残疾、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康复护理较之机构康复具有覆盖面广、成本低等诸多优势,是一种十分经济、有效的康复方式,特别值得发展中国家推广。康复护理的服务对象仍然是残疾人、老年病人以及存在功能障碍以致于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人。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各种类型的残疾人逾六千万,约占人口总数的5%,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各种因交通、意外事故致残和各种自然灾害受伤致残的人数将逐年增加。2000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2 亿,巳占人口总数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整体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以每年3% 的速度递增,形势十分严峻。有资料显示老年人口中约有50%需要得到康复医学服务。此外,由于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需要进行康复医疗的慢性病所致功能障碍者为数也不少,这就使我国的康复事业的任务变得愈加繁重。
面对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病、伤、残患者康复需求,对于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现代康复事业起步较晚的国家,确实构成了巨大压力。就目前而言,制约我国康复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康复医技人才匮乏。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已陆续在一些医学院校增开了康复医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康复医师,此后也陆续增开了大专层次康复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康复治疗师,但培养的数量也极为有限。目前我国现有康复医学方面的医技人员大约在8000一10000 名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的资料,康复医师需求量为 1/10万人口,物理治疗师为15/10 万人口,作业治疗师为8~10/10万人口。据此推算,我国康复医技人员总需求约为31.2万。其中,康复治疗师等技术人员约占96.15%,显然,现有的康复医技人员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二是康复机构严重不足。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
如何发展我国康复事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199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章第十四条指出: “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康复护理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因此,大力发展康复医学教育事业和积极推广社区康复是推动我国康复事业,解决大多数病、伤、残者康复需求的两项头等重要的大事。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院开辟了康复护理专业顺应了时展,其前景广阔。目前医学类和其它院校暂未直接开设社区康复专业,这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以积极务实的精神搞好社区康复专业建设应该成为我院教学工作的一件大事。社区康复专业开发和建设应该成为我院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二、康复护理专业办学思想
康复护理是一项全新的康复形式,康复护理专业也同样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康复护理专业办学思想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康复需求。为此,要办好康复护理专业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康复护理的性质和工作原则;明确医学在康复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我国传统康复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为依托,以实用技能和技术为主导的办学思想。
l、康复护理的性质和工作原则
康复护理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据国外统计,机构康复人均费用为100 美元,仅覆盖了20% 的康复对象,而康复护理人均费用仅9 美元,却覆盖了80%康复对象。据国内资料统计,以脑瘫儿童为例,到康复机构训练,三个月为一个疗程,费用近万元。而康复护理服务可以就地进行,甚至可以在家庭中开展训练,不受疗程限制,且经济投入数百元就可以满足训练设备的要求。因此,在康复护理实践过程中应始终遵循:(1)社会化的工作原则;(2)以康复护理为本的原则;(3)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 (4)因地制宜和技术实用的原则。康复护理专业教学实践也应按照这些原则,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好教学,培养学生适应于开展康复护理服务的工作能力。#p#分页标题#e#
2、医学在社区康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时展,现代医学的模式巳从单纯的生物学向生物- 心理- 社会学模式转变,现代康复医学也同样进行这样的转变。尽管康复医学涉及到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但是医学仍然是康复事业中起主导作用的学科。目前,我国正规康复医学机构对于病、伤、残患者的康复已不仅仅限于生理上康复,也同样注重精神、心理、语言、教育和职业康复。通过功能训练,选择适当支具、助听、助行器具,使病、伤、残患者生活能够部分或全部自理:通过心理治疗与辅导,消除病、伤、残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使他们振作精神,面对人生;通过对残疾人兴趣爱好了解,进行智力及职业能力评定并结合其自身条件,对其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提出建议。
康复护理肩负着机构康复的后续任务,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帮助病、伤、残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和心理康复,为病、伤、残患者进一步实现教育、职业和社会康复创造条件,但并不要求康复护理工作者直接成为教育康复的实施者、职业康复的培训者和社会康复的组织者。康复护理工作者除了承担医学康复任务之外,还肩负着利用资源,协调力量,在残疾人潜在功能得到最大恢复后,帮助残疾人进行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进而达到回归社会,全面康复。明确了康复护理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以及康复护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后,对我们办好康复护理专业意义十分重大。它可以使我们明确康复护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应以医学康复技能培养为主,同时兼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与辅导和社会工作的能力。
3、坚持以传统康复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为依托,以实用技能和技术为主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引进了现代康复医学,推动了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便我国康复事业耳目一新。但是,现代康复医学的全面实施需要有一定条件和经济基础,并且,现代康复医学也不是万能的法宝,仍然有许多康复问题不能解决。而我国传统康复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中,许多技术至今仍被世界公认为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并且,传统康复技术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操作简单、对人无损害等诸多优点。因此,要发展我国康复事业,就必须把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有机结合,走一条有中国特色地康复事业发展之路。社区康复作为培养基层康复护理技术人才的专业,在重视传统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的同时,更应突出传统康复技术的学习与技能训练,用简捷、有效、实用、低成本的康复技术为社区病、伤、残患者服务。
三、康复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按照上述办学指导思想,将极大地拓展康复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康复护理专业是一个技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每一项技能学习和技术训练,都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空间。笔者认为社区康复专业至少可在下列领域谋求到就业空间。
1、康复治疗师
我院将康复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理者,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但是康复治疗师的从业岗位也有层次之分,同样是康复治疗师,可以在不同等级医院的康复医学科或康复医院(中心)工作,也可以在社区工作。能否进入正规医疗机构,不在于医疗机构的“门槛”高,而在于康复治疗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笔者最近调查了湘潭市数家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发现它们有较高层次的专业康复医师,但康复治疗师几乎都是由有多年护理经验的护士转岗培训而成,极少有较高层次专修康复治疗的康复治疗师。这就暗示我们即使是正规的康复机构,其康复治疗师也同样人才匮乏。在这种康复技术人才现状下,我院若能把握好机遇,提升办学层次,相信我们不仅能守住康复护理阵地,而且也能够挺进正规的康复医学机构。
2、社区康复的护理者
社区不乏行政康复、护理人才,但缺乏既懂康复又会护理的人才。本专业的学生掌握了较扎实的康复护理理论与技术,又熟知护理工作,且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社会工作技巧,应该说,他们是最理想的社区康复护理者。
3、未来的医学社会工作者(简称“医学社工”)
医学社工是我国一项尚待开发的就业岗位,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职业将逐渐得到社会重视和认可。本专业的学生既有较扎实的医学知识,又有较丰富的社会学知识,他们完全能够成为合格的医学社工。他们可以到医院、老年人服务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谋求到发展空间,成为联系医院、老年服务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与患者及其家属、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机构的纽带与桥梁。
4、保健按摩师
本专业的学生接受了较扎实的传统医学技能学习与训练。同时,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还有意识地融入了一些头面部按摩、护理、足浴、医疗体操等技能学习,仅凭他们手中掌握的这些知识和技能,完全可以在未来社会中从事休闲保健按摩、足浴、美容、健身等工作,成为社会需求量极大的保健按摩师。
5、老年人服务工作者
本专业的学生掌握了老年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知识与技能,了解老年人心理,又富有民政院校学生所特有的爱心,他们是一支不可多得的高素质老年人服务生力军。他们可以在社区、在民政福利机构、在老年人护理服务机构找到自己的岗位。随着我国加入WTO,利用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低成本、高素质的优势,完全可以把他们推向全球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老年人服务国际人才市场,成为全球共享的资源。
四、康复护理专业建设的设想
鉴于目前国内康复医学任务繁重、培养滞后、人才匮乏和康复事业急待快速发展的局面,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多层次、多渠道加速康复技术人员培养的对策。其主要途径有:1、鼓励中等卫校开办康复专业学历教育,目前已有广州、湖北咸宁等20 余所卫校开办了康复技术专业。2、鼓励体育学校发展体育康复19 第2期保健专业。目前已有6 所体育教育机构开办了此专业,并诞生了我国第一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康复治疗师。3、创造条件,在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如华西医科大学等数所学校开办了大专层次的康复技术专业。4、加强康复医学继续教育,为在职医师和护士进行转岗培训,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全面掌握治疗技术。#p#分页标题#e#
我们选准了专业,但并不等于办好了专业。面对着已经开始并即将形成的康复教育热大潮,我们必须把握机遇。笔者认为加快我院社区康复专业建设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l、借助医学院校的康复医学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本省的湘雅医学院康复医学资源十分丰富。借助于他们的师资力量和丰富康复医学实践经验提升我院办学水平,是一种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办法。初步尝试,巳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2、加快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两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已深感师资力量对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我们应在迸一步引进高素质教师的同时,加快在职教师的进修培养。
3、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突出本专业实用技能教学,必须加大投入。两年来我院加大了专业投入,办学条件已有明显改善,为了专业的发展,还必须增加投入。
4、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专业教学的大纲。专业教学大纲制订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计划的修改、完善。不仅要与康复医学专家探讨专业教学计划,而且也要与直接用人单位共同研究专业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真正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5、加快康复护理专业教材建设
康复护理专业是一类新型专业。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医学院校,还是非医学院校兴办的康复技术专业都普遍存在着教材建设滞后现象。替代教材不适用,某些课程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教材,因而造成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突出,难以保证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教学,将影响教学质量提高。为此,应加快康复护理专业教材建设。
6、加快实习基地建设
康复护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每一项康复技能都需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因此,必须加快实习基地建设。笔者认为康复护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应包括机构康复实习基地和康复护理实习基地。只有经过这两个实习基地训练的学生,才能既掌握较高层次的康复技能,又熟悉护理的实际工作,将对拓展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极为有益。
7 、加快图书资源的投入
我院学生都是经过全国高考而被录取的,各方面素质较高,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自学能力。大多数学生不满足课堂教学,常常需要阅读一些课外专业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因此,学院应加大专业图书资源的投入。
8、成立对外服务的康复护理中心,加快康复医学科学技术研究本专业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已成立了服务于学院社区的康复中心,限于场地和病人来源等多方面限制,该中心服务层次还有待提高。因此,迫切需要成立对外服务的社区康复中心,扩大病人来源,扩大服务面。为学生营造一个高层次的训练基地,也为专业教师开展康复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创造条件。
9、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笔者最近浏览有关网页,发现目前国内外康复医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十分活跃,而我院却较少参加。这对于提升一所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极为不利,必须尽快加以改善。康复护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又充满着激烈地竞争。如何把握机遇,提高专业办学的竞争力,需要我们不断研究这个专业,加快这个专业的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使这个专业从幼稚走向成熟,成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示范专业。
参考文献:
[1]陈仲武.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历程[J].新血管康复医疗杂志,2000,(4) .
[2]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M].1996.
【关键词】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测;康复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发病率为0.8%~1.2%[1], 手术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手段,术后施实有效地监测和康复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确保患儿医疗、护理安全,促进术后尽早康复,提高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率、保证患儿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文对郑州人民医院心脏外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治疗后监测及康复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心脏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为采用手术治疗患者,年龄为≤32个月,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最小的2个月(体重2 kg),最大的32个月,平均年龄(7.55±5.55)月,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2例,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室间隔缺损(VSD)23例,完全型大血管错位(TGA)+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3例,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高压(PH)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右室双出口(DORV)1例,法洛斯四联症(TOF)2例。
1.2 方法 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治疗。对术后患儿进行监测和康复护理,并分析总结。本组病例:血流降温至鼻炎温度28~33℃之间;体外循环时间47~242 min,平均127 min。呼吸机应用时间平均(87.6±52.4 )h。住心外ICU时间(7.2±4.6)d.
1.3 结果 本组病例中,45例治愈出院,2例出现并发症,经救治无效死亡。死亡病例中,1例复杂先心因出现急性心衰、肺水肿而死亡。1例并发低心排综合证,最后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经抢救无效死亡。
2 术后监测及康复护理
2.1 术后监测 ①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及其他病情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了解血容量、心功能、心包填塞等,有重要临床意义。③监测尿量:尿量是体外循环中组织灌注是否良好以及下腔静脉有无阻塞的一种敏感指标[2],患者术后保留尿管24~48 h,观察尿液颜色及量,按要求每小时记录尿量和出入液量。正常小儿每小时尿量1 ml/kg,尿少时应控制液体入量,积极处理;尿多时应监测电解质,防止低钾引起心律失常。④监测呼吸: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肺间质炎症时可出现细支气管阻塞、肺泡萎陷等[3],术后应加强呼吸监测,必要时给予气道湿化、吸痰、改善缺氧状况。病情稳定拔出器官插管后,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儿咳痰,给予雾化吸入,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加强肺叶气道扩张。⑤监测体温:对高热患儿每4 h监测一次体温,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对症处理。⑥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监测:坚持“三查七对”,并在注射器上标明药物的名称、浓度及配制时间,保证药物准确、匀速输入。⑦胸腔引流管及引流量监测:胸腔引流管一般30~60 min挤压一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阻塞引起心包填塞。若引流液量多,颜色鲜红,血压下降,应注意胸腔有无活动性出血,必要时开胸止血。
2.2 康复期心理护理 及时巡视,对患儿及家属讲述手术后注意事项,根据患儿接受程度,进行亲切的语言交流,使用肢体语言,如抚摸、轻拍、拥抱等与患儿进行交流,以取得其合作,顺利接受各项治疗,避免患儿因紧张、哭闹、诱发缺氧发作,发绀加重,呼吸急促而威胁患儿生命。对术后因疼痛、烦躁、哭闹不止、不配合的患儿要适当给予镇静剂。
2.3 康复期合适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仰卧位,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产生的一个危险因素,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易造成脱机困难,甚至死亡[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5°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术后根据病情给予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并每2 h更换一次,患者进食后应采取半卧位防止食物反流误吸[5]。
2.4 康复期饮食护理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多有胃肠功能紊乱,如胃肠道水肿、食欲缺乏,术后患儿清醒、拔除器官插管后4~6 h,可先少量饮水,观察有无呛咳、呕吐等情况.手术当天暂禁食,术后第一天病情稳定后可进食少量菜汤、牛奶,小婴儿可进食挤出的母乳。以后可给易消化流食,进食原则少量多餐,保质限量。根据输液量、尿量及中心静脉压控制进食和饮水量。长期用呼吸机者,如患儿胃肠功能尚可,可留置鼻胃管定时鼻饲牛奶或匀浆液。危重患儿,应兼顾患儿全身情况,胃肠内、外营养时滴速应根据病情严格控制,从少量开始逐步增加、分次给予并注意观察有无腹胀、腹泻等症状。新生儿及婴幼儿,应反复交代家属,不可让患儿暴饮暴食,要坚持少量多餐,循序渐进的原则。
2.5 术后并发症预防
2.5.1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术后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声音、体温等变化,尽量缩短低血压时间,以利于中枢神经系统恢复。
2.5.2 胃肠道并发症 术后患儿恶心、呕吐、可引起窒息,应在患儿未清醒前留置胃管,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2.5.3 循环系统并发症 术后24 h内,患儿心输出量处于最低水平,48 h后逐渐升至正常水平,术后要密切关注血流动力学变化,维持循环稳定,防止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危及生命。
2.5.4 术后体温失衡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由于术中机器转流、血流降温与复温、全麻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等原因,极易导致术后患儿体温不升、反跳性高热等体温异常。低体温患儿应调高室温、包裹小棉被。高热患儿,特别是39℃以上时,患儿基础代谢率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常是术后心动过速的原因,应及时给予物理和或药物降温,必要时给镇静剂。本组2例高热患儿经降温处理,效果满意,病情得到控制。
2.5.5 压疮预防 术后注意皮肤保护,观察四肢末梢温度。患儿床垫应柔软、平整、干燥,必要时可将患儿骨突出处如:足跟、肘部、枕部放置凹形垫上,防止压疮发生。
2.5.6 坠床意外损伤预防 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固定患儿肢体,观察约束带松紧程度并及时调整或加用床挡,预防患儿坠床至意外损伤。
3 出院康复指导
嘱患儿注意休息,防止暴饮暴食、过量饮水,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感冒,3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如患儿活动时有胸闷、气促、皮肤发绀症状应及时就诊。
4 小结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后,受血液分流、肺炎、发绀等影响,导致患儿存在广泛的营养不良,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患儿的康复[6],而目前公认手术治疗是患儿康复的最佳治疗方案,由于本组患儿年龄小,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手术相对较为复杂,患儿家属对手术是否成功、预后及康复,存在较多顾虑,甚至焦虑、恐惧,再加上术后存在多种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此,严密术后各项指标监测、安排适当的、心理疏导、合理饮食安排及最佳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心脏功能,有效地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成功率,提高患儿术后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 郝开颜.实施临床路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全科护理,2012,10(4):1092-1093.
[2] 蒋婉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肺高压危象的护理.护理与康复,2005,4(1):51-52.
[3] 冯丹、袁明、龙凌丽,等.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2):159-160.
[4] Rea-NetoA,youssefNC,TucheF,et al. Diagnosi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rit care, 2008,12(2):R56.
关键词 脑瘫患儿 观察 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它是未成熟大脑受损所至的一种状态,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伤残综合征,1998年我国进行了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调查1.86%,目前我国有0~6岁脑瘫患儿31万,每年递增4.6万[1]。近20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水平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产科和新生儿医疗保健有了极大发展,脑瘫的发病率却未见下降[2],所以脑瘫儿童的治疗及康复刻不容缓,还需要专业人员对脑瘫的病理、表现、评估、康复及治疗做更深的研究和探讨。
对脑瘫的认识
我国在1998年第一届全国脑瘫座谈会纪要中定义脑瘫为: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亦可是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造成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主要影响儿童的运动控制能力,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肌无力、随意运动不良、姿势控制障碍、反射异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听觉、语言、摄食等障碍。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有:围产期的并发症、感染特别是风疹病毒感染、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低体重、高胆红素性脑病等,其中以早产、低体重、窒息、核黄疸引起脑瘫最常见。
对2岁前脑瘫的观察
由于小儿在婴幼儿时期控制调节运动的功能及其他功能尚发育不成熟,有些 患儿在6个月内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但结合病史以及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问题,早期患儿的表现有:无原因的哭闹、睡眠少、易激惹,或者少活动、吸吮力差、反应差,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下列反应:①运动发育迟缓:很晚还不会翻身、不会坐、不会爬、不会站、不会走、不会抓握东西。②异常的运动和姿势只有一侧手持物,爬行时动作不对称或爬行时只有上肢交叉样动作,而下肢没有交叉动作被拖行,站立行走时呈剪刀样,尖足或四肢扭曲不协调,出现不自主动作,面部出现怪样表情。痉挛型的患儿双上肢经常屈曲状、双手紧握、双下肢呈伸展内收、足跖屈,肌张力低的患儿仰卧时呈蛙状等。③生长发育速度:身高、体重、头围等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正常儿童。④颜面及口腔异常脑瘫患儿因面部肌肉张力不平衡,常出现流口水、不自主的苦笑,还可能有咀嚼、吸吮、吞咽等进食、进水的功能障碍。⑤通过观察俯卧时是否抬头、转头、前臂支撑,仰卧时是否头能位于中线位,有无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表现,侧卧时有无双手互握的活动,坐位时观察孩子习惯性坐姿:是否有几种不同的坐姿或只是一种坐姿,四点位时是否可以在肘关节伸展时支撑、髋关节的控制能力,单腿跪位和双腿跪位时有否骨盆的倾斜、脊柱排列异常,站位时双肩及双侧髂前上棘是否水准,双上肢的姿势是否自然。
康复护理
使用正确的抱姿:面对面抱法,适用于上肢有一定的肌张力患儿(患儿将双手搂抱在抱者的颈后,抱者用双手抱住患儿的臀部,并使其双腿分开,置于抱者的胯部两侧);一手托头一手托臀法,适用于上肢无肌张力的患儿(抱者一手托住患儿的后头部,此手的前臂内侧托住患儿的背部,另一手托住患儿的臀部,并使患儿的双腿分开,置于抱者胯部的两侧);双手抱胸、腹法,适用于手足搐动的患儿,(抱者位于患儿的背部后,用双手从患儿的腋下插入至前方,然后用双手搂抱在患儿的胸腹部);双手抱膝法,有利于患儿头、躯干的伸展多用此法(抱者位于患儿的背部后,用双手从患儿的腋下插入至前方,将患儿的双手置于腹部使双膝与髂骨尽力成屈曲状态,然后用双手搂抱在患儿屈曲的小腿部)。
适宜的卧姿:侧卧位,有利于对抗全身伸肌痉挛或颈张反射作用从而改善全身痉挛状态;俯卧位,有利于患儿抬头功能的训练,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俯卧位(患儿俯卧在床面上,护士一手托起患儿的下颌使其头部抬起,另一手握住患儿的上肢前臂或肘部向前屈曲,然后在患儿的前胸下垫以10cm高的软枕或海绵垫支起上身)。
良好的睡姿:脑瘫患儿存在着不对称的颈肌紧张反射,容易使头偏向一侧而不能保持在中位,护理上要经常对睡姿给予调整,最好采取侧卧位[3],在睡眠时尽量将患儿双手合拢放于胸前,利于训练其双手趋近与人体的中心位,缩短两上肢间的距离,为以后进行持物、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打下基础。
饮食护理:脑瘫患儿一般都体重较低,饮食摄入存在一定障碍,护理时要注意调整稳定的坐姿(坐位困难的应用软枕等物支撑);头和手的位置(抬起头,使双手位于胸前处于合拢的位置);软瘫型的患儿,应抱起来进行喂食、喂水;进食、进水时避免情绪刺激或精力分散。
更衣护理:伸肌痉挛的患儿,在更衣前护士取坐位,将患儿俯卧于护士的大腿上,以利于矫正背部肌痉挛的程度,易于衣物穿脱;加强与穿脱衣物有关的体姿和肢体关节活动训练(如坐位、立位训练,骨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屈曲)。
安全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注意观察有无分泌物或残存食物的阻塞并及时清除,进食、进水不可过急,防止误吸而窒息;由于运动障碍造成步态异常,动作不协调易发生跌倒,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尽量不在坚硬或不平的地面上行走,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健康教育:加强对脑瘫患儿家长康复教育知识的宣教,正确对待脑瘫,既不能轻视也不能太消沉而丧失信心,脑瘫的治疗和康复是综合性的,不是用某一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专业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从而达到提高脑瘫患儿生活能力的目的。
讨 论
仔细观察,早期诊断:脑瘫最明显的特点是婴儿期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最理想的,但由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轻型的损害容易忽视,所以对轻型的可疑病例,更应密切跟踪观察。
早治疗,早康复:造成脑瘫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造成的损害也不是单一的,因此也不能用单一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脑瘫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干预,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问题采取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康复方法,制定终身计划[4]降低致残率,最大限度的减少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并逐渐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康复锻炼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24.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7.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81-02
小儿脑性瘫痪(Children cerebral palsy,CCP) 简称脑瘫,是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为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早期康复护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它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的生长发育,给患儿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将会严重影响患儿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由于儿童的运动发育是和脑发育同步的,因此,为了不错过发育的最佳时期,脑瘫康复特别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2011月至2012年7月在本科住院不同程度的CCP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在9个月~3岁,平均年龄一岁半。
1.2 实施、评估者:资料收集者、护理干预者、评估者均是医院的护理人员,都接受过正式培训。
1.3 方法:患儿入院后都有过度的紧张、焦虑、恐怖、忧郁等而引起了烦躁不安,抑郁甚至使病症加重,在由此基础上对患儿进行护理康复治疗。
2 护理康复治疗
2.1 按摩疗法: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免疫力低下,在对小儿进行按摩的时候手法应轻快柔和,刚柔相兼,一般是轻轻摩擦患儿双手,双足,及大小腿内侧皮肤。这样可以调和局部和整体的气血,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痉挛和关节变形。
2.2 穴位推拿法:使患儿双手置身体两侧,术者大拇指压患儿劳宫穴,食指压合谷穴。固定左侧上肢,使右上肢尽量缓慢伸展、上举过头顶后,再缓慢恢复原位固定。左侧上肢也同样缓慢伸展,上举过头顶后再恢复原状。如此反复40-60次。
2.3 药物治疗法:治疗脑瘫的药物包括构筑和修复脑组织(细胞)的药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供给脑组织修复再生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调节脑神经活动的药物;同时服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B族类等药物辅助治疗,改善肌张力,促进脑发育。
2.4 语言训练的护理:在进行语言训练时需用听,视,感觉,味觉等护理人员及父母多应该提供各种对语言和感觉有刺激性的东西。如利用一些图片、录音机、玩具等对患儿进行教、说、听训练,使脑瘫患儿在欢乐生活环境中得到充足的语言训练,以提高患儿语言发育的能力。
2.5 心理护理:了解患儿的基本病情变化,性格、爱好以及心理状况。在通过对患儿的日常接触了解病情,护士及家长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给予他们母亲般的,仔细观察每一名患儿的哭声,并在细微的心理变化中发现问题。护士在空闲时应与患儿多接触,给他们喂饭,讲故事,做游戏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小儿自制力欠缺,没有持久性和耐性,更多的是执拗性与冲动性,这样反而加重了他们的恐惧感和抗拒心理。因此,在对待每一名患儿时态度要和蔼可亲,主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心和爱心。在沟通方面,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与患儿进行交谈,交流时要耐心、细心、语调轻柔、语速放慢、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仔细倾听患儿说的每一句话,尽量解答患儿提出的问题。并且鼓励患儿多与他人交往,在生活上给予患儿极大的帮助,树立患儿的自信心,消除戒备心理。
2.6 饮食护理:脑瘫患儿多存在因吞咽功能和肌肉协调性存在着障碍障碍。因此,在母乳喂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发生呛奶,尤其纯人工喂养的患儿,要强调少量多次喂水,呛咳明显的患儿更应多注意。添加辅食要由稀到稠,由简单到复杂,一样到多样。喂养时应保持正确的坐姿,可借助坐姿椅固定患儿的躯干,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患儿发生肠道感染。
2.7 对家长的康复指导:对家长进行其康复教育相关的健康指导,多与其沟通,以增强家长的患儿康复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有明显焦虑的患儿,要进行心理辅导的治疗,给他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本组90例患儿中,经6个月至一年的随访,完全恢复20例;明显好转30例;基本好转36例;无改善4 例
3 讨论
3.1 小儿心理障碍:是以心为主导而引起的神经机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和认识的损害,并且在不良的环境和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出现的一些特殊表现,对小儿的康复有着严重的影响。
3.2 家庭教育缺陷:因患儿自身的缺陷从小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和袒护,或者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再加上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心理上比较敏感和脆弱,但自尊心比较强。一点挫折和委屈也受不了,别人稍有不顺从他的意愿大发脾气,哭闹不止。
3.3 过重的心理负担:社会上对脑瘫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越来越多,使患儿紧张、焦虑、恐惧并且担心被人讥笑,感到处处低人一等。沉重的心里负担使患儿感到孤独、不幸、悲观,甚至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及羞耻感。
3.4 不良的社会环境:由于家长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遇到挫折时不能正确引导,往往误入歧途,心灰意冷。所以父母及周围人应给予脑瘫患儿更多的关心,树立信心,减少自卑感。因此,我们应及时消除社会不良环境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 魏国荣. 小儿脑瘫运动治疗过程中引导式教育的实施[J] 现代复,2001,5(5上):5-7
[2] 赵蒙,魏艳.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J] 现代康复,2001,5(3上):101
[3] 杨丽梅.脑性瘫痪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2,2:44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