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印刷职业技能培训

时间:2024-01-09 11:15:56

导语:在印刷职业技能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不断完善的产品线

以爱色丽颜色控制产品为基础,泛彩不断拓展印刷色彩相关领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率先在国内推广EFI+EPSON数字打样系统、国际印刷适性仪的顶尖品牌荷兰IGT、高端显示器软打样系统、专色油墨配色系统等系列印刷色彩相关解决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泛彩也成为印刷颜色控制和色彩管理解决方案的首选供应商。

技术领先

和材料销售不同,色彩相关解决方案对技术和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从一开始,泛彩就树立了“技术为先”的思想,不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也不计较成本为技术人员提供各种专业培训。泛彩先后多次选派优秀技术人员远赴荷兰、比利时、德国(FOGRA)、新加坡等地接受世界先进印刷技术的培训,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保持技术领先。现在,泛彩拥有FOGRA认证的PSO专家、G7认证专家、IGT认证技术工程师、EPSON认证工程师等一流的技术和专家团队,并于2012年成立EPSON认证维修站。

以先进技术为依托,泛彩大力推广色彩管理技术培训,参与研发的《色彩管理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模块,通过了国家部级鉴定。

近年来,泛彩应邀参与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如《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制第六部分:柔性版印刷》国家标准、《数字印刷纸张印刷适性和检验方法》国家标准、《纸和纸板印刷适性测试方法》系列行业标准等。

标准化:集色彩管理应用之大成

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发展,色彩管理技术已经包括了印前、印刷的整个过程。但是,由于不少印刷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在很多中小企业,色彩管理技术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就使印刷标准化提上了大家的议事日程。泛彩非常清楚这个现实,并于2011年远赴德国FOGRA,学习并考取了国内首家FOGRA认证的“标准胶印生产流程”(PSO)合作伙伴。 2012年,又派专业技术人员去香港,考取了G7认证专家资格。如此,泛彩创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色彩管理和印刷标准化专家团队。到目前为止,泛彩的专业团队先后服务了包括上海当纳利(G7认证)在内的众多知名印刷和包装企业的标准化项目,这些实践又极大地丰富了专家团队的知识和经验。

印刷技能竞赛:为行业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有技能竞赛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竞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和参与。中国作为世界印刷大国,也将于今年派出选手参加7月份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第42届世界技能竞赛印刷项目的决赛。

作为世界竞赛必须的一项重要内容,使用印刷模拟系统进行故障排除占据了不小的分量。泛彩作为国家印刷技能竞赛辅导专家组成员,义务承担了这个部分的学员辅导工作。泛彩正在努力,为中国的选手争取在世界技能竞赛的舞台上取得好的成绩而贡献一份力量。

真正全面的解决方案

印刷是一个既综合又分散的行业,同样是在印刷行业,一家胶印厂的厂长,很可能对于另一家柔印厂的产品或者技术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还有凹印、凸印、网印。如果是从产品上来看,你肯定不能要求印刷书刊的技术人员去解决标签印刷的问题,也不用说其他诸如IC卡印刷、薄膜印刷、线路板印刷等等。

泛彩是从胶印开始的,对胶印了解和研究得比较多,这方面的经验也比较丰富。但事实上,除了胶印,泛彩早在5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涉足柔印、凹印、凸印等众多的印刷领域,服务过的客户群体也多种多样,几乎涵盖各种产品、在各种材料上的印刷。这为泛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来解决不同产品、不同印刷方式所面临的颜色和色彩管理问题。

第2篇

根据全国2011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信息产业人力资源保障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10〕33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为充分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11〕4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短期技能培训监督管理的意见》渝办发〔2011〕6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发挥培训促就业功能。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县“四轮驱动”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着眼市场需求,以促进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整合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惠农工程、依托企业、县职教中心和部门培训机构,暖冬工程、岗前培训、提升培训、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中职培训等培训项目。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目标,提高培训质量。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集中实施。每年初,1.统一规划。由县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人力资源开发办)根据培训需求情况制定培训计划,集中组织实施。市上下达的各项培训项目计全部纳入由县人力资源开发办集中实施的培训计划。培训过程中,划。建立各部门统筹协调、上下职能对口、部门相互配合、高效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

市场运作。县财政统筹使用市级下达的培训专项资金和本级财政投入的培训资金。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2.政府投入。实行公示制度和招投标制度,实行市场化运作,确保培训信息、培训机构认定、培训补贴拨付等操作过程公开透明运行。

注重实效。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3.强化管理。完善各项培训制度。建立培训补贴与培训任务、鉴定结果、就业效果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按绩效兑现职业培训补贴。明确补贴用制度管“事”按程序做“事”确保培训效果和资金使用安全。资金拨付、培训过程监管等重点环节的操作程序。

二、培训重点及目标任务

(一)培训项目

1.企业新吸纳农民工岗前培训、雨露计划培训、惠农工程培训、暖冬工程培训、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2.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

3.对农林牧副渔业农民及涉农企业工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

5.新生代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6.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

7.农村45岁至65岁为重点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

8.中职在册在校学生中职教育。

(二)培训重点

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一是积极探索县职教中心为市信息大力开展重点产业用工订单培训、就业困难群体定向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农村45岁至65岁人员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对输送学生到市内信息产业企业正式就业的给予定向就业补贴。从2011年起,产业和县园区企业服务的合作模式。县职教中心的二、三年级学生原则上只能在市信息产业企业或县努力把县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市重点产业预备制培训基地、信息产业培训基地和培训鉴定公共实训基地。二是根据不同就业困难群体,园区企业开展教学实践或顶岗实习。结合免费对其进行技能培训,重点产业用工需求。着力提高就业率。重点开展对高校毕业生、登记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移民、城乡退役士兵免费定向就业培开展岗前培训,训。三是根据不同企业需求。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四是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水平的要求,积极开展企业在岗职开展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工的技能提升培训。五是重点围绕微型企业和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提高创业成功率。六是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建立农村适用技术专家库,各乡镇组依托12个片区学校和38个乡镇小学,织农村45岁至65岁有劳动能力人员。重点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助推农户增收致富。

(三)培训任务

全县每年完成各类培训2.5万人次以上,十二五”期间。力争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就业创业者至少获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新生代劳动力掌握一项初级以上职业技能,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目标。业职工普遍提高一个技能等级。

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5万人2011年完成岗前培训、提升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雨露计划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惠农工程培训、暖冬工程培训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劳动预备制培训1000人,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1400人。中职教育5000人。

(四)培训方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采取县人力资源开发办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各相关部门对口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全程监督指导的培训模式。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主,灵活运按照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需求,用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系统培训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取得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为标准,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加强鉴定。

(一)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切实加强县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改进鉴定方式,创新鉴定手段,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学校和企业各工种职工、各技能等级的技能鉴定工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核发的规范化管理,作体系。全面推动县职教中心落实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加强考评员、质量督导员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评价

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者,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检验培训成果的主要方式。培训结业时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相结合,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积极开展企业内部职业技能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员工培训考核、定岗、薪酬确定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全市乃至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加快建立职业技能竞赛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打造“酉州师傅”和“酉州技工”劳务品牌,推动职业培训质量稳步提

高。

四、加快培训信息平台建设。

(一)加强职业培训信息化管理

实现职业培训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信息平台功能涵盖职业培训工作各个方面,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包括培训机构、培训项目管理、学员信息管理、教学以及已享受补贴人员信息数据库和培训资源数据库。提供与职业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组织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师资管理、线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多个功能模块。以完善信息录入、资料保管、数据统计、管理分析等功能。及培训机构信息和培训项目查询。

(二)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培训教师每年在职培训累计不得少于80学时。积极鼓励技师、高级技师以及高级工程师担任专(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建设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完善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选择适收集、公布培训信息,合自身需要的职业培训。各乡镇要及时了解、掌握培训需求。积极动员组织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协助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指导。促进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就业。

五、强化资金保障。

(一)资金保障

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整合市级下达的培训专项资金和本级财政投入资金。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要安排资金,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技能鉴定题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库开发、职业技能竞赛、评选表彰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县依法征收培训费用,人民政府将按照“统一征收、专户管理、统筹使用”原则。统筹用于职工教育培训。每年初,县财政局和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共同拟定培训项目资金整合方案各培训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县人民政府审定的培训项目资金整合方案加大向上争资力度。从2011年起,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县财政每年筹集不低于4000万元培训资金,专项用于职确保完成培训目标。业技能培训工作。

(二)补贴标准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岗前培训、提升培训按照600元/人给予补贴,阳光工程培训按照100元/人—3200元/人给予补贴。雨露计划按照400元/月·人给予补贴,惠民工程按照暖冬工程培训按照300元/人给予补贴,430元/人给予补贴。就业再就业培训按照600元/人给予补贴(就业前360元/人给予培训,6个月内就业的再按照240元/人给予补贴)农村劳动预备制培训按照1100元/人—1400元/人给予补贴,适用技术培训按照100元/人给予补贴。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按照创业成功的1000元/人给予补贴、未创业成功的按照600元/人给予补贴。中职教育的补助标准按照中职教育的具体政策执行。

下岗失业人员给予全额补贴。对参对参加初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相应职业(工种)鉴定收费标准一次性给予80%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加紧缺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合格经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定培训鉴定补贴。每年相关部门培训项目补贴资金有调整的按最新标准执行。

(三)补贴资金拨付办法及资金渠道

实行直补劳动者、直补企业和培训机构相结合的补贴方式。

按照培训对象10元/人·天给予生活费补助,培训补助资金的分配方式:一是为期3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县职教中心和企业联合在企业开展的培训。培训期间按照200元/人的按照30元/人·天(时间35天)标准补助培训机构用于教师报酬、教学资料、鉴定费用等相关支出。对县职教中心单独开展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标准给予企业水、电、耗材补助。对培训结束取得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并经企业录用上岗的按照500元/人补助给培训机构(含住宿费、教师报酬对培训对象按照10元/人·天给予生活费补助。教学资料、水、电、培训耗材、鉴定费用等)对未就业的按照300元/人补助给培训机构。

二是岗前培训参照县职教中心和企业联合在企业开展的劳动预备制培训补助标准和补助资金分配方式执行。

三是为期1个月的企业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按照400元/人补助企业(主要用于水、电、教师报酬、场地、学员生活补助)200元/人补助培训机构(主要用于培训资料印刷、资料录入归档等)对企业在岗工人是城镇居民的其技能提升培训补助标准和补助办法参照在岗农民工提升培训执行。

给12个片区学校和38个小学按照每开展一期培训给予500元的场地、水电费补助,四是为期2天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其他资金由县人力资源开发办用于专家报酬、资料费、误工补贴等。

五是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资金分配方式按照培训项目的政策规定执行。

按照该项目的具体规定执行。六是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由部门牵头开展的单项培训。

七是中职教育的资金分配按照中职教育的具体政策执行。

由培训机构(部门)申请,培训资金拨付程序及资金渠道:一是上级安排的专项培训经费、就业再就业培训资金、中职教育补助资金。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审查财政部门复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二是本级安排的培训资金,并签署意见。由培训机构(部门)申请,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审查财政部门复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由职业培训单位申请,对于提升培训中培训对象是城镇居民的培训资金从本级安排的资金中解决)三是职业培训单位组织的非税收入。县财政按程序拨付,报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备案。

六、强化领导。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既是阶段性的攻坚任务,培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又是动态发展的长期性工作。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培训对于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助强化责任意识,推农户万元增收的重要作用。积极协调配合,认真抓好落实。

(二)强化责任,加强领导。

由县人力资源开发办主任任组长,成立县人力资源开发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县扶贫办、教委、城乡建委、农委、畜牧局、民宗委、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县人力资源开发办牵头,税局、宣传部、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会同县人力社保局、扶贫办、农委、教委、城下达培训计划,乡建委、民宗委、畜牧局、财政局等部门制定职业培训政策。确定培训机构,制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落实培训补贴及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并抓紧开展对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全程监管培训。县发展改革委、人力社保局要将职业培训分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县地税局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工作。县委宣传部要加大对职业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以及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方面好的做法和显著成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根据有关规定,效进行宣传。积极为参加培训的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县人力社对口搞好培训项目的争资立项、统计上报和评估审计工作。保局、扶贫办、农委、畜牧局、教委、城乡建委、民宗委等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

第3篇

一、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城镇累计净增就业1963人,已完成全年任务的8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00%,其中就业困难对象3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310%,免费职业介绍1679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10%,小额担保贷款推荐成功4户,金额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33%,劳务输出总量1759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7%,当年新增4517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66%,城乡职业技能培训2118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3%。

(二)加强日常工作管理

1、及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2、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一是根据“四有六到位”的要求和我区的特点,积极开展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劳务输出工作,规范了各所站工作方法、工作流程,二是为进一步提高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我局于开办全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班,重点讲解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部新法律,《城镇居民医保实施细则?ぷ魃性诮兄校焉蟛?6户,审查合格15户,限期整改1户,劳动合同鉴证326份,办理社会保险156人。

二是认真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今年以来共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28件,已结案17件。

(七)加强对区劳动保障系统计生与流动就业人口管理,对计划生育实行目标考核。

二、积极实施劳动保障民生工程

(一)开展城镇居民医保宣传和参保登记工作

我局采用各种有效方式,积极做好工作。,我局把各乡镇失地转城人员列为此次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重点人群,以各劳动保障事务所站为平台,在人员密集地区进行经常性、普遍性的宣传;第二,积极与区教育局协调,做好在校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宣传工作,提高参保积极性;第三,我局会同淮滨街道,调查了解因家庭生活困难,有意向参保而无钱缴费的城镇低保户73人,需要参保资金14454元,正向区政府积极争取补助资金,使他们能够顺利参保。截止至9月底,我区已参保登记4175人,完成今年任务的139%,其中社区居民参保登记1127人,在校生参保登记3048人。

(二)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费发放及时

我局自2009年元月份,按月对享受生活费人员的生存状况和参加社保情况进行审核,并通过银行,对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费实行了按月社会化发放,1-10月份共发放生活费738人次139942元。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面加强再就业园区建设和管理

目前,*再就业园区一期工程已建成四幢厂房,建筑面积约11400平方米;水、电、路、电信等基础设施也陆续建成,完成投资1500万元。目前1#、2#、7#、8#厂房已分别租赁给“蚌埠市利特尔装饰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市江淮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天林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和“格锐叉车属具有限公司”。这几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500万元,预计2009年销售收入均超过1000万元,可安置下岗工人、退伍军人和失地农民60余人。此外,新招商入驻的“蚌埠市永平丝印材料器材设备厂”和“易斯贝能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办理注册手续,预计两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达500万元,可安置下岗工人、退伍军人和失地农民40余人。

(二)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2.08万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9万余人)日益增多,他们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乏非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就业竞争力较差,迫切需要技能培训;而我区境内的蚌埠市工业园区和商贸物流园区入驻的近百家企业,也迫切需要招收大量的熟练技工,这一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我区日显突出,鉴于此,为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有效促进其转移就业,我局年初即积极筹建*区技能培训学校,并于今年3月经市局验收批准成立,开设了维修电工、焊工机械加工、种植养殖、缝纫、玻璃制造、印刷、礼仪等十个专业,面向我区广大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目前已培训学员2118人,其中种(养)植培训178人、餐饮培训150人、计算机操作培训503人、缝纫培训450人,焊工培训50人、粮油食品加工培训50人、劳动预备制培训707人。

(三)做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摸底调查工作

为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切实推进我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我局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多措并举,并积极配合区建委、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做好征地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调查及审批工作。自XX年年7月1日至今,我区已经审批的被征土地有2557.1655亩,其中耕地1267.116亩;涉及小蚌埠、吴小街两乡镇所辖的9个行政村、3288户11545人,符合参保条件有5266人,其中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1283人(以上数据不包括XX年年7月1日之前被征土地的农民)。涉及被征地农民参保资金共计5055.36万元,其中我区应预留土地补偿金的70%为872.0935万元和提高的征地补偿费为1689.4881万元,两项资金共计2561.5815万元,不足部分由区政府兜底。截至目前,应领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的有1283人,每年需要支出123.168万元。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街居平台建设及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尽管各乡镇(街道)根据区政府《关于建立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通知》(淮政办[xx]24号)文件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工作站,事务所平台建设现已较规范,工作进展正常有序,但各乡镇领导对事务所和工作站的工作指导和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平台建设仍显滞后,尤其乡镇的社区平台仍未达到“四有六到位”的要求,社区工作也未正常开展。二是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职业技能培训软硬件设施仍显滞后

对于繁重的培训任务(除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外,全区每年新成长劳动力近XX人)而言,我区职业技能培训软硬件设施日显滞后,急需区政府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以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任重道远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这样一件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推行起来远非想象之中那么容易,其中群众的思想顾虑、有关政策的缺陷及资金的筹措等问题恐将影响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行,并为日后的上访和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1、此次出台的《被征地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针对同为被征地的农民却实行区别对待,XX年7月1日征地前后缴费和待遇均有所不同(7月1号之前的被征地农民参保,与之后的参保农民不同,他们必须按年龄补缴4800、6400、8000、9600元四个标准的费用,才能领取每月80元的基本养老金),我区失地农民的土地大都为XX年年7月1日以前被征用,这部分失地农民对《被征地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意见很大,可能将会形成一些不稳定因素。2、此次实行的“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政策,其发放的养老金难以对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养老提供充实的保障,因而其吸引力不足。3、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尚未设立,财政资金缺口较大且未到位。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将带来极大的不稳定隐患,也将给征地拆迁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新晨

五、2009年工作计划

1、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尤其是乡镇、社区平台建设力度,主要领导亲自抓,真正做到“四有六到位”,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地做事、有制度理事;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落实到位。在下半年,依托劳动保障各级平台,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全年市区级目标顺利完成。

2、加强实施劳动保障民生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我局“完善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和“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两项保障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继续做好再就业园区建设和管理工作

4、督促区政府抓紧设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现在正在对涉及征地拆迁的乡镇进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登记工作,符合条件人员(男60岁女55岁)将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

第4篇

[摘 要] 阐述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服务于医药行业的必要性。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依托行业优势,紧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重点打造CNKI职业技能资源在线平台、《化学文摘》特色文献馆、中草药实用手册全文数据库和“专业馆、课程馆、考证馆”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特色馆藏资源服务医药行业的水平。

[关键词] 医药行业;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62

[中图分类号] G250;G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33- 03

1 引 言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与网络信息等文献资源,为师生教学科研、实验实训,为行业技能鉴定、继教培训提供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作为文献信息中心与图书情报中心,图书馆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行业企业培训鉴定的服务平台,更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深度对接行业、产业、企业的重要保障[1 ]。

当今时代是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泛在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师生和行业企业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广泛迫切,伴随着3G、4G、云技术、大数据理念、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已衍变为集纸质图书、文献数据、特色资源库和职教特色服务为一体的数字资源中枢和网络服务平台[2 ]。作为湖南省唯一一所专门从事药品(食品)生产、质控、经管、服务及监督全产业链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高职院校,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依托行业优势,紧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重点打造特色馆藏资源,进一步提升信息资源服务医药行业的水平。

2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中规定:“图书馆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及馆藏基础和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建设,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B续性,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高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搭建多样化学习平台,开放教育资源。”根据《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建设指南》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依托本地区和学校特色学科专业或专题资源优势,结合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根据教学科研的需求和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专题特色资源建设。长期积累以形成专题特色文献资源优势。”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与保障,特色资源建设是图书馆面向学校、行业、企业信息服务的重点,也是体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之一。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为行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馆藏文献资源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在经费缺乏、人才偏少、馆藏规模小、技术手段和服务管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建设“专而精”的特色馆藏已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首选。其次,学科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尤其是为重点、品牌、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提供完备的文献信息服务,凸显学科专业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再者,高职院校依托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可以更好地保护优势资源和发扬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文献资源保障[3 ]。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显得尤为关键、迫切。

3 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服务于医药行业的必要性

民以食为天、药以安为先、安以质为重、质以人为本。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事关药品质量安全,药品质量安全更关系着国民健康、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医药行业作为民生行业,素有“黄金行业”之称,是典型高产出、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十大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湖南省“十三五”时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大重点产业、长株潭核心产业之一[4 ]。

随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有教师、学生及行政人员等校内用户,同时又有了与高职院校合作的行业企业员工以及社区居民等校外用户[5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一所依托医药行业的高职院校,在培养行业急需、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院图书馆更是教师学生读者和行业企业员工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继教培训的重要阵地及服务平台。因此,建设好服务于医药行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不仅能够为社会、为行业、为学校培养药学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更为产学研结合、校企对接融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这对于拓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内涵和职能,提升面向医药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校企深度偶联与战略融合的共享服务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服务于医药行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内容

4.1 CNKI职业技能资源在线平台

CNKI职业技能资源在线平台大规模集成、整合了职业技能教育资源,包含国家职业标准网络出版总库、职业技能培训视频资源库、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数据库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试题库。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依托该平台,在湖南省药学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广泛共享这四大资源库[6 ]。图书馆业务馆员为每位学员注册、开通该平台的登录账号,学科馆员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按照平台中的国家职业标准与技能培训大纲,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详细方案,将各工种(岗位)的鉴定要素与执业药师的培训要点融入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并利用该平台的教材、视频、试题等资源指导学员开展网络在线培训,这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式极大激发了学员兴趣,培训效果显著提高。

4.2 《化学文摘》特色文献馆

《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CA)创刊于1907年,由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社编辑出版,早期出版印刷型,自1987年起开始出版光盘数据库。CA报道了来自150多个国家用56种文字出版的16000多种期刊、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图书、专利等文献。CA以收录化学化工文献为主,兼有生物、医学、药学等内容,每年报道的文献量约有50万篇。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为进一步推进特色馆藏资源建设,2013年从湖南医药化工研究所全套引进CA这一医药化工领域的权威文献,包括1907年~2001年的印刷版和2002年~2012年的光盘版,倾力打造“CA特色文献馆”,并以此为平台,契合药品制造与管理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我馆学科馆员为我院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读者全程提供CA的查询、检索、链接和获取服务,进一步加强了我馆特色资源与医药行业企业的融合共享。

4.3 中草药实用手册全文数据库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中药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的特色品牌专业,2016年我院学生在全国和湖南省两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比赛中实现三连冠,以此为契机,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全新引入的“中草药实用手册全文数据库”构建起专业化学习平台,业务馆员为我院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读者注册并开通数据库的访问账户,学科馆员依托“中草药实用手册全文数据库”,针对中药性状鉴别、中药真伪鉴别、中药调剂和中药炮制四个竞赛项目,利用该数据库中的图片、案例、辑要、通则等为技能大赛指导老师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即时的备赛复习资源。同时,该数据库也为我省一些中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生a企业、科技公司、研究院所在校企融通、院校合作中提供了对接共享的特色资源平台。

4.4 “专业馆、课程馆、考证馆”服务平台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为我院能打造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紧密、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专业和专业群,构建一个适应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专业课程新体系,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推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图书馆魅力搭建“专业馆、课程馆、考证馆”服务平台。“专业馆”为我院药学、中药、药品经营与管理及食品营养与检测4大特色专业专属打造;“课程馆”为我院药物制剂技术、中药鉴定技术、医药市场营销及营养配餐理论与设计等12门精品课程量身定制;“考证馆”为我院师生读者和行业企业员工通过执业药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中药调剂员、食品检验工和医疗器械购销员等16项职业准入考试创新构建。我馆学科馆员全程提供三馆服务平台的引导、推荐、筛选和咨询服务,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系列优质职教特色资源高效、精准、实时地服务于医药行业、产业、企业。

5 结 语

“服务行业、对接产业、校企合作、产教融通”发展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理念。特色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服务于医药行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应紧抓时机、因地制宜、注重内涵,直接瞄准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彰显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异于普通高校图书馆的独特定位和鲜明特色,完成历史赋予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于行业产业的职责重任与光荣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1]潘伟男,邓水秀,舒展.导入6S管理理念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优质服务平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8):165-168.

[2]潘伟男,邓水秀,舒展.慕课――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服务的新支点[J].情报探索,2015(3):118-120.

[3]殷新叶.专业群视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5):38-40.

[4]潘伟男,邓水秀,吕毅,等.药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5):49-51.

[5]毕惠芳,陶姝成,董梅.面向产学研结合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研究[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5(2):10-13.

[6]潘伟男,邓水秀,舒展,等.CNKI职业技能资源在线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15, 29(9):51-52.

[收稿日期]2017-02-07

第5篇

11月29日,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辖区内的北京隆昌伟业印刷有限公司装订车间内举行了“金盏地区手拉手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基地揭牌仪式。来自该乡的王春刚、吴万方等29名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和肢残人欣喜地找到了能够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他们和已在该厂就业的杨玉林等6名残疾人一道,将共同接受科学系统的职业康复培训,使他们能够走出封闭的家庭并融入社会。从而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食其力的梦想。

(艾诚)

山东济南市市中区六里山街道

山东通达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向六里山街道残联捐赠了1.5万元爱心款,用于开展六里山地区残疾人事业。对于捐助资金的使用,街道残联成立了“一平”博爱工作站,并成立工作站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为: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负责制定实施救助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筹措救助资金,协调救助事务,审核和认定救助对象,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开拓地区残疾人事业,不断完善六里山地区残联专项救助活动长效管理机制,让救助工作落到实处,积极为辖区残疾人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

(王莹)

浙江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

北街道残联组织街道团委、民政及助残志愿者王小花、林金玲等,把一车棉被、毛衣、棉裤等御寒物资和热水瓶、香皂等生活日用品及2000元慰问金送到了贫特困残疾人郦玉姐等5户残疾人家庭。此次送温暖献爱心的物资及慰问金全部来自志愿者捐献及“爱心超市”里的库存物资。助残志愿者王小花一人捐献的棉被、毛毯、棉袄及现金就将近3000元。(王梅芳)

山东广饶县西刘桥乡

“小小庭院四四方,纺织养殖天天忙,一年收入好几千,残疾人能写致富章。”这是山东省广饶县西刘桥乡残疾人发展庭院经济的真实写照,庭院经济已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西刘桥乡残联结合“科普助残进万家”活动的开展,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信息指导等形式鼓励广大残疾人大力发展手工纺织、养蝎、养鸭等多种形式的庭院经济,帮助他们增收致富。(刘光)

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

积极配合做好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坚持做到“三个到位,四个统一”。 “三个到位”:一是职责分工到位。镇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残联及其他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工作职责;二是政策落实到位。确定危房改造对象,制定危房改造项目计划及减免规划费、设计费、当年农业税、特产税等优惠政策;三是配套资金到位。及时建立了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专户,实现为每户残疾人贫困户补助1.6万元. “四个统一”:一是统一招标,对施工单位进行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二是统一设计;三是统一建房标准,根据资助对象家庭人口确定建房标准,并严格按照抗震房屋进行施工;四是统一购置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切实保证施工质量。二六工镇16户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已完工并交付使用。

(马伟)

内蒙古扎赉特旗二龙山乡

二龙山乡残联创建以来,一直注重助残平台的建设,残疾人工作拿到了政府工作议事日程,为全面开展残疾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建设了一支高素质队伍,同时做了残疾人人口普查、基本情况网络化等大量工作,组建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志愿者服务队,为残疾人打造出最好的服务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龙山乡有各类残疾人705人。在“助残平台”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注下,有28人次得到过救治,残疾人就业、残疾儿童教育、扶贫、维权等工作备受重视,我们正在努力打造助残平台,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的。(转自中国残联网站)

第6篇

(据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6日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文化经济职业岗位培训新项目,包括职业艺术品评估师、职业艺术品鉴定师、职业艺术品包装师、职业艺术品拍卖师等。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宣和(北京)技术培训中心合作,从国内甄选数十名有理论、重实践的专家和教师编写了从岗位操作技能实际出发的相关教材。目前首批国家认证的培训教师班已经结业,职业艺术品鉴定师、职业艺术品拍卖师等培训课程将随之启动。

职业培训序幕拉开,从知名拍卖师“再回炉”说起

文・图/本刊记者 马继东

一个多月前,香港举办的亚洲国际艺术及古董展(AIAA)上,与其他参展的拍卖行相比,法国巴黎拍卖行PIASA的展位显得有些特别:除了例常的预展精品与图片资料外,展位正中显赫的位置,则隆重推介了他们的职业鉴定师(Expert Thierry Portier)。前来参观的客人,三三两两,分别针对展品或是拍卖图录中的一些鉴定细节问题向该鉴定师咨询。对于同期出现在AIAA的很多内地拍卖公司而言,“PIASA模式”或许还有些陌生。但是在法国,鉴定师这一职业却早已享有广泛且良好的社会声誉,他们往往身出名门望族,甚至几代人从事同一职业;他们独立于拍卖行,出具的鉴定结论具有法律依据。这一高端职业所带来的高收益毋庸置疑,当然,还有与之伴随的高风险。

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程材篇》有云:“夫论善谋材,施用累能,期于有益。”在中国,刚刚起步十余年的艺术品市场,也正试图朝职业化道路迈出第一步。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今年4月份启动文化经济职业岗位培训新项目之后,社会舆论哗然,对于大多数经历过艺术品拍卖市场打假、权威专家信任危机等风波的国内藏家来说,职业艺术品评估师、职业艺术品鉴定师、职业艺术品包装师、职业艺术品拍卖师……这些近乎时尚的新名词,倘若说接受,即便要完全理解也实非易事。

于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就有充足的理由放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这一职业培训新项目的第一期培训班上,究竟什么样的师资、什么样的学员、接受什么样的课程、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在第一期的职业培训学员名单里,记者发现了这几个人的名字:左安平、贺立彬、马翰松、林争平、赵慧五位内地艺术品拍卖场上的活跃分子,他们的身份都是拍卖师,之前均获得过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授予的拍卖师资格,并执槌于京广沪各大艺术品拍卖行,业内资历颇深,亦是国内众多中小艺术品拍卖行高薪垂涎的重要人选。

五位知名拍卖师不约而同地选择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首期文化经济职业岗位培训班,嗅觉敏锐的他们,无疑很看重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前景,对于未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而言,那将是有力的支撑。左安平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已经拍卖过很多场次,具备了一定的从业经验,但是,对于主导会场技法、临场应变能力、拍卖师文明用语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左安平还表示,他参加培训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通过学习交流,为拍卖界更好地服务。同样觉得受益匪浅的拍卖师还有马翰松,他认为这是一次艺术专业性很强的拍卖师培训,教学有针对性,并不牵涉资产拍卖等内容;很多业内同行在一起,互相沟通、学习、促进,收获很多。谈到国内艺术品行业的职业岗位培训前景,马翰松相信,职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随着师资力量的加强、学员水准的提升,未来的内地市场中,一定会出现一批高素质的艺术品职业人士,他们也必将是维护与净化这一市场的重要构成。

文化经济职业岗位培训前景如何?

文/本刊记者 李红娟

编者按:我国文化经济职业起步较晚,艺术品市场却很活跃。目前,我国拥有约5000家文博单位,与艺术品相关的画廊、文化公司、拍卖公司、典当公司、文物保管运输公司等各类从业人员约300万人,但多年来一直处于“有岗无职”即无职业资格证书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为推动艺术品市场健康、规范、科学、有序地发展,规范艺术品经纪行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宣和(北京)技术培训中心共同举办文化经济职业岗位培训项目。这项职业培训的前景如何?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此项目负责人之一刘小伟先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培训处处长姚春生先生及相关领域的专家。

文化经济职业培训的初衷

没等记者提问,刘小伟先生好像已经洞悉了记者的疑问,开场白就谈到关于“有岗无职”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宣和联合启动这个文化经济培训项目,大多是老岗位,新职业。老岗位是因为早在宋元明清时已有古玩、书画行业,新职业是目前这个行业是有岗无职的状态。这一职业通常有两种认证方式:一种是行业认证,另一种是国家认证。往往是行业做在前,国家根据这个市场需求,在行业的基础上培育这个市场,过去没有这个行业,国家根据教育发展战略,逐步进行职业培训,并有计划地让从业人员拥有上岗证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带头对艺术品行业进行规范、引导,是目前市场最迫切的需要,宣和文化经济职业培训项目包括职业艺术品评估师、职业艺术品鉴定师、职业艺术品包装师、职业艺术品拍卖师、职业翠玉评估师、职业翠玉鉴定师和职业艺术品经纪人,简称“6+1人才培训计划”。宣和接触了北大、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很多高等院校,他们都在开设教育艺术管理、市场学等专业。这些都是在很好地为艺术服务,但是学生毕业之后,往往只有毕业证书,上岗证书的普及使得人们认识到这种方式上岗的迫切性。学生毕业后立刻进入社会,专业知识已经很系统化,加上目前社会艺术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如果他们有了国家认证的上岗证书,持这个证理论上就可以上岗,而且上岗证书是职业的凭证。

上岗证书的含金量能有多少?这也是很多业界人士关注的话题。刘小伟先生谈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行培训并颁发上岗证书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考虑到“6+1项目”的推广肯定有个过程,尤其现在证书是满天飞,处于有价无市的状况,如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强制执行肯定是行不通的,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过程,所以这次文化经济职业培训应该有个过渡期,这需要专业教材、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各地职业培训的发展以及高校的联合,当这些条件成熟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这次培训项目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中国的艺术品非常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地上地下、包括国内海外,艺术是全人类的财富,我们需要有一批专业的队伍来保护、鉴定、整理、统合艺术资源,以后还会开设艺术品修复师培训项目,达到“7+1”。据了解,全国修复人才大约有500多人,但是各大博物馆亟需修复的艺术品有数以千计、数以万计,国家急需文物修复方面的人才培训,文物古玩艺术品的鉴定培训长期以来都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进行,或者单位培养的小作坊式妨碍了艺术品修复市场的发展,造成鉴定人才匮乏,甚至中青年人才开始出现断档的局面。

我们的文化产业亟待开发。因此当国家文化部开始设立相应的立法,且要求文化经济职业培训参与立法的工作,说明肯定了这次培训项目的实施。在国外一般都是文化产业和新兴高科技产业并驾齐驱,尤其是欧洲、美国文化产业一直遥遥领先,中国这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更应当引起重视,文化产业更应当走在世界的前列。

为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今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刘小伟谈到,艺术品是文化遗产的精华,是文化遗产的点睛之笔,如意大利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等。我们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考虑,保护珍贵的艺术,应该把文化经济培训这个项目建设起来,通过国家、民间以及社会的力量来培训人才,把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国家对艺术品应当建立国家级艺术精品档案库,如戏剧就有专门的戏剧网档案,而称得上是国宝级的当代甚至古代的艺术品却没有建立系统的档案,一些博物馆受环境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艺术品保护不力,如大部分高水平的艺术品就因为保护不当或者陈压箱底而不为人所知。而国外艺术品都有自己的档案库,通过网上或其他方式查询,均能找出他们所有的资料。

中国的艺术品消费缺乏保护,像艺术品这样特殊性的商品,使得买了假东西的消费者没地方说理,拍卖公司不管真假,藏家买几百元的东西,真假不会太大,但是如果买的是上百万、千万元的,则难以承受,刘小伟先生曾经见过一个藏家花几千万元买的一屋子元青花,经鉴定都是赝品,这位藏家最后怒砸全部藏品。这样伤害藏家的事不止一件。中国虽有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很多商品的消费者权益都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高档的艺术品消费却没有任何措施,现在很多行业打假都很有力度,然而艺术品打假的力量却很薄弱,通过文化经济职业培训,希望在艺术品行业建立规范的艺术品消费权益。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文化经济培训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其与国际接轨。为了诚信,国际上设立有专门的鉴定拍卖会,并且发掘艺术品各个门类,然而国内现在还有很多艺术门类的商业价值尚未开发,如版画和摄影作品,美国摄影作品一件卖到20多万元,而中国的优秀摄影家的作品却无市场,甚至任意被侵权,国外版画艺术价格直逼油画市场,在国际上几百万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国内版画最高的只卖到11万元之多,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我们应当开发这些领域和国际接轨。

文化经济职业培训的措施

刘小伟先生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展的文化经济职业培训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因为艺术品鉴定和评估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活到老,学到老”。对一个人来说,从最初的入门一直到成为专家,都有需要完善的过程,就是再有经验的老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这个职业资格培训,从任何角度来说,学习这短短的几天肯定是不够的,目的是希望建立能够使学员长期学习、加强修养和互动的过程。

当然文化经济培训中心这几天的培训不是最终目的,短期的封闭式培训后,给所有的学员建立网上艺术品评估学习系统,学员在结束培训后,在网上继续学习和实践,培训中心会定期邀请学员在北京或其他地区学习。如学瓷器的可以到景德镇或各大窑口参观学习,我们也要用现代科技手段给学员授课,如考古手段、科技手段等。甚至将来我们会建立评估事务所,建立自己的基地,并开设各种讲座,配备有专修电教室,一周一次到两次授课,全是聘请一流的国外国内顶级专家讲课,以此增加艺术修养,形成师生互动的过程,并组织各个门类的国内国外研讨会,增加学员之间的知识,协助建立精品档案库,并希望学员参加这项工作,接触社会的艺术品评估活动。如把齐白石历年来参加拍卖的作品建立档案进行鉴定,并把结果在网上公布,全过程透明化,在网上进行全社会的监督,假设全国各地有500个成员,每次抽取10个进行分组鉴定,到各个博物馆进行评估,如去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进行鉴定,我们最终的愿望是让学员进入这个门槛后不愿离开,大家互为师傅,互为学员,而且我们还要进行教材的编写,不断地编辑、出版、印刷专家讲座和优秀教材,通过短期封闭培训,长期的网上互动交流,避免文化经济职业培训的学员成为只拥有证书却没有能力的恶性循环。

在培训上还要细分化,艺术品鉴定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里面容纳了很多门类,以往的一些培训班大多采用囫囵吞枣一锅煮的策略,但是实践证明培养全才型的鉴定师显然是不实际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将根据学员的喜好进行细分,每个学员将专攻一个方向。

文化经济职业培训的门槛有无限制?这是业界人士关心的问题。刘小伟谈到,前面提过艺术品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没有长期的实践经验是无法深入学习的,所以我们需要设立门槛。由故宫的专家授课。要想从事艺术品鉴定工作,培训人员的确要越过许多门槛,此次培训就将分为助理师、师级和高级师三个级别,而每一个级别都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参加助理师培训的学员必须在这个行业里有至少两年的工作经验或者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并且助理师还没有资格单独“鉴宝”。而参加中级师培训的学员则必须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且是单位的骨干,同时还要持有艺术品拍卖公司、文物商店等机构的推荐信。

设置门槛并不是要把很多人拒之门外,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要严格地规范这个市场,培养行业的领军人物。当然任何工作的推广都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学员也许考试应试能力好,但缺乏实践经验,而有些恰恰相反,引导我们的学员学理论并进入市场,看看目前艺术品市场谁作假,又是如何作假,如何辨假是我们的愿望。

当然随着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我们有专业教师讲原理,将来还要建立数学模式。现在市场有很多指数,如雅昌、中艺从某一个角度指出,但都是不全面的,有各种缺陷,我们通过培训以此来纠正这些问题。

这个事业仍然很艰巨,虽然我们的构想看起来是扎实的,但是无法避免在各个阶段可能面对的困难,这是个新职业,正处在发展中,我们需要各界及专家的支持与帮助。

为什么选择宣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什么要启动文化经济职业这一新兴职业培训?为什么会把培训授予宣和,宣和的优势体现在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证书含金量有多少?经济文化培训项目对拍卖市场有无规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一步走访了负责文化经济培训项目的劳动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培训处处长姚春生先生。

姚处长讲到,文化经济培训职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做这个职业培训是用来规范目前混乱的艺术品市场,引领这个市场健康发展的行为,最终目的是职业技能开发,在引领、规范后,来培育开发这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完成这个全过程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鉴定,形成专业的师资队伍,专业的培训教材、专业的教学考核以及实操考核的方法。文化经济职业培训在确立之后,组织了大量的艺术品行业的专家,进行认证、研讨,应该说这一职业从设立到现在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行业内的认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这一系列的培训项目是带有实验、示范性质,所以不能代表正规的职业。目前这种培训项目的出现是通过实验、示范,当这个项目成熟后才能成为国家正规职业,如果不成熟的话只能作为一种技能培训出现,而不是正规的职业,这是我们要澄清的事实。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使用就业培训中心这个牌子做这项工作,通过一系列考核,对于通过考核合格的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劳动者提高技能以后,劳动者从业人员、就业上岗的凭证,将来我们还要成立鉴定师培训职业后,作为职业鉴定的凭证,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发,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以此来规范这个行业的培育市场的发展。

这次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宣和做技术指导单位,主要是通过他们这个平台,聚集了一批国内行业的精英、领军人物来对这项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得到专业的指导。宣和的优势在于他们目前的师资力量,他们有一整套的专家队伍,聚集了一整套的专家班子。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仅仅培养几个专家,而应该是培养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专业的培训技能、专业知识,最重要是的规范这个领域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以此来规范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最终达到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职业技能培训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张证书能否得到业界承认,在于培训的质量,如果这个培训学员觉得学不到东西,能力没有提高,结果即使拿到证书,就算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证书,也不会有权威性,任何国家的培训都在于技能的提高,用培训的质量来赢得市场,赢得客户。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培训就是为了规范艺术品市场,在培训过程中,有艺术品评估、鉴定、拍卖师,目的是培养一批综合的知识、技能人员。众所周知,整个艺术品市场涵盖的内容太广,要求的专业程度非常高,恰恰劳动者没有这方面的技能,因此把希望寄托在专家身上,但是专家的说法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许多人对拍品的鉴定有质疑,如果大家通过这个培训从科学的标准、规范的思路,评估鉴定更科学一些,相对的这个市场会规范,从而上当受骗买赝品的人会少一些。当然规范艺术品市场,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广大劳动者的关注,经济文化职能培训。如果大家认为是高质量的,就会赢得市场,如果大家关心这个培训,关心这个行业的发展,艺术品这个活跃的市场最终将走入规范、科学化。

文化经济职业岗位技能的培训,为我国文化经济市场的健康、规范、科学、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特别关注:艺术品市场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艺术品的特性决定了艺术品市场是门类众多的专业化市场

艺术品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特殊文化产品,有原创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艺术品创作手段、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二维作品、三维作品及新媒体作品。二维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素描、水粉、版画等任何形式和材料的绘画作品,也包括书法作品这种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三维作品包括:雕塑、雕刻作品。新媒体作品主要包括艺术影像、装置作品,是一种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使用多种材料、不同形式综合创作的艺术作品。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有不同的技法、材质要求。

艺术品市场是经营活动多样的综合性市场。艺术品市场涉及面广,一般按其经营活动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的经营活动包括:收购、销售、进出口、租赁;二级市场包括:中介、、拍卖等经纪活动;此外还包括鉴定、装裱、评估、咨询、展览、比赛等相关配套服务的经营活动。不同的经营方式有着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要求。

艺术品市场专业人才培训刚刚起步

艺术品及艺术品市场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艺术品市场的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一般经营者应有的素质,还要有了解艺术、了解艺术经营规律的知识和技能。即: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审美和鉴别能力;有一定的艺术经营经验,了解不同经营方式的行业规范和行业特性;了解艺术市场相关的法制知识,如著作权法、消费者法、拍卖法、合同法等等。

除具备上述普遍条件外,根据从业的不同领域还需要具备某方面的专业技能,如艺术品鉴定评估人员,必须具备艺术品真伪的鉴定技能,能够对艺术品价值作出评估,而且这种鉴定评估人员是专才,不是通才,有专门研究近现代书法的,也有专门研究齐白石的,不可能是什么都可以作出专业判定;如艺术品经纪人员,必须了解经纪行业的特性,严格遵守中介人员的职业道德;再如艺术品展览业的从业人员,更要具备大型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等等。

第7篇

一、广东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总体情况和成效

2010年,广东省共有乡镇从业人员3425.2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包括初中)占78.1%。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以农业(43.6%)、制造业(22.0%)、批发和零售商贸(7.1%)、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6.6%)为主。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29.6%,约1014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以男性青壮年为主,男性占61.4%,16―35岁年龄段人员占85.8%。

近年来,广东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着手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一是初步建立了组织管理架构。组织主体包括以省农业厅为主的各级农业部门,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为主的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省科技厅为主的各级科技部门,以省科协为主的各级科协,以团省委为主的各级共青团组织和以省委组织部为主的各级组织部门等。二是不断完善政策保障。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部委牵头实施的培训项目,制定出台政策文件指导自行组织的培训项目。三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于中央推行的培训项目,省财政严格按照配套要求落实培训资金,市、县也按实际财力支持培训工作。对于自行组织的项目,资金保障更是充足。四是初步形成了实施体系。针对农业专业的技能培训,主要依托农科院、农业技术学院等科研教学单位、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站等机构以及龙头企业进行;针对农民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主要依托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认定的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进行;针对农民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主要依托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进行;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训,主要依托学历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五是形成了有效的项目抓手。培训主要由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10多项具体项目组成。每个培训项目都建立了包括目标要求、工作制度、评价监督在内的管理体系。具体培训形式包括专题培训班、专家讲座、入户培训、现场指导、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远程教育、发放技术手册、光盘等等。

广东省农民培训的主要做法可归纳为三个“着力实施”,即着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着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一是促进农民素质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过培训,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截至去年底,全省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1个,面积37.8万亩,园区总产值63.67亿元,实现利税5.1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00多家,总产值超过2100亿元。二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有力地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近三年来,全省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66.6万人,转移就业469万人,对外省劳动力依存度降低,劳动力本土化程度提高,劳动力结构逐渐优化。与此同时,农民工通过培训,从业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不少达到初级或者中级职业技能水平,部分实现了由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的重大转型,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促进农民收入提高,有力促进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过新型农民培训,广大农村留守农民和农民工增收致富能力不断提升,收入不断增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08年的3685元增长至去年的479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个百分点;近17万户以农户为主的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培训转移实现脱贫。全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7年的0.721缩小到去年的0.633,城乡居民收入比从3.15∶1缩小到3.03∶1。

二、广东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一些基层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上存在“重工轻农”或“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业和第三产业上,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不高,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或只重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对农民整体培训认识局限。有的认为新型农民培训费时费力耗财而效果有限,不如拉几个大项目合算,舍不得在农民培训上加大投入、花大力气,对组织农民培训工作热情不高,属于典型的“喊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另一方面,农民自身对培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以及“工学矛盾”的影响,部分农民目光比较短浅,认为参加培训影响赚钱,宁肯用老办法务农或打工,也有部分农民安于现状,止于惰性,不愿花精力学习,得过且过。这些认识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是培训基础不坚实。从培训对象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广东省农民文化层次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7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农村人数总数的近80%,掌握1项以上实用技术的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6.4%,且大多数农村留守或务农人员以老人、妇女为主。他们思想相对封闭、视野较为狭窄,难以适应外向型、效益型、集约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经济较强、交通便利的地区;而经济较弱、地处偏远的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农村人才相对较少。从培训队伍看,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21%,大专以下非本专业学历的近80%。

三是培训内容安排不科学。目前农民培训工作普遍存在重一般技能培训,轻核心技能培养;重一技一能培训,轻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重眼前技能培训,轻长远能力培养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农民基本素质的培训不够,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培训单一等方面。

四是培训资金投入不充足。在省级层面,除了国家少量项目资金外,省级财政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投入不均匀,目前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而对农村留守农民的培训投入不多。在市县层面,地市普遍没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本级财政专项预算,主要依赖于国家和省实施的劳动力培训转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等有关项目资金,投入不稳,持续性差。

五是培训部门多,协调不够。各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机构除了农业部门外,还有劳动保障、教育、科协、民政、妇联、共青团等多个单位。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部门间的协同作战有利于加大培训力度,但职能的交叉加大了统筹难度,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制约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培训过程中,各部门普遍局限于一时一事,缺乏规范、合理、系统的规划。管理的无序直接导致培训内容雷同,空白点多,最后是“资金花了,培训做了,时间耗了,收获少了,农民烦了”。

六是考核评价不完善。在考核评价方面,缺乏科学完善的农民培训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使现有的农民培训项目监督管理更多地注重对培训农民的人数、场次等一些简单的数量指标评价,忽视对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主张、培训后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等质量方面的综合考评。

三、广东省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围绕构建资源整合、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持续有效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这条主线,不断完善培训机制,科学规划和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区域的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培训水平和效果,为实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宏伟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文化农民、市场农民、技能农民和创业农民。

(二)培训目标。一是文化农民。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争取到201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相当于初中三年级文化程度,30岁以下农民基本能接受高中以上教育,即至少12年的受教育年限。二是技能农民。要求农民要有一技之长,不管是留守农民,还是转移农民,应在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管理、经营、服务、金融、信息、教育、医疗等某一方面具有一技之长。三是市场农民。要求农民必须具备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必备意识,即财富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不管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从事非农产业经营,都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作为生产、经营和增加收入的行为导向。四是创业农民。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规律,经受市场考验,承担市场风险。

(三)主要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成立由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保障、建设、科技、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办学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新型农民培训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全省认可的农民培训证书、学位框架体系,使农民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贯通,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评定相连接。二是兼顾城乡,分类培训。根据农民致富增收的不同需求,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求,区分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四是保证重点,以点带面。政府投入农民培训的经费使用必须坚持“保证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各地可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培养土专家、小能人、农业企业家等起带头作用的骨干人才,争取做到“培训一个成材一个、成熟一个带动一批”,实行滚动式发展。同时,以政府经费为“点”带动社会经费的“面”,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民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从而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企业资助、社会捐赠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五是共建网络,资源共享。完善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信息服务网,通过对各市劳动力资源的总量、地域分布、结构状况等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起劳动力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意向等资源档案,及时农民培训信息,广泛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并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平台进行定期不定期,保证信息在培训组织、培训对象、培训机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和驻外就业服务机构之间的互通,形成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与供求资源网络。

四、广东省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组织领导体系。一是设立新型农民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建议成立由分管副省长牵头,农业、教育、劳动、科技、卫生、水利、林业、国土、科协、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和协调全省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好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培训规划、落实资金、监督检查等工作。市、县政府也要相应成立类似机构。二是制定新型农民培训规划。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科学制定全省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省统一规划指导下,各市、县以及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编制本地区、本行业的新型农民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三是形成统筹高效的运行机制。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尽快整合各相关部门掌握的新型农民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高效畅通的农民培训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着力营造全社会真正抓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推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出台新型农民培训政策措施。省、市、县各级政府要研究出台促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二)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学体系。一是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学校+基地+公司+农户+市场”培训模式。以农户为基础,以产教结合为载体,学校将主要专业的校内基地办成开放的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和生产经营基地。在此基础上,联合周边地区的相关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建立经营性公司,直接面向市场,形成集培训、生产、实验、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同时,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培训模式。培训机构要以市场为方向,及时了解农民和市场的需求,使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直接挂钩,实现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把培训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农民就业的结合点上。此外,探索建立“农业技术家教”培训模式。统筹安排培训力量,把培训的工作重心下沉、培训关口前移,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二是科学制定培训内容。根据不同农民培训对象的需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对于农业主体劳动力的培训,要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科技培训;对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要加强对他们在种养、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要依据全省及各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法制意识和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适应城市生活的现代产业工人;对于回乡创业人员的培训,主要是技术培训、管理知识培训和市场知识培训,提高创业人员素质,为他们搭建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对于农村社会化组织人员的培训,除了所经营农产品的特性等技术知识的培训外,必须侧重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产品营销以及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市场观念和法律意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队伍,使之成为广大农民联系市场、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三是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一方面,大力运用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印刷媒体(报纸、杂志),以及现代的网络媒体(因特网、卫星网)等技术手段,将广大农民急需的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媒体化,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以快捷、有效的手段实现农业科技和信息的进村入户。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具体技术信息进一步组装,形成具有基础性、系统性、普及性的农民岗位培训课程,以大容量、广覆盖的远程教育手段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跨越式发展。四是注重提升培训机构质量。严格准入制度,对承担政府主导性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必须对其基本设施、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和师资力量等提出明确要求,实行公开招标,保证新型农民培训只对具备资质、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开放。突出扶持重点,在全省范围内筛选一批具有雄厚实力和专业优势的培训机构,在税收、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重点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增强师资力量,通过提高一批、引进一批、聘请一批、兼职一批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的多元投入体系。一是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划分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把新型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范畴,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粤东西北地区农民培训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间农民培训资金的合理调配。二是加快推动企业和社会多元投入。利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手段,促进企业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完善农民培训金融政策,调动金融机构出资积极性。完善社会投入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三是鼓励农民加大对自身教育培训的投资。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及时调整广东省“双转移”政策规定农村劳动力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的制度,扩大受训农村劳动力的范围,突出普惠,提升层次。探索实行“培训券”制度,受训农民领取培训券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终身不断参加培训。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积极参与培训并获得有关证书的农民给予奖励,以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第8篇

一、认真做好奥运安保和残疾人稳定工作,积极服务全县发展和稳定大局。

在奥运安保工作中,紧紧围绕“平安奥运”的总体要求,克服单位人员少,工作量大等诸多困难,认真做好基层矛盾排调、问题化解、重点人员稳控、重点部位看守等工作。特别是在县委处理杜林乡一涉及司法伤害案件中,由于涉案人员系我单位一职工亲属,在单位人员本来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抽调这名职工和单位主要领导配合县委做稳控调解工作,他们摆正位置,克服重重压力,苦口婆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这一相持几年的老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为全县的稳定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稳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环节,做好残疾人稳定工作关系到全县大局的稳定。今年共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27件次,我们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结果,没有一起因处理不妥引发矛盾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没出现一例越级上访现象,为维护全县大局稳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二、立足部门特色,努力为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

1、积极争取上级残联支持,获得国家、省、市残联资助资金12万元,对全县2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2、投资3.5万元购置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建立县级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预计12月份可以投入运行。

3、筹资15万元(县政府出资10万元、县残联出资5万元),启动“慈善燕赵•万人复明”活动,可帮助全县15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此项活动正在运行中,今年可满足全县有需求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4、继续实施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使全县1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享受免费住院治疗3个月(计3600元⁄人);1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享受免费服药(400元⁄人)。

5、利用协调上级残联扶持资金5万元,残联投资1万元,在兴达玻璃器皿制造有限公司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安置15名残疾人就业,扶持50名残疾人从事磨花、包装等相关产业。

6、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对全县特、贫困残疾人家庭救助慰问活动,投资4万余元为19个乡镇及县直共200余户残疾人家庭送去面粉、食用油和部分资金,帮助他们度过生活难关。

三、积极谋划,认真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1、协调*地税局和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工作,分别完成110万元、25万元征缴任务。

2、按照中残联要求,到2009年底完成全国换发第二代残疾人证工作,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今年已完成初步摸底、残疾评定机构确定、换发证所需设备添置、表格印刷等准备工作,换发证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

按照中残联要求,开展了残疾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在全国各乡镇、村建立残协组织,确定办公场所,聘用残疾人专职委员,建立工作档案,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并上墙,为今后开展残疾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与*红十字会沟通,争取资白内障复明手术16例;协调市残联安排12名贫困白内障患者享受福彩公益金资助,实施了免费复明手术。在今年上级没有统一安排假肢装配工作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市残联领导支持,安排了6名贫困残疾人安装了普及型假肢,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

4、投资4万元,依托农业畜牧等部门,在10个乡镇开展了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各类残疾人800余人次,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了建设沿海经济发展强县的本领。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安排5名有需求的残疾人到沧州市美舒岛培训学校免费学习服装裁剪、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职业技能,安排1名有需求的残疾人参加市残联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就业的愿望。

5、开展对*年参加高考残疾学生的调查摸底工作,对7名考入大中专院校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学生进行申报,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7万元,大大缓解了他们的家庭困难。

加强对福彩公益金资助特教在校学生项目运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积极与上级残联联络,争取到第二年项目资金2.46万元,使特教学校40名贫困残疾学生再次得到每人600元的资助。

6、认真开展宣传文体活动,活跃残疾人业余文化生活。利用“爱耳日”、“全国助残日”、“国际精神卫生日”等重大节日,与*特殊教育学校、沧州市精神病医院等相关单位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在人口密集区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进一步营造了关爱残疾人、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还积极组织残疾人文艺爱好者参加省市组织的艺术汇演,既活跃了残疾人文化生活,又充分展示了我县残疾人的精神风貌,在市选拔赛中,视力残疾人刘银河的沧州木板大鼓脱颖而出,并代表沧州市参加了*省残疾人艺术汇演,获得一等奖。

四、加强与上级残联的联系,争取残疾人项目和资金。

*年县残联积极与上级残联沟通联系,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全年共有5个上级残联的资助项目使*受益,争取无偿资金26.66万元,直接惠及184名贫困残疾人。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注资、社会募捐等方式助残的能力比较薄弱,目前残联大部分靠国家扶持项目为残疾人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实际问题,满足残疾人的工作、生活要求,改善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单靠残联自身,心有余力不足。

第9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出版企业还是社会公众都对出版物的形式和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在这种环境下,出版单位的版面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都成为了出版过程中重要环节。校对是极为重要的出版条件,是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校对人才是出版人才资源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校对人才的培养。而目前开设有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的高职院校还不是很广泛,除我校以外,就全国范围而言,还包括北京印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院校。下面我就个人几年专业教学的经验,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谈一谈高职院校对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完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发展目标,为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必须努力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精神,围绕社会和现代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通过与企业合作、与专家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也为本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证。

在努力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积极与各类出版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双赢的机制。甚至可以与这些出版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成立校对工作室,通过实战型的校对工作完成出版单位的外校业务。这种校企合作形式既能缓解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的资金压力,弥补课堂练习缺少企业氛围的缺陷,又可避免训练内容与社会脱轨、训练项目单一等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遗憾,极大地提高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使企业从中获益,弥补传统岗位的知识缺漏。企业更积极地与系部一起制定校对用人标准,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派遣实习指导老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校外集中实习任务,建立实习档案,不断规范实习流程和实习内容等实习制度。通过与出版企业的合作,掌握企业对校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校企联合推行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以校对专业技术人才适应出版行业的需求为目标,将先进职业教育方法与企业和我院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不同环境、资源,积极探索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课堂延伸至企业的具体岗位,使书本学习与有计划、有指导、有经验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二、积极设置课程标准,努力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建立“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把实践性渗透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重新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以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采用“能力导向”法,与合作企业及资深专家共同开发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课程的新体系。如图1。

图1 培养计划设计思路

图2 课程安排与培养过程

首先,以企业一线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追溯出专业技术人才所需履行的职责;其次,依据每项职责的履行,明确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最后,重新设计教学课程,构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将工作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扩展能力,依据不同的能力需要设置理论课程与训练项目。充分体现课程结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如图2。

三、科学设计核心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

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本专业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在校内外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行业发展、工作岗位、企业文化,以及联合办学的需要,将本专业的专业课合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素质课程以及岗位培训课程。我们应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行业认知;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核心的岗位技能;通过职业素质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岗位培训课程,达到“校企联合,定向培养”的目标。如图3。

图3 课程建设思路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部分,必须作为教学重点。以文字编辑校对方向为例,基于校对工作的工序与流程,将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分为初级校对业务、高级校对和校对实务三个阶段。同时,实践环节也根据岗位技能需要分为基本技术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和综合技术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学时比为1∶1,突出了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更是符合本专业“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需要。

四、实践多样化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四段式:第一阶段为理论授课与课堂练习,第二阶段为专项训练与理论加深,第三阶段集中时间进行综合实训,第四阶段的半年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教师采用模拟仿真、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大力推行“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有计划地准备多种类的校对素材,如中学教材教辅、图书报纸、各类杂志期刊等多样化的校对材料,将各种文稿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演练。可采取“教师讲授―学生操作―集体点评―总结经验”的方式,教师在授课之后,组织学生按时、定量、保质地完成校对训练。这种“教学做”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好地提高校对能力,并通过大量练习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整个实训过程分为基本技术实训(主要在“教学做”过程中完成)、专项技能实训(主要通过集中式的模块训练体现)、综合技术实训(大三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见图4。校对流程贯穿于整个实践实训过程中,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每一个工作环节。

图4 实训教学过程

在校内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模拟仿真、案例教学及任务驱动的方法,按照出版单位的标准,由领导学生进行高度仿真的“工作室”工作。由出版单位提供文字稿件,学生在校内实训室改稿,最后通过出版单位的质量审查检查学生的校对质量,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法,按出版行业的“三校一读”校对流程进行操作,实行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的制度,并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的质量检查标准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以企业岗位管理目标制度控制实训过程,对保质、保量、保时完成校对量的学生实行奖励。学生变被动练习为主动工作,通过“洽谈业务―完成工作―检查工作”,体验校对各个流程并与社会企业相接触;教师变“教授为主”为“组织为主”,更加凸显学生“学”与“做”的重要。此过程不仅可实现与企业的零接轨,学生也可完成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环节。校内实训基地营造了融“教―学―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模式,校企互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到实训室进行操作训练,在完成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校内实训基地也满足了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工作。

五、考核方法改革

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中,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征,我们应大胆改革传统的卷面考试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将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考核、技能目标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将实际操作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本专业还应积极推行“三证换一证”的考核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考试获取高级校对员技能证书,并将职业技能鉴定成绩作为专业考核指标之一。职业技能考试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就业资本。

六、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注重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做到课件上网、远程教学;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

七、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基本制度保障。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学校相关行政部门、教研室构成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是学校教学质量监督机构,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学院督导办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主要载体,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最关键的组织。监控组织通过常规教学检查、专项评估、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信息反馈等方式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教学竞赛和审核制度,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相关期刊